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的编写过程中需要参考科学教学理论和教育教学经验。如果你正在编写教学计划,可以参考以下范文,了解一下其他教师的教学设计思路。
小数乘法单元教学设计范文(13篇)篇一
2、把240缩小10、100、1000、10000是。
同步口答追问指出:移动小数点位数不够添0补足。
3、评议追问算法随即揭题。
1、例30.36×0.24。
试算集体评议比一比一样对吗?追问:为什么积的十分位上是0?
你能用交换因数位置的`方法验算吗?
结果怎样?说明什么?
2、例4小明体重35.5千克,爸爸体重是小明的1.8倍,爸爸体重多少千克?
集体读怎样列式?为什么用乘法?35.5×1.8表示什么意思?
估计积比35.5大还是小?为什么练习简评。
3、香蕉买多少元?
每千克3.6元。
师引出第一条规律,生说规律2、3。
一个大于0的数乘,积这个数。
应用规律比较大小。
3.2×0.8○3.2。
0.56×1○0.56。
0.63×1.1○0.63。
0.9×2.7○2.7。
练一练1。
练一练2。
小数乘法单元教学设计范文(13篇)篇二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1页例6及“做一做”,练习三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比较熟练地掌握了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能根据实际需要和题目要求正确地用“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数。
2.培养学生灵活、合理地运用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正确地用“四舍五入”法求积是小数时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求积的近似数往往是“实际应用”的需要。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激活经验。
1.计算下面各题。
1.5×24 0.37×2.6 4.02×8.3。
(1)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演板,集体订正。
2.求下面各小数的近似数。
保留一位小数:3.12;5.549;0.3814。
保留两位小数:4.036;7.7963;8.42378。
(1)独立完成,集体反馈。
(2)7.7963的近似数为什么是7.80?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在实际应用中,小数乘法的积往往不需要保留很多的小数位数,这时可以根据需要,按“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数。(ppt课件呈现谈话内容。)。
2.揭示课题:积的近似数。(板书课题:积的近似数)。
(二)了解信息,解决问题。
1.出示情境图(ppt课件)。
小狗正在做什么?人们训练小狗缉毒是利用了小狗的什么特点?小狗嗅觉灵敏与嗅觉细胞的数量多少有很大关系,下面请看一个与之相关的实际问题。
2.出示例6(ppt课件)。
(1)题目中有哪些数学信息?提出了什么问题?
(2)你会解答这个问题吗?怎样解答?
(3)题目中对解答这个问题有什么特殊要求?
3.学生独立尝试,指名两名学生演板。
4.组织学生观察、评价黑板上两名演板同学的解答过程。
5.组织学生交流、反馈自己的解答过程。(教师适时演示ppt课件。)。
(1)你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2)解决这个问题时需要注意什么?
(3)你是怎样将“得数保留一位小数”的?
(4)写横式的得数时要注意什么?
三、巩固练习,强化认知。
(一)求“积的近似数”的基本练习。
1.第11页“做一做”第1题。
(1)出示题目(ppt课件)。
1.计算下面各题。
0.8×0.9 (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1.7×0.45(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2)全班齐练,指名两人演板。
(3)集体订正。
2.补充题。
(1)出示题目(ppt课件)。
补充题:
将“1.35×0.96”的积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两位。
小数,所得的近似数是( )。
a.1.29 b.1.30 c.0.13。
(2)学生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方法进行判断和选择。
(3)组织学生集体交流自己是怎样做出判断和选择的。(教师强调:用“四舍五入”法按要求保留小数位数时,所求得近似数末尾的“0”必须保留,不能随意去掉。)。
(二)求“积的近似数”的实际应用。
1.第11页“做一做”第2题。
(2)全班齐练,教师巡视。(选择两名同学演板,一人的得数是准确数,一人的得数是近似数。)。
(3)集体订正,追问质疑。
2.集体讨论。
(1)再遇到这样的实际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处理?
