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海外华侨爱国事迹介绍 海外侨胞的爱国事迹(精选九篇)

时间:2023-05-19 作者:储xy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海外华侨爱国事迹介绍海外侨胞的爱国事迹篇一

艾爱国,男,汉族,1950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湖南华菱湘潭钢铁有限公司焊接顾问。

精通技艺,是焊接领域的“大国工匠”。他在焊工岗位上工作50多年,攻克焊接技术难关400多个,改进工艺100多项,多次参与我国重大项目焊接技术攻关和特种钢材焊接性能试验。指导实施参与某试验型导弹焊接工艺,将中碳调质钢弹壳与发射座焊接相连,x射线检验100%达到一级标准。海军某在研先进舰艇的推进动力装置,要在仅0.2平方米的紫铜导板上密集施焊,制造方历时半年也没能拿下来。艾爱国受邀前往,采用熔化极氩弧焊接工艺重新制定焊接方案,并现场指导,成功解决了产品一直焊缝渗漏、质量不合格的技术难题。

传承技术,是响当当的“大师傅”。他主持的湘钢板材焊接实验室,被湖南省列为焊接工艺技术重点实验室,被全国总工会命名为“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多年来,他带过的徒弟有600多名,湘钢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以上级别的焊工,80%都跟艾爱国学过艺。他的徒弟中,有的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有的成为湖南省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十佳青年”等。艾爱国还无偿向200多名下岗工人和农村青年传授焊接技术,其中有100多人进入南方电力机车集团、三一重工集团等大型企业,凭借过硬的技术基础和自身的努力逐渐成为企业骨干。

坚定本色,是扎根一线的“老黄牛”。艾爱国在湘钢工作一辈子,最高职务就是焊接班的班长,领导曾经多次想提拔他,艾爱国都婉言谢绝了。退休之后,女儿想把他接过去安享晚年,但艾爱国选择了留在湘钢。如今,70多岁的艾爱国,早上7点半前上班,下午6点半后下班,几十年不变地骑着他那辆破旧自行车,继续奋战在焊接工艺研究和操作技术开发第一线。

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十大杰出工人”等称号。

海外华侨爱国事迹介绍海外侨胞的爱国事迹篇二

“嘀——”每天清晨,一位身穿蓝灰色工装的老人都会俯身刷卡走进湖南华菱湘潭钢铁有限公司科研大楼(以下简称“湘钢”)大楼。

他是艾爱国,这家企业的焊接顾问,我国焊接领域的“领军人”,也是一位73岁的全国劳动模范。他每天来到办公室,协助焊接实验室技术参谋指导,为企业和社会上的焊接技术难题提供解决方案。

作为我国焊接领域“领军人”,艾爱国在过去的54年中为湘钢和兄弟公司培养了超过600名优秀焊工,帮助多家企业攻克了超过400个焊接技术难关,改进焊接工艺超过120项。

海外华侨爱国事迹介绍海外侨胞的爱国事迹篇三

王兆松先生幼年贫苦,无奈下南洋谋生,经艰辛奋斗,成为马来西亚著名侨领、企业家。

1875年,王兆松出生于文昌清澜镇义门村一个贫困渔民家庭,他的父亲是老渔民,成天泡在海水里,家贫如洗。为了寻找一条活路,年仅13岁时王兆松挥泪辞别父母兄长,在乡邻的携领下搭帆船到南洋自食其力。他先是在马来西亚以捞虾为业,后又当过冰块推销员,他根据不同渔船的需求,主动用舢板把冰块运到渔船上,用自己的勤劳和诚实换取了珍贵的信誉。稍有积累,便及时买了辆汽车,在推销冰块之外,又经营起冰鱼运销业,由于推销成绩突出,被英国商人的一个公司委任为总代理。在此基础上,王兆松逐步开拓涉足其他项目,除了投资经营房产、种植橡胶、开采锡矿外,还投资经营酒店、戏院等服务行业。到了上世纪二十年代,王兆松已成为琼籍华侨中的知名企业家。

王兆松的成就和为人,深得乡亲以及当地上层人士的信赖和敬重,被推举为吉隆坡琼州会馆等职,1930年,他被马来西亚雪兰峨州政府委任为华人参事局员和太平局绅,是年王兆松55岁。

