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一本好书后,写一篇读后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回顾和总结所读内容,同时也能够帮助他人更好地了解该书的价值和魅力。这里收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给你写作带来灵感。
成语故事学生读后感大全(16篇)篇一
成语。
故事书,他们的感悟都有哪些呢?来看看本站小编精心为你整理一年级学生成语故事读后感,希望你有所收获。
闻鸡起舞”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比喻有志之士准备为国效力而奋发图强。
它的典故是:晋朝时候,有一个人名叫祖逖,在十四五岁的时候,下决心要认真读书。他不仅博览群书,而且经常请教他人,到洛阳巡师访友,探讨学问,增长了知识和才能,逐渐受到人们的称赞。与名士刘琨认识,他们一起到州里做主簿。两人志趣相投,白天同赴州府办公,晚上同住一室,互相切磋知识,畅谈人生理想。每到深夜,一听见喔喔的鸡啼声,两人就起来舞剑,一直舞到东方发白。“闻鸡起舞”成了他们每天必修的功课。
祖逖经过勤学苦练,最终成为一个有勇有谋的将军。当匈奴攻陷洛阳,晋帝被俘时,他用自己的学识与才干夺回了黄河以南的全部国土,保卫了自己的国家。
看到祖逖能够天不亮就起床练习武艺,让我很感动。我长大了想当一名军人,像祖逖那样为国效力。我也要从现在做起,努力学习,锻炼身体,长大报效祖国。
从昨天开始,妈妈全天陪着我。
今天妈妈和我一起阅读《成语故事》,我知道了狐假虎威的含义是狐狸利用老虎来吓唬百兽。这个故事提醒我在面对强大的敌人或困难时,要学会想办法应付和解决。我还知道守株待兔中的农夫为什么没有等到第二只小兔子呢?是因为第一次是巧合,世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东西。亡羊补牢的故事告诉我们:发现自己的错误,就要及时改正,及时地总结教训。这样才可以避免重犯同样的错误。成语故事真有意思啊!
今天我看了一本成语书里面。讲了许多成语故事,并带有插图,非常吸引人,其中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是“滥竽充数”。
这个故事的主角叫南郭先生,他没有真本事,却在宫里混吃混喝,后来朝中换了大王,改变了吹竽的规矩,由原来大家一起吹改成一个一个的吹,南郭先生实在混不下去,于是就逃跑了。
通过这个故事,我明白了不要像“南郭先生”那样弄虚作假,要有真才实学才能站稳脚跟。
成语故事学生读后感大全(16篇)篇二
这天,我看了一本书,叫——《成语故事》。是说的一些因故事而造成的成语。有金石为开、狼狈不堪、身先士卒,都是有名将军、军师。我就讲金石为开这个故事。
李广有一次带百十名骑兵碰到匈奴,李广故意原地休息,让匈奴以为前面有埋伏,一向不敢攻击。那里可表现出他精神韬略,善于用兵,而且作战英勇。
李广又有一次,他被免了职务,晚上行走被巡逻的军官抓祝李广说自我过去是将军。军官不买账,讽刺说:“你就是现任将军也不行,犯夜就拘押,更别说什么前任将军。”李光就被关了一夜。等他复职了。就想方设法的把那个巡逻军官杀了。这证明了李广度量狭窄,就等于你是班里的班长,你用班长的名义来害别人。
还有一次,李广去打猎,跑了一整天都没找到一个猎物,他突然看见了一只老虎,他精神大振,取出弓箭,搭上羽箭,平足力气将弓拉得如同一轮满月,一箭射向老虎。他发现老虎没有挣扎,走去一看,原先是石头,穿碎了石头。这证明做什么要一丝不苟、全神贯注,考试就考满分!
