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的分析可以帮助学生们掌握作文的规范性和技巧性,提高写作的品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四季是几年级的课文(专业19篇)篇一
设计理念:
本课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第二课。《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本设计力求体现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位置,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为学生设计形式多样的求知活动,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活动中理解课文、积累词汇、拓展思维空间。激发学生课前搜集材料的兴趣,整合音乐、美术学科的方法,使静止的语言符号流淌出音乐的旋律,图画的意境。使语文课堂变得“充实”、“厚实”起来,唤起一年级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从而真正喜欢我们的语文教学。
学习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七、儿”2个生字。认识1种笔画“乚”和4个偏旁“月、雨、口、禾”。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四季的特征,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
教学重点:
认字和练习朗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朗读,感知四季的不同特征,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生字卡片。
3.课前收集四季景物的图片、儿歌、歌曲。
4.预习本课要求认识的11个生字。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画面渲染,激情导入、揭题。
同学们,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出示多媒体课件:秋天的景色)教师配乐朗诵:听,这悠扬的笛声。看,那满山遍野都充满着红色和金色。这里简直成了花的海洋、火的世界。瞧,那一棵棵高大的白桦树,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更加挺拔。金灿灿的叶子随风摆动,在细细看那一片片枫叶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更加耀眼。叶子红了,果实也熟了。瞧,那鲜红的山楂是多么可爱。那一串串水晶似的紫葡萄,更是惹人喜爱。还有这不知名的果实也挂满了枝头。这不,就连那小小的蘑菇也被这迷人的景色吸引了。一阵风吹来,一片片金色的叶子慢慢地飘落下来。
看了画面上的景色你们想说点什么吗?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季节?(板书:秋)你是从哪看出的?秋天,除了我们刚从画面上看到的景色之外,你还知道些什么?一年之中,除了秋季,还有哪些季节?(板书:春、夏、冬)真好,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四季,去欣赏四季的美丽景色。(揭题,板书:四季)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激发学习兴趣,是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生动、形象的画面,加上教师充满激情,诗情画意的配乐朗诵,把学生带进了硕果累累的秋天。通过自然的导入,揭示了课题,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
二、自主读书、合作探究。
1.借助拼音,自主识字。(培养自主识字的能力)。
2.同桌交流,相互帮助。(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组长检查,总结方法,练习说话。
(1)认读卡片上的生字。(提醒学生注意读准字音)。
(2)交流记字方法。(指导学生记住字形)。
(3)扩词练习。用“圆、叶、秋”扩词。(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词汇的积累)。
(4)练习说话。用“是”练习说一句话。(注重说话训练)。
4.自由读文。(在读中体现层次,培养学生的语感)。
过渡:同学们生字学得这样好,相信课文读得更棒。我们先自由读一读,然后比一比,谁读得声音最响亮,字音读得最准确,课文读得最熟练。多媒体出示朗读要求:
一读:咬字准确,声音响亮。
二读:读通句子,语速稍快。
三读:读得流畅,读出感情。
5.教师范读,学生评价。
多媒体出示评价标准:
一听:字音准不准。
二听:语速快不快。
三听:读得美不美。
6.学生赛读,师生评价。
(1)每组选一名代表,读后师生评价。
(2)组与组齐读,评出优胜组。
7.合作探究,美读课文。
过渡:同学们,你们想把课文读得更美、更好听吗?请大家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季节读一读,然后再比谁读得最美。
(1)小组合作、探究,选择自己喜欢的季节,美美地读一读。
(2)出示课件,启发、指导把课文读美。
(3)生生、组组、师生挑战读。
(4)熟读成诵。
(5)离开课本,看四季的画面,读一读,也可以试着背一背。
8.欣赏、背诵。
(1)学生离开座位,边欣赏画面,边做动作,边背诵全文。
(2)师生合作,共同背诵。
(3)思考:这么美的景物,大家知道是谁送的吗?(大自然)。
9.学生质疑,读中感悟。(培养学生质疑的好习惯)。
学生会提出以下两个问题:
(1)小草、荷叶、谷穗、雪人都是景物,怎么会说话呢?
(2)“谷穗”是什么?它为什么要弯弯的呢?
以上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教师引导方法来解决。
(设计意图:在阅读教学中,应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学生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注重学生词汇的积累、说话的训练、语感的培养,体现以读为主,读中感悟的教学原则。注意体现读书的层次性,读熟课文,读懂课文,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三、思维拓展,强化训练。
1.模仿书中的句子,展开想象,练习说话。
__________会对小鸟说:“我是春天。”
__________会对青蛙说:“我是夏天。”
__________会对____说:“我是秋天。”
__________会对____说:“我是冬天。”
过渡:同学们说的可真好,大自然中除了诗中所描写的这些景色,还有许许多多奇妙的景象。谁愿意把课前收集的描写四季景色的资料带上来给大家介绍介绍。
2.介绍收集的图片,练习说话。
3.分组活动,采用不同的形式来颂四季。(尊重学生选择的权利,可以采用背一背、画一画、唱一唱、说一说等多种方法,让学生充分展示,尽情发挥。)。
(设计意图: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激发学生课前预习的兴趣。通过背一背、画一画、唱一唱、说一说的方法,让学生在课程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四、写字指导。
1.认识笔画“乚”,指导书空练习。
2.指导书写“七、儿”。
(1)引导学生发现“七、儿”的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提醒学生在书写每个字时应注意些什么。
(3)学生练习书写,每字练写2遍。
(设计意图:写字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项不忽视的内容。针对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的特点,每节课上让学生动手写一写,即使是写1-2个字。既体现了读写结合的教学原则,又将课外作业在课内完成,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真是一举两得。)。
五、总结。
今天,我们不仅学会了文中的生字,读熟了课文,而且还读懂了课文。尤其是从课文中,我们还了解到一年四季不同的景物特征,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与可爱。课后,请同学们把四季中自己最喜欢的季节说给爸爸、妈妈听,再把课文美美地读一读。
板书:
四季。
春夏秋冬。
四季是几年级的课文(专业19篇)篇二
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可是,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可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又是多么尽职。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在不叫的时候,它还会咕噜咕噜地给自己解闷。这可都凭它的高兴。它若是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也一声不出。
它什么都怕,总想藏起来。可是它又那么勇猛,不要说见着小虫和老鼠,就是遇上蛇也敢斗一斗。
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腿脚还不稳,可是已经学会淘气。一根鸡毛,一个线团,都是它的好玩具,耍个没完没了。一玩起来,它不知要摔多少跟头,但是跌倒了马上起来,再跑再跌。它的头撞在门上,桌腿上,撞疼了也不哭。它的胆子越来越大,逐渐开辟新的游戏场所。它到院子里来了。院中的花草可遭了殃。它在花盆里摔跤,抱着花枝打秋千,所到之处,枝折花落。你见了,绝不会责打它,它是那样生气勃勃,天真可爱!
