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象征着新的开始和美好的希望。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春节习俗,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
春节做剪纸(汇总18篇)篇一
第1步:
主要材料。
第2步:
把纸夹在一起,纸模在最下面,然后是蓝印纸,最上面是红纸。可以用夹子或曲别针固定在一起,都没有的话可以用笔帽固定。
大红纸。
蓝印纸。
纸模。
第3步:
描出来,纸模一定要是反过来的。
第4步:
可以一点一点镂空啦,效果不错哦,
小贴士:
纸模一定要翻过来,固定要牢。
春节做剪纸(汇总18篇)篇二
制作需要准备的材料和工具:
红色宣纸、剪刀。
手工diy步骤方法:
第1步:
将正方形红纸对角线对折,折出来的形状是三角形。
第2步:
对角线一共对折三次。(一共是将纸八等分)。
第3步:
将画好的稿子用大头针别再纸上。
第4步:
先剪鸡和花的部分。
第5步:
在将下方的圆弧图案减掉,剪出多余部分,在将外框的圆弧减掉。
第6步:
将剪好的图案打开,在中间圆的部分,按写好的福字剪出。
第7步:
春节做剪纸(汇总18篇)篇三
中国纸的发明是在公元前的西汉时代,在此之前是不可能有剪纸出现的,但当时人们运用薄片材料,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艺品,却早在未出现纸时就已流行,即以雕、镂、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绢帛,甚至在树叶上剪刻纹样。
战国时期出现使用皮革镂花、银箔镂空刻花的,都与剪纸如出一辙,它们的出现都为民间剪纸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宋、元以后,剪贴窗花迎春的时间由立春改为春节,人们用剪纸表达自己庆贺春来人间的欢乐心情,这也就是后来春节剪窗花的由来。
窗花是农耕文化的特色艺术,农村的生活地理环境、农业生产特征以及社会的习俗方式,也使这种乡土艺术具有了鲜明的汉族民俗情趣和艺术特色。过去无论南方北方,春节期间都贴窗花。现在南方只结婚时才贴,春节一般不贴了,而北方贴窗花还盛行。
窗花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因窗花的购买者多为农民,窗花有相当的内容表现农民生活,如耕种、纺织、打鱼、牧羊、喂猪、养鸡等。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喜气洋洋。
窗花是汉族民间剪纸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大、最为普及的品种。分为南北风格,南方以“精致”为美,其特点是玲珑剔透;北方以朴实生动为美,其特点是天真浑厚。其他剪纸品种都是在窗花基础上发展与延伸。人们在春节期间贴窗花,以此达到装点环境、渲染气氛的目的,并寄托着辞旧迎新、接福纳祥的愿望。
小结:通过上面的文章内容我们知道了关于剪窗花的起源以及剪窗花的寓意,希望这些内容能够给大家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祝大家新一年都能喜气洋洋,大吉大利!
剪纸艺术是我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据考古研究发现,它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六世纪以前。但也有人认为剪纸发展历史还更早。那么剪纸的由来是什么呢?接下来就让小编跟你一起去探寻剪纸的由来吧。
关于剪纸的由来,其实很早以前就开始了。那时候的人尝试着用一些图形来记事和内容呈现,但那时纸张还并没有出现,人们只能将一些资料记载在青铜器、竹简、兽皮等载体之上。而随着纸张的出现,这些创造性的图案便开始往纸张上转移。通过这样的前后对比,我们就能够看出,剪纸的由来就是来自于先民的图案记录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剪纸艺术的历史有着它自身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在一些薄片材料上制作工艺品,这是早在纸张出现以前就开始流行起来的,虽不是纸张制作,但却如出一辙,这就为真正意义上的剪纸出现奠定了基础。据说我国最早的剪纸作品就可以为此证明。
而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剪纸的历史,即真正意义上的剪纸艺术,应该是纸张的出现才正式开始的。剪纸的主要制作材料就是纸,而汉代时期纸张的出现,这就促进了剪纸的出现、发展和普及。那时候的纸张易腐烂,所以人们不会珍藏起来,坏了还能重新再剪。
北朝时期,人们用纸剪出各种美丽的图案花纹,据说目前发现最早且有据可查的剪纸便是在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发现的五幅北朝团花剪纸。那时候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燥且少雨,纸张不易霉烂,小编猜想,这或许也是在新疆发现北朝剪纸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到了唐代,剪纸已经有了大发展,那时候的人将剪纸图案应用于其他工艺方面,并且还有利用剪纸招魂的风俗流行。在现代考古挖掘出多种唐代剪纸工艺品,如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唐代剪纸,即可看出当时的剪纸手工艺术水平已相当高超,画面构图完整,表达出一种天上人间的理想境界。