(2)通过这道题的解答,你感受到了什么?(在实际应用中,应该根据需要按“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数。)。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谈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练习。
1.课堂作业:练习三第1题第(2)小题、第3题。
2.家庭作业:练习三第1题第(1)小题、第2题。
小数乘法单元教学设计范文(13篇)篇三
教学内容:p26练习。
教学目标:1、会根据需要,求出商的近似值。
2、培养学生数感和灵活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取p26,第10题,48÷2。3(保留一位小数)3。81÷7(保留两位小数)审题。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是什么?(一般先除到比需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然后按“四舍五入”法取舍。也可观察保留位的余数与除数的大小关系进行判断)。
独立完成,请生板演。
二、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p2610剩余的题。
2、独立完成p2611再全班交流,如何比较。
3、p2613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如何处理结果?
小结:根据需要求商的`近似值,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一般保留整数。
你还能提什么数学问题?教师板书。
三、发展练习。
1、p26第12题。
请学生说说是如何思考的?肯定多种策略解决问题。
2、教师根据日常教学情况进一步补充针对性的练习。
小数乘法单元教学设计范文(13篇)篇四
1、小数除以整数(一)。
--商大于1。
教学内容:
p16例1、做一做,p19练习三第1、2题。
教学目的:
1、掌握比较容易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用这种方法计算相应的小数除法。
2、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24÷4=416÷32=1380÷15=。
二、导入新课:
出示例1:王鹏坚持晨练。他计划4周跑步22.4千米,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教师:求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怎样列式?(22.4÷4)。
观察这道算式和前面学习的除法相比有什么不同?
板书课题:“小数除以整数”。
三.教学新课:。
教师:想一想,被除数是小数该怎么除呢?小组讨论。分组交流讨论情况:
(1)生:22.4千米=22400米。
22400÷4=5600米。
5600米=5.6千米。
(2)还可以列竖式计算。
教师:请同学们试着用竖式计算。计算完后,交流自己计算的方法。
教师:请学生将自己计算的竖式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出来,具体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追问:24表示什么?
商的小数点位置与被除数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理解后回答“因为在除法算式里,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面,也就是说,被除数和商的相同数位是对齐了的,只有把小数点对齐了,相同数位才对齐了,所以商的小数点要对着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怎样计算小数除以整数?(按整数除法的方法除,计算时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教师:同学们赞同这种说法吗?(赞同)老师也赞同他的分析。
教师:大家会用这种方法计算吗?(会)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算一算。
四、巩固练习。
完成“做一做”:25.2÷634.5÷15。
五、课堂作业:练习三的第1、2题。
板书设计:
小数除以整数(一)。
--商大于1。
例1:王鹏坚持晨练。他计划4周跑步22.4千米,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
22.4÷4=5.6(千米)。
5.6。
4)22.4。
20。
24。
24。
答:平均每周应跑5.6千米。
小数乘法单元教学设计范文(13篇)篇五
知识目标:依托现实情境,引导学生运用转化思想,沟通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理解小数乘正数的算理和计算方法。能力目标:自主探索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在观察比较,合作交流中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让学生能正确地计算小数乘整数,提高计算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渗透转化思想,感受小数乘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数学兴趣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和意识,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有关内容,寻找各种着眼点,加强对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
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练习过程中我将创设宽松和谐的练习环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算理。因数扩大一定倍数,积也会扩大相同倍数,为了使积不变2,就要将积缩小相同倍数。
教学过程。
(这一部分是该教学设计方案的关键所在,在这一部分,要说明教学的环节及所需的资源支持、具体的活动及其设计意图以及那些需要特别说明的教师引导语)。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多媒体展示)。
1、0.09米=()厘米3.5元=()角。
150千克=()吨42米=()千米。
2、0.45扩大10倍是()75缩小它的1/10是()。
扩大100倍是()缩小到它的1/100倍是()。
