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铁路安全教育论文(通用22篇)

时间:2023-12-17 作者:笔尘

范本是写作的好帮手,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很多实用的写作技巧和方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特意挑选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写作上的灵感。

职业教育铁路安全教育论文(通用22篇)篇一

论文摘要:在教育史上,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既是两种不同的教育哲学,又是两种不同的学校制度。今天,普通教育职业化和职业教育普通化,成为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正确认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关系,有助于把握教育变革的本质,构建科学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论文关键词: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关系;辨析。

一般认为职业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之上,或者说是和普通教育相对而言的。如此看来,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关系似乎是明晰的。然而,由于我们对什么是职业教育、什么是普通教育有着不同的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就并非像表面那样泾渭分明。

职业教育是一个舶来品,其概念在我国素存争议。仅就名称而言,在20世纪就发生过三次大的争论,即实业教育和职业教育之争、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之争、职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之争,其中最后一场争论,至今仍没有完全结束。与职业教育一样,普通教育(generaleducation)也是一个从西方翻译来的词汇,亦译“通识教育”、“一般教育”。一般教育一词已很少使用,通识教育则多被用于指称高等教育阶段的普通教育。在西方教育史上,普通教育和今天我们面临的“职业教育”一样,也是一个充满争议的概念。直到1977年,美国学者还在抱怨:“迄今为止,没有一个概念像普通教育那样引起那么多人的关注,也没有一个概念像普通教育那样引起那么多的歧义”。因此,仅从字面或现有的辞书,很难正确把握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关系,而要做到正确把握它们的关系,就需要了解其发展变化的历史。

一、作为两种不同的教育哲学。

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在近代演进成两个对立的教育体系之前,首先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教育思想或哲学。作为教育思想或哲学的普通教育,其先驱是古典的自由教育。[2]自由教育思想起源于古希腊古罗马时代。英文“自由”(liberal)一词是从拉丁文liber(自由的意思)发展而来的。这种自由与近代的自由主义不一样,它与个人在社会中的政治、经济有关。因此,自由教育只适合于与奴隶、工匠相对的“自由人”。亚里士多德是古典自由教育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全部生活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鄙俗”的,一类是“高尚”的。“鄙俗”的生活是以实用、谋利为目的的“劳作”生活;“高尚”的生活则是以深思为最高理想的闲暇生活。与此相对应,他把教育相应地也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由人”的(liberal)教育,即通常所说的自由教育(liberaleducation);一类是“非自由人”的(或“偏狭的”,illiberal)教育。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由教育是以人的理性的自由发展和德性的完善为最高目标的教育,它以“自由学科”为主要教育内容,主要包括读、写、音乐、绘画、哲学等。“非自由人”的教育,是指为了谋生,以领取酬金为目的,以“工匠贱业的种种技艺”为主要内容,并以专门性的、狭窄的职业技能为手段而进行的教育。用今天的眼光看,亚里士多德所谓的“自由人的教育”和“非自由人的教育”,也就是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他的观点反映了阶级社会的等级思想。自由教育的势利倾向最突出地表现在对待职业教育的态度上。他把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对立起来,并对职业教育持有非常明显的轻蔑态度,认为“工匠贱业的种种技艺都破坏公民的身体,而领取酬金的活计会劳瘁公民并贬抑其思想”。

亚里士多德自由教育衣钵,在后来的资产阶级保守派的思想家和学者那里得到了继承。19世纪公认的、最伟大权威的神学思想家和作家之一,红衣主教牛曼(也译作纽曼),就是当时自由教育的伟大倡导者。所谓“自由教育”,牛曼认为它的真实含义是:“首先,从语义上讲,它与‘工役性’(servile,或‘奴性’)一词相对立,‘工役性’一词的含义,按照教义手册的说法,指的是无心智活动参与的体力劳动和机械作业……‘自由教育’是大学教育和绅士的特点……自由教育和自由职业是心智的、推理的、思考的活动。”他对职业教育非常轻视和排斥,认为职业教育尽管有些用处,但会“缩小、贬抑人的精神力量”。他的这种态度和亚里士多德如出一辙。

虽然牛曼的自由教育思想强烈地影响了后世的思想家,并且这种影响还将会继续持续下去,但是,随着资本主义力量的逐渐强大,一种“实用”的教育主张正在悄悄滋生。在牛曼大力提倡自由教育的同时,另一些与他同时代的重要人物如英国哲学家洛克(johnloke)等,都对自由教育持反对意见。洛克认为,教育应该为着某种特定的目的,应该涉及具体的事物和工作。任何事物、任何人都有它的价值,凡是有所花费的,都理应有所回报,所以教育和教学必需是“有用的”、“实用的”。所谓“实用的”是指“对学生将来的职业和营生手段有用”。在他看来自由教育一无所用:它不能教我们改进产品,也不能扩大我们的土地和庄园,改善我们的经济;也不能使一个人立刻成为律师、工程师或外科医生;也不能导致化学、天文学、地质学、磁学等其他任何一种学问的新发现。牛曼和洛克,这两种对待自由教育截然相反的态度,由此拉开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旷日持久的争论。

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反映了由18世纪末法国和美国爆发的政治革命和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所引发的传统的政治经济基础的变革。这种变革迫使“那种绅士的、尖子主义的传统处于被动地位,并开始从根本上动摇了自由教育只为少数人服务的观念”。面对这种变革,自由教育再也无法固守在传统的xx塔里了,因为xx塔的大门,早已在工业革命、政治革命和科学革命的浪潮冲击下轰然倒下了。一方面,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逐步强大,教育就不再可能只是为少数有闲阶级服务了。就连自由教育的现代继承者、永恒主义代表人物赫钦斯,为了维护自由教育,也不得不这样说:“如果自由教育是适合于自由公民的教育,如果全体公民又都是自由的,那么每个人都应该接受自由教育”。另一方面,进入19世纪后,社会生产领域越来越需要掌握实用知识的人才,古典自由教育由于自然科学具有“实用价值”而将之排除在外的主张就显得越来越不合时宜了。改造自由教育,成为进步主义者的时代要求。“为了确保对自由教育进行重新思考所需的灵活性,一些人把‘自由教育’这一古老称呼还给传统主义者,同时打出了‘普通教育’的旗号”,普通教育的名称由此而生。经进步主义者改造为普通教育的“自由教育”,与古典的自由教育相比,至少发生了两个深刻的变化,一个是将自由教育由为少数人服务变成了“面向人人”的教育;另外一个是自然科学知识成为普通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尽管国外许多学者认为普通教育和自由教育是一个等同的概念,但这种变化毕竟是一个事实。另外,从对这两个词使用的选择上来看,在某种意义上,也代表着保守派与进步主义两种不同的哲学态度。

二、作为两种不同的学校制度。

从学校的产生到工业社会前绵延数千年的农业文明中,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时期的教育有着同一的组织特征:缓慢的变化;教育更多的是和政治、宗教联系在一起,而不是与经济联系在一起;教育内容和实际生活相脱节;教育为少数特权阶层子女服务等,这也就形成单一的、精英式的、以自由教育(普通教育)为目的的学校制度,而广大群众则被排斥在正规的学校体系之外,在所谓的学徒制中接受教育。但从工业革命开始,情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面向大众、以传播实用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教育,逐渐进入到了正规的学校体系。

作为现代学校制度的职业教育,一般认为形成于19世纪中期以后。在中等教育阶段,与文科中学主要以传授古典的文科知识为内容、实科中学主要以传授现代自然科学知识为内容不同,“职业教育”学校主要以传授职业技术知识为主要内容。在高等教育阶段,在传统的大学之外,产生了各种技术学院、专门学校、短期大学等。这些中、高等的职业技术学校,虽然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名称和组织形式,但都把培养现代职业技术人才作为自己的任务,从而和传统的学校有所区别。这样,在学校制度中,就结束了有史以来“普通教育”独霸江山的一统局面,形成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两个相对独立的学校体系。

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作为两种不同的学校制度,在一开始就充满着不稳定性。在等级文化传统浓厚的欧洲形成了壁垒分明的双轨制,即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分别在不同的学校里进行;而在崇尚自由民主的美国,却形成了综合中学制度,即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在一所学校里同时进行。美国的综合中学制度,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民主的价值观和教育普及化的混合产物。在这种制度里,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只是一种不同的课程组合。因此,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边界是模糊的。正是这种模糊性,用欧洲国家的眼光看,就会认为美国没有职业教育。20世纪60年代,英国等传统的欧洲国家,在教育民主化的浪潮冲击下,也纷纷效仿美国,采用综合中学制度,形成了一场综合中学运动。即使把职业教育作为发展经济秘密武器闻名于世的德国,也不得不对“双元制”进行改造,通过增加“职业教育基础年”等形式,来加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沟通。”

在高等教育阶段,一方面工程技术知识开始进入以自由教育为荣的传统大学,另一方面,新兴的技术学院通过升格为技术大学,逐渐获得了与传统大学相同的学术地位。这种状况,使上边我们提到的“模糊性”的范围不断扩大。以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解释职业教育的内涵时认为:职业教育是普通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这除了反映了学校制度所发生的以上变化外,还反映了普通教育内容方面不断拓展的事实。在古典的自由教育阶段,西方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七艺”(文法、逻辑、修辞、算术、几何、天文、音乐);自由教育经普通教育改造以后,自然科学知识开始进入它的领域;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使技术由前技术时代的经验技术更多发展到今天的理论技术——技术越来越具有理论的因素。同时,科学和技术联系越来越紧密,“科技”这一名词成了科学和技术不可分割的有力证明。这使技术进入普通教育领域成为必然。在西方的高等学校中出现了“技术科学”科目。“普通教育中的技术教育”早已成为职业教育词汇中一个常见的名词。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长期以来,普通教育这个概念是有局限性的,它只限定了一定数目的传统学科。但是,现在普通学科与专门学科之间的区别正在消失,直到最近还是属于专家禁地的许多知识领域,现在已经渐渐向普通民众开放了。

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之前,我国教育体系按照功能分成四个部分,即普通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在中等阶段,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区分是明确的:一个是综合性的,一个是专门化的;一个是为升学服务,一个是为就业做准备。因此,职业教育和其他类别教育的界限是清楚的。但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异军突起,原来明确的界限被打破了。职教界由于不满意“高职”的现状和不愿意把职教办成“断头教育”,出现了在学制上把“高职”扩展到本科甚至研究生层次,从而建立一个完全和普通教育相平行的体系的诉求。这就使“高等教育是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或者“哪一部分是职业教育、哪一部分是普通教育”成了需要讨论的问题。

对于我国,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是否应该分裂为相平行的两种不同的学校制度,需要弄清一个概念:何谓“普通高等教育”?现在我们习惯上把普通高校纳入普通教育体系,把“普通高等教育”看作是和“高等职业教育”相对立的概念。然而,实际上,“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普通教育”是两回事,和高等职业教育相对应的概念,应该是“高等普通教育”,而非“普通高等教育”。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语言次序问题。要说清这个问题,我们还需回过头去看看到底什么是普通教育?第一个把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联系在一起的帕卡德教授,在谈到普通教育的来源时写到:“我们预计给青年一种generaleducation,一种古典的、文学的和科学的,一种尽可能综合的教育,它是学生进行任何专业学习的准备,为学生提供所有知识分支的教学,这将使得学生在致力于学习一种特殊的、专门的知识之前对知识的总体状况有一个综合的、全面的了解。”这是普通教育最初被赋予的涵义。一位研究普通教育的学者,在总结了国外50余种概念后,对普通教育(通识教育)作了一个概括:就性质而言,普通教育(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普通教育(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其内容而言,普通教育(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

根据以上概括,普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从性质上看是一种非专业性教育。和普通教育对应的词通常有两个:一个是专业教育(高等教育阶段),另一个是职业教育(中等教育阶段)。我国现有的高等教育模式是学习前苏联的结果,是一种高度专业化的模式。培养各种专业人才成为高等学校的教学目标。这和西方的通才模式明显不同。《教育大辞典》对专业是如此界定的:“所谓专业,指培养学生的各个专门领域,它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划分的。高等学校据此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进行招生、教学、分配等项工作,为国家培养、输送所需的各种专门人才;学生亦按此学习,形成自己在某一专门领域的特长,为未来的职业活动做准备。”因此,无论是从国外关于普通教育的见解,还是我国关于“专业”的界定看,按照西方的文化,或许存在着高等教育是专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的争议,但毫无疑问,我国的高等教育肯定不是普通教育。也许,在西方存在着“高等普通教育”的学校形式,因为西方有专门施行普通教育的学校:文理学院。然而,在高等教育高度专业化的我国,到目前为止,普通教育还只能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事实上,“普通高等教育”,最初对应的是广播电视大学、夜大学、职业大学等成人高等学校。它们之间的区分,更多是行政上的,普通高等教育的最明显特征在于,它在招生和分配上被纳入到国家的正规体系,而成人高校则没有。因而,普通和非普通最恰切的含义应该是“正规”和“非正规”。把“普通高等教育”看作是普通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种误用,反映了我们对普通教育认识上的模糊。也许有人会说,高等教育的某些专业是普通教育,比如说英语专业。持这种观点者,还是没有准确理解普通教育的内涵。与专业教育相对,普通教育除了具有基础性这一特质外,还有一个重要特质就是“综合性”。在英语里,general除了有“全面的、普遍的、一般的”含义外,还解作“不限于(人的、事物的、时间的)一部分的”、“综合性的”。也就是说,普通教育是指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科目,而不是某一个学科。单从任何一个学科而言,既可以是普通教育的,也可是是职业教育或者专业教育的。比如:对于一个研究生而言,同样是接受英语教育,如果是为了学习和交流,可以归为普通教育,如果是为了英语教学,则实质上是属于职业教育。

如果普通高等教育不是普通教育,那么,该如何看待高等职业教育呢?著名的职教专家石伟平先生是这样评价“高职”的:“‘高职’,系‘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之全称也,它极可能是我们国家的一种创造。我从事职教研究多年来,从未在国外的文献中看到或在国际交流中听到这样的表述……我们今天所谈的‘高职’大概是西方的‘高等专业技术教育’……照此理解,今天所谈的“高职”,在我国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新的职教现象或形态,其实践活动在我国‘早已存在’。我国的专科教育、工科、应用性专业学科的本科教育(甚至研究生教育),都可归于此类。只不过我们过去没用‘高职’这个词罢了。”其实,我国的高等教育无疑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普通教育,但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狭隘的职业教育。可以说我国的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是一个同质的连续体。职业学校可以说是高等学校的初级形式,高等学校也可以说是职业学校的高级阶段,两者只有量级的不同而没有本质的差别。因此,所谓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个平行体系问题,其实是一个伪命题。所谓的“高等职业教育”,是一个伪概念。

三、变化的趋势。

总之,从最近的迹象看,无论是作为教育哲学,还是作为学校制度,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都出现了融合的趋势。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分离和对立,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而“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必须携手并进”成为一种主流的观点,经历了不过短短数十年的时间。进一步发展的趋向是“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的区别将逐渐消失”。原来的片面的教育将变成“多种价值的教育”:“不同类型的教学——普通的、科学的、技术的和专业的教学——之间的那种严格的区别必须废除,而教育从初等阶段到中等阶段,必须同时成为理论的、技术的、实践的和手工的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体系正是反映了这一趋势。

当然,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的趋势要完全变成现实,还需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特别是在以应试教育为主导格局的我国,作为两种不同的学校制度,在一定时期内,中等教育阶段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立的状况难以避免。在这种情况下,不仅要强调“普通教育职业化”,而且要强调“职业教育普通化”,以便使这两种教育朝着相互结合的方向发展,而不是与此相反。只有如此,才能准确把握现代教育变革的本质,科学构建既面向未来又符合我国实际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职业教育铁路安全教育论文(通用22篇)篇二

“人口多、底子薄”是我国目前的基本国情。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要想真正办好职业教育,必须始终坚持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在此基础上构建职业教育的多元办学格局。截至目前为止,为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很多专家、学者均不约而同参与到职业教育运行机制的研究当中,同时亦提出很多优化职业教育运行机制的有效措施。基于已有研究,笔者认为可采用如下措施不断优化职业教育运行机制。

一、构建覆盖城乡的职业教育体系。

“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的教育目标在我国早已提出,在该教育目标的引导下,我国必须尽快完善和建立覆盖城乡的职业教育体系和网络,最终形成学校职业教育、企业教育以及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职业教育体系。学校职业教育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在未来,必须根据学校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不断优化学校职业教育的办学环境。现代企业教育亦非常重要。建议各企业尤其是乡镇中小企业,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教育制度构建,加强对员工进行培训及其他教育等。社会教育的实施也至关重要,可依托社区、成人教育中心等构建起系统的社会教育体系,并积极利用远程教育等平台不断提高社会教育的成效。

二、加大财政投入,确保职业教育公益性质。

为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健康、长远、可持续发展,我国在未来必须不断加强财政投入,努力确保职业教育的公益性质不变。诸如,应加大财政投入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如校舍建设、运动场地建设及教学设施建设等。除此之外,还应通过财政收入的加大不断完善职业教育的助学贷款体系,让更多贫困家庭的孩子或成人可通过职业教育学习到更多知识,获得更多生存技能。从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总体情况来看,财政支持不足是存在的典型问题。所以说,在未来我国政府必须加大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让职业教育得以更好发展。

