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师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分配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教学工作计划的范文,希望能对你们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和启发。
课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案(汇总13篇)篇一
1、认读本课生字词,理清文章脉络,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学习第一自然段和四五自然段,感悟小村庄最初的美丽,了解它失去的原因。
3、会写“葱、裸、黎”三个生字。
识字写字,理清文章脉络。
感情小村庄最初的美丽,体会文章感情。
:ppt和生字卡片。
1、同学们,美好的事物总是赏心悦目的,而且还能引发我们无限的遐想。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相信你们一定会喜欢。
2、板书课题,齐读。
1、轻轻地打开课本,自由读文,注意读准预习时你圈画出的生字词,容易读错的地方多读几遍。
4、词语和句子都读好了,老师想看看你们课文读得怎么样?请几位同学分自然段来读一读这篇课文,注意不添字漏字,不读破句。听的同学也有任务:认真倾听并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请同学们在小村庄和故事之前,各加一些词语,把文章的主要内容说一说。
5、同学们,你们看,有时候,我们只要将课题进行拓展,就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接下来,我们就到具体的语言文字中去寻找小村庄最初的模样。
2、自由读一读第一自然段,看看最初的小村庄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4、同学们,你们丰富的想象让老师仿佛就置身于这座美丽的小村庄里!读书就是要这样,不仅要理解书中的内容,还要敢于大胆地想象,这样我们就把书中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了。带着自己的想象,请同学们再来美美地读读吧。
3、这么美的词语,我们要把它们记在心坎里。现在,老师要看看哪位同学能用最快的速度把它们背下来。
6、你们也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文章一开头就埋下了伏笔,暗示我们,这个小村庄悲剧性的结局。四、学习课文第四、五自然段,解读悲剧结尾。
1、相信此时此刻同学们也和我一样,急切地想了解小村庄是怎么消失的,让我们到课文的四、五自然段中去寻找答案。请同学们边读边画描写小村庄消失的原因的句子。
2、出示句子,相机理解“没喘气儿”和“咆哮”。
3、想象画面,指导感情朗读。
4、理解“什么都没有了”的含义。
课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案(汇总13篇)篇二
1.认识本课3个生字,语文教案-24*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
2.感悟诗歌评语言,了解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变化,感受祖国建设事业的飞速发展。
投影仪。
1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范读课文。
思考:深圳的昨天和今天各是什么样子?从书中找出有关语句说一说。
三、指导学生自学,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24*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
1.小声读课文,要求:正确、通顺。看看诗歌共有几个小节,每小节讲了什么。
2.一边读,一边想。
四、检查自学情况。
1.诗歌共有几个小节?
(1)它与我们平时学的课文分节有什么不同?
(2)教师小结:一般来讲,诗歌是以空行自然分节的。
2.指名分节朗读,检查是否达到正确、通顺。
3.每小节讲了什么?
(1)题目中的“昨天”指的是什么?
(2)哪几小节讲深圳的昨天?哪几小节讲深圳的今天?
五、小组讨论学习。
课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案(汇总13篇)篇三
一。教学目标:
1.在读中品词析句,体会作者用词准确,生动形象。读懂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中表达的效果。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领会爱护家园,保护环境,爱护树木,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理解小村庄变化的过程和原因。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本文所蕴涵的深刻道理。
四。设计理念:
本文语言浅显朴实,用娓娓道来方式向学生讲述了一个小村庄从美丽的到毁灭的过程,但文中也有含义很深的句子,与学生的人生体验有些距离,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此,一方面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积极参与学习。另一方面老师在探究中有意地点悟,让其走进课文,明白道理。
五。教学准备:小黑板、投影片等。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
2.现在的小村庄怎样啦?谁来说说。板书什么都没有了。
(二)、继续研读课文。
1.自读自悟要求:小村庄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带着这个问题,自由读课文第2自然段,把你找到的答案(词句)用“————”画下来。准备交流。
2.学生自读自悟,老师巡回辅导。
3.交流平台:找到答案了吗?谁来说说。
预测,学生会找到: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就这样,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
(1)、根据问题你读懂了什么?从那些词语中体会到的?
预测,学生会找到:两个“谁”、“拎”
(2)、就这样山坡上出现了什么?理解词语:裸露。
(3)、小结:这里的人们没有任何的限制,上山随意砍树。板书:随意砍树。
(4)、指导朗读。
(过渡)人们在拥有了房子,犁之后,他们有没有停止砍树呢?
