优秀作文是用精炼的语言和丰富的表达手法展现出作者深厚的思考和独特的观点。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推荐一些优秀作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启示和指导。
秋到清凉山(实用12篇)篇一
今天早上7点半,我们从西安皇后大酒店出发,坐旅游车到延安旅游。
旅游车在高速公路上飞奔了2个小时到了黄帝陵的山角下。我们就先到黄帝的陵墓前,祭拜了我们炎黄子孙的老祖宗黄帝。然后上了汉武帝的登高台。黄帝陵的`山上有很多千年柏树,我和柏树照了很多像,才和大家下山到轩辕庙朝拜。中午在黄帝陵大酒店吃完饭后,我们又坐旅游车向延安出发了。
延安地处黄土高原,但是,我们很少看到光秃秃的黄土高坡。一路上,我们看见高速公路两旁栽了很多松树、柳树、银杏树和凤凰树。两边的山上,也长着茂密的花草树木。
汽车在高速公路飞驰了3个小时,我们终于到达了延安。我们参观了延安革命纪念馆,看到了毛主席当年带领中国工农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吃草根树皮,开荒种地,打敌人的英勇事迹;我们还看到了红军战士张思德烧碳的照片和加拿大医生白求恩医治红军伤员的照片。我们很受感动,懂得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多么地来之不易。
晚上,我们住在延安银海国际大酒店。
秋到清凉山(实用12篇)篇二
发件人:行者有疆2467778430@。
也许是延安的景色太迷人,大半年时间过去了,去年去延安旅游时的情景仍时常呈现在脑海里;也许是延安的名气太大了,她那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人一物,至今都难以让我忘怀。红色景点,我去过不少地方,如西柏坡、井冈山、瑞金等,但没有一个地方能像延安一样给我留下如此深刻的记忆。
大城市,我也去过不少,如北京、上海、广州等,但没有一个城市能像延安一样给我以震撼、清新的感觉。这或许就是红色城市的魅力所在吧。去一次,一生难忘。延安,一座闻名遐迩却不张扬的城市,当你走进她的怀抱就会被浓浓的红色文化和淳朴的民风民俗所深深吸引和感染。这里不仅是抗日、抗战时期重要的根据地,更重要的是这里宣扬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人追逐自己的梦想。
而我,就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到这里。我想,延安之所以被世人称道,不仅是她的历史价值,更重要的是她的精神和文化。到了延安,宝塔山的确是个好去处。相比于泰山等名山来讲,宝塔山的确算不上“山”,只能称得上“丘”,然而就是这样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成为了当时红色中国的一个标志性建筑。宝塔山,是因宝塔而命名。相传,这座宝塔是范仲淹时代为抵御外敌而修建的。其实,不用导游介绍,从宝塔的`建筑风格和沧桑岁月留下的痕迹,人们也能大概判断出她的年代来。宝塔山,虽然不高,但十分陡峭,需要弯腰才能上去。攀爬中,需要步步走扎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否则就有可能摔倒。登山山顶,遥望远处,美景尽收眼底,登山的惊险和疲劳尽消,一阵微风吹过,真是舒畅无比。
这犹如中国的革命一样,虽然举步维艰,走得十分艰难,但步步都十分扎实有力。胜利后的喜悦,岂是三言两语能道清楚说明白?延安总是能给人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而延河的存在本身就是惊喜。她没有壶口瀑布的雷霆万钧,万马奔腾,也没有长江那样的恢弘壮观、气势磅礴,可她却孕育了八千中华优秀儿女组成“抗日军政大学”,奇迹般地构筑起三千辆纺车搞生产。没有名气,不代表没有实力,不代表没有凝聚力和号召力。延河就像延安一样朴实,但她的作用却不可小觑,甚至可以称之为作用巨大、意义深远。望着河里潺潺流动的水流,眺望万亩良田,一种喜获丰收的兴奋感油然而生。无意中想起《陋室铭》中的一句话,可以来概括她的意义,那就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从自然、生态的山水美景中走出来,来到延安的窑洞,走进延安人中间。