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计划可以帮助教师全面了解学科知识的难易程度和学生实际掌握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从这些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学目标的设置和教学过程的安排。
端午节教案(优质21篇)篇一
1、运用多种感官,感受粽子的特征,体验吃粽子的快乐。
2、知道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一个习俗。
每组桌子放上大小形状味道各不一样的粽子一盘,湿巾纸若干。
1、猜猜摸摸今天老师在桌子上的盘子里放了一样好吃的东西食品,猜猜看是什么?
幼儿闻一闻是什么味道的,猜猜会是什么?
幼儿摸一摸,是什么感觉?是什么形状的,再猜猜会是什么?(是什么形状的,像什么?)
这一会儿像……有一会儿像……会是什么呢?
哇,原来是是香香的粽子
2、尝尝说说——好香的粽子,你吃过吗?什么味的?你们还想不想吃?
幼儿吃粽子
b、幼儿边吃粽子边随机问:你的粽子是什么形状的?吃的是什么味道的粽子?
c、吃完后提问与小结:
吃粽子的时候先把什么解开。(绳子)然后剥开什么?(粽叶)
你刚才吃的粽子是什么味道的,粽子外面是什么?粽子里面有什么?
我们吃到了各种味道的粽子,有的小朋友吃的是咸咸鲜鲜的肉粽,有的是甜甜的豆沙粽,有的是淡淡的白米粽、赤豆粽。
3、介绍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我们为什么要吃粽子?什么日子才会吃粽子呢?
端午节是几月几号呢?
原来端午节大家都要吃粽子。
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会有什么活动呢?(迁移活动:了解端午节的传统风俗)写王字挂香袋
4、拓展游戏
qq粽子店环境创设:qq粽子店;材料:qq粽子、各种可以做馅的图片;玩法:幼儿剪下做馅的图片,贴在qq粽子上,送到粽子店,讲讲它的味道。
端午节教案(优质21篇)篇二
目标:根据幼儿自己已有的经验,想象并表现端午节的快乐,发展幼儿的想象能力和绘画能力。
提问:端午节你过得快乐吗?你觉得端午节中最有趣的、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事?(幼儿讨论并讲述)。
鼓励幼儿大胆想象、精心构思。
提出要求:把你在端午节中最快乐的一件事画出来,注重选择合适的底色表现节日的欢乐氛围。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端午节教案(优质21篇)篇三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默读课文,了解端午节的由来。
3.抓住文中的重点内容,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复述课文。
4.抓住屈原的言行、借助资料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抓住屈原的言行、借助资料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审题导入。
同学们读到题目你想了解什么?(端午节到底是怎么来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
2.检查字词。
(1)重点指导:“爱戴”
(2)文中指谁受到“爱戴”,结合句子说说屈原为什么受到爱戴?
(3)“悲愤”近义词是什么?
3.默读课文,说说这篇文章讲了谁的什么事?
三、深入学习,理解感悟。
过渡:哪几个自然段告诉我们端午节的由来?
1.轻声读3—6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屈原是个什么样的人,用书中的语句概括。(他忠诚爱国、很有才干)。
2.默读3—6自然段,划出体现屈原忠诚爱国的句子读一读,把感受批注在书的边上。
3.指名读,“在他的辅佐下”一句。
(1)为什么强调“十分”这个词语?(突出人民对他的`爱戴)。
(2)播放屈原的一段影片,看了这段影片,你有什么感受?(屈原为国为民操劳,他很伟大屈原为国为民操劳,他很爱国)。
(3)读出你对他的赞扬。
4.对比词语读,体会屈原的爱国。
(为黎民的苦难而悲,为祖国的灭亡而悲,为自己报国无门而悲)。
5.引入资料读,体会屈原的爱国。
投影:屈原《离骚》中的两首,从中感受到什么?
6.对比句子读,感受人们对屈原的爱戴。
读读哪句话好,为什么?
四、通读全文,自己解疑。
端午节的理来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
【作业布置】。
1.抄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巩固复习。
1.读词。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爱戴——辅佐——诬陷——流放——。
二、指导练习复述课文内容。
1.回顾全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合作填写。
(1)端午节的习俗有()()()()。
端午节是为纪念:(1)屈原为楚国()。
(2)屈原为百姓()。
(3)屈原()。
屈原投江后,百姓们()、()、()。
3.自由的依据题词的顺序,试着复述课文内容。
4.全班交流。
三、资料扩展。
你还知道中国哪些传统节日的由来,讲给大家听。
【作业布置】。
以“中华传统节日”为主题制作一期手抄小报。
【板书设计】。
屈原。
人民悲痛。
悲愤包粽子为国捐躯吃粽子、赛龙舟。
端午节教案(优质21篇)篇四
再过几天就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了,班里的陆家豪从家里带来了粽子,其他孩子围着他转,只听见他说:“这是我妈妈自己包的粽子,不是买的,有肉的、红枣的,很好吃的,但是我比较喜欢吃肉的,肉的更好吃。”“我也喜欢吃肉的。”“我不喜欢吃肉的,肉的有肥肉的。”……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议论开了。
鉴于孩子们对粽子的浓厚兴趣,我们开展了有关端午节的系列活动,本次活动就是系列活动之一。
《粽子里的故事》段落明显,情节发展线索清晰。讲述了一个会讲故事的老奶奶病了,不能说话讲故事,就采来荷叶包粽子,把好听的故事包在了里面。动物们吃了粽子却不会讲故事,于是,动物们想办法,找到一个小姑娘来吃粽子、讲故事。这样,一个神奇的故事跃然纸上,给粽子蒙上了一层神秘的童话色彩,令人羡慕又向往。
1、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游戏的快乐。
2、养成仔细倾听习惯,能用语言清楚连贯的表述。
第一个环节是通过猜猜可能是关于什么的故事来激发孩子的兴趣,引出主题。
第二个环节是欣赏故事,为了能让孩子在活动中充分感受、欣赏作品,我利用ppt进行分段欣赏,通过看看、猜猜、讲讲、听听来理解故事内容。
第三个环节是游戏“吃粽子”,这也是本活动的重点环节。在此环节中,我为孩子们准备了3个粽子,每个粽子里面都有一个小游戏,如:第一个粽子是“听话”,要求孩子在仔细听故事的基础上回答问题;第二个粽子是“悄悄话”,要求孩子用心听、仔细听、听清楚、听完整,培养幼儿仔细倾听的习惯;第三个粽子是“祝福”,考虑到大班孩子马上要离开成长了3年的幼儿园了、老师和小朋友了,通过游戏为他们创设一个互相祝福的机会,增进同伴间的友情。
