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作文的共同特点是思路清晰、观点明确、语句精准,能够准确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在这些优秀作文中,作者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生动的语言,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故乡的七月半(通用14篇)篇一
初秋的天,炎热依旧热烈而又疯狂,常常让人透不过气来,心神不定,更加恍惚,感到生之路修远而又坎坷......可是,在我的故乡乌江岸边,在恍惚的人到了七月都清醒了,因为有个节日叫七月半,家家户户祭祖宗,必须的。
百度上说,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日为孟兰盆节,也称中元节,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亡人节、七月半......可是,我的父老乡亲们,我的故乡啊,只知道它叫七月半。
相传阎王爷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初大开鬼门关,去世的亡人就回到人间。看一看自己的田园,是否--山清水秀、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鱼翔浅底、鹰击长空;听一听自己的天空,是否--蛙鼓悠扬、燕语莺声、鸡鸣狗吠、牛欢马歌、龙吟虎啸;望一望自己的亲朋好友,是否--心花怒放、喜气洋洋、安居乐业、幸福美满、健康和谐。到了十五日这天晚上又要回到地府修炼,轮回又一个美丽的来生。
这是故乡清明后的一次祭祀活动,隆重而又庄严。清明是到坟前扫墓挂亲,而七月半则是在家中备下酒菜、水果、纸钱等祭品,供先人享用。方式虽与之不同,但内涵完全一样,都是忠与孝、道与教,前人做给后人看,后人留给后人悟,年年岁岁,岁岁年年,直至今日。
一进七月,故乡的七月半便拉开了序幕,一切都是那么真挚,一切都是那么虔诚,一切都是那么顶礼膜拜,一切的一切都在我的眼前。
我的母亲在这个节日中是我家的主角,比环卫工还要环卫工,房前屋内的卫生由她一人逐一清理。在我的记忆中,她是安这样的顺序对我家的卫生进行打扫的,首先是对进入我家院落的有三条小路的杂草除尽,修整填补,尽量使小路显得平坦、清洁、舒适,她喜欢把当门的那条路进行重点清理,她认为远去的先人们是会从那条路进入我们家的,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接着是将院落的院坝、屋檐沟、猪栏牛圈、柴房等旮旮旯旯的杂草铲除得干干净净,把零乱而又布满灰尘的农具清洗干净,搁置到相应的地方去,让先人们感到我家环境舒适,心诚意切,热情好客;对堂屋里的灰尘、蜘蛛网一样除尽,将擦洗的桌椅摆放整齐,神龛前置香案、先祖牌位,摆上供品,把大门打开,让先人们进进出出,各取所需。母亲做完这些活路,往往要好几天,有时甚至要在月半前一天才做完。母亲在做这些事的时候,地里的包谷、豆子、辣椒、花生正是收获的时间,收割后的地又要忙着种白菜萝卜,母亲往往是地里一趟,屋里一趟,忙得两只脚不离地,累得汗水全身流,人都消瘦了许多,然而母亲没有一声抱怨,反而感到怡然自得。
我的父亲在这个节日中的主要责任是购买香、纸、烛、水果等方面的祭品。这些物品家里是不生产的,要到一个离家二十几里的乡场上去买。采购这些祭品的时候,父亲并不感到困难,家里虽没有多少结余,但给先人们卖祭品的钱是列入一年家庭开支的,家里在没有钱用也只能勒紧裤腰带,一点都是不能挪用的。好在,父亲在我们家的屋后和自留地边上种了几十棵漆树,父亲一边种地一边割漆买,家里的小用成不了我家的困难。最令父亲头痛的是袱子封好后,要一封一封冠名,父亲没有上过一天学,不会写字,更不知道该怎样写,父亲常常捶胸顿足,仰首长叹,一片茫然。好在父亲很精明,平常与村上那位老先生交往深厚,我们家月半的袱子基本上老先生代笔,袱子写好后,老先生托信叫父亲去拿,有时他还亲自送到我们家。
后来,我在读小学时,每到月半前后,父亲便安排我到老先生家帮老先生磨墨,老先生教我写毛笔字,接着又教我写袱子。老先生喜欢考我,说月半为什么烧袱子?那时的我很懵懂,一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也没有听老师在课堂上讲过这方面的因为,更没有听父母说过这方面的所以。老先生推了推眼镜,语重心长地说,寄钱给祖先亡灵,好让他们在阴间有钱用,更好地庇佑子孙。与此同时,老先生还告诉我,袱子只有中元节才可以烧给祖先,平时用普通的纸钱就可以了,所以烧袱子是很郑重也很讲究的,先将一叠叠打好的纸钱,整理平顺后,再用白纸封起来,就成了一个长方形的祔子。祔子封好后,要用毛笔在祔子上冠名,书写者用净水洗手,心存感恩,端庄于桌前,一个个地写上。祔子的中间写故某某老大人收用或故某某老孺人收用,右写中元寄钱具袱共多少封奉上,左写天运某年某月某日火化,在天运某年某月某日火化与故某某老大人收用之间写上孝某某叩,在袱子背面接口处大书封号字样。袱子一般写三代,每个人头可写二至若干封不等。袱子写好后,放在堂屋里香案前供着。写不起字的人都要请先生代笔。找不到先生代笔的,就只好边烧袱子边喊祖宗先人来收取。
