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心得体会是一个反思和思考的过程,通过总结自己的经验和教训,可以更好地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示例文本八】在一段时间的学习中,我深刻认识到知识的持续积累和自我反思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活着的心得体会(精选15篇)篇一
《活着》这本小说堪称史家杰的代表作,其描述了中国文化大革命对一个普通农民的摧残和磨难,同时也是一部描写人性和家庭情感的佳作。在我读完这本小说后,我深受感动,也领悟到了许多人生的真谛,下面将分享我的读后感。
【第一段】。
这本小说首先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是,生命是一件可贵的事情。主人公福贵经历了家破人亡、孑然一身的境况,但他仍然选择坚强、倔强地活着。我始终记得,当他被死亡缠绕住的时候,他只想要死了,但是他震惊于自己的生命力。正是因为对生命的执着和珍视,才让他幸存下来,并最终找回了他的家庭和尊严。
【第二段】。
其次,这本小说让我理解了家庭的重要性。福贵一家不是富有的人,但是他们彼此爱护和关心,以至于当他失去了妻子和儿子时,他的心灵是如此的痛苦。在福贵和他父亲的结合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种超越血缘和时间的情感。即使在面对生活的苦难时,他们也不会放弃对家庭的维护,因为家庭是他们最坚实的撑杆。
【第三段】。
这本小说还让我领悟到了生活坚韧的意义。作者通过福贵的命运告诉我们,生活本身就是一场抗争,而每个人都必须面对自己的局限和世界的现实。金钱、名声、物质财富都是虚无缥缈的,这些东西终究只能消散在时间的长河中,而珍爱生命和坚持自己的信念,才是最值得珍视和长久认真维护的。
【第四段】。
此外,这本小说还告诉我们人心本质上都是向善的。福贵被国家机器所扫清,他的生活破碎,他在最困难的时刻还是没有失去人心,他不断地坚持对别人的善意,以至于生活变得美好起来。当他遇到出现在不断追求利益的人,他依然保持着自己的原则和道德,即使在绝望中也不会妥协。
【结语】。
总之,“活着”这本小说通过描绘主人公福贵的命运,用深刻的笔墨留下了对生命的思考和对人性的追问。在我们匆匆走过的日子中,读完这本小说后,我们将会意识到,我们活着有多重于达成终极目标的时刻,我们要有一颗强大的心,并尽我们所能珍惜我们的人生。
活着的心得体会(精选15篇)篇二
面对死亡,最痛苦的不是离去的人,而是被迫承受这一切的生者——他们不仅肩上多了一份责任,而且身边少了一个一同承担的人。
福贵正是这样一个可悲的生者,他的一生其实是几万万人的缩影,中国近百年来经历的所有苦难都在他身上清晰地投射出来,他有着传奇般的人生,但你绝对不会希望拥有那样的传奇。
福贵当年是个二世祖,每日挥霍家里的积蓄,不知哪修来的福气讨了个贤惠的好老婆,是米行的千金,可福贵依旧吃喝赌,不仅输光了家产,还气死了爹,老婆连同肚子里的孩子也被娘家接走了,只剩下他和年老的娘、年幼的女儿凤霞相依,这时的福贵才第一次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万幸的是,家珍在产下福贵的第二子之后带着儿子有庆回到了他身边。然而福无双至,祸不单行。福贵在为病重的母亲抓药的途中被抓了当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聋哑,儿子虽机灵活泼,后来也因为县长夫人输血而意外死去。
之后福贵经历了大跃进、自然灾害,凤霞和其丈夫先后死去,凤霞产下的一子苦根也没有逃过命运的魔爪,最后只剩下福贵一个人,和一头与他同名的牛作伴,其中寓意深远,颇有些孑然一身的萧瑟。夕阳的余晖里,已然垂暮的`老人驾着牛渐远,沙哑的歌声在土地的尽头缓缓升起——“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合上这本沉重的蓝皮书,泪已湿眼眶,让我感慨万千的不止是主人公经历的种种悲惨,更因为他经历了这么多,却依然卑微地活下来,他所承担的已远远超出普通人能够想象的范围。
面对死亡,最痛苦的不是离去的人,而是被迫承受这一切的生者——他们不仅肩上多了一份责任,而且身边少了一个一同承担的人。但是,正因为如此,生者才要更坚定地生活,那是因为他们背负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明天。
文档为doc格式。
活着的心得体会(精选15篇)篇三
好朋友向我推荐了余华的《活着》这本书,当时读的时候没有太多的思想,只是在闲暇时才拿起它,当翻开后,我的内心被激起了如此大的波澜,我完全被震撼了,却也真的放不下了,是一口气读完的,也是满眼泪水读完了它。
