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管理的哲学基础论文(汇总20篇)

时间:2023-10-30 作者:字海优质管理的哲学基础论文(汇总20篇)

范文范本是我们写作的好帮手,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掌握一种文体的要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范文,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写作的启示。

优质管理的哲学基础论文(汇总20篇)篇一

有学者认为,教材就像是乐队的乐谱,课堂教学就像是乐队的演奏,教学效果和学习成绩则是观众的反应。从中可以看出教材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由于高职院校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不同,因此,重视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教材的编写质量,并理清编写思路,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管理一线培养应用型人才。由于目前招生体制的限制,高职院校只能在本科院校录取完毕后,从剩余的考生中招录新生,因此不得不承认高职院校的新生素质普遍比本科院校的新生差。尽管目前管理学基础相关的教材非常多,但相当数量版本的教材理论性太强,不能贴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实际,导致学生难以读懂,这也造成了一些管理学教师在教学上的困难。因此,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课程教材一定要克服这些不足,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探索高职高专管理学课程教学的新特色。

管理学基础既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同时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于没有任何社会实践与管理经验的学生来说,要完全领会其中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教材的编写,应该始终围绕一个管理学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展开:即一个合格的管理者如何对其所在的组织进行有效的管理。

(一)突出体系,结构完整。

对于将来要走向社会,特别是能够成为管理者的年轻大学生而言,按照管理过程的逻辑体系对教材内容体系进行安排是合理的。因为管理者的责任在于对其所在的组织进行有效管理。有效管理旨在达成组织目标,而由组织所处的环境、管理主体、管理客体构成的管理系统又有众多的不确定性,有效管理就在于通过合理的管理手段减少不确定性带给管理目标实现的影响,这些基本手段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因此,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教材内容总体应该由两大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管理学概论,包括管理与管理系统、管理思想及其发展;第二部分为管理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与此同时也要强调企业道德与社会责任,以此构建内容体系。

(二)内容安排有序,注意增强教材的可读性。

管理学基础教材内容应该按照管理工作的顺序安排,自认知管理起,经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落脚于企业道德和社会责任。如此的体系安排,使得读者能够从宏观上比较清晰地把握管理学的主旨、研究对象以及总体脉络。

(三)章节体例新颖,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需要紧紧围绕高职教育的教学规律与教学特点,在内容、结构、编写体例方面进行一些尝试和创新,力求教材能够适应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特点和规律,但同时也需考虑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寓教于乐。基于此,在教材编写时,每章内容均应该以导入案例开头,以管理游戏结束,在章节中通过设置“管理故事”“相关阅读”“案例分析”等教材理论的延伸栏目,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训练意识、互动意识、交流意识等。

(四)内容观点应适时更新。

管理学基础课程不仅是会计学本科专业的必修课,还是工商管理专科各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只有将当下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涵盖,再将当前管理工作实践融入到教材中,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使学生掌握现代管理的基本原理与管理方法。

(五)语言表达通俗易懂。

在编写教材时,应按照高职教育“必需、够用”的理论教学要求落实,确保教材内容全面地概述管理学的基础知识。管理学理论知识较多,加之学生对企业和社会缺少一定的认知,致使学生学起来比较抽象。而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便于学生掌握新知。同时,管理学基础课程还涉及一些实践内容,学生只有顺利的完成理论知识方面的学习,才能投入到技能训练和素质拓展中。

管理学基础课程的教材既要有助于学生对管理理论知识的整体把握,同时也要有助于提升学生运用管理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其教材不仅仅是本科院校教材的压缩,而要力求抓住管理实践的精髓,在内容、体例等方面做到题材新颖、突出案例、注重运用。

优质管理的哲学基础论文(汇总20篇)篇二

1.1资金安排“碎片化”,导致重点不突出或重复申报多。

目前,财政科技资金的投入主要通过科技、发改委等部门以二次分配资金的方式安排,各部门按照各自制定的计划设置名目繁多的专项资金进行分配,科技资源配置“碎片化”,缺乏统筹设计、通盘考虑,财政科技经费投入多头管理,引发项目重复申报、项目审批制度漏洞较大、项目过程管理监管不严、科技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等问题。例如,笔者在某县级科技局2014年度科技专项资金审计中发现:某区科技局在民生科技专项安排52项合计1050万元,主要支持卫生、教育、街道和部门科研,项目资金最高1项170万元,资金集中度为16.19%;自主创新计划33项1200万元,主要支持创新型企业、企业科技攻关、产业化示范等,其中:项目资金最高1项100万元,资金集中度仅为8.33%,未能集中资金用于支持对该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支撑作用的重点产业。同时由于科研计划项目分属多个部门安排,缺乏一个公开统一的科技管理平台宏观统筹管理,不仅难以体现财政科技经费对科研投入的引导示范作用,而且很容易产生科技计划项目的重复申报。这种重复申报体现为:同一申报单位采用相同的项目重复申报多项科技专项资金的情况或申报不同部门专项资金的情况,也有多个申报单位重复申报同一科研课题科技专项资金的情况。

1.2项目审批“模糊化”,导致违规审批屡有发生。

随着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各级科技部门在科技计划管理和资金使用方面已制定了相关的制度,但财政科技资金投入的逐年增加以及公众对财政资金绩效和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审批制度的漏洞主要体现在:一是申报指南的制定过于笼统不明晰,对财政资金的补助对象不明确;二是监管机制和问责机制相关规定不够明确,项目监管环节缺位,主要体现为科技部门管理缺位、科技中介管理机构管理缺位和评审专家管理缺位;三是部分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操作性不强,未能明确专项资金的补助对象、未能明确资金的具体使用范围、标准。现行制度的漏洞导致项目审批制度的刚性不足,自由裁量权过大,违规审批的情况时有发生,易造成财政科技资金的流失。

1.3项目监管“形式化”,导致挤占、挪用财政科技资金情况屡见不鲜。

目前,科技计划项目普遍实行合同制管理,科技部门与项目承担单位以签订项目合同书的方式履行各自的权利与义务,但由于科技部门管理缺位,中期检查流于形式,造成财政资金使用环节监管失控。项目监管的漏洞主要体现在:一是制约机制上缺乏手段。二是项目验收把关不严。例如在审计实践中经常发现,项目承担单位未能严格按照《项目合同任务书》的约定,出现挤占科研业务费、虚列费用支出等问题,但项目仍通过了验收的情况。三是项目承担单位和项目负责人的合同意识和责任意识淡薄,只重视“申报环节”,签订《项目合同书》后,则“束之高阁”,总量控制、单项控制、专项使用等都“置诸脑后”;资金到位后自筹配套资金往往迟迟未到位;实际支出未能按预算“对号入座”;接受检查时,随意调账变动支出、随意修改记账凭证、以表代账来应付检查。

2.财政科技资金审计监管重点。

针对上述财政科技资金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和问题,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认为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关注科技项目和资金管理制度的建设情况和执行情况,是否建立了相对分离的项目分权管理机制,是否明确了科技计划项目过程管理职责,对主管部门、组织单位、承担单位、科技服务机构、评审专家等各方的职责权限做出明确规定。通过分析科技项目的管理流程,针对指南编制、专家评审、立项决策、资金分配、中期管理、结题验收、绩效评价等关键环节,找出科技项目管理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薄弱环节点及重要节点,关注制度的制定能否有效控制上述关键节点,堵塞漏洞。

2.2科技项目审批立项环节的合规性。

关注立项审查和审批程序,重点加强对项目申报材料和项目申请者的资质、科研能力等进行审核,对比相关的申报指南、专项资金管理制度的要求,审核项目申报者是否符合申报条件,是否存在降低标准核拨专项资金的情况;同时关注项目评审质量,目前科技项目的评审一般实行专家评审与行政审核相结合的立项决策方式,关注审批程序能否严格执行两个标准,即严格按照专家评分的.高低,项目资助的经费额度严格按照各专项申报指南所规定的的额度确定。

2.3项目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和效益性。

关注项目实施进度与中期检查情况,关注项目承担单位收到专项资金后能否严格按照签订的《项目合同书》的预算使用资金,能否做到专款专用、有否被挤占挪用,应配套的资金是否足额、按期到位,应拨付给参与单位或协作单位的资金是否及时拨付,项目到期是否能按期提出验收申请或延期申请,对已验收的项目,重点审查项目合同书的任务目标是否足额、保质保量的完成,已完项目的结余资金不按规定上缴财政,专项结余资金使用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

2.4科技计划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和运用的规范化、科学化。

目前,科技部门对科技项目的管理已逐步实现科技计划项目的网上申报、网上评审、网上答辩、网上验收等全流程信息化管理系统。因此,审计过程中要关注科技管理流程中关键点的“痕迹”,关注其关键控制点所产生的一系列系统文件,并加以分析判断,以此发现科技项目重复申报、项目验收不到位和项目评审不独立等的情况。

文档为doc格式。

优质管理的哲学基础论文(汇总20篇)篇三

(1)会计岗位设置不符合要求。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明确要求,会计人员应当持有会计证,未取得会计证的人员,不得从事会计工作。同时规定,会计机构相关负责人以及会计主管人员必须熟知国家有关财经法规及方针政策,全面掌握本行业业务管理的相关理论方法,并具有处理会计业务所需的会计专业资格。但在一些事业单位,由于人员编制或是单位领导认识不够等方面的原因,未按制度要求进行定岗用人,导致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大打折扣。

(2)原始票据不真实。

部分单位没有严格按规定对外来原始凭证合法与否进行审核,且发票抬头同单位名称不对应,甚至以白条支付账单;报销、领款人签字时违规使用铅笔或圆珠笔;借款、报销、转账等凭证缺少相关业务领导人、报销人或审核人的签字;实物报销单据中未填写规范、准确的名称,且后面未附加相应的账务明细清单等。种种现象为部分职能部门私设小金库提供了有利条件,助长了不正之风。

(3)财务报告数据失真。

部分事业单位为了达到不法目的,对财务报告进行肆意编造,这种编表的做法不仅严重违规,而且直接导致账表不符的恶劣后果;同时,部分单位的财务会计报告中尽管有报表,但缺少应有的文字说明、财务分析,以及对预算执行效果的比较,或仅有表面的数字比较,或仅有简要的几行文字,从而对会计报表使用者正确解读报表内容造成较大影响。

二、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的原因。

有些事业单位领导人认为会计工作只是收收支支,没有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导致单位会计人员对会计基础工作也缺乏足够认识。财务工作仅仅停留在会计核算上,监督职能薄弱,财务管理职能几乎没有,无法做到对单位经济活动的预测、决策、计划和控制。还有的领导认为,只要把钱花在事业建设上就够了,账表、凭证怎么编无所谓,进而导致一些业务部门认为自己只要做好业务即可,会计基础工作应属财务部门管辖,因而未能很好地配合财务部门的有关工作。

(2)会计人员职业素养及能力偏低。

仍有部分会计人员的学历水平较低,再加上没有受过专业的会计理论知识教育,以及部分会计人员自身缺乏自我学习、自我更新的意识,一味按照原有经验来实施账务操作,对一些新的会计知识及法规缺乏足够了解,甚至对我国现行会计制度及基本核算要求都一知半解,直接影响了会计基础工作的正常开展。

(3)管理松懈、督促检查力度较小。

上级部门及有关财政部门疏于对基层单位会计基础工作进行认真的督查、指导。这导致外部监督缺乏,不能及时发现基层单位存在的问题,内部监督流于形式,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环节得不到改正。

三、改进措施及建议。

单位领导的重视程度直接决定会计基础工作的质量好坏,进而影响单位会计工作的整体质量。财务总监作为一把手,是《会计法》规定的第一财务负责人,其不仅要认清《会计法》有关规定,认真履行法律赋予的相关职责、义务,还要指导会计人员依据政策、制度做好基础财会工作,为会计人员开展会计基础工作提供必要的环境。

(2)加强培训教育,提升会计队伍素质。

首先,要积极开展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活动,对会计人员进行系统、正规的财务知识、制度法规培训,使其熟练掌握完成本职工作所需的相关业务知识,全面吃透《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有关规定,培养会计人员职业操守,激发会计人员岗位奉献精神,使之自觉维护财经法纪,发挥自身优势做好财务官里工作。其次,人员的任用必须依据《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持有会计证,无证者禁止从事会计工作,严厉杜绝其他岗位人员兼任会计专业岗位的现象。最后,要狠抓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建立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标准,并保证贯彻执行,对于会计工作中的具体情形,也要制定与之适应的行为细则,确保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可操作性。

(3)完善内部会计制度。

完善事业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是全面落实会计法律、法规、制度,推动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工作走向规范化、有序化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会计基础工作稳步实施下去的必要手段。各单位要严格依据《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有关规定,同时联系单位实际情况,不断改进和完善单位内部会计制度,逐渐提高制度的可行性、可操作性。此外,要进一步细分会计人员职责,划定会计人员权限范围,在单位会计工作中贯彻执行岗位责任制度、内部牵制制度,为会计工作规范化提供有力保障。

(4)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建设必须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核心。

要摒弃形式主义,重视会计信息质量,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关键环节,做到提供有关机构和领导考评会计主体单位会计责任和进行财务决策的有用信息。其次,要充分考虑现实可行性,可操作性,且要维护制度的严肃性。

(5)加强财政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检查监督。

首先,财政部门要明确自身职责所在,严格执行会计监督管理工作,坚决杜绝无证上岗等会计违规行为;其次,要定期对各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工作执行情况进行调查、统计、考核;再次,主管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能,积极发挥自身的管理、监督及指导作用,大力开展基层单位会计基础工作的指导、监督、检查工作,逐步推动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最后,要制定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考核标准,督促下属单位严格参照实施,上级部门则做好相应的'监督、考查、评比工作,促进会计基础工作长期规范化。

