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业教育探析论文(优秀20篇)

时间:2023-12-03 作者:文锋

范文范本常常是大师们在其领域中的杰作,具有很高的技巧和思想深度。小编为大家推荐了一些经典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创作的思路和灵感。

高校创业教育探析论文(优秀20篇)篇一

摘要:茶文化是从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文化,对于中国人的思想有深刻的意义。茶文化具有广泛的内涵与深刻的思想,一直在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在现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中,世界形成一个地球村,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流越来越深,越来越频繁,这样也促使了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现代的大学生是中国思想潮流的代表,他们对于潮流思想有非常强的接受能力,但是,正因为他们的接受能力,导致他们也经常受到不良思想的冲击。如今正处在万众创业的时期,他们有正确的道德观念,才能更好的创业。现在有很多的大学把大学生创业与茶文化的内涵结合起来,培养他们正确的创业理念,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要把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与传统茶文化内涵结合起来,将茶文化内涵渗入到创业中。

关键词:茶文化内涵;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

在现今的社会中,正处在万众创业的时期,在国家的扶持下,大学生们有足够的知识来进行创业。大学生创业,不但能培养自身能力,不仅中国经济发展与创新,而且还能为其他人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可是任何道路都是崎岖坎坷的,创业的路途同样不容易。自身创业就意味着独自面对挫折,把创业的内涵与茶文化的内涵结合起来,使他们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自身的信心,强化他们的内心,让他们积极有信心来面对创业道路上的绊脚石。

1大学生创业中常见的问题。

1.1眼高手低。

大学生与社会的接触不是很多,这就会让他们产生一种假象,认为自己的能力足够,自己拥有足够专业的知识,受过良好的教育,就可以独自创业。他们从小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之下,没有经受过大的挫折与生活的压力,心浮气躁,不从基层做起,高的做不了,低的看不上。任何创业的人都想要取得成功。在大学中,学校会对学生进行创业培养,宣讲很多成功认识的经历,但是这样会给他们一种错觉,创业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艰难。所以在对学生进行创业培训的同时,也要教会他们怎样面对挫折,创业的过程没有一帆风顺的[1]。创业的过程中,很多人因为创业遇到了挫折,就中途放弃创业,这种现象非常普遍。

1.2自信心不足。

在我们国家考试制度向来都是以成绩为标准来进行考核的,大专三本等学校因为教学资源的匮乏,导致孩子的创业能力很低。因为我们国家存在985,211,一本,二本,三本等大学的等级排名,低等级学校的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不够自信,创业的时候也会因为他们对自己学校不够看好而产生自卑感。这会影响他们自身的创业。并且因为中国古代的男尊女卑的等级制度,所以有很多女性对自己的能力估计不足,在能力方面弱于男生。所以在创业的道路上,男生成功的概率大于女生。

1.3易产生焦躁不安的.情绪。

大学生创业的路途中,不可能一帆风顺,有的人遇到困难就会退缩,不能沉下心性好好走创业的道路。在创业的路途中,不是一个人就可以完成的,要学会和别人交流,获得别人的认可,当别人对你的能力产生质疑的时候,不要气馁,要用自己的能力打动别人。这是每个创业的人都会遇到的问题,将创业的内涵与茶文化内涵结合起来,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自身的心理能力,勇敢面对创业道路上的崎岖坎坷,一步步走向成功。

2茶文化思想对高校大学生创业思维的影响。

在现在的年轻人心中,想到茶文化,就会联想到茶道。茶文化又跟广阔的内涵,茶道是其中的一方面,茶道是茶文化思想的表现形式,可以从两个方面把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和茶文化内涵结合起来。

2.1茶道有严格的执行程序。

真正的茶道,有一系列的步骤,在泡茶的时候体会百味人生,这是茶道的独特内涵。茶道不在于品茶,而在于泡茶的时候,不要急心去喝茶,细细体会泡茶时候的细节,这样才能泡出一杯色香味俱全的茶来。将它与创业的内涵结合起来,让现在的大学生们理解把自己的长处和自己的能力联系起来,随着社会发展的方向进行创业才是最为首要的。

2.2茶道要求宁静的氛围。

会茶道的人都了解,环境对泡茶影响特别大,一个安静的环境,可以平复人们浮躁的心情,不去想烦心的事。它对大学生培养自身心境有很大的帮助。创业的时候坎坷,创业者就会产生自卑的心情,变得自暴自弃,从而放弃创业。通过与茶文化的融合,让他们理解创业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要正确对待失败。失败是成功之母,只有不断的探索,创新才能取得成功。

2.3品茶象征着奉献。

现在的年轻人有很多是独生子女,从小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之下,对自己的能力太过于自信,无法正确的看到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所以就会创业失败。创业教育的内涵和茶文化内涵结合起来,树立年轻人正确的观念,改变他们盲目自信的性格,要学会奉献,在创业路途中,学会互帮互助。这样才能让大学生更好的把握自己的未来,创业成功。

2.4品茶象征着静思。

在周围的环境变得安静的时候,人们会变得更加冷静,这个特点很好的体现在泡茶的时候。人们在品茶时,可以更好的去思考人生。这样的心境正是现在的大学生所需要的[2]。体会到这种心境,可以让他们遇到了困难更好的思考问题,积极面对困难。

3传统茶文化融入高校创业教育的创新模式。

大学教育中应该加入对创业的培养,在教学的同时让他们的思想形成市场教育的意识,使大学生拥有一个创业计划,树立一个奋斗的目标,在他们进入社会后尽快找到努力的方向。转变教学方法,老师们的教学理念应该紧随时代的脚步,使大学生了解创业的方法。大学可以增加关于创业方面的课程,向大学生们传授创业的方法和会遇到的问题,如果有学生想进行创业的话,要给大学生选配相关方面的指导老师,让大学生提早一步掌握与创业有关的知识,少走弯路。将茶文化的内涵与创业教育内涵结合起来,这就要靠老师在授课的时候进行教育[3]。首先,要让同学知道中国的市场经济,结合茶文化内涵进行讲解。同时,大学生们要积极配合老师的工作,除了学习必要的技能,还要参加实践活动,积攒自身的经验,使自己毕业后创业便有相关方面的知识技能。

3.2扶持社会网络建设。

现在的大学生学习如何创业主要是来自于网上的知识。有的人为了赚取流量费,就把有关创业的信息发布在网络上,大学生可以用这种方法在网上学习更多的知识,而且在网上还可以更好的了解茶文化的知识。了解正确的方法,提高自身创业的机会。

3.3引导大学生关注技术、市场和政策环境的变化。

现在的大学生学习如何创业主要是来自于网上的知识。有的人为了赚取流量费,就把有关创业的发布在网络上,大学生可以用这种方法在网上学习更多的知识,而且在网上还可以更好的了解茶文化的知识。了解正确的方法,提高自身创业的机会。

4茶文化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具体应用。

4.1设置茶道选修课程。

现在的社会倡导人们培养茶文化的素养,很多的大学已经开了与茶文化有关的选修课,这种行为可以慢慢的影响现在的大学生,让他们的思想渗入茶文化。如果直接把创业教育内涵与茶文化内涵结合起来,有点不伦不类,很多人不能接受[4]。所以应该慢慢在大学生思想中渗透茶文化,让他们的观念一点点的转变。大学生中同时也可以向大学生传授茶道,慢慢的把创业教育内涵和茶文化内涵结合起来,培养他们的创新创业意识,使大学生更好的走向成功。

4.2创建体验式的教学模式。

茶文化内涵和大学生创业内涵有很多相似的方面,把茶文化内涵和大学生创业内涵结合起来,这样可以让大学生更好面对创业道路上的崎岖坎坷。学校在这一方面加大培养力度,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茶道,茶文化方面的交流。

5结束语。

茶文化为中国古代的文化精髓,对于中国人有独特的感情,将大学生创业内涵和茶文化内涵结合起来,增强大学生对待错误的能力,增强他们创新能力,让他们在以后创业的道路上大步迈进。大学里对学生的培养应该紧随时代的发展,慢慢的把茶文化内涵和大学生创业内涵结合起来,让他们少走弯路,培养创业精神,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创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秦印.大学生茶文化创业项目的开发与创新[j].福建茶叶,(6):340.

[2]王娜,周立涛.以大学生创新创业为导向的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5):121.

[3]王芬.茶产业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培养模式创新初探[j].福建茶叶,2017(6):343.

[4]王梦珂.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创业就业能力培养研究[j].教育现代化,(21):276.

高校创业教育探析论文(优秀20篇)篇二

职业价值观属于个人价值观的一部分,是个人将价值观应用于职业中的直接表现,能够影响个人对于职业的情感态度、选择决定、工作状态及工作收益等。对于大学生而言,具备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是必要的,是树立积极向上的大学生价值观的基础,是大学生未来参与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价值观之一,并且由于大学生的特殊身份与地位,其职业价值观尚有不稳定性和活跃性,因此,在高校就业创业教育中对大学生进行职业价值观的培养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一、高校就业创业教育中职业价值观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系统的职业价值观培养体系。高校职业价值观培养缺乏针对性,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纵观各个高校在职业价值观课程和教育中的规划和实施,大多数学校的职业价值观教育仅仅停留在课堂知识灌输和发布就业信息的阶段,未能深化职业价值观的影响[1]。缺乏职业价值观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教育课程,就业创业体系不健全以及缺少实际实践活动加强大学生正确职业价值观的树立,进而造成学生对职业价值观的误解,使大学生思想的不成熟与不理想,心态的不积极与不客观,无法达到培养职业价值观的目的。

(二)高校忽视了培养职业价值观的重要性。当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尚不理想,存在众多问题与矛盾,诸如:好高骛远的职业态度与职业知识技能缺乏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倾向大城市大职业、工作耐力、拼搏精神、创新意识的匮乏;急功近利、浅尝辄止、自信缺乏、诚信丢失等缺点。深究以上大学生在求职与工作中的问题与矛盾,可以得出这些问题均是思想层面引出的问题,在高校教育中隶属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观教育问题。由此可以明显看出,高校在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和指导中未能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未能将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培养进行到位,以至于众多问题的频现。

二、高校就业创业教育中加强职业价值观培养的措施。

(一)突出职业价值观培养内容。

(1)大学生时代精神的培养。时代精神是一个时代的精神象征,是社会的需求与特点的产物,时代精神的核心是积极进取、改革创新。高校职业价值观的培养教育中要充分融入时代精神,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时代精神的理解认识,从而逐渐挖掘自身的创新意识、改革精神,积极进取,促进大学生自身思想的成长与成熟,为正确职业价值观的确立奠定基础。

(2)强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是个人在追求自身价值实现过程中的精神支持,是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凝结,是个人梦想和目标的最直接表现。积极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能够引导大学生进行有效、有益的职业规划,减少大学生由于个人片面、错误主观意念,思想态度和世俗影响导致的消极、不正确的择业就业行为和结果。正确理想信念的树立与坚持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是个人在外界与自身的共同努力下将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内化成个人素质和气质的长期过程。由此可知,高校要做好理想信念的教育必须认识到理想信念的特征,结合大学生特点和心理,做好短期和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规划,将择业就业问题充分融入理想信念教育中,并运用深入浅出的教育方式不断刺激、巩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的树立与正确职业价值观的根植。

(3)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社会责任意识不仅是国家和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更是实现个人价值和意义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只有充分认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才能够不断进取、努力拼搏、积极为社会和家庭奉献,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因此,高校就业创业教育必须强化社会责任感的教育,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与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活动,最终使得大学生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中不断前进,在就业择业中以社会利益为重,完成自身义务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

(二)加强职业价值观培养的具体对策。

(1)使就业创业教育体系更加系统和完善。高校的就业创业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是指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在大学生即将步入社会和工作岗位的`前期做好有关职业的规划、思想准备和积极的择业、就业观念,从而在有利的职业素养、态度和能力的支持下,顺利进入未来的工作岗位中,减少走不必要的职业弯路。总体来看,高校就业创业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而艰巨的任务,关系着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高校应当本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式,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大学生人群特征制定有效的、完善的、科学的、渐进的职业价值观培养计划和实施方略。针对以往以及当下大学生择业就业中出现的问题与矛盾寻求症结与解决办法,并有效融入于教育中,增加实践教育的分量,加强对于大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尤其是吃苦耐劳、积极乐观、勇于创新、脚踏实地、诚信为本等基础思想教育的夯实,为培养大学生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奠定坚实基础。

(2)将职业价值观培养摆在重要战略位置上。高校在落实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培训工作,培养优秀人才的过程中,应将职业价值观培养摆在重要的战略位置上,一方面要保证学生能够掌握基础的知识,还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帮助学生梳理正确的理想信念,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思想道德水平,确保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此外,高校还应加大对职业价值观培养的投资力度,深化对就业创业教育体系的研究。

(3)打造一支优秀的职业价值观培养教师队伍。教师作为就业创业教育的主体,直接影响着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培养,决定中国和教学质量。各个高校要在充分认识到职业价值观重要性的基础之上,鼓励并促进一支致力于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师资团队,所有教师应熟知并熟练掌握创业就业教育的价值观知识,同时拥有针对于各种大学生的教育技巧和方案,使这支队伍深入大学生群体内部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推广,这关系到职业价值观得以在大学生中顺利开展甚至取得巨大成效的非常关键的因素之一。高校必须要打造综合素质高、专业性强的师资队伍,对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系统性、实效性的教育的培训工作,保证这支队伍的先进性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积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取向,有效增强职业价值观培养工作的质量。

综上所述,所谓职业价值观指的是人们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知识技能、性格特点等在职业中所表现出的态度、做出的行为以及收到的工作成果,属于信念范畴中具体应用于职业的价值观,具有积极的动力性、持续的稳定性和较高的概括性。加强高校就业创业教育中的职业价值观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实际教育中价值观培养的问题,采取突出培养内容和强化培养措施,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从而对今后就业产生积极的影响。

高校创业教育探析论文(优秀20篇)篇三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将“坚持问题导向补齐培养短板”作为基本原则强调“把解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着力点”。结合相关研究当前高校创业教育的主要问题集中在创业教育理念、创业教育模式、创业教育课程、创业教育方法等方面。

教育理念是关于“教育的应然状态”的判断,是渗透了人们对教育的价值取向或价值倾向的“好教育”观念。高校创业教育理念是高校对创业教育目标、价值的认知,其不仅能够决定高校创业教育开展的方向,也对创业教育的教学形式、师资力量等产生直接影响。一般而言,高校创业教育的理念不是让学生都能够成为企业家,而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社会责任感,提高创新能力与开拓意识,从而在其今后的人生中能够受益。但是,当前不少高校中创业教育受到精英化思维和功利化思想的影响,不利于创业教育的正常开展。

虽然高等教育在我国早已进入大众化时期,但是精英化的期望还是在各个层面上影响着当前的高等教育。比如,高校在师资力量展示上以知名学者、专家为代表,在教育成果介绍上以企业家和政府官员为代表。精英化的期望反映到高校创业教育中就体现为:首先,创业教育的目标指向“高大全”,以“高科技”为创业领域,以“大产值”为创业目标,以“全产业”为创意愿景,过高的教育期待与残酷的创业现实,极容易让学生承受过大的创业压力;其次,创业教育的范围上选择“小众化”,受国家政策和经济环境的影响,当前高校大学生创业热情高涨。有报道显示,选择创业的学生比例有所上升,由的3.2%上升为20的6.3%。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的高校创业教育肯定不是围绕小范围的创业意愿群体,而应该是着力于提升全体学生的创新精神;最后,创业教育的内容上偏重“理想化”,将社会创业精英群体中的部分成功典型代表,视为创业教育内容选择上的全部,并且偏重于所谓的成功方法与经验介绍,无视具体的环境,更较少涉及到创业教训的总结等内容。

