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模板的制定可以促使教师深入思考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教案模板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2023年本命年的回想说课稿(通用16篇)篇一
1、知识目标:积累词汇,正确、笔述文中所写的过年的习俗,口述文章的线索。
2、能力目标:陈述春节习俗的文化内涵(家的文化);陈述文章生动传神的语言;陈述今昔过年的异同,陈述自己对过年习俗的新认识和新理解。
3、情感目标:表情朗诵课文(热爱民俗文化,激发热爱民俗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
目标1、2。
教学难点。
目标2。
教学过程。
一、进入新课(背景音乐喜洋洋)。
(学生播放投影)宋朝著名诗人王安石曾经写过一首诗《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播放投影的同学问:首诗描写我们中国哪个传统节日的?(春节)。
二、解释课题。
1、谁能告诉老师“本命年”是什么意思?(见书下注释)渗透读书方法。
2、第一个“本命年”是几岁?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多少岁了,你是怎么知道的?(12岁,60岁,最后一段。)。
3、通过预习,你了解到作者的一些情况了吗?(投影作者头像,发言后出示,请学生朗读)。
2023年本命年的回想说课稿(通用16篇)篇二
多媒体教学能使学生所学内容直观形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能最大限度的增加课堂容量。并且能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中,让学生领悟到学习语文的快乐,同时他们的快乐又改变着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方法,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得到一种新的学习体验。本节导入新课由多媒体播放一组春节习俗的图片,唤醒学生对过年生活的情感体验,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
品味语言是由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句子,认识过年的文化内涵也是通过学生交流讨论来完成。学生设疑,学生发现,学生思考讨论解决问题,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和认识。所有这些,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课的生成性,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协调者,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较高。另外,这节课上有许多教学内容不是预先设计定死的,而是随着学习进程的展开,随机确定的。例如,学生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学生对赏析语言的确定,学生对过年民俗的理解,这些内容都有很大的随机性,有很多即时生成的东西。这样就大大拓展了课的内容,给学生较大较自由的思维空间。
不足之处:学生阅读的时间不够充足,教师的语言组织能力不够强,鼓励性的语言不是太多。
2023年本命年的回想说课稿(通用16篇)篇三
1.体会清晰严谨的脉络结构。
2.体味作品生动传神的语言。
3.了解过年习俗中所蕴涵的乡土风情。
4.引发对中国民俗文化的关注和探讨。
1.品味文章生动传神的语言。
2.感受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发掘春节习俗中蕴涵的美好寓意。
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式:师生共同探讨、学习与活动结合。
一、课堂导入(酝酿过年气氛)。
明确:春节。
明确:祭灶、扫尘、贴春联、门神、年画、倒贴“福”字、年夜饭(团圆饭)、祭祖、守岁、迎春、红包(压岁钱)、新年赠橘、新年放爆竹、拜年、接财神、回娘家、初六送穷。
同学们说了很多我们家乡过年的习俗,下面,让我们随着老作家刘绍棠到京郊运河家乡,去看看北方旧时过年是怎样的情形。
(幻灯:课题)。
明确:我国习惯用生肖记人的出生年,每十二年轮回一次。六十岁。
2.作家刘绍棠简介:刘绍棠,现代著名作家,曾任北京市作家协会主席。他发表的'作品有几百万字,代表作是长篇小说《蒲柳人家》。他的作品贴近农村乡土生活,语言通俗流畅,明白如话。长期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俗,地方特色,乡土题材”的创作思想,被誉为“京郊风俗画家”。
作品推荐:《运河的浆声》《娥眉》《青枝绿叶》《京门脸子》《蒲柳人家》《乡土与创作》。(幻灯)。
3.检查预习:生字词(幻灯)。
二、去北方过年。
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最富年味的一段。
明确:第四段。
1.那么,就请同学们跟着新年的音乐放声朗读这一段,找找北方旧时过年有哪些习俗。(配上背景音乐:《喜洋洋》,画面显示各种过年习俗的图片)。
明确:十件事:炒年货、吃腊八粥、买糖果、挑绒花、杀牲禽、备食物、送灶王爷、换门神、除夕守岁、拜新年。(幻灯)。
顺序:时间顺序,感情逐步递进。
2.在文中找找你最喜欢的片段,体味作者生动传神的描写。
示例:“村南村北,村东村西,一片杀猪灾羊的哀鸣。站鸡笼子里,喂养了一个月的肥鸡,就要被开刀问斩。”
明确:不说“村里到处”,而说“村南村北,村东村西”,这是作者在有意渲染宰杀牲禽的气氛。“一片杀猪宰羊的哀鸣”,似乎有点同情;肥鸡要被“开刀问斩”,似乎有点从严宣判。读起来很有情味。
作者语言生动传神,不多几笔,勾勒了一派热闹的生活情景,文章对大年的每一点回忆,都是体现民风民俗的图景画。
明确:1.辛苦一年,幸喜五谷丰登,享用劳动成果;
2.展望来年,祈求好运,祝愿平安幸福;
3.合家团聚,密切邻里和整个村落的人际关系,上上下下,远远近近,和和美美奔前程。
4.课文小结:作者回忆了京郊运河家乡几十年前的过年习俗,表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味,歌颂了热爱生活、纯真可爱的父老乡亲。
三、今昔“年”对比。
2.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明确:1.不管今昔变化如何,人们的心愿和美好的祝福不变;
2.时代在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提高;
3.某些传统文化在消亡,需要保护,有些新的文明方式在产生,要发扬。
四、提前过大年(背景音乐:张也《万事如意》)。
1.五个组各司其职:第一组描写一个你家过年时令你印象最深刻的场面。
第二组一幅年画。
第三组写一幅春联。
第四组拟写几条过好春节的建议。
第五组写一条拜年短信。
班内交流。
五、结束。
同学们,听,锣鼓响天,鞭炮阵阵,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刻,送给所有在座的老师和同学们:心想事成,万事如意!