成语故事学生读后感大全(16篇)篇三
我读了《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同时也被鲁宾逊勇敢和坚强的精神而打动了。
这本书的内容是:有一个英国人叫鲁滨逊,他从小就想着要当一名航海家。长大后,父母让他依靠殷实的家产过一种平静而优裕的生活。然而,一心想着要去航海冒险的鲁滨逊却不愿意这么做。后来因不听父母亲的劝告,和别人一起去海外历险,没想到遇上了风暴,不幸被海水冲到了一个孤岛上。但是他没有放弃对生存的希望,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存活了下来。后来经过他的不懈努力,运用自己所知所学的知识顽强的活了下来。在岛上生活了23年后,有收养了一位野人,给他取名为“星期五”,鲁滨逊不断的教育阉野人,野人也对他忠心耿耿。最终经过28年的等待,终于回归了祖国。
在我的生活当中,也有不听父母劝告的时候。一个傍晚,我正在看电视,妈妈走过来说:“少看点电视,赶紧背书。”我听不下去了,便把电视机一关,来到房间,玩了起来,妈妈来时,我就假装看书的样子。第二天,老师个我们默写,我却默不出来,错了一大堆,这时我才想起妈妈对我说的话。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老话“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从此,我就下定决心,要听父母的劝告。
从鲁滨逊通过不懈努力,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存活了下来。从这里,我想到了我们班的一些同学在遇到困难时就知难而退。在做语文《三级训练》时,有的同学们一遇到有点难的题目,就乱写,抄答案或空在哪里。
这本书使我懂得了:只要你坚持不懈,勇敢地去面对困难,对生活充满信心,就没有什么能难倒你的!
文档为doc格式。
成语故事学生读后感大全(16篇)篇四
寒假里,我跟妈妈一起到求知书店买了一本《中华成语故事》。一回到家,我就立即打开书本如饥似渴地看了起来。
我一下子看了好几个成语故事,如《百折不挠》、《班门弄斧》、《半途而废》、《不耻下问》……这些成语故事实在是太精彩了!
这本书共有62个成语故事。读了这本书,我对成语有了更多的了解。成语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浩如烟海,博大精深。这62个成语故事个个生动形象,让我明白了许许多多的道理。
在众多的成语故事中,我最喜欢《愚公移山》。它主要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愚公想移掉房子前面挡着去路的两座大山——太行山和王屋山,受到了智叟的嘲笑,但愚公没有放弃。最后愚公的精神终于感动了天帝,天帝派两位大力士移走了两座大山。
读了《愚公移山》,我想起了一句格言: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我们有顽强的的毅力和坚定不移的信念,就一定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愚公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与他相比,我感到无比羞愧。
我从一年级开始练习书法,刚开始我信心十足,对书法充满兴趣,每天一吃好晚饭,就迫不及待地奔向目的地——三楼楼老师家。我想,只要我坚持不懈地进行练习,就可以成为一位书法家!就这样,我坚持了一年。
可到了二年级,这种兴趣渐渐没有了,我越来越觉得练书法枯燥乏味,就产生了放弃的念头。姑姑看出了我的心事,就给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告诉我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坚持。但是,我还是闹情绪,发脾气,不肯继续练写。最后是在姑姑的逼迫之下,我才坚持练习。
如今,我练习书法已有四年半了,汗水换来了收获——在诸暨市第二届中小学现场书法大赛中,我荣获了三等奖。姑姑说得没错,想取得成功,必须坚持。我以后一定要向愚公学习,做事要有恒心,有毅力,因为坚持就是胜利。
文档为doc格式。
成语故事学生读后感大全(16篇)篇五
唐朝唐文宗时,大书法家柳公权忠良耿直,能言善谏,官职担任工部侍郎。
当时有个叫郭宁的官员把两个女儿送进宫中,于是皇帝就派郭宁到邮宁(现在的陕西邮县)做官,人们对这件事议论纷纷。
皇帝就以这件事来问柳公权:郭宁是太皇太后的继父,官封大将军,当官以来没有什么过失,现在只让他当邮宁这个小小地方的主官,又有甚么不妥呢?柳公权说:议论的人都以为郭宁是因为进献两个女儿入宫,才得到这个官职的。
瓜田李下是从古乐府“君子行”中的诗句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引申来的。这里柳公权是比喻皇帝的做法很容易让人产生怀疑。
成语故事学生读后感大全(16篇)篇六
富弼,宋朝河南人,字彦国,死后谥号文忠,所以后人称他为富文忠公。
据宋人陈长方编撰的《步里客谈》说,富弼少年时,好学,器量很大,遇到有人辱骂他,他好象没有听见一样。旁人告诉他:“有人在骂你哩!”他毫不在意,说:“恐怕不是骂我吧?”旁人又告诉他:“那人指名道姓地骂你哩!”他还是毫不在意,说:“不会吧?天下同名同姓的多着呢!”
