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作文的写作过程不仅需要有丰富的词汇和句型运用,还需要我们有较强的逻辑思维和条理性。下面是一些备受赞誉的优秀作文范文,它们在思路和论证上都非常精彩,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游黄山奇松(优秀15篇)篇一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新的词语的意思。会用“屹立”、“郁郁苍苍”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树的。
三、教学课时:
二课时。
四、教学准备:预习课文(解释:情有独钟、屹立、遒劲、蟠曲、郁郁苍苍、饱经风霜。找资料,练习册上有很好的资料,提醒学生读。)。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7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大意,知道黄山松“奇”在哪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理解课题。
你知道松树有哪些品种吗?
从课题看“黄山松”有什么特点?
你还想了解“黄山松”的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渎课文。
思考讨论:
(1)课文中介绍了黄山的那些特点?重点写了哪一点?
(2)文中写了哪些松树?是在哪一节写的?
(3)每小节主要写了什么?
(第一节: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节: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第三节:千字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美。)。
2.集体朗读课文。
3.交流自学的字词。
三、学习第一节。
1.这一节有几句话?你从这两句话中知道了什么?
(理解“四绝”“情有独钟”)。
2.第一句中是怎样引出黄山的?第二句与第一句有什么联系?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节。
四、作业。
1.抄写词语。掌握词语。
2.钢笔描红。
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过渡谈话: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并学习了第一自然段,知道黄山松的姿态——潇洒挺秀,人们对黄山奇松真是情有独钟。这黄山松到底奇在哪儿,引得人们对他如此偏爱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一课。
二、细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读完想想主要写什么。
2.快速读,分别找出描写这三大名松的句子来。。
分别指名读有关的句子: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3.细读课文,体会每棵松的动人姿态并练习背诵。
(1)学习“迎客松”。
(出示图片)大家看,这就是黄山第一大名松。(板书:迎客松)。
请同学们自由读写迎客松的第一句话。读完想迎客松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指名交流。
(相机板书:优美、遒劲、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解释词语:遒劲——雄健有力。郁郁苍苍——形容草木苍翠茂盛。)。
谁能读出迎客松的古老苍健之美呢?(练读)背诵。
学习第二句。
过渡:迎客松不仅秀美,而且神奇,各自读第二句,读完说说你又读懂了什么。
(这是一个比喻句。找出把什么比着什么。对照图做动作比较,说说这样比喻是否贴切。)。
有感情地朗读。
学习第三句。
引读:迎客松不愧为一大奇松,古朴苍健,姿态雄伟,如今这棵。
迎客松已经成为——,乃至——。解释“乃至”(意思更进一层)。
练习说话:这句话怎样用“不仅……而且……”来表达。
有感情地朗读写迎客松的句子。指导背诵。
(2)学习“陪客松”。
过渡:黄山松真神奇呀!当游客被迎客松热情地迎到黄山后,接着陪客松来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板书:陪客松)。
(出示画面)自由读写陪客松的句子。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体会比喻句的优美、形象)比较句子。
陪客松正对玉屏楼,高大挺拔、苍翠茂盛。
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正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
(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了陪客松以及名字的由来。)。
有感情地朗读。指导背诵。
(3)、学习“送客松”。
过渡:黄山松真神奇啊!当游客饱览美丽的黄山风光后,接着送客松来向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板书:送客松)。
默看有关内容:写了几句话?
自己读,先读写送客松的句子,再读写迎客松的句子,比较这两棵松最大的不同是什么。(从中不难发现作者观察非常细致。)。
有感情地朗读。指导背诵。
黄山松造型优美,姿态雄伟,蔚为奇观。集体朗读写黄山松的部分。
这么神奇的黄山松,在哪里观看最好呢?
齐读第一句。(读出肯定的语气。)。
小结朗读:现在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登黄山最妙的观松处玉屏楼,观赏姿态独特的黄山奇松。配乐朗读第二段。
二、学习第三段。
1.老师引读。
2.省略号说明什么?这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总分)。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三、总结课文。
1.快速默看课文,说说课文写了黄山松哪几方面的内容,用“先……然后……最后……”说一段话。
2.联系全文,说说黄山奇松“奇”在哪儿。
3.你还知道黄山有哪些奇观吗?(交流课外获得的有关知识。)。
四、作业。
1.造句。(先理解词义,再造句。)。
2.背诵课文第二段。
3.完成练习册。
和大家分享我的收获:
引导学生用这样的学法学了第2自然段后,再欣赏一些黄山松的图片,让学生选择最喜欢的一张,学习作者的写法,写一段话来介绍一种松树。
这样三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朗读再加上写话练习,逐渐由理解文本的内容(写什么)、品味语句(怎样写)向语言的内核(为什么这样写)进军,这样三次由浅入深水到渠成的朗读,让学生掌握了语言的规律:对于同一事物,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可以避免今后在习作中表达的单一呆板,真正达到学习语言、提高语文的目的。
今天听了顾老师的精彩的教材解读之讲座,我想明天的语文课堂上我也要去这样尝试,不断地转变观念,更新理念,真正地引导学生去读书,而不是表面上的朗读,要带着学生去读去思考去研究,关注语言的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效地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提高语文水平!