宣布下课!
2023年本命年的回想说课稿(通用16篇)篇四
《本命年的回想》是刘绍棠介绍自己家乡过年习俗的一篇课文,作者想要带给学生们的是民俗文化的丰富多彩。我其实在之前代课的学校就选择过这篇课文来开过公开课,当时上下来觉得内容杂而多,所以这一次,我决定就从怎么去生动地描写习俗入手,然后在分析文中关键词的基础上,自己写一写自己家乡的习俗。
在上课之前,我做了一些准备的工作。一是让学生回家填写习俗的表格;二是让学生写一个一百字左右的家乡习俗的片断。上课之前,我播放了《恭喜恭喜》的过年歌曲,营造过年的热闹气氛,让课堂活起来。然后就交流过年习俗的表格,在交流时,采取以学生为主的课堂,但是这里有个小小的疑问,老师在这个时候什么时候参与评价是一个问题。第二个环节是让学生抓住关键词说一说文中印象最为深刻的过年习俗。在这里呢,我犯了个错误,因为平时说实话,展台用的比较少,所以忘记了切换成笔记本。这个在以后的教学中定要多加注意。第三个环节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修改作文。
总得来说,学生的学习热情还是不错的,但是自己也有很大的不足,坐在窗边的一位学生说是举手多次,我没有叫他,课后大声地叫道,“我举了那么多次,老师都没有叫我。”充满了委屈。其实在课堂上我看到了他的手,只是我了解他的回答是语无伦次的,我不敢叫他,现在想想有点内疚,所以下课之后,我找到了他,向他说了抱歉,我怕从此打击了他的积极性,他说“老师,没有关系,下周我坐到中间,你要多叫叫我。”我觉得学生已经有了评价别人回答的意识,但是怎么评价,评价的标准是什么?还没有意识。开学才只有一个月,我想这需要时间去培养和训练。我自己的记性也不是很好,对学生的名字还不是很熟悉,这一点觉得特别惭愧。
请各位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
2023年本命年的回想说课稿(通用16篇)篇五
1、知识目标:积累词汇,正确、笔述文中所写的过年的习俗,口述文章的线索。
2、能力目标:陈述春节习俗的文化内涵(家的文化);陈述文章生动传神的语言;陈述今昔过年的异同,陈述自己对过年习俗的新认识和新理解。
3、情感目标:表情朗诵课文(热爱民俗文化,激发热爱民俗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
目标1、2。
教学难点。
目标2。
教学过程。
一、进入新课(背景音乐喜洋洋)。
(学生播放投影)宋朝著名诗人王安石曾经写过一首诗《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播放投影的同学问:首诗描写我们中国哪个传统节日的?(春节)。
二、解释课题。
1、谁能告诉老师“本命年”是什么意思?(见书下注释)渗透读书方法。
2、第一个“本命年”是几岁?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多少岁了,你是怎么知道的?(12岁,60岁,最后一段。)。
3、通过预习,你了解到作者的一些情况了吗?(投影作者头像,发言后出示,请学生朗读)。
【刘绍棠】(1936~1997)当代作家。河北通县(今北京市通州区)人。1949年读中学时开始发表短篇小说。195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他的《蒲柳人家》获得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蛾眉》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京门脸子》获得北京优秀长篇小说奖。《敬柳亭说书》获得首届中国大众文学优秀长篇小说奖。《峨眉》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奖,《黄花闺女池塘》获得90年代优秀小说奖。40多年的文学生涯,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格,乡土题材,地方特色”,作品格调清新淳朴,文笔通俗晓畅,描写从容自然,结构简洁完整,乡土色彩浓郁。
三、研读课文。
(一)整体感知,理解内容。
1、作家刘绍棠家乡过年时的年味很浓,而且比起我们城市过年要热闹的多了,他们从腊月初一就开始忙了,让我们来看一看,他们在忙些什么?请大家默读课文的第四段,文章介绍了旧时过年的那些习俗?请你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在归纳前播放影片片段)。
2、同学们看,作者写了这么多的事情,但文章却显得多而不乱,过渡自然,同学们能告诉我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吗?(时间顺序)。
用文中的四个词语形容那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呢?(预热-增温-红火-发烧)。
(二)品味语言。课文不仅结构紧凑,而且写得富有乡土气息,饶有情趣。你认为哪些语句很有情趣?请找出来读一读,并说明理由。请把你把欣赏的语段,无论是在语句的推敲上,语言风格上,还是在这风俗所蕴含的意味上,只要是你所欣赏的,与大家共享。(学生畅所欲言)。
1、分析语句:
1、如:炒完了一锅又一锅,一捆捆柴禾捅进灶膛里,土炕烫得能烙饼……。
为什么用“捅”?“土炕烫得能烙饼。”表现出当时怎样的情景?