对于故乡的公益事业,王兆松一直非常热忱。1936年,王兆松等人发起成立琼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旨在开发琼崖垦殖、矿业、渔、盐等业。他带领众乡邻在万宁置地8000亩,种橡胶400多亩。抗日战争期间,王兆松率琼崖华侨积极捐资,支持琼崖抗日战争。时任琼崖自卫独立队总队长的冯白驹曾亲笔给王兆松致函两封,赞扬爱国华侨“热诚义举,无任感佩”。

海南很多医院、学校都有王兆松的捐献。1920-年筹建海口海南医院时,他捐助大洋1000元,被聘为名誉董事;还3次为琼海中学(海南中学的前身)捐款,独资为文昌中学捐建图书馆,即兆松楼;文昌清澜南岛小学、会文冠南小学等,也都有王兆松所捐的教学楼。这些教学楼目前都保持着原来的骑楼风貌,仍在使用。

富了,不忘记穷人,这一美德在王兆松身上充分体现出来。1956年王兆松在马来西亚吉隆坡病故。他的名字一直铭刻在侨乡人民的心中,他的爱国情怀,在他的子孙中代代相传。

从1934年起,王兆松每年从国外汇款为文昌家乡修路,还在通往家乡的公路上建起5座木桥。后来因为汇款麻烦,王兆松在文昌买下3间铺面房,以房租支付维修费。又在海口买下2栋楼房(今新华北路“长安旅店”和得胜沙51号),托人代理,租金全数用于公路维修和解决乡亲困难,不足部分再从国外汇款。

1955年,王兆松在吉隆坡病逝,终年80岁。

海外华侨爱国事迹介绍海外侨胞的爱国事迹篇四

黑色的皮鞋,蓝灰的工作服,再配上一把焊接枪,72岁的艾爱国在焊工车间一线一干就是53年,攻克技术难关400多个,是我国焊接领域的领军人才。

“我的愿望就是湘钢能研发出更多的新产品,可以用在越来越多的超级工程上,为国争光。”朴实的话语道出了艾爱国的初心。

勤于钻研

什么是好工人?初入工厂的艾爱国很快找到了榜样。刚进厂时,艾爱国的岗位是管道工。某次施工时,北京第二建筑工程公司派来焊工支援湘钢,他们身背氧气瓶、手拿焊枪、头戴面罩,如同裁缝一般将钢管裂缝“缝合”起来,手被四溅的火星烫出血泡也不在乎。

水平高、肯吃苦,值得学习!艾爱国从此对焊接产生了浓厚兴趣,开始跟着北京师傅学习焊接技术。

上班时,北京师傅教他几招;下班后,艾爱国借来工具,反复琢磨。半年后,艾爱国成功转岗成为一名焊工。

焊接是个技术活。为了摸到窍门,艾爱国无数次拿起焊枪,对着接缝反复琢磨。他没有面罩,便拿一块黑玻璃代替,纵使皮肤被灼烧蜕皮,也舍不得放下手中的焊接枪。焊接材料上万种,焊接方法不下百种,不能光凭蛮劲。他捧起了专业技术书籍,除了学习《焊接工艺学》《焊接技术》等,就连焊条说明书他都会收起来研究。翻开艾爱国当年的工作日志,扉页写下的“刻苦学习钻研,攻克难关,攀登技术高峰”令人印象深刻。凭借着努力和积累,艾爱国在1982年以优异成绩考取了气焊合格证、电焊合格证,成为当时湘潭市唯一持有双证的焊接工人。

勇于拼搏

1983年,原冶金工业部组织全国多家钢铁企业联合研制新型贯流式高炉风口。如何将风口的锻造紫铜与铸造紫铜牢固地焊接在一起,是项目最为棘手的问题。当时还是普通焊工的艾爱国主动请缨,并提出采用当时国内尚未普及的氩弧焊工艺。他大胆创新,把交流氩弧焊机改造成直流焊机。寒冬腊月,他用湿棉被挡住身体,用石棉绳缰包住焊枪,在70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材料旁持续奋战,经过艰苦试验,终于获得成功。该技术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当一名好工人,成为一名好工匠,就要善于从实践中提炼经验,从理论上搞清楚门道,我的制胜法宝就是不瞎干。”艾爱国说,试验成功后,他总结经验撰写论文《钨极手工氩弧紫铜风口的焊接工艺》,又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紫铜氩弧焊接操作法》。2002年,艾爱国再次改进风口焊接工艺,用自动熔化极氩弧焊取代手工氩弧焊,焊接质量更有保障,大大提高工效的同时,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2021年3月,湘钢工程技术公司在焦化厂的化产改造工程中,蒸氨塔钛合金管道安装遇到钛合金焊接难题,这是湘钢建厂以来从未遇到过的情况。艾爱国广泛搜集国内外有关钛合金的焊接案例,撰写焊接工艺方案,又参考自己曾经修复焊接钛合金管的经验,焊接当天,艾爱国连续工作至深夜,直到焊接任务顺利完成,焊缝外观达到一级标准,焊缝探伤检验全部合格。该技术填补了湘钢在钛合金材料焊接领域的空白。

