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还需要考虑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的利用,以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通过阅读教学计划范文,我们可以获得更多关于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的灵感和思路。
2023年寓言教学设计(汇总14篇)篇一
1、了解寓言的.特点。
2、感受优美的语言,学习精美的表达。
3、体会寓言的寓意,感悟文中的人生道理。
重点。
1、了解寓言的特点。
2、感受优美的语言,学习精美的表达。
难点:体会寓言的寓意,感悟文中的人生道理。
预习内容。
一、了解寓言的基本常识。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言在此而意在彼,给人以生活的启示。寓言故事一般是简短的,比喻性的,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都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等。
二、给加点的字注音、解释划线的词语。
嬉戏()风韵()闲适厄()运。
险象迭()生得失之患()。
窖()泯灭()禀告()慧心。
审美心旷神怡()。
三、学习《白兔和月亮》(采用复述故事法。)。
1、复述故事:复述的基本要求:完整准确、突出要点。
问题提示:(1)白兔与其他生物有什么不同之处?从全文中找关键词。
(2)白兔得到月亮前与得到月亮后赏月时心态有什么不同?注意找关键词。
2、通过复述故事或阅读故事,你得出了一个什么结论?(或你受到了什么启发?或它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3、读完文章后,你有什么疑惑?或者你能提出什么有价值的问题?写在下面。
四、学习《落难的王子》(采用问题探究法)。
1、把握寓意。
(1、)王子落难前性格怎样?
(2、)王子遭遇了那些灾难?
(3、)王子落难后性格怎样?从那句话中可以看出。
(4、)王子的性格为什么会发生上述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2、读完这个故事,你还有什么疑惑?(文章中或者自己头脑中的都可)。
五、比较阅读《白兔和月亮》和《落难的王子》探讨写法。
两篇课文在表现主题、安排情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方面,有什么异同。
六、体验与反思。
人生在世,或福或祸,可能不期而至,对此我们应怎样面对?
七、拓展阅读、(一)飞蛾与灯焰。
1)灯焰如豆,青烟袅袅。
2)一只蛾子向他飞来,背后的粉墙上立刻映上了一个如盘的身影。
3)“瞧!人粗都说你渺小,这完全是不实之词!”灯焰跳动着把那影子指给蛾子看。
4)“我真有那么大?”蛾子激动不已,可又半信半疑。于是,慢慢向粉墙飞去,5)她想把自己的形象看得更清。
6)立即,影子变小了。
7)“嘿!你怎么不相信一个诚实的人的话呢?你要真正看清自己的形象,必须站到我这个位置才行。”灯焰以智者的身份劝谕道。
8)蛾子反身向灯焰飞来,粉墙上的影子顿时又变大了。
9)“来呀,快靠近我,靠近些,再靠近些……”灯焰热情地伸长胳膊。
10)蛾子扭头看看粉墙上那如盘的身影,动情地扑向灯焰。
11)灯焰猛地一亮,霎时又恢复了常态。
12)飞蛾不见了,墙上的影子也不见了。
(选自《中国二十世纪寓言选》作者:凡夫)。
(二)阅读《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敌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直译译文:
靠近边塞居住的人中,有位擅长推测吉凶掌握术数的人。他的马无缘无故逃跑到胡人住地。人们都(为此)来宽慰他。那老人却说:“这怎么就不会是一种福气呢?”过了几个月,那匹失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他。那老人又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种灾祸呢?”老人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爱好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断大腿。人们都前来慰问他。那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变为一件福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塞,健壮男子都拿起武器去作战。边塞附近的人,死亡的占了十分之九。这个人惟独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俩一同保全了性命。
读过这两段文字,你有什么感想?
八、当堂检测1、注音或根据注音写汉字。
xi()戏风韵()禀告()e()运。
险象die()生得失之患()泯灭()心旷神怡()。
2、把握寓言知识。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言在此而意在彼,给人以生活的启示。寓言故事一般是简短的,比喻性的,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也可以是()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借古喻(),借小喻(),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寓言的创作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3、本文选自_________,作者_________,本文体裁为_________,《白兔和月亮》的寓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落难的王子》的寓意是__________________。
九、课外延伸:1、周国平的散文寓哲理于叙事中,深入浅出,平易之中多见理趣。请同学们课外阅读《人生寓言》中的其他篇章,写出阅读心得。附:周国平《人生寓言》中的片断。
(一)幸福的西绪弗斯。
西绪弗斯被罚推巨石上山,每次快到山顶,巨石就滚回山脚,他不得不重新开始这徒劳的苦役。听说他悲观沮丧到了极点。
可是,有一天,我遇见正在下山的西绪弗斯,却发现他吹着口哨,迈着轻盈的步伐,一脸无忧无虑的神情。我生平最怕见到太不幸的人,譬如说,身患绝症的人,或刚死了亲人的人,因为对他们的不幸,我既不能有所表示,怕犯忌,又不能无所表示,怕显得我没心没肺。所以,看见西绪弗斯迎面走来,尽管不是传说的那副凄苦模样,深知他的不幸身世的我仍感到局促不安。
没想到西绪弗斯先开口了,他举起手,对我喊道:
“喂,你瞧,我逮了一只多漂亮的蝴蝶!”
我望着他渐渐远逝的背影,不禁思忖:总有些事情是宙斯的神威鞭长莫及的,那是一些太细小的事情,在那里便有了西绪弗斯(和我们整个人类)的幸福。
(二)流浪者和他的影子命运如同一个人的影子,有谁能够摆脱自己的影子呢?