传说,在我们村里很久以前发生过一件事,在月半前的一天,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孩下午去放牛,牛回家了人没有回家,全村人打起火把灯笼满山找,找了一个晚上没有找到,天亮的时候,人们在一个孤坟边找到他,他睡得像猪一样。问他,他什么都不知道,答非所问,很玄乎,说去年他家没有烧袱子,跟着一个黑胡子就来了。有人问其父,父答,去年外出,没有回家过月半,没有烧袱子是事实。从此,传说成了我们村里的教科书,对月半烧袱子袱子的认识上了一个台阶,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七月半鬼乱串,母亲也常常用这个传说警示我们,不要忘了祖宗,多一分怀念。
烧袱子是这个节日中最隆重的仪式,祭祀先人的伙食一般很丰盛,虽不像过新年那样杀猪宰羊,但每次父亲都要杀鸡割肉买鱼打酒,母亲则要推新豆腐、绿豆粉,煮新米饭,做许多菜,摆得满满的一桌。
上好了饭菜,父亲酌上白酒,磕头上香上烛,跪在香案前,先烧父系祖宗的袱子,再烧母系祖宗的袱子,还有烧无血缘人的袱子,一边烧钱化纸,一边敬献酒饭,一边默默祈祷,各位祖宗,至亲好友,左邻右舍,原先住户,孤魂野鬼,你们回去啊.然后全家人聚在一起,像完成了天大的事情一样高兴,尽情地享用供奉过祖宗的饭食,一杯谢天,一杯谢地,一杯谢这个美丽的世界。
父亲逝世后,每年的月半到来之时,母亲时常提醒我,要我像父亲一样,给祖宗们烧袱子。每当她看到我将写好的袱子供在香案前,她看着那些袱子,用双手轻轻地抚摸,沟壑纵横的脸上顿时笑意盎然。
而今我远离故乡,活在一个名叫凤凰名苑的院子里,虽然不能目睹故乡的风土人情,但每当这个节日到来的时候,我会毫不含糊地像我的父母一样,像故乡人一样,用故乡的习俗寄托我对先人无穷无尽的哀思。
双膝跪拜在香火前,低下头来烧着一封一封的冥纸,我喊着炎黄、始祖、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我给你们寄钱来了,十万、百万、千万,全部收下,高兴怎样用就怎样用,买小车,修别墅,吃山珍海味,观太空奇观,天堂散步,海上冲浪......看着那些冥纸像黑蝴蝶一样在时空中蹁跹......我看到先人们已经来到了人间,来到乌江岸边,在山水间流连,在山水间放歌。
故乡的七月半(通用14篇)篇二
在乡下,农历七月半之前是较为闲散的时光。这时候,大田里的杂草已经除尽,该是撂下锄头歇息的时候了,除去偶尔摘个南瓜采点儿蔬菜,光景也就显得百无聊赖。
村有好事者,就张罗着请一个民间曲艺班子来说书。在午后的大树荫里,置一桌、一椅。鼓声咚咚,弦乐悠扬。说书人长袍加身,手持月牙板,端端立定。开场白曰:“天也不早了,人也不少了,鸡也不叫了,狗也不咬了。老少爷们稳坐两旁,弦子定准钢板带路。听我这破喉咙烂嗓子南腔北调前三皇后五帝慢慢地道来一回”粗哑的嗓音,徐徐扯出一段段故事来。
乡人或坐,或倚,或躺,侧耳瞠目,神情专注,跟随起起伏伏的情节,时而抚掌大笑,时而顿足唏嘘。小孩们屁股坐不住,听不惯冗长的说唱,顶多听个幽默的书帽如《王婆骂鸡》《炸糖糕》等,就像泥鳅一样在人群中钻来钻去疯玩了。
苍郁的田野,才是孩子们的乐园。仰躺在草地上,看那高远的蓝天,白云千载,空谷悠悠。身边呢,那些长腿大腹的蝈蝈,抓着最后的时光,唧唧唧地聒噪着,或清脆,或低沉,音色不一,风格各异。于是起身,蹑手蹑脚循声寻去。机警的家伙,一有风吹草动立即噤声,但终究敌不过人的耐性,复又得意地吟唱起来。蝈蝈一旦进入孩子们的视野,就被一个饿虎扑食捂在掌心,插翅难逃了。这些身上藏着乐器的家伙,被关进高粱秆做的房子里,终日为我们“鼓瑟击缶”,伴我们度过那些寂寥的时光。
七月七,水牛飞。水牛,学名叫天牛,是一种长着翅膀的昆虫。七月的一场透雨过后,水牛会从地洞里倾巢而出,爬满田间地埂。这时节,小孩子赤着脚丫子,光着膀子,在雨后的泥泞中,杀向田野。在荒径蔓草之间,可见一个个洞口,那些披着斗篷、挥舞着两只大钳的“黑将军”,正在泥淖里打滑,嗟叹英雄气短。小孩子用镊子轻轻一夹,就把它们收入玻璃瓶中。
逮来的天牛,用细铁丝串了放在火中烤炙,肉香逸出,逗得人馋涎欲滴。剥去外壳,嚼而食之,回味无穷。
捉过了水牛,风就一天凉似一天。地里的芝麻、绿豆、赤豆招摇着,玉米饱满了,棉花洁白得和云朵合二为一。一派丰收的田园景象,汹汹蔓延开来。
故乡的七月半(通用14篇)篇三
说是鬼节,还真邪门儿!