在感受窑洞古朴气息的同时,延安人也以他们特有的迎客方式为来客表演起节目。《十送红军》这首陕北民歌,唱出了人民群众与军队的血肉联系和鱼水深情。歌声婉转悠扬、嘹亮动听,让很多前来观光的游客伫足欣赏。延安人的真诚、质朴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个人,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我似乎明白了延安为什么能够成为革命根据地的原因。是啊,民风淳朴,忠诚厚道,可以说是延安人民给世人的印象。延安的景点还有很多,但只要去了宝塔山、延河、窑洞等富有特色的景点以后,你就可以了解和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文化和灵魂。延安的文化就是奉献。
为了全国人民都能过上好日子,他们奉献了十几年,在后方为前线输送了多少兵员、粮草;延安的灵魂就是奋斗。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是延安精神深刻内涵。正是凭借着一股敢与天斗与地斗的胆识,延安人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开创了一番盛世伟业,为新中国的解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一座座耸立林立的高楼,一条条宽阔平坦的大道,一张张面带笑容的脸庞,一片片绿意幽幽的树林,让我真切地感受到延安的变化和发展。无论是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生态的视角,抑或是从文化的层面来审视延安,她都是完美的。因为,她是一个革命圣地,是一个生态城市,更是一个幸福城市。
作者:赵才英支付宝:13292ggggg。
秋到清凉山(实用12篇)篇三
记得那是多年前的一天,我和外婆早早地准备好行装,一起来到我旁望已久的地方——清凉山。
我们来到山脚,放眼望去,一座座形态各异的山峰把地而起,各不相连,象公鸡,象骆驼,象猴子……大大小小,高高低低,错落成趣。再细看,那绿油油的油菜花布满田地,柑橘树象利剑一般插在山脚的各个角落。有的树还生长在半山腰上,横着长,竖着长,象是挂在山腰上似的,十分奇特。
我们欣赏着沿途的美景,看!那棵高大的松树象位坚强的战士,在风雨中傲然挺立。瞧!那片麦苗正茁壮成长呢!越往上走,山路就越陡。梯子象是竖着的,如果不是扶着栏杆,恐怕我们早已滚落到山脚了。!
正应了这座山的名字,越往上走,就越凉快。微风迎面吹来,立刻消除你满身的疲惫。快到山顶,风稍微大了一些。看!满山的树在风中轻轻摇弋,好象浪花,一层一层的,正翻腾呢!
我们终于爬上了山顶,往下一看,真美啊!在山脚看来,其它的'山峰好似一个个高到的巨人,但在清凉山的山顶看来,只不过是一个个小小的土包。你立足细细倾听,会听见几声清脆动听的鸟叫声使你感到亲切与舒服,心中油然生出一种惬意与悠闲之感,真想在这儿住一辈子!
在回来的路上,我依依不舍,心中充满对清凉山的无限遐想。回到家,我做了一个甜甜的梦,梦中就有外婆家的清凉山。
秋到清凉山(实用12篇)篇四
走进清凉山,只见四处都是茂密的树林和美丽的花朵。远处的树丛中不时传来悦耳的鸟叫声“叽叽”,啾啾我们向前走去。踏上了一条蜿蜒的阶梯,一棵高大的石榴树映入眼帘。我走到树下,向上望去。原来一位会看见许多又大又红的石榴,可只有一个小小的灰色石榴躲藏在绿叶中,发出“簌簌”的声音,好像在调皮地笑话我。再往前走几步,一阵桂花的香气沁入心脾。一棵棵桂花树出现在我们面前,在繁密的枝叶间,满是粉红色的或是米黄色的'花朵。许多小桂花一簇簇地挨在一起,仿佛在热烈地讨论着什么。
一阵风“呼呼”地吹过,树木发出了“沙沙”的声响。这时,我看见了一棵高大挺拔的马蹄树矗立在前方。远远望去,就像一团火似的。近看,每一片叶子都是红黄相间的,把大树装点得格外美丽。拐弯沿台阶向下,眼前的情景简直让我惊呆了:目光所及,到处都是参天的银杏树,高大挺拔。有一些叶子已经金黄,黄叶纷飞,像一个个金黄色的蝴蝶飘落在我的脸上,身上,脚下......在阳光的照耀下,它们显得格外明亮、美丽。我最爱秋天的清凉山,我爱它的秋色,它的芬芳,它的生机盎然!
