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计划的制定需要考虑学科特点、学生特点和教材特点,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下面是一些成功教师分享的教学工作计划,希望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昆虫音乐教案(热门19篇)篇一
《昆虫音乐会》是一首节奏抒情的乐曲,多以四分音符为主,重点是熟练掌握4/4拍节奏特点,学习三种不同的节奏型并能够按强弱规律使用打击乐器合拍地演奏。
1.了解昆虫的叫声,借助图谱学念节奏。(重点)。
2.认识木鱼、碰铃、响板等乐器,了解它们的使用方法,尝试用乐器打击节奏。(难点)。
3.体验用乐器随音乐演奏的兴趣。
1.了解昆虫的叫声,蜜蜂、蛐蛐、蝈蝈图片。
2.图谱卡片,木鱼、碰铃、响板等乐器。
3.节奏卡片蜜蜂:xxxx|x——。
蛐蛐:xxxxxx|x——蝈蝈:.x|xx——。
1.教师利用情景游戏:邀请幼儿参加昆虫音乐会。
2.逐一出示蜜蜂、蛐蛐、蝈蝈图片,分别学一学它们的叫声。
1.教师设置野外的情景“昆虫唱歌”。提问:蜜蜂是怎么唱歌的?
教师范唱第一段,出示蜜蜂的节奏卡片:xxxx/x——/引导幼儿拍打节奏。
幼儿按照节奏学说小蜜蜂的声音:嗡嗡嗡嗡/嗡——/。
2.追问:蛐蛐是怎样唱歌的?
教师范唱第二段,出示蛐蛐的'节奏卡片:xxxxxx|x——引导幼儿拍打节奏。
幼儿按照节奏学说蛐蛐的声音:蛐蛐蛐蛐蛐蛐|蛐——。
3.再次追问:蝈蝈是怎样唱歌的?
教师范唱第三段,出示蝈蝈的节奏卡片:.x|xx——引导幼儿拍打节奏。
幼儿按照节奏学说蝈蝈的声音:蝈、蝈蝈、蝈|蝈蝈——。
1.幼儿分三组,分别扮演蜜蜂、蛐蛐、蝈蝈看节奏卡片拍打节奏(蜜蜂—碰铃;蛐蛐—木鱼;蝈蝈—响板)。
2.教师弹奏乐曲,前半部分集体合奏,最后两小节两种乐器进行合奏。
3.尝试用两种乐器合奏。
引导幼儿按类摆放整理乐器。
昆虫音乐教案(热门19篇)篇二
1、感应歌曲的固定拍。
2、通过打击乐活动引发对节拍及节奏演奏的兴趣。
3、能看着图谱和伙伴一起演奏拍子******/*****-//。
1、蚂蚁、螳螂等昆虫图片。
2、乐器:沙蛋、铜铃。
3、ppt课件,图谱。
教师:你们刚刚说了那么多的小昆虫,那我们一起来看看到底谁来了?
看ppt出示小蚂蚁图片相应的音乐及图谱。
教师:小蚂蚁是怎么一拍一拍的演奏自己的旋律的?你们能把他的节奏打出来吗?
看节奏谱,教师哼唱慢的旋律,逐一打出来。
教师:我们用手来演奏一下他的旋律吧。用头试试吧。
1、教师:除了小蚂蚁还有一个小昆虫也等不及的要出来了,他会是谁呢?
看ppt出示小螳螂图片相应的音乐及图谱。
2、教师:小螳螂是怎么演奏自己的旋律的呢?
老师哼唱旋律,幼儿看图谱打节奏。
3、教师:谁已经能模仿小螳螂演奏的节拍。
请个别小朋友上来带着大家用刚才的办法演奏。
1、播放音乐,大家一起说一说哪一段是小蚂蚁在演奏,哪一段是小螳螂在演奏。
教师: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咯,我放音乐,你们来告示我是谁在演奏哦。
2、找一找小蚂蚁和小螳螂他们的演奏拍有什么不一样。
教师:我们刚刚听了小蚂蚁打的节拍是·····小螳螂呢?
小结:那我们发现小蚂蚁是快快的拍还是慢慢的拍?小螳螂呢?
昆虫音乐教案(热门19篇)篇三
活动目标:
1、用乐器进行合奏表演,体验乐趣。
2、引发对昆虫鸣叫声的兴趣。
3、在感受歌曲的基础上,理解歌曲意境。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准备:
1、蜜蜂、知了、螳螂等昆虫图片;音乐cd。
2、部分节奏卡片,木鱼、碰铃、串铃等乐器。
活动过程:
(一)猜猜谁会来。
1、森林里要开昆虫音乐。谁来了?
2、逐一出示昆虫图片,如蜜蜂、螳螂、知了,分别学一学它们的`叫声?
(二)昆虫唱歌。
1、你们想先看谁的表演?