(6)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

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建设虽说是财务部门的主要任务,但也离不开其他各部门的配合和协调。要想做好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各部门必须统一思想,通力合作。例如,会计核算工作的规范化有赖于业务部门的及时报账,会计凭证的规范化有赖于业务部门报销凭证的规范化。总而言之,各部门必须克服控无范围、究无责任,不讲效益、只讲使用的不良作风,树立单位上下一盘棋的思想,明确各自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中的职责,做到行有规约、事有章程、奖罚分明。总之,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是一项持久性、系统性的任务,需要各单位努力提升自身管理水平、各部门相互加强配合,并从以下方面:提高对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视程度、提升会计队伍素质、完善内部会计制度、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逐步实现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充分发挥会计人员的管理与服务职责。

优质管理的哲学基础论文(汇总20篇)篇四

摘要: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及新医改不断推进的今天,医院加强资金管理已成必然趋势。而现阶段医院领导及财务管理人员传统观念根深,想要彻底改变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本文根据实际情况,首先分析了当前时期下医院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思考了加强医院资金管理提高资金运营效益的对策,对提出了几点建议以供他人参考。

资金管理是医院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决定着医院资金利用效率以及实际盈利情况。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大多数医院的资金管理中任然存在很多问题,并不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下医院资金管理的需求,同时不完善的制度也逐渐暴露出很多诟病,这些问题及诟病不断影响着医院的资金使用,不仅降低了医院的资金利用效率,同时还降低了实际收益。在这种背景下,思考如何加强医院资金管理并提高资金运营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医院领导对资金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现阶段,我国大多数医院领导对资金管理缺乏对资金管理的重要性认识。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医院本身就属于公益性、非盈利性机构,这种特殊性质,造成了医院领导不重视财务管理方面,而财务管理方面的不重视会进一步表现在资金管理上的不足。同时,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公立医院主要资金来源是财政拨款,而这种资金来源方式,使医院资金方面的压力较少,从而忽视了这方面的管理工作。(2)很多医院领导把医院发展重心放在了提高医疗水平、服务质量以及医疗科研实验,而在财务管理方面的资源、精力投入力度并不大。同时,医院领导和财务人员一直秉性传统的思想管理,没有很好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环境,缺乏财务管理意识和风险控制意识,同时也不注重资金管理。(3)医院财务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不高,还属于核算型财务人员,认为资金管理工作只是简单的记录和核算收支情况,而没有对这些收支情况进行有效的分析,并没有以此来评价医院的总体经营情况。总之,医院领导对资金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是导致现阶段医院资金管理薄弱的主要原因。

2.缺乏完善的资金管理制度。制度在资金管理工作中,用于规范和制约管理人员及全体医务人员的行为。而资金管理制度不完善,必然会导致各环节资金管理活动无法正常开展。当前形势下,医院资金管理制度不完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资金管理制度中没有明确各部门岗位在资金管理工作中的权责,同时也没有规定财务人员在资金管理工作中的行为规范,这就使该项工作存在很大的可操作空间。(2)预算管理是医院资金管理的重点内容,而这方面制度不完善会使预算管理无法发挥实质效果。一方面,缺乏科学的预算编制制度,编制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没有一套完善的标准作为行为依据。另一方面,缺乏刚性的'预算执行制度,导致各部门及科室不执行或消极执行预算的情况发生。

3.内部控制力度不强。内部控制对医院资金管理极为重要,是提高医院资金管理水平的有力保障。而我国大多数医院没有内部控制意识,没有建立完善的、系统的内部控制体制。在资金管理方面,内部控制工作的进行完全依靠相关负责人员的主观意识进行,缺乏相应的内控指标。同时,缺乏对资金管理工作的有力监督,不能及时发现资金管理活动中存在的违法违规现象,有些资金管理人员利用监督上的薄弱,以岗位便利来谋取个人利益。这一行为严重损害医院利益,并带来了不良风气。

4.日常资金管理薄弱。一方面,医院缺乏对日常采购行为的控制管理。医院日常采供内容一般式医疗器械、办公用品、药物等,而在采购过程中,采购人员没有系统的了解各部门及科室的需求,没有做好统计工作,这就导致采购数量和真实需要存在或多或少的差距。存货过多会加重医院的库存管理成本,不利于医院发展。另一方面,很多医院领导讲究面子工程,即盲目进行投资活动,并且这些投资活动偏离医院未来发展轨道。同时,不正当的投资行为不仅大量的占用了医院的流动资金,还存在一定的投资风险。

1.完善应收款管理制度。完善医院应收款管理是加强资金管理的有效对策之一,而医院应收款主要是指病人需要支付的医疗费用。想要完善应收款管理制度,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出发:(1)完善相关制度。首先,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对医院应收款各环节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管。其次,完善欠费审批管理制度。明确各工作人员在医疗欠款中的责任,尤其是在欠款审批环节,审批人员必须担负起相应责任,并按照规范程序进行审批工作。最后,建立应收款管理责任制度,安排专门岗位负责应收款的清算和管理工作,并做好绩效考核,把考核结果和管理人员薪资相挂钩,从而提高核算、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及质量。(2)加强应收款核算与管理工作。首先,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按照应收款核算规范来进行日常的应收款核算工作。在面对不同欠费情况时,必须按照不同标准进行相应的处理。其次,按照应收款的实际财龄来进行合理分配,并编制相应的财龄报表,为后续的分析工作提供简单明了的应收款数据。最后,加强逾期欠费的管理工作。医院发生的逾期欠费事件一般分为以下三种情况,一是恶意欠费事件,部分患者为了逃避所需要支付的医疗服务费用,而刻意逾期欠费,面对这种情况时,医院应该拿起法律的武器,积极捍卫自身的权益;二是因意外导致的逾期欠费事件,如患者因特殊事件导致的资金周转不开,无法按时缴纳医疗服务费用,此时医院应该针对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可要求患者进行分期付款等;三是因患者贫困无力承担医疗服务费用而产生的逾期欠费,医院可根据欠费多少来进行一定程度的减免费用。

2.优化资金管理方式。资金管理方式直接决定医院资金管理的质量,医院想要加强资金管理并提高资金运营效益,就必须优化资金管理方式。医院资金的运动和医疗服务等各项业务的开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医疗服务的开展就必须损耗一定的资源,而这些资源又需要花费资金去填补,这些资金主要又来源于医疗服务的收入,以此来形成一个资金循环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可以通过医院资金周转速度,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而提高医院资金运营效益。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1)做好预算管理。预算管理是医院资金管理的关键所在,而想要做好预算管理首选需要做好预算编制工作。预算的编制不仅需要结合历史预算执行情况,还需要了解医院未来需要开展的经济活动,如科研投入、医疗项目投资等,并根据未来市场行情变化,从而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预算。并且,医院要把编制的年度预算合理分解成季度预算及月预算,并以此作为今后一整年不同时间段医院各部门科室资金使用计划的依据。同时,明确各部门和岗位在预算管理中的权责,并提高岗位员工的意识,督促他们积极执行预算。其次需要做好预算执行过程中的监督工作,实时分析预算执行情况,找出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研究导致问题的原因,并做出相应的改善措施。最后需要做好预算执行后的考核、分析工作,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以绩效考核结果作为奖惩实施的依据,以此来提高员工参与并执行预算的积极性,并发挥激励效果。(2)加强现金流管理。根据上文所述,医院主要收入来源是医疗服务收费,而医疗服务收费主要是通过现金交易来完成,所以加强这一过程中的现金流管理极为必要。一是不断完善收费制度,如各类票据的开具、管理制度,各缴费手续制度等,二是不断加强缴费过程中的监督,避免胡乱收费、胡乱开票的现象发生。同时,建立每日的收费清算工作,在每日工作结束之后,相关负责人员要清点票据和现金数额是否一致。在做好收入现金流管理之后,还需要加强支出现金流管理。而医院现金支出主要是医疗器械和药品的采购,如药品采购方面,医院可与制药企业达成一定协议,如在药品出售后再进行付款,这样一来,可增加医院资金的价值,并减轻资金支出负担。(3)建立资金统一管理制度。首先,明确财务部门在医院资金管理中的权利,即医院资金必须要由财务部门进行统一管理,从而便于财务部门整合医院资金,并优化资金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其次,制定有偿资金占用制度,即各科室部门占用资金过程中,收取一定利率的费用。设定好各部门科室占用资金的额度,并完善资金占用报批标准,从而避免部门科室不合理占用资金的现象发生。最后,限定好各部门和各岗位职员办公费用,如办公用品使用、出差补助等。以这种制度来提高医院各岗位职工的节俭意识,并养成良好的办公习惯,避免铺张浪费,并减少医院办公成本,以此来提高医院资金使用效率。

3.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医院固定资产占总体资产的比重较大,如一些医疗器械、房产等。在过去阶段,由于医院领导轻视这方面的管理工作,导致固定资产被员工恶意占有、挪用的现象严重,同时,很多资产由于没有及时清算,长期被闲置与储藏室,不仅没有合理利用起这部分资源,还加重了医院固定资产的库存成本。而加强固定资产管理需要建立一个定期的、系统的清查制度,对医院固定资产进行全面的清查,避免固定资产被他人占有,也解决了资产闲置问题,从而提高医院固定资产的利用效率,并减少这方面的资金支出。

4.科学采购。医疗设备和药品的采购是医院的主要支出之一。过去阶段,由于不合理的采购计划而使医院的经验成本加重,还造成了资源浪费的现象。想要改善这一问题,需要实行“科学采购”。具体可从以下两点出发:(1)医院应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便利,在开展年消耗量大的医疗器械、药品的采购时,可采用招标的方式。在保证医疗器械、药品质量的前提上,综合考虑各供应商给出的价格、优惠、支付方式等条件。在招标过程中,除了财务部门,还需要材料科室及其他监管部门共同参与,从而选择出最合理的供应商,从而有效降低医院材料采购成本。(2)在材料采购之前,采购人员还需要充分了解各科室和临床未来阶段对材料的使用需求,并掌握医院总体库存情况,核定好材料的周转金几储备定额,从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采购计划,避免过度采购导致的医院库存成本加重。

5.提高财务人员专业素质。医院想要做好资金管理工作,还需要不断提高财务人员专业素质,建立一直专业素质过硬并且作风优良的财务团队。首先,医院应该提高财务人员聘用门槛,最低要求本科以上学历,并制定严格的面试制度。其次,加强入职财务人员的培训工作,建立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培训机制,针对现代财务管理及资金管理需要来设定培训内容。帮助财务人员树立一个终生学习的观念,积极参与到继续教育,在不断的学习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同时,还应该组织财务人员去外考察、调研,学习国内外其他医院优秀的资金管理模式和方法,并积极运用到自身医院的资金管理工作中。并且,开展法律知识普及活动,使财务人员知法、懂法,并深度贯彻、落实法律,以法律作为自身工作行为的准绳。尤其是会计核算方面,要遵守国家颁布的会计核算准则。最后,加强对财务人员思想道德教育,增加财务人员面对诱惑时的抵制力,避免财务人员利用自身岗位便利来从事违法犯罪的行为。

三、结语。

现阶段,我国医院的资金管理普遍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大多都源自于医院领导对资金管理的重视程度不高,并没有加大资金管理的精力、资源的投入。而这些问题会导致医院资金管理难以发挥有用性,并阻碍着医院的发展。只有不断提高医院领导的重视,完善资金管理各方面制度,优化资金管理方式,做好预算管理工作,并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才能做好资金管理工作,才能有效提高医院资金的使用效率,并促进医院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3]靖贤达.浅谈如何加强医院资金管理,提高资金运营效益[j].市场观察,2015,(z2):139.

[7]何素华.浅析如何发挥现金流量表在医院资金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外资(下半月),2011,(3):87.

[11]谭娜.加强医院资金管理提高资金运营效益的思考[j].中国经贸,2015,(24):234.

优质管理的哲学基础论文(汇总20篇)篇五

摘要:《管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来进行。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应以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踏实的实践能力、创造性的工作能力为核心,使培养的人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文章分析了目前《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多种《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方法,重点介绍了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方法、社会实践教学等方法,以期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

一、管理学课程在管理专业课程中的重要性。

管理学基础课程是教育部规定的管理类各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的高层次发展,经济结构由外延式投资主导型向内涵式管理主导型转变,“向管理要效益”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必然。因此,社会的现实需求需要高校培养大批拥有广博专业基础知识、懂得市场经济一般规律、掌握基本管理技能、具有科学决策能力和开拓创新意识的中高级管理人才。管理学课程作为一门启蒙、奠基性的管理专业基础课程,如何提高其教学质量,为后续专业课程做好铺垫,为国家培养足够数量的合格管理人才,是管理学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不明确。

教学目标不是独立于教学方法之外的,明确教学目标是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体现。因为教学目标关系着管理学课程采取何种教学策略实现这些目标,有的目标实现需要配合以不同的教学方法。但是当前,管理学课程教学中教学目标不明确,直接影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价值和作用。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教学目标不明确是影响和导致教学方法不合理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当前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不明确已经成为影响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

(2)教学方式传统化、单一化,缺乏实践教学。

学院在讲授管理学课程时过分重视理论知识和书本知识的把握,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缺少必要的启发式教育,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根据学生就业反馈情况来看,用人单位看重的是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全面的思维模式,而不是传统的高分多证的学生。院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把学生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3)课程考核方式单一。

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是考核。教师通过考核结果可以很快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能及时发现教学方式存在的不足。目前,管理学课程的教学考核方式单一,基本上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题目设计也缺乏创新,客观题目比较多,发挥性题目比较少。这种考核方式只能检验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力,很难检测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4)相关教学实践比较缺乏。

院校的办学目标和宗旨就是为了我们的社会工作和生活培养优秀的实用型人才,因此,在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真正能够完成这项工作。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比较偏重于理论,很少涉及到实际的操作方式和方法,这就使得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得较好,而忽视了自己的实际运用水平的提升。同时,一些高职院校的教材进度设计也不合理,在编排上往往注重理论知识,对于实际的内容涉及较少,不符合当代教学发展的现状,内容比较陈旧,因而不利于学生掌握新的教学内容。