今年,艾爱国和团队成员经过4轮焊接试验,共同攻关了中海油流花油田项目中新一代深水导管架用420兆帕级别轻量化高强海工钢的焊接问题,制定出符合要求的焊接工艺。可没想到,项目现场环境复杂,对钢板的焊接提出了新要求。得知这一情况后,艾爱国第一时间赶往现场,在距离地面1米多高的钢板加工平台上,一待就是一下午,成功解决导管架用420兆帕级别轻量化高强海工钢的焊接问题,并在现场帮助施工方解决了其他焊接问题。“‘艾劳模’只要听说有焊接难题需要解决,他就干劲十足,忘了年龄、忘了时间。”湘钢技术质量部海洋工程用钢研发工程师脱臣德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感慨道。

无私奉献

他欣赏有干劲的年轻人,愿意为他们尽可能地创造学习条件,“不仅把技术毫无保留传授给徒弟,还要把执着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传承下去”。

1996年3月6日是欧勇进入湘钢的第一天,当时的艾爱国已经是湘钢的一张“名片”。“那天,大家走在屋檐下,师傅迎面走来,朝我们挥手说,‘欢迎你们,好好干!’”20多年来,欧勇眼里的艾师傅一直是这般亲切。

近些年,艾爱国积极培养下岗工人和农村青年,为个体户和民办企业的焊工免费上课,他还开启“在线答疑”模式。“艾师傅好像从来没有累的时候。”欧勇说。2008年,艾爱国大师工作室成立,承担湘钢板材的焊接试验研究工作,为湘钢板材新产品开发提供可靠技术支撑。

退休以后,艾爱国被湘钢返聘为焊接顾问。随着湘钢高端产品占比的提升,艾爱国大师工作室的工作任务与日俱增。“井水取不尽,力气用不完,焊接是我热爱的工作,我要把这门手艺继续往下传。”如今,艾爱国每天仍旧忙碌在攻关克难一线。他表示,将做好传帮带,为建设制造强国添砖加瓦。

海外华侨爱国事迹介绍海外侨胞的爱国事迹篇五

在艾爱国看来,技术是不断发展的。特别是制造行业发展速度非常快,如若没有及时拓展知识面,即便是大国工匠也可能会被淘汰。以焊接为例,随着技术的进步,现在已经有100多种焊接方法和10000多种焊接材料,其中不乏一些罕见的金属材料,如果不能不断去学习,不了解这些材料的特性,施焊时就难以处理。

要“志于学更要善于学”,这是他一直秉持的学习态度,并要求自己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艾爱国还提醒手艺人,一旦成为大国工匠,除了不断追求新的技能和知识,还要将理论知识与多年的实践经验相结合,创新焊接技术和工艺,将其推广引用到产品中去,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焊接手艺人的‘黄金年代’甚至不到50岁,过了这个年纪,体力、眼力等很多方面都比不过年轻人,能发挥的作用就会大打折扣。”艾爱国说。因此,他表示手艺人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从单一型手艺人才向全方位人才发展。

艾爱国对工艺的研究要追溯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初。他不仅认真完成本职工作,且利用业余时间编写教材,举办焊工学习班,担任兼课老师,研究各种工艺,并在2008年被湘钢公司安排到技术中心材料研究所进行钢板焊接研究。

“我十分感谢党和公司提供的这个平台。”艾爱国表示,研究所里有更好的研究环境,有机会与许多博士和研究生进行互动学习,同时也能够享受到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学习资源。

艾爱国深感遗憾的是,许多工人没有获得这样的发展平台,基本还是在生产一线,也因此很难系统化去学习。他呼吁,可以有更多的企业为工人提供更好的学习和发展机会。

海外华侨爱国事迹介绍海外侨胞的爱国事迹篇六

对于中国焊接领域而言,自主创新的关键技术是极其重要的。

艾爱国介绍,近两年来中国的钢铁市场处于亏损状态,湘钢却能够实现盈利,这要归功于新技术带来的好红利,使得湘钢在中国以及世界都有一席之地,在产生效益的附加值产品和钢板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艾爱国对年轻人有一句话:要静得下心来热爱本职工作,养成终身学习的态度;要树立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精神。