2、蜜蜂是怎么唱歌的?教师范唱第一段,出示最后两小节的节奏卡片:xxxx/x---/引导幼儿拍打节奏。
3、出示螳螂,有几只?它是怎么来的?歌声是怎样的?学一学螳螂表演xxxxxx/x---/。
5、跟老师边唱边拍节奏。
1、分三组,分别扮演蜜蜂、螳螂、知了,看节奏卡片拍打节奏(蜜蜂―木鱼;螳螂―碰铃;知了―串铃)。
2、教师弹奏歌曲,幼儿齐声合唱,每段最后两小节根据歌词分角色演奏相应乐器。
3、好朋友在一起表演,昆虫音乐会肯定会更精彩。
4、用两种乐器合奏。
5、尝试多声部合奏。
(四)好听的音乐会。
跟着音乐cd,配上乐器将歌曲完整表演。
活动反思:
虽然有三个声部,但每一个声部都是固定的节奏,只是在最后两小节有些变化,这样的合奏并不难。教师可以用语言节奏帮助幼儿控制好自己声部的节奏。从单声部敲奏过渡到多声部合奏会给幼儿的听觉器官带来一种新的刺激。学习合奏,也是学习合作的开始,不仅动作要协调,还需学会倾听,以便能和谐地演奏。在“昆虫音乐会”的情景中可鼓励幼儿表演其他昆虫的鸣叫声,进一步激发喜爱昆虫、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昆虫音乐教案(热门19篇)篇四
1.初步学习看图谱,表现简单的节奏型。
2.初步尝试听旋律拍出简单的节奏型。
3.尝试用乐器演奏简单的节奏型。
4.对器乐演奏活动产生兴趣,并喜欢演奏。
5.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6.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1.幼儿对螳螂、蟋蟀的外形特征及叫声有基本的认识和了解。
3.节奏图谱一张,打击乐器木沙铃、沙锤、沙蛋若干。
1.教师播放图片,创设游戏情景,激发活动兴趣。
2.教师出示三种旋律及节奏型,以螳螂、蟋蟀及蝗虫三种昆虫依次出场为线索,引导幼儿分别认识三种不同的节奏型,并能够用身体进行表现:
(1)教师哼唱旋律,引导幼儿根据图谱用踏脚的方式表现节奏型xxxx︳xxx-︳,并跟随乐曲旋律表现。
(2)教师哼唱旋律,引导幼儿根据图谱用拍手的方式表现节奏型xxx-︳xxx-︳,并跟随乐曲旋律表现。
(3)教师哼唱旋律,引导幼儿根据图谱模仿蟋蟀的叫声表现节奏型xxxxxx︳xx---︳并跟随音乐旋律表现。
3.播放《昆虫音乐会》乐曲,引导幼儿根据图谱用身体动作连贯的表现不同的节奏型。
4.尝试学习用乐曲进行演奏。
(1)逐一出示沙蛋、沙锤、木沙铃,介绍乐器,分发乐器,让幼儿尝试探索乐器的使用方法。
(2)教师用指令、哼唱旋律带领幼儿尝试演奏乐器。
(3)播放乐曲,教师带领幼儿演奏乐曲。
(4)播放乐曲,带领幼儿看教师指挥演奏乐曲。
活动中教师可以用语言节奏帮助幼儿控制好自己声部的节奏。从单声部敲奏过渡到多声部合奏会给幼儿的听觉器官带来一种新的刺激。学习合奏,也是学习合作的开始,不仅动作要协调,还需学会倾听,以便能和谐地演奏。在“昆虫音乐会”的情景中可鼓励幼儿表演其他昆虫的鸣叫声,进一步激发喜爱昆虫、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昆虫音乐教案(热门19篇)篇五
幼儿能够掌握五个词组,认识昆虫名称,对昆虫知识有充分的了解。
1、幼儿在轻松、活泼、师幼互动的氛围中学习有关昆虫的五个词语:蜜蜂、蚂蚁、蝴蝶、螳螂及蜻蜓,并了解五个词语的共同特征--都有虫字旁。
2、扩散幼儿思维,幼儿了解各种昆虫的习性和特征。
3、在交流的基础上,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4、培养幼儿大胆发言,说完整话的好习惯。
5、幼儿活动时遵守秩序的观念。
一、教师与幼儿律动--《去郊游》。
教师:小朋友们,今天大森林里有一件高兴的事情发生,小朋友们想不想去看看,我们出发吧。
二、幼儿了解参加音乐会的昆虫,学习词语。
1、幼儿听声音乐,猜昆虫。
2、在观看课件基础上,教师与幼儿互动,进行识字活动。
(看课件认识蜻蜓两个字)教师提问:第三个来报名的谁呀?(蜻蜓)教师配合着旋律重复提问,让幼儿认识词组。
(看课件认识螳螂两个字)教师:这么热闹呀,有一只昆虫从这里经过,也来凑热闹,这回谁来报名了?(螳螂)。螳螂是第四个来报名的,这时,有一只昆虫正在远处传花粉,它听到大家的议论,也跑过来报名,谁来报名了?(幼儿回答:昆虫)(看课件认识蝴蝶两个字)教师:第五个来报名的是谁呀?﹙蝴蝶﹚,教师配合着音律问:是谁呀?﹙蝴蝶﹚教师:有这么多的昆虫报名参加音乐会,我们一起数一数共有几只昆虫来报名?点数1、2、3、4、5,有五只昆虫来报名了。
三、师幼互动,巩固认识的昆虫名称。
教师:谁是第一个来报名的?﹙蜜蜂﹚哪只昆虫是最后一个来报名的?﹙蝴蝶﹚谁是第3、4个来报名的?﹙蜻蜓和螳螂﹚第二个来报名的谁?﹙蚂蚁﹚教师小结:小朋友的记忆力真好!小昆虫们都精心准备了节目来参加音乐会,音乐会马上就要开始了。
四、在游戏中,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进行领域间的整合。
教师:蜜蜂真勤劳,每天采蜜忙,我们一起学一学蜜蜂采蜜的动作。蜻蜓和蜜蜂是益虫还是害虫?对了,它们都是人类的好朋友。
3、螳螂将登上粉色的舞台,谁愿意送螳螂登上舞台?谁知道螳螂的故事?
5、还有谁没有登上舞台?谁愿意送蚂蚁登上舞台?
五、了解带"虫"字旁的其他昆虫。
1、我们先看看蚊子的名字,蚊子的名字中有没有"虫"字旁?
2、我们再看看蝉的名字?"蝉"的名字中有没有"虫"字旁?
4、再看看蟋蟀的名字?蟑螂的名字呢?