这是一部血泪写就的文章,主人公福贵经历了人间一切惨剧,从腰缠万贯到倾家荡产……福贵的活着好象就是为了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个的死去。在这出死亡的戏剧上演之前,他夜以继日的吃喝嫖赌,终于在一夜之间由阔少爷变成一个穷光蛋,而他的父亲,在亲手处理掉所有的田产后,死于由老宅迁到茅屋的当天。父亲的离去,福贵萌生了罪恶感,初体会到作为男人的责任,想为这个家承担所有,但却没有想到他的命运并没有因他已经承受的惩罚而有稍许的减轻,痛苦还在继续。母亲的离去他没有亲见,母亲在盼着他归来中,无望而平静的死去,读来不会过于沉痛,可我却不忍读有庆的死,那个孩子的死,几乎令我窒息。于是,我落泪了,我从来没有想过一个人的生命和另一个人的生命可以做这样的交换。
接下来凤霞的死和家珍的死只能让人感到无奈和叹息,再接下来,我读到了二喜的死,便又一次经历了内心的伤感,又一个人的生命在偶然而必然间瞬间消失。随后苦根的死已不能再让我有感觉,死神连他年仅7岁的外孙子都不放过,居然因为吃豆子而撑死了!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相继死去,他亲手埋葬了自己的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和外孙。在开篇看到,老人为了让老牛好好耕田,就多叫出几个名字去骗它。我想富贵自己心里大概也是这样,假装着二喜,有庆,家珍,凤霞,苦根并没有离去,而是一直与他相依,那些音容笑貌也确实从不曾消逝,而是会在记忆中永存,这样他才可以坚强得抗住他经历的所有苦难,平静地安详地甚至依然幸福地度过上天给他留下的日子。只要活着就能感受生命,也只有活着,体会着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才能明白世上没有什么是比活着更有价值的。
这是一本沉重的书,能让每个铁石心肠的读者落泪,生命虽然是脆弱而无常的,但是生命的坚强在这本小说中却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作者说过,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这让我想到生命的离去也是容易到在一瞬间,想到了地震、矿难、洪水等自然的灾害带走了无数人的生命,也让我们活着的人更加珍惜生命,更加体会生命的意义。现实中却有成千上万的人始终不明白,他们总以为活着只是为了过得舒服,只为了爱情,只为了权力,只为了金钱,只为了名利,只为了享乐。
当达不到目的时就会悲观、失落,也有些人总觉得自己的命不好,自己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对自己前途不怀有任何希望,甚至选择了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不管生命赋予我们的是快乐还是悲伤,幸福还是不幸,都要去忍受。当你拥有生命的那一刻起,就有责任走完生命的历程。幸福美满,生离死别都是其中的小插曲,别说找不到活着的理由,自己就是最好的理由,不为别的,就只要活着,感受生命的过程就是每个人的责任。
活着的心得体会(精选15篇)篇四
《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真实、生动、无情却又感人至深的文字风格,震撼着每一位读者的心灵。余华,中国当代知名作家,是1980年代以来文坛上的一股清流,曾荣获法国文艺协会颁发的美国·法国创作大奖等多项国际文学奖项。
第二段:主人公的遭遇。
《活着》讲述了主人公福贵的悲惨人生经历。福贵是一个贫苦的农民,他在经历了极度的痛苦、折磨和打击后,终于明白了什么叫做“活着”。在福贵的一生中,他失去了自己的父亲、妻子、儿子和女儿,当他站在一地鹤毛掉满的儿子尸身前时,他哭着说出了“活着是多么的重要”。
第三段:反思生活的意义。
在我的感触里,人的生命是脆弱和短暂的。而所谓“活着”不仅仅只是单单地呼吸和走路,而是生命在这一刻的意义。福贵在颓废的生命中走过了一条弯曲漫长的道路,却最终明白了,“活着”不仅是简单的走路,还有责任和使命,更是带着爱好价值观的人性过活。这让我反思了人的生命该如何过,不仅仅是物质的享受,还是应该贯彻人性的高贵精神去生活。
第四段:对自己情感的反思。
在阅读《活着》之后,我认为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身体健康,同时也应该重视我们的精神健康。当我们失去了自己珍视的亲人、朋友后,我们才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些珍贵人生的财富,当我们面临生命的绝境,我们的价值就已经发挥到极致。然而,为了在有生之年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我们应该时刻推进自己的精神成长。
第五段:对未来的展望。
乘着时间的巨轮,我们一直在奔跑,忙于工作学习、生活琐事,却很难再安静地听自己的心灵所言。然而,读完《活着》之后,我发现人的生命是一粒尘埃,短暂而脆弱,但也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我想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应该更加珍惜生命,关注心灵健康,抓住每一个生命的精致瞬间。也许,我们的人生大计不在于多少有得有失,而是如何在短暂的人生里经历并体验到最真实的自我和生命。