活动中肯定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希望在座的各位能给我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端午节教案(优质21篇)篇五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正是培育优秀民族文化的沃土,也是培养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因此围绕“迎端午,缅故人,扬传统”这个话题,设计了“端午说由来、端午话习俗、端午讲故事、端午赛诗会、学生谈感受”等板块,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习俗等,感受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亲身体验我国传统佳节的独特魅力,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1、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习惯,同时锻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书籍、报刊、网络、他人经验等)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学习端午节文化,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向屈原学习,热爱祖国,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20xx年x月。
上网查阅资料、收集故事、多媒体课件等。
活动导入:
1、我国有很多传统节日,你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
2、端午节的由来、习俗你们知道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端午节去了解一下。
3、引出主题:“迎端午,缅故人,扬传统”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活动一:端午说由来。
2、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很多,谁能告诉大家?(学生交流)。
1、端午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关于。
2、端午节故事传说很多,你们知道哪些与端午节有关的故事吗?
3、主持人小结。
活动二:端午话习俗。
(一)赛龙舟。
1、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我国地广人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各地有着不同的习俗。你们知道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吗?(学生自由交流)。
2、你知道端午节最热闹的习俗是什么吗?(多媒体课件:赛龙舟)。
3、端午节为什么要进行赛龙舟比赛?(学生交流)。
(二)话粽子。
1、除了赛龙舟,端午节的主要习俗就是品尝粽子。(学生介绍粽子的由来。)。
2、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琳琅满目。(多媒体课件:粽子)。
3、我国各地方的粽子还各有特色,请几个外地学生介绍他们家乡的粽子。(由三名来自浙江、江西、山东学生介绍。)。
4、主持人小结。
活动三:端午赛诗会。
1、屈原是一位爱国诗人,为了纪念他,所以有人把端午节还被称作“诗人节”。
2、请几位学生朗诵端午节的诗篇。
3、主持人小结: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篇,已广泛深入人心,因此,在我国有关端午节民俗文化领域中,大家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看了你们自己策划的主题班会,不仅是同学们,包括老师自己都对端午节加深了了解。我就以屈原《离骚》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段话来结束今天的主题班会,也希望同学们用这段话来勉励自己,在二年级阶段最后一段时间里努力学习,以良好的状态进入社会实习。
端午节教案(优质21篇)篇六
1、引导幼儿积极参与端午节活动,萌发幼儿对端午节民族文化的兴趣。
2、教师引导幼儿初步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和来历。
3、引导幼儿了解端午节粽子的制作方法,尝试手工制作粽子。
1、教学课件《端午节》。
2、儿歌《快乐的端午节》。
3、故事《屈原的故事》。
4、端午节相关习俗文化图片。
5、粽子若干。
1、教师厨师教学课件,进入芝麻开门环节,引导幼儿积极参与端午节活动。
(1)教师带领幼儿跟读儿歌《快乐的端午节》,感知端午节的习俗。
(2)你们刚才听了儿歌,儿歌中描述了什么内容?
(3)这是什么节日?图中的人们都在做什么?
教师出示相关的课件,幼儿观看图片,人们正在赛龙舟,这是端午节的习俗。
2、教师继续出示课件,进入社会大观察环节,幼儿观察图片,了解端午节的习俗。
(1)你知道端午节是哪一天吗?
(2)你们家里是怎样过的端午节呢?
端午节是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到来时,家里会吃粽子,诱人赛龙舟,还会插菖蒲、挂艾蒿。
3、教师讲述故事,调动幼儿的情感。
(1)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述屈原的故事,激发幼儿的情感。
(2)请幼儿听完故事后说说自己有什么感受?你想对故事中的屈原说点什么呢?
4、教师出示课件,引导幼儿观看图片,认识粽子以及包粽子的步骤方法。
(1)教师播放包粽子的过程,引导幼儿了解包粽子的方法。
(2)教师分发好吃的点心:粽子。
(3)幼儿品尝粽子,在吃粽子的环节中感受节日的气氛。
(1)教师将手工制作材料:卡纸、纸黏土等材料投放到美工区,引导幼儿在美工区动手制作“包粽子”。
(2)教师在本次端午节主题活动结束后,还可以举行一次端午节班级亲子活动。让家长和孩子在当天一起来包粽子。
端午节。
粽子香,香厨房。
艾叶香,香满堂。
桃枝挂在大门上,
出门一望麦儿黄。
五月初五是端阳。
端午节教案(优质21篇)篇七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感受传统节日气氛,激发幼儿对传统文化节日的兴趣和民族自豪感(情感方面)。
2帮助幼儿了解我国传统文化节日端午节的来历及风俗习惯(认知方面)。
活动准备:。
2、图片(粽子、龙舟、香囊等)。
3、实物:粽子、香囊。
活动过程:
一导入播放视频。
1问题导入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吗?