教师:这些观众都是昆虫,它们的名字中都有"虫"字旁,有的是一个虫字旁,有的是两个虫字旁。下次活动时,我们来学习它们的知识。
六、幼儿猜谜语戴词卡,音乐会开始,一同跳舞。
虽然有三个声部,但每一个声部都是固定的节奏,只是在最后两小节有些变化,这样的合奏并不难。教师可以用语言节奏帮助幼儿控制好自己声部的节奏。从单声部敲奏过渡到多声部合奏会给幼儿的听觉器官带来一种新的刺激。学习合奏,也是学习合作的开始,不仅动作要协调,还需学会倾听,以便能和谐地演奏。在“昆虫音乐会”的情景中可鼓励幼儿表演其他昆虫的鸣叫声,进一步激发喜爱昆虫、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昆虫音乐教案(热门19篇)篇六
(一)猜猜谁会来。
1、森林里要开昆虫音乐。谁来了?
2、逐一出示昆虫图片,如蜜蜂、螳螂、知了,分别学一学它们的叫声?
(二)昆虫唱歌。
1、你们想先看谁的表演?
2、蜜蜂是怎么唱歌的?教师范唱第一段,出示最后两小节的节奏卡片:xxxx/x---/引导幼儿拍打节奏。
3、出示螳螂,有几只?它是怎么来的?歌声是怎样的?学一学螳螂表演xxxxxx/x---/。
4、出示知了,有几只?它在什么地方?声音是怎么样的?学一学/xx---/。
5、跟老师边唱边拍节奏。
1、分三组,分别扮演蜜蜂、螳螂、知了,看节奏卡片拍打节奏(蜜蜂—木鱼;螳螂—碰铃;知了—串铃)。
2、教师弹奏歌曲,幼儿齐声合唱,每段最后两小节根据歌词分角色演奏相应乐器。
3、好朋友在一起表演,昆虫音乐会肯定会更精彩。
4、用两种乐器合奏。
5、尝试多声部合奏。
(四)好听的音乐会。
跟着音乐cd,配上乐器将歌曲完整表演。
昆虫音乐教案(热门19篇)篇七
中班音乐活动教案《昆虫音乐会》含反思适用于中班的音乐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初步尝试听旋律拍出简单的节奏型,初步学习看图谱,表现简单的节奏型,尝试用乐器演奏简单的节奏型,快来看看幼儿园中班音乐活动《昆虫音乐会》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习看图谱,表现简单的节奏型。
2.初步尝试听旋律拍出简单的节奏型。
3.尝试用乐器演奏简单的节奏型。
4.对器乐演奏活动产生兴趣,并喜欢演奏。
5.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6.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1.幼儿对螳螂、蟋蟀的外形特征及叫声有基本的认识和了解。
2.《昆虫音乐会》教学挂图、音乐cd。
3.节奏图谱一张,打击乐器木沙铃、沙锤、沙蛋若干。
活动过程。
1.教师播放图片,创设游戏情景,激发活动兴趣。
2.教师出示三种旋律及节奏型,以螳螂、蟋蟀及蝗虫三种昆虫依次出场为线索,引导幼儿分别认识三种不同的节奏型,并能够用身体进行表现:
(1)教师哼唱旋律,引导幼儿根据图谱用踏脚的方式表现节奏型xxxx︳xxx-︳,并跟随乐曲旋律表现。
(2)教师哼唱旋律,引导幼儿根据图谱用拍手的方式表现节奏型xxx-︳xxx-︳,并跟随乐曲旋律表现。
(3)教师哼唱旋律,引导幼儿根据图谱模仿蟋蟀的叫声表现节奏型xxxxxx︳xx---︳并跟随音乐旋律表现。
3.播放《昆虫音乐会》乐曲,引导幼儿根据图谱用身体动作连贯的表现不同的节奏型。
4.尝试学习用乐曲进行演奏。
(1)逐一出示沙蛋、沙锤、木沙铃,介绍乐器,分发乐器,让幼儿尝试探索乐器的使用方法。
(2)教师用指令、哼唱旋律带领幼儿尝试演奏乐器。
(3)播放乐曲,教师带领幼儿演奏乐曲。
(4)播放乐曲,带领幼儿看教师指挥演奏乐曲。
教学反思:
活动中教师可以用语言节奏帮助幼儿控制好自己声部的节奏。从单声部敲奏过渡到多声部合奏会给幼儿的听觉器官带来一种新的刺激。学习合奏,也是学习合作的开始,不仅动作要协调,还需学会倾听,以便能和谐地演奏。在“昆虫音乐会”的情景中可鼓励幼儿表演其他昆虫的鸣叫声,进一步激发喜爱昆虫、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本文扩展阅读:昆虫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属于无脊椎动物中的节肢动物,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动物群体,在所有生物种类(包括细菌、真菌、病毒)中占了超过50%,它们的踪迹几乎遍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昆虫音乐教案(热门19篇)篇八
大班。
幼儿能够掌握五个词组,认识昆虫名称,对昆虫知识有充分的了解。
1、幼儿在轻松、活泼、师幼互动的氛围中学习有关昆虫的五个词语:
蜜蜂、蚂蚁、蝴蝶、螳螂及蜻蜓,并了解五个词语的共同特征——都有虫字旁。
2、扩散幼儿思维,幼儿了解各种昆虫的习性和特征。
3、在交流的基础上,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一、教师与幼儿律动——《去郊游》。
教师:小朋友们,今天大森林里有一件高兴的事情发生,小朋友们想不想去看看,我们出发吧。
二、幼儿了解参加音乐会的昆虫,学习词语。
1、幼儿听声音乐,猜昆虫。
2、在观看课件基础上,教师与幼儿互动,进行识字活动。
(看课件认识蚂蚁)教师提问:第二个来报名的是谁呀?(幼儿看后回答:蚂蚁)教师配着旋律提问:是谁呀?(幼儿说:蚂蚁)。
(看课件认识蜻蜓两个字)教师提问:第三个来报名的谁呀?(蜻蜓)教师配合着旋律重复提问,让幼儿认识词组。
(看课件认识螳螂两个字)教师:这么热闹呀,有一只昆虫从这里经过,也来凑热闹,这回谁来报名了?(螳螂)。螳螂是第四个来报名的,这时,有一只昆虫正在远处传花粉,它听到大家的议论,也跑过来报名,谁来报名了?(幼儿回答:昆虫)。
(看课件认识蝴蝶两个字)教师:第五个来报名的是谁呀?﹙蝴蝶﹚,教师配合着音律问:是谁呀?﹙蝴蝶﹚教师:有这么多的昆虫报名参加音乐会,我们一起数一数共有几只昆虫来报名?点数1、2、3、4、5,有五只昆虫来报名了。
教师小结:小朋友的记忆力真好!小昆虫们都精心准备了节目来参加音乐会,音乐会马上就要开始了。
教师:蜜蜂真勤劳,每天采蜜忙,我们一起学一学蜜蜂采蜜的动作。蜻蜓和蜜蜂是益虫还是害虫?对了,它们都是人类的好朋友。
3、螳螂将登上粉色的舞台,谁愿意送螳螂登上舞台?谁知道螳螂的故事?