三、影响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效果的原因。

(1)不同校园文化下的学习态度。

西方学校的育人理念是宽进严出,在这样的学校里有些学生觉得很辛苦,但会学有所成。而我国很多高校都严进宽出,致使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消极、学习投入不够,从而影响学习结果。

(2)学生自身认知不足和不同学习习惯的影响。

学生是具有活力的群体,有时盲目、冲动,因为缺乏基础管理经验,认知能力有限,难免会对管理学课程产生一些错误看法。管理学恰恰是一种培养思维能力的课程,这正好是许多学生缺乏的一种能力。

(3)管理学基础具有一定的过渡性。

管理学基础具有一定的过渡性特点,使学生从对管理学一无所知的状态过渡到熟悉了解的阶段,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就决定了该课程的教学方法不能拘泥于传统教学模式,突出“技能型”教学显得尤为关键。

(1)明确教学目标。

明确教学目标是教学方法创新的第一步,教学目标制定过程中其实就包含了教学方法创新手段和教学过程中实现的一些基本内容。教学目标一旦明确,教学方法的选择也具有了依据,并且这些已经成为影响和提升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方法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基础。在教学目标既定的情况下,教师可以选择任务驱动型教学法、小组式教学方法等等。这些都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就目前状况而言,教学目标不明确也确实对教学方法创新和实施带来负面影响。而且这些教学过程对教学方法的创新也起到了非常不利的作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学目标的制定主要依据社会对职业管理人才的需求,一些教学目标往往就是岗位任职标准。这种教育模式对于高职教育来说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2)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应当注重多样化的尝试,因为一些基本的理论本身枯燥,必须借助教学方法才能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同时也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才能具体负责实施教学过程的重要任务。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结合本身即是一种创新,例如案例教学法、情境模拟法等等都可能成为影响和提升教学方法的突破口。教学方法多样化对于调动学生积极性非常有效,不仅如此,管理学知识架构是呈现差异化状态的,不同的知识内容需要结合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探索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完善知识结构具有重要作用。

(3)重视实践教学。

管理学实践课程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创新实践教学方法也是教学方法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对于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完善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整个教学方法的改进起到了非常有效的效果和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以更为有效的身份和成果对其进行全面剖析。这样不仅能有利于学生在这些方法的创新与发展。同时也为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优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实践教学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对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都发挥着重要影响。为此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更加重视教学过程的优化和实践方法的创新。

(4)建立适合的考核方式。

培养学生的行为能力是高职教育的重中之重。因此,在管理学的考核模式中,应该适当加强对应用知识的考评,减少考核记忆知识,要突破单一闭卷考试的束缚,使用多样化的考评模式。例如,可按照平时成绩、期末成绩与技能测试为考核标准。这样既能防止学生死记硬背的情况发生,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能力与素质,进一步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五、总结。

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质量和水平影响整个管理专业人才素质。因此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也直接关乎教学质量。长期以来,管理学专业课程在教学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在这样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优化,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这些教学措施和教学方法也存在一些问题,克服和解决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和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关键。

优质管理的哲学基础论文(汇总20篇)篇六

: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是现代企业经营与管理中的重要手段之一。企业建立内部控制管理制度能够保证其在日新月异的宏观经济环境中获得更大的生存与成长的空间,保障企业经济价值的稳定持续的增长。然而,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在我国企业中建立的时间尚短,在实际的经营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笔者立足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管理需求,对企业内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方法进行了简要的讨论。

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化,企业的内部控制问题目前已经成为了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热点问题之一。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能够帮助企业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实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目标并为其经济价值的增长提供必要的保障。因此,不断对企业内部管理进行优化和改革,实现企业内部控制同企业经营管理中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资金资产的融合,并坚持同企业在一定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中的战略目标定位相统一,是企业应对当前内部控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中的重要手段。

目前,我国经济正在朝着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方向稳步前进,经济的增长稳定性得到了更好的增强,经济增长更加有效益、讲质量、看持续。宏观经济的稳定给当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力的空间环境,同时也给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民经济的增长和军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对消费的需求从数量转向了对商品安全、质量和性价比的要求。然而当前市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在商品供应量规模虽然在持续增加,但依旧难以满足消费升级加快过程中个性化、高端化和服务化的倾向。面对当前的经济环境现状,企业经营管理上的改革工作已经势在必行。2008年,国家财政部等五个国家部委联合正式颁布了我国首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和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2010年,国家相继出台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等基本规范,不断推动国内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的基本建立与完善。随着当前市场因素及其不确定性对企业发展影响的加深,国家《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给企业在充满风险的市场环境中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保障。企业只有通过建立与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相适应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才能实现在稳定中求发展实现企业追求自身经济价值最大化的经营活动目的。

1.企业内部控制组织形式陈旧。

虽然企业建立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已经成为了应对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的重要保障。但是,由于我国大部分企业的管理者缺乏对内部控制科学内涵的认识,同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内控管理培训,导致了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组织形式上存在着巨大的缺陷。一旦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就会影响到内控管理的效果和刚性,失去了内控在企业各层级和部门之间的管理和牵制的作用。例如,我国大部分企业的管理组织结构都是金字塔式形式,由企业管理者领导层级部门,再由层级部门的管理进行日常的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但内部控制的实行需要加强企业中个人和部门之间的合作效率,企业陈旧的组织形式影响了企业内控责任的落实。

2.传统企业会计核算制度导致了内控缺陷扩大。

财务内控在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目前在企业实际的财务管理工作中,财务账目管理混乱,会计核算工作缺乏必要的系统性,导致了企业账目、账表和账实之间偏差过大。同时,有的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为了应对上级单位的考察,人为性地调整企业财务报表中的数据内容,甚至建立两套报账系统用于应对企业的纳税款项核算和银行贷款审查等。这种弄虚作假的财务管理办法和处理手段使得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和体系处于被架空的状态,人为性因素影响在企业财务管理中依然居于首位,给企业财务资产安全和xx腐败滋生都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3.企业内控监督及评价机制能力偏弱。

良好的监督机制是企业内部控制执行的重要保障。但是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当中普遍存在内部控制监督和评价机制较弱的现象。例如,作为企业内控监督主要部门的内部审计机构,在企业中多为其下属职能部门之一,对企业的管理者缺乏必要监督和遏制作用,导致了企业的审计工作难以得到正常的开展。同时,在审计机构的设置上,企业更倾向于任命本部门领导,由企业一把手进行授权的模式。这种模式使得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受到了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各方的利益牵制,其审计工作的稳定性难以得到保障,削弱了企业内部审计在内控监督和评价过程中的作用。

1.继续推进内部控制人文道德环境建设。

随着市场经济市场的发展和国家规范化市场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和体系想要进一步完善,就赢在企业中建立相应的法制管理环境。因此,为了加强企业的内控管理,在以往重视企业道德规范建设和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环境建设之上,还应加强对企业内部的现代企业规范管理和法制文化建设。通过积极开展企业领导和员工之间的互动活动、报告会和成立工作讨论小组等方式,建立现代企业依法规范管理的企业管理思想基础,从而保证企业内部控制以企业战略目标实现为出发点,督促企业成员自觉、自发地按照控制制度和规范进行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

2.推进企业组织结构优化完善。

为了实现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在企业中的控制效果,优化和完善企业的组织结构成为了企业管理改革工作中的重点环节。根据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需要和内控环境的变化,企业应对自身的组织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关注企业中管理层和监督岗位的员工人数和专业素质两项达标。企业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应逐步推动自身的组织层级结构向着民主化、网络化和扁平化的形式转变,并对企业结构进行创新。既要强调企业日常管理中的团队精神和团队意识,减少企业内部控制层级,让内控职责直接落实到企业岗位之上,又要加强企业个人、部门和管理层的合作,从而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有效性。

3.提高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内部审计工作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体系中的重要保障性环节。在企业实际的内部控制管理工作中,为了保障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能够按照企业的决策计划进行执行并保证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有效和合法,加强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作用成为了当前内部控制完善过程中的必经之路。首先,企业需要加大对审计工作的投入,通过人才引入、培训课程的开展来优化当前审计工作人员的结构,提高审计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素质。其次,企业应将审计工作同内部控制管理的绩效管理联系起来,立足于基层财务收支审计、基建专项资金审计等,通过订立相关的考核奖惩制度,提高审计工作人员实际操作积极性和主管能动性,从而减少企业财务中徇私舞弊、违法贪墨的状况出现。四、结语多年以来,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在我国的企业管理中取得了极大的成果。内部控制管理理念也从完全的舶来品逐步转化为适应我国本土经济环境和企业管理需求的现代化管理制度。然而,由于我国企业管理中存在的固有问题,内部控制制度在实际的落实于应用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企业目前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重点应集中在有针对性地解决企业内控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从而保证企业内部控制能够更加有效地发挥其管理与控制的目的,促进企业在现代经济形势中不断发展。

[2]樊行健,肖光红.关于企业内部控制本质与概念的理论反思[j].会计研究,2014,(2):4-11,94.

优质管理的哲学基础论文(汇总20篇)篇七

根据管理学科的特性,基于社会对管理应用技术能力的要求,结合管理学科各专业之间求同核存异的专业行业发展领域的基本需求,将课程分为四个模块:经济模块、会计模块、管理模块和个性模块。

经济模块主要是要求管理学科各专业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的经济规律。《经济学原理》是经济学科中的理论基础知识较强的一门课程。《经济法》是保障经济动态规律的法律应用。《统计学》课程本身比较强调理论知识,结合管理学科的社会科学属性,更多的统计知识应符合社会经济发展方向。

一个管理者应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不仅需要掌握经济的宏观环境和市场的动态,还应具备基本的核算和财务管理的技能。《会计学》是《财务管理》课程的基础,《财务管理》的前期基础是需要有一定基础会计的知识和管理技能。因此,《会计学》和《财务管理》是管理学科专业基础课的必备课程。

《管理学原理》是管理学中理论较强的基础课程,也是一门在管理过程中需要掌握管理基本理论课程,是案例应用不断更新课程。除掌握基本管理理论知识外,还应掌握营销基本技能。《市场营销学》是管理学科中比较注重应用能力以提升企业效益的一门课程。

为了能使整合的课程进行进一步资源优化,成立专业基础课教研室,实施统一基础课程教学管理。统一管理基础课授课教师、教材、教学大纲、实践环节、教案、教学进度表以及课程案例库、习题库、试题库等教学资源,实现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资源合理配置和整合优化。

结合区域经济市场对管理学科人才的需求情况,专业基础课教研室制定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新调整课程结构,整合并加重管理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形成管理学科专业基础课课程群,实现宽口径,厚基础的课程体系,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出发,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统一专业基础课的课程名称、课程学时、课程学分等。

在专业基础课教研室的统一管理下,整合基础课师资结构,对专业课程教师进行基础课定向分配,将分散的师资资源整合为基础课师资资源,发挥专业基础课教师各自优势,形成专业基础课教学团队,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积极探索师资培养新途径,加强师资培养体系改革,建设教师协同教学方式,共建专业、共建课程、合作育人、合作研发、联合培养人才、共促产业发展。以专业基础课为主体,开展教研活动,整合各类教学资源,将学校资源、院系资源、社会资源相结合,提高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水平和成果,提高人才培养特色。

专业基础课授课教师实行统一备课制度,展开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教研活动的交叉学习,研究整合后的课程教学方法,结合新人才培养方案撰写整合后课程的大纲、教案、ppt演示稿,优化课程结构,融入实践教学环节,在授课过程中实施1/3授课、1/3案例和1/3讨论的课程结构,满足课堂管理过程个性化需求,以课堂活动为开展形式,设置管理基础课程的实践环节,以“设计”、“考察”、“参观”、“探究”、“体验”等活动形式出现,增强学生的学习与工作体验,为管理学科专业核心课程做好基础认知服务,使课程授课效果更加符合应用技术型的要求,提高课程与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耦合度。

课程整合优化后,教材的选定是重要内容之一。整合前的管理学科专业基础课程教材一般理论性强,应用实践性弱,案例分析也多以国外的管理案例为主。专业基础课教学团队可以充分发挥优势,可以根据应用技术型院校要求结合管理学科基本特点为课程本身改革进行定制撰写符合应用技术型大学特点的自编教材,融入更多中国式管理的最新前沿案例以及通俗易懂的管理概念,更加保证管理学科专业基础课程资源优化的有效实施。

管理学科专业基础课整合优化后,为了确保学生全面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能力,进而达到以考促学的目的,实现教考分离是最好的办法。由专业基础课教研室建立管理学科专业基础课程群试题库。同时加强过程性考核,每个教学情境结束后,专业基础课教师都要对学生技能掌握情况进行考核,给出考核成绩,通过情境考核检验学生技能掌握情况,客观评价学习效果,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优质管理的哲学基础论文(汇总20篇)篇八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更多集中在专业课领域,基础课教学的改革稍显薄弱。另外,高职基础课的教学也一直在参考高等院校相关基础课教学的模式,却没有形成具有高职特色的基础课教学模式。当前高职学院各个系部专业都相继掀起了教改课改的热潮,形成了良好的课改氛围,也相继出现了一批优秀的课改专家,出现了一批成功的课改课程,但是成功的课改课程大都集中在专业课领域,基础理论课程较少。因此,结合高职教育教学理念,根据基础课教学特征进行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探索开发具有实际意义。

