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计划的编制需要考虑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教学内容的设计等方面的因素。教学工作计划是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对学生的学习目标和课程内容制定的一份计划,它可以有序地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如何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教学工作计划是每位教师都需要面对的问题,教学工作计划应该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出发,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工作计划的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灿烂的宋元文化教案(通用15篇)篇一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认识宋词及三位著名词人苏轼、李清照、辛弃疾;了解元曲、关汉卿和《窦娥冤》;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宋词、绘画、书法艺术作品的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感,提高学生的鉴赏力。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创设图文情境,加强课堂的热烈气氛和教学的直观性,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
采用讲授法、谈话法、启发式、比较法、合作式的教学方式,形成师生互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通过对宋词、绘画、书法艺术作品的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感,提高学生的鉴赏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司马光和《资治通鉴》”与“宋词和杰出的词人”
难点:在介绍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成就时,如何逐步形成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看待文化现象的能力;宋元时期文化高度繁荣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理念或意图。
展示《宋元文化》课件。 学生欣赏音乐,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意图:通过歌曲激发情感,回答教师的提问,让学生在视听情境中感受宋词的魅力,并在情感体验上与本课内容相联,顺势导入新课。
依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和教学条件。
[新课教学]。
一、史学: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引导学生阅读漫画司马光砸缸。
提出问题:司马光写了一本什么样的书?
多媒体展示司马光与《资治通鉴》的图片。
由学生讲述“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主持编写了一部多达294卷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史记》。
比较一下《资治通鉴》和《史记》在编写体例、内容、记述的历史阶段方面有什么异同? 意图: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资治通鉴》来了解编写此书的目的“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
依据:回顾以前的知识;回忆的学习方式主要为本课内容学习作对比,即突出编年体与纪传体的不同。
二、文学:宋。
词和元曲。
——学生宋。
词赏析会。
表演朗诵词人的代表作。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查找资料,并组织学生讨论:苏轼,辛弃疾,李清照词人的风格?
1.豪放派词风的开创者苏轼。
2.辛弃疾发扬豪放派风格。
3.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
教师提问:为什么每位词人抒发的感情又不同呢?
元曲:关汉卿和《窦娥冤》 学生采用分组活动形式,将全班分成三个组,分别代表苏轼,辛弃疾,李清照词的鉴赏者,由学生介绍其代表作品。
分析文学、艺术的发展是以经济和政治为基础的。
豪放派与婉约派的不同。
意图:将教材主干知识和学生课外收集的相关知识由学生通过自己的叙说传递给全班同学。有利于突破重点。
依据:有学生自主的收集资料,让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通过个体努力与群体合作获取的,有更深刻的经历体验。
意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表演能力。选择典型事例来突破重点。
依据: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创造力,让学生自我提高能力。
三、艺术:风格多样的绘画和书法。
——艺术殿堂的欣赏。
教师及时用多媒体播放出事先准备的《清明上河图》视频,让学生做导游。
教师提问:现在我们穿越时空,来到了北宋的都城汴京,如果你就是一个小导游,你将怎么给游客介绍繁华的汴京景象。
(多媒体展示赵孟頫的几幅作品) 学生充分参与。画面从右端开始,依次展现了东京城郊、汴河河道和热闹繁华的街道、店铺、酒楼,中段以“虹桥”为中心,气氛热烈达到高潮。全画浑然一体,宛如一首宏伟而又和谐的交响乐。
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两宋绘画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而绘画这样的文艺作品又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 意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注意力,发挥多信息源的优势;同时通过问题深化主题,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依据:让学生学会如何去赏析作品,了解作品反映出的历史深层次的内涵。
宋朝书法。
教师一边继续播放《宋四家》的书法作品。
学生鉴别和欣赏,学生相互交流,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 意图:在活动中让历史与现实交融,让思维与情感在无形中深入,激发对于书法艺术的热爱。