三、扩大国际合作办学,提升职业教育水平。

我国发展职业教育的时间相对较晚,与德国、日本等国亦存在很大差距。为进一步提高我国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在未来还需不断扩大国际合作办学,不断提升我国的职业教育水平。例如,我国职业学校可与德国、日本、美国等国家的职业学校加强合作办学,引进国外先进职业教育办学理念,从而弥补自身存在的不足。这样的做法是势在必行的,也是我国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为不断优化职业教育运行机制,提高我国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在未来我国仍需在职业教育教师的培训方面多下功夫。在职业教育教师培训方面,具体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做起:(1)加强校本培训。各职业学校应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本校教师进行培训,培训讲师主要由本校资深教师担任,亦可从校外聘请。(2)积极将本校教师输送至国内知名职业学校进行培训,通过培训可获得相关职业学校优秀教学经验和管理经验。(3)将职业教育教师输送至国外相关职业学校进行学习。五、不断建立健全社会参与的良好机制为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更好发展,还应不断建立健全社会参与的良好机制。具体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1)推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2)引导社区组织关心职业教育;(3)鼓励学生家长支持职业教育。基于职业教育普遍缺乏资金支持的现实情况,可鼓励社会爱心人士及爱心企业积极为职业教育发展捐款、捐物,帮助职业教育创造出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发展环境。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为促进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各职业院校也应不断提升自身的自力更生能力,如积极创办校办企业等,通过校办企业为职业学校创收,从而更好地将盈利所得用以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六、不断优化和完善职业学校招生体制目前,很多职业学校面临招生难的困境。部分职业学校为招到更多学生,不惜花钱从学校买生源,这样的做法严重违反了招生制度,对职业教育发展非常不利。部分学生到学校之后,甚至还发现实际情况与学校宣传的情况不同,于是最终选择退学。另外,部分学校为招生还选择采用招生代理的模式,招生代理由于缺乏专业知识,为获取招生回扣,因此往往会进行虚假宣传。这种情况,在我国不同地区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因此,在未来我国必须不断优化和完善职业学校招生体制,让职业学校的招生体制更加健全。这其中,自然离不开政府监督的积极作用。总而言之,为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更好更快发展,我们必须不断优化职业教育运行机制。可采用的措施主要为:构建覆盖城乡的职业教育体系;加大财政投入,确保职业教育公益性质;扩大国际合作办学,提升职业教育水平;在职业教育教师培训方面多下功夫;不断建立健全社会参与的良好机制;不断优化和完善职业学校招生体制。只要可认真从上述几个方面入手,我国的职业教育在未来定然可以得到更好、更加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奕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动力系统的重塑[j].职教通讯,20xx(05).。

[2]喻忠恩.政府应如何主导职业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xx(07).。

职业教育铁路安全教育论文(通用22篇)篇三

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步入了从重数量到重质量﹑从重规模到重内涵发展阶段,素质教育越来越成为各高等职业院校推动内涵发展﹑提高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追求。可以说,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主力军和基本阵地。高职院校和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正在为我们国家的`新兴工业化以及我们工业的升级换代,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仍存在着不少差距。一是职业教育办学能力不足,特别是基础能力建设较为薄弱。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资源仅占高等教育办学资源的30%左右,缺乏上规模﹑上档次的龙头院校和职教集团;二是实训基地和装备建设投入不足,实训设施设备陈旧﹑落后,实训实习岗位严重不足。校企合作﹑工学交替﹑订单办学难以推进;三是师资力量不足,专业课教师偏紧﹑实习指导教师紧缺“﹑双师型”教师短缺﹑专业课教师补充和引进困难。这些不足,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或制约着国家及当地的经济发展。因此,为适应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要求,高等职业学校必须从转变思想观念入手,从根本上改变高等职业教育体制,按照市场的需要办学,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打造特需的专业,培养新型的人才。

二、城镇化建设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正在加速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和推进,关键在于人才。通过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加强人才培养,可以助力城镇化建设的发展。首先,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将带来大量新的就业专业﹑就业岗位,创造更多的就业空间,吸引更多的劳动力资源向城镇转移。尤其是以服务业为主的物流业﹑物业﹑营销﹑建筑装璜﹑学前教育﹑餐饮﹑酒店管理等行业的迅速发展,就业空间巨大,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大批适应新的就业专业﹑就业岗位﹑就业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以满足城镇化建设发展的需要。其次,城镇化建设对劳动力技能和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将带来大量的就业岗位,而这些就业岗位,大多数是需要一定专业技能和素质。但进入到就业市场的大学毕业生,受过专业技能训练的却很少,将很难适应城镇化建设的发展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具有专业性﹑实用性﹑多样性等特点,所以必须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提高大学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使他们能适应城镇化建设的需要。第三,城镇化建设将降低低素质劳动力的劳动参与率。在城镇化的进程中,高等职业教育除了能够提高大学毕业生的整体素质外,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延长劳动力进入就业市场的时间,降低低素质劳动力的劳动参与率。目前,部分劳动力一方面因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劳动收入相当低;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增大了就业市场的压力。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劳动力的存储器,可以吸收和培养大量的高素质劳动力,缓解就业市场压力。而且通过对大学生的教育培训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职业能力,为地方经济建设提前储备大批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三、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推进城镇化建设发展的新思路。

整合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做大做强高等职业教育,更好地为城镇化建设服务。高等职业教育要加快资源的优化整合,形成办学规模大﹑师资力量雄厚﹑专业覆盖面广﹑办学条件好的发展态势;要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工程建设,通过整合﹑扩建﹑迁建﹑引进等方式,建成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产学结合,融职教院校和培训机构为一体的职业教育基地﹑引导企业和行业参与,组建多元一体的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加强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增强职业教育自身的办学能力和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使高等职业教育在布局结构﹑专业设置﹑育人质量上与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推进城镇化建设。

3.2面向新型城镇化,改革人才培养方式。

高等职业教育要根据国家城镇化发展的总体要求,改变以学历教育为主的传统人才培养方式,引企进校,全面推行“学校=企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工学结合﹑弹性学制﹑模块教学﹑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不同规格﹑不同层次的教育和培训,让更多的学生掌握一﹑两项专业技术,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四、结语。

总之,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高等职业教育要主动与城镇化建设接轨,充分利用高等职业教育的优质职教资源,着力抓好大学生技能和素质的培养和培训工作,为推进城镇化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职业教育铁路安全教育论文(通用22篇)篇四

终身教育思想的提出,使教育越出了旧有的传统边界,朝向关照整个社会以及社会中每个个人终身成长的方向发展,这种发展必然改变旧有的教学理念,这种改变意味着教学向学习的转换,学习化社会,正是在这种转换中悄然到来了。“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的自己的教育”是学习化社会的重要特征,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这种个人同他自己的关系的根本的转变,是今后几十年内科学与技术革命中教育所面临的最困难的一个问题。”显然,教育面临着适应与改造的必然选择,适应学习化社会,改造教育自身。

职业教育,作为尚没有厚重的传统却经历了不少坎坷的一类教育,该如何适应又如何改造呢?笔者认为,倘若多一些反思,少一些因循,职业教育或许会比其他类型的教育更多一些积极改造的优势。

一、挑战从来就是发展的机遇。

学习化社会的到来,对于任何教育都意味着一种时代的挑战,同时,它也提供给教育以积极适应或消极适应的双向抉择的开阔背景,积极适应即可能化挑战为机遇,消极适应则可能陷自身于被动,以至错失良机。我国的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由于传统的和现实发展中的诸多原因,从外显的层面来看,适应学习化社会的改造,至少面临着双重困境:原本的局限于“职业”的技术性乃至工具性的保守因循状况很难突破,现实的高等教育发展与普通高中改造已成两面夹击之势。但从内隐的层面来看,理工科大学的改革以及专业学位教育的兴起,都是在求实求是的思路上关注着职业性和实践性的现代人才规格;而普通高中的改革也决非离职业和技术更远,而是不约而同地借鉴着职业教育的他山之石。职业教育在此种形势下,如果消极退守步步为营或许就是竭泽而渔之路,但换个思路积极进取,张扬优势以求新形势下的特色创新,双向拓展兼顾向高等职业教育提升也向普通高中融通,则未必创造不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发展格局。韩国的中等职业教育曾经经历过80年代滑坡、90年代回升的一段变革,尽管有政府优惠政策支持的原因,但不可否认它必然同时以积极适应的创新功能支持了这种支持。而时下与学习化社会到来相适应的社会发展观、职业观、自主建构的学习观正在被人们逐步接受,这至少给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学习者素质方面的新的有潜力的基础条件。

学习化社会的到来,对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挑战和机遇,集中体现在对“职业”的限制性理解上,“技术”则给职业更增加了一层限制,重技而轻术的惯性思维则把这种限制诠释得具有了操作性的工具色彩,由此,职业教育就成了培养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育。从理论上说,这不正是与马克思主义的人发展的理想、也与我们的教育目的高度一致的教育吗?然而从我们厚重的劳心者治人、劳心者冶于人的陈腐理念来看,这却隐蕴着一种低人一等的判断。如果我们以求是的精神来对此进行解释,就只能基于实事求是的始点,逐步导向理想,而不是与此相反。学习化社会的到来,它所倡导的一系列的新教育理念,使我们有理由认为,职业教育的适应与改造,完全可以超越“职业”,进行非职业的反思和非职业的拓展,否则,我们很难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创造出具有真正适应性的发展空间。

挑战,由此就可能展现给我们机遇:开放的文化氛围创造着宽泛的职业选择机会,而且它是变动不居的和可持续发展的,它迫使职业教育挣脱职业约束,超越面向过云被动适应的职业局限,确立前瞻性的普适性的创新思路。束缚,正在成为职业教育必须抛弃的锁链;学习化社会的精神是学习,学习是种非常个人化的行为,无论它呈现现何种形式的闪容,都将与传统意义上的训练大相径庭。职业教育原本就不像普通教育那样与生活疏离,它因此在学习化社会中会获得极大的宽松;学习化社会教育的最重要的特征是把它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人主体的自主觉醒与觉悟必将突破传统意义上的职业的性质,当职业不再成为人的生命强索的代价的情况下,职业教育也将有条件步入满足社会需要并支持个人选择的发展境界。

二、走向培养完满人格的教育。

学习化社会显然是支持着完满人格成长的社会,而现实的教育却往往使人“在各方面都遇到分裂、紧张和不协调状态”,过分专业化的训练目的制造着人格的分裂,致使“一个人的理智认识方面已经被分割得支离破碎,而其他的方面不是被遗忘,就是被忽视;不是被还原到一种胚胎状态,就是随它在无政府状态下发展。为了科学研究和专门化的需要,对许多青年人原来应该进行的充分而全面的培养被弄得残缺不全。”职业教育的专门化似乎比其地教育还更突出,它的技术的可操作性以及职业规定性似乎更多了些分裂人格的保守特征,它因此似乎距离走向完满人格的教育更远、更少现实基础。然而笔者认为,这可能是种缺乏根据的判断,它或许依据了某些事实,但是却没有透过事实追问其深层的发展条件。如果我们确信“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这就是对教育基本目的的一个广义的界说”,那么,职业教育就可以有优越的理由,选择走向培养完满人格教育的改造之路。

有理由认为,职业教育在其质的规定性上,很接近培养完满人格的教育,因为它与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的主张,有着内在的契合,只是由于人们的误解、也由于职业教育自身发展中的偏执,才不同程度地失落了其发展的优势。其实,早在欧洲的实科学校顺应社会潮流蓬勃兴起的时候,就已经在建构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职教模式了,保守的传统文法学校教育的弊端也已经充分显示出来;至于后来发生在欧洲的双轨制教育,如果从历史的渊源来辩析,它们在关于人发展的全面性或完满性方面的得失利弊,也不难进行判断;前苏联的教育明显是超越双轨制的,或者说,是兼有两者之长而避两者之短的,至少从理念上,它在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又有推进。我国的职业教育尽管与普通教育并行发展,但却从来都是依循着和而不同宗旨的,这个和,正是教育目的论精神的高度一致,这个不同,则是职业性和实践性的规格不同。时下,当应试教育百般困惑着普通教育并实质性的异化着它的目的论精神的情况下,可以认为职业教育的优势正在获得张扬。

跟着考试走的应试教育,似乎很难感悟到学习化社会的严峻挑战,普通学校教育关注人的完满性发展,因此几乎成了一种虚拟的理念。跟着社会发展走的职业教育就全然不同了,它对学习化社会到来的每一步进展,都会反映得十分敏感,因此,如果超越些虚假的形式,必将展示出走向培养完满价格的职业教育。当然,我们必须指出,那种局限于职业的、急功近利性甚至僵化工具性的职业教育,是肢解了全面发展理想目标的、甚至是关照到现代生产劳动却失落了“教育”的职业教育,尽管它可能侥幸获得某些职业适应性的成功,甚至会发生毕业生供不应求的暂时的虚假繁荣,也依然必须力行调整。

三、应对最大的职业流动性。

学习化社会的到来,意味着具有最大的职业流动性的人才培养格局正在形成,这种格局不仅要求教育必须使学习者为掌握各种技术奠定牢固的知识基础,还要求学校“必须培养学主的心理功能并激发其创造精神,帮助他理解一些科学原理并训练他有应用这些原理的能力;帮助他培养普通的技能并鼓励他对工作有一种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工作作风。”这种要求意味着人才规格的改变,这种改变正是基于职业的流动性,这种流动性又与科学技术的变动不居的进步密切相关,由此,我们必须理智地来研究教育的适应与改造问题,因为因循旧有的教育经验已经不可能训练出适应职业流动性的人才了。

这种旧有的教育经验并非指过时的课程内容、滞后的技术工艺,而是体现于目标观念方法论等更深刻的层面。因此,那种仅仅建立在更新课程与教材、调整专业等基础上的改造,充其量只是以旧思维驾驭新内容试图达到新目标的改造,它超越不了治标不治本的局限性。然而,我们不得不指出的是,时下的职业教育乃至各类教育的改革,通常会陷入这种局限性之中却又难得觉悟,许多职业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都在令人遗憾地展示着这种局限,可以认为这终究适应不了学习化社会的职业流动性需要。在学习化社会里,教育应当遵循的原则是:为人们投入工作和实际生活作准备的教育,其目的应较多地注意到把青年人培养成能够适应多种多样的职务,不断地发展他的能力,使他能跟得上不断改进的生产方法和工作条件,而较少地注意到训练他专门从事某一项手艺或某一种专业实践。这种教育应该帮助青年人在谋求职业时有最适度的流动性,便于他从一个职业转换到另一个职业或从一个职业的一部分转换到另一部分。对此,我们的职业教育改造必须有适应性思考,我们的教育思维,必须关注的是变化与发展的动态机制,而不能局限于关注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与发展,更不能只盯着变化与发展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职业教育改造因此必须确立素质教育的目标,这决不只是增加全面性的课程问题,而是把教育和教学目标定位于培养学生的能够适应职业流动性的基本品质。并且,从教育和教学的理念来看,我们应当把无论何种职业的或专业的知识技艺的训练都作为培养其基本品质的素材或手段,而不是终极的目的。其实,如果我们审慎地重温马克思主义关于综合技术教育的有关文献,应当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来主张的就是这样的观点,无论是他们对技术之“综合”的关注,还是有关教授“工艺学”的主张,或者是培养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和他们自己的爱好轮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的全面发展人才的理想,都可以作出有力的证明。由此,职业教育改造可有以下判断:适应学习化社会的职业教育必须关注职业流动性,因此必须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宽泛的职业适应性的高素质人才,超越传统的一技之长的人才规格理念,也超越那种仅限于课程更新或开辟新专业的狭隘办学思路;职业教育追求素质目标,具有比其他类型教育的更多优势基础,也具有更直接的社会适应性价值;这种改造最贴切地满足了趋向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想。

四、拓展新的开放式的发展空间。

学习化社会是开放的,许多旧有的保守的教育理念都将受到挑战,不同类型的甚至不同层次的教育之间的界限都将被淡化,职业教育因此将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如果在抉择适应与改造思路的情况下,职业教育真正能够理智地超越职业乃至专业技术的框限,那么,可以认为,它将释放出骄人的张力。

向普通教育融汇的拓展。这可能正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一种优势传统,它在学习化社会到来之际,获得了更多的支持,因为,当最大的职业流动性的社会需求状况得以彰显,原有的职业局限性就变得宽容了。而与此同时,普通教育也正在发生着扩大化的演变。国际教育组织的建议认为:“普通的、科学的、技术的和专业的教学之间的那种严格的区分必须加以废除;而教育,从初等阶段到中等阶段,必须同时成为理论的、技术的、实践的和手工的教育”,这是因为“现在普通学科与专门学科之间的区别正在消失,直到最近还是属于专家禁地的许多知识领域,现在已经渐渐向普通文化开放了”。这实际上可以认为,当学习化社会的普通教育获得扩大演变的时候,它同时也意味着在发展技术教育方面的必然拓展,而职业教育的普通化也将成为必然趋势。职业教育(主要是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之间的融通、它们之间的区别趋向消失,可能会产生以下影响:调整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失度问题。因为社会进步必然导致义务教育向初中后的延伸,职业教育所需要的普通教育基础也会与这种延伸趋向一致,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尤其是它的规模必须适度,职业教育普通化自然拓展了自己的双向适应性;为高等职业教育乃至普通高等教育特别是工科院校提供优质生源。因为趋向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必将同时改变其与普通职业劳动之间的关系,脑体分工的逐步淡化必将使陈腐理念中的职业教育的某些劣势演绎为优势。何况,职业教育中所创造的“基础”是否真如人们的迂腐成见一样“缺乏后劲”还是个有待于未来实践检验的判断;更为重要的是,这从根本上适应着继续教育、终身教育乃至学习化社会。

向高等职业教育的拓展。向普通教育融汇的拓展实际上同时宽松了职业教育原有的优势,职业的、专业的、技术的诸多领域都将遭遇到重新抉择发展路向的问题,或向较低层次退守,或向较高层次提升。鉴于许多职业学校已有丰富的高中后教育的经验,还鉴于学习化社会正在逐步淡化的学校间某些区别,以及校际交流校际联合的教育形势,因此,部分职业学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逐步向高等职业教育拓展已经成为可能。在学习化社会所创造的教育与相同学科专业的普通高等教育之间,那种所谓操作性技术性与理论性学术性的泾渭分明的关系,只能日趋淡化,而它们趋上与趋下的双向拓展,可能从不同的始点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由中等向高等拓展的依托。

