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高校教育质量监控机制论文(热门14篇)

时间:2023-12-03 作者:QJ墨客

质量月是企业对质量管理成果进行评估、总结和分享的重要阶段。接下来是一些优秀的质量月实施案例,供大家学习和借鉴。

探析高校教育质量监控机制论文(热门14篇)篇一

在经济增长乏力、“黑天鹅”事件不时出现的当今世界,中国经济进入“结构优化、效率提高、创新驱动推动发展”的新常态。20**年5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36号)。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可见一斑。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笔者发现,由于经管类学生与理工类学生知识背景不同,所能接受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形式亦有所不同,即发展路径不尽相同。基于目标导向理论,在探讨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路径之前,十分有必要厘清相关教育理念。

(一)创新创业的内涵。从字面上看,创新创业包含了创新和创业两方面。基于当代经济管理的视角,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指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根据杰夫里提蒙斯的经典教科书《创业创造》,“创业是一种思考、推理结合运气的行为方式,它为运气带来的机会所驱动,需要在方法上全盘考虑并拥有和谐的领导能力。”简言之,创新创业是通过“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实现创业者潜在价值的过程”。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则认为“创新是体现创业的特定工具”。创业需要通过创新来完成。在新常态经济下,强调创新的创业教育更符合我国的国情及当前世界的经济态势。由此看来,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与国际上的创业教育属于同一范畴。

(二)美英日大学创业教育的内容。从国际上看,创业教育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英、日等国的创业教育相继开展,发展至今日趋成熟。美国劳工部认为,创业教育是通过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经历风险、汲取经验教训等方式,将学生培养成有责任心、有事业心的创业者或就有创新思维的人。英国的创业教育包含了“关于创业”和“为创业”两部分,前者侧重于理论层面的创业精神、意识的培养,后者侧重于实践层面的体验式培养。日本的创业教育以“创业精神培养”为主,并培养创业知识和技能,可简单分为涵养型课程和教育型课程,前者针对全体学生,后者则针对有创业想法的学生。简而言之,国际上的创业教育都包含了对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两个层面的培养。

(三)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涵盖。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综前所述,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亦应包含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技能两个层面的培养。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主要包括企业家精神、创业意识、创业知识等理论类课程。企业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一词出自于西方,包括创新、承担风险、敬业、合作、学习、执著等性格特质。中国商人经营之道自古有之,以其进取心、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爱国心、乐善好施(社会责任)、仁义诚信、重教好学等品格享誉世界。将中国商人精神与西方企业家精神相融合,塑造学生的精神世界,既挖掘并强化了学生内在的中华传统美德,又与时俱进、了解当今企业家精神的精髓。运用案例分析、头脑风暴、小组讨论、课堂讲授等教学方法,将创业想法、市场评估、团队组建、创业财务等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进而具有企业家的思维方式。创新创业技能的培养主要包括讲座、情景模拟、企业实习、参观创业园等实践类课程。使学生将创业理论层面知识,直接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创业想法、工作热情。

与理工类专业探索未知的科技领域不同,经管类专业重在学习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金融前沿理论及实务、行为心理、经典的经济学思想等社科知识,教育目标是培养未来的高级经管人才。在经济“新常态”下,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应服务于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国家战略。

(一)培养具有企业家精神的高级经管人才。创新创业精神层面的教育,定位为针对所有经管类专业大学生的通识类教育。其目标是,学生在掌握了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基础上,从创业者角度对企业经济管理进行学习,并对企业的实际经营有所体验。使学生进入企业时,能够具有企业战略的全局观、创新意识以及企业家精神的优秀品质,工作中有明确的目标和主观积极性。对于打算创业的学生,则是种下了一颗强健的种子,使其具有创业者的基本素质,提高创业成功的几率。从这一角度说,创新创业精神层面的教育也是一种素质教育。

