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制定一份详细而具体的教学工作计划,以提高教学效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示例,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声音传播教案大全(16篇)篇一
【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声音靠振动产生,它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原理,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师生双边的教学活动,体会从实验得出结论,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习兴趣,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一切发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难点】:理解在空气中声波以疏密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预设:这些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到我们的耳朵的呢?声音为何不尽相同?为什么有的声音动听,而有的声音却是噪声等等。
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对其中的部分问题予以解答。(板书标题)。
(二)、探究学习。
学生小活动:动手使身边的尽可能多的物体发声。
活动时注意观察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何不同?与同桌讨论发声的物体又有怎样的共同特征。
预设:有抖纸张,弹橡皮筋,倒水,拍手,敲桌子,吹气球,说话唱歌等等。
通过对比师生归纳声音的产生实质都是在动。教师讲解这实质是绕中心位置来回运动,物理学中称之为振动。也即是说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则发声停止。
提问:那么是所有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吗?
实验探究:用锤敲击音叉,请同学聆听并观察,可以听到悦耳的乐器声,但很难看到发声的物体音叉是否振动,如何才能观察呢?教师介绍一个好的办法,用铁架台下悬一只乒乓球,音叉挨着乒乓球,对比不敲击和敲击音叉时乒乓球的状态,发现不敲击时球静止,敲击时球有明显跳动。
思考:乒乓球在什么情况下跳动?为什么跳动?请学生试着说一说。
通过观察,知道敲击音叉时才跳动。是因为敲击时音叉发出声音,音股在振动,靠近很轻的乒乓球时带动球跳动。这种把叉股看不见的振动转化为可以看见的乒乓球的跳动,物理学上称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为转化法。
请同学思考还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预设有同学提出了用水或者撒上胡椒粉等。请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并解释原因。(把音叉放置水中,对比不敲击和敲击音叉时的状况,可看到后者水花四溅,原因是发声的音叉的叉骨在振动,放置水中会使得水发生振动甚至激起水花。也是转化法。)。
教师讲解:科学家做了大量的实验,均表明一切发的物体都在振动,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补充小资料:早期的机械唱片发声原理。即将发声体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这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这样就可以将声音保存下来。
声音是靠振动发声的,那么声源产生的声音又是如何传到人耳的呢?
演示实验:声音两个相同的'音叉a与b,相隔一段距离,a音叉靠近静止悬挂的乒乓球,用力敲击b音叉,发现乒乓球也会跳动。
提问:音叉b并没有与乒乓球接触,为什么球会振动,又是谁将振动传给了a呢?
得出:他们之间只有空气,应该是空气传播了声音。
提问:那空气又是怎样传播声音的呢?
教师点拨:原来敲击音叉时,叉股不停的左右振动,引起他周围的空气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动,并向远处传播,形成声波。声音就是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最后到达我们的耳朵,引起听力。平时我们人与人的交流就是靠空气传播声音的。
那只有空气才能传播声音吗?你还知道什么可以传播声音呢?同学们请看下面的实验看看他又说明什么问题。
用气球包裹一个手机,打开音乐,并将他悬吊起来,放入空桶中,可明显听到空气传播的音乐。接着往空桶中注入水,请学生观察并聆听是否还是可以听到声音,这一现象说明什么问题,什么可以传播声音。
结论:两个实验分别说明空气是气态,水是液态都能传播声音。
提问:那固态物质是否能传播声音呢?你又有什么具体实例来说明呢?
预设压在枕头下面的手表,可以通过枕头传播指针走动的声音;土电话传播声音,有细线连接可以听到,没有细线不能听见,说明细线可以传声。
总结:大量的实验表明一切气体、固体、液体都可以作介质传播声音。
提问:思考有没有不能传声的地方呢?
预设月球上,两名宇航员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通过无线电来交谈。这是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也即是在真空状态不能传播声音。
演示实验:用小实验辅助理解真空不能传声: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用电动抽气机逐渐抽走里面的空气,注意声音的变化。可以引导推想如果把罩内抽成真空,就不能听到声音了。再做对比实验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注意声音的变化。
师生总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声的介质可以是气体、固体或液体,真空不能传声。
声速。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那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
生活现象:生活中电扇雷鸣的天气,我们总是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这是为什么?