活着的心得体会(精选15篇)篇五
活着是余华的一部小说,它以其深刻的哲学思考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在读完这部小说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其中所包含的人性真相和生命意义。下面是我对于这本书的读后感和体会。
第一段:生命的脆弱和珍贵。
活着这本书告诉我们,生命的脆弱和珍贵。主人公福贵经历了各种磨难,甚至到了人生的低谷,但他始终坚持活下去。他在生命中找到了自己的意义,逐渐领悟到生命的可贵。他的经历让我们明白生命的本质是什么,并激励我们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坚韧不拔地走下去。
第二段:人性的善与恶。
在这本小说中,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善与恶。尽管主人公经历了困境和不幸,但他却从未放弃自己的善良和良心。然而在逆境中,福贵的亲人却开始展露出自私和残忍的一面,甚至对他进行了恶毒的折磨。这使我们思考,人到底是什么样的生物?每个人内心都有善和恶,但是在不同的处境和环境下,善恶的表现也不同。
第三段:家庭的价值和作用。
活着这本小说还使我们认识到家庭的价值和作用。福贵在经历离奇的人生之路时,家庭是他最坚实的后盾。他的妻子、儿女和宠物都为他提供了无限力量。这让我们意识到,在我们的人生中,家人是最值得我们珍惜和亲近的人,他们会永远陪伴在我们身边,为我们提供帮助和支持。
第四段:财富的无常和浮华。
在活着这本小说中,我们也看到了财富的无常和浮华。福贵家中曾经拥有广阔的土地和财富,但是在政治运动的浪潮下,一切的财富和物质都瞬间消失。通过这个故事,我们被警醒: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不是金钱和物质,而是内心的成长和修行。
第五段:生命意义的探寻。
人生的意义是活着这本小说最大的主题之一。虽然主人公福贵经历了许多苦难,但他最终还是找到了平静和宁静,明确了自己的人生意义。他发现,人生真正重要的不是拥有财富和权力,而是生命本身的经历和沉淀。这让我们思考,每个人都应该去探寻自己的人生意义,从而赋予自己的生命真正的价值。
总结:
在《活着》中,余华用一个小人物的人生经历,展现出生命的真谛和意义。这部小说告诉我们,人生的意义不在于金钱和物质,而是在于为生命赋予真正的价值。这是一本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的小说,每读一遍都有不同的收获。在读完这本小说后,我也更加珍惜每一天的生命,为寻求自己的生命意义而努力拼搏。
活着的心得体会(精选15篇)篇六
在空闲时,我还是喜欢看书。看的书很杂,除了课本书籍之外,名著小说都看,不刻意拘束于单一的形式。而一般只是略读。而当看到《活着》这本书时,最多想到的还是葛优演的电影,关于徐福贵跌宕的人生。
司马迁说有的人活着比泰山重,有的人活着比鹅毛轻;雷锋说,活着是为了让别人生活得更好;保尔柯察金说为了人民的解放而活。但对于徐福贵而言活着的理念在于:“人只要活着,穷也不怕。”他觉得人活着的意义并非只是富贵,更应该懂得生活,学会劳作,为一家人而活着。那样即使日子过的又苦又累,心里却踏实了。妄想可以尝试把家从小鸡变成鹅,鹅变成羊,羊变成牛,使自己穷苦的家变得重新发达起来。而在他被抓入伍,受恩回家的那一刻,足见他活着的意义只是为了家人,对家庭的牵挂便成了他活着的理由。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他选择留下,或死于战场,或者高官厚禄。但像他这种无文化无社会主义理想的旧社会底层人民群众而言是终究不会选择留下的。当解放了以后,他看到占他家地的龙二被枪毙,家珍的话使他明白: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么福分了!
书看完了,觉得异常压抑!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也许无所谓活着,尘世的苦难,活着的人总得承受,在命运面前,只有忍耐,忍耐孤独,忍耐不幸,甚至是死亡。《活着》并不是要告诉我们应该怎样活着,只是在陈述活着这样一个事实,套用徐福贵夫妇对春生的话来说:活着,好好活着,我们只能等待被时间和命运遗弃,而没有权利抛弃生命。在命运面前,也许不能不感叹人类的无力!改变不了活着的事实,就改变活着的态度吧!只要活着,总有希望,态度也许至少可以是可以改变活着的状态,或者好,或者差,只是在生命的镜头至少可以告诉自己,我们活过,也曾努力过。而不会被20__这样的“世界末日”感到惶惶不安,尊重生命,热爱生活,拥抱未来!才是当代学生的基本生活态度!