2、……盛在碗里令人赏心悦目,舍不得吃。可是吃起来却没有个够,不愿放下筷子。
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哪个词用得好?好在哪?
2、师略作小结。
(1)准确的动词、形容词。如“捅”。
(2)自然易懂的`民间俗语。如“腊月初一一蹦一蹦,大人小孩不得病。”“妇女们忙得脚丫子朝天……”
(3)幽默风趣的词。如“灶王爷走了,门神爷也换岗了。”
(三)深入探究:春节习俗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1、展示年画:要求学生同样能用正确简洁的语言概括图画中反映的习俗(能力迁移);说出鱼所寄托的寓意(学生:年年有余)。点年年有余的动画图,引出本板块的难点。
举例:吃饺子、包制钱――盼望生活美好。放鞭炮、贴春联――营造节日气氛。
归纳:a、劳动一年,欣喜五谷丰登,享用一下自己的劳动果实。
b、展望未来,祈求好运,祝愿平安幸福。
c、合家团聚,增进亲情,密切邻里和村庄的人际关系。
(四)、体验反思:
1、今昔对比。
说说看:现在的年是怎么过的?与过去相比哪些习俗已消失,哪些习俗是新增的?(媒体重现十件过年习俗)。
(同桌讨论、学生交流:挑绒花、除夕夜等等变化比较大;新的过年方式如:网络拜年、电话拜年、短信拜年,外出旅游……)。
2、针对这种变化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充当主持人,以“过年大家谈”的形式引导学生说出切身体会,学生展开辩论。学生讨论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结合寄托的文化内涵谈感受。
教师小结,旧时人民的文化水平不高,旧时过年习俗里面包含着很多迷信的成分,但正是这些却反映了普通劳动人民纯朴的愿望,反映了他们的质朴与可爱。而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方式的变化,导致了过年风俗的变化,向着更加文明,更加简约的方向发展。但是不管习俗如何变化,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习俗变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要吸收其中的精华,追求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完美结合。
3、质疑课文。
解决十个问题没有发现一个问题来的有价值,同学们对文章本身有没有可有质疑的地方?
人们常说“文章的题目是内容的眼睛”,可本文的题目却不很切题,你是如何看待的?
写过年,可文章却没把年写完整,农历的新年一直要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呢。
四、结束语。
今天我们既了解了作者笔下那充满浓郁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情的过年情景,也畅谈了如今大家热热闹闹过年的场面,看来我们的日子是越过越幸福呀,这样的生活怎不叫人向往!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成为美好生活的拥有者和创造者。
五、布置作业。
1、了解了祖辈们是如何过新年的,又亲身感受了现在过年的习俗,那么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将来人们又将怎样过年呢?课后写一篇《畅想2053年新年》,想像未来的过年。
2、请你查找资料,了解其他国家的民俗风情,课后在板报栏里与同学交流。
候补环节:
明天我们即将迎来我们中华民族的又一个传统节日,皓月当空,请你分别用四字短语对祖国、父母、爷爷奶奶、同学、朋友、老师表示不同的祝福。
2023年本命年的回想说课稿(通用16篇)篇六
教学目标:
1、了解并梳理文中描述的春节的习俗;
2、感受文本中大年里热闹红火的氛围与习俗背后美好的祝愿与向往;
3、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
1、感受文本中大年里热闹红火的氛围与习俗背后美好的祝愿与向往;
2、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主要内容独立成段,过渡自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两首童谣《新年来到》、《忙年》。
新年来到。
糖瓜祭灶,新年来到。
姑娘要花,小子要炮。
忙年。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过几天,漓漓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首;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一)、本命年是什么意思?
(二)、作家刘绍棠在自己60岁的本命年回想了一些什么?
过大年从腊月初一开始持续到大年初一整个月的事儿。
三、整体感知:
(一)、写了哪些习俗?
1、炒年货;
2、吃腊八粥;
3、买糖果;
4、挑绒花;
5、宰生擒;
6、备食物;
7、送灶王爷;
8、换门神;
9、除夕守岁;
10、拜年。
(二)、作者所写的哪一个习俗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为什么?