秋到清凉山(实用12篇)篇五
也许是延安的景色太迷人,大半年时间过去了,去年去延安旅游时的情景仍时常呈现在脑海里;也许是延安的名气太大了,她那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人一物,至今都难以让我忘怀。红色景点,我去过不少地方,如西柏坡、井冈山、瑞金等,但没有一个地方能像延安一样给我留下如此深刻的记忆。
大城市,我也去过不少,如北京、上海、广州等,但没有一个城市能像延安一样给我以震撼、清新的感觉。这或许就是红色城市的魅力所在吧。去一次,一生难忘。延安,一座闻名遐迩却不张扬的城市,当你走进她的怀抱就会被浓浓的红色文化和淳朴的民风民俗所深深吸引和感染。这里不仅是抗日、抗战时期重要的根据地,更重要的是这里宣扬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人追逐自己的梦想。
而我,就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到这里。我想,延安之所以被世人称道,不仅是她的历史价值,更重要的是她的精神和文化。到了延安,宝塔山的确是个好去处。相比于泰山等名山来讲,宝塔山的确算不上“山”,只能称得上“丘”,然而就是这样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成为了当时红色中国的一个标志性建筑。宝塔山,是因宝塔而命名。相传,这座宝塔是范仲淹时代为抵御外敌而修建的`。其实,不用导游介绍,从宝塔的建筑风格和沧桑岁月留下的痕迹,人们也能大概判断出她的年代来。宝塔山,虽然不高,但十分陡峭,需要弯腰才能上去。攀爬中,需要步步走扎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否则就有可能摔倒。登山山顶,遥望远处,美景尽收眼底,登山的惊险和疲劳尽消,一阵微风吹过,真是舒畅无比。
这犹如中国的革命一样,虽然举步维艰,走得十分艰难,但步步都十分扎实有力。胜利后的喜悦,岂是三言两语能道清楚说明白?延安总是能给人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而延河的存在本身就是惊喜。她没有壶口瀑布的雷霆万钧,万马奔腾,也没有长江那样的恢弘壮观、气势磅礴,可她却孕育了八千中华优秀儿女组成“抗日军政大学”,奇迹般地构筑起三千辆纺车搞生产。没有名气,不代表没有实力,不代表没有凝聚力和号召力。延河就像延安一样朴实,但她的作用却不可小觑,甚至可以称之为作用巨大、意义深远。望着河里潺潺流动的水流,眺望万亩良田,一种喜获丰收的兴奋感油然而生。无意中想起《陋室铭》中的一句话,可以来概括她的意义,那就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从自然、生态的山水美景中走出来,来到延安的窑洞,走进延安人中间。在感受窑洞古朴气息的同时,延安人也以他们特有的迎客方式为来客表演起节目。《十送红军》这首陕北民歌,唱出了人民群众与军队的血肉联系和鱼水深情。歌声婉转悠扬、嘹亮动听,让很多前来观光的游客伫足欣赏。延安人的真诚、质朴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个人,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我似乎明白了延安为什么能够成为革命根据地的原因。是啊,民风淳朴,忠诚厚道,可以说是延安人民给世人的印象。延安的景点还有很多,但只要去了宝塔山、延河、窑洞等富有特色的景点以后,你就可以了解和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文化和灵魂。延安的文化就是奉献。
为了全国人民都能过上好日子,他们奉献了十几年,在后方为前线输送了多少兵员、粮草;延安的灵魂就是奋斗。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是延安精神深刻内涵。正是凭借着一股敢与天斗与地斗的胆识,延安人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开创了一番盛世伟业,为新中国的解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一座座耸立林立的高楼,一条条宽阔平坦的大道,一张张面带笑容的脸庞,一片片绿意幽幽的树林,让我真切地感受到延安的变化和发展。无论是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生态的视角,抑或是从文化的层面来审视延安,她都是完美的。因为,她是一个革命圣地,是一个生态城市,更是一个幸福城市。
秋到清凉山(实用12篇)篇六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于是予有叹焉。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有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
年七月某甲子,临川王某记。
——选自上海人民出版社排印本《王文公文集》。
秋到清凉山(实用12篇)篇七
晚秋时节,我到黄帝铸鼎塬远游,秋色如海,我深深地陶醉了。
秋天的铸鼎塬是一幅画。湛蓝湛蓝的天空,像广袤无边的大海,那朵朵白云,仿佛就是一片片白帆,在大海上无拘无束地漂游。天高云淡,视野十分开阔。塬上的坡坡岭岭,沟沟垴垴,崖畔地头,金黄色的野菊花,一簇簇,一片片,迎风怒放,满目灿烂。轻轻摘下一朵,放在鼻边,一缕淡淡的清香,浸透了心腹。最美的是那一株株柿子树,红叶流丹,高挂在枝头的一个个红柿子,就像是点亮秋天的一盏盏红灯笼,“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不似枫叶胜似枫叶,徜徉在火焰般燃烧的柿树林里,有一种豪迈的激情在心中奔涌。蓝天,白云,黄花,红叶,好一幅色彩斑斓,美妙绝伦的图画!