[布置作业]总结拓展与升华——表格梳理 从史学,文学,艺术三个方面,来填写表格? 思考回答问题,完成表格。 意图:通过课内作业的延伸,复习提高。
四、板书设计(多媒体展示)。
一、史学:司马光和《资治通鉴》(板书)。
二、文学:宋词和元曲。
1、两宋著名词人: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2、元曲:关汉卿和《窦娥冤》。
三、艺术:风格多样的绘画和书法。
1、绘画——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赵孟頫 《秋郊饮马图》。
2、宋朝书法——“宋四家”
五、设计说明与评价。
本节课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输渠道,而让学生学会欣赏历史上出现的文学作品,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合作和探究等多种方法与途经,实现历史学习三维目标,从历史的角度来赏析中国古代的文化。我的教学设计正是基于此基本理念之上设计的。另外,本课设计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巧妙把多媒体技术与教学内容融合起来,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也能实现课堂与课外的完美结合,真正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灿烂的宋元文化教案(通用15篇)篇二
1、掌握宋元时期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及向世界的传播,了解科学家沈括、郭守敬的科技成就及贡献,由此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3、通过学习宋元时期的科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通过反思古今科技的落差,培养学生振兴中华、赶超世界先进科技的历史责任感。学习古代科学家勤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重点: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
难点: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基础识记:(小组合作交流,疑难问题做好标记)。
1.()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是这一时期科技的重大成就。
2、活字印刷术的发明:(1)北宋时()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2)活字印刷术的优点是:()、()。
(3)活字印刷术发明的意义:。
3.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1)战国时期,人们利用磁石()的特性,制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
(2)北宋时,制成(),开始用于航海事业;()时期,广泛用于航海事业。
(3)传播:由()人传入欧洲。
意义:
(4)火药是我国古代()发明的。
(5)火药的应用:(),火药开始用于军事;()时期,火药广泛用于战争。
(6)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
4、沈括可郭守敬:阅读课本74页小字,概括沈括和郭守敬在科技方面的贡献。
1、英国科学家培根说:“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这三种东西,已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第一种在文学上,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由此又引起了无数的变化。这种变化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宗教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请根据自己对培根这段话的理解,试评价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进程的贡献。
2、列表概括我国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
1.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火药很早就用于军事,下列战争中最不可能使用火药武器的是。
a.隋末农民战争b.蒙古军队灭金的'战争。
c.南宋将领抗击金军的战争d.文天祥抗元的战争。
【课堂小结】。
1、是什么因素促使宋元时期取得丰硕的科技成果?
a、政治、经济、文化等。
c、各族人民聪明。
1.注重发明和创新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北宋时期,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是()。
a.张仲景b.祖冲之c.贾思勰d.毕升。
2.当时在海上航行时,“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这个“当时”是指:()。
a.战国时期b.唐朝c.北宋d.元朝。
3.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其中为后来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创造了条件的发明是()。
a.造纸术b.印刷术c.指南针d.火药。
4.生活在南宋的读书人,要想印刷精美的书籍,他会采用的印刷方式是()。
a.活字印刷b.雕版印刷c.刻竹简d.手抄。
5.有很多发明都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发现和实践,那么火药是怎样发明的()。
a.化学实验中发明的b.炼丹家炼制丹药时发明的。
c.两军交战中发明的d.过节时燃放爆竹发明的。
6.与隋唐时期相比,宋元文化的最主要特点是()。
a.处于世界领先地位b.使中国古代文化达到高度繁荣。
c.影响且促进了欧亚世界闻名的进步d.传统科学技术开始衰落。
7.“以火箭射城外茅屋,延及官军营”,这是史书对我国古代一次起义军作战情况的记载。起义军使用火箭的现象最早发生于()。
a.东汉末年b.隋朝末年c.唐朝末年d.元朝末年。
沈括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毕昇著有《梦溪笔谈》。
郭守敬编辑《授时历》。
材料1“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请回答:
(1)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以上材料最早应写于什么时候?根据是什么?