预设:1、从品味词语读到过年气氛的热闹、红火;
2、从习俗读到丰收的喜悦、美好的祝愿与向往;
小结:我们从文中读到了当地过年的热闹与红火,从热闹红火的民俗背后读到人们欢天喜地饱享一年劳动果实,期盼家业兴旺、人人幸福健康的美好祝愿;读到阖家团聚、密切邻里,和和美美奔向新年的美好图景。
四、体会写作手法:
1、上述丰富的内容与情感作者就在一段里写作,没有分段,写了十件事,分成十段好吗?
不好,首先分段之后不紧凑,这一个月的年味是一天紧接着一天,预热、增温、红火、发烧,在一段里紧接着写才能表现出这种紧张、热闹与红火。第二,作者的情感也是在这段里一泻而出,回忆得越来越起劲儿,越来越热烈,容不得被打断。
2、虽不分段,简单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写作,是否有记流水账之感?
没有。(1)过渡自然、由此及彼;(2)语言生动、情趣盎然。
五、主题探讨:
作者60岁高龄回忆往事,想起儿时过大年,颇有返老还童之感,如何理解?
预设:结合作者写作背景,孤身一人回到家乡养病,昔日过年的热烈、纯真、虔诚与美好让他再次感受到家乡浓郁的乡土风情,以及纯朴、善良的人情,重燃对生活的热爱与期盼。
六、作业:
用生动且富有感情的语言描述一个家乡过年的习俗,字数:200字。
2023年本命年的回想说课稿(通用16篇)篇七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学习斑斓多彩的人类文化的民俗文化。民俗风情源远流长,民俗文化是斑斓多彩的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三篇课文。通过对《本命年的回想》的学习,使学生在学习《社戏》,《端午》两篇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查家乡的民俗风情,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能多留心,多观察,多思索,多积累,学会从生活中寻找丰富的写作材料,从而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热爱父母,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作者通过回忆幼时过年的点点滴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极富浓郁地方特色的风景画。表现了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
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刚学过沈从文的散文《端午日》,对中国的传统节日有了一些了解,也已经感受到传统节日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初一学生还处在盼年的年纪,对本文的内容应该很有兴趣,他们过年的一些经历和体验对学习本文也会有帮助。因时代、地域差异,学生可能对文中所写的部分民俗感到比较陌生。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重点)。
2、感悟中国春节的内涵。(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教学思路设计:
学生学习以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为主;教师辅以提问引导、讲解评价,串联全课教学。
说教法。
1、合作探究法:四人为一小组,交流自己对文章某片段的理解。
说学法。
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动笔勾画、积极读书。
2、合作探究法: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获得知识。
本课所用的教法学法是依据《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贯彻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营造氛围导入新课。
1、教师问:“大家喜欢过春节吗?为什么?”(学生根据经历,谈出不同的感受与原因。)(提问外地的同学:“你们的春节是怎样过的?”)学生根据经历,谈谈其他地区是怎样过春节的。
2、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入本课教学。
3、下面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完成3—6题。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强调小组的合作意识,探究能力,以及根据问题需要口头展示或者板展。
问题如下:
(5)、从这四个词语中个,我们感受到了旧时过年的热烈气氛,作者共写了几件事具体描绘家乡过大年的习俗?用“动词+名词”的格式概括这几件事。
4、小组口头展示,或者板展。
教师在学生讲解过程中补充、点评、串连内容。
5、结课。
以小组展示自己课前准备的关于春节的手抄报来结课。
教后反思:
这是公开课上我第一次尝试把小组合作和多媒体相结合使用的一次教学,感觉有点手忙脚乱。希望在未来的尝试中能够慢慢提升。
就这节课而言,我认为还需要再将内容精简,特别是几个问题的设计要针对目标而定,重点要更加突出才好。
2023年本命年的回想说课稿(通用16篇)篇八
我在教学中没有满堂灌,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谈自己的想法。