可是,有一天,一个流浪者对于自己的命运实在不堪忍受,便来到一座神庙,请求神允许他和别人交换命运。神说:“如果你能找到一个对自己命运完全满意的人,你就和他交换吧。”
按照神的指示,流浪者出发去寻找了。他遍访城市和乡村,竟然找不到一个对自己命运完全满意的人。凡他遇到的人,只要一说起命运,个个摇头叹息,口出怨言。甚至那些王公贵族,达官富豪,名流权威,他们的命运似乎令人羡慕,但他们自己并不满意。事实上,世人所见的确只是他们的命运之河的表面景色,底下许多阴暗曲折惟有他们自己知道。
流浪者终于没有找到一个可以和他交换命运的人。直到今天,他仍然拖着他自己的影子到处流浪。
(三)诗人的花园诗人想到人生的虚无,就痛不欲生。他决定自杀。他来到一片空旷的野地里,给自己挖了一个坟。他看这坟太光秃,便在周围种上树木和花草。种啊种,他渐渐迷上了园艺,醉心于培育各种珍贵树木和奇花异草,他的成就也终于遐迩闻名,吸引来一批又一批的游人。
有一天,诗人听见一个小女孩问她的妈妈:
“妈妈,这是什么呀?”
妈妈回答:“我不知道,你问这位叔叔吧。”
小女孩的小手指着诗人从前挖的那个坟坑。诗人脸红了。他想了一想,说:
“小姑娘,这是叔叔特意为你挖的树坑,你喜欢什么,叔叔就种什么。”
小女孩和她的妈妈都高兴地笑了。
我知道诗人在说谎,不过,这一回,我原谅了他。(选自《周国平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
我的阅读感悟:
1、有关厄运的名言警句示例:
(1)厄运在同一条路上漫游,时而降临于这个人,时而降临于另一个人。(埃斯库罗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2)苦难有如乌云,远望去但见墨黑一片,然而身临其下时不过是灰色而已。(里希特《长庚星》)。
(3)不幸可能成为通向幸福的桥梁。(日本谚语)。
(4)灾祸是一个人的真正试金石。(鲍蒙特与弗莱彻《荣誉之胜利》)。
(5)苦难磨炼一些人,也毁灭另一些人。(富勒《至理名言》)。
(6)逆境给人宝贵的磨炼机会。只有经得起环境考验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强者。自古以来的伟人,大多是抱着不屈不挠的精神,从逆境中挣扎奋斗过来的。(松下幸之助)。
(7)一颗高尚的心应当承受灾祸而不是躲避灾祸,因为承受灾祸显示了意志的高尚,而躲避灾祸显示了内心的怯懦。(阿雷蒂诺)。
(8)幸运最能发现罪恶;而厄运最能发现美德。(培根《论厄运》)(9)在厄运中满怀希望,在好运中不忘忧虑,这样便能泰然担待祸福。(贺拉斯《歌集》)。
(10)不因幸运而固步自封,不因厄运而一蹶不振。真正的强者,善于从顺境中找到阴影,从逆境中找到光亮,时时校准自己前进的目标。(易卜生)。
2023年寓言教学设计(汇总14篇)篇二
用自己的体验多角度概括寓意,运用想象、联想改写、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知识与能力。
分析故事情节,了解寓言的表现手法和寓意的提示,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憎恶假恶丑,向往真善美。
1、运用多媒体课件配上合适的动画,让学生配角表演,激发学习寓言兴趣。更主要的是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体验出发分析故事情节,再现寓言故事形象。在表演中,激发情感与体验,相信学生也能从自己选定的角度发散思维,多角度把握寓言。
2、多角度理解寓言,可以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鼓励学生多向思考,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第一课时。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
一、导入课文。
1、书题。
2、明确学习目标。
二、整体感悟,把握课文内容。
1、分组探究表演课文。
2、抽组全班表演。
3、现场采访角色。
4、教师把握时机点拨。
三、研读探究。
1、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问题,发现问题。
2、合作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各自的问题及屏幕上问题。
3、合作探究。
先集体探究屏幕上问题,再由学生自己提问,学生自由解答,教师只起点拨作用。
四、体验与拓展。
1、学生再读课文,用自己生活实际去体验课文。
2、完成屏幕显示的题目,先自主完成,再分组交流。
3、集体交流,教师作简要点评,也可以请学生点评。
五、小结。
回顾学习内容,自结学习收获;自评参与学习的主动程度。
教学内容:《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一、导入课文。
二、整体感悟。
1、齐读课文。
2、自主探究课文:
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自己读懂课文。
3、抽学生复述课文大意。
4、全班再集体朗读一遍这两则寓言,然后完成屏幕显示的要求。
三、研读与探究。
1、自主探究。
学生独立探究课文,找出自己还有哪些问题,自主分析屏幕上问题。
2、合作交流。
学生分组交流,自由评点课文。先评点小组成员各自探究的问题,再探究屏幕显示的文字,然后整理出小组还有哪些问题未解决。
3、合作探究。
(1)学生自由抢答屏幕上显示的问题。
(2)学生自由提问,学生自由抢答,教师适时点拨。
四、拓展与体验。
1、学生互相采访明确问题。
2、教师适时点拨。
3、小结。
2023年寓言教学设计(汇总14篇)篇三
这篇课文,是用两则生动有趣的寓言,揭示出深刻的道理。教学时,先让学生带着问题看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接着学生根据阅读要求自学课文,找出不理解的地方,从而进一步了解课文。之后,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让学生自由讨论并交流读了这两则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最后让学生谈一谈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像《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这样的事情。还可以让学生说说还知道哪些寓言。
1、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能够正确读写。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两则寓言故事。
3、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两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准备:相关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寓言吗?你们读过寓言故事吗?(板书:寓言)。
“寓”,是寄托的意思(板书);“言”,讲道理。寓言的意思就是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启发和教育。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则寓言。两则就是两篇的意思。我们先来学习第一篇:亡羊补牢。(板书)。
2、读题,谁知道“亡”、“牢”分别是什么意思?
(“亡”的意思是失去。“牢”畜的圈。)。
3、谁能连起来把题目解释一下?
