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是学生展示自己独特思想和个性的舞台,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写作找到自己的声音。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作文范文,仅供参考,希望可以给大家一些启发和帮助。
参观鲁迅博物馆(汇总16篇)篇一
正月初一,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到温州博物馆参观。在博物馆里最让我留连忘返的是艺术品展厅。在展厅里各个年代各种造型的艺术品真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特别是有一只造型独特的木桶吸引了我的眼球。那是一只什么桶呀?一只圆圆的桶上有一个长长的把,这个把的造型是一只鹅头,桶沿是高低不平的,因为它代表着鹅的翅膀和尾巴,整个桶看起来就像一只浮在水面、回头展望的鹅,使我想起一首古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爸爸告诉我说:这种桶是温州最有特色的木桶,叫鹅头桶,是古人用来装洗衣服的,因为古人洗衣服是到河里的,人们把洗好的衣服放到桶里,然后用手挎着鹅头桶提回家,这样既轻松又好看。我心想古人真聪明,我也要好好读书,假如我也发明一些东西放到博物馆,让将来的观看,那该多好啊!
・二、蝴蝶盘。
・三、活字印刷。
在展厅里,我看到了木刻的和泥土烧制的活字印刷字盘,在爸爸的.讲解下,使我知道了印刷的基本发展史。
最早的时候,我们的祖先要印书,先在一块磨平了的蜡石上将文章刻上去,然后一张纸一张纸地拓印出来,如果要印第二篇文章,就把原来刻好的文章磨掉再刻,这样很费时,而且无法再版。后来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人们觉得方便多了,毕升把一个个字刻在特制的泥块上。然后烧硬要排版时,就按文章将这些字排在一个特制的字盘里再去印刷,印完了放起来以后还可以再用。到了近代,人们发明了机械印刷,印刷的速度是快了但是排版还是要手工操作的,其实也没多大进步,现在可好了,采用电脑激光排版了,不但印刷速度加快,质量也越来越好,不知道将来的印刷还会发展到什么程度。
收稿时间:2006-2-1821:21:20。
参观鲁迅博物馆(汇总16篇)篇二
去年暑假,我来到了鲁迅博物馆,这里没有华丽的建筑,也没有引人注目的红墙,却有无数人慕名而来。
走进鲁迅博物馆的大门,左侧有一灰墙小院,门旁刻着“鲁迅故居”几个苍劲的大字。迈进那窄窄的门,便看到了两棵枣树,这两棵枣树是鲁迅先生亲手种植的。在微风吹拂下枣树摇曳着,似乎让我看到了鲁迅先生的那铮铮铁骨。枣树前面有一排房子,中间的是鲁迅先生的会客厅兼藏书室。西房是厨房,北方有三间屋,正中间的是鲁迅先生的工作室兼卧室,人称“老虎尾巴”,而鲁迅先生叫它“绿林书屋”。左侧是鲁迅夫人朱安的卧室,右侧是鲁迅母亲鲁瑞的卧室。透过明亮的窗户,我看到了屋内的摆设,朴素的桌子,古老的油灯,老式的长衫、布鞋,一切都是那样的简单。看着看着我的脑海中出现了这样的画面:
直到妈妈叫我方才回过神来。走出小院来到了纪念大厅。这里展示着鲁迅先生生前写的日记、手稿、书籍……鲁迅生前收集的古代画像,墓志等石刻。看着眼前的一切,我深深的体会到了鲁迅先生那拳拳的爱国之心,他曾用自己的笔锋深深的刺向敌人的心脏,对劳动人民进步的青年则给与自己真诚的爱心,鲁迅先生想蜡烛一样用自己的光芒,引导中国人民走向希望。展览馆里平铺着曾盖在鲁迅先生遗体上的绸缎,雪白的绸缎上写着“民族魂”这个字。
参观完鲁迅博物馆我对鲁迅先生更加的尊敬了,被他的爱国之心深深的感动了。做为中国人,我们也有像鲁迅先生一样更加爱自己的国家。
参观鲁迅博物馆(汇总16篇)篇三
