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一份详细的教学工作计划,我们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下面是一些教学工作计划的模板,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一位数加一位数教案(精选19篇)篇一
1.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学会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能够正确地口算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口算乘法和笔算乘法两部分。
本单元的知识结构如下表:
本单元先出口算乘法,内容包含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和相应的估算。先出口算,是因为学生在表内乘法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用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比较容易接受。同时,由于笔算乘法,如12×3,在计算时要算2×3和10×3,这就要用到整十数乘一位数。因此在教学笔算乘法时需要有口算的基础。此外,乘法估算也同样需要有一定的口算乘法的基础,所以先出口算有利于学生掌握笔算和学习估算,在进行笔算和估算的同时又可以巩固口算,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它是多位数乘法的基础。但笔算乘法与笔算加、减法有很大差异,在计算过程中,多位数乘一位数不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乘,而是要用一位数分别去乘另一个因数的每一位,再把所得的积相加。其中计算步骤较多,要顾及的问题也很多,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容易出错。因此教材在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算理的基础上,采取各个突破的办法来克服笔算乘法的难点。本单元的笔算乘法分两个层次编排:(1)通过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引出笔算竖式,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2)突破笔算乘法的难点。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进位问题,二是因数的中间和末尾有0的问题。在进位中,先出不连续进位的,再出连续进位的,两种情况都以两位数乘一位数为主。这样编排重点突出,分散了难点,便于学生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用类推的方法掌握新知识,从而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本单元加强了“解决问题”的教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创设了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提出乘法计算问题,使学生体会到乘法计算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蕴涵在许多现实情境中的一个个问题。二是将乘法计算置于现实情境中,增加练习的趣味,同时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1.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计算,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计算本身是枯燥乏味的,机械的训练更使学生厌烦,这是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适当地创设一些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来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使他们感到学习数学是有趣的,这是我们教学时必须高度注意的一个问题。
教材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如,创设丰富、生动有趣的情境:游园、买书、运动会等让学生倍感亲切;七仙女摘桃、老寿星散步的神话情境更是使学生印象深刻。再如,练习中提供一些动物的体重、身长、飞行速度等数据,既增加了练习的兴趣,又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开发这些素材,同时也可收集一些有趣味、有新意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他们饶有兴趣地学习数学。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体验探究的乐趣。
根据《标准》精神,小学数学教学应该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发挥他们在学习上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单元的几个重点内容,如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笔算乘法中从不进位乘法到第一次出现进位的情况,教材都是先让学生自主探索,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时,教师可以在学生充分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再进行必要的引导。学生的探索可能有多种形式,如画图、列表、摆学具(如小棒)、应用已有知识迁移类推等,应允许他们用自己的方法展示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创设学生自主或合作探索的情境和空间是这次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教师应尽可能以学生为主体,创设让学生自己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比一比、找一找、算一算等的探究情境,多给学生一些提问质疑、探究发现的机会和条件,让他们在多种多样的数学活动中来学习数学。
3.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应放在两位数乘一位数上,因为它体现了多位数乘法的基本算理和算法,掌握了它,多位数乘法就可以在此基础上迁移、类推。而且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熟练程度还会影响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试商的.准确率和速度。因此一定要让学生掌握好这部分知识。
多位数乘一位数中连续进位是个难点,为此教材专门安排了两个例题进行突破。教学时,教师应重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
4.注重学生对计算过程和方法的理解。
对于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教材淡化了对计算法则的文字表述,没出计算法则或结语。教学中,不必要求学生概括出严密的法则,更不要求学生记忆或背诵相应的结论,重在学生对计算方法的正确理解和灵活运用。
5.重视估算的教学,注意各种算法的结合,加强算法选择的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乘法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并且还可以用来检验计算的结果,同时估算意识的建立也有利于数感的培养。因此估算教学不能走过场。学好估算的方法并不难,关键在于培养估算的意识和习惯,这要靠教师持之以恒经常给学生创设估算的情境和提供估算的机会,让学生多做估算的练习。
在这一单元中,口算、估算、笔算都出齐了,怎么处理好这三算之间的关系也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注意的问题。这里要处理好两个方面,一是要做到三算互相促进,达到共同提高。二是三算各有其适用场合和范围,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判断在什么情况下需要使用什么样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应用的能力。
一位数加一位数教案(精选19篇)篇二
合作探究,悟算理。
(1)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许多的学具,(例如:小棒、方块、计数器等)学生可以用,也可以在练习纸上写一写、算一算、画一画。小组内先商量一下,选择哪种学具帮助问题的解决。
(2)老师提要求,小组合作先摆一摆,再说一说,进行交流,还可以把摆的过程记录下来。
(1)教师谈话:刚才通过动手做一做,左边鱼缸里有多少条鱼我们解决了,还要解决右边鱼缸里有多少条鱼,打开书,做在书上。
(2)学生板演并说一说计算过程。
(3)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两道题你发现了什么?和以前的计算题有什么不同?