(羊丢失以后修补羊圈。)。
1、画出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不明白的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解决。
2、边读边思考,这则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音,提醒学生应注意的问题。
读音方面:
“羊圈”的“圈”是多音字,在本文中读“ju4n”,不要读成“qu1n”。
“窟窿”的“窿”读轻声。
字形方面:
“叼”:左右结构,左边最后一笔是“提”,不要写成“撇”。
“悔”:左右结构,左边是“忄”不要写成“十”右下方是“母”字,不要把两点写成竖。
“修”:左右结构,右下方是“三撇”,不要写成“三点”
词语解释:
叼走:衔在嘴里拖着。
街坊:邻居。
劝告:说服,讲清道理,使人感动听从。
后悔:懊恼过去做得不对。
1、出示课件,思考:《亡羊补牢》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养羊人第一次丢羊后,不听街坊的劝告,第二天又丢了羊。他后悔没有听街坊劝告,赶紧把羊圈修好,从此,再也没有丢羊。)。
2、养羊人对街坊的劝告开始是怎么想的?后来又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1)读书,小组讨论。
(2)班上交流。
开始想:羊丢了,修圈已晚,没用。
后来想:如果现在不补羊圈,就不是丢一只、两只的事,而会丢得更多。因此现在修还不晚。做:动手,堵上,修得结结实实。
结果: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丢过。
1、明确寓意。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人有了错,只要认真改,就不算晚。
2、联系实际,谈感想。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今天,我和同学们合作,学习一个新的成语故事。
板书课题:南辕北辙。
请学生观看动画片《南辕北辙》问:动画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1、请同学们拿出字典,自己读书,试着读懂课文。
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生字。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找找生字的特点,比如:
“辕”和“辙”都有车字旁,表示和车有关系。
“固”很有趣,古表示它的读音,大口框表示它的意思是非常结实,可以组成“坚固”、“牢固”。
“驾驶”都是形声字,“马”表示意思,“加”、“史”表示字的读音。“奔驰”这两个字在电视广告上见过。
2、在小组内互相听读课文,读通课文之后,看看有没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3、学生质疑。
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1、请大学带着刚才的问题再读课文,看看你有什么发现。(边读书边思考)。
3、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后学生评价(可以反复读或老师范读)。
4、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分角色读书,并讨论刚才的问题。
不是车下的人不明白,是而车上的人不明白。因为通过读书我们知道,是车下的人告诉车上的人去楚国应该往南走,往北走错了。所以,是车上的人不明白。
(老师对同学们的发言给予充分的肯定性评价)。
通过学习本文,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体会寓意:
通过学习知道一个人如果走的方向不对,是实现不了目标的。
下面我们跨越时空,飞到古时候去感受一下南辕北辙的故事,我们把这个故事演一演吧!(学生分角色表演)。
1、假如车上的人来到我们中间,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2、如果自己做错了事情,朋友给你指出来,你该怎么办呢?
2023年寓言教学设计(汇总14篇)篇四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语展开思考、讨论。
弄懂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课题:《矛与盾》。
一、成语导入,揭题设问。
1、分两组比赛说成语,要求必须来自寓言故事。
2、说说寓言有什么特点。(假托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代寓言两则》中的其中一个寓言故事《矛与盾》。(板书课题,指导学生写好“矛与盾”三个字)。
4、说说读了课题,让你产生了哪些疑问?(矛与盾各是什么样的,分别用来干什么?这则寓言故事讲了件什么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自主学文,释疑懂理。
(一)解题(解决第一个问题)。
观看插图及注释,引导学生了解矛与盾各自的作用。
(二)读通。
1、教师范读,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吐字清楚,注意断句停顿。
2、学生自己练习把语句读通顺,读流畅。。
3、指名2—3名学生读课文,由学生纠正朗读中出现的问题。
4、齐读全文。
(三)读懂(解决第二个问题)。
1、自读课文,结合课后注释,揣摩句子意思。如果有不好理解或说不通顺的语句,就在书上标出来。
2、将自学所得及疑问在四人小组中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质疑相机出示重点句子。
句子一: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a:学生尝试说句意,教师引导学生用现代语言说明白,说通顺。板书“坚”
b:想一想,“誉之曰”的“之”指的是什么?
c:这个人是怎样夸赞的呢?你能读好这个句子吗?
句子二: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a:提示:于,对于。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尝试说句意。板书“利”
b:你能读好这个句子吗?
句子三: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a:学生尝试说句意。引导将“穿透”换一种说法。板书“何如”
b:想一想,问话的人是出于什么目的问这句话的?应该怎样说好这句话?(引导学生以年轻人和老年人这两种不同的身份来说好这句话。)。
3、练习把整个寓言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指名讲。
(四)明理(解决第三个问题)。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练习把这个故事演出来。(提示:根据你们小组的实际情况,可以采用课文的原话,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理解,丰富故事中的情节,表演时要注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
2、选择两个小组上台表演,学生评议。
3、看了这样一个故事,你有问题吗?(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其人弗能应也”?)学生通过讨论可得出:这个人不论怎样回答,都会和自己刚刚说过的话相抵触。进而教师乘机揭示成语“自相矛盾”)。
4、进一步讨论:你觉得这个人可笑吗?可笑在哪里?
5、情景延伸:这个人被这么一问,自知失言,灰溜溜回到家里,他长吁短叹,非常懊丧,这时,他的一位好友来到他家中,了解了情况后,就热心地开导他。就请你扮演他的朋友来开导他,好吗?(教师扮演卖矛与盾的人,请学生在稍作准备后上台表演,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明确寓意。)。
6、现在,我们也用“自相矛盾”比喻语言和行动不一致,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碰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与同学交流一下。
三、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基础性作业: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实践性作业:排练课本剧《矛与盾》。
课题:《鹬蚌相争》。
一、第一自然段。
1、出示(这是一只河蚌)板:河蚌读。
(它张开壳儿在河滩上晒太阳)演:张壳出示:太阳。
问:被暖暖的太阳照着,河蚌会有怎样一番感觉呢?