今天爸爸带我参观了位于阜成门内北街的鲁迅博物馆,关于鲁迅,我可是很小的时候就听说了,知道他是很久以前的人,是谁都知道的名人,但是跟很多歌星明星不一样,鲁迅好像永远是名人,爷爷说他小时候就知道鲁迅,现在我这么小也知道他,我和爷爷都熟悉的名人还真不是很多。
要说我熟悉鲁迅,好像也不是,知道他的文章很有名,看过几篇,似乎不是很懂,不光内容不懂,连句子好像也和现在的不一样,要是我这么写句子,老师肯定会判为病句,学过日文的爸爸说,那是因为鲁迅去过日本,好多文字受日文的影响。那他到底为什么那么大名鼎鼎,而且经久不衰呢,带着这些疑问,我走进了鲁迅博物馆。
博物馆里有很多的.资料、照片、手稿,都是介绍鲁迅写的文章和参加过的活动,内容我虽然看不懂,但是我可以看出来,鲁迅当年的文章很受欢迎(要是放在现在开一个博客,肯定会招来很多粉丝关注),好多人请他去讲学、演讲,他去世时好多人自发地给他送葬,可见其地位不是一般的高。
至于他的文章为什么那么给力,除了犀利的文笔,更主要是其敏锐的洞察和深邃的内容,通过参观博物馆,我似乎发现鲁迅做到这一点的其中一个秘密,那就是他去过好多地方!博物馆里详细介绍了鲁迅生活过的地方,绍兴、南京、仙台、北京、上海、广州、厦门……鲁迅在很多地方留下了足迹,而且不是短暂旅游,都是在当地学习、生活、讲学、结交当地名流,见的人和事多了,自然思想就活跃,写的文章就吸引人,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这个道理。
我今后也要尽量多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体验各地风土人情,结交各类人士,有机会还可以到国外去看看,这样我也就会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写出让人叫绝的文章。
参观鲁迅博物馆(汇总16篇)篇四
鲁迅博物馆位于北京市阜成门内西二条,是建国后最旱建立的“人物传记性文学博物馆”。该馆的前身为原西三条的`北京鲁迅故居,1954年在故居旁兴建博物馆,于195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20周年纪念日落成开放。1994年扩建后的新展厅是四合院式的仿古建筑,与故居相邻。该馆占地1.3万平方米。
鲁迅(1881一1936),渐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故居内为“鲁迅故居旧景陈列”,这是一座精巧的小四合院,南北房各三间,东西房各一间,一直保持着当年先生居住时的模样,南房是会客室,北屋东西两房间分别为鲁迅的母亲和朱安夫人的住室,中间一间为餐厅,北屋当中一间向北凸出一小间,面积仅8平方米,是先生的卧室兼书房,即著名的“老虎尾巴”,先生自称“绿林书屋”,陈设十分简朴。东厢房辟为展室,举办“鲁迅在北京西三条21号”展览。
该馆在1993年被西城区人民政府命名为青少年“两史一情”教育基地。
参观鲁迅博物馆(汇总16篇)篇五
爸爸经常对我说,鲁迅是一位伟大的.作家,让我多读鲁迅的书。但我对鲁迅并不太熟,所以我一直想了解鲁迅。
八月的一天,天气很晴朗,我央求妈妈带我去参观了鲁迅博物馆。通过参观,我知道了很多关于鲁迅的知识。鲁迅的真名叫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绍兴城东昌坊口新太门。他的爸爸妈妈最初叫他周豫山,十八岁时才改名叫周树人。他有句名言,让我看后就牢牢地记住了它: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我还知道了他的故事。在鲁迅十三岁那年,他的父亲生病了。因为家里的钱不够,他只能把家里的衣服当了,才有钱去买药。185月,鲁迅来到南京上学,他上学十分刻苦,考试也考的很好。他把获得的金牌换成钱,买书看。19,他第一次创作了小说《狂人日记》,鲁迅是他自己想出的笔名。就这样,转眼间过了三十年,因为他努力学习、勤奋写作,他成了一个有名的作家,他写的《药》《野草》等许多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