扩大1000倍是()缩小它的1/1000倍是()。
3、0.725去掉小数点,比原来()倍。
4、13×12=156。
13×120=()。
13×1200=()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一一口答。
小数与整数的互相转化是学习本课的主要思维方法,而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则是转化的主要依据。通过口答练习,为学生探究新知作好知识和思维上的准备)。
3.5×3=10.50.72×5。
3.5---350.72扩大到它的100倍72。
×3×3×5×5。
----------------------------。
10.5元----105角3.60缩小到它的1/100360。
这节课是小数乘整数的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小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新知的能力。为了能让学生轻松的掌握新知,我努力的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复习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及整数乘法中由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为学生学习“小数乘整数”做好了铺垫,尤其是掌握了积的变化规律,为学习小数乘整数的算理有很大的帮助。
二、创设了一个“购买风筝”的情境,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自然的引出了小数乘整数的学习内容,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探索新知。
三、在学习过程中,我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如解决实际问题时,我让学生小组合作思考交流解决的方法,在师生的交流学习中,让学生充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与计算方法,从而得到许多有创造性的解决办法。然后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方法。
总之,这节课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思考交流的学习中,给不同的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小数乘法单元教学设计范文(13篇)篇六
教学内容:
教材p15例8及练习第1~5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用所学小数乘法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从中掌握一些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的过程,及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熟练正确地计算,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启发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计算下列各式:
教师找三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稿纸上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师:刚才同学们完成得都很好!这三题都是有关小数的乘法计算,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进一步学习小数乘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第15页例8的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情境图,并说说从情境图中能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观察情境图,然后说说自己的发现。
生1:图中的这位妈妈买了2袋大米和0.8kg肉,每千克肉26.5元。
生2:鸡蛋有10元一盒的和20元一盒的。
生3:图片中的这位妈妈只带了100元。
师:很好!为了方便大家更好地解决问题,我们可以将这些信息用表格的形式表示出来。如下表所示:(教材第15页表格)。
单价。
数量。
总价。
大米。
30.6。
2
肉
26.5。
0.8。
鸡蛋。
10。
1
师:同学们能将上表中的空格填写完整吗?
学生独立计算,并填写教材第15页表格。
师:题中的问题是什么呢?
师:那么怎么解决第一个问题呢?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说说自己的方法。
生1:我是用计算器算的。买2袋大米和0.8kg肉所花去的钱是61.2+21.2=82.4(元),1够买10元一盒的鸡蛋。
生2:我是估算的。1袋大米不到31元,2袋大米不到62元;肉的价钱不到27元;再买一盒10元的鸡蛋,总共不超过62+27+10=99(元),所以用剩下的钱还够买一盒10元的鸡蛋。
师:剩下的.钱够不够买一盒20元的鸡蛋呢?
生3:我也是用估算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的。1袋大米超过30元,2袋大米超过60元;lkg肉超过25元,0.8kg肉也就超过25×0.8=20(元)。如果再买20元一盒的鸡蛋,总共就超过了60+20+30=110(元),110100,所以用剩下的钱不够买一盒20元的鸡蛋。
2.回顾与反思。
对比用计算器和估算两种方法,我们很容易发现,有时用估算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比较简单。
比较估算的两种方法,我们发现,第一种方法是把数往大了估,还没有超过100元,说明带100元钱够买这些东西了,第二种方法是把数往小了估,正好等于或大于100元,说明带100元钱不够。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7页练习四的第3题。
这个房间地面的面积为:
8.1×5.2=42.12(平方米)。
一块地砖的面积为:0.6×0.6=0.36(平方米),
所以100块这样的地砖不够铺这个房间的地面。
2.完成教材第17页练习四的第4题。
0.25×15=3.75(千米),所以王老师家离学校3.75千米。
5×0.8=4(千米),43.75,所以王老师步行0.8小时能到学校。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可以与大家分享一下吗?