秋天的铸鼎塬是一首诗。正是收获季节,田野一片繁忙景象。掰玉米,割谷子,拽豆子,运粪,犁地,平田,播种,拖拉机、三轮车、架子车来来往往,“九月农家无闲人。”男人耕田,女人摘棉花,老汉看场院,老婆婆做饭,连孩童也加入了劳动的行列,提着茶壶,为大人们送水送饭。“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劳动是最光荣的,劳动者是最美丽的,农人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在田野上写下了一首首铿锵有力、朴实无华的诗篇。
秋天的铸鼎塬是一部书。“帝采首山之铜,铸鼎于荆山之阳,鼎成,崩焉。其臣左彻取衣冠,杖而庙祀之。”铸鼎塬曾是黄帝部族的主要活动区域,黄帝仁德宽厚,爱民如子,留下许多动人的传说。相传当时豫西一带瘟疫流行,百姓尸横遍野,黄帝为救黎民之苦,采首山之铜,汲来鼎湖之水,亲铸铜鼎,又遍采草药,在铜鼎里煎成汤汁,救活了无数百姓。黄帝积劳成疾,身染重病,一条黄龙自天而降,迎接黄帝升天。百姓民众不愿黄帝离开,争相攀拉,有的牵衣扯袍,有的抱手拽脚,脱下了他的金靴,人们把黄帝的靴子埋在他的铸鼎之地,修起衣冠冢,是为黄帝陵,成为后人瞻仰拜谒之地。漫步黄帝陵内,古柏森森,肃穆庄重,雄伟的始祖殿,金碧辉煌,气势恢宏,象征着黄帝的丰功伟绩。
登上景区内的了望塔,极目远望,荆山苍苍,原野茫茫,北边的黄河,如一条蜿蜒的巨龙,永无停息地东流而去。秋风飒飒,如一双巨手,翻动着铸鼎塬这一部凝结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厚重大书。
秋到清凉山(实用12篇)篇八
位于鞍山市岫岩县境内,距沈阳230公里《岫岩县志》载:清凉山,其山摩天云中,一峰蜿蜒而下,树木葱郁,湿润凉爽,鸟语花香,为道家静修之地,故名清凉山。
山脚下发源的大清凉河,河水清澈,常年不断。
清凉山风景以石怪、水清、峰秀、松奇闻名,山中有唐代名将薛礼征东所留下的'拦马墙、葬马石。还有老虎洞、石湖十八罗汉洞、观音阁、老君堂等文物古迹。洞中有洞,石花、石笋、石林,自然造化,姿态各异,巧夺天工。泉水中有娃娃鱼、林蛙。还有千年冰洞,从未开化。千年古松、辽代古塔。天然丁香林、天女木兰花、杜鹃花以及漫山的映山红争奇斗艳,令人心旷神怡。
如今,瀑布水清涧底,山野碧绿,还是狩猎的好地方,山鸡、野兔很多。
秋到清凉山(实用12篇)篇九
十月二日,我和姐姐、妈妈、爸爸和姥姥去黄帝陵和延安旅游。
在车上,我认识了一位长得非常像兵马俑的导游。在黄帝陵,有轩辕黄帝庙,我们向中华民族的祖先黄帝敬香,还买了几条平安符呢!不过因此差点就把导游跟丢了,幸亏姐姐认路,给导游打了电话。
我们接着去了壶口瀑布。那里的黄河水汹涌澎湃,站在上面往下看,简直发晕,好像要掉下去!因为水流湍急,而形成很大的浪花,看上去很壮观。
第二天,我们去了延安的枣园。那里有国家领袖毛主席的旧居,还有周恩来、朱德的旧居。在那里我了解到很多革命道理,伟大的延安精神让我受到很大教育。噢,这次的延安行果然是一次真正的红色之旅!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秋到清凉山(实用12篇)篇十
四月初八,我们参加了一次文明的观光旅游活动。
沿着山路弯弯的曲径小道,我们一直向清凉寺的方向走去。
抬头仰望,清凉寺群山连绵,山景诱人,我们一路欢笑一路摄影拍照。