可惜的是,在1936年10月19日早晨5时25分时,鲁迅因病逝世。终年56岁。
参观鲁迅博物馆(汇总16篇)篇六
今天,我作为一名党积极分子参加党的活动-----参观鲁迅博物馆。我的心情很激动以至于久久不能平静。
静静地走进鲁迅博物馆的展览厅,站立在先生的遗像面前,用心去体验那个血与火的年代,去感受先生伟大的人格魅力和个人勇气,看着用实物和图片记述的鲁迅战斗的历程:从绍兴到南京,再到东京......到最后的逝世地上海,先生战斗的足迹在我面前展现出来,我思潮起伏,心绪难平,不禁为先生不平凡的一生所叹服。
在展厅里,鲁迅博物馆的讲解员向我们讲述了鲁迅先生的生平,和鲁迅先生生前的许许多多的事迹。鲁迅——他伟大的精神和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鲁迅笔耕一生,战斗一生,始终为人民,为民族,为真理而战,他是一面鲜艳的战斗旗帜,以独特的眼光发现了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来吃人的本质。揭露了那个时代的中国人的精神创伤。祥林嫂,华老栓,孔已己......,鲁迅对民族与社会的清醒认识和批判,恰恰反映了对民族的关心和热爱,“我以我血荐轩辕”是鲁迅深厚民族情结的最真切的写照。
鲁迅先生给我们年轻的一代树立了一个榜样。他掏出燃烧的心,给人们带路,给人们指引方向。先生在几十年间用自己的燃烧的心给一代一代的年轻人指引人生的道路!甚至生活在现在这个繁华由高科技和网络组成的现代化社会的我们也能感觉到鲁迅先生的余热和精神!在他的书中我很清楚地了解到,写作和生活是一致的,作家和人是一致的,人品和文品是分不开的。他写的'全是讲真话的书。他一生探索真理,追求进步。他勇于解剖社会,更勇于解剖自己;他不怕承认错误,更不怕改正错误。他的每篇文章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他的确是把心交给读者的。人们说他的笔像刀一样锋利,但是他对年轻人却怀着无限的好心。鲁迅先生生前还经常介绍青年作者的稿件,拿出自己的稿费印刷年轻作家的作品。他长期生活在年轻人中间,同年轻人一起工作,一起战斗,分清是非,分清敌友。先生爱护青年,但是从不迁就青年。先生始终爱憎分明,接触到原则性的问题,他绝不妥协。这些难道就不值得我们年轻的一代学习和借鉴吗?在这次活动中,我深深地了解到鲁迅先生生前也曾经历过许多困难,所有人的不理解,甚至污蔑和诽谤。但所有的困难,一切的一切也不会阻止他始终不停脚步地向着真理前进。
这难道不是我们当今现代人应该学习和坚持的信念吗?我们应该珍惜每一次这样好的学习机会,去用心了解中国的历史、中国的古人、中国的领袖,反思当代中国、当今社会、反思自己,因为只有很好地了解过去,才会更好的创造未来!
参观鲁迅博物馆(汇总16篇)篇七
北京阜成门内西三条,是一条幽静的小巷。小巷深处,有一处普通的大院,那是鲁迅博物馆。
走过鲁迅博物馆,左侧有一灰墙小院,门旁镶刻着“鲁迅故居”几个苍劲的字。迈过那窄窄的门槛,只见两株丁香树正在摇拽着枝条,好像在殷情地邀人入内。这两棵丁香树是鲁迅亲手栽的,眼下已是初冬,叶已落尽,但还傲然屹立,不禁使人想起鲁迅那铮铮铁骨。紧靠南边院墙的一排房,是鲁迅的会客兼书室。西房是厨房,北房有三间屋子,正中间是鲁迅工作室兼卧室,鲁迅叫它“绿林书屋”。透过明亮的窗户,我细细地看房中的陈设。古朴的桌椅和油灯,老式的长衫和布鞋,一切那样朴素。看着看着,我眼前仿佛出现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的面容,消瘦得让人担心,但精神却很好,没有一点荒唐的样子。胡须很显眼,像是浓墨写的隶字“一”一样。这是《一面》中的鲁迅先生,睹物思人,我的感情仿佛也被带到久远的年代;。
走出院门,我来到了纪念大厅,这里陈列着鲁迅先生的照片,书籍和文稿,这是鲁迅平凡有伟大的缩影。鲁迅像一座烛台,用自己思想的光在黑暗中燃起一片光明,引导千千万万个中国人走向希望。