(2)从以上材料中能获得什么信息?材料说明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
(3)你知道指南针是在什么时候传到欧洲的?试谈谈指南针的传播对世界的影响。
【.教学相长】。
收获。
困惑。
灿烂的宋元文化教案(通用15篇)篇三
1.基础知识。
司马光和《资治通鉴》,宋词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元曲的主要剧作家及其主要作品,宋元时期的绘画与书法成就。
2.能力培养。
(1)通过《资治通鉴》和《史记》的编写体例的比较,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归纳整理历史知识的能力。
(2)通过对苏轼、李清照、辛弃疾词作品的不同风格特点及其历史背景的了解与比较,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3.思想教育。
(1)通过宋元文学艺术成就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通过了解司马光撰写《资治通鉴》的执着与严谨,激发学生刻苦学习,发愤努力的热情。
重点和难点。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宋元时期史学、文学和艺术的成就。史学方面介绍了司马光及其著作《资治通鉴》。文学分两个方面作了介绍,一是宋词的形成和成就,二是元曲的形成和成就。史学和文学是本课的`重点,突出反映了宋元文化面貌。本节课的难点则是元曲和风俗画产生的原因,这是当时城市经济发展在文化上的一种反映。
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板书和放映资料片断。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宋元时期的科学技术主要有哪些突出成就?
(二)导入新课:宋元时期的科技达到中国古代科技的最高水平,它不仅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文明的程度,而且它的对外传播又大大推动了世界的进步。就在同一时期,我国古代的文学艺术也是呈现空前繁荣的局面。现在我们就一起学习《高度繁荣的宋元文化(二)——史学、文学和艺术的成就》。
(三)学习新课。
1.史学: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提问:中国古代有很多史学著作,你知道哪些?(要求学生思考交流,调动起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请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引出《资治通鉴》,多媒体显示此书)《资治通鉴》是一本史学巨著,价值很高,是谁写了这本书呢?(要求学生回答,引出作者司马光。显示司马光头像)。
灿烂的宋元文化教案(通用15篇)篇四
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14灿烂的宋元文化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宋元时期的史学、宋词及杰出的词人、元曲和关汉卿、绘画及书法成就。2、通过对宋词、元曲、绘画、书法艺术作品的鉴赏,培养审美感,提高鉴赏力。3、通过了解《资治通鉴》的写作过程及《资治通鉴》的卓越成就,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学习重点】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宋词和元曲【知识梳理】史学上的“两司马”及“史学双璧”
史学家。
年代。
著作。
体例。
叙事范围。
司马迁。
西汉。
《史记》。
纪传体通史。
类别。
朝代。
代表人物。
代表著作。
特点(或内容)。
宋词 。
《 》。
豪放派。
两宋之交 。
婉约派 。
豪放派。
元曲 。
《 》。
类别。
朝代。
代表人物。
代表著作。
特点(或内容)。
绘画 。
《 》。
描绘北宋东京汴河沿岸风光和繁华景象。
元朝 。
《秋郊饮马图》。
他的作品被称为“ ” 。
类别。
阶段。
代表人物。
代表作。
备注。
书法。
东晋王羲之。
《兰亭序》。
“书圣”
隋唐时期。
颜真卿、柳公权。
《颜氏家庙碑》。
《玄秘塔碑》“颜筋柳骨”
宋朝 。
“宋四家”
元朝 。
灿烂的宋元文化教案(通用15篇)篇五
【学习目标】。
1、掌握宋元时期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及向世界的传播,了解科学家沈括、郭守敬的科技成就及贡献,由此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3、通过学习宋元时期的科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通过反思古今科技的落差,培养学生振兴中华、赶超世界先进科技的历史责任感。学习古代科学家勤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重点难点】。
重点: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
难点: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知识梳理】。
基础识记:(小组合作交流,疑难问题做好标记)。
1.( )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 )、( )是这一时期科技的重大成就。
2、活字印刷术的发明:(1)北宋时( )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2)活字印刷术的优点是:( )、( )。
(3)活字印刷术发明的意义: 。
3.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1)战国时期,人们利用磁石( )的特性,制成(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
(2)北宋时,制成( ),开始用于航海事业;( )时期,广泛用于航海事业。
(3)传播:由( )人传入欧洲。
意义: 。
(4)火药是我国古代( )发明的。
(5)火药的应用:( ),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时期,火药广泛用于战争。
(6)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 )、( )、( )、( )。
4、沈括可郭守敬:阅读课本74页小字,概括沈括和郭守敬在科技方面的贡献。
三、【合作探究】。
请根据自己对培根这段话的理解,试评价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进程的贡献。
2、列表概括我国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
四、【典型引导】。
c.南宋将领抗击金军的战争 d.文天祥抗元的战争。
五、【课堂小结】。
1、是什么因素促使宋元时期取得丰硕的科技成果?