《猫》课文简说。
这篇精读课文细致、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和它满月时的淘气可爱,全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课文先从三个方面具体表现猫的性格古怪:讲它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讲它高兴时和不高兴时截然不同的表现;讲它“什么都怕”,但又那么“勇猛”。这三个方面的表现,看起来相互矛盾,但都是事实,所以说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再讲它小时候十分淘气。表现在:一是刚满月,腿脚还站不稳时就爱玩;二是稍大一点胆子越来越大,也就更加淘气。
这篇课文有两个非常突出的特点。首先是表达了真挚的`感情。老舍先生对家里的猫爱同儿女,因此无论是古怪还是淘气,在他眼里都是十足的可爱。而且人与猫之间互相信任,和谐相处,创造出一个非常美好的境界。其次是老舍先生平实无雕琢的语言风格。在介绍猫的性格特点时,只是将事实具体地写出,使猫的形象越来越丰满,性格越来越鲜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继续感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二是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用具体事实表现动物特点的描写方法。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出猫的性格特点的,教学难点是在阅读中体会“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性格、任凭、贪玩、尽职、屏息凝视、稿纸、梅花、变化多端、跌倒、开辟、枝折花落”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如何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出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的。
4、激起热爱生活的情趣,激发课外观察动物的兴趣。
四季是几年级的课文(专业19篇)篇三
去滁州,我们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琅琊山。
春天的琅琊山,山花浪漫。放眼望去,一片花海。樱花树上粉红色的花苞终于露出她的娇容,几只小蜜蜂正停在上面采蜜呢。梨花也开了,雪白的周围,几片浅绿的叶子陪衬着。
夏天,树木葱郁。原本开得正艳的花不知什么时候已不见了,浓密的绿叶替代了他。小蝉儿在树上知了,知了。的叫着,蝉声连绵不断。
入秋了,天凉了。秋风习习。天空中不时有鸟儿向南飞,他们要搬家了。山中游人稀少,十分静谧。
北风带来了冬天的讯息,树上仅有的几片树叶也被无情的吹落。气温越来越低,终于,结冰了。山中那晶莹剔透的一池湖水也冻住了。孩子们在冰上快乐的玩耍,全然不顾寒冷的'天气。雪花从天而降,把光秃秃的树妆换一新。
啊!这就是琅琊山的四季。真美!
六年级:2002720。
-->。
四季是几年级的课文(专业19篇)篇四
梁启超曰:恶!是何言!是何言!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欲言国之老少,请先言人之老少。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惟留恋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进取。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惟思既往也,事事皆其所已经者,故惟知照例;惟思将来也,事事皆其所未经者,故常敢破格。老年人常多忧虑,少年人常好行乐。惟多忧也,故灰心;惟行乐也,故盛气。惟灰心也,故怯懦;惟盛气也,故豪壮。惟怯懦也,故苟且;惟豪壮也,故冒险。惟苟且也,故能灭世界;惟冒险也,故能造世界。老年人常厌事,少年人常喜事。
惟厌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可为者;惟好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不可为者。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阳。老年人如瘠牛,少年人如乳虎。此老年与少年性格不同之大略也。梁启超曰:人固有之,国亦宜然。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国者,则中国老朽之冤业也;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彼老朽者何足道?彼与此世界作别之日不远矣,而我少年乃新来而与世界为缘。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则吾中国为未来之国,其进步未可量也。使举国之少年而亦为老大也,则吾中国为过去之国,其澌亡可翘足而待也。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四季是几年级的课文(专业19篇)篇五
春姑娘要用花瓣当信纸。
让春风妹妹当邮递员。
春风妹妹飞到哪儿就把信洒到哪儿。
信洒到柳林里。
小朋友的笑声就融成一篇交响乐。
信洒在小河里。
小鱼跳起了欢快的舞蹈。
信洒在山坡上。
小羊高兴的“咩咩”叫。
夏姐姐要给伙伴们写信。
夏姐姐要用树叶当信纸。
让太阳哥哥当邮递员。
太阳哥哥走到哪儿就把信撒到哪儿。
信撒在大海里。
鱼儿们吹着泡泡迎接夏姐姐的`到来。
信撒在沙滩上。
贝壳门夹住树叶高兴的呼喊。
信撒在云朵上。
鸟儿门高兴的扑扑翅膀。
信撒在大树下。
小猫咪兴奋的“喵描”叫。
秋妹妹要给朋友门写信。
秋妹妹用落叶当信纸。
让秋风弟弟当邮递员。
秋风弟弟吹到哪儿就把信撒到哪儿。
信撒在高粱地里。
高粱们高兴的弯下了腰。
信撒在田地里。
西红柿笑的胀红了脸。
信撒在果园里。
柿子兴奋的合不拢嘴。
信撒在菊花上。
菊花高兴的点点头。
冬爷爷,你要把信撒到哪儿?