纪念大厅正中有一个长方形的展柜,里面平铺着曾有盖在鲁迅遗体上的绸缎,雪白的绸缎上,写着三个苍劲的毛笔字:“民族魂。”这可谓是对鲁迅一生最简明,深刻的总结。
参观鲁迅博物馆(汇总16篇)篇八
爸爸经常对我说,鲁迅是一位伟大的作家,让我多读鲁迅的书。但我对鲁迅并不太熟,所以我一直想了解鲁迅。
八月的一天,天气很晴朗,我央求妈妈带我去参观了鲁迅博物馆。通过参观,我知道了很多关于鲁迅的知识。鲁迅的真名叫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绍兴城东昌坊口新太门。他的爸爸妈妈最初叫他周豫山,十八岁时才改名叫周树人。他有句名言,让我看后就牢牢地记住了它: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我还知道了他的故事。在鲁迅十三岁那年,他的父亲生病了。因为家里的钱不够,他只能把家里的衣服当了,才有钱去买药。1898年5月,鲁迅来到南京上学,他上学十分刻苦,考试也考的很好。他把获得的金牌换成钱,买书看。1918年,他第一次创作了小说《狂人日记》,鲁迅是他自己想出的笔名。就这样,转眼间过了三十年,因为他努力学习、勤奋写作,他成了一个有名的作家,他写的《药》《野草》等许多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
可惜的是,在1936年10月19日早晨5时25分时,鲁迅因病逝世。终年56岁。
今天爸爸带我参观了位于阜成门内北街的鲁迅博物馆,关于鲁迅,我可是很小的时候就听说了,知道他是很久以前的人,是谁都知道的名人,但是跟很多歌星明星不一样,鲁迅好像永远是名人,爷爷说他小时候就知道鲁迅,现在我这么小也知道他,我和爷爷都熟悉的名人还真不是很多。
要说我熟悉鲁迅,好像也不是,知道他的文章很有名,看过几篇,似乎不是很懂,不光内容不懂,连句子好像也和现在的不一样,要是我这么写句子,老师肯定会判为病句,学过日文的爸爸说,那是因为鲁迅去过日本,好多文字受日文的影响。那他到底为什么那么大名鼎鼎,而且经久不衰呢,带着这些疑问,我走进了鲁迅博物馆。
博物馆里有很多的.资料、照片、手稿,都是介绍鲁迅写的文章和参加过的活动,内容我虽然看不懂,但是我可以看出来,鲁迅当年的文章很受欢迎(要是放在现在开一个博客,肯定会招来很多粉丝关注),好多人请他去讲学、演讲,他去世时好多人自发地给他送葬,可见其地位不是一般的高。
至于他的文章为什么那么给力,除了犀利的文笔,更主要是其敏锐的洞察和深邃的内容,通过参观博物馆,我似乎发现鲁迅做到这一点的其中一个秘密,那就是他去过好多地方!博物馆里详细介绍了鲁迅生活过的地方,绍兴、南京、仙台、北京、上海、广州、厦门……鲁迅在很多地方留下了足迹,而且不是短暂旅游,都是在当地学习、生活、讲学、结交当地名流,见的人和事多了,自然思想就活跃,写的文章就吸引人,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这个道理。
我今后也要尽量多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体验各地风土人情,结交各类人士,有机会还可以到国外去看看,这样我也就会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写出让人叫绝的文章。
寒假,我和妈妈来到了鲁迅博物馆。它坐落在阜城门内,是鲁迅先生在北京四处故居中唯一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处遗址,现为鲁迅博物馆。里面陈列了许多鲁迅有关的物品,包括他在绍兴童年时期房屋的模型。
馆中按时间顺序以手迹、照片、图片形象地展现了鲁迅不朽的-生。其中有新发现的鲁迅地质佚文手稿,也有与我们熟悉的作品密切相关的文物。如《阿q正传》的唯一一篇残稿、鲁迅20多岁时所写《自题小像》手稿、鲁迅在仙台医专时的解剖学笔记等等,都是十分珍贵、难得一见的珍品。