昨天听了顾老师的讲座后,我进行了认真地思考,反思自己的教学一直停留在让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知道文章写了什么,怎样写的,虽然也涉及到了写法,让学生揣摩,但是有时候只是浅层次的,有时候又不知道如何让学生感悟写法之高超。昨晚在网上看了那个教学案例后,引导学生三读课文,从“写什么”到“怎样写”再到“为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引导学生读书,真正意义上读懂了课文,学习了语言,并学会了写法。
我不仅让学生读懂句子,感受到松树的奇特,反复地朗读和背诵句子,并做了一个简单的投影片课件,让出示三大名松的图片,让学生再读课文,来指出到底分别是哪种松,陪客松是不难找的,但是“迎客松”和“送客松”却有点混淆,我并没有立即给学生指正,而是让学生分别找出依据,两种松树都有一丛枝干伸出来,不容易分辨,但是有个明显特征,我稍微作点提示,学生很快从语句中找到“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蟠曲……”找到了理由可以充分证明它的身份。我感到欣喜!学生三读课文,找到了文中写三大名松的句子,并品味出写法的不同,感悟到比喻、拟人等手法的运用,使语句更生动具体,知道作者不仅写出了所看到的,还能发挥想象写出名字的由来,让读者深切地感受到黄山松的奇特!到这里,我的第二课时教学似乎完成了!但是我想,学生积累了这样精美的语言,学会了写法,我应该让学生学会运用!于是,我出示了一组图片,让学生欣赏千姿百态的黄山松,再学习课文的写法介绍一种松树。呵,我班的小家伙们可真聪明,我夸他们都是小作家,小才子,所介绍的松树可真神奇秀美!以下就是我任意选择的几位学生的作品和大家分享,请多提宝贵意见:
孔雀松秀丽挺拔,树枝向两边舒展,虽然经受千磨万击,但是它还是屹立在斜坡上。孔雀松的树跟就像孔雀的双脚笔直地站立在那儿,茂密而苍翠欲滴的枝叶又像孔雀的大尾巴。这只孔雀在山坡上亭亭玉立,热情地招待客人去参观黄山。(魏薏文)。
握手松姿态奇异,树干挺直,虽然它经历风吹雨打,但是看上去仍然容颜不老,生机勃勃。它有一根强壮的枝干斜伸出去,虽然看上去光秃秃的,但是只要你仔细观察一下,就会不难发现这根枝干的顶端有茂密的叶子。如果你在远处看它,就会觉得它是以个伸出手臂,想和你握手的松呢!(苏俊杰)。
冰淇淋松姿态独特,枝干蟠曲,虽然经历过风风雨雨,却还是郁郁苍苍,生机勃勃。它从上往下看,好像圆形的冰淇淋。如今,它已经成为孩子们喜爱的松树了!(徐思凯)。
悬舞松生活在陡崖边,姿态富有特色,枝干弯曲。前后两棵松树像一男一女正在翩翩起舞,每时每刻都给游客观赏着自己独特的舞姿,让游客们心旷神怡!(熊亦俊)。
…………。
(教学时间:11月15日,教学后即刻写下心得,还有许多学生的作品未能打处。)。
课前思考:
揭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用“黄山奇松”作课题?黄山的松树奇在那里?然后让学生自读课文,并且检查生字新词的读音。
初读课文时,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黄山的四绝,了解黄山的三大名松,了解黄山松的千姿百态。
精读课文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和关键句子来品读黄山松树的特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描写黄山松树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学习第一自然段来整体感知黄山松树的奇,抓住“四绝”、“闻名于世”“情有独钟”,体会黄山松树的名气之大。再扣住“处处”、“潇洒”、“挺秀”等词语,体会黄山松给人们留下的深刻印象。学习全文的重点段——第二自然段时,可以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理清本段的层次。知道本段采用了总分结构后,细细体会三大名松的特点。最后一段的学习,通过三组结构工整的短语来真切的感受黄山松的“千姿百态”,并且仿照这样的句式,在图片的帮助下展开合理的想象。
课前思考:
这篇课文描写了黄山风景区有许多奇松,姿态独特,十分有趣。文章集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于一体,令读者赏心悦目、心驰神往、浮想联翩。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黄山奇松》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通过初读课文,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网络资料对课文的题目和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初读课文后估计能提出了比较多的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及时给予肯定,并从中筛选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供学生在课堂上研究。如学生有可能会问“‘黄山奇松’奇在哪儿?”“为什么说迎客松是黄山奇松的代表,是整个黄山的象征?”“为什么黄山松和别处的松树不一样,为什么会呈现出千姿百态”等等,对于学生提出的其他问题可引导学生课后进一步研究。
教学反思:
扣重点,自主探究,感知深入。教学须有详有略。了解黄山松的奇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其中三个层次,采用一详两略的教学方法。
迎客松,先请学生自读文本体验,了解它的姿态优美,了解这种美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美?通过朗读,学生领悟了“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这句话,了解了迎客松在黄山松中独特的地位。
在学生对迎客松有了生动印象的基础上,请学生感情朗读。边读边思考:为什么迎客松给我们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象呢?学生通过探究,进而知道是描写、拟人、比喻、想象等表现方法,准确鲜明地展现了迎客松的奇特点。此刻,学生再读“姿态优美”、“枝干遒劲”、“饱经风霜”、“郁郁苍苍”、“整个黄山的象征”时,词的内涵就都能表达在他们的表情、声音、语调之中。
教学反思:
因为前几天听了顾老师的辅导,知道课文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解读,逐渐从理解文本的内容(写什么)、品味词句(怎样写)。所以在上这堂课时,心中有了底。一堂课上下来总体觉得不错。课上先介绍了祖国的五岳,(特别要提的是杨立洲,他都能说出名称,并且还知道他们各自的特点。)接着介绍三大名松,让学生了解他们的名字都是按照他们的姿态来命名的,然后让学生展开想象还有那些松树,当然我们写得没有(2)班学生写得精彩。
书中描写迎客松时有一个词,叫“遒劲”,学生借助词典都知道这个词的意思是“强健有力”,可是我觉得学生可能并不真正了解这个词的意思。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遒劲”是什么意思?(雄健有力)知道这个词是用来形容什么的吗?(树干,有的说还有书法作品)这时我出示了一张放大了的松树枝干的图片,我问:“这回你会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什么是“遒劲”了吗?”学生很容易就明白是笔直有力,粗壮雄健,有气势的意思,我觉得这样的学习才能让学生真正的理解。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思路很清晰,篇幅短,语句美,学生很爱读。通过同事向我介绍顾老师的讲座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高年级语文教学与中年级的要求的确存在着差距。我们不光要让学生读好语言,读懂语言,积累语言,更要在推敲作者如何进行语言表达的方面进行探究。《黄山奇松》,曾经作为四年级的教材,我教过好几回了,但从来没有像这一次,这么关注作者的写作特色。仔细辨来,的确有这么几点写作特色供我们品味。一是文章的先总后分的写法,二是作者注意抓住典型进行具体描绘,三是介绍名松的时候注意实与虚的结合,等等。见这篇文章也是一篇习作的好范文,于是我也模仿了姚老师的做法,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了“介绍自己命名的松树”,实践下来,效果真的很好。看来,多探讨,多交流,收获还真的很大。
在后来的小练笔中,我发现学生能够继续学以致用,将课堂积累的写作方法加以运用。例如,有的学生在介绍家乡美景时注意了模仿课文第二自然段采用先总后分的写法;有的学生尝试课文第三段的排比写法,用整齐划一的句式将自己的感受写下来,在生动地表达内容的同时,也起到了增强语气的作用;有的学生模仿了介绍三大名松的有关写法,注意了突出重点,等等。看来阅读与作文教学是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