这叫做“诟如不闻”(诟,就是辱骂),被人辱骂了却好象没有听见一样。古时候有些人认为,这是一种宽洪大量的态度。其实,如果不论对于任何人的辱骂,也不论他骂些什么,一概不加区别,不予分析,不采取适当方式给以回答,而一概装作没有听见一样,这也不是一种正确的态度。
就拿富弼来说,宋仁宗时,东北的契丹兴兵南侵,要求割给领土。富弼奉命去和契丹谈判。这位以“宽洪大量”闻名的富弼,却坚决拒绝了契丹的无理要求,并且把或战或和的利害关系,分析得很有道理。契丹无奈,只得把兵撤了回去。
成语故事学生读后感大全(16篇)篇七
我是一个爱读书的人,我从小就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爱读书是因为我可以在书里学到很多知识。我在《成语故事》学到了许多有用的成语,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体会到了中华成语文化的博大精深。
爸爸妈妈都是教师,所以很容易就能从学校读书馆借到书,利用这个有利条件,妈妈帮助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晚上不读书就睡不着觉。我要谢谢妈妈,要不是妈妈给我借书,我可能永远也不知道读书的乐趣。
我是一个爱读书的小女孩,成语故事是我最喜欢看的书,同事也是我最紧密的伙伴。
成语故事学生读后感大全(16篇)篇八
这个学期我阅读了一本书《成语故事》,当我拿起这本的时候,会不假思索的回答说:“成语就是由四个字组成的词语。”的确,我们说知道的很多成语都是由是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可是当我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才了解到成语不仅仅是四字的,还有三字的,五字的——还知道了成语是怎样来的,并且知道了很多成语故事。
成语的来源可以说是多种多样的。有些成语来自语历史故事,即把历史上的某一历史时间概括为成语,如“一衣带水”、“完璧归赵”;有些成语是根据古人的故事概括而成的,如“卧薪尝胆”、“孟母三迁”;有些成语是来自古代寓言故事,如“邯郸学步”、“对牛弹琴”;有些成语成语来自古代历史著作,如,“图穷匕见”、“负荆请罪”。总之成语的来源远远不止这些,就是以上几种方式,也是互有交叉,彼此很难完全分开。
从这些成语故事中也了解了很多成语的特点。
(二)言简意赅,凝练自然。成语能够把人们说要表达的丰富的意思,用十分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来,真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大义灭亲”---比喻为了国家利益,对罪犯的亲人不徇私情,使其得到应有的惩罚。
(三)形象生动,表现力强。
(四)意蕴含蓄,富于哲理。大多数成语在结构三都具有二重性,即故事层和意义层。
(五)易学易记,便于诵读。
当我读完这本之后,让我了解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让我知道了文化知识的重要性。
成语故事学生读后感大全(16篇)篇九
书是知识的海洋,也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在这个寒假我读了《感恩父母》、《成语故事》这两本书,我非常喜欢《成语故事》,因为这本书看起来特别有意思,我们的学习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成语,有些成语的字我认识了,也学会用了,却不知道它们从何而来,比如"朝三暮四"这个成语,这个寒假,我向妈妈提出了这个问题。妈妈让我到成语故事里去寻找答案。
带着疑问,我打开了书,哈哈,这下它们的来历我全知道了!我就说一下"朝三暮四"这个成语的来历吧,古时候有一个老人养了一群猴子,因为他养的猴子很贪食,所以他想了一个办法来教训猴子。
