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工具,它是教学活动的指南和规范。小学教案是一种教师用来指导和组织小学课堂教学活动的材料,它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步骤。写一份较为完美的小学教案需要教师全面理解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
小学数学集合教案设计(精选12篇)篇一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教科书第63页例1及“做一做”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习了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笔算乘法分两个层次编排。先出现不进位的,突出乘的顺序及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因为,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还为学习多位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而且,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因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因此在计算体系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在弄清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书写格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准确计算的能力。
3、培养学生书写工整、认真计算的学习习惯及善于思考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
掌握笔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解决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
【教具准备】课件。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教科书第63页例1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在弄清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书写格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准确计算的能力。
3、培养学生书写工整、认真计算的学习习惯及善于思考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
掌握笔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解决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启动数学列车——复习铺垫。
1、口算(指名说得数并说出怎样口算的)。
30×40=80×30=900×10=60×70=。
21×20=88×10=13×30=32×20=。
2、笔算:
24×3=38×2=。
同学们乘坐数学列车的方式吸引孩子,让孩子在愉悦的氛围中,轻松完成准备题。』。
二、进入儿童乐园——探究新知。
1、出示课本63页例1的情境图。
(1)学生观察:你收集到了哪些数学信息?提出了什么问题?
(2)要算一共付多少钱,该怎么列式呢?(24×12)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2、揭示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
3、分小组讨论,尝试计算。
4、全班交流,整理算法。
6、生尝试用笔算方法计算。
7、师生共同分析24乘12的笔算方法。
说明:在把两个积加起来的时候,个位上是计算8加0,0只起占位作用,为了方便,这个0可以省略不写,边说边把0擦去。
8、小结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
(1)相同数位要对齐;。
(3)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三、回顾反思。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关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你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
四、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十五第1、2题。
小学数学集合教案设计(精选12篇)篇二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学会比较100以内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比较能力。
3、创新目标:培养学生探索规律的能力。
4、德育目标: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组织学生讲自己是怎样比、怎样想的,把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认识。教学难点:
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
[设计理念]。
本节课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中倡导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教学学习方式,强调从实际情境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进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同时获得了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设计思路]。
在教学设计上以为学生提供现实而有趣的数学学习内容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为理念,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抓住“位数”和“数位”的排列顺序进行比较数的大小。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谈话导入法和和引导发现法,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安排了看一看、说一说、比一比等活动,观察、思考、讨论、练习相结合,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辅助验证,帮助学生获取有关数比较的方法,真正做到让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了解家人的年龄,谁来汇报一下?(指名说)。
2、刚才——×小朋友说他爸爸是36岁,爷爷是63岁,那么你们知道谁的年龄1大吗?
3、要比较年龄的大小也就是比较数的大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数的大小。(板书课题:比较数的大小)。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层次一:比较数的大小,先比位数,位数多的数大,位数少的数小。
(1)将数按数位分类。
多媒体展示:学生口答,教师课件展示。
(2)比大小。
多媒体显示:
一位数和两位数比大小,学生口答,教师多媒体展示。
多媒体显示:
(3)练习并小结:
课件出示题目,指明学生口答,
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比较数的大小,先比位数,位数多的数大,位数少的数小。
层次二:例题,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
(1)、出示多媒体主题图。
教师讲述故事:
2、小松鼠、大白兔到底谁捡得多呢?为什么?请你把想法告诉你同桌的小朋友。
3、全班交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有表扬说得对的小朋友。
5、指名板书后读一读。
6、小结: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层次三: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大小,当十位相同时,就比个位,个位大的那个数就大。
1、多媒体显示63○68:
小结: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大小,当十位相同时,就比个位,个位大的那个数就3大。
2、试一试(出示计数器)。
(1)看着计数器把数写出来。(53、56;100、98)。
(2)这两组数我们能比较它们的大小吗?(学生在书上完成)。
(3)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小结学生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方法。
三、组织练习,深化提高。
1、“想想做做”第2、3题。
2、“想想做做”第4题。
(2)小组中每人写出1个十位上是6的两位数,比比哪个,哪个最小?