师:那小朋友们知道端午节我们都要做什么事情来庆祝呢?
幼:赛龙舟。
2、教师讲述端午节的来历。
幼:屈原。
二、给挂图选字活动。(巩固上面学的端午节知识)。
1、师:在黑板上挂有关端午节的图片,请小朋友选字贴在图片的下面。
2、幼:选字活动。
三、看视频,学儿歌。(再次巩固有关端午节知识)。
赛龙舟,真热闹。
吃粽子,带香包。
蚊虫不来身边闹。
幼:跟着老师和视频一起学习《端午节儿歌》。
教学反思:
端午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它有着独特的风俗,如:吃粽子、赛龙舟、佩香囊、悬白艾、挂菖蒲、饮抹雄黄酒等。利用端午节,开展主题活动,既能锻炼和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又能增进儿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同时,端午也是纪念屈原、秋瑾等先辈的特殊日子,可以借端午节,缅怀先辈,传承民族精神。
端午节教案(优质21篇)篇八
1.抽读生字、新词卡片。2.按扫、拜、墓的笔顺书空。
1.出示第三幅图,观察说话。
(1)人们正在干什么?这是什么传统节日?[相机出示词卡:龙舟、端午]教师介绍端午节。
(2)端午节这天,人们除了喜欢赛龙舟,还喜欢吃什么?[相机出示词卡:粽子]
2.出示第四幅图,观察说话。
(1)图上画的.是什么节日?你知道吗?[相机出示词卡:中秋]教师介绍中秋节。
(2)中秋节这一天,全家人坐在院子里干什么?[相机出示词卡:月饼]
(3)同学们看图上的人都相聚在一起了,这就叫团圆。[相机出示词卡:团圆]
(4)学生借助拼音读以上生字词。
(5)指名认读、正音。
如:粽子、月饼中的后一个字读轻声。
3.小结:刚才我们学了两组词语,你们知道有哪两个传统节日?(端午、中秋)端午节,民间风俗是什么?(包粽子、赛龙舟)中秋节呢?(全家人要团圆,吃月饼)
多种形式练读,读出节日的欢乐。
范读、自由读、互读、齐读。
1.说说你是怎样记住团、饺、饼、端这4个生字的。
2.教师范写生字。
3.学生描红书中田字格里的生字。
4.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生字。
5.认读课后词语。
6.在《习字册》上描红、临写词语。
7.听写词语,检测效果,及时反馈。
端午节教案(优质21篇)篇九
1.进一步了解端午节有特别的食品——粽子,它是多种形状、多种口味的。
2、乐于参加包粽子、体验节日的快乐。活动准备:
包粽子的糯米、苇叶、绑粽子的绳、装米的盆(4个)
一、主持人致开场辞:
淡淡棕叶香,浓浓世间情,根根丝线连,切切情意牵,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的节日——“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五月节、端五、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有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佩香囊,随着端午节脚步的临近,为了增进小朋友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习俗,从小培养孩子们的爱国主义情感,今天我们学前班的小朋友们和老师一起包粽子用自己的方式来庆祝这个美好的传统佳节。
二、在音乐声中小朋友在老师的指导下包粽子。
三、将包好的粽子交给伙房蒸煮
四、品尝自己亲手包的粽子。
端午节教案(优质21篇)篇十
4、认读字宝宝:"龙舟、艾叶、粽子"
5、让幼儿知道节日的时间。
6、简单了解节日的来历,知道其全称、日期和意义。
1、实物:扎好的艾叶与菖蒲,彩色丝线,香袋,咸蛋,粽子
2、图片: 赛龙舟,粽子,悬挂艾叶与菖蒲,彩色丝线,挂香囊,咸蛋,涂雄黄,字卡
导入: 播放背景音乐,师生律动出场--乘火车(进站)
一、开始部分
1、打招呼
2、手指游戏--《手指歌》
二、基础部分
1、谈话导入,展示粽子,引出故事
(2) 你们知不知道人们在什么节日里都要包粽子、吃粽子吗?(幼儿讨论后,教师揭示答案:五月五,端午节)
( 1 ) 农历五月五是什么节?
(2)你们知道端午节都有哪些习俗?
(3)为什么这个节日要吃粽子?
根据幼儿回答出示图片:赛龙舟、吃粽子、插艾叶等。
4、拓展延伸
(1)了解屈原的故事;(通过故事激发幼儿爱国情感)
幼儿边说边观看图片,说出来给幼儿展示相应的实物。(虚实结合,加深印象)教师小结:从端午节开始天气会越来越热,蚊子、虫子也越来越多,疾病容易流行。古时还没有发明灭蚊剂,但古代中国人非常聪明,爱动脑筋,利用艾草、菖蒲的特殊气味将它们挂在门框上,用以驱除蚊虫。五索象征五条龙,民间传说能降服鬼怪。
向幼儿介绍吃粽子、赛龙舟、挂香袋的含义:在屈原投江的日子里,人们把米装在竹筒里投入江中给他吃,后来人们怕蛟龙吃米,就用粽叶把米包起来,缠上蛟龙最怕的五彩线。还有一种传说:古代有位忧国忧民的诗人叫屈原,他不幸投江而死,人们为了纪念他,就设立了"端午节"。"吃粽子"本义是把粽子投进江河,让鱼蛟虾蟹吃饱了而不去伤害屈原的遗体;"赛龙舟"相传是为了捞救屈原;香包用红、黄、蓝、白、黑五彩丝线制作,里面装有芳香的药物,寓意是祛毒长命。
三、学习儿歌
1、欣赏儿歌
2、跟读儿歌
3、朗读儿歌(集体读、小组读、个别读)
4、认读字宝宝"龙舟、艾叶、粽子"
四、游戏部分--萝卜蹲教师出示图片,幼儿根据自己手上的字宝宝做出蹲下的动作
师:那就让我们用最热闹的方式来庆祝吧!