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国外高校强调创业教育属于终身教育的范畴,其所注重的不是学生毕业时的创业率,也不强调创业的成活率,而是提倡将创业教育作为推进学生社会化、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渠道或者途径。而当前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首先,在教育的动机上存在着功利化思想,一些高校之所以提倡创业教育是以教育管理部门的相关项目为目标的,项目驱动虽然对提升高校创业教育的效果有着短期的提振作用,但无法从长期上保证高校创业教育的实质效果;其次,存在以创业缓解就业统计压力的做法,一些高校寄希望于通过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从而缺乏对学生创业的.实质性指导;最后,狭隘的将创业教育等同于企业家速成的培训教育,先不说企业家是否能够速成,但就是高校中大部分非工商类专业,就注定了这种功利化教育思维的偏颇。

二、高校创业教育模式:课堂式的灌输与体验式的局限。

创业教育如何进行,也是当前高校着重探索的一个重要方面。美国创业教育分为普及性创业教育与聚焦式创业教育两种模式。英国创业教育分为外部利益相关者推动型、大学机构中介型等模式。国内创业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一些高校的创业教育模式也已成型。中国人民大学的创业教育强调学生整体能力素质提升,将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融合起来;北京航空大学的创业教育以提高学生创业知识技能为重点,依托实践基地,采用商业化运作方式,锻炼学生创业能力;上海交通大学一方面在专业教育中贯穿创业教育内容,另一方面为创业学生提供创业指导和资金支持,其综合式的创业教育模式,受到了各界的肯定和好评。但是,除此之外,国内大多数高校的创业教育仍然停留在课堂式的灌输上,较少涉及到体验式创业教育,受到众多的局限,很少有高校能够结合自身的特色,形成独特的创业教育模式。

大多数高校在创业教育中将创业教育的知识体系课程化,通过课堂式的教学灌输,寄希望于提升创业教育的效果。这其中主要的矛盾在于创业教育的体系与专业教育的体系之间必定存在着不相融合的问题,因此课堂式的灌输也是高校在响应创业教育的号召下,一种暂时性的不得已而为之的策略。由于创业教育是一种应用性较强的教育,这种课堂灌输式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在具体的教育内容上,一些高校已经开始从一般性创业政策、法规、方法等介绍,过渡到了创业的工商管理类知识体系传授。由于创业是与工商管理专业结合较为紧密的一种活动,这种过渡无疑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是,工商管理类专业知识大多是依托于大型规范的公司管理,而创业多属于小型欠规范的公司活动,因此如何将工商管理类知识与创业教育结合得更为紧密,是一个新的问题。

体验式创业教育是当前不少高校改变创业教育课堂教学理论化有余实践性不足的局限而采取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寄希望于通过学生在创业教育体验活动中的感受、感悟获得创业技能的提升。体验式创业教育的关键在于有足够的教育场所能够为学生带来创业的体验。不少高校一般通过灵活运用校内、校外资源解决这一问题。在校内,一些高校通过设置所谓的学生创业街区,为学生创业提供场所;在校外,高校则大多联合校友企业、行业单位,为学生创业教育提供体验场所与机会。但是,这种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校内创业教育场所的提供,校方基本上以免费的方式开放相关设施,而学生经营的不稳定性,导致高校在没有相关政策支持下难以长久持续免费提供场所;而校外体验场所中,企业的经营与学生创业教育之间的关联度是否存在,以及学生创业意愿与企业发展方向是否相关,还有学校创业教育的需求与企业接受成本的高低等等,都将会对校外企业接受高校创业教育的意愿与稳定性造成干扰。

在创业浪潮的席卷下,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开设已经变得丰富多彩,特别是国外各种创业课程开设方法的引入,使得我国创业教育课程的设计方法与设计思路得到了一定程度提升。在国外创业教育圆形模式课程、金字塔模式课程等影响下,清华大学与微软合作开发的《技术创业——未来企业家之路》等创业课程构成的体系,采用多元化教师联合授课方式,学生能够直接从企业家、投资家等授课教师师资中获得创业实践经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创业课程采用大、小班方式,既满足创业基础性知识的普及,又满足学生创业的特殊需求。东南大学还以实践课程、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架构其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当然,在整体上,当前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还存在应用性的缺乏与交叉性的不足等问题。

应用性的缺乏是指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存在与创业实践脱节的情况。创业教育虽然需要一定的理论作为指导,但作为以实践为导向的教育,实践性知识应该是创业教育课程的重点与核心。高校教师在创业教育课程开发中容易受到专业课程建构方法的惯性思维影响,在创业知识的系统化、专业化、学术化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但是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应用性方面则有着天然的劣势。为此,不少高校通过引入创业成功典型的现身教学,以弥补应用性不足的问题。但是,应该认识到的是创业与创业教育还是有着本质的不同,前者的经验如何转化为教学的内容,仍然是个问题。要使得这一问题能够得到一定的缓解,可以尝试从以创业学为中心的学科课程建构方式,转变为以创意为中心的过程导向课程建构方式。教师围绕创业的过程,从识别创业机会、决定创业、组建团队、融资投资、创建企业、管理企业、投资回报等环节,综合相关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

交叉性的不足,是指一些高校在创业教育课程开发中,往往会从开发课程的效率出发,在现有的一些课程体系中对某些与创业相关的课程进行改造,从而形成诸如创业营销、创业管理、创业投资、创业财务等交叉性课程。值得肯定的是这类课程以创业为核心,围绕创业教育的目标与要求等,在教育部要求全国高校均需开设创业教育课的形势下,能够满足创业教育课程资源的阶段性不足,而且也是创业者在今后创业道路上必需的知识积累。但是,课程的名称改变不意味着课程内容架构的完全融合,部分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虽然看似内容丰富、自成系统,实质上各个原有的专业课程内容与创业之间的融合度依然不够,导致创业教育课程某种程度上存在着“名不副实”情况。

四、高校创业教育方法:主体性的迷失与主导性的欠缺。

创业教育的方法是实现创业教育效果的一种重要保障措施。美国教育学者维斯顿和格兰顿认为教学方式至少有教师中心方法、个体化方法、相互作用方法、实践方法等四种类型。当前高校创业教育中的教师讲授、创业人士讲座等可以归属于教师中心方法;创业论坛、创业沙龙、创业社团等可以归属于相互作用方法;学生自学、学生网络查询等属于个体化方法;角色扮演、创业实践、现场观摩等属于实践方法。而在这些方法的采用中,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着主体性的迷失与主导性的欠缺问题。

所谓主体性的迷失,是指从创业活动来看,创业者应该是创业活动的主体,因此创业教育中教育的主体应该还是学生,而非教师。但是,在高校各种创业教育中,都强调教师的地位与作用,学生似乎成为配合创业教育实施的配角。高校的创业教育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即是这种迷失的一种表现。按照创业以及创业教育的相关理念与目标,实践方法应该是创业教育的主要方法。学生可以在角色扮演中体会到不同的角色对于创业成败的影响,可以在创业实践中积累相应的经验,可以在现场观摩中揣摩、感悟创业成功的要素。但是,创业教育实践方法的实施,需要调动更多的教学资源,投入更多的教学成本,还需要有更好的教育管理方法,这些都是高校以及创业教育教师暂时不能具备的,从而使得当前的创业教育必然出现主体性的迷失。

理想的创业教育方法是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到充分的保障,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发挥明显。在创业教育中,学生通过创业体验式教育,能够发现自身创业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自我的努力尝试解决问题,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教育部在《关于做好20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鼓励高校“邀请创业成功人士、企业家担任创业导师,提高创业指导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一些高校也着手聘请了一批创业典型担任创业导师,相关的研究者也指出创业导师制是大学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机制。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如何弥补高校创业教育教师的缺失依然是一个两难的问题。从校外聘请创业成功人士,抛开聘请的费用以及创业典型的教学能力,但就是聘请的数量与创业教育教师的缺口,就已经是一个问题;从校内培养创业指导教师,又因为大多数的高校教师缺乏创业经验,只能从理论到理论,不能够完全胜任指导工作。因此,不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高校创业教育弥补创业指导教师这一主体性欠缺的问题,都任重道远。

高校创业教育探析论文(优秀20篇)篇四

1.创新创业教育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迫切需要。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最首要问题是要面向全社会培育创新精神,使创新创业精神渗透于整个社会行业之中。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要让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并且要有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而培养创新精神,确立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以及造就大量符合要求的人才都必须通过教育的途径或方式,即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来完成。

2.创新创业教育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改变传统的就业教育的思维模式实际上就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中指出:“在学位=工作这个公式不再成立的时代高等教育的毕业生不仅仅是求职者,更是成功的企业家和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这种以创造性就业和创造型的就业岗位为目的的创新创业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创业大众化背景下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

3.创业教育是促进大学生自我发展的迫切需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是当代大学生,当代大学生更加的关注自我发展、更加向往全面自由的发展。而创新创业所要求的个体素质、个体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恰恰与他们最大限度的发展个性、发挥自主作用、实现自身价值的想法相吻合,创新创业不仅激发起他们内在的热情更是他们所树立的人生目标之一。这就要求高校要根据学生发展需求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他们的创新创业精神,唤起他们的创新创业欲望,最大限度地为他们提供服务于指导,开展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1.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目前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误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高校管理者及大学生本身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不够。高校管理者作为创新创业的主力军”,对创新创业有一个正确认识往往能形成推进高校创新创业的动力与导向。但就大多数管理者而言,他们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只是针对少数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和就业行为,只是为解决学生就业问题,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从另一个方面提升学校就业率,减缓学校就业指标带来的压力,并没有深入思考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取向与人才培养目标,未能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帮助学生提升社会适应能力、磨炼意志等功能;功利性的价值判断局限了一些大学生的视野,导致他们一味地注重创新创业教育给他们带来的金钱效益,而忽略了其对人的优良品格、综合素质等品质塑造功能。第二,高校对创新创业功能定位不明确。在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功能定位上出现了两种误区。一种是认为教会学生成功创办企业或者公司就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功能与目标。实际上,创办企业或公司只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但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果高校一旦把创办企业与公司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那么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途径上都会有所偏差,最终只会人为地窄化创业教育的深刻内涵,扭曲创业教育的本质。二是“将创新创业教育局限于创业实务层面,即开展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实践活动。例如开展类似于“创业计划大赛”“创业设计活动”、设立创业中心、创办创业园或孵化器等”。一些浮于表层的创新创业行为“容易忽略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深层基础,容易把创新与创造平庸化为单纯的技巧和操作”,难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故这种未上升到理念指导层面的创业“实务”教育不但难以长久持续而且收不到预期偶的效果。

2.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缺乏。第一,师资力量薄弱。目前高校创新创业师资相对缺乏,数量与质量方面都要提高与加强。主要是因为这门课还处于摸索阶段,没有过多可借鉴的经验,再加上创新创业方面的课程不仅实践性极强而且要满足多学科结构,而大多数老师本身缺乏创新创业的经历,创新创业课程的讲授过于理论化、学术化,不仅大大降低学生听课的兴趣更难以符合创新创业本身的实践性特点,导致其难以胜任角色。同时,创新创业课程毕竟不是学生的专业课程,在学时的分配上要少于专业课程,学时的多少与教师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这也使老师的积极性大打折扣。第二,教材内容陈旧,缺乏优质教材。大部分高校一是为开展课程而开展课程,对创新创业教材选购随意。二是对教材内容不把关,许多内容陈旧、与时代、市场环境及大学生自身特点不符合的教材仍旧被采用。第三,资金、场地、设施缺乏。资金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首要条件,场地与设施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平台与载体。而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因为普遍缺乏基础性的实施机构,因而很难获得专项资金与工作场地。

3.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职业教育相脱节。在多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并没有完全被纳入教学,相反甚至大都远离第一课堂和专业教学。而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上,创新创业教育不但并没有完全融合于学校整体育人体系之中,而且与专、职业教育相脱节,创新创业教育成为了课外时间进行的“业余教育”。由于一旦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教学,其涉及面非常之广,并且实践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对于大多数学校来说,由于关系到教学计划和教学课时的调整,过多的增加创新创业方面的课程几乎无法实现,因而许多学校创新创业课程过少有些甚至未开展。少数学校虽然将其纳入教学,但并未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没有对学生的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学校的学科建设规划、人才培养目标、师生的激励导向、评价体系都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其中,因而未达到理想的效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用人机构对受雇者的要求普遍升高,扎实的专业功底只是用人单位衡量一个人是否能够胜任的标准之一,而创新、冒险精神、工作能力、人际交往、组织沟通及管理能力越来越被用人机构所重视。由于大多数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人际关系相处技巧,团队精神、管理能力、耐挫折抗打击能力欠佳,最终导致大学生创新创业失败。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是面向大众学生具有普遍性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其目的是通过教育来培养和引领社会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实际上,创新创业的核心价值观就是事业心和开拓技能的培养,最终形成创业品质,在这一价值观的指导下,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必须是具有非功利色彩的,教育的内容不是以企业家速成为目标,岗位职业培训为内涵,以发财致富为目的的,而是向学生解释创新创业教育规律,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培养首创精神,最终形成终身受益的品格。

(二)创建“四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

1.渗透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必须要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素质教育相融合才能完成形成。而在融合的过程中突出导向,在渗透的过程中体现要求,把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要求渗透到专业教育之中,把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效衔接起来,倡导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在研究和开发中进行创新和创业。

2.课程保障,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创新创业知识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专、职业知识,它主要是针对某一专业或职业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这类知识通常都是通过在课堂学习中得到的;二是经营管理知识,这类知识往往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是创新创业能否最终成功的保障;三是综合性知识,综合性知识包含与创新创业活动有关的包含人际交往、市场风险预测等其他知识。

3.实践锻炼,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创业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整个创业事业不断发展的动力,在创业活动中有无创意往往决定整个创业事业的成败;二是策划能力。策划能力是对整个创业事业布局的整体性规划能力,出色的策划能力能对创业行为有一个“鸟瞻式”的总体把控;三是协调能力。协调能力是创业活动的“润滑剂”,它能使整个实践活动进行的更加顺畅;四是组织能力。良好的组织能力能快速的聚集集体智慧,凝聚团队精神,使创业活动高效率、稳健的运作。

4.开展活动,促进学生的创新创业交流。鼓励学生结合专业,建立工作室,完成小型企业的设计需求。开展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如“创业达人”“创新之星”“草根创业大赛”,电子设计大赛等活动,调动创业激情,交流创业体会,借助互联网力量通过校园微信、微博、论坛等形式传播正能量、弘扬创新和创业精神。

(三)构建“两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1.创新创业教育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相结合。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上要把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在专业教学计划制定上,将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与专业目标相结合,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分管理,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二是在课程设计上,应该把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其他课程例如专业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及其他课程有机结合,并且积极与一些创业成功人士交流沟通,根据教育需要开发一系列课程;三是在教学实施上,要把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有机整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总结理论知识,在理论学习中了解实践规律。

2.创新创业教育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创新创业教育要注重“课内”与“课外”的结合,“课内”,即第一课堂,主要是理论知识的讲授与普及,“课外”,即第二课堂就是开展关于创新创业方面的实践活动。在课内,要着重加强完善课程体系,开展一系列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课程,尤其要充分利用实例、案例教学。在课外,要不断了解市场发展前景,不断引领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策划实施与市场、社会需求相一致的创业创业教育计划,保证课内教育成果,突出课外教育的有效性。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校创业教育探析论文(优秀20篇)篇五

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设计试图在创业活动或创业运行过程与教学过程之间寻求一种关联和纽带,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将它们交互在一起。依据创业任务形成行动领域、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转换、学习情境将学习领域具体化的三个步骤基本完成课程的整个设计过程。

1.依据创业任务形成行动领域。

从创业任务到行动领域是创业教育开发设计的基础和前提。根据创业运行过程(或环节)以及创业企业的岗位进行创业任务分析,通过提炼和归纳形成创业能力领域,即行动领域。行动领域是创业任务分解与整合的结果,是创业情境中构成创业能力的创业任务的集合。行动领域的形成需要校企合作,行业专家、创业教育专家积极参与,但主要是以企业或企业家为主导来完成。

2.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转换。

行动领域必须按照教育规律转换为学习领域。学习领域即课程,并由此形成课程体系。现行的kab、gyb、syb、iyb、eyb是一种完整的创业课程体系。每个学习领域包括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长三部分。由多个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要注意解决课程的数量、课程的表述和课程的排序等问题,比如课程的排序要符合认知学习规律和创业规律。学习领域是以创业任务和创业过程为导向的,这种基于行动体系的导向,注重创业情境或实践性情境的教与学。“行动”并非“行为”或“活动”,所以这种创业情境或实践性情境的教与学更多体现互动性。