3、“想想做做”第5题。
(1)看图,兔妈妈给小兔照了3张照片:
猜猜各是什么季节?各个季节的温度也不同,看了计温的温度计,老师写出了3个表示气温的数:2度、20度、35度。
(2)你能用符号表示3个数的大小关系吗?
4、“想想做做”第6题:独立完成,同桌检查。
5、写数游戏:学生随意写一个数。
(1)以小组为单位从小到大排一排。
(2)比30大比60小的数站起来排队。
(3)个位是7的数站起来排队。
(4)大于60的数站起来排队。
四、全课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学得开心吗?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集合教案设计(精选12篇)篇三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p41。
教学目标:
1、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理解周长的含义.
2、在头脑中能够建立起周长的概念,通过合作交流解决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图形以及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3、通过探究合作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以及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作业纸。
每个小组操作材料:树叶图片各一张,红线一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月牙形图形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周长。
1、看一看,感知边线、一周的意义。
(1)同学们,你们喜欢看跑步比赛吗?现在老师就带你们到蚂蚁王国的跑步比赛现场,去看看蚂蚁的跑步比赛。
(播放课件:蚂蚁王国跑步比赛。一号蚂蚁沿着枫树树叶的边线跑完一周回到起点,小猴裁判示意顺利通过。接下来是二号蚂蚁沿着银杏树树叶的边线跑完一周回到起点,小猴裁判也示意顺利通过。)。
(2)你们看到了什么?一号蚂蚁、二号蚂蚁它们是怎么跑的?(引导学生得出边线、一周的概念;板书:边线、一周)。
(3)树叶的边线在哪里?教师拿出树叶图片请两位同学上台指一指。
(4)请同学们继续看课件(播放课件:三号蚂蚁出场了,它从起点开始沿着树叶的边线只跑了一半就停了,小猴裁判示意犯规)。
(5)三号蚂蚁是怎么犯规的`?(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三号蚂蚁没有沿树叶边线跑完一周)。
谁愿意当当三号蚂蚁跑一跑,让它能顺利通过!(指两位同学到黑板上用树叶图片指一指、说一说,以巩固一周的概念)。
(6)揭示课题。
从起点开始,沿着树叶的边线跑完树叶的一周又回到起点,树叶这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周长。(板书:周长)。
2、描一描,感知树叶周长的意义(1)同学们你们看,这就是三号蚂蚁比赛的场地,(教师拿出三号蚂蚁比赛的树叶图片)老师给每个同学们也准备了一张树叶图片,请同学们拿出树叶图片并在白纸上描出它的周长(指名一位同学在实物展示台上描)。
(2)议一议,感知起点。
你们的起点在哪里?(引导学生得出边线上任何地方都可作为起点)。
(3)归纳描树叶周长的方法和树叶的周长。
刚才我们描了树叶的周长,说说你是怎样描的?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描树叶的周长起点可以不同,但相同的是都要沿着树叶的边线描完树叶的一周,又回到起点,这样描出的都是树叶的周长)。
二、贴近生活,体验物体的周长。
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
(1)树叶的周长,同学们都知道了,那么桌面的周长在哪里?请同学们确定好起点摸一摸桌面的周长。
(2)你还能从我们的身边找到其它物体表面的周长吗?请你先找一找、摸一摸,再和同桌说一说。
(3)汇报交流。
三、动手操作、认识并计算图形的周长。
1、想一想。
(1)刚才同学们找到黑板的面、桌子的面,在数学中我们把它叫做什么图形?(教师在黑板上贴上长方形)。
我们还学过哪些图形?(教师在黑板上贴上正方形、三角形等)。
(2)谁来说说怎么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周长。
(3)师:如果是圆形、月牙形这样的图形呢?怎么求它们的周长。
2、小组合作,探索图形的周长。
每个小组选择3-4个图形进行探究,并将结果填入记录表中。
3、汇报交流:你是用什么办法量出周长的?