学生发言,教师点评。
作业:完成教材第17页练习四的第1、2、5题。
解决问题。
单价。
数量。
总价。
大米。
30.6。
2
61.2。
肉
26.5。
0.8。
21.2。
鸡蛋。
10。
1
10。
小数乘法单元教学设计范文(13篇)篇七
教学目的:。
2.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教具准备: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计算下面各题。
115÷5=。
23×5=()。
115÷23=()。
2.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145÷15=416÷32=1380÷15=。
二、导入新课:
情景图引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喜欢锻炼吗?经常锻炼对我们的身体有益,请看王鹏就坚持每天晨跑,请你根据图上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出示例1:王鹏坚持晨练。他计划4周跑步22.4千米,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教师:求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怎样列式?(22.4÷4)。
三.教学新课。
教师:想一想,被除数是小数该怎么除呢?小组讨论。分组交流讨论情况:
(2)还可以列竖式计算。
教师:请同学们试着用竖式计算。计算完后,交流自己计算的方法。
教师:请学生将自己计算的竖式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出来,具体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小数点位置与被除数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教师:同学们赞同这种说法吗?(赞同)老师也赞同他的分析.。
教师:大家会用这种方法计算吗?(会)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算一算.。
四、巩固练习。
完成“做一做”:25.2÷634.5÷15。
六、课堂作业:练习三的第1、2题。
小数乘法单元教学设计范文(13篇)篇八
课本第102页回顾与整理以及练习与应用1-6题。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掌握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进行小数乘法、除法笔算和简单的口算;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商是小数的近似值。
小黑板。
学生计算后集体订正。
小组讨论然后汇报交流:
1、小数乘法和整数乘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计算小数乘法时,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算出积后,积的小数位数不够应该怎么办?
(2)计算:1.89÷0.547.1÷2.50.51÷0.22学生做完后集体订正。
1、第1题: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指导。集体订正。
2、第2题:先分组完成题目,然后通过计算和比较,让学生进一步整理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
3、第5题:学生独立审提题解答,教师巡视。让学生根据平均数的意义估计得数范围。
4、做第6题。主要让学生练习根据具体的问题情境合理截取商的近似值。
小结。
完成整理与练习第3题和第4题。
小数乘法单元教学设计范文(13篇)篇九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1页例6及“做一做”,练习三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比较熟练地掌握了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能根据实际需要和题目要求正确地用“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数。
2.培养学生灵活、合理地运用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正确地用“四舍五入”法求积是小数时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求积的近似数往往是“实际应用”的需要。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激活经验。
1.计算下面各题。
1.5×240.37×2.64.02×8.3。
(1)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演板,集体订正。
(2)说一说小数乘法应该怎样进行计算?
2.求下面各小数的近似数。
保留一位小数:3.12;5.549;0.3814。
保留两位小数:4.036;7.7963;8.42378。
(1)独立完成,集体反馈。
(2)7.7963的近似数为什么是7.80?
【设计意图】由于本课学习内容涉及小数乘法计算和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应用,而学生对“四舍五入”法已经有较长时间没有接触了,所以通过简单复习,帮助学生唤起对已学知识,特别是对“四舍五入”法的记忆,为后续学习做好知识准备。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在实际应用中,小数乘法的积往往不需要保留很多的小数位数,这时可以根据需要,按“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数。(ppt课件呈现谈话内容。)。
2.揭示课题:积的近似数。(板书课题:积的近似数)。
(二)了解信息,解决问题。
1.出示情境图(ppt课件)。
小狗正在做什么?人们训练小狗缉毒是利用了小狗的什么特点?小狗嗅觉灵敏与嗅觉细胞的数量多少有很大关系,下面请看一个与之相关的实际问题。
2.出示例6(ppt课件)。
(1)题目中有哪些数学信息?提出了什么问题?
(2)你会解答这个问题吗?怎样解答?
(3)题目中对解答这个问题有什么特殊要求?
3.学生独立尝试,指名两名学生演板。
4.组织学生观察、评价黑板上两名演板同学的解答过程。
5.组织学生交流、反馈自己的解答过程。(教师适时演示ppt课件。)。
(1)你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2)解决这个问题时需要注意什么?
(3)你是怎样将“得数保留一位小数”的?