活着的心得体会(精选15篇)篇七
面对死亡,最苦痛的不是离去的人,而是被迫承受这一切的生者——他们不仅肩上多了一份责任,而且身边少了一个一同担当的人。
福贵正是这样一个可悲的生者,他的一生其实是几万万人的缩影,中国近百年来经验的全部苦难都在他身上清楚地投射出来,他有着传奇般的人生,但你肯定不会希望拥有那样的传奇。
福贵当年是个二世祖,每日挥霍家里的积蓄,不知哪修来的福气讨了个贤惠的好老婆,是米行的千金,可福贵照旧吃喝嫖赌,不仅输光了家产,还气死了爹,老婆连同肚子里的孩子也被娘家接走了,只剩下他和年老的娘、年幼的女儿凤霞相依,这时的福贵才第一次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万幸的是,家珍在产下福贵的`其次子之后带着儿子有庆回到了他身边。然而福无双至,祸不单行。福贵在为病重的母亲抓药的途中被人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聋哑,儿子虽机智活泼,后来也因为县长夫人输血而意外死去。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合上这本沉重的蓝皮书,泪已湿眼眶,让我感慨万千的不止是主子公经验的种种凄惨,更因为他经验了这么多,却依旧卑微地活下来,他所担当的已远远超出一般人能够想象的范围。
面对死亡,最苦痛的不是离去的人,而是被迫承受这一切的生者——他们不仅肩上多了一份责任,而且身边少了一个一同担当的人。但是,正因为如此,生者才要更坚决地生活,那是因为他们背负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明天。
活着的心得体会(精选15篇)篇八
活着是我们每个人最基本的状态,也是我们最重要的任务。活着的过程中,我们经历了太多的风雨,也获得了无数的人生经验。在这过程中,我们不断地学习、成长、受苦、受教、快乐、痛苦,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人生体会。
第一段:坦诚面对人生。
人生中的每一件事情都有它存在的意义,要学会坦诚地面对所有的事情,面对自己的人生。要珍惜每一个经历,因为它们纷繁复杂,无论好与坏,它们都会让你懂得珍惜和感恩。人生并不总是平坦的,我们要明白只有接受了实际的状况,才能通过这样的努力,指引自己的人生,才能在未来更好的方向上发展。
第二段:乐观、果断、创新和坚持。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或者挑战,永远都要保持乐观的态度。相信自己的创新意识和果断的行动,可以克服困难,甚至更进一步。要坚持做正确的事情,别让繁杂琐事耗费心力、影响方向。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冷静思考之后,果断地采取行动,不要让自己陷入被动状态中。当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放弃,就算是最艰难的时候,也要坚持下去,这样才能看到成功。
第三段:感恩与分享。
学会感恩,尊重每个人的付出。只有感恩,才会珍惜拥有的一切。而感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与别人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智慧,这样便能让我们实现利他主义的价值观,让我们觉得更有意义和快乐。
第四段:如果能重来。
如果能够重来,我们或许会重新选择一些不同的人生路线,做出新的决定,或者采取不同的行动。但无论如何,我们要面对当下,而不是回忆过去。过去的事情已经发生了,而未来还需要我们的付出和努力,我们需要坚强地走向前方。无论人生的选择有多么艰难,我们都要相信自己才能正确地引导未来的道路。
第五段:人生的真谛。
生命是逐渐成熟的过程,是明白生命的真谛和意义,懂得生命中的重要事情,而不是被一些浮躁的东西所迷惑。人生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经过不断的历练,我们才会走向成熟的人生。孟子说:“我心之过矣,兴之所至,曾不知其然而然。”也就是说,人生充满了意想不到的道路,所以我们要享受每一个细节,体验每一个瞬间的精彩,这样才会让人生变得更加美好。
总之,以感恩的心态面对人生,坚定自己的方向和信念,永远保持勇敢和坚韧的品质,珍惜每一个经历,一定会获取到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活着的过程不是一个孤独的旅程,而是一种和周围的人相互影响的过程,通过互相支持,互相学习,才能使我们更好地成长,历练和收获。
活着的心得体会(精选15篇)篇九
活着,是每个人的使命,也是每个人的必然经历。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会体会到生命的意义,感受到生活的磨难和美好。通过活着这一主题,我深刻体会到了生命的宝贵,珍惜每一个瞬间,感悟到了人生的智慧和力量。下面我将结合《活着》这部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和主人公福贵的遭遇,谈谈我对“活着”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首先,活着并不仅仅是生存,更是对生命的珍视和热爱。小说中的福贵一生经历了许多苦难和不幸,但他始终不放弃,坚持忍耐和努力。尽管他失去了家人,失去了财富和地位,他仍然努力活下去,经历了生命中的每一个阶段。福贵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遭遇什么困境和挫折,我们都有权利和义务活下去,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一种神圣的礼物。活着不仅仅是活着这个行为,更是要去感受、去体验、去热爱这个世界。