一天,他对猴子说:"明天给你们吃栗子,早上三个,晚上四个。"猴子听了发起怒来,他又说:"好吧,那就早上四个,晚上三个。"猴子听了,高兴得翻跟头,其实都是一样的,只是老人变换了手法。
"朝三暮四"的来历是不是很有趣?够幽默搞笑吧!而且,看完这本书后,我学会了许多以前不会的成语,更了解了它们的来历。在今后的说话写作运用上都会有许多的帮助,我今后做事一定要一心一意,不能朝三暮四。
成语故事学生读后感大全(16篇)篇十
成语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当我重新翻开这本厚重的《成语故事》,指尖轻捻着泛黄的纸张,一缕缕沁人心脾的书香令我再次沉醉。
与儿时不同,再次翻开带着浓浓墨香的《成语故事》,我不再是草草略过,只了解故事人物和情节,而是仔细领悟,从中获得新的感悟与体会。其中,《邯郸学步》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让我受益匪浅。这个故事常用来形容盲目模仿他人不成,反而丢掉了原有的技能的人。今日再读,竟觉得这位寿陵少年固然可笑,而故事令人深省之处却在于:这位寿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中等人才,可他缺乏自信心,常常感到事事不如别人。因此,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可见他十分没主见,才会在听到路人谈论邯郸人走路姿势十分优美时,义无反顾地去学习。然而,这只是寿陵少年犯的第一个错。第二个错就是他的方法错了。如果这个少年一心一意地模仿,而不是三心二意地“跟在这个后面学几步,再跟在那个后面学几步”,他是有可能学成的。但这个少年最大的错误在于他学步不成,却连自己原来走路的步伐都忘记了。以至于故事最后,寿陵少年只能爬着回去,成为了千古笑柄。
反之,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这位寿陵少年真能学步成功,回到自己的家乡,以一种优美但全新的走路姿势出现在众人面前。他定会是与众不同的人,必然会受到他人的指点、评价,反而会使他受到困扰,效果适得其反。
由此我联想到当今社会:盲目追星的现象已屡见不鲜。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有自己崇拜的偶像,由此引发的事件可不少。多少人疯狂地模仿明星衣着、发型、言行举止,甚至为了看一场演唱会而争得头破血流,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我们将目光转向校园,上百个“寿陵少年”不顾自身条件和家庭情况,一味模仿、追逐所谓的“潮流”,形成了攀比之风。这种变相的模仿,使他们渐渐失去了主见,丧失了自我,一步步沦为“寿陵少年”。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些缺点,但万万不能像《邯郸学步》中的寿陵少年一样,盲目地模仿、跟从,丢失了原有的优点。当然,别人的长处固然可以学习,但应该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轻轻合上书本,抬头仰望星空,我的思绪仍在飞扬。一天天成长,一个个故事一直启迪着我的成长。这就是我读书、我成长,我快乐的经历,愿大家都在书海中快乐成长。
成语故事学生读后感大全(16篇)篇十一
各位老师、同学们:
下午好。
我是来自稠城一小207班的黄子杰。最近,我读了许多书,不过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成语故事》。在这本书里,写了各种各样的故事,有为人处世的、坚强意志的、求学求知的等等。这本书还图文并茂,每个成语既有出处、解释和例句,又有精彩的故事,十分有趣。
