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计划中,我们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方式,以确保教学的有序进行。下面是一些教学计划编写的注意事项和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观察立体图形教学设计大全(18篇)篇一
教学内容分析: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马拉松比赛的来历。
2500年前,希腊人和波斯人在希腊一个名为马拉松的小渔村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争,结果希腊人取得了胜利。为了把胜利的消息很快地传送到首都雅典,一个名叫菲利比斯的战士不顾一切,精疲力竭地从马拉松村一直跑到雅典,通报完胜利的喜讯后随即倒地死亡。人们为了纪念马拉松之战,为了纪念这位战士,将马拉松比赛定为长跑比赛项目,歌颂了菲利比斯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精神。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了解马拉松的意义,即歌颂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精神。
3、了解马拉松运动项目的来历。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正确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体会“马拉松”这种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精神。
教学准备:cai课件,学生收集有关英雄的资料、马拉松的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激发阅读兴趣。
师:孩子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马拉松》,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课文,看看你对马拉松有了哪些认识。
生1:我知道马拉松是个体育项目。
生2:我还知道马拉松是个小渔村。
师:那你能来填一填吗?(出示填空题,点名填空)。
1896年,第()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举行。会前,一位法国人提议,把从()跑到()作为一个比赛项目,用来纪念()之战,纪念那位把胜利喜讯带给人民的()。2、1920年,经过重新测量,确定这段距离为()千米()米。
师:那么,马拉松赛跑为什么成为奥运会的比赛项目呢?现在让我们回到两千五百年前那个叫马拉松的小渔村去经历那场惊心动魄的马拉松之战吧。
二:品读课文。
1、指导学习第一自然段。
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师: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生1:希腊人民奋起反抗,以一万人对付波斯帝国的十万大军,在海边一个叫马拉松的小渔村和敌人展开了决战,结果大获全胜。
生2:两千五百年前,野心勃勃的波斯帝国对希腊发动了侵略战争。
师:波斯帝国用十万大军去对付希腊的一万人,波斯帝国真是……。
生一起回答:野心勃勃。
师:你来读读这句话好吗?
生带着愤怒的语气读了这句话。
师:谁来说说波斯帝国有什么样的野心?
生1:波斯帝国想霸占希腊的土地。
生2:波斯帝国想奴役希腊人民。
生3:他们想抢夺财物。
……。
师:于是,那野心勃勃的波斯帝国对希腊发动了----。
生齐答:侵略战争。
师:如果战斗失败,希腊人民将会怎样?
生1:他们将会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
生2:他们会变成波斯帝国的奴隶。
生3:他们会无家可归。
……。
师:于是(引读“希腊人民奋起反抗……)。
师:孩子,希腊人民的这场胜利来得容易吗?
生齐答:不容易。
师:你从哪儿知道的?
生:希腊人民以一万人对付波斯帝国的十万大军。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一万十万。
师:希腊以一万人战胜了波斯帝国的十万大军,这是一场怎样残酷的战斗啊!(播放视频,教师描述:希腊人民与波斯帝国在马拉松展开了决战,当一位希腊战士的大腿上中箭时,他怒吼一声,拔下箭继续战斗着,任凭鲜血不断的流淌;当一位希腊战士被许多敌人围攻时,他一点也不畏惧,用一个人的力量抵挡着不断向他刺过来的长矛)。
师:看到这样的场景,你的心中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1:我很愤怒。
生2:我很生气。
生3:我感到很痛心。
生4:我觉得希腊人民很伟大。
……。
(师相机让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
师:现在,就让我们用朗读让心中的这份感情尽情流淌吧。(全班齐读)。
2、指导学习第二段。
师:马拉松之战牵动着所有雅典人民的心,他们正在雅典--。
生回答:翘首以待。
师:你能用动作来表示“翘首以待”吗?
学生用自己的动作演示“翘首以待”师顺势采访:你们在翘首以待什么?
生1:我在等着这场战争的结果。
生2:我希望能够得到胜利的消息。
观察立体图形教学设计大全(18篇)篇二
教学目标:1、整理回顾“空间与图形”领域第一学段的相关知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促使学生在该领域构建系统的认知体系。
2、能熟练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计算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面积。
3、进一步掌握用自选单位和测量图形的面积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能熟练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计算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进一步掌握用自选单位和测量图形的面积方法。
2、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形成系统的认知体系。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回顾与练习。
1、书本上第84页第1题。
2、出示书本上第84页第2题。
先让学生说说什么样的角叫锐角、直角、钝角,教师板书。
在下面星座中,用红笔描出5个角,并说说这些角中的哪些是锐角、直角、钝角。
3、在括号内填上适当的单位。
(1)长江大约长6300();
(2)小华家住房面积是98();
(3)豹子每时大约可以跑120();
(4)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5();
(5)课桌大约高80()。
体会并认识长度和面积单位,会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或面积单位。
4、出示书本上第85页的第4题。
5、李红家准备在客厅地面上铺上方砖,选择哪种方砖便宜?需要这种方砖多少块?
让学生思考先求出什么,再求出什么。
第一步先求出客厅的面积:6×4=24(平方米)=2400(平方分米)。
第二步再求出方砖的面积:2×2=4(平方分米)1×1=1(平方分米)。
第三步求出方砖的块数:2400÷4=600(块)2400÷1=2400(块)。
第四步求出价钱:600×5=3000(元)2400×3=7200(元)。
比较:边长为2分米的方砖要便宜,需要600块。
二、完成《课堂作业本》和《同步练习》。
让学生看懂图意,然后根据照相机的位置判断所拍到的熊猫照片。
说说什么样的角叫锐角、直角、钝角。
学生自己填写后集体核对。
(1)让学生回忆长方形的面积和周长的计算方法。
长方形面积=长×宽长方形周长=(长+宽)×2。
让学生理解“占地面积”就是求长方形的面积,求护栏的长就是求长方形周长。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要学会检查。
板书设计。
空间与图形。
长方形面积=长×宽长方形周长=(长+宽)×2。
6×4=24(平方米)=2400(平方分米)。
2×2=4(平方分米)1×1=1(平方分米)。
2400÷4=600(块)2400÷1=2400(块)。
600×5=3000(元)2400×3=7200(元)。
比较:边长为2分米的方砖要便宜,需要600块教学反思。
课题第二节复习课课时49。
教学目标:1、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有关面积的实际问题,能够从不同的方向去观察物体的形状,并进行辨认,会辨认八个方向和简单的路线图,会判断轴对称图形。
2、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策略。
教学重点难点。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形状,判断轴对称图形。
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解决问题。
1、书本上第85页第6题。
在一个长方形花坛四周,铺上宽1米的小路。
(1)花坛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小路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搭一搭、看一看。
出示由4个正方体所搭成的物体形状,然后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3、数一数一共有多少块小方块。
(1)出示书本上的小木块。
4、下面是5路公共汽车行驶的路线图。
(1)出示5路车的路线图。
(3)然后根据路线图填写书上的内容。
5、下面图案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二、课堂总结。
问题1: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对学生来讲,难度不大。算式:20×15=300(平方米)。
问题2:让学生思考一下小路的面积如何去求?引导学生思考:
小路的面积=整个长方形的面积-花坛的面积。
并让学生思考:整个面积的长和宽是多少米?(20+1+1)×(15+1+1)=374(平方米)。
2)组织学生开展数一数的活动中,有困难的学生可以搭一搭。
(3)组织交流你是怎么数的。
(2)让学生回顾平面图上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让学生思考怎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然后判断,如果是轴对称图形,让学生画出轴对称线。
板书设计。
空间与图形。
20×15=300(平方米)。
(20+1+1)×(15+1+1)=374(平方米)。
观察立体图形教学设计大全(18篇)篇三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材第69页例2、例3及练习十六、第3题、第5题。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简单立体图形的活动,使学生理解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通过对立体图形的观察,使学生能够辨认从立体图形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形状。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重点;使学生学会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法:谈话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复习引入。
(一)教师拿出一个公鸡的玩具,让学生从不同位置观察。
师:为什么是同一个玩具我们看到的形状不同呢?