也许它会说什么?谁来做做河蚌?交流。
(可这时,来了只鹬)出示板:鹬读。
(它看见了,猛地把嘴伸到壳儿里去啄肉)。
问:鹬?河蚌?分别想什么?(也可加语言)也来说一说。
(河蚌急忙把壳儿合上)演:合壳(牢牢地夹住鹬的嘴不放)。
问:这时候的河蚌……(速度、力度-心里如何)。
2、这是故事的起因,我们再完整地听一遍录音(提醒:注意,听仔细了)。
3、打开书本,看这部分内容,先自由读,要求试着复述。
4、学生试讲(绘声绘色、活灵活现,大声点)。
评价:提点意见,优点也行。
二、第二、三自然段。
过渡:鹬和蚌之间的这场争斗,会如何发展?
请看二、三两小节鹬蚌之间的一段对话。
1、自由读。
2、简单说说故事如何发展?(互相争持)。
3、这一段写得非常生动,再请同学读。提醒:加表情。
(动脑,怎么读,才有味道)。
请大家认真听,最好能在脑海中浮现鹬蚌相争的画面。
4、说说此时鹬蚌之间的局势?
(威胁、毫不示弱、和意洋洋、相持、力量相当、互不相让)。
5、在理解的基础上再两人配合分角色朗读。
(前后、左右搭配都行),配以面部表情。
6、请一对搭裆分角色读,为了体现故事的完整性,再请一位同学做旁白。
(可喊暂停提醒:注意语气,表情,要进入情境)。
7、评价。
8、课后也可通过表演,复述故事。
三、第四自然段。
过渡:鹬蚌互相争持,所导致的后果会是什么呢?
1、录音范读。
2、回答:鹬蚌双方--筋疲力尽。
板渔夫--没费一点力气,就把它们一齐捉住了。
3、揭示寓意:这正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四、总结。
1、学了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些什么?
2、交流。
五、发挥想象。
1、鹬和蚌被渔夫抓住后又会出现怎样的情形呢?
2、交流(或可先同桌讨论)。
六、小练笔。
2023年寓言教学设计(汇总14篇)篇五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知道这三则寓言的故事,能从寓意中获得教益。
3.了解伊索寓言的特点,学会阅读寓言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伊索寓言,能从寓意中获得教益。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阅读《伊索寓言》多媒体课件。
一、理解寓言。
1.什么是寓言呢?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或教训。
2.揭示课题。
二、认识伊索和伊索寓言的特点。
1.简要地介绍伊索。
2.简要地介绍《伊索寓言》。
三、初学《伊索寓言》。
1.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读准文中的生字,从文中找出三则寓言故事的寓意。
2.交流三则寓言故事的寓意。
四、精读《伊索寓言》。
1.指名读课文,思考:在这三则寓言中,你喜欢或讨厌哪些人物?为什么?
2.交流。
(1)《狐狸和葡萄》中的狐狸:
a.什么是无能为力?
b.哪些语句能说明它无能为力?它可能想了哪些办法?
c.齐读寓意。
(2)《牧童和狼》中的牧童:
a.“一贯”是什么意思?从什么地方能看出他一贯说谎?
b.两次大叫有什么不同?指名朗读。
c.为什么喊破喉咙,也没有人前来帮忙?是不是这些人见死不救?
d.齐读寓意。
(3)《蝉和狐狸》中的蝉:
a.蝉聪明、机智、善于观察,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
b.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找出有关句子。
3.说说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例子。
五、拓展阅读,了解《伊索寓言》的特点。
1.结合本课和课前收集到的资料,概括《伊索寓言》的特点。
2.在你读过得伊索寓言中,哪个故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从中学到了什么道理?
3.读故事,补充寓意。(《贼和他的母亲》《大力士神和车夫》《池边的鹿》)。
4.再读寓言,体会写法。
伊索寓言里有几则故事,请同学们认真读,说说你的发现。
寡妇与母鸡。
有个寡妇养着一只母鸡,母鸡每天下一个蛋。她以为多给鸡喂些大麦,就会每天下两个蛋。于是,她就每天这样喂,结果母鸡长得越来越肥,每天连一个蛋也不下了。
这故事说明,有些人因为贪婪,想得到更多的利益,结果连现有的都失掉了。
苍蝇与蜜。
房里有蜜漏流出来,许多苍蝇便飞去饱餐起来。蜂蜜太甜美了,他们舍不得走。然而,就在这时他们的脚被蜜粘住,再也飞不起来了。他们后悔不已,嗡嗡乱叫:“我们真不幸,因贪图一时的享受而丧了命。”
对于许多人来说,贪婪是许多灾祸的根源。
叼着肉的狗。
狗叼着肉渡过一条河。他看见水中自己的倒影,还以为是另一条狗叼着一块更大的肉。想到这里,他决定要去抢那块更大的肉。于是,他扑到水中抢那块更大的。结果,他两块肉都没得到,水中那块本来就不存在,原有那块又被河水冲走了。
这故事适用于贪婪的人。
读了这几则故事,你有什么发现?