带领幼儿玩赛龙舟游戏走出活动室(通过游戏增进对端午节习俗的认识 )
五、活动效果与反思:
本次主题活动内容丰富有趣,活动效果好。
首先,幼儿的参与很积极认真,通过谈话"端午节的风俗和来历"、欣赏故事、玩游戏等一系列活动,使幼儿对端午节这个中国传统节日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发展了动手能力,感受了节日的快乐气氛。
端午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它有着独特的风俗,如:吃粽子、赛龙舟、挂香袋、系长命缕等庆祝活动。
这些活动都适合大班的幼儿来开展,既能锻炼和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又能增进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同时,端午节又有着一个有名的来历,让幼儿了解"屈原"的故事,能激发他们初步的民族自豪感。
端午节教案(优质21篇)篇十一
(语言领域、社会性领域)。
了解端午节的传说及人们在节日中的习俗。
培养幼儿的言语表达力。
粽子、艾草、蒜头、鸭蛋网等。
1、谈话导入。
提问:你们吃过粽子吗?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
(鲜肉粽子、咸肉粽子、红枣粽子、赤豆粽子、花生粽子……。
你喜欢吃哪种粽子?
为什么在这段时间里人们都要包粽子、吃粽子?
(幼儿讨论后,教师可以向幼儿介绍端午节的传说)。
提问:你们知道端午节还有哪些习俗?
(门前挂艾草和蒜头、赛龙船、胸前挂鸭蛋网)。
教师出示艾草、蒜头,了解它们的特征,讨论它们可能有的用途。
拓展谈话范围:为什么在端午节时家家户户门前挂艾草和蒜头?(幼儿讨论)。
从端午节开始天气会越来越热,蚊子、虫子也越来越多,疾病容易流行。古时还没有发明灭蚊剂,但古代中国人非常聪明,爱动脑筋,利用艾草、蒜头的特殊气味将它们挂在门框上,用以驱除蚊虫。
出示鸭蛋网,讨论鸭蛋网的用处及来历,并欣赏鸭蛋网的造型、结构美。
请幼儿将自己的鸭蛋网带到园,分组谈论自己的鸭蛋网的形状、来源,欣赏其结构美。
端午节教案(优质21篇)篇十二
感(情感方面)
2、帮助幼儿了解我国传统文化节日端午节的来历及风俗习惯(认知方面)
3、让幼儿学会完整讲述生活经验,发展语言讲述连续性(技能方面)
1、视频(屈原的故事,端午节的来历)
2、各种形状的粽子(长的,棱角的,扁的)
一、导入
播放视频
1 、问题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吗?
幼:端午节······
师:那小朋友们知道端午节我们都要做什么事情来庆祝呢?
幼:赛龙舟、包粽子、吃粽子、做香包、做五彩绳
师:哇!小朋友们都知道端午节要做这么多事?那你们知不知道为什么端
午节要包粽子赛龙舟呢?
2、教师播放视频(端午节的来历)
3、教师再次提问:好了,小朋友们,听完了这个故事,你们现在知道
我们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是为了纪念谁呀?
幼:屈原
二、幼儿运用已有经验讲述
1 、师:小朋友们,你们在家吃过粽子吗?粽子长什么样呀?
幼儿答:圆圆的、有角的、长长的
师:老师今天也带来了好多粽子 清小朋友们摸摸看,这些粽子都是什
么形状呢(教师以小组形式分发粽子,请小朋友观察)
幼儿自由回答,教师适时引导
2 、师:好了,现在老师再请小朋友们告诉你身边的小朋友,你吃过的
粽子都是什么馅儿的,是甜的?咸的?还是辣的?(幼儿与邻座伙 伴结成对子,轮流讲述)
三、引进新的讲述经验
运用句型“不仅·····还”
1 、教师通过提示引进新的讲述经验
2 、教师引导幼儿运用句型
师:现在,老师请小朋友想想,端午节你还做了什么,然后请小朋
友用“不仅······还”编成完整的句子告诉老师
教师引导幼儿,端午节要包粽子、赛龙舟、做香包、做五彩绳
幼:端午节,我不仅在家帮妈妈包粽子,还和爸爸一起看赛龙舟。
幼:·········(幼儿运用句型,自由回答)
四、巩固和迁移讲述经验
教师可通过生活中其他的经验讲述巩固句型运用
教师示范:
比如说,
今天我在家不仅叠了自己的被子,还打扫了地板, 妈妈夸我是个好孩子。
教师引导幼儿大胆发言,运用句型讲述平时生活经验
重点指导:幼儿能用完整的语言进行讲述
活动评析
此次活动通过浓厚的端午节节日气氛激发幼儿的兴趣, 使幼儿感受到浓重的节日气氛和民族情感,从而引出句 型让幼儿在不断理解认知的过程中运用此句型进行语言 讲述,帮助幼儿学会完整的讲述。
端午节教案(优质21篇)篇十三
端午节活动已经接近尾声了,由于今年时间上两个节日间隔较短,而且六一之后只有两天的活动时间就开始了端午假期。布置节日环境、“端午庆祝活动”等几个活动只能在2天的时间里完成,时间上比较紧张。即便如此,在家长朋友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的端午节活动仍然开展得有声有色、丰富多彩。
情况总结:
本主题活动是以“端午节”为基本材料而生成的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学活动之一,源于幼儿对生活中所熟悉的事情“端午节”的关注,并在此基础上不断为幼儿的好奇、兴趣而及时调整、修正、设计的活动。整个活动的展开是以幼儿参与适宜引导为主。活动采用让幼儿回忆、谈论端午节,在丰富的感性经验基础上,通过图片、出示实物、讨论等活动,帮助幼儿了解、强化了对端午节的认识。并且将幼儿的学习地点还扩展到了家庭(如让幼儿回家包粽子、向妈妈、奶奶学习蛋的制作方法等),体现了幼儿是教育的主体和教师尊重幼儿个体学习方式的意识。