学生回答:因为观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形状也不同。
(二)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的教具,让学生说出名称。
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有关立体图形的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从前后左右观察物体,看到的物体的形状不一定相同,为下面学习观察立体图形做准备。
二、探究新知。
(一)、课件出示例2主题图。教学例2。
1.观察长方体的形状。
师:小英、小刚、小强三位小朋友在干什么?
生:观察一个长方体。
师:跟上节课学习的一样吗?也是从前、后、左、右四个方向观察长方体的形状吗?
生:不是。
师:这三位同学是怎样观察的?
生:小英在侧面观察。
生:小刚在正面观察。
生:小强从上面观察。
师:老师给他们拍了个照片,瞧,照片出来了,动动脑筋,这三张照片分别是谁拍到的?
生:第一张是小英拍到的`。第二张是小刚拍到的。第三张是小强拍到的。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小英是从侧面看的,因为小刚是从正面看的,因为小强是从上面看的。
师:说的真棒,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
2.观察学过的立体图形(正方体、圆柱、和球)。
(1)合作探究,直观感知。
小组活动:将立体图形摆放在桌子中间,组内同学分别从正面、上面、侧面进行观察。
(2组内交流:我站在什么位置看到了什么样的图形。
3.全班交流。
(1)观察正方体。
小组活动:将正方体摆放在桌子中间,组内同学分别从正面、上面、侧面进行观察。
全班交流:我站在什么位置看到了什么样的图形。
设疑:为什么看到的都是正方形?
交流:通过刚才的观察,你有什么发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正方体,看到的形状相同,都是正方形。)。
(2)观察圆柱体。
小组活动:将圆柱体摆放在桌子中间,组内同学分别从正面、上面、侧面进行观察。
全班交流:我站在什么位置看到了什么样的图形。
设疑:为什么看到的图形不一样?
交流:通过刚才的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圆柱体从正面和侧面看都是长方形,从上面看是圆形。)。
(3)观察球体。
小组活动:将球摆放在桌子中间,组内同学分别从正面、上面、侧面进行观察。
全班交流:我站在什么位置看到了什么样的图形。
设疑:为什么看到的都是圆形?
交流:通过刚才的观察,你有什么发现?(球从每个方向观察,看到的都是圆形。)。
4.小结。
正方体和球从不同的位置看上去都是一样的;长方体和圆柱从不同的位置看过去是不一样的;从不同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观察立体图形教学设计大全(18篇)篇四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材第69页例2、例3及练习十六、第3题、第5题。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简单立体图形的活动,使学生理解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通过对立体图形的观察,使学生能够辨认从立体图形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形状。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重点;使学生学会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法:谈话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复习引入。
(一)教师拿出一个公鸡的玩具,让学生从不同位置观察。
师:为什么是同一个玩具我们看到的形状不同呢?
学生回答:因为观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形状也不同。
(二)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的教具,让学生说出名称。
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有关立体图形的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从前后左右观察物体,看到的物体的形状不一定相同,为下面学习观察立体图形做准备。
二、探究新知。
(一)、课件出示例2主题图。教学例2。
师:小英、小刚、小强三位小朋友在干什么?
生:观察一个长方体。
师:跟上节课学习的一样吗?也是从前、后、左、右四个方向观察长方体的形状吗?
生:不是。
师:这三位同学是怎样观察的?
生:小英在侧面观察。
生:小刚在正面观察。
生:小强从上面观察。
师:老师给他们拍了个照片,瞧,照片出来了,动动脑筋,这三张照片分别是谁拍到的?
生:第一张是小英拍到的。第二张是小刚拍到的。第三张是小强拍到的。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小英是从侧面看的,因为小刚是从正面看的,因为小强是从上面看的。
师:说的真棒,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
(1)合作探究,直观感知。
小组活动:将立体图形摆放在桌子中间,组内同学分别从正面、上面、侧面进行观察。
(2组内交流:我站在什么位置看到了什么样的图形。
3.全班交流。
(1)观察正方体。
小组活动:将正方体摆放在桌子中间,组内同学分别从正面、上面、侧面进行观察。
全班交流:我站在什么位置看到了什么样的图形。
设疑:为什么看到的都是正方形?
交流:通过刚才的观察,你有什么发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正方体,看到的形状相同,都是正方形。)。
(2)观察圆柱体。
小组活动:将圆柱体摆放在桌子中间,组内同学分别从正面、上面、侧面进行观察。
全班交流:我站在什么位置看到了什么样的图形。
设疑:为什么看到的图形不一样?
交流:通过刚才的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圆柱体从正面和侧面看都是长方形,从上面看是圆形。)。
小组活动:将球摆放在桌子中间,组内同学分别从正面、上面、侧面进行观察。
全班交流:我站在什么位置看到了什么样的图形。
设疑:为什么看到的都是圆形?
交流:通过刚才的观察,你有什么发现?(球从每个方向观察,看到的都是圆形。)。
4.小结。
正方体和球从不同的位置看上去都是一样的;长方体和圆柱从不同的位置看过去是不一样的;从不同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学生将用眼观察和动手操作结合起来,在亲身经历中体验,直观地感受到每种学过的立体图形正面、上面、侧面的形状,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5.知识应用。
(1)连一连。
小乌龟、小狗、小鹦鹉在观察冰箱,它们眼中的的冰箱是什么样的?
指名回答、教师连线。
(2)填一填。
长颈鹿和小猴子也来观察冰箱,这次老师在冰箱上放了一个饼干盒,长颈鹿从上面观察,小猴子从正面观察,它们眼中的的冰箱又是什么样的?填一填。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从正面、上面、侧面观察物体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课件出示例3主题图。教学例3。
1.(1)猜猜看。
学生在组内讨论、猜测,并说出理由。
(2)汇报交流。
(3)讨论:我们单凭一个面能不能确定这是什么物体?
小结:这个立体图形可能是正方形,还可能是一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
【设计意图】结合教材内容,用“猜一猜”的方式,让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态度探索和应用知识,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
2.(1)猜一猜。
课件出示:从正面看一个立体图形,看到的是长方形,这个立体图形可能是什么?
学生在组内讨论、猜测,并说出理由。
(2)汇报交流。
(3)讨论:我们单凭一个面能不能确定这是什么物体?