讨论得出: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也就是说声音传播有一定的速度。
教师讲解:我们把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称为声速。它的大小等于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具体。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展示ppt,列举一系列声音在介质中的出纳博速度,请同学仔细观察数据,有何发现?
可以看到在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液体、固体中的传播速度。请学生记住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教师讲解:这是回声现象,用物理的语言描述就是声波遇到障碍物的反射现象。
教师讲解:当障碍物离人较远时,发出的声音经过大于0.1s回到耳边,人们能把回声与原声区分开;而当障碍物离得太近时,声波很快反射回来,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人耳难以分辨,但是会觉得声音更响亮。
拓展小资料:回声现象除了测量声速之外还有很多应用。如在建筑学中我国天坛的回音壁巧妙利用回声享誉中外,医学上疾病监测,工业加工除尘,军事中利用声纳海底探测等等。
(三)、应用提升。
科学世界资料补充:《我们是怎么听到声音的》。生物课上知道基本过程就是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信号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在这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如果只是传导障碍,而又能想办法通过其他途径将振动产生的信号传递给听觉神经,人们也能感知声音。例如,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递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科学上把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骨传导常应用在工业和战场上,利用骨传导原理制成的助听器、耳机等在生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物理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让我们不禁感叹好神奇的物理世界,它造福于我们的生活,让生活更美好。
习题巩固:将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让另外一个人敲一下铁管的另一端,你会听到几次敲打的声音?请说出其中的道理。
(四)、小结作业。
思考两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能听到房间里蚊子的嗡嗡声?然而蝴蝶飞行时翅膀也在振动,我们却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的声音,这又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个疑惑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试着寻找答案。
声音传播教案大全(16篇)篇二
教案的艺术性就是构思巧妙,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得到艺术的欣赏和快乐的体验。有关科学教案,欢迎大家一起来借鉴一下!
首先来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声音的传播》是科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5课的内容,这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声音的大小、高低以及产生的原因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教材呈现的两个活动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声音的传播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想要更好的因材施教,就要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
我所面对的四年级学生,他们经过一年的学习,对科学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学生考虑问题不深入,逻辑性思维不强,实验操作能力也有待提高,所以在本课当中我将通过活动引导学生,让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进一步提升科学探究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知识与技能:知道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进行传播的;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会描述实验过程和现象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在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我将教学重点设置为:
重点:理解声音是需要通过物质进行传播的。
难点:知道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为了体现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讲授法,小组合作法,实验探究法,课堂讨论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看看、想想、做做中掌握知识。
为了更好的完成本课目标,我将在每个小组准备土电话、1米唱的铝箔条、木质米尺、棉线、尼龙绳以及实验记录表进行实验活动。
接下来,主要谈谈对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
在这一环节我将展示一张有声贺卡,悄悄将他打开,并问: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发现呢?当位于教室各个位置的学生都说出听到了美妙的音乐声时,我将追问:为什么大家都听到了声音?贺卡传出的声音是怎么传到我们的耳朵里的?以此引入今天的新课: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学习新课《声音的传播》,来解决这些问题。
意图:以有声贺卡导入能充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能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带着探索未知的心理进入新的教学。
在这一环节,我将分为如下两个活动进行。
我将结合本单元第二课所接触过的实验:用振动的音叉接触水面引起水面波动,指导学生动手实验,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并描述水面是如何波动的,以此引导学生初步感知:震动的物体会引起周围物体的振动。在这基础上我会让学生玩一玩“土电话”小游戏,并通过思考“声音是怎么从电话的一端到达另一端的?”进一步感知声音的传播方式。游戏结束后我将引导学生总结: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意图:通过动手实验,小游戏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后面活动探究做好铺垫。