4.研读第三自然段。
(1)、提出学习目标。
(2)、学生自读自悟,老师巡回辅导。
(3)、交流平台。(学生会找到: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
(4)、(读读议议)你读懂了什么?板书:不断砍树。
(5)、小结:人们还在不断的砍树,对森林的破坏还在继续,环境在进一步恶化。
(6)、朗读:两个“不断”语重些。
(7)、人们把这些树木砍下后作什么用啦?
认识排比句:三个“变成了”,这句是排比句。语气表达一个比一个强烈。
(8)、读读这个句子。
还有不懂的吗?(估计“柴烟”)。
(9)、在我们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把树木用来烧饭啦?
5.学习第四自然段。
(1)、学习句子:不管怎样,家家户户靠着锋利的斧头日子过得(还)都不错。
这里的“还”能去掉吗?
(2)、读读。“不管、还、”音稍重。
(3)、引述:终于,小村庄失去了树木的保护之后,在一个、(接读)。
读了这段话你体会到了什么?(看插图)你能用文中的话来说吗?
(4)、“大雨没喘气儿”的意思,你能不能用句中的话来说?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同学们,课文使我们很受启发,你有什么启发?四人小组交流一下。
(2)、学生交流。教师小结:我们要爱护家园,保护环境,爱护树木,维护生态平衡和大自然和谐生活。(板书:保护环境)。
(同桌讨论)。
(4)、说说。
师结:我想,你们的句句良言,小村庄的人们一定会听到的。
(四)课外作业。
回家向大人了解家乡动物、植物有无增减。如:蛇、青蛙、树木、它们对环境有无影响。
附板书:
随意砍树。
美丽的什么都没有了。
不断砍树。
课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案(汇总13篇)篇四
1.理解课文,了解不加节制地砍伐树木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2.继续训练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3.学会本课15个生字、12个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悟出课文中蕴含着蕴含着的道理。
读懂课文,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指导学生观察图画,根据图画加以想象,说一说这篇课文会讲述一个怎样的故事。
1、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生字画出来并小组解决。
2、让学生分组,用自己的话把课文所说的故事说一说。
3、质疑问难。
4、带者问题再读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2)试着让学生把这个美丽的小村庄画一画,感受小村庄原来的美丽。
(3)再读一读,深入感受。
2、学习第五自然段。
(1)学生自由小声读第五自然段。
(2)说说读懂了什么?
(3)提出不懂的问题,大家共同解疑。
(4)学习该段生字。
1、把第一和第五个自然段连起来想一想: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个美丽的小村庄毁灭的?
2、小结:惋惜。
1、检查学生对本课生字掌握的情况。
2、联系第一与第五段思考:是谁毁了这个美丽的'小村庄?
1、学生浏览第二第三第四自然段。讨论以上问题。
2、深入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齐读。
(2)说说这段话写了什么。
(3)谈一谈你读懂的,未懂的组织同学共同解决。
3、深入学习第三自然段。
(1)反复读第三自然段。
(2)把一间间、一栋栋、应有尽有的家具、工具说一说,画一画。
(3)讨论理解: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中。
(4)说一说你从这一段指导了什么。
4、学习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去掉还跟原句比较出问题的实质。
(3)找出自己读不懂的句子或词语同桌一起想办法解决。
5、学习最后一段。
(1)读最后一段,想一想该怎样读好,试试。
(2)什么都没有了是指没有了没有了没有了还有也没有了。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了这篇课文你想说什么?
以保护绿色家园为主题办一个手抄报。
(茂密的树林,潺潺的流水)。
锋利的斧头。
(房子、家具)。
什么都没有了。
(被咆哮的洪水,不知卷到了何处。)。
课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案(汇总13篇)篇五
1、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悟出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3、情感目标:教育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告诉他们要注意保护环境,否则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4、发展目标:培养学生爱护家园、保护环境、为后人造福的忧患意识。
了解小村庄变化的原因。
体会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多媒体教学。
一、创设情景,设置悬念。
播放课件重温“美丽的村庄”,引导质疑:小村庄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二、自主阅读,交流收获。
1、出示阅读要求,学生自读课文。
2、分四人小组互相交流,自主释疑。
三、探究学习,理解课文。
(一)深入学习第二自然段。
1、理解“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坡上去,把树一棵棵砍下来。”
2、拓展思维——补充句子:
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谁家想,谁家……就拎起斧头到山坡上砍树。
3、质疑问难。
(二)深入学习第三自然段。
1、出示第三自然段,问:你读懂了什么?