a、政治、经济、文化等。
b、隋唐文化的影响,外来文化。
c、各族人民聪明。
六、【.达标测试】。
(一)、选择题。
1.注重发明和创新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北宋时期,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是( )。
a.张仲景 b.祖冲之 c.贾思勰 d.毕升。
2.当时在海上航行时,“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这个“当时”是指:( )。
a.战国时期 b.唐朝 c.北宋 d.元朝。
3.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其中为后来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创造了条件的发明是( )。
a.造纸术 b.印刷术 c.指南针 d.火药。
4.生活在南宋的读书人,要想印刷精美的书籍,他会采用的印刷方式是( )。
a.活字印刷 b.雕版印刷 c.刻竹简 d.手抄。
5.有很多发明都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发现和实践,那么火药是怎样发明的( )。
a.化学实验中发明的 b.炼丹家炼制丹药时发明的。
c.两军交战中发明的 d.过节时燃放爆竹发明的。
6.与隋唐时期相比,宋元文化的最主要特点是( )。
c.影响且促进了欧亚世界闻名的进步 d.传统科学技术开始衰落。
7.“以火箭射城外茅屋,延及官军营”,这是史书对我国古代一次起义军作战情况的记载。起义军使用火箭的现象最早发生于( )。
a.东汉末年 b.隋朝末年 c.唐朝末年 d.元朝末年。
(.二)、连线题。
沈括 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毕昇 著有《梦溪笔谈》。
郭守敬 编辑《授时历》。
(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请回答:
(1)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以上材料最早应写于什么时候?根据是什么?
(2)从以上材料中能获得什么信息?材料说明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
(3)你知道指南针是在什么时候传到欧洲的?试谈谈指南针的传播对世界的影响。
七、【.教学相长】。
灿烂的宋元文化教案(通用15篇)篇六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清楚地掌握宋元时期灿烂辉煌的科学技术成就的基本概况,包括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及向世界的传播,科学家沈括、郭守敬的科技成就及贡献的有关史实,由此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通过引导学生对课本中插图的观察、想象以及对具体材料的分析,探究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过程,初步培养学生进行历史感知、历史想象的形象思维能力。通过对宋元科学技术高度发展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系统的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以及概括、归纳的能力。
通过学习宋元时期的科学技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技史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在科学技术和文化方面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以及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学习古代科学家勤于探索、坚持不懈、勇于创新的精神。
灿烂的宋元文化教案(通用15篇)篇七
1、知识与技能 。
(2)初步培养学生进行历史感知,历史想象的形象思维能力以及学生全面系统的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概括归纳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二、教材分析。
三、教学准备。
教着准备雕印好的“灿烂的宋元文化”几个大字。学生准备橡皮泥橡皮檫小刀。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授新课。
1.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师:观察毕升画像,阅读小字部分,简要归纳出活字印刷中的四道工序。(刻制单字排版印刷拆版)学生动手体验,完成活动探究(1)师:同学们想一想,活字印刷与雕版印刷相比较有哪些优点?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指出:活字印刷突出两个变,变死字为活字,变死版为活版,既经济又省时。由此可见,活字印刷把印刷术推进了一个新的阶段,。元朝时王贞发明了木活字,才广泛推广和应用。但是,毕升的这一创举比欧洲早4xx年。师:今天的印刷业又有什么新的发展呢?(激光照排电脑排版高速印刷机等)。
——北宋•朱 《萍州可谈》。
渺茫无际,天水一色,舟舶来往,惟以指南针为则。昼夜守视惟谨,毫厘之差,生死系矣。 ——南宋赵汝适《诸蕃志》 思考:从以上材料中分别获得了什么信息?突出的变化是什么?师:在学生讲解的基础上讲解,“沉石寻孤屿,浮针辨四维”,南宋诗人朱继芳的诗句更道出了那个时代人们由于小小的浮针而打开崭新视野的豪情。指南针的应用使人类可以全天候航行,将“原始航海时代推至终年。”由此指南针也被世人誉为“水上之友。”南宋时,经阿拉伯人传人欧洲,为后来欧洲航海家的环球航行创造了条件。