游黄山奇松(优秀15篇)篇二
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而人们对黄山奇松,更是情有独钟。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
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当然是曾被徐霞客成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了。楼前悬崖上有“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身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的欢迎宾客得到来。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主人站在那儿,在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迎客松姿态独特,枝干蟠曲,有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人依依不舍的告别。
黄山松千姿百态。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他们装点着黄山,使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
游黄山奇松(优秀15篇)篇三
它们能在岩石缝中生存,生命力极强。它们的树干挺拔,有参天气势。它们的松针又粗又长,富有活力。它们有不同的形状和生长环境,这样它们就具有各种各样的名字。如:黑虎松、龙爪松、多子多孙松、云海松、连理松、探海松、迎客松、送客松。
迎客松是黄山著名景点之一。它的外形为:顶部和普通的松树一样,下面越来越小,最后一个树杈已经枯萎了。这棵松树和黄山的其它松树有所不同,因为它生长在悬崖上,和探海松有相似的地方。黄山的松树和其它的松树就是不一样,别有韵味。
黄山松的特点是针叶短而稠密,树冠平整如盖苍翠欲滴,惹人喜爱。
(二)黄山的松树为何能在石缝里生长。
原来,松树的适应能力很强,它的根在很少的一点土壤里就能够生长,还能自己制造养料。另外,随着松树长大,树根会分泌出酸性的汁液,这些汁液遇到花岩石、石灰岩等,能逐渐使它们变成粉末,形成土壤。正是因为松树有着这些独特的本领,所以即使是在光秃秃的石山上,松树也能扎下根,茁壮成长。
游黄山奇松(优秀15篇)篇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通过朗读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1、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2、在读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课件、教学光盘
一、复习巩固,引入情境
1、读词
陡崖潇洒屹立玉屏楼宾客蟠曲
姿态优美枝干遒劲饱经风霜充满生机
3、黄山究竟有多大的魅力,让古今中外的许多游人如此迷恋?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黄山奇松》,读通了课文,我们从中知道了那是因为——黄山有四绝。哪四绝呢?(学生回答)打开课本,齐读第一段、理解。
4、情有独钟什么意思?(感情专一,特别偏爱)同样是“四绝”,人们为何对黄山奇松特别偏爱呢?(指名回答)
今天,咱们就一起去欣赏欣赏黄山奇松吧。
二、激情导读,感受奇松。
(一)学习第2自然段。
1、老师首先带你们来到黄山最妙的观松处,曾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ppt出示图片),在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呢?请同学们读读第二自然段。
2、交流:在玉屏楼前,你看到了哪些奇松?(生答,师板书:迎客、陪客、送客)
过渡:这些松树究竟奇在哪里?请同学们再仔细读课文,划出你觉得“奇”的地方。
3、文中是怎么写迎客松的奇的?(ppt出示迎客松的图片和描写迎客松的句子),指读。
(1)迎客松是什么样的?(指名说)
(2)“姿态优美”,具体是怎样的?(指名回答: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如同”就是“好象”,这句话是一个——(比喻句),把()比作()。(把斜伸出去一丛青翠的枝干比作好客的主人伸出的手臂)
同学们可以伸出手臂,边做动作边反复读这段文字。(学生做动作、读课文)远远望去,斜伸出去的枝干多么像主人伸出的手臂,这是一个多么贴切而生动的比喻。从这句话,你还读懂了什么?是啊,其实这就是“迎客松”——(名称的由来)
(3)“枝干遒劲”就是枝干怎么样?(枝干苍劲有力)
这么高大的迎客松,经历了多少年的烈日暴晒,风吹雨打?(800多年)正如文中说它饱经风霜,但它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这儿完全可以看出迎客松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大家试着读一读这一句话。(学生读)谁来读好它。
(5)如今,只要人们一提到黄山就会想到迎客松,看到迎客松就会想起黄山。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我们一起读好这一句话。
指导朗读:
我觉得咱们在读的时候不光要把迎客松的奇、美给读出来,还要把作者对迎客松的赞叹,喜爱之情给读出来。你们能用自己的朗读把作者的情感表现出来吗?大家试着再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6)正因为迎客松的独特魅力,曾有诗人作诗赞叹:
(ppt出示诗句:奇松傲立玉屏前,阅尽沧桑色更鲜。双臂垂迎天下客,包容四海寿千年。)
自由读,你读懂了什么?
谁再来读一读,赞一赞?
4、看图猜松:(ppt出示送客松图片)
(1)下面我们来做个猜图游戏,请同学们猜猜,它是哪棵松树?说出你的理由。
(2)送客松奇在哪里?谁能读出对它的赞美和惊叹。
[通过猜图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积极调动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
5、除了这两棵奇松,作者还介绍了哪一棵奇松?
想看真的陪客松吗?(ppt出示)齐读这段话。
学生读“陪客松”的句子,抓住“如同”、“绿色巨人”体会,并结合“陪客松”的图片进一步感受陪客松的奇特。
6、配乐朗诵第二自然段,
7、认识了这三大名松,同学们想亲自去黄山看一看吗?这不,机会来了:
(1)(ppt出示:争当小导游
“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工作委员会最近招聘导游,条件是:讲普通话,口才好,必须将三大名松的“奇美”介绍到位,给游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出示导语:各位游客,欢迎大家到黄山旅游,现在你们看到的是:。
[通过应聘导游的活动,强化学生对黄山松的认识,熟悉、背诵课文]
学生准备一分钟,可只介绍一棵松,导语也可自己设计。
(ppt设计超链接,学生介绍的同时相机出示相关的图片)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同学们玉屏楼前的这三棵奇松最具代表性,其实黄山还有许许多多千姿百态的松树,你从文中哪里知道的?指名说。
2、师引读第三自然段。
3、想欣赏这些千姿百态的松树吗?(ppt出示)
[展示更多的黄山松的形象,加深学生对黄山松树之奇的感受。]
学生边欣赏,边想象,看到图,你想到了什么?你能用一句话赞叹一下你看到的景色吗?
齐读第三自然段
三、总结课文
1、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欣赏了黄山奇松,(指着板书)你看,多有礼貌的黄山松啊,客人来了,他们迎客、陪客、送客,难怪人们对它情有独钟。
2、以一首歌曲结束今天的课
四、作业设计
想象写话
根据课堂实际情况设计:背诵第二自然段或争当小导游
游黄山奇松(优秀15篇)篇五
这次的黄山行可真是为我那多彩的假日添上了璀璨的一笔。
清晨,踏着冻冰的台阶,呼吸着山中新鲜的空气,我开始了一天的登山之旅。
走着走着,我的脚步猛地停了,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没想到在这雾气氤氲的仙境里,竟然能走进岑参笔下的“世外桃源”!正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真没想到,昨夜夜深人静时,黄山竟在给自己抹浓妆呢!
黄山松以其挺拔苍劲闻名于世,而这几笔银装,勾勒得黄山更妩媚动人了呢!