红霞、秀英、佛兰、二板她们轻快活跃地走在最前面,她们不怕悬崖峭壁,也不怕曲径小道,佛兰、红霞、二板都是悟道村长大的姑娘,她们知道许多关于清凉寺的故事和传说。
秀英得意地站在悬崖峭壁上,拍下了许多山石美景。
果花爬到半山腰就放弃了旅行,真可惜,果花轻易放弃了这次旅游活动。
走进寺院,我们随从各方游客缓缓向顶峰攀登。
我们居高临下,心里忍不住回头眺望连绵起伏的山景,真是青山绿水间,云雾飘渺山连天,清凉山如若仙境,一会儿祥云飘渺,一会儿云开日出,山上开遍马如花。
清凉山位于怀仁县城西五公里之处,山势陡峭,峰高叠嶂。
清凉山有很多神奇的故事和传说。据说是文殊菩萨赴五台山途中的第一道场,主峰有一座砖塔,华严寺砖塔,砖墙高十多米,七檐八角,辽代所建,峰北山凹处有一石窟,石窟中一尊石雕文殊菩萨像,高1.78米,栩栩如生端坐在须弥座上,主峰砖塔与峰北山凹处的石窟遥相呼应。清凉山留下一些神奇的故事和传说,一谓“舀不尽的锅头钵儿的水”,清凉山建寺前,半山腰的岩石中有一钵儿的坑水清澈透明,无论多少人饮用都舀不尽,永远是那么满那么清澈透明,建寺后,和尚与游客都饮用此水,人们奉其为神水,建一石窟保护起来。
时过境迁,随着窑倒此水渐渐的干棝了。
二谓,早种晚收的红糜子土地,在砖塔所在山峰东侧的半山腰处,有一块地约四十平方米,是和尚种菜的地方,一天,和尚们从深山里采集回一些红糜子籽种,为加快籽种发芽,他们用神水浸泡了一下,第二天将籽种撒在地里,不料产生了奇迹:人们眼睁睁看见红糜子出土拔节抽穗,晚上就能收割,不知是地有灵还是神水神奇,后来和尚们不愁吃喝,一门心思修行。
三谓,金牛运石碾出车道沟大道,清凉山并无沟道,而是绵延一片山恋,清凉山建寺后,不知何时有一金牛拉着一辆金车住在主峰深处,每当夜深人静之时,金牛便驾着金车往山处运石头,从不歇息,经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搬运和碾压,清凉山主峰该缓则缓,该陡则徒,愈显得挺拔俊秀,同时主峰南边碾压出一条几丈的沟,当地人为了怀念金牛功绩,称这条沟为“车道沟”。
还有一段更神奇的.故事传说,当年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返回东土大唐途中经过清凉山,见此处山清水秀,古木参天,是个佛家胜境,师徒四个在清凉山游来转去,不知不觉金鸟西坠,玉兔东升,唐僧吩咐徒弟歇脚,让八戒化缘,让沙僧打点铺盖,八戒化缘回来,师徒吃过斋饭夜宿半山坡上的石房中,由于一天劳累,师徒酣然入睡,八戒贪吃,半夜肚子饥饿,起来出恭,嘹见半山坡石窟中射出万道金光,便扯开噪子大叫师父,“不好”悟空生性机警,听得八戒叫声,便一个斤斗翻出石房落在山峰上,由于心急用力太猛一脚尖踏出平台,悟空历声喝问:“你这个呆子乱唬甚么,”八戒道:“师兄,你看石窟内平白无故射出金光,莫不是妖怪?”此时,唐僧沙和尚也走出石窟,听得二人言语,便双手合十口念阿弥陀佛,悟空在山峰上手搭冷棚定晴一看,连声叫道:“师父,师父,那是文殊菩萨像在放光。”八戒嚷道:这就怪了,咱们白天去歇凉时,还空空的啥也没有,怎的一刻儿就有菩萨像了?此时沙和尚回屋打开箱笼翻看,惊叫道:“师父,师父,咱们从西天带回来的一尊菩萨像不见了,只剩下一座塔。”师徒听了好不惊异,这时半空中一片祥云飞来,文殊菩萨站在云端道:“唐僧,你师徒莫要惊慌,难得你们一片诚心,从西天带回我的化身,我观虽小,但有灵气,愿把此处作为传教之地,所以我自作主张,把我的化身置于屋内,也好普度众生。”