到了宋代,造纸业成熟,使得剪纸艺术越发普及。宋代剪纸用于各种领域之中,并且在南宋时期,还出现了以此为职业的艺人。那时候皮影戏盛行,也有用厚纸制作皮影造型的。宋代剪纸最大的创造便是瓷器剪纸印花图案,它是在施釉之时,贴上剪纸,入窑烧制而成的。
到了明清时代,民间剪纸艺术越发成熟,已经走向鼎盛时期。这时候的民间剪纸艺术运用范围就更加广阔了。但凡民间彩灯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以及刺绣的花样等,无一不是利用剪纸作为装饰再加工而成的。然而在明清时期的中国传统文化剪纸,更多的是常常用作家居装饰,美化家居环境。
春节做剪纸(汇总18篇)篇四
然后将三角形的顶角折到中线底线的位置,然后打开,中间就有一个交叉的十字了。
这时将左角尖尖对准中间十字位置折过去,然后打开,留下一个折痕。
这时再将右边沿着中线,并且与之前左角的折痕交叉,如图,还不好叙述得。
折好以后再将右边的角折一半回来,如图。
折好后,翻面,翻面后的右边对齐后面折的,折过去,再折一半回来,折好后如图。
沿着画的剪好后。
上图咯,漂亮吧,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纸,剪出来更漂亮。
春节做剪纸(汇总18篇)篇五
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而剪纸则是春节期间最具代表性的活动之一。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剪纸不仅展示了中国人民对生活和美好的向往,也传承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在这个春节期间,我有机会亲手体验剪纸的乐趣,并从中领悟到了不少人生的道理和哲理。下面将分享一下我的春节剪纸心得体会。
首先是父辈的传统教诲。剪纸是我从小就耳闻目染的手工艺品,传统的剪纸技艺是由父辈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在春节期间,父母亲带着我和其他家人一起坐在一起,细心教导我们剪纸的技巧和步骤。他们告诫我们剪纸需要耐心、细心和专注,这些都是人生中重要的品质。通过剪纸,我们不仅学会了耐心等待,也学会了怎样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这样的传统教诲让我深感自豪,同时也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接着是剪纸带来的乐趣和创造力的发挥。每当我拿起剪刀,将剪纸纸张剪出美丽的图案,心情都会变得愉悦和放松。剪纸的过程很有趣,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无论是剪出吉祥的动物,还是剪出美丽的花朵,每一次的剪出都是一次创作的过程。这让我明白到,生活中的每一天都可以是一幅画,每一个动作都可以是一次创造。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并发挥自己的创造力,生活就会变得更加丰富和有趣。
进而是剪纸带给我对美的感悟。剪纸的图案往往细腻而精致,耐人寻味。通过剪纸,我学会了去观察各种不同的事物,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艺术表达。无论是自然中的花草树木,还是生活中的人物场景,都可以成为剪纸的灵感来源。在剪纸的过程中,我也更加珍惜身边的美好和独特之处。无论是一个微小的细节,还是一幅美丽的图案,都可以让我感受到生活的美丽和多样性。
同时,剪纸也让我体会到了自己的坚持和毅力的重要性。剪纸不仅需要细腻的手法,还需要十足的耐心和毅力。有时候会因为一些疏忽或者不小心而导致整张剪纸破损,这就需要我重新开始。面对一次次的失败和挫折,我学会了不轻易放弃,而是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通过剪纸,我更加明白了坚持的价值和意义,只有坚持到底,才能在最后获得属于自己的完美作品。
最后,剪纸也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博大精深。剪纸不仅是一种手工艺品,更是一种文化的表达和传承。无论是剪纸的图案还是剪纸的技巧都承载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底蕴。通过剪纸,我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学价值观和审美观。这一切都让我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同和热爱,也更加珍惜这份文化传承的责任。
总之,春节剪纸是我一次难忘的体验。通过剪纸,我不仅继承了父辈们的传统教诲,更发现了生活中的乐趣和创造力的无限可能,同时也体会到了对美的感悟和坚持的重要性,并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同。希望在今后的日子里,我能够继续学习和传承这一优秀的传统手工艺品,并将其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剪纸。
春节做剪纸(汇总18篇)篇六
余姚民间剪纸源于河姆渡古文化。
早在犴崇拜出现之后,先民们为祈求平安,扭犴的图腾或刻于器皿,或刻于房舍等地,这中间,亦出现了用纸刻划出圈腾始于庭院门楣、生活器具等处。
自北宋南迁后,受北方风俗文化的影响,剪纸艺术则有了较大的`发展。
余姚民间剪纸艺术是一种文化与剪纸、工艺相结合的一种民间技艺,她是昔日女性才艺和聪明的一种象征,她的延续和传承与民间的日常生活、民间习俗有着密切的关联。昔日女性特别是姑娘主要是绣花,而一部份的绣花工艺中,艺样就是用纸剪出来的,同时,在生活习俗中,有不少的民间习俗和民间节日中,都要用剪纸来体现人们的情感和祈求,如新年第一个“立春日”,民间有报春牛的习俗,如姑娘们便会用红纸剪一“春牛图”,帖于门庭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二月初二闺女吃露天饭,姑娘便要剪麻雀、繁花等图案,捎给百花娘子,祈求美貌、聪明,又如剪十二生肖图,其中剪一大花猫,在耳朵上扎上红头绳,挂在谷框、米缸等处,以防老鼠偷食等等。