哦!冬爷爷要把信撒到大家的心里。
让我们永远高兴,快乐。
四季的信,给我们带来了快乐。
四季是几年级的课文(专业19篇)篇六
本课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第二课。《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本设计力求体现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位置,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为学生设计形式多样的求知活动,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活动中理解课文、积累词汇、拓展思维空间。激发学生课前搜集材料的兴趣,整合音乐、美术学科的方法,使静止的语言符号流淌出音乐的旋律,图画的意境。使语文课堂变得“充实”、“厚实”起来,唤起一年级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从而真正喜欢我们的语文教学。
学习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七、儿”2个生字。认识1种笔画“乚”和4个偏旁“月、雨、口、禾”。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四季的特征,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
教学重点:
认字和练习朗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朗读,感知四季的不同特征,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生字卡片。
3、课前收集四季景物的图片、儿歌、歌曲。
4、预习本课要求认识的11个生字。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画面渲染激情、导入 、揭题。
同学们,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出示多媒体课件:秋天的景色)教师配乐朗诵:听,这悠扬的笛声。看,那满山遍野都充满着红色和金色。这里简直成了花的海洋、火的世界。瞧,那一棵棵高大的白桦树,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更加挺拔。金灿灿的叶子随风摆动,在细细看那一片片枫叶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更加耀眼。叶子红了,果实也熟了。瞧,那鲜红的山楂是多么可爱。那一串串水晶似的紫葡萄,更是惹人喜爱。还有这不知名的果实也挂满了枝头。这不,就连那小小的蘑菇也被这迷人的景色吸引了。一阵风吹来,一片片金色的叶子慢慢地飘落下来。
看了画面上的景色你们想说点什么吗?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季节?(板书:秋)你是从哪看出的?秋天,除了我们刚从画面上看到的景色之外,你还知道些什么?一年之中,除了秋季,还有哪些季节?(板书:春、夏、冬)真好,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四季,去欣赏四季的美丽景色。(揭题,板书:四季)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激发学习兴趣,是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生动、形象的画面,加上教师充满激情,诗情画意的配乐朗诵,把学生带进了硕果累累的秋天。通过自然的导入 ,揭示了课题,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
二、自主读书、合作探究。
1、借助拼音,自主识字。(培养自主识字的能力)。
2、同桌交流,相互帮助。(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组长检查,总结方法,练习说话。
(1)认读卡片上的生字。(提醒学生注意读准字音)。
(2)交流记字方法。(指导学生记住字形)。
(3)扩词练习。用“圆、叶、秋”扩词。(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词汇的积累)。
(4)练习说话。用“是”练习说一句话。(注重说话训练)。
4、自由读文。(在读中体现层次,培养学生的语感)。
过渡:同学们生字学得这样好,相信课文读得更棒。我们先自由读一读,然后比一比,谁读得声音最响亮,字音读得最准确,课文读得最熟练。多媒体出示朗读要求:
一读:咬字准确,声音响亮。
二读:读通句子,语速稍快。
三读:读得流畅,读出感情。
5、教师范读,学生评价。
多媒体出示评价标准:
一听:字音准不准。
二听:语速快不快。
三听:读得美不美。
6、学生赛读,师生评价。
(1)每组选一名代表,读后师生评价。
(2)组与组齐读,评出优胜组。
7、合作探究,美读课文。
过渡:同学们,你们想把课文读得更美、更好听吗?请大家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季节读一读,然后再比谁读得最美。
(1)小组合作、探究,选择自己喜欢的季节,美美地读一读。
(2)出示课件,启发、指导把课文读美。
(3)生生、组组、师生挑战读。
(4)熟读成诵。
(5)离开课本,看四季的画面,读一读,也可以试着背一背。
8、欣赏、背诵。
(1)学生离开座位,边欣赏画面,边做动作,边背诵全文。
(2)师生合作,共同背诵。
(3)思考:这么美的景物,大家知道是谁送的吗?(大自然)。
9、学生质疑,读中感悟。(培养学生质疑的好习惯)。
学生会提出以下两个问题:
(1)小草、荷叶、谷穗、雪人都是景物,怎么会说话呢?
(2)“谷穗”是什么?它为什么要弯弯的呢?
以上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教师引导方法来解决。
(设计意图:在阅读教学中,应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学生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注重学生词汇的积累、说话的训练、语感的培养,体现以读为主,读中感悟的教学原则。注意体现读书的层次性,读熟课文,读懂课文,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三、思维拓展,强化训练。
1、模仿书中的句子,展开想象,练习说话。
__________会对小鸟说:“我是春天。”
__________会对青蛙说:“我是夏天。”
__________会对____说:“我是秋天。”
__________会对____说:“我是冬天。”
过渡:同学们说的可真好,大自然中除了诗中所描写的这些景色,还有许许多多奇妙的景象。谁愿意把课前收集的描写四季景色的资料带上来给大家介绍介绍。
2、介绍收集的图片,练习说话。
3、分组活动,采用不同的形式来颂四季。(尊重学生选择的权利,可以采用背一背、画一画、唱一唱、说一说等多种方法,让学生充分展示,尽情发挥。)。
(设计意图: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激发学生课前预习的兴趣。通过背一背、画一画、唱一唱、说一说的方法,让学生在课程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四、写字指导。
1、认识笔画“乚”,指导书空练习。
2、指导书写“七、儿”。
(1)引导学生发现“七、儿”的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提醒学生在书写每个字时应注意些什么。
(3)学生练习书写,每字练写2遍。
(设计意图:写字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项不忽视的内容。针对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的特点,每节课上让学生动手写一写,即使是写1-2个字。既体现了读写结合的教学原则,又将课外作业 在课内完成,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真是一举两得。)。
五、总结。
今天,我们不仅学会了文中的生字,读熟了课文,而且还读懂了课文。尤其是从课文中,我们还了解到一年四季不同的景物特征,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与可爱。课后,请同学们把四季中自己最喜欢的季节说给爸爸、妈妈听,再把课文美美地读一读。
板书:
四季。
春夏秋冬。
教学特点:
本课采用了以画面导入 的方法,美丽的秋景动画,加上教师富有激情的配乐朗诵,吸引了所有的学生(学习本文时,正值秋季,所以安排秋季图片导入 ,自然、亲切)。上课伊始,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就被充分调动起来,为下文的学习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课中春、夏、秋、冬几幅动画的插入,不仅再现了当时不同季节不同景色的特点,而且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这一资源,突破了难点,培养了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使孩子了解到四季景色的不同特征。
课前安排的收集资料,以及课中安排的画一画、唱一唱、背一背、说一说这些环节,不仅帮助学生积累了知识,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读美了课文,读懂了课文,教学效果很好。
(作者单位:安徽省铜陵市杨家山小学244000)。
四季是几年级的课文(专业19篇)篇七
主要内容:
本文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高大挺秀的大白杨展开了讨论。在讨论中,两个孩子知道了,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主题解说:
作者的人物描写非常传神,对父子三人进行了语言描写和神态刻画,孩子天真烂漫,父亲严肃而又不失亲切。在心理描写上则非常含蓄,没有过多直接的'叙述,而是以神传情,意境深远,通过神态的变化来体现感情的波澜。
四季是几年级的课文(专业19篇)篇八
拨开两旁苍翠欲滴的竹子,发现里面竟有一条弯弯曲曲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在高大雄伟的山峦的映衬下,那条小河显得格外清澈!