2、指导朗读:你能通过朗读表达出你的心情吗?
过渡:河坡上的家家户户靠着锋利的斧头,日子过得还都不错。你赞成老师的说法吗?
(三)深入学习第五、六自然段。
1、看课件:洪水毁灭小村庄。
2、学生朗读,质疑。
3、重点理解: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
(四)总结升华,领悟道理。
1、读了这篇课文,你想说什么?
2、学生当小记者去采访同学。
四、交流搜集到的资料。
五、作业 :
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保护环境的行动方案。
斧头(树减少)。
破坏环境。
受到惩罚。
美丽。
什么都没有了。
课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案(汇总13篇)篇六
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17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5个字。能正确读写下面的词语:斧头、盖房、造犁、不断、减少、扩大、一栋栋、家具、冒出、柴烟、黎明、洪水、何处、包括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悟出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3.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
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出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悟出课文蕴含的道理。受到热爱自然、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教育。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环境保护对于人类的重要性,懂得生态平衡的意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搜集防沙固土的有关资料、了解我国自然环境的现状。
导学过程二次备课。
预习题纲。
1.初读课文,读通读顺,了解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2.查阅资料,了解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第一课时。
一、播放课件,导入新课。
1.播放背景音乐和大屏幕(美丽的小村庄环境优美,小动物们在树林里快乐地玩耍,人们在快乐地耕种和收割)。
2.说说最喜欢小村庄哪个地方。生交流。(板书:美丽)。
3.是啊,我跟你们一样也喜欢这个美丽的小村庄,那就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第一段吧!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第一段。
2.指名读,齐读。
1.课件出示被破坏后的小村庄图片。
2.自由读、指名读最后一段。
3.读了这一段,你了解到了什么?(板书:什么也没有)。
4.小村庄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四、自读课文中间部分,自我了解,总结原因。
五、回顾,整理。
1.出示课文生字词语,进一步认识、巩固 。
2.结语:美丽的小村庄被洪水卷走了,我们感到痛心,感到惋惜,到底是什么原因害了它,你们肯定有很多的话说,就把它写在课文的旁边吧!我们下节课再畅所欲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出示字词,认读。
二、了解小村庄消失的原因。
合作学习第二、三、四自然段,
1.现在就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这篇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边读边想,是什么毁了这个美丽的小村庄?找出对应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
2.是洪水卷走了小村庄,是因为人们把树吹掉了,才不能挡住洪水,是他们自己害了自己。
3.为什么说是村民自己毁掉小村庄?请你分成四人小组,找找村民是如何一步步地把村庄毁掉的,画出对应的句子,并说说你画这句话理由。 (生分组学习,师巡视、参与学生学习活动)。
4.小组汇报,及时总结,引导。
b:不管怎样,家家户户靠着锋利的斧头,日子过得还都不错。”我们小组是这样认为的:村民为了眼前不错的生活,砍掉了树木,所以才会造成今天的局面。
生:因为小村庄的人们一直在砍伐树。
师:啊,一直在砍树,你从哪一个词知道的?
生:“不断”。
师:啊,“不断”,还有呢,针对时间是哪个词?
生:“一年年,一代代”。
师:“一年年,一代代”说明小村庄的人们一直在什么啊?
生:砍树。
那么些村民这样长时间的,无休止的砍树,有没有想到后果呢?最终灾难终于降临了……。
再次读4段。
三、品读第四段,理解“咆哮”一词。
1.指名说词语意思,江河奔腾或人暴怒叫喊。
这里是谁在“咆哮”?
生:洪水。
2.(多媒体课件渲染洪水“咆哮”情境)。
3.为什么洪水这么咆哮,这样肆虐?