(4)写横式的得数时要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除了通过例题中对得数的要求来揭示求“积的近似数”的教学内容外,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判断已知条件中“0.049亿”是近似数还是准确数?为什么不用准确数?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在实际应用中有时准确数既无必要又不可能,而用近似数就可以了。至于例题的具体解答过程,难度并不大,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教师只是在重点处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交流、反馈,突出用“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和过程,强调书写时应注意的细节。
三、巩固练习,强化认知。
(一)求“积的近似数”的基本练习。
1.第11页“做一做”第1题。
(1)出示题目(ppt课件)。
1.计算下面各题。
0.8×0.9(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1.7×0.45(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2)全班齐练,指名两人演板。
(3)集体订正。
2.补充题。
(1)出示题目(ppt课件)。
补充题:
将“1.35×0.96”的积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两位。
小数,所得的近似数是()。
a.1.29b.1.30c.0.13。
(2)学生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方法进行判断和选择。
(3)组织学生集体交流自己是怎样做出判断和选择的。(教师强调:用“四舍五入”法按要求保留小数位数时,所求得近似数末尾的“0”必须保留,不能随意去掉。)。
(二)求“积的近似数”的实际应用。
1.第11页“做一做”第2题。
(2)全班齐练,教师巡视。(选择两名同学演板,一人的得数是准确数,一人的得数是近似数。)。
(3)集体订正,追问质疑。
2.集体讨论。
(1)再遇到这样的实际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处理?
(2)通过这道题的解答,你感受到了什么?(在实际应用中,应该根据需要按“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数。)。
【设计意图】用“做一做”的第1题和补充的选择题来巩固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而在“做一做”的第2题中,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如:有的求的是积的准确值,有的求的是积的近似数,甚至求出的近似数也可能不完全相同,可能保留的是两位小数,也可能保留的是一位小数,还有“舍”与“入”的问题。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生成的教学资源,及时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在比较和争论中积极思考,让这些丰富的资源引发出精彩、自然的认知冲突,让学生从实际例子中体会求积的近似数往往是“实际应用”的需要。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谈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练习。
1.课堂作业:练习三第1题第(2)小题、第3题。
2.家庭作业:练习三第1题第(1)小题、第2题。
小数乘法单元教学设计范文(13篇)篇十
《小数乘法》是人教版教材第一单元第一课时。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整数乘法,这为过渡到本框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本框题前面承接本教材的整数乘法,后面是本教材的小数除法,所以学好这个课时为学好以后的小数除法打下牢固的知识和技能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内容和结构分析,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掌握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并能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类推能力、判断能力等。
3.渗透理论来源于时间和转化的思想。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2.教学难点: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
为了讲清楚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框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在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逻辑的学科。因此我的课堂能使学生的逻辑能力增强。
考虑到五年级学生的现状,我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这也是新课改精神的体现。
五、说学法。
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做到条理清晰、紧凑结合、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
由学过的知识和材料开头情景设置导入新课。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能够知道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二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知识,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
2.讲授新课。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我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设备情况,选择多种教学手段,强化学生的认识。同时注重对学生的练习,让他们能够熟练运用,并能用于社会实践。
3.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可以把我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转化为学生的知识。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理论和实际生活的应用。
4.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这有利于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5.作业布置。
针对五年级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设计了分层练习,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减负的目的。
七、结束。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本节课我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完成教学。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在教学中要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地学习,使他们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中,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并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小数乘法单元教学设计范文(13篇)篇十一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40页-第41页的“小数点搬家”。
1、结合实际情境,发祥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能运用这一规律计算相关的小数惩罚。
发现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并应用这一规律计算有关的乘除法。
正确应用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这一规律计算有关的乘除法。
一、观察情境图,明确观察任务。
1、(出示情境图)从图中你发现哪种商品最贵,哪种最便宜?
3、全班交流总结:它们都有数字8和0,只是小数点的位置不同。
看样子一个数大小与小数点的位置有关。到底有什么关系?
二、探索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与小数大小的关系。
1、先观察两个小数0.80、8.00 ,小数点是向哪个方向移动的,移动几位?
学生发现:小数点向右移一位。
教师:小数点向右移一位,小数大小怎样变化?你是怎样想的?