(三)总结。
灿烂的宋元文化教案(通用15篇)篇八
1、掌握宋元时期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及向世界的传播,了解科学家沈括、郭守敬的科技成就及贡献,由此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3、通过学习宋元时期的科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通过反思古今科技的落差,培养学生振兴中华、赶超世界先进科技的历史责任感。学习古代科学家勤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重点: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
难点: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一、【自主学习、知识梳理】。
基础识记:(小组合作交流,疑难问题做好标记)。
1、()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是这一时期科技的重大成就。
2、活字印刷术的发明:(1)北宋时()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2)活字印刷术的优点是:()、()。
(3)活字印刷术发明的意义:。
3、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1)战国时期,人们利用磁石()的特性,制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
(2)北宋时,制成(),开始用于航海事业;()时期,广泛用于航海事业。
(3)传播:由()人传入欧洲。
二、【意义】。
(4)火药是我国古代()发明的。
(5)火药的应用:(),火药开始用于军事;()时期,火药广泛用于战争。
(6)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
4、沈括可郭守敬:阅读课本74页小字,概括沈括和郭守敬在科技方面的贡献。
三、【合作探究】。
1、英国科学家培根说:“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这三种东西,已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第一种在文学上,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由此又引起了无数的变化。这种变化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宗教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请根据自己对培根这段话的理解,试评价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进程的贡献。
2、列表概括我国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
四、【典型引导】。
1.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火药很早就用于军事,下列战争中最不可能使用火药武器的是。
a、隋末农民战争b、蒙古军队灭金的战争。
c、南宋将领抗击金军的战争d、文天祥抗元的战争。
五、【课堂小结】。
1、是什么因素促使宋元时期取得丰硕的科技成果?
a、政治、经济、文化等。
b、隋唐文化的影响,外来文化。
c、各族人民聪明。
六、【、达标测试】。
(一)、选择题。
1、注重发明和创新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北宋时期,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是()。
a、张仲景b、祖冲之c、贾思勰d、毕升。
2、当时在海上航行时,“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这个“当时”是指:()。
a、战国时期b、唐朝c、北宋d、元朝。
3、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其中为后来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创造了条件的发明是()。
a、造纸术b、印刷术c、指南针d、火药。
4、生活在南宋的读书人,要想印刷精美的书籍,他会采用的印刷方式是()。
a、活字印刷b、雕版印刷c、刻竹简d、手抄。
5、有很多发明都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发现和实践,那么火药是怎样发明的()。
a、化学实验中发明的b、炼丹家炼制丹药时发明的。
c、两军交战中发明的d、过节时燃放爆竹发明的。
6、与隋唐时期相比,宋元文化的最主要特点是()。
a、处于世界领先地位b、使中国古代文化达到高度繁荣。
c、影响且促进了欧亚世界闻名的进步d、传统科学技术开始衰落。
7、“以火箭射城外茅屋,延及官军营”,这是史书对我国古代一次起义军作战情况的记载。起义军使用火箭的现象最早发生于()。
a、东汉末年b、隋朝末年c、唐朝末年d、元朝末年。
(、二)、连线题。
沈括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毕昇著有《梦溪笔谈》。
郭守敬编辑《授时历》。
(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请回答:
(1)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以上材料最早应写于什么时候?根据是什么?