因为小村庄的人不爱护自然界的树木,随便地乱砍乱伐。
这是因为人们不爱护大自然,遭到了报应。
因为村民乱砍树,所以现在没有树木来抵挡洪水了。
学生自由说。
5.学了这篇课文,老师也有很多话想说。让我们看看下面的一篇文章。
让地球妈妈笑起来。
但眼前的景象着实令他大吃一惊:大地妈妈正在痛苦地呻吟。原来大地妈妈病了,病得还不轻哪!匆忙赶来的秋姑娘赶忙请来了著名的太阳医生和风婆婆大夫给大地妈妈看病。
太阳医生仔细地看了看,摇了摇头,指着大地妈妈的皮肤说:“大地妈妈得了皮肤病,有些地方以前是美丽的绿洲,而现在都变成了沙漠,到处尘土飞扬,干燥得不行了。”
风婆婆用听诊器在大地妈妈胸口侧耳倾听了一会儿,叹了口气说:“哎,大地妈妈得了严重的哮喘症。现在许多工厂大量排放废气,大气污染严重,大地缺少新鲜空气,如今连天空都是灰蒙蒙的。”
太阳公公又忙给大地妈妈照了x光片,发现她的日常饮食也很不卫生,影响到了内脏,不由感叹道:“是啊,如今连小河水都变得十分浑浊,鱼儿也无法生存,这样下去怎么行?”
地球妈妈听完自己的病情,哭得更伤心了,眼泪夺眶而出,大声呼喊道:“谁来救救我啊?”
亲爱的人们,不要再让地球妈妈哭泣了,要知道,地球只有一个,地球没有了,我们大家都将面临死亡,让我们用自己的行动去保护大自然,保护地球,让地球妈妈的脸上永露笑容!
板
书
设
美丽斧头什么也没有了。
砍伐。
保护环境合理利用。
课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案(汇总13篇)篇七
1、引导学生读通课文内容,了解一个小村庄被洪水卷走的原因,受到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
2、帮助学生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帮助学生联系上下文,说出有关句子的意思。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受到热爱自然、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教育。
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环境保护对于人类的重要性,懂得生态平衡的意义。
学生收集有关环境保护的资料。
两课时。
1、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受到热爱自然、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教育。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受到热爱自然、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教育。
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环境保护对于人类的重要性,懂得生态平衡的意义。
1、轻声读课文,再想一想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读不懂的,把读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再往下读。等读完全文,原来读不懂的可能就会豁然开朗,一下子想通了。
2、仔细思考,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运用多媒体课件,再现环境被破坏的有关图象和文字资料。
3、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1.带着问题听教师范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如:自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等。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a.读准带拼音的词语。
b.读准多音字。
c.去掉拼音读词语。
d.去掉词语读生字。
3.小组为单位,轮流认读生字。
4.推选读得好的同学当小老师,领读生字词。
1.指名小组开火车朗读,每人读一个自然段,全班评价、教师指导,重点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2.分组朗读,要求:反复练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教师巡视,相机指导。达到要求后全班齐读。
3.鼓励学生质疑,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1)这样一个美丽的小村庄为什么没有了?
(2)课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4、引导学生在思考中读懂课文。
1、通过学习课文,受到热爱自然、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的教育。
2、通过交流材料,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受到热爱自然、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教育。
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环境保护对于人类的重要性,懂得生态平衡的意义。
班内汇报:(这个故事讲了一个小村庄的人们利用手中的斧头乱砍乱伐,结果为自己家园创造的一切被洪水无情地夺走了。)。
1、请一人读第一自然段,大家想象一下,这个小村庄以前是如何的美丽?
2、班上交流,归纳如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恬静的小村庄,那里绿树成荫,树木成林。绿茵茵的草坪上雪白的羊群撒欢地玩耍、嬉戏;牧羊人吹着笛子,悠扬的乐曲声在碧蓝的空中回荡。不远处有所小学校,从校园里传出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大人们都在辛勤地建造着自己的家园。整个山村充满了祥和的气氛和勃勃的生机。)。
1、过渡:是呀!多么美丽可爱的一个小村庄,为什么最后会消失呢?
请同学们默读26自然段,把你读懂的词、句用﹏画下来并作简单批注。不懂的词句用画下来,可在小组学习中解决,如果小组解决不了,提到班上解决。
2、小组讨论,班上交流,归纳如下:
根据村庄里的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人们用锋利的斧头把一棵棵树砍下来,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不断减少,而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然而人们忽略了树能防风、固沙,不让水土流失的作用。由于村民的无知与自私,造成了山坡上的植被被破坏,环境在不断地恶化,最终受到了大自然严厉的惩罚小村庄被咆哮的洪水卷走了,一切都没有了。
3、拓展练习: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洪水来临时小村庄什么样?洪水过后又是什么样?