绿色针形松叶掩映着白霜,而那似蚕丝般剔透的莹丝则随意地萦绕在大小枝丫间。徜徉其中,渐入佳境,黄山松不再似小家碧玉,而更像母仪天下的皇后,端庄威严。一层层白霜堆积在枝丫上,层层叠叠,厚厚薄薄,晶莹剔透。再细细品来,那挺拔高洁的品格,使人更加心生敬意。
哦!时候不早了,赶快上光明顶。怀着期待的心情,我登上了光明顶。果真不负所望!放眼望去,一簇簇,一束束,一丛丛,似银花般绽放在我的眼前。脚下虽如履薄冰,胸中却心潮澎湃,这是一种何等壮观的景象!这是一种何等恢弘的气魄!这是一种何等神奇的能量!我陶醉于此,感动与此!这一切,都出自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中!
大自然,是宏伟壮观的景象;大自然是气势磅礴的胸怀;大自然是澎湃人心、感化人心的奇伟力量!
驻足良久,蓦然回首,山高、水远、石峭、松劲,人醉在其中……。
游黄山奇松(优秀15篇)篇六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会用“屹立”、“郁郁苍苍”造句。
3、理解课文资料,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树的.。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你都到过哪些地方?又想去哪些地方?(板书:黄山)。
2、你对黄山了解多少?谈你的感受?它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那的松树。(板书:奇松)。
3、根据课题提出问题。
(二)自读课文:(出示自学要求)。
(三)检查学习状况:
1、检查生字:出示生字:(略)。
2、指名朗读课文,即时评价。
3、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课文中介绍了黄山的那些特点?重点写了哪一点?
(2)文中写了哪些松树?是在哪一节写的?
(3)每小节主要写了什么?
第二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
第三段:千字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美。
(四)学习第一段。
1.这一节有几句话?你从这两句话中明白了什么?(理解“四绝”“情有独钟”)。
2.第一句中是怎样引出黄山的?第二句与第一句有什么联系?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节。
(五)引读迎客松,自学陪客松和送客松。
1、出示迎客松的文字和图片。
3、学生交流讨论能反映“奇“的句子及词语。
4、听你们背诵,真是一种享受。
5、归纳学习迎客松的方法。
6、用刚才学习迎客松的方法学习另外两种松,四人小组进行讨论,然后把你较喜欢的一种介绍给大家。
7、学生介绍另两种松,说出奇,并读出奇,最后熟读成诵。
游黄山奇松(优秀15篇)篇七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随文理解字词,重点理解“饱经风霜”“屹立”并学会用其中一个来造句。
3抓住“情有独钟”,通过朗读感受黄山奇松的“奇”,激发学生对黄山的热爱与向往。
教学流程:
师:(板书:黄山奇松),今天就让咱们一同走进黄山,去欣赏那里的奇松。
生:情有独钟。
师:好一个情有独钟!今天咱们就带着这个词走进黄山,去欣赏黄山最有名的三棵松,它们分别是: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写完:同学们,我们一起读第二自然段,体会三大松的奇,你对那一棵松情有独钟,你可以多读几遍,读时有什么感想,用笔在旁边写一写。好,开始。
二悟读,感受情有独钟,品味奇。
(一)悟迎客松的奇,总结学法。
1师:今天咱们也来当一回游客来到黄山最妙的观松处——玉屏楼了,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迎客松(出示:迎客松图)。
师:来,郭老师了解一下:哪些同学对迎客松情有独钟的,举手。
起来回答的同学,先读,再说说你为什么对迎客松情有独钟?
生读(师相机指正),说说理由,
(生读: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我喜欢它的理由是它虽然经历了很多,却仍然保持活力,生命力很强。好,读一读,读出迎客松那蓬勃的生命力!
谁还对迎客松情有独钟?
(生读:再说。我发现你在读遒劲的时候加重了语音,为什么?遒劲什么意思?很苍劲有力!能通过你的朗读来体现吗?你读出了一棵刚劲的迎客松!(有气势,雄健---)。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
这棵迎客松已经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了,八百多年的,它要经历多少磨难?文中哪一个词能体现?。饱经风霜。是啊!多简单的一个词,可这里面却要包含着迎客松经历的多少艰辛与困苦!
假如请你用一个四字词语来形容迎客松经受的磨难,你会用哪一个词?比如——风吹雨打。
800多年的岁月,虽然它历经(风吹雨打),
虽然它历经( ),
虽然它历经( ),
虽然它历经( ),
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同学们,对迎客松情有独钟的同学让我们再一次读一读,读出你内心深处的那一棵迎客松的形象吧。(齐读这段话)。
我们刚才学习迎客松的时候,
先找:描写迎客松的句子读一读。
再找:关键词“遒劲”“饱经风霜”等理解迎客松的奇。
请同学们按这种方法学习陪客松与送客松。
出示:送客松。,同学们请看,这是——陪客松。
谁来读一读?
生读。(我发现你读到一个词:巨人,很有力。从这个词中你看出什么?)。
陪客松很大,好,请你用你的声音读出它的大!
9同学们,迎客松热情好客,陪客松彬彬有礼,那么,在你的眼中,送客松呢?
师:对送客松情有独钟的同学请站起来,咱们一起读一读。(生读完,师相机出示送客松的图片:你看,送客松正在陡崖边跟你们挥手告别呢)。
10同学们,咱们来说一说,你觉得送客松奇在哪里?
生:(就像依依不舍告别。)依依不舍说明什么?不舍的,什么不说了,你用你的声音表现出来。
生:姿态独特枝干盘曲天然盆景(引导到天然盆景)。
师:一般的盆景是由人工修剪的,而天然盆景是谁修剪的?大自然。
好,让我们读一读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吧!
11是啊,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黄山松潇洒挺秀的身影,怎么能不让人流连忘返!所谓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黄山松数目众多,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它们有的形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黄山松可真是:——千姿百态。(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大家请看,这里有一个词:屹立,立就是站着的意思,那么屹立是什么意思?(引导偏旁:像山一样站着)这些词能用来形容哪些人?谁能用这个词说一句话。
14学了这么多了,你们想不想看看其他黄山奇松的图片呢?