(二)挖掘具有创业天赋的人才。在《政*工作报告》中,38次提到“创新”,13次提到“创业”,2次专门提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已成为政府、企业衡量人才的重要指标。在21世纪的信息时代,企业的发展将转向个性化、私人订制,具有创新服务、创意产品的小微企业。世界在变化,未来的机会有很多,如何能将一个个商机抓住,需要创业者们披荆斩棘。创新创业技能层面的'教育,定位为与企业家、投资者、创业者、学者等各方面社会人士交流学习的实践类教育。其目标是:学生通过创新创业理论层次的学习和本层次的实践,体验解决实际问题的情景和成就感,从而挖掘出具有创业天赋的学生,鼓励其创业。

创新创业教育,被称为“第三本教育护照”,是学生在未来谋生的第三类技能。经管类专业学生专长于经济管理理论,对学习创新创业理论知识有夯实的基础,辅以相当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能够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高级人才、创业者甚至是企业家。创新创业教育对于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更为紧迫重要。与国际相比,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高校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仍在完善和探索中。未来我国高校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路径,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开展。

(一)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划分依据前文所述,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可分为创新创业精神教育(理论层面)和创新创业技能教育(实践层面)。

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精神教育课程。本类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对创新创业理论知识的认知和对创业意识的培养。依据是否与专业相结合,本类课程分为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和创新创业专业类选修课程两大类。创新创业基础课程,以创新创业基础知识为核心,开展如创业基础、创新思维、初创企业风险管理、企业家精神等课程。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未来对初创企业的创新性要求越来越高,简单复制已有商业模式对小、微企业来说很难生存。因此,未来的创业者应该同时具有经济管理类知识和基本的科技知识。如非理工专业出身的企业家马云所说,“我不懂技术,但是我敬畏技术”。在电子商务已普及的今日,经管类专业学生应当对科技发展的前沿有基本了解。因此,创新创业专业类选修课,可根据专业划分为与创新创业相关的战略管理类课程、金融类课程、会计类课程、金融类课程、市场营销类课程等经管类专业选修课程,和与创新创业相关的科技普及课程。

2.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技能教育。本类课程旨在通过情景模拟、实地参观、实习、讲座等与企业家、创业者、学者等交流及实践的方式,使学生体验接近现实的创业历程、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激发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主观意识。通过邀请成功的企业家校友和正在创业的校友回校讲座,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等全国性创业竞赛,带领学生参观企业或实习,建立创新创业基地、网络平台等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学习创新创业技能。

(二)完善壮大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师资队伍。高校经管类专业教师已经具有开展创新创业理论课程的深厚基础,需要完善的是社会实践的内容。首先,各高校应采取有力措施鼓励教师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组织这部分教师参与创新创业的师资培训。根据学校条件,遴选优秀教师“走出学校”,在企业中实习锻炼,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在课堂上的讲授更有的放矢、具有吸引力。其次,不定期邀请国内外、本地知名创新创业学者、企业家、投资人等,与本校师生交流、讲座,提供多角度视野。定期组织本校教师相互交流教学、学习心得。最后,鼓励教师申请国家公派项目赴国际名校学习、观摩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总之,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既是高校教师由理论转向理论结合实际的提升过程,同时也是高校由专注就业率转向关注毕业生能力供给及相关就业的过程。

(三)取得地方政府、企业支持。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战略已十分明确。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技能教育,必须走向社会。获得地方政府的支持,则能大大提高地方企业与高校联合的积极性,为技能教育的实施提供保障。另一方面,选择地方中、小企业,就企业遇到的问题,依托经管类的专业优势,由教师带领学生开发项目并完成。企业可以根据问题的解决程度,考虑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选拔优秀毕业生留企业任职、与高校的长久合作。高校根据企业存在的实际问题,开发新的创新创业课程,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经验指引。由此,既可以解决企业的现实问题、提高企业竞争力,又可以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本领。

(四)建立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创新创业教育介于传统的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之间,两者兼而有之。因此,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当有别于传统的理论和实践教育。经管类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可从教师、学生和课程组织三个层面进行。

1.教师层面评价。对于教师的评价可以分为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一方面,要求教师跟踪创新创业前沿动态,定期将所研究成果通过讲座形式,与其他教师及学生交流。另一方面,组织创业者、企业家、投资者、知名学者以听课形式对教师理论、实践、教学能力进行评价及交流。最后,通过教师带领学生所做的创新创业项目成果,评价教师。

2.学生层面评价。学生层面评价包括期末考试、课堂表现、实践成果、团队表现等方面。旨在考查学生是否具有创新创业的想法及创业能力。

3.课程组织的评价。该层次评价旨在考查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契合程度。例如,在创新创业课程期初,对学生有否创业想法、是否具有创业者素质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在该课程结束时,对学生进行调查目的相同、问题不同的问卷调查。两次问卷调查分数的正向差值越高,则说明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的契合度越高。以此指标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并不断更新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的评价。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正当其时,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提高了经管类专业学生实践的能力和企业家素质,推动了培养高层次经管人才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游振声.美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2(48).