向职业继续教育和成人基础教育的拓展。在教师继续教育的比较完整有序的系统中,以教师进修学校为主要承担者的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以省市教育学院为主要承担者的中学教师继续教育,还有师范院校的成人教育,已经创造了层次清楚完整的、学历的和非学历的教育体系。相形之下,职业教育就远没有如此的发展,或者,职业学校并没有在相应的发展中释放其巨大的潜力,反而有相当多的从业者的继续教育是在并没有太多职业或专业含量的情况下获得的。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刻反思我们的职业继续教育资源,包括设备类的技术资源还有懂实践的教师资源,充分使用这些资源,拓展职业继续教育。

职业继续教育,这从教育分类来看,应归属于成人教育,而成人教育,这在学习化社会的教育理念中是被作为一切教育的最高形式的,因为终身教育或终身学习毕竟最终是以成人为对象的,就此也可以认为,职业教育的拓展必须百倍地关注成人。而成人基础教育,在学习化社会,可能是一个具有了崭新意义的又意味着相当广延性的提法,它是面向成人的又是基础性的。以往,相对单纯的成人基础教育主要定位于扫盲,而今尤其是在适应学习化社会需要的条件下,扫盲没有理由不与职业教育联系起来。因此,职业教育适应学习化社会的改造有必要考虑新的策略:农村的扫盲应当纳入与农村成人职业环境以及改造职业环境相一致的职业教育体系,逐步趋向于有现代职业特色的基础教育,这种教育不仅应当超越传统的读写算一类定式,而且应当追求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也就是在基础层次之上的发展空;城市里的成人基础教育应与城市成人职业环境一致,职业学校有充分的条件和责任向涌入城市的外来人力资源提供城市职业需要的、也是外来人力资源自身渴望获得的成人基础教育,这种教育的职业特色所可能做出的社会贡献不言而喻,但职业教育自身在其问必将获得的无限生机和活力也不容忽视;随着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在入学年龄、修业年限、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宽松政策的相继推出,职业教育必将以其诸多的优势特色为更普遍意义上的公民素质提高,做出新的贡献。

职业教育铁路安全教育论文(通用22篇)篇五

提要】近年来,在我国界、学界再度对教育产业化展开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许多工作者从教育的属性、教育的功能、教育的特殊、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深入探讨教育是不是产业,能不能产业化。对于国民教育体系中一个特殊门类的职业教育,是不是产业,能不能产业化的问题,在讨论中则尚未专门涉及。作为一个课题,职业教育产业化问题,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密切关系职业教育改革与的极具现实性与实践性的问题,因而更能引起做实际工作的管理者与办学者的兴趣。不同观点的讨论可以促进认识的深化与提高,这里编发的文章,旨在引起职教同仁的关注与思考。

【正文】。

在我国面临教育投入不足、经费短缺、教育资源有限、教育需求空前扩大等一系列矛盾的时候,如何有效发展教育,尽快把“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实现“教育供给”与“教育需求”的平衡,引发人们对教育体制、教育模式、教育观念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思索,“教育产业化”问题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一个热门问题,许多专家学者阐述了不同的观点。作为有别于义务教育、基础教育,直接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是否具有产业化的属性?笔者认为:

一、产业化办学是职业教育的必然选择。

何谓“产业”?《辞海》中解释说:一指私有的土地、房屋等财产;二指各种生产、经营事业。生产经营事业既包括生产性活动,又包括非生产性活动;非生产性活动既包括直接参与生产的服务活动,又包括非生产性服务活动。产业化运作主要是市场化运行模式,不管是生产性活动,还是非生产性活动的产业化运行,都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即供求规律、价值规律、竞争规律。

教育作为提高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的服务部门,具有产业属性。教育产业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育提高新生或再生劳动力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即通过教育使受教育者的科学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得以全面提高,并在今后从事的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促进其劳动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从而使受教育者获得更多的经济回报和社会效益。二是,教育机构的教育科研成果直接运用于生产、生活中,或教育部门直接开办或提供信息、咨询等服务,直接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是,与教育活动相关的活动,如教师公寓、学生公寓、学生就餐、接送、娱乐休闲等后勤活动。第二类、第三类活动的产业属性是不言而喻的,第一类活动却具有其特殊性,是否可以产业化运行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教育产业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教育产品——一劳动力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具备潜在性、迟发性和不确定性三大特点。即是说,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其劳动力的增值只能在生产活动中体现出来,而且能不能充分的、完全的体现,还要受到诸多因素的。二是,教育本身具备公益性。特别是义务教育、基础教育,其功能、文化功能的价值取向尤为明显。教育非产业论者,据此认为教育不是一种产业,更不能产业化。但是,与社会经济直接相联系的职业教育,不仅可以产业化,而且必须产业化运作,这是因为:

《教育发展和改革纲要》指出:“职业技术教育是实现化和生产商品化、社会化、化的重要支柱,是把人力优势转化为智力优势,把智力优势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桥梁。”职业教育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劳动者,主动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职业教育直接为企业、行业培养新生员工,对员工提高及转岗、跨岗进行培训服务,使受教育者通过从事生产活动获取经济回报,社会及企事业单位获得高素质的劳动者,进而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和计会效益。职业教育的教育产品直接进入社会生产或服务领域,使得职业教育产品——劳动力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迟发性、潜在性和不确定性三大特性大大弱化,职业教育的生产性尤其突出,教育投资者很快就能获取回报。

职业教育必须满足三种需求:一是,社会对知识、技术、人才的需求;二是,受教育者对知识、技术及创业、就业的需求;三是,人才市场的需求。可以说职业教育自产生那一天起就与市场结下了不解之缘,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确定、专业的设置、课程的安排、教法的选择,无不突出实用,无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职业教育的发展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同时,必须遵循市场规律,瞄准社会需求、受教育者需求两个需求,人才市场、教育市场两个市场,力争使两个需求、两个市场互动、协调发展,否则,只能把职业教育引进死胡同。

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着巨大挑战,使其发展困难重重。其一,投入有限。职教与普教的重要区别在于职教更注重学生关键能力和做作业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实验实训的比重较大,教育教学设施更新频率较快,由此所需投入较多,职教教育成本远大于同级普教。我国教育投入总量有限,职教投入与其需求相去甚远,限制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其二,办学机制不活,不能适应企业、行业及人才市场的需求。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与社会、经济的桥梁,必须紧密结合市场经济的需求,培养目标的确立、专业的开发、教学体系的革新、德育工作的开展等必须随市场的变化而不断更新,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职业教育办学形式单一、办学体制不活,严重束缚了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其三,职业教育内部的恶性竞争,导致职业教育在低水平上运行。职业教育的长久发展必须从办学体制、办学模式上入手,进行彻底的改革,推行产业化办学,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职业教育。

职业产业化,一是有利于吸引教育投资。把职业教育当作一项产业来办,可最大限度地实现职业教育公益性与投资寻利性的有机统一。二是有利于职业教育与的进一步结合。职业教育产业化发展,不但能吸引大量的、个人投资,形成办学主体多元化、市场化的格局,而且企业、行业的加入,有利于职业教育更快、更多地吸收经济信息,寻找到教育与经济的最佳契合点。三是,有利于职业教育克服内部无序竞争,逐步走上规模效益发展的道路。产业化发展,就是要使职业教育在遵循教育的同时,也要遵循经济规律:竞争规律、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办学质量差、效益低、规模小、供过于求的职教单位将逐步被兼并或淘汰,实现职教资源优化组合,促进职业教育走规模效益型的发展之路。四是,职业教育产业化发展,有助于克服人才高消费现象,减少教育资源浪费。在职业教育完全作为公益性事业,由政府包办的情形之下,用人单位作为教育的直接受益者,却没有直接进行教育投资,用人也较少进行成本核算,一味追求高学历、高水平,盲目攀高,导致我国人才浪费现象大量存在。人力资本认为:“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是生产性投资”,根据“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企业、行业应当成为职业教育的投资者之一,使其在预算产品成本的同时,不得不考虑其中所包含的“活劳动”即“人力资源”的成本,促进其用人向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靠近,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实践证明,在产业化办学思想指导下出现的英豪学校的“教育储备金”模式,浙江台州探索的股份制办学模式,南洋发展集团的“集团投资,连锁办学,滚动发展,适度产业化”的发展模式,葛州坝建立的教育集团等成功的例子,无不告诉我们,职业教育产业化不但可行,而且大有可为。

职业教育作为特殊的产业,既不能完全市场化,又不能按传统的教育模式来办学,职业教育产业化运作,主要是指职业教育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要面向市场,进行投入与产出,并对其成本进行严格核算;彻底改变传统国家统包统管的教育体制,使职教投资主体多元化,学校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按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办学,真正成为自主管理、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逐步形成“原料采集”(招生引资)——“生产”(教育教学)——“销售及售后服务”(推荐就业及业后培训)一条龙自主运行的机制。在这样的产业化运作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摆正政府位置。

职业教育以强劲的功能、育人功能、文化功能,在经济建设、社会稳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使其具有浓烈的公益色彩,全社会是职业教育最大的受益者。因此政府仍然应当是职业教育的重要投资者。当前,有些人主张教育产业化就要减少政府投资,实现“以教养教”,笔者认为这是不合适的。政府投资不但不能减少,而且只能逐渐增多。政府作为职教投资者,对职教发展负有宏观调控、监督、管理的权利和义务。政府通过制定宏观的、指导性的方针、政策,实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确保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学校应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作为独立的法人,依法享有经费筹措、使用权以及根据市场和社会需求在招生、就业、人事任用、财物使用、专业设置、教学计划等方面的决策权、执行权,学校实现自我管理、自主办学,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自主权。

2.完善职教法规。

依法办校、依法执教是职业教育产业化发展的重要保证,《职业教育法》的出台,对我国职教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职教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应根据变化、社会经济及职教自身发展的要求,对职业教育投资、办学性质、培养目标、招生、就业、收费标准、办学条件、教育教学评估、办学利益分配以及职校的宣传、竟争等作出具体明确的规定,确保职业教育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及其公益性的充分体现,确保投资者的适当利益,确保职业教育依法健康有序地发展,实现职业教育产业性与公益性的最佳结合。

3.规范职教市场。

职教市场的建立是职业教育产业化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职教市场主要包括:职教投资市场、职教师资市场、职教生源市场、人才市场和职教服务市场。各职教单位吸引投资、聘用师资、招生就业、后勤服务等活动必须在相应的市场上公正、公开、公平地进行,政府通过法律和行政的手段加以监督和管理,既有利于促进职教产业化发展进程,只有效防止职教办学功利化、人事关系化、竞争无序化。

4.建立恰当的职教保障体系。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要不断地,以获取新知识、新技术,提高转岗、跨岗、跨职业能力。政府应加快职业教育产业化步伐,出台优惠政策,吸引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个人以及国外、海外投资,并加大教育预算及费、税等职教经费筹措力度,为社会成员提供接受职业教育或培训的机会,平衡教育供给与教育需求。

职业教育铁路安全教育论文(通用22篇)篇六

在铁路安全教育工作中,把受教育者的安全意识、安全观念的深入性与牢固性称为恒常性。目前,由于我国绝大多数铁路专业类的高职院校在铁路安全教育工作的恒常性上,还显不够,因此其安全教育方面的工作未能达到理想状态。这种现状的出现,导致大批学生在其上岗后,需要企业进行时间较长的基于安全知识和安全意识方面的强化教育与培养,随后才开始接触铁路方面的实际工作。而且在通常情况下对于那些安全工作态度或安全工作意识未能牢固树立的学生来讲,企业方面突击性的集中安全教育的做法只能起到短时性的补救或促进作用,很难达到“入骨入髓”的效果。尤其是对那些在校期间未能养成较好的安全习性,在安全习性上出现了严重缺失的学生来讲,企业所做的那种突击性的集中安全教育对他们拥有或建立起恒常性的安全意识起不了太大的作用。这就是为什么总有少数顶岗实习学生或刚上岗的学生会发生安全事故的一个较为重要的原因方面。以上论述表明:为了使铁路专业类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能顺利地、较快地成为一名安全生产的合格者,我国铁路专业类高职院校十分有必要开展铁路安全教育规范化、体系化的建设,并且通过建设的校园铁路安全教育机制,对铁路专业类学生持续而系统地开展职业教育阶段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术的建立与培养,达到铁路安全教育恒常性的目的。

职业教育铁路安全教育论文(通用22篇)篇七

上述研究表明,目前在我国铁路专业类高职院校中如何改进和完善铁路安全方面的`教育工作,是摆在相关院校面前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通过分析铁路企业的安全相关工作,发现在我国铁路专业类高职院校中,积极开展以学校铁路安全文化建设为平台的铁路安全教育活动是解决这一问题有效可行的途径。要对铁路专业类高职院校铁路专业的学生进行学生职业教育阶段的铁路安全教育,首先遇到的一个最为基本的问题就是,院校如何建设铁路安全文化的教育平台。铁路安全文化的建设形式可以参照铁路行业关于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内容,一般可以从铁路安全理念文化、铁路安全制度文化、铁路安全行为文化和铁路安全环境文化四个方面开展针对性的建设,整合院校已有的软件和硬件设施,对照建设需要,进行添置和完善。更为重要的是要结合铁路类各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以及铁路相关专业各自特点,通过教学过程设置和相关活动的安排,构建一种通用性较强的、针对我国铁路专业类高职院校的、适于高等职业教育阶段的铁路安全文化教育的模式和机制,促使学生的铁路安全教育系统化、效果恒常化。

建立效果良好且可行的铁路安全文化教育模式和机制,并在这一模式和机制下建立起其执行组织,是我国铁路专业类高职院校进行高等职业教育阶段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的最为基本的中心工作。便是本文所构建的一种通用性较强的、针对我国铁路专业类高职院校的、适于高等职业教育阶段的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组织模式。中不难看出,该铁路安全建设组织模式从上至下呈三级管理机制。第一级为铁路安全文化建设委员会,第二级为铁路安全文化建设学生分会、铁路安全文化建设教师分会,第三级为铁路专业学生。

一般型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的组织模式通常情况下,所示的一般型的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组织模式中的各级执行组织可按如下办法组成或建成:第一级的高职院校铁路安全文化建设委员会,由来自各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部门、招生就业部门、团委等部门的人员组成或建成;第二级中的铁路安全文化建设教师分会由来自铁路企业的安全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或教育人员,以及来自高职院校教学部门的涉及铁路安全方面或铁路课程教学方面教师或人员组成,第二级中的铁路安全文化建设学生分会由来自院校学生会、分团委人员组成;第三级的铁路专业学生由来自铁路专业的学生、就业于铁路行业的学生组成。各铁路类高职院校在应用的一般型铁路安全文化教育教学模式时,其执行组织的构建工作和实际的人员来源可结合院校具体情况和需要进行。

3校企衔接的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的意义。

在参照铁路企业(或铁路行业)关于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的内容,进行铁路专业类高职院校的铁路安全文化建设过程中,非常有必要将铁路专业类高职院校的铁路安全文化建设与铁路企业(或铁路行业)的铁路安全文化建设进行有效衔接。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重视并搞好铁路专业类高职院校的铁路安全文化建设与铁路企业(或铁路行业)的铁路安全文化建设体系化的有效衔接工作,能显著地提高或巩固铁路专业毕业生对安全生产技术和安全生产意识的重视性及其恒常性。

第二,如能实现铁路专业类高职院校的铁路安全文化建设与铁路企业(或铁路行业)的铁路安全文化建设较好地进行衔接,无疑将有利于显著提高铁路专业类高职院校和铁路企业各自的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的效果性和效能性。

第三,如能实现铁路专业类高职院校的铁路安全文化建设与铁路企业(或铁路行业)的铁路安全文化建设体系化的很好衔接,将有利于促成校企一条龙式的铁路安全文化建设机制的形成,而这样的铁路安全文化建设机制的形成将直接从整体上提升我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的效果性和效能性。所以,在开展我国铁路专业类高职院校职业教育阶段的铁路安全文化建设上,必须要充分考虑与我国铁路企业(或铁路行业)的铁路安全文化建设实现一体化衔接。

职业教育铁路安全教育论文(通用22篇)篇八

摘要:学徒作为最古老的职业教育形式之一,其发展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英国现代学徒制度是对其古代学徒制度的批判继承和创新,为英国经济的稳步发展提供了各种人才资源。为改革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其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英国;职业教育;启示。

一、英国现代学徒制的特点。

(一)雇主的主导地位。

英国的现代学徒制由雇主、学徒、企业协会共同参与。学徒必须到相应的继续教育执行机构学习相关的课程,在学习内容、方法和成绩评估方面,企业雇主占据主导地位。职业教育机构和教育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学徒在职业院校接受学习培训的内容。工会通过与雇主协商来监督和影响学徒的学习内容和培训计划。在学徒的培训内容、方法和考核等方面,用人单位仍然占有主体地位。学徒取得学历认证后在工作能力方面更符合企业的要求。

(二)学徒制的等级制度。

(三)培训与考核的能力和标准。

英国现代学徒制的培训目标已经从简单的技术工人的培养发展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新型劳动者的培养,因而,培养出的学徒学成之后可以适应更广泛领域的工作内容。学习期限并不严格固定,通常为三到四年。考核指标重点关注对职业技能和学徒成效的考评。对于学徒过程中的教学方式、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等方面考核并无严格要求,重点对培养结果进行监控。学徒制中的认证证书是学生个人能力的体现和证明,学徒制教育体系通过职业资格证书来鉴定学生的学习效果。对于教学的评估形式并不单单是传统的书面考核形式,而是更注重工作场合的实践考核,来评估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和熟练程度。这种基于能力的评估方式能更有效地确定学徒是否掌握了相应的专业能力。