余姚民间剪纸品种繁多,因习俗与用途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喜花”,此类以婚嫁喜庆为主,二是“福禄寿花”以生辰、寿诞等图案为主,三是“素花”,此类为丧事专用,具有浓重的宗教迷信色彩。四是“常花”,皆为日常生活中的事项为主。
春节做剪纸(汇总18篇)篇七
第一段:引言(150字)。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它象征着世代传承的文化精髓。剪纸作为春节的传统手工艺品,在过去的几千年里一直深受中国家庭的喜爱。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也探索着这一古老艺术形式,体验到了剪纸带来的乐趣和收获。下面将与大家分享我的春节剪纸心得体会。
第二段:技巧与精巧(250字)。
剪纸技巧是剪纸艺术中的重点。在剪纸的实践中,我不仅学会了基本的剪纸技巧,如先画线后剪、剪纸时手要稳、剪出精致纹样等,还学会了如何运用剪刀的力道和角度来控制剪纸的精度。正如一句话所说,看似简单,却包含着无尽的艺术。更令人惊叹的是,熟练之后,我发现,用一张纸,利用剪裁和构造,可以创作出丰富多样的图案,甚至是一幅完整的艺术作品。这种技巧和精巧艺术的体验,使我对剪纸的热爱更上了一个层次。
第三段:创造和表达(300字)。
剪纸不仅仅是一种技巧,它更是一种创造和表达的方式。在剪纸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的思维和创造力得到了释放。通过独特的构思和设计,我可以将自己的观念和情感传达到纸上,表达出一种特殊的美学意境。剪纸作品可以展示出个人的特点和审美观,以及对生活的独特理解。而且,不仅个人表达,剪纸还可以成为整个家庭、社区乃至国家文化特色的体现,传承和弘扬着中国传统的文化精髓。
第四段:情怀与文化传承(250字)。
剪纸的魅力不仅在于技巧和创造力的发挥,更在于它所承载的情怀和文化传承。剪纸活动常常发生在家庭聚会时的温馨氛围中,成为亲人之间、朋友之间的交流和连接的纽带。准备春节装饰,帮助长辈剪出吉祥纹样,观赏自己和家人的剪纸作品,都让人感受到深深的爱和幸福。同时,剪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集中了中国人民的集体记忆和情感,成为了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通过剪纸,我们也可以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价值。
第五段:对未来的思考(250字)。
通过学习和体验剪纸,我意识到这一传统艺术的价值和意义,并对未来感到振奋。剪纸不仅让我学会了技巧,更让我理解到创造力和表达能力的重要性。它也使我更加关注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弘扬。我希望能够将剪纸传统的艺术形式与现代的创新结合起来,让剪纸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通过举办展览、开设课程等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体验剪纸艺术,从而让这一古老而珍贵的文化传统得以发扬光大。
总结(100字)。
通过春节剪纸的实践和体验,我深刻领悟到了剪纸艺术的学习和探索,以及它所蕴含的技巧和精神。剪纸不仅仅是一种手工艺术,更是一门文化的传承和表达的方式。我将继续研究和发扬这一传统艺术,希望能够在未来的日子里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一点微薄的贡献。
春节做剪纸(汇总18篇)篇八
首先我们要准备好两张黄色的正方形彩纸,一把剪刀和一支笔备用。我们先把彩纸的对角线对折一下,如下图。
然后我们再把彩纸的左右角对折,要中间的轴对称线。再把彩纸上边的角向着底边的中点对折,尖与中点对齐即可。
我们再把刚才折过的打开,把彩纸左侧的角向着中间的两条线的交点对折。如图所示。然后再次打开,我们把右侧的角向左折,左侧的边与底下的折痕对齐。
我们再把刚才折过的角向右折,边缘线要对齐。然后我们把彩纸翻过来。
还是把右侧的角向左折,就是第一张图的样子。再把刚才折向左边的角向右折,边缘线对齐。如第二张图所示。
我们在折好的彩纸上画上我们要剪得迎春花的图样,当然你如果心里有也可以不用画样子。然后我们用剪刀沿着线把彩纸剪下来即可。
打开后,手工剪纸—迎春花就剪好了。
春节做剪纸(汇总18篇)篇九
福剪纸方法是怎么样的?剪纸,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用红纸剪成,我们看看下面吧!
设计好自己想剪的花样,从任意一边开始剪。
剪弧形时,尽量要连续,这样可以使弧面光滑。
图形中,如果含有字,要留到最后再剪,先剪其他的花样,围绕着字来剪。
如果花样中含有打毛(也叫做剪毛边,剪毛毛),也要放到最后剪,可以确保花样完美。
注意事项。
剪刀,要有尖,刀身要细长。
纸,可以根据自己喜好来选择颜色。
春节做剪纸(汇总18篇)篇十
春节将至,一款大气的窗户寓意着来年的好兆头,通过不同花样的的窗花来表达自己的喜悦及生活感受,通过窗花的描述以示吉祥喜庆,下面是本站小编整理的春节窗花剪纸步骤图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正方形红纸。
如图对角对折四次。
用笔将要剪的花纹画出来,将阴影部分剪去。
裁剪出来的窗花如下。
春节做剪纸(汇总18篇)篇十一