(2)从以上材料中能获得什么信息?材料说明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
(3)你知道指南针是在什么时候传到欧洲的?试谈谈指南针的传播对世界的影响。
七、【、教学相长】。
收获。
困惑。
灿烂的宋元文化教案(通用15篇)篇九
针对宋元科技史这一相对单调枯燥的教学内容,我决定采取多种形式整合教材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史学素养,新课改要求要“以学生为本”,因此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根据学生以往的`学习情况,他们对于涉及文化的部分都表现出了不感兴趣的状态,有些学生甚至一上课就睡觉。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将本课的导入设计成为图片导入法,通过观看一些烟花的图片,向学生提出问题:这些美丽的烟花和什么东西有关呢?大部分学生都能回答上来和火药有关,这样就直接切入了本节课的内容。
在引入活字印刷术的时候,我让学生回忆了有关雕版印刷的主要内容,然后播放视频《四大发明》中有关印刷术的内容,由于视频中对于印刷术这种工艺介绍的十分生动详细,学生们都能够极为认真的观看,观看完毕后对于基础知识的落实也比较全面。
而在讲解指南针时,我首先设置了一个历史情境,如果有一天,你可以去原始森林探险,但是只允许带一件东西,你会带什么?学生们的回答十分丰富,也正是这样,才让我对历史教学有了更深的思考,这种开放、发散的课堂其实是真正适应学生的课堂,当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断被激发出来的时候,他们的学习才能更加有意义。
灿烂的宋元文化教案(通用15篇)篇十
本节课由上册所学朝代更替引入,承上启下,自然导入,效果较好。隋朝大运河是本课的重点,但知识点较为零散,在讲课中要注意结合地图及时总结,让学生在学中速记并强化训练。
反思本课如下:
1.学生对历史学科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初步掌握了学习历史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学习的积极性较高,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既掌握了本课的主要知识点,课堂教学基本做到学生自主、交流,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课堂达标率较高。
2.充分挖掘教材,拓展知识,加强了热点、边缘学科知识、前后知识的联系与渗透;注重知识的总结归纳和学生的情感教育。
3.注重学法的指导,教给学生学法;重视知识与能力的落实。三点歌谣北捉南鱼落中心记忆效果明显。
不足之处:
1.教学基本功尤其是语言表达能力和课堂调控能力需不断锤炼、加强。
2.课堂结构还需改进,应注重知识体系的构建与引导。
3.学生的小组学习还需加强,尤其是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合作交流的具体分工尚需加强.