唐僧道:“菩萨功德无量,贫僧遵命,不知您有何吩咐?”“我还要到东海龙王那儿给五台山借歇龙石,你等师徒安歇好便启程。”说罢,文殊菩萨飘然而去,直到现在,先有清凉寺后有五台山的说法一直在传,师徒四人见菩萨远去便上石窟,只见原来不足尺余的石像竟然一人多高,而且稳稳当当地长在石头上,跟在原地雕刻的一模一样,师徒叩拜后,唐僧道:“悟空你慌忙踏坏了菩萨的道场你看如何是好?”悟空眨眨眼睛:“师父,你从西天带回一佛一塔,既然菩萨在此,不如把塔也安放在这儿,二者同来同往也是他们的缘分,同时也补我踏坏的山尖,长安的塔咱们从长计议,你看如何?”唐僧道:“只能如此了。”沙僧回石房取出小塔交与悟空,悟空接在手中吹了一口气,说声去,这塔不偏不倚稳稳落在山顶上,悟空说:“长”这塔又长了几丈高。
关于清凉山的传奇故事很多很多。我们在石塔下默默叩拜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愿菩萨保佑所有人平安健康。
我们在清凉山拍了合影留念,返回悟道村的时候,我们一起观顾了老井,过去的悟道村人都喝老井里的水,她们是喝老井水长大的,老井里的水清澈透明,水位一直是那么满,在老井旁边,沙僧、悟空、白龙马、唐僧、猪八戒,他们的雕像仍然完好无损,离开老井,我们仍然回味儿时的老井,老井的水甘甜清凉,真是神水啊,清凉山是我永远向往的地方,它的传奇故事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
秋到清凉山(实用12篇)篇十一
记得那是多年前的一天,我和外婆早早地准备好行装,一起来到我旁望已久的地方——清凉山。
我们来到山脚,放眼望去,一座座形态各异的山峰把地而起,各不相连,象公鸡,象骆驼,象猴子……大大小小,高高低低,错落成趣。再细看,那绿油油的油菜花布满田地,柑橘树象利剑一般插在山脚的各个角落。有的树还生长在半山腰上,横着长,竖着长,象是挂在山腰上似的,十分奇特。
我们欣赏着沿途的美景,看!那棵高大的松树象位坚强的`战士,在风雨中傲然挺立。瞧!那片麦苗正茁壮成长呢!越往上走,山路就越陡。梯子象是竖着的,如果不是扶着栏杆,恐怕我们早已滚落到山脚了。!
正应了这座山的名字,越往上走,就越凉快。微风迎面吹来,立刻消除你满身的疲惫。快到山顶,风稍微大了一些。看!满山的树在风中轻轻摇弋,好象浪花,一层一层的,正翻腾呢!
我们终于爬上了山顶,往下一看,真美啊!在山脚看来,其它的山峰好似一个个高到的巨人,但在清凉山的山顶看来,只不过是一个个小小的土包。你立足细细倾听,会听见几声清脆动听的鸟叫声使你感到亲切与舒服,心中油然生出一种惬意与悠闲之感,真想在这儿住一辈子!
秋到清凉山(实用12篇)篇十二
周六,下午一点。
这边上网,那边洗衣机里哗啦啦洗着衣服。先生电话铃响,是家在九里湾的平哥打来的,让现在去他家摘橘子。
接电话的那个人一边换鞋一边问我:“一起摘橘子去不去?”我扭头看看窗外,天空蔚蓝如洗,毫不犹豫地从座位上跳起。
“我穿风衣去好不好?”
“你要是想亲自下橘园的话――”
他话还没完,我已经抓了一件夹克披上,脚上还是那双方便上班走沙滩路的平底鞋。一分钟后,我已经坐在他身后,红色的摩托车像极一头壮牛,稳稳驮着我俩向市郊的九里湾进发。先生的肩上相机斜挎,一副摄影爱好者的模样。好家伙,忙中还记得随手掂出了这家什!