其次,活着是痛苦和快乐交织的旅程。福贵一生遭受了太多的苦难,他的女儿被卖去成亲,儿子轻生,妻子被儿子们抛弃。但与此同时,他也经历了生活的美好瞬间。他的儿子重病之际,儿媳为了救他不惜卖身,几番辛苦之后,福贵的家族又重新繁荣起来。福贵的一生告诉我们,生命中没有绝对的快乐,也没有绝对的痛苦,而是两者交织在一起。我们要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刻快乐,克服困难时要坚持信念和勇往直前。
再次,活着是要有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福贵虽然遭遇了很多不幸,但他对家人的爱和责任感从未改变。他抚养女儿、救助亲戚,并为儿子保留家族传统。这些奉献让福贵感到生命的意义所在。活着就是为了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希望和幸福,而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和欲望。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为社会和家人做出贡献,让我们的生命更有价值和意义。
此外,活着还是要学会宽容和原谅。小说中的福贵虽然经历了很多磨难,但他对儿子的过错从未怨恨和责怪。相反,他愿意原谅他,与儿子重建了亲情。福贵的宽容和原谅让我们明白,活着不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和欲望,更是要学会宽容和原谅他人的过错。只有通过宽容和原谅,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和接纳生命的意义,让生命变得更加丰富和充实。
最后,活着是为了追求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小说的结尾,福贵主动离开了人世,他认为自己已经完成了生命的使命。从福贵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活着的意义不仅仅是进行生物学上的存在,更是要去思考生活的价值和意义。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价值和使命,我们应该勇敢地去追求、去实现。只有通过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我们才能真正活得有尊严、有价值。
总而言之,《活着》这部小说告诉我们,活着不仅仅是存在的行为,更是对生命的珍视和热爱,是痛苦和快乐交织的旅程,是有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是学会宽容和原谅,更是为了追求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深刻认识到了生命的宝贵和珍贵,我愿意以积极的态度和勇敢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的挑战,让自己的生命更加有意义和有价值。
活着的心得体会(精选15篇)篇十
这部书是以一个名叫桑利·特的小主人公福贵家的形象叙述的。在这一部中,作家通过一个家庭的故事来描绘一幅幅活生生的画面。
《活着》讲述的是一位年过五旬的老人,一家名叫福贵的家庭,他活的很可怜,因为一次偶然遇到一个年轻的女儿,她的父母没有钱,而是把她送到了一个很远的.村落,这里是一个贫苦的农村,他们没有家,也没有钱,没有一个人是好朋友,但他们没有一个是好朋友。在那里,他们都是亲人,他们都要去世了,但这里没有一个人会想念他们,都不愿意与他们相处。
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福贵,他在一次去世时就因为一次生日而去世,而被送到一座房子里,他是一个善良的人,因为这个房子的顶着一个家族一起死去,他的家族就是这个世界的家族。在一次去世的路上,他遇见了一只叫梅拉达的老奶奶,他的家族就是这个世界的家族。在这一个家族中,他遇见了一只叫塔拉达的老奶奶,它是一个善良的人,因为她对生活充满希望。他的家族也就是这种善良的人,因为他们对生活充满希望。这个家族就是这种善良的家族,他们没有人会想到他们的家族,没有一个人会想到他们的父母,没有一个人会想到他们是一个善良的人。因为,这个家族就是这个家族的顶梁柱。
读《活着》,我想,这是一位作家用自己的真情感动了那位老人,用自己的心去感动老人,给那位老人以温暖的关怀和帮助。
活着的心得体会(精选15篇)篇十一
《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主要讲的是民国时期地主家的少爷徐福贵。他年轻时沉迷于赌博和放荡,失去了所有的财产,导致家庭落后,成为一名租户。之后,随着一系列的社会变化,他的生活和家庭不断遭受痛苦,所有的亲戚都离开了他,只有他和一头老牛住在一起。