我们的主要活动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利用进餐前后及午睡前向孩子们讲述了故事《端午节的传说》《端午节的由来》《端午节的风俗》。
2、学儿歌。同样利用进餐前后及午睡前的时间,教孩子们学念了三首既通俗易懂又琅琅上口的儿歌《端午》,孩子们非常喜欢这首儿歌,在短时间内就将儿歌学会了。
3、装饰制作《小粽子》并用它来装饰环境。
请家长将孩子在家包粽子、吃鸡蛋等端午习俗用相机记录下来,发给老师,然后在幼儿园交流分享。
6、孩子从家里带来端午的食品一起分享。
7、认识各种蛋、蛋制品。
丰富的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离不开家长朋友对我们的支持和帮助:周希桐、田烨、张宜骏妈妈打印了好多关于端午节风俗和蛋制品的图片,使我们的主题墙漂亮而丰富;迟俊超妈妈带来了端午节来历和风俗的资料;王炫皓小朋友可谓是全家总动员:奶奶早上4点就起来做蛋饺、妈妈用蛋壳制作了喜洋洋、爸爸将稀有的鸸鹋蛋壳加上了底座,方便小朋友观察,一直做到晚上11点多;周海玲、曲志鑫的妈妈用纸折出了一串漂亮的粽子;张宜骏、张若熙、曲志鑫妈妈还亲手做了鸡蛋饼和煎鸡蛋,加上王炫皓奶奶的蛋饺,小朋友分享的时候一直喊着没吃够,可见她们的厨艺是多么精湛!
夏钰涵家长还精心找到了各种蛋的内容和营养价值介绍,老师讲完以后相信小朋友会更喜欢吃蛋。不仅仅是这些,家长朋友为孩子们做的香包、五彩线、按时带到幼儿园的粽子、鸡蛋等等。正是因为这样,我们的活动才能按时、顺利的开展,孩子们才能在活动收获更多的精彩和快乐!同时家长们的大力配合也让我们老师感动万分,我们会将的支持化为我们工作的动力,以更加饱满热情的态度投入到工作中。
衷心的感谢所有家长的支持与配合,相信在我们的合作下孩子们会有更出色的发展和表现!
在这次端午节活动中,孩子们对把粽子抛到河里,纪念屈原,赛龙舟等都很好奇。
活动刚开始,幼儿和家长都迫不及待的开始做粽子,在兴致勃勃地观看了几位家长制作粽子后,孩子们在剥粽子的时候发现:各种粽子的大小不同,包法也不同,有的是用线扎捆起来的、有的则不是用线,是直接用粽叶穿过去的。但是孩子们都想知道这粽叶软软的怎么可以穿进去的?是怎么穿的?当粽子被切成一块一块开始品尝时,他们品尝各种各样的粽子。孩子们都很开心,对端午节有了进一步的感性认识。在此活动中孩子们不仅吃到了美味的粽子,更从活动中了解了这个活动的由来,以及我们民间对于活动的重视,更进一步增强了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
本次主题活动内容丰富有趣,活动效果好。通过活动,使幼儿对端午节这个中国传统节日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发展了动手能力,感受了节日的快乐气氛。
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即将到来之际,为了让孩子进一步了解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培养孩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20xx年6月9日,君融天湖幼儿园开展了端午主题活动之快乐包粽子活动,大班的小朋友和老师一起亲手包粽子,而小班的小朋友则自由参观,有的小朋友还积极参与进来呢,大家都体验到了包粽子的快乐。
活动前几天,老师们就已经给孩子们讲解了许多关于端午节习俗。孩子们被老师讲述的故事感动着,其中最为孩子们津津乐道和印象深刻的就是“屈原的故事”,通过老师的讲解,孩子们了解了端午节的来历及意义,了解了我国传统的风俗习惯及文化。
幼儿园里的老师们也早早的准备好了包粽子的材料,首先孩子们认识了棕叶、糯米、黑芝麻馅料、火腿肠等材料,然后在老师的带领下准备包裹粽子。
代老师先给大家演示粽子的制作方法,孩子们认真地倾听着。演示完毕后,孩子们也迫不及待的行动起来,只看到一双双稚嫩的小手“忙碌“的穿梭在一张张翠绿欲滴的粽叶间”,几分钟后,在孩子们辛勤的努力下,一个个形态各异的粽子跃然桌上,虽然不成样子,但蕴含着孩子们甜甜的心血。
我们开展这样的活动,目的是让孩子们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活动的开展,小朋友们都知道了农历五月初五是一家人团聚的'日子,有吃五黄、挂五端、染红蛋、佩香包、赛龙舟、品粽子的习俗。
在这个有意义的活动中,孩子们在浓浓的节日气氛里学习了包粽子,既锻炼和发展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又增进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获益匪浅。
本次主题活动内容丰富有趣,活动效果好。
首先,幼儿的参与很积极认真,通过谈话“端午节的风俗和来历”、折纸“粽子香袋”、毛线编制“长命缕”、积塑搭建“龙舟”以及家长们共同参加的包粽子等一系列活动,使幼儿对端午节这个中国传统节日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发展了动手能力,感受了节日的快乐气氛。
其次,家长们在活动中也非常的配合,纷纷拿来了香袋、菖蒲等端午节特有的物品,还特地请假来参加包粽子的活动,使活动的开展很顺利。
设计意图:
大班孩子对中国的传统节日(如中秋节、春节、清明节)已有一定的知识经验;临近端午节,家长纷纷为孩子佩戴了香包,孩子们对形状各异、散发香味的香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随之而来一系列问题“为什么要佩戴香包?”“什么是端午节?”产生了探究欲望;这个阶段的孩子观察、语言表达能力较强,愿意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有利于幼儿更好地了解端午节,感受端午节丰富的文化内涵,激发初步的爱国主义情感,所以我设计并进行了本节活动。