(四)从学校到企业的有效过渡。

二、英国现代学徒制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启示。

(一)加强校企合作,发展现代学徒制。

校企合作推动了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也为企业转变经营模式提供了新的路径。通过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可以参与企业的生产技术改造和生产设备的更新换代。这不仅鼓励学校获得企业的财务支持,还帮助高职学生直接参与生产实践。同时,学校还能了解公司的用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课程结构,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开展适应人才需求的人才培养计划。英国的现代学徒制为我们提供了培养中等技能工人的模式。

(二)提高企业的参与度,使其占主导地位。

我国建立现代学徒制体系的一个重要难题就是缺乏企业的参与。企业对现代学徒制的参与缺乏兴趣,并没有在现代学徒制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经常是职业院校和政府在主导现代学徒制。我国企业和职业院校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人才供需错位:一方面许多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岗位;另一方面,企业找不到适合企业内部需求的人才。在现代学徒制体系中,企业的参与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要着力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让企业通过现代学徒制体系获益并吸收合适的人才。因此,只有提高企业的积极性,现代学徒制才能取得长足的进步。

1.设计培训框架。

从英国学徒制的框架可以看出,英国政府在学徒制教学体系改革过程中赋予了行业协会或企业更大的权利。行业协会或企业有权根据行业内部需求和企业实际岗位需要来制定现代学徒制培养的方案,评估和考核标准更符合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

2.建立培训样本。

行业协会或企业可以针对自己的公司实际需求设计培训框架,建立相关的学徒制培训样本,公司可以根据行业或自身组织的需求进行变更,这样节约了资源又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费。

3.加强公司自身能力建设。

在进行学徒制框架设计时,企业或行业协会应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包括实践技能、专业技能和提高知识。企业根据自身的需要深入企业的一线去了解徒弟和各行各业对培训结果的满意程度,并将调查报告反馈给相关部门。现代学徒制的目的是为企业增加合适的技术和人才,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转变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质量。

在英国,现代学徒制的培训十分灵活,无论是在培训方式、地点、时间方面,还是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都有很大的弹性。而且,对于学徒的年龄没有具体的限制。学徒在每一层次完成学徒训练,通过培训考核,即可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在中国,一些职业学校仍然使用过时的培训方法,学徒的参与度不高,培训质量通常难以达到理想的预期目标。

1.改变教学方法。

尽管近年来中国一直在倡导教学和教育体制改革,但大多数院校在改变现有教育模式方面依然十分缓慢。应该积极鼓励职业院校教师逐步转变教学模式,增加实践操作教学的内容。现代学徒制辅导体系是一种双重辅导体系,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和企业的技术讲师相互配合进行学徒培训。灵活的培训方法不仅可以调动徒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提高徒弟学习的质量。

2.提高培训质量。

首先,改善学徒培训的机构应该为学徒提供更专业的工作技能和可转移的技能培训渠道。其次,注意学徒与导师之间的关系,明确学徒和导师的地位、角色和任务,并将学徒置于项目的核心。最后,除了发展学徒制外,还需要注意培养学徒综合能力。

3.建立第三方培训机构。

除了商业机构和职业机构,还应该建立第三方培训机构。企业主导的学徒培训可能偏重于公司自身的利益,而忽视了学徒自身的发展;学校主导的学徒培训容易过于侧重理论,忽视了企业的实际需求和学徒实践技能的培养。第三方培训机构以市场为导向,与政府和行业共同制定实施方案,明确规划地使用时间框架,即在规定的时间内,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更新实施方案。

(四)改革课程评估模式。

评估具有诊断、指导、激励、认证和指导的功能。在现代学徒制发展过程中,普通的评估和考核方式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英国的现代学徒制度采用了自我评估和各种行业的考试相结合的方式来评估课程的实施情况。英国的现代学徒制考核强调对技能的评估,有利于形成以就业为导向的评价方式。与英国的现代学徒制的评价方式相比,我国对学徒的评价标准相对滞后,评估过程中存在重理论和轻实践的现象。因此,相关部门应制定权威并且具有实践导向的评价标准,为学徒提供努力的目标,也为企业提供人才选拔的标准。

(五)建立法律制度,完善政策推广。

英国的现代学徒制之所以被企业高度认可,政府提供的强大法律保障十分必要。在中国,相关现代学徒制的法律法规并没有完全地建立健全,上个世纪末颁布实施的《职业教育法》二十多年来一直没有新的条款补充,因此我国的职业教育亟待通过完善立法来保障现在学徒制改革中的各方利益。

1.建立法律制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为现代学徒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政策,包括现代学徒制的法律地位、教育指标、资本投资、教师培训和管理模式。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这些政策文件可以作为现代学徒制的规范基础,然而,政策并不能代替法律,没有足够的强制性,因此,有必要尽快完善法律制度,明确具体规定。应运用法律条文列举具体的规章制度,加强规章的严格约束力,并对职业教育的各个方面,如职业教育的地位、资助制度、组织管理等方面提供详细而全面的规定。

2.更新法律框架。

利用西方国家有关学徒制度的法律和政策制定法律框架,以便对学徒制的所有方面提供详细的条例,并及时加以修订,以确保该法律及时有效。任何法律法规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时代和国情的不断变化及时加以修改和完善。现代学徒制的发展关系到社会经济,有必要修订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和框架来保障现代学徒制的发展。综上所述,现阶段包括现代学徒制在内的法律法规相对稀缺,依赖零散的政府政策文件,不属于“现代学徒制”的法律法规。

(六)摆脱传统观念。

中国教育体制长期以来形成的教育观念致使很多人对职业资格教育存在着很大的误解,根深蒂固的认为从事一线技术岗位的社会地位和收入都低;固化的认为职业教育培养的人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不如高等院校学术型人才:这些传统思维严重影响了社会对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树立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观念,提倡工匠精神,鼓励学徒以技能大师为榜样,追求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同时,相关部门也应该加强宣传工作,着手建立权威的宣传机构,搭建企业与学徒之间的沟通平台。总之,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与普通教育的衔接发展还存在着很大的障碍,注重理论知识学习而轻视实践教学是其中重大障碍之一。一方面,这种教育现状致使很多毕业生在取得毕业证后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另一方面,企业也很难在人才市场上找到技能型人才和合适的员工。英国现代学徒制的成功经验值得我国借鉴,我国需要完善政策支持并提供资金支持,充分考虑企业需求,搭建服务平台来确保学徒素质。通过建立完善的评价标准和相应的法律来保障现代学徒制的蓬勃发展。我国现代学徒制要解决两方面问题:第一,现代学徒制要充分考虑现代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和未来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趋势,提高高技能学徒工的比例并制定相应的更高的人才培养标准。在现代学徒制培养过程中,要以企业为主导,学校、社会和政府积极参与来确定人才培养的模式。第二,真正构建终身学习的理念,从观念上、制度上对终身学习加以引导和支持,使职业教育和技能教育深入人心。第三,要加快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之间的衔接,着力提高职业教育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职业教育铁路安全教育论文(通用22篇)篇九

计算机职业教育的内容是随着社会的需要以及社会计算机发展水平的不断发展而发展变化的。在旧有的计算机职业教育当中,计算机职业教育的内容仅仅包括了打字、办公软件的应用以及数据库的应用等内容,因为在当时来讲,这些内容的学习就足以帮助学生熟练地应用计算机来处理办公室日常事物,而这也是当时的计算机应用的主要目的,因此,学生只学习这些内容就足够了。但是,在现代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下,各种现代化的应用软件层出不穷,辅助人们处理各种日常公务。因此,计算机职业教育也需要不断地更新其内容,不断地将这些应用拓展到教学内容当中,只有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够真正地掌握计算机专业技能,才能够真正地应付日常的计算机办公事务。

1.2计算机职业教育对于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要求提高。

1.3计算机职业教育需要不断地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计算机职业教育开展的目的就是培养一批应用型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只有应用能力强,实际操作水平高,计算机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够在激烈的社会岗位竞争中有一席之地。但是,现在计算机职业教育所培养出来的计算机人才的应用能力并不尽如人意,很多计算机职业人才计算机应用能力并不强,在面对一些实际问题尤其是一些意外时,不能够进行正确的处理和合理的应对,大大地降低了自己的竞争能力。同大学生相比,职业教育的学生基础知识水平较差,同时又没有相应的学历,而同有社会工作经验的人相比,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又较差,所以,计算机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要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有一席之地,就需要在发展的过程中扬长避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只有如此,计算机职业教育才能够牢牢地把握住社会发展的趋势。

1.4计算机职业教育需要学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

随着现代社会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感受到计算机科学技术在不断地更新,因而需要不断地进行新的计算机知识学习以使自己跟得上时代的发展。这是由计算机科学技术以人为本的发展要求决定的,在人们多元化需求的推动之下,计算机科学技术也在快速地朝着便捷化、实用化、人性化的方向迅速发展。这带来的必然结果就是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快速更新,这给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他们要想不断地适应社会发展,就需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以最终适应计算机科学技术这种快速发展变化的趋势。

1.5计算机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无缝对接。

在很多发达国家,职业教育都达到了中等教育的水平,并且与高等教育开展了无缝对接。在可以预想到的将来,我们的计算机职业教育也会产生与高等教育无缝对接的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计算机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其掌握从业必备的职业技能,而且还要求其能够具有一定的学科基本素质,能够在实践的过程中实现计算机知识和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因此,就产生了计算机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无缝对接的要求,通过建立一定的制度,可以使参加计算机职业教育的学生能够直接升入大学的相关专业对计算机问题进行进一步地研究,这样,才能够促进计算机职业教育的科学化发展,才能够使计算机职业教育不断地在社会需要之下焕发出极大的生命力。

2.1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更新计算机职业教育的内容。

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来更新计算机职业教育的内容是把握计算机职业教育发展趋势,促进计算机职业教育重新焕发生机的一个重要步骤。首先,去掉计算机职业教育中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内容。计算机职业教育是一门更新较快的学科,随着新技术的诞生,原有的技术等都会逐渐淘汰,因此,在计算机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应该不断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将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内容淘汰出去。其次,将一些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内容引进计算机职业教育的课堂。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功能强大,实际应用效果较好的计算机应用,这些应用能够辅助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对人们的工作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计算机职业教育需要将这些应用引进课堂,向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知识。如此,学生在日后的工作当中才达到实现所学即所用,所用即所学的效果,才能够充分体现自己的专业优势。

2.2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地提高计算机职业教育中专业知识的比例。

在计算机职业教育中教授学生专业知识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其所使用的计算机技术背后的原理,这样,学生在日后进行计算机应用时才能够知其所以然,才能够实现举一反三和在对旧有知识掌握的基础上实现新的突破和发展。首先,在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注意专业知识课程和技能实践课程的比例,改变计算机职业教育只重视技能教学而不重视专业知识教学的弊病。其次,通过各种方法开展计算机专业知识教育,彻底提高学生的计算机专业知识水平。职业学校的学生文化知识水平普遍不高,要其理解枯燥的计算机专业知识有很大的难度,所以,教师需要不断地采用各种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之中,以让其深刻地理解并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以为其日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3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地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是开展计算机职业教育,提高学生职业竞争力的重要目的。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首先,对社会的实际需求进行调查,了解社会岗位都要求学生掌握哪些方面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进而对学生进行这些能力培训,做到使学生与社会岗位的需求之间无缝贴合。其次,加强实训课程的比例,使学生在实际训练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包括计算机的熟练操作能力和相关的计算机使用技巧的应用等。最后,学校出面与企业签订计算机人才培养协议,学生在校期间可以按照课程安排进入到企业之中进行实习,学生的实习成果由企业享有,学生毕业之后优先考虑进入到这些企业当中,而企业则负责提供实习基地等。这样,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就能够在充分地训练中得到不断地提升。

2.4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地提升学生的应变能力。

应变能力是人们在职场中需要掌握的一个很重要的能力,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讲尤为如此。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来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应变能力。首先,提升其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虽然计算机科学技术在快速地发展,但是其根本原理等是相对固定的,变的只是这些原理等的呈现形式。因此,需要提高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让其能够透过计算机应用了解其背后的原理,进而快速地掌握相关应用。其次,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养成不断关注学科前沿、不断学习的良好习惯,这样,学生就能够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在遇到新的计算机问题时能够自如应对。

2.5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设立一定的路径使计算机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产生无缝对接。

计算机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产生无缝对接是社会要求推动的,因此,我们一定要通过各种途径促使计算机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产生无缝对接,使计算机职业人才能够进入到高校之中进行进一步的深造。首先,在计算机职业教育中开展基础知识教育,使培养出来的计算机职业人才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基本素质,满足高等教育对于学生的基础知识要求。其次,高校可以相应地放宽对计算机职业人才的招收限制,使计算机职业人才能够顺利地进入到大学之中继续接受教育。最后,高校可以通过开设特长班,招收特长生的形式让计算机职业教育培养出的人才进入到高校之中进行进一步深入的专业知识学习和完整的基础知识学习。如此,计算机职业教育便能够与高等教育产生无缝对接,计算机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够拥有更加良好的素质,才能够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3、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迁,计算机职业教育也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关注人们对于计算机技术的要求,消化这些要求,进而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把握计算机职业教育的趋势,促进计算机职业教育的科学和快速发展。

作者:刘振名张福峰单位: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沧州职业技术学院。

职业教育铁路安全教育论文(通用22篇)篇十

发达国家坚持法律支持职业教育发展,依法管理教育,以确保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在不同的时间,政府法律和法规对职业教育从办学条件、师资力量以及质量和效益等方面进行监督管理评估。就职业教育的发展而言,美国、德国、日本和其他一些国家比较完备和安全。例如,美国通过了《莫雷尔赠地法案》(1862),它第一个承认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和角色,《史密斯-休斯法》(1917),《退伍军人权利法》(1944),《国防教育法》(1956),《职业教育法》(1963),《技术职业应用教育法》(1990),《科学和高级技术方法》(1992),《由学校到就业法》(1994),《劳动力投资法案》(1998)和一系列法规、法令,对职业教育的体制、经费、形式等做了明确的规定,使美国高等职业教育法律得以实施,并走向规则化。德国的职业教育立法进程的早期,也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的保护。早在1869年,政府颁布了《强制职业补习教育法》的法律规定,企业培训应结合职业学校教育。自20世纪50年代,德国颁布了一系列法律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如《职业教育职业》、《促进法手工学徒毕业考试条例》等。这些法律,以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为促进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日本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立法,每个职业教育改革是伴随着职业教育法的实施来实现的,一些更重要的法令:《工业学校秩序》(1899),《行业教育促进法》(1951),《职业训练法》(1958),《高学校设置标准》(1961),《短期大学设置标准》(1975),《培训学校设置标准》(1976),《就业———发展的机制方法的能力》(1999),“新计划”在第21世纪的教育(20xx)。这些法律法规对日本职业教育发展体系的完善和转型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英国、法国等也致力于加强职业教育法律法规的建设,在过去的二十年已经发布了一系列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

(二)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经验丰富。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的稳定发展。德国、日本、美国、加拿大和其他一些国家都十分重视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职业教育在发达国家有健康、稳定的师资培训体系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渠道:一是致力于培养教师的职业教育在高等技术师范学院,如日本职业能力开发大学、韩国仁川技能大学、法国国立学徒师范学校等;二是在工科技术学院培训;三是通过专门的职业教育师资进修、培训机构来培养。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教师的招聘标准较高。职业教育师资的任务决定了他们应具备的素质比普通学校的教师更专门化。教师职业教育首先应具备从事职业教育和职业道德,他们不仅要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还应熟悉专业生产实际,具有产生一定的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普通中学和大学教师的就业条件和职责不同,是教师队伍建设的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重要的成功经验。德国的职业教育教师都有严格的要求,不符合规定条件的不允许持有职业教育教师资格。德国对职业教育师资格要求主要有三点:一是至少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从而保证高职教师的基本理论知识;二是教师要通过实习或工作所获得的实践动手能力,就是说,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三是教人们通过正规的师范专业培训,掌握教育教学能力。对职业教育教师,美国有严格的资格要求和选择程序。国家规定,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具有学士学位或以上学历。美国几个州明文规定,必须有学士学位教育,优秀的人才具有相关领域的学士学位的1-2年的实践经验,发布一个职业技术教师资格证书。同时,发达国家的教师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更加完善,有培训机构专业前,后继续培训机构,教师有一个稳定的渠道来源。

企业、行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统称为社会力量。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和其他社会力量在职业教育非常积极地参与。企业或行业主要是通过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干预。在环境中的主动参与,各种各样的校企合作模式,逐步形成了国际,如美国的“合作教育”,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工读交替制”,澳大利亚“tafe”和日本的“产学合作”。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企业(行业)广泛参与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过程中,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行业)的技能培训的实践,并通过企业接受是目前使用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培训结束后,学生可以工作。参加工作、参与面广,成为企业的一大特点。行业参与教育过程,参与学校各方面的企业,如学校的管理、专业设置、教师培训、教学计划、课程改革。例如,在德国职业教育应由行业协会制定毕业生能力要求,公司不仅是制定培训计划,但也提供培训基金;在英国作为雇主,公司在一些主要机构如教育基金会、所有的澳大利亚tafe学院、大学理事会、总统大多数成员都来自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到学校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建立职业教育机构或提供援助。

(四)办学体制开放、灵活。

开放的、灵活的办学体制,是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另一个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灵活的入学方式,所有的人都能入学。例如,对高等职业教育实施的主要机制是美国社区学院的学生,没有年龄限制,对所有15—70岁的人开放,而且没有入学考试,只要有高中文凭和成绩单或等效的入学条件。第二,教育系统的多样化。德国,英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和其他国家满足岗前培训、岗位的需要,采用不同长度的学时,实行一校多业务,全日制、半日、晚上,为多种教育系统假日等。第三,办学形式多样化。办学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学习风格与政府、企业和学校不同的是,发达国家出现了多种办学形式,例如在职业学校为纯职业学校系统,主要形式的合作体系形成职业教育集团系统。第四,灵活的教育方式。例如,美国社区学院的信用制度以及各学校之间相互承认学分,可以使学生在理论和实践中是灵活的,可以自由选择不同的工作和研究的出路。