六、总结。
七、布置作业。
阅读整本书——《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
狐狸时机不成熟。
牧童一贯说谎无人相信。
蝉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
2023年寓言教学设计(汇总14篇)篇六
本文用简洁、传神的描写,刻画了东施这个人物形象。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到不能盲目模仿,要顺其自然。
1、读懂字音,疏通字义,感知课文。
2、反复诵读,体会作品的美感,明确寓意,人知什么是真正的美。
3、理清思路,提高阅读能力。
熟练背诵、正确默写课文。并能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并能将寓言扩展并活学活用。
资源包:(检索到的教案、课件、课利用的资料信息,推荐学习资料。有关庄子墨子的资料。准备搜集有关庄子和墨子的资料。)。
2课时。
第一课时。
“东施效颦”反复诵读,疏通词义,明确寓意。把要解决的问题及方法指导写清楚。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寓言故事?《掩耳盗铃》《南辕北辙》等。
今天,我们再来读一篇庄子写的《东施效颦》。你了解庄子吗?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先读读译文。
2、自己练习把语句读通顺、读流畅。
3、再读读译文。
反复朗读,把文章读流畅。
三、细读课文,读懂寓意。
1.西施和东施的对比,也是美与丑的对比,文章的哪些句子写出了西施的美和东施的丑?
2.出示课件:
西施美:
“西施病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
(1)读了句子你体会到什么?结合你查到的西施的资料来说一说。
(2)西施可真美,用个词来夸夸她吧。
3、西施捂着胸口,皱着眉仍赏心悦目,东施也来学学吧!她美吗?从哪看出来的?
4、出示课件:
东施丑:
“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1)读读这句话,你体会到什么?
(2)能用个词来形容一下东施的样子吗?
(3)再读句子,试着读出东施的丑。
(4)你想对东施说什么?
四、明确寓意,联系实际谈受到的启发。
1、小组讨论:
(1)同样是皱眉捧心,为什么西施的样子美,东施的样子丑?
(2)什么是真正的美,你能告诉东施吗。
(3)现实生活中有没有“东施效颦”这样的事情?举例说一说。
2、班级交流讨论结果。
教师指导点拨: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不切实际的照搬,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五、熟读背诵,进行语言积累。
练习读出感情,再分角色朗读体会寓言的寓意。
作业:
背诵《东施效颦》。
第二课时。
复习并背诵《东施效颦》。学习《楚王好细腰》。
一、复习并背诵《东施效颦》。
二、学习《楚王好细腰》。
自读自悟,读懂、读通每句话。
1、学生自读《楚王好细腰》。
2、全班交流。
三、讲寓言故事,理解寓意,联系生活实际想开去。
1、自己练习讲寓言故事,在小组里讲,全班讲。
2、集体交流:
(1)知道楚王喜爱细腰后,大臣们的心里会想什么?
(2)大臣们投其所好,他们是怎么做的?
出示句子:
“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
大臣们在细腰过程中是否有痛苦,他们会有思想矛盾吗?猜猜他们怎么想的。
再试着读读这句话,读出大臣们的矛盾心理。
(4)你想对楚王和大臣们说什么?
四.升华延伸。
你是不是认为文章结尾还可以写点什么?试着写一写。
这则寓言对你有什么启发?
教师点拨:《楚王好细腰》通过达官显贵们束腰以求楚王宠信的丑陋举止,讽刺了那些投其所好者的可耻下场。
五、检测:检查背诵,交流理解体会寓意。
六、作业设置:
1、从生活中找寓言中的人物。
2、背诵默写古文。
3、推荐阅读《邯郸学步》。
本文用简洁、传神的描写,刻画了东施这个人物形象。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到不能盲目模仿,要顺其自然。
学习的拓展非常重要,可以使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避免东施效颦的事情发生。
2023年寓言教学设计(汇总14篇)篇七
1、认识生字8个,积累词语8个。理解“自相矛盾、掩耳盗铃”两个词语的意思。积累句子若干。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落落大方地把成语故事讲给大家听。
4、使学生明白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夸大其词,更不应该自欺欺人。
读文理解“自相矛盾、掩耳盗铃”两个成语的寓意。
通过理解“矛盾是什么意思”、“那个盗铃人的想法错在哪里”等问题来体会寓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生字卡片、课文录音、写有句子的幻灯片。
一课时。
1、启发谈话:小朋友,我们学过哪些寓言故事?还记得它所告诉我们的道理吗?
2、板书课题,齐读24寓言二则。
3、寓言故事篇幅短小精悍,常常通过一个来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1、自己读读课文,要求:字字音准,文通句顺。
2、自学。
3、小组交流检查。
4、检查。
(1)读词语:矛盾锐利戳穿夸口坚固自相矛盾哑口无言。
(2)理解词义。
(3)交流读文。
1、读了课文后,你认为“矛”和“盾”是指什么?矛盾又是什么意思?
2、找找有关句子读读。
3、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大其词)。
4、再读课文。
1、读词语:铃铛掩耳盗铃(掩耳盗铃中“掩耳”是什么意思?“盗铃”呢?)。
2、读文,找出那个偷铃时是怎么想的?结果呢?
3、你觉得这个想法错在哪儿?
4、揭示寓意:这个寓言告诉我们做事不要自欺欺人(自己欺骗自己)。
1、你还知道哪些成语故事?
2023年寓言教学设计(汇总14篇)篇八
1、学会本课的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新词。
2、正确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这两个寓言故事。
3、理解寓言的意思,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理解两则寓言的含义。
2课时。
第一课时。
谁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教师小结:寓言故事中都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教师举例说明)今天我们来学习两则寓言故事。首先我们学习第一则寓言故事《揠苗助长》。
1、自读《揠苗助长》,学习生字。
2、检查自学生字的效果。
3、让学生以“开火车”的方式读生字。
4、再读课文,了解寓言的大致意思。
(在小组里说一说,然后指名在全班交流。)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5、根据寓言内容,思考问题,读懂课文。
(1)种田人见到自己田里的庄稼总是不长,他的心情怎样?在文中画出最能表现心情的词语(焦急)引导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要把种田人的焦急的心情表现出来)。
(2)种田人怎样做的?指名朗读课文的相关段落。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
6、小组讨论:种田人觉得这种做法怎样?你觉的他这种做法怎样?