揭示课题。
(1)教师: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板书课题)。
小结: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解决学生提出的其它问题。
过渡语:同学们算的都很好,刚才我们游览了海底世界,参观了展厅,接下来我们到海滩上去玩一玩。
联系实际,应用拓展。
出示右边的情境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然后解决练习题中的问题。
1、猜一猜贝壳下面的数是几。
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怎样想的?
2、判断。
先独立思考,再举判断卡判断。
3、猜一猜,小海龟可能是几?
学生有可能会说出许多不同的答案,
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是怎样想的。
全课总结,升华知识。
下课铃声响起,老师评价在这节数学课中,同学们学习的非常认真,有些贝壳想送给他们,了解男生有几人,女生有几人,然后引导学生思考50个贝壳够不够,并试着说出自己是怎么知道的。
一位数加一位数教案(精选19篇)篇三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76―78页。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算法的过程,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并掌握计算方法,会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会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乘法。
2、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养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师准备――口算卡片、小棒、挂图、幻灯片(投影图片)等。
生准备――小棒、教材、作业本、文具等。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动物吗?今天我们到动物园去看看。
1、 口答。(略)
2、 笔算。(略)
1、学习例1。
师:每头大象运了多少根木头?你是怎么知道的?(体现“2个十是20”)
3头大象一共运了多少根木头?你是怎么知道的?怎样列算式?
师:怎样计算20×3呢?
生:(讨论汇报)
师:你觉得哪种方法比较方便?
生:(互相说一说)
师:照这样计算,5头大象一共运多少根木头?你是怎样想的?8头大象呢?
练习(略)
2、学习例2。
师:小猴们在干什么? 2只小猴一共采了多少个桃?怎样列式?
师:(结合学生的列式14×2)提问:怎样想出结果?你能用小棒来摆一摆吗?
生:(操作、讨论、汇报)
师: 还可以用竖式来进行计算。
师:“2”写在哪里?为什么?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结合小棒操作过程,与竖式计算的过程对应理解。)
让学生运用这种初始模式进行试算:
师:(比较、讨论)这几个竖式有什么共同点?能否简化?怎样简化?
生:(用简化后的写法计算刚才几道题,并对应说算理。)
生:(计算“试一试”,说明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书写格式以及验算方法。)
1、用竖式计算。13×2 2×21 4×22 32×3
2、解决问题。(1)“想想做做”第4题。
(2)“想想做做”第5题。
3、综合运用。“想想做做”第6题。
在作业本上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的下面4道题。
曾有人认为,在课程改革后,课堂一开始都要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在情境中直接学习新知,不必再进行新课前的复习准备。
其实这是不一定的。因为数学的来源,一是来自数学外部现实社会的发展需要;二是来自数学内部的矛盾,即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
新课前的复习准备,一是为了通过再现或再认等方式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相关旧知,二是为新课作出铺垫或分散难点,但是不要人为的设置一条狭窄的思维通道。
教学中这个环节,创设情境,通过复习,再现一位数乘一位数、整十数相加、几个十是多少以及两位数加法和一位数乘法笔算等相关旧知,唤醒并激活学生头脑中的相关思维细胞,为新知学习作好准备。
关于《一位数乘两位数》教学思考之二――
在学习例1 ――20×3时,我预设了以下几种多样化的算法:
(1)20+20+20=60
(2)3个2堆是6堆,6堆是60。
(3)2个十乘3得6个十,6个十是60。
(4)2×3=6,所以20×3=60。
(5)……
在教学中,学生没有出现这么多的方法。学生主要的方法有两种:
一是看到有6堆,就是6个10是60。
二是“先不看20的0,算2×3=6,在6后面写0,就是60。”
教学时,我重点抓住第二种算法,让学生说出道理,并和实物图对应起来,使学生初步理解这种算法的原理。
紧接着,让学生对比练习:
4×3= 7×8= 5×6= 9×2=
40×3= 70×8= 50×6= 90×2=
练习之后让学生观察比较,探索规律。
这时,我临时决定增加一个环节――编题:同桌学生仿照刚才的口算题,一人先编上面一道,另一人对应编下面一道,然后交换。
我感觉,以上的教学,表面上看好象没有出现多样化的算法,但是面对的是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适时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和模仿编题中理解和掌握优化的口算方法。
感觉不足的是,这个例题的教学时间好象用得太多了一些。
一位数加一位数教案(精选19篇)篇四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几百几十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口算。
2.使学生会把新的问题转化成已学过的问题,发展数学思维,提高探索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口算的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既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注重从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建构的过程,从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认知、情意、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发展。然而习惯上教学本课时,一般都是按教材的编排与呈现顺序进行复习、出示例题、呈现小棒图、讲解算法、练习。这样的教学看似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也利用小棒图让学生经历将直观现象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学生也会获得对口算除法方法的理解。但这样教学的结果是,学习者除在知识积累的量上获得增加外,其思维能力、认知策略、探索能力以及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体验等作为人的一般素质方面,获得的发展是微乎其微的。笔者以为造成这种教学目标缺失的原因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式的学习方式没有真正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得以落实。基于上述分析和考虑,我们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旨在让学生在体悟中学习,把数学学习过程加工成儿童再创造的活动。
一、引导编题,于探索挑战中体悟
师:老师这儿有两道除法题,请同学们口算一下。出示603= 153=
学生算完上述两题后,提问:计算这两道除法题时你们感觉怎样?