关于剪纸的由来,其实很早以前就开始了。那时候的人尝试着用一些图形来记事和内容呈现,但那时纸张还并没有出现,人们只能将一些资料记载在青铜器、竹简、兽皮等载体之上。而随着纸张的出现,这些创造性的图案便开始往纸张上转移。通过这样的前后对比,我们就能够看出,剪纸的由来就是来自于先民的图案记录方式。
(二)剪纸的来历传说故事:剪纸的历史。
1、中国传统文化剪纸艺术的历史有着它自身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在一些薄片材料上制作工艺品,这是早在纸张出现以前就开始流行起来的,虽不是纸张制作,但却如出一辙,这就为真正意义上的剪纸出现奠定了基础。据说我国最早的剪纸作品就可以为此证明。
2、而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剪纸的历史,即真正意义上的剪纸艺术,应该是纸张的出现才正式开始的。剪纸的主要制作材料就是纸,而汉代时期纸张的出现,这就促进了剪纸的出现、发展和普及。那时候的纸张易腐烂,所以人们不会珍藏起来,坏了还能重新再剪。
3、北朝时期,人们用纸剪出各种美丽的图案花纹,据说目前发现最早且有据可查的剪纸便是在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发现的五幅北朝团花剪纸。那时候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燥且少雨,纸张不易霉烂,小编猜想,这或许也是在新疆发现北朝剪纸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4、到了唐代,剪纸已经有了大发展,那时候的人将剪纸图案应用于其他工艺方面,并且还有利用剪纸招魂的风俗流行。在现代的考古挖掘出多种唐代剪纸工艺品,如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唐代剪纸,即可看出当时的剪纸手工艺术水平已相当高超,画面构图完整,表达出一种天上人间的理想境界。
5、到了宋代,造纸业成熟,使得剪纸艺术越发普及。宋代剪纸用于各种领域之中,并且在南宋时期,还出现了以此为职业的艺人。那时候皮影戏盛行,也有用厚纸制作皮影造型的。宋代剪纸最大的创造便是瓷器剪纸印花图案,它是在施釉之时,贴上剪纸,入窑烧制而成的。
6、到了明清时代,民间剪纸艺术越发成熟,已经走向鼎盛时期。这时候的民间剪纸艺术运用范围就更加广阔了。但凡民间彩灯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以及刺绣的花样等,无一不是利用剪纸作为装饰再加工而成的。然而在明清时期的中国传统文化剪纸,更多的是常常用作家居装饰,美化家居环境。
(三)剪纸的来历传说故事。
汉朝时期,那个时候刚刚发明了纸不久,一位书生(当时的我),十分的落魄,家里有一位身体不好的妻子——似玉,还有一个6——7岁的男孩:碧玉。
这位书生真的很有才,可是就是没有人赏识,无人问津。而且手脚比较笨,干点别的还是不是很行,幸好有时妻子给别人帮点忙,帮人做点衣服赚点钱,在这个艰难的环境中度日!使我欣慰的是,我的碧玉十分的懂事和听话,别看年纪很小却帮助母亲烧饭洗碗,从来不与别人家的孩子比吃的玩的。
这年冬天特别的寒冷,在接近年关的时候,似玉身体又有些感觉不舒服,有好几日下不了地了,眼看家里的米只剩下那么一点点了,我很着急,于是到一些大户人家央求,是否需要写字,因为我为人很刚直,不愿意向别人讨要什么。可是那些大户人家对此都不感兴趣。
无奈我只好饿着肚子回往家里走。
走到半路,天下起了大雪,呼呼的北风冻得我特别的冷。我急急的往家赶,快到家门口的时候,我发现一位老太太倒在了那里,老人家穿的很是破烂,左手拄着一个棍子,右手拿着一只破碗。我看到这里心生怜悯,赶忙把老人家扶起,搀着她走到了屋内。
进到屋内,我向似玉告知原委,碧玉主动去烧水,似玉强撑着病弱的身体,把家里仅剩下的一点点的米拿了出来,熬了一大碗稀粥。这时老人家慢慢的缓醒过来,我赶紧把稀粥弄得不烫嘴的程度,慢慢的让老人喝下。时值天色已晚,老人好像明白过来什么,问:是你们救了我?你们也一起吃饭吧!似玉说,“我们不饿,老人家您先吃吧!”“唉!那我就先吃了!”老人家无奈的说。
我现在心里为了晚饭发愁,但是又不便说什么,于是索性拿出笔来在一张拣来的纸上写一个“福”字。
当喝完这碗稀粥,老人的身体似乎恢复了很多。于是站起身来四处打量这间屋子,一看是穷的可怜,几乎什么都没有。看了看似玉,说,孩子你身体不舒服吧!似玉说,每年到冬天这会儿都是这样,身体总是不舒服。老人从怀里摸出一种像草药一样的东西,说,烧点水,把它放在里面,熬水喝了之后,你的病就会好了!
碧玉好奇跑过来慢慢的把它展开,呀,是我们从来没有见过的,一个福字被一条大鱼围着,而且经过这番“撕”之后,福字更有立体感了!把小碧玉乐得小嘴都合不上了,把这张纸抱在胸前让他妈妈看,还说这样好不好看!
老人家不等我们说什么,又从怀里掏出一些钱来说,“我看的出,你们能把最后一碗饭给我这个素不相识的人,就说明你们一家是一个德善之家。你们目前所遭受的一切,其实也算是劫数吧!现在也算应该过去了。我这里有一点钱,你们拿去买点米,让你的妻子和孩子过一个好年,你的妻子从此以后也不会得病,你的孩子以后也会有很好的前程,而且我一会儿告诉你的妻子,怎样才能把一般的字变成这种东西,你把这种“纸”拿到集市和那些富贵人家那里,肯定会卖一个好价钱!”说着就把怎样做好这门手艺的办法告诉了似玉。
此时我们才明白今日我们遇到了神仙,于是我带着似玉和碧玉跪在地上,连连叩头说,敢问是哪位神仙?老人家似乎有些意外,连连说,“我嘛,算不上什么神仙,我只是受一位神仙之托,来到人间,察访看看有无德善之人,然后把这种技能传给他。来的时候,那位神仙叮嘱我,要我找到你,试试看你行不行,行,就传给你这种技能,不行我们只好另找别人。这下好了,你们在两千年之后,再相互遇到的时候,可千万不要忘记此事呀!”
(四)剪纸的来历传说故事点评。
剪纸,是我们小时候上手工课时的一种手工,也是我国著名的民间艺术。中国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在中国,剪纸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剪纸的种类。