管理学基础是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基本管理知识,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经过课程相关开发人员的交流沟通,确定了管理学基础课程课改思路:以职业素质能力为引领,以课程项目任务为载体,以先进的教育教学手段为辅助,进行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式教学。我们依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目标,重新对该课程内容进行了整理优化,并设计了恰当的项目任务。课程设计了一个综合项目模拟公司的运营管理,设计了五个子项目及14个任务。课程内容改革比较大的是,以综合项目模拟公司的运营管理为依托,按照管理的工作过程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设计了五个子项目,子项目下又设计了14个任务。学生分组组建公司,以公司为团队完成这些项目任务,这是我们的一个重要创新。

1.课程性质与定位。

2.内容选取。

《管理学基础》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管理和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发展历史与趋势,以及围绕四大管理职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下面就《管理学基础》的课程目标、教学模式设计、课程内容的选取进行分析。(1)课程目标总目标。结合人才培养目标以及高职学情,该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管理技能与素质的基层管理人员。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管理系统的基础知识;了解最新管理趋势,掌握先进的管理思想;掌握管理者的基本素质;掌握管理者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知识。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能初步应用管理理论分析问题,能筹建简单公司并进行组织文化分析与设计;能制定基层计划与简单决策;能进行基层部门组织的选聘与考核;能够指挥、激励、沟通、协调基层部门人员;能对基层部门人员进行简单控制与评价等。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社会责任感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创新精神及团队协作意识;树立现代管理理念等。(2)教学模式设计依据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课程目标,结合高职(不同于本科为培养中高层管理者服务)、学情(和社会接触较少,对实际工作岗位体验较少)等,我们设计了《管理学基础》的教学模式,即项目导向、任务驱动。(3)课程内容选取本课题依据课程目标,构建了课程的综合项目:模拟公司的运营管理。模拟公司采用成员自愿结合,总经理竞聘的方式组建,一般人数控制在8人以内,如果班级人数太多的话,也应控制在10人以内。以综合项目模拟公司的运营管理为依托,按照管理的工作过程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设计了五个子项目:公司筹建、公司调研分析与策划、公司招聘和考核、公司基层的管理沟通和公司简单控制与评价。子项目下又设计了14项任务。

3.教法选择。

4.考试考核方面。

以实际工作中的管理标准作为课程的考核标准。管理学基础课程按照百分制进行考核。(1)考核结构成绩考核包括项目考核和综合评价,两方面各占50%。每个项目在考核中所占的比例是相同的。综合评价包括课堂表现(20%)、理论考核(30%)、自我评价(15%)、公司评价(15%)、教师评价(20%)。(2)考核体系考核对象全程化。把学生学习的全部过程、每个项目每个任务都纳入考核范围,体现了过程化考核特征。考核主体全员化。学生在项目、任务完成的过程中的考核,由师生共同组织的“专家”评审团全体成员评估打分,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评分考核当中。考核方式多元化。主要有项目考核、理论考核、作业评定、表演考核、即兴演讲等多种形式。

1.课程改革收获。

(1)学生技能的提高课程改革教学过程中,不但让学生掌握了管理学基础知识和技能,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学生配合积极,课堂气氛活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2)教师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得到提高课程改革,是对任课教师课堂组织能力、课堂驾驭能力、教学方法等教育教学技能全方位的提高;课程改革,还加强了教师对课程的宏观把握能力和理解能力,让教师对课程性质定位等课程情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提高。(3)教师课程项目任务设计能力得到提高管理学课程采取项目化教学,共设计了一个综合项目、五个子项目和十四个任务。课程项目任务的设计提取,经过课程团队的讨论、行业企业的调查、学生的座谈、相关专家的咨询等过程,该过程的经历很好地锻炼了任课教师的项目任务设计能力。(4)良好的师生关系得以确立项目化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教师利用手机、qq、微信等多种方式和学生沟通,师生沟通效果很好。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配合,学生配合越好,项目化教学效果就越好。(5)自编教材得到完善这是该课程课改末期的一个主要工作,是该课程课改的一个收获,也是该课程课改的一个重要成果。

2.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首先,课程改革应该早做准备。做课改还是准备越早越好,越充分越好,这样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调整修改,也更容易取得成功。其次,要多交流多沟通。除了课改团队成员之间交流沟通外,企业人员、往届学生也要交流沟通,还要和课改专家交流沟通等。多方面人士的交流沟通,是课程改革取得成功的基础。再次,进行项目化教学,要结合专业特点和课程定位,认真设计项目任务。项目化教学对教师要求很高,课程整体设计、单元设计、课件制作、工作任务书设计以及教学资源的组织等等都需要老师付出大量的心血;教学过程、教学方法需要老师用心去研究、用心去做;学生的配合,学生的积极性需要老师用心调动。总之,在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中如何进行课程内容选取,以体现内容选取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在教法上如何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学习,在考核上如何体现过程化的考核特征,这是本论文主要思考分析的问题,希望能为管理学基础课程以及类似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一点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优质管理的哲学基础论文(汇总20篇)篇九

1.对会计行为进行规范,坚实会计工作规范化基础。

1.1完善会计基础工作法律法规。对《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进行不断的完善,尤其要对正确使用会计科目进行说明,准确的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及确认,将业务处理的进行规范,完善会计管理制度,将我国会计基础规范化尽快走向法治高度。

1.2对会计工作规范化要求进行明确。会计工作的政策性很强,必须要以端正的态度进行全面认识,会计人员要对业务手续进行严格的要求,需要具备的相应手续不可缺少,要坚持做到有法可依、避免违法办事的情况出现,会计人员要严格的执行《会计法》及《规范》,对伪造的凭着要坚决不接收,对于业务记录不准确或是不完整的原始凭着要退回。单位领导层要给与会计人员依法依律办事给予高度的支持,不能指使或是强令会计从业人员作出虚假账目的违法行为。

2.1对原始记录、定额管理、规范计量工作的完善需要各个部门与全体在职人员的积极参与,涉及到各种经济利益相对复杂。故此,需要单位领导进行积极的协调,将会计管理责任制度真真正正的落到实处,与部门及个人的责权相挂钩,明确奖惩机制。

2.2实行会计岗位责任制度。单位需要对会计岗位的相关人员制定明确的责任制度,并且要保证任职人员能够完全掌握,落实到实际的工作之中,总会计师要对各部门财务负责人员进行定期的沟通,对工作进行协调的同时定期进行会计互审。

3.完善监督检查,避免会计工作规范化的漏洞。

3.1加大上级财务部门对所属单位会计工作基础工作的检查频率。上级的财务管理部门要对工作方法进行改进,通过科学的方法,供管结合的方式,进行定期、不定期检查或是专项检查,检查工作要提上日程工作的内容,形成一种检查的`规范化,对于检查中出现的问题,要责令所属部门进行定期整改,并对整改的结果进行再次检查,避免检查经常进行,但问题并未解决的情况出现。

3.2关注财经委员会监督作用的发挥。对基层的财经委员会进行充分的利用,财经委员会要对自身的责任进行正确的认识,履行自身具备的责任,经常开展工作。

3.3明确奖惩制度,保证责任的落实。对于检查中发现的成功经验要鼓励单位进行宣传及推广。对于检查中出现的漏洞或是问题要对其性质进行分析,不科学的方法进行解决办法的研究,对于不合理性要予以纠正,若存在违法乱纪的情况要进行严格的处理,保证责任落实到个人,对于屡查屡犯的单位必须要严加惩戒。

4.加强人员的培养,为会计工作规范化提供有利支持。

综合素质高的专业人员作为会计工作规范化的主体,规范化管理必须要依靠人来实现。会计人员政治素养及业务能力直接影响到会计基础工作。

4.1对在职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做好在职培训能够使从业人员掌握专业知识及熟练专业技能,提升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培训的方式要将其多样性,形式要灵活。除了让会计人员参加财经部门或是财经院校举办的进修班之外,还要鼓励会计从业人员进行自我学习,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

4.2对财务学术研究进行充分的利用。举办不同形式的会计学术交流会,促进会计人员的交流,实行互帮互助的形式,共同进步,对工作中的内容进行探讨,在实际应用中对经验进行总结,进而提升会计理论及业务水平。

4.3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及纪律教育。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的法纪观念建设,使从业人员能够具备基本的会计法律知识,能够对工作中的违规行为进行鉴别,不但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同时提升了会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二、结语。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管理涉及的内容较多,工作量也相对较大,为多方共同协作的工作内容。为了加快会计基础规范化的顺利实行,管理层要树立正确的认识,并且给予高度的认识,完善奖惩机制,提升财务专员人员的素质,财务从业人员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同时兼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能够胜任会计基础工作,进而促进会计基础规范化的进程,提升会计工作的作用。

优质管理的哲学基础论文(汇总20篇)篇十

电力企业会计基础性工作是电力企业会计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电力企业会计基础性工作的规范化管理不仅是企业会计人员专业技能、技术水平的有力体现,更是电力企业长足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基于目前我国电力企业会计基础性工作规范化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相对应的对策,希望电力企业会计基础性工作的管理更规范化。

一、电力企业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管理的现状。

较之国外,电力企业财会基础工作在我国发展较晚,随着市场经济的大力发展,电力企业也在不断加强与完善自身建设,使电力企业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管理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但是我们还得清醒地意识到我国电力企业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管理还存在一些不足。

(一)存在认识偏差。

很多电力企业的管理者和企业人员对电力企业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管理工作在认识上存在不足,把会计基础工作定义为简单的企业的收支活动,对电力企业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管理工作不够重视,认为只要有会计就行,管不管理无所谓。由于管理上的缺失导致了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随意性,不按国家规定的程序执行,企业会计工作比较混乱。企业管理者没要求企业会计工作一定要规范化、程序化导致了企业会计工作中难免存在漏洞,影响企业日常工作的开展,更有甚者还影响到企业自身的发展,波及到企业管理者的领导职能。

(二)缺乏管理体制。

目前电力企业会计基础性工作规范管理工作是有由会计人员边做边摸索,在不断的会计工作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去完成,带有财会人员个人的主观意识,没有章法可依,没能形成一套成熟的管理体制,财会的工作是在无指引的环境中进行的,没有健全的相关制度保证电力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顺利实施。

(三)监管的力度不大。

很多电力企业的管理者在对电力企业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管理上缺少监管的力度,监管过于形式化,有的管理者只是口头询问一下财会人员会计基础工作情况,并不是按照一定的程序认真地进行监管。少了监管的力度,电力企业会计基础性工作的进行带有随意性。

(四)会计人员素质有待加强。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当下会计基础工作大多都是在电脑上操作的,包括审计、核算......都得依靠电脑来完成。而电力企业中有一部分稍上岁数的财会人员对电脑不大熟悉,进而影响了财会工作的进行。而年龄较小的财会人员又没有手工记账的经验,他们更习惯于什么都依靠电脑来完成。当大量的财务工作摆在面前时他们难免手足无措。新职员与老职员身上存在的不足都是电力企业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导致的。

二、电力企业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管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电力企业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管理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电力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开展,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寻求相对应的解决策略,以求实现电力企业会计工作规范化,促进企业发展。

(一)重视电力企业财会工作规范化管理。

电力企业领导者要高度重视电力企业财会工作管理,把企业财会工作管理纳入企业日常的管理工作中来。把财会工作管理具体划分到个人的管理范围中去,做到权责明晰。可以在企业中找出一位具有多年财会经验的人对企业财会工作进行管理,管理好财会人员财会工作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让企业财会工作管理者对日常的财会工作进行把关,能避免企业财会工作中存在的疏漏,有利于电力企业自身的财产安全,更有利于企业持续地发展。

(二)制定相关的体制。

想要实现电力财会基础工作规范化管理,就要制定相关规章制度。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电力企业财会基础工作也是需要健全的体制才能保证顺利实施的。比如建立严格的'才会审核程序、报表的编制和审核都严格按照程序来。另外还可以结合自身企业的发展特点,把《会计基本工作规范》的内容与本企业的实际相结合,制定出一套符合企业发展的规章制度,用以保障财会基础工作顺利有效的完成。

(三)加强监管。

可以把电力企业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管理纳入企业年度考核中去,通过考核标准让人们明确会计基础性工作规范化管理工作具体实施的方向,在具体的操作中能够有效地贯彻落实到位。并且还能通过考核提高企业财会基础工作规范化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企业财会基础工作的有效进行。另外可依把企业会计基础性工作规范化管理划分到具体人员的职权范围内,进行有效管理,做到权责明晰,这样人们能够更好地负责好自己本职内的工作,有利于电力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管理的顺利、有效实施。

(四)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当下是信息化的时代,财会基础管理工作大多依靠电脑系统进行,就要求财会人员紧跟时代的步伐,学习相关的电脑知识,在对企业财会基础工作进行规范化管理时,要依靠信息技术的强大力量,让信息化实现管理的规范与高效化。所以要想规范化电力企业财会基础工作,就要学习好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让信息技术的强大力量渗透到企业基础工作的管理中来。企业的管理者可以为企业财会工作人员提供一些提升财会人员素质的培训机会,通过培训提升企业财会人员的素质,进而让管理企业财会基础工作实现规范化管理和高效管理。另外企业中新的财会基础工作管理者要继承财会管理的传统的优势,有继承的又有新发展的财会基础工作管理才是适应企业财会工作发展的管理。总而言之企业财会基础工作在企业中要被重视起来,制定相关的制度对企业电力基础规范化工作进行管理,辅之以有力的监管,并且要提高企业财会工作人员的素质,企业财会基础工作才能顺利、有效地实施。让企业财会基础工作的规范化管理促进企业综合能力的发展,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是有利于企业长足、稳定发展的。

参考文献:

[1]唐冬梅.浅谈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策略[j].现代企业教育(下旬刊),(07).

[2]周园.浅谈企业财会工作的现状及发展策略[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14).

[3]胡爱红.浅议会计工作规范化的现状及策略[j].财经界,(11).