3.学习情境将学习领域具体化。

学习情境即学习单元,或称主题单元、主题学习单元,多个学习单元组成一个学习领域并将其具体化。学习情境构成要注意解决单元的数量、功能、属性和关联等问题。学习情境设计要具备创业过程特征且要实现搜集、决定、计划、实施、控制、评估这一完整的思维过程训练。当然,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计还涉及课程载体的问题。课程载体将学习情境具体化,课程载体可以是虚拟的、仿真的或真实的。课程载体呈现的形式可以是模块、案例、项目或问题、活动,但要赋予其内涵,即要呈现传递的信息或概念。学习情境或课程载体的设计为学生实现了从“学中做”到“做中学”的转变,为学生提供了从“有形”到“无形”再到“有形”的路径获取知识的可能性。

课程在人才培养中具有核心地位。课程是方案,教学则是课程方案的实施,现代教育学认为课程包含教学。行动导向教学的诸多特征已在职业教育中有所凸现,比如教学目标的能力本位、教学过程的完整性、教学内容的行动性、教学方法的互动性、教学环境的情境性、教学评价的多元性等。根据以上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内容及其设计,基于行动导向教学的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及教学具备以上特征的同时又更为明显地表现出情境性、能力本位特征。

1.情境性。

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内容以获得创业活动中相关经验和策略为目标,置于行动体系之中由实践情境构成。所以,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内容是情境性的,其教与学的参照系统也必然是情境性的。情境性特征在教学过程中表现明显。学科体系课程教学是指导优先原则,行动体系课程教学是构建优先原则,高校创业教育课程教学是建构优先、指导优先融合下的构建优先原则。这种教学原则基于学生知识自我建构的假设且不否定教师作用。这种原则强调学习情境是刚性的、具体的、无需对创业情境加工的真实存在且具有典型意义,更强调学习情境是柔性的、集成的、对创业情境加工过的建构存在且具有普遍意义。这种原则强调复合型学习环境的创设,真实互动的学习环境,更强调主题导向的学习环境创设,模块、项目或问题意义上的课程载体。基于行动导向的创业课程教学就是在寻求建构与指导之间的平衡,努力创设学习的情境性,强化学习与应用之间的联系。到企业或创业园区参观调查、公司模拟、沙盘、商业游戏以及具体操层面的引导文法、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都是情境创设的有益做法。

2.能力本位。

能力本位是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基本定位,以创业需求为根本的创业行动能力培养是行动导向的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关键。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促进学生创业就业,因此可以将创业能力纳入职业能力的范畴。职业能力以内容为标准可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这三种能力互为联系且处在不同层次,以性质为标准可分为基本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创业行动能力是通过完整的行动过程来实现的`,学生的反思也贯穿于完整的行动过程中,学生反思中有行动,行动中有反思,学生在不断地反思与行动中提升创业行动能力。基于行动导向教学的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以创业任务为基础,以完整的行动过程为主导,课堂内容、课堂结构与创业内容、创业环节相对应,教学过程与创业过程相一致,认知过程与创业活动相结合,因此这种课程与教学有利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整合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并形成创业行动能力,也有利于关键能力的提升(关键能力的核心是创业行动能力)。国际上通行的创业模拟实训就是组成一个真实的经营环境,按公司的经营资料和业务流程设立模拟公司,展现出创业的基本过程和核心工作任务,工作岗位按模似公司的经营需要设置,学生担任各岗位的员工并实行“工作任务制”。在这种课程培训体系下,学生通过完成完整的创业任务或创业活动来提高创业行动能力并将其迁移到现实的创业实践中去。

三、课程与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伴随着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课程与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无法回避的困惑或问题也随之而来。比如学校课堂、课时、课本的管理体系的约束,教师教育观念的落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与实践实训基地建设的滞后,先进教学设备与优质资源的缺乏,大班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形式的冲突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在现实中解决。除此之外,以下两个问题更应引起足够重视。

1.创业理论学习与创业实践经验学习的辩证关系。

高校创业教育课程是通过创业实践活动中的案例、项目、模块等来完成,即主要通过创业实践经验学习来完成,但一味强调创业实践活动的直观反映又会否定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创业理论学习是基于指导优先或科学性的学科体系,创业实践经验学习是基于构建优先或情境性的行动体系。学科体系与行动体系互不排斥,相互交融,科学性与情境性功能互补,并行不悖。所以,创业实践经验学习需要创业理论学习的系统性,这种系统性是行动体系所要求的,当然更是学科体系所必需的。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内容是学科体系与行动体系的集成化,强调科学性与情境性的同等重要,但更强调要以创业实践经验学习为主,要对创业理论学习与创业实践经验学习的内容比例做出抉择。如何融合学科体系与行动体系两种教育理念,如何看待创业理论学习与创业实践经验学习的辩证关系,如何分割创业理论学习与创业实践经验学习两者内容的比例又分别在何时呈现等问题都需再认真思考。

2.企业、学校、教师、学生等角色的重新定位。

行动导向的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必然带来企业、学校、教师、学生等角色定位与调整。学校要与企业及企业家全方位合作,企业及企业家要在主动责任下确定“行动能力或行动领域”。教师要主动提升创业实践能力、课程设计及教学组织能力、跨学科及跨专业行动能力等。课程教学中的师生角色也要重新定位,教师要从主体到主导的设计师、组织者、对话伙伴等角色转换,学生要从客体到主体的建构者、评价者、合作者等角色转换。行动导向教学不能去制度化、去背景化的理解和应用,它根植于企业与学校“两元”制度下的土壤之中。没有政府推动下的专门机构存在,没有企业“一元”的深度参与,只有学校“一元”的唱响,学校试图完成从创业活动或创业运行过程到教学过程的“跨领域”转换,可谓任重而道远。如何完成这种转换以及如何确定行动域可以充分论证,但基于行动导向教学的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以及按照创业行动领域开展课程教学还是有绝对必要的.

高校创业教育探析论文(优秀20篇)篇六

摘要:随着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大学生创业群体不断扩大。中国创新创业教育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资源配置不完善,体系不健全等诸多问题。其中,高校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的主要执行者,在整个创新创业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的深入分析与探究将对推进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事业起到关键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高校。

1.1大学生创业数量持续增长。

目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增长持续走低,不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在就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自主创业成为越来越多大学生的就业选择。据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介绍,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立项29339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参与人数达12万人。这就说明,每年参与创业的大学生数量达到10万以上,而且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这一数字还将不断上涨。

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国家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积极的政策支持。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对高校创业教育改革做了全面部署。将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有学分的创业课。国家层面进行创业教育引导对于大学生创业起到非常的积极作用。这也进一步对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

我国高校教育长期以来以“就业教育”为主。在大学生专业授课阶段,很少开设创业课程。即使开设此类课程,也大多趋于空洞的理论教育,没有一套完整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而且,对于创业教育来说,理论层面的创业认知仅仅能起到激发创业兴趣的作用,不能真正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对于有创业兴趣却缺乏创业能力的大学生来说,创业教育的缺失使他们无法真正开展创业项目。这会严重打击大学生创业信心,致使许多好的创业项目在萌芽中即被扼杀,十分可惜;二来一旦盲目投入创业实践,在缺少社会经验且没有一定技术能力的情况下,大学生创业者很容易成为市场竞争的牺牲品。综上所述,针对大学生群体开展体系化、全面化、多样化的“创业教育”势在必行。

2.1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

虽然参与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数量相对于整个大学生群体来说占比较小,但通过创业教育加强大学生群体对创业的认知却必不可少。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依法从事某种有报酬或劳动收入的社会活动。而创业是一种需要创业者运营、组织,运用服务、技术、器物作业的思考、推理和判断的行为。从这个从这个层面来说,创业是一种高级就业。创业教育可以使大学生从宏观角度了解社会现状、公司项目的运转等信息,并对其自身就业所需能力进行需求化的认识,从而促进在校知识技能学习。便于学校根据市场导向,个人能力大小,知识水平高低等客观因素来正确引导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在一定层面来说,创业教育也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多选择。

2.2激发大学生创业兴趣。

通过问卷调查形式,我们在7所湖北省属高校进行了关于“大学生创业态度”调研。结果显示:非常赞同占16%,比较赞同占45%,不好说占21%,不大赞同占12%,非常不赞同占6%。这项数据显示,多数大学生对创业持认可态度。这就说明“潜在创业”大学生基数很大。通过进一步的创业教育,会使其中的一部分同学对创业产生兴趣,这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强大的后援力量。兴趣源于需要,又与认识和情感相联系。如果对创业有一定的认识,也就会对它产生好感,因而会产生创业兴趣。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对增加大学生创业数量起到积极作用。

2.3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

有的学者认为:“我国的高等教育目标与创业教育目标不谋而合,均是为了培养具备实践能力及创业教育的高质素人才,更是人才培养的切入点及新方向。”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终极目标不仅是为了解决就业问题,而应更多地提升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的能力。相对于其他获取知识的来源,大学教育极具专业性、系统性和创造性特征。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是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对大学生个人素质的发展也起到重要作用。创业教育不是快餐食品,而是终身教育。高校应以开展创业教育为契机,为社会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思维能力和创业能力的优秀人才,这对于中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调查显示:大学生认为自己需要补充的知识技能中,市场营销(63.7%)、人力资源管理(58.5%)、创业相关政策法规(32.9%)占据前三名。在能力部分,管理领导能力(57.8%)沟通与社会关系能力(55.1%)、把握机会能力(53.6%)也排在重要位置。将上述知识能力加以归纳分析,可以将它们分为三类:即个人知识能力,利用社会资源能力,了解国家政策法规能力。

3.1提供创业知识。

现阶段高校开展“创业课程”主要分为“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知识层面:应主要提供诸如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等管理专业知识,并着重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创业知识需要不同专业知识的结合。有学者认为:“在目前大学教育中,学科间知识交叉融合是大趋势。事实上,学科交叉的实质就是不断产生创新。”因此在开设创业课程时,不应单一学习某一具体知识,还应进行多学科融合。

3.2培养创业能力。

大学生创业能力方面高校应将持续学习能力、把握机会能力、从社会获取资源能力纳入教学范围。

3.2.1持续学习能力。

创业活动不是一蹴而就,通常由一个个“个体的人”为单元组成团队或结成组织,创业团体需要每个成员都高效工作,将价值最大化。因此,需要创业者具有较高的学习能力,持续学习以适应市场需要。

3.2.2把握机会能力。

由于市场调节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这就对大学生创业者对市场机会的把握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适时把握市场机会,抢占先机,弥补行业空白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企业飞速发展的新途径。

3.2.3获取社会资源能力。

大学生创业的特点是启动资金少,社会人脉浅,技术能力弱。可以说,在创业领域中,大学生是典型的弱势群体。因此,合理利用政府、高校、社会资源成为大学生创业的必经途径。这就要求大学生具有沟通协调与处理社会关系能力,承担风险能力。在政策扶持与创业导师的帮助引导下,获取利用社会资源;尽可能用已有资源衍生新资源,增强社会联系,积累经验人脉,为创业活动的开展打下良好基础。

3.3普及创业政策法规。

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社会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这就说明国家创业政策对创业者有一定影响。对于大学生创业者来说,政策影响主要来自于两方面:

3.3.1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和优惠政策。

对于创业大学生来说,既起到了鼓励刺激作用,又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资金问题。熟悉国家优惠政策对于大学生创业者起到助益作用。

3.3.2国家政策对于行业的宏观调控。

国家政策对行业的宏观调控影响巨大。以打车软件行业发展为例:从开始,多地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开始对打车软件进行规范。用不同方式进行监管:一是北京模式,将打车软件纳入统一电召平台,订单全部备案,但只监管不调度;二是上海模式,在早晚高峰时段禁止使用打车软件;三是苏州模式,明令禁止出租车司机使用打车软件。直到7月17日,国家交通运输部办公厅正式颁布《关于促进手机软件召车等出租汽车电召服务有序发展的通知》,承认打车软件的合法性地位,打车软件才打破了多地限制发展的局面。至此,打车软件迎来行业发展春天。以打车软件行业的宏观调控为例,可以看到政府前后不同方向的宏观调控使打车软件整个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其合法化后,打车软件行业实现井喷式发展。因此,国家政策对于行业的宏观调控影响重要程度不可小觑,加强政策方面的创业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创业者始终保持灵敏的市场嗅觉,抓住政策时机进行发展,合理规避风险。

在知识经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态下,“互联网+”越来越频繁地走进我们的生活。高校创业教育理应与时俱进,适应这种新形态的变化。避免枯燥乏味的教条式讲学,用“互联网+教育”的方式使教育形式多样化。在创业教育开展上,采用传统授课与在线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丰富创业教育形式,提升创业教育教学效果。

4.1开展大众化的传统授课教育。

对于高校创业教育的基本落实,最普遍的方式就是专业授课,采用这种形式有利于达到创业教育的基本成效。采用大学教育中最常规的“作业+考试”形式来检验创业教育的基本效果较为科学。这种方式对于普及创业知识有其独特优势,例如在学生完成有关创业的作业和准备考试时,会主动寻求创业知识。但由于目前我国缺乏创业教育经验,并且没有一套具体的教材参照,使得许多创业教育教师很难列出具体创业教育大纲来。所以,创业教育急需体系化、规范化。以专业授课形式开展创业教育,摒弃了传统创业教育作坊式的师傅带徒弟的小众化弊端,使基础创业教育受众面更广泛。有助于扩大创业兴趣群,增加创业大学生基数,为我国大学生创业提供预备军。

4.2小范围开展针对性强的创业教育。

诚如上文所言,大学生创业现象虽然普遍,但相对于大学生整体来说,仍较为小众。如果针对于全体大学生开展专业性强的创业教育,对于对创业不感兴趣的同学来说是一种时间精力的无效投入,对于学校来说则是一种教学资源的浪费。但如果只开展针对大众的浅显的普及性授课式教育,会使那些正在创业或真正准备创业的大学生得不到有效的帮助。因此,在授课式创业教育的基础上开展小范围的针对性创业培训十分有必要。对于这种创业教育可以不拘于形式,比如可以采取“互联网+教育”形式,开发创业教育在线课程,供有兴趣的同学学习。也可以开展一些社团实践活动或“创业牛人分享会”,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增加创业经验。用多种教育形式相结合的精准化创业教育,使大学生创业中的佼佼者率先实现创业计划,也是小范围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的'一大优势。

5建议。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计划,这不仅需要在高校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加以改进,使创业教育内容更为丰富,模式更为完善,发展路径更为清晰;还需要需要政府、高校、大学生等不同主体之间的相互配合,并对社会创业教育环境提出了一定要求。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创业教育的中国化、规范化、常规化运作的必要性不言而喻。未来创新创业教育的不断发展,会为越来越多大学生乃至其他社会创业主体提供创业知识,并帮助创业主体提高核心竞争力。而且对于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也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年教育部出台《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对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也对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提出了许多意见要求,但政策方面的引导在落实层面仍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政府应加大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投资。可设立创新创业教育专项基金以奖励创新创业教育优秀单位和个人;也可以进行统一的教材课程研发,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优秀范本。我们有理由相信,政府对于创新创业政策和资金方面的倾斜可以有效促进创新创业教育迅速发展。这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来说也是很好的强心针和助推器。

高校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在政府政策的主导下,高校应加快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加快落实创新创业教育计划。其中“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高创新创业教育师资水平”是重中之重。

5.3大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学习。

政府政策的出台,高校教学体系的完善,社会各界的支持,最终目的都是在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对于大学生自身,应该积极参与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主动在学习与实践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创业能力,提高创业竞争力,成为优秀的创业人才。还应该具有创新思维,主动抓住市场机会,在创新与实践中开拓属于自己的创业之路。为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高校创业教育探析论文(优秀20篇)篇七