远远望去,这条小河上停着一叶小小的渔船,渔船上坐着两个年幼的孩子。只见他们收起了撑船用的竹篙,也停下了划船用的木浆。诗人看到了这一幕,奇怪地想:咦?那两个小孩既然要划船,可为什么又把划船用的工具收起来了呢?诗人百思不得其解,只好走上前去询问那两个小孩。这两个孩子听见了诗人的疑问,不禁拍着手笑起来,他们朝诗人友好地做了个小鬼脸,示意他往下看,过了一会儿,一阵风刮来,小孩子们立刻撑起了雨伞,把他们高高举过头顶,这是小小的渔船好像前进了一点儿。小孩子们高兴地手舞足蹈。诗人终于恍然大悟,原来,他们是想把伞当成船帆,让渔船前进啊!诗人望着这两个小孩稚嫩的想法,不禁捋着自己的胡须,哈哈大笑起来!
事后,诗人欣然提笔,写下了《舟过安仁》这首诗:一叶小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四季是几年级的课文(专业19篇)篇九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重难点关键】:教学重点:通过语言文字体会张家界的迷人。
教学难点:知道张家界的武陵源为什么被联合国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认识它的美学价值和科学价值。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内容】:
一、回顾学法、导入新课。
出示课题:4*。
四季是几年级的课文(专业19篇)篇十
今天中午,我们刚准备去外面排队拿饭,走着走着,王力行就叫了起来。周围的人一下子围了过去,原来是一只壁虎。壁虎全身白白的,长长的尾巴,趴在地上一动不动。王力行和尹宇都怀疑它是变色龙。
我们拿好饭,坐到座位上的时候,壁虎“嗖”地跑到我的座位下,我吓了一大跳,脚简直不敢落地,生怕踩到壁虎,好刺激哦!这时王老师看见了,她拿起教鞭直直地插进壁虎的身体。壁虎还来不及躲闪,就被戳中了。王老师把教鞭放在垃圾桶的边上,然后抓紧教鞭往后拉,这样壁虎就被扔进了垃圾桶里。
王老师,你又做了一件让我佩服的事哦!
四季是几年级的课文(专业19篇)篇十一
1、学会“走、冬、春、百、瓜、果、谷、北”8个字;会认“季、歌、唱、种、行、园、粮、食”8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重点指导“瓜”字的写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
1.小朋友们,今天,老师把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请到了教室里,你们喜欢哪个季节?
2.师配乐范读课文。师:你们想读吗?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翻开书,自由的读一读,不会认的字多读一读。
2.小组内组长领读。
3.师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习情况。
4.指名当“小老师”。
5.再读课文,检查读书情况。
二、分节细读。
1、学习第一节。
(1)全班齐读第一节。
(2)指名朗读第一节。
(3)学习第一行,体会“悄悄”的意思。
指名朗读第一行。教师:春天来了,它悄悄地向我们走来,谁能学学“悄悄地走来”吗?指名学生模仿“悄悄悄走”让学生感知“悄悄”就是让人不易察觉到。
(4)指名朗读二、三行(课件播放:溪水流动“丁冬、丁冬”的声音。)。
师:听“丁冬、丁冬”溪水流得多么欢快啊!谁能用欢快的语气读一读。(读后同学互评,同位互读互听。)。
师:刚才我们读了春天溪水在唱歌,你在春天里还听到谁在唱歌?(学生讨论,如:小鸟、燕子、春雨等)。
(5)指名朗读四、五行。
你看到春天有哪些花开了?(从学生的讨论中,引导学生知道春天有很多花开了,这就是“百花齐放”)。
春天来了,农民伯伯在忙着干什么呢?(齐读“春耕春种忙”)。
(6)齐读第一节。
四季是几年级的课文(专业19篇)篇十二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认3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怀念。
3.体会童趣,培养观察生活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小组讨论,理解文章的内容。
难点:体会童趣,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培养观察生活的习惯。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歌曲导入(《童年》):同学们,现在老师播放音乐,咱们一起来唱一支歌。(播放音乐)刚刚同学们唱的的都很好,老师也沉浸在你们的歌声当中了,那你们在唱这首歌的时候有什么感受吗?(学生自由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让我们一起跟随课文中的小主人公走进她的童年吧。(板书题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齐读课题,问题:这个题目与我们平时学过的课文题目有何不同?
明确:题目中的三个词语中间有两个间隔符号。
2.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感受一下,读完这个题目,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在温暖的东阳下,一群骆驼队从远处走来,驼铃声悦耳动听,童年的“我”站在阳光中静静地看着,听着。
3.自由地朗读文本,圈化不认识的生字。
明确:毡帽咀嚼寂寞棉袄。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1.指名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作者回忆了童年的几个片段?
明确:四个画面。“学骆驼咀嚼”,“想象驼铃用处”,“想替骆驼剪毛”,“追问骆驼去处”。
2.小组讨论,哪个画面让你觉得最有趣?
明确:
(1)“学骆驼咀嚼”。学生读这一画面:“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老师有感情地朗读这一画面,学生模仿,谈感受。
明确:有的觉得很有趣,有的觉得很滑稽。(在模仿过程中体会作者当时的心理。)。
(2)“想象驼铃用处”
“骆驼队伍走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文中的“我”想象力丰富。
问题:父亲对“我”说了什么?
明确:爸爸想了想,笑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问题:在这里,爸爸为什么笑呢?爸爸会想些什么?
明确:女儿的话爸爸觉得很天真、可爱,可能也勾起了爸爸对童年的回忆。
3.从这两个片段中,能够体会“我”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我对“骆驼”的喜爱,感受到“我的”天真。
(四)拓展延伸。
请回忆你小时候或者现在有没有做过什么有趣的事情呢?分享给大家吧。
(五)小结作业。
学生谈收获,作业:仿写课文第四自然段,写写自己观察小动物的画面。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选自《城南旧事》,是作者对童年的回忆和怀念,语言优美,描绘了作者美好的童年,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感受画面,学生们都有小时候难忘的回忆,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分享童年趣事,但作者童年生活离学生生活实际比较远,可能无法深入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的心情,因此,在教学中我会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
四季是几年级的课文(专业19篇)篇十三
让孩子们课前完成三个预习作业:1、思考:同学们到外地做过客吗?有什么强烈的感受。2、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和同学们说说对秋天有哪些认识。3、现在已过中秋,到生活中寻找秋天的足迹,写写在寻找的过程中的特别感受。(其中二三项选择完成)。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学习能理解古诗内容,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句所描述的情境,感受诗人的孤独、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2、学会本诗中的生字。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4、能学懂一组思念亲友类古诗,提高阅读、理解古诗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感受诗句中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前准备】。
1、学生预习并了解相关知识,收集相关资料。
2、小黑板及录音机.(音乐:二泉映月)。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到外地做过客吗?在别人家里做客的心情怎样?