优质管理的哲学基础论文(汇总20篇)篇十一

事业单位管理环境是会计工作产生和发展的土壤,管理环境的变化不断推动着会计理论及会计实务的发展及变化。首先,由原来的计划管理转变为预算管理体制,原来的计划管理体制下的会计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随着预算内容不断丰富、细化和精准化,要求会计工作提供更加全面的会计信息。再次,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会计工作日趋国际化,对会计信息披露的要求也有了提高,所以需真实可靠准确地反映单位财务状况、业务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满足政府和决策层的需求,是会计基础工作新形势要求。

3.2法律法规的新要求。

要维护社会秩序正常运行,离不开法律体系的监督和强制作用,会计界也不例外。制定会计准则,规范会计行为是保障国家经济在正常轨道上发展的有力措施。为此随着法规制度环境的完善,再次修改《会计法》,《会计法》的修订不仅对会计基础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也为会计人员更好的做好本职工作提供了法律上的指引和保障。

3.3信息系统的形势要求。

会计信息系统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系统。随着计算机信息发展,很多单位的业务形式发生了变化,新的业务形式对会计信息系统提出新的要求。近年来会计电算化开始向系统化的方向发展,出现的各种数据库系统可以对会计信息进行系统的分类和分析,管理层直接提取决策性的会计信息,为管理者提供决策方案。随着业务频繁往来,单位内部的会计信息化已不能适应现代业务管理环境的发展,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原来的内部控制将逐步向管理层之间的横向和纵向会计信息化成为可能。

优质管理的哲学基础论文(汇总20篇)篇十二

事业单位应当根据《规范》的相关内容和本单位制定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相关规定对本单位会计人员的配备进行明确的规范,按要求配备合格的会计人员,并依据会计配置内部牵制原则,即会计人员间的分工应当建立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关系。会计人员应当依法履行其基本职责权限。会计人员的基本职责权限包括:一是按照国家相关会计法律、法规及事业单位内部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二是审核原始凭证的合法性,对于弄虚作假的的原始凭证不予接受,并报告单位负责人;三是对于记载不准确、不完整的原始凭证及时退回,并要求经办人员按规定进行更正、补充;四是拒绝办理或者利用职权纠正违反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会计事项等;五是拟定并完善本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六是当发生工作调动或离职时应当按规定进行会计工作交接;七是按规定妥善保管会计档案;八是对违反《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行为,应及时向有关部门进行检举;九是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等规定赋予的其他职责权限。依据《规范》总则第四条规定会计人员的基本管理机制,为双层管理机制,即会计人员既要接受本级单位领导和管理,还要接受上级单位的检查、监督、指导和培训。

2.2会计核算的规范化建设。

会计核算是会计工作中记账、算账、报账的总称。会计核算是会计工作的核心环节。会计核算的内容,是一切需要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事项。款项的收付、财产的收发、债权债务的发生、资金的增减、收入成本利润的计算、财务成果的.核算等都属于会计核算的内容。款项的收付是一个单位发生最频繁的业务,也是一个单位会计核算中最容易出问题的环节,所以必须要加强对款项收付的规范,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及管理制度。财产是一个单位进行业务活动的实物载体,包括办公用品、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及原材料、低值易耗品等流动资产,对财产收发、增减的规范可以减少财产物资的损失,保证资产的安全。一个单位在经营的活动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一些债权债务,债权是收取款项的权利、债务是偿还款项的义务,债权债务的核算涉及到单位与其他单位的利益。如果不能及时正确的核算债权债务可能会损害自身的经济利益或信誉。为此会计核算规范化应该遵守真实性、可比性、一致性原则,真实性原则要求会计核算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果会计核算不以真实发生的业务为依据,会计基础信息就会误导管理层的决策。可比性原则要求会计核算按照统一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由于事业单位所处的地域和行业不同,会计处理方法可能有很大的差异,不利于单位之间的比较和国家政策的执行。一致性原则要求同一单位在不同的会计期间都采用相同的会计处理方法。

2.3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报告的规范化建设。

2.3.1会计凭证的规范化建设。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的书面证明,也是登记会计账簿的依据,任何业单位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客观真实对每发生的一笔经济业务都要求经办人员填制和取得会计凭证,记录经济业务的具有内容,并在凭证上签名盖章,以明确经济责任。会计凭证有很多种,按照填制程序和用途可分为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原始凭证是在经济业务发生时填制或取得的,证明经济业务发生和完成情况,并作为记账依据的凭证。《规范》对原始凭证的填制做了详细的规定。原始凭证反映的经济业务必须真实合法;原始凭证的数字和内容要填写明确不得遗漏和省略;从外部单位取得的原始凭证必须有单位的签章,从个人处取得的原始凭证须有个人签字,对外开出的原始凭证需加盖本单位公章。凭证书写要规范、大小写数字正确规范。记账凭证是为确定经济业务应借应贷的会计科目和金额而填制的,是登记账簿的直接依据。会计人员应该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记账凭证的填写应该内容完整、编号连续,有制单人员、记账人员、稽核人员及单位负责人的签章,涉及到现金收付的业务应该还有出纳人员的签名或盖章。对于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机制记账凭证应该符合记账凭证的一般要求。

2.3.2会计账簿的规范化建设。《规范》对会计账簿的设置、登记、修改做了规范。会计人员根据法规制度的规定,结合本单位的经济业务情况设置会计账簿。会计账簿可以把大量分散的会计资料汇集起来生成需要的会计信息,设置账簿是会计核算的必要手段。会计人员应该根据审核无误的记账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登记会计账簿时应当按要求把会计凭证里的一些内容都登记到会计账簿中,登记完成后在已经登记的记账凭证上签字或盖章,并注明已登记的符号,避免重复入账。为了保证会计账簿所记录的内容真实完整,应当定期进行对账。会计工作中完成的各类会计账簿是重要的会计档案,必须按照规定的保管年限进行保管,保管期满后按规定的程序销毁。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应该定期打印总账和明细账,并在发生收付款业务的当天打印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与现金余额核对。

2.3.3财务报告的规范化。财务报告是反映单位一定时期财务状况、业务成果和现金流量的文件。会计报告必须按照规定的格式和内容编制。会计报表是反映单位一段时间经济活动情况的报告,所以会计报表的数字必须真实、正确,与会计账簿的内容一致。

优质管理的哲学基础论文(汇总20篇)篇十三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的规模以及数量都随之增长,在国民经济当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当前我国企业的管理还不够科学,存在着很多问题,影响到企业的持续发展。简要介绍我国企业管理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措施。

关键词:企业管理;现状;问题;措施;创新。

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企业要想进一步发展壮大,就需要顺应时代的潮流,构建自身的竞争优势。就我国企业当前的管理现状而言,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管理可以说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与动力。传统管理制度难以满足企业持续发展的要求,这就需要企业分析当前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一,管理理念较为滞后。当前情况下,部分的企业往往选择家族集权这一落后的管理模式,导致企业的管理权以及企业的所有权密不可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企业创业者未必能够做好管理,企业的产权结构以及管理制度不够科学,影响到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高。除此之外,相当一部分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较为滞后,这是因为他们出身于营销人员或者是技术人员,缺乏系统完善的管理培训,专业出身的管理人员数量不足。这些管理人员忽视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强调企业生产营销而轻视管理。第二,缺乏长远战略规划。企业长远战略规划可以说是企业发展的路线以及灵魂。企业发展战略能够指导企业来制定管理规划,同时企业的管理机制则能够执行企业的战略规划。我国大部分的企业都未能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去制定长期的发展战略,仅仅是片面追求规模的扩大以及效益的最大化,忽视企业的长期持续发展。虽然部分企业提出长期发展的目标,不过这些目标仅仅局限在利润、产值以及销售收入等方面,而没有认真研究分析市场走向以及后续发展的趋势,更没有针对性地调查竞争对手的情况以及行业发展情况。这样一来就导致企业对自身的发展前景缺乏战略性判断,企业的战略缺乏足够的延续性,无法持续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力。第三,管理体制不够完善。我国很多企业都未能建立健全系统完善的管理制度,其中包括相当一部分的大中型企业。这些企业缺乏一整套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状况的管理机制以及管理方法,在生成经营过程当中往往被动反应。少数企业沿用传统的经验来展开管理,无法根据时代条件而与时俱进。这就导致企业的纪律松弛、管理混乱以及效益低下,一旦出现问题之后,往往不是进行深入的分析来制定相应的制度,而是复制其他企业管理制度,未能充分考虑企业自身条件。第四,企业文化建设落后。企业文化可以说是伴随企业诞生发展而出现的,同时在企业发展过程当中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影响,可以说是企业发展重要的动力。一个优秀的企业必然拥有一个具有高度凝聚力的文化氛围,同时随着企业发展壮大而不断改进。但是在当前背景下,我国大部分企业忽视企业文化的建设工作,在这方面的人力物力资源投入比较匮乏。这显然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大部分企业意识不到企业文化建设的战略价值,更没有探索完善企业自身的核心价值观。部分企业虽然意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意义,不过受自身条件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往往无法系统科学地对自身的文化特色作出判断,从而影响到企业文化建设的效果。

第一,创新管理观念。企业管理理念的创新可以说是实现企业管理创新的先决条件。管理观念的创新最为关键是要转变固有思维方式、思维障碍以及思维惯性,也就是要求企业避免墨守成规以及固步自封,要持续街坊思维模式以及思维构想,从而持续创新管理模式。在此过程当中,企业的管理机制应当从传统的管控制约逐渐过渡到双向互动的管理模式,重视企业员工的自我教育以及激励教育。在管理思维方面,需要从人治的理念逐渐过渡到工作制度化、决策规范化以及层级管理化。在具体的管理方式方面,需要从粗放式管理逐渐过渡到岗位职责、业务流程以及规章制度细节管理,从而适应社会大发展背景下管理模式的演变。第二,完善管理制度。中央政府制定颁布了《关于建立经济制度的决定》,这为我国企业管理理念以及经营机制的改革提供了指导,有利于企业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决定》当中明确提出企业应当构建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权责分明以及产权清晰的管理制度。这一制度是市场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必然要求。企业应当建立起现代管理制度,从而作为独立的法人实体进行经营,并且在此过程当中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主经营同时自负盈亏,转变传统上政企不分的问题。第三,引进管理人员。当前情况下,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而市场机制有着优胜劣汰的天然属性,不同企业之间开展的市场竞争,从表面来看是企业产品以及企业服务之间的竞争,从本质而言是企业技术以及企业人才的竞争。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当中得到生存壮大,就需要不断引进高素质的人才,一方面进行技术创新,另一方面进行管理创新。市场条件下要求企业成为市场竞争的参与主体,自负盈亏并且自主经营。这就需要企业不断提高管理质量并改进管理的效率,构建起科学的管理理念包括效益观、战略观、用户观、竞争观以及市场观等。企业的管理人员需要具备丰富的管理经验以及管理才能,一方面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另一方面要具备出众的决策能力、创新能力、分析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协调能力。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可以说是解决企业管理问题的核心举措,一方面可以通过学习培训等方式来提高他们的素质,另一方面也可以外部招聘优秀管理人员。第四,重视战略管理。战略可以说是企业的根基,也是企业未来发展的整体规划,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企业发展的方向。一个优秀的企业必然有自己清晰明确的战略方向,并且高度重视企业价值链上的营销、生产、科研以及人力等环节。企业在具体分析中长期目标的过程当中,需要分析自身的优点以及劣势,微观层面应当将企业的现状当作出发点,合理把握市场需求以及顾客需求,只有这样企业才可以提供有价值的产品。在宏观层面需要展望未来,从而规划企业的发展前景。企业战略管理需要转变片面强调生产的理念,而应当重人才、重科研以及重管理。第五,政府提供指导。首先政府应当制定并且实施企业管理方面的指导政策,保证企业管理的制度化、永久化以及规范化。合理的法律可以为企业的运行提供可靠的保障,这也是政府制定政策的依据。其次,政府提供的政策需要具备连续性以及灵活性。这是因为企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为了扶植企业的发展,国家应当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来制定各方面的政策,例如出口政策、创新政策、税收政策、补贴政策以及贷款政策。只有确保政策连续性以及灵活性,才可以实现企业的稳定发展。第六,重视企业文化。管理制度有着自身的不足,只有确保创新成为企业自身文化的组成元素,企业才可以在社会环境当中构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进而成为企业持续发展壮大的动力。在此过程当中,要确保企业以及员工之间形成共生共赢的关系,将实现企业战略发展目标当作基础,要把个人的发展融入到企业的价值体系中。综上所述,随着企业的持续发展,应当需要自身的战略需要,来持续调整企业自身管理策略以及管理方法,从而确保使企业拥有稳定发展的动力。在全球化背景下,企业要想实现自身的不断发展,就需要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这就要求企业做好经营管理工作,结合自身条件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从而在竞争当中占据主动。

参考文献:

优质管理的哲学基础论文(汇总20篇)篇十四

教育现代化不仅仅是实现教育现代性指标的静态概念,也是对传统教育创造性地转化、并使之顺应社会现代化进程而向未来持续整合的动态过程。在新型社会形态初现、人类文明逐步进入更高阶段的时代背景下,教育现代化将被赋予新的内涵和意蕴。在教育学中,教育目的始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对于教育现代化而言,确立现代教育目的是至关重要的,并且伴随着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发展和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教育目的观逐步趋向多元化,不再受传统哲学中“二元对立”思想的桎梏,将社会本位和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观对立起来,而是趋向于建构一种具有整体合理性的教育目的。笔者通过对主要的两种教育目的的哲学基础的探讨,对我国当前教育现代化过程中应建构怎样的教育目的观这一核心问题进行论述,尝试为更为科学、合理的现代主义教育目的观的确立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1.人本主义教育目的观人和社会是教育的两大出发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把人从“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人本主义成为西方教育的一面旗帜。人本主义教育目的观强调以人为中心,确立了以人自身的完善与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教育目的观,永恒主义和存在主义是其哲学基础。人本主义者认为人性是美好的,并且这种美好是永恒不变的,培养人性是教育本质和教育目的,教育使人性的美好得以不断展示和发挥。人的理性超越人的生物性和社会性,是人性中最宝贵的财富。因而,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培养和发展人的理性,这不但是使人类世界具有理性的前提,也是从根本上保证了人获得理想生活。人本主义突出强调个人价值,认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个人的自我完善和实现是最高层次。个人应追求完善的人性和美好的精神生活,而不是局限于个人谋生手段的获得和物质生活的满足。人本主义主张,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人的幸福时才显得有价值,人类的任意活动,包括教育活动,衡量其价值的最高标准,取决于它是否有助于增进个人价值。