小结:这个立体图形可能是长方形,还可能是圆柱体。
【设计意图】结合教材内容,用“猜一猜”的方式,让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态度探索和应用知识,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
总结:只看到物体的一个面,不能判断这个立体图形的形状是什么样的,只有把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形状进行综合,才能形成立体图形的完整表象。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完成教材第70页练习十六的第3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71页练习十六的第5题。
以小组为单位,用准备好的小正方体摆一摆,再分别从正面、上面和侧面看一看,把自己看到的形状在练习本上画出来,并说一说看到的形状,最后独立完成连一连。
【设计意图】通过“摆一摆”的活动,让全体学生真正动起来,教师随时参与到各组的活动中去,从实物到图片,遵循了由形象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帮助学生掌握全面、正确观察立体图形的基本方法。
四、全课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我们以后观察物体时,应从多个方面、全方位的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细节,这样得出的结论才会比较准确。
五、课堂作业:第71页练习十六,第5题。用几个小正方体拼摆组合图形,并从不同方向观察。
板书设计:。
从正面看从侧面看从上面看。
安徽省黄山市实验小学裴蓓(初稿)安徽省黄山市实验小学程秋霞(修改)安徽省黄山市教科院高娟娟(统稿)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想象......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使学生初步掌握全面、正确地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二)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从不同角度观察学......
范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使学生初步掌握全面、正确地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二)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从不同角度......
观察立体图形教学设计大全(18篇)篇五
教材分析:学生在四年级之前已经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图形,这些知识在学生头脑里是零散的。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这些学过的图形进行整理归纳,把这些图形练习在一起,建构初步的图形知识体系,培养学生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的能力。同时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发现三角形的稳定性与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并利用生活实例,让学生认识到三角形稳定性和四边形不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能够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图形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体会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和三角形的稳定性。
教学准备:由硬纸片做成的各种平面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展示课件,提问:我们以前已经学过哪些图形?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画出或找出相应的图形模型。
想一想:你能不能根据各图形的特征进行分类呢?
教师板书课题:图形分类。
(一)分一分:让学生独立尝试分类,采用标号的方式进行。(也可以画出图形来分类)。并与同桌交流分类的方法。
汇报与交流:分小组汇报分几类及分的理由。
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
(1)立体图形;(2)平面图形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线段围成的)。
师:刚才我们分出的平面图形还能再分类吗?试一试。
1.平面图形(根据是否线段围成)。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五边形…)。
圆形。
2.平面图形(根据角的数量或根据边的数量)。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
3.平面图形(根据是否有直角组成)。
长方形、正方形。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师生共同小结分类的方法。
板书设计:图形分类。
立体图形。
图形:曲线围成的图形。
平面图形。
线段围成的图形。
观察立体图形教学设计大全(18篇)篇六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和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弄清形状的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多媒体课件、图形卡片。
各种形状的实物。
1、数一数(电脑出示)。
数一数刚才的机器人分别用了多少个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学生可以独立地数,也可以自由组合)。
2、搭学具。
(1)活动:看看你们组的学具,说说准备搭个什么?然后再分工,由谁来搭,谁来传递,谁来讲解。讨论好了,就用你们的、智慧和灵巧的双手开始工作吧!(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
(2)各小组汇报:
四:全课小结今天,我们不仅认识了各种形状的物体,还用它们装扮了我们的生活。
观察立体图形教学设计大全(18篇)篇七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材第69页例2、例3及练习十六、第3题、第5题。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简单立体图形的活动,使学生理解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通过对立体图形的观察,使学生能够辨认从立体图形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形状。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重点;使学生学会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法:谈话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复习引入。
(一)教师拿出一个公鸡的玩具,让学生从不同位置观察。
师:为什么是同一个玩具我们看到的形状不同呢?
学生回答:因为观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形状也不同。
(二)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的教具,让学生说出名称。
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有关立体图形的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从前后左右观察物体,看到的物体的形状不一定相同,为下面学习观察立体图形做准备。
二、探究新知。
(一)、课件出示例2主题图。教学例2。
师:小英、小刚、小强三位小朋友在干什么?
生:观察一个长方体。
师:跟上节课学习的一样吗?也是从前、后、左、右四个方向观察长方体的形状吗?
生:不是。
师:这三位同学是怎样观察的?
生:小英在侧面观察。
生:小刚在正面观察。
生:小强从上面观察。
师:老师给他们拍了个照片,瞧,照片出来了,动动脑筋,这三张照片分别是谁拍到的?
生:第一张是小英拍到的。第二张是小刚拍到的。第三张是小强拍到的。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小英是从侧面看的,因为小刚是从正面看的,因为小强是从上面看的。
师:说的真棒,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
(1)合作探究,直观感知。
小组活动:将立体图形摆放在桌子中间,组内同学分别从正面、上面、侧面进行观察。
(2组内交流:我站在什么位置看到了什么样的图形。
3.全班交流。
(1)观察正方体。
小组活动:将正方体摆放在桌子中间,组内同学分别从正面、上面、侧面进行观察。
全班交流:我站在什么位置看到了什么样的图形。
设疑:为什么看到的都是正方形?
交流:通过刚才的观察,你有什么发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正方体,看到的形状相同,都是正方形。)。
(2)观察圆柱体。
小组活动:将圆柱体摆放在桌子中间,组内同学分别从正面、上面、侧面进行观察。
全班交流:我站在什么位置看到了什么样的图形。
设疑:为什么看到的图形不一样?
交流:通过刚才的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圆柱体从正面和侧面看都是长方形,从上面看是圆形。)。
小组活动:将球摆放在桌子中间,组内同学分别从正面、上面、侧面进行观察。
全班交流:我站在什么位置看到了什么样的图形。
设疑:为什么看到的都是圆形?
交流:通过刚才的观察,你有什么发现?(球从每个方向观察,看到的都是圆形。)。
4.小结。
正方体和球从不同的位置看上去都是一样的;长方体和圆柱从不同的位置看过去是不一样的;从不同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学生将用眼观察和动手操作结合起来,在亲身经历中体验,直观地感受到每种学过的立体图形正面、上面、侧面的形状,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5.知识应用。
(1)连一连。
小乌龟、小狗、小鹦鹉在观察冰箱,它们眼中的的冰箱是什么样的?
指名回答、教师连线。
(2)填一填。
长颈鹿和小猴子也来观察冰箱,这次老师在冰箱上放了一个饼干盒,长颈鹿从上面观察,小猴子从正面观察,它们眼中的的冰箱又是什么样的?填一填。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从正面、上面、侧面观察物体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课件出示例3主题图。教学例3。
1.(1)猜猜看。
学生在组内讨论、猜测,并说出理由。
(2)汇报交流。
(3)讨论:我们单凭一个面能不能确定这是什么物体?
小结:这个立体图形可能是正方形,还可能是一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
【设计意图】结合教材内容,用“猜一猜”的方式,让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态度探索和应用知识,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
2.(1)猜一猜。
课件出示:从正面看一个立体图形,看到的是长方形,这个立体图形可能是什么?
学生在组内讨论、猜测,并说出理由。
(2)汇报交流。
(3)讨论:我们单凭一个面能不能确定这是什么物体?