其一:设身处地参与过年。
学生对过年一向很向往,也很喜欢,他们很乐意参与到这一活动中来,因此课堂气氛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学生很活跃,积极动脑,思考自己最喜欢的活动,对课文的分析大都很到位。这个环节的设计效果很好。
其二:说自己的过年。
说到联系自己的过年,同学们很有兴趣回忆,并且积极向同学炫耀,以显示自己的年过得很有意义,很好玩。在这一活动中,学生们发言踊跃,纷纷表达自己的意见。然后,再与课文进行比较,印象更为深刻,与老师一味强调不可同日而语。
其三:辩论中西节日。
中西不同的文化方式对学生们影响也不同,绝大多数的学生本着爱国思想,还是站在维护本民族文化的角度,积极倡导宣传,继承民族文化,反对西方文化入侵,发言时甚至面红耳赤,力求必胜。少数学生追求潮流,喜欢西式文化,也有各自的理解,自是不甘示弱,拼命反驳,因而场面十分热烈。教学效果自不必示弱,拼命反驳,因而场面十分热烈。教学效果自不必担忧,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是对课文的拓展,同时也是对学生们进行思想教育,可谓一举两得。
课堂本是学生的,我们应让课堂重回学生的手中。教者为课堂主宰的时代已不适用现下潮流,学生已成为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
2023年本命年的回想说课稿(通用16篇)篇九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村风乡俗中,四时二十四节色彩缤纷,而最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郁乡土风味的,却是二十四节之外的春节。
春节是现在通行的官称,我却跟我的运河乡亲父老一般,守旧地尊称为过年,或曰大年。
想当年,我小的时候,家乡的大年从腊月初一就开始预热。一天比一天增温,一天比一天红火,发烧直到年根下。
腊月初一晚上,家家炒花生、炒瓜子、炒玉米花儿;炒完一锅又一锅,一捆捆柴禾捅进灶膛里,土炕烫得能烙饼。玉米粒儿在拌着热沙子的铁锅里毕剥毕剥响;我奶奶手拿着锅铲,口中念念有词:“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花生、瓜子、玉米花儿炒熟了,装在簸箕里,到院里晾脆,然后端进屋来,一家人团团围坐,大吃大嚼。吃得我食火上升,口舌生疮,只得喝烧糊了的锅巴泡出的化食汤。化食汤清净了胃口,烂嘴角的食火消退,又该吃腊八粥了。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粟子熬成的腊八粥,占全了色、味、香,盛在碗里令人赏心悦目,舍不得吃。可是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不愿放下筷子。
喝过腊八粥,年味儿更浓重。卖糖葫芦的小贩穿梭来往,竹筒里抽签子,中了彩赢得的糖葫芦吃着最甜。卖挂落枣儿的涿州小贩,把剔核晒干的老虎眼枣儿串成一圈,套在脖子上转着吃。卖糖瓜和关东糖的.小贩,吆喝叫卖,此起彼伏,自卖自夸。还有肩扛着谷草把子卖绒花的小贩,谷草把子上插满五颜六色的绒花,走街串巷,大姑娘小媳妇把他们叫到门口,站在门槛里挑选花朵。上年纪的老太太,过年也要买一朵红绒花插在小疙瘩鬏上。
村南村北、村东村西,一片杀猪宰羊的哀鸣。站鸡笼子里,喂养了一个月的肥鸡,就要被开刀问斩。家家都忙着蒸馒头和年糕,穷门小户也要蒸出几天的豆馅团子。天井的缸盖和筛子上冻豆腐,窗沿上冻柿子,还要渍酸菜。妇女们忙得脚丫子朝天,男人们却蹲篱笆根晒太阳,说闲话儿。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香烛纸马送灶王爷上天。最好玩的是把灶王爷的神像揭下来,火化之前,从糖瓜上抠下几块糖粘儿,抹在灶王爷的嘴唇上,叮嘱他上天言好事,下界才能保平安。灶王爷走了,门神爷也换岗了,便在影壁后面竖起天地杆儿,悬挂着一盏灯笼和在寒风中哗啦啦响的秫秸棒儿,天地杆上贴一张红纸:“姜太公在此”。邪魔鬼祟就不敢登门骚扰了。
腊月三十的除夕之夜,欢乐而又庄严。阖家团聚包饺子,谁吃到包着制钱的饺子最有福,一年走红运。院子里铺着芝麻秸儿,小丫头儿不许出屋,小小子儿虽然允许走动,却不能在外边大小便,免得冲撞了神明。不管多么困乏,也不许睡觉,大人给孩子们说笑话,猜谜语,讲故事,这叫守岁。等到打更的人敲起梆子,梆声才能锅里下饺子,院子里放鞭炮,门框上贴对联,小孩子们在饺子上锅之前,纷纷给老人们磕辞岁头,老人要赏压岁钱,男孩子可以外出,踩着芝麻秸到亲支近脉的本家各户,压岁钱装满了荷包。天麻麻亮,左邻右舍拜年的人已经敲门。开门相见七嘴八舌地嚷嚷着:“恭喜,恭喜!”“同喜,同喜!”我平时串百家门,正月初―要给百家拜年。出左邻入右舍,走东家串西家,村南村北各门各户拜了个遍,这时我才觉得得到了公认,我又长了一岁。
今年岁逢丙子,是我的本命年,六十“高龄”回忆往事,颇有返老还童之感。
2023年本命年的回想说课稿(通用16篇)篇十
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过年习俗中所蕴涵的乡土风情,进一步体会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重难点过年习俗中所蕴涵的乡土风情及斑斓多彩的民俗文化。
教学具准备课件
以《欢乐中国年》导入,哼唱,问:这是什么歌?(幻灯片:中国年)喜欢过年吗?
那今天我们就随着作家刘绍棠到60多年前的京郊运河边,去看看那儿是如何过年的。
(幻灯片:课题、作者)
学习课文
作者那时候的过年真有趣,从腊月初一就开始忙,我们来看看,他们在忙什么呢?