2.社会本位主义教育目的观社会本位主义教育目的观是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科学功能的日益凸显而逐步产生发展的,它以科学为中心,将社会性需要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实用主义是这一教育目的观的哲学基础,认为教育目的必须具有灵活性,以客观的事实和相应的价值观为依据;人性是可塑的,教育必须使个性得以完全发展。学校教育必须更加突出应用性能力,要扩展更多的活动,设置更多的职业技术类课程,培养学生社会能力和职业能力。首先,重视科学教育。数学及自然科学要成为核心课程,将培养科学人才作为教育的重点。其次,重视社会适应性的教育目的。要使教育尽可能适应社会变化,只有当教育同社会变化联系起来时,才可能消除旧教育与社会脱节的弊端。再次,重视社会功利性的教育目的。使教育更多地关注现实人,而不是抽象的人。

二、现代教育目的的局限性。

纵观人类教育史,不论是“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亦或是“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教师个人与社会集团作为“教者”构成了教育目的制定的主体,而学生则仅为教育目的的局外人。在这类教育目的确立的'过程中,教者掌握了“话语”霸权、学生处于“失语”状态,这体现了教育目的制定的特点及其局限性。从传统哲学“二元对立”的观点来看,人本主义与社会本位主义是完全对立、不可融合的两种关于教育目的的哲学思潮。在传统的教育目的观中,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局限于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它们在教育史上相互对立,各执一说,始终致力于澄清各种教育目的价值观的对与错、好与坏,试图在肯定或否定的基础上进行选择。这导致教育目的价值取向陷入两难困境,左右摇摆、非此即彼,形成了教育实践中的“钟摆”现象。当科学、技术在人的经济生活中占主导地位时,教育目的的思维模式就会逐渐地、不由自主地向科学、理性主义倾斜,用精确的、因果性的、科学的、实证主义的方法来解决一切教育问题。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保证教育目的系统的稳定和高效,但是却极大地限制了教育目的的开放性,僵化了思维的广阔性,缩小了人们的生态空间。教育生活如人生一样,是丰富多变的,人的存在使得世界充满了不可预测性,教育目的必须要适应当前这种日益突出人的价值,注重社会责任,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状态。近年来,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想进入了我国教育研究的方法论领域,它在教育目的上主张:重视个性多元而非本质权威一元;主张消解中心与边缘的界限,使得两者之间对话;关注人的不确定性,反对对于个人的各种形式的预设,反对“给定”的东西和大一统的局面对人的异质性的压迫。它批判现代主义的完人教育,认为完人教育把教育过程看成“喂食”一样,将功利主义课程作为主食,而把人格教育和人生教育课程当作维生素。完人教育目的观不但难以实现,而且在造就封闭的教育过程中,人仍然是可以在各方面达到均衡发展的认识假设等方面产生危险,导致虚伪、内心压抑与痛苦、无法与他人真正沟通和个性压抑等危害。后现代主义认为现代主义教育目的观忽视了人作为教育主体的意义,没有将人看作充满无数可能性的存在,因此才有了比尼采的“上帝死了”更震撼人心的话语“人死了”。

三、我国现代教育目的的建构。

无论是从“二元对立”桎梏的角度还是从后现代主义的角度,我们都可以看到现代主义教育目的观存在的局限性,但这些局限性并不意味着应该放弃现代主义而追求一种完全解构的社会状态。而这些局限性也成为建构新的现代主义教育目的观的切入点。首先,要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在未来教育目的建设之路上,我们必须反对“工艺论模式”和“有机体论模式”的教育,必须把人作为教育的主体,强调人的选择能力和自我完成能力,赋予个体以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重视人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去教师中心主义、摒弃忽视人的个体差异的统一化教学,重视人的自组织性对教育非线形性和动态生成的影响,通过民主化、个性化、主体化和人性化把教育从传统的“制器”转化为现代的“育人”,把“选拔适合于教育的学生”转变为“造就适合于学生的教育”。

其次,要培养现代化的人。人的现代化是“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化的过程,现代教育的目的的核心就是要实现人的现代化。根据现代化理论:现代化就是一个人类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的过程,即一个社会如何基于自身传统而获得现代性的过程。现代化是一个以科学技术发展为先导和纽带,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工业化为动力,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主体,涉及诸多领域的整体性、长期性、革命性和全球性的发展与变迁过程。在现代化进程中,所有的发展最终都要服务和归结于人的现代化,从本质上来看,现代化过程就是一个以人的现代化为主体的社会整体性变迁。教育现代化过程中也必须顺势发展,现代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关注人的现代化。再次,要注重培养认同多元文化的人。要肯定个人经验及其代表的特殊文化,将教育目的从由优势文化决定的状态中解放出来。同时,认同多元,把多样性作为真正体现人类文化的本质。这样,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就不会是优势中心的附庸,他们既具备了批判能力,也在这个能力培养过程中了解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不仅要认同自己的文化,也要认同不同文化背景下价值各异的他人。这既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需要,也是适应全球化要求的。

最后,要培养具有独立个性的人。要将个体差异作为出发点,努力建立一种多元的、开放的教育模式,将学生塑造为具有自由个性和丰富内涵,具备多种行为方式、多种思维、多样化个性特点的能动的主体。这就意味着必须将教育从依附于其他社会力量的工具地位中解放出来,成为自主教育,成为学生个性自由发展的真正解放过程。现代主义教育目的观自产生以来,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思想理论,它以深厚的哲学理论为基础,产生出了不同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观。通过从哲学的角度对其进行思考,可以看到它的基本理论主张的闪光点,同时在其他哲学流派的批判中也可以意识到它的局限性,因此我国在教育现代化过程中,要实现教育目的观的现代化,就必须将它看作是一个活的理论,不断用合理的理论来改造它,使其为我国教育的发展指明正确的道路。

优质管理的哲学基础论文(汇总20篇)篇十五

《企业管理基础》是学院物流管理、商务英语、旅游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的一门主干必修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属于专业核心课程。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在大一上学期即开设该门课程,目标在于培养具备管理学基础理论知识,能将各种常用管理方法和技巧适当的用于企业实践中的技术型专门人才,并重在引导学生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建立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和思维方式。

二、内容设置。

该课程教学团队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探索模块化的教学方法,将课程内容归纳成为以下12个学习项目,43个工作任务:

三、教材使用。

该课程选用《管理学原理》(冶金工业出版社版教材)。

该书属于经济管理类高职高专“十一五”规划类教材,理论内容通俗易懂,每章节都配有案例阅读材料以及少量练习题,符合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另外,本课程教学团队还选用《管理学基础》(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教材)中的课堂实训内容作为实践教学的补充。

除教材外,该课程还推荐使用周三多教授的《管理学原理》作为学生学习参考书,斯蒂芬罗宾斯的《管理学》和哈罗德孔茨的《管理学》作为教师学习参考用书。

四、教法与学法。

在引导学生对教材上列举的决策理论和决策类型进行梳理后,用课件归纳展示:

2.案例教学法——决策的重要性。

讲授决策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企业经营的重要性,可举例如下:

3.情景模拟法——决策的'方法。

课堂现场可简单模拟“头脑风暴法-曲别针的用途”并请学生有真实体验之后自行归纳头脑风暴法的特点和注意事项。

(二)学法——课堂学习、完成作业、考查考试以及案例实践学习有机结合。

1.课堂学习。

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管理学基础知识,要避免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弊端,应注意多做诱导性启发式提问,多举学生喜闻乐见的实例将理论通俗化。如讲授“决策的步骤”知识点部分。

优质管理的哲学基础论文(汇总20篇)篇十六

摘要:教育、生活、哲学相伴相随。在教育这种生活中,最应当产生哲学。大学的学者进行着艰难和艰辛的精神劳动,他们总是力求走到哲学。大学在让哲学繁茂起来的时候,自己亦必成了哲学的繁茂之地。

关键词:教育;哲学;生活。

一、生活处处有哲学。

人们走着走着,就跳动起来了,舞动起来了。于是,就有了舞蹈。

人们说着说着,就哼起来了,唱起来了。于是,就有了歌曲,有了音乐。

说着,走着,歌舞一起生成了,来到了。

这个事实好像在说明,人是必然走向艺术的,或者说,生活必然会走向艺术的。也可以说,生活处处有艺术。

笑是艺术的源泉。然而,哭也是源泉。艺术家之所以能让哭也成为艺术,就是因为哭与笑一样,都是人的情感的表达。

歌又是与诗连在一起的。歌是对生活的抒发,诗是对生活的提炼。歌被写下,就是诗;诗被唱出,就是歌。诗与歌被画出,就是美术,就是绘画。

诗情是艺术,诗意是哲学。

生活中处处有艺术,生活中就处处有哲学。

二、哲学亦生活。

的确是都有。有军事哲学,有教学哲学,有艺术哲学,有各种经营中的哲学。

既然生活中处处有哲学,哲学也就在生活中,哲学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或者干脆说,哲学亦生活。

事实上,我们需要稍稍明确一下哲学究竟是什么。其实,哲学就是思考得更多一些,思索得更深一些的结果。只要想得多、想得深,哲学就可能来到。

也不是凡有休闲的人都能走到哲学那里去的,还要肯于去思去想,才可能有哲学。其实,还要有一个很重要的条件,那就是自由。自由的环境,自由的把握;即使环境中存在一些可能的约束,也能把握和享有自由,自由地思,自由地想,才可能有哲学。能思想,有自由,就有哲学。

三、人有哲学天性。

怎样才能思想呢?其实,人的根本特征就在于人有意识,有情有义有思想。有意识,能思想,这是人的天性。

自由也是人的天性。亚里士多德说人本自由。霍普金斯大学的理念就是“真理使你成为自由人”。马克思认为未来理想社会就是自由人的联合。

意识,自由,都是人的天性。因而,拥有作为人的意识和自由的产物的哲学,也是人的天性。

不信,就可以观察一下:在一个小镇上,当人们在茶余饭后自由聊天时,就能够发现有不少富于哲理的话语。只是他们真不知自己竟可与哲学搭界。可是,这足表明,哲学自然地在生活中,哲学就是一种生活,不论意识到了没有,它就在那里。

可以想象的条件是,这个镇上的人不愁吃不愁穿,而且,他们的意识或所思所想基本上不受束缚。因此,换句话说,就是这个镇上的人有休闲,有自由。于是,他们就有了哲学。依然是,人们的天性确定了他们有哲学,虽然不是科教书上的哲学,也不是教授们在讲坛上讲的哲学。

哲学在大学里是作为思维的科学在讲授,是旨在使学生变得更智慧的科学在讲授。哲学在这个意义上成了大学生活的一部分,哲学亦以这种方式生活在大学。这跟在民间生活着的哲学相比,相异的是,一个是更自觉地更系统地展开着,而另一个是自然地随意地展开着;相同的是,都是哲学天性的表现,方式不同,场合不同,掩盖不了它们之间的同。

我们看到了人有哲学天性,于是也可以说,哲学是人性的产物。有人性,就有这种天性,就有哲学。

我们的社会曾在30多年前的一个时段里,不断地批判人性论。后来在一场“史无前例”的运动中更为猛烈地扫荡人性。于是,在一些人心中燃起了的狂潮,人性丧失,就发作了。于是,哲学在那个时期也受摧残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宣告那个时期永远过去,于是,人性的赞歌再度响起;于是,人们有理由盼望在中国有一个哲学的繁荣。

四、大学:哲学的繁茂之地。

休闲其实是人类自己创造出来的。当劳动生产率越来越高的时候,就越来越远离自给自足的状态,就越来越有可能为他人生产,为他人省事省钱省时。

休闲其实是表现为更多的人由物质生产转向精神生产。人们只是改变了劳动和生产的方式与内容。休闲与游手好闲是两回事。从事精神生产的人在辛劳的程度上一点不亚于从事物质生产的人。大学里高度集中于精神生产、文化生产、科学生产。这里的人们进行着几乎纯粹形式的精神生产,只有一部分人需要与物质生产结合着去做。

这里的人们进行着特别艰难和艰辛的精神劳动,其艰辛的表现就在于他们总是追求形而上,总是力求走到哲学。大学所培养的博士都被认为是ph.d,即philosophydoctor。无论是做思辨研究,还是做实证研究的,都需要有理论思维,都需要向哲学走去。

即使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人也不能离开理论思辨,不能离开哲学。越是自觉地靠近哲学,越可能达到更高学术水平。因为哲学所追求的就是更深入更透彻的结论或观念。

赫钦斯说得很透彻:“我相信,大学所要解决的是思辨的问题。”[1]美国的发展受益于美国大学,美国大学的发展又深深受益于哲学。这都是历史所证明了的。

在中国,曾经的历史也表明,最高水平的哲学与最高水平的大学同在。

“人类的智慧至今尚未设计出任何可与大学相比的机构”[2],当弗莱斯克纳这样称颂大学时,其依据就在于大学能创造理论,大学能提供哲学。

大学在让哲学繁茂起来的时候,自己亦必成了哲学的繁茂之地。对于哲学,大学确实是一块肥沃的土地。如果这片土地还是贫瘠的,那么,它最好暂时还不叫大学。

五、教育哲学,还是教育的哲学。

教育即生活,教育活动中还会没有哲学吗?