二、对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与启示。

通过成熟的办学模式,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培养了一大批合格的工程技术人员的数量,这些技术员构成了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达国家的基石,参与全球竞争,为发达国家赢得全球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成功,给我们很多的思考与启示。

(一)健全法律法规保障体系。

发达国家以法律为职业教育的发展保驾护航,始终坚持依法治国,依法促进教育教学。主要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立法和职业教育的发展保证在不同时期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同步,政府出台法律、法规相配套。我们应该通过立法加强质量控制发展职业教育。中国目前没有一个完整的、专业的农民职业教育法,只有相关的“职业教育”《民办教育促进法》。由于相关立法的缺失,导致管理体制不顺、资金不足、师资力量薄弱,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不健全。因此,为了确保江苏高等职业教育的顺利运行,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序的发展环境,中国应加快专门立法建设,为了加快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为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来源的必要保证,中国教师队伍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与服务系统建设。

(二)切实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促进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江苏省职业教育甚至整个国家普遍存在结构不合理、数量少、教师评价体系不健全等缺点。因此,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尤其重要。高职院校应特别注意教师团队建设,建立新的建设目标,建立新的概念。第一“,双师素质”的目标。注重专业实践能力的发展,有计划安排教师去相关基地进行有效培训,并且支持教师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进行自我增值,校企联合建设教师培训基地的同时,充分发挥基地改善质量的双重功能。第二,进一步扩大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的来源,学校通过各种渠道招聘企业和其他行业的专家,引进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也可以制定优惠政策。第三,适度匹配的评价体系和奖励,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充分激发每个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调动多方面的力量尤其是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

在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政府、学校、企业和社会的参与是非常必要的。教育和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特殊形式,它是宽的,连锁涉及更多的利益与责任的主题。因此,如果你想成功,你必须互相配合。从江苏省职业教育的现状来看,除了政府、学校、企业,主要是缺乏强大的凝聚力,导致江苏职业教育的“跛脚”。江苏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应注意挖掘和吸收企业联盟协会、社团、协会、银行、基金和其他社会主体参与学校,尤其要注意培育社会中介组织。中介机构,作为一种协调和缓冲机构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解决利益冲突,两者之间的矛盾,发挥中介机构的协调作用,受试者在当前的不平等的条件下,可能有助于促进合作。

(四)明确自身的定位和方向,办出自己的特色。

江苏省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不外乎三种:第一种是依托普通高校设立研究院/职业教育,如东南大学职业教育学院;第二是企业运行的,如南通紫琅学院;第三是独立的职业院校,如台州师范专科学校、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等。然而,这三种教育模式已在不同程度有向本科的发展趋势。本科教育在不同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它有一些明显的优点和第二模式的特征。但是模型更接近于本科教育模式,在专业设置上是同等程度的普通高校。中国主要的职业教育是第三种模式,但高校升格更名成风,如泰州师范专科学校20xx年升格为泰州学院,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更名为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这直接否认职业教育本质的大学生,偏离了方向,直接导致了江苏职业教育的地位不高,缺乏活力。只有紧密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明确定位,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定位,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模式。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职业教育铁路安全教育论文(通用22篇)篇十一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就业正面临着两个大的变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培养更多的高级技工,社会劳动力就业需要加强技能培训,因此,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将高职教育纳入高等教育发展的框架当中。英国是世界上高等职业教育模式的成功范例之一,考察其高职教育的理念和模式,对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英国高职教育强调能力本位,其培养目标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而且要求学生能成为将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的应用型工程师,或具有较高管理水平的企业型工程师。为了使学生在将来的社会中有较强竞争力,职业教育尤其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并特别强调“关键能力”训练。

1974年,梅腾斯(mertens)首次提出“关键能力”概念。梅腾斯认为,关键能力是一种“普遍的、可迁移的、对劳动者的未来发展起关键性作用的能力”。[1]“关键能力是指与纯粹的专业性职业技能和职业知识无直接关系、超越职业技能和职业知识范畴的能力,如独立学习、终身学习、独立计划与实施、独立控制与评价的能力等”。[2]在西方,随着工业社会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劳动力市场不断发生变化。非专业化的“关键能力”训练使学生在市场竞争中学会生存,同时培养了应对市场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而引起职业流动的适应“迁徙”能力,以及创业精神等。英国高职强调关键能力,最早可以追溯到1979年的《选择的基础》,在以后的20多年中,无论是操作部门还是所规定的关键能力内容都发生了多次变化。从最初强调交流、数字运用、自我提高和管理,到20世纪末强调信息技术的运用、学习和业绩提高及合作能力等。[3]英国引入了“关键能力”这一概念,并对其进行了细分:主要关键能力和广泛关键能力,在英国普通国家职业资格(gnvq)课程中要求必修;广泛关键能力则被包括在英国现代学徒制(和国家受训制中。对关键能力的界定经历了从粗到细、从平行到有层次的过程,可以看出英国对关键能力是相当重视,“关键能力”获得成为英国职业教育追求的目标。

英国高职教育机构普遍实行“三明治”合作教学计划,即实施三阶段人才培养模式:先在企业工作一年,对工作有一个初步的体验和认识,再回到学校完成2-3年课程,使实践联系理论,然后再到企业工作实践1年,把理论应用到实践。即所谓的“1+2+1”“1+3+1”教学计划。此外,英国还实行第1、2、4年在学校学习3年理论,第3学期到企业进行为期1年的实践培养方式。以贝尔凡斯脱大学为例,该校与工业部门联合开设了工程教育和职业培训相结合的课程,培养企业需要的实用性工程技术人才,实行这种“三明治”教学计划。申请者需在入学前提出申请,提交中学成绩单,由大学和工业部门分别对申请者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工程方面的知识进行面试。合格者从学年开始在企业度过1年学徒期,由企业部门指定导师给予指导。在此期间,学生每周有1天到大学学习数学、设计导论、现代制造技术等课程。1年后转入大学学习3年。其中最后一年,学生要从事一项来自工业部门正在进行的具体工程项目的课题设计。“三明治”教学计划能把工程设计、研究、实验与教学融为一体,使学生能在所选择的典型工业环境中学习,并伴有各种社会、经济、生产革新等活动,它不仅给学生提供适当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而且使学生做好就业准备时具有较高的技能和创造力。

课程设置、培训计划等进行协商确定,保证现代学徒制顺利实施。

20世纪80年代初,英国为了振兴经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加强教育与经济的结合,提出社会和企业对于就业、上岗、培训以及人员的使用都要有一套通用、统一的资格标准,以获得“熟练的和干劲充沛的劳动力”。[6]就此,英国政府开始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nvqs),即按国家制定的职业技能标准或任职资格条件,通过政府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公正、科学的评价和鉴定,对合格者授予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笔者认为,英国国家职业资格评定过程中,资格证书的颁证机构对资格评定工作的考核环节是这一制度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具体来说,该制度的评定和考核除了重视“关键能力的培养和考察(如前文所述)外还具有如下特征:

(一)以工作现场为核心,多元、综合评定。

英国的国家职业资格评定方式是综合化的,

传统的课堂考试、理论测评继续作为新的评定体系的组成部分。执行职业资格考评的基本要求是加大工作现场考核的比重,以实际工作成果为主要的考核依据。英国的国家职业资格体系是一个综合性的、分层次的资格体系。一般来说,工作现场的考评主要用于特殊职业资格评定。对于那些普通职业资格评定,口头和书面回答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但现场考评是任何职业资格评定的必需环节。这种以工作现场考评为主的综合评定方式,可以从理论素质与实际技能水平等不同角度来考察被考核者,并对于职业能力本身的职业教育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二)认可以往学习成果,实行经常性评价。

英国国家职业资格的评定大多在工作场所。

进行,采取经常性考察,即职业资格证书的颁发与获得不是取决于某一次工作现场评定,而由日常学习中的若干次现场评定的累积成绩来决定。这种经常性评价要求对整个评定过程实施协同管理,对评价结果作系统记录,最后把在不同地点、由不同评定者考察的材料累积起来,以综合评定成绩来反映被评者在不同学习背景下的学习成果。这种根据长期经常性考察累积的材料做出的评定结论更加客观,而且经常性职业资格评定认可以往学习成果,可以避免培训和评价内容不必要的重复,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

(三)评定标准具体,力求公平、开放英国国家职业资格体系的每个资格都有明确的能力要素与操作标准,因此每级职业资格的内容与标准也是明确的。资格申请者按照规定的标准,有目的地学习,从低到高逐步获得新资格。由于社会职业体系本身就按照工种的不同呈梯级状存在,这种具体化的评定标准利于适应社会职业的多样化和个体增强学习、培训的有效性。英国国家职业资格考评的组织实施由经过政府授权的考试中心负责,由根据国家职业标准获得资格的受聘内、外部督考员负责监督与检查,从考评程序、考评标准、考评人员、考评实施到考评结果的鉴定,都力求公平、公开、全面。政府还规定,国家职业资格的评定过程应具有较大的弹性,即强调评定的达标性,只要受评定者愿意继续学习,可以再接受资格评定,直到取得资格。英国职业教育证书制度历经数次改革,无论是在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确定,还是在职业资格的考评和职业资格证书质量的保证等方面都得到了英国企业的大力支持与参与,并有效地促进了英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7]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职业资格标准体系和现场考核方法是否能得到社会认可,最终体现在它的证书上。在英国,证书就是质量的观念已深入人心。[8]使职业培训和资格考核不断适应现代生产经营和技术发展的要求,是英国职业教育成功的标志。英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作为劳动者求职与用人单位招聘的资格凭证,强调对主体实际工作能力、职业水平的考核,使得高等职业教育实施过程中坚持以此为主导的质量观。普通职业资格使得职业资格证书与普通教育证书等值等效,激励了高职教育中通识教育、普通教育实施,有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获得更好的适应和迁移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关键能力”、“核心能力”,即在市场变化中适应和迁移的职业能力;重视实训,工读交替的“三明治”课程与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将职业教育与技术培训融为一体,旨在培养学生实际工作和动手实践能力;围绕市场和企业需要设置课程,并根据社会发展变化不断对课程或专业设置进行动态调整,保证了学生对社会、经济及市场变化的适应;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本身就是一种国家考试制度,包含着国家层面上的教育质量标准;从《珀西报告》《克劳瑟报告》发布到《工业训练法》《就业和培训法》的出台,体现了高职教育中法律法规的作用和国家干预主义倾向;普通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初衷就是要打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隔阂,体现了通识教育、文化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来看,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从政府的教育规划、教育方针政策,到社会对职业教育及其所培养的人才的认可度;从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到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接受度,都存在一些问题,以下几个方面亟需改革:

(一)明确定位,特色发展。

在职业教育规律的指导下,各高职院校应首先明晰培养职业型、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而非向普通高教看齐,反而失掉高职院校的特色。明晰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是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实现办学模式转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适应教育规律和经济发展要求的基本前提。

(二)围绕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建立科学的职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型人才立足于劳动力市场,必须具备职业型人才所应有的知识与能力结构。与普通高校毕业生相比,高职院校毕业生强调优势的动手操作能力、职业素养和市场适应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必须以培养学生“关键能力”为目标,改变盲目追求大而全、一味效仿普通高校甚至研究型大学的错误做法,立足地区资源优势、产业结构特点和自身教育教学特色,建立以就业为基本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这要求高职院校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借鉴工读交替的教学方式,切实增加技能训练与实践环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比重,在院校评估与学生评价方面,将高职院校的基地建设、实践课程建设、实训效果及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作为评估、评价的核心,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与市场发展需要。

要确立科学的考核标准体系,根据社会职业的种类、性质来制定各种别、各层次的教育培训能力要素和达标标准,并对此进行详尽地解释和界定。应组织相关人员主要是高职院校中获得较高职业资格的专业教师和企业中的高级技术工人、工程师及管理者,成立专门的职业教育考核机构,负责相关标准的制定和考核,并对承接实训实习及现场评定职责的单位进行认证。

1.考核应以累积的实习成绩与工作现场考察结果为主。职业教育考核不应以结业前“一考定终身”,而应综合考虑学生在日常学习和实训实习中的表现情况,考察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进步状况,并把工作现场的实训实习成绩作为考核评定学生的主要依据。考核中应侧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技能掌握、能力迁移水平以及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

2.考核应以培养学生“关键能力”为导向。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转轨、产业结构剧烈变化的过渡阶段,对人才结构要求的变化更加复杂、迅速,某种特定的职业技能不足以使劳动者应付风云变幻的就业市场。关键能力使劳动者在变化剧烈的职场获得了良好的适应、开拓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因职业变迁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高职院校应在细化职业标准与内容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技能迁移能力。

(四)引进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仍未广泛、切实引进职业资格鉴定和资格证书制度,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就业准入之间缺乏有效的联结机制。由于职业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技能型、实践型职业人才,深受市场经济与劳动力需求变化的影响,职业资格鉴定与资格证书制度的引入,将有利于职业教育形成对市场与人力需求变化的敏感性;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包括职业教育考核立足于职业本位,能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进步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制度化的质量保障。同时,引入职业资格鉴定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也是我国经济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需求扩大的必然要求。

职业教育铁路安全教育论文(通用22篇)篇十二

首先是国家政策的保障。目前对中等职业教育存在必要性的质疑声音此起彼伏,这本身说明中等职业教育是容易遭受质疑的一种教育,是一种存在地位比较脆弱的教育。质疑声音尽管多种多样,但其实他们有一条共同的理由,那就是民众不愿意选择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不发达的省份常听到的声音是:我们也没办法,学生不愿上职校!对于这些观点,我们不能简单地用“要充分意识到职业教育的重大战略意义”去覆盖,而是要意识到其在某种角度的合理性。在目前的社会分配方式及其它相关制度下,学生不愿意选择职业教育是合理的。

是。即使对学生本人来说这也是不够理性的,因为如果他们都上了普通高中,将有大量学生会发现他们无法在课程上取得成功,即使付出了很大努力去学习,也无法在这条路径上升到高一级学校。如果进入不了高一级学校,他们将没有任何技能就要直接就业,且由于缺少职业学校在就业中的推介作用,他们花费了很大精力也很可能只能获得一份不满意的工作。对国家来说问题就更大了,因为我们将直接丧失一个巨大的技能人才供给渠道。前面说民众的这种教育选择有其合理性,是因为它符合当下的实际情况,但这是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做出的判断,因而是非理性的。如果我们一味地顺应民众的意愿,把所有中学变为普通高中,带来的各种问题将更加严重。这种情况我们已经经历过了。由此可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存在与发展并不在同一个起点上。普通高中即使国家不主动强调它的重要地位,人们也会争先恐后地选择它,对重点高中来说尤其如此。然而中等职业教育就完全不同了。如果国家没有明确的政策来保障其地位,那么它的存在就会受到极大挑战,即使国家努力强调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意义也将无济于事。事实上,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在有些省市已呈下降趋势,有的甚至已处勉强维持的边缘。

其次就是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鼓励学生选择职业教育,就必须努力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否则这种政策就是不道德的。即使学生进入这种职业学校,如果没有良好的教育质量去吸引他们,他们最终也会选择离开,中职学校学生的辍学率与其教育质量直接相关。目前职业学校的教育质量还是比较令人堪忧的。评价职校的教育质量,不能看建了多少漂亮的校舍,添加了多少实训设备,实施了何等复杂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可以看看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有多少是设计得非常科学、合理的?可以看看教材,每年出版那么多教材,有多少是真正称得上经典的?可以看看教师,有多少职校教师是真正爱他们的学生,把大量时间花费在教育、教学工作上的?可以看看教学组织,学校的课堂教学严格到了什么程度?学生的学习达到了什么强度?可以看看班级的规模,学生到底在一种什么样的环境中学习?如果从这些方面去观察我们的教育质量,情况恐怕不容乐观。这些方面的改进与教育投入没有太多关联度,与办学的实际条件也没有太多关联,关键是我们要有改进的决心与愿景。

目前这一项目受到了各方欢迎。首先学生家长喜欢,因为进入了这个班级,就意味着学生将有相当大的机会直接进入本科;其次职校积极性很高,这是无疑的,因为它大大改善了职校的招生状况;再次本科院校也欢迎,这一方面是因为招收中职生便可以享受应用型本科的政策,另一方面是因为中本贯通班的生源质量甚至要好于他们从普通高中招收的学生。然而如果中职学校就此认为他们的办学问题得到解决了,那就完全错了。如果中职学校不借此机会大幅度提升教育质量,很快将出现各方均不满意的格局。首先家长会发现职校的学习过于松散,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本科院校将发现,来自职校的学生由于后期没有经过有相当强度的学习,因而其能力水平不如来自普通高中的学生;当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发生后,中本贯通就不再会有吸引力,而中职学校将发现自己已处于学生与本科院校的夹缝中无法动弹。因此,不论国家政策如何,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必要性最终要由其自身的教育质量去证明!

