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的选取应该根据特定需求,选择与主题相关且高质量的范例。2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范文范本的写作特点,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了一些范例供参考。
赤壁之战课件(精选15篇)篇一
近日,我和妈妈一起到影院观看了好莱坞恢弘制作《赤壁》心情十分激动。我又重新拜读了罗贯中的著名小说《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这是中国古代战争中以少胜多的典范。
当时,曹操在荆州打败了刘备率领八十万大军挥师南下,想要消灭刘备和孙权,夺取江南,吞并东吴,统一中国。诸葛亮到东吴劝说孙权与刘备联合,共同抗击曹操,虽然在兵力上寡不敌众,东吴只有五万部队。但他们占据长江天险,曹操的部队是北方人不善水战,周瑜利用蒋干中计让曹操斩杀了擅长水战的蔡瑁、张允消灭了曹操的有生力量。周瑜、孔明决定用火攻之计,他们先让庞统误导曹操将战船相连施“连环计”,又用黄盖施“苦肉计”,再使阚泽去送诈降书,加上神机妙算、呼风唤雨的诸葛亮借来东风,后火烧赤壁,曹军损伤无数,丢盔弃甲,狼狈而逃。在周瑜和诸葛亮安排的几路军马伏击攻打下曹操的八十万大军顷刻间就灰飞烟灭了。
总之,强者不一定就要胜,弱者不一定败。如果东吴一开始畏惧曹操强大而投降他,那么历史将会重写。胜不骄、败不馁。我们在生活学习中一样,暂时的胜利不代表永远的胜利,暂时的失败不代表永远的失败,要有拼搏精神。
赤壁之战课件(精选15篇)篇二
(背着手走来走去)黄盖:(猛地一叫)我有办法了,操大叔的人都坐不惯车,把车都连在一起,我们可以火攻。周瑜:(冷笑)黄盖:周哥,我有个计策了。(说完便告诉了周瑜)周瑜:(开怀大笑)黄弟,你满聪明的嘛!待会,我请你吃海鲜去!顺便帮你买最新的大哥大,当奖励,ok?黄盖:ok!ok!ok!周瑜和黄盖吃完海鲜后,急匆匆地给曹操发了一份“e妹尔”,内容如下:我们搞不赢了,我们把零食全给你们,俺们投降了!曹操看了:(一边吃爆米花,一边玩着泡泡堂)ye!ye!ye!我累我累我累!这一天,周瑜果然开着宝马来了。周瑜:(讨好曹操)我们的零食都在里面。
曹操:(眼都红了,兴奋不已地接过麻布袋)好重呀!突然,周瑜点燃打火机,对着麻布袋烧去,麻布袋着了火,曹操和曹操那边得人都往游泳池里跳,可一个个都是旱鸭子,全都“88”了周瑜开着宝马跑了,还不时地探出头来对这曹操做鬼脸,说:“886!”
赤壁之战课件(精选15篇)篇三
大家一定读过《三国演义》这部名著吧!这部书中有文武双全的关羽、赵子龙,有料事如神的诸葛亮,狡猾奸诈的曹操,还有英雄气短儿女情长的吕布;黄巾起义、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出师表……这一个个的鲜活的人物和故事精彩呈现,最让我难忘的还是《火烧赤壁》。
火烧赤壁讲的是曹操想带领十五万大军夺取东吴江南的地方。蜀国庞统的连环计成功后,周瑜决定用火攻来对付曹操。先让黄盖写信诈将,让曹操降低防备,曹操不知有诈,黄盖的船借着东风,飞快地冲进曹军的水寨乱杀一通。最终吴蜀联军取得了胜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是靠了团体的智慧战胜了曹操。因为先是庞统出了连环计,周瑜出了火攻的主意,诸葛亮借来东风,最后是黄盖写诈降书来攻打曹操,让曹操不知所措。
在日常生活中,团体的力量是强大的。如果东吴和蜀国不联合的话,就不可能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他们早就被曹操各个击破了。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团体可以互相帮助,互相弥补缺点。
我们还需要智慧和勇气在遇到困难时,不能直接不加思考就硬做,要多动脑筋,想出化解困难的好办法,面对困难要有勇气去面对。如考试卷子上有一道难题,我们不能空着不做,得通过脑子用来思考,要拥有聪明的头脑,还要学会做任何事都不能够掉以轻心,不能够听信他人未经过证实的话。如遇到抢劫时,我们要用智慧和勇气并存才能治服强盗。
我们无论说话做事都要学会抓住时机,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太早时机不成熟,太晚,错失时机。在三国里火烧赤壁的周瑜,是勇气和智慧并用的,当然奇迹也是必然的。
诸葛亮为什么能在三天之内借到东风?这是因为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所以我认为我们必须从小就养成爱读书,勤思考的习惯,不断地积累科学知识,长大了才能成为像诸葛亮那样有才华的智者。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各具其态,有长有短。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值得我学习。
生活中,既要有勇气又要有智慧,让我们做一个智勇双全的人。
赤壁之战课件(精选15篇)篇四
学情分析:
1、课文较长,不宜逐段串讲,应该侧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尽可能地凭借注释和运用工具书读懂课文,弄清大意,教师只讲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师生结合,逐段提出问题进行研讨,把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的分析与语言训练结合起来,最后归纳总结。
3、充分利用《赤壁之战形势图》,增强教学的形象性和直观性。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懂得以弱胜强的道理,培养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多谋善断的品德作风。
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剪裁技巧和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重点掌握“方”、“卒”、“将”、“数”等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地方”、“北面”、“妻子”、“其实”、“可以”、“初一”等古今词义的区别,整理“于”“乃”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方”、“卒”、“将”、“数”等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地方”、“北面”、“妻子”、“其实”、“可以”、“初一”等古今词义的区别,整理“于”“乃”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2、分析并掌握本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
3、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