咳!真是邪门!难道,这世上真的有鬼神吗?不会吧!我一直都不相信。可是,今天的见闻让我又开始怀疑了。
为了不再让怪事发生,我便上网查了鬼节的注意事项。
哈,原来如此!鬼节那天要避免带红绳、铃铛、风铃等招鬼物,尽量避免出门……。
哈哈,原来是这样啊!于是,我立刻将家里的风铃拆了下来,装进纸盒里,又把手机挂件上的红线剪断了。
故乡的七月半(通用14篇)篇四
鬼节是老百姓心中的一种信仰,用烧钱纸、烧香来表达自己对死去亲人的思恋,和来祝福自己一生——幸福平安。
传说鬼节当天,阎王会打开鬼门关,让被关押的鬼魂出来短期游荡,因此人们就烧冥钱纸币,来祈求祖宗保佑,消灾增福,或超度亡魂,化解怨气。
在我的家乡,十分敬仰也十分害怕鬼魂,时间久了,流传了很多民间神话,小孩也耳听目染,又在老人的灌输后,什么“不能看别人的墓,不能看月亮”等一些怪兮兮的话就扎根在头脑中。
还有一星期才是农历七月十二日的鬼节,家家户户已经忙着准备了。
在鬼节的夜晚,外婆是家里边最德高望重的人,在她的指挥下,将小心切块的土豆放在门口,摆成规则的一圈,然后在土豆块上叉上点燃的香火,这样做不仅可以给回家的祖先指引一条回家的路,还可以杜绝孤魂野鬼走错道路。之后,要用做好的冥币摆成蜂巢状,在空隙中,又烧金黄色的钱纸,表示黄金满满。烈火渐渐吞噬了钱纸,长辈深邃的眼神中不仅寄托了的对祖先怀恋,还表达了对以后未来的无限憧憬,冥钱寄走了哀愁,也寄来了希望。
故乡的七月半(通用14篇)篇五
我老家小县城就不一样了,总有地儿烧包袱的,没地儿也得找出地儿来,这是人民的需要——比如过年禁鞭,禁来禁去大家都不爽了,最终还是睁只眼闭只眼,虽然我觉得鞭炮确实很吵,而且恰好在12点左右春节晚会压轴小品播出的时候吵你,只看到赵本山张口,一个字也听不到,很郁闷,而且味道也难闻,但如果不放,也不像过年了。
烧包袱,在我们黄梅,就是把上香和祭祖时烧的冥币或者黄裱纸弄一叠做包芯,包上专门的包袱纸,做成一个长方形的纸包。包袱纸上印有图画,具体是什么也忘了,图画也是长方形的,左右两边各有一栏空着,要写字进去的。我们家写字的任务都交给我了,还要搞一支小毛笔来写,挺隆重,虽然我的毛笔字够烂,但在父母眼中却似乎还像样,写完之后总表扬一番,听着让人惭愧无地。
写得什么呢?左边写“故先考/妣...”右边写“孝子/孙/甥...”之类,原来这包袱是后辈烧给逝去的先人的心意,让他们在阴间有钱用,吃得饱玩得舒服。上面不是说到包芯儿有两种么,这是有规矩的:新近逝去的至亲,是要烧几十万亿的钞票,而家谱上只闻其名不见其人的祖叔爷爷曾外姨婆之类,也就塞点黄纸了事了——包袱的个数上也有区别,我记得我参与的那几年,烧给去世不久的爷爷的包袱个数最多,面值也超大。
等把家谱上的,或者是等把父母能够想起来的先人名字写完之后,还不忙烧,你烧了,谁给你送呢?所以还要给送钱的一点路费。阴间的出纳么,就由土地公公婆婆兼任了,这两位的包袱也颇为隆重,写上“土地公公/婆婆大人亲启”,还怕别的小鬼儿给“启”了,所以最好再胡乱包几包黄纸,也不写字,这是烧给孤魂野鬼,让他们不要做绿林好鬼去打劫风烛残年的出纳夫妇,从而让钞票顺利送到咱自家先人手里。
我们这算是善待过世的人,小小说她那里七月半街上有小贩卖些过节的食物,热热闹闹;家里则是三五碗大菜,子鸡鲤鱼米粑粑之类半生的胚菜祭奠先人,然后一家人围坐再把这些菜加工上调料吃了,算是年中的一次聚餐——善待生人,算是让逝去的人看到大家和和气气团团圆圆,心里安定吧,目的和效果也都差不多。
记得烧包袱的时候,和父母谈天说地,哪个太爷爷是啥样的人啊,哪个曾外婆在我懂事前去世了我没见到啊之类,还顺便认识许多平常看不到的名字,有的名字还挺风雅,难为我家好几代种地的也能取这么好的名字,很有意思。
我很想念他们。
故乡的七月半(通用14篇)篇六
早晨起来的时候,随手翻了一下日历,眼前豁然显示:壬辰年七月十四。我内心忽然一阵涌动,今天该是给先人烧包袱的日子啊。
马上给妈打电话。妈说,黄纸都买好了,你爸正在包呢。我说,今年的七月半我回不去了,要上班,叫爸多包几个。扯了一会儿家常挂了电话,我的内心又是一阵涌动。
每年的农历七月十四,家家户户都是要买黄纸包包袱烧给先人的。据说,先人们会在这一天,摸索着回到家来,回来看看后人,回来领钱。
在乡下,农历七月半一直也是个传统的节日,跟清明节一样,是对先人的`缅怀。
又到七月半了,虔诚的人们又开始忙活起来。买来黄纸,用百元大钞在上面压几下,反面再压几下,算是印制的冥钱。然后用白纸包好,把包袱印章涂上丝瓜叶的汁,在包袱的正面加印。再在上面写下先人的辈分和名字以及敬献包袱的后人的辈分和名字。最后在反面写上一个“封”字。一个包袱就做好了。准备好包袱,接下来就是烧包袱。烧包袱一般在傍晚时分,在屋场空旷的地方,铺好厚厚的一层稻草,把包袱整齐地摆放在稻草上,点火焚烧。同时,还要点燃一挂鞭炮,给先人提提醒。为了避免孤魂野鬼来打劫,还要在火堆四周烧点零散的黄纸,以供孤魂野鬼去抢。火光冲天,纸灰飞扬,那些远去的先人,此刻仿佛就在火光中。