小结:这个立体图形可能是长方形,还可能是圆柱体。
【设计意图】结合教材内容,用“猜一猜”的方式,让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态度探索和应用知识,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
总结:只看到物体的一个面,不能判断这个立体图形的形状是什么样的,只有把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形状进行综合,才能形成立体图形的完整表象。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完成教材第70页练习十六的第3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71页练习十六的第5题。
以小组为单位,用准备好的小正方体摆一摆,再分别从正面、上面和侧面看一看,把自己看到的形状在练习本上画出来,并说一说看到的形状,最后独立完成连一连。
【设计意图】通过“摆一摆”的活动,让全体学生真正动起来,教师随时参与到各组的活动中去,从实物到图片,遵循了由形象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帮助学生掌握全面、正确观察立体图形的基本方法。
四、全课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我们以后观察物体时,应从多个方面、全方位的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细节,这样得出的结论才会比较准确。
五、课堂作业:第71页练习十六,第5题。用几个小正方体拼摆组合图形,并从不同方向观察。
板书设计:。
从正面看从侧面看从上面看。
观察立体图形教学设计大全(18篇)篇八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提供一定的学习情景和活动的机会,使学生经历对物体的分类、观察、触摸和比较的过程,从而形成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几何体的名称并能识别。
2、能力目标:在经历认识图形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初步了解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使学生结合具体实物和直观操作感知立体图形的特征并能初步分辨他们。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体会到“体”的三维特征。
教学准备:
教具:、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三棱柱的模型、易拉罐、乒乓球魔方、药盒等日常生活用品。猜物箱,内放规则立体图形。课件。
学具:各种形体的日常生活物品。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认识体。
(一)感知“体”
教师出示袋子(内装铅笔、苹果、书、魔方等)。
师:里面装的什么?想知道吗?怎样才能知道?
师:谁来摸一摸?要求:摸到一个物体,先描述一下它的形状,再说出你摸的是什么。
师:我发现他们都要先摸一摸物体的形状,再判断它是什么,可见物体的形状很值得研究,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些物体的形状。
出示课题:认识物体。
(二)建立模型。
1、分一分。
师:(学生将自己带来的物品堆放在桌上)同学们的桌上有许多物品,都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是我们的好朋友。今天我们还要请它们帮助我们学习呢!首先我们把它们整理一下分分类。(小组合作)。
2、反馈分类结果。
学生把这些物品进行分类,汇报分类结果。
3、命名。
师:我们已经把它们分类,再给每类形状起个名字好吗?先在小组内说一说。
师:请小组派一名同学选择一种形状,说出它的名称,教师板书名称。
4、抽象直观图。
教师说名称,再出示相应的立体图形的正视图,贴在名称下面。
二、操作体验、加深感知“体”
1、师:我们知道了每种形状的名称,现在来感受一下每种形状的不同。组长组织组员各选一个物体拿在手里,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玩一玩,说一说你的感受。(如:长、正方体有平平的面、尖尖的角,球可以任意滚动等等。)。
2、游戏。
硬板传送物品,让学生体会各种物体在运动状态下的特征。(如:球易滚动,圆柱的底接触硬板易传送等。)。
3、反馈体会。
师:谁愿意讲一讲你的感受?(学生自由选择形状来讲)。
1、完成书p36页第二题,说出每个图形共有几个。
2、小组合作,蒙眼摸物。
一学生发指令,另一生蒙眼摸物,其中可以掺放方一些三棱柱、梯形台等未学过的立体图形。
3、猜物体。
一学生从猜物箱里摸物体说特征,其它学生说名称。
四、返回生活、解释与应用。
1、找出学具盒中所学的立体图形。
2、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立体图形。
观察立体图形教学设计大全(18篇)篇九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39页的例2。
1,通过观察两个简单立体图形组合的活动,使学生学会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两个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2,通过实物的观察,使学生能够辨认两个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使学生学会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两个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1,出示一个球,让学生从不同位置观察。
得出结论:不论从哪一个位置看球,都呈现一个平面图形的圆。
2,出示一个圆柱,让学生从不同位置观察。
得出结论:从上面和下面看是一个圆,从左面,右面,正面或者后面看都是一个长方形。
3,把这两个立体图形放在一起,引出课题并板书。
1,学生同位按照例2的图摆出立体图形组合。
2,学生同桌边观察边交流。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球和圆柱的组合,边观察边交流:
从正面看,谁在左,谁在右,看到的图形是怎样的。
从左面看,谁在前,谁在后,看到的图形是怎样的。
从后面看,谁在左,谁在右,看到的图形是怎样的。
从右面看,谁在前,谁在后,看到的图形是怎样的。
从上面看,谁在左,谁在右,看到的图形是怎样的。
从下面看呢?
3,反馈汇报。
下面这些图分别是从哪个方向上看到的?
找一找。
从右面看,从下面看,从后面看。
4,交换球和圆柱的位置,让学生说说从各个方向看到的图形。
5,小结:一组物体,当你从不同的位置进行观察,就会看到不同的图形。我们要根据头脑中已有的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立体图形所得到的形状,再结合两个物体的位置关系进行判断。
1,完成书本p40第3题。
(1)学生先独立思考,初步完成题。
(2)同桌同学用圆柱和正方体摆出组合图,进行观察和验证。
集体汇报。
2,完成p39"做一做"。
(1)师出示:这是我从正面看到的,请大家想想这可能是什么立体图形。
(2)如果我从正面看到的是,那它可能是什么立体图形。
(3)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完成"做一做"的题目。
(4)小结:不能只根据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就能确定是什么立体图形的组合,只有把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形状进行综合,才能形成完整的表象。
1,连一连。
从左面看从正面看从右面看。
2,选一选。
(1)从左面看,可以看到的图形是()。
(2)从右面看,可以看到的图形是()。
(3)从上面看,可以看到的图形是()。
3,猜一猜。
从上面看是和;从左面看是;从正面看是和,你知道是什么样的两个物体吗。
这节课大家玩得开心吗那你在玩中学到了什么把你学到的和同桌的同学分享一下。
选两个立体图形组合在一起,仔细观察,把你从正面,左面和上面看到的图形画出来。
观察立体图形教学设计大全(18篇)篇十
教学内容分析: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马拉松比赛的来历。
2500年前,希腊人和波斯人在希腊一个名为马拉松的小渔村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争,结果希腊人取得了胜利。为了把胜利的消息很快地传送到首都雅典,一个名叫菲利比斯的战士不顾一切,精疲力竭地从马拉松村一直跑到雅典,通报完胜利的喜讯后随即倒地死亡。人们为了纪念马拉松之战,为了纪念这位战士,将马拉松比赛定为长跑比赛项目,歌颂了菲利比斯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精神。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了解马拉松的意义,即歌颂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精神。
3、了解马拉松运动项目的来历。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正确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体会“马拉松”这种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精神。
教学准备:cai课件,学生收集有关英雄的资料、马拉松的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激发阅读兴趣。
师:孩子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马拉松》,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课文,看看你对马拉松有了哪些认识。
生1:我知道马拉松是个体育项目。
生2:我还知道马拉松是个小渔村。
师:那你能来填一填吗?(出示填空题,点名填空)。
1896年,第()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举行。会前,一位法国人提议,把从()跑到()作为一个比赛项目,用来纪念()之战,纪念那位把胜利喜讯带给人民的()。2、1920年,经过重新测量,确定这段距离为()千米()米。
师:那么,马拉松赛跑为什么成为奥运会的比赛项目呢?现在让我们回到两千五百年前那个叫马拉松的小渔村去经历那场惊心动魄的马拉松之战吧。
二:品读课文。
1、指导学习第一自然段。
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师: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生1:希腊人民奋起反抗,以一万人对付波斯帝国的十万大军,在海边一个叫马拉松的小渔村和敌人展开了决战,结果大获全胜。
生2:两千五百年前,野心勃勃的波斯帝国对希腊发动了侵略战争。
师:波斯帝国用十万大军去对付希腊的一万人,波斯帝国真是……。
生一起回答:野心勃勃。
师:你来读读这句话好吗?
生带着愤怒的语气读了这句话。
师:谁来说说波斯帝国有什么样的野心?