4、分析并掌握本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千八百多年前,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了黄河流域。为了一统天下,曹操南下击败刘表、刘备,占据了“荆、襄”之地,又乘胜企图以80万大军渡过长江,夺取江南东吴的地盘。面对强兵压境,孙权与刘备联合起来,在赤壁一带,与曹操决战。当时曹军号称80万大军,东吴周瑜率军3万,双方兵力对比悬殊。最后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战争以曹军大败而告终。“赤壁之战”以后,曹操一段时间内无力南下,奠定了魏、吴、蜀“三国鼎立”的局面。那么,东吴怎么会以少胜多,击败曹军的呢?这就是本文要讲述的故事。
(一)揭示课题,介绍时代背景。《赤壁之战》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我国的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编而成的。哪位同学知道“三国”是哪三国?他们的首领各是谁?(“三国”是魏、蜀、吴。他们的首领分别是:魏是曹操;蜀是刘备;吴是孙权。)。
(“赤壁”这个地方在哪里?交战双方是谁?他们为什么要打仗?结果怎么样?)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正是这篇课文的学习任务。首先我们来听一遍课文的朗读录音,找一找课文中是谁和谁在打仗。带着问题听录音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也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这篇课文讲的是曹操率领的80万大军和周瑜的3万兵士作战。)周瑜是孙权的部下,东吴军中的水上大都督。公元208年,曹操率领大军攻打东吴,在赤壁这个地方被周瑜率领的东吴军打败。“赤壁之战”写的就是这件事。作战双方力量悬殊那么大,曹军为什么会败呢?我们认真学习课文之后,就会明白其中的原因了。
一千八百多年前,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了黄河流域。为了一统天下,曹操南下击败刘表、刘备,占据了“荆、襄”之地,又乘胜企图以80万大军渡过长江,夺取江南东吴的地盘。面对强兵压境,孙权与刘备联合起来,在赤壁一带,与曹操决战。当时曹军号称80万大军,东吴周瑜率军3万,双方兵力对比悬殊。最后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战争以曹军大败而告终。“赤壁之战”以后,曹操一段时间内无力南下,奠定了魏、吴、蜀“三国鼎立”的局面。那么,东吴怎么会以少胜多,击败曹军的呢?这就是本文要讲述的故事。
二、作家、作品简介。
司马光(公元1019——1086)北宋杰出的史学家和散文家,字君实,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世称涑水先生。自幼嗜学,尤喜《左氏春秋》;及长,学识更为渊博。司马光治学勤苦,一生大部分精力都奉敕编撰《资治通鉴》(共费时19年,自1066——1084)。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日力不足,继之以夜”,“精力尽于此书”。
《资治通鉴》是我国的一部编年史,共294卷,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末年赵匡胤灭后周以前(公元959年),凡1362年。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的关连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读者对史实的发展能够一目了然。《资治通鉴》取材极为广泛,取材于“正史”、“杂史”、文集、笔记等有关著作,先由“当代通儒刘攽、刘恕、范祖禹等分段撰写,再经司马光删削润色总其成。书由神宗赐名并做序。
作者及年代体裁地位特点。
《左传》左丘明(春秋)编年体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
《国语》(春秋)国别史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刘向编订(西汉)国别史我国战国时代史料汇编。
《史记》司马迁(西汉)纪传体。
《汉书》班固(东汉)纪传体。
《后汉书范晔(南北朝)纪传体。
《资治通鉴》司马光(宋)编年体。
三、课前提问。
《赤壁之战》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我国的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编的。
1.你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吗?(东汉末年,也就是公元200年前后)。
2.你知道东汉末年的“三国”是哪三国吗?各国以谁为首?主要重臣(魏:曹操,蜀:刘备诸葛亮,吴:孙权周瑜鲁肃)。
3.《赤壁之战》之所以出名,它的特点是什么?(赤壁之战是我国历一个非常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
4.故事写了交战双方哪些人?他们都是干什么的?(曹操;魏国的丞相,我国历有名的大政治家。周瑜:是东吴孙权的一员大将,任水陆军都督。黄盖:周瑜手下的一员老将。)。
赤壁之战课件(精选15篇)篇五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东吴获胜的原因在于知已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理清课文条理,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了解东吴以少胜多的原因。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是怎样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导读”内容,提示课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进入了一组新的课文学习,在这组课文中,我们将要学习什么内容,要了解哪些学习方法呢,导读中明确告诉了我们。请一个同学读导读,同学们想导读给我们这组的学习提出了哪些要求。
2、我们首先要学习的一篇课文是《赤壁之战》。赤壁是在今天湖北省武昌县西赤矶山。据历史记载,东吴的孙权以三万军队打败了曹操的八十万军队,孙权是怎样打败曹操的,他为什么能打败曹操,学习了课文你就能够知道。
二、检查预习。
1、多媒体显示自制幻灯片,检查生字读音。
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
4、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给课文分段。
1、默读课文,想想赤壁之战的经过,开始怎样,后来怎样,结果怎样,然后给课文分段。
2、讨论分段。
四、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读后同学评议。
2、“调兵遣将”是什么意思?周瑜为什么要调兵遣将?
3、“隔江相对”怎样理解。请同学说一说。
4、说说这段话讲了什么。
五、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读后同学评议。
2、周瑜为什么说火攻是个好主意?