我将用ppt展示各种不同的实验材料,并引导学生猜测声音在这些物体中的传播效果是否一致以及哪一种材料传播效果最好,并将想法记录下来。在此之后,我会让学生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在实验前我将组织学生谈论实验中的注意事项,然后我再强调三点:(1)每次敲击音叉的力度大小要一样;(2)将物体的一端紧连着音叉,另一名同学在另一端倾听;(3)时刻保持教室安静,认真倾听各种材料物体的声音传播并记录。再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将实验结果填入实验记录表。
通过两个活动,我会结合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声音是以波的形式进行传播的,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能力不同。最后让学生结合结论解释导入中的问题,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实验活动过程中领悟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在这一环节,我将从以下两点进行:
1.同学们,通过实验我们已经知道声音能在空气、固体中传播,谁能说说声音还能在什么物体中传播?我将适时出示一个有关钓鱼的flash动画,让学生通过回忆钓鱼要在岸上保持安静,否则鱼儿会吓跑,启示学生说出,声音还能在液体中传播。
2.出示一张宇航员们在月球上利用无线电设备通话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到空气是声音传播的重要物质。
3.自由发言阶段。让学生举例声音传播的实例,并用所学知识解释其中的原理。
意图:这样设计能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了解更多与科学有关的知识,体会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在小结环节,我将引导学生结合我的板书以及简单的问答形式对本课进行回顾。
在作业布置方面,我会让学生课下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木棒和铁棒的声音传播能力,并记录下来,下节课伊始进行分享。
这样运用开放性且学习小组合作的形式布置作业,可以较好的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将知识的学习延伸到第二课堂。
声音传播教案大全(16篇)篇三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15℃时)中的传播速度。
4.知道回声现象和回声测距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2.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3.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回声测距离。
教学工具。
音叉、乒乓球、橡皮筋、刻度尺、纸屑或泡沫、土电话。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二、新课教学。
(1)课本图1.1—1中各是什么物体在发声?他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2)实验:学生观察音叉发声时叉股在振动。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声。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
(3)实验:拨动吉他的弦,琴弦或者橡皮筋。
(4)实验: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活动,我这个活动,需要全体同学来配合一下:请同学们把手指放在喉结处,让我们从1数到10,声带振动,发出声音。
小结:归纳以上实验,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指出鸟、蟋蟀和其他一些昆虫发声也是由于振动。
由学生列举一些奇特的发声现象:蝉、蚊子、笛子。
机械唱片的简单原理。
(1)实验:把耳朵贴近桌面,用手敲桌板,可听见清晰的敲击声。——固体也能传声。
(2)实验:在游泳池游泳的人,潜入水底时仍能听到岸边人的谈话声;钓鱼时要保持周边环境的安静;渔民们常用电子发声器发出鱼喜欢的声音,将鱼诱入鱼网;把正在响铃的闹钟由塑料袋包好,把它放入水中,仍能听到铃声。——液体也能传声。
(3)实验:右边音叉的振动通过空气传给左边的音叉。——气体能传声。
小结:声音能靠任何气体、液体、固体物体传播出去——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4)实验:1.1—4(有条件的可以做,也可观看视频。):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我们平时交谈都是靠空气传声。
思考:图1.1—5月球上的宇航员能正常交谈吗?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分析图1.1—6:声音是靠声波这种形式传播的。
学生对比表中的一些声速并找出空气中15℃时的声速:340m/s。
读作:340米每秒。含义:声音在空气中每秒传播340米。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15页图表,几种物质中的声速,并回答下列问题:
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2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2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m/s,25℃时蒸馏水中的声速为1497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
问题3:对比表中的数据,你可以发现什么?
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还与温度有关。
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液体中其次,气体中最慢。
4、回声。
(1)回声:回声是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讲述为什么有时候能听到回声,有时又不能。
解:340×0.1/2≈17米。
(2)利用回声测距离。
解:340×1.5/2≈255米。
“想想做做”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每组想出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法,尽可能的话,进行实际测量,看看哪个组的方法更合适,测得的声速更接近当时的真实值。
声音传播教案大全(16篇)篇四
2.播放音频:闹钟声、汽车喇叭声、狗叫声、打雷声。
3、提问:这是什么声音,这个声音表达了什么意思?
5、小结:看来,声音可以向我们传递信息,不停的声音传递着不同的信息。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声音,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声音王国,去探索有关声音产生的奥秘。
6、板书课题:声音的产生。
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一)通过让塑料袋发出声音,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运动有关。
2.提问:你有什么办法?
3、(示范)学生代表说一说:准备用什么方法让塑料袋发出声音?
4.全班活动,要求:看谁的发现最多;制造声音时注意声音的大小。
5、教师控制:开始!—停!