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及待就业人数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大学生就业将面临新的挑战。就最近几年的就业形势来看,就业难已是常态,自主创业将成为新常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带动就业问题的解决,已是大势所趋。教育部已经发布了国家全面推进创业教育、扶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及创业的倾斜政策,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更有责任以创业教育为重要抓手,着力推进高等教育更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将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因而,在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是培养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重要依托和不熄引擎。

由于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相对落后,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轨等诸多因素,导致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当今社会的基本态势,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将成为国家下一个阶段的攻坚重点。早在200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明确指出“要把促进就业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互联网时代的崛起和多变的经济形势,给诸多行业带来深刻影响并改变了当今的就业格局,这种态势倒逼高校及大学生改变教与学的现状。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必须直面问题、分析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长期以来,各大高校也在进行积极的探索,创业教育因此应运而生。创业教育不仅能缓解大学生乃至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也将为社会经济昌盛和国家政治稳定奠定基础[1]。

传统教学模式下,一般采用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教学方式。有研究表明,这种教学模式目前采用率高达90%,而学生掌握知识的记住率仅达5%。而创业教育模式有着传统教育模式不可比拟的优点。首先,创业教育的核心是体验教育,促使学生深度参与学习,引导学生亲身实践、自主协作学习,开展基于创业过程的学习。强烈的创业(就业)外界诱因能够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动机直接支配行动,产生动力,激发学生迸发更高的学习自我管理效能(见表1)。因此,创业教育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创业能力。其次,创业教育必然能够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学生不仅能学习各企业精英的成功创业经验,在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也将淡化学校与企业的界限[2]。重要的是,创业教育有助于学科融合,全面培养复合型人才,学校教育与企业要求相契合,学生无论创业或是就业,都将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再次,创业教育模式下,不仅学生是最大的获利者,教师也是受益方。创业教育能够促进产学研的融合,在这种融合中,教师将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开展研究,研究更深入,申报的课题针对性更强,发表的文章质量更高,教师快速成长更可期待。因此,开展创业教育是解决就业难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最优质方案。

(一)以加强创业意识渗透为基础,促进创业教育的开展。

化解就业压力、实现充分就业是摆在国家面前的难题,也是国家今后努力的'重中之重。而加强创业意识的渗透是促进就业创业的先导性工作。高校是引智聚才的学术高地,大学生在创业上拥有知识优势、智力优势和创意优势,这是得以开展创业教育的根本保证。目前,国家出台了许多大学生创业优惠和扶持政策,许多学校也提供实践场地及创业指导,为高校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基本保障,使得创业教育得以开展。加强创业意识的培养有以下几种方式可以考虑:一是通过“传、带、帮、赛”等方式切实形成浓厚的创业氛围;二是兄弟院校联合成立大学生创业园,孵化大学生创业典型;三是高校与企业深度合作,为大学生提供创业的实践机会和平台;四是邀请创业典型或各界精英到高校举办讲座,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激情[3]。

(二)以课程规划为核心,构建创业教育培养模式。

万丈高楼平地起,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必须经过慎重的课程规划和合理的工作部署,结合当前经济发展新业态和新常态,调整相关专业课程设置。为了使创业教育得到更好的贯彻,必须在课程设置上下功夫,形成“点”、“面”、“体”的跨学科培养模式[4]。“点”指的是焦点,是创业教育中交叉性的研究对象。通过校内设立跨系、跨专业的创业教育研究中心,将这些对象作为课题进行研究,使教学和创业实践成为实体,促进创业教育改革,设置研究中心,是为了抓住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即找对当前经济发展的潮流指向,瞄准紧缺工作岗位及创业方向,解决社会发展中形成的就业问题。“面”指的是根据专业特点及培养创业能力的需要,形成不同专业相互融合的跨学科培养,把课程改革做普遍、做全面。以此为中心,跨学科革新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教学方法,使专业出现崭新面貌,形成创业教育模式。随着创业教育深化发展,与传统教学模式中有显著不同的专业体系自然就会出现,这就是“体”。以计算机应用专业为例,结合本专业特点及欣欣向荣的网络经济形势,该专业创业教育的实现逻辑为:固本培元,以网载道[5]。在课程设置上,保留专业核心课程,夯实专业基础,确保创业教育的开展不会影响愿意继续深造的学生,此为“固本培元”;结合计算机专业特点及兴盛的网络经济,将网络应用融入到课程教学,与会计专业、电子商务专业相关课程跨学科融合,帮助学生实施创业,此为“以网载道”。

(三)以教学实施为突破,确保创业教育取得实效。

就业难问题倒逼高校实施教学改革,创业教育势在必行且大有可为。本研究以计算机应用专业———全国高校最难就业的专业之一为例,阐释创业教育的具体策略:“孵化创业典型”,“培养企业精英”,可分三步走:。

1.“承接外包”夯实就业基础创业教育的实施要从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开始。授课教师可根据企业用人标准和课程内容选定主题,设计课程任务,学生进行简单任务模仿;教师进行知识要点讲解,学生进行扩展任务模仿;教师进行创新激发引导,师生协同完成任务,最终分享成功作品[6]。计算机应用专业诸多b类或c类课程,如《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flash动画设计》、《静态网页设计》、《动态网页设计》等都可以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课程实践教学方面,学校可与合作企业洽谈,承接服务外包项目。外包企业招聘启事中都有“x年软件外包相关工作经验”等硬性指标,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主管部门可与电商产业园洽谈,承接网店装修的服务外包项目,一方面与专业知识接轨,更重要的是积累工作经验。经过几个服务外包项目的实践,学生经过历练、总结,势必得到快速成长,填补学生在校工作实践的空白,打好就业基础。

2.“赛教融合”体验创业历程创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乃至学生未来人生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创业也不是一蹴而就,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支撑。以计算机应用专业来说,由于专业特点和互联网经济的冲击,再加上可以免费网上开店,创业启动资金较少,所以多数学生创业首选是开设“网店”[8],而使用中教畅享软件可以帮助学生体验创业历程,弥补不足。中教畅享软件中的电子商务技能赛项主要包括网店装修、运营推广、客户服务、经营分析四项竞赛内容。网店装修,要求学生完成商品详情页和banner的设计与制作,完成商品详情页的“商品展示类、吸引购买类、促销活动类、实力展示类、交易说明类、关联销售类”的设计与制作。此项竞赛内容能充分考核学生的平面设计能力、素材处理能力及软件使用熟练度;运营推广,要求学生根据经营状况尽可能地打开营销思路,完成推广;客户服务,要求学生及时准确地做好客户服务工作,能充分考察学生的沟通能力,在打造学生创业硬实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软实力;经营分析,要求学生进行市场分析,调整店铺运营措施,规划采购资金及租赁资金,在能控制成本的情况下,赢取更大的利润空间。该软件共有十道试题供学生模拟经营,经过5轮10期的练习与较量,学生不仅可掌握网络创业的基本流程,也可对创业中遇到的问题加以反思并规避。这样,不仅帮助可为学生解了市场规范、成本核算、营销推广和相应的法律法规等,而且可为学生日后进行实体创业积累经验。

3.“众创空间”提供创业便利为了支持学生创业,学校可以设立专项资金在校内建立创业基地,为在校大学生免费提供创业空间,学生只需缴纳水电费。对于创业成功典型,学校可以给予奖励,延长学生使用创业基地的年限,免去学生创业的后顾之忧,也可激励其他学生创业;对于不愿意创业的学生,学校可以引进一些企业如“百度糯米”、“美团网”等进驻创业基地,在不影响企业正常运营的情况下,秉承“走出去、请进来”的理念,主动与企业建立联系,安排学生轮流进企业见习一或两周时间,帮助学生积累工作经验,提升就业竞争力;学生也可以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和区域特色,利用课余多方考察行情,注册网店。学生是网络的最大使用者,也是网络发展的重要推动者。网络是新一代青少年的生活舞台,也是他们主要的生活方式,学生注册开设自己的淘宝店铺,既可以以此创业,积累创业经验,也可以作为日后的副业经营。高校开展创业教育,不仅有效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大学生学以致用,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捍卫他们依照自己的意愿创业或就业的自由。创业和就业率是高校综合实力和教育质量的重要体现,校方通过创业教育调整教学方法、改进实践教学方式、建设创业基地等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成功创业或轻松就业,而且可以以此回馈教育教学,更好地实施创业教育、体验教育,形成良性循环,为更多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提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6]雷玉梅.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浅析[j].学周刊,2016(2):200.。

高校创业教育探析论文(优秀20篇)篇八

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及待就业人数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大学生就业将面临新的挑战。就最近几年的就业形势来看,就业难已是常态,自主创业将成为新常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带动就业问题的解决,已是大势所趋。教育部已经发布了国家全面推进创业教育、扶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及创业的倾斜政策,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更有责任以创业教育为重要抓手,着力推进高等教育更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将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因而,在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是培养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重要依托和不熄引擎。

由于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相对落后,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轨等诸多因素,导致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当今社会的基本态势,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将成为国家下一个阶段的攻坚重点。早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明确指出“要把促进就业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互联网时代的崛起和多变的经济形势,给诸多行业带来深刻影响并改变了当今的就业格局,这种态势倒逼高校及大学生改变教与学的现状。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必须直面问题、分析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长期以来,各大高校也在进行积极的探索,创业教育因此应运而生。创业教育不仅能缓解大学生乃至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也将为社会经济昌盛和国家政治稳定奠定基础[1]。

传统教学模式下,一般采用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教学方式。有研究表明,这种教学模式目前采用率高达90%,而学生掌握知识的记住率仅达5%。而创业教育模式有着传统教育模式不可比拟的优点。首先,创业教育的核心是体验教育,促使学生深度参与学习,引导学生亲身实践、自主协作学习,开展基于创业过程的学习。强烈的创业(就业)外界诱因能够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动机直接支配行动,产生动力,激发学生迸发更高的学习自我管理效能(见表1)。因此,创业教育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创业能力。其次,创业教育必然能够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学生不仅能学习各企业精英的成功创业经验,在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也将淡化学校与企业的界限[2]。重要的是,创业教育有助于学科融合,全面培养复合型人才,学校教育与企业要求相契合,学生无论创业或是就业,都将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再次,创业教育模式下,不仅学生是最大的获利者,教师也是受益方。创业教育能够促进产学研的融合,在这种融合中,教师将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开展研究,研究更深入,申报的课题针对性更强,发表的文章质量更高,教师快速成长更可期待。因此,开展创业教育是解决就业难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最优质方案。

(一)以加强创业意识渗透为基础,促进创业教育的开展。

化解就业压力、实现充分就业是摆在国家面前的难题,也是国家今后努力的'重中之重。而加强创业意识的渗透是促进就业创业的先导性工作。高校是引智聚才的学术高地,大学生在创业上拥有知识优势、智力优势和创意优势,这是得以开展创业教育的根本保证。目前,国家出台了许多大学生创业优惠和扶持政策,许多学校也提供实践场地及创业指导,为高校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基本保障,使得创业教育得以开展。加强创业意识的培养有以下几种方式可以考虑:一是通过“传、带、帮、赛”等方式切实形成浓厚的创业氛围;二是兄弟院校联合成立大学生创业园,孵化大学生创业典型;三是高校与企业深度合作,为大学生提供创业的实践机会和平台;四是邀请创业典型或各界精英到高校举办讲座,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激情[3]。

(二)以课程规划为核心,构建创业教育培养模式。

万丈高楼平地起,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必须经过慎重的课程规划和合理的工作部署,结合当前经济发展新业态和新常态,调整相关专业课程设置。为了使创业教育得到更好的贯彻,必须在课程设置上下功夫,形成“点”、“面”、“体”的跨学科培养模式[4]。“点”指的是焦点,是创业教育中交叉性的研究对象。通过校内设立跨系、跨专业的创业教育研究中心,将这些对象作为课题进行研究,使教学和创业实践成为实体,促进创业教育改革,设置研究中心,是为了抓住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即找对当前经济发展的潮流指向,瞄准紧缺工作岗位及创业方向,解决社会发展中形成的就业问题。“面”指的是根据专业特点及培养创业能力的需要,形成不同专业相互融合的跨学科培养,把课程改革做普遍、做全面。以此为中心,跨学科革新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教学方法,使专业出现崭新面貌,形成创业教育模式。随着创业教育深化发展,与传统教学模式中有显著不同的专业体系自然就会出现,这就是“体”。以计算机应用专业为例,结合本专业特点及欣欣向荣的网络经济形势,该专业创业教育的实现逻辑为:固本培元,以网载道[5]。在课程设置上,保留专业核心课程,夯实专业基础,确保创业教育的开展不会影响愿意继续深造的学生,此为“固本培元”;结合计算机专业特点及兴盛的网络经济,将网络应用融入到课程教学,与会计专业、电子商务专业相关课程跨学科融合,帮助学生实施创业,此为“以网载道”。

(三)以教学实施为突破,确保创业教育取得实效。

就业难问题倒逼高校实施教学改革,创业教育势在必行且大有可为。本研究以计算机应用专业———全国高校最难就业的专业之一为例,阐释创业教育的具体策略:“孵化创业典型”,“培养企业精英”,可分三步走:。

1.“承接外包”夯实就业基础创业教育的实施要从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开始。授课教师可根据企业用人标准和课程内容选定主题,设计课程任务,学生进行简单任务模仿;教师进行知识要点讲解,学生进行扩展任务模仿;教师进行创新激发引导,师生协同完成任务,最终分享成功作品[6]。计算机应用专业诸多b类或c类课程,如《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flash动画设计》、《静态网页设计》、《动态网页设计》等都可以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课程实践教学方面,学校可与合作企业洽谈,承接服务外包项目。外包企业招聘启事中都有“x年软件外包相关工作经验”等硬性指标,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主管部门可与电商产业园洽谈,承接网店装修的服务外包项目,一方面与专业知识接轨,更重要的是积累工作经验。经过几个服务外包项目的实践,学生经过历练、总结,势必得到快速成长,填补学生在校工作实践的空白,打好就业基础。

2.“赛教融合”体验创业历程创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乃至学生未来人生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创业也不是一蹴而就,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支撑。以计算机应用专业来说,由于专业特点和互联网经济的冲击,再加上可以免费网上开店,创业启动资金较少,所以多数学生创业首选是开设“网店”[8],而使用中教畅享软件可以帮助学生体验创业历程,弥补不足。中教畅享软件中的电子商务技能赛项主要包括网店装修、运营推广、客户服务、经营分析四项竞赛内容。网店装修,要求学生完成商品详情页和banner的设计与制作,完成商品详情页的“商品展示类、吸引购买类、促销活动类、实力展示类、交易说明类、关联销售类”的设计与制作。此项竞赛内容能充分考核学生的平面设计能力、素材处理能力及软件使用熟练度;运营推广,要求学生根据经营状况尽可能地打开营销思路,完成推广;客户服务,要求学生及时准确地做好客户服务工作,能充分考察学生的沟通能力,在打造学生创业硬实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软实力;经营分析,要求学生进行市场分析,调整店铺运营措施,规划采购资金及租赁资金,在能控制成本的情况下,赢取更大的利润空间。该软件共有十道试题供学生模拟经营,经过5轮10期的练习与较量,学生不仅可掌握网络创业的基本流程,也可对创业中遇到的问题加以反思并规避。这样,不仅帮助可为学生解了市场规范、成本核算、营销推广和相应的法律法规等,而且可为学生日后进行实体创业积累经验。

3.“众创空间”提供创业便利为了支持学生创业,学校可以设立专项资金在校内建立创业基地,为在校大学生免费提供创业空间,学生只需缴纳水电费。对于创业成功典型,学校可以给予奖励,延长学生使用创业基地的年限,免去学生创业的后顾之忧,也可激励其他学生创业;对于不愿意创业的学生,学校可以引进一些企业如“百度糯米”、“美团网”等进驻创业基地,在不影响企业正常运营的情况下,秉承“走出去、请进来”的理念,主动与企业建立联系,安排学生轮流进企业见习一或两周时间,帮助学生积累工作经验,提升就业竞争力;学生也可以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和区域特色,利用课余多方考察行情,注册网店。学生是网络的最大使用者,也是网络发展的重要推动者。网络是新一代青少年的生活舞台,也是他们主要的生活方式,学生注册开设自己的淘宝店铺,既可以以此创业,积累创业经验,也可以作为日后的副业经营。高校开展创业教育,不仅有效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大学生学以致用,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捍卫他们依照自己的意愿创业或就业的自由。创业和就业率是高校综合实力和教育质量的重要体现,校方通过创业教育调整教学方法、改进实践教学方式、建设创业基地等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成功创业或轻松就业,而且可以以此回馈教育教学,更好地实施创业教育、体验教育,形成良性循环,为更多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提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周洪生.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涵与主要内容[j].求知导刊,(43):54.。