这本书里有100个故事,让我最喜欢的是《妄自菲薄》和《目无全牛》。妄自菲薄,是讲形容过于小看自己。讲的是在三国鼎立时期,诸葛亮帮助刘备打天下,建立政权,刘备死后,刘禅即位,可刘禅没有治国的才能,也胸无大志。于是诸葛亮写了《前出师表》,在其中写到了蜀国文武官员为蜀国拼命效死,而刘禅也应该发愤图强,振奋精神,万万不可以小看自己。这让我知道了,我们要正确地看清自己,既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妄自尊大。
《目无全牛》指技艺达到精通纯熟的地步,它讲了在战国时期有一位叫庖丁的厨师,他解剖牛的技艺十分高超,用刀分牛分得非常好,哪是肉,哪是筋骨,下刀的时候在筋骨之间的缝隙中游动,连闭着眼也可以解剖牛的身体,这可是他练了几十年才到的境界。这让我知道了我们要用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才能获得成功。
很快,我看完了这本书,通过阅读这本书,既让我了解了历史知识,又让我能掌握成语的涵义和使用方法,让我在日常生活中能灵活地运用成语。我以后还要多读这类书,让我学会掌握更多的知识。
成语故事学生读后感大全(16篇)篇十二
这个学期我阅读了一本书《成语故事》,当我拿起这本的时候,会不假思索的回答说:“成语就是由四个字组成的词语。”的确,我们说知道的很多成语都是由是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可是当我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才了解到成语不仅仅是四字的,还有三字的,五字的——还知道了成语是怎样来的,并且知道了很多成语故事。
成语的来源可以说是多种多样的。有些成语来自语历史故事,即把历史上的某一历史时间概括为成语,如“一衣带水”、“完璧归赵”;有些成语是根据古人的故事概括而成的,如“卧薪尝胆”、“孟母三迁”;有些成语是来自古代寓言故事,如“邯郸学步”、“对牛弹琴”;有些成语成语来自古代历史著作,如,“图穷匕见”、“负荆请罪”。总之成语的来源远远不止这些,就是以上几种方式,也是互有交叉,彼此很难完全分开。
从这些成语故事中也了解了很多成语的特点。
(二)言简意赅,凝练自然。成语能够把人们说要表达的丰富的意思,用十分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来,真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大义灭亲”---比喻为了国家利益,对罪犯的亲人不徇私情,使其得到应有的惩罚。
(三)形象生动,表现力强。
即故事层和意义层。
(五)易学易记,便于诵读。
当我读完这本之后,让我了解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让我知道了文化知识的重要性。
成语故事学生读后感大全(16篇)篇十三
我不喜欢学成语,因为成语都是四个字,也不好理解。妈妈为此总生我气。
几天前,妈妈给我买了一本《成语故事》书,妈妈与你一起阅读此书,而且非常肯定的告诉我,你肯定会非常喜欢此书的,喜欢学成语的。今天妈妈抓我一起阅读《成语故事》书,翻开书妈妈给我一边读成语一边讲成语的故事,我发现里面有许多我没学过的成语和没有看过的故事。
让我难忘的是《专心致志》这一篇讲的是:两个人拜著名棋手弈秋为师,学棋的时候,认真地听讲,乙却心不在焉。结果,甲的棋艺越来越高,乙的棋艺还是一样。
弈秋语重声长地对两个学生说:“下棋如果不专心致志,也是学不好的!”告诉我们做事要专心致至。
还有的故事是《愚公移山》的内容是:愚公家门前有两大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聪明”的智叟笑他太傻,认为不能。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的,两座山终究会凿平。”后因感动天帝,所以天帝命大力神的两个儿子搬走两座山。比喻只要有毅力就可以成功。
还有许许多多精彩的故事……
没想到,我真的喜欢上了成语,原来每个成语都有一个精彩的世界啊!