环节设置及反思:
首先我通过播放歌谣《端午节》带领幼儿排小火车拍顽固节奏进入场地,一下就集中了孩子注意力;随后我出示香包,设疑提问、引发思考:“这是什么?有什么味道?为什么要佩戴?端午节是怎样来的,有哪些习俗?”从而引入课题;紧接着通过观看动画视频,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动画的播放一下就吸引了孩子的眼球,形象生动的理解了故事;接着我又播放自制的课件,让孩子了解到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和当地特有的习俗,收集的图片色彩鲜艳,比起传统的说教,一目了然;最后我又通过划龙舟游戏再次让孩子们体会到传统节日的快乐,进而引出下一课题“下节课我们再一起来制作品尝美味的粽子,好吗!”,整节活动的设计,动静交替、环环相扣,通过讨论、观看动画、幻灯片、朗读儿谣、律动游戏等方法,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循序渐进地了解端午节的由来与习俗。
在课堂实践活动中,我十分注重使用鼓励性评价,及时肯定孩子的参与,鼓励孩子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激发孩子活动兴趣;并能灵活的驾驭课堂,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要求自己在课堂活动中语言亲切、自然,心中有孩子,做孩子亲近的朋友,因此在整节活动中孩子们情绪积极,注意力集中,参与性强,思维活跃,并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达到了预期效果。
不足之处:因为园内多媒体室电脑反应不太灵敏,活动中我没能亲自操作,由其他老师帮忙播放。以后在这方面要不断学习进步。
我在社会教育活动中经常应用以下几种教育方法:实践练习法:这是典型的做中学的方法。比如说《小小值日生》《我会叠衣服》等这些内容都可以通过实践练习法来进行。参观法:在教学活动中,我经常组织幼儿在园内或园外的场所参观。如:《我心中的小学》《小小邮局》《理发店》《特殊的工作人员》等都可采用参观法。参观法的运用能使孩子通过身临其境,耳闻目睹,接触社会,接受教育。情景表演法:如一些行为习惯的判断对错,经常会请大班孩子进行情景表演,让孩子们通过情景再现,做出正确的判断。
讲解法:如《特殊用途的号码》,通过讲解向孩子说明三种号码的用途,使孩子了解规则及其意义。此外我还经常使用讲述故事、学习儿歌使孩子懂得一些传统的民族文化及行为规则;通过表演法,树立孩子的自信心;通过谈话法、讨论法激发孩子对已有生活经验的总结,丰富孩子的社会认知。当然这些方法并不是独自存在,而是依教学要求,灵活组合使用,从而避免空洞的说教,使我们的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我在社会教育活动中经常应用的活动模式有:角色扮演教学模式、实际练习教学模式、生活感知教学模式等。
端午节教案(优质21篇)篇十四
1、会认读本课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好长句子。
3、知道端午节的由来,理解文中含义。
4、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
会认读本课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知道端午节的由来,理解文中含义,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
课件生字卡片
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游戏复习词语(摘苹果)。
2、同桌互读课文,检查。
二、美文赏析
1、学习第一自然段,选学生读。
2、赏析“盼着”。
3、用“盼着”说一句话,体会“外婆盼着我们回家的心情”。
4、学习第2,3自然段,选学生读。
5、粽子是怎么做成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6、用“一……就……”说一句话。
7、外婆做了哪些花样的粽子?为什么吃了之后还要带回家去,分给邻居?(体会分享的快乐)
8、再读2,3自然段,体会文中流露出的快乐与怀念之情。
9、学习第4自然段,激发对传统节日的热爱。
三、指导朗读。
长句子的断句。学习儿歌:遇到长句不要慌。逗号换口气,句号停一停。
四、课文小结。
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作业设计
1、你喜欢过那个节日,为什么?写一写
端午节教案(优质21篇)篇十五
端午节对中班幼儿来说,比较陌生。本活动设计,让幼儿初步感知一些中国民俗文化,从而激发幼儿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和情感,又因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而中班幼儿的认知特点具体直观形象,故本活动设计通过包粽子、吃粽子、做龙舟、赛龙舟等,使孩子有一些感性的认识,从而使幼儿爱祖国情感。
1.初步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一些习俗。
2.参与端午节活动,萌发对民族文化的兴趣。
1.了解民俗民风。
2.自制自玩龙舟。
材料及环境创设
粽子,做龙舟的材料,赛龙舟的录像或图片。
a、讲讲端午节的来历