以前,爷爷在世的时候,包袱都是他在准备,他准备的包袱相当的多,一直敬献到祖宗八代去了。烧的时候,布置的柴草要特别的厚,不然,足足有两箩筐的包袱还真烧不透。烧不透,先人就领不到钱了。
爷爷成为先人后,每年的七月半烧包袱就由父亲忙活。父亲是个比较懒的人,但是对于这个事情从不含糊。父亲不像爷爷那样弄得那么多,他只敬献到上四代。包包袱的时候,有时由我来写,有时我只封包和加印。一篮子的包袱,饱含一家人的虔诚。
今年,我在外,回不去,我很无奈。此时此刻,身在城市的我,看见那些角落里有人在烧纸焚香,内心一阵涌动。
先人啊,请原谅我的疏忽,原谅身在这个紧凑时代的我的忙碌,原谅我这空空的表面的虔诚。你们要是有什么旨意,请托梦于我。作为后人,我不曾忘本忘根,我只想沿着你们走过的路,走得更远。
先人啊,请给我保佑。保佑在外的我,保佑我在外的兄弟,保佑我的下一代,保佑活着的亲人们。保佑我们健康,保佑我们平安。
先人啊,也愿你们泉下安康!
故乡的七月半(通用14篇)篇七
七月的天空飘荡梦幻。
七月的目光生长鞭子。
掀起一场场热闹的花市。
一声嘶鸣,蝉子。
劈开赤色的土地。
谁用镰刀收割了金色的火焰。
七月的山川孕育火苗。
七月的河流暗藏铜镜。
影子。
你试图挣扎,试图奔跑。
试图在清晨,唠叨满腹细碎的话语。
将阳光戴上发鬓。
你试图描红无力的双颊。
试图叹息,在黄昏落下清澈的泪水。
然而你的身形凝固,嘴唇僵硬。
你的双腿深陷于泥土深处。
你无法弓腰,无法祈祷。
无法让圣洁的光。
吟颂出吉祥的赞歌。
从一个荒诞的梦里醒来。
洁白的纸张上。
落满星星湛蓝的泪水。
你在凛冽的月光下,暗自切开梦魇。
顺势抖落惊恐,影子,呼吸。
和无数新鲜的话语。
你不叹息,不疾奔。
点燃目光里固执的火焰。
将六月残余的凝黑化成灰烬。
七月的雨水穿透大地。
七月的南风涌向彼岸。
听风。
一片透明的海洋。
延伸在无边的空际里。
海水伸出柔软的双手,拍打。
洁白的云朵,溅起温热的海浪。
浪花里枝叶大声喧哗。
一群碧绿的鱼儿摆动尾部。
游弋在洁净的海水里。
让炫耀的阳光爬满肩头。
洁白的云朵下,那喜悦的海水。
与无边的光芒紧紧拥抱。
相互融化,轻声哭泣。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故乡的七月半(通用14篇)篇八
每到农历七月半,家里的老人总会千叮咛万嘱咐不要夜游,也不要晚归。传说每年的七月半,鬼门洞开,群鬼横行,因此七月半也被称为中元节,俗话叫鬼节。那么七月半是什么时候呢?七月半指的是哪一天呢?七月半的习俗是什么?我们一起来揭开七月半的神秘面纱吧。
从万年历上可以看出2014年七月半是农历七月十五,也就是公历的2014年8月10日。相传那一天地狱大门打开,阴间的鬼魂会放禁出来。有子孙、后人祭祀的鬼魂回家去接受香火供养;无主孤魂就到处游荡,徘徊于任何人迹可至的地方找东西吃。所以人们纷纷在七月,举行设食祭祀、诵经作法等“普渡”活动,以普遍超度孤魂野鬼,防止它们为祸人间,又或祈求鬼魂帮助去除疫病和保佑家宅平安。
在中国民间的习俗中,“七月半”是清明节之后的另一重要的祭祀时节。其最大的差别就在于,清明节往往聚族而祭,“七月半”大多是一家之祭。
自七月之初,城镇街道中就可看到成山的祭品,冥纸、冥衣、灵屋、线香和鞭炮,琳琅满目。自初十日开始,家家户户便要将厅堂打扫干净,神龛前置香案、置先祖牌位,备酒肴馔品连日供奉,以迎故祖。到了十三日,焚烧冥衣、冥钱、灵屋祭奠新逝的长者;十四日是送祖之日,用冥纸写上祖先的名讳在户外焚烧以祭奠故祖。烧纸钱是不能只独给自己的亡亲,也要给无后人的亡灵烧一点,否则难免他们不会在阴间为难自家故祖,于是这便有了十五日夜为孤鬼“烧孤衣”传统。
现在祭品版本升级了,原来烧纸和花边太“土”,满足不了阴间的生活需要,烧的.是百元冥钞、纸制的金戒指、金元宝、手机、电视机、电冰箱、别墅、小轿车,更有一些孝顺子孙的还会给在阴间备受寂寞的老祖宗配备纸扎的小姐、小秘。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生活变化。时代变迁,习俗也跟随着变迁,连人们历朝历代早已化着亡鬼的先祖也充分享受到现代的气息。
故乡的七月半(通用14篇)篇九
对于中元节,很多人都不知道它是什么。到底中元节是什么节呢?其实中元节就是我们俗称的鬼节,在每年的七月十五。中元节禁忌多,你一定要知道哦!