[6]雷玉梅.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浅析[j].学周刊,2016(2):200.。

高校创业教育探析论文(优秀20篇)篇九

[摘要]在全球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开展创业教育是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大学生的需要,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提升民族竞争力的需要。本文结合东南大学创业教育的实践来探讨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意义、目标、内容和途径等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教育;东南大学。

大学生创业教育,主要是指服务于创业人才培养,通过创新教育模式和实践,帮助大学生增强创业意识、培养创业品质、掌握创业知识、提升创业能力的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培养“高素质、创造型”人才的先进教育方式,日益引起我国高等院校的重视。

国际职业教育大会曾明确提出,就世界范围而言,21世纪有50%的中专生和大学生要走自主创业之路。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相当普遍,在美国已高达20%—23%,很多大学生从学校毕业后就直接走上创业之路。但是,根据中华英才网发布的《xx中国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及求职心理调查报告》,大学生在回答“毕业后的意向”时,79.2%选择找工作,选择毕业后创业的仅有4.3%。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创业教育还很不成熟。本文结合东南大学创业教育的实践,探讨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意义、创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实施创业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等问题。

一、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开展创业教育对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促进大学生自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开展创业教育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迫切需要。

进入21世纪,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迫切需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实力,摆脱不平等的国际分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首要问题是在全社会培育创新精神;关键环节是使企业成为创新主体;核心要素是造就大批创新型人才。而创新精神的培养、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确立、创新型人才的造就,很大程度都依赖于创业教育。从国际和国内历史经验来看,企业在创新体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主要依靠政府、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来推进技术创新。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企业在自主创新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企业的创立和发展,更是离不开创业教育。

我国要在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必须大力提升全民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知识经济,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据统计,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15%左右,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29%,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值在社会总产值的比例仅为2%。另外我国每年有xx0余项比较重大的科研成果和5000多项专利,但是最终转化为工业产品的成果不足5%,而欧美发达国家的转化率则高达45%。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其中缺乏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是重要制约因素之一。由于缺乏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单纯技术发明或创新没有创造原动力,欠缺面向应用的针对性,因此难以转化。开展创业教育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3,开展创业教育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已日趋严峻,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已不鲜见。大学生一味等待就业机会的来临,而非积极地创业和开拓事业,在就业状态下,将部分挤占社会岗位资源,加剧整个社会就业负担;在失业状态下,将会造成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会延缓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国外的经验表明;有效实施创业教育,可以培养和造就数以百万计有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小型企业家,这既可增强国家经济活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又可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质量观,采用两种不同的培养模式。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就是要改变传统的就业教育的思维模式,使高校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更是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这种以创造性就业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为目的.的创业教育。是大众化背景下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

6,举办创业教育活动,加强创业交流与合作。

创业教育活动是巩固创业教育课程知识、深化创业教育课程成果、模拟创业教育实践、交流创业教育经验的重要渠道。创业教育活动主要包括:(1)组织创业教育讲座或报告,邀请专家、创业成功人士和创业杰出校友作兼职创业指导教师,定期或不定期用讲座、报告等方式普及创业理论和实践知识。(2)举办创业沙龙,为准备创业者和已经创业者提供交流、沟通和学习的平台,为高校和学生联系企业家、风险投资机构、大学科技园以及政府有关部门争取支持与合作提供便利,创造更好的条件丰富学生的创业学习和实践,放大高校的创业教育功能。(3)组织和参与创业计划竞赛,为大学生创业模拟提供有效途径。东南大学学生创业协会每年定期举办的“创业创新论坛”,“金点子”商务大赛、“赢在东南”和组织参与的“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受到学生广泛欢迎和积极参与,有效地促进了创业学习、交流与合作。

7,开展创业生涯规划指导,促进创业素质提高。

创业生涯规划指导是发掘大学生创业潜能、帮助大学生提高创业素质的重要举措。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长期坚持“开拓创业之路,树立一流品牌”的学生工作理念,围绕经济管理“先锋”人才培养和品牌建设目标,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训练中突出创业生涯规划和创业素质训练:从大一新生入校开始,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业导向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推出系列职业特别是创业素质训练项目,贯穿全程开展职业和创业素质训练,以学期为单位实施“学生成长推进”,收到显著效果:毕业生中约25%的学生有志于创业,学生踊跃参与校内外的创业计划竞赛,屡获殊荣。

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推动创业实践,促进科技和创业教育成果转化。成功的创业实践又能有效地验证创业教育的成效,反过来推动创业教育的更好开展。东南大学成立了江苏省首家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设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并初步形成了以创业协会为基础,科技园、团委等相关部门提供支持和指导的工作格局;建立了创业教育的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创业实战演习场所,鼓励学生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利用业余时间开展创业实践。目前,该中心孵化的由学生注册成立的“优联教育咨询有限公司”,专注于大学生职前规划市场,已初具影响力,创业学生先后被新华社、《扬子晚报》、《南京日报》等媒体报道。

二、结语。

创业教育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经过近年来的探索,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亮点。但是,与国际比较成熟的创业教育实践相比,我国的创业教育还处在初级阶段,需要转变观念,不断进行研究和实践,创出特色,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创业型人才。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校创业教育探析论文(优秀20篇)篇十

在经济增长乏力、“黑天鹅”事件不时出现的当今世界,中国经济进入“结构优化、效率提高、创新驱动推动发展”的新常态。20**年5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36号)。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可见一斑。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笔者发现,由于经管类学生与理工类学生知识背景不同,所能接受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形式亦有所不同,即发展路径不尽相同。基于目标导向理论,在探讨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路径之前,十分有必要厘清相关教育理念。

(一)创新创业的内涵。从字面上看,创新创业包含了创新和创业两方面。基于当代经济管理的视角,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指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根据杰夫里提蒙斯的经典教科书《创业创造》,“创业是一种思考、推理结合运气的行为方式,它为运气带来的机会所驱动,需要在方法上全盘考虑并拥有和谐的领导能力。”简言之,创新创业是通过“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实现创业者潜在价值的过程”。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则认为“创新是体现创业的特定工具”。创业需要通过创新来完成。在新常态经济下,强调创新的创业教育更符合我国的国情及当前世界的经济态势。由此看来,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与国际上的创业教育属于同一范畴。

(二)美英日大学创业教育的内容。从国际上看,创业教育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英、日等国的创业教育相继开展,发展至今日趋成熟。美国劳工部认为,创业教育是通过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经历风险、汲取经验教训等方式,将学生培养成有责任心、有事业心的创业者或就有创新思维的人。英国的创业教育包含了“关于创业”和“为创业”两部分,前者侧重于理论层面的创业精神、意识的培养,后者侧重于实践层面的体验式培养。日本的创业教育以“创业精神培养”为主,并培养创业知识和技能,可简单分为涵养型课程和教育型课程,前者针对全体学生,后者则针对有创业想法的学生。简而言之,国际上的创业教育都包含了对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两个层面的培养。

(三)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涵盖。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综前所述,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亦应包含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技能两个层面的培养。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主要包括企业家精神、创业意识、创业知识等理论类课程。企业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一词出自于西方,包括创新、承担风险、敬业、合作、学习、执著等性格特质。中国商人经营之道自古有之,以其进取心、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爱国心、乐善好施(社会责任)、仁义诚信、重教好学等品格享誉世界。将中国商人精神与西方企业家精神相融合,塑造学生的精神世界,既挖掘并强化了学生内在的中华传统美德,又与时俱进、了解当今企业家精神的精髓。运用案例分析、头脑风暴、小组讨论、课堂讲授等教学方法,将创业想法、市场评估、团队组建、创业财务等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进而具有企业家的思维方式。创新创业技能的培养主要包括讲座、情景模拟、企业实习、参观创业园等实践类课程。使学生将创业理论层面知识,直接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创业想法、工作热情。

与理工类专业探索未知的科技领域不同,经管类专业重在学习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金融前沿理论及实务、行为心理、经典的经济学思想等社科知识,教育目标是培养未来的高级经管人才。在经济“新常态”下,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应服务于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国家战略。

(一)培养具有企业家精神的高级经管人才。创新创业精神层面的教育,定位为针对所有经管类专业大学生的通识类教育。其目标是,学生在掌握了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基础上,从创业者角度对企业经济管理进行学习,并对企业的实际经营有所体验。使学生进入企业时,能够具有企业战略的全局观、创新意识以及企业家精神的优秀品质,工作中有明确的目标和主观积极性。对于打算创业的学生,则是种下了一颗强健的种子,使其具有创业者的基本素质,提高创业成功的几率。从这一角度说,创新创业精神层面的教育也是一种素质教育。

(二)挖掘具有创业天赋的人才。在《政*工作报告》中,38次提到“创新”,13次提到“创业”,2次专门提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已成为政府、企业衡量人才的重要指标。在21世纪的信息时代,企业的发展将转向个性化、私人订制,具有创新服务、创意产品的小微企业。世界在变化,未来的机会有很多,如何能将一个个商机抓住,需要创业者们披荆斩棘。创新创业技能层面的'教育,定位为与企业家、投资者、创业者、学者等各方面社会人士交流学习的实践类教育。其目标是:学生通过创新创业理论层次的学习和本层次的实践,体验解决实际问题的情景和成就感,从而挖掘出具有创业天赋的学生,鼓励其创业。

创新创业教育,被称为“第三本教育护照”,是学生在未来谋生的第三类技能。经管类专业学生专长于经济管理理论,对学习创新创业理论知识有夯实的基础,辅以相当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能够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高级人才、创业者甚至是企业家。创新创业教育对于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更为紧迫重要。与国际相比,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高校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仍在完善和探索中。未来我国高校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路径,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开展。

(一)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划分依据前文所述,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可分为创新创业精神教育(理论层面)和创新创业技能教育(实践层面)。

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精神教育课程。本类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对创新创业理论知识的认知和对创业意识的培养。依据是否与专业相结合,本类课程分为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和创新创业专业类选修课程两大类。创新创业基础课程,以创新创业基础知识为核心,开展如创业基础、创新思维、初创企业风险管理、企业家精神等课程。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未来对初创企业的创新性要求越来越高,简单复制已有商业模式对小、微企业来说很难生存。因此,未来的创业者应该同时具有经济管理类知识和基本的科技知识。如非理工专业出身的企业家马云所说,“我不懂技术,但是我敬畏技术”。在电子商务已普及的今日,经管类专业学生应当对科技发展的前沿有基本了解。因此,创新创业专业类选修课,可根据专业划分为与创新创业相关的战略管理类课程、金融类课程、会计类课程、金融类课程、市场营销类课程等经管类专业选修课程,和与创新创业相关的科技普及课程。

2.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技能教育。本类课程旨在通过情景模拟、实地参观、实习、讲座等与企业家、创业者、学者等交流及实践的方式,使学生体验接近现实的创业历程、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激发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主观意识。通过邀请成功的企业家校友和正在创业的校友回校讲座,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等全国性创业竞赛,带领学生参观企业或实习,建立创新创业基地、网络平台等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学习创新创业技能。

(二)完善壮大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师资队伍。高校经管类专业教师已经具有开展创新创业理论课程的深厚基础,需要完善的是社会实践的内容。首先,各高校应采取有力措施鼓励教师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组织这部分教师参与创新创业的师资培训。根据学校条件,遴选优秀教师“走出学校”,在企业中实习锻炼,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在课堂上的讲授更有的放矢、具有吸引力。其次,不定期邀请国内外、本地知名创新创业学者、企业家、投资人等,与本校师生交流、讲座,提供多角度视野。定期组织本校教师相互交流教学、学习心得。最后,鼓励教师申请国家公派项目赴国际名校学习、观摩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总之,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既是高校教师由理论转向理论结合实际的提升过程,同时也是高校由专注就业率转向关注毕业生能力供给及相关就业的过程。

(三)取得地方政府、企业支持。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战略已十分明确。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技能教育,必须走向社会。获得地方政府的支持,则能大大提高地方企业与高校联合的积极性,为技能教育的实施提供保障。另一方面,选择地方中、小企业,就企业遇到的问题,依托经管类的专业优势,由教师带领学生开发项目并完成。企业可以根据问题的解决程度,考虑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选拔优秀毕业生留企业任职、与高校的长久合作。高校根据企业存在的实际问题,开发新的创新创业课程,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经验指引。由此,既可以解决企业的现实问题、提高企业竞争力,又可以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本领。

(四)建立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创新创业教育介于传统的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之间,两者兼而有之。因此,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当有别于传统的理论和实践教育。经管类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可从教师、学生和课程组织三个层面进行。

1.教师层面评价。对于教师的评价可以分为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一方面,要求教师跟踪创新创业前沿动态,定期将所研究成果通过讲座形式,与其他教师及学生交流。另一方面,组织创业者、企业家、投资者、知名学者以听课形式对教师理论、实践、教学能力进行评价及交流。最后,通过教师带领学生所做的创新创业项目成果,评价教师。

2.学生层面评价。学生层面评价包括期末考试、课堂表现、实践成果、团队表现等方面。旨在考查学生是否具有创新创业的想法及创业能力。

3.课程组织的评价。该层次评价旨在考查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契合程度。例如,在创新创业课程期初,对学生有否创业想法、是否具有创业者素质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在该课程结束时,对学生进行调查目的相同、问题不同的问卷调查。两次问卷调查分数的正向差值越高,则说明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的契合度越高。以此指标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并不断更新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的评价。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正当其时,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提高了经管类专业学生实践的能力和企业家素质,推动了培养高层次经管人才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游振声.美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2(48).

[2]宫福清,闫守轩.英国大学创业教育课程特色与启示[j].现代教育管理,(08).

[3]李永志.日本大学创业教育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08).