生1:波斯帝国想霸占希腊的土地。
生2:波斯帝国想奴役希腊人民。
生3:他们想抢夺财物。
……。
师:于是,那野心勃勃的波斯帝国对希腊发动了----。
生齐答:侵略战争。
师:如果战斗失败,希腊人民将会怎样?
生1:他们将会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
生2:他们会变成波斯帝国的奴隶。
生3:他们会无家可归。
……。
师:于是(引读“希腊人民奋起反抗……)。
师:孩子,希腊人民的这场胜利来得容易吗?
生齐答:不容易。
师:你从哪儿知道的?
生:希腊人民以一万人对付波斯帝国的十万大军。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一万十万。
师:希腊以一万人战胜了波斯帝国的十万大军,这是一场怎样残酷的战斗啊!(播放视频,教师描述:希腊人民与波斯帝国在马拉松展开了决战,当一位希腊战士的大腿上中箭时,他怒吼一声,拔下箭继续战斗着,任凭鲜血不断的流淌;当一位希腊战士被许多敌人围攻时,他一点也不畏惧,用一个人的力量抵挡着不断向他刺过来的长矛)。
师:看到这样的场景,你的心中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1:我很愤怒。
生2:我很生气。
生3:我感到很痛心。
生4:我觉得希腊人民很伟大。
……。
(师相机让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
师:现在,就让我们用朗读让心中的这份感情尽情流淌吧。(全班齐读)。
2、指导学习第二段。
师:马拉松之战牵动着所有雅典人民的心,他们正在雅典--。
生回答:翘首以待。
师:你能用动作来表示“翘首以待”吗?
学生用自己的动作演示“翘首以待”师顺势采访:你们在翘首以待什么?
生1:我在等着这场战争的结果。
生2:我希望能够得到胜利的消息。
【设计意图:用表演来理解“翘首以待”,更加生动形象,课堂也更加的活跃。】。
师:是啊,如果他们能早一点知道胜利的喜讯,那该多好啊!可是当时的通讯非常不发达,他们是怎样得到这个胜利的喜讯的呢?请孩子们带上这个问题自由朗读第二段。
生:是战士菲利比斯把消息带回来的。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菲利比斯)。
师:你是从那句话知道的?(多媒体出示句子:为了把胜利的喜讯报告给首都雅典翘首以待的同胞,战士菲利比斯不顾伤痛、饥饿和极度的疲劳,从马拉松出发,向雅典跑去。)。
师:女生读句子,男生边听边思考:菲利比斯从马拉松出发时是怎样的身体状况?(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伤痛、饥饿和极度的疲劳)。
师:怎样才算是极度的疲劳?
生:浑身没有力气,筋疲力尽了。
师:知道菲利比斯为什么这样极度疲劳吗?(师简介马拉松之战的背景资料,了解菲利比斯极度疲劳的原因)。
师:让我们跟着菲利比斯一起出发吧!(引读第一句:为了……)。
过渡:菲利比斯不顾伤痛、饥饿和极度的疲劳,向雅典跑去。
(出示“他跑啊,跑啊,终于看到了雅典的城门。”)。
鼓励学生带上自己的体会去读,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生1:我从“跑啊,跑啊”知道了菲利比斯一定跑了很久很久了。
生2:我从“终于”体会到这是一段很漫长的过程。
师:是啊,这是怎样的一段艰难而漫长的历程啊,奔跑的途中,菲利比斯经历了哪些磨难?(出示课文插图)请孩子们结合插图,想一想他在途中会遇到哪些困难?他又是怎么做的?(引导学生想象如果口渴了,伤口流血了,脚上起泡了,天黑看不清路了……)。
让学生用这样的句式把菲利比斯遇到的困难和他心里想法、他的做法连起来说一说。多媒体出示:他跑啊,跑啊,虽然(),但是为了(),他()。
师:是啊,菲利比斯经历了太多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但是--。
生齐答:为了把胜利的喜讯报告给首都雅典翘首以待的同胞,战士菲利比斯不顾伤痛、饥饿和极度的疲劳,从马拉松出发,向雅典跑去。
教师引读:“他跑啊,跑啊,终于看到了雅典的城门。”
师:孩子们,你知道菲利比斯从马拉松到雅典究竟跑了多少路程吗?
生回答:42千米195米。
师:我们学校的操场一圈是300米,那就相当于绕着操场跑140多圈。
师:正因为如此,跑到雅典时,菲利比斯已经--。
生齐答:筋疲力尽,只剩下最后一口气了。
师:但是他没有用最后一口气来保住自己的性命,而是--。
生:因为我想把胜利的喜讯告诉给我的同胞们。
师:读到这里,你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说说此时你心中的感受或者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菲利比斯?(点名汇报:坚强、勇敢、顽强、坚持不懈、永不放弃……并板书于黑板上)。
师:是的,这是一个(坚强、勇敢、顽强、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菲利比斯,就请孩子们带上你的体会和感受,在这段音乐中一起来读一读第二自然段吧!
生配乐朗读。
学生齐读4――5自然段。
四、总结、升华:
师:这就是马拉松比赛的--。
生齐答:来历。
生介绍自己收集到的这些英雄资料。
师:孩子你是从哪知道这个故事的?
生1:我上网查的。
生2:我看电视知道的。
生3:我从报纸上看到的。
……。
师:是呀,现在的通讯很发达,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获取信息。老师就通过上网查到了一位英雄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她吧!课件简介:她叫佟文,是本届奥运会女子柔道78公斤以上级金牌得主。比赛一开场佟文便落后对手9分,而这个分数一直持续到比赛结束前15秒钟,在这期间,佟文一直在紧咬住对手不放,不到比赛结束的最后一秒,她绝不放弃拼搏,而她的坚持让她最终获得了胜利,现在就让我们再去重温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吧!(播放比赛视频)。
师:现在我们的通讯方式有很多,就请孩子们利用各种方式去收集像菲利比斯这样的英雄故事,下节课我们举办一个英雄交流会。
设计总述:
《马拉松》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马拉松比赛的来历,这篇课文的重难点是要让学生了解马拉松比赛的意义,培养学生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精神,根据学生的年段特征,我对这篇课文作了以下设计:
一:从文章结尾入手,激发学生深入学习课文的兴趣。
课文的最后两段包含了许多知识点,而这些都不用老师过多的讲解,只要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一说他对于马拉松的了解,为了更快地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因此我设计了两个填空题。最后再问学生:马拉松为什么会成为奥运会比赛项目呢,让我们回到那个叫马拉松的小渔村,去经历那场惊心动魄的马拉松之战吧!通过这样的质疑,学生就会对马拉松的来历,以及马拉松之战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抓住重点词、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第二自然段,第二段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句话,学生读起来并不难,但是要引导学生读出这些文字背后所体现的精神却是一个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从重点词,重点句入手,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三年级在理解词语方面并不要求学生准确地描述出词语的意思,学生只要能举例说明或者用动作表示来意会词语意思即可。因此,在帮助学生理解“野心勃勃”和“翘首以待”时,我便用的这两种方法。而句子“他跑啊,跑啊,终于看到了雅典的城门”是全文的重中之重,文中只是简单地说菲利比斯跑到了雅典,没有把跑的过程告诉我们,这就给学生留下了许多想像的空间:菲利比斯是怎样跑的?会经过哪些地方?遇到哪些困难?他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在这里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便能体现出菲利比斯的坚持不懈、顽强拼搏,并且通过句式练习,尽量让学生多想,多说,多体会。
三: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学生情感活动的参与,内心的震撼,通过深情并茂的朗读,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也让情感得到了熏陶。因此,在这节课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齐读,个别读,女生读,教师引读,配乐朗读,每一次读都让学生读有目的,读有所思,读有所感,读有所悟。为了让学生了解战争的残酷、古希腊战争的场面,以及一万人对付十万大军的惨烈,我利用一段古希腊战争的视频,直接把学生带回到两千五百年前,百闻不如一见,这时候不用老师过多的讲解,学生一定会有很多的感受,这时再来读句子,他们就能读出波斯帝国的野心勃勃,读出希腊人民的顽强,读出雅典人民的翘首以待,读出菲利比斯的筋疲力尽,读出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英雄精神。最后让学生回到生活中找英雄,说英雄,以达到深化主题的目的。
课后反思:
《马拉松》这篇课文,讲了2500年前,希腊人和波斯人在希腊一个名为马拉松的小渔村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争,结果希腊人取得了胜利。为了把胜利的喜讯尽快地传送到首都雅典,一名叫菲利比斯的战士不顾一切地从马拉松跑到雅典。他筋疲力尽,报告完胜利的喜讯后,随即倒地而亡。人们为了纪念马拉松之战,为了纪念这位战士,弘扬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精神,将马拉松比赛定为长跑的比赛项目。