中元节为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因此20中元节是9月5日,星期二。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盂兰盆节”,也称“中元节”,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中元节时间是8月17日,星期三。
根据古书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正月十五汉族称上元佳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汉族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汉族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
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除、清、九)等三节,都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道藏》载、“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选众人,分别善恶……于其日夜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鬼,当时解脱”。民间则多是在此节日怀念亲人,并对未来寄予美好的祝愿。
有关中元节的传说很多,道教最主要的为修行记说中“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於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阎罗王於每年农历七月初一,打开鬼门关,放出一批无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阳间来享受人们的供祭。七月的最后一天,重关鬼门之前,这批孤魂野鬼又得返回阴间。
按传统俗谚有这样说法,“年兜不回家无某(老婆),七月半不回家无祖”,由此可见七月半是祭祖祀先重要活动,否则便会被笑为“无祖”。海外华侨,平常月令家信批银可以疏漏不寄,但清明、中元节、冬至和年兜这四节批银一定要寄,否则便会被人认为是对祖宗不敬,对长辈不孝,对妻子不负责任的不成器之下等人。由此可见中元节祭祖祀先之重要性。
中元节祭祖祀先活动一般在当天中午进行,家家备办丰盛的菜肴酒饭,在各自的厅堂中的大八仙桌上摆满24味全席,摆上七双筷子、一壶酒七个爵杯,正中又摆上果盒馔盘,果盒一般为六棱柱型坚木雕刻花饰,馔盘也用坚木雕成长方形,上方六格,格中放了香菇、木耳、松菇、黄花菜、干笋丝和红枣等六味素菜,俗称“六味斋”。前述东石玉记船行就为祭祖祀先特地打造一整套由白锡铸成的筵碗、酒瓶爵杯等等祭器,以示对祭祖祀先之虔诚、重视。筵席摆好,主人点了三条炷香,点了大红双烛、拈香跪拜如仪,请祖宗来享祭宴,并希保庇儿孙一家康健平安、家景发达等等,稍停方卜杯讨得允准,才焚烧金银冥币,待金纸焚烧殆尽才可以撤筵。
同日对供奉在厅堂的神佛,则敬献三牲,所谓三牲即一项主牲配两种边牲,主牲一般是煮熟的五斤带蹄大猪脚,边牲通常是煮熟了的鱼、鱿鱼、目鱼和鸡,如厅中奉有观音佛祖,因观音妈不茹荤,经常用新鲜水果供奉。因神佛比祖先级别高,所以只能供献“金纸”,银服之类较不值钱不能体现善男信女的诚心,所以不在奉献之列。
中元节祭祖祀先敬神佛之外,主人还顺便孝敬厝主、地基主、灶神、床母,乃至牛棚、马厩、羊圈和猪栏诸神祗,以五味筵碗及银服奉敬即可。
中元节禁忌。
农历七月俗称“鬼月”,鬼节当天是阴气最重的一天,也特别多,来看看万万不能触犯的。鬼节禁忌:避免带红绳、铃铛、风铃等招鬼物,尽量避免出门。若遇到鬼压身、鬼打墙等灵异事件,不要慌张,集中一切注意力,睁开眼睛。
一、床头挂风铃。风铃容易招来好兄弟,而睡觉的时候是最容易被“入侵”的时刻。
二、夜游。八字轻的人千万不要夜游,否则只会自找麻烦。
三、非特定场合烧冥纸。冥纸是烧给好兄弟的,金纸是烧给神的,烧冥纸的结果只会招来更多的好兄弟。
四、偷吃祭品。这些是属於好兄弟的食物,未经过他们的同意就动用,只会替自己招来难以解决的厄运。
五、晚上晒衣服。当好兄弟觉得你的衣服好看,他就会借去穿,顺便在衣服上留下他的味道。
六、喊名字。夜游的时候千万不要叫出名字,尽量都以代号相称,以免被好兄弟记住你的名字。
七、游泳。不可去危险水域戏水,传说中“水鬼”会找人当替死鬼,以便投胎。
八、乱看。好兄弟喜欢躲起来吓人,万一乱看被吓到了,就是他们入侵你最好的时候。
九、榕树放在家门口。因为榕树是聚阴的植物,同时也是好兄弟的最爱,除非你希望好兄弟来家里坐坐。
十、熬夜。人气最虚的时候是在深夜,鬼气最旺的时候也是在深夜,熬夜很容易致泄气入侵。
十一、靠墙。好兄弟平时喜欢依附在冰凉的墙上休息,此举很容易引起鬼上身。
十二、捡路边的钱。这些钱是用来买通牛头马面的,如果侵犯了他们东西,就很容易被他们教训。
十三、轻易的回头。当走在荒郊野外或人烟稀少的地方时,觉得“好像”有人叫你,不要轻易回头,那可能是好兄弟。
十四、不能随地勾肩搭背。人的身上有3把火,头顶一把,左右肩膀各一把,只要灭了其中1把,就容易被好兄弟“上身”。
十五、拖鞋头朝床的方向。好兄弟会看鞋头的方向来判断生人在哪里,如果鞋头朝床头摆,那麽好兄弟就会上床和你一起睡。
十七、一个人。一个人容易引起好兄弟的觊觎,是真的。
十八、晚上拍照。此举动容易将灵界的朋友一起拍进来,然后带回家。
十九、玩碟仙。平常时刻玩碟仙就很容易发生事情,更何况在这鬼节时分。
二十、拖鞋整齐的放床边。在外旅行时,拖鞋整齐的放在床边,会招来灵界朋友的好奇,造成他们的闹床。
第一种说法:。
每年农历7月14日是中元节又叫鬼节或着叫盂兰节是祭祀孤魂野鬼的大节日.