折叠剪纸是民间最常见的一种制作表现方法。所谓折叠剪纸即经过不同方式折叠剪制而成的剪纸。最早的“对马”“对猴”等团花就是经折叠剪出的。折叠剪纸折法简明,制作简便,省工省时,造型概括而有一定变形,尤其适于表现结构对称的形体和对称的图式,如人、蛙、蝶、龟、倒影、对鱼等,几何纹、花卉、景物、器具等题材都能适应,而且展开极为对称,又能变化出多种适合形,两方连续,四方连续或多方连续,这是它能长久得以流传的一个主要原因,折叠剪纸对中国的`剪纸普及和工艺图案造型,发挥着重要作用。
2、剪影。
剪影是剪纸艺术中的一种古老形式,通过外轮廓表现人物和物象的形状,所以它最注重外轮廓的美和造型,剪影由于受轮廓造型的局限,一般以表现人物或其他物体的侧面为好。其工具主要是剪刀和刻刀,纸一般用黑色或重色纸,在表现人物侧影时,一般是边看对象边剪。剪影很适合表现透光效果,是一种很有特色的剪纸类型。
3、撕纸。
撕纸是由传统的民间剪纸变形出的新类型。其方法是利用不同类型的纸,采用手撕的方法去撕裂造型,以手代剪自然会受到很大的局限,不适合去表现巧工细琢的效果,但正是这种局限,又恰恰显示出它独特的艺术个性,有一种古拙雅朴、豪放雄健的格调。在撕纸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种随意性,有一种自然天成的韵味。
由于各人的观点合乎依据不同,剪纸的分类也不同。例如有人认为用刀刻出来的不叫剪纸,而应该称为刻纸;但是有人却认为追本溯源,古代的剪纸也是剪镂刀刻的,何况剪也有“绞刀”之别称,为何刀刻就不能称为剪纸呢?事实上,剪镂刀刻的痕迹确有差异,其应用的技法也有难易之分,因此,世人认为刀剪并用的作品可通称为剪纸,而纯刀刻的作品仍可称为剪纸,于是剪纸分类上就有剪纸、刻纸之分了。
剪纸的纹样大致可以分为:人物、鸟兽、文字、器用、鳞介、花木、果菜、昆虫、山水等,还有人提出加上世界珍奇、现代器物两类,共计11类。
又中国剪纸的特点,表现为题材的寓意,所以寓意可作为分来的依据,由此可分为:纳吉祝福、怯邪、除恶、劝勉、警戒、趣味等七类。
有人认为剪纸的分类应以用途为据,由此可分为:
(1)装饰类:贴于它物之上以供欣赏或增加它物之美的剪纸,如窗花。
(2)俗信类:用于祭祀、祈福、怯灾、怯邪、驱毒的剪纸,如门神。
(3)稿模类:用于版模、印染的剪纸,如绣稿。
(4)设计类:能增加它物之美,或能宣扬它物的剪纸,如电影或电视的片头。
另外也有人认为剪纸应分为三类:
(1)凡是用单色纸剪做的窗花、彩稿(花样子),称为剪纸。
(2)凡是用彩色纸剪做、经粘贴而成的作品,应称为剪贴。
(3)凡是剪后再填色的作品应称为剪画。此种说法未免含混笼统、似是而非,不仅类同窗花的繁多作品未列入,而且剪画一词释义尚多,不宜据于列类,何况剪而染色的作品将如何归类,实待商榷。
还有以用纸及制作分类的,多用于教学之用。它将剪纸分为二类七种:
第一类:单色剪纸。就是用一种色纸来剪做的。又细分为。
(1)折剪类,即将纸折叠后剪,放开后可得一种图案或字型。
(2)迭剪类,即将数张纸重叠在一起,钉牢后再依稿剪之,一次可得数张作品。
第二类:复色剪纸,又称为彩色剪纸。是以数张彩纸分剪后剪拼贴成图;或以白纸依稿剪成,再染填上各种颜色;或先剪成主版,衬以白纸后再染填上各种颜色。细分可为:
(1)衬色类,先用单色剪纸的方法剪做成图,再以彩纸为衬。
(2)套色类,以单色剪纸的方法剪成主版和次版的形象,再另剪色纸贴裱在主版需要的部位上;或将画稿所需的各色色纸,重叠在一起钉牢,再沿稿线以次剪成,择取一张为主版,贴裱在衬底上,再将其余的部分添贴在主版之上。
(3)拼色类,即分别用色纸剪成各部分形象,再依图样贴裱在衬纸上;或见各色纸重叠在一起钉牢,再依稿剪成,吻拼于衬纸上。
(4)染色类,即用易于浸渍的白纸或浅色纸剪成各种形象,再逐次染成所需的颜色;或先将纸染色,再剪成形象。
(5)填色类,即先用黑色纸或深色纸剪出主版,裱贴在白纸上,再依稿填涂各种颜色;或用白纸剪成主题形象,裱贴后再填染所需颜色;也有先填色而后剪做的。
至于兼用两类方法制作的剪纸,应择其主要的方法归其类别。
春节做剪纸(汇总18篇)篇十二
“扯面宽得像裤带”。扯面也叫冰冰(读biangbiang,现代汉语字典上没有这个字)面,正宗的关中人所做的冰冰面和通常城里人所吃的扯面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正宗的冰冰面,一根面条宽度可达二三寸,长度则在1米上下,厚度厚时与硬币差不多,薄时却如同蝉翼。一根面条足够一顿饭,而对大饭量的关中人来说,一顿吃8两、1斤也是轻轻松松的。
关中人吃面,喜欢将面和硬揉软、擀厚、切宽。这种面煮熟以后,捞在碗里,无论是浇臊子,还是泼油辣子,吃起来都很光滑、柔软、热火、有筋性。既可口又耐饥。人们脖子一伸一缩,呼噜噜吞进肚里,吃饱吃胀,饱嗝一打,顿时浑身上下都是力气,拉架子车、上山扛石头,五六个小时不吃不喝也不觉得饿。
二、锅盔像锅益。
相传在唐代修乾陵时,因服役的军人工匠人数过多,往往为吃饭而耽误施工进度,受到惩罚。于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面团放进头盔里,把头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饼。现在算起来锅盔在陕西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做锅盔,面要和得很硬,硬得用手都揉不动,要借用木杠来压揉,然后放在直径2尺以上的大锅中慢慢烤制而成。这样,烙成的锅盔外脆晨酥,清香可口,放上十天八天也不会变味。锅盔要数“乾州(今乾县)锅盔”好。
三、辣子是道菜。
至于说辣子,一般人都以为是湖南人、四川人能吃辣椒。其实四川人只是把辣子当成一种调料,而在陕西“没泼辣子”却是一道正经八百的菜肴。就连西安城里家家户户前也是挂满一串串喜人的红辣椒。
“油泼辣子”看着红、闻着香、吃着辣,既能用来调面,又能夹馍吃。人们常说“油泼辣子冰冰面吃着燎(好)乍咧!”