生:很好算,一下子就算出了结果。
师:那接下来我再出几道好算的除法题。随手在603=20的后面板书如下:303= 804=算完后提问:有谁知道接下来老师还会出一些怎样的好算的.除法题?大家可以大胆地猜一猜,出一出。
学生出题后,教师板书成:303= 804= 602= 707= 402=
师(故作惊讶地)诱问:这些好算的除法题你们是怎样猜到的?
生:因为我们发现前面算的几道除法题都是一个整十数除以一个一位数,而且正好除尽,所以我们后来出的都是这样的除法题。
师:接下来我要出像153=5这样好算的式题,你们会出吗?
学生出后,教师板书在下面一行,成为:
246= 486= 728=
师问:下面这行除法题为什么也好算?
生:因为这些除法题都可以用乘法口诀来算。
[评析:上述教学过程,教师先让学生口算两道除法题,在学生有了好算的体验后,教师再把学生组织在猜、编好算的除法题这一极富挑战性的探索活动中,他们在先前两道好算的除法题的启发提示下猜、编出了两类好算的除法题,通过猜题、编题、算题,充分获得了对于好算的除法的感受。这种直观的整十数除以一个一位数和用表内乘法口诀算除法好算的经验,将对后继学习产生积极的启示作用。
二、制造冲突,于问题情境中体悟
生1:用笔算除法的方法算的。
生2;在脑子里想一个竖式后再算的。
师:算这道题的感觉与算上面这些题有什么不一样?
生:上面两组题好算,这道题不好算,难算。
师: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想法?
生:不是所有的除法题都像上面两组那样好算的。
师诱导:要是有什么办法使这道题也能像算上面的题那样好算,就好了,你们说对不对?我们一起来想想办法,讨论讨论。
[评析:原有的经验不能解决类似的问题所造成的认知冲突常常能激起学生欲罢不能的探究热情。就在学生形成了对于除法都好算的得意心理后,教师出示753=?让学生知道已有的好算的经验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带着认知困惑有的放矢地展开学习讨论,也为下面的学习在策略上作了引导。
三、沟通联系,于迁移同化中体悟
在学生处于上述心求通而末达的愤悱境地时,教师予以点拨,指着这三道题:603=20
153=5 753=
说:大家试着把这三道题联系起来看看,能不能得出使753好算的办法?学生恍然大悟。
生1:上面两题的被除数加起来等于下面这道题的被除数,它们除数都是3,上面两道题的商相加就是下面一道题的商。
生2:算下面这道除法题的时候可以像算上面两道除法题那样来想。即75可以分成60和15,603=20,153=5,20+5=25。
师:接下来我们用这种方法试着算几道题:362= 483= 605=
算完后,教师让学生概括一下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方法。再引导学生把上面的方法迁移到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的口算除法中(如4503=?)。具体过程略。
四、引导探究、于反思总结中体悟
1.在课尾,教师出示:
问:在计算753=?有这样一种想法,你们觉得对吗?
生:对的。
师:对这种算法你还有别的想法吗?
生:这种想法尽管也能算出结果,可是太麻烦了。
师:原因在哪里?
生:这种想法在把75分成两个数时,整十数30小了一些,我认为分成的那个整十数既要能除以3正得几十,又要尽可能大,所以75分成60和15就不存在上面的问题。
师:通过这道题的深究,你能为以后口算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提一个什么建议?