四、总结评价。
回顾这节课,评价一下自己,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小学数学集合教案设计(精选12篇)篇四
教材第2页例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学生已有的分数加法及分数基本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对分数连加算式的研究,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感悟算理,并在这过程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领略到美。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导学过程】。
【情景导入】。
(一)探索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1.教学例1(课件出示情景图)。
师:想一想,你还能找出不一样的方法验证你的计算结果吗?
2.小组交流,汇报结果。
3.比较分析。
师:我们先来比较第(1)和第(2)两种方法,请分别说说你是怎么想的?预设:
预设: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计算,只是这里的相同加数是一个分数。
引导说出: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板书)。
师:我们再来比较第(2)和第(3)两种方法,这样算可以吗?为什么?
师:再来看这里的第(4)种方法,你能理解它表示的意思吗?结合图形把你的想法跟同桌进行交流。
4.归纳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三个算式解决的是同一个问题。并且知道了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它们的计算方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二)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1.不同方法呈现和比较。
师:刚才的第(4)种方法用语言描述得出计算结果的过程,结合自己的解题方法回顾一下,的计算过程用式子该如何表示?预设:生1:按照加法计算=(个)。生2:(个)。师:比较一这两种方法计算结果相同吗?它们的相同点在哪里?(分母都是9)不同之处又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分别打上方框)这里的2+2+2和2×3都是在求什么?预设:有多少个。
2.归纳算法。
师: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更简单?那么这种方法是怎样计算的呢?
引导说出:用分子与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板书)。
3.先约分再计算的教学。
师:刚才我看到有一位同学是这样计算的。与这里的第二种算法又有什么不同呢?
师:比较一下,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更简单?为什么?
小结:“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使参与计算的数字比原来小,便于计算。但是要注意格式,约得的数与原数上下对齐。
二、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1.例1“做一做”第1题。
师:说出你的思考过程。
2.例1“做一做”第2题。
师: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强化算法,突出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
小学数学集合教案设计(精选12篇)篇五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法。
2、熟练地写含有两级的数。
教具准备:小黑板、投影片、数位表。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
1、小黑板出示:写出下列各数十二万三百零五万四千零六万五千。
2、这些数你是先写哪一级的?再写哪一级?
3、请你回忆一下数位表,你能说出数位表在写数时能给你什么帮助?
5、学生回忆亿以内数的.写法。
6、学生自由说一说。
二、课堂练习。
1、投影出示:写出由下列各数组成的数。
(1)四百万八十万五万和三千。
(2)六千万、九万和五百。
(3)八千万和四十反馈:这些数的最高位是什么数?怎样写出这些数?
3、学生写数(3人上黑板写)学生说一说万级和个级上的数是怎样确定的。
4、学生写数后大家评议。
四、作业:
练习二:10、11。
小学数学集合教案设计(精选12篇)篇六
教学目的:帮助学生掌握乘法速算小技巧教学重点:五种数学乘法速算口诀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你想让你的乘法计算变得更快更方便吗?大家可以来学习一下下面的这些两位数乘法计算技巧,对学习可能有些帮助哦。1.头相同,尾互补(尾相加等于10),如23×27;2.十几乘十几,如12×14;3.第一个乘数互补,另一个乘数数字相同,如37×44;4.几十一乘几十一,如21×41;5.11乘任意数,11×23125.二.新课讲解:
1.头相同,尾互补(尾相加等于10)口诀:一个头加1后,头乘头,尾乘尾。
例:23×27=?解:
2+1=32×3=6。
3×7=2123×27=621注:个位相乘,不够两位数要用0占位。2.十几乘十几。
口诀:头乘头,尾加尾,尾乘尾。
例:12×14=?解:
1×1=12+4=62×4=812×14=168注:个位相乘,不够两位数要用0占位。3.第一个乘数互补,另一个乘数数字相同口诀:一个头加1后,头乘头,尾乘尾。
例:37×44=?解:
口诀:头乘头,头加头,尾乘尾。
口诀:首尾不动下落,中间之和下拉。
例:11×23125=?解:
2+3=53+1=41+2=32+5=72和5分别在首尾11×23125=254375注:和满十要进一。
三.巩固练习:1.35×352.13×143.46×334.61×715.11×2345四.小结:1.头相同,尾互补(尾相加等于10);口诀:一个头加1后,头乘头,尾乘尾。2.十几乘十几;口诀:头乘头,尾加尾,尾乘尾。3.第一个乘数互补,另一个乘数数字相同;口诀:第一个头加1后,头乘头,尾乘尾。4.几十一乘几十一;口诀:头乘头,头加头,尾乘尾5.11乘任意数;口诀:首尾不动下落,中间之和下拉。
小学数学集合教案设计(精选12篇)篇七
4、在他人的帮助下,初步体会数学的意义与乐趣。
初步经历从场景图中抽象出数再用点子图表示数的过程,初步认识按顺序数数的方式。
多媒体课件等。
创设情境兴趣的.产生。
谈话:小朋友们都爱玩,你们最想到哪儿去玩呢?这节课老师要带我们班小朋友到儿童乐园。(学生闭上眼后再睁开双眼的同时,课件出示儿童乐园情境图)。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刚刚升入一年级的学生对于第一节数学课,以儿童乐园游玩作引子,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从上课开始便能全心投入,进入一个最佳学习状态]。
自主探索兴趣的维持。
(1)提问:在儿童乐园,你看见了什么?