为了让学生体会这场战争的残酷,我播放了古希腊战争的视频,立刻让学生走进了战争年代,效果非常明显。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菲利比斯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精神,我主要是通过指导学生朗读,朗读形式多样,并且注重尊重学生个体,尊重他们自己的理解,让他们到朗读中去发现和体会,学生的情感也得到了适当的宣泄。
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上完这堂课,我觉得我对学生的评价非常及时到位,评价也具有导向性和激励性,但是却忽视了生生互评和自我评价,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加强。
同伴点评:
新课改实施以来,提倡的是开放的课堂,让学生在语文天地自由徜徉。《马拉松》一课的教学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
一:课前开放。
即在课前,引导学生调查,查阅相关资料,鉴于学生对历史及体育知识较贫乏,对马拉松比赛以及英雄菲利比斯知之甚少,教学前布置学生利用各种渠道,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时代背景。通过课前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在学习课文时都较好地理解了马拉松比赛的起源及意义。
二:课内开放。
教师在课堂上引进相关音像资料,拓宽了学生思维,使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之内。这样的开放为实现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作了较好的铺垫。
中年级是培养学生理解词和句的能力的重要阶段,要指导学生学习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理解,逐渐学会并善于把握文章的重点词句,进而理解课文,本节课在教学中教师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了这方面的训练,通过深情并茂的朗读,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也让情感得到了熏陶。遗憾的是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对课文理解的深浅不一,在教学中对各个层面学生的照顾还不够。
观察立体图形教学设计大全(18篇)篇十一
教材分析:
《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立体图形。因为现实生活中孩子们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教材把认识立体图形排在平面图形之前。教材在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上体现了新课标的两大理念: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在活动中学习知识,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自然地完成学习过程,掌握知识。学情分析:
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关于形状,他们已经有了较多的的感知经验,只是这些经验太感性,需要进一步抽象化,形成简单的几何概念,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物体和图形,能够识别这几种物体和图形,初步理解相关概念的意义。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观察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能够识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这几种物体和图形,初步理解相关概念的意义。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4种形状的实物。学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4种形状的实物。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向,确定“航点”
课前让同学们准备了4样物品,这节课就是来研究这4样物品的形状和特征。
二、自主学习,探索“航行”
1.看一看:请大家举起和这个形状一样的物品?(教师演示)。
3.讲一讲:为什么一样?
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也是无法自由滚动的。同正方体一样,它也有6个平平的面,但是,与正方体不同的是,这些面的大小不是一样的,有的长一些,有的短一些。
三、合作交流,共享“航海”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研究剩下的3样物品的形状和特点:
a.球是圆乎乎的,它没有平平的面,放在桌子上可以任意到处地滚动。
b.圆柱是直筒筒的,上下一样粗,它的两头是圆圆的,平平的。如果躺在桌子上,它就能够滚动;但是如果立在桌子上,它就不能自由滚动了。像这样的物体,不管它是长的,还是短的;是粗的,还是细的,都叫圆柱。
c.正方体是四四方方的,是无法自由滚动的,它有6个平平的面而且每个面的大小都是一样的。
四、拓展训练,放眼“航程”
1、认一认、数一数。请准确地说出这些图形的名字并数一数各有多少个。(引导学生进行辨别练习)。
2.做一做(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五、板书设计:
长方体。
圆
柱
正方体。
球
教学反思:
一年级学生刚从幼儿园的小朋友升为一年级的小学生,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他们采用的思维方式是形象思维为主。怎样让孩子认识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并以实物体中抽象出简单的立体图形呢?课前一段时间里,我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平日里注意收集好生活中的物品以备教具使用,如长方体的牙膏盒、药品盒等,正方体的饼干盒、魔方等,圆柱体的茶盒、茶杯等,球体有乒乓球、皮球等,并在卡片上画出数学模型图,如长方体、圆柱、球的线描立体结构图弄。同时在课前让学生按要求收集好相关生活物品以作学具。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同时,体会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学生学习兴趣非常浓厚,在数学活动中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个人简介:
王艳红,女,小学一级教师,1998年毕业于太谷师范学校,自参加工作以来,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多次参加市、县级优质课比赛并获一等奖。她在教育工作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在教学中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让学生在参与中求体验、在和谐中求进步、在合作中求创新。人生格言是:今天的积蕴,是为了明天的放飞,还有什么比看着自己的学生飞得更高、更快、更远,更令教师欣慰的呢?教师最教师最大的幸福就是看到学生们在成长。
观察立体图形教学设计大全(18篇)篇十二
教学目标:
1、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以及它们的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3、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探究和想象、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和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具准备:
1、每小组自备形状各异的实物、积木等。
2、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立体模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今天的数学课,老师带了了很多宝贝,想不想一起看一看呀?
生:想。
师:(教师出示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物体,学生口头说)这些宝贝都和咱们今天要学的数学知识有关,而且不光老师有宝贝,每个小组也有宝贝。现在请小组长把你们小组的宝箱轻轻放在桌面上。下面请每组的成员先用眼睛看看你们的宝箱里都有什么?(让学生看完就坐好)。
想一想,你们宝箱里的宝贝形状都一样吗?
生:不一样。
二、操作感知,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师:高向朝他们组根据形状的特点把这些宝贝分成了几类?
生:四类。
师:你们分的时候老师也拍了其他组的照片,看看和你们分的一样吗?
生:一样。
师:我们之所以把他们分成四类,是因为每一种都有自己的数学名称。谁知道像这样的物体叫什么?(长方体、正方体、球和圆柱)老师现在把他们的名称写在黑板上。去掉他们生活中花花绿绿的外衣,咱们认识的.物体是这样的。(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学具)。
师:这四种物体中有一种特淘气,总也待不住,老爱跑,它是谁呢?
生:球。
师:现在请每个人从宝箱里拿一个球并做好。看谁拿的稳。先用你们的小眼睛看一看,看完后再用手摸一摸。摸完后谁能说一说球的特点。
2、议一议:小组里的小朋友说说你们是怎么分的。
3、指名汇报讨论情况:“其它组小朋友要注意听他们是怎么分的,待会给他们提点建议。”
“你们同意他们的分发吗?有什么不同意见吗?”