有多久我们没一起这么骑车疯跑了?摩托车载了一家三口去郊外游玩似乎已是longlongago的事了。周末总是忙。女儿有做不完的作业,先生拖地擦窗,我得洗一周积下来的衣物;要么朋友请或是请朋友去农家乐玩,急急忙忙坐车去,到了就埋头垒长城,腰酸背疼几小时,等直起僵硬的脖子,早已红日西沉,该吃饭开拔往回赶了。
风撩起我的发丝,心绪也随之豁然开朗。连日来与天气如出一辙的心头阴霾一扫而光,禁不住哼起小曲来,管它是不是走调。骑摩托的人目视前方,沉默不语若有所思。我捅捅他的腰,说:“这么严肃干嘛?”他转头,做滑稽的鬼脸,然后我们你问我答着,好不热闹!
过了市区,从黄洋河大桥下穿出去就拐入乡村小道了。随着视野内黄绿色彩的加浓,我们离九里湾越来越近。“九里湾”,名副其实的九里十八弯。山路渐趋陡峭曲折,几乎每行进几十米便有一个大拐弯在等着我们。而往往就在这时,出租车迎面驶来,稍不留神便有两车热烈“亲吻”的惊险场面。看来城里人都不甘于周末困守冷冰冰的钢筋水泥丛林,翻山越岭投身大自然,来寻求难得的身心休憩。
放眼望去,层层昔日大寨般的梯田满坡都是。如今退耕还林了,田里不见庄稼只有果树。桃树梨树早过了丰收季节,甘于寂寞地静立风中,做了橙黄满枝头的橘树的陪衬。这些橘树啊,果实累累到了不堪重负的地步,让人忍不住想伸手去扶它们一把。
我嚷嚷着先生停车,想重温一下儿时偷摘别人家瓜果遭追撵的心惊肉跳。被他骂住,只能恋恋不舍地离开路边的一树树硕果,一门心思俯瞰山下的.一大片水塘了。那水浅见底的池塘里,尽是莲藕的败叶枯枝,几只鸭子在泥水里叫闹扑腾着,嘎嘎声似可闻见。想不久前这里当是碧荷亭亭,荷香四溢,一转眼便一派衰败萧条。不由感叹四季交叠得如此迅疾、不着痕迹,叫人永难赶上时光逃逸的脚步。
不知不觉已行至梁顶,以往四十分钟的路程今日不足半小时就到了,是因为半年前乡村公路修通,从城区一直蜿蜒到了这大山深处。来过许多次,知道前面的红砖房便是平哥老父老母安住的家。进得院子,听里面人声鼎沸,混着菜刀菜板的摩擦声。走进去,平哥白发的老父亲在给客人递烟,老母亲在灶上忙活。堂屋里坐着许多人,看样子和我们一样,都是前来接受平哥馈赠的城里朋友。
一袋袋橘子已经装好摆在院子里,前一拨儿客人要走的架势。平哥去送,我去了厨房招呼老妈妈,提醒她锅里的菜快糊了得赶快翻动。送走客人,平哥提篮子拿剪刀就往橘园去,我亦步亦趋,一面低头躲过橘树上不甚尖利的刺。平哥手脚麻利往篮里丢橘子,我则放出眼光选了枝头扮相最好的几枚,摘下来,迫不及待剥开皮,掰一瓣放进嘴里,酸甜多汁,果真就是广告里说的:“味道好极了!”
橘子味美但可惜我咳嗽不敢多吃,剥开的第二个便进了先生口中。张嘴只管享受的他也没闲着,记者样举起相机对准我们咔嚓起来。平哥只顾挥臂大干,我手中的剪刀却颇有道具之嫌,随着先生的不断“转身!”“回头!”声,它和我,以及我手中的橘子,都被他一一“收录”为“大作”。
不走了,舍不得走了!可看看时间,已是下午三点多,和朋友约好五点的晚餐时间,再耽搁就迟了。不情愿地抬脚起身,老妈妈挽留我们的大嗓门儿惊动了正在墙角晒太阳的老狗,懒洋洋站起来,加入送别我们的行列,恪尽着主人之道。
摩托车发动,扬手道别平哥一家。在我们身后,九里湾静默地撤退――它依旧在原地,远离都市嘈杂喧嚷的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