1.大声自由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了解一下作者家乡是如何过年的。(幻灯片:过年喽)
2.通过朗读,大家看到了哪些过年的场景?你能简洁的概括出来吗?(学生讨论回答)(幻灯片:十件事)
3.你知道这些做法寄托了人们的哪些祈盼吗?
4.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过年的喜庆气氛吧!(幻灯片:音乐图片)
这些民俗活动中你最想参与哪一件呢? 说说你的理由。
5.我们现在过年有哪些活动呢?(生自由回答后出示幻灯片:现在的年)
你觉得刘绍棠小时候过年有意思,还是我们现在过年有意思?
6.师:很多人觉得现在过年喜庆热闹的气氛越来越淡,你能试着分析其中的原因吗?
(变化总趋势:淡化。项目内容减少,某些事情推迟,购买而非自办者增多,年货量减少而质提高,人们重视程度降低,过年与平时差别减小。)
除了春节,你还知道哪些我国的传统节日或是民俗习惯?(幻灯片:节日)
四、总结:教师小结:
众多的传统节日,体现了斑斓多彩的民俗文化,而这众多的民俗风情其本质也就在于人们辟邪、祈福的思想感情。
当前,我们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民俗文化?(机动)
1、搜集过年时人们的祝福语或者春联
2.回忆你过得最有趣的一个春节,用最生动的语言进行描写
2023年本命年的回想说课稿(通用16篇)篇十一
3、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1、感受文本中大年里热闹红火的氛围与习俗背后美好的祝愿与向往;
2、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主要内容独立成段,过渡自然。
1课时
一、导入:两首童谣《新年来到》、《忙年》
新年来到
糖瓜祭灶,新年来到。
姑娘要花,小子要炮。
忙年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过几天,漓漓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首;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二、题解:本命年的回想
(一)、本命年是什么意思?
(二)、作家刘绍棠在自己60岁的本命年回想了一些什么?
过大年从腊月初一开始持续到大年初一整个月的事儿。
三、整体感知:
(一)、写了哪些习俗?
1、炒年货;
2、吃腊八粥;
3、买糖果;
4、挑绒花;
5、宰生擒;
6、备食物;
7、送灶王爷;
8、换门神;
9、除夕守岁;
10、拜年。
(二)、作者所写的哪一个习俗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为什么?
预设:1、从品味词语读到过年气氛的热闹、红火;
2、从习俗读到丰收的喜悦、美好的祝愿与向往;
小结:我们从文中读到了当地过年的热闹与红火,从热闹红火的民俗背后读到人们欢天喜地饱享一年劳动果实,期盼家业兴旺、人人幸福健康的美好祝愿;读到阖家团聚、密切邻里,和和美美奔向新年的美好图景。
四、体会写作手法:
1、上述丰富的内容与情感作者就在一段里写作,没有分段,写了十件事,分成十段好吗?
不好,首先分段之后不紧凑,这一个月的年味是一天紧接着一天,预热、增温、红火、发烧,在一段里紧接着写才能表现出这种紧张、热闹与红火。第二,作者的情感也是在这段里一泻而出,回忆得越来越起劲儿,越来越热烈,容不得被打断。
2、虽不分段,简单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写作,是否有记流水账之感?
没有。(1)过渡自然、由此及彼;(2)语言生动、情趣盎然。
五、主题探讨:
作者60岁高龄回忆往事,想起儿时过大年,颇有返老还童之感,如何理解?