从“总算”“一大截”理解种田人的心情。
7、这则寓言最后的结果怎样?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法。
(小组交流,指名在班上说一说)。
你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像故事中种田人那样的人?你想对那个种田人说点什么?
(先在小组里说说,再在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总结这则语言的含义。
(凡事都有它的自身发展的规律,如果违反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办事,就会把事情弄糟。)。
2023年寓言教学设计(汇总14篇)篇九
1、认识生字8个,积累词语8个。理解“自相矛盾、掩耳盗铃”两个词语的意思。积累句子若干。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落落大方地把成语故事讲给大家听。
4、使学生明白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夸大其词,更不应该自欺欺人。
读文理解“自相矛盾、掩耳盗铃”两个成语的寓意。
通过理解“矛盾是什么意思”、“那个盗铃人的想法错在哪里”等问题来体会寓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生字卡片、课文录音、写有句子的幻灯片。
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启发谈话:小朋友,我们学过哪些寓言故事?还记得它所告诉我们的道理吗?
2、板书课题,齐读24寓言二则。
3、寓言故事篇幅短小精悍,常常通过一个来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二、自学生字,练习读《自相矛盾》。
1、自己读读课文,要求:字字音准,文通句顺。
2、自学。
3、小组交流检查。
4、检查。
(1)读词语:矛盾锐利戳穿夸口坚固自相矛盾哑口无言。
(2)理解词义。
(3)交流读文。
三、理解寓意,熟读课文。
1、读了课文后,你认为“矛”和“盾”是指什么?矛盾又是什么意思?
2、找找有关句子读读。
3、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大其词)。
4、再读课文。
四、用上述方法来学《掩耳盗铃》。
1、读词语:铃铛掩耳盗铃(掩耳盗铃中“掩耳”是什么意思?“盗铃”呢?)。
2、读文,找出那个偷铃时是怎么想的?结果呢?
3、你觉得这个想法错在哪儿?
4、揭示寓意:这个寓言告诉我们做事不要自欺欺人(自己欺骗自己)。
五、扩展阅读。
1、你还知道哪些成语故事?
2023年寓言教学设计(汇总14篇)篇十
1、本课的两则寓言,是两个成语故事。每则寓言的题目,各是一条成语。《南辕北辙》选自《战国策·魏策四》。这则寓言按内容可分两层。第1层是故事部分。那个要到楚国去的人,明明知道楚国在南边,他却坐着马车往北“飞跑”,说明他的行动和目的相反。当朋友提醒他的时候,他却边说了3个“没关系”,表明那个人极不虚心。自恃有3个优越条件,忽视“方向”这个根本问题。第2层是作者的议论。“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跑。”“硬要”一词,点出了那个人不顾客观实际,坚持错误。“谁者知道”,表明事情很清楚,人人皆知,无可怀疑。“越……越……越……也就越……”前面3个是条件,后面是必然产生的结果。整个方向错了,好的条件也就会转化为不利因素,条件越好,离他要达到的目标楚国会越远。
2、《滥竽充数》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讲的是战国时候,齐宣王用300人吹竽,南郭先生不会吹,混在中间充数。“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写出南郭先生装腔作势的样子。人们常常用这个寓言故事比喻没有真才实学而混在行家里面凑数,或不好的东西混的好的里面凑数,有时也用来表示自谦。
1、初步学会抓住人物言行概括人物特点的阅读方法。
2、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3、会复述《滥竽充数》。
教学重点:了解什么是寓言;初步掌握学习寓言的基本方法是先读懂故事,然后抓住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特点,从中概括出故事包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揭示寓意对小学生来讲是有一定难度的,只要求说得对。
课文录音,小黑板。
2课时。
初步了解“寓言”这种文学样式的特点,理解第1则寓言。
(二)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理解“寓言”。
“寓”是“寄托、隐含”的意思。“寓言”是用一个简短的故事来说明某人道理或某种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学习寓言,先要读懂故事,尤其要注意故事中人物的言行,然后抓住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特点,从中概括故事中所包含的道理。
2、出示第1则寓言:南辕北辙。
这则寓言选自《战国策·魏策四》。
“辕”和“辙”各是什么意思?
(辕:车前头夹牲口的两种长木。辙:车轮碾过的痕迹。)。
“南辕北辙”就是说车头向南,但车轮向北行。这是怎么回事呢?
3、自学课文,找出写人物言行的句子,概括人物特点。
(1)《南辕北辙》写了人物的几问几答?
朋友坐车人。
上哪儿去?到楚国去。
怎么不是往北走?我的马跑得快。
离楚国不是越远了吗?我的车夫是个好把式!
你哪一天才能到楚国呀?我带的盘缠多。
(2)朋友是什么情况下提醒坐车人的?
(3)坐车人为什么下听劝告?
(4)这三个“没关系”说明什么?从他的四次回答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5)指导朗读。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坐车人错在哪里?(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跑。)“硬要”一词说明什么?(说明哪个人不顾客观实际,坚持错误。)。
“谁都知道”表明了什么?(表明事情很清楚,人人皆知,无可怀疑。)。
“越……越……越……也就越……”前三个“越”是条件,后一个“也就越”是必然产生的结果。坐车人的恃拥有三个优越的条件,却忽视了应向哪个“方向”跑的最根本的问题。整个方向错了,好的条件也转化为不利的因素,条件越好,离他要达到的目标也就越远。
(3)这则寓言说明了一个什么首理?
5、齐读这则寓言。
运用学习寓言的方法,理解第2则寓言。
(二)教学过程。
1、复习《南辕北辙》。
2、学习《滥竽充数》。
自读课文,想想:
(1)“充”是什么意思?
(2)齐宣王时,南郭先生为什么“充”得了?齐泯王时,他为什么“充”不下去了?
结合理解“讲排场”是什么意思。
(3)从课文中找出写南郭先生行动的语句,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每次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序数。)。
结全理解“装腔作势”。
(4)人们常这个寓言故事比喻没有真才实学而混在好的东西里面凑数。有时也用来表示自谦。
3、说说,学了这则寓言,你懂得了什么?