班上交流,归纳如下:
万马奔腾般的洪水把仅剩下的几棵树连根拔掉。当人们听到可怕的响声正准备逃命时,汹涌奔腾的.洪水已冲垮了他们的房屋,冲走了他们辛辛苦苦换来的一切。不等呼救,他们已告别了人世,告别了美好的未来。洪水过后,原本美丽而恬静的小村庄已成为一片废墟。经过这里的人和听过这个故事的人都为此叹息道:目光短浅也!罪有应得也!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谈体会时,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砍伐树木导致土地裸露以至洪水毁灭村庄的现象中,找出深层的原因,明白人们缺乏环保意识是其根本原因。从而认识到,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保护绿色家园的重要。
在谈话中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环保意识教育,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发现破坏环境的行为,调查周围关于环保的一些问题,亲自做有益环保事,做生活的主人。
1、读课文。
2、写一写你读此文之后的感受。
以保护绿色家园为主题,办一次墙报。
(茂密的树林,潺潺的流水)。
锋利的斧头。
(房子、家具)。
什么都没有了。
(被咆哮的洪水,不知卷到了何处。)。
课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案(汇总13篇)篇八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15个生字,认识2个生字;掌握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悟出课文中蕴涵着的道理。
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小村庄变迁的原因,体会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前组织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收集图片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
一。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可以低声速读,可以高声朗读,可以双人读,个人。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读读议议,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学生讲述课文主要内容,同时播放多媒体课件。
二。品读句子,体悟自得。
1.自读体悟。
(1)再读课文,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多读几遍,联系上下文或生活现实体会,感悟。
(2)小组交流,每个人都谈谈自己的体会。
(3)学生汇报小组交流情况,教师随机点拨与引导。
(4)多媒体出示学生找到的句子:
1“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
裸露的土地指什么?
2“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中”
引导:指的是大量树木被劈柴后烧掉了。
3“河坡上家家户户靠着锋利的斧头,日子过得还都不错。”
引导:指的是小村庄的人们仍旧在不断地砍伐树木,靠自然的给予过着安逸的生活。
4“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
引导:破坏大自然,必将遭到大自然的惩罚。
2.悟情感,明主旨。
(1)看到树木不断的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的扩大,你是什么心情?(惋惜,难过)把你们的心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2)学生练读,教师指导,指名读,齐读。
(3)如果时光能倒流,在悲剧没发生之前你想对村子里的人说些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把自己对村民的劝告表述出来。
三。回顾全文,课外延伸。
1.联系实际,说说生活中我们人类还有哪些破坏环境的行为?学生举例说明。
2.那在生活中我们该如何珍惜,保护环境?
(1)不乱丢垃圾。
(2)爱护花草树木。
(3)保护益虫益鸟。
(4)同破坏环境的行为做斗争。
(5)宣传环保知识。
(1)小组展开讨论,综合小组的意见,写出一句忠告的话语。
(2)小组汇报自己的话。
(3)教师进行适当的评价。
四。总结全文。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能从中得到一个信息,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大自然,如果破坏了大自然,那我们最终还是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的。
课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案(汇总13篇)篇九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领会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
3.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表达效果。摘抄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
重点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小村庄变迁的过程和原因。
【教学难点】。
难点是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本文所蕴涵的深刻道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二课时。
一、根据课题质疑,解决问题:有怎样一个小村庄?小村庄发生了什么变化?
(1)课件出示美丽的村庄图片,山清水秀、鸟语花香??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2)是啊,这小村庄的确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第一自然段吧!
(3)从“早先”这个词语中你读懂了什么?
(山谷中,早先有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强调“早先”。那么现在这个小村庄还有没有呢?引起人的思考。)。
(1)课件出示画面:突如其来的洪水毁掉了这个美丽的村庄,什么都没有了。
(2)指名读最后一自然段。
(3)说说破折号的作用。
3.过渡:小村庄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二、根据课题质疑,解决问题:小村庄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1.朗读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边读边想,小村庄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找出对应的句子读一读。
2.分小组议一议。
3.抓住重点句体会村民是如何一步步地把村庄毁掉的。
句一: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就这样,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
(1)这里的两个“谁”指代什么?“裸露的土地”又指的是什么?
(2)你为什么认为这一句与毁掉小村庄有关?