预设:结合作者写作背景,孤身一人回到家乡养病,昔日过年的热烈、纯真、虔诚与美好让他再次感受到家乡浓郁的乡土风情,以及纯朴、善良的人情,重燃对生活的热爱与期盼。
六、作业:
用生动且富有感情的语言描述一个家乡过年的习俗,字数:200字。
2023年本命年的回想说课稿(通用16篇)篇十二
2、体会作者的美好情思,学会从生活中获取丰富的写作材料。 。
教学重点、难点: 。
1、 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
2、学会从生活中获取丰富的写作材料。 。
教学过程: 。
一、导语: 。
二、学习目标: 。
1、了解文题、作者。 。
2、领略民俗风情。 。
3、体味语言、情思。 。
三、达标导学: 。
(一)让学生介绍文题、作者。 。
1、学生介绍。 。
2、补充突出以下内容: 。
本命年(见课本p95页) 。
(二)诵读课文。 。
1、常规要求: 。
(1)了解课文内容 。
记自己难以读准、难以理解的字词句 。
标出自己最欣赏的词句段2思考问题: 。
你对京郊运河(或作者刘绍棠家乡)那儿的大年有哪些初步印象? 。
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
(三)释疑解难: 。
1、学生提出疑难问题。 。
2、学生自主交流解难。 。
回顾起来,身心轻松,童心复萌,所以文章结尾说回忆往事,颇有返老还童之感。 。
歌颂了热爱生活、纯真可爱的父老乡亲。(热爱、歌颂、留恋) 。
语言 。
c、\\\'食火上升,口舌生疮,只得喝烧糊了的锅巴泡出的化食汤。\\\' 。
既侧面写“大吃大嚼”的情景,也增添了几分幽默的情趣。(民俗风景图) 。
e、“一片杀猪宰羊的哀鸣”——似有点同情 。
肥鸡要被“开刀问斩”——似有点从严宣判 。
(很有点情味) 。
g、换门神的细节描写同样具虔诚和愚昧两个侧面。 。
四、探究交流: 。
五、作业: 。
第二课时 。
一、教学目标: 。
1、了解家乡的风俗民情(习作交流) 。
2、学习本文的写作特点 。
二、检查作业导入: 。
三、达标导学: 。
(一)习作交流 。
1、讨论交流。 。
2、推荐交流结果。 。
(二)探究交流写作特点 。
1、生动传神地勾勒生活情景。 。
炒年货中寄托的深义 。
2、线索清晰,如数家珍,逐一叙说。 。
(三)朗读品味 。
四、作业: 。
课外阅读刘绍棠作品,作好读书笔记。
2023年本命年的回想说课稿(通用16篇)篇十三
学习目标:
1.正确、简洁地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并说出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2.比较今昔过年习俗的异同,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学习重点: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
学习难点:能说出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对过年的独特感受。
教学方法:
1、在教学中,主要运用情景教学、对话教学等方法。
2、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3、坚持以“读”为本,加强阅读指导,使学生学会朗读、速读、跳读等阅读方法。
媒体的运用:多媒体课件。包括文本、影音、动画等。
教学设想:
教学程序总体设计按纵横结构展开。即以“过去―现在―未来”为“纵线”,由对文中所写旧时习俗的了解,引起对现今过年习俗的思考,进而激发对未来过年方式的憧憬。“横”则指以知识、能力、情感目标为主题构成的概括习俗、比较异同、探究联想三大板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媒体播放《新年好》,师生同唱导入新课。唤醒学生对过年生活的情感体验,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
2、媒体出示图片,启发学生谈过年感受,产生了解过去过年情形的欲望,自然引入本文教学。
二、出示课题和作者。
三、第一板块教学:研读课文,了解过去。
(一)、媒体显示学习目标1:正确、简洁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学生齐读)。
1、整体感知课文,教师指导阅读的方法(媒体出示):
读一读:正确流利。
想一想:写了几件事。
比一比:哪一组概括得正确又简洁(如:吃腊八粥)。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生字词相互质疑。
3、自主思考,写了几件事。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圈点批注,理清条理,加以概括。
4、小组合作,集中各成员的概括,并交流明确。(实物投影各小组归纳的几件事,学生点评,评出最佳。媒体显示教师归纳的十件习俗,供学生参考)。
(二)。
放影片《祝福》片段(出现祭祀用的鱼,画面静止):要求学生同样能用正确简洁的'语言概括影片中反映的习俗(能力迁移);说出鱼所寄托的寓意(学生:年年有余)。点年年有余的动画图,引出本板块的难点。
(三)、深入探究:春节习俗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1、媒体出示送灶图和包团子图,这些习俗包涵了人们的哪些期盼?(学生答:平安、团聚……)。
2、课文中还有哪些习俗分别寄托了人们的哪些期盼?(学生阅读课文,抓住关键句,大致能回答:健康、幸福、美满、来年丰收、邻里和睦……)。
3、媒体出示对联:“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楼”。用含义深刻的对联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课后深入探究习俗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四、第二板块教学:拓展延伸,比较今昔。
媒体出示学习目标2:比较今昔过年习俗的异同,说出自己的感受。(学生齐读)。
(一)、现在的年是怎么过的?与过去相比哪些过年习俗已消失或被发扬光大了?
现在过年又出现了哪些新的方式?(媒体重现十件过年习俗)。
(同桌讨论、学生交流:挑绒花、除夕夜等等变化比较大;新的过年方式如:网络拜年、电话拜年、短信拜年,外出旅游……)。
(二)、针对这种变化谈谈自己的感受。
1、课文作者刘绍棠对过去的过年有着怎样的感受?(学生答:留恋、怀念)要求找课文中的原句体会作者的感受。
2、快速阅读、跳读《饺子过年》、大学生谈过年等拓展性资料,找出作者对过年感受的句子,使学生自主加入探讨。(学生交流,媒体显示)。
3、教师充当主持人,以“过年大家谈”的形式引导学生说出切身体会,学生展开辩论。学生讨论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结合寄托的文化内涵谈感受。
教师小结。
2023年本命年的回想说课稿(通用16篇)篇十四
1. 了解过年习俗中所蕴含的乡土风情,进一步体会民俗文化和丰富内涵。
2. 品味文章生动传神的语言。
3. 体会父老乡亲的纯真可爱及其热爱生活的感情。
体会过年习俗中蕴含的乡土风情,感受的传统习俗
感受父老乡亲的纯真可爱,热爱生活
多媒体课件
自主合作探究 品读感悟
(课件展示)同学们由图片想到了什么?你们喜欢过春节吗,为什么?