成语故事学生读后感大全(16篇)篇十四
《中国成语故事》这本书一直深深吸引着我,每次我只要一拿到《中国成语故事》这本书我就会迫不及待的看起来。“负荆请罪”“卧薪尝胆”“纸上谈兵”“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一个个活泼生动的成语故事展现在我的面前,就像我身临其境一样,既生动又有趣。
其中我对一个叫做“负荆请罪”这个故事最难忘。故事讲述了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赵王和大臣们商议说:“去吧,怕有危险;不去吧,又显得太胆怯。”蔺相如认为对秦王不能示弱,还是去的好,赵王才决定动身,让蔺相如随行。大将军廉颇带着军队送他们到边界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赵王到了渑池,会见了秦王。秦王要赵王鼓瑟。赵王不好推辞,鼓了一段。秦王就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赵王为秦王鼓瑟。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敲了一下缶。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没占到便宜。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
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读了这个故事我懂得了一个道理:我们要勇于承认错误,要善于改正,虚心接受!
成语故事学生读后感大全(16篇)篇十五
《成语故事》是我们小学六年级时学校的一本课外书,虽是本课外书,但绝不比语文教科书逊色,内容不仅十分有趣,而且能学到许多成语。
在这本书中,每个成语都有一个小故事,并且其语言十分通俗易懂。不像《成语字典》里那样深奥,让人摸不着头绪。就拿“老马识途”来说吧!其中有一段是这样的:“天渐渐地暗下来了,刺骨的寒风吹得士兵们瑟瑟发抖,像点火取暖,可是带去的火种,早已被风吹灭了。好不容易把队伍聚拢在一起,挨到天亮,查看人马,已零散不全了,而且,个个士气沮丧,情绪低落。管仲觉得在这样下去,会有全军覆没的危险,急忙传令,赶紧寻找出路,可是走来走去,总是走不出迷路,大家都慌张恐惧到了极点”这短短的一段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齐军的处地,几乎陷入了绝境中。
还有,在“自食其果”中:“这是丘浚手里正好拿着一根拐杖,一气之下,就在和尚头上重重地敲打了几下,说道:‘照你这么说,打你就是爱你,不打你倒是不爱你了,所以我只好打你了,请你原谅吧!’”这段话中的每一个字都充分体现出了那和尚的自作自受。
再来便是故事下方的出处和释义了。有些类似于词典中的出处,是古文,如果你对古文兴趣的话,可以多留意一下这部分。释义则是整个故事的精华,也就是成语的意思。这一处的内容十分容易让人读懂,并且捉住了整个成语的中心思想。不至于跟字典似的,让人不愿意看,即使看了也不一定完全明白。
总而言之,《成语故事》是小学生学习和记成语的好帮手,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不能算是一本书了,它是我们小学生在学习上的一位亲密战友,若是没了它,学习成语便成了一件极其枯燥的事情。在这里,请大家允许我说一句话:成语故事的确是一本好书,如果你是小学生的话,那么绝对值得你一看!喜不喜欢,你看了以后便知道了。
成语故事学生读后感大全(16篇)篇十六
今天我读了《凿壁偷光》这个成语故事,知道了这个成语的来历。
西汉的时候,有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名叫匡衡。匡衡小时候家里很穷,上不起学,但他非常渴望读书。他家里有一个亲戚是教书的先生,匡衡就虚心向他请教,他的这位亲戚看他如此好学勤奋,就教他认了一些字。慢慢地,匡衡能看得懂书了。
匡衡长大后,白天要在地里干繁重的农活,没有时间学习和读书。到了晚上,有时间看书学习了,家里又没有钱买油灯。
一天晚上,匡衡正在家里为读不成书而苦恼。突然看见自家墙壁上透过一丝亮光,原来是邻居家的灯照射过来的一些余光。匡衡喜出望外,慌忙拿起小刀把墙壁的缝隙挖大了一些。然后,他借着微弱的灯光读起书来。
读了这个成语故事,我知道了匡衡在那样艰苦贫寒的条件下,还那么努力刻苦的学习,他的这种精神激励了我要好好学习。我们现在的学习环境条件不知道要比匡衡当时的学习环境条件强多少倍。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刻苦读书、积极进取,长大了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