3、说说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六、朗读课文一、二段。
七、布置作业:预习课文第三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为什么说火攻是个好主意?请同学们用自己话说一说。
2、这节课我们要了解周瑜和黄盖是用怎样的计策打好火攻这一仗的?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朗读第三段,读后同学评议。
2、火攻这一仗是怎样开始的?学生默读五、六、七自然段。讨论理解:
(1)文中几次提到“东南风”?为什么要在“东南风很急”的情况下来火攻?
(2)从哪里看出“曹操只道是黄盖来投降,而没有准备”?
(3)黄盖是怎样接近曹军的?
(4)请同学根据这些内容用自己话说说这一仗是怎样开始的?
3、火攻这一仗是怎样进行的?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八、九自然段,着重理解风和火的关系。
4、显示图片,让学生结合画面体会凶猛的火攻场面。
5、火攻这一仗的结局是怎样的?引导学生读课文第十、十一自然段,讨论理解:
(1)“锣鼓震天”是什么意思?“丢盔弃甲”是什么意思、
(2)曹操为什么要逃跑?
四、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周瑜、黄盖是怎样用火攻打败曹军的,请一个同学说说赤壁之战的过程。
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了解课文的记叙顺序。
二、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2、赤壁一战的起因是什么?双方是怎样准备的?经过和结果怎样?请同学们拿出笔记本,按这个顺序列出提纲。
三、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1、在赤壁之战中,东吴以三万军队打败了号称八十万的曹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局?
这以少胜多的原因什么?
2、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后讨论。
四、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学习巩固生字。
六、布置作业:预习《飞夺泸定桥》。
板书设计:
起因战前准备经过结果。
曹军犯境妙计歼敌大获全胜。
隔江相对献计火攻写信诈降-草船冲寨-火烧战船-乘胜追击。
课后反思:
正如中记载的那一场扣人心弦的战争一样,我也在激动的情绪和紧张的氛围中上完了35分钟,回顾一下,整堂课中,我自认为完成得比较满意的是:
1、直观生动的让我的课如虎添翼。整整花了一天精心制作的,无论是3万东吴大军和80万曹军对峙的示意图,还是火烧曹营的录像,都让学生们非常轻松地了解了“火烧赤壁”的全过程,记清每一个步骤,身临其境,瞠目结舌,为我的课增色不少。
2、“步步为赢”吸引所有的.眼球。这个环节的设计还是完成,我的初衷就是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进来。果然,一步一步的完成,我试图让一些学困生参与,结果很不错。于是,小小的胜利激起了他们随后的学习兴趣,整堂课都是全情投入,相信他们学有所获,品尝了胜利,这让我如愿以偿,更是意外的惊喜。
有成功自然也有遗憾,整堂课我的教学步履总显得那么匆匆,因为时间实在匆忙,于是复述只是“火攻”的四个步骤,少了课文的完整复述,显得不够完整;因为时间匆忙,课文的拓展部分——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朗读苏轼的《赤壁怀古》只成了草草的齐读一遍,学生无法理解其中的意境,让我的初衷——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民族精神教育自然显得单薄很多。于是我在想,也是一直的困惑:随着年级的升高,课文篇幅的加长,课堂容量的不断加大,如何提高我们的35分钟课堂效率?如何在这有限的35分钟里将最精彩的、最需要学生领悟的内涵和学生最需要掌握的技能传授于他们?这的确太需要我们具有大刀阔斧的魄力和去粗留精的本领。
同时,我的教学设计中,还是缺少一点二期课改的精神体现,比如培养学生的一种质疑问难的求异思维。像这堂课,我就可以让学生评价一下“黄盖写信诈降”这一做法你赞成吗?为什么?或者评价一下曹操这个人。虽然事后我都想到了,在后来的课堂上让学生展开讨论,但这节课上却只字未提。我想,也许时间太紧,无法单独有环节来展开,我可以设计为课后作业呀!
这堂课从备课到制作,花去了我不少的时间,但我觉得很充实,通过这样的实战,我也感觉到自己的教学经验日益成熟起来,思考的问题也多起来,反思后的收获也更加丰富了。“教学相长”,这话一点都没错!