7、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动词”。
8、交流:通过敲、打、拍、吹、摩擦等动作方式都可以使塑料袋发出声音,不同的方式都可以使物体运动产生声音,那么声音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
(二)通过探究不同物体发声的运动,归纳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1、追问:现在你认为物体必须怎样才能发出声音?
2、学生交流讨论。
5、教师随机指导,完善并讲解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
7、讲解实验记录单并举例示范。举例:摸着喉咙,发出“啊—”的声音,用手感受。我们可以用简笔画的形式画出喉咙在发声时的运动轨迹。
活动二:通过探究不同物体发声的运动,归纳声音产生的原因我的验证过程。
出示实验要求:看,发声物体有什么现象产生?摸,对于现象不明显的发声物体,用手摸一摸,感受一下它的运动。画,画出发声物体发声时的运动轨迹。说,不发出声音时的状态和发出声音时的状态。
9.实验:按要求进行下面5个发声实验,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并跟着它发声时的运动轨迹来画图,完成记录单。
10、小组汇报,教师适时作出引导,使学生注意观察发声物体运动轨迹的变化。
11、提问:通过这几个活动,对于“物体必须怎样才能发出声音?”你有什么想法?
12、学生思考并回答。(预设学生回答,上下左右快速运动)。
13、小结:物体受力以后,上、下、前、后、左、右做快速地来回往复运动,我们称之为振动。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所有的物体在不发出声音时处于静止的状态,在发出声音时处于振动。
15、学生示范如何使发声中的音钹、钢尺、喉咙、矿泉水瓶停止振动。
16、交流:通过刚才实验,你观察到什么现象?这说明了什么?
17.小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有振动就有声音;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三、运用“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原理,解释音叉激水和水鼓现象。
1、描述: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这些振动有时还能带来很奇妙的现象(展示音叉和水鼓)。
2、演示1:依次走到部分同学耳朵边,用锤子敲击音叉的侧面。演示2:用鼓槌敲击鼓面。
3、提问:你听到了什么?
4、学生回答。(声音)。
6、教师演示音叉激水,敲击水鼓。
8.学生汇报。
9.小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四、认识动物不同的发声方式。
2、播放视频《动物的叫声》。
3、交流:通过刚才的视频,你了解到了什么?
4、学生汇报,教师ppt总结哺乳动物、昆虫、鸟类、蛇类、鱼类发声的方式。
5、小结:无论人、动物、还是生活中的各类物体,声音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五、拓展应用。
1、拓展练习:解释贝多芬的的故事:晚年利用振动感受音乐。
2、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3、谈话: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声音的变化有什么特点呢?
六、课堂小结。
声音传播教案大全(16篇)篇五
在实验之前对小朋友提出要求,请小朋友认真的听,细心的看:
1、你看到什么?
2、你听到什么?
1、先请小朋友看清楚在老师没有拉响小提琴的时候琴弦是怎样,然后老师拉响小提琴的时候请小朋友注意听到什么,看到什么?(如果小朋友回答不出来,可以提示观察琴弦)。
2、把一些小物体,如豆粒放在鼓面上,然后敲鼓,请小朋友听声音,观察鼓面的小豆颗粒有什么现象发生?(小豆都在跳动,原因是鼓面的振动引起小豆的跳动)。
3、老师敲响三角铁,然后请一两个小朋友触摸三角铁,然后告诉小朋友们有什么感觉(有震动)在请小朋友用手摸之前说清楚要求:“请你摸摸三角铁,有什么样的感觉。”然后老师再敲响三角铁,请小朋友用力按住三角铁,阻止它的振动,请小朋友听还有没有声音?(没有)。
告诉小朋友,声音是因为震动而产生的,如果阻止物体振动声音就马上消失了。
1、请小朋友所有把耳朵都趴在桌子上,然后用手挠桌底或者敲桌面,请问小朋友有什么发现?(声音可以在桌子这样的固体传播)。
2、老师在水中敲响三角铁然后请一两个小朋友把耳朵贴住水槽,然后问他能不能听到声音,请他把结果告诉所有小朋友;老师再在水中敲响三角铁,请所有小朋友倾听,能不能听到声音?(告诉小朋友声音可以在水这样的液体传播)。
3、老师播放一段音乐,请小朋友听,能不能听到声音?(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可以提示小朋友,我们周围有什么是看不见的?(空气)。
4、引导小朋友思考声音在空气中是向什么方向传播的——老师讲话是不是只有前面或者后面的小朋友才能听见啊?我们平时起床的铃声是不是在所有角落都能够听到啊?那么声音是响什么方向传播的呢?(四面八方)。
实验三、声音怎样在物体中的传播。
把一个小鼓立在桌面上,然后在鼓的右面(或者左面)立一个纸屏,在纸屏上吊一个小球,老师敲鼓的左面,请小朋友观察纸屏和小球有什么现象发生?(告诉小朋友,当物体振动发声时,会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形成声音的波浪,声波从鼓的左面传到右面引起鼓右面的振动,又传到纸屏从而引起小求的振动,所以就看到这样的现象了)。
最后,请小朋友注意保护我们的耳朵,因为声音传到我们的耳,我们才能听到。
声音传播教案大全(16篇)篇六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过程,学习声现象的基本知识。
二、声音的发生。
我们每个人从出生起就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这些千千万万的声音到底是怎样发生的呢?