[4]彼得德鲁克.创新与企业家精神[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

高校创业教育探析论文(优秀20篇)篇十一

论文摘要:创新创业教育包括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两个部分,是一种兼顾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新型教育模式。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创新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教育观念和教育形式,在高校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主流。然而什么是创新创业教育呢?很多人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复合体,因此本文就此梳理国内学界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

一、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的概念一直以来具有高度争议,不同研究给予了不同阐释。有的学者认为创新教育是指利用遗传与环境的积极影响,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学生的主体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技能的唤醒和开发培育,形成创新人格,以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和满足学生主体充分发展的教育[1]。有学者认为创新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教育目标,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自信,行动上独立,能较好地调控自己的情绪,成就动机水平高,善于自我激励,具有高度的挫折容忍力,不盲从,喜欢用自己的观点来判断问题,对事物有持久的探究欲,有幽默感等[2]。也有学者认为,创新教育是随知识经济兴起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育以创造为本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人格[3]。

相对于创新教育,创业教育是一个具有高度共识性的概念,创业教育分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广义的创业教育指以激发学生创业意识、培养与开发学生创业素质与能力为核心,以培养可能的未来企业家为最高目标的教育。狭义的创业教育即指创业培训,以培养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小老板为唯一目标,通过培训为受训者提供创业所需的知识、技能、技巧和资源,使其能开创自己的事业。创业教育强调教育应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创业能力和创业知识结构。人类社会的教育经历了从守业教育到创业教育的伟大转变。与此相反的守业教育则是指以保守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以注重传统和维护现有秩序为其宗旨的教育活动[4]。也有学者认为创业教育是指开发和提高青少年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未来企业家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是相对就业教育而言的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教育模式。创业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具备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教育[5]。

前文已经阐述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有关概念,那么什么是创新创业教育呢?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具有高度模糊性的概念。有的学者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教育观念和教育形式[6],其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能力和创新创业人格的高素质的新型人才[7]。实际上,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国内学界大致有三种理解:一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创新教育;二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创业教育;三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理解为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结合。可见,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一种兼顾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并以创业教育为重点,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为受教育者创业奠定良好基础的新型教育思想、观念、模式。

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关系非常密切,创业教育不仅需要创新教育的思想和方法,还需要创新教育获得的成果。然而,创业教育的目的不是单纯地获得新思维和新方法,而是培养学生运用新思维、新方法将学到的知识付诸于实践的勇气和能力。创新教育特别重视培养学生尊重权威但不迷信权威、尊重实际但不拘泥于实际的精神和勇气,特别强调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的训练。1.创业教育的基础是创新教育。有学者认为创新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内在要求,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必须顺应国际市场的需求,面向世界,培养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8]。有学者认为,我国比较缺乏促进创新人才成长的机制,目前流行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和评价体系,已经产生了严重的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导致了相当普遍的学术浮躁心态;用人制度上的一系列限制也导致一些科技人才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创造性受到压抑[9]。也有学者认为,创新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基础与起点,创新教育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创业教育的质量。

2.创业教育是创新教育的实现形式。实施创业教育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价值,通过创业可以提高社会就业率,减轻政府压力,为社会稳定作出贡献。有学者认为创业教育是创新教育的进一步延伸和实用化,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素质教育[10]。创新教育是一种崭新的教育模式,体现在一系列的观念、思想和制度上。创新是创新教育的内在追求,是一个相对主观概念,难以通过量化的方式加以衡量。相对于创新教育而言,创业教育和社会的整体发展更具有直接相关性。因此创新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基础,创业教育则是创新教育的延伸与补充,创新教育的质量应通过创业教育的质量来具体评判。

3.创业教育比创新教育更具有现实意义。已有研究认为创业教育的重要性直接来源于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难这一客观事实,中国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下岗和失业人口约1400万[11]。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创业教育提上我们的议事日程。有学者认为,相对于欧美国家而言,我国创业教育发展起步晚,质量低,观念滞后[12]。与美国创业教育相比,我国大学生学籍管理体制不同,两国大学生创业的层次和领域不同,政府或国家对大学生创业者的关怀、扶持方式也不同。正是这些因素,决定了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也就是大学生创业教育普及程度低[13]。这一现实状况要求我们将创业教育置于我国教育发展的优先地位。

综上所述,创新创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目标取向是一样的,都是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两者的作用是同效的,创新教育使创业教育融入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创业教育则使创新教育变得更为具体实在[14]。

参考文献:

[1]张立昌.创新.教育创新.创新教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4).

[2]游永恒.创新教育的基本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3).

[3]吴华.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4).

[4]汪建华.创业教育——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j].现代大学教育,,(6).

[5]张平.创业教育:高等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j].中国高教研究,,(12).

[6][14]高晓杰.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新时代事业的开拓者[j].中国高教研究,,(7).

[7]吴泽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及其启示[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7,(5).

[8]常顺英.21世纪高等学校的创新教育[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9]翟杰全等.大学的教育创新和创新教育[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10][11]张德江.对创业教育的认识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5).

[12]汪银生.创业教育是比创新教育更为迫切的课题[j].教育与现代化,,(4).

[13]木志荣.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06,(11).

高校创业教育探析论文(优秀20篇)篇十二

我国创业教育开始于清华科技创业者协会举办创业计划大赛。自此以后,国家对创业教育越来越重视,高校创业教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一是各种创业大赛已经常态化,参赛高校数量越业越多。二是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取得了进展,出现了一些创业成功案例。从总体来说,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开展的效果不太好,不能够满足创业的需要。当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主要问题有:首先,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存在不足。我国高校对创业教育大多持促进就业的观点,认为创业教育是对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一种有效方式,更有甚者把创业教育作为就业指导的组成部分,缺乏对创业本质的认识,这种理念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企业家精神,不能胜任自主创业的需要。其次,创业教育课程结构不合理,水平有待提高。理论化的说教过多,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合理安排创业实践,理论与实践脱节,适用性差。教师大多是兼职的,既懂理论又有实践背景的专门教师缺乏。

创业教育模式按不同的标准有多种分类方式。本文高校创业教育的模式主要指微观模式和宏观模式。

(1)微观模式。微观模式主要强调创业教育以高校为主体,高校从课程设置上下功夫来提高创业教育质量。这种模式以中国人民大学的双课堂教育模式为代表。第一课堂采用创业教育课与专业课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增加他们的创业知识。第二课堂以社会实践活动为主,与企业家、创业人员等专业人士交流学习,增强创业实践能力。

(2)宏观模式。这种模式强调创业教育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需要高校、政府、企业等各利益相关者共同推进创业教育的发展。它以温州大学为代表的校企联合模式模式为代表。吸收全校学生参与各种创业班,除了参与创业工作室、创业中心和创业园的创业实践外,还可以参与高校与本地知名企业合作建立的.校外创业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学会创业,强调高校与企业的合作。

高校创业教育模式构建应以高校为主体,协同政府和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共同开展创业教育。

3.1.1教育对象高校创业教育在对象的选择上采取有层次教育方式。在创业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的普及上,面向全校学生,重点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对于创业意识强烈、创业能力突出的学生可以参加商学院等专业院系开展的创业教育实训课,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创业技能,有能力组建创业团队,模拟或实际参加创业项目。

3.1.2教育内容高校创业教育内容关键是构建科学合理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在创业理论课的设置上,一要因材施课。要根据专业和年级的不同特点设置相应的课程,使创业教育与专业学习相合起来。这样,学生通过创业课程的学习更容易创业成功。二要结构合理。创业基础课要把经济学、法学、心理学、管理学等融入其中,提升学生创业综合素质。创业选修课以提升创业的实际操作能力为主,为创业实践做直接的理论准备。在创业实践课设置上,一是要提高对实践课的重视程度,扩大实践课程的比例。鼓励大学生参加各种创业实践活动,并对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奖励。二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业实践基地。从资金、场地、项目、服务等方面为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提供便利,与大学生的专业实习相结合,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3.1.3教育方法首先,探索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的途径。在创业基础理论方面,把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进行交叉融合,形成新的课程供同学们选修。鼓励创业教育教师与专业教师的交流与合作,共同研究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的内容与方法;在创业实践方面,将学生实习与创业结合起来,建立个性化的创业实践基地。其次,课堂教学上,一方面要利用信息技术开设在线课程,实现课程对全校学生的开放。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实时交流与互动,充分吸收并升华创业知识。另一方面,教师改变以往单调的理论说教的教学方式,向讨论式教学、小组式教学和参与式教学方式转变,发挥学生在创业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3.2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协助作用。

3.2.1政府首先,完善激励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不仅要从金融、税收、场地等方面提供便利和优惠,还要完善大学生创业在项目投资、人才引进等方面优惠政策,建立以大学生创业为出发点的激励政策体系。其次,政府要利用各种媒体进行政策的宣传。让各种优惠政策深入人心,让大学生在创业时,了解有什么样的优惠政策并知道如何利用这些政策。最后,政府要严抓政策落实。对执行政策不力的机构和个人进行惩戒,把优惠政策落到实处。

3.2.2企业企业是创业的一线,是大学生创业实践的基地。企业参与创业教育的途径,一是通过大学生深入到企业的生产、管理和销售的流程,了解竞争对手和相关产业链,掌握企业所处的大环境,掌握创业成功的条件和因素。二是吸引企业创业者和管理人员到高校进行业务培训,传播创业经验和创业技能。

3.2.3个人吸引知名企业家和校友创业者到学校进行创业教育培训,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技能。另外,吸引他们从资金上支持创业教育,以他们的名字建立各种创业基金,从大学生创业的项目和场地上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孙萍.地方高校创业模式研究[j].教育评论,,(3):12-14.。

[2]陆苏华,汪福俊.[j].中国集体经济,2015,(36):141-142。

高校创业教育探析论文(优秀20篇)篇十三

摘要:

信息化时代,信息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高等教育也不例外,信息素养已成为各高等院校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在分析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现状的基础上,给出提高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的对策,为高校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提供借鉴。

高校创业教育探析论文(优秀20篇)篇十四

职业道德作为行业必须遵守的道德准则,是社会公德在某个行业的具体表现形式,任何人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都需要自觉遵守。高校学生的专业划分比较清楚,就业指向性也比较明确。高校毕业生想要满足企业需求,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知识、较强的专业技能,还需要具有企业所需的职业道德。同时,企业在招聘员工的时候,职业道德也列入了重点考虑的范畴。因此,高校必须要对学生进行相关的职业道德教育。

我国高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起步较晚,经过快速发展,已经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学生对职业道德有一定的认识,但是自我约束能力比较差。随着职业道德教育的开展,90%以上的学生意识到了职业道德在将来自己的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高校学生对职业道德教育的认同度比较高。可是,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很多学生虽然认识到了职业道德教育对自身发展的意义深远,但自我约束能力比较差,行为非常散漫,迟到早退、违反纪律、旷课现象经常出现。

2.学生缺乏爱岗敬业的精神,具有功利主义倾向。高校学生对自身缺乏全面、清楚的认识,很多人不愿意到一线就业,把择业目标放在那些社会地位较高、工作稳定、收入较高的工作岗位上。有些学生并不认同爱岗敬业,认为敬业不是必须爱岗,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他们对待实习工作没有责任感,更谈不上奉献,具体表现在他们不愿意不计报酬、无偿加班完成没有做完的工作。这部分学生比较欠缺奉献精神,认为经济回报应与自身的劳动付出呈现正相关,即以经济利益衡量职业价值。持有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学生过分强调个人利益,比较倾向于选择工资待遇高、工作环境好的职业。

1.高校没有高度重视职业道德教育的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很多高校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忽略了职业道德教育对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缩减了本该用于职业道德教育的学生时间、师资力量、财力支撑等。例如,师资力量很难保证,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研究职业道德教育;经费投入比较少,职业道德教育中的很多教学活动都无法正常开展,这些都制约着职业道德教育的发展。

2.高校职业道德教育观念比较落后。目前,高校的职业道德教育主要是向学生灌输个体必须要遵守的职业道德准则,而没有认识到学生自身具有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学生专业背景的差异。职业道德教育的授课内容过分强调一般职业道德相关理论和知识,缺乏行业具体的职业相关道德规范,也没有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让学生自主处理道德问题的意识较差,这就造成职业道德理论内化为学生行为习惯的效果不太让人满意,学生难以将职业道德理论运用于解决日常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3.高校尚未形成完整的、系统的职业道德教育体系。许多高校不重视职业道德教育的发展,没有形成完整的职业道德教育体系,仅仅只是形式化地开设了职业道德教育的相关课程。在教材选择上,没有真正考虑到各专业学生的不同需求,缺乏针对性,而且内容以理论为主,较为空洞,对学生缺乏吸引力,这就造成学校提供的教育内容与学生所需的教育内容不相符合的矛盾,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失去信心。在授课方式上,教师通常采用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度不高。而且教师素质与职业道德教育的工作要求不相符,教师本身往往没有相关的专业背景,参与培训的机会又少,平时对于相关问题的研究不多。总的来说,目前高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和现实需要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不能满足社会与学生的需要,迫切需要改革。

4.高校职业道德教育缺少科学的评价体系。目前我国高校职业道德教育的评价体系以考试为主,形式比较简单,有易于操作的优点。但是,这种评价方式存在很大的问题,如重视对理论知识的考查,而对于能力提升和行为的评价方面则难以操作。而且,评价结果主要根据教师的评价,没有考虑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互评。这种评价体系,无论是在评价内容的全面性方面,还是在评价标准方面,都是不科学的,极大地影响了高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导致出现很多学生在校期间道德评价极高,而就业后职业道德较差的现象。

1.高校需要加强对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想要高校给予职业道德教育足够的重视,就需要高校加深职业道德教育对高校学生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将职业道德教育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把职业道德教育纳入学校德育工作中。并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为职业道德教育保驾护航。高校需要上到管理者,下至德育工作者、广大教职工,都能认识到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发挥全部人的力量,做到齐抓共管,营造良好的`职业道德学习氛围。

2.高校需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职业道德教育观念。职业道德教育要让学生能将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感,并通过具体的职业行为表现出来。首先,在高校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引导学生以职业道德的标准来进行职业行为的判断和决策。这就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尊重学生的个体需要,让学生对职业道德教育高度认同,从内心把职业道德教育活动变成积极主动参与的活动,并提高学生在活动后进行自我反思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的自我教育。其次,教师应该关心学生成长,尊重学生在职业道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学生的道德状况有基本的了解,通过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接受职业道德教育,从而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3.高校需要进一步完善职业道德教育体系。职业道德教育体系的构建对于提升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性至关重要。职业道德教育体系的构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从教育内容、教学模式、师资力量等方面来着手进行。首先,在教育内容方面,高校应该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生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倾向,提高学生服务一线的意识,提高学生与专业相对应的行业精神,提高学生的职业责任意识。同时,加强职业精神、职业规范、职业纪律、职业情感等方面的教育,并将这些教育内容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其次,转变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以理论灌输为主,忽视了教育主体——学生的感受,学生对于这种形式的课堂不感兴趣。本文介绍几种有利于提升职业道德教育有效性的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利用情境模拟的形式,将行业需求、企业要求和学生个体融于职业场景之中,借助案例的形式,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现实职业背景下的职业道德体现。(2)课堂讨论法的运用。这是比较常用的教学方法,教师需要发动学生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来。通过思想的碰撞,加深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识,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并提高以后遇到同类问题的应对能力。(3)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地展现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拓宽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途径。第一,高校需要创造大量的实践、实习机会给学生。校企合作不失为一种理想的选择。学校负责社会公德方面的教育,企业负责行业规范方面的教育。学生在具体的工作环境下,培养职业道德情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高校可以邀请成功的企业管理者、行业带头人向学生介绍行业道德准则,并结合实地参观学习,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岗位和工作环境下,深化对这些道德准则的理解,从而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第二,高校应该在专业教学里穿插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广大教职工都有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责任与义务,全校上下一心,合力完成职业道德教育。第三,通过各种课外活动,如社团活动、演讲征文比赛、辩论赛等,让学生加深对职业道德的认识,不断反思自己的认知,提高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最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高校应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为职业道德教育注入数量足、素质高的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同时,教师应主动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教师的行业道德规范,为学生做好表率。

4.高校需要完善职业道德教育的评价体系。建立健全职业道德教育的评价体系,对于职业道德教育有效性提升的作用不言而喻。首先,高校需要完善职业道德教育的课程评价体系。职业道德教育既需要理论传授,也需要实践教学,因此,对于其课程的评价,也应该包含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个方面。同时,课程评价需要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结合在一起。其次,职业道德教育的评价途径也要更加科学,改变以教师为主的评价方法。具体来说,高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应该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相结合,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的办法。例如,学生的实习表现,除了参考带队教师、学生的评价外,企业对其的评价更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最后,将考核评价的结果与学生的切身利益建立直接的联系,比如奖学金、评优等,以此来提高学生对于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综上所述,高校必须深刻认识到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改变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完善教育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育评价体系,切实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组织教学,以真正提高高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2]邱秋云.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及有效途径[j].职业教育研究,(6).

[4]张莉初,龙燕.高校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路径选择[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3).

[6]贺芳.加快转型升级背景下高校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0).