四、碗盆难分开。
陕西人(老陕)吃饭,喜欢用一种耀州产的.近1尺的白瓷青花大碗,当地人称为“老碗”。这种老碗甚至比小盆还大,所以往往碗盆难分。
在关中农村,每到吃饭时,村头、庄前、树下,男人们就端着大老碗(一碗汤饭外加两块馍足有六七两),蹲在一起,津津有味地边吃饭边啦着话,这就是有名的“老碗会”。
在农村,人们劳动强度大,干活出力多,吃饭也多,所以出门用老碗盛一下就够了,不用再回家去盛饭,省了不少麻烦。
五、帕帕头上戴。
以前在反映陕西人生活的“西部片”中,经常看到戴羊肚毛巾、身穿对襟夹袄的老汉及老年妇女头上都戴着(顶着)一块黑色或白色的帕帕(手帕)。你如有幸到关中农村,这里的形,和你在电影里看到的的一模一样的。
原来陕西地区盛产棉花,当地人习惯把用棉花织成的手帕戴在头上,它既可防尘防雨防晒,还可以擦汁擦手和用来包东西,真可谓既经济又实惠方便。
六、房子半边盖。
无论是在西安城还是陕西农村,都随处可见“一边盖”的房子。何为一边盖?一般的房子房顶为人字形,可是陕西的房子却是人字的一撇。据说因为陕西干早少雨,所以这一边盖的房子能让珍跺的雨水全部流到自家的田地里,正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
又因,在近百年来陕西农业发展缓慢,人口却迅猛增加。农村中原来聚居生活的家庭,因土地面积有限,而人口众多,住宅紧张,于是便形成了房子“半边盖”的历史。
七、姑娘不对外。
据说关中地区土地肥沃,所以极少有人为生存而奔波于他乡异地。因而有“老不出关(潼关),少不下川(四川)”的谚语,久而久之,不仅男人们不外出远行,就连姑娘们也不远嫁他乡。
八、唱戏吼起来。
唱戏,指秦腔。其特点是高昂激越、强烈急促。尤其是花脸的演唱,更是扯开嗓子大声吼,当地人称之为“挣破头”,外地人开玩笑:“唱秦腔,一是舞台要结实,以免震垮了;二是演员身体要好,以免累病了;三是观众胆子要大,以免吓坏了”。
春节做剪纸(汇总18篇)篇十三
剪纸艺术的风格粗犷、简化、浪漫,轮廓和形状坚实而清晰,纹样生动有趣。它作为民间民俗活动的载体,传承着民俗文化,内容和形式都具有承传性、固定性。加之剪纸手法、纹样的规定性,所以就形成了民间剪纸相对稳定的特殊艺术表现。民间剪纸作者们都将自身融人了创作的主体,通过剪纸题材的选择、酝酿及作品创作,经过漫长的历史性沉淀,用什么形象以及用什么形象的特定组合表达什么含义,就会在民族群体中形成具有共性的.思维印记和约定俗成的审美辨识,程序化的口诀增添了剪纸造型方法上的程序性。
民间剪纸的基木材料是平面纸张,基本语言符号是点、线、面,构成上采用二维平面化表现,决定了剪纸表现的平面化特征,即任何形象的塑造都共存于一个特定形制的可视平面内,古代朴素的阴阳观根深蒂固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古代思想家认为,任何事物以及现象都有正反两方面、这种思想反映在民间剪纸艺术上表现为求双全,崇尚圆满完美。形形色色的造型艺术形式,各有所长,在表现物象时并非面面俱到,持两度空间观念的剪纸艺术侧重于对物象轮廓的刻画,人物(详见:剪纸人物之成人剪纸图案与制作教程)、走兽(详见:虎与鹿剪纸图案和制作教程)及许多形象的轮廓最富表现力,侧面的剪纸形象在剪纸艺术中占绝对优势,轮廓仅是剪纸造型的基本骨架,内部还需要装饰细节,如动物的眼、衣服的花、鸟雀的翎毛等等使之充实丰富、疏密有致。
春节做剪纸(汇总18篇)篇十四
河南省西部豫西民俗剪纸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是广大农民为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而传承、发展下来的一种优美的艺术形式,其普及程度已到家家户户,随民俗节日的更迭而常换常新。红红绿绿的剪纸,喜庆吉祥的内涵,使豫西大地处处五彩缤纷,使生活在黄土窝窝里的人们充满生气,精神焕发。
追求吉祥,是豫西民俗剪纸的核心观念。豫西人用“剪花”表达出自己对天、地、人和谐相处的独特视角,夏文化尚黑的遗俗,至今仍传承在豫西民间的黑色剪花、窗花中,再现豫西地域独特的文化特征。人们在获得美的享受的同时,也从中得到精神慰藉,寄托对未来的希望,获取生存的勇气和力量。
豫西地区民风淳厚,每年入冬一进腊月,大姑娘、小媳妇就“放下锄头上炕头,拿起剪刀铰虎头”(虎是中原地区广大农民崇拜的“瑞兽”,有驱邪纳福的含义)。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中最盛大的民俗节日,整整一个正月,可以说是展现剪纸艺术最为丰盛的时期。节日期间,家家户户大门脑上挂“门笺”(谐音“门钱”),影壁墙上贴“春牛”,窗户上贴窗花,顶棚上贴“团花”,炕上有“墙围花”(万字连续纹饰,俗称“富贵不断头”),厨屋、灶间有“灶头花”,走亲访友送“礼花”,娶媳妇、嫁闺女、婴儿过满月都离不了“喜花”,老年人过生日,亲朋好友要送“寿诞花”等等,可谓五花八门,遍地盛开剪纸花。