在读福贵故事的开头,我深深地讨厌这个花花公子沉迷于赌博、放荡和进取。他每天只知道吃喝嫖赌,有个贤惠的妻子却不懂得珍惜。在他的没有合格的儿子和丈夫应该有的样子。然而,在他的家庭道路中落后后,他终于意识到,慢慢地开始承担自己的责任,这让我非常欣赏。家珍刚开始的时候是米行老板的千金小姐,后来福贵对她一见钟情,把她娶回了家。后来,她忠诚地陪伴着福贵,直到她死去。当他们第一次结婚时,福贵仍然是原来的花花公子。起初,我不明白为什么她仍然永远不会放弃福贵。后来,我认为这可能与当时妇女的传统教育有关。在他们心中,丈夫是自己的天堂,无论丈夫是什么样的人,他们都应该忠于他,永不放弃。
读完这本书后,我开始觉得福贵也是一个值得同情的人。后期,作为一个下层劳动人民,他的命运深受时代的影响。他看着亲人一个个死去,却无能为力。这种深深的无助和绝望一个接一个地摧毁了这个穷人的身心。但与此同时,我也认为他是个幸运的人。在一些人看来,他的生活可能除了痛苦或痛苦之外什么都没有。然而,从他自己的叙述来看,他并不觉得自己有多悲惨。在他所经历的痛苦中,他仍然充满了幸福和快乐,尽管这些快乐和快乐相对较短。在他心中,他的妻子贤惠忠诚,是世界上最好的妻子;他的儿子孝顺,是世界上最好的孩子;他的女婿是世界上最好的女婿……所有这些都给他带来了幸福和快乐。因此,他并没有对书中的我讲述他的故事表现出多么悲伤。当他描述自己的痛苦时,他似乎在讲别人的故事,语气甚至透露出一种轻松和沧桑的感觉。
书中有一句话:人活着是为了活着本身,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情。揭示了作者想通过这本书告诉我们的真相。福贵看着家人一个接一个地死去。虽然他感到很痛苦,但他没有选择和他们一起死去。他仍然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可见,家庭并不是他活着的主要意义,他也不是为了家庭而活着。俗话说:存在就是合理。当福贵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时,他应该好好生活,为了生活而生活,而不是为了生活以外的任何事情。这就是他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合理性。
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活着是为了钱,有的人活着是为了权力,有的人活着是为了爱情……当他们失去这些东西时,他们似乎失去了活着的支柱。最后,我选择了死去。这些人没有意识到活着的真正意义。他们不知道活着是我们存在于世界上的最好意义。活着比什么都珍贵。
活着的心得体会(精选15篇)篇十二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灾难、无聊和平庸。
——余华《活着》自序。
这是一个不同往日的假期,新型冠状病毒肆意横行的假期,我看到了生死穿行的病人和无畏逆行的白衣天使,这使我深深的触动。我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带着疑问我拜读了余华老师的作品《活着》。
活着是为了什么,或许我们许多人一生都在刻苦的思考这个问题,但真正理解的也不过是寥寥几个,余华借福贵的经历告诉我们活着就是一份信念,即使身处逆境,也要热爱生活。
《活着》用第一人称的口吻向我们诉说富贵的悲惨经历,年轻时他曾败落家产,不思进取,他也曾在炮火下体验生活的艰辛,才终于明白家的温暖。当身边一位位亲人的逝去,他才悔恨。只剩下最后的夕阳下那老人与老牛依偎的背影,最后老牛也走了。“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的无奈或许是他对生命最好的诠释。
如果你用心感受,你会发现他的悲惨经历中仍然有失而复得的喜悦与欢乐,他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也曾让他欣喜万分。在明白一切终究回不去了之后,他依然说”回去了,就得好好活着。“他的人生态度,令我敬佩,他永远相信生活是属于每一个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别人的看法。人是为自己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这是福贵的信念,也是《活着》最打动人心的一句话。
导演常凯一家四口染病去世,可他的妻子仍在坚强地与病毒抗争,努力活着。29岁的彭银华医生殉职了,他怀孕六个月的妻子还活着,在不久的将来会产下他们的孩子。死者已以,生者如斯。在这一场浩劫面前,也许只有强迫自己接受事实,才能坚定性念好好活着。无论生活有多么打击,请不要忘记明天的太阳。
只有经历了生死离别,才会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不畏将来,不念过往,活着真好。此为读《活着》的现实意义。
活着的心得体会(精选15篇)篇十三
余华说,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为了除活着以外的一切事物而活着。
《活着》作为一部影响几代人的文学作品,的确发人深省,耐人寻味。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的特殊阶段,时代特征突出,时代气息浓厚,活着是一分痛苦也是一分欢乐。书中主人公福贵的人生便是整个社会的缩影,他的身上折射了整个底层民众的兴衰祸福。
人为何而活着。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认为,人是为了思考而活着;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则认为,人因自爱而活着;中国武侠小说家古龙则坚持,人为承担职责而活着……而福贵却说:“人是为了活着而活着。”