高校创业教育探析论文(优秀20篇)篇十五

首先是自由扩大化带来的管理松懈。民办院校提倡自由式发展,鼓励学生张扬个性,老师们不得压抑学生们的想法。问题就这样诞生了。政策宽松,要宽松到什么地步?课堂自由,老师要怎么控制课堂纪律?更为棘手的是,这些民办院校招生没有国立学校那么有知名度,成绩高的学生不是很多。这些学生的自制力本身就不太高,如果再不严格管理,就会出现校园学习氛围不浓厚,学生生活状态散漫,甚至荒废学业的现象。太严格又会束缚学生自身个性的发展与潜能的发挥。如何做到宽严有度是当今民办学校工作者面临的重要问题。其次,管理部门各级之间的不协调,对学生教育与日常生活管理没有系统的方案。这就很容易造成学生们在执行老师任务时混乱分心,对老师而言也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计划,这不仅是民办院校的观念问题,更是教育与管理的`不合理。要想民办院校能够得到长远的发展,改变这种面貌刻不容缓。第三,民办院校有着高学费的传统。这个我们无法改变。作为民办机构,本身就不如国家机构有福利,他们是真正靠升学指标在招生。而且,他们的教学设施更加完善,生活环境更加优美,这样就吸引了大量的富家子弟。家长们把孩子送到学校本是想让他们接受更加正规的教育,同时少受些苦。但是将这样一批富二代放到一起,难免就会产生攀比现象,拉帮结派更是严重。时间久了,老师们对这些二世祖也无能为力。这样一来,民办院校当时创建时候的办学目标就形同虚设,缺少了教育的实效性,培养出了一批贪图享乐,生活糜烂的孩子。面对在家长们的呵护下成长起来的学生,民办院校必须设立相关的制度来锻炼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

二、创新管理机制的对策。

长期的研究与实践表明,传统的管理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我国教育的现状。要想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必须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与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现状相结合,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的民办院校管理机制。首先,我们要采用民主化管理模式,将教育部门与管理部门紧密结合,不能让管理脱离教育,教育也要时时刻刻服从管理。以往的模式就是一家独大,统一指挥其他各个部门,这样的决策很容易脱离教育实际。改革之后我们要把需要制定的计划或者统筹的方案摆到桌面上来。各个部门协调合作,保证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合理性。其次,我们不仅要看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把素质教育真正的落实到教学中。加大平时成绩在考试中所占的比重,同时以学分制计量作为学生思想教育和平时表现的成绩。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对于他们个人高素质的养成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最后,我们要增加一些特色课程,吸引同学们的兴趣,要引进高科技的手段丰富教学方法。比如,采用课上讨论、互相提问、个人讲座等形式,让同学们充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三、结语。

我国民办院校起步较晚,虽然在近几十年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是由于历史短,生员结构复杂,使得民办院校的教育管理机制一直存在着很多问题。不得不说,近年来民办院校在为我国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但是随着规模的扩大,对社会进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受到大众关注的程度就在逐年的上升,所以那些以往可以忽略甚至影响不了大局的教育管理问题就被无限的扩大化。要想我国的民办院校真正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创新教育管理机制势在必行。

高校创业教育探析论文(优秀20篇)篇十六

摘要:随着高校毕业生的增多,就业压力也逐年增长,创业成为广大高职院校就业的新途径。创业教育是适应新形势,对传统的职业教育的新发展,对于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以广东行政职业学院为例,对在创业教育工作中碰到的问题展开原因分析,同时开展了一些具有针对性、创新性的实践做法,对促进创业教育起到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现状目前,我国在职业教育上大力提倡开展创业教育,一方面,因金融危机导致各国经济下滑严重,近年来大学生毕业就业形势严峻,因此我们大力鼓励创业教育,鼓励高职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并以创业带动就业;另一方面,创业教育也更切合大学生个人进步的个人需求帮助他们用个人的努力实现自身的价值。基于此前提下,我们着重研究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现状,为促进学生实现创新创业健康发展提供建议。

1.创业教育的良性现状。创业教育这一领域在我国还处于研究阶段的初期,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高职院校的创业比例较低,有较大发展空间;创业教育在国家大力提倡下快速发展,给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氛围。以广东行政职业学院为例,针对该校创业教育实施情况进行调查,数据分析如下。首先是高职学生对于创业的认知,91%的学生对创业有基本的认识,78%的学生有过创业的想法,其中11%的学生表示毕业后一定会创业,9%的学生表示如果无法就业就选择创业。在选择创业的原因方面,71%的学生认为创业是为了培养自己的社会经验和创新能力,36%的学生表示创业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32%的学生表示创业是为了圆自己的创业梦。在创业实践中,24%的学生有过类似的社会实践经历,2%的学生有过自主创业开办公司的经历,其余的74%的学生表示从没接触过创业实践活动。而参加过创业实践的学生中只有18%的人认为自己的创业是成功的。关于阻碍创业的最大因素,学生的回答各不相同,35%的学生表示资金为创业的最大障碍,其余的65%的学生认为社会经验及相关社会关系为创业过程中的最大障碍,由此可以了解到,这三项为创业教育关注的重点内容。调查显示,69%的学生表示创业教育应该不仅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创新能力,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心理素质、独立性、适应性和抗挫折能力,表明创业教育应该涵盖较为广泛的内容。

2.创业教育的失效现状。我国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发展不均衡,各方面体系不健全,缺乏经验,同时缺乏正确的创业教育理念,具体有以下几个表现。一方面,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与现实脱节,没有办法付诸实践。关于创业实践,校内创业街是某些院校实践的最好例子,由学生进行开店,这是处于初期的创业方式,对培养高职学生的创业意识、风险意识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并且这种方式资金投入较少,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较快推广。但是这种实践方式的缺点是,因资源十分有限,限制了参与创业实践的学生人数。此外,学生此类型的创业主要提供的是简单的商品买卖服务,对学生创业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不明显。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没有足够完善制度辅助和氛围熏陶。我国相关的创业政策不够健全,创业服务没有做到位,给自主创业设置了一些壁垒,导致创业教育的欠缺。而良好的创业氛围是人才培养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给有条件创业者提供了一个创新、开放、自由、包容的文化环境,让学生在大环境中耳濡目染,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创业素养。我国的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还停留在摸索阶段,自身办学条件等方面的不足导致学校不能提供整体引导,缺少创业氛围,无法提高学生创业素养。

1.主体对创业教育的认识理念不够准确。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管理者在创业教育方面认识存在偏差,认为创业教育就是就业指导的组成部分,在就业率高的情况下对于创业教育开展不够,仅仅停留在按部就班的水平。而高职院校学生对于创业教育也存在认知不足,有少部分的大学生认为是“赢利”,还有部分同学认为创业就是创办公司贩卖产品,更有同学认为创业教育是针对少数优秀学生开展的培训。最后,便是家庭和社会对于创业教育认识明显不够,部分家庭并不支持孩子大学毕业后进行创业。

2.创业教育师资配置不完善。一方面,国内大部分学者创业教育研究较少或者不够深入,从事创业教育人才缺乏。另外一方面,师资素质参差不齐,大多数教师自己缺乏专业的创业思维,采用的教育方法大多是照本宣科,学生受此影响,很难有所创新和进步。针对创业这个命题,只有空洞的理论是不够的,实践经验相对更为有用。目前,在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教师中,普遍缺乏创业实践经历,在开展具体的创业教育时,很容易只从理论出发,只有书中的理论支撑,无法完全输出创业的精髓所在。

3.创业教育管理模式与服务体系存在缺陷。有不少高职学生认为学校对创业教育不重视或很一般,不清楚学校是否有创业管理机构,对于创业教育的管理模式理解较为空洞,仅交由相关部门辅助管理;同时,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组织并未进入学校常规管理范围,缺乏系统性、组织性的教育并不能取得良好效果。另外,在高校服务体系方面,并未形成相关产业链,与社会联动较为不足,理论与实际较为脱节。在创业教育方面,实践相对于理论更为重要,大部分并未创建创业实践基地,使得学生空有理论而缺乏实践。

通过对广东行政职业学院创业教育的多方走访和调查,该校建立了一套创业服务、教育、指导和管理四位一体的信息服务系统,努力实现创业教育工作的科学化管理和人本化服务。

1.转变创业教育的观念。首先,广东行政职业学院领导高度重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将创业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人才培养机制中,着力把学生往具有创业能力和突出素质两方面并进的创业型人才方向培养。其次,通过开展创业讲座等方式转变学生创业观念,学生是创业的主体,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创业意识。最后,加强学生对于创业活动的理解并开展创业教育活动。开展较为系统的创业实践模式,积极帮助学生进行创业,深刻认识到创业教育的实用性,尽快转变传统教育的相关观念,建立帮助学生创业的良好形式。

2.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创新是创业教育的.核心。在学习教程方面,广东行政职业学院通过组建专家、教师,科学系统化编写了创新创业相关教材,结合该校开展的素养教育工程,大大地促进了创业教育的长远健康发展。在课程设置方面,不仅加强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互相渗透与融合,还完善了创新创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创建具有高职特色的创业课程。在第二课堂活动方面,通过创办创业大赛、校外创业孵化园实地观察与交流、企业顶岗实习等方式,大力营造创业文化氛围。总体而言,要加强创业教育的综合性与实践性,提升创业教育的多元化,使得学生受到实践性强又多元化的教育体系。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支素质突出的教师队伍是创业教育成功的必须条件,只有拥有一支素质突出的师资队伍,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广东行政职业学院高度重视创业人才队伍建设,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打造一支具有专职和兼职水平的教师队伍。在鼓励教师参与社会各行业的创业实践的基础上,还要加强学校和创业成功人士、创业研究人士的联系,聘请成功创业人士作为学校的兼职创业教育教师,更有利于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

4.注重创业实践基地的拓展和建立。广东行政职业学院大力搭建创业实践基地,除了校企合作确立实践基地,还在校内建立了“学生创业实习一条街”。对于高职学生来说,进行创业教育在硬件上有极大的困难,因此积极地创建自身的创业实践基地,既有利于创业教育的进一步推行,也有利于给予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可能。广东行政职业学院创业基地基本模式较为完善,创业的园区设置在校内,在校外有更大范围的创业实践基地。这样的模式更值得我们借鉴。

四、结束语。

尽管在当前我国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在创业教育的理念和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政策以及教育氛围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在调查中所显示的问题也体现了高职院校在创业教育方面的不足和缺陷。着眼于创业教育的长远发展,我们必须认真面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并且尽力使其得到良好解决。

参考文献:

[4]高金城.高职院校大学生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研究[j].当代经济,2013。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校创业教育探析论文(优秀20篇)篇十七

从20教育部批准清华大学等九所高校为首批创业教育改革试点高校以来,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经历了萌芽、探索和发展等不同阶段,初步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创业教育模式。面对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形势,参考发达国家高校创业教育探索经验,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改革发展路径呈现新的走向。

一、教育理念:由“创业型人才”走向“岗位创业者”

教育理念由“创业型人才”走向“岗位创业者”[1],是指高校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由重视培养能“创造新企业”的精英人才,走向培养能“从事岗位创新活动”的大众人才。也就是说,创业教育不再是针对特殊群体开展的创业培训或创业课程的“精英教育”,而是针对全体大学生开展的以培养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旨归的“普及教育”。“创业型人才”是在我国出于就业压力的现实困境而提出的创业教育理念,高校在这一过程中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属于政府驱动型创业教育。高校为落实国家由“创业”带动“就业”政策,多把创业教育作为就业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以高年级学生为主体,通过第二课堂活动或创业选修类课程来实施。不少高校领导将创业教育理解为“鼓励学生创业的教育”。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基于“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创业教育由于受到各种条件限制无法惠及全体大学生。不言而喻的是,“创业”并不适合所有学生。从本质上看,基于“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创业教育没有触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大多数高校没有从开展创业教育中受益。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国家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此,培养“岗位创业者”就成为高校创业教育理念的新趋势。首先,培养“岗位创业者”理念以全体在校生为对象,不仅着眼于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更着眼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其次,基于“岗位创业者”培养的创业教育以人的发展为基点,着眼于培养人的综合素质,挖掘学生的潜能,培育学生的健康思想和优秀心理品质,激发学生主动进取与积极探索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更多地关注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发展。最后,基于“岗位创业者”培养的创业教育是贯穿高校人才培养整个过程的教育,是高校基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与学生个人发展而做出的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的转变,涉及教学制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高校整个教育教学体系,有利于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高校要想在新的历史时期担负起创业人才培养的重任,必须从战略高度上认识开展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认识上完成从“创业型人才”培养到“岗位创业者”培养的理念转变。构建基于“岗位创业者”培养的创业教育课程新体系,新体系除了开设大量基于创业动机和创业意识培养的创业通识类课程外,更重要的是使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高校积极推进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建设,不但要培养具有专业化水平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而且要创设条件让专业课教师参加相关行业的企业咨询及管理,还要聘请兼职“创业导师”来高校讲座或授课。

二、教育主体:由“相对独立”走向“协同创新”

教育主体由“相对独立”走向“协同创新”,是指创业教育主体由高校、社会和政府各唱各的戏、各弹各的调走向大家共同参与、协同创新。创业教育主体各自为政,其表现为:一是高校依赖性强,未能形成创业教育主动局面。高校创业教育没有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主要依赖共青团组织,由共青团组织牵头组织诸如“挑战杯”之类的创业计划大赛以及大学生创业项目;没有充分发挥高校各职能部门和学校的整体作用,主要由就业指导部门选派创业教育课程教师围绕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创业教育师资培养和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等方面开展研究与实践。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与开发缺乏统一标准,随意性较强;高校创业教育的有效性和创业教育成功的标准等考核指标缺乏。二是社会支持力量单薄,未能形成创业教育气候。我国社会囿于“轻商重农”传统观念,缺乏创业教育文化氛围和生态环境;创业教育需要的创业教育中介机构、创业教育基金会、创业教育投资和研究机构等非政府第三方组织的参与度不足。三是政府力量单一,未能形成创业教育合力。政府虽然近些年出台了系列支持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但不少地方政府仍然存在执行不到位的情况;政府对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的个性化服务不足;政府在舆论导向和政策制定方面对于民间组织支持力度不够[2]。面对高校创业教育内容多样化、对象普及化和教育形式多元化的新形势,根据美国创业教育多元主体参与的成功经验,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主体将会呈现多元参与协同创新的发展态势。具体体现为:一是高校发挥主动作用,创建适宜的创业教育平台。高校开发具有自身特色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及评价标准,整体设计,逐步推进。高校引进具有创业实战经验的人才,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加强“政产学研用”转化对接。二是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提供广泛的创业教育支持。改变社会各界以“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作为评价高校的重要标准,在整个社会孕育出浓郁的创业文化氛围。整合社会各方资源,如非营利组织、项目基金和各类组织机构(创业培训机构、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和风险投资机构等),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诸如创业实务指导、法律咨询和创业担保基金等各种中介服务。三是政府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提供良好的创业教育制度保障。政府不但从宏观的战略层面提出指令性要求,而且要从微观的操作层面提供政策指导。

三、教育内容:由“模块化”走向“系统化”

教育内容由“模块化”走向“系统化”,是指高校创业教育内容,由着眼于创造新企业所需知识的“模块化课程”走向满足岗位创业者所需的“系统化课程”。自创业教育进入高校以来,“哪些知识、技能或态度进入教育内容”,“怎样组合这些知识或技能”,“如何形成创业教育内容体系”等问题,一直是高校创业教育者思考的重点。“精英化”时代,从“创造新企业”的教育理念出发,许多高校创业教育以“创造新企业所需的知识与能力”构建创业意识及精神塑造模块、创业能力训练模块和创业实务仿真模块等三方面教育内容,并围绕这三方面从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思路进行操作:显性课程由创业教育基础课程、创业教育专业课程和创业教育实践课程组成,隐性课程包括校园创业教育实践和校园创业教育氛围等[3]。基于“模块化”教育内容的创业教育,是着眼于教少数学生如何创办企业的“狭义的创业教育”,缺乏对多数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培养;或简单追求创业教育的覆盖面,缺乏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随着人们对创业教育认识的深入,创业教育内涵不断丰富:创业教育不是附加专业教育之外的技能培训活动,而是基于人的全面发展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于一体的培养方案[4];创业教育不是一种应景式的精英教育,而是一种全员参与、全方位覆盖和全过程贯穿的素质教育[5]。高校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既考虑大多数,也不忽略极少数。高校创业教育在内容设计上,分层次、分阶段和分群体推进,由“模块化”走向“系统化”,以适应国家创新驱动时期用人单位对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求。高校创业教育内容“系统化”走向,将会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按层次来进行设计,使之贯穿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第一层次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通识型”创业启蒙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创业素质与精神的塑造,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和参与体验来实现。第二层次是与专业融合的“嵌入型”创业教育。专业根据自身的特点,将创业理念与方法融入专业课程中,充分挖掘专业课程的创业教育资源。第三层次是“专业型”创业管理教育。针对在大学期间就下定决心毕业之后去创业的学生,内容以中小企业营利模式、经营管理技能和工商税务注册等为主,目的是提升学生规避创业风险的能力,从而提高创业成功率[6]。高校创业教育培养内容的系统化设计,将使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结合专业教育”和“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核心理念落到实处。