(1)老师讲屈原的故事。
(2)介绍端午节两项主要庆祝活动棗包粽子、划龙舟的意义。
b、包粽子、吃粽子
(1)向幼儿介绍包粽子的材料,示范包法,幼儿用纸片折“粽子”。
(2)幼儿吃粽子,边吃边引导幼儿体会粽子的独特口味。
(3)知道粽子是中国的特色点心。
说明:此活动可在生活环节中进行。
c、制作龙舟
(1)欣赏龙舟大赛的录像和图片,激起幼儿自制自玩的兴趣。
(2)制作龙舟。
将布围在用两根竹竿做成的船身上。贴上各种彩色纸条。
画一个龙头,制作龙的头饰。
d、划龙舟
组织幼儿进行“龙舟大赛”。船头的幼儿头带龙的头饰,其余儿童排成一队坐在龙舟里,按锣鼓节拍作划船动作。也可两舟之间开展竞赛,哪队动作整齐哪队为胜。
e、延伸
可以通过学唱《过端午》,画画《赛龙舟》来增强过端午节的感受
f、附上:端午节儿歌
粽子香,香厨房。
艾叶香,香满堂。
桃枝插在大门上,
出门一望麦儿黄。
这儿端阳,那儿端阳,
处处都端阳。”
端午节,艳阳照,
家家门上插艾蒿。
挂丝线,戴香包,
娃娃乐得蹦又跳。
吃粽子,划龙船,
纪念屈原永记牢。
五月五,是端阳。
门插艾,香满堂。
吃粽子,洒白糖。
龙舟下水喜洋洋。
五月节,天气热,
放下锄头歇一歇;
山上清风爽,杨梅红出血。
五月五,是端午,
背个竹篓入山谷;
溪边百草香,最香是菖蒲。
“五月五日午,天师骑艾虎;
薄剑斩百邪鬼入虎品。
(陕西)温州民间流行着一首重五谣:
吃爻雄黄酒,毒蛇远远游。
重五草头汤,疤瘰洗精光。
重五吃麦麦,字眼学起快。
吃爻重五卵,做个生员卵。
重五吃大蒜,读书做高官。
七律.端午老
舍端午偏逢风雨狂,
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
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
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
不似今朝豆味香。
五月五,是端午,
小朋友们来跳舞。
吃粽子,赛龙舟,
高高兴兴过端午。
粽子香,香厨房。
艾叶香,香满堂。
桃枝插在大门上,
出门一望麦儿黄。
这儿端阳,那儿端阳,
处处都端阳。
五月节,天气热,
放下锄头歇一歇;
山上清风爽,
杨梅红彤彤。
五月五,是端阳;
龙船双双闹长江。
两边坐着划船手,
中间坐着打鼓郎。
咚咚锵,咚咚锵,
咚咚咚咚锵。
端午节教案(优质21篇)篇十六
1、 知道端午节的日期,了解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
2、 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初步的兴趣,对屈原产生祟敬之情。
3、 知道节日时人们主要的庆祝活动。
4、 简单了解节日的来历,知道其全称、日期和意义。
1、 请家长为孩子讲述端午节的有关风俗,如吃粽子、赛龙舟、挂香袋、系长命缕等,并收集有关的图片、资料。
2、 粽子一串,香袋若干,长命缕若干。
3、 《小朋友的书》每人一本。
4、 有条件的幼儿园可准备有关端午节庆祝活动的录像。
1、 交流经验。
提问:端午节是哪一天?这一天要吃什么?戴什么?进行哪些活动?借助图片和实物,在宽松的气氛中,师幼一起交流所获得的关于端午节风俗的经验,教师作适当补充。
2、 了解端午节的由来。提问:你们知道端正午节为什么会有这些风俗吗?如果有幼儿知道,请该幼儿来讲述。
3、 讲述屈原的故事。教师借助《小朋友的书》给幼儿讲述屈原的故事和吃粽子、赛龙舟的由来,激发幼儿对屈原的崇敬心情。
4、 讲述其他风俗的由来。
5、 观看有关端午节庆祝活动的录像,了解节日的民间庆祝活动。
6、 品尝粽子。幼儿边品尝粽子,边观察粽子的外形、用料、包裹方法等。(注:有关端午节的风俗见《教师资料手册·科学社会》分册)
教师要做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深入的了解传统文化。
端午节教案(优质21篇)篇十七
1、让幼儿初步了解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并了解端午节的风俗和来历。
2、通过实践操作活动,感知粽子的形状和品种,鼓励幼儿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培养幼儿创新意识。
1、故事录音。
2、各种形状的粽子,粽叶若干、米、皮筋、点心盘、毛巾等。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端午节吗?谁能告诉我端午节是什么时候?在这一天,我们会吃什么?(粽子)今天老师也为小朋友带来了很多的粽子,请你拿一个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你手里拿的粽子像什么?并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一说。活动介绍:淡淡棕叶香,浓浓世间情,根根丝线连,切切情意牵,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的节日--"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五月节、端五、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有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佩香囊。
小结:粽子的形状真有趣!
1、认识粽叶。
师:粽子的形状真有趣,我们来闻一闻,香吗?你们知道这阵清香来自哪儿?是从粽子外面的这片叶子上散发出来的,它叫粽叶。
2、幼儿品尝。
3、幼儿讲述粽子的馅及它的味道。
小结:原来粽子的品种这么丰富啊!