生:把被除数分成两个数时,分成的那个整十数要尽可能大,除以除数又要正好得几十。
2.师:回顾一下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生1:我学会了口算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方法,还知道要注意什么。
生2:我觉得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如果遇到困难,可以想办法把它转化成学过的知识。
生3:我觉得口算要算得快,要找窍门,做事也要找窍门。
生4: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当今倡导主体性教学并不是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对教师主导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笔者以为课堂上教师应导在所当导,放在该放处。上述教学中为了深化学生的理解,教师创造性地提供了一个变式,让学生探究,从而既强化对口算方法和转化思想的认识,又孕伏了优化的策略思想。最后的学习回顾,又让学生在与同伴的交流申提升了学习的效果。
教师是课程开发的重要力量,因为课程的实施最终是通过教师的中介而得以落实的。为此,笔者以为教师应强化课程开发的意识,具体表现在教学设计时既要深入钻研教材,又要跳出教材,再也不能把教学的过程纯粹地看做是忠实地执行与实施教材,而应该在课程目标的导向下因时、因地、因生、因己灵活地处理、开发教材,创造出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全面和谐发展的教学方案,同时在自己的创造性活动中焕发自己的生命活力。面对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这一内容,我们没有就教材教教材,而是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宗旨着眼,在当代主体性教育论、认知心理学、数学学习论的指导下,把这一内容看成是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载体,把学生参与学习口算的过程加工成一个学生亲身参与体悟和再创造的活动,从而实现学生在认知、情感、智能等方面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一位数加一位数教案(精选19篇)篇五
1、通过实际操作,理解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和每次余下的数要与下一位商的数合并造继续除的`道理。
2、掌握一位数除三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在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分钱币的实践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除到某一位时有余数,要把余数和后一位的数结合起来继续除的计算过程,从而明白算理。
掌握一位数除三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一、准备
1、口算
2408=答案
3603=答案
1505=答案
363=答案
333=答案
633=答案
2、竖式计算
693=答案
783=答案
955=答案
723=答案
783=答案
582=答案
二、新授
1、出示例2 猜想每班种多少棵树?
3、教师巡视,个别辅导,然后根据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并讲解竖式计算过程。
4、课本第20页做一做第2题。
展示学生作业。如果发现错误,请学生判断,并说明原因。
5、小结:你觉得计算除数是一位数除法时要注意什么?
三、巩固
第21页第4题。
整节课教学环节比较清楚,每个环节还是能很自然的连贯起来,大多数学生掌握的情况比较好。但在其中还是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复习中安排的听算题数多了,花费了许多时间使后面学生练习的时间少了,而且复习中可以重点复习口算除法的方法,更好的做好新课的铺垫。
一位数加一位数教案(精选19篇)篇六
2. 口算:
422 4202
指名任选一题说出口算过程.
刚才同学们用口算的方法计算出了得数,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笔算的方法.(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领悟算法
第一层:初步理解
1.出示例1:422=
动手操作,重现口算过程.
要求:动手分小棒,说说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先用4个十除以2得2个十,再用2个一除以2得1个一,2个十加上1个一商是21.)
(2)明确笔算的过程和竖式的写法:
(3)师问:说一说,作笔算除法时,是从被除数的哪一位除起的?每次除得的`商写在什么位置上?(小组讨论)
(4)初步练习,掌握其法.
指名板演,其余在练习本上做.说出笔算的过程.
2.把例1换数变为例2: 522=
动手操作,理解算理.
问:52能不能平均分成两份呢?自己动手分一分.
学生汇报分的结果.
问:这道题在分小棍时与例1有什么不同?
让学生独立试算522,有困难的,可以提问.
学生可能问:十位除后余1该怎么办?
先请会的同学帮助解答.师再进一步明确:
小组内讨论:说一说例2和例1比,计算过程有什么不同,应注意什么?
明确:如果除到被除数的十位以后还有余数,要把余数与被除数的下一位数和起来继续除.
练习:竖式计算
3. 小结算法: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今天所学的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小组内互相说)
师生共同编法则歌诀:除数一位看一位,除到哪位商哪位.
4.练习反馈:
844 963 682 753
847 968 684 755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2.练习九的第1、2题.
(1)
(2)
独立完成,集体讲评,个别纠正.