4.由于前期记忆所占时间稍长使后期学生讨论时间稍短,造成时间安排前松后紧还需以后上课合理安排好时间。
灿烂的宋元文化教案(通用15篇)篇十一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下面的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1.知道《资治通鉴》的作者、体例、内容及意义。
2.知道宋词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
3.了解元曲的主要剧作家及其主要作品。
书名作者成书时间体例记载内容。
《资治通鉴》。
《史记》。
人物朝代代表作作品风格(流派)。
李清照。
苏轼。
辛弃疾。
元杂剧标志着我国戏曲艺术的__________。元杂剧作家中最负盛名的.是___________,其代表作是___________。
(请同学们罗列出要点)。
1.从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2.你的疑点、难点:
灿烂的宋元文化教案(通用15篇)篇十二
本课教材上约略讲了四大发明中三大发明的不断完善与应用,并提到了宋元两位科学家的成就。总体而言内容比较简单明了,然而细究,其涉及的内容相当宽泛,包含了很多非历史知识的运用,给教学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同时,历史,特别是中国古代史,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涉及四大发明必然需要同学们有比较广泛的历史基础知识作为铺垫,此又是另一重难度。
故此,本课容量激增,又因要向45分钟要效率,在很多环节的处理上显得仓促甚至是省略。如首要的是,本课课题是《灿烂的`宋元文化(一)》,当解决为什么以宋元文化为一体来讲的问题,当先用马克思的话,落后的野蛮的民族最后总是被其所征服的先进的民族的文化所同化,如此,宋代和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文化才能前后衔接。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后,可能更有利于本课具体内容的讲述。
为了衔接各教学环节,本课选取了一些历史场景进行了导入、过渡。总体较顺利,却在某种程度上大大拓宽了本课历史维度,一些基础不好的同学可能会跟不上。
由于时间的关系,在讲完这三大发明之后,基本上只剩2-3分钟的时间了。故为本课小结,及总结四大发明对欧洲的巨大影响时显得不够深入具体,同学们可能还不能完全西方世界如此重视四大发明的原因。且关于宋元科技成绩达到高峰的原因,亦当探究。
虎头不可蛇尾,画龙犹须点睛,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当不断调整内容,使课堂结构更加合理,使知识的传达更加富有层次性,可能效果会好些。
最后,学生们虽比较积极活跃,但课堂真正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以及同学们是否真正深入思考了老师的问题,这两个问题仍当引起重视,毕竟,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
灿烂的宋元文化教案(通用15篇)篇十三
这节课是一节文化课,本课能够依据初中生活泼好动、酷爱新奇的心理特点及以形象思维能力为主的认知习惯,角色扮演、词句接龙、播放《清明上河图》视频等情境,激发了学生对宋元文化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更深入地感悟宋元时期的历史,生发对宋词等文学艺术作品的热爱。由于文化课头绪较多,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收集和梳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学生自主互动学习,积极参与来发展思维,张扬个性发挥才能,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教学实践,也的确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在课堂上,同学们学习的兴趣、参与的热情很高,课堂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知识擂台,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热情,主动参与到课堂练习,让学生们最快乐的上好这节课。
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探究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挑战权威、勇于创新、积极思维,分享探究成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真正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真正做到了在师生互动的同时,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学生的动与学,教师尽量不讲,少讲,凸显了新课改的要求。
课下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问题的设计。问题设计过粗,没有充分体现针对不同内容、不同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的教学原则。比如“列表对比《史记》和《资治通鉴》”,应设计哪些问题,才能引导学生完成此项教学目标呢?第二,对历史学科特色凸显不够。类似于这种不同朝代的文学成就课,如果没有正确的教育目标,稍不注意,就会成为文学赏析课。在今后的教学中,做为解惑者的我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多从教学设计入手,认真地上好每一堂课,让学生学有所得,在知识、行为、习惯等方面有所改进,使学生更加喜欢上历史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教案(通用15篇)篇十四