4、想想,南郭先生逃回家以后,他会怎么想,怎么做?
5、作业:续写。
2023年寓言教学设计(汇总14篇)篇十一
1、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背诵课文。
2、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4、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培养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
对照注释把课文读通读懂,了解寓意。
由寓言引发的感悟。
两课时。
第一课时《郑人买履》。
教学目标:学习《郑人买履》,理解意思,体会深刻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都喜欢猜谜语,下面请大家猜一猜这是什么?“稀奇古怪两只船,没有桨来没有帆。白天载人四处走,夜晚横卧在床前。”
本课的两则寓言与以前学过的寓言相比有什么不同?(使学生知道,这两则寓言是文言文,学习文言文要先把语句读通顺,再借助注释理解句子意思,然后讲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最后达到熟读成诵。)今天,我们用这样的方法先来学习《郑人买履》。
二、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先让学生介绍,教师适当补充)。
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前233)即韩非。我国战国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是当时著名思想家荀卿的学生。韩非子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之前的法家学说,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后人称《韩非子》,现存55篇。他提倡法制,反对以血统为中心的等级制度。
战国是继春秋之后的一个时代,约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这一阶段人们思想极其活跃,曾有“诸子百家”之说。
三、文本解读:
1、学生自读《郑人买履》,对照文后注解,同桌合作,尝试说一说句子的意思;研究怎样读,才能读通顺,试着读一读。
2、全班交流:质疑释疑;学生评议,老师点拨引导。
四、讲寓言故事,理解寓义。
1、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
2、合作探究:郑国那个买鞋的人可笑在哪里?你能悟出寓言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老师点拨: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
五、拓展延伸:
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事例吗?请联系实际加以说明。
六、布置作业:
1、背诵《郑人买履》。
2、根据《郑人买履》的寓意,编一则小故事,题目自拟。
第二课时《刻舟求剑》。
学习目标:
1。能正确理解“刻舟求剑”的寓意。
2.能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刻舟求不到剑的道理,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重点:
通过理解词句,懂得“刻舟求剑”的意思和含义。
学习难点:
理解课文,明白那个人的想法错在哪里。
课堂学习:
一、成语接龙,导入课文。
同学们,我们今天搞个成语接龙,老师起个头,比如“日理万机”下一个同学再以“机”开头接着说一个成语,比如“机不可失”,接不上的表演一个节目。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新的成语——“刻舟求剑”。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齐读课文。
3、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
三、合作探究:
1.从这个人找剑的过程来看,你能看出他是怎样的人呢?
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
3、你觉得《刻》上掉宝剑的人愚蠢之处在哪里》。
四、拓展延伸:
如:正确面对现实,灵活机动地处理事情。
尊重客观事实,不要因循守旧。
时代在发展,思想要跟上……。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刻舟求剑》。
2、课外收集三则成语故事,并作简要评论。
2023年寓言教学设计(汇总14篇)篇十二
1、认识本课生字7个,积累词语8个。理解成语“自相矛盾、掩耳盗铃“的意思。
2、能流畅地朗读课文。
3、能落落大方地把成语故事将给大家听。
4、让学生明白做事情要实事求是,不要夸大其词,更不应该自欺欺人。
一、话引入,出示课题。
1、同学们,我们曾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2、出示课题:寓言二则。
二、学习第一则:自相矛盾。
1、读题:自相矛盾。
2、看图,指出矛、盾,轻声读文,找找这人是怎么夸口矛与盾的?
3、指导朗读这人夸口的话。
“我的矛锐利的很,不论什么盾都戳得穿!”
“我的盾坚固的很,不论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板书:矛-----锐利不论什么盾都戳得穿!
盾-----坚固不论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4、理解“锐利”的意思。
读准“戳”的音,并做做动作。
5、表演读。
6、想想:什么叫自相矛盾?
7、小结: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夸大其词。
三、学习第二则:掩耳盗铃。
1、读题:掩耳盗铃。
2、做做:掩耳的动作。
3、自由读文,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4、找找写哪人想法的句子,想想错在哪里?
5、小结:做事不要自欺欺人。
四、复习巩固。
1、朗读全文。
2、摘抄所学的寓意。
五、课外拓展。
1、你还知道哪些成语故事?
选一个你最喜欢的成语故事讲给大家听。
2023年寓言教学设计(汇总14篇)篇十三
1、识认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寓言的寓意。
了解寓言内容,理解寓意。
两课时。
一、板书“寓言”,回顾:什么是寓言?我们学习了哪些寓言?学习寓言的方法是?
二、学习《亡羊补牢》。
1、初读寓言。
2、指名分节朗读寓言,相机学习生字词,理解词语。
3、结合理解“亡羊补牢”的字面意思,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研读课文,理解寓意。
a、结合理解句子。
街坊劝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示例:
生:我从“劝”“赶快”“吧”体会到街坊很关心养羊人,是诚心相劝。
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
生:我从“已经”“还”“呢”体会到这个养羊人,丢了羊心里很难过,不过压根儿没想到剩下的羊。只想着损失没想怎么减少损失。
b.引导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养羊人的心情。谈谈各自有没有类似的体会。
c、“他很后悔……”又丢了一只羊后,养羊人的心情怎样?是怎么做的呢?
示例:
生:他丢了羊,很舍不得,很难过,但更后悔,因为没有听劝,懊悔极了。
生:我从“赶快”“再也”体会到,养羊人改变态度,很认真地改过:听了街坊的劝,认真修羊圈,结果就“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d、结合寓言,联系生活体验,理解寓言。
示例:
生:善于接纳别人的意见;
生:犯了错,不要紧,要记住这个教训,不要犯类似的错误。
生:犯了错,要认真改错,否则后果会很严重。
……。
三、作业。
1、抄写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写出成语“亡羊补牢”的意思。
3、联系生活实际,写一件自己做过的类似的事。并用一句话写出自己的认识。
一、学习《南辕北辙》。
1、认读“辕”和“辙”并理解字意。指名读课题,大致理解词意。
2、初读寓言,把握寓言大致讲了一件什么事?