四、看书质疑,总结全课
问:今天都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一位数加一位数教案(精选19篇)篇七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0页例2,练习十五第4,5,6题。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体验估算的过程,初步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培养学生。
的估算意识。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用多媒体幻灯片逐一出示各种图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用乘法计算问题。
内容:邮局邮票出售处,有的邮票一枚80分,有的邮票一枚60分。
百货商店鞋柜,一双旅游鞋78元,一双皮鞋164元。
电影院售票处:日场一张电影票15元,夜场一张电影票20元。
小袋鼠蹦跳一次约2米,小袋鼠蹦跳33次。
文具商店柜台,每合图钉120个,每包日记本25本。
2、出示教科书第70页例2主题图:
三年纪一班29个同学去参观航天航空展览,门票每张8元。
二、尝试解决。
2、怎么才能知道829大约是多少呢?能不能用我们前面学过的计算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3、启发学生想出前面我们已经学过整十乘一位数的乘法口算。我们可以把29看成最接近的整十数来估算。
4、因为830﹦240,所以829的积比较接近240。我们可以列成829240。再由小精灵介绍约等号。
可见带250元够买门票。
三、拓展引伸。
估计下列几道乘法算式的积大约是多少?
32649521845812。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说明各应看成几百或几十。说明因数是三位数时,只要看成最接近的整百数既可。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70页做一做中的4道题。先由学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答案。结合订正答案的过程让学生说一说估算的过程。
2、教科书第4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3、同上课开始时呈现的几个问题情境和学生们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估算结果,找出答案。
4、请学生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
五、全课小结。
1、这节课开头我们碰到了什么问题。是怎么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的?
2、上这节课,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教学反思:
一位数加一位数教案(精选19篇)篇八
1.结合具体情景,进一步体会两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意义。
2.理解并掌握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4.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一、复习引入
计算:21×4=33×2=23×3=14×2=
学教师: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2
能具体介绍一下你是怎样进位的吗?
这21个茶杯又可以装几盒,还剩几个呢?在竖式上怎样表示2盒零1个。
现在明白怎样进位的问题了吧。下一步算什么?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除了要把乘出来的积写在十位上,还要注意什么?
教师边说边完善竖式的板书。
请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计算24×3,47×2,29×3。
学生计算后,抽学生汇报,重点说一说进位的过程。
通过我们的又一次研究,你觉得在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时还要注意什么?
2.教学课堂活动
出示课堂活动第1题,要求学生看图列出算式,算出结果。
抽学生说计算过程,重点说一说是怎样进位的。
出示课堂活动第2题第3竖列上的3道小题,计算后要求学生说一说这3道题有什么联系。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1题第2横排,计算后抽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计算过程。
(2)学生独立完成第2题,然后用多媒体课件集体订正。
(3)指导学生完成第4题,学生判断后师生共同分析错误原因,要求学生说一说在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4)学生独立完成第5题,然后用多媒体课件集体订正。
(5)学生在作业本上独立完成第3题。
四、课堂
教师: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是什么?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是什么?在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时要注意些什么?还有哪些你没有解决的问题?说出来大家帮你一起解决。
一位数加一位数教案(精选19篇)篇九
第1页例1、例2以及“做一做”,练习一的1—5题。
能熟练地口算。
10×514×2100×7130×2。
20×334×2200×4210×3。
问:“谁能说一说14×2是怎样口算的?”
1、教学例1。
(1)教师板书14×3,问:14×2我们会算,14×3又该怎样计算呢?
(2)学生回答后,再根据口算过程用方块演示一下。
(3)“谁能说说你是怎样摆的?与口算结果一样吗?”
2、比较14×3和14×2。
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两道题进行比较,使学生明确:这两道的口算过程是一样的,都是先用乘数去乘被乘数的十位数,再乘个位数,然后把两部分积加起来,只是14×3,个位满10,最后一步是整十数加两位数。
3、例1下“做一做”的练习。
先说说第1、2题的计算过程(指名说,同位说),其它独立完成。
4、教学例2。
讨论想法,汇报(鼓励多种想法)。
5、例2下“做一做”的练习。
先说想法,再填得数。
1、练习一的第1题。
说图意,填数,讲想法。
2、练习一的第2题。
3、练习一的第3、4、5题。
口算乘法。
14×3=42140×3=42。
想:10×3=30想:14×3=42。
4×3=12140×3=420。
30+12=42。
一位数加一位数教案(精选19篇)篇十
教材选择了图书室买来新书的情境和“一共买来多少本十万个为什么”的问题。这个问题也是一个书的包装问题,其典型意义在于,一般情况下成套的书,都是一包一套。通过解决“学校买来3套《十万个为什么》,每套是12本,求一共买来多少本”的问题,即12×3,学习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试一试,把问题延伸改成“7套《十万个为什么》一共有多少本?”,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
这里是本套教材第一次学习乘法竖式,教师要进行必要的示范和指导。
一是选择现实生活中的熟悉事物,让学生在解决与这件事物有关多个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计算;二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交流的过程中学习新的`计算方法,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信息,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灵活解决问题,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计算方法。
1、结合买书问题,经历探索一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3、能积极参加数学学习活动,激发探索新知识的兴趣。
课件、情境录音带、习题板、录音机。
1、口算:3×22×710×620×48×3。
2、把下列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8+8+8+8=×10+10+10=。
13+13=26+26=。
1、出示情境问题“买书问题”
(放录音)同学们好,我是你们的学习伙伴“亮亮”,告诉大家个好消息,我校图书馆的老师们又买进新书啦!书名是《十万个为什么》,相信你们也一定喜欢。)。
相机出示相关信息和问题“买来3套,每套是12本。”
“一共买来多少本《十万个为什么》?”