[2]宫福清,闫守轩.英国大学创业教育课程特色与启示[j].现代教育管理,(08).

[3]李永志.日本大学创业教育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08).

[4]彼得德鲁克.创新与企业家精神[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

探析高校教育质量监控机制论文(热门14篇)篇二

1.创新创业教育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迫切需要。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最首要问题是要面向全社会培育创新精神,使创新创业精神渗透于整个社会行业之中。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要让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并且要有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而培养创新精神,确立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以及造就大量符合要求的人才都必须通过教育的途径或方式,即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来完成。

2.创新创业教育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改变传统的就业教育的思维模式实际上就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中指出:“在学位=工作这个公式不再成立的时代高等教育的毕业生不仅仅是求职者,更是成功的企业家和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这种以创造性就业和创造型的就业岗位为目的的创新创业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创业大众化背景下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

3.创业教育是促进大学生自我发展的迫切需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是当代大学生,当代大学生更加的关注自我发展、更加向往全面自由的发展。而创新创业所要求的个体素质、个体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恰恰与他们最大限度的发展个性、发挥自主作用、实现自身价值的想法相吻合,创新创业不仅激发起他们内在的热情更是他们所树立的人生目标之一。这就要求高校要根据学生发展需求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他们的创新创业精神,唤起他们的创新创业欲望,最大限度地为他们提供服务于指导,开展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1.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目前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误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高校管理者及大学生本身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不够。高校管理者作为创新创业的主力军”,对创新创业有一个正确认识往往能形成推进高校创新创业的动力与导向。但就大多数管理者而言,他们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只是针对少数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和就业行为,只是为解决学生就业问题,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从另一个方面提升学校就业率,减缓学校就业指标带来的压力,并没有深入思考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取向与人才培养目标,未能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帮助学生提升社会适应能力、磨炼意志等功能;功利性的价值判断局限了一些大学生的视野,导致他们一味地注重创新创业教育给他们带来的金钱效益,而忽略了其对人的优良品格、综合素质等品质塑造功能。第二,高校对创新创业功能定位不明确。在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功能定位上出现了两种误区。一种是认为教会学生成功创办企业或者公司就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功能与目标。实际上,创办企业或公司只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但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果高校一旦把创办企业与公司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那么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途径上都会有所偏差,最终只会人为地窄化创业教育的深刻内涵,扭曲创业教育的本质。二是“将创新创业教育局限于创业实务层面,即开展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实践活动。例如开展类似于“创业计划大赛”“创业设计活动”、设立创业中心、创办创业园或孵化器等”。一些浮于表层的创新创业行为“容易忽略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深层基础,容易把创新与创造平庸化为单纯的技巧和操作”,难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故这种未上升到理念指导层面的创业“实务”教育不但难以长久持续而且收不到预期偶的效果。

2.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缺乏。第一,师资力量薄弱。目前高校创新创业师资相对缺乏,数量与质量方面都要提高与加强。主要是因为这门课还处于摸索阶段,没有过多可借鉴的经验,再加上创新创业方面的课程不仅实践性极强而且要满足多学科结构,而大多数老师本身缺乏创新创业的经历,创新创业课程的讲授过于理论化、学术化,不仅大大降低学生听课的兴趣更难以符合创新创业本身的实践性特点,导致其难以胜任角色。同时,创新创业课程毕竟不是学生的专业课程,在学时的分配上要少于专业课程,学时的多少与教师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这也使老师的积极性大打折扣。第二,教材内容陈旧,缺乏优质教材。大部分高校一是为开展课程而开展课程,对创新创业教材选购随意。二是对教材内容不把关,许多内容陈旧、与时代、市场环境及大学生自身特点不符合的教材仍旧被采用。第三,资金、场地、设施缺乏。资金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首要条件,场地与设施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平台与载体。而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因为普遍缺乏基础性的实施机构,因而很难获得专项资金与工作场地。