生回答。
师:这就叫做做客的心情,一种思念家乡、思念自己的家园的心情,简称“客情”。(板书:客情)。
2、一年有四季,那么在什么样的季节出远门,最容易促使你思念自己的家乡呢?(是……还是……阳春三月、夏日炎炎、秋风萧瑟、寒冬腊月)为什么?说说寻找到了那些秋天的足迹,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包括你听到的、闻到的、看到的、摸到的、收藏到的,都可以说一说。
3、下面我们来学习一首古诗,看看宋代诗人叶绍翁怎样来描写他秋天客旅在外的思乡之情。
4、齐读题。
师:谁能跟大家说说这个题目的意思。
根据学生回答点明“书”、“所见”的含义。
谁完整地把题目的意思说一说。
再齐读一遍题目。
二、初读诗歌,感知大意。
2、看图,哪些地方猜中了?诗人还看见了些什么,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3、自由默读课文,看看使人究竟是怎么写的。
4、师出示生字卡:萧萧、梧叶、促织,让生拼读。
指导“促”、“深”的写法。
5、这首诗的左下角有注释,注释就是注出解释,它是帮我们理解生字词的,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现在请大家边读课文边看注释,看谁先能弄懂全诗的大意。
6、生自由读、讨论。
7、这首诗都能读通了吗?谁来读一读。有谁能背出来吗?
同桌互相背诗,看能背出的有多少。
三、精读课文,感悟诗意。
1、让我们进一步深入学习这首诗。
诗人在夜里到都看到听到了些什么?先读前两句,认真读仔细想,在重点的词语下画一横,想好了举手。说说诗人在这两句写了些什么。
(着重解决“动客情”,引导生领会诗人在秋风扫落叶、寒意袭人的夜里孤单寂寞苦闷的心情,自然的感悟到诗人的想念家乡想念亲人的感情。)。
2、读前两句诗,指名读,想想该怎么读,为什么这么读。(指导朗读,“动客情”处应低沉、感伤、速度较慢。)。
3、正在诗人思乡之情无处排解之时,接下来诗人又发现了什么呢?
指导学生看图,看注释,读后两句(生默读),画记重点词。
(交流画记的重点词,尤其是“知(料定)”、“挑”)。
4、读了这两句,你们高兴吗?为什么?
师:为什么?他可能进一步的又想到些什么?(想到自己的家乡和童年)。
师:所以,“动客情”就成为了全诗的中心词,整首诗都蕴含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我们要抓住这个中心词,更好地用心的感受这种深切的感情,把全诗读一遍,看能不能读出这种感情。
5、生自由朗读。师观察学生的朗读,并及时地反馈学生中读法不当的地方,让大家帮忙思考应该怎样读好。师适时可示范一下:你看是这样读的吗?(前面动客情吐字要清,适当放慢,后面诗人看见儿童抓蟋蟀时的灯火,这场景确实令人愉快,但同时又更进一步的勾起了诗人思念家乡和自己的童年的感情,所以读时可以明快些,但不可过快。)。
6、再读全诗。师和生一齐读。
7、回顾所学过的《静夜思》,背一背。
明月为什么会促使李白思念他的家乡呢?
这就叫做联想。萧萧梧声、江上的秋风同样也使得叶绍翁动了客情,有个成语讲:看见某种景象而引起某种思念之情,就像两位诗人那样,谁能猜出这个成语(触景生情)。触景生情是诗人写作的根本。
8、现在让我们一起走入当天诗人内心的内心世界好吗?师带领学生走入诗人内心去领会这种感情(配乐解读):夜深了,诗人孤单单的多寂寞呀,上床睡吧,又睡不着。秋风萧萧的吹,树叶落了,送来寒意,那篱笆下捉蟋蟀的儿童呀,让他更加思念遥远的故乡、亲人……这一幕幕情景涌上诗人心头,越想越怎么样,越想越睡不着,兴奋,活像阵阵风浪在心中翻滚,忽然,几个浪头相互碰撞,“砰!”的一声撞起了什么?雪白的浪花。此时,诗人眼前一亮,蹬开被子,翻身下床,就干什么呢?就写下了这首思念家乡、亲人的诗篇,名为《夜书所见》。
9、诗,就是诗人在生活中的激情碰撞出来的浪花!大家再饱含感情地把这首诗诵读一遍吧。
四、作业超市。
1、背诵古诗。
2、到生活中感受一下秋天的足迹,写一写。
四季是几年级的课文(专业19篇)篇十四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老师对学生如何做人方面的启蒙,感受作者对启蒙老师崇敬、感激和怀念的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老师对学生的启蒙,唤起学生对美好的小学生活的回忆。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检查预习。
四季是几年级的课文(专业19篇)篇十五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首诗歌。作者采用第一人称,以一个山村的小孩子的口吻,通过我与妈妈的对话,表达了自己非常想去北京天安门广场看看升旗仪式的强烈愿望,感情真挚。
[教学设想]:
《新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要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本课教学重在对学生进行热爱国旗,热爱北京首都的情感教育,以求达到以境唤情,以文悟情,情文相生的境界。
[教学目标]:
1、能认识13个生字,会写广、升、足、走4个字,认识两个偏旁心,方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知道北京是我国的首都,五星红旗是我们的国旗,懂得热爱北京、热爱祖国。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
1、谈话:同学们,每个星期一,我们都要举行升旗仪式,你们能谈谈感受吗?
2、激情:同学们,在我们的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上,每天我们的国旗都同太阳一同升起,那场面非常壮观。你们想去看看吗?(生:想)。
3、出示课题,请同学们带着此刻的心情读一读课题。(指读,齐读,读好题目)。
4、播放升旗的录象。(观看后,说说你有什么想法?)。
(评析: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对为什么要升旗,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的升旗仪式,都是那么的陌生。因此,如果没有感性的认识,是很难激起他们的情感。这里,通过结合平时的升旗活动,用谈话的方式,了解他们对升旗的感受。并用录像播放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让他们感受这种庄严雄伟的气氛,并为学习下文做好铺垫。)。
二、朗读课文,悟情。
1、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生字。
(2)、全班交流:提醒难读的音,难记的字。
(3)、分句读课文。
(评析:小组合作学习,布置了具体的学习任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生字的'积极性,并能在学习中培养合作精神。在交流中,学生有重点地提出了难读,难记生字,既节省了时间,又突出了难点。)。
2、再读课文:
(1)、学生再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2)、交流:
观的含义。指导朗读。
c:品读第三句:教师引读第一行,学生齐读第二、三行。同桌议一议,怎样读才能表达我的强烈愿望。
(评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因此,只有让学生读懂了课文,才能与文本进行对话,才能领悟其中的感情,从而读好课文。)。
两个句子有什么不一样?怎样读好书上的这句?