鲁迅先生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病逝,享年55岁,他那短暂的一生却留给中外革命人士以刻骨铭心的记忆,给予中国革命事业以巨大的鼓舞。鲁迅将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参观鲁迅博物馆(汇总16篇)篇九
寒假,我和妈妈来到了鲁迅博物馆。它坐落在阜城门内,是鲁迅先生在北京四处故居中唯一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处遗址,现为鲁迅博物馆。里面陈列了许多鲁迅有关的物品,包括他在绍兴童年时期房屋的模型。
馆中按时间顺序以手迹、照片、图片形象地展现了鲁迅不朽的-生。其中有新发现的鲁迅地质佚文手稿,也有与我们熟悉的作品密切相关的文物。如《阿q正传》的唯一一篇残稿、鲁迅20多岁时所写《自题小像》手稿、鲁迅在仙台医专时的解剖学笔记等等,都是十分珍贵、难得一见的珍品。
鲁迅先生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病逝,享年55岁,他那短暂的一生却留给中外革命人士以刻骨铭心的记忆,给予中国革命事业以巨大的鼓舞。鲁迅将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参观鲁迅博物馆(汇总16篇)篇十
今天,我参加党的活动-----参观鲁迅博物馆。我的心情很激动以至于久久不能平静。
静静地走进鲁迅博物馆的展览厅,站立在先生的遗像面前,用心去体验那个血与火的年代,去感受先生伟大的人格魅力和个人勇气,看着用实物和图片记述的鲁迅战斗的历程:从绍兴到南京,再到东京......到最后的逝世地上海,先生战斗的足迹在我面前展现出来,我思潮起伏,心绪难平,不禁为先生不平凡的一生所叹服。
在展厅里,鲁迅博物馆的讲解员向我们讲述了鲁迅先生的生平,和鲁迅先生生前的许许多多的事迹。鲁迅——他伟大的精神和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鲁迅笔耕一生,战斗一生,始终为人民,为民族,为真理而战,他是一面鲜艳的战斗旗帜,以独特的眼光发现了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来吃人的本质。揭露了那个时代的中国人的精神创伤。祥林嫂,华老栓,孔已己......,鲁迅对民族与社会的清醒认识和批判,恰恰反映了对民族的关心和热爱,"我以我血荐轩辕"是鲁迅深厚民族情结的最真切的写照。
鲁迅先生给我们年轻的一代树立了一个榜样。他掏出燃烧的心,给人们带路,给人们指引方向。先生在几十年间用自己的燃烧的心给一代一代的年轻人指引人生的道路!甚至生活在现在这个繁华由高科技和网络组成的现代化社会的我们也能感觉到鲁迅先生的余热和精神!在他的书中我很清楚地了解到,写作和生活是一致的,作家和人是一致的,人品和文品是分不开的。他写的全是讲真话的书。他一生探索真理,追求进步。他勇于解剖社会,更勇于解剖自己;他不怕承认错误,更不怕改正错误。他的每篇文章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他的确是把心交给读者的。人们说他的笔像刀一样锋利,但是他对年轻人却怀着无限的好心。鲁迅先生生前还经常介绍青年作者的稿件,拿出自己的稿费印刷年轻作家的作品。他长期生活在年轻人中间,同年轻人一起工作,一起战斗,分清是非,分清敌友。先生爱护青年,但是从不迁就青年。先生始终爱憎分明,接触到原则性的问题,他绝不妥协。这些难道就不值得我们年轻的一代学习和借鉴吗?在这次活动中,我深深地了解到鲁迅先生生前也曾经历过许多困难,所有人的不理解,甚至污蔑和诽谤。但所有的困难,一切的一切也不会阻止他始终不停脚步地向着真理前进。
这难道不是我们当今现代人应该学习和坚持的信念吗?我们应该珍惜每一次这样好的学习机会,去用心了解中国的历史、中国的古人、中国的领袖,反思当代中国、当今社会、反思自己,因为只有很好地了解过去,才会更好的`创造未来!