(预设:这句话道出了一个根本原因就是乱砍滥伐。一个“砍”字,高度概括了小村庄消失的根本原因。)。
句二:树木变成了一栋栋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变成了应有尽有的家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了。
(1)这句运用了什么手法?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预设:连用了三个“变成”,是排比的手法,它非常强烈地体现了人们对森林的破坏。而且是低效利用树木。)。
(2)再读一读这个句子,你体会到句子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预设:表达出了对人们的错误行为的一种遗憾和谴责。)。
句三: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
(1)“一年年,一代代”说明什么?
(2)两个“不断”又说明什么?
(预设:小村庄的人们不仅仅是一年砍,一代人砍,而是年年砍,代代人砍,毁掉了树木,破坏了生态环境,造成水土流失一年比一年严重。)。
句四:大雨下了五天五夜,到第六天黎明,雨才停下来。可是,小村庄,却被咆哮的洪水不知卷到了何处。
(1)指名说说“咆哮”的意思。(预设:本来指野兽的吼声,这里用来形容河流的波涛声。)。
(2)为什么洪水会这么咆哮,这样肆虐?
(预设:原因就是乱砍滥伐树木,最终灾难终于降临。)。
4.小结:一座环境优美的小村庄由于人们过度的砍伐树木,致使土地裸露,极大地削弱了森林的防洪能力。终于在一场连续的大雨之后,咆哮的洪水将小村庄卷走了。
三、体悟情感,明确主旨。
2.想象写话。从全文整体来看,课文不仅仅给我们讲一个令人叹惋的故事,更重要的是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请你写几句充满深情的话语,送给周围的人。
3.全班交流。
八、作业。
流利朗读课文。
【板书】。
乱砍滥伐。
美丽消失。
保护环境。
课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案(汇总13篇)篇十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是一篇新入选的课文,以一把斧头为线索,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小村庄由美丽走向毁灭的过程。文字浅显却寓意深刻:保护环境、爱护绿色家园。文章时代感强,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
2、教学重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年段学生应在识字方面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并初步具备独立识字的能力。学生在阅读时,能对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本组的训练重点是“多读多想、读通课文”。根据新课标、本组训练重点、课后思考题以及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读通、读懂课文,明白小村庄由美丽走向毁灭的原因。难点是:体会文中蕴涵的深刻道理。
3、教学目标。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更有效地突破难点,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学会本课15个生字,弄懂“裸露”、“咆哮”等词语的意思,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技能目标:
1、读通、读懂课文。
2、通过“多读多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悟出课文蕴涵的道理。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说教法学法。
本课教学,我主要采取“激励性教学法”和“主体性教学法”。心理学研究表明:缺乏鼓励,一个人自身潜力只能发挥20%~30%,正确而充分地鼓励则能使人发挥其自身能力的80%~90%。在教学中,我努力激发、鼓励学生自觉主动参与学习,使其自身的语文能力在研究、发现、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得到提高与发展,体会到学习进步的快乐,培养了他们自主、自信的学习品质。具体体现在“我会听”、“我会读”、“我会想”、“我会写”、“我会说”五大方面。从听到说,实际上是知识的一个内化过程。会听但不一定会说,要想会说,就必须会读、会想。因此,我把这五个环节有机地揉和在一起进行训练,但每个环节又有所侧重。
三、说教学过程。
我具体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从听入手,让学生自学自问、读通课文、初步读懂课文,为第二课时的精读、品读做好铺垫。
1、故事导入、激发兴趣——我会听。
课文是以故事的形式出现的,我抓住孩子们爱听故事的特点,先声夺人:“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会听故事吗?老师今天就要给你们讲个故事,看看谁听得最清楚,记住了老师讲的故事!”通过故事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训练了学生靠听获取信息的能力。由于三年级学生理解、概括能力有限,反馈的信息也许是零散的、不完整的,但老师并不急于判断,而是及时给予鼓励。“同学们听得真认真,说得也不错,那怎样才能说得更好呢?”将学生引入新课的学习。
2、音正形清、句顺文通——我会读。
读是思的凭借,是悟的前提,是说的准备。“语文课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给学生提供各自发展的空间,使他们能够选取适合自己的学习途径和策略。”因此,在这个环节里,我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提出要求:“遇到不认识的字利用课后的拼音把它读准确,遇到难读的句子用笔把它划下来,多读几遍。”为了检查学生的朗读是否正确,我首先从生字入手。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要注重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习惯。由于三年级学生能比较熟练地查字典自学生字,我鼓励学生在课前主动识字,把学会了的字制成生字卡片,再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交流。老师只对易读错、易写错的字重点指导。如:平舌音“造”、翘舌音“柴”、后鼻音“洪”;笔画较复杂的字“盖、犁、黎”等。
接着,我从课文中选出几个句子,稍做改动,以此来检查学生是否已读熟、读通课文:
1)、山坡上的树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树木变成了房子,变成了家具、工具,还有大量的树木被当成柴烧掉了。
2)、大雨一直下个不停。
3)、什么都没有了——所有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斧头。
细心的学生很快就会发现出示的句子与原文不同。“同学们读得真认真,那么课文是怎样写的呢?”我又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再读课文。这样一来二去地读,培养了学生读书要细心、不多字、不落字、不换字,正确朗读的良好习惯,也能为第二课时理解课文、体会感情做铺垫。