通过实验和研究我们发现:一切发生的物体都在振动(解释何为振动)。
举例:讲话发声是声带在振动、吹口哨、打雷是空气在振动、打鼓时看到鼓皮在振动………。
演示实验验证:音叉发声,弹开乒乓球。
音叉发声,溅起水花。
得到结论: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提问:反过来,是不是一切振动的物体都在发声呢?
学生讨论,老师归纳总结:一切振动的物体都会发声,只不过有些振动发出的声音我们人耳听不到。(听不到的不一定是不存在的)。
提问:振动就会发声,发声就一定有振动,那如果振动停止,声音会怎样呢?
手握音叉演示实验说明: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
举例:老师讲课,每个同学都听得见,声音是怎样传到你们的耳朵的呢?
声音能通过空气传播,物理教案《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演示实验证实:音叉共鸣,另一音叉弹起乒乓球。
提问:除了空气可以传声外,还有哪些物质可以传声?
学生讨论、举例,老师归纳:其他气体、液体、还有固体都可以传声。
举例说明:钓鱼、潜水员喊话,铁道游击队听轨等等。
学生实验:将耳朵贴在桌面上,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
我们把所有可以传播声音的物质(媒介)叫介质。
气体、液体、固体都是介质。
提问:如果没有气体,也没有液体和固体,没有介质,还能不能传播声音?
没有介质不能传声,即真空不能传声。
请学生查看课本p33声速表。
得出结论:一般而言,声音在固体中比在液体中传播快,在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快(由分子密集程度决定)。
找出15c时,空气中声速为:340m/s要求学生识记。
一般空气中,如无另外说明,都认为声速是340m/s。
四、回声。
回声: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老师讲课,为什么没有听到回声?
回声存在并被听到,只是人耳不能区分---和原声时间间隔太短。
人耳区分原声和回声最小时间间隔为:0.1秒。
组织学生计算听到回声的最短距离:
s=vt=340ml=s/2=17m。
五、回声的利用。
1、测距离:l=vt/22、测深度:h=vt/2。
七、小结:作业:p43页3题,4题.
七、板书设计:
第四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一.音的发生。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1.声音靠介质(任何气体、液体和固体)传播。
2.声速(15℃)340m/s。
3.声速由大到小排列:固体、液体、气体。
三.回声。
1.回声是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听到回声条件:0.1s以上,17米)。
2.利用回声测距离:s=1/2s总=1/2vt。
声音传播教案大全(16篇)篇七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1、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
2、声音在所有介质中都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3、声速:
(1)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2)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得快。
(3)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声音传播教案大全(16篇)篇八
1、体验声音的产生是由于振动引起的。
2、领会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3、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能力目标
1、初步培养实验操作技能,能初步学会有目的地观察。
2、能利用常见的器材进行实验探究。会描述实验现象,收集有效的信息并根据信息归纳科学规律。
3、在学习过程中领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团结合作、主动与他人交流、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精神。
2、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社会和生活的实际意义,培养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1、声音产生的原理;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三、教学难点
探究物体传声实验
四、教 具:音叉、小锤。
五、教学过程:
生:狮吼、虎啸、鸟鸣、青蛙叫、流水潺潺、呼呼的风声……
师:那这些美妙的声音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
探究并举例:让全班同学都摸正在发声的音叉然后讨论回答,讨论后再举出其他声音产生的例子。(让同学自己探究,比如摸自己发声的喉咙……最后看书上的图片并总结声音是怎样产生?)