参观鲁迅博物馆(汇总16篇)篇十一
在我们的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监利博物馆。怀念、自豪、发奋……一起涌上心头,真是百感交集。
博物馆坐落在西门堤长江边,落成于1985年,博物馆外观古典,造型设计独特。馆前正中央一个大花坛,周围是一圈剪得整整齐齐的冬青,好像给花坛镶上了绿色花边,花坛中五颜六色的鲜花,仿佛是在欢迎每一位参观者的到来。走近些就可以看见几个金光闪闪的大字“监利博物馆”,门前四根圆柱,就像四只强健的手臂在支撑着这雄伟的建筑。
进入博物馆,穿过右边一扇红木大门,高大的泛鹅碑像巨人一样展现在我们面前,大碑是王轶猛、王遐举兄弟俩建的艺术碑廊,周围是一堆堆磷峋的假山石。王遐举之子王庆云亲笔提词:“书山密宝,春气满园”刻在卧石中央,充分发现了王氏兄弟虽分居海峡两岸,但他们还是皆力于两岸文化交流,可看出他们的爱国之情。
走进博物馆大厅,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巨大油画,远影以洪湖为背景,贺龙和几位革命将领欢聚一起,诉说着军民艰苦卓绝的斗争而取得伟大胜利的欢乐场面。他们像松柏一样万古长青,他们的形象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再往前走我们来到了兵器展览厅,这里陈列着大量的革命史料和监利各个历史时期的武器装备。有木船、大炮、冲锋枪、大刀、红樱枪、长箭等,看见这些武器好像先辈们和敌人博半的一幕幕情景浮现在我眼前,那轰轰隆隆的炮声和震天动地的喊杀声仿佛回响在耳边。
这次,让我大开眼界,收获不小,使我进一步了解了监利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我们要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努力学好本领,将来为祖国腾飞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观鲁迅博物馆(汇总16篇)篇十二
那天,我和爸爸妈妈踏进了博物馆的大门,在那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幢三层楼的门,上面写着“鸦片战争博物馆”,走进大厅,陈列柜里摆了很多东西,有大炮、大刀、长矛、洋枪和洋炮,我看得眼花缭乱。接着就看到了林则徐纪念碑。林则徐是福建人,清朝时的一个大人物,著名的“虎门销烟”就是他组织和指挥的。是我们的民族英雄。离开林则徐纪念碑往左走,就到了销烟池,销烟池有两个,呈方形,比游泳池小一些,池子旁边有一涵洞,通向大海。爸爸好像说过,别看池子不起眼,一百多年前,林则徐就在这两个池子里销毁了二万多箱鸦片,也就是著名的虎门销烟。我当时心想:林则徐真是太伟大了,鸦片烧得太好了。
参观鲁迅博物馆(汇总16篇)篇十三
青铜器的纹饰主要有三种,有兽面纹、凤鸟纹和龙纹等。参观完了青铜器展后,我又参观了雕塑展、书法展等展览,想:展览馆里的'物品可是我国古代的博大精深,艺术和智慧的结晶啊!然而,取得如此大的成果是和我国古代人民的勤奋劳动是离不开的。来自:作文大全博物馆既把我国古代的文物收集起来,展示给现代观众们看,让现代的人民了解古代的文化,又陶冶了我们青少年对于古代文物产生的兴趣。博物馆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标志着人类文化的发展和成熟。我今天觉得收获很大。因为我学习到了在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使我印象深刻,也使我更加热爱祖国,更加敬佩古代的劳动人民。既了解到了各式各样的的青铜器和雕塑陶瓷,又见识到了绚丽多彩的绘画和书法,让我大开眼界。我以后还要再去博物馆,学习更多的知识!预备(7)班韩晟41号上海市黄浦区民办立达中学《我参观上海博物馆》这篇优秀的“初一作文”由收集,来源于互联网和会员投稿,仅供参考和学习,请注明出处。
参观鲁迅博物馆(汇总16篇)篇十四
清晨,爸爸告诉我,要带我去博物馆参观,我高兴地从床上跳起来,草草吃了点饭,急急忙忙和爸爸上路了。一路上,我像只小鸟一样叽叽喳喳地向爸爸问东问西,想象着博物馆可能是个什么样子的地方。
首先,看到的是蝴蝶展,各种各样的蝴蝶,有几千多种,好漂亮啊!
然后,向里面走去,看到了民国时期的人们生活的样子,还有古代人民使用的器具、装饰品,有玉器,有青铜,有铁器,还有许多我不认识的东西。对了,有一点我必须要说,如果有朋友想要去看看,我一定要提醒大家,在参观抗日战争展览的时候,有个被砍断的一只胳膊,可是把我吓着了,你们要当心啊!