新课标还指出,中年段学生要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于是,我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引导:“同学们,刚才我们用自己的智慧认熟了生字、读顺了课文,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简要地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呢?”此时,学生在先前听的过程中所获取的零散的信息变得完整、清晰,也为下一步的质疑问难做准备。
3、边读边思、质疑问难——我会想。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疑问是创新思维的前奏。我告诉学生不但要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还要学会边读边划边思,并鼓励学生敢想敢问,在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简单问题,我引导他们在没有答案的地方寻找答案:“同学们能提出这么多问题,真不错!有些问题呀,我们通过自己阅读课文就能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再请教小组同学。”而一些需要更深一步挖掘课文内容的重点、难点问题则留到第二课时,通过老师引导点拨、小组讨论交流解决。
4、会记善积、搭筑阶梯——我会写。
掌握最基本的字、词,积累大量的词汇,这是语言发展的基础。本课时,我在基本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还另外设计了一个环节——我会写。
1)、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冒”字。注意字形:上宽下窄、上扁下长,日下两横不靠边、目中两横要均匀。
并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姿势,做到“三个一”。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2)、积累词汇。
学生靠边读边想读熟了课文,对语言文字有了初步的感悟。这时,我鼓励学生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摘抄下来,如:家家都有一把锋利的斧头。
就这样,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
可是,那个小村庄,被咆哮的洪水不知卷到了何处。
引导学生加强语言的积累,进一步为听、说、读、写服务。
5、汇报交流、真情表达——我会说。
学生通过听听、读读、想想、写写四个环节,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并在初读中掌握了生字词。在此基础上,第二课时我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进一步感悟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设计了“我会说”的环节,说说自己课外搜集的有关环保的资料,说说学完课文后自己的感受。
四、作业设计。
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于是我教给学生另一种获得知识的方法——到课外去查找资料。“除了乱砍滥伐,你还见过哪些破坏环境的不文明行为或现象呢?你知道这样做的危害吗?”请男生组成蓝天队、女生组成绿水队展开搜索竞赛,也可以用笔写写心中的所思所想,写下自己的气愤、呼吁或建议等。
自主选择作业:
1、找一找我们身边破坏环境的现象及其造成的后果。
2、写一写心中的所思所想。
在作业中,学生不知不觉地经历了从学到做、从读到写、从课本到实践的语文学习过程。
课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案(汇总13篇)篇十一
在没有发生之前,我会让那些村民不要砍树,要多多种树,要是有的必须要砍树,要应有尽有的家具和各式各样的工具,说了也不听。我就天天在山的旁边保护树木,不让他们砍树,还在山上种树。到了下大雨的时候,雨下得再大,下的天再多天雨,怎么也没不了。因为种下的树需要水,要是水多了,树木还会藏起来,等到下一次喝。要是没有砍树,天空还是蓝的,水还是清的,村子也不会消失,会还在。
当那些村民要拎着斧头砍树的时候,我会对他们说以后不要砍树,要多多种树。当他们要做家具的时候,我会告诉他们,以后不要再做家具了,也不要砍树。
我们以后不要砍树。
课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案(汇总13篇)篇十二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森林、郁郁葱葱、湛蓝、甜润、盖房、裸露、扩大、一栋栋、各式各样、应有尽有、锋利、喘气儿、”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用文字表达自己对保护环境重要性的认识。3、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1、如何调整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研究,对话。2、校园网络如何在课堂中提高教学实效性。
课堂反馈(检查第一课时的教学效果)课文讲解(分析课文,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感悟文本深意。)习作训练。
评价方式1、训练反馈数据积累。2、当堂习作的训练。
课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案(汇总13篇)篇十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读懂课文,理解课文。
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悟出课文中蕴含着蕴含着的道理。
情感目标: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
教学难点:
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方法:
通过小村庄前后情景的的对比,揭示要爱护环境的道理。
一、导入新课。
1、情境导入。
交流森林的作用。同学们喜欢听或看故事吗?老师也喜欢。其实许多故事里都蕴藏着或多或少的人生哲理,它指导着我们怎样去生活,怎样去做人。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个故事,关于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板书课题)。
2、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个题目。
3、检查生字词的认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
2.读课文,说一说小村庄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早先()。
后来()。
最后()。
生1:讲述了早先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后来由于过度的砍伐树木,导致土地裸露,最后被洪水卷走的故事。
三、品味阅读,解决疑惑。
1.从前的小村庄是什么样子的?