出示:四张图片 最后合四为一。
师:来,同学们,请你们认真观察你情有独钟的那一棵松树或想想你心目中想象的那一棵松树的样子,写一写。写的时候,我们学习迎客松的写法:先写它的外形,再根据它的外形特点展开你的想象。
(3——4分钟)。
师:好,同学们,俗话说:三分写,七分读。谁来读一读你心目中的那一棵松。(生读,师随机评价)(秀美挺拔 神奇高大俊秀的一棵松)。
老师发现写的好的同学还有很多,课后可以互相读一读。
三情景升华情感。
最后,让我们一起走进黄山,去欣赏那里奇异的风景,相信你们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同学们,黄山欢迎你们。
游黄山奇松(优秀15篇)篇八
大年初一那天,爸爸妈妈带我参观了“天下第一奇山”——黄山。在那里,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都令我们流连忘返。但最让我难忘的还是黄山奇松。
经过了四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到达了黄山的大门口。远看,里面的一切都那么神秘,好像有一双无形的手紧紧拽着我,要把我带到里面去。我迫不及待地催着爸爸买票,坐上缆车。“上山看奇松啦!”我兴奋地叫着。
走出了缆车站,下了几层台阶,我们来到了一棵高大的松树旁。仔细端详:啊!它的枝干是那么粗,那么黑。它的叶子是那么翠,那么密。我在心中不由得赞叹。向后退一步,再瞧一瞧。哦,我看出来了,这棵松树好似一只大老虎,威风凛凛地站在我的面前。你一定猜到了它的名字。对了,对了。它就是虎气凛凛的黑虎松。
看完黑虎松,我们顺着路标走到了一个峡谷中。一束温暖的阳光照射下来。咦,那是什么?一棵枝条柔美的松树挡住了我的视线。它宛如一架制作精巧的竖琴,仿佛在默默地为大家弹奏乐曲。“竖琴松,竖琴松!”在我旁边的一个小女孩大声喊着。还真被她说对了,的确是十大名松之一的竖琴松。
沿着箭头的方向往玉屏峰走去。突然之间,人越来越多。强烈的好奇心吸引着我。凭借着“人小”,我拨开人群向前走去。“哇,好壮观!”“迎客松!”这样的喊叫声此起彼伏。我推开一层又一层的人,终于看到了另一番风景:一棵长在悬崖峭壁上的松树伸出一丛枝干,犹如在同游客们打招呼,茂密的松树旁有一些朦朦胧胧的白雾,可这并没有阻挡它的魅力。虽然它和人们远隔千里,但它的雄伟壮丽,热情似火,给所有的中外游客都留下了美好深刻的印象。我又多瞧了它一眼,眼前的迎客松已变成了一位婀娜多姿的少女,披上了白纱,正翩翩起舞。许多游客“咔嚓、咔嚓”摁下快门,留住了这美好的瞬间。
黄山的风光真是美不胜收,山上的景物都很神奇,让我们大饱眼福。但奇松是我情有独钟的景物,它不愧是“黄山第一绝”!
游黄山奇松(优秀15篇)篇九
1、会用“屹立、郁郁苍苍”造句。
2、能背诵课文的第二自然断。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黄山奇松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投影仪录音机
自我过程
1、听写词语。
陡崖屹立遒劲郁郁苍苍
宾客盆景饱经风霜情有独钟
2、指名读课文。
1、第1自然段
奇松、怪石、云海、温泉的四绝的绝是什么意思?
潇洒挺秀表现在什么地方?看文中是插图你能说说黄山松的潇洒挺秀表现在哪里吗?
c、齐读第1自然段。
总结:第一自然段写了黄山的四绝,突出了黄山奇松这个重点。
2、指名读第2自然段。
a、指名读
c、第二句说了什么?
迎客松的姿态怎么样?地位怎么样?读3~5句
陪客松的位置在哪儿?他给人们怎样的感受?读第6句
送客松的姿态怎么样?动势怎么样?他给人们怎样的感受?读7、8句
小结:第二自然段写了玉屏楼前的三大奇松,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暗示它们得名的由来。
读这一自然段的时候要用亲切喜爱的语气。齐读第二自然段。
3、第3自然段。
a
a、指名读
b、这一自然段第一句起什么作用?第2句有几个分句?
分别说了什么?
c、读这一自然段,要读出赞叹的口气,请齐读3自然
d、总结课文:
这篇课文,重点写黄山松潇洒挺秀,形象独特,千姿百态,把黄山装点得更加神奇、秀美。
1、听录音。
2、利用板书提示,串联背诵。
3、各自轻声试背。
4、全班齐背。
1、用屹立、郁郁苍苍造句。
2、默读课文,说说黄山奇松奇在哪里?
处处都有潇洒挺秀
优美遒劲郁郁苍苍
迎客枝干斜伸如同迎接
黄山奇松玉屏楼陪客如同巨人陪同观赏
观松独特蟠曲
送客深出好象告别
屹立斜出弯曲
千姿百态仰俯卧
状如形似
游黄山奇松(优秀15篇)篇十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3、品读迎客松的部分。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树的。
教学谁备:挂图,小黑板。
一、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知道“天下第一奇山”指哪一座山?(生:黄山)板
书黄山
师:黄山有四绝,以( ),( ),( ),( )闻名天下,于是古人赞美黄山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今人也说:“感受黄山,天下无山“然而人们对黄山奇松却情有独钟,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同去欣赏黄山的奇松。
2、补板课题:奇松的“奇”用红色粉笔写大。
3、师:这里的“奇”你是怎样理解?(生回答)
4、师:带着你对“奇”的理解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奇”
生自由读课文,遇到生字新词,难读的句子和段落多读遍。
出示生字新词:誉为,陡崖,屹立,玉屏楼,宾客,卧,枝干遒劲,枝干蟠曲,郁郁苍苍(指名读,师生评议,齐读)
指名学生读课文,要求读通顺。
生思考课文主要写什么?请几名学生说。
三、品读探“奇”
1、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师:黄山是松的世界,松的海洋,而最妙的观松处是玉屏楼。在玉屏楼上,你会看到哪些名松?它们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带问题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2、生读文,指名说。
四、品读“迎客松”
2、师:请大家自由轻声地朗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画出迎客松的语句。多读几遍,把读后的感受写在书中空白处。
3、集体交流:
其一:体会迎客松的姿态优美。
a师:你从哪些语句中看出?在这句话中哪些词最能体现迎客松的特点?
b指导学生理解枝干遒劲,郁郁苍苍,重点理解饱经风霜。
c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自由练读,分男女读。
其二:体会迎客松样子的奇特。
a师:你从哪里看出来?你还读懂了什么?
b师:假如你是这棵迎客松,会怎么介绍自己?(指名说)
c正是因为我姿态优美,样子奇特,人们给我取名迎客松,来,迎客松们伸出你们的手臂,读出你们的热情。
其三:体会迎客松的象征意义。
a师:迎客松近千年如一日,如今……(师引读,生续读)板书象征。
b师介绍在中国南海大厅,人民大会堂安徽厅挂迎客松的挂图。
c师:在这种神圣的地方都有迎客松的倩影,这种心情无法语言表达。但我相信大家会读好这句话。(生齐读)
d师:所以人们去黄山就会去看( ),想起黄山就会想起( )。
小结,对着板书理清脉络。
五、全文总结
同学们,在你们浏览黄山的途中不仅仅有让你宾至如归的迎客松,还有默默相伴的陪客松,还有恋恋不舍目送你的送客松。陪客松,送客松又会给你带来怎么样的感受?下节课,我们继续采用学习迎客松的方法学习。
游黄山奇松(优秀15篇)篇十一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屹立、郁郁苍苍”造句。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的第二自然断。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黄山奇松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揭示课题
简介黄山。
初读课文
自学课文。
陡崖屹立遒劲郁郁苍苍
宾客盆景饱经风霜情有独钟
巡视、适时指导。
检查自学情况。
指名试读课文。
指导写字。
检查复习
听写词语。
指名读课文。
细读课文
指名读第1自然段。
奇松、怪石、云海、温泉的四绝的绝是什么意思?