接着,我们又去了二楼,二楼有许多家具。爸爸说那些家具都好精致,现在的家具都不会像以前的那样,完全不依靠钉子,螺丝做成,让我仔细看看。我可不相信,盯着一个家具转过来转过去仔细地找着钉子。还真没有发现!
我和爸爸又看了古代玉器艺术精品展、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古代佛像艺术精品展、燕地青铜艺术精品展、古代书法艺术精品展、馆藏京剧文物展、书房珍玩精品展等各项展览。到烟台博物馆去参观,让我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因此,我建议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到博物馆进行参观和学习。
上一页2下一页。
@_@我是分割线@_@。
参观鲁迅博物馆(汇总16篇)篇十五
各位旅客朋友们:
大家好!
鲁迅博物馆主要担负着鲁迅遗著遗物的征集与保管、鲁迅研究与研究生培训、鲁迅文化的宣传与展示等任务。有资料显示,该馆馆藏文物、图书等藏品97602余件。其中,既有鲁迅的大量手稿、生平史料、藏书、藏画、藏碑拓片、藏古代文物、藏友人信札等文物藏品,又有许广平、周作人、周建人、章太炎、钱玄同、许寿裳、江绍原、魏建功、瞿秋白、冯雪峰、萧军、萧红、叶紫、柔石、冯铿等人的遗物。还有大量的鲁迅著、译、辑、编著作版本和鲁迅研究著作版本、现代文学丛刊与新旧期刊,还有不同时代的艺术家的艺术品等等。这些珍贵的藏品,经过几代保管人员的辛勤努力,不仅保存完好,并且还建立了数据库进行了信息化管理。
北京鲁迅旧居位于北京鲁迅博物馆内,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20xx年5月至1920xx年8月,鲁迅在此居住。鲁迅在这里完成了他的《华盖集》《华盖集续编》《野草》等文集和《彷徨》《坟》《朝花夕拾》中的部分文章。北京鲁迅博物馆主要担负着鲁迅遗著遗物的征集与保管、鲁迅研究与研究生培训、鲁迅文化的宣传与展示等任务;发展目标和方向是逐步成为以“三个中心一个园地”为理念的学习型博物馆,成为全国的鲁迅文物资料收藏中心、鲁迅文化遗产展示中心、鲁迅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和当代作家活动园地。北京鲁迅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图书等藏品7万余件。其中,有鲁迅的手稿、生平史料、藏书、藏画、藏碑拓片、藏友人信札等文物藏品;有许广平、周作人、周建人、章太炎、钱玄同、许寿裳、胡风、江绍原、魏建功、瞿秋白、冯雪峰、萧军、萧红、叶紫、柔石、冯铿等人的遗物;还有大量中外版画的名家名作,以及吴冠中、李可染、蒋兆和等一批大师级的作品。馆内的鲁迅研究室,是经毛主席和党中央批准,于1976年2月成立的。北京鲁迅博物馆出版的《鲁迅研究月刊》以其独特的思想性、学术性,得到学术界好评,一直是全国社会科学核心期刊,量和引用率名列前茅。
各位旅客朋友们:
大家好!