(出示课文第1自然段)。
出示句子----。
生1:“山上的森林郁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
(1)看看课文围绕小村庄的美写了哪几种景物?(齐读)。
(2)、课文是怎么具体地把小村庄的美描写出来的?
(b)小河——村边是清澈见底的小河,发挥想象河里可以看到什么(板书:清澈见底)。
(c)天空——湛蓝深远。
(d)空气——清新甜润。
2、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色,你的心情怎样?(愉快)那我们就带着愉快的心情去读一读这两句话吧。(生自由读。谁想展示一下个人风采?指名读,评价)。
四、感受毁灭。
过渡:这么美丽迷人的小村庄最后却被冲毁了,找到相关的段落读一读。
1、出示课文第四段。
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和相关的文字:然而,不知过了多少年,多少天,在一个雨水奇多的八月,大雨没喘气儿,一连下了五天五夜,到第六天黎明,雨才停下来。可是小村庄,却被咆哮的洪水不知卷到了何处。
(1)、“大雨没喘气”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2、生再读课文。
(1)、理解“咆哮”。
过渡:其实,小村庄被冲毁的原因就藏在课文中,请同学们对照学习要求学习课文。
五、探究小村庄变化的原因:学习第2——4自然段。
1、出示学习要求:读一读第2—4自然段。画一画小村庄被山洪卷走的原因的句子。
2、哪位同学能说一说造成小村庄最终消失的原因是什么?
1)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梨,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出示学生找到的句子)。
从这个句子中,你知道了什么?(说明砍了很多树。)。
a、问:一年年,一代代说明什么?(时间很长)每一年,每一代都这样砍树,山坡上的树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指课件)。
b、这个省略号还表示什么?想像一下,这个小村庄慢慢地变成了什么模样?
3)那树木变成了(引生读句子)(多媒体点句子)树木变成了一栋栋大大小小的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变成了应有尽有的家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中了。
a、那些词说明砍的树多?(一栋栋、各式各样、应有尽有)。
3、同学们,树木的作用不仅仅可以造成房子,做家具,还可以净化空气,遮风挡雨,更能防止水土流失啊!那你们看到村民大量地砍树,心情怎样?(难过)请同学们用难过的心情去读这个句子。
4、小村庄的人们,不断砍伐树木,肆意破坏环境,他们的未来又会是怎样的呢?
六、了解小村庄的结果:学习第5自然段。
1、出示句子: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
2、师:什么都没有了,指的是哪些东西呀,爱读书的孩子,细心的孩子赶快在书中找答案。
师:大大小小的房子,各式各样的家具,整个小村庄都没有了。是斧头令村民过上了比较好的生活,却又是斧头,令村民们失去了可爱的、赖以生存的家园。归根到底,造成灾难的罪魁祸首是什么?(乱砍滥伐)。
这时,你又是什么心情呢?(沉重,很难过,不好受)就用你沉重的心情去读吧。
3、同学们,如果时光可以倒流,在悲剧没发生之前你想对村子里的人说些什么话?(学生畅所欲言,把自己对村民的劝告表述出来。)。
过渡:唉,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就这样消失了,只留下一个令人深思的故事。
七、自学丛书《自然规律》。
八、小结。
人们过度地砍伐树木,使环境遭到极大破坏是小村庄消失的直接原因。小村庄消失的重要原因,就是人们没有环保的意识,贪图眼前利益,致使村庄最后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