全班交流各种想法并讨论。
如果一个数乘10、100、1000,我们只要把小数点向什么方向移动?移动几位就可以了。
2、尝试第41页的第2题。
3、小组合作,探索小数点向左移,小数的大小如何变化?
三、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的第1、3题。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何收获?
小数乘法单元教学设计范文(13篇)篇十二
教学内容:探索与实践,第104页12——13题,评价与反思。
教学要求:1、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教学探索与实践。
让学生在课前完成调查,再把调查结果课内交流。
小组活动:把实践活动中收集到的数据和同学交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
2、第13题: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到当地东湖塘电信局了解国内长途电话分时段收费标准。
小组活动:让学生根据所了解到的信息,计算100页表格中3位同学打国内长途电话应付的电话费。
二、评价与反思。
围绕三个方面的评价指标回自己在学习小数乘小数和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时的学习情况。
1、让学生对照表中指标说一说,涂一涂;
2、组内交流,以促进互相启发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作业设计复习本单元知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数乘法单元教学设计范文(13篇)篇十三
第一单元:小数乘法—解决问题(1)。
教学内容:
教材p15例8及练习第1~5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用所学小数乘法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从中掌握一些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的过程,及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熟练正确地计算,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启发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计算下列各式:
教师找三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稿纸上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师:刚才同学们完成得都很好!这三题都是有关小数的乘法计算,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进一步学习小数乘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第15页例8的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情境图,并说说从情境图中能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观察情境图,然后说说自己的发现。
生1:图中的这位妈妈买了2袋大米和0.8kg肉,每千克肉26.5元。
生2:鸡蛋有10元一盒的和20元一盒的。
生3:图片中的这位妈妈只带了100元。
师:很好!为了方便大家更好地解决问题,我们可以将这些信息用表格的形式表示出来。如下表所示:(教材第15页表格)。
单价。
数量。
总价。
大米。
30.6。
2
肉
26.5。
0.8。
鸡蛋。
10。
1
师:同学们能将上表中的空格填写完整吗?
学生独立计算,并填写教材第15页表格。
师:题中的问题是什么呢?
师:那么怎么解决第一个问题呢?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说说自己的方法。
生1:我是用计算器算的。买2袋大米和0.8kg肉所花去的钱是61.2+21.2=82.4(元),1够买10元一盒的鸡蛋。
生2:我是估算的。1袋大米不到31元,2袋大米不到62元;肉的价钱不到27元;再买一盒10元的鸡蛋,总共不超过62+27+10=99(元),所以用剩下的钱还够买一盒10元的鸡蛋。
师:剩下的钱够不够买一盒20元的鸡蛋呢?
生3:我也是用估算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的。1袋大米超过30元,2袋大米超过60元;lkg肉超过25元,0.8kg肉也就超过25×0.8=20(元)。如果再买20元一盒的鸡蛋,总共就超过了60+20+30=110(元),110100,所以用剩下的钱不够买一盒20元的鸡蛋。
2.回顾与反思。
对比用计算器和估算两种方法,我们很容易发现,有时用估算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比较简单。
比较估算的两种方法,我们发现,第一种方法是把数往大了估,还没有超过100元,说明带100元钱够买这些东西了,第二种方法是把数往小了估,正好等于或大于100元,说明带100元钱不够。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7页练习四的第3题。
这个房间地面的面积为:
8.1×5.2=42.12(平方米)。
一块地砖的面积为:0.6×0.6=0.36(平方米),
所以100块这样的地砖不够铺这个房间的地面。
2.完成教材第17页练习四的第4题。
0.25×15=3.75(千米),所以王老师家离学校3.75千米。
5×0.8=4(千米),43.75,所以王老师步行0.8小时能到学校。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可以与大家分享一下吗?
学生发言,教师点评。
作业:完成教材第17页练习四的第1、2、5题。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单价。
数量。
总价。
大米。
30.6。
2
61.2。
肉
26.5。
0.8。
21.2。
鸡蛋。
10。
1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