位于鲁迅博物馆院内的鲁迅故居(原为北京市阜成门内西三条21号),是鲁迅先生1920xx年12月购买、1920xx年春天亲自设计改建的一座四合院,1920xx年5月至1920xx年8月鲁迅在此居住,是鲁迅在北京生活的最后一处住所。北京鲁迅博物馆正是在这个鲁迅故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93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1936年10月22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政府为追悼鲁迅先生告全国同胞和全世界人士书》中,提出建立各种纪念设施。第一次明确提出建立鲁迅博物馆的是郭沫若,他在1945年10月19日《新华日报》上发表的《我建议》一文中说:“我建议:应该设立鲁迅博物馆。凡是关于鲁迅的资料,他的生活历史,日常生活状态,读的书,著的书,原稿,译稿,笔记,日记,书简,照片,等等;还有关于他的研究,无论本国的或外国的;都专门蒐集起来,分门别类地陈列。让研究鲁迅者,让景仰鲁迅者的人民大众得以瞻仰。这博物馆可建立于上海,北平,广州。资料可以分别陈列,不能分割的可用照片。……”当天,又有胡乔木、何其芳、戈宝权、司徒慧敏等11人写信给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表示赞同,但在国民党统治下,此建议未能实现。1947年6月,鲁迅原配夫人朱安病故,当鲁迅故居面临国民党劫收的危难之时,王冶秋、徐盈、刘清扬、吴立恒等人通过北平地方法院以“查封”的方式,将这座故居保护下来。
1949年1月北平解放,军管会文化接管委员会文物部王冶秋等同志立即派人查看鲁迅故居,并开始了恢复故居原貌的工作。9月20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安排矫庸、李育华两位同志负责看管鲁迅故居,并在许广平的指导下,依照鲁迅生前居住的情况进行了布置。10月19日——解放后第一年的鲁迅逝世纪念日,故居开放一天,接待各界观众参观、瞻仰。
1950年3月,许广平将鲁迅故居及故居内的文物全部捐献给人民政府;文化部文物局从北京市人民政府接管了鲁迅故居;6月,文化部文物局派人将故居内文物清点完毕并报文化部。11月6日,文物局从上海鲁迅故居将鲁迅迅藏书装41箱运往北京,在北京鲁迅故居存放。文化部文物局接管鲁迅故居后,在保持故居原样的基础上,对故居进行了测绘和修缮,并于9月初竣工;10月19日鲁迅逝世14周年纪念日,首都文化界举行隆重纪念会,鲁迅故居开放供群众参观。此后每年10月开放一次,时间在1个月左右(1954年以后,每周开放2至3天),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1956年博物馆建成。
1951年初,王冶秋同志打报告请毛泽东主席为鲁迅故居题名,毛主席在报告上批:请郭老写。后来,郭沫若同志亲笔题写了“鲁迅故居”4个字,镶嵌在鲁迅故居大门右侧墙上。
1954年初,文化部决定在鲁迅故居东侧筹建鲁迅博物馆。1955年9月,文化部召开会议审定建馆设计方案;12月,开始施工。1956年10月19日新馆建成及鲁迅生平展陈列正式对外开放。
1958年底,鲁迅博物馆改归北京市领导。不久又下放归西城区领导。
1961年8月,鲁迅博物馆重新归北京市文化局领导。
1976年元旦起,鲁迅博物馆回归国务院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直接领导。
1978年,在鲁迅诞辰100周年前夕,鲁迅博物馆开始第2次扩建,1981年8月竣工,修改后的鲁迅生平展9月开放。
1979年8月21日,鲁迅故居被北京市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0年3月14日,叶剑英同志为北京鲁迅博物馆题写馆名。
1993年5月24日,鲁迅博物馆新展厅工程破土动工,至1994年9月竣工。1995年11月,新展厅基本陈列《鲁迅生平展览》开始布陈,9月布陈完毕。该展览荣获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20xx年3月,鲁迅生平展进行改陈招标、论证工作。
参观鲁迅博物馆(汇总16篇)篇十六
鲁迅博物馆位于北京市阜成门内西二条,是建国后最旱树立的“人物传记性文学博物馆”。该馆的前身为原西三条的北京鲁迅故居,1954年在旧居旁兴修博物馆,于1956年10月19日鲁迅去世20周年留念日落成开放。1994年扩建后的新展厅是四合院式的'仿古建造,与故居相邻。该馆占地1.3万平方米。
鲁迅(1881一1936),渐江绍兴人,中国古代文学家、思维家、革命家。故居内为“鲁迅故居旧景摆设”,这是一座精致的小四合院,南北房各三间,货色房各一间,始终坚持着当年先生寓居时的样子容貌,南房是会客室,北屋东西两房间分辨为鲁迅的母亲跟朱安夫人的住室,旁边一间为餐厅,北屋当中一间向北凸出一小间,面积仅8平方米,是先生的卧室兼书房,即有名的“老虎尾巴”,先生自称“绿林书屋”,摆设非常俭朴。东厢房辟为展室,举行“鲁迅在北京西三条21号”展览。
该馆在1993年被西城区命名为青少年“两史一情”(中国近代史、中国革命史和国情)教导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