5、还有谁没有登上舞台?谁愿意送蚂蚁登上舞台?
教师:小蚂蚁是怎样来参加音乐会的?﹙全体幼儿学一学﹚。
1、我们先看看蚊子的名字,蚊子的名字中有没有“虫”字旁?
2、我们再看看蝉的名字?“蝉”的名字中有没有“虫”字旁?
4、再看看蟋蟀的名字?蟑螂的名字呢?
教师:这些观众都是昆虫,它们的名字中都有“虫”字旁,有的是一个虫字旁,有的是两个虫字旁。下次活动时,我们来学习它们的知识。
幼儿听录音,猜谜语。
小朋友们都戴好了词卡,你们有,我也有,我把它们贴在身上,它的名字叫什么?音乐会开始吧。让我们随着音乐尽情跳舞了。
昆虫音乐教案(热门19篇)篇九
活动目标:
1、感应歌曲的固定拍。
2、通过打击乐活动引发对节拍及节奏演奏的兴趣。
3、能看着图谱和伙伴一起演奏拍子******/*****-//。
活动准备:
1、蚂蚁、螳螂等昆虫图片。
2、乐器:沙蛋、铜铃。
3、ppt课件,图谱。
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
通过ppt引出故事,昆虫音乐会。
基本部分:
一、认识小蚂蚁的节奏型。
教师:你们刚刚说了那么多的小昆虫,那我们一起来看看到底谁来了?
看ppt出示小蚂蚁图片相应的音乐及图谱。
教师:小蚂蚁是怎么一拍一拍的演奏自己的旋律的?你们能把他的节奏打出来吗?
看节奏谱,教师哼唱慢的旋律,逐一打出来。
教师:我们用手来演奏一下他的旋律吧。用头试试吧。
二、认识螳螂的节奏型。
1、教师:除了小蚂蚁还有一个小昆虫也等不及的要出来了,他会是谁呢?
看ppt出示小螳螂图片相应的音乐及图谱。
2、教师:小螳螂是怎么演奏自己的旋律的呢?
老师哼唱旋律,幼儿看图谱打节奏。
3、教师:谁已经能模仿小螳螂演奏的节拍。
请个别小朋友上来带着大家用刚才的办法演奏。
三、分辨小蚂蚁和小螳螂的节奏型。
1、播放音乐,大家一起说一说哪一段是小蚂蚁在演奏,哪一段是小螳螂在演奏。
教师: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咯,我放音乐,你们来告示我是谁在演奏哦。
2、找一找小蚂蚁和小螳螂他们的演奏拍有什么不一样。
教师:我们刚刚听了小蚂蚁打的节拍是·····小螳螂呢?
小结:那我们发现小蚂蚁是快快的拍还是慢慢的拍?小螳螂呢?
昆虫音乐教案(热门19篇)篇十
这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记叙的人物为法布尔——一个著名的昆虫学家。而且题目也明确了这篇文章所要记叙的事件即观察昆虫。通过题目就可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因此,在学习这篇文章时,要抓住主要事件的描述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这篇文章共分四个自然段,根据作者的写作思路,可将文章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交代法布尔的身份地位。
第二部分(第二——三自然段):记叙了法布尔观察昆虫的两件事。
第二部分又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二自然段):记叙法布尔在路上观察蚂蚁四个小时的事。
第二层(第三自然段):记叙法布尔在树上观察螳螂被误解的事。
第三部分(第四自然段):总结全文,赞扬法布尔的勤奋精神。
这篇文章是按“总分总”的思路组织材料的。
本课教学力求体现“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本文的体裁是记叙文,因而要在读中来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认识,读时,可以采用的教师范读、小组读、自由读、指名读、引读等方式,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情感体验,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和品质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到13个生字,会写出10个字。
3、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全神贯注、坚持不懈等。
4、培养学生只有勤奋刻苦,才能成功的道理。
1、学会书写文中医药10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体会法布尔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录音机、幻灯片、图片、卡片。
1、交流资料,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1)听一段录音《昆虫记》中的一个片段——螳螂捕食蝗虫。
听了这个片段,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这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所写的《昆虫记》中的一个片段。
(2)你们对法布尔有什么了解吗?
(3)你是通过什什么方法搜集到资料的?