(1):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2):五月五,是端午,背个竹篓入山谷;溪边百草香,最香是菖蒲。
(3)"棕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4)五月节,天气热,放下锄头歇一歇;山上清风爽,杨梅红出血。
端午节教案(优质21篇)篇十八
1、了解端午节的名称、来历和有关习俗,知道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目之一。
2、体验中国民间节目的韵味。
活动准备。
1、幼儿已经初步了解中国农历记年的方法。
2、幼儿用书:《快乐端午节》。
活动过程。
1、幼儿相互交流,初步了解端午节。
2、引导幼儿了解端午节的来历。
3、引导幼儿进一步了解端午节的风俗习惯。
4、引导幼儿看幼儿用书,巩固对端午节的了解。
教师反思:
原来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我们国家古代的一位伟人,他的名字叫屈原,他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一心为国家大事担忧,眼看着国家就要面临灾难却无法挽救,于是整天忧心忡忡,不久,这位怀才不遇的诗人就跳江自杀了!但是他的尸体一直都没有找到!他自杀的时候刚好快到五月初五了,人们就把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在端午节要赛龙舟、吃粽子。赛龙舟是为了赶跑河里的鱼虾,怕他们吃掉屈原的尸体,在河里投包子、粽子喂饱鱼虾,也是怕他吃掉屈原的尸体!由此可见屈原他是一位多么受人尊重与爱戴的人啊四、请幼儿说说自己过端午节的经历。
教师小结:
每年的端午节我们都要包粽子和包子。包粽子要用粽叶和糯米,根据个人的口味,人们可以在糯米里面加上猪肉,做成咸粽子;也可以在糯米里面加上红枣,做成甜粽子!
端午节教案(优质21篇)篇十九
1.知道农历五月初五是特有的民族传统节日”端午节”,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一些常见的'习俗如赛龙舟吃粽子。
2.能用完整、连贯的语言介绍自己对端午节的认识。
3.培养幼儿对自己国家明间节日的兴趣和热爱之情.
活动准备:粽叶、废纸团、画笔、画纸、剪好的香包纸、艾叶、幼儿材料、课件
1.教师出示粽子,引出课题。
2.教师,引出下一环节。
1.让幼儿重点认识粽子了解端午节。
(1)认识粽子的不同形状
(2)认识粽叶
(3)了解粽子的不同口味
2.了解吃粽子的习俗。
3.了解其他的纪念方法。
4.端午节习俗。(看课件)
1.教师提问:如果让你过端午节,你准备怎么过呢?
2.知道今年的端午节。师:那今年的端午节是什么时候
3.教师介绍准备材料。
重点介绍:香包、包粽子
4.幼儿操作,教师个别指导。
端午节教案(优质21篇)篇二十
1,了解我国端午节的习俗,由来与时间,尝试查找日历中的农历.
2,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
活动准备:1,孩子前期经验:用各种方式收集信息与调查记录传统的节日,来历与习俗.在前期活动中,认识日历.2,环境材料创设:多媒体设备以及课件“端午节”
1,在一年中,有许多节日,你知道哪些节日是只有人才有的节日。
:只有人才有,别的国家没有的,从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节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传统节日(出示字卡:传统节日).有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2,最近,要有一个传统节日,猜猜看是什么节日(端午节)。
:端午节可以包粽子,吃粽子,这是吃的方面;可以划龙舟比赛,这是游戏;戴香包,香香的;戴红丝带,这是用的.端午节有许多开心的事情.
对于端午节你还知道些什么。
插艾叶,戴香包,画药酒通常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是良好的祝愿,祝愿小朋友身体健康,夏天不生病.
端午节有吃的,有玩的,有戴的,还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就是夏天快到了,保健康,求吉祥.
端午节是怎么来的请幼儿说说看,个别零散经验的交流.
播放多媒体“端午节的来历”,给幼儿完整的认识,梳理,丰富经验.
听了故事就知道端午节为什么要扔粽子,为什么划龙舟了.
每个节日都有不同的习俗与来历.端午节是为了记念屈原先生,希望后人能够记住他,学习他那么爱国的.
了解端午节的时间,感受农历为所特有的。
刚才小朋友对端午节说了那么多,老师这里有一个疑问,你们知道端午节是几月几号吗这里有一张今年的日历,我们来找找看,为什么端午节有两个时间呢(一个公历,一个农历)找一找日历上的5月初五.
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原来端午节是按照农历的时间庆祝的,是我国特有的节日.以后我们再来找一找传统节日是什么时间.
端午节教案(优质21篇)篇二十一
1、了解端午的名称,来历及习俗,知道端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2、能够自己动手做粽子,喜欢与同伴交流过端午的经历。
3、萌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
4、简单了解节日的来历,知道其全称、日期和意义。
5、让幼儿知道节日的时间。
重点:自己动手做粽子。
难点:萌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
物质准备:《认识端午》多媒体课件:超轻黏土及制作工具:做好的粽子样品。
经验准备:幼儿有过端午的经验。
一、开始部分
(一)用儿歌导入,引出主题,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2、教师讲述屈原的故事,让幼儿了解端午节的由来。
3、教师引导幼儿交流每年家里都是怎样过端午节的。
4、教师小结:过端午节的时候都要吃粽子,戴五彩绳,赛龙舟,采艾草。
(二)引导幼儿深入了解粽子。
1、教师提问幼儿都吃过什么样的粽子,让幼儿相互交流。
2、教室出示各种种类粽子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粽子的形状的种类。
(三)引导幼儿自己动手做粽子。
1、教师:我们看到这么多的粽子,接下来就去做一个自己喜欢的粽子吧,做完之后还要给自己的粽子起一个好听的名字吧!
2、教师引导幼儿自己动手做粽子,感受自己做粽子的乐趣。
三、结束部分
1、幼儿做完粽子后,教师让幼儿向大家介绍自己做的粽子和给粽子起的名字。
2、教师对幼儿的表现进行表扬。
教师:老师在绘画区准备了很多的画纸和画笔,小朋友们去画出一副自己心里的端午节吧!
1、艺术领域:画龙舟。
2、语言领域:讲述屈原的故事。
3、手工活动:做五彩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