(评析:通过对比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句子中小男孩想去北京的迫切心情。)。
3、有感情的朗读。(男女生赛读,配乐朗读)。
(评析:在学生熟悉的《我爱北京天安门》的乐曲声中,学生的情感得到共鸣,读课文更能入情入境。)。
4、指导背诵。
三、拓展延伸,延情。
1、读了这课,你读懂了什么?(结合说说我国的首都是,我国的国旗是)。
2、课外阅读补充:《国旗歌》。
3、你还了解北京的什么?出示课前收集的北京风景图片及有关的资料,介绍北京美丽的风光。
(评析:拓展延伸,补充材料,使课堂的容量、密度增大。通过你读懂了什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适当的补充课外阅读、北京风光介绍等,不但能让学生更多的了解北京,更能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延续。达到课已尽,而意未了的境界)。
教后反思:
本课教学我以情贯穿全文,以情为导线,引领学生一步一步地感受到小男孩迫切想去北京的心情。具体做法是:
一、通过多媒体的展现,激发学生的情感。
山村的孩子对天安门的升旗仪式也许是陌生的(我们的孩子也不例外)因此,我们利用了多媒体的优势,在学生面前展现了天安门广场升旗的雄伟壮观场面,让孩子置身其中,让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起他们的热爱国旗的感情。如:当我播放录象升国旗的时候,很多学生情不自禁地喊出了哇!并随着国歌声的响起肃立,那种气氛,俨然自己也在其中。后来,当我问他们看完后有什么想法时,有的孩子说,我真的很想去北京看看,有的说我长大也要当升旗手等等。
二、通过多种形式的品读,领悟文中的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每个孩子的生活经历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所以每个孩子的语言表达,情感体验多有不同。初读时,我让他们合作学习字词,然后再重点交流。品读时,我先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然后指导学生讨论、理解,再指导朗读,最后再以多种形式的读,如:齐读,赛读,同桌读,配乐读等来领悟其中的感情。
三、通过拓展延伸,延续学生的情感。
如果说这节课只停留在让学生背完课文就结束的话,学生的情感就不会深入。在课后我让学生阅读补充材料《国旗歌》,让学生欣赏北京的美丽风光,并配以歌曲《我爱北京天安门》,再次激发了学生的热爱北京首都,热爱国旗的思想感情,让他们的情感得以升华。
四季是几年级的课文(专业19篇)篇十六
星期天,我去外婆家玩,忽然看见窗台上有一只壁虎。我走过去它也不动,我觉得很好奇。仔细一看,原来它被粘在了窗台上。
我问婆婆这是怎么回事。婆婆说:“壁虎不小心被粘蝇纸粘住了,你哥哥把它救了下来。但是它身上有胶,又被粘在了窗台上。”看着壁虎可怜的样子,我决定要救它。
妈妈告诉我用爽身粉。我找来了爽身粉,用手捏了一点儿放到它的旁边。这时壁虎的嘴巴一直张着,好像知道我要救它了,跟我说谢谢呢!我用筷子一点一点地把爽身粉弄到它的身下,它终于被我解救了,只见它“吱溜”一下就跑了。
我救了一个小生命,我很开心。
四季是几年级的课文(专业19篇)篇十七
1.会用多种方法认识“对、说、是、荷、圆、夏、秋、雪、肚、就、冬”11个字。
2.正确地书写“四、日”2个字。
3.正确地朗读课文,并读出课文节奏,体会四季的美。
1、认识11个生字,初步掌握一些认字方法,会写“四、日”。
2、读出四季的美。
1、根据不同的认字方法识记生字。
2、读出四季的美。
课件。
一、导入。
师:同学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秋季),来,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生:树叶变黄了生:奶奶地里的花生、玉米成熟了)真是善于观察的孩子。那一年中,除了秋季,还有哪几个季节?(生:春季、夏季、冬季)。
师:好,你说,太了不起了,你一口气说出了所有的季节,来,大家说我来写。(板书:春夏冬)同学们你们看这三个字都是要求我们认识的字,谁会读?说说你是怎么记它的?(加一加秋注意读音)集体读。
师:春、夏、秋、冬,人们把这四个季节合在一块儿叫做?生:四季(板书:四季)同学们伸出右手食指跟我一起写课题。
二、检查预习。
生1:不认识的字我问爸爸、妈妈弄会了。师:能虚心向爸爸妈妈请教,真不错!
生2:看拼音自己拼会了。师:借助拼音识字,真是一种好方法。看来啊,咱班同学都是善于学习的孩子。
三、新授;
1.自读课文。
2、教师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了解及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师:刚才同学们读得真起劲!老师真喜欢听同学们放声读书的声音。课文你们到底读的怎么样?老师可要考考你们,你们敢不敢接受老师的考验?(生:敢!)好,指名读。
师:这篇课文中的生字词宝宝可顽皮了,他们都从课文中跳到大屏幕上了,你还能认出他们吗?(大屏出示词语:)你们先试着读一读。
师:两个小老师教的好,同学们学的也认真,都会读了吗?好,我来考考大家。(去掉拼音的生字)。
师:这也难不倒你们,好再来,老师指哪个词你就读哪个词。(快速指读)。
师:看来打乱顺序读也难不倒你了。
师:生字回到课文中,你还能认出他们吗?那好,我找一段最难读的,最后一段,同学们先自己练一练,待会儿我们来比赛读。
师:来,一起读读这些字。(生字:雪、肚、说、就、是、冬)师:来,咱们再倒着念一遍。
师:这次,我指哪个,你就读哪个,咱们跳着念一遍。(最后读“肚”)。
师:谁想扮演小雪人?我可要顽皮的小雪人,像小猴子一样顽皮的小雪人哪!(指三名学生)。
师引:雪人大肚子一挺,走近生摸摸肚子哎哟你这肚子可真够大呀!小手放在哪儿呀?多神气的小雪人啊!他顽皮地说(我就是冬天。)。
师:哎哟,表情这么平淡,这个小雪人可不够顽皮!看我这个小雪人!师示范动作读:“我就是冬天。”老师表演的棒不棒,那给点掌声啊。你再来试试!师:可顽皮多啦!他顽皮地说——我就是冬天。(突出了词语“就是”)师:真顽皮呀!他顽皮地说——我就是冬天。(突出了词语“冬天”)师:多顽皮的小雪人啊,不知道你们听出来了没有,刚才这三位小雪人说的话可不一样,有的突出了“冬天”这个词。示范读,我们也象他们一样顽皮地读读吧。
生5:拉长声音突出了“我”师:我们一起像他这样读。
师:你们看同样的的句子有不同的读法。咱们一起合作读,我读前两句,你读第三句,你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指屏幕)来,小雪人们站起来,注意不要碰响凳子哟!