3.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职业教育相脱节。在多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并没有完全被纳入教学,相反甚至大都远离第一课堂和专业教学。而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上,创新创业教育不但并没有完全融合于学校整体育人体系之中,而且与专、职业教育相脱节,创新创业教育成为了课外时间进行的“业余教育”。由于一旦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教学,其涉及面非常之广,并且实践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对于大多数学校来说,由于关系到教学计划和教学课时的调整,过多的增加创新创业方面的课程几乎无法实现,因而许多学校创新创业课程过少有些甚至未开展。少数学校虽然将其纳入教学,但并未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没有对学生的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学校的学科建设规划、人才培养目标、师生的激励导向、评价体系都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其中,因而未达到理想的效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用人机构对受雇者的要求普遍升高,扎实的专业功底只是用人单位衡量一个人是否能够胜任的标准之一,而创新、冒险精神、工作能力、人际交往、组织沟通及管理能力越来越被用人机构所重视。由于大多数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人际关系相处技巧,团队精神、管理能力、耐挫折抗打击能力欠佳,最终导致大学生创新创业失败。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是面向大众学生具有普遍性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其目的是通过教育来培养和引领社会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实际上,创新创业的核心价值观就是事业心和开拓技能的培养,最终形成创业品质,在这一价值观的指导下,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必须是具有非功利色彩的,教育的内容不是以企业家速成为目标,岗位职业培训为内涵,以发财致富为目的的,而是向学生解释创新创业教育规律,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培养首创精神,最终形成终身受益的品格。

(二)创建“四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

1.渗透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必须要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素质教育相融合才能完成形成。而在融合的过程中突出导向,在渗透的过程中体现要求,把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要求渗透到专业教育之中,把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效衔接起来,倡导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在研究和开发中进行创新和创业。

2.课程保障,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创新创业知识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专、职业知识,它主要是针对某一专业或职业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这类知识通常都是通过在课堂学习中得到的;二是经营管理知识,这类知识往往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是创新创业能否最终成功的保障;三是综合性知识,综合性知识包含与创新创业活动有关的包含人际交往、市场风险预测等其他知识。

3.实践锻炼,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创业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整个创业事业不断发展的动力,在创业活动中有无创意往往决定整个创业事业的成败;二是策划能力。策划能力是对整个创业事业布局的整体性规划能力,出色的策划能力能对创业行为有一个“鸟瞻式”的总体把控;三是协调能力。协调能力是创业活动的“润滑剂”,它能使整个实践活动进行的更加顺畅;四是组织能力。良好的组织能力能快速的聚集集体智慧,凝聚团队精神,使创业活动高效率、稳健的运作。

4.开展活动,促进学生的创新创业交流。鼓励学生结合专业,建立工作室,完成小型企业的设计需求。开展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如“创业达人”“创新之星”“草根创业大赛”,电子设计大赛等活动,调动创业激情,交流创业体会,借助互联网力量通过校园微信、微博、论坛等形式传播正能量、弘扬创新和创业精神。

(三)构建“两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1.创新创业教育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相结合。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上要把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在专业教学计划制定上,将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与专业目标相结合,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分管理,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二是在课程设计上,应该把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其他课程例如专业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及其他课程有机结合,并且积极与一些创业成功人士交流沟通,根据教育需要开发一系列课程;三是在教学实施上,要把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有机整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总结理论知识,在理论学习中了解实践规律。

2.创新创业教育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创新创业教育要注重“课内”与“课外”的结合,“课内”,即第一课堂,主要是理论知识的讲授与普及,“课外”,即第二课堂就是开展关于创新创业方面的实践活动。在课内,要着重加强完善课程体系,开展一系列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课程,尤其要充分利用实例、案例教学。在课外,要不断了解市场发展前景,不断引领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策划实施与市场、社会需求相一致的创业创业教育计划,保证课内教育成果,突出课外教育的有效性。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探析高校教育质量监控机制论文(热门14篇)篇三