赤壁之战课件(精选15篇)篇六
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诸葛亮谓刘备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遂与鲁肃俱诣孙权。亮见权于柴桑,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共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散,闻追豫州,轻骑一百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
时周瑜受使至番阳,肃劝权召瑜还。瑜至,谓权曰:“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请为将军筹之。今北土未平,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而操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今又盛寒,马无稿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禽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数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权曰:“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因拔刀斫前秦案,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乃罢会。
是夜,瑜复见权曰:“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甚无谓也。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尚怀狐疑。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瑜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愿将军勿虑!”权抚其背曰:“公瑾,卿言至此,甚合孤心。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船、粮、战具俱办。卿与子敬、程公便在前发,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卿能办之者诚决,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孤当与孟德决之。”遂以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将兵与备并力逆操;以鲁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
……。
进,与操遇于赤壁。
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豫备走舸,系于其尾。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时东南风急,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言盖降。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北军大坏,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操乃留征南将军曹仁、横野将军徐晃守江陵,折冲将军乐进守襄阳,引军北还。
知识点。
一、 通假字。
1、进住鄂县之樊篱口。(住,通“驻”,驻扎)。
2、将军禽曹,宜在今日(禽,通“擒”,捉拿)。
3、五万兵难卒合(卒,通“猝”,仓猝)。
4、卿能办之者诚决(诚,通“请”)。
5、顷之,烟炎张天(炎,通“焰”,火焰)。
6、雷鼓大震,北军大坏(雷,通“擂”,敲击)。
二、古今异义。
1、鼎足之形成矣(古义:形式确立;今译:逐渐发展成某种事物)。
2、刘琮束手(古义:投降;今译:没办法)。
3、权起更衣(古义:上厕所;今译:换衣服)。
4、初一交战(古义:刚刚开始;今译:农历每月第一天)。
5、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古义:中原地区;今译:中华人民共和国)。
6、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译:妻子)。
7、与苍梧太守吴辰有旧(古义:老交情;今译:与“新”相对)。
8、兼仗父兄之烈(古义:功业;今译:强烈,猛烈)。
9、引次江北(古义:驻扎;今译:次序)。
10、荆州与国邻接(古义:疆域;今译:国家)。
11、致殷勤之意(古义:恳切慰问;今译:热情而周到)。
12、割据江东,地方数里(古义:土地方圆,纵横;今译:方位词)。
13、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古义:他实际上;今译: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而含转折)。
14、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古义:官职名,这里指一般属官;今译:致力于,投身到事业中)。
15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古义:一旦,万一;今译:偶然遇见,不期而遇)。
三、一词多义。
资:多载资粮(物资)。
此帝王之资也(凭借,资本)。
能:表恶其能(才能)。
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能够)。
盖:英才盖世(超过)。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大概)。
抚:权抚其背曰(抚摸,轻拍)。
上下齐同,则以抚安(安抚)。
难:五万兵难卒合(不易)。
安能抗此难乎(灾难)。
次:引次江北(驻扎)。
余船以次俱进(次序)。
卒: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士兵)。
鲁肃闻刘表卒(死)。
五万兵难卒合(仓猝)。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终于)。
当: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抵挡)。
当横行天下(应当)。
操当以肃还付乡党(会)。
方:助画方略(方法,计谋)。
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将要)。
操军方连船舰(正)。
挟天子以征四方(地区)。
并:行将为人所并(吞并)。
将兵与备并立逆操(合)。
事:不足与图大事(事业)。
北面而事之(侍奉)。
事急矣(事情)。
足:不足与图大事(值得)。
精兵足用(充足)。
走:预备走舸(轻快的)。
备南走,肃径迎之(逃跑)。
可烧而走也(使••••逃跑)。
乃: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是)。
乃罢会(于是就)。
骑乃得过(才)。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乃至)。
四、词类活用。
1、比至南郡,而琮已降,备南走(名词作状语,向南)。
2、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名词作状语,表面上,实际上)。
3、刘备、周瑜水陆并进(名词作状语,从水路,从陆路)。
4、敬贤礼士(名词用作动词,以礼相待)。
5、与苍梧太守吴辰有旧(形容词用作名词,老交情)。
6、为汉家除残去秽(形容词用作名词,都指坏人)。
7、瑜等率轻锐继其后(形容词用作名词,轻装的精锐部队)。
8、敬贤礼士(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能的人)。
9、兵粮精多,足以立事(使动用法,使•••••建立)。
10、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使动用法,使•••••逃跑)。
11、必蹶上将军(使动用法,使•••••受挫折)。
12、操悉浮以沿江(使动用法,使•••••漂浮)。
五、特殊句式。
1、子瑜者,亮兄瑾也(判断句)。
2、曹公,豺虎也(判断句)。
3、且此帝王之资也(判断句)。
4、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判断句)。
5、田横,齐之壮士耳(判断句)。
6、我,子瑜友也(判断句)。
7、刘备天下枭雄(判断句)。
8、行将为人所并(被动句)。
9、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被动句)。
10、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被动句)。
11、嬴兵为人马所践踏(被动句)。
12、逼兵事耳(被动句)。
13、卿欲何言(宾语前置句)。
14、何以知之(宾语前置句)。
15、欲安所归乎(宾语前置句)。
16、今战士所还者(定语后置句)。
17、荆州之民附操者(定语后置句)。
18、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定语后置句)。
19、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定语后置句)。
20、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状语后置句)。
21、裹以帷幕(状语后置句)。
22、败于长坂(状语后置句)。
23、亮见孙权于柴桑(状语后置句)。
赤壁之战课件(精选15篇)篇七
1、 教学目标 。
1、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 理清课文脉络,给课文分段。理解掌握自不量力、计策等词语的意思。
3、 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课文主要意思。
4、 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习惯。
2、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改课文分段。
3、 教学难点 。
理清课文脉络,理解课文的相互关系。
教学过程 :
1、 课前谈话、揭示课题。
(板书3万 80万)。
2、 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
多媒体出示: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鱼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3、 自由读课文。
要求:1、读准音,给每个小节标上记号。
2、仔细读每一小节,看看自己究竟知道了什么?
4、 检查自读情况。
1、 问:通过读课文,那些人物在本书中出现了?他们能不能称得上是英雄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周瑜——统率三军、击溃曹军;黄盖——献计火攻,火烧曹营;曹操——骄傲自大,落荒而逃)。
(投影出示:1、黄盖向周瑜说的计策——用火攻,你认为好不好?
1、 敌众我寡、不宜久持、应速战速决 2、曹操战船连接,不利行动 。
3、战船及其帆篷、绳索、木板等都是易燃之物。
(投影出示:2、黄盖假投降,曹操为什么不怀疑?)。
1、曹操骄傲自大,盲目乐观 2、曹操深信黄盖的话。
3、 黄盖的船伪装的好,使曹操不容易发觉其中有诈。
过渡:通过刚才的检查,可以看出同学们读书是比较认真的。下面,请大家再次把课文一节一节的浏览一下,想一想,赤壁之站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
5、指导分段。
1、曹操率军欲灭东吴,周瑜调兵遣将。这应当是全文的起因部分。
2、黄盖献计,写信诈降,草船冲寨、火烧敌船应是妙计歼敌的经过。
3、赤壁之战,曹军惨败,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应是结果部分。
归纳:
随机板书:
(起因1--2) (经过3--10) (结果11)。
过渡:赤壁之站的结果是曹军惨败,周瑜大获全胜。那么在整个事件的过程中,谁起了关键的作用。(黄盖)黄盖的两大计谋:一是火攻,二是诈降。是整个战役取得成功的关键之处。黄盖当时在信中提到这么一句话,非常有意思,大家看:(投影出示)。
周瑜自不量力,硬拿鸡蛋去跟石头碰,哪有不失败的!