总结: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声源的定义:正在发声的物体称为声源。
生:声源振动发出声音,在空气中传播,传到人耳中,反映到人脑中我们就听见了声音。鱼之所以会被吓跑,是因为声音由空气中传入水中把鱼吓跑了。
提示引导并提问:声音是怎么传播的呢?以什么形式传播的呢?(让学生看课本 29 页后讨论)
学生讨论后小组代表发言:声源振动,引起空气振动,最后传到人耳。由于空气振动形成疏密相间的声波,就像水波波纹一样有高有低。
结论:声音以声波形式传播(半数以上学生能说出此过程)
总结: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实验探究
师: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还可以在哪些物质中传播呢?有什么例子可以证明呢?请同学们讨论后举例回答。
学生讨论后小组代表发言:
a :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例:钓鱼时大声说话会把鱼吓跑;把一根管子伸进海水下,可以听见远处船只航行的声音;海豚在海中的叫声能被人听见。)
b: 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例:在某一间教室敲暖气管,一座楼的每个教室都能听到敲击声;古代人打仗,先锋官把耳朵贴地听一下,就能听到远处敌军行进的声音;在课桌一端很轻的敲击一下,在另一端耳桌面就可以清楚的听见敲击声,而不贴桌面就听不见。)
c :真空不能传播声音。(例:月球上没有空气,宇航员不能直接对话,要靠无线电。)
总结: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如水),固体(如钢铁、木头、土壤)等物质中传播,真空中不能传声,但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我们把这些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称为介质。
引出:介质的定义:凡是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称为声的介质。
师:百米赛跑时,小明先看到发令枪冒烟,后听到枪声。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若给你一个秒表,采用什么做法你能估测出枪声从百米起点传播到终点所需的时间?通过这种做法你能估测出声每秒传播的距离吗?与同学交流合作进行回答。(见课本 30 页)
学生讨论结果:有同学可以说出 s=100m,t是从看见冒烟到听见枪响的时间,则声速 v=s/t。但有同学对未计算光传播所需要的时间提出质疑,也有同学说光传播速度极快,所以短距离内光的传播时间可以忽略不计。
讨论总结:声速比光速慢的多,所以光速在短距离内传播所需要的时间不计。故 v=s/t 此计算方法可行。
声速的定义:声每秒钟传播的速度为声速。
影响声速的两个因素:介质的性质,介质的温度。
学生看表格后,得出结论: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当中的传播速度依次加快。注:有半数学生得出了此结论。
六、总结归纳:本节课主要讲了声的产生原因和传播条件,声的传播形式以及声速。本节内容与生活非常贴近.
七、布置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1、2、3、4、5。(见课本 31页)
八、板书设计:
§1. 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1、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 、正在发声的物体称为声源。 水源 、声源
二、声音的传播
1 、水波声波: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2 、凡是能够传播声波的物质称为声的介质。
3、 声速:声音每秒钟传播的距离称为声速。 声速的两个决定因素:介质的性质,介质的温度。
4 、 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的传播速度依次加快。
自我点评: 在授课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动脑思考,亲自体验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充当课堂的主角。尤其体现在让学生探究声除了可以在空气中传播,还可以在液体、固体等物质中传播。探究完声的传播形式、声的介质以后,讨论了声传播有多快。充分利用了集体优势,体现了物理学习方法中的合作交流环节。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通过探究、讨论、合作交流等方式在理性和感性上很好的掌握声的产生原因、传播形式和传播条件以及声速等知识。授课方式与授课过程很好的体现了新课标的探究性学习方法,并且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声音传播教案大全(16篇)篇九
理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就成为这节课首要解决的问题。为了更好地突破以上难点,落实新课标的精神,我在教学策略上发生了三个转变:
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
2)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
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声音传播教案大全(16篇)篇十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2———16页内容,独立思考后完成下列问题:
2、声是由物体的产生的,停止,发声停止.