2、指名完整读题后,学生在练习本上试列出算式。
3、交流算式:让小组内交流算法;
班内交流不同的算法,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路。
教师相机板书:
12+12+12=36(本)12×336=(本)10×3=30(本)。
2×3=6(本)。
30+6=36(本)。
1、列成乘法算式12×3=(本),该怎么笔算呢?
【教师作为参与者,提出问题】。
2、学生交流:
(教师适时板书)12×3=(本)。
12121212×3→×3→×3×3。
3、引导小结“乘的顺序”和“积的书写位置”:今天学的是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笔算时要注意“先乘个位上的数,积要写在乘数个位的下面;再乘十位上的数,积写在乘数十位的下边。”(相机板书课题“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4、“试一试”:7套《十万个为什么》一共有多少本?
5、教师引导小结“笔算进位乘法要注意什么”;
鼓励学生联系板书的几道例题,完整地说说笔算“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要注意哪几点。
投影出示习题,重点指导学生读懂题意,然后学生独立解答。
交流第3题时,要重点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发现规律的。
一位数加一位数教案(精选19篇)篇十一
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整十数不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口算的思维过程,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和加两位数的不同。
数学小棒、教学课件。
一、复习导入
1、认数,说数的组成。
出示计数器,老师拨数,学生读数并说说数的组成。
3223505
2、计算,并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20+540+3
20+5040+30
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位数加法(不进位),并板书课题
二、新授部分
1、出示主题图
2、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用加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吗?
3、课件这出问题
(1)公共汽车和中巴车共有多少个座位?45+30=75(座)
(2)公共汽车和小车共有多少个座位?45+3=48(座)
(3)中巴车和小车共有多少个座位?30+3=33(座)
4、教学45+3=48
(1)请一位小朋友上台摆小棒,老师和其他学生看
(2)课件演示摆小棒的过程。
(3)共同回忆我们在计算45+3的时候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学生一边说老师一边板书计算的过程。
(4)即时练习3+45=48
(5)21+346+2
3+212+46
说说你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5、教学45+30
(1)请学生动手摆小棒。请小朋友自己开动脑筋试试摆小棒时是怎么得出结果的。
(2),说说你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老师板书计算过程。
(3)即时练习30+45=75
(4)27+4010+58
40+2758+10
6、比较45+3与45+30两道题的算法有什么不同?
7、:45+3先算5+3而45+30是先算40+30
计算时要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加,也就是说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三、巩固练习
1、完成书61页做一做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说说哪里算错了。
2、钓鱼比赛
42+205+2457+235+2341+32
四、巩固提升练习
1、帮小狗找到答案和它一样的小动物去它家做客,参加小狗的生日会。
7646+320+5665+1
5+214+72
2、给小猫排队
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排队
40+1217+7224+32
40+304+72
五、全课,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不进位),希望小朋友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一位数加一位数教案(精选19篇)篇十二
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会用毫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一、引入新课。
(1)小朋友你们测量过自己的身高吗?谁来说说你的身高是多少?
(2)课前老师请每位小朋友摘下自己的校徽,现在请你仔细观察校徽,你能估。
计一下它的长和宽吗?(指名几位)究竟估得准不准呢?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知道准确的长度呢?(测量)以前测量过吗?想一想在测量时要注意什么?(校徽一端要对准0刻度)现在请你赶紧测量一下吧!
(学生汇报)可能:有的说宽1厘米多一点,有的说2厘米不到。
师:那也就是说宽不是整厘米数,如果老师想知道他的准确长度那怎么办?
(3)师小结:实际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小物体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数,为了比较准确的测量它,我们就要学习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毫米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毫米,感知1毫米的长度。
1、你能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到毫米吗?试一试,找到后指给同桌看。
2、指名到投影上来找毫米。(师放大尺子)。
生可能:一小格就是一毫米。
师:大家找的和他一样吗?(恭喜你们找的很正确)。
3、小结:尺上1厘米中间还有许多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指任意1小格)这是1毫米长,这也是1毫米长。
4、其实我们的校徽,它的厚度就是1毫米,请你摸摸厚度,觉得1毫米怎样?