师:雪人大肚子一挺,你的肚子可没挺起来,他顽皮地说——生:我就是冬天。
师:小雪人们请坐!有的同学马上就坐好了。
师:刚才我们一起走进了冬天,四季里你还喜欢哪个季节?(你喜欢夏天),好,你给大家读读!
师:老师听见你把这个词语读的很准确(板书“圆圆”),能领着大家读一遍吗?大家能加上动作读读这个词语吗?文中说什么圆圆?(荷叶圆圆)指板书“圆圆”这个词有什么特点?(他们俩一样)。
师:是啊,他们长的一模一样,像一对双胞胎。在课文中你还能找出像这样的词语吗?
生2:“尖尖”小眼睛真亮啊!(板书)师:还有吗?生3:“弯弯”(板书),你也能这样说话吗?来,我们一起说说,苹果怎么样?你说?(苹果大大)。还可以说?(苹果红红师:你来?(苹果甜甜)(苹果脆脆)(苹果酸酸)来,看看老师,脸蛋?头发卷卷。好,词语说的这么棒,这段话能读好吗?男女赛读。谁再来交流自己喜欢的季节,好你来说,(我喜欢春天。)那你给大家读读,嗯,读的声音真响亮,你知道草芽是什么?(刚刚发出的小芽)。师:它是什么样子?(生:尖尖的)草芽是尖尖的,这是他的形状,他的颜色呢?(生:绿绿的)师:摸一摸感觉?(生:软软的)师:这绿绿的软软的小草芽长在花园里,长在校园里我们要怎样对待他们呢?生1:我要给它浇水。生2:我不踩它。
师:你们真是有爱心的孩子。师:看来大家都喜欢小草芽,那我们就来当当小草芽吧。来,小草芽们,闭上眼睛,你在又黑又冷的地下度过了一个漫长的冬天,春天到了,你钻哪钻哪使劲钻哪,终于钻出了地面,小草芽你钻出来了吗?睁开眼睛,小草芽你看到了什么?生1:我看到了红红的太阳。
师:说的多完整!啊暖洋洋的,多暖和呀!你的心情怎么样?(开心)师:(走向另一生)小草芽你看到了什么?(生2:我看到了小鸟在天上飞。)师:你呢?你还听到了什么?(生4:我听到蜜蜂在嗡嗡地叫。)。
师:是啊,春暖花开,蜂飞蝶舞,多美丽的春天啊!你们的心情怎么样啊?
生:(纷纷表达)我很高兴;我很快乐;我特别特别开心……。
师:那就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吧。哪棵小草芽来表达一下自己的心情?
师:真是一株高兴的小草芽!嘴角都翘起来了。师:还有谁想读?师:好,我们一起读读。
师:大家的读书声秋天的谷穗也吸引来了,谁愿意把这段读一读?好,你来,其他同学认真听,看谁的小耳朵最灵,能够发现这个同学哪儿读的好,向他学习;哪儿读的不好,提醒他。
师:谁来给他评一评?(他读得声音真响亮。)师:你能像他这样读一读吗?师:嗯,声音真响亮。(他读得非常流利)师:
听,同学们都在夸你呢,心里美不美?老师给你提个建议,若果你能加上动作读就更好了。你能加上动作领大家读读吗?师: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丰收的秋天吧。(起立生:齐读)。
四、拓展运用。
师:不知不觉,我们走过了四季的美景,这么美的景色,这么美的语言,我们把它存在小脑袋里好吗?(生)。
生1:桃花红红。师:第一句诗出来了!他对谁说?生2:他对小松鼠说。师:可以啊,我是?桃花在什么季节开?(春天)生3:我是春天。师:我们连起来读读我们做的诗吧。
生:桃花红红,他对小松鼠说:“我是春天。”
师:你们看其实当小诗人并不难,来,谁想用自己喜欢的事物来编一首小诗吗?
生4:落叶飘飘,他对小鸟说:“我是秋天。”
师:第一位小诗人诞生了,能大声说出你的名字吗?
生5:苹果红红,他对人们说:“我是秋天。”
五、这节课我们认识了生字,品读了课文,还做了小诗人,最后我们一起把满树的果实摘下来送回家,好吗?这节课咱们就上到这,下课,再见。
四季是几年级的课文(专业19篇)篇十八
如果说他的命运是破旧的花架,那么因为他的坚强意志,变得繁花似锦、光彩夺目;如果说他的命运是那漆黑的夜空,那么因为他的坚定信念,变得繁星闪烁、闪闪发光;如果说他的命运是那贫瘠的土地,那么因为他的坚持不懈,变得郁郁葱葱、翠绿油油。现在的我们有着如此好的学习环境,又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了呢?我们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无法与宋濂之路的艰辛相提并论,他的精神将会激励我们不断前进。宋濂之所以能做到乐以忘苦,是因为有了精神的寄托,思想上的追求。我们也要有所追求,不是追求外表的光鲜亮丽,而是追求内心的充实满足。让我们用心去感受学习带给我们的快乐。这种快乐是其他物质所代替不了的,让我们去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你可知道他的得来不易,让我们去感谢困难,是它磨练了我们,发挥了我们最大的能力,让我们知道自己潜能是无穷的。苦难并不是不幸,跌倒了爬起来我们才知道寻路的重要和开路的不易。而我们走过这段泥泞坎坷,前面的大风大浪我们也会无所畏惧。
如果你意识到,生命是条单行路,你永远不可能再次路过相同的风景,那么你就更应该珍惜现在所拥有的,用更坚定的意志去追求你的梦想,信念。更加努力的学习,直到达到你期望的结果。
四季是几年级的课文(专业19篇)篇十九
兰亭集序是中国晋代(公元353年),书圣王羲之在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写出“天下第一行书”,也称《兰亭序》、《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
公元353年4月22日(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距今已1661年),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饮酒赋诗。王羲之将这些诗赋辑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并挥写了一篇《兰亭集序》。
唐太宗对他推崇备至,曾亲撰《晋书》中的《王羲之传论》,推颂为“尽善尽美”。还将临摹本分赐贵威近臣,并以真迹殉葬。