春节,对的老百姓来说是件很重要的事情,为什么呢?民俗作家刘绍棠在他60岁高龄时回忆小时候过年的情景,仍是津津乐道,这又是为什么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本命年的回想》,去感受那浓浓的年味儿吧!
1.快速浏览课文,说说你们在村庄里看到了几幅过大年的场景,并用准确而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2.这十件习俗中,你最想参与哪项活动,为什么?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四段,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老师引导学生体会父老乡亲的纯真可爱,热爱生活。(图片导引)
2.引导生体会习俗中所寄托的期盼。
今昔大比拼
与过年有关的传说故事等
过年的感受
听,新年的钟声已经敲响,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2023年本命年的回想说课稿(通用16篇)篇十五
1.了解过年习俗中所蕴含的乡土风情,进一步体会民俗文化和丰富内涵。
2.品味文章生动传神的语言。
3.体会父老乡亲的纯真可爱及其热爱生活的感情。
体会过年习俗中蕴含的乡土风情,感受的传统习俗。
感受父老乡亲的纯真可爱,热爱生活。
多媒体课件。
自主合作探究品读感悟。
(课件展示)同学们由图片想到了什么?你们喜欢过春节吗,为什么?
春节,对的老百姓来说是件很重要的事情,为什么呢?民俗作家刘绍棠在他60岁高龄时回忆小时候过年的情景,仍是津津乐道,这又是为什么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本命年的回想》,去感受那浓浓的年味儿吧!
1.快速浏览课文,说说你们在村庄里看到了几幅过大年的场景,并用准确而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2.这十件习俗中,你最想参与哪项活动,为什么?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四段,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老师引导学生体会父老乡亲的纯真可爱,热爱生活。(图片导引)。
2.引导生体会习俗中所寄托的期盼。
今昔大比拼。
与过年有关的传说故事等。
过年的感受。
听,新年的钟声已经敲响,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2023年本命年的回想说课稿(通用16篇)篇十六
刘绍棠先生4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风格,民族气派,乡土题材,地方特色”的文学追求,是乡土文学的代表人物。
《本命年的回想》介绍了作者小时候家乡运河一带过大年的习俗,无论从文章的内容还是形式,都洋溢着浓郁的乡土风味,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
但是,我以前的教学,却一直没能引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
学生学了课文以后,虽然知道文中写了当地的哪些过年习俗,垂头丧气,完全感受不到节日地欢庆气氛。
今年又教这篇文章了,我左思右想,还是不知道学生愿意接受哪种学习方式。
忽然,我想,为什么不问一问学生他们喜欢用哪种方式学习这篇文章?当我提出这一问题时,学生们先是一愣,断定我不是跟他们开玩笑后,立刻活跃起来。
一节课,我我基本按照学生的思路,让学生按照他们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学习,同学们或读,或评,或问,或议,不但完成了我课前预设的所有知识点的学习,而且发表了不少独特而有见地的见解,还提出了不少有分量的问题。
比如:耿薇说“家家炒花生、炒瓜子、炒玉米花儿;炒完一锅又一锅,一捆捆柴禾捅进灶膛里,土炕烫得能烙饼。
”这一句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描写,生动地表现了炒的年货种类多,数量多。
程佳说,这第四小节虽然写了十件事,但很注意过渡,所以显得一点不乱,我们如果写几件事,也要注意过渡。
陈冰洁说,这一篇文章中有很多有儿化音的词语,很有地方特色。
祝斌艳说,挑绒花这件事,如果只写大姑娘小媳妇挑绒花就没气氛,写上年纪的老太太挑绒花,还挑一朵红绒花,可见所有的人都要尽量把自己收拾得整整齐齐,漂漂亮亮。
我说这叫以点写面。
王齐琦立刻反应过来说,下文写“穷门小户也要蒸出几天的豆馅团子。天井的缸盖和筛子上冻豆腐,窗沿上冻柿子,还要渍酸菜。”也运用了以点写面的写法。
有的学生说课文中特地交代天地杆上贴的字是“姜太公在此”,有地方色彩,是过年特有的。
有个学生问,除夕夜为什么院子里要“铺着芝麻秸”?一个学生立即说,这表现了人们对来年生活的美好祝愿。
另一个学生接着提问,文中还有哪些地方的描写也表现了人们的美好祝愿?一个学生感慨地说,以前看到家里的人过年时烧香、磕头,心里很反感,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这也是对美好生活的祝愿。
我觉得,这节课,学生不光了解了北京运河一带过年的习俗,还学到了写作的方法,并且对他们的情感、价值、世界观都有深刻的影响,更重要的这节课上得轻松、随意,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有了足够的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