6、我们看这句话:鸡蛋指的是谁?(周瑜的力量)。
石头呢?(曹操的力量)。
为什么说周瑜的力量是鸡蛋,曹操的力量是石头?
2、我们从谁的话中可以找到答案。(指名回答)分析黄盖的话:(指导朗读)。
所以周瑜认为火攻是个好办法,值得可行。事实也证明周瑜采纳黄盖的意见是正确的。所以周瑜也可以称得上是英雄。而黄盖的计策对周瑜来说真是及时雨,对曹操来讲真是一把利斧。通过以上的学习大家应该对全文有了比较深的了解。下面,我们进行进一步的巩固。
1、先来看一下,一首诗:
(投影出示:清明 (杜牧)) 赤壁战歌。
清明时节雨纷纷, 改后为:三国时期乱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曹操率军欲灭吴。 。
借问酒家何处有, 黄盖献计用火攻, 。
牧童遥指杏花村。 以小胜多定大局。
2、指导讲评。
7、综合总结。
8、拓展延伸:
1、出示本校王保华老师的书法作品《赤壁怀古》,让学生鉴赏。
2、赠送此作品,教育学生更努力的学习知识,研究祖国优秀的文学作品。
9、布置作业 。
板书设计 :
(起因1--2) (经过3--10) (结果11)。
赤壁之战课件(精选15篇)篇八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新词。
2、读懂课文,知道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能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学习遇事周密考虑、机智灵活的思维方式。
3、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叙述的`方法。
了解赤壁之战的全程,从中悟出赤壁之战双方胜负的原因。
学生:搜集有关赤壁之战的资料。
教师:东西南北方位图、制作课件,选录电视剧《三国演义》火烧赤壁片断。
2课时
同学们,上节课你们饶有兴趣地向大家介绍了自己最崇拜的三国人物,汇报了自己课前收集到的有关赤壁之战的资料,也理清了课文的线索。今天,我们将深入学习这一课。(板书:17、赤壁之战)
1、谈话:火攻的办法是谁想出来的:(黄盖)黄盖为什么会想到用“火攻”?请同学们读读相关的课文。
2、学生自读自悟。
3、提问回答,教师相机板书。
1、谈话:东吴对“火攻”之计已经做到了胸有成竹,火攻的计策如何实施,周瑜和黄盖又是如何进行周密安排的,请你找一个合作伙伴,一个扮演周瑜,一个扮演黄盖,根据课文内容,演一演,说一说吧。
2、学生扮演角色练演。
3、指名上台表演。
1、通过表演,大家明白了“火攻”果然是一条妙计,谁来说说火攻分几步进行?
2、指名回答,学生补充,教师相机板书。
3、在你看来,“火攻”之计哪一步最重要,最能体现黄盖计策的高超?
4、学生各抒己见,并说明理由,涉及提到“东南风”时,教师要求找一找、画一画并读一读课文中描写东南风的句子,指名回答并理解暗写东南风的句子,出示明写、暗写东南风句子,全班齐读。
5、小结有关内容,分组分角色有感情朗读“火攻”部分,感悟火攻之计安排的巧妙,考虑的缜密以及火猛、风大,战斗的激烈。
6、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火烧赤壁片段。
2、学生自愿结组,热烈讨论。
3、指名回答,分析原因。
学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或收获?
1、上节课就有同学问:“曹操为什么相信了黄盖?”文中写的比较简略,而原著描述了庞统献连环计、周瑜黄盖上演苦肉计、蒋干中计等。请你们到《三国演义》这部古典名著中去读一读哪些精彩篇章吧。
2、曹操从华容道逃跑,可那里早有大将关羽把守。欲知后事如何,请读《三国演义》。
读三国故事,召开故事会,讲三国故事,评“故事大王”。
赤壁之战课件(精选15篇)篇九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率领、调兵谴将、计策、波浪滔天、眺望、缆绳、硫磺、不计其数、丢盔弃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读懂课文的内容,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使学生了解事情的经过和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引导学生如何从战役的具体过程中了解以弱胜强的原因。
学生在课前四人为一组,自叠纸船。
1、导语:三国故事,人人皆知。如“单刀会”、“三顾茅庐”、“草船借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的部分内容改编的《赤壁之战》。(板书课题)
2、你对“赤壁之战”有哪些了解?(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3、你还有哪些疑问?
1、学生小组学习:
(1)自学生字新词。
(2)围绕课始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3)对课文进行二次质疑,并由记录员负责记录。
2、全班交流:
(1)学习生字新词,注意字音、字形、字义。
(2)分小组指读课文。
(3)交流已经读懂的问题。
(4)各小组交流提出的新问题。
1、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2、连起来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1、解题。
(1)请齐读课题《赤壁之战》
(2)“赤壁”是地名,你能否把题目变成一句话。
(3)请把时间、交战双方和战争的结果加进去说一说。
2、从课文入手,概括主要内容:
(1)战争开始时,双方的力量对比如何?