中元节源自道教,后来佛教改为现现在俗称的鬼节。盂兰节在印度语中意指“倒悬”,“倒悬”指的的是释迦十大第子目莲的母亲死后后受饿鬼之苦,不能吃东西。后后来得到释迦帮助。用百味五果供养十方神佛并藉功德救母亲。所以现在为了祭祀孤魂都在鬼月农历7月举行普渡会,现在叫鬼节。
一般来说古时候都不愿在这个月作嫁娶等重要事。
第二种说法:。
关于鬼节的来历,传说地藏菩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阎王爷],他的母亲去世后来到阴朝地府,被关在牢房里少不得受十八层地狱的种种折磨,地藏菩萨是个孝顺的儿子,看到母亲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这天竟恂私情,让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门打开放他母亲出来,谁知这一开牢门不要紧,牢房中的小鬼们蜂拥而出跑到人间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乱窜”之说。那些跑回家乡的鬼纷纷向家人索要钱财以便回去用来生活和打通关节希望早日托生。后来人们把这一天就定为[鬼节]。
三大鬼节:清明节、三月三、七月十四/十五(根据各地风俗,有的地方认为七月十四是鬼节,有的地方则认为七月十五是鬼节)、十月初一。
江淮、江南一带,每年农历三月三称为鬼节,传说这一天鬼魂出没,夜晚,家家户户在自家每间房屋里鸣放鞭炮,来吓走鬼、驱鬼。
相传,每年从七月一日起阎王就下令大开地狱之门,让那些终年受苦受难禁锢在地狱的冤魂厉鬼走出地狱,获得短期的游荡,享受人间血食,所以人们称七月为鬼月,这个月人们认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
每年农历七月十四/十五日为盂兰节,又称中元节、七月半或鬼节,过去人们在这天晚上除拜祭自己的祖先外,还准备一些菜肴、酒、饭、金银衣纸之类到路口去祭祀鬼神。
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又称“祭祖节”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新收时祭祀祖宗的习俗,以示孝敬、不忘本。故人们也在十月初一用黍?祭祀祖先。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今天江南的许多地区,还有十月初一祭新坟的习俗。
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气候渐渐寒冷。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做“送寒衣”。因此,十月初一,又称为“烧衣节”。
后来,有的地方,“烧寒衣”的习俗,就有了一些变迁,不再烧寒衣,而是“烧包袱”人们把许多冥纸封在一个纸袋之中,写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应称呼,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无寒衣之实。人们认为冥间和阳间一样,有钱就可以买到许多东西。
故乡的七月半(通用14篇)篇十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盂兰盆节”,“盂兰盆会”,也称“中元节”(一定意义上讲,中元节归属道教,盂兰盆节归属佛教),又称亡人节、七月半。
“鬼节”,俗称“七月半”(有些地区为十三或十四,相传是宋代末年蒙古人入侵某地,居民为逃难而提早一天过节)。俗传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阎王释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习俗。
无论贫富都要备下酒菜、纸钱祭奠亡人,以示对死去的先人的怀念。中元节一般是七天,又有新亡人和老亡人之分。
三年内死的称新亡人,死亡超过三年的称老亡人。迷信说新老亡人这段时间要回家看看,还说新老亡人回来的时间并不相同,新亡人先回,老亡人后回。
因此要分别祭奠。烧纸钱的时间选晚上夜深人静,先用石灰在院子里洒几个圈儿,说是把纸钱烧在圈儿里孤魂野鬼不敢来抢,然后一堆一堆地烧,烧时嘴里还要不住地念叨:“某某来领钱。”最后还要在圈外烧一堆,说是烧给孤魂野鬼的。亡人们回去的这一天,无论贫富都要做一餐好饭菜敬亡人,又叫“送亡人”。
故乡的七月半(通用14篇)篇十一