3、人发声靠的`是________的'振动;笛子发声靠的是________的振动;要使笛子发出声音,必须用口来吹,使管子里的发生.
4、怎样保存声音:将发声体的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
5、做p14探究:(1)、得出:、可以传播声音.
6、认真观察14页图1.14真空罩中的闹钟.
(1)、该实验的现象是.
(2)、该实验的方法是.
(3)该实验的结论是:不能传播声音。
8、根据p15小资料,声音在体中传播速度最大,其次是体,在体中传播速度最小.
9、声速的大小不仅跟有关,还跟有关.
10、(牢记)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11、回声是指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而被反射回来的声音.
1、(先看1.15图)月球上没有空气,月球上的宇航员如何交谈?
回答:.
2、找组内一名同学不看书解释声波的形成.
3、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吗?找出事实或做实验支持你的说法.
4、温馨提示:要想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回声和原声的时间间隔应大于0.1s,人离障碍物的距离应以上.
计算过程:
(温馨提示: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小于0.1秒,人不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但可以使原声加强)。
5、对着远处的高山喊可以听到回声,为什么在教室里讲话听不回声,此时有没有回声?
6、同样的声音在教室说和在操场说听起来一样吗?为什么?
7、本节课我们一会儿说声,一会儿说声音,它们一样吗?
我学到了什么呢?画知识树。
声音传播教案大全(16篇)篇十一
教学目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3.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4.知道回声现象和回声测距原理.。
重点与难点。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是本节课的重点.空气中声波的物理图景建立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板书1」一、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1.声音的发生。
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学生实验l]用手抖动书页发声.。
「学生实验1」用手拨动塑料尺发声.。
[学生实验3」用手拨动张紧的橡皮筋发声.。
生:发生体在振动.。
师:再请同学们做以上三个实验,观察并思考物体在发声和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
生:发声时物体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板书2]发声体在振动.。
生:发声的音叉在振动,音叉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板书3]发声的音又在振动.。
生:在喇叭的纸盆上放一些轻小物体观察它们在喇叭发声时是否跳动.。
[板书4]发声的喇叭在振动。
[学生实验4]大家一起唱音阶“13-51,l。
生:发声时喉头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板书5]发声时喉头在振动.。
师:哪位同学知道蜜蜂、苍蝇、蚊子在飞舞时如何发出“嗡嗡”声?
生:它们是靠翅膀振动发声的.。
师:蟋蟀发声时复翅举起与背部成45。
生:敲击锣、鼓靠锣、鼓面振动发声;弹奏乐器:胡琴、吉它靠琴弦振动发声.。
.师:大家能举出发声体不振动的实例吗?
生:哑然。
[板书6]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3.声音传活需要介质.。
师: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演承实验3]把手放在收音机喇叭上方附近,开大音量,让学生体验到空气在振动,
师:发声体振动时,使周围空气也振动;如果没有空气是一否还能听到声音.。
[板书7]2.声音的传播。
实验证实了:空气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师: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怎样靠空气传到我们的耳朵产生听觉的?
〔演示实验5]用振荡器做水波实验,投影出振动被水由近及远地传播,形成水波.。
[投影1」课本第26页图3-4.。
[板书8」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播的.。
师:液体也能传播声音,请同学们想一想、议一议二举些实例.。
生:将要上钩的鱼,会被岸上说话声或脚步声吓跑.。
[投影2]课本第26页图3-5・。
师:铃铛在水、酒精和盐水中摇,为什么我们还能听到声音呢?
[学生实验6]用一根粗线联接两只空易拉罐(或纸筒).。
【板书10】团体也能传声.。
师:请同学们举一些固体传播声音的实例.。
生:人耳贴在铁轨上能听到远处火车的轰鸣声.。
狗在睡觉的时候,把一只耳朵贴在地面上,能听到远处的声音.。
「学生实验7」伏在课桌上能听到机械表走动声.。
师:真空不能传声.如:登月宇航员们虽近在飓尺,也只能靠无线电话交谈.。
4.声音的传播速度。
师:声音传播需要时间吗?能举一些实例吗?