海外华侨爱国事迹介绍海外侨胞的爱国事迹篇七

陈嘉庚先生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杰出的华侨领袖、的实业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陈嘉庚于1874年10月21日出生在福建省同安县集美社(即现厦门市集美镇)。十七岁往新加坡从父经商,后独立经营菠萝罐头厂、米店和橡胶园等。1916年后,以橡胶和胶制品业为主,鼎盛时期其销售网遍及全球,谓新马树胶王国的四大开拓者之一,成为驰名海内外的大实业家。

陈嘉庚身居异邦,心怀乡国,经营实业不谋私利,立志竞争义务报效祖国,故倾资兴办教育公益事业,以尽国民天职。早于1913年在家乡创办集美小学,后又增办师范、中学、水产、航海、商业、农业等校,统称为“集美学校”。1921年,陈嘉庚创办厦门大学,自选择校址,校长,主持建筑校舍,以及高薪聘请师资等,设文科,理。法。商,教育等五院十七个系,为海内外培养高等人才。在侨居地新加坡亦倡办和赞助许多学校,形成陈嘉庚广泛的开放型教育体系。尽管迂世界经济危机,企业经营未能转机,他仍多方筹措校费,百折不挠维持办学。1932年,当外国财团答应以停止支持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校为条件保护其企业经营,即遭他断然拒绝。直至1937年春无力支持,遂无条件地将厦门大学献给政府。厦门大学改为“国立”后,他极为关注其发展。1940年回国慰问期间,还特地到迁往内地长汀的学校视察;1949年归国亦来校访问;1952年定居集美后,仍继续募资、筹划扩建学校规模。在他的倡导下,许多华侨捐资兴学蔚然成风,影响深远。

他不但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而且具有卓越的教育思想,提倡学生要在德育、智育、体育诸方面全面发展,倡办职业技术教育,高度重视师范教育,以及重视校长、教师在办学中的决定作用等等。他还推行社会教育,亲建集美鳌园“博物大观”和倡建厦门华侨博物院等。

陈嘉庚赤诚爱国,振兴中华。1909年结识孙中山,翌年参加同盟会。辛亥革命闽省光复后,被选为新加坡福建保安会会长,募款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1937年“七。七”抗战爆发后,组织“南洋各属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并被选为主席,领导支援祖国抗日救亡。1939年汪精卫叛国投敌,他严电声讨。1940年3月率领“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回国视察各战区和重庆、延安等地,不畏强暴,坚持真理,明辨是非,将救国救民的希望寄托在中国共产党身上,反对蒋介石_,坚持团结抗战。1941年12月日本帝国主义进攻马来亚,他领导“新加坡华侨抗敌动员总会”,1942年3月新加坡沦陷避居印尼爪哇,赋诗表明舍生取义的决心。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他安全返回新加坡;各界集会庆祝,众望所归。

1949年应毛泽东主席电邀回国参加新政协会议和开国大典,于1952年2月回国定居。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先后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直接参议国事.他已逾古稀之年,仍不辞劳苦到祖国各地视察,致力于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并对推动华侨爱国大团结、支持祖国和家乡建设起到积极作用,临终仍念念不忘祖国统一大业。

陈嘉庚于1961年8月12日在北京病逝,终年八十七岁,国家给予以国葬的哀荣,灵柩运回集美,安葬于“鳌园”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海外华侨爱国事迹介绍海外侨胞的爱国事迹篇八

陈嘉庚先生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杰出的华侨领袖、的实业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陈嘉庚于1874年10月21日出生在福建省同安县集美社(即现厦门市集美镇)。十七岁往新加坡从父经商,后独立经营菠萝罐头厂、米店和橡胶园等。1916年后,以橡胶和胶制品业为主,鼎盛时期其销售网遍及全球,谓新马树胶王国的四大开拓者之一,成为驰名海内外的大实业家。