七月十五也是佛教盂兰盆节。盂兰盆,梵文ullam-bana的音译。“盂兰”,倒悬的意思,倒悬形容苦厄之状,盆是指盛供品的器皿。佛教认为供此具可解救已逝去父母、亡亲的倒悬之苦。盂兰盆即“解倒悬”之意。佛典《佛说盂兰盆经》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
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连(亦称目键连),得到六通(六种智慧)后,想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即用道眼视察,看到已逝去的母亲在饿鬼道中受苦,瘦得皮包骨头不成人形。目连十分伤心,于是用钵盛饭,想送给母亲吃,但是饭刚送到他母亲手中,尚未入口即化为灰烬。
目连无奈,哭着请求佛祖帮助救救他的母亲。佛祖说:“你母亲罪孽深重,你一人是救不了的,要靠十方僧众的道力才行,你要在七月十五日众僧结夏安居修行圆满的日子里,敬设盛大的盂兰盆供,以百味饮食供养十方众僧,依靠他们的感神道力,才能救出你的母亲。”目连照佛祖的指点去做,他的母亲真的脱离了饿鬼道。
佛祖还说:“今后凡佛弟子行慈孝时,都可于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日,即佛喜欢日(于佛制每年一夏九十日间,僧众聚集一处安居,坚持戒律、皎洁其行,于最后一日,僧行自恣法,即请僧众举出各自所犯之过失,于大众中发露忏悔而得清净,自生喜悦,称为自恣。又十方诸佛欢喜其安居圆满之精进修行,故亦称佛欢喜日、欢喜日),备办百味饮食,广设盂兰盆供,供养众僧,这样做既可为在生父母添福添寿,又可为已逝的父母离开苦海,得到快乐,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从此,在汉语系佛教地区,根据《佛说盂兰盆经》而于每年七月十五日便举行超度历代宗亲佛教仪式,称为盂兰盆法会、盂兰盆斋、盂兰盆供等。盂兰盆法会有复杂的仪规,仪润《百丈清规证义记》卷八中详载《兰盆仪轨摘要》,云全卷见《兰盆会纂》中。其中有净坛绕经、上兰盆供、众僧受食诸仪节。
传说,有个叫做目连的人做梦,他梦见自己去世的母亲沦落在饿鬼行列中,于是,他送饭给母亲,却屡屡不行。目连将此事告诉佛,佛劝他供养僧众多行善事,以解脱母亲在阴间的罪孽,目连在七月十五这天作盂兰盆(梵意为“解救倒悬”),于是,僧众们“皆先为施主家咒愿,愿七世父母行禅定意,然後受食”,目连尊者的母亲脱离了苦海。由此可见,佛教的七月十五的盂兰盆节,有两层涵义,一是教育人们要供养宗教僧众,二是教育人们多做善事超脱先人罪孽,并提倡孝道。
故乡的七月半(通用14篇)篇十二
答:七月半是公历月05日,农历二零一七年七月十五,星期二,冲牛(己丑)煞西。
民间传说,去世的祖先会在农历七月初被阎王释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习俗,农历七月半,就是送祖的日子。送祖时,纸钱冥财烧得很多,以便“祖先享用”。同时,在写有享用人姓名的纸封中装入钱纸,祭祀时焚烧,称“烧包”,年内过世者烧新包,多大操大办,过世一年以上者烧老包。
各家无论贫富都要备酒菜、纸钱祭奠亡人,以示对死去的先人的怀念。中元节一般是七天,又有新亡人和老亡人之分。三年内死的称新亡人,三年前死的称老亡人。迷信说新老亡人这段时间要回家看看,还说新老亡人回来的时间并不相同,新亡人先回,老亡人后回,因此要分别祭奠。
烧纸钱的时间选晚上夜深人静,先用石灰在院子里洒几个圈儿,说是把纸钱烧在圈儿里孤魂野鬼不敢来抢,然后一堆一堆地烧,烧时嘴里还要不住地念叨:“某某来领钱。”最后还要在圈外烧一堆,说是烧给孤魂野鬼的。亡人们回去的这一天,无论贫富都要做一餐好饭菜敬亡人,又叫“送亡人”。
七月半:华夏信俗的“鬼月”高潮。
汉民族之古就有迎四时之气的风俗,先秦时就有“迎秋于西郊”的记载。郑玄解为:“迎秋者,祭白帝白招拒于西郊之兆也”。所谓白帝即是秋神,主杀伐,为死神。汉族又有四时荐享祖先、秋尝之祭的风俗。
迎秋、秋尝与秋祭之俗一直传至近代。逐渐在民间形成了七月为神鬼之月的俗信。在汉民族传统的阴阳五行观念中,春夏秋冬分别是少阳、太阳、少阴、太阴。寒季是阴,暑季是阳。南是阳,北是阴。纯阴之鬼与冬、寒、北之阴相对应。
五行之水气开始显现的时间正是申,即七月,水气于七月开始活跃,十一月达极盛,第二年三月消亡。相应地,纯阴之鬼正是在七月开始活跃,十一月达极盛,次年三月沉寂。反应在民俗上即是三大鬼节的出现:七月鬼节,十一月寒衣节,次年三月清明节。故俗语云:“三月七月鬼旺月”。
七月,鬼如何旺?