(2)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战役?(以少胜多)
(3)把“以少胜多”也加进题目中说一说。(东汉末年,曹操与东吴的周瑜在赤壁进行了一场大战,东吴只有三万人,曹操号称八十万人,结果周瑜获胜,曹操战败。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4)出示写有上面这段话的幻灯片。
问:大家看,这段话与这篇课文有什么关系?(本文的主要内容)
(5)作为本课的主要内容,你觉得它还缺点什么?(东吴周瑜是如何取胜的?)
(6)那么东吴是如何取胜的呢?(用火攻打败曹操的。)
(7)把“火攻”加进去再说一说。
出示第二张幻灯片:(东汉末年,曹操与东吴的周瑜在赤壁进行了一场大战,东吴只有三万人,曹操号称八十万人,周瑜用火攻打败曹操,。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8)请大家回想一下,我们是从什么入手来概括课文的?
(课题)
(9)今后在阅读写事的文章时,可以从课题入手,用提问题的方法,逐一加入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主要内容。
1、“火攻”分哪几步进行的?请你用简单的词语概括一下每一步中双方的表现?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周瑜 曹操
黄盖诈降 骄傲轻敌
乘风攻敌 信以为真
火烧曹营 死伤无数
追兵掩杀 丢盔弃甲
2、黄盖诈降曹操为什么会相信?(从信中分析)
3、请大家齐读第26页第一自然段的第二句话。
4、周瑜凭什么断定诈降计一定能成功?
5、充分了解对方心理、特点叫做知己。那么与此相反的呢?——知彼(板书:知己知彼)
6、黄盖为什么选在有东南风的那天发动火攻?
(1)四人为一组用纸船演示一下东吴是如何火攻的?
(2)在演示的同时思考:东吴都利用了哪些有利的条件,又避免了哪些不利之处?
(3)教师深入到小组中参与讨论。
东南风——天时
曹操的人马驻扎在西北方向,东南风把火吹向西北——地利
曹军铁锁连船易于火攻
东吴发挥了擅长水战的优势而避免了长期相持、以少敌众的不一之处——扬长避短
归纳板书: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7、大家再来读第三自然段黄盖的分析,你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1、赤壁之战的结果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此后三国之间有混战了七十二年,才最后由西晋统一了中国。
请问:赤壁一战,你认为谁获胜好?(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1)曹操胜了好
(2)东吴胜了好
(3)谁胜了也不好,都是老百姓遭殃。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归纳:
第一种观点正确,曹操胜利就可以统一中国了。
第二种观点只从东吴局部的利益出发,保住了一方平安,却造成了长期的军阀混战。
第三种观点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长期对峙对老百姓的危害最大。
学生动手演示:拆开纸船,利用西北风,分路进攻,发挥人多的优势。
3、教师归纳总结:曹操要想取胜,根本原因还是要做到“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这是赢得战争的最根本的准则。
七十二年后,西晋大将王——曹操正是吸取了赤壁之战的历史教训,做到了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所以顺江而下直捣金陵,灭掉东吴,完成了统一。大家课下可以阅读有关三国的故事。
赤壁之战课件(精选15篇)篇十
周瑜和诸葛亮是全剧最主要人物,周瑜是第一男主角。吴宇森的《赤壁》试图超越《三国演义》,还原真实的赤壁之战。历史上的赤壁之战,周瑜是第一功臣,并且年纪比诸葛亮大,只是后来在演义中由于罗贯中“拥刘”的写作立场,才将功劳全都摊在诸葛亮身上。并且在演义中将诸葛亮塑造成神仙似的人物,长髯飘飘,羽扇纶巾,把周郎塑造成嫉贤妒能的白面后生。
从吴导演最初的设定,由周润发和梁朝伟分饰周瑜和诸葛亮,后来发哥退出改由梁朝伟饰周瑜来看,可以得出这一结论。小乔有戏。花那么多银子请来林志玲大概是要渲染周瑜的感情戏,这是一个卖点,周郎和小乔是历史上羡煞旁人的情侣。
剧中大概会让美貌与智慧兼得的小乔来启发周瑜的计谋,在赤壁之战的关键时候发挥巨大的作用。而孙权的寡嫂、孙策的妻子大乔也由林志玲扮演,大概戏份不会太多,只意在表现林志玲有分饰两角的表演能力,此外无他。孙尚香在赤壁之战期间就与刘备有情义,非是《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后才因“周郎妙计安天下”认识刘备,误打误撞成就与刘皇叔的婚姻,但戏份也不会太多。
剧中赤壁期间刘备与孙尚香的感情戏大概是在赵云的掩护下得以实施。大小乔的作用还表现在曹操的感情戏上。——这充分说明《赤壁》是战争大片之外的感情大戏。曹操的感情戏大概表现为觊觎大小乔的美貌上,然后铜雀台横槊赋诗,成为战争的导火索,与历史上的许多战事由美貌女人引发一样。
赤壁之战课件(精选15篇)篇十一
所加。
“赤壁之战”为我国古代战史上典型的以弱性强的战例之一,此战以孙刘联。
军获胜、曹操一方失败而告终,自此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意为:以历。
夏县(今山西夏县)人,宋代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
课文简析。
本文通过对赤壁之战的记述,提示了只要正确分析形势,指挥正确,劣势可。
以转化为优势,弱方可以战胜强方的战争规律。全文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助画方略”):写孙刘联盟形成的经过--战前的决策。
第二部分(“进,与曹军遇于赤壁”一结束):写孙刘协力破曹军于赤壁-。
战争的实况。这两个部分,前者详写,后者略写。作者之所以这样剪裁材料,是。
为了突出战争中思想策略的重要,而战争实况只是用了证明战前孙刘方面决策的。
正确。“运筹于帷幄之内,决胜于千里之外”,写战争的作品没有把主要的镜头。
推向战场,这是本文成功之处,显得不落俗套。
特点提示。
用人物对话来叙述故事情节和刻画人物是本文的鲜明特点。本文中对话部分。
约占了一半的篇幅,对孙、刘、曹三方的情况及战事的发展,很多都是通过人物。
的对话叙述出来的。特别是曹操的活动,几乎全由诸葛亮、鲁肃、周瑜的谈话告。
诉读者,这就在叙述上节省了很多笔墨,同时,这几个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也。
就跃然纸上了。
问题思考。
赤壁之战是一次有决定意义的大战役,整个战役涉及孙、齐、曹三个方面,
事件繁,人物多,作者在叙述时为什么确定以孙权一方为主?