4、再分一次:这组小朋友把小宝贝分得很清楚,他们把形状相同的分在了一起,分成了4堆,你们也会和这组小朋友一样,按形状来分吗?现在请小朋友们再分一次,分完的小组可邀请别组小朋友参观,介绍一下你们怎么分的。
5、再指名几个小组汇报。
6、出示课题:小朋友们真厉害,把原来乱七八糟的物体都分好拉。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物体。
教师板题:认识物体。
(教师用展示出平面图,并配以名字)。
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
8、认一认:大家起的名字真好!现在请小朋友们在小脑袋里记下这些图形和名字。每个人选一个自己喜欢的物体拿在手上,仔细看清它们的样子。
拿了正方体的请举起来,是长方体的请举起来,你认为是圆柱的举起。
生1:圆圆的。
生2:鼓鼓的。
生3:滑滑的。
师:老师说它还爱跑,说明它?
生:会滚。
师:说的真棒!
师:谁能把球的特点连起来说一说(指名回答),它这么爱跑,我们赶快把它放回宝箱里。(动作特别的有:赵鹏涛,高亚婷等)。
师:除了球会滚,还有一种物体也会滚,它是什么呢?
生:圆柱。
师:既然它也会滚,那它和球一样吗?(让生独立思考)出示圆柱,和生一起观察圆柱的特点。现在每人从宝箱里拿一个圆柱并坐好。和老师一起摸一摸,看一看并说特点。
得出:圆柱上下两个面一样大并且平平的;放到能滚,立起来能站直。
师:谁还记得这两个物体叫什们?
生:长方体,正方体。
师: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
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说说两者的特点并比较相同点和不同点。
3、学以致用。
师:现在请你们把小眼睛轻轻的闭上,在你的脑海里想一想刚才这四种物体的特点,我们来做游戏。
1.猜谜语(师读,通过蒙层展示答案)。
2.找朋友。
3.摸宝。
小结:通过刚才的游戏,老师觉得你们掌握的很好,有信心再做其他题吗?
师:老师还把这四种物体拍成了照片,你们还能认识它们吗?(依次展示,让学生说一说),除了这些,老师还弄了很多生活中的照片,你们看到并大声的说出它们的数学名称。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几种图形?
五、课堂作业:
完成数学书第37页的第1、2题。
观察立体图形教学设计大全(18篇)篇十三
教科书32页、33页做一做,练习五第2题。
1.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辩认识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6袋各种形状的物体,图形卡片,计算机软件、投影片。
1课时。
小朋友们,我们每组都有一个装满东西的袋子,这是智慧爷爷送给你们的礼物,想知道是什么礼物吗?把袋子里的东西倒出来看一看。智慧爷爷还提出一个要求,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分组活动。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教师巡视。
(2)小组汇报。
问:你们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学生可能回答可分成这样几组:一组是长长方方的;一组是四四方方的;一组是直直的,像柱子;一组是圆圆的球。
(3)揭示概念。
教师拿出大小不同、形状不同、颜色不同的实物直观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概念,并随机板书名称。
2.摸一摸,感知特点。
(1)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2)汇报交流。
学生可能说出:
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正方体:是四四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圆柱: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两头是圆的,平平的。
球:是圆圆的。
(如果学生说出长方体、正方体有6个面等,教师应给予肯定,但不要求学生必须说出来。)。
1.由实物抽象实物图形。
投影出示实物图“鞋盒”,引导学生说出它的形状是长方体,然后抽象出长方体图形。
用同样方法出示“魔方”、“茶叶桶”、“足球”等实物,抽象出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
2.记忆想象。
(1)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先让学生辩认,然后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贴在黑板上,最后再拿出相应的实物。
(2)学生闭眼想四种图形的样子。(教师说图形,学生想。)。
(3)学生闭眼按教师要求拿出四种不同形状的实物。
(4)先让学生闭上眼睛,然后教师给出一种实物,由学生判断它的形状。
(5)出示大小、颜色不同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让学生进行辩认。
3.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
1.做一做1题。
(1)让学生拿出长方体和圆柱,放在桌面上玩一玩,使学生发现圆柱会“轱辘”,然后教师说明,圆柱可以滚动。
(2)让学生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搭一搭。
通过搭,使学生明确:球没有平平的面,能任意滚动;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都有平平的面,搭在一起很平稳。
2.游戏“看谁摸得准”。
(1)每小组一人说出物体的名称,其他同学按指定要求摸,看谁摸得准。(参照做一做第2题)。
(2)教师说物体形状,学生摸。
3.数图形。
投影出示练习五第2题,问:这只小动物是由什么图形拼成的?各用了几个?让学生完成在课本上。
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先让学生想一想,用不同形状的实物能搭出什么来?然后按照自己的想法搭一搭。
观察立体图形教学设计大全(18篇)篇十四
1、注重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本节课我抓住两个点:一是空间图形的形成;二是空间图形的相关知识,我就是通过这两个知识点来串成教学主线。在复习空间图形的形成中,让学生感受到立体图形各自的特征和共同点与不同点;在复习空间图形的相关知识中。通过观察、回忆、交流将立体图形的知识连贯起来。通过板书中的梳理知识脉络,并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注重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2、注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通过上述教学主线,让学生体会立体图形的认识,旨在将小学部分所学的所有立体图形进行梳理,沟通联系,并适当拓宽学生的认知层面。这一点主要集中在对一个教具上,通过学生自主建构问题,并解决问题,以达到复习空间图形相关知识的目的,并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比如在学生提出圆柱体积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时,我顺势问学生一定是长方形吗?有几种何能?并将几种切法作了比较,以期在比较辨析中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并发展空间观念。
改进之处:
上完这堂课,总觉得自己在很多细节之处处理得不够好。我认为本节课在几个地方需要改进:
1、课题要明显地揭示出来。
我在这节复习课上都没有明显地揭示课题,这样往往到最后有些学生不知道学了些什么?就像这节课最后我问学生有什么收获,学生不知所语,这就与没有板书课题有关。我只是在课件里出示课题,这远不如板书来得有效。
2、全面提高学生对知识理解掌握。
这一堂复习课,更多的是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和空间观念,提高学生对复习课的梳理知识的能力,但由于本节课内容设计通过观察、回忆、交流,对于一些中下学生,可能效果不明显。因为本节课没有在立体图形的特征、表面积、体积中进行具体的应用,所以我认为这节课还是应该设计一些让学生填空、判断等应用性练习穿插在课内。
我的困惑是:一节复习课要如何既照顾到知识的整理归纳,又体现具体的应用?