(很短)现在请你像老师一样把校徽这样捏住,然后再慢慢抽去,观察两个手指间的距离,象什么呢?(一条缝隙)。
6、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哪些东西大约长1毫米呢?(介绍:5角硬币、磁卡等)。
7、思考:生活中量什么样的物体用毫米做单位比较合适呢?
师:在量比较短的物体时,要用毫米做单位。需要量得比较精确时,也需要用毫米做单位。
8、既然毫米的用处这么大,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把1毫米的长度深深地记在脑子里吧!
(二)认识1厘米=10毫米。
1、师:我们知道刻度尺上的1小格就是1毫米,那么在1厘米中究竟有这样的几毫米呢?请在自己的尺上选择任意的1厘米数一数。(为了数起来方便清楚,小朋铅笔指着数)先自己数,然后指给同桌看。
3、怎么样?(1厘米正好是10毫米)。
4、师板书:1厘米=10毫米(齐读:顺倒各一遍)。
5、问:那么2厘米是多少毫米?4厘米呢?
(三)测量。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毫米,也知道了毫米和厘米大哥之间的关系,现在我们就要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的测量问题。
1、书本p3做一做。
(1)独立完成。
(2)交流汇报。你是怎么看出来的?2厘米7毫米就是几毫米?
(3)表扬填对者。
2、测量每条边长度(以毫米为单位)。
(1)独立测量。
(2)指名汇报。
三、巩固新知。
1、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一枝铅笔的长约18()。
(2)一分硬币的厚度约1()。
(3)教室的长约8()。
(4)玲玲的身高为125()。
(5)一枝粉笔长75()。
(6)小芳家到学校距离为200()。
(7)一把钥匙的长45()。
(8)练习本的厚约3()。
2、我会算。
50毫米=()厘米。
76毫米=()厘米()毫米。
3厘米=()毫米。
100毫米=()厘米。
4厘米3毫米=()毫米。
(四)课堂小结。
一位数加一位数教案(精选19篇)篇十三
出示情景图,检查学生提出问题的情况,教师板书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二、解决问题、指导点拔。
1.平均每分钟生产多少瓶干红葡萄酒?
(1)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估计一下商。
(2)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并在小组内交流。
2.平均每分钟生产多少瓶干白葡萄酒?
方法同1。
3.总结概括观察一下,今天学到的知识有什么特点?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课题的板书。
三、类化练习、限时作业。
1.计算。
480÷3=360÷3=640÷8=。
124÷6=996÷9=82÷4=。
416÷2=754÷5=。
2.辨对错。
自主练习第5题。
3.解决问题:自主练习第4题。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做这种除法应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采访果品加工厂——商末尾有0的除法。
平均每分钟生产多少瓶干红葡萄酒?
420÷3=140(瓶)。
一位数加一位数教案(精选19篇)篇十四
1.结合具体情景,让学生提出并解决有关问题,理解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算理,掌握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2.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合作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一位数加一位数教案(精选19篇)篇十五
1、通过练习,学生巩固一位数除两位数及几百几十数的口算除法的计算方法,能够熟练计算。
2、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除法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开展各种形式的数学活动和练习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投入课堂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联系实际的数学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学生认真细心,积极思维的学习态度得到培养。
一位数加一位数教案(精选19篇)篇十六
股东权益比例的倒数称为权益乘数,即资产总额是股东权益总额的多少倍,权益乘数反映了企业财务杠杆的大小,权益乘数越大,说明股东投入的资本在资产中所占的比重越小,财务杠杆越大。
计算公式。
权益乘数=资产总额/股东权益总额即=1/(1-资产负债率).
权益乘数=1+产权比率。
权益报酬率是净利润与平均净资产的百分比,也叫净值报酬率或净资产收益率。
一般来说,资产负债率降低,权益乘数减少。即负债总额在资产总额占比减少时,权益乘数减少。考虑如下的可能性:
1、偿还了部分债务。
2、以股权融资等方式增加了资产。
3、盈利导致的资产负债率降低。
一位数加一位数教案(精选19篇)篇十七
口算练习,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
60÷3=40÷2=150÷3=270÷9=。
160÷4=2700÷3=900÷3=1000÷2=。
二、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三的第2题。
教师组织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说说计算是要注意什么。
三、补充练习(解决问题)。
1、出示题目,提出问题:你从题目中都能获得哪些数据和信息?