不同于《灿烂的宋元文化(一)》中的内容,涉及到四大发明,《灿烂的宋元文化(二)》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宋词元曲和书法,绘画,典籍上,这就给本课的教学设计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如何化“古板”为“生动”,化“腐朽”为“神奇”,便是我在教学设计和备课过程中始终思考的问题,而且由于学生的语文积累较薄弱,平时对于元曲,书法,绘画的了解又知之甚少,这就为本课教学目标的落实带来了很大的阻力。本课的导入环节,我采取了直接导入的方式,并在介绍完司马光和《资治通鉴》后,将其与司马迁的《史记》进行简单的对比,对学生进行了语文常识的普及,详细解释了编年体和纪传体的区别。
在对宋词,元曲进行了简单的讲述之后,让学生跟读朗诵诗词;而对于绘画和书法则以观赏为主,同时插入有趣的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我认为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讲,他们不需要高深的历史结论,他们需要的是从自己的兴趣出发,经过自身的经验,感受到真实的情感,从而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从史书的体例和特点两方面比较《史记》和《资治通鉴》,从而帮助学生的掌握,归纳系统化知识,解决了教学的重点,对宋词的学习,通过教师帮助学生提供学习素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经学生自主参与,跟读朗诵,让学生大胆尝试,主动参与其中,为学生展示自我的文化修养提供了平台,不仅赏析了杰出词人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的代表作及其词的艺术风格,而且对宋词从形式到内容的理解,初步培养了学生的文字兴趣和鉴赏能力。对于元杂剧的学习,以讲述《窦娥冤》的故事为主,结合学生与历史对话的实际反馈,加深学生对元杂剧的了解,感受关汉卿同情人民疾苦的结。但是本课的教学过程中仍从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这些都需要我在每节课后多做反思与总结,争取呈现给学生一个最有效的课堂。
灿烂的宋元文化教案(通用15篇)篇十五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清楚的掌握宋元时期辉煌的科学技术成就的基本情况,由此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2)初步培养学生进行历史感知,历史想象的形象思维能力以及学生全面系统的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概括归纳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学习古代科学家勤于探索坚持不懈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本课重点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及向世界的传播。
2、难点是充分认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雕印的“灿烂的宋元文化”提问:这是怎么制出来的?(雕印)师:中国古代印刷术起源于印章和石刻,发展到隋唐时出现了什么技术?(雕版印刷术)雕版印刷术经过五代,到了两宋时期兴旺发达。雕版印刷术出现以后,我国刊印了大量精美的书籍。
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最早标有确切日期的印刷品,那么同学们有没有思考雕版印刷的欠缺与不便之处呢?教师举例说明如:宋太祖时官方主持刻印《大藏经》,耗时,雕版13万块,印完后堆积如山的雕版派不上用场。
另外,当时一个刻工一天只能雕刻四五十个字,一本六万字的书就需要三四年才能刻完。学生通过示例归纳出结论:费时费工浪费性大。师由此可见雕版印刷术需要改革创新了,于是到北宋时,有人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这个人是谁?(北宋平民毕升)。
二、授新课。
(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师:观察毕升画像,阅读小字部分,简要归纳出活字印刷中的四道工序。(刻制单字排版印刷拆版)学生动手体验,完成活动探究(1)师:同学们想一想,活字印刷与雕版印刷相比较有哪些优点?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指出:活字印刷突出两个变,变死字为活字,变死版为活版,既经济又省时。
由此可见,活字印刷把印刷术推进了一个新的阶段,.元朝时王贞发明了木活字,才广泛推广和应用。但是,毕升的这一创举比欧洲早4。师:今天的印刷业又有什么新的发展呢?(激光照排电脑排版高速印刷机等)。
(二)指南针的应用师:同学们见过大海吗?假如你是一名海员,驾驶一艘船在茫茫的大海上行驶,那么船上首先要具备什么?(指南针)师:说道指南针,这里有一个小故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咸阳修建一座阿旁宫,大门用磁石做成,如有人暗藏兵器入宫行刺,就会被磁石吸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古代劳动人民很早就掌握了磁学知识,早在战国时,人们就制成了指示方向的仪器--司南。观察汉朝的司南模型思考:司南由哪两部分组成,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师:到了北宋,人们制成指南针。观察宋朝的罗盘针模型思考:罗盘针比司南有哪些进步?它是用什么方法制成的?出示材料分析: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隐晦则观指南针--北宋·朱《萍州可谈》渺茫无际,天水一色,舟舶来往,惟以指南针为则。
昼夜守视惟谨,毫厘之差,生死系矣。--南宋赵汝适《诸蕃志》思考:从以上材料中分别获得了什么信息?突出的变化是什么?师:在学生讲解的基础上讲解,“沉石寻孤屿,浮针辨四维”,南宋诗人朱继芳的诗句更道出了那个时代人们由于小小的浮针而打开崭新视野的豪情。
指南针的应用使人类可以全天候航行,将“原始航海时代推至终年。”由此指南针也被世人誉为“水上之友。”南宋时,经阿拉伯人传人欧洲,为后来欧洲航海家的环球航行创造了条件。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