3、侧重对特征的归纳,忽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应用。
在教学技巧上,我侧重于让学生对特征进行自主的梳理与建构,而在实际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时间,去理知识,交流知识点的联系,为完成教学任务,整个课堂变成了老师问学生答单调的问答程序,忽视了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使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课堂浮于表面,所以今后我还要在这方面多下功夫,使学生的知识理解得更深刻,把握好对知识的重点、难点,为课堂上引导学生思考,交流沟通做好充分的准备。
观察立体图形教学设计大全(18篇)篇十五
1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学过的立体图形的特征,能从不同角度观察,加深对立体图形的认识。
2增强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的逻辑思维能力及空间观念。
3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
能扎实掌握立体图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掌握立体图形的特征,并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复习引入。
我们已经复习了平面图形的相关知识。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立体图形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出示预习题纲。
我们学过哪些立体图形?如果把上面的图形分为两类,可以怎样分?为什么?(有表面是平面和曲面之分)。请你分类写一写,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交流讨论。
三、回顾与交流(小组汇报,集体订正)。
(1)复习长、正方体的特征。
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点?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补充问题: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说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2),探究正方体特征。
展开正方形纸盒,观察其特征,分别找出相对的面做出标记。小组交流。
用5个正方体按老师要求搭出不同形状的图形,再从正面上面右侧面观察其形状。小组内任意搭,观察图形。
(3)复习圆柱、圆锥的特征。
圆柱、圆锥有什么特点?二者区别与联系。
(4)体与面的关系。
这4种立体图形是怎样得到的,与平面图形有什么关系?
(5)4种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方法。
四、反馈检测。
1、(8)一个立体图形,从上面看到的形状是,从左面看到的形状是,搭这样的一个立体图形,最少需要()个小立方体,最多需要()个小立方体.
观察立体图形教学设计大全(18篇)篇十六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图形的拼组吧。(板书课题)。
二、观察比较,探究特征。
1、师:在这些图形中有一对小兄弟,你能找出来吗?说说为什么说它们像兄弟。
2、引导观察长方形、正方形纸片的边,说说自己的发现。
3、师:你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吗?(学生自由选择方法如:折、量等,证明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4、请不同方法的学生上台演示,师归纳并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边的特征。
接下来我们就用这些图形来拼一拼,玩一玩吧!
三、实践操作,感知关系。
1、用两个同样的长方形拼一拼,你能拼成什么图形?
2、用四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拼一拼,你又能拼成什么图形?
3、四人小组合作,用红、绿两种颜色的三角形卡片,试一试能拼成什么样的图案呢?比一比哪个小组拼出的图案最漂亮?(展示、评价小组作品)。
4、师:小朋友们通过小组合作拼出了许多美丽的图案,一个个都是很棒的图案设计师。现在就请你们帮小强家一个忙,他们家买了许多地板砖,一般4块地板砖就能拼成一个图案。现在老师这儿有四块地板砖的样本,请你们发挥想象为小强家设计地板图案吧!(展示设计成果)。
5、听音乐,做风车,吹一吹,玩一玩,说说在做、玩风车的过程中发现了哪些图形?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课下请大家留心观察生活中有哪些基本图形拼成的图案,说不定会有更多更好的发现。
文档为doc格式。
观察立体图形教学设计大全(18篇)篇十七
3、情感目标: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对学好数学充满自信心。
2、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正方体、圆柱体玻璃容器各一个,土豆一个。
(一)回顾公式。
(板书: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
师:这节课就和大家一起来回顾立体图形的体积。
(板书课题)。
1、师:大家还记得这几种图形的体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吗?我们最先学的立体图形是长方体。它的体积公式用字母表示是(长乘成宽乘高或者底面积乘高)它的体积公式我们是如何推导出来的呢?让课件帮助你回忆下旧知。
播放课件。教师解释。
2、后来我们学的立体图形是正方体。它的体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呢?(因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是长乘宽乘高,所以正方体也是棱长乘棱长乘棱长,也就是棱长的三次方。)。
(板书补上箭头)。
3、后来我们学的圆柱体,公式又是如何推倒出来的呢?
播放ppt课件。教师解释(由已学的长方体转化而来)。
(板书补上箭头)。
4、之后我们学习的是圆锥体,它的体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指名回答。播放课件。(板书补上箭头)。
5、师小结归类:刚才我们一起回忆了小学阶段所学习的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公式和推导方法。从刚才你们的回答中,我们知道了一些新的知识可以转化成旧知识来解决。那么不难发现像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这三种立体图形,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上下的两个底面都是一样的(补上底面字母s,手势),我们都可以称它们叫柱体。对照它们的体积计算公式,你们有没有什么发现呢?(体积都是底面积乘高)。
(板书公式v=sxh)。
(二)运用公式。
师:复习了立体图形的知识,下面让我们一起到“立体王国”走一走,好吗?
1、课件出示:一座城门,城门头上有“立体王国”四个大字。
点击“开门”,发出声音:你想进去吗?若想进去,必须先回答我的问题,若能把问题全部回答对,我就可以让你进去,若不能全部回答对,就对不起了。
师:有信心一起闯关吗?如果有个别同学有困难,别忘了小组集体智慧的力量,让我们齐心协力,努力通过此门吧!
2、开始回答问题。
(1)20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
(2)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3厘米,它的体积是()。
(3)一个正方体的底面积是4平方厘米,它的体积是()。
(4)一个圆柱底面半径是1厘米,高3厘米,它的体积是(),(补充一问题)那么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
(5)一个圆柱体积为9立方厘米,高是3厘米,它的底面积是()。
(6)一个圆柱体积为12立方分米,把它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圆锥的体积是()。
3、师:这么轻易就闯关?不行,万老师还有几道题考考你们!
(1)把一个长5分米、宽4分米、高3分米的长方体削成一个最大的正方体,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是()分米,体积是()立方分米。
(2)一个长方体长30分米,宽25分米,高4分米,现将它熔铸成底面面积是60平方分米的圆柱,圆柱的高是()分米。
(3)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等底等高,体积相差16立方分米,那么圆柱的体积是()立方分米,圆锥的体积是()立方分米。
观察立体图形教学设计大全(18篇)篇十八
1、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辩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及初步感知各种图形的特征。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一、质疑激情:
【设计意图】以学生喜爱结交好友为开头引入本课,唤起学生的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了一个良好轻松的学习氛围。)。
二、操作感知:
分一分,揭示概念。
(1)分组活动。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教师巡视。2)小组汇报。问:你们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学生可能回答可分成这样几组:一组是长长方方的;一组是四四方方的;一组是直直的,像柱子;一组是圆圆的球。
【设计意图】从实物到图形名称到立体图形的认知,是本节课的重点,利用多媒体形象化教学的功能,展示出抽象过程,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生成,解决本课重点。)。
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分别出示实物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让学生辩认。
2、学生按教师要求拿出四种不同形状的实物。
3、亲身体验,感知特点。
(1)学生选一个喜欢的物体做好朋友,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2)汇报交流学生可能说出: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有平平的面。正方体:是四四方方的,有平平的面。圆柱: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两头是圆的,平平的。球:是圆圆的。(如果学生说出长方体、正方体有6个面等,教师应给予肯定,但不要求学生必须说出来。)。
4、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
5、课件展示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初步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又调动起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四、游戏“看谁摸得准”。
1、老师与一生做游戏(示范)。
2、小组游戏。每小组一人说出物体的名称,其他同学按指定要求摸,看谁摸得准。
【设计意图】游戏是大家都喜欢的活动,易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通过多种感官加深对各种形状形状物体的体验。
五、巩固练习(第37页1、2题)。
【设计意图】给每个学生提供练习的机会,在数数的过程中加深对立体图形的认识。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学习习惯。)。
六、分组活动,体验特征。
1、让学生拿出长方体和圆柱,放在桌面上玩一玩,或者参与运球游戏。使学生发现圆柱会“轱辘”,球能任意滚动。
2、小组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分小组进行合作完成,既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动手操作的机会,逐步体验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调动起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七、小结:
1、今天我们认识了哪些好朋友?他们的样子你都记下了吗?
2、猜一猜。板书:
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
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