闻名于世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情有独钟?
黄山松奇在什么地方?潇洒挺秀表现在什么地方?
能说说黄山松的潇洒挺秀吗?
齐读第1自然段。
指名读第2自然段。
第一句说了什么?
这一句中的绝胜和那个词语的意思相同?
第二句说了什么?
迎客松的姿态怎么样?地位怎么样?
陪客松的位置在哪儿?他给人们怎样的感受?
送客松的姿态怎么样?动势怎么样?他给人们怎样的感受?
写三大名松用了两个如同和一个好象,这是为什么?
齐读第二自然段。
指名读第3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第一句起什么作用?第2句有几个分句?
分别说了什么?
.总结课文
这篇课文,重点写黄山松潇洒挺秀,形象独特,千姿百态,把黄山装点得更加神奇、秀美。
指导背诵。
听录音。
利用板书提示,串联背诵。
各自轻声试背。
全班齐背。
练习
用屹立、郁郁苍苍造句。
默读课文,说说黄山奇松奇在哪里?
处处都有潇洒挺秀
优美遒劲郁郁苍苍
迎客枝干斜伸如同迎接
黄山奇松玉屏楼陪客如同巨人陪同观赏
观松独特蟠曲
送客深出好象告别
屹立斜出弯曲
千姿百态仰俯卧
状如形似
游黄山奇松(优秀15篇)篇十二
这棵松树枝干蟠曲,虽然没有梧桐、迎杏树那样粗壮,却依然郁郁苍苍,显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虽然在它的旁边还有其它一些松树,却没有它那样挺拔。这棵松树伸出粗细不一、长短不一的“手臂”,好像在给游客指路,有趣极了。
奇松是“黄山四绝”之首,黄山“无处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黄山松,以石为母,以云为乳,七十二峰,处处都有青松点染,如一支支神奇的画笔,把五百里黄山抹上了生命的色彩。且不说那展翅欲飞的凤凰松,玉麒腾跃的麒麟松;也不说那轻歌低吟的竖琴松,缠绵亲妮的连理松。单是那漫山遍野普普通通的无名松,就足以把黄山装点得妙不可言。
正因有了遍布峰林沟壑的黄山松,于是,黄山的景美了,山活了,风动了,云涌了,雨多了,泉响了……连山石也有了灵气。难怪古人说:“黄山之美始于松。”
8月15日,我和爸爸一起登上了闻名中外的黄山。那里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那些千姿百态的黄山松,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就说“迎客松”吧,它好像站立在家门口热情迎客的主人,伸开两臂,颔首向五湖四海的宾朋致意呢。
在一处陡峭的山坡上,有一只老虎。它威风凛凛,一动不动的卧于坡下,望着过往的游人。这就是有趣的黑虎松。
“连理松”就更有趣了!细细望去,就像一对情侣亲密地站在高高的山坡上,拥抱着走向前方。
每当游人离山,黄山道旁的松树,就变成了盛情留客的主人。它们弓着身子,好像作揖送客。不用说,这就是著名的“送客松”了。
黄山的奇松还有很多,像“望客松”“探海松”“蒲团松”……那些叫不出名字的竞异争秀的黄山松,正等你去给他们起名字呢!
孔雀松状如绿色孔雀一样昂首挺立,它身后的那几枝枝干,如孔雀的尾巴一样展开,好像马上就要腾空而起,飞向远方了。翔龙松苍翠挺立,它那弯弯曲曲的枝干,都伸向四面八方。它的树皮最有特点,好像龙的鳞片一样突出来,引人注目。在众多松树中,最有意思的莫过于贴壁松了。
贴壁松高大挺拔,枝干遒劲,紧贴着岩壁。它的枝干有些倾斜,向一侧伸展,形态奇特。有首诗还是专门赞美它的呢:“贴壁而生底足坚,人间遥隔几重烟。天崩地裂身犹健,哪怕严寒酷暑煎。”这些黄山松装点着黄山,使它更加的美丽动人。
奇松、怪石是黄山的两大特色。黄山之行,松树岩石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首先看到的是迎客松,它张开枝丫,好像在欢迎我们的到来。一路上还见到了送客松、陪客松、黑虎松、团结松和雨伞松……还有许多叫不出名字的松树,一棵棵千姿百态,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长在岩石缝里。
黄山的岩石也是非常奇特。登山的路上,我们不仅见到了书本上学过的猴子观海和金鸡叫天都。我还见到了鳌鱼吃螺蛳、首屈一指、梦笔生花、青狮白象、十八罗汉、猪八戒照镜子、童子拜观音……大自然真是鬼斧神工,竟将岩石打造得如此栩栩如生。
无论悬崖,还是峭壁,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它们,就是名副其实、闻名于世的“黄山四绝”之一—黄山松。
卧龙松栩栩如生,如同一条张牙舞爪、形象逼真的卧龙。它首尾分明,,活灵活现,好像正在等待时机,飞上那一碧如洗的蓝天。游人见到了它,忍不住拿出照相机给它拍照留影。
连理松有趣极了。同一个根长出了两棵松,有如一对相亲相爱的亲密爱人,整天形影不离地在一起。“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就是连理松名字的由来吧。一对对情侣见了它,纷纷和它合影,希望能像连理松一样永不分离。
看着这一棵棵黄山松,我不由地浮想联翩:黄山松盘根于石,艰难地吮吸着大地的乳汁,它们不屈不挠,任凭风雨的无情击打,也不折枝断根;它们乐观向上,坚忍不拔……正是由于这么艰苦的环境和它们乐观坚韧的意志,才造就了它们的奇特吧!它们的精神是多么值得我去学习啊!
黄山,风景奇异美丽,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山上有怪石、云海当然还有奇松了。在我看来,黄山之美始于松,那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奇特的松柏吧!