福贵早年玩物丧志,家道中落,妻子背离,父亲惨死。年少的福贵因贪图享乐而活着,一步一步走向生活的陷阱,不得自拔,最终落得苟活之地。而立时的福贵,家境清贫却自得,生活艰苦而自乐,在一切渐入佳境之时,迫入壮丁,背井离乡,烽火连月,苟且偷安。这时的福贵为了重回故乡而活着,在拂尘间摸爬滚打,在硝烟里破茧重生。中年时的福贵,白发人送黑发人,丧子的悲哀贯彻了整个家庭。这时的福贵必须为了支撑家庭而活着,作为唯一的男人,是家的期望。老年的福贵,最终有一点安稳的幸福,却造化弄人,丧女,丧婿,丧妻,再丧孙,活着便是与一头黄牛相依相随。活着了无牵挂,活着仅仅是为了活着而活着。
无论山河如何变迁,时代以何种速度继续更替,生存对于人的价值却始终如一。我们生来就为活着,为了活着而打拼,为了活着而承受生活各方面的有形与无形的压力。在夜深人静,愁思万千的时候,我们何尝没有盘问自我,活着的意义在哪里,生存的价值在哪里。
形形色色的人生小则为了家庭,为了金钱,为了事业,大则为了社会,为了国家,为了和平。每个人活着都有一个目标,都有一股推动自我提高的力量。但在某种程度上看来,与其说是目标支持着生存,不如说是为了活着而不断地找寻目标。生活是一个又一个的小目标串联起来的有机整体,这些目标的一个又一个地现实,则是人生的终极大目标。而这些目标的实现归根结底是为了活着。
我们太常见因为人生中的一个小目标一两次失败而灰心丧气的人,他们失意,他们堕落,他们失去自信,有的甚至失去活着的勇气。但凡是这样轻生或者只是有轻生念头的人,他们都还没有完全看透目标与活着的本质联系。而这样的人太多太多。他们嘴上追求活着的意义,追求生存的价值,愿以死来实现自我的人生目标,这样的行为的确令人肃然起敬。而这样的人生,却没能体会到生活的真谛。以死的方式来实现价值并不是一个好的途径。请记住,以生命的形式生存在这个世界上,为了活着而活着才是生命的本质。我们是为了活着而努力生存,死亡只是生命道路上不得已而为之的小插曲。
为了活着而活着的人生,简单明了,泰然自若。仅有我们把生活的思想简单化,把生存的意识强烈化,才能真正地体会到活着的意义——以笑的方式代替哭,在死亡的伴随下努力活着。
活着的心得体会(精选15篇)篇十四
高中时期就看过《活着》这本书,但那时从未体会到生命逝去的我,很难理解"活着"的真正用意。只是对富贵的悲苦感到同情,对命运的作弄感到不平。现在,三年后,有了不同经历,再去回顾这本书时,所能理解的活着已经大为不同——人活着就是为了活着本身,而不是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
这样的活着我不理解,虽然不能否认,但是却无法容忍在命运枷锁下为农奴的活着。没有精神追求的活着,就像是从来未曾璀璨的星空,只是周而复始的在浩瀚的宇宙中孤零零得打转。
可是,其实,是我自己对"活着"的理解抬狭隘了。所有在为活着努力的人,都是可敬的人,都是勇敢坚强的。"活着"本身就是生命的阐释,是生命完整的鲜活体现,不是单单的物质的活着,这才是富贵的活着。
富贵的命运多舛让每个人揪心,读他的故事,会心痛,会悲伤,会温暖,会坚强,会愤怒,也会安宁。
身为富家子弟,有着"富贵"的响亮名字,却因嗜赌成性,倾其家荡其产,老父亲因此成了第一个离开富贵的亲人。沦落为农民的富贵也顿悟了,决心踏实做人,改头换面。于是离家的妻子带着新生的小儿子回家和他团了圆。日子苦、穷,可富贵的母亲说,只要大家在一起就好。残破的家开始有了生气,踏踏实实过着日子。但兵荒马乱的年代哪里容得下安定的生活——富贵被抓去充了军。一去就是两年,家人对他音讯全无。而战场上死人堆里存活下来的富贵,带着能活着就是万幸的乐观终于回到了家。团聚的喜悦难以言喻,母亲的离开却又让富贵无比心痛。"但活着比什么都好,能活着就行。"朴实无华的一家四口人开始了新时代的生活。日子依然贫苦,但因大家的相互扶持而简单满足。然而厄运再一次降临在这一家人身上——儿子有庆因不负责的护士抽血过多而忘。这次,幼小的生命离开了富贵。一家人心痛着,悲伤着,可时代依旧在头也不回得前进,日子也一如既往的继续走,幸好还有凤霞在。可凤霞呢,在家珍富贵为凤霞怀孕生子而沉浸在新生的喜悦中时,命运却又给了富贵一个晴天霹雳,带走了他的女儿。凤霞走了,女婿二喜也在几年后工伤致死。自始至终陪伴富贵的家珍也带着病离开了世界。只剩下凤霞的儿子苦根。日子还是艰苦,但爷孙俩的相依为命,让富贵还有个依托。最残忍的是苦根居然最后也离开了富贵。
所有的亲人接连离开了富贵,可富贵还活着,一头老水牛陪着他,一起活着。很难想象富贵是如何一次次的苦难中走出来并坚强的。《活着》也许只写了一个命运悲苦的故事,一个人苦难的一生。但却格外有力量。因为活着远不止这些。
富贵是坚强的。一个单纯的好好活着的心,是他这一生的陪伴。人活着是为了什么,而活着又代表了什么。关于生命的所有词语中,活着这个词,或许就是本身的解释。富贵的活着是生命最有力的证明,即使最后他孑身一人,孤苦伶仃,他也依旧在努力"活着".
活着就有希望。希望是富贵像"活着"一样从未放弃的东西。无论是在最接近死亡的战场上面对死亡的威胁,还是眼睁睁看着心爱的儿女活生生的笑容化为永久僵硬的活着的留恋,富贵都未曾放弃活着。是怎样一种巨大的力量才足够支撑着他继续生活。
父母离开了,还有家珍和孩子,他们需要富贵;有庆和凤霞走了,还有家珍和苦根,他们需要富贵;家珍和苦根也走了,富贵还有什么,还有谁需要他?只剩下和他不离不弃的命运了,让他又爱又恨,鼓励他却也夺走了他的幸福的命运。就像作者说的,这是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
亲人在的时候,富贵活着,为了给需要他的家人带来希望,所有人离开后,活着,为了给死去的人带去慰藉。这也是《活着》最感人的地方。死亡永远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那份亲情,将会比死亡更加永恒。