解题思路。
赤壁之战由孙、刘、曹三方参加,刘备军事力量小,不是抗曹的主力,而曹。
以重兵威胁,孙权在劣势下,虚心听取各意见,作出正确决策,最后以弱胜强,
因而作者详写了孙权方面,以孙权一方为主,兼及其他两方,这就突出了重点。
赤壁之战课件(精选15篇)篇十二
教学目标 :
1、查阅资料,对课文的时代背景有个了解,学会自学。
1、初步学会10个生字,理解26个新词语的意思。
2、初步读懂课文,理清思路。
3、分段,学懂一、二两段。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课文课文。
教学难点 :赤壁之战双方的形式,采取火攻的原因。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周瑜在赤壁,以3万兵力打败80万曹军。
2、学习课文生字、新词,学习课文第一、二段。
3、理清课文思路,分清段落。
教学过程 :
一、揭提导入 。
1、播放歌曲:“滚滚长江东逝去,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2、这几句是我国哪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最开头的几句词?《三国演义》。
3、《三国演义》大家都不陌生,同学都看过电视,并课前查阅过许多资料,请同学说说你了解到的一些《三国演义》的知识,如时代背景,主要人物都可以。
4、学生上来介绍。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赤壁之战》就是根据这部我国著名的小说中的第49、50回的章节改变过来的。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学要求:(1)、 自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字、词、句作好标记。
(2)、通读课文,哪些一学懂了?哪些不理解?
2、交流自学情况,学生提出不理解的问题,有些暂不解答,以便进一步学习时重点考虑。
可能有的学生要提出以下问题:
(1)曹操有很强的实力,为什么会败给周瑜?
(3)战争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上来写在黑板上)。
三、讨论分段,沥青课文条理。
1、再读课文,课文按什么来写得?可分几段,说明理由。
四、深入学习,理解第一段。
1、自学互学,讨论思考。
自读,齐读,抓住哪些词句,读懂了什么?哪些不理解的?
2、交流出示句子:东吴的周瑜调兵遣将,驻在赤壁,同曹操的兵隔江相对。曹操的兵在北岸,周瑜的兵在南岸。理解“调兵遣将”和“隔江相对”并按照地图标出方向规定,画出曹、周两军对阵的示意图。(通过画图直观了解两军的地理位置,帮助学生理解周瑜为什么想到用“火攻”方法及曹操打败的原因。指名学生到黑板上话示意图。)。
板书:隔江相对。
3、读,这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五、深入学习,理解第二段。
曹操早已对江南的东吴虎视眈眈,蓄谋已久,这次他认为时机成熟,终于挑起了这场战争的开始。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第二段。
1、自学第二段,,你读懂了哪些词句?
2、检查自学情况。
思考:周瑜为什么说火攻是个好主意?
(2)曹操的兵都是北方人,坐不惯船,可是要渡过大江,非坐船不可。
a、理解“非……不可”表示的意思是什么?(必须)。
b、坐不惯船,却还要坐船,曹操是怎样解决这个矛盾的?(连接战船)。
c、书上是怎样写曹操兵士连战船的?
d、如有录象,就看一下连船后战船是怎样的及曹操当时的表情说话的语气,然后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议论。(可以看出曹操很傲慢,轻敌,不可一世)。
“火攻“是东吴将领黄盖分析形势后,精心制定的,(板书:火攻)可是周瑜说这一仗怎么大还得想个计策这说明什么? (周瑜对问题考虑得很周到)。
2、读课文这段重点写了什么?(战斗准备)。
六: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同学通过自查资料掌握了许多《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及内容。为我们学习《赤壁之战》奠定了基础。在学文时,我们主要是同学自学,讨论,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从整体到局部理解了课文的大致内容。下节课我们还具体学习文章最精彩的部分,周瑜和黄盖如何实施他们的“火攻”计划的,而曹操又是如何失策的。
七:作业 1、熟读课文。 。
2、抄写词语。
板书: 。
曹军 80万。
江 火攻 。
长
周瑜 3万 东南风 。
赤壁之战课件(精选15篇)篇十三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东吴获胜的原因在于知已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
2、理清课文条理,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非……不可……”造句。 。
4、流利地朗读课文。 。
教学重点: 。
1、了解东吴以少胜多的原因。 。
2、了解课文是怎样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 。
教学时间:3课时。 。
第一课时 。
教学目标 : 。
1、理清课文的条理。 。
2、了解的原因以及双方大致的情况。 。
教学教程: 。
一、揭示课题。 。
二、检查预习。 。
1、用生字卡片检查读音。 。
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 。
4、提出读不懂的问题。 。
三、给课文分段。 。
1、默读课文,想一想的过程,开始怎样,后来怎样,结果怎样,分段。 。
2、讨论分段。 。
(1)(2—4)(5—11) 。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
1、指句读第一段,评议。 。
2、“调兵遣将”是什么意思?周瑜为什么要这样? 。
3、“隔江相对”怎样理解? 。
(大江两岸,两军相对) 。
4、这段话讲了什么?(起因) 。
五、学习课文第二段。 。
1、指名读第二段,读后同学评议。 。
2、周瑜为什么说火攻是个好主意? 。
3、说说段意。 。
(打仗之前的准备工作。) 。
六、朗读课文第一、二段。 。
七、布置作业 : 。
预习课文第三段。 。
第二课时 。
教学目标 : 。
1、了解东吴怎样以少胜多的。 。
2、了解课文是怎样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 。