教育中的哲学,正如语言哲学、文化哲学、数学哲学、科学哲学一样,就是教育哲学,就是教育自身的哲学,而不是外加进去的哲学,不是教育加哲学。

教育哲学属于哲学,但它首先属于教育学。而且,教育哲学就位列于教育基本原理这一学科内。

至今做课程哲学的中国人还很少很少,做高等教育哲学的,至今也很少很少。但是,做教育哲学的人不少,而且还很早。早在二十世纪30年代前后就有一些人做,例如,范寿康就是很早做教育哲学的一位。30年代,40年代,做哲学的人,并且称得上哲学家的中国人不少。

在教育这种生活中,最应当产生哲学。哲学出于人的天性,教育也出于人的天性。人因教育而成为人,人因哲学和教育而成为更理智、更智慧的人。

在古中国,在古希腊,教育与哲学都是并肩出现的,只是各自思考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并且,自古以来,教育与哲学依然形影不离。康德是宇宙学家、哲学家,也是教育家;孔老夫子是教育家,也是哲学家。到了近代的杜威,他也是教育家,同时是哲学家。

教育与哲学为何如此亲密呢?这是因为它们思考的最基本问题相同。教育的第一问是“人是什么”,但这也是哲学的首问。哲学把“世界是什么”和“人是什么”视为同等重要的问题。而且,“人是什么”的问题给哲学家们带来的困惑更多。

宇宙已有了137亿年历史,地球也有了40多亿年历史。人类的历史不到一亿年,也不到一千万年,而仅有382万年。然而,我们从康德那里,从欧洲的实验室那里,渐渐知道了宇宙是何时起源、是怎样起源的,但是,对于人是怎样起源的,意识是怎样起源的,几乎一无所知。

宇宙是奇妙的。奇妙的宇宙里出现了更神奇的人类。我们赞美人类,就不能不回头来赞美宇宙,赞美地球。至今,在以人类智慧所探测到的星球中,还没有发现有比地球更适宜人居住的。赞美地球,也感谢地球。

可是,又还是哲学和教育告诉了我们人自己是从哪里来的,从而,也告诉了我们地球的恩赐。地球恩惠于人类,人类通过教育与哲学而深知自己应当有一颗感恩的心,尊重地球,爱护地球。

教育、生活、哲学,是相伴相随的。教育帮助我们享受生活,哲学帮助我们更确切地理解教育,从而也帮助我们如何更懂得生活,且因懂得生活而更好地享有生活。

人因智慧而获得了哲学与教育,哲学又与教育一起让我们人更智慧。神秘而神圣的人所应受到的尊重,同时都应给予教育,给予哲学。否则,我们就不能算是尊重了自己。

参考文献。

[1][美]赫钦斯.美国高等教育[m].汪利兵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63.

[2][美]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m].徐辉,陈晓菲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0.

优质管理的哲学基础论文(汇总20篇)篇十七

针对当前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都突出强调了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大了实践教学力度,使学生的专业实践水平和能力越来越得以提高,但就实施效果来看,我们培养的人才还远远不能适应社会需要,尤其是不能适应经济变革的需要,究其原因,和我们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忽视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无关系。就市场调研情况来看,当前社会需求的不仅是具备一定专业实践能力的会计人才,更需要的是具有一定自主创新能力、能适应瞬息万变市场需要的创新型会计人才,为此,高职教育会计培养目标应突出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基础会计作为专业入门课程,其对学生的后续影响是深远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会计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观能动性以及自主创新能力,这样才能为学生今后适应市场经济千变万化的需要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会计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应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会计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工具,不仅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而且还关系到我国会计工作能否快速实现规范化和国际化,因此“职业道德”在会计行业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形成了应试教育的培养模式,在教学中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灌输,忽略了职业道德的培养。目前,虽然各高职院校在职业教育中增设了会计职业道德课程,但这是远远不够的,笔者认为,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不是开设一门课程就能完成的,它应该是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鉴于防止会计职业界的舞弊,在学习基础会计时,教师应改变居高临下“灌输式”“、填鸭式”教学,和学生积极交流沟通,应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深入学生意识中,培养他们的品德,教师通过教学的各个环节既要做“经师”又要为“人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完成应有的责任和义务,从而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

三、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基础会计教学中,如果教师在授课时采用照本宣科、平铺直叙的教学方法,只是对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方法进行概括介绍和简单练习,学生很难把所学的知识与会计实践直观地联系起来,其后果是学生感性认识差,对知识不理解。由此形成该学科“难学”的错误心理,最后因为成绩差而不得不放弃。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多种教学方法并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趣味式教学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地去学习,不但浪费时间、浪费精力,还达不到好的效果。基础会计有些内容比较枯燥,为此教师应尽量采用生动的'语言、有趣的例子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四柱清册”内容时,可引用熟知会计术语的宋代诗人黄庭坚的诗句“旧管新收几妆镜”作为引言引出所讲内容,该诗句原意为问他的一位死去爱妾又纳新妾的老友旧管和新收的共有多少侍妾呀?学生有了兴趣,再介绍“四柱清册”时,不仅不嫌枯燥,而且还会印象深刻。

(二)通俗式教学法。

基础会计和学生初、高中阶段所学课程差别很大,使学生在初学会计时往往感到难以适应,这就需要教师在授课中尽量用通俗的语言、事例来讲解。如在讲解“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平衡等式时,可先请学生讲述其家庭房产情况,如学生讲述其自住房屋价款50万元,其中自己家里支付35万元,从银行借款15万元,然后引导学生了解房屋即是资产,从银行借款是负债,自己家里支付的款项是所有者权益,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让学生分析这之间的关系,这样学生很自然地就会得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平衡等式了。同时,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资产和权益是同一资金的两个方面:资产反映资金的占用形态,权益反映资金的来源。”通过生活中常见易懂事例的比喻,再讲解企业背景下的平衡等式,学生就能轻易掌握比较陌生的会计业务。

(三)问题式教学法。

为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其自主创新能力,在基础会计教学中应广泛采用问题式教学法。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通过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使学生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如在前面讲授“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平衡等式后,教师应进一步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价值50万元的房屋款全部是由自己家里拿钱支付的,那会计等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学生很自然就会想到资产有时会等于所有者权益这一命题。

(四)案例式教学法。

案例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它的真实性。由于教学内容是具体的实例,加之采用形象、直观、生动的形式,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易于学习和理解。对于基础会计课程中实践性较强的内容可采取案例教学法,如教师在讲授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这几章内容时,应该事先以一企业的业务为案例,在案例教学中让学生明确掌握会计三大基本操作程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五)先进手段教学法。

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集声音、图像、视频和文字等为一体,具有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丰富性等特点。它可以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创设形象逼真的教学环境、声像同步的教学情景、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更适宜采用先进教学手段,如教师在讲授会计凭证的填制时,通过教学课件的演示,可以使学生直观地掌握其填制方法,比之传统教学方法更省时、省力,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考核方式应在理论考核基础上加大实践考核力度。

“考”这一教学环节在教学工作中至关重要,它可以引导“学”、促进“学”、督促“学”。众所周知,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加大实践考核力度应是必然,但就目前各高职院校考核方式来看,理论考核占的比重仍很大,远远不能达到以“考”带“学”的目的。基础会计课程的考核成绩传统方式一般由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的主要依据是:课堂提问+出勤情况+作业成绩;期末考试虽然比较综合,但是传统的题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试卷中对那些实践性、能动性强的内容无法反映,只有回避,因此,学生只要到临考时突击一下,考试成绩一般比较理想。

这种形式的考试只是注重对学生会计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为此,有必要就传统的考核制度进行改革。笔者认为,为了能使学生切实重视实践环节的学习,该课程的考核应采取理论考核与实际考核相结合,并且突出实践考核的方式。具体实施如下:建议综合成绩=平时成绩(20%)+理论成绩(30%)+实践成绩(50%),平时成绩=课堂提问(5%)+出勤情况(5%)+作业成绩(10%),为保证实践教学效果,课堂提问的问题和作业的设计应以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为主。理论考核仍应以闭卷考核形式体现在期末考试这一环节上,但为了使学生有紧迫感,防止投机取巧,应实行“考教分离”制度。实践考核内容应包括“单项实践考核”和“综合实践考核”,考核方式可采取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这样可以督促学生在学习基础会计的全部过程中重视实践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其会计实践能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优质管理的哲学基础论文(汇总20篇)篇十八

不兑现货币的应用,离不开早期使用商品货币习惯的形成和发展,因为不兑现货币是由可兑现货币发展而来的,而货币发行的垄断权为不兑现货币的实行铺好了道路。一国转向不兑现货币,一般是由中央政府赋予单个机构(即中央银行)具有垄断发行货币的特权开始的。中央银行的负债如同黄金白银被广泛接受,并且成为其他银行的储备。然后,政府持久性地取消了中央银行负债的可赎回性,中央银行发行的基础货币也就成为不可兑现的货币。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虽然也将此列入负债,但在一般情况下,却是一种长期无需清偿的债务。当今,对货币发行人的要求权不可兑现。此不可兑现货币能够持续流通的首要原因在于国家法律的强制规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十六条就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是人民币。以人民币支付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一切公共的和私人的债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收。”再者,人们已经熟悉它,并可用自己的物品去交换货币(卖出物品),再用所交换的货币购买自己想买的在购买能力范围内的任何东西。这样,继续接受它也就有了自我强化的性质:如果交易者知晓其他交易者都接受他们,那么拒绝它对任何交易者都不是自利的。

就中央银行投入市场的纸币而言,人们手中持有它,并不认为自己握有中央银行的债权,倒是认为握有社会财富。人们也逐渐忘记了持有纸币本身对发行人的要求权,人们也忘记了自己的债权人身份。在纸币购买力不变至少是不减少的情况下,人们完全可不考虑它对外部货币的要求权,因为它本身可直接实现人们换得所需物品的最终目标,而不必将它换成外部货币从而间接换得自己的所需物品,且这在目前也是不现实的。但关键是纸币并不具有稳定的购买力,它可能随着通货膨胀而贬值,这样人们对物的要求权可能无法实现,或实现得很少,也就满足不了人们的最终目标。而纸币购买力的不稳定很大程度上应归因于不兑现的货币制度。正是这种制度,使央行能按照政府意志随意操纵基础货币量,这是以损失大多数人的福利为代价的。

在可兑现货币制度下,基础货币必须以该国的黄金量为基础发行,如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即是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若美元的发行超过了美国拥有的与其等价的黄金量,超过的美元也就不能换取黄金,这种制度将崩溃。实际上,当初这种体系的崩溃,很大程度上也就是因为美国陷于战争的泥潭不可自拔,财政赤字迅速增加从而大量发行美元造成的。在不兑现货币制度下,由于中央银行不兑现其负债,基础货币量发行的多少对中央银行也就无约束作用。中央银行可通过操纵基础货币量的变化为政府融资、敛取铸币税并实施货币政策以实现政府的目标。

三、中央银行通过垄断对基础货币的铸造来为政府获取铸币税。

铸币税,是中央银行从发行货币中获得的净收入,它等于发行出来的货币的交换价值与制造货币和维护货币流通的成本之间的差额。如果新旧货币没有差别,通过将新货币投入流通,则基础货币的扩张意味着现有货币的价值缩水,也就对货币持有人进行了课税。显然,铸币税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税收。而在征收铸币税时,往往伴随着货币供给的增长。

在金银铸币本位下,铸币税指封建主从铸币中所获得的收益,即铸币的面值与实际的金银含量、铸造货币的成本之差。即s=m-pq-c,s为名义铸币税,m为该批铸币的面值,p为铸币厂为每单位金属支付的名义价格,q是该批铸币所含金属的重量,c是铸造货币的成本。铸币厂常常通过减少铸币重量和贵金属含量、降低贵金属价格等手段增加每批铸币的铸币税。如果在一个完全竞争的行业中,竞争将促使铸币面值等于其边际成本,铸币税s=0。但政府竭力在货币生产上推行垄断,希望赚取铸币税。

在不兑现货币制度下,基础货币的黄金含量为0,生产成本也几乎为0,假定q=0和c=0,则m=s,在不考虑物价水平变化的情况下,每年的名义铸币税即为基础货币存量的变化。在现代金融体系下,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控制并发行的,中央银行通过增加基础货币即可增加铸币税。由于中央银行与政府的特殊关系,铸币税大部分为政府获得。如果政府将获取的铸币税再投入基础设施等公共领域,既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又能通过基础设施等的建设为公众谋福利,那么这部分铸币税对公众来说是乐意接受的。但是政府本来就有为其公民提供各种设施的义务,在通过制定十分复杂完备的税法向公民征收各种税收后,它就不应该再征收铸币税这种隐性税收,这样的重复征税牺牲了公民的福利。假如这部分铸币税用于清偿自己的债务或其他用途,那更是对公民福利的巨大牺牲。

中央银行在向市场注入基础货币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可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使市场的货币供应具有一定的弹性,但作为政府的银行,在政府出现财政赤字时,有责任为政府筹措资金和提供信贷。如果中央银行简单地通过印刷纸币直接为政府偿债,因增加基础货币量而获取的铸币税有助于为政府弥补赤字,但却容易造成通货膨胀,所以很多国家从法律上对央行向政府的贷款加以限制。

就我国来说,在《中国人民银行法》颁布实施之前,中国人民银行可通过增加基础货币量,直接借款给政府以解决政府赤字。在《中国人民银行法》颁布实施之后,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包销政府债券,也不提供临时贷款。中国政府发生财政赤字,除了可以增税外,应通过发行期限不等的国债解决。但是,中国人民银行可以间接购买政府公债,即社会公众和各商业银行先买下政府公债,中国人民银行再从他们的手中买入,其结果可能比直接买入投入更多的基础货币量,显然间接购买成本高于直接购买成本。所以,中国人民银行只要能间接购买政府债券,就仍是政府赤字的融资人,其在向市场投入基础货币量时,获取铸币税,间接了结政府的债务。