(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拓宽学生的思路,让学生了解资料的获得多种方法,到图书馆查阅、上网查询等等。)。
(4)为什么法布尔会取得这样的成就呢?相信我们读了这个故事就会明白。出示课题《法布尔观察昆虫》指名读、齐读。
2、初读课文扫清生字障碍。
(1)看拼音读课文,要求:字音读准、课文读通。
(2)看汉字读课文,要求:不会字看拼音,标出有几个自然段。
(3)指名读课文,要求:读后学生进行评议,评议重点是生字字音是否读准。
3、再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至内容。
(2)轻读者2、3自然段,思考:法布尔是怎样观察昆虫的?用笔画出有关语句。
有一次……。
(3)小组内分句读课文,出示小黑板。
还有一次……。
(4)用“有……还有……”说一句话。
(5)朗读展示:点名读课文,检查检查学生读课文的情况。
(6)交流,引导学生抓住有关语句谈感受,深入品读。
(7)辩析句子的写法有什么不同?;a:法布尔观察了4个小时才离去。b:法布尔一直观察了4个小时。
4、齐读最后一自然而然段,理解“坚持不懈”的意思。用“因为……所以……”练习说话,深入理解法布尔成为著名的昆虫学家的原因。
5、看图背诵;指导学生图文结合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6、拓展交流:
生:交流法布尔迷恋昆虫的有关资料。
7、现场采访:自由对话。
(1)角色竞聘:聘一名学生扮演法布尔,要求:主动报名,并说明竞聘的优势;聘三名小记者,要求:自我推荐。其余同学和老师作为观众。
(2)实地采访:小记者就有关问题向法布尔提问,观众可以随时补充提问或发表自己的看法。
8、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昆虫音乐教案(热门19篇)篇十一
今天,阳光明媚,万里无云。清晨,爸爸妈妈带我去爬山。这时空气湿润润的,风吹到脸上,很清爽。
我们到达目的地后,便沿着一条弯弯曲曲,高低起伏的山路向上爬。一路上,我兴高采烈,一边上山一边蹦蹦跳跳的,兴奋极了。走到半山腰时,由于双脚过度疲惫而“罢工”,我们只得就地休息。
山风呼呼的向我们吹来,仿佛是小山在欢迎我们,风中夹着野花那清纯的香味。小路两旁的树林里,时不时传来几声悠扬的乐曲声,我想:一定是小昆虫在开音乐会吧。于是,我在好奇心的驱动下,随着音乐声找到了音乐会会场:这是在一棵大树下举行的,有蟋蟀、甲虫、蝴蝶和七星瓢虫。
2下一页。
@_@我是分割线@_@。
昆虫音乐教案(热门19篇)篇十二
我发现我班的幼儿对于各种昆虫都是非常的感兴趣,在户外时,只要有幼儿发现一只昆虫,幼儿们就会马上围上去,共同议论起来。这个学期一开学,在一次户外活动中,丁丁在滑梯旁边发现了几只蚂蚁在搬一只死了的飞虫,丁丁马上喊了起来:“快来看呀!我发现了许多蚂蚁。”经过这么一喊,孩子们都马上就跑了过去,围在一起,说这说那的。看着孩子们的兴奋劲儿,我马上招呼孩子们共同观察起蚂蚁搬食物来。开始了我们昆虫的主题。
1、培养幼儿对大自然、对昆虫的热爱,鼓励幼儿大胆探索昆虫的世界。
2、进一步培养幼儿自我探索,自我学习的能力。
1、蚂蚁的家在哪里?
3、蚂蚁为什么要搬家?
4、蜗牛是昆虫吗?
5、蚊子用什么吸人血?
1、蚂蚁有什么神奇的本领?
2、瓢虫都有七个星吗?
3、昆虫的共同点是什吗?昆虫的不同点是什吗?
1、正面墙:分三大块,两块为昆虫的头、胸、腹的特征,一块为昆虫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2、幼儿用废旧材料制作的昆虫世界的墙壁。
3、在柜子上贴有昆虫的图片及孩子们自己的作品。
1、自然角:幼儿在户外自己抓到的昆虫,请幼儿进行观察,并进行记录。
2、美工角:幼儿丰富的废旧材料,请幼儿利用废旧材料制作昆虫。
3、科学角:让幼儿了解昆虫触须的作用原理,请幼儿进行制作。
4、图书角:幼儿有关昆虫的书,请幼儿边看,边讲解。
1、邀请家长与孩子们一起寻找资料,共同研究昆虫的知识。
2、请家长与幼儿一起用废旧材料制作昆虫。
3、请家长带幼儿去参观昆虫展。
昆虫音乐教案(热门19篇)篇十三
1、学习看图列算式,理解数字及符号在算式中的意义。
2、在看图列算式的过程中积累加减运算的经验。
3、能积极参与活动,并清楚地用语言表述算式与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
4、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1、多媒体课件。
2、挂图4幅。
3、幼儿操作单。
一、活动导入。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看看那儿有什么?