分小组交流后集体交流。
(2)描述:灿烂的阳光下,绿树成荫,鲜花怒放,鸟儿欢快的歌唱,蝴蝶快乐的飞舞,小朋友们玩得多开心呀,他们有在骑木马,有的在荡秋千,有的在坐小飞机,有的在滑滑梯。[情感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声情并茂的语言渲染,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深切体验教师的可亲,课堂的可爱]。
(1)提问:儿童乐园里有好多东西,你能数出它们各有多少个吗?
(2)学生先自己数一数,再数给同桌听。
(3)选几名学生做向导,带领其余小朋友按顺序数数。
3、总结方法。
(1)展开讨论:怎样数数才能又对又快?
分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
(2)小结并强调一个一个按顺序数。(从左往右,从上往下等)。
4、抢答练习。
(1)提问:1个……学生接:1个滑梯;2架……,学生接2架秋千……(课件演示,从主题场景中逐个抽取10幅片段图)。
(2)自己看图说图意如:3架木马……。
5、点子图表示数。
我们可以用一些最简单的符号表示物体个数,你想用什么表示?我们就用点子图表示好吗?1个滑梯用1个点子表示(演示出现1个点子)。
怎样表示秋千的个数?为什么?怎样表示木马、飞机的个数?你还有什么想法?(让学生充分地说)。
三、寓教于乐兴趣的体验。
过渡:小朋友,美丽的校园就是我们的乐园,让我们一起到儿童乐园中去玩吧!(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校园)。
找找数娃娃美丽的校园藏着许多数娃娃,你愿意找到它们吗?
找到后与好朋友(包括老师)交流。
练练点子表示数。
(课前创设好特定场景)。
1位白雪公主、2条手帕、3个蘑茹、4朵花、5只篮子、6个苹果、7个小矮人、8只茶杯、9只梨、10只小碗。
[童话般的美丽场景,学生喜爱的童话人物,学得生动,练得有味]。
兴趣的延伸。
谈话:数学与我们的生活紧紧相连,每一个数学王国的成员都正眨着智慧的眼睛看着我们,你们想与它们交朋友吗?你打算今后怎样做?学生自由谈论。
小学数学集合教案设计(精选12篇)篇八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面积,以及面积与周长的区别;。
2、会用不同的方法比较物体或封闭图形的面积大小。
教具准备:1、三张大小不同的长方形纸,一张正方形的纸(学生每人一份)。
2、小黑板一块。
3、实物图,足球,封闭图形,非封闭图形1个。
4、奖励星5、画好方格的长方形纸两张。
教学流程:
一、情景引入、探究新知。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唱一首儿歌,好不好?唱一首《粉刷匠》。
生:齐唱《粉刷匠》。
师:粉刷匠不错,能把房子刷的漂亮。有谁想当粉刷匠来个刷墙比赛呢?(选两名同学给大小不一的两块黑板涂色)。
生:说出比赛的不公平。
师:(怎么了?)逼破学生说出他涂的太大了,肯定涂得慢。(什么太大了?)黑板太大了,(黑板的什么太大了?)黑板的面太大了,(黑板有好几个面,指其它的面其实你们比赛刷的是两块黑板的表面)。
板书:表面。
生:用完整的语言说一说不公平在哪里?(我刷的黑板表面比他刷的黑板表面大)。
师:比赛不公平,比赛结束。
二、探究新知:
1、探究什么是“物体表面”的面积。
师:同学们,黑板有表面,生活中哪些物体也有表面?