此外,《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三十八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实行独立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中国人民银行的预算经国务院财政部门审核后,纳入中央预算,接受国务院财政部门的预算执行监督。”第三十九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每一会计年度的收入减除该年度支出,并按照国务院财政部门核定的比例提取总准备金后的净利润,全部上缴中央财政。中国人民银行的亏损由中央财政拨款弥补。”所以,中国人民银行创造的铸币税全部归属财政。

优质管理的哲学基础论文(汇总20篇)篇十九

摘要: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是现代企业经营与管理中的重要手段之一。企业建立内部控制管理制度能够保证其在日新月异的宏观经济环境中获得更大的生存与成长的空间,保障企业经济价值的稳定持续的增长。然而,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在我国企业中建立的时间尚短,在实际的经营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笔者立足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管理需求,对企业内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方法进行了简要的讨论。

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化,企业的内部控制问题目前已经成为了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热点问题之一。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能够帮助企业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实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目标并为其经济价值的增长提供必要的保障。因此,不断对企业内部管理进行优化和改革,实现企业内部控制同企业经营管理中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资金资产的融合,并坚持同企业在一定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中的战略目标定位相统一,是企业应对当前内部控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中的重要手段。

一、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意义。

目前,我国经济正在朝着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方向稳步前进,经济的增长稳定性得到了更好的增强,经济增长更加有效益、讲质量、看持续。宏观经济的稳定给当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力的空间环境,同时也给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民经济的增长和军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对消费的需求从数量转向了对商品安全、质量和性价比的要求。然而当前市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在商品供应量规模虽然在持续增加,但依旧难以满足消费升级加快过程中个性化、高端化和服务化的倾向。面对当前的经济环境现状,企业经营管理上的改革工作已经势在必行。,国家财政部等五个国家部委联合正式颁布了我国首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和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国家相继出台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等基本规范,不断推动国内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的基本建立与完善。随着当前市场因素及其不确定性对企业发展影响的加深,国家《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给企业在充满风险的市场环境中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保障。企业只有通过建立与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相适应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才能实现在稳定中求发展实现企业追求自身经济价值最大化的经营活动目的。

二、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内部控制组织形式陈旧。

虽然企业建立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已经成为了应对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的重要保障。但是,由于我国大部分企业的管理者缺乏对内部控制科学内涵的认识,同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内控管理培训,导致了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组织形式上存在着巨大的缺陷。一旦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就会影响到内控管理的效果和刚性,失去了内控在企业各层级和部门之间的管理和牵制的作用。例如,我国大部分企业的管理组织结构都是金字塔式形式,由企业管理者领导层级部门,再由层级部门的管理进行日常的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但内部控制的实行需要加强企业中个人和部门之间的合作效率,企业陈旧的组织形式影响了企业内控责任的落实。

2.传统企业会计核算制度导致了内控缺陷扩大。

财务内控在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目前在企业实际的财务管理工作中,财务账目管理混乱,会计核算工作缺乏必要的系统性,导致了企业账目、账表和账实之间偏差过大。同时,有的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为了应对上级单位的考察,人为性地调整企业财务报表中的数据内容,甚至建立两套报账系统用于应对企业的纳税款项核算和银行贷款审查等。这种弄虚作假的财务管理办法和处理手段使得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和体系处于被架空的状态,人为性因素影响在企业财务管理中依然居于首位,给企业财务资产安全和xx腐败滋生都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3.企业内控监督及评价机制能力偏弱。

良好的监督机制是企业内部控制执行的重要保障。但是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当中普遍存在内部控制监督和评价机制较弱的现象。例如,作为企业内控监督主要部门的内部审计机构,在企业中多为其下属职能部门之一,对企业的管理者缺乏必要监督和遏制作用,导致了企业的审计工作难以得到正常的开展。同时,在审计机构的设置上,企业更倾向于任命本部门领导,由企业一把手进行授权的模式。这种模式使得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受到了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各方的利益牵制,其审计工作的稳定性难以得到保障,削弱了企业内部审计在内控监督和评价过程中的作用。

三、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改进与完善的方向。

1.继续推进内部控制人文道德环境建设。

随着市场经济市场的发展和国家规范化市场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和体系想要进一步完善,就赢在企业中建立相应的法制管理环境。因此,为了加强企业的内控管理,在以往重视企业道德规范建设和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环境建设之上,还应加强对企业内部的现代企业规范管理和法制文化建设。通过积极开展企业领导和员工之间的互动活动、报告会和成立工作讨论小组等方式,建立现代企业依法规范管理的企业管理思想基础,从而保证企业内部控制以企业战略目标实现为出发点,督促企业成员自觉、自发地按照控制制度和规范进行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

2.推进企业组织结构优化完善。

为了实现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在企业中的控制效果,优化和完善企业的组织结构成为了企业管理改革工作中的重点环节。根据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需要和内控环境的变化,企业应对自身的组织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关注企业中管理层和监督岗位的员工人数和专业素质两项达标。企业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应逐步推动自身的组织层级结构向着民主化、网络化和扁平化的形式转变,并对企业结构进行创新。既要强调企业日常管理中的团队精神和团队意识,减少企业内部控制层级,让内控职责直接落实到企业岗位之上,又要加强企业个人、部门和管理层的合作,从而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有效性。

3.提高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内部审计工作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体系中的重要保障性环节。在企业实际的内部控制管理工作中,为了保障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能够按照企业的决策计划进行执行并保证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有效和合法,加强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作用成为了当前内部控制完善过程中的必经之路。首先,企业需要加大对审计工作的投入,通过人才引入、培训课程的开展来优化当前审计工作人员的结构,提高审计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素质。其次,企业应将审计工作同内部控制管理的绩效管理联系起来,立足于基层财务收支审计、基建专项资金审计等,通过订立相关的考核奖惩制度,提高审计工作人员实际操作积极性和主管能动性,从而减少企业财务中徇私舞弊、违法贪墨的状况出现。四、结语多年以来,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在我国的企业管理中取得了极大的成果。内部控制管理理念也从完全的舶来品逐步转化为适应我国本土经济环境和企业管理需求的现代化管理制度。然而,由于我国企业管理中存在的固有问题,内部控制制度在实际的落实于应用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企业目前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重点应集中在有针对性地解决企业内控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从而保证企业内部控制能够更加有效地发挥其管理与控制的目的,促进企业在现代经济形势中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2]樊行健,肖光红.关于企业内部控制本质与概念的理论反思[j].会计研究,2014,(2):4-11,94.

优质管理的哲学基础论文(汇总20篇)篇二十

1.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是加强宏观调控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需要。会计工作是一项重要的经济管理工作,而会计基础工作又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就一个单位而言,生成并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资料,是会计工作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重要的会计行为,在实际工作中,会计行为的规范和会计资料的质量,完全取决于会计基础工作。

2.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是规范会计工作秩序的需要。正常有序的会计工作,应当是以规范的会计基础工作为保证的。建国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恢复和加强了会计工作。最近一段时间,国家对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愈来愈重视,尤其是党的“十五”大以后,随着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和股份制的实行,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已关心企业的会计报表,要求得到企业真实可靠的财务数据,这在客观上也要求会计工作要符合《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3.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是提高会计工作水平和会计人员素质的需要。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如果没有健全的`会计基础工作,收集、处理、利用和提供会计信息就会失去其可靠性,会计工作水平也就无法提高。从现实情况看,有的单位会计工作秩序混乱、管理失控、假账泛滥、账目不清。不难看出,这种状况下的会计工作是不能很好发挥其作用的。

1.原材料账实不符。原材料采购中,由于尚未取得供货方发票,部分企业财务人员未对原材料进行暂估入账,导致原材实际已经领用,而账面上未作记录,账面记录与实际库存数量不符。

2报销凭证不合规。部分企业在报销费用时,以无付款单位的发票入账;会议费报销只以发票作为报销凭证,未提供会议内容通知、参会者签到等原始凭证;以专用收款收据代替发票入账;出差补助记账凭证未标明出差人员、出差地点和事由等内容。

3.成本归集不准确。部分企业为规避企业所得税对招待费、广告费抵扣限制,将招待费、广告费计入“管理费用一办公费”科目;将原材料采购过程中发生的本应计入原材料成本的运输费计人期间费用,虚减了企业存货成本。

4冶-同管理不科学。财务部门对销售部门提供的合同未进行详细的审核,在财务核算时,只是以合同金额的正确与否作为审核基础,对合同的条款、对方义务等重要内容审核不够。同时,未对合同进行备案,为对日后出现法律纠纷提供资料支持。以上行为最终将导致企业财务报表数据的失真,给企业带来潜在的法律风险。

5.未及时清理挂账。个别企业财务人员未及时对应收账款、应付账款等往来科目进行清理,使企业大量资金被占用,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长期应收款项挂账,给企业销售人员私吞公款带来隐患。

6.实物领购手续不全。部分企业在购买办公耗材过程中,以未附明细清单的原始凭证进行报销;在入库与领用时,未进行交接记录,导致实物资产账实不符,易产生私窃行为发生。

三、导致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的原因。

1.财务人员对基础工作规范化的认识不够。部分企业领导由于对财务工作的重视不够,认为财务的职能只有记账,导致会计人员在工作中对会计基础工作相关知识不够重视。

2.财务人员业务素质较低。企业财务人员由于长期从事重复性工作,缺少对新财经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再者,部分企业的财务人员学历较低,无法适应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需要,最终导致会计基础工作缺少规范性。

3.出于利益目的,蓄意编制虚假财务记录。部分上市公司出于达到上市门槛目的,按照领导指示,粉饰财务报表,已达到上市筹集目的;出于避税目的,按照领导要求,财务人员故意少计收入、多计费用;出于小集体私利,与其他员工串通,编制虚假财务凭证,掩盖非法目的。

4.财政部门监管力度不够。财政部门每年组织的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只是针对公益性大型企业,一些私人企业财务会计信息质量得不到上级主管部门的有力监管,使会计工作人员无所顾及地违反财经纪律,提供虚假财务报表,欺骗投资人、金融机构等报表使用人。

四、加强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措施。

1.加大财务人员培训力度。定期组织财务人员对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税收政策等财经法规进行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积极对会计执业人员进行后续教育,适应财务工作新要求;通过奖励机制,促使财务人员积极学习会计相关知识,更好地适应财务工作需要。

2.政府部门加强对会计基础工作的监管力度。财政部门除定期组织会计人员培训外,对所辖区中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并加大处罚力度,对违反《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行为进行严处,起到对会计工作人员震慑作用。

3.提高领导对会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企业领导应带头重视企业会计部门工作,从人才、物质等方面保障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要求企业各部门要对会计工作给予必要的配合,积极提供会计部门所需基础数据,并对财务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反馈,并提供具有建设性的意见,不断提高财务工作水平。

4.建立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企业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以不相容岗位分离、加强审批审核、财务信息独立化等内控手段,逐步使企业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通过内部控制的内审制度,对企业会计工作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进行查错防弊,使会计信息更准确、透明。

5.采用激励制度促使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企业可通过在内部设立各种精神、物质方面奖励机制,对年终财务工作表现突出的部门给予集团奖励;对财务工作考核不达标的部门给予企业内部通报,以此促使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得到保证。

6.鼓励财务人员参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目前我国企业的财务人员由于每天从事财务记账工作,对企业生产、销售流程缺乏必要的了解,导致对一些原材料采购合同中条款存在模糊意识,无法准确地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建议企业财务人员定期到企业仓库、销售、采购部门进行必要的学习,详细了解生产工艺,及时掌握第一手数据,为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肖雯.浅谈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的必要性.会计之友,2011(02).

[2]李莉.浅谈如何加强会计基础工作一论会计规范.会计师,2010(07).

[3]骆静,浅谈加强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管理.中国集体经济,2011(36).

相关范文推荐

    最热小学语文二年级家长会发言稿(通用18篇)

    家长会是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学习生活的机会,可以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的需求和问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家长会经验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尊敬的各位家长:大家

    优质高中学生简历表(案例17篇)

    简历可以作为我们自我介绍的重要工具,它能够帮助雇主了解我们的能力和特长。接下来是一些成功求职者的个人简历样本,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姓名:性别:女年龄:22岁身

    最优热力公司入职培训心得(模板20篇)

    培训心得是对培训课程的回顾和总结,有利于巩固所学的内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一些培训心得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即将踏上新的工作岗位,开始自己

    精选电子商务职业规划书版(通用19篇)

    职业规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更新和调整,以适应职业发展中的不同阶段和需求。5.希望这些职业规划范文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对于已经进入大学,而以往好

    2023年工厂销售培训心得体会总结范文(21篇)

    在写培训心得体会时,我们可以回顾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成长,并总结出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干货满满的培训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

    最热大学校庆策划书(汇总21篇)

    策划书还需要考虑到风险管理和应急预案,确保活动能够应对各种突发情况。接下来是一些值得一读的经典策划书,它们的精炼和逻辑性是我们学习的典范。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原

    精选中学数学教材研究心得体会(案例18篇)

    心得体会是通过文字表达对过去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期许,是一种个人成长的见证和记录。附上一些经典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与帮助。小龙潭中心小学张海荣

    实用教育教学工作反思及总结(通用19篇)

    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深入思考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是否有效。以下是一些经典的教学反思案例,希望能给您提供一些思路和创意。对于学生的教育存在持久性和反复性,因此对于

    最优幼儿园卫生保健培训心得体会大全(17篇)

    培训心得体会是对培训期间所学习和体验的总结和反思,有助于提高自身的个人和职业发展。以下是一些关于培训心得体会的范文,里面包含了丰富的观点和心得,希望对大家的写作

    优质换工作岗位的心得体会大全(21篇)

    在工作中,我学会了如何与团队成员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在这里,我们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年度总结的工作心得体会,或许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规划和安排新的一年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