正月初一,大姑娘小媳妇成群结队走门串户,相互拜年“赏花”,品评技艺、相互学习。正月十五闹花灯,各村落之间要比赛花灯,各式各样的彩灯上贴着千姿百态的花、鸟、鱼、虫、飞禽走兽和不重样的戏曲故事,如反映男女情爱的“拾玉镯”,提倡青年人要尽孝道的“二十四”孝,以及孩子们喜爱的“三国”、“水浒”等。
俗话说“灯市下,年过罢”。灯节一过,新春佳节的活动基本结束。到了正月二十三那天,家家大门脑上都要剪贴“金牛”,意思是提醒人们喂好耕牛,准备迎接春耕生产。妇女们剪金牛贴在大门或院内的影壁墙上,并书写“正月二十三,老君来散丹,家家剪金牛,户户保平安”。转眼到了农历二月二(俗传龙抬头之日),家家女人又忙着剪“甘露”(龙的别称)。到了五月端五那天(又称重五节、女儿节),为祝愿儿女们健康成长,妇女们都用大红纸剪一只昂首挺胸、步履矫健的红公鸡贴在大门和屋里墙上(靠近孩子们睡觉的地方)。公鸡雄赳赳、气昂昂,双目圆睁,嘴里叼着蝎子,利爪下牢牢踩着毒蛇、蝎子、蜈蚣、蜘蛛、蟾蜍,俗称“五毒”。农历六月六,气候已接近酷暑,妇女们又纷纷用彩纸剪一些“花扇”,插到亡故先辈的坟墓上,以寄托哀思。她们吟唱着:“六月六,热难受,剪把花扇送坟头,表表晚辈一片心,先辈九泉尽享受。”农历七月七,民间传说是天上牛郎会织女的日子,豫西各地农村都有“乞巧会”的风俗。传说就在这天夜里子时,牛郎星和织女星要双双下凡,向人间传授剪花和刺绣技艺。所以每年农历七月七的夜晚,村子里七个未出阁的黄花闺女,便挑选夹竹桃的叶子剪成针、小剪刀、纺锤和织布用的梭子,显示出农村女孩子们学习“女红”的执著精神。农历七月,气候变幻无常,旱涝不均,豫西农村普遍有剪“扫天媳妇”、也称“扫晴娘”的习俗。如果涝了,家家就用黄裱纸剪个“扫天媳妇”。
豫西的剪纸和民间刺绣,自古以来便是一对姊妹艺术,彼此紧密联系在一起。剪纸艺术作为刺绣的底样,被妇女们广泛应用在新娘嫁衣、新婚洞房内的一切装饰品上,如窗帘、罗帐、被褥、绣花枕、绣花鞋、袜垫等等。
豫西一带,农村姑娘出嫁、男方迎娶被认为是人生头等大事,俗称大喜临门。因此新娘子必须是“蓝缎子鞋绣红花,新娘过门就当家”。那新房子又该是什么样儿呢?“鸳鸯枕、龙凤帐、红布门帘绣凤凰。”新娘子的嫁衣更是精美的刺绣艺术品,所以,“剪纸巧手”必定也是一位“刺绣能手”。
春节做剪纸(汇总18篇)篇十五
剪纸经常用工具有:剪刀、刻刀、铅笔、针和线、宣纸、蜡盘、煤油灯、熨斗、染料或者墨水和刷子。
经常用的剪纸方法有两种:剪刀剪和刻刀。
剪刀剪是借助于剪刀,剪完后再把几张(一般不超过8张)剪纸粘贴起来,最后再用锋利的剪刀对图案进行加工。
刻刀则是先把纸张折成数叠,放在由灰和动物脂肪组成的松软的混和体上,然后用小刀慢慢刻划。剪纸艺人一般是竖直握刀,根据一定的模型将纸加工成所要的图案。和剪刀剪相比,刻刀的一个优势就是一次可以加工成多个剪纸图案。
刻刀剪纸刻法分三种:
1.阳刻:以线为主,把造型的线留住,其他部分剪去,并且线线相连,还要把形留住,开以外的剪去,称为正形。
2.阴刻:以块为主,把图形的线剪去,线线相断,并且把形剪空,称为负形。
3.阴阳刻:阳刻与阴刻的结合。
春节做剪纸(汇总18篇)篇十六
广东佛山的民间剪纸,宋代已有流传,盛于明清两代。其风格既有北方剪纸苍劲雄浑的特色,又有南方剪纸剔透秀丽、明静清雅、严谨工整的长处。主要有四大类,即纯色剪纸、衬料剪纸、写料剪纸、铜凿剪纸。近年发展的“铜衬料”剪纸成为佛山剪纸的主要门类,这类剪纸具有金碧辉煌的特殊艺术效果,很受现代人的欢迎,并且,其产品能够远销海内外,不少类似剪纸形式的艺术作品己进入现代化的厅堂装饰。
佛山剪纸的种类。
纯色剪纸:这种剪纸的剪刻比较简单,一般分两步完成,第一步先打稿,第二步是剪刻,这种剪纸就是通常所见的单色剪纸。衬料剪纸:衬料剪纸是从“花钱”(俗称春节剪纸)的装饰绘画演变而来,用纯色纸,如染色纸、腊光纸、铜箔等为原料,剪刻出物象的线条、骨架,然后在背面衬上色纸(属衬色剪纸)。(如图3—14)“朱小企”是一种春节用的门笺剪纸,用铜箔(绒片)刻剪,衬以彩色纸花、薄玻璃片。剪纸制作上除了刻纸、衬色工艺之外,还采用黑色薄绒片刻镂“寿”字,在铜箔镂空花纹(与中间黑绒寿字图案)衬上极薄的小玻璃片,不但使门笺有金辉闪烁效果,而且因衬以薄玻璃片,还可反光耀目。这类门笺制作特殊,为国内民间剪纸所罕见,价格颇为昂贵,多为富有人家采用。用铜箔刻线条再衬色纸叫“铜衬料”,用纯色纸刻线衬色叫“纸衬料”。“纸衬料”是“铜衬料”的发展。随着佛山手工业的不断发展,铜衬料剪纸在明代已经渐趋成熟,形式多样,造型生动,色彩明艳金辉闪烁,富有装饰性,显示了佛山民间剪纸的浓郁地方特色。
写料剪纸:是一种绘画与剪纸结合的艺术形式(属“勾色剪纸”),在剪纸上写色为“纸写料”;在铜箔剪纸上写色叫“铜写料”;在银箔剪纸写色叫“银写料”。无论是“纸写料”、“铜写料”还是“银写料”,都应该先剪刻出物象线条轮廓线,然后再涂上颜色,佛山俗称“写色”。写料是佛山剪纸另一个多彩多姿的品种,它与点色剪纸不同,它不是用染料浸透在纸上,而是先把花样的轮廓剪刻出来,再按画面需要逐一用不透明颜料(石绿、佛青、墨、铅粉)和透明颜料(花红、玫红、金鱼黄、芥黄、片绿)等色料写成。“采花女”为清代佛山传统写料剪纸,主要用于扎作品上的装饰,如屏风、房屋、亭台、楼阁等建筑扎制品的门窗装饰,以代替具体扎作或绘画。