二、学习解答加减应用题并列式计算。
1、学习解答加法应用题。
师:这儿的景色真美呀,都有些什么呢?(大树、草、花等)。
师:瞧!这么美的景色把谁给吸引来了?(瓢虫)。
师:花丛中飞来了几只瓢虫?(3只)。
师:我们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3)。
师:看,又飞来了几只瓢虫?(2只)又飞来的2只瓢虫用数字几来表示?(2)。
师:现在花丛中一共有几只瓢虫?(5只)5只我们用数字几来表示?(5)。
师:我们可以用一道算式把它们记录下来。3+2=5。
师:请小朋友说说看这些数字和符号表示什么意思?3表示什么意思?(3表示花丛中原来有3只瓢虫)2表示什么意思?又飞来了2只瓢虫,5表示什么意思?(5表示一共有5只瓢虫)为什么要用加号?加号表示什么意思?(因为又飞来了,变多了所以用加号)等于号表示什么?(一共有)。
2、学习解答减法应用题。
师:看!草地上有几只蜻蜓?(5只)。
师:我们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5)。
师:咦,飞走了几只蜻蜓?(1只)飞走的1只蜻蜓我们又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1)师:现在草地上还剩几只蜻蜓?(4只)四只蜻蜓我们用数字几来表示?(4)。
师:我们也可以用一道算式把它们记录下来。5—1=4。
师:请小朋友说说看这些数字和符号表示什么意思?5表示什么意思?(5表示树叶上原来有5只瓢虫),4表示什么意思?老师、(4表示爬走了4只蜻蜓)1表示什么意思?(1表示还剩下1只瓢虫)这里为什么用减号?(减号表示爬走了、变少了)等号表示还剩下。
三、看图解答应用题并列式(每次出现3幅图)。
1、出示毛毛虫图。
师:现在老师要来考考你们,看,什么昆虫来了?(毛毛虫)老师手指第一幅图,这幅图是什么意思?(树叶上有3只毛毛虫)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又爬来了2只毛毛虫)现在树叶上一共有几只毛毛虫呢?我们一起看第三幅图(树叶上一共有5只毛毛虫)怎么列算式?告诉大家为什么要用加法?(因为又爬来了,原来少,最后一幅图中的毛毛虫变多了,所以用加法)。
2、出示蚂蚁的图片。
师:看,这又是什么昆虫?土坡上有几只蚂蚁?这幅图师什么意思?走掉了3只蚂蚁,现在土坡上还剩下2只蚂蚁。现在老师要请一位小朋友完整地说说这三幅图的意思?(土坡上有5只蚂蚁,走掉了3只蚂蚁,土坡上还剩下2只蚂蚁)谁来列算式?说说这里为什么用减法?(因为蚂蚁又走掉了,原来多,最后一幅图中的蚂蚁变少了,所以用减法)。
3、出示蜘蛛和蝴蝶的图片。
师:小朋友看,这里有什么昆虫?(蜘蛛和蝴蝶)请小朋友仔细看看,动动你的小脑筋,这两大幅图应该用加法还是用减法呢?(蜘蛛用加法,蝴蝶用减法)为什么蜘蛛用的是加法?(因为蜘蛛又来了,原来少,最后变多了)为什么蝴蝶用的是减法?(因为蝴蝶又飞走了,原来多,蝴蝶最后变少了)谁来用一道算式把它们记录下来。我们一起说说这三幅图的意思。(蜘蛛网上有2只蜘蛛,又爬来了3只蜘蛛,现在一共有5只蜘蛛。2+3=5花丛中有4只蝴蝶,飞走了1只蝴蝶,花丛中还剩下3只蝴蝶。4—1=3)。
总结:今天小朋友学得很认真,学会了看图解答应用题,并且列出了算式。
四、幼儿看图练习。
1、讲解、示范。
师:下面请小朋友们来完成一张作业单。先说一说三幅图的意思,然后在下面的空格里列出算式。数字写在日子格里,符号写在圆圈里。
2、幼儿练习。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让我了解了孩子对数学都很薄弱,为了能够使他们对数学感兴趣,我准备在以后的数学活动中多加游戏,做到让幼儿在玩中乐、玩中学的目的。真正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断提升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
小百科:昆虫:昆虫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属于无脊椎动物中的节肢动物,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动物群体,在所有生物种类(包括细菌、真菌、病毒)中占了超过50%,它们的踪迹几乎遍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昆虫音乐教案(热门19篇)篇十四
2、巩固生字:蝴蝶、蟋蟀、蝉、蚂蚁、蜈蚣、螳螂、蜘蛛并认识生字蚊子、蜗牛、瓢虫。
3、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4、大胆地参与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发展求异思维。
5、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字卡(后有图),课件。
一、引入主题,引出要复习的生字。
1、“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到昆虫王国里去,我们先来听听王国里都有什么动物?”听课文朗读一遍(课件)。
2、根据幼儿回答出示字卡认读一遍。
3、提问:“它们都是昆虫吗?什么是昆虫?”(课件演示)。
二、复习生字。
1、游戏:变戏法。“下面昆虫宝宝要和大家玩一个变戏法的游戏,只要我们说对它的名称,它就会出来和我们出来做朋友。”(课件)每个词读三遍。
4、认识生字:蚊子、蜗牛、瓢虫。“森林里还来了几位神秘的嘉宾它们也是我们今天的小考官,看看是谁”
a:瓢虫认读。用虽然```但是```说话。“瓢虫说虽然大会没有请我,但是我还是来了”
b:蚊子认读。学蚊子叫。
c:蜗牛认读。“蜗牛是昆虫吗?”复习学的生字并模仿它们。
5、游戏:找朋友。
a:“螳螂大哥问小朋友都认识森林里的嘉宾了吗?演出正式开始。第一个节目请幼儿有表情的朗读课文什么是昆虫”
b:“第二个节目找朋友,请小朋友将字卡宝宝正确的找到朋友交到昆虫的手上。”
6、结束。
千姿百态的昆虫形象能极大地引起孩子的兴趣。喜爱小动物是孩子的天性。于是开展了此次活动。感受大自然中昆虫的美。认识常见昆虫,知道昆虫的本领,了解昆虫的生长环境与特征,了解大自然的秘密。激发学习兴趣。
昆虫音乐教案(热门19篇)篇十五
一、教材分析:
《装满昆虫的口袋》一文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9个主题单元观察与发现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记叙文,主要叙述了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对昆虫充满了好奇,在一天傍晚,他独自寻找纺织娘,忘记了回家;八九岁时去放鸭子,他却花了大量时间观察昆虫并把捉到的虫子装在了衣袋里,父亲的责骂也没有改变他对昆虫的迷恋。课文并没有写法布尔是怎样成为一名昆虫学家的,而是记叙了他小时候怎样对小虫子着迷。这是课文的重点。
二、教学要点。
1、要让学生从法布尔的故事中受到启发,从小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好习惯,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2、从课文的具体描写中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
3、正确、流利、有感情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难点:从课文的具体描写中体会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的语句。
五、教学准备:学生搜集法布尔的相关资料,教师制作演示文稿。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一个孩子,他的口袋里却常常装满一些小昆虫,那么,他又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装满昆虫的口袋》一课。教师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二)整体感知。
1、大家已经对这篇课文进行了预习,这篇课文主要讲了谁的故事呢?(法布尔)你对法布尔有哪些了解呢?请同学们说一说。
[提示学生在介绍法布尔的时候尽量做到不看搜集的资料,而消化成自己的东西。]。
2、《装满昆虫的口袋》一文主要讲了谁的什么故事?你可以用课文中的词语进行概括。
[通过回答,帮助学生体会写人的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3、课文围绕迷恋具体地讲了法布尔的几件事呢?(两件事)哪两件事呢?