有的人,会在失去后沉浸在悲痛中不可自拔,停滞不前;有的人,会把失去化作生命的另一种不可名状的力量,勇往直前。富贵就是勇敢的人。那些曾经陪伴着富贵一同分享喜悦和悲伤的亲人,那些在最绝望时的相互扶持和鼓励,那些承受着苦难却依旧选择坚强的心,都化为一股坚韧的信仰,让富贵能在命运中坦然直面人生,好好活着。活着的美好就是,只要富贵在,所有人就都活在他心中,从来不曾远去。
活着,为了希望,为了坚强,为了命运的抗争,为了对生命的执着,为了对至亲不离弃的爱,为了活着。这是我们活着的力量,承受生命的重量,所有的苦难与辉煌,对生命的乐观。活着就是幸福。
活着的心得体会(精选15篇)篇十五
看完《活着》,想说说关于“活着”。突然发现很难去说,这样广大却沉重的话题,似乎每一个语句都显得苍白,每一声叹息都显得无力;然而,活着,是进行时,是你我此刻正在经历的状态,无从逃避,直至那一天,你我在神的审判台前,而从那一天起,我们将活在永恒的国度里。而活着和永恒,有人只看到了一部分,于是没有永恒的方向,迷茫地活着;没有永恒的价值,愚昧地活着;没有永恒的期待,艰辛地活着。也有人只看到所谓的另一部分,于是没有现实的根基,形而上地活着;没有脚下的道路,漂浮地活着;没有真理的指引,被动地活着。
但是当我们听着故事的叙述者——福贵将自己的经历娓娓道来,感觉着他活着的状态一点点变化:年少无知时,萎靡地活着,无视妻子的艰辛,无视父母的关切,无视现实的责任;风云突变后,挣扎地活着,战场上经历生存的残酷抗争,生活中面临活着的底线挑战,情感上体会为父为夫角色的重担;看尽生死后,麻木而乐观地活着,无牵无挂,无泪无述,也无欲无求。“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我们会默然发现,活着是一种状态,仅仅一个词,悲惨抑或苦难、凄凉、无奈,无法展现它的全貌,可是哪怕是其中一方面我们都无法深入触及。
小说以时间为主线,讲述了福贵如何从游混于社会的阔少爷变成一无所有的佃农,如何从刚开始无所事事的“败家子”到最后持家生活的“顶梁柱”,如何从刚开始的淡漠亲情到后来饱尝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苦痛。小说中,作者对于“死亡”的安排更是匠心独运。父亲的死第一次把他从生活中唤醒,使他开始谋求自己的生活;老全以及伤员们的死使他开始了解到战争的残酷,生活的残酷,更体会到家的温暖;就在他与家人团聚之时,母亲的死更是引发他对自己深深的自责,也让他刚刚品尝到亲情的心跌落谷底;就在一切趋于平静的时候,儿子“有庆”的死再次给了这个家庭以沉重的打击;人近暮年,就连唯一支撑他活下去的希望——孙子“苦根”,也离他而去,死因是撑死的……现在看来近乎荒谬的情况,也是当时人们生活中的各种遭遇,集中反映在主人公福贵的身上:生活的疾苦,亲人的离去……一次又一次地体会着从天堂直坠入地狱的感觉。小说通过一系列的“死亡”来表现“活着”的手法,不得不使人拍案叫绝。
“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作品的结尾,有着海一样深沉的意境,当这样一位老者的一生裸裸地展现在眼前,突然就觉得自己的一切都变得那样渺小,微不足道。福贵用这样一句话回顾自己的一生: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看着身边所爱的人一个一个相继离开:令人胆颤的医院,带走了最亲挚爱的亲友,小外孙又这样悲惨地离开了……福贵所发出的感叹是那样得苍白、无力,却又是那样得撕心裂肺!
余华是一个冷酷的作者,不动声色地用他冰冷的笔调让我们目睹少爷福贵的荒诞、破产和艰难;继而又假惺惺地给我们一点点美好的希望,让有庆得到长跑第一名,让凤霞嫁了人怀了孩子,让某些时刻有了温情脉脉,有了简陋的欢乐。然而就在我们以为噩梦不再萦绕他们的时候,他丝毫没有犹疑,铁青着脸让自己的角色们迅速以各种方式死去,毫无征兆,近乎残忍,只留下我们错愕当场,惊觉原来命运竟是这样作弄人。每看几页,都有眼睛湿润的感觉,在小说的最后,悲剧和失败越来越多,眼泪和痛哭几乎成了家常便饭。
美国短篇小说作家艾米丽·卡特对《活着》的语言、情节,娓娓道来的叙述方法,简朴优美、未曾雕饰的魅力及小说中关于生、死、命运的内涵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艾米丽写道:“如果现在要读一些东西,显然你应该读一些永恒的东西。《活着》就是这样一流的作品”。从文学角度说,《活着》可以称为一部不朽的著作。因为这一部小说,绝不是仅仅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它还客观地反映某种现实,并通过作家自己对于文字的.驾驭能力,让读者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所传递的情感。其间虽有夸张,但不失真实;虽有描写,但不失质朴;虽然写实,但不乏可读性。
可以这样说,读余华的《活着》是一种精神的震撼。当身边的人一个个远去,主人公仍然坚强乐观地活着,尽管这一路太过平庸,这生活如此艰辛,总在埋头活着,这使我想起了多年前听到的一句话“活着,像狗一样地活着”。看着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离去,对自己无疑是一种打击,自己仍旧要好好地活着,无论是为自己还是为别人。
而我们亦要好好地活着,无论是为自己还是为别人。或许,这是读完这部小说最切实的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