生: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边摸边说:这是什么什么的表面,什么什么的表面这么大)。
师:出示电视机,钟表,彩旗,五角星实物图,足球实物,贴在黑板上(它们有表面吗)让学生指一指他们的表面。(明确:物体都有表面,有的物体的面是平的,有的物体的面是曲的,例如:球或笔)。
生:比一比几个物体表面的大小,说一说大小关系(明确:物体的表面是有大小的)。
板书:大小。
师: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给它起个名字叫---------面积。
板书:面积。(板书)。
生:与教师一起边摸边说:这是什么什么表面的面积,并进行比较。
2、探究什么是“封闭图形”的面积。
涂一涂这些图形的面积。
课件:出示一个非封闭图形。
师:这个图形有面积吗,你能涂出这个图形的面吗?
明确:这个图形没有具体的面,也就没有面积可言了。(或它的面积无法确定)。
师:这个图形与其它的图形有什么不同呢?
生:讨论,明确:封闭图形有面积,而非封闭图形没有面积。
补充板书:封闭图形。
小结:什么是面积?
3、探究面积与周长的区别:涂一涂,描一描,比一比,连一连。
(完成练习纸与课件中的习题)。
4、探究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
(1)a墙面积大b墙面积大,怎么知道的。--------观察比较。
(3)比较通过观察比较不出的物体面积,或无法重叠的物体的面积。
小游戏:引出测量法比较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面积需用统一的标准测量。
三、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1:
面积的认识。
面积:面的大小。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周长:线的长度。
板书设计2:
面积的认识的表面。
或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小学数学集合教案设计(精选12篇)篇九
知识与技能:通过综合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各个知识点,对读、写、组成、比较等各知识点有个系统的回忆和练习。
过程与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感、估计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情感与态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对万以内数的读、写、比较等知识进行回忆与综合练习。
课件、7张洗衣机价格×3套、幸运52四张题目卡片
学具准备:每生准备7张小卡片
一、预习:
二、系统复习
1、万以内数的写法:
2、互学“万以内数的组成:
3、万以内数的读法
4、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5、近似数:
三、展示
1、填一填
2、按规律数数
四、全课总结,拓展提高
小学数学集合教案设计(精选12篇)篇十
在本次活动中,学生将综合应用图形、乘除法、方程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探索实践中体会数学的价值与应用,是培养学生初步数学意识的好教材。能培养学生多动脑、勤思考的习惯,增强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爱数学的意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图形面积、乘除法、方程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以及与同伴交流的良好习惯。
3.在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综合应用图形面积、乘除法、方程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小学数学集合教案设计(精选12篇)篇十一
2、实践活动:面积是多少第10—11页。
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课时。
一、教学例1。
出示图片2:南京的气温是0摄氏度。
师:南京的气温是多少摄氏度?
出示图片3:北京的气温是零下4摄氏度。
师:和南京比,北京的气温怎么样?
师:在数学上怎样区分零上4摄氏度和零下4摄氏度的呢?
6、练一练。
(2)小小气象记录员。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2、练一练(p6的1、2两题)。
三、描述正数和负数的意义。
出示:+3,-3,40,-12,-400,-155,+8848。
师: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线,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四、练一练。
2、每人写出5个正数和5个负数。p6第3题。
3、小结: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小学数学集合教案设计(精选12篇)篇十二
(225+125)×4=225×4+125×4。
(175+75)×4=175×4+75×4。
(175+125)×4=175×4+125×4。
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用这两个数分别和这个数相乘,再相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