[板书:迷恋抓纺织娘捉小甲虫]。
[学生初步感知围绕一个中心词选择材料进行表达]。
(三)、品读课文,自主感悟。
1、引导学生学习4、5、6自然段(捉小甲虫这一部分内容)。
(1)自己小声读书,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出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学生交流:抓住词语一动不动地趴、静静地观察、小心翼翼、欣赏、宝贝,引导学生体会这些词语的妙处,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4、5自然段。
(3)出示第6自然段(法布尔回家后遭到爸爸斥责一段)演示文稿,红色字体突出欢欢喜喜与怒气冲冲两个词语,体会法布尔当时欢欢喜喜的心情和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爸爸斥责法布尔的话。
分角色朗读课文。
(4)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处?
[学生感知对比衬托进行表达的效果]。
2、自由读2、3段。
(1)通过读课文,你对法布尔又有哪些了解呢?
交流的重点内容及过程如下:
生:我觉得法布尔观察昆虫很着迷。我是从一天傍晚,暮色笼罩了田野,爸爸妈妈忙完了农活,发现法布尔不见了。不由得着急起来,在田野上高声呼喊儿子。这句话看出来的,他为了观察昆虫,居然连回家都忘了。
生:我从三天前,法布尔就告诉妈妈,花丛里经常传出一种动听的声音,不知是谁在唱歌。现在,他终于找了这位‘歌唱家’。这一句感受到法布尔很执著,三天前听到的声音,现在仍在寻找。我从终于这个词感受到他找到这只纺织娘是很不容易的。
生:草丛里的小虫子叮咬他,他又疼又痒,但为了不惊动纺织娘,他忍着一动不动。
生:他发现纺织娘了,猛地往前一扑,可纺织娘一下蹦走了,法布尔膝盖都摔破了。回家被妈妈批评了,他只有一声不吭。
生:三天前,法布尔发现了这只纺织娘,连续三天,他每天把鸭子赶到湖边,就悄悄地蹲在草丛中,寻找、观察这只纺织娘,常常忘了自己还要赶鸭子了。
学生练读2、3段(从学生读书的语气中可以听出他们对三天前终于这些重点词都有了较深的感悟。)。
(4)师:看你们读得这么投入,老师也想和你们一块儿读了,行吗?
[师生分角色表演朗读课文。]。
教师扮演妈妈,焦急地喊:法布尔,你在哪儿?
学生注意的表情,加上动作回答喊:妈妈,我在这儿呢!瞧,我抓到了那只会唱歌的虫子。
(学生一个个兴高采烈,有的情不自禁地加上动作,好像真的捏着那只好不容易捉来的纺织娘。)。
教师走到一名学生面前:孩子,你是怎么捉到它的?
教师和多名孩子对话。
3、课堂小练笔。
(1)教师:从刚才的对话中,我发现你们都深深体会到法布尔捉纺织娘时遇到了许多困难,捉到后他是多么开心。现在就用我们的笔帮法布尔把这段经历写下来吧。
注意用上刚才的想象,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2)学生练笔,教师巡视。
(3)交流,评议。
重点评议是否写出动作,能否用妈妈这个角色衬托法布尔。
昆虫音乐教案(热门19篇)篇十六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读出各种昆虫的名称,结合课文情景,充分发挥想象力,运用所学词语进行语言训练,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乐于理有关昆虫的知识,并愿意进行昆虫的探究活动。
会认1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能正确读出各种昆虫的名称,结合课文情景,充分发挥想象力,运用所学词语进行语言训练。
卡片,有关的昆虫文字资料和课件或录像资料。
1、(事先板书课题)同学们看黑板上这几个字,谁来读一读?(昆虫世界)“昆”是本课生字,我们一起读读这个字。开火车读字,我们一起读读课题!
3、谁愿意到前面来指着图说一说?指名到黑板来说。
1、现在请同学们把书打开,翻到《昆虫世界》这一课,你们看到了吗,在每一种昆虫的旁边,都写着它们的名字,请你边看图边读一读,然后借助生字表把生字圈画出来。
2、指名读词语,纠正字音。
3、指名领读。
4、同学们读的都很准确如果现在既不看图又不看拼音你还能读好吗?拿出生字卡片,一边读一边把卡片一个一个摆在桌子上,不要摞在一起。
5、做游戏:老师说昆虫的名字,学生把相应的卡片拿出来。
6、指名把课片贴到黑板上。
7、轻声读词卡,注意读准了吗?
a、自己读读,你有什么发现吗?(多数都带有虫字,多数都是形声字)。
d、小组比赛读,看那个小组都能读准。遇到不会的共同想办法记住字形。
e、汇报学习情况,落实易错的。
1、看书读读要写的8个字,观察有哪些字有共同特点?