职业教育铁路安全教育论文(通用22篇)篇十三

[论文摘要]职业教育政策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政策,其特殊性在于职业教育政策牵涉的主体更多,主体间的各种关系更复杂,对职业教育政策进行合理性追究,有助于消解职业教育面临文本繁荣与实践困境的二元悖论。职业教育政策合理性的实现,需要从程序正义与逻辑一致性之形式合理性,科学性与正当性之实质合理性,寻求价值共识与公共利益之实践合理性等三个主要方面进行。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政策合理性。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工作,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的基本方针,职业教育一时出现政策文本非常繁荣的景象;而另一方面,职业教育的文化价值始终难以获得人们的广泛认同,职业教育的“二流教育”形象仍然根深蒂固,职业教育实践更是面临着重重困境。正如有学者指出:“与其他类型的教育政策相比,职业教育政策存在着文本繁荣与实践领域消沉并存的现象。”当然,职业教育实践消沉可以归因于诸多方面,但究本求源,职业教育政策本身的合理性不能不说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原因,这也直接导致职业教育政策失效现象频频发生,因而对职业教育政策的合理性进行追究实有必要。

“合理性”是人们熟知的一个概念,然而,越是熟知的概念,其含义越是晦暗不明,往往产生的分歧也最多。西方国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均是在“合乎理性”的意义上来理解合理性。而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则侧重于“合理的特性”的意义,它是对事物的存在或人的活动及其结果是否“应当”“正当”“可取”的认识和评价,是对对象的正当性、应当性、可接受性的认识和评判,由此而决定主体对于客体的取舍态度。在这种意义上,所谓合理性,就是既有实质内容的合理性,也有形式上的合理性,还具有行为实践的合理性。现代西方许多学者也开始在这种意义上来理解合理性。本文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谈论职业教育政策的合理性。

由此看来,在合理性视域内对职业教育政策进行追究,需要从形式、实质和实践等几个层面展开。从形式上来看,主要指坚持职业教育政策的。逻辑一致性与程序正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牵涉的利益主体最多,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坚持逻辑一致性和程序正义,保证多元利益主体之间权利和义务明确,对于职业教育政策合理性至关重要。从实质上看,主要考察其科学性和正当性的问题。长期以来,职业教育政策更多地关注是否适合经济发展规律,突出其工具价值,而极少关注职业教育对于人的发展的价值,关注职业教育作为其自身发展的规律。而另一方面,如何使职业教育符合整体教育事业的进步需要,如何使职业教育政策与教育公平、教育正义等价值观相一致,更是职业教育政策的实质合理性需要关注的问题。罗尔斯也正是从实质正义和形式正义的角度来研究了社会制度的合理性的类型。他认为正义实质上是一种社会合理性,而这种合理性主要体现于该社会制度中。罗尔斯所讲的两种正义,给我们的启示是,职业教育政策必须同时关注其形式和实质合理性。当然,“政策问题总是实践性的问题,而不是理论性的问题”,只有通过实践合理性,将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有机结合起来,职业教育政策的合理性才能最终得以实现。

形式合理性是由韦伯创造的具有方法论意义的重要范畴,是他用来分析经济、法律、政治和行政管理等社会制度合理化发展过程的工具性概念。但是,对这一概念本身,韦伯却并未作出较系统的分析。将形式合理性概念引入职业教育政策领域,可以从两方面予以界定:一方面,从形式合理性的外在表征看,要求职业教育政策具有逻辑一致性等外在表征;另一方面,从形式合理性的内在要求看,最主要是确立程序正义的原则。

从形式合理性的外在表征看,逻辑一致性是其首要的特征。目前,由于我国职业教育仍是条块分割式的管理体制,导致政策制定部门间彼此缺乏协调,各自为政,使其出台的各类职业教育政策间缺乏一致,这种状况从中央到地方均是如此。同时,职业教育政策在语言表达上模糊不清,也给执行与评估带来了潜在的困难。西方许多学者认为合理性与理论的明确表达是联系在一起的。查尔斯·泰勒认为,清楚的表达对合理性提供了一种可能的理解,“当我们能够清楚表达某种事物时,我们就具有了对它的某种合理性的把握。”因而,在制定职业教育政策时,要充分关注各利益主体的意图,对于其权利义务要有明确的界定,尤其从意图到实际付诸行动之间,必须具有逻辑一致性,才能使政策合理性付诸实现。

一项职业教育政策是否具有合理性,不仅表现在形式合理性,更表现在其实质内容方面的伦理价值取向方面,即是否注重科学性与正当性。

从其科学性来看,职业教育政策必须反映职业教育本身的规律性,而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职业教育政策均是以经济发展规律作为其决策的主要依据,注重的是国家利益,而很少关注作为个体的利益。以世界银行为例,从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主导其政策的理论基础是发展经济学和人力资本学说。而20世纪80年代以后,转而采用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为重大政策的基础。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主要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职业教育的重心依托企业的非正规的在职培训等,其把对教育资助的重点放在基础教育领域。可以说,世界银行的这一政策价值取向直接影响了中国的职业教育政策。而如果职业教育政策仅仅只考虑其经济的价值,而忽视其作为社会的价值和文化的价值,必然丧失其独特的教育价值。因而职业教育政策必须要考虑职业教育作为一类教育类型的完整价值,尤其在当前全球化、技术进步、产品周期的缩短和新的工作组织方式为职业教育带来了广泛的不确定性的时代,职业教育政策更需要应对这种变革和不确定性。由此看来,职业教育政策的科学性必须考虑作为职业教育自身所蕴涵的规律性,即在进行价值考量时既要关注“职业”维度,也要关注“教育”维度,而目前职业教育政策对“职业”维度缺乏整体的考量,对“教育”维度则更是缺失。

职业教育政策实质合理性还应当满足正当性要求,正如罗尔斯所指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某些法律和制度,不管它们如何有效率和有条理,只要它们不正义,就必须加以改造或废除。”正义价值并不是社会高度发展之后的奢侈品,而是所有人类社会、所有发展时期的必要追求。许多人却认为,教育更应该为国家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而教育正义仅仅是一种理想。事实上,这种想法在职业教育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政府常常以国家教育利益为重,更多地注重效率的提升,在优先满足部分社会成员教育利益需求的情况下,忽视或牺牲其他社会成员的教育利益。在这里,正当性似乎是可有可无的事情。诸如当前职业教育政策中正在实施的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被看做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虽然高职示范校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也存在着突出的问题,尤其是造成了严重的两极分化,国家仅对少数示范校加大投入,而更多的高职院校办学经费捉襟见肘,教育设备短缺,甚至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连基本的办学条件都得不到保证。正当的教育政策应致力于消除或至少改善教育不正义状况,而不是无视或加剧这种不公正。职业教育作为现实的聚集着更多的社会弱势群体,其教育政策更应该首先保证每个人最基本的完全平等的教育。在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公平的今天,任何一项职业教育政策,其生存或发展空间的大小,都越来越取决于其正当的程度。

关于职业教育政策合理性的追究还有一个重要的向度,即实践合理性,它是化解实质合理性与形式合理性冲突与矛盾的根本途径。正如托马斯·格林(thomas)所强调的,政策问题总是实践性的问题,而不是理论性的问题。对于一个政策问题的答案总是一种“我们应当做什么”的陈述,而不是简单地提出“我们知道什么”的陈述。政策问题的答案总是一系列行动,是对“做什么”的详细分解。

就职业教育政策而言,在政策文本呈现一派繁荣的同时,其实践成效却远未达到预期,其关键在于对实践合理性的忽视。所谓实践合理性,就是指职业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合理性,它将职业教育政策的手段与目的、活动与结果、理论与实践统一起来,最终实现从职业教育政策的理念、规范到实践的转化。从这一内涵来看,实践合理性是诸种合理性中的最高形式,它是诸种合理性形式的融合,包含了各种合理性的内容,而又高于这些合理性。它向我们展示了政策合理性的立体式的、全方位的图景。然而,就政策的实践合理性途径来说,关键在于寻求价值共识和形成监督机制。

实现实践合理性的首要要求政策执行主体寻求价值共识,实际上,政策执行的过程便是持续与实践进行对话,相互发现与批判并最终达成价值共识的过程,虽然“实践总是‘全息性地’渗透着实践主体的惯习,‘凝缩式’反映着场域中各种复杂的关系以及各种因素之间的利益博弈”。然而,职业教育作为公益性教育,其所体现的“公共”价值取向是职业教育政策执行主体在实践中有可能达成广泛价值共识的社会基础。事实上,在职业教育政策执行的过程中,由于执行主体价值观错位造成政策失真和歪曲的例子非常多。因此,有研究者提出将公共领域引入教育改革的初步探索,目的是让教育改革的决策过程更加民主、科学与合理。这是一个介于国家的教育决策机构和社会公众之间的公共空间,在这里民众可以就他们的有关教育政策决策进行协商、辩论、批判,进而对教育决策产生影响的场所,而这个场所又区别于国家和政府的代表机构,它起着沟通作用,同时,也是生产和传播对教育改革相关决策进行质疑的话语的场所。尤其是网络媒介特别是网民论坛的兴起,更快地拓展了公众参与政策制定和执行的话语空间,为网民表达意见(包括为处境不利群体代言)提供了场所,这在一定程度上重新配置了公众的媒介接近权,进而在总体上增强了政策接近权,也有助于释放公众积聚的情绪,起到类似于“安全阀”的作用。实际上,在这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制定过程中,网络媒介对达成价值共识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另一个困扰职业教育政策实践的关键因素就是执行主体利益的博弈,它使得教育政策在实践过程中变了形、走了样,严重偏离了教育政策的既定目标。例如“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一直被当做职业教育的一项基本模式,在诸多职业教育政策中均得到强调和重视,然而在实践中,由于各主体间的利益博弈,使得这一政策的落实始终是困扰职业教育办出特色的瓶颈。因而除了在政策制定中应从公共利益出发外,更应该把“公共利益”当做一个反思性的实践概念,发挥“实践理性”,在政策实践中寻求“共识”,这就要求我们在政策实践中要考察不同行为主体的利益追求状况,揭示其中的种种利益纠缠、矛盾与冲突,而这一点对于实现教育政策合理性同样不无裨益。

职业教育铁路安全教育论文(通用22篇)篇十四

目前,我国大多数职业学校都有一个通病,就是向社会输送了大量的人才,但是人才的质量并不高,需要在学历教育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职业教育培训既要有一定数量和速度的发展,又要注重质量的提高,真正培养出符合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

(二)重知识轻技能。

职业学校教师所界定的职业教育培训是“技术应用”,在理论上所遵循的原则是“必须、够用”,不仅偏简单,还比较片面,教学上的学术性不强,研究方面也是如此,理论与实际脱节,任课教师对社会实际的了解不够全面,不具备深层次的实践经验。除此之外,交通行业教育培训的课程结构不科学、不合理,专业课程所占的比重过小,学生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后劲不足。

(三)照抄照搬普教模式。

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并不长,职业培训工作也是直接产自于普通学校教育,受传统教育观念、全日制教育模式和各种形式主义的束缚较为严重,因而职业教育培训所培养的学生存在着技能单一,知识面狭窄,缺乏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后劲。同时,忽视了一些非智力的、非技术性的因素。这种状况难以培养出“入世”及知识经济所需要的具有多种知识技能、全面的素质和广泛活动能力的创造性人才。

(四)与社会需求脱节。

由于社会的现实情况是多方办学、多头管理,这就导致出现了条块分割、各自为阵的现状,使得职业学校的布局不科学、不合理。各学校、各企业、各部门都是根据自己的需求办学,入学门槛在不断降低,盲目争抢生源,专业的设置也不合理,教学管理落后,造成毕业生过剩;而一些急需人才却没有相应的专业培养,导致学校的规模效益不能得到提高,交通行业职业教育培训的供给总量和质量与社会需求存在脱节现象。

(一)丰富学历教育,注重教育质量的提升。

要想使职业教育培训工作得到发展,就必须要提高所培养人才的质量,也就是要主动出击寻求突破口,实现办学的多样化,丰富学历教育。办学质量保障是一个变化的过程,是不断运动而非静止的。但它不是抽象,而是具体的。短期培训的实用性特点,尤其是实践性教学特点,决定了短期培训教师不仅要懂得教学规律,同时还必须具备较全面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的资格证书,具有解决生产问题的实际能力。因此,用发展的眼光看,师资的“一体化”和“双师型”是学院短期培训教育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改革培训形式,注重技术技能的实践。

职业教育培训是面向经济活动的,它直接服务于生产的培训,应当以学生的技术技能的提高为目的。鉴于此,职业学院必须在传统的培训形式上做出改变,实现校园空间的突破,把学生交通方面的技术技能的实践搬到课堂上,精心策划、精心组织调查研究、专题研讨和案例分析活动,使培训形式与学生的成长需要、职业特征、心理特点等相适应,与学生技术技能实践的内容相统一,把课堂设在最贴近实践的地方。在培训过程中,可以变换课堂形式,将“案例”模拟教学搬到现场去,使学生身临其境,成为真正的实践者。

(三)变换培训模式,合理配置管理人员结构。

组建一支有一定素质的培训队伍,培训市场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这样的个性:心态要年轻,思想要张扬(面对培训市场,培训对手,培训对象,一味地“讷讷底调”,老是一副老太龙钟的姿态,带着“三分稳重,七分颓废”的心态,肯定无意于工作);做事要激情,研究要固执(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而精神要靠激情去支撑。人没有了激情,也不可能有憧憬,自然也不会有干劲。但又必须是“有度”的。做事情一定要认真,有自己的想法,同时能为自己的想法去研究,思考);为人要规矩,才能要实用(市场化缺乏约束力,容易出问题,在用人上应特别注意品质,自律能力;人才的才能必须与我们的工作实际有关联,有帮助,起促进作用)。要有对工作不断取得成就的理想,不断地焕发出工作的激情,去催生梦想,激发成长的欲望、激发创造力,达到“德技双优”。

(四)强化教师队伍,注重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要解决职业教育培训工作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就要加强教育培训实体与劳动力管理使用部门以及劳动力人才市场的联系,使经济生产活动对劳动力需求的信息能够有效影响教育目标与培训方向的确立。优质的师资队伍是顺利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工作必备的基本条件,也是保证人才培养的物质基础。从总体上看,我国现有职教师资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也不够高,还不能适应未来的职教事业。

因此,为使交通行业职业教育的培训工作于社会的需求相适应,职业学校要积极开展以骨干教师为重点的全员培训,从企业中选择技术性人员到校任职、让专业教师进入有关单位深造,实践、在职业学校内建立,完善实验研究与开发中心。邀请企业与职业学校共同研发项目,职业学校应调整好专业设置,及时变更相应培训机制,提高对专业技术的适应能力;认真的分析相关企业提出的研究课题,对学校的课程以及教材进行针对性的改变,,通过不断的创新工艺、技术与知识点,建立出具有强烈的专业特色的教学内容,同时对学生传授综合性较强的案例,针对性的提升学生的创新、交际、合作能力,以促进交通行业职业教育培训工作很好地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在新时期,我们应当善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尤其是交通行业职业教育的培训工作,需要我们广大的职业教育培训工作者不断进取、共同努力,追求我国交通行业职业教育培训工作的春天。

职业教育铁路安全教育论文(通用22篇)篇十五

[摘要]艺术教育以其独特的教育形式和丰富的教育内容,对高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提升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审美能力、交际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最终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艺术教育;高职教育;能力;心理。

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它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通过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和艺术鉴赏力,进而健全心理、完善人格。在当今社会,艺术素养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复合人才不可缺少的素质之一,因而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中,从学生的在校教育和长远发展来看,艺术教育都具有其重要意义。

艺术教育可以提高受教育者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它培养了学生对美的敏感和直觉,使学生对周围事物具有更敏锐的观察力。学生在不断鉴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提高了对作品的分析能力,并把这种分析能力拓展应用到学习生活中去;艺术基础教育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多样选择,学生在众多艺术学习中发现自己的独特爱好并进行加强练习,进入社会后也可以作为个人特长进行展示。人性中有着被人认同和赏识的渴望,尤其是高职学生,这种渴望尤为强烈。学生在专业能力之外的个人特长,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个人特色的自豪感,进而认同自己的个人价值;形式多样的艺术教育还能激发创新性思维,以其本身的自由创造性启发学生对本专业知识技能的创造灵感。所以,艺术教育对中职学生审美能力、分析能力、创造能力的提升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过,艺术教育具有“辅德性”,可以起到以美启真、以美导善的作用。在日常教学中,将艺术教育以各种形式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学生在专心地艺术欣赏中培养了自己的耐性,陶冶了自己的情操。而且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家用自己深厚的艺术技艺演绎了艺术作品,因而从艺术作品中可以折射出艺术家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社会的认识。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深入鉴赏艺术作品,进而从中感悟艺术家的情怀,吸收借鉴艺术家的处世哲学。优秀艺术作品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还能帮助学生认识世界,将生活在钢筋水泥中的现代学生与大自然、生活联系起来,激发他们对自然和生命的珍惜和热爱,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当学生对自然和生命心生敬畏时,能更好地看待自己作为个人的渺小之处,因而对生命充满感激,对与周围同样作为渺小个人的同学和教师拥有更大的包容和理解,加强了自身道德境界的提升。

高职学生往往受到来自个人、家长、学校和社会多方面的压力,心理状态不佳。而美术、舞蹈、音乐等形式多样、轻松愉快的艺术教育,可以平衡高职院校对专业技能培养的过度重视,改善高职学生的焦躁情绪,消除各种外界影响和自身心理因素造成的紧张状态,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高职教育的环境中。院校借艺术教育开展音乐会、文化节等活动,还能促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提升对专业技能学习的热情。在对大量艺术作品的欣赏中,学生提高了感知力和审美能力,培养了丰富的想象力,能以更积极、乐观的心态认识自己,心胸逐渐变得宽广,从而形成健全的审美心理,并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和人生态度。艺术教育对高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具有非凡的意义,它从多个方面培养了学生学习、生活的能力,对创新思维和道德教育、心理完善都起到了辅助建设的作用,是提升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教育途径,并且对学生日后在社会中的发展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长远影响。重视艺术教育的重要作用,完善各高职院校对艺术教育的建设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张应杭。人生美学[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职业教育铁路安全教育论文(通用22篇)篇十六

当前,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变革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学生更重视自我发展,功利性、价值观对大学生职业教育的作用研究职业期望值持续增高。发达地区、高收入行业成为热门;而广大的农村与西部地区却少有问津。这些现象都表征着当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出现只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物质条件、个人理想脱离客观现实和主观条件以及追求物质享受害怕艰苦的不良倾向。这种不良的职业价值观倾向会对大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带来负面的影响,各高校应该引起重视。不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不利于大学生确定合理的职业期待,同时也不利于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进适应社会竞争,妨碍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形成稳定的职业态度和职业动机。只有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才能处理好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避免大学生只重视条件好、待遇高的职业,盲目追求个人价值,合理引导大学生积极面对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努力建立合理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业与实践能力,实现就业。因此,高校应当更为重视职业价值观在大学生职业指导中的作用,及时发现大学生职业选择上存有的误区,帮助大学生找准职业定位,促进大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尽快转变角色,制定相应的教育措施对他们进行积极引导,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