3、研读课文,体会那个去楚国的人可笑之处有哪些?
a、“坐着马车在大路上飞跑”生:在大路上飞跑,路越好跑得越快,越可笑!
b.“他的朋友见了,叫住他问:‘你上哪儿去呀!’”
示例:
生:从“叫住”可见他跑得很快,很引人注意。
生:也可以看出朋友很关心他,也可以看出,这个人很固执。
生:“见了”“叫住”可见这人很心急,
c.朋友很奇怪,提醒他说:“楚国在南边,你怎么往北走呀?……。
示例:
生:这个人很可笑:朋友这么关心他,特意把他叫住,提醒他,他仍然坚持向北去。
生:我从三个“没关系”中,体会到他很固执,太很可笑。
生:他这么做是明知故犯,太可笑。
生:我从“越……越……越……越……”体会到他想的做的正好是背道而驰,而且还如此固执,错的离谱。
d、创设情景:好心劝告这个固执的人,理解寓言。
示例:
生:你的行动和目的是相反的,这样子怎么能达到目的呢?
生:你这样坚持下去,盘缠一旦用完,很可能会饿死的呀!
生:朋友你错了,早点回来可以省点力气,也省钱,还能更早到楚国……。
……。
e、理解成语“南辕北辙”
二、拓展学习《买椟还珠》。
三、作业。
拓展:劝劝这个固执的人。并在后面画上相应的笑脸或者难过的脸,老师会根据你的劝说的内容选择相应的笑脸。
2023年寓言教学设计(汇总14篇)篇十四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课文中的词语的意思。
3.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事要脚踏实地、不急于求成以及双方为了一点利益互不相让,可能会导致两败俱伤的道理。
理解寓言内容,体会寓意。
读懂词句,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多媒体课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今天老师和同学一起来学习两则寓言。你们知道什么是寓言吗?
2、归纳解释:寓言是用虚构、简短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教训,两则就是告诉咱们这课共有两个故事。
3. 学习“寓”字:“寓”是“寄托”的意思。(学生自由发言,说自己的记忆字形的方法)
4、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则寓言。(板书:揠苗助长,指导读准字音)
二、初读课文,了解寓言大意
1、请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生词:齐读、指名读、小组读、全班读。
3、指名读故事,读通顺课文,并说一说“揠苗助长”是什么意思。
三、学习故事,揭示寓意
1、学生自由读故事,然后交流自己读懂的内容。
2、指导朗读:
(2)指导朗读第一段,读出农夫的焦急。
(3)指名读第二、第三段。农夫想到什么办法?(相机理解“筋疲力尽”)
(4)让学生观看插图。此时他的神情是怎样的?能用一个词语概括吗?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二、三自然段:能把农夫当时又累又高兴的心情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6)指名读第四段:农夫辛苦工作了一天,结果怎样?(理解“纳闷”)
3、理解寓意:
(1)讨论交流:禾苗为什么会枯死?种田人错在哪儿?
(2)小结:这个庄稼人采用拔苗的方法,想让禾苗长得快些,这种做法违反了禾苗生长的规律,太急于求成,所以禾苗不但不能长高,相反都枯死了,这是个错误的做法。
(3)看到枯死的禾苗,如果你是农夫的儿子,你会说些什么?如果你是他的邻居,又会说些什么?如果你是他的妻子,你会说些什么?如果你是村里最德高望重的老人,你会忠告他什么?(口头练习说。)
四、指导识字写字
1、请同学读生字。
2、记忆字型,分析难写字
3、师范写,学生书空
4、描红
第二课时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讲故事:战国时候,中原大地并立着七个小国:秦、楚、韩、魏、赵、燕、齐。(出示战国七雄图)在这七个国家中,秦国的国力最强大,其他六个国家势力较弱,但相互之间实力相当。秦国一直野心勃勃,想消灭其他六国,统一天下。但他心里明白:如果直接与六国为敌,即使自己再强大,也很难如愿以偿。于是,他一直在等待着机会。 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小矛盾,赵王大怒,决定攻打燕国,出出心里的这口气。秦王大喜,相信统一天下的机会来了。然而,赵国有个叫苏代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急忙求见赵王。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立刻打消了赵王攻打燕国的念头,也使得秦王失掉了一个统一天下的好机会。一个故事,居然就制止了一场战争,什么故事有这么大的力量呢?这个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另一则寓言故事《鹬蚌相争》(板书,读准字音)
二、初读故事,了解内容:
1、自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看看生字表或查字典,做到正确流利;同时,想想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出示生词,多种方法检查朗读,读准字音,认清自形。
3、指名读课文,相机正音。
4、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三、再读故事,理解寓意
1、自由读课文,思考:鹬蚌是怎样互不相让的?划出有关语句。
2、学生交流。
3、指导朗读:
出示鹬蚌相争时的语言,指导朗读。(指名读,男女生对话读,师生分角色读。)
4、鹬蚌相争的结果怎样?(指名回答,指导朗读)
5、换位思考:这样一个结果,三个主人公:鹬、蚌、渔翁会怎么想呢?
6、学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
7、小结: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
四、拓展延伸
1.发挥想象: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这次,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新的故事呢?(让学生拓展想象,可以课后练笔,可以当场练说)
2、你还知道那些寓言故事?读后有什么收获?
五、指导写字:
先范写,再描红。
六、布置作业
1、把自己新编的故事写下来。
2、再去搜集一些其他的寓言故事,读一读,体会它蕴含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