学生看图,从图中获得数学信息。
2、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探究算法,与同伴进行交流。
(1)独立思考问题,列出算式最后解答。
(2)互相交流算法。
(3)将学生列的算式及方法板书。并用全班学生一起复述,明白算法。
四、巩固练习。
出示问题。
学生弄清楚题目的意思后,确定解体的方案,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五、课堂评价。
你觉得口算除法掌握得怎样,你能解决那些实际问题?
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说,可与他人交流自己的不足,互相帮助。
一位数加一位数教案(精选19篇)篇十八
(二)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口算的思维过程,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重点:掌握口算的方法.。
难点:理解相同数位的数相加的道理.。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30+28+1050+74+20。
20+3060+2080+1050+40。
2.口答:
(1)42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37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5个十和8个一组成的数是多少?
(4)1个十和6个一组成的数是多少?
3.30+40+6=4+3+50=。
(二)学习新课。
1.导入新课.。
教师再次出示算式:30+2,让学生说怎样计算?又是怎样想的?
师:整十数加一位数的口算是我们学过的知识.现在老师把这道题改变一下.。
板书:34+2.。
师:观察算式,这道题是怎样的两个数相加?启发学生回答.。
师:两位数加一位数,你们会计算吗?知道计算方法吗?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
2.教学:34+2=____.。
(1)动手操作,理解口算方法.。
让学生摆小棒,左边摆34根,右边摆2根.。
师:要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怎样计算?4人一小组讨论:你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可能结合实物这样回答:
也可能结合算式这样回答:
先把个位上的4加2得6,再加30得36;
十位上的30不变,个位上4加2得6,30加6得36.。
(2)观察算式,掌握口算方法.。
师:为什么要先算个位上的4加2呢?(因为个位上的4表示4个一,2表示2个一,4个一和2个一相加得6个一,是6)。
板书:
接着,可让几个学生说一说口算步骤.(把34分成30和4,先算个位上的4加2得6,再用6加30得36)。
(3)变式练习.。
试算:2+34=____(板书:2+34)。
师:先算几加几?再算什么?得数是多少?
学生口述计算过程,教师板书:
板书:34+20=____。
师:观察算式,这道题是怎样的两个数相加?启发学生回答.。
师:下面我们接着学习两位数加整十数.。
3.教学:34+20=____.。
(1)让学生摆小棒,左边摆3捆零4根,右边摆2捆.边摆边口述计算过程.。
(2)结合摆的过程,概括出口算的方法.。
师:34+20应该怎样相加,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式子下面用线段先把34分成30和4,先算30加20,也就是整捆和整捆相加,得5个十,然后再加上个位上的4,得54)。
板书:
(3)变式练习。
试算:20+34=____(板书:20+34)。
先让学生自己想一想应该怎样算,然后老师再提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
学生口述计算过程,教师板书:
4.引导学生对34+2和34+20的计算方法进行比较.。
讨论:34+2和34+20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两位数加一位数,一位数要与两位数个位上的数相加.两位数加整十数,整十数要与两位数十位上的数相加)。
5.小结。
(三)巩固反馈。
1.先说口算过程再计算.。
43+5=43+50=。
2.口算:(一组一组地出示口算卡片)。
5+32+64+53+2。
35+392+64+253+72。
25+32+653+4644+4。
25+3020+6530+4644+40。
3.接力比赛.。
以一张卡片为例,题目为:
36+205+4317+40。
50+248+3133+6。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在练习的设计中出现44+4和44+40一组式题,再次强化了相同数位的数相加.。
一位数加一位数教案(精选19篇)篇十九
教学内容:一位数乘多位数的笔算乘法。
教学目标:
1、整理和复习笔算乘法。
2、能够利用乘法笔算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整理和复习笔算乘法。
1.做整理和复习中的第1题。
指名不同的.学生读出每个算式,并说出得数.。
2.做第2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笔算乘法的计算法则,再说一说哪些地方最容易出错。
二、整理和复习口算乘法。
让学生口算下面各题.。
20×450×314×21000x×56×30。
200×4500×3140×2800×6320×3。
让学生竖着口算每一组题目.然后让学生说一说每一种口算乘法应该怎样算.接着让生口算第3题。
三、课堂练习。
2.做整理和复习中的第5题.。
先让学生自己做,订正时,让学生根据竖式说得数是怎么样算的。
3.做练习七中的第1题.。
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行间巡视,个别指导.然后集体订正.。
4.做练习七中的第2题.。
让学生用竖式计算,并把得数写在教科书上。
四、数学游戏。
教师先说明游戏的内容并把2、3、4、5、6写在黑板上并举例说明一个数,把这个数连续乘2、3、4、5、6的意思.然后说一个14以内的数并宣布游戏开始,让全班学生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