大学深造期间是大学生这一群体职业价值观形成并定型的主要阶段,这一阶段对大学生的就业理念、择业行为、目标甚至未来职业发展都有深刻的影响。因此科学地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必然成为学校职业指导的重中之重:第一,有助于树立正确职业理想,帮助大学生确定合理的职业期望值。正确的职业理想往往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考虑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需求,不以条件好坏为衡量职业好坏的唯一标准,重视所选择职业对社会的贡献。在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引导下可以帮助大学生确定合理的职业预期,也可以把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相结合,从更大的方面看,有利于我国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解决我国现存的人才失衡问题。第二,促进大学生认清形势,树立自主意识和竞争意识,构建新型就业观。我国就业制度所发生的变化给大学生带来了更为激烈的竞争。这种就业环境激发了大学生的择业自主性,毕竟,大学生可以根据社会需求、个人意愿而不是分配制度选择工作岗位,同时,职业竞争的环境会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竞争意识与奋斗精神。只有通过竞争充分展现自己的能力素质才能实现就业,这种新的用人机制提出了很高的职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对此,大学生应当更新就业观念,充分了解就业形势与就业环境,通过不断提高自身就业素质、就业技能,选择服从社会需要的职业顺利实现就业。第三,促进大学生个人整体素质的提高。科学合理的职业价值观有助于大学生树立对社会劳动分工协作的特征、具体就业环境、实际工作机制的理性认识,激励大学生培养责任、诚信的协作,促使大学生建立独立工作和团队合作能力,建立创新的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帮助大学生实现个人准确定位,把个人职业理想和社会需求结合,并激励大学生自我提升职业能力、实际工作水平,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社会劳动者。

各高校面对当前大学生就业的新形势下,应当在大学生的职业指导中更加重视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并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职业价值观教育:

职业地位观影响大学生的职业评价,是主体判断职业优劣与否的重要标准。目前大学生在职业的选择过程中仍然受到传统理念的影响,以传统标准来判断职业的高低贵贱之分,对职业声望和职业前景看待方式过于理想或者单一,不能用辩证科学的眼光看待职业声望问题。并以此作为自己选择职业的重要标准,造成了大学生的职业选择集中化,加剧热门地区、热门职业就业竞争压力,并且形成了不健康的职业观念氛围。因此,高校应当重视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认识到所谓的职业地位或者是不断变化发展的,随着社会变化发展,评价也在不断变化,在不同的职业、不同的岗位都能有所建树。

对幸福的理解不同,职业的选择也就不同。当前社会生活压力是客观存在的,幸福是否只能与物质利益划等号也是一个争论不断的社会问题。在高校就业指导过程中,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幸福观就显得十分必要。一个人幸福和发展必须以一定的物质条件作为基础,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作为社会经验浅的大学生往往会忽视这样一个真理:诚实劳动是物质利益获得的前提条件,幸福也应当是先付出后回报。我国尚处于社会转型阶段,一夜暴富情况的确存在,但真正的幸福都是通过诚实劳动来创造的。因此在大学生的职业指导中,应当明确劳动奉献在先,个人才能更好发展的实践真理,无论在任何岗位,都必须经历艰苦创业后,才有利益的获得,进而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职业的概念本身就与责任、职责具有天然的紧密联系,责任感是实现职业理想,成就职业规划的重要因素。在大学生的职业指导过程中,应当重视对大学生职业责任感的培养。高度的职业责任感与忠诚度,帮助大学生在未来的职业中,勤勉尽责,兢兢业业,认真履行职业职责,不断自我学习完善,努力提高个人职业水平和业务素质。现在,不少大学生在就业后“骑驴找马”频繁“跳槽”,高不成、低不就,不拼业绩,碌碌无为;如此的工作态度,不仅让各个用人单位不敢启用、培养大学毕业生,同时也让大学生失去了不少就业、提升的机会。因此有必要通过职业责任观教育,让大学生认识到勤恳、进取的工作态度,干一行爱一行的工作责任感才能适应当前就业环境,帮助自我不断提升以取得更多发展机会,成为各个行业的合格人才。

职业教育铁路安全教育论文(通用22篇)篇十七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冲动购买行为心理因素动态研究。

·奢侈消费中的“要面子”心理分析。

·挫折心理及意志力的培养。

·大学生孤独郁闷的心理原因及人际关系。

·新形势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浅探。

·后进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职业教育铁路安全教育论文(通用22篇)篇十八

国人职业教育理念落后,在高考录取时,本科学校优先于专科职业学校录取学生,只有考不上本科学校的学生才去专科职业学校读书,专科职业教育成了部分学生没有选择的选择,教育制度无情的将学生进行等级划分,专科职业教育的学生被我们的社会打上“低本科生一等”的烙印,导致我国人才资源高度集中于本科教育,职业教育培养的高技能高技术性人才匮乏,阻碍我国制造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在加拿大,他们认为专科职业学院学生与大学本科学生一样的重要,只是社会分工不一样,相互之间不能替代,各有所长。

大学本科学校培养的学生偏重于理论,职业学院培养的学生偏重于实践技能。在加拿大,专科生如果还想学到更多理论知识就再去读大学,而本科生毕业后如果觉得实践技能不够,还需要多学些实践技能就再去读专科职业学院。加拿大教育更多以社会需要为导向,将本科教育与专科职业教育有效的资源整合,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为社会、为学生就提供什么样的教育培训服务。加拿大的学生和社会在对待职业教育和文凭上更加务实。比如企业在招聘工作人员时,文凭的高低不是录取员工与否的主要指标,更多的是看岗位的性质,人才需求与学生所具备的能力是否相匹配。一个对技术要求高的工作岗位,绝不会录取一个取得本科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而没有取得相关职业技能证书的毕业生,更多会录取一个取得相关职业技能证的专科生。如果这个本科生非常想得到这份工作,那他还需要到专科职业学校去学技术并取得相关技术职业证。相反,国内对学生的认定更多的是看文凭,把学生引导到文凭竞赛的道路上,使得学生不是在为社会需求、自身兴趣而学习。结果是,学生们非常辛苦的考取文凭,但高文凭不一定能满足企业的需要,不一定能更好的胜任工作,这就是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

(二)我国教育管理理念落后。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教育管理理念落后,还是采用“严进宽出”的教育理念,现在由于招生原因,很多职业院校已经转变为“宽进宽出”。“严进宽出”是指,学生通过严格的考试等方式进入学校学习很难,但毕业很容易,我国职业院校学生的毕业率都在95%以上,这和加拿大等发达国家职业教育不到80%的学生毕业率形成反差。加拿大职业教育实行的是“宽进严出”,“宽进严出”是指学生通过考试、申请等方式想进入学校学习很容易,但要拿到毕业证书必须达到学校严格的考核标准,否则不能毕业。我国职业教育管理理念与加拿大职业教育管理理念最大的区别就是“宽出”与“严出”,虽只有一字之差,但在对学生进行具体管理、考核时,会带来巨大区别。

(一)树立对文凭、职业教育的正确认识。

国人对文凭的热衷,主要是缘于我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和现代社会错误的选人用人观。在传统思想方面,由于我国古代读书好的学生,最终可以做官,读书成功意味着事业成功,渐渐使国人对读书形成了巨大的期望,高学历高文凭成了一味追逐的目标。在现实中,家长在培养子女方面,很少关心子女的兴趣、爱好和擅长的方面,一味鼓励考大学、考名牌大学,而子女如果选择读职业类院校,则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不成功。在社会选人、用人观方面,我国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不是从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一味的追求高学历、高文凭,不但导致了人力资源的错配,也产生了错误的社会影响。典型的案例是,某市环卫部门招聘环卫工人时,有研究生竟然成功应聘。我们不否认研究生也能做合格的环卫工人,但这与现代人力资源最优化配置相违背。所以,我们现在要做的,首先是要唤醒国人对文凭的认识,一个学习成绩不太好,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一样是人才!对我们的社会来说,人尽其才,学以致用才能实现人力资源利用的最优化。

(二)改变落后的教育管理模式,学习加拿大的“宽进严出”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高等职业类院校的学风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学生“逃课”、上课睡觉、玩手机等教育管理问题频发。我认为要彻底改变现在高等职业院校的学风问题,必须要转换我们的教育管理理念,学习加拿大的“宽进严出”。

下面以加拿大安大略省“卡纳多学院”对学生的管理效果为例。在加拿大“卡纳多学院”学习期间,平时接待我们的是已经从“卡纳多学院”毕业的两名中国留学生,他们在国内则是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中外合作办学班的学生,在国内读2年后转入“卡纳多学院”继续学习2年。通过与他们的交流及实地调查,进一步了解了“卡纳多学院”的学生教育与管理。在“卡纳多学院”学习的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的中国留学生,在中国国内学习成绩并不是一流的学生,可以说是高考文化成绩中等偏下的学生,在国内职业院校读了两年,他们大部分英语四级都没有能通过,那么在国外学习面临语言压力的情况下,是怎样完成学业的呢?留学生坦言,在国内两年是“混”过来的,在国外两年是“学”过来的。为什么中国的学生一到国外就认真学习了呢?是因为在“卡纳《www.》多学院”有严格的考核制度,一学年两学期中,只要有一门课程不及格则必须留级,全部课程通过后进入下一年级学习,至于具体毕业的时间则完全取决于学生全部课程通过的时间,在“卡纳多学院”有读了5年还没有取得毕业证书的中国留学生。所以,当中国留学新生进入“卡纳多学院”时,与师兄师姐们一交流就很清楚的认识到,只有认真学习才能顺利毕业,而且“卡纳多学院”的课程通过率一般不超过80%,比较难的专业,学生顺利毕业的甚至只有约50%,严格的考核树立了优良的学风,优良的学风为学校发展打好了基础。和国内学校相比,我们的学生期末考试不及格有补考,补考不及格甚至还有毕业清考,而且毕业清考的通过率极其的高!学生们届届相传,学生对学习没有压力,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教学质量怎么能得到保障?好的学风自然很难建成。学校对学生学习要求的不同,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所以,要树立更好的学风,要从对学生认真严格的考核开始。通不过考核的,则不能让其毕业,这既是对社会人才质量负责,也是对学生自身负责。

(三)打通本科学校与专科职业学校之间的通道,实现本科与专科教育资源互补。

在加拿大,本科学校与专科职业学校之间是互通的,本科的学生想多学职业技能,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可以申请进入专科职业学校学习。专科职业学校学生想多学理论知识,可以申请进入大学本科学习,以弥补本科与专科职业学校相互之间的不足,更好的服务于学生和社会。为了便于学生相互之间的流通,各学校之间实行学分制和学分互认。我们中国的高校,绝大部分也已经实行了学分制,但学分基本不互认,本科学校与专科职业学校之间的通道,仅是专科学生通过统一考试升入限定的本科院校学习。希望我国能尽进一步打通本科与专科之间的通道,实现本科与专科之间的教育资源互补,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和发展的空间。

职业教育铁路安全教育论文(通用22篇)篇十九

摘要:职业教育顺应时代而生,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强调职业技能的学习,承担着为社会提供技术人才的重任。与传统素质教育不同,职业教育更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那么是不是文化知识的学习在职业教育中就不重要了呢?其实两种教育模式相辅相成。有良好的文化知识做基础,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职业技术,提高自身的动手和实践能力,做一名出色的职业人。

一、社会需要人才。

当今的教育界中有两种培育人才方案呼声颇高。其中一种就是传统的素质教育,培养学术上的精英,也就是所谓的学者。学者有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知识渊博,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学者的学历当然越高越好,高的学历体现了一个人受教育的程度、学习时间、阅历和学习的能力。通过应试教育层层选拔后的学子们,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博士、研究生已经成为某些企业招聘的起点。这些人服务于各个领域和岗位,体现出高的文化素质和卓越才能。自古以来中国讲究学术上的探索和研究,无论是文学、数学、艺术还是天文、地理,正因为有了学者的研究、总结、传承和发扬,才有了千年文化知识的积淀,各种文化百花争艳。这些人也因为掌握了更多知识和信息,才得到了社会的尊重和青睐。

随着中国的发展,社会人才需求与教育人才供给的矛盾日益突出。人们发现在有大批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同时很多技术性工作也找不到人来做了,就算勉强找到人来做也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企业往往付出高薪的代价还是找不到合适的人。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渠道就是中国自古以来的师傅带徒弟的模式。有技术的老师傅带出徒弟,由徒弟传承师傅的技术继续为社会服务,然而这些师傅的精力毕竟有限,培养出的徒弟数量少,技艺也参差不齐。在此过程中,由于没有新的知识、理念的融入,许多技术得不到改革创新,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这样的背景之下,另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产生了,这就是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因为具备了专业技术,能帮助人们满足某方面的需求而被社会接受和肯定。

进步。社会的包容程度随之提高,各种人才不拘一格,只要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为人民服务,为时代的发展作出贡献,就被社会肯定和接受。

二、时代成就了教育,教育服务于社会。

代成就了教育,教育服务于社会。

区别于师傅带徒弟的老的职业传承模式,职业教育把职业技能的学习与传承带到了大学的课堂之上。培养出的人才,既有了专业的技术,也有了现在人们普遍看重的学历,受到广泛好评。与传统教育相比,职业教育在进行系统的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更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提供各种各样的技术人才满足社会不同行业的需求:农业、工业、建筑业、各种服务行业等。“人才”是检验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准,据不完全统计,20xx年一年,各类院校为社会提供的职业人才数量达百万之多。通过社会和时间的检验,职业教育人才优势显现出来。

(1)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有专业技能,专业设置多种多样,满足了社会人才需求,突破了传统教育以知识文化课考试成绩来评定学生优劣的模式,职业教育更突出因材施教,把工作技能学习带到了课堂之上。教育的过程不再是单单把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通过成绩来考查和判断学生的优劣,而是让学生在学好文化课的同时,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有目的和有重点地进行技能学习。让学生学习一项本领,用以实现自己的价值或作为赖以谋生的手段。职业教育设置专业种类多种多样,符合社会各行各业的要求,为学生的就业择业提供了广阔平台和发展的空间。其专业的设计和打造,都是千万教育工作者智慧和劳动的结晶。作为一名职业教育的学生,应该以自己所学的专业为荣,并热爱自己的行业,准备奉献和服务于自己的岗位。

发展。

(3)大学是文化的聚集地和最新信息的交汇地,为职业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知识和技术平台。学校的学术环境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最好摇篮,这里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师资、实验平台、信息和技术。各种思想在这里融汇并碰撞出火花,让技术的改革和创新的瓶颈得到突破,技术不再停滞不前。民间的技艺、书本的知识,甚至是高级领先的技术都能在这里得到发展、传承和发扬。这有助于职业技能的产生、发展、进化、记录,形成各种文献资料。在教育的过程中,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使信息批量传递的同时产生了新的信息,形成新的文化。职业教育秉承这些优点得到了大力提倡。

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相对落后,体制建设还不健全,许多问题亟须解决。

的。教育本身处在被动提供人才接受社会考验的位置,同时职业教育的研究和建设也需要时间。面对培养人才需要时间及社会快速发展的双重压力,人才提供滞后性的问题显现出来。职业教育必须全面系统地发展起来,形成一个稳定的人才培养机制,化被动为主动,持续、平衡地为社会输送需要的人才。

(2)职业教育机构机制不完善。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往往具有职业特征,所具备的技能有专一性。转型困难,学生一旦进入某个专业学习,其学习都会是专业的、系统的,需要投入学生的精力和时间,还有投入社会的教育资源。一旦学生毕业后不从事相关的工作,这何尝不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加之,职业教育发展还不完善,如果学生已经完成了一个专业相关的学习,下一个阶段想要更深入的学习,往往需要参加成人高考,这就把文化课成绩差和专业不对口的学生挡在了门外。职业教育应该往高学历和高技术方面发展,培养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职业技术人才,这些都需要完善的机构机制作支持。事物都在社会的选择和淘汰中不断进步,职业教育的机构机制必将在其发展过程中得到完善。

(3)社会对职业教育不了解,学生自身定位不准确,职业教育遭遇尴尬。在人们普遍接受素质教育的体制下,许多企业选择职业教育的学生都处于一种观望和试试看的态度。传统的理念之下许多用人单位在同等条件下更愿意选择传统教育下的优秀学生,因为那些好的大学都是择优录取。这些大学有好的教育资源,得到了良好的素质教育,这些学生成绩必然更优秀。是不是成绩好的学生就样样都好呢?他们忽略了完成工作并不是有理论知识做指导就够了,还取决于各方面的因素。社会的传统观念要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同时,职业教育的学生也处于一种中考或者高考失败的压力之下,是不是选择职业教育就是失败的证明?甚至有的学生在职业教育的过程中,采取消极、蒙混过关的态度。这需要社会和老师的积极引导,为学生找到准确的定位,走出心理阴影,建立正确的学习观、职业观和人生观。这些都需要时间的,还是那句话:“人才是检验教育的真正标准。”只有职业教育的学生真正地在其岗位上发挥作用,做高素质的职业人,才能实现自身价值,用事实告诉社会什么是真正的职业教育。