民间认为,整个七月为鬼月。初一鬼门开,十五鬼门关。此月,鬼经过春夏的沉寂,又可以出来活动,所以叫做鬼门开。民间以路边点火、河中放灯、提供鞋子等办法,满足鬼出门活动的需要,以免它们连基本的需求都得不到满足,无法出行而在原地为非作歹,当然,点灯引路等办法更是希望野鬼能够“远走他乡”。
七月时,鬼门初开群鬼纷出,一时“群鬼乱窜”,由于鬼刚刚经历一夏的墓居煎熬,饥肠辘辘,所以给饿鬼施食就成为要紧之事。由于此时鬼可以自由外出活动,祭祀祖先就可不必上墓,只要把祖先的鬼魂“接”到后代子孙的家中,祖先之灵便可饱餐祭品。
故乡的七月半(通用14篇)篇十三
中元节的由来:
中元节的源头,应与中国古代流行的土地祭祖有关。传说中地官生日在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而地官的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赦罪。每年到了中元节这一天,地官会打开地狱之门,也是地狱开门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也称作鬼节,民间要设道场、放馒头给孤魂野鬼吃,这一天要祭祖、上坟、点荷灯为亡者照亮回家之路。道观也会举行盛大法会,为死者的灵魂超度。
中元节有什么习俗?
中元普渡:
从七月初一到七月三十日之间,一些地方有中元节要做普度的习俗,就是用酒肉、糖饼、水果等祭品举办祭祀活动,以慰在人世间游玩的众家鬼魂,并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顺利。较为隆重者,甚至请来僧、道诵经作法超度亡魂。
祭祖:
到了中元节这一天就有很多人开始祭祖,因此也被称为“七月半”祭祖。此时盛夏已经过去,秋凉刚刚开始。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祭拜的仪式一般在傍晚时分举行,时间上局限于七月十五这一天。“七月半”祭祖时,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请出来,恭恭敬敬地放到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直到七月卅日送回为止。送回时,烧纸钱衣物,或寺庙也会办超度法事。在江西、湖南的一些地区,同为祭祀节日,中元节就比清明节或重阳节更重要。
祭祀土地:
七月十五,还是为人间赦罪的地官的生日,所以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洒在田地,烧纸之后,再把剪成条状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就可以保佑庄稼大秋丰收。
放河灯:
人们认为,中元节是鬼节,就应该张灯为鬼庆祝节日,水与鬼同为阴,使人想到传说中的幽冥地狱,因此中元张灯就在水里,所以也叫放河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不过到了如今,放河灯已经成为一个欢乐的活动项目了,那些制作精巧别致的河灯甚得小孩子、年轻人的喜爱。
故乡的七月半(通用14篇)篇十四
贵州:毕节地区、黔南州、黔西南州等地,“烧包”时,以包砌塔,用香烛绕包塔一圈,留一缺口排成阵型,寓意亡者领取纸钱之路,纸钱包均为寸厚,每两包之间夹上画有骏马的纸片一张,称之为“驼钱马”。烧包前,于圈外置金属质盆一个,内盛半盆清水。盆上搁有贵州用来夹取煤炭的“夹钳”一个(也称“火钳”,类似北方的“火筷子”)以及菜刀一把。寓意为防止无主的孤魂野鬼靠近。
河北:泊头市、南皮县七月十五携带水果、肉脯、酒、楮钱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扫。并持麻谷至田梗,称为「荐新」。广平县中元节以时鲜食物祭拜祖先,并准备果蔬、蒸羊送给外孙,称为「送羊」。清河县七月十五上坟祭扫,以蒸面羊赠送女儿。
山西:永和县读书人于此日祭魁星。长子县的牧羊人家于中元节屠羊赛神,俗传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产。又赠肉给诸亲戚,家贫无羊者则蒸面作羊形来代替。阳城县农家以麦屑作成猫、虎及五谷之形,于田间祭祀,称为「行田」。马邑县民中元节以麦面作儿童的形状,名为「面人」,互赠亲戚家的小孩。忻县农民于中元节在田梗上挂五色纸。
江苏:吴县居民中元节以锡箔折锭,沿路焚化,谓之「结鬼缘」。仪征县各地尚流行一种纸鬼,内藏碗灯,有赌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兴县中元节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载佛婆念佛,一艘烧锡箔纸锭,一艘放河灯。东县乡民于此日吃扁食,是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灯时,在船尾点缀红红绿绿的纸灯,称为「度孤」。
广东:阳山人以七月十四日为目连节,多杀鸭祭祖,当日路无行人,名为“躲鬼”。此外,东莞还有吃濑粉、莲藕煲老鸭等特定食馔。
山东:长岛渔民以木板秫稽制成小船,上贴一纸条'供××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装上食物、衣帽、鞋袜等用具,然后点燃蜡烛,由已婚的男子将小船放入海中。沾化县各家采麻柯及新鲜草叶搭棚子,称为'麻屋',请祖先牌位於其中祭祀。独陵县称中元节为掐嘴节,家家吃粗茶淡饭。
江苏:吴县居民中元节以锡箔折锭,沿路焚化,谓之“结鬼缘”。仪徵县各地尚流行一种纸鬼,内藏碗灯,有赌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兴县中元节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载佛婆念佛,一艘烧锡箔纸锭,一艘放河灯。东县乡民於此日吃扁食,是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灯时,在船尾点缀红红绿绿的纸灯,称为“度”。
浙江:嘉善县以中元节下雨为水稻丰收之兆。桐庐县民中元节晚上鸣锣撒饭於野,称之“施食”。浙东的盂兰盆会,请廿四位老太太“走八结”,一边念经。天台中元节吃“饺饼”,筒类似春卷。又有放路灯的习俗,以六个壮丁为一组:一人敲锣、一人打梆、一人提灯笼、一人沿途撒盐米、一人沿途摆设香烛(插在一片蕃薯或芋头上),一人沿途摆设一块豆腐及一饭团(置於一片大树叶上),大约每隔百来步设一处祭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