一开始,山脚的那些松柏树枝一弯一弯的,近看像一位位彬彬有礼的绅士在请客人们上山。遥遥望去,就像一个坚固的指路牌,在为人们指路。
山腰的松柏各个长得都十分有精神,树干非常挺拔!给予了爬山的人无线的鼓励与力量,告诉他们:“加油!加油!你们可以做到的。”让人们加速前往山顶。
而山顶的松树更是出类拔萃,有德破石而出,有的抱牙而立,有的侧身峭壁。这些松柏各个都特别强壮,像一位位坚强的士兵,组件了一个黄山打过。给大家带来了这么美丽这么充满神秘的景象。
啊!听了这些松柏有趣的形态,你是否也想去一看呢?如果想,就事不宜迟赶快出发吧!
这个寒假,我游览了黄山奇松,那奇松都在山顶上,都崖边,个个都是高大粗壮。
这个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当然是曾被徐霞客成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楼前悬崖上有“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迎客松姿态优美,他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身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的欢迎宾客的到来。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
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好像一个绿色的巨人,陪同游客观赏黄山美丽的风光。
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蟠曲,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他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的告别。
黄山奇松,千姿百态,怪不得许多人称他们为奇松。他们有的跪,有的卧,还有的状如黑虎,有的似小鱼等等。
游黄山奇松(优秀15篇)篇十三
同学们,人们都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景色是十分的美丽神奇。它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这“四绝“闻名于世。这天,我们就一齐去游览黄山,领略“奇松”这一绝的独特奇妙之处。
课下老师已经布置大家完成了本课的.预习作业,下面请根据要求,小组长组织本组成员检查预习状况。
1、出示检查要求。
(1)小组长检查预习作业,汇报预习状况。
(2)小组成员分工展示:
一号:主要资料二号:生字词三号:朗读课文四号:资料卡。
(3)抽查预习过关状况。
2、小组讨论不明白的问题。
1、出示问题:黄山的松树“奇”在哪儿?
2、学生朗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谈自己的理解。
3、大屏幕出示相关的语句,感情朗读。
4、请你欣赏。大屏幕出示黄山奇松的图片。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小组展示朗读。
1、按课文资料填空。
按课文资料填空:
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当然是曾被徐霞客称为。
“黄山绝胜处”的()了。楼前悬崖上有。
()()()三大名松。迎客松。
(),枝干遒劲,虽然(),却仍。
然(),充满生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
干斜伸出去,如同(),热情地。
欢迎()的到来。陪客松正对(),如同。
一个()站在那儿,在陪同游人观赏()。
黄山风光。送客松(),枝干蟠曲,游人。
把它比作“()”。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
“()”,好像在跟游客()地告别。
2、练习背诵。
1、《黄山奇石》。完成老师出示的填空题。
2、推荐阅读:主题丛书上的《奇异的黄山》一文。
游黄山奇松(优秀15篇)篇十四
黄山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而人们对黄山奇松,更是情有独钟。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
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当然是曾被徐霞客成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了。楼前悬崖上有“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在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蟠曲,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
黄山松千姿百态。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段。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1、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词。
2、搜集和课文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到黄山去游览一番。高兴吗?谁先说说课外搜集到的关于黄山的资料?
师结:黄山是闻名中外的风景区和旅游胜地,在安徽省黄山市境内,它集泰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峨眉之秀丽于一身,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我国古代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在游览了黄山之后,曾发出这样的感慨: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四绝中最奇的要数黄山松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欣赏《黄山奇松》。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词。
2、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正音。
三、细读课文,感悟松之奇美。
过渡:黄山松到底奇在哪里呢?让我们一起登上曾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观赏奇松吧。
2、出示小组讨论,按要求学习。
3、交流。我们先来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迎客松的?(出示)谁来读读写迎客松的句子?你从哪些词语能看出迎客松的美?(姿态优美,枝干遒劲,郁郁苍苍,充满生机)迎客松不光美,更奇的是(生:更奇的是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师:说得真好。
请同学们自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多练习读几遍。指名朗读,学生评价,可让同一生再读比较。
4、你把迎客松给读活了,老师觉得他好像在朝我们招手呢!迎客松的热情好客,给人以宾至如归的感觉,陪客松又有什么特点呢?谁来读读写陪客松的句子。(出示投影)
师:同学们,当你登上黄山欣赏着这美丽的黄山风光时,陪客松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你旁边,陪伴着你,保护着你,你会是怎样的感觉呢?想想这儿应该怎么读?生:(自由练读。)
生:(看书后回答)迎客松姿态优美,送客松姿态独特。
生:迎客松枝干遒劲,送客松枝干蟠曲。
生:虽然都是伸出手臂,但迎客松是欢迎游客的到来,而送客松是向游客告别。
师:你看的真细,找得多准。要想把写送客松的句子读好,就要把刚才同学们说的那些词语读好,特别是把最后一句写送客松与游客依依惜别的样子读出来。
生:(练读后,指名读)
5、师:三大名松的确美,的确奇,美在姿态奇特,更奇在它们仿佛通了灵性,好像成了黄山的主人了。有的伸出手臂,把你迎上山;有的伴你左右,陪你看风景;还有的送你下山,伸出长手臂,向你告别。真是奇迹!读了这段文章,相信同学们也一定会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了吧!下面让我们再次去黄山领略一下这三大奇松的风采。
生:(全神贯注地欣赏)(看录像,听老师配乐背诵)师: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把这一段连起来读一读,看谁读得好,老师也给他配上音乐。
6、师:黄山处处有松树,棵棵有奇态,作者不可能把每一棵松树都一一详细地描述一番。但是不写又不能体现黄山松的奇,所以,作者在最后一段概括地写出了黄山松的千姿百态。(板:千姿百态)怎样才能读出黄山松的千姿百态呢?自己练习读一读。(自由练习有感情朗读。)
(指一生读)
(生齐读)
四、作业设计。(投影出示)