陈嘉庚身居异邦,心怀乡国,经营实业不谋私利,立志竞争义务报效祖国,故倾资兴办教育公益事业,以尽国民天职。早于1913年在家乡创办集美小学,后又增办师范、中学、水产、航海、商业、农业等校,统称为“集美学校”。1921年,陈嘉庚创办厦门大学,自选择校址,校长,主持建筑校舍,以及高薪聘请师资等,设文科,理。法。商,教育等五院十七个系,为海内外培养高等人才。在侨居地新加坡亦倡办和赞助许多学校,形成陈嘉庚广泛的开放型教育体系。尽管迂世界经济危机,企业经营未能转机,他仍多方筹措校费,百折不挠维持办学。1932年,当外国财团答应以停止支持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校为条件保护其企业经营,即遭他断然拒绝。直至1937年春无力支持,遂无条件地将厦门大学献给政府。厦门大学改为“国立”后,他极为关注其发展。1940年回国慰问期间,还特地到迁往内地长汀的学校视察;1949年归国亦来校访问;1952年定居集美后,仍继续募资、筹划扩建学校规模。在他的倡导下,许多华侨捐资兴学蔚然成风,影响深远。

他不但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而且具有卓越的教育思想,提倡学生要在德育、智育、体育诸方面全面发展,倡办职业技术教育,高度重视师范教育,以及重视校长、教师在办学中的决定作用等等。他还推行社会教育,亲建集美鳌园“博物大观”和倡建厦门华侨博物院等。

陈嘉庚赤诚爱国,振兴中华。1909年结识孙中山,翌年参加同盟会。辛亥革命闽省光复后,被选为新加坡福建保安会会长,募款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1937年“七。七”抗战爆发后,组织“南洋各属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并被选为主席,领导支援祖国抗日救亡。1939年汪精卫叛国投敌,他严电声讨。1940年3月率领“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回国视察各战区和重庆、延安等地,不畏强暴,坚持真理,明辨是非,将救国救民的希望寄托在中国共产党身上,反对蒋介石_,坚持团结抗战。1941年12月日本帝国主义进攻马来亚,他领导“新加坡华侨抗敌动员总会”,1942年3月新加坡沦陷避居印尼爪哇,赋诗表明舍生取义的决心。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他安全返回新加坡;各界集会庆祝,众望所归。

1949年应毛泽东主席电邀回国参加新政协会议和开国大典,于1952年2月回国定居。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先后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直接参议国事.他已逾古稀之年,仍不辞劳苦到祖国各地视察,致力于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并对推动华侨爱国大团结、支持祖国和家乡建设起到积极作用,临终仍念念不忘祖国统一大业。

陈嘉庚于1961年8月12日在北京病逝,终年八十七岁,国家给予以国葬的哀荣,灵柩运回集美,安葬于“鳌园”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海外华侨爱国事迹介绍海外侨胞的爱国事迹篇九

苏步青,是我国蜚声海内外的杰出数学家。

在读初中的时候,苏步青凭着自己的天资聪明、勤学好问,成绩一直非常好,但对数学还没什么兴趣,因为他觉得数学太简单,一学就懂。在浙江省立十中念初三时,学校来了一位教数学的老师,听说这位老师是很出众的,所以听说他能来给上数学课,苏步青也稍微地提起了一点兴趣。

“……”上课铃响了,从门外走进一个身材瘦高、穿白色西装的年轻人,他的脸色很白,棱角很分明,眉宇间透着一股英气。这样年轻还穿西装的老师真是罕见,一进门便引起班里的一片哗然。

走上讲台,杨老师表现得很镇静,把课本向桌上一摔,说了声:“同学们,我姓杨,大家今天不用担心没还课本而被老师骂了,因此今天我们不讲课本,我们要讲国家!”他讲话的声音不算大,但每个字都像晶亮的子弹射进每个人的心房。

于是下面又是一阵骚动,没精打采的苏步青也亮起了精神。杨老师接着说:“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蚕食瓜分中国。中华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救亡图存,在此一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该负起应有的责任。”他旁征博引随后又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

这一堂课使苏步青明白了数学的真正意义和自己身上肩负的历史责任,就是这节课影响了他一生的道路,把他引入了神秘的数学王国。

从那以后,在杨老师的影响下,苏步青的兴趣从文学转向了数学,并从此立下了“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座右铭。功夫不负有心人,苏步青在数学上渐渐地崭露了头角。

17岁时,苏步青赴日留学,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在那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为国争光的信念驱使苏步青较早地进入了数学的研究领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写了30多篇论文,在微分几何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并于1931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获得博士之前,苏步青已在日本帝国大学数学系当讲师,正当日本一个大学准备聘他去任待遇优厚的副教授时,苏步青却决定回国,回到抚育他成长的祖国任教。回到浙大任教授的苏步青,生活十分艰苦。面对困境,苏步青的回答是:“吃苦算得了什么,我心甘情愿,因为我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这是一条爱国的光明之路啊!”

这就是老一辈数学家那颗爱国的赤子之心。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