四、教育方式:由“单一化”走向“多样化”

教育方式由“单一化”走向“多样化”,是指创业教育在教育方式上主要以创业竞赛为主,走向以课堂教学、创业竞赛和园区孵化等多种方式协同推进。教育方式的变化,既是创业教育理念转变的理性选择,也是应对创业教育内容系统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创业型人才”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高校创业教育主要培养“创造新企业”的精英人才,采取的教育方式是比较单一的以创业竞赛为宗旨的创业培训,其结果只能使极少部分人受惠。在创业教育新理念“岗位创业者”的引领下,高校创业教育主要培养能“从事岗位创新活动”的大众化人才,实施针对全体学生开展以培养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宗旨的“普及教育”,采取的教育方式将会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创业竞赛和园区孵化等多种方式并举。具体而言,顺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及新时期高校创业教育内容完善之需,高校创业教育将会强化以下主要方式。一是教学引导。无论高等教育形势如何发展,课堂教学目前以及今后仍将以无可比拟的优势成为高校创业教育的主要方式。只是针对创业教育,其具体的教学方法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无论是专业课课堂教学,还是创业课课堂教学,就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而言,将会更加突出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究式教学,以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创业课教学而言,将会突显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采用学生参与度高和体验性强的互动式教学,实施情景教学、模拟教学、案例教学和网络教学,融入情景模拟、小组任务、分组讨论和分享、团体游戏和案例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二是竞赛带动。创业竞赛是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是高校交流创业教育经验和展示创业教育改革成果的重要平台,而且是高校深化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还是高校传播和延伸现代教育理念的重要方式。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美国创业教育迅速发展阶段的创业大赛,孵化了诸多杰出企业,如诞生于斯坦福创业大赛的雅虎公司[7]。以始于“挑战杯”等为代表的我国高校各级各类创业竞赛正在健康有序地开展,为社会创造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优秀人才。基于问题导向的创业竞赛以解决社会问题为旨归,有利于拓展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不断深化高校与社会的联系。创业竞赛因其对社会产生的经济效益以及解决就业压力等显性效果,赢得政府各方的广泛支持与积极参与。三是园区孵化。大学生创业园是当下高校比较典型的创业实践平台,是大学生培养风险意识、合作与竞争观念和宽容与开放精神的重要场所。高校大学生创业园通过为大学生提供生产经营、产品技术研发等方面设施共享,市场推广、法律政策咨询和资金扶持等方面的服务,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和创业企业成活率。不同类型的高校,因其办学定位的不同而有所侧重,如地方应用型高校,在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与实用新型技术转化等方面发挥其学科专业优势,充分体现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大学生创业园根据具体情况呈现不同的管理模式,如创建“中心+园区+基地”的管理模式,即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大学生科技创业园与创业孵化基地,形成“办公区+生产加工区”的运行模式[8]。

参考文献:

[4]张昊民,马君.高校创业教育研究——全球视角与本土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9.

高校创业教育探析论文(优秀20篇)篇十八

随着全球进入信息大爆炸时代,信息素养已成为人们必备的基本素质,信息素养已成为高校学生应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是我国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领域,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已成为一种广泛的共识,国内许多学者对信息素养从不同角度都做了深入研究,如马海群(1997)从宏观上给出了概念;张义兵(2003)比较了信息素养在技术、心理、社会和文化上的区别;王吉庆(1998)认为信息素养是可以通过教育提高的。一般来说,信息素养是指经过培训能够运用信息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的素质。培养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够为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人才;能够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能够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能够助力高等院校信息化建设。

目前,高校学生虽然经过了高校开设的系统课程的培养,如计算机应用基础、科技信息检索等,但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仍没达到培养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高校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较弱。

通过课程的系统学习,学生能够运用基本的信息获取工具,但是对信息的筛选、分析和应用能力学生基本没有,在获取了大量信息后,学生无所适从,不能从中找出有用的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这种现象在没出校门的毕业论文中就集中体现出来了。说明高校在培养学生信息获取能力课程教学中出现了问题,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学生只明白原理不会操作,纸上谈兵。

目前,网络是获取信息的最重要途径,高校学生几乎天天上网,上网已成为其日常习惯。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就是娱乐,如玩游戏、看电影、聊天等,娱乐占据学生上网的大部分时间。网络最初的目的就是信息共享,构建学习和工作平台,然而大部分高校学生信息意识薄弱、不能挖掘信息潜在价值,对信息缺乏敏感性,对专业知识缺乏关注。即使有的学生上网的目的是开展检索文献、网上学习等有意义的活动,但往往这部分学生会不经意间被一些其他因素干扰,自制力差,忘了最初的目的。

信息道德是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良好的信息道德就没有良好的信息素养。信息道德是高校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指标。目前大部分高校对信息道德的培养缺失,学生只能依靠自身道德素养培养信息道德。据相关调查显示,某些学生浏览过暴力、色情等不良网站,长期浏览该类网站会对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产生严重影响;部分学生为完成作业或毕业论文,都在网络上查阅过相关文献并抄袭以达到快速完成作业或毕业论文的目的,助长了学术不正之风;部分学生网上传播不良信息、参与网络骂战、网络围观,都对培养学生信息道德产生负面影响。学生信息道德的系统培养是目前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1.推进培养信息素养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

推进信息素养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2)结合实践案例教学,将知识以实际案例为基础展开教学,尽量减少枯燥的理论,以生动的案例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

(3)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教师有很强的学习能力、教授学生最新的技术和方法,如应用软件的讲授应该是最新版本的,应该灵活运用云课堂、微课、慕课等新型教学方式,让学生体会到信息技术的进步和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2.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2)开设信息道德类课程,正确培养学生的网络道德和网络文明,使学生具备处理不良信息的能力;(3)鼓励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如开展网络技能大赛,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让学生共建校园网。

参考文献:

[1]马海群.论信息素质教育[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7(2).

[2]张义兵,李艺.“信息素养”新界说[j].教育研究,2003(3).

[3]王吉庆,钟启泉.信息素养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4]王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及培养研究[d].同济大学,2007.

高校创业教育探析论文(优秀20篇)篇十九

1.说出与新同学打招呼的方法。

2.说出同学间常见的矛盾及产生的原因。

3.说出解决试这些矛盾的方法。

成长教育。

一、会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1.说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好处。

2.说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原则和方法。

3.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

二、说出参加学生社团的利与弊及应对方式。

1.说出参加学生社团的利与弊。

2.说出解决学习与社团工作冲突的方式。

三、合理分配学习与工作及娱乐的时间。

1.说出合理分配时间的重要性。

2.说出合理分配时间的方法。

四、说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1.说出常见的几种学习方式。

2.说出这几种学习方式适合的人群。

3.说出自己适合的学习方式。

专业教育。

一、说出自己专业的特点、它对学生的素养要求以及它的就业前景及师资力量。

目的分类:言语信息。

1.说出自己所学的专业的特点、优势及师资力量。

2.说出本专业对学生的素养要求。

3.说出本专业的就业方向及前景。

二、说出转专业的`一般原因、利弊、条件、程序及要做的准备。

1.说出常见的转专业的原因。

2.说出转专业的利弊。

3.说出转专业的基本条件。

4.说出转专业的基本程序。

5.说出转专业前要做的准备。

三、说出辅修双学位的原因、条件、程序及要做的准备。

1.说出常见的辅修的原因。

2.说出辅修的利弊。

3.说出辅修的基本条件。

4.说出辅修的基本程序。

5.说出辅修前要做的准备。

爱校教育。

一、说出学校的历史、办学理念、师资力量、品牌活动、杰出校友。

目的分类:态度技能言语信息。

1.说出学校的办学历史。

2.说出学校的办学理念。

3.说出学校的师资力量。

4.说出学校举办的品牌活动。

5.说出本校的杰出校友。

二、说出学校学生手册上的基本内容。

目的分类:态度技能言语信息。

1.说出学校学生评估奖励的相关规定。

2.说出学校学籍管理的相关规定。

3.说出学校违规处理的相关规定。

4.说出学校资助管理的相关规定。

5.说出学校日常生活管理的相关规定。

心理健康教育。

一、正确应对常见的心理困惑。

目的分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

1.说出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2.说出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3.说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

二、说出学校现有的心理健康援助途径。

目的分类:言语信息。

1.说出心理健康援助的方式。

2.说出本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所在地及联系方式。

3.说出本校心理咨询室的地点及开放时间。

三、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目的分类:态度技能。

1.说出大学生恋爱的利弊。

2.说出大学生正确处理恋爱与学习的重要性。

3.说出大学生处理恋爱与学习的方式。

4.说出大学生恋爱中常遇到的问题。

5.说出解决大学生恋爱中所遇到的问题的方式。

四、说出性健康的基本常识。

目的分类:态度智慧技能。

1.说出性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2.说出大学生性行为的高发的原因。

3.说出大学生面对性行为该持有的正确态度。

4.说出大学生该知道的基本性常识。

高校创业教育探析论文(优秀20篇)篇二十

摘要: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社会里,信息已经成为重要的社会资源之一。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在第4季度报告将信息素养定位21世纪人的能力素质之一。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应该具备这项能力,并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

关键词:信息素养;现状分析;调查分析;建议策略。

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提出了信息素养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1]我国学者也渐渐地关注到信息素养这一概念,且越来越重视。王吉庆认为,“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与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信息常识以及信息能力这几个方面,并在信息社会中获得、利用、开发信息方面的修养与能力,能够通过教育来进行培训。”[2]本调查研究通过对江苏大学在校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和存在的问题,最终提出相关解决建议。问卷的调查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以及信息道德。

一、调查基本情况。

希望通过本次调查能够真实地反映出江苏大学本科生的信息素养现状,分析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科学的、有针对性的建议和策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60份,回收有效问卷249份,有效率为95.7%。调查问卷中调查对象基本情况的统计如下所示。男生占33.3%,女生占66.6%;理工科学生为46.1%,人文社科为53.8%;低年级(大一、大二)占63%,高年级(大三、大四)占36.1%。

二、调查结果。

1、信息意识现状调查。

信息意识指“人们对信息的敏感程度,包括对信息的识别与获取能力,对信息的分析、判断以及对信息的利用和评价素养”。[3]问卷第4题:您在网上的时间用于什么方面?(单选)a.解决学习问题b.处理生活常识问题c.休息娱乐23.53%的同学选择a选项,63.4%的同学选择b选项,13.07%的同学选择c选项。问卷第5题:您收集资料的途径有哪些?(可多选)a.网上搜索b.图书查阅c.报刊杂志d.新闻媒体e.咨询他人f.其他通常情况下,学生们通过网络、图书馆、咨询他人收集信息。问卷第6题:您是否使用过学校图书馆免费的'电子资源库?(单选)a.经常使用b.很少使用c.从未使用d.不知道图书馆有电子资源库调查显示52.29%的学生知道但很少使用图书馆电子资源库,35.29%的学生知道且使用,剩下12%的学生知道不使用或根本不知道。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的信息意识一般。大多数学生具备利用网络解决问题的意识,但这种意识还不够深化。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深入利用网络资源,依然停留在表层。

2、信息能力现状调查。

信息能力指“各种形式发现、评价、利用和交流信息的能力”。[3]问卷第9题:您是否快速地应用信息技术获取所需信息?(单选)a.从不b.很少c.经常d.总是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学生能够快速应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但仍有34%的学生达不到这一能力。问卷第11题:您会怎样处理收集到的有用信息?(单选)a.生搬硬套b.稍加修饰c.内化应用d.果断决定是否接受e.能将新信息与原有信息结合,并在适当情境中运用本题显示出学生们的信息处理能力参差不齐,2.61%的学生选择a选项,23.53%的学生选择b,32.03%的学生选择c选项,7.84%的学生选择d,33.99%的学生选择e。问卷第13题:您能否熟练自身现有的信息技术作出自己需要的作品?(单选)a.熟练b.一般熟练c.很不熟练d.不会数据显示多数学生能够运用各种资源和信息技术制作自己的作品,但有11.77%的学生达不到这一能力。分析以上问题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的信息能力较强,具备快速运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和简单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够运用资源和信息技术制作作品。但对于信息的处理依然处于基础水平,不能将已经获取的有用信息内化并纳入到自身已有的知识建构中去。

3、信息道德现状调查。

信息道德指“人们在信息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3]问卷第10题:您认为网上的新闻消息是否可靠?(单选)a.不可靠b.有的真,有的假c.值得信任百分之九十几的学生认为网上消息有真有假,很少学生认为值得信任或不可靠。问卷第15题:您在引用他人发表的文章或作品时是否会注明出处?(单选)a.从不注明b.很少注明c.经常注明d.总是注明结果显示,过半学生从不或很少注明引用文章的出处,百分之四十几的学生会注明出处。问卷第18题:您认为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对于大学阶段的专业学习有没有帮助?(单选)a.很有帮助b.帮助作用很小c.没帮助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提升信息素养是有必要的,认为其对于专业学习有很大帮助。从以上问题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看待网络信息的真伪性,对于信息的真伪有一定的分辨能力。并且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信息素养对于自身的专业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对于保护他人智力成果的意识很薄弱。以上三部分分析了大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不难看出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较之前已有了较大提升,但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另外大学生对于信息的处理和创新方面有待加强。根据上文提出的高校学生在信息素养方面的不足,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建议:1)首先高校要提高对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重视,开设文献检索课。不仅对学生提出要求,同时也要求教师提高自身信息素养。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2)加强对学校图书馆的建设,图书馆在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过程中能发挥重要的作用。图书馆应开发信息推送服务,优化数字图书馆,加强电子图书馆的建设,及时更新补充图书。3)学生也应有提高自身信息素养的意识,积极地学习各类信息技术。多动手,将已有的技术应用到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同时,不能忽视自身思想建设,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这样才能提高信息道德意识。

参考文献。

[1]柯平.信息素养与信息检索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6。

[2]王吉庆.信息素养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

[3]姚建东.信息素养教育[m].清华大学出版社,.9。

相关范文推荐

    景区文旅活动方案(热门18篇)

    活动方案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和场合下,为了达到特定目的而制定的一系列安排和计划。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适用于不同场合的活动方案,希望可以满足你的需求。了。旅游就是居民

    工作计划及展望(精选13篇)

    工作计划书可以帮助我们合理分配工作时间和资源,提前预测可能遇到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探究一些优秀工作计划书的特点和成功之处,有助于我们提升自己的工作规划

    可爱的毛虫(通用15篇)

    作文是一次对自己思维和表达能力的综合考察,我们应该不断提高写作水平。接下来是小编整理的一些优秀作文范例,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1.学习半蹲走,发展下肢力

    一年级学生家长参加家长会的心得体会(专业17篇)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找到更多的成长机会。以下是一些写作技巧独到、观点深入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20xx年9月5日报

    会计实习个人总结(专业18篇)

    个人总结可以通过书面记录、口头交流或者与他人分享的方式进行,不同的方式都可以发挥出不同的作用和效果。请大家跟随小编的脚步,一起来看看以下为大家整理的个人总结范文

    只少了父爱(精选21篇)

    优秀作文的行文流畅,不拖泥带水,能够吸引读者一直往下看。接下来是一些优秀作文的案例,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思路和灵感。我,没有!今天考完试了,我开心地在房

    抗击疫情党员干部先进事迹心得体会(模板17篇)

    党员心得体会可以表达对党的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以及对党的工作的建设性建议。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党员心得体会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上的启示。

    读书狼牙山五壮士心得体会(模板14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对自己思考、行动和成长的记录,它可以帮助我们不断优化自己的发展路径。心得体会是在个人经历的基础上对所得到的思考与感悟进行总结和概括的文字材料。通过

    新中国史个人心得体会(热门19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潜力,同时也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更好地提高自己。以下是一些来自不同领域的心得体会案例,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有

    调研报告如何写(模板19篇)

    调研报告要注重语言的简练清晰,逻辑的严密性和结构的合理性,提高报告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如果你正在写调研报告,可以参考一下我们整理的一些范文,或许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