铜凿剪纸:“铜凿”剪纸为佛山特有,它是先刻好图案的小部分外轮廓后用特制的小圆珠凿,一点一点地在“铜箔”上按图案凿上圆点线条,组成各种花纹图案或人物造型,再在上面写上各种所需衬托的颜色而成的剪纸)。这种剪纸,珠光闪闪、气氛热烈,南方人十分喜爱使用这种表现形式的剪纸作为房间、器皿装饰之用。还有大量的铜凿剪纸用于爆竹的封面装饰。这类剪纸都是用佛山特产“铜箔”生产的,使传统产品大红大绿,很有民间色彩“送子观音”为清代铜凿剪纸,画中观音怀抱婴儿,一女仕女以莲花逗戏耍乐,画面呈椭圆形,环以花边装饰,色艳谐美,极富装饰性。此为清代后期佛山爆竹之名贵彩盒衬色招贴,很有地方特色。
佛山剪纸的用材。
纸:在佛山剪纸中,常见的蜡光纸已被淘汰,而为当地生产的土纸取代。因为蜡光纸太厚,一次最多只能剪几张,不能胜任大批量生产,改用当地手工生产的薄纸后,一次可以制作25张到30张剪纸,效率能够大大提高。除土制毛边纸外,佛山剪纸还使用了大量的铜箔(俗称金纸)作材料,铜衬剪纸和铜凿剪纸都是用铜箔制作的。铜箔是用青铜锻打成比纸还薄的铜片,这种手艺亦是佛山古老手工业中著名的产品之一。制作剪纸的铜箔必需在底部裱上毛边纸方能刻制,以便刻好后较容易衬贴各种所需的有色纸块。用作铜凿的铜箔则不需裱纸,而是选择较厚一些的铜箔(俗称青片),这种铜箔较硬挺,凿起来珠路的效果比薄的铜片好。
刀:佛山剪纸刻刀的制造材料,一般采用弹簧钢,打扁后先在砂轮粗磨,后用滑石研磨。磨刀最宜用机油作乳剂,用水磨刻刀容易生锈。刀磨好后,再拿两片削好的竹片或木片用小绳子扎好即能使用。
铜凿剪纸为佛山所独有,制作铜凿剪纸的必要工具是“珠刀”(即凿),在剪纸界中则是独一无二的。珠刀,细的为一珠一枝,大的可12粒至15粒珠一枝,有直排珠,各种弧型珠、圆型珠。当中还分大粒珠、中粒珠、细粒珠。
垫板:配合珠凿使用的垫板是较硬的宪木钻板,其操作是把铜箔放在硬木钻板上用珠凿细细敲打成各种所需要的图案。
春节做剪纸(汇总18篇)篇十七
我的老家在陕北,每到过年过节,家家户户都要剪窗花。家乡的人心灵手巧,很多人都会剪窗花。
去年我回老家过年,看到家家户户的窗户上贴满了各式各样的窗花,有人、有花、有牛、有鱼……个个活灵活现,好看极了。窗花的每一种图案代表一个意思。我家的窗户上也贴上了大公鸡和大鲤鱼。听妈妈说,过年的时候贴这些,是为了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接财接福。大鲤鱼表示年年有余(鱼),大公鸡表示吉祥如意。我看到门上倒贴着一个福字,就问妈妈什么意思,为什么要这样贴?妈妈告诉我,福倒就是福到,意思是说福到我们家来了。看着家里吃的、喝的、穿的什么都有,心里高兴极了,福真的到我们家来了!
我很好奇,也想试一试,就请妈妈教我剪窗花。妈妈拿出一张大红纸,七折八叠,再用剪刀在中间和边上剪了一圈。然后打开剪好的窗花,我一看,原来她剪的是春暖花开,燕子飞蝴蝶舞的窗花。我照样学样,也模仿妈妈的样子剪了一张春暖花开的窗花,妈妈说:“剪得好,像个样子。春天来了,你要好好学习,不要辜负这大好时光。”
我记着妈妈的话,努力学习,有空的时候,也剪了一些燕子、蝴蝶,贴在我的小卧室的窗户上。
我爱窗花,更爱我的家乡!
2剪纸。
春节期间,我来到了宁波最富有传统文化特色的鼓楼,在城楼上参观了精湛的剪纸艺术。
走上城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秀丽的大字和一张印有“年年有余”的剪纸,这精巧的制作,一定会让人啧啧赞叹!进入正厅,右侧墙上一张“飞雪迎春”,认人仿佛见到了寒冷的冬天,在被皑皑白雪覆盖的树上,有一只活灵活现,形象逼真的燕子,使人感觉身临其境,这真是巧夺天工的点睛之笔。左侧一幅“恭贺新春”贴画,背景用橙色打底,认人感觉暖暖春意,中间则是马年吉祥物――一匹小白马和小黄马紧拥一起,在一棵翠绿的参天大树下戏耍,象征着团结。友爱。如此具有创意的艺术作品,怎能不让人鼓掌喝彩?另外几张人物剪纸更是惟妙惟肖,镂空的花纹展现了亭亭玉立的美少女形态和正在坐在椅子上做针线活老大妈勤劳的身影。最让人震撼的是一张“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剪纸画,她象征了全国穿着不同的服饰的各族人民团结。勇敢和勤劳。如果你看到这几幅画,会情不自禁地摸着那繁复的花纹和飞马奔腾的贴画,肯定让你爱不释手。
剪纸艺术展在人们的赞叹声中结束了,那么精美的艺术作品,真令人叹为观止。鼓楼艺术馆一游,让我感受到浓厚的`民族气氛和春节到来的喜庆。
春节做剪纸(汇总18篇)篇十八
一张大红纸、笔、剪刀。
方法/步骤。
1、我们先准备好一张大红纸,一支笔,一把剪刀备用。
2、我们先把大红纸正面向上,然后中线对折。
3、我们在红纸上画上一只灯笼的半边图样。
4、我们先用剪刀把画好的沿着线剪下来如图。
5、我们在剪好的红纸上画上曲线样的波浪纹。
6、然后用剪刀小心些慢点剪下来如图。
7、我们把红纸再次对折,然后在上面画上我们要剪的图样。
8、下面我们再次用剪刀沿着线慢慢的剪下来就可以了。
9、这是剪完后打开的完成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