(4)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取舍程度难以把握。且不说新的专业相关技术课程设置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就说说传统的素质教育一直在上的这些理论课。这些理论课直接用于职业教育的学生合适吗?如果说不合适,那么我们又该如何进行课程的设置?虽然有外国先进的职业教育作为借鉴,但是只有中国自己的探索和研究才能符合中国教育的实际情况。但是课程该如何设置呢?各个大学纷纷设计出自己的方案,建设自己的教材。其效果又如何?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地域,学生的文化和传统习俗都有所区别,接受能力更是存在个体的差异。职业教育课应该如何选择,应该包含些什么课程,这些课程内容如何安排,这些课程又应该设定到什么样的难度。这些都成为摆在职业教育面前的难题。不是说没有课程、没有教材、没有方案,而是这些是不是适合于我们的职业教育。其实不用说也知道,许多选择了职业教育的学生往往不喜欢学习理论知识,或许是他自己学习不努力,抑或者由于传统的学习不适合他。不管什么原因,既然选择了职业教育,我们就要为这些职业学生开创一片新的天地,让他们在职业教育的摇篮里茁壮成长。有的课程设计难了,学生反映太难学不会;太简单了,根本没有达到知识学习的目的。教育工作者们也在夜以继日地思索和努力,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但是计划永远不如变化快,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难题依然需要不断独立地进行探索和创新。

四、职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辅相成,各自发挥职能服务于。

社会职业教育也是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传统的素质教育。

首先,职业教育直接采用和传统教育相同的模式,将传统的教育资源加以利用。教室、老师、实验室、图书馆……只是在教学的内容上和传统的素质教育有所区别和创新。中专、职高和大学的学生来源都是传统的素质教育。无论是传递的理论或技能的知识与信息都是教育的基本职能。素质教育传递理论知识,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技术知识的方法和技能。只有懂得文字,学生才能看懂课本、文献,才有了学习技术知识的能力;只有丰富的化学和物理知识,学生才能知道某些技术的基本原理;只有会运用各种计算公式,学生才能更好地进行技术的研究、分析和改良;只有良好的综合概括能力和交流技巧,学生才能进行总结,获得、交流和传递信息。而职业教育也给传统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补充和完善了教育制度,让素质教育重新定位找到新的发展方向,进行自我的调整,在为职业教育服务的过程中不断壮大和完善自己,形成新的文化,使教育事业得以发展。所以说,职业教育和传统的素质教育之间并不矛盾,它们的内容和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是它们各自发挥的职能都将服务于社会。

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教育将会不断发展,教育的理念也会不断更新,但是我们教育的目标和宗旨永远不会变,那就是服务于人民,为社会提供人才、创造财富。

职业教育铁路安全教育论文(通用22篇)篇二十

我国是个人口大国,经济基础薄弱,教育资源匮乏,现有的人才结构学历层次在总体上还比较低,水平参差不齐,发展不平衡。因此,应对不同的人群不同的需求进行不同的教育模式。一方面,要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学历人才,擅长科研理论的研究,同时要大力培养高等职业技术人才来满足当前社会的发展。要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发挥教育的效益,既要发展普通高等教育,也要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

1.2顺应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

推进教育结构体系的改革与创新,是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但由于与之相关的诸多因素都具有相对稳定性,因此各国对于学历教育结构体系的改革都极为审慎,都需要经过充分大量科学论证,并进行反复的实验验证才进行。为了顺应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教育结构体系应该多样化,尤其是职业技术教育结构体系,但多样化并不排斥规范化,由于教育结构体系是一个有机联系整体,为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校之间的有效衔接,我们需要对他们进行规范管理。同时,我们也要对学历、文凭、证书进行统一的规范管理,给出合理的定位,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受教育者实现自我价值。

1)工作机制阻碍了体系构建的进程,约束了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构建形成与发展。工作机制是顺利构建体系的核心因素,但是由于政府、企业、行业、学校之间并没有形成有效的沟通,没有发挥自身的作用,没有明确自身的责任,中高职的衔接松散,职业教育脱离了与企业行业的有效联系,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也不是很清晰,必然不能高效地促进企业经济的发展。

2)校企合作的机制不完善。校企合作能否落实到位是衡量职业教育成败的重要标准之一,但是目前高职校企合作的落实情况并不是非常理想。一方面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企业行业参与到学校职业教育教学不充分,不能很好的做到有效衔接,另一方面企业是创造效益作为目标,学校的校企合作模式并不能给企业带来预想的效益,企业和学校的目标存在着差距,不能再统一层面上得到均衡,自然企业参与的热情就降低了。多数的校企合作都是职业学校“一头热暠,长此以往对校企合作会产生不利影响,周期短,缺乏有效的稳定性,也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

3)经费支持缺乏力度。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国家注重普通本科教育的发展,也给予了很大的经费力度支持,经费支持力度远远高于职业教育,导致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落后,很多职业院校不能及时的建设学生需要的实训基地,没有经费让教师下企业锻炼,没有经费让学生更多的到企业实践,达不到“双师型暠素质教师数量。同时生均拨款也不能按时到位,实训仪器设备,包括基础建设经费都比较紧张,这些经费的开支资金渠道单一,缺乏多元化的投资机制,目前依然主要是国家投资为主,而企业、个人投资、民间组织的投入都比较少。在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职业技术教育较为发达,一是由于企业需要高素质的劳动力,二是当地政府重视,两种因素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在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由于本身没有高技能的人才需求,加之有关职能部门也不够重视,因此职业教育也就较为落后,并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3.1建立四方有效合作机制。

建立依靠政府调控、行业正确指导、企业积极参与、学校大力配合的四方有效合作机制。首先政府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对职业教育工作的关注力度,给予帮助,例如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为基准,扶持特色专业的发展,政府要鼓励、监督行业,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实践教学指导及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估[6]。政府在这里的发挥的行政权力一定不能过度,否则将会导致职业教育不能充分发挥各主体的作用。

3.2大力推进产学结合,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模式。

职业院校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做实与企业的合作,力争建立二者长期的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模式。明确企业支持校企合作的社会责任,建立职业院校与行业的对话机制。加强学生进入企业实习锻炼的机会,提高学生进去企业实习的效率,为学生提供高质量、高保证的校企合作机制,促进校企共同治理、共同发展、共同培养、共同教学的机制,加大实训基地的建设,鼓励引厂进校,引校进厂的模式,进一步推进产学结合。

3.3加大投入力度保障资金投入。

资金的投入是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有力保障,提高职业教育生均拨款水平,对于新增加的资金投入,适当向职业教育倾斜,逐步提高职业教育的财政预算的比例,同时扩大职业教育多元化投资机制,吸引企业的投资,多吸纳一些民间的资本,保证职业学校健康快速的发展。

职业教育铁路安全教育论文(通用22篇)篇二十一

(1)跑市场市场作为一种商品流通的场所,不会随着人的意志而发生转移,只会紧随着正常的经济规律产生波动,王小帅在03年毕业之后,加入了一家印刷企业成为基层员工。在职期间,他积极探索市场发展方向,为20xx年创办公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创办博远包装有限公司初期,依靠引进的少量先进的印刷设备致力于商业印刷工作,短短两年时间,博远包装有限公司就紧随市场发展趋势,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礼品包装领域并相应地引进大量先进设备。调整的结果很快见效,企业产品稳定,积累增加,实现良性运转。20xx年,还是从市场需求出发,博远又新上马了酒类包装,同样斩获颇丰,这两块业务现已成为博远的立足之本。

(2)做品牌每一种产品都有其相应的生命周期,但是一旦该类产品成了品牌,那么就在很大程度上延长了其寿命。包装作为产品形成品牌的重要途径,得到了王小帅的充分重视。做品牌就要做精做实,名副其实。具体体现到包装环节,即要使包装物既精致又牢固,具有高质量。为达到此目的,博远在生产中进行质量教育、实施质量监管、坚持质量跟踪,使出厂产品百分之百处于优良和可控状态,杜绝了质量事故的发生。

(3)用骨干博远现有员工一百一十人,核心骨干20人。骨干们默默地各司其职、忠于职守、打理企业,日常运转有条不紊,王小帅外出非常放心。骨干靠的是王小帅的挖掘、培养,包括从其他企业引进人才。单枪匹马的年代早已过去,精诚合作才是治企之道。王小帅按此认知身体力行,使用骨干放手不疑,关心骨干细微周到,最近又在考虑建立内部股权激励机制,进一步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增强团队凝聚力。

1.课堂教学与实践脱节。

创业是一个很难具象表达的词汇,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但是,就目前职业教育大学生创业教育情况看,存在明显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主要表现在目前职业教育创业教育主要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主,没有充分认识到能力实践的重要性,进而导致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除此之外,由于创业教育属于新兴学科,缺乏成熟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较空泛,教学手段十分单一,一般以案例分析结合课堂讨论为主体,辅之以简单的情景化教学。随着社会对于专业化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这种落后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需求。为了改善这一现状,我校经过各方面努力,开展了“挑战杯”、“诚莲杯”创业大赛及“黄牛庄”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等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创业积极性,但是由于经费不足、场地紧缺等因素,这些活动仍然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无法充分将课堂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

2.创业教育改革相对滞后。

就目前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来看,已经不再局限于具备专项技能的专业型人才,而是需要多项技能与较高专业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在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时候,必须保证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教学内容的趣味化。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创业教育体系仍然停留在初级阶段,相关的改革工作仍然未能落到实处,部分教育工作者教学观念陈旧,使得大学生创业教育改革相对滞后,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这种不足在创业教育课中得到充分体现,相当一部分教师的课件只是教学过程或教案的翻版,教学改革滞后,对教学环节缺乏规律性认识,教学热情不高,缺乏先进的教学理念,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3.评价机制的缺失。

在进行创业教育的时候,为了提高教学效率,便于开展实践活动,一般会将学生进行小组分配,在教学初始阶段,学生往往对此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但是,随着课程的不断开展,教师布置的一些作业一般只是小组中部分人员合力完成,其余同学则仅仅在完成的作业后面署名,明显没有达到小组实践合作的根本目的。造成这一结果的根本就在于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缺失,没有科学、系统的方式对学生成绩进行考核。

1.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与教材建设,充分发挥核心课程的主导地位。

创业教育的根本是为社会输出某个领域的专项人才,因此在进行创业教育的时候,需要与当前专业、社会需求、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紧密的结合,才能构建切实有效的课程体系,充分发挥专业课程在整个创业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对于包装与印刷专业的毕业生而言,要充分重视自身技能的应用,更好地达到执业资格考试要求的相关标准。

2.构建特色素质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

不同专业都有其不同的职业素质特点,在进行创业教育时,需要结合相关专业特点,因材施教,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实现专业、职业、素质、能力的全面提升。在进行课程教学的时候,要将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与理论知识学习摆放在同等的地位上,充分重视实践操作能力对于提高创业教育质量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以致用,将理论知识完美地应用于实践中,解决实际操作中的各种问题。

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寻找切实有效的教学改革途径。

教学改革作为提高大学生创业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需要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充分重视。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以应付考试为生,缺乏对于人才专业能力、职业素质的重视,针对这一现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学生进入暑假期间,学校可以组织一系列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也可以让学生自发组织成小团体进行社会实践,以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出真知。

职业教育铁路安全教育论文(通用22篇)篇二十二

随着现代美容医学的兴起,在美容领域中,与普通生活美容中化学合成化妆品副作用及“治标不治本”的弊端,现代西医美容整形的局限性和后遗症等相比,中医药美容行业凭着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源于自然、亦食亦药的中草药,安全有效的针灸推拿,越来越得到中国乃至世界爱美者的认可和应用,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中国的美容职业教育开始于二十世纪80年代末,随着美容行业的迅速发展,各类美容行业学校应运而生。但这些办学单位多缺乏资质,其学习形式以业余、短期培训为主,教学内容也仅限于讲授生活美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极少涉及专业的中医药美容知识。正是因为中国美容行业“短平快”的教育培训方式,使得中国美容职业教育的起点很低,从正规中医药院校毕业,拥有职业高中、大中专(本科)学历文凭系统学习的高级专业人员还比较缺少,造成大众对中医药美容的职业认可度不高,美容师一直处于低端职业的状态。形成了与中医药美容经济蓬勃发展的现状相对立的教育缺失现象。这都需要我们对美容职业教育领域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行思考。

(一)美容行业长期以来沿袭的传统师傅带学徒的行规已不。

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传统师带徒教育模式主要是由老师进行个别指导,虽然能够达到学习实践操作经验的目的,但这种方式传承范围过窄,接受师承的人员有限,只有纵向的技术传授,缺乏横向的技术拓展,难以适应中医药美容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影响徒弟能力水准的提高。再者,由于没有经过系统的知识学习,缺乏理论基础,对行业的发展没有正确的认识。结果只造就了一批只会埋头苦干,不懂创新的技工而已。更有甚者,由于缺乏世界观等综合知识的积累,少数的从业人员没有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从而产生了许多不利于美容业健康发展的事故。

(二)部分中医药美容培训学校的教育模式存在一定的缺陷,

不能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育两者之间做到兼备。由于采取的是效益优先的原则,尽量压缩学生的理论学习时间,以使得学生尽快进入到工作岗位中去,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培养出一批半成品。其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中医药基本理论、微生物学、美容咨询技巧、美容心理学、美容营养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授课明显不足,教学质量差。同时,师资配置薄弱,部分教师没有足够的教学和实践经验,授课只是按部就班,照本宣科。这些教育的缺失无法培养出具备良好职业能力的从业者。

(三)许多中医药美容从业人员对职业教育认识的误区限制。

了自身素质的提高。大部分人在刚从事美容师工作时,简单的认为只要自己拥有合格的操作技能,可以满足顾客的需要就行了。但是随着自身的成长,就越来越感觉到自身能力的不足。尤其是现在社会分工的趋于细化,从美容行业中不断衍生出如美容督导、形象顾问、心理美疗师、美容营养师等分支职业,对整个美容行业的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有了很大的跨越。因此美容师需要更高层次的知识结构来充实自己。

(一)适应发展,改变教育模式。

中医药美容职业教育应形成学历培养、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并重的“三位一体”教育体系。培养模式也应该由初期师带徒模式向职业教育的方式发展。首先通过学历培养,为中医药美容从业人员打下坚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并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然后依靠岗位培训,让从业人员拥有扎实的实践操作能力,在实际工作中累积重要的工作经验;最后保持继续教育,不断引入新知识、新技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适应行业的激烈竞争。要突出“学中做、做中学”,注重理论知识的教育,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就能培养出优秀的中医药美容人才。

(二)迎合需求,调整培养目标。

中医药美容职业教育应定位在培养高等技能美容人才。中医药美容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的确定上,除应具备美容医师的职业素质、中医美容的基础理论和诊疗知识外,还应当具备高级美容师的技能,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上既要包括中、西医学的基本理论,中、西医临床各科,中、西医学美容,医学美学,美容心理学,还应在不同层次适当增设化妆品学,美容护肤,美容化妆,美容医院经营管理,医学科学研究基本方法等相关课程。即以中医教育为主体,多学科为支撑,促进中医美容教育的和谐发展。

(三)校企联合,整合教育资源。

要加强与一些本身就拥有完善的教育培训体系的大企业紧密联合,将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在一起,形成合力,打造品牌。以订单式培养,顶岗培训等形式为企业量身打造实际所需的人才。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校为学生打造优质的就业平台,扩大学校社会影响,带动教学发展;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企业人员素质和技能,提升企业服务水平,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进一步扩大职业教育培训市场。

(四)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素质。

各美容机构要通过与中医药院校共同开展创建中医药职业教育培训组织活动,增强广大中医药美容工作者的学习紧迫感。把学习变成生活习惯、工作状态和实现人生价值的有效方式,学以致用,学用相长,以用促学,促进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的提高,营造中医药美容行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和环境。

结语。

行业的发展靠的是人才,人才的培养则在教育。中医药美容行业的激烈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美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相信未来将会有更多的中医药美容职业培训机构出现,高学历、高素质的从业人才会越来越抢手。因此,我们要努力以整体提高中医药美容职业教育水平来推动中医药美容行业的健康发展,让从业人员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带来社会地位的提高。

相关范文推荐

    出纳员工下半年工作计划(优质23篇)

    下半年已经过去一大半了,是时候回顾一下自己的成长和进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一些下半年总结经典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灵感。7.加强学习,对该岗位实务进行熟

    一年级语文教师期末个人总结(优质16篇)

    个人总结是对自己在一段时间内的成长和进步做出的总结和回顾,是一种反思和自我评价的方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典型个人总结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启发和帮助。

    交通进校园活动总结(优秀21篇)

    活动总结是对活动的一个总结性归纳,可以帮助我们总结活动经验,提高活动组织能力。推荐大家阅读以下活动总结范文,从中汲取经验和灵感,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应聘物流公司自我介绍(优秀17篇)

    无论是在面试、会议、聚会还是新交往中,自我介绍都是第一步,也是与他人建立关系的基础。接下来是一些成功的自我介绍案例,希望可以对大家写作提供一些参考。

    小学我的一家范文(18篇)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写作能力,写好作文是一个不断提高自己的过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作文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我有一个幸福的家

    我家的小白小学生(模板23篇)

    优秀作文需要有独特的视角和独到的见解,能够给读者带来新的思考和启示。小编为大家精心收集的这些优秀作文,涵盖了不同主题和风格,希望能够让大家有更多的选择和借鉴的余

    货物车辆管理制度(汇总16篇)

    规章制度应根据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进行动态调整和完善,以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下面是一些关于规章制度的典型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第一条为提高车队规范化、标准化

    高考百日冲刺大会发言稿(实用16篇)

    通过写发言稿,我们可以更好地梳理思路,提高演讲的逻辑性和连贯性。谢谢大家的聆听,希望我们都能写出一篇优秀的发言稿,成为一个自信而有力量的演讲者。你们好。今天,我

    我的本领学生(实用15篇)

    优秀作文不仅能够展现作者的才华和悟性,更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这些优秀作文范文涵盖了各个领域和主题,给我们提供了广泛的思考和启示。我的本领很多很多,比如游泳

    一次难忘的画展(专业21篇)

    优秀作文是一种能够引起读者共鸣并留下深刻印象的文学作品,它能够打动人心、启发思考。看看下面这些优秀作文范文,或许能给你一些启发和思考。今天下午第一节课是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