教学过程 : 。
一、复习导入 。 。
1、为什么说火攻是个好主意?请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 。
2、这节课我们要了解周瑜和黄盖是用怎样的计策打好火攻这一仗的。 。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三段,读后评议。 。
2、火攻这一仗是怎样开始的?学生默读第五、六、七自然段,讨论理解。 。
(1)文中几次提到“东南风”?为什么要在“东南风很急”的情况下来进攻? 。
(2)从哪里看出“曹操只道是黄盖来投降”而没有防备? 。
(3)黄盖是怎样接近曹军的? 。
(4)请同学根据这些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仗是怎样开始的? 。
出示挂图,让学生结合画面体会凶猛的火攻场面。 。
4、火攻这一战的结局怎样? 。
(1)“锣鼓震天”? 。
(2)曹操为什么要逃跑? 。
三、总结段意。 。
(1)朗读课文第三段。 。
(2)这段话讲了什么? 。
四、朗读课文。 。
五、布置作业 : 。
熟读课文。 。
第三课时 。
教学目标 : 。
1、概括课文中心思想。 。
2、练习造句,巩固生字词。 。
教学过程 : 。
一、复习导入 。 。
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
二、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
2、学生读全文,思考后讨论。 。
三、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四、学习生字。 。
1、出示生字卡,说说怎样记住的。 。
2、抄写词语。 。
五、练习造句。 。
1、体会“非……不可”“果然”的用法 。
2、口头造句。 。
六、作业 : 。
预习《田忌赛马》。 。
赤壁之战课件(精选15篇)篇十四
随苏子游赤壁(临赵孟頫赤壁赋)。
周末在家,很久都没有写长作品了,也因为工作很久没有出去旅行了,翻翻手边的字帖,决定随苏子游赤壁。赤壁赋里,我最爱的一句话是: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意思是:天地之间,凡物各有自己的归属,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人究...
暄和。
请不要被抑郁症打败自己。
下面是一个抑郁症患者的自杀宣言:“生存和成功的意志已经被压垮和挫败了······现在到了这样一个时刻,所有的东西都停止了发光,希望的光线失落了。”据媒体报道,世界卫生组织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抑郁症患者达3.4亿人。抑郁症已成为世界第五大疾病,预计到20xx年将跃居全球...
悦然一笑。
静看时光荏苒(一)。
还记得上学期和学委在图书馆学习时的一次聊天那是个关于后悔关于考研的话题,其实我每次正经起来(当然很少正经哈哈)谈话都会像做演讲一样跟别人阐述我那些“大道理”观点,记得那次我信誓旦旦滴和她说我从来都不后悔我也不会允许自己后悔就像对于我高中时候的状态我从来不后悔因为那时候...
念雨朵。
marvacollinsway。
幸福课讨论人是可以改变的这个命题时,推荐了这本书,我比较迷信,正好朋友那有一本,就借来看看,200多页的小册子,竟然花了我一个星期。整本书分为三个部分,collins成长过程,在公立学校当老师,观念不和,自己艰苦创立学校,写的很现实,教育在哪个国家都是一样的,人也是一样的...
赤壁之战课件(精选15篇)篇十五
1、通过学习课文,懂得以弱胜强的道理,培养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多谋善断的品德作风。
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剪裁技巧和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集中讨论人物对话中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通过人物的对话来分析人物的心理和性格。
教学难点通过对话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史家笔法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课型新授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板书及讲课内容):
一千八百多年前,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了黄河流域。为了一统天下,曹操南下击败刘表、刘备,占据了“荆、襄”之地,又乘胜企图以80万大军渡过长江,夺取江南东吴的地盘。面对强兵压境,孙权与刘备联合起来,在赤壁一带,与曹操决战。当时曹军号称80万大军,东吴周瑜率军3万,双方兵力对比悬殊。最后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战争以曹军大败而告终。“赤壁之战”以后,曹操一段时间内无力南下,奠定了魏、吴、蜀“三国鼎立”的局面。那么,东吴怎么会以少胜多,击败曹军的呢?这就是本文要讲述的故事。
以下均208年事,只标出月份:
七月曹操南下。
八月刘表卒,刘琮屯襄阳,刘备屯樊城。
九月曹军抵新野、襄阳,刘琮降曹。刘备南走,与鲁肃会于当阳,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曹军大败刘备于当阳长坂。
十至十一月曹军自江陵东下。孙刘联盟形成。周瑜从柴桑出军,与操遇于赤壁。黄盖火攻成功,操败走,经华容道至江陵,引军北还。
相关内容:
1、选自《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最大的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1362年的历史。由司马光花了19年时间编成。
2、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3、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于是定名为“资治通鉴”。
1、快速阅读课文,划分节次,找出生字词并解决。
2、以省略部分为分界线,全文分为两部分。请大家结合课文注释,概括各节大意,给第一部分分层。
1、是谁最先提出联刘抗曹的?他是怎样分析形势的?
2、鲁肃根据这种情况又提出了哪些对付的办法?
3、鲁肃去荆州是否为了吊唁刘表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