生:声音传播需要时间,比如赛跑时,看见发令员鸣枪的烟雾后才能听到枪声.。
生:雷电同时发生,但我们看到电闪后,才能听到雷鸣,说明声音的传播一定需要时间.。
生:(其说不一)。
[投影3」课本第26页“一些物质中的声速”表.。
师:表头上“米/秒”的物理含义是什么?
生:“米/秒”是速度的单位,是表示每秒钟传播多少米.。
师:请看铜3810,这表示声音在铜中传播时,每秒钟传播3810米・请同学们自己阅读分析声速表,并议论一下以下几个问题:
(l)声速表中软木500说明什么?
(2)声速表中有空气(15)340及空气(25)346说明什么?
(3)从声速表中看声音在固体、液体中传播比声音在空气中传播得快?还是慢?
大多数同学在阅读声速表前猜想声音在固体、液体中传播比声音在空气传播得快是正确的.。
生:他大约在2秒后能听到我的.喊声,我还能听到自己的回声.。
4回声及其利用。
[板书l4]回声到达耳比原声晚0.1三秒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
师:如果你发声后2种听到回声,那么你距障碍物多远?请你再说说回声的利用.。
生:障碍物距我约340米.利用回声可以测距离.。
生:需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
生:需要测出从向海底发出声音到接收到回声所用的时间.。
生:声音在海水中传播速度与原声和回声相隔时间乘积的一半,即是海底深度.。
5.全课小结。
根据板书,简要地对本节知识要点进行小结,
6.课堂练习(投影4)。
(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________。
(2)声音必须靠_传播,它在_不能传播,
(3)15空气中的声速是____________。
(4)铁道游击队为了听见远处的火车声,将耳朵贴在铁轨上,这是因为____________。
(5)某人面对山谷对面的山峰喊一声,1.5秒后听到回声,求人与山峰之间的距离.。
教学说明。
声音传播教案大全(16篇)篇十二
“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活动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自主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让“课堂充满生活活力”就成为设计重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了三个教学情景:一是通过播放器播放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交响曲》,同时展示与之相一致的声波图形,并介绍贝多芬的生平,让学生感悟到声音的美好,并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通过播放一些有趣的发声现象、介绍录音的基本原理等知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振动发声的特点,并激发他们对自然现象的学习、研究兴趣;三是通过提出问题——猜想——实验得结论——再提问——再猜想——再实验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其中,从多角度进行细致研究,并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一些方法。
声音传播教案大全(16篇)篇十三
一位科学家用了10年时间进行调查,想知道学习哪方面的知识永远不会被社会淘汰?调查结果是与人相处的能力。因此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是一个学生学习交往和合作的过程。在两个学生实验及上台交流展示活动中,通过同桌互相学习,小组间合作,从而形成全班共同学习的动态组合立体交叉网络结构,促进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小组之间往复的、多通道、多层次的信息交流,在这种全方位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中,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和方法,而且学会了彼此间的协作,同时也培养了同学间相互合作、共同探索的团队精神。
总之,通过本节课将努力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在美的熏陶中学习,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
声音传播教案大全(16篇)篇十四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1)声间要靠一切气体,液体、固体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称为介质。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面对面交谈,也需要靠无线电,那就是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
(2)声间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声音传播教案大全(16篇)篇十五
1.声音靠介质(任何气体、液体和固体)传播。
2.声速(15℃)340m/s。
3.声速由大到小排列:固体、液体、气体。
三.回声。
1.回声是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听到回声条件:0.1s以上,17米)。
2.利用回声测距离:s=1/2s总=1/2vt。
声音传播教案大全(16篇)篇十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只能通过自己的器官(眼、耳、口、鼻、手等)去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实验才能真正吸收知识,这是别人不能代替,也是不能改变的。因此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以观察和实验为主,设计了一个教师演示实验、三个学生实验和一个自学环节。一是通过学生发音、制作发声器,在制作中去揣摩、比较得出发声体在振动这一结论;二是演示真空铃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得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三是学生根据问题自主设计实验并尝试实验,最后归纳得结论;四是让学生自学声速这一部分知识并相互交流。以上的体验学习,贯穿于教学始终,力图使学生自己的输入成为主要的教学内容资源,并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同时,通过以上的体验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喜悦,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逐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