2、指导写“蜜”“蜂”“蝇”。
3、教师范写,学生练习。
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写字并完成书后习题。
昆虫音乐教案(热门19篇)篇十七
《装满昆虫的衣袋》是苏教版语文第九册的一篇记叙文。它主要叙述了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的两件事。儿时的法布尔对昆虫充满了好奇,一天傍晚,他独自寻找”纺织娘”,忘记了回家;八九岁时去放鸭子,他却花了大量时间观察昆虫并把捉到的虫子装在了衣袋里,父亲的责骂也没有改变他对昆虫的迷恋。这两件事充分体现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也是文章的重点。
五年级学生刚刚步入高年级,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阅读分析能力,同时对大自然也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和探究欲望,抓住“着迷”、“迷恋”“痴迷”等中心词贯穿全文,不仅理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涵义,更深入把握文章具体描写与概括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根据教材和学生特点,结合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的理念,我确立以下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用法。
2)学习描写昆虫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大自然与周围世界的兴趣。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从课文的具体描写中体会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
2)学会搜集资料,通过课外资料的补充,使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延伸,使课文内容得到进一步拓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激发对美好事物的浓厚兴趣,培养仔细观察,持之以恒的良好习惯。
2)透过语言文字的本身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熏陶。
1)从学生有限的生活积淀和自身的阅读体验出发,引导学生紧扣文中描写法布尔迷恋昆虫的重点语句,在读中一步步走进人物内心,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
2)深刻领悟题目的内涵,从本文的命题方法中得到启示。
昆虫音乐教案(热门19篇)篇十八
昨天我做了一个梦,梦见了有许许多多的昆虫在开一个音乐会。梦是这样: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在一个美丽的池塘边,昆虫们为了庆祝中秋,举行了一场音乐会。他们把一块大石头当成了舞台,舞台上立着几个大字,那就是:中秋节快乐。主持人是一只十分健康的小蚂蚁,她的声音十分好听。第一个选手是青蛙,瞧他穿着一件绿色的礼服,“呱呱”地唱着动听的歌曲,歌声引来了几只蜻蜓为他伴舞;第二个上台的是螳螂大哥,他帅气十足地拉着小提琴,歌声传到很远的天边,白云也随风摆动;最后上场的选手也不赖,她是谁呢?对,她就是蝴蝶小姐,你们瞧,她虽然有点害羞,但是,她弹奏的钢琴的音乐声快活极了!你听,所有蝴蝶都在为她喊加油;接着上台的是一只蜗牛,他把头缩进了壳里在地上打滚,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就这样一个接一个的表演都结束了,小蜜蜂拿着金色的奖杯,递给了一等奖的蝴蝶妹妹。
昆虫音乐教案(热门19篇)篇十九
1、了解蝴蝶、蜻蜓、蜜蜂等昆虫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惯,了解昆虫与人们的关系。
2、通过猜谜、观察以及倾听活动,了解昆虫的有关知识,理解昆虫的保护色。
3、对昆虫产生兴趣,知道要爱护益虫。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1、《幼儿用书》人手一册,实物展示仪一台。
3、捕捉到的昆虫,或者是昆虫标本若干。
——教师念蜜蜂的谜语儿歌,提问:这是什么动物?
——教师念蜻蜓的谜语儿歌,提问:这是什么动物?
——让幼儿猜谜语,引起幼儿对昆虫的关注。
——教师:这是什么?叫什么名字?
——教师:他是什么样子的?头上有什么?身体下面有什么?有多少对翅膀和脚?
——教师:你知道他生活在什么地方?爱吃什么吗?
——幼儿自主阅读画面,启发幼儿说说:画面上有哪些昆虫?他们都有什么?
——教师小结:画面上的这些虫子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昆虫”。昆虫的身体分成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触角、嘴和眼睛;胸部长着三对脚,背上一般长着两对翅膀;腹部一节一节的,两侧还有气孔,是呼吸用的。有的昆虫,例如:七星瓢虫,有一对翅膀变硬了,还有一些昆虫只有一对翅膀,例如:蚊子。
——教师介绍昆虫利用保护色自我保护的常识,让幼儿了解昆虫会变颜色保护自己,这种变色白虎自己的办法,叫保护色。
——介绍几种常见的昆虫保护色。
1、身体颜色与周围环境颜色相同的昆虫,如:螳螂、枯叶蝶;
2、身体颜色随着周围环境颜色而变化的昆虫,如:蝗虫;
3、身体颜色鲜艳,警告对方自己有毒,不要伤害自己,如:瓢虫。
——教师扩展幼儿思路:你还知道哪些昆虫会利用保护色白虎自己的?
——教师:在昆虫的大家庭里,对我们人类来说,哪些是益虫哪些是害虫?
——教师:你知道蝴蝶是益虫还是害虫呢?为什么?(蝴蝶在幼虫时有爱吃嫩菜等危害,但在变成蝴蝶后有传播花粉和观赏的益处。
——引导幼儿讨论:我们应该怎么对待昆虫?
使幼儿知道:我们要注意环境卫生,不乱倒垃圾,不随地大小便,不让脏水聚集是害虫无法无法生存,同时,我们也要保护益虫,不随意捕杀和杀死益虫。通过这次活动的开展,幼儿感受到了大自然中昆虫的美,认识了常见的昆虫,知道了昆虫的本领,了解了昆虫的生长环境,体验到了制作昆虫标本的乐趣,他们具有保护益虫、消灭害虫的意识,在活动中不仅体验到了活动的乐趣,而且增长了知识,各个领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本次活动从幼儿兴趣出发,结合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逐步深入,既满足了幼儿发展的需要又提高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但是,在活动中也有个别环节由于知识性强而导致部分幼儿难于理解。如何把幼儿掌握知识的环节游戏化,更好激发幼儿的兴趣,将是下一个主题中应探索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