教后记:不读书的语文课,不是一节好的语文课。我在教《黄山奇松》一课时,读书成了重头戏。通过对课文的阅读欣赏,引导学生探求美、学习美,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和熏陶。读,贯穿本课教学始终,读的方式多,读的面很大,读的要求又逐渐提高,使学生入情入境读出美。以教师之情激发学生之情,以文章之情动学生之心,使学生在动情、动心、入情、入境的状态下受到感染,水到渠成的感情朗读。从学生绘声绘色的朗读中,我再一次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黄山奇松》一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描写大自然美景的佳作。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在教学本课时,我抓住黄山奇松的“奇”让学生来理解课文,在教学一开始提出主问题“黄山松奇在哪里”?教学目标定位好后,如何让学生在读中体会黄山奇松的美和奇,成为了本节课教学的重点。而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学会写法。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以读促悟,提出学习要求,要求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画出关键词,并写下自己的感悟,通过学习与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引导重点品读描写迎客松的句子,要求学生不断捡拾关键的字、词、句,利用课前收集到的资料,让学生理解“饱经风霜”的意思,同时引导学生体会迎客松的奇,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细读品味,读出感情,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接着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陪客松和送客松的句子。这样,通过以读代讲,以读促思,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体会情感。引导学生进行重点学习,并以一“迎”字概括出迎客松的奇特之处。继而放手让孩子自主学习描写陪客松、送客松的句子,并相继总结出陪客松、送客松的特点,孩子在小组交流、注重朗读课文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学习。
让学生看迎客松图和送客松,仔细观察他们的枝干,体会松树的“奇”之所在。让学生看图展开丰富的联想,出示黄山奇石的照片,让学生模仿给出的句式,看图写作。这一系列环节都巧妙地将图与文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了他们说话的能力,通过他们的想象说话、更好地挖掘课文的深刻内涵,理解黄山松的奇的同时,拓宽了语文的教学维度、丰富了教学内涵。
课后习题中要求背诵和用词语造句等,这在教学过程中都有得到体现,学生思维活跃,教学过程顺畅流利,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课堂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在我的教学过程中,依旧存有不足,因而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应注意教学细节的处理,在教学的过程因为的局限,按照教学顺序来进行开展,没有兼顾到学生的创造性,还应深挖教材,如图文结合时是不是通过学生学过的诗歌进行拓展导入?课堂的生动性还有待提高,这都是我以后要努力改正的地方。
游黄山奇松(优秀15篇)篇十五
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文章先总体介绍黄山奇松潇洒、挺秀的身影,然后具体描绘三大名松,最后对其他的松树稍加点染。写三大名松,运用拟人的手法,既生动形象,又暗示名字的由来。
本班为省级课题运用信息技术,构件主体性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实验班。学生具备上网浏览的能力、简单的文字输入、编辑能力和网上绘画能力,为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条件。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通过朗读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屹立、郁郁苍苍造句。
4、观察图片,任选一种松树,仿照课文写一段话。
1、提炼主线。以黄山奇松奇在哪儿为主线展开教学活动。
2、创设情境。通过视频、音频、文字、图片等,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旅游境地,感受黄山松树的奇美。
3、朗读感悟。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品味、联想,感受黄山松树的潇洒、挺秀。
4、化语为画。学生读懂文本语言、浮现语言形象,用电脑绘制名松形象。
5、读写结合。仿照课文写法,自选一种松树试着写一写。
在网络教室,教师设计网页放在学校服务器上
1、请同学们说说你知道哪些闻名中外的风景区和旅游胜地?
[调动学生直接、间接的经验,唤起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观看录象和图片,说说自己的感受。
3、黄山四绝闻名于世,而人们对奇松则情有独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仔细观赏一下这些奇特的松树吧。(补充完整题目:奇松)
4、据题质疑:黄山松奇在哪儿?
1、进入阅读指南的整体感知,呈现:
(1)自读课文,读得正确、流利,并结合上下文初步领会生字词的意思,不能解决的加下划线。
(2)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
(3)简要说说黄山松奇在哪儿?
2、自学课文
3、读后检测交流
4、简要说说黄山松奇在哪儿?
5、小结:黄山松非常奇特,那就让我们再读课文,细细地去感受一下。
1、进入阅读指南的整体感知,呈现:
(1)默读第一节,想想黄山松奇在哪儿?
(2)联系课文说说四绝、情有独钟的意思,有困难的可以访问说文解字。
2、学生返回首页自学
3、同桌讨论
4、学生显示网页内容进行交流
(1)学生读第二句,抓住潇洒、挺秀体会,并点击第二句话,出现黄山全景图,展示黄山松潇洒挺秀的身影,体会黄山松的奇特。
[语文姓语,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同样十分注重语意的领悟和把握。]
(2)读好第二句
(3)学生点击第一句话,联系说文解字,展示黄山四绝的图片,理解四绝的词意。
(4)打开说文解字,理解情有独钟的意思。
(5)读好第一句话,读出人们的喜爱之情。
5、齐读第一节,再次完整地感受黄山松的奇特。
1、进入阅读指南的第二节导读,呈现:
(1)读读描写三大名松的语句,想想从哪些重点词语中感受到名松的奇特呢?加上下划线,并说说是怎么体会到的。
(2)联系课文说说饱经风霜和郁郁苍苍的意思,并用郁郁苍苍造句。有困难的可访问说文解字和造句指南。
(3)你能通过想象任选一种名松,把它的形象画下来吗?你可以进入创造天地试一试。
2、学生自学,同学之间可以交流讨论
3、学生显示网页内容进行交流。
(1)感受迎客松之奇
a、学生读写迎客松的句子,抓住遒劲、饱经风霜、郁郁苍苍、斜伸等词体会,并点击这句话展示迎客松的图片,进一步感受迎客松的奇特。
b、部分学生把优秀的画作传送到大屏幕,图文对照,师生点评。
c、读好这段话,读出迎客松的奇特和人们的赞美之情。
(2)感受陪客松之奇
a、学生读写陪客松的句子,抓住如同、绿色巨人体会,并展示陪客松的图片进一步感受陪客松的奇特。
b、部分学生把画好的陪客松的画发送到大屏幕,师生点评。
c、读好这句话。
(3)感受送客松之奇特。
a、学生读写送客松的句子,抓住蟠曲、天然盆景向山下伸出体会奇特,并点击这段话出示送客松的图片进一步体会。
b、学生把画好的送客松的图片传送到大屏幕,图文对照,师生点评,进一步感受送客松的奇特。
c、读好这段话
(4)齐读写三大名松的句子,整体感受他们的奇特。
(5)看图描述三大名松。
4、部分学生把造的句子发送到大屏幕,师生点评。
1、进入阅读指南之第三节导读,呈现:
(1)默读第三节,想想千姿百态是什么意思?文中列举了哪些不同的姿态?可以进入图片集锦欣赏千姿百态的松树。
(2)理解屹立并造句,有困难的可访问说文解字和造句指南。
(3)你能选择一种最喜欢的松树,学习第二节的写法,给它配上几句话吗?
2、学生自学
3、学生打开网页交流
[利用网页,展示更多的黄山松的形象,加深学生对黄山松树之奇的感受。]
(1)展示图片理解千姿百态、屹立、斜出、仰、俯等词,,体会松树姿态之奇。
(2)部分学生把写好的片段发送到大屏幕,师生点评。
(3)读好这一节。
1、读了《黄山奇松》,请你说说黄山松奇在哪儿?
2、读了《黄山奇松》这篇课文,你是否觉得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黄山奇松的赞叹之情?如果是,请你浏览全文,举例说说。
读完课文,你还想知道什么?可以进入人文地理和推荐网站查阅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