公元353年暮春之初的3月3日,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士谢安、孙绰等42人,在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的兰亭,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酒会。他们面前是一条弯弯曲曲的溪水,水面上飘着一只有两耳的椭圆形酒杯,酒杯顺着清淸的溪水漂流而下,漂到谁面前,谁就拿起一饮而尽,并要借着酒兴饮诗咏怀,这就是盛行于汉魏至南北朝时期一种独特的饮酒习俗——曲水流觞。
这次酒会留下了大批诗作,王羲之也在酒酣之际,兴致勃勃地挥毫疾书,为诗集写了一篇序,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这篇作品,共有28行,324个字,可谓笔飞墨舞,气象万千,达到了高度的艺术境界。全文以“之”字最多,计有19字,字字别开生面,无一雷同,不愧是王羲之最得意的作品。历代书法家无不推崇“兰亭集序”,认为它是我国行书的绝代佳作。
据史书记载,《兰亭集序》写在茧蚕纸上,笔端是用鼠的胡须做成的。王羲之也非常欣赏自己的这幅作品,曾一再叮嘱后代要好好保存,所以这幅作品在南北朝时期,一直保存在他的子孙手里,直到第七世孙智永。智永是陈代永兴寺的高僧,活了将近100岁,他去世时,把《兰亭集序》交给了弟子辨才。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喜欢书法的皇帝,尤其推崇王羲之的书法,他想尽办法到处搜集王羲之和王献之的真迹,除《兰亭集序》外,几乎所有真迹都被他找到了。经多方打探,唐太宗知道《兰亭集序》在僧人辨才的手中,便多次派人到辨才处讨求,而辨才始终推说这幅书法已经在战乱中丢失了。最后房玄龄推荐监察御史萧翼设计行骗,费尽心血,终于将它弄到手。
唐太宗高兴极了,对《兰亭集序》爱不释手,把它视为“国节”,对房玄龄、萧翼、辨才给予重赏,还命令名手赵模、冯承素、韩道政、诸葛贞四人拓摹一些副本,分给太子、诸王和近臣,让他们好好学习王羲之的书法。经唐太宗这么一提倡,以后学书法的人几乎都要临摹王羲之,以便从他的书法中得到启发。
从此,王羲之的貞书,也就成了代替汉魏笔法的书体正宗。可惜的是在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临死时把太子叫到了床前,对他耳语道:“我想把《兰亭集序》带走。”就这样《兰亭集序》手迹被作为殉葬品埋到了唐太宗陵墓昭陵中了,唐太宗希望他能在另一个世界里,还能继续欣赏王羲之的这幅佳作。
可惜的是后来唐太宗墓被盗,《兰亭集序》手迹也从此失传了。后世流传的只有摹本,艺术风格并不一致。现在能够看到的本子,有被认为是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等人的莩本。除墨摹本外,还存有石刻本。但这些传世本是真是假,一直是历史上争论不休的问题。
最早对传世本可靠性提出怀疑的人是清代生活在乾隆年间的赵魏,他认为王羲之《兰亭集序》貞迹的石刻本,没有保留任何隶书的痕迹,而南北朝时期至初唐存世的碑刻往往有隶书的遗意,所以现流传下来的王羲之的真迹石刻本“若非唐人临本,则传摹失真也。”赵魏只是对《兰亭集序》的真伪提出了怀疑,而清光绪年间的广东人李文田更是大胆地质疑,认为兰亭序帖根本不是王羲之的作品。
他把《兰亭集序》序文与王羲之的《临河序》进行比较,发现无论从篇名还是到文字上,两者都有很大的差异,但所讲的却是一回事。另外他还认为,王羲之的书法不会脱离汉魏隶书太远,不会写出南北朝时期梁陈以后的书体来,所以这幅书帖只能是隋唐时期的书法佳作,不是王羲之的书法作品。
郭沫若先生根据新出土的文物为例证,发挥了清代李文田的论点,进一步论证了《兰亭集序》序文既非王羲之的原作,帖文也不是王羲之所书。他断定传世的序帖是王羲之七世孙智永的作品。郭沫若把与王羲之同时代的一些碑刻作品和写本,拿来和《兰亭集序》书帖相比较。发现《兰亭集序》的文字体段与同时代的作品相差悬殊。《兰亭集序》的笔法,和唐以后的楷法是一致的,把两汉以来的隶书笔意全失掉了。
他又将《临河序》与《兰亭序》比较,得出了“《兰早序》是在《临河序》的基础之上加以删改、移易、扩大而成”的结论。郭沫若先生还进一步研究认为:早在梁武帝时期,王羲之的真迹巳经寥如晨星,而依托临摹之风却盛极一时。到了唐代初年,时代又隔了100多年。中间经过了南北朝时期的大**,书画作品流失的也很多。
唐太宗为了收购传世的书法作品,不惜花费重金,自然也就刺激了大量伪作的出现。而智永也具备了制作伪品的条件,一则他是王羲之的'七世孙,特殊的身份就是最好的王牌;二则智永的书法也很有名,隋炀帝曾称赞他的字“得右军(王羲之做过右军将军,所以有人也叫他王右军)之肉”,可见他的书法造诣是很高的,他的一些书法作品有时确实可以以假乱真;三则智永还会作文章。
郭沫若先生认为:《兰亭序》中的有些语句很合“禅师”的口吻,就其时代来说也相适应。所以书帖是智永的作品。
不同意《兰亭集序》书帖是伪作的人则认为:从序文的内容来看,《兰亭集序》的思想和王羲之的儒、释、道三者混杂的思想是一致的;从书帖的书法特点来看,也是王羲之的作品无疑。因为篆书和隶书是有传统的宮书,王羲之所写的行书和貞书是当时的新字体,还不能登大雅之堂,直到唐初才被公认,见于碑刻。
为了郑重其事,得到官方的认可,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写经字体含有隶书的韵味。王羲之的书帖是在书法上发挥了他的独创性,所以《兰亭集序》完全摆脱了隶书的痕迹,正是由于他有所革新,有所前进,超越前人,所以他开创的风格才成为隋唐以来书法发展的主流。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把书帖的作者定为智永,属于想当然的说法,证据不足。
《兰亭集序》是真是假,看来还要继续辩论下去。来揭秘吧认为无论它是王羲之的作品,还是智永的作品,它在中国书法史上的魁首地位都是不可否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