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及待就业人数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大学生就业将面临新的挑战。就最近几年的就业形势来看,就业难已是常态,自主创业将成为新常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带动就业问题的解决,已是大势所趋。教育部已经发布了国家全面推进创业教育、扶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及创业的倾斜政策,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更有责任以创业教育为重要抓手,着力推进高等教育更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将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因而,在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是培养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重要依托和不熄引擎。

由于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相对落后,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轨等诸多因素,导致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当今社会的基本态势,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将成为国家下一个阶段的攻坚重点。早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明确指出“要把促进就业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互联网时代的崛起和多变的经济形势,给诸多行业带来深刻影响并改变了当今的就业格局,这种态势倒逼高校及大学生改变教与学的现状。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必须直面问题、分析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长期以来,各大高校也在进行积极的探索,创业教育因此应运而生。创业教育不仅能缓解大学生乃至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也将为社会经济昌盛和国家政治稳定奠定基础[1]。

传统教学模式下,一般采用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教学方式。有研究表明,这种教学模式目前采用率高达90%,而学生掌握知识的记住率仅达5%。而创业教育模式有着传统教育模式不可比拟的优点。首先,创业教育的核心是体验教育,促使学生深度参与学习,引导学生亲身实践、自主协作学习,开展基于创业过程的学习。强烈的创业(就业)外界诱因能够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动机直接支配行动,产生动力,激发学生迸发更高的学习自我管理效能(见表1)。因此,创业教育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创业能力。其次,创业教育必然能够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学生不仅能学习各企业精英的成功创业经验,在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也将淡化学校与企业的界限[2]。重要的是,创业教育有助于学科融合,全面培养复合型人才,学校教育与企业要求相契合,学生无论创业或是就业,都将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再次,创业教育模式下,不仅学生是最大的获利者,教师也是受益方。创业教育能够促进产学研的融合,在这种融合中,教师将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开展研究,研究更深入,申报的课题针对性更强,发表的文章质量更高,教师快速成长更可期待。因此,开展创业教育是解决就业难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最优质方案。

(一)以加强创业意识渗透为基础,促进创业教育的开展。

化解就业压力、实现充分就业是摆在国家面前的难题,也是国家今后努力的'重中之重。而加强创业意识的渗透是促进就业创业的先导性工作。高校是引智聚才的学术高地,大学生在创业上拥有知识优势、智力优势和创意优势,这是得以开展创业教育的根本保证。目前,国家出台了许多大学生创业优惠和扶持政策,许多学校也提供实践场地及创业指导,为高校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基本保障,使得创业教育得以开展。加强创业意识的培养有以下几种方式可以考虑:一是通过“传、带、帮、赛”等方式切实形成浓厚的创业氛围;二是兄弟院校联合成立大学生创业园,孵化大学生创业典型;三是高校与企业深度合作,为大学生提供创业的实践机会和平台;四是邀请创业典型或各界精英到高校举办讲座,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激情[3]。

(二)以课程规划为核心,构建创业教育培养模式。

万丈高楼平地起,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必须经过慎重的课程规划和合理的工作部署,结合当前经济发展新业态和新常态,调整相关专业课程设置。为了使创业教育得到更好的贯彻,必须在课程设置上下功夫,形成“点”、“面”、“体”的跨学科培养模式[4]。“点”指的是焦点,是创业教育中交叉性的研究对象。通过校内设立跨系、跨专业的创业教育研究中心,将这些对象作为课题进行研究,使教学和创业实践成为实体,促进创业教育改革,设置研究中心,是为了抓住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即找对当前经济发展的潮流指向,瞄准紧缺工作岗位及创业方向,解决社会发展中形成的就业问题。“面”指的是根据专业特点及培养创业能力的需要,形成不同专业相互融合的跨学科培养,把课程改革做普遍、做全面。以此为中心,跨学科革新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教学方法,使专业出现崭新面貌,形成创业教育模式。随着创业教育深化发展,与传统教学模式中有显著不同的专业体系自然就会出现,这就是“体”。以计算机应用专业为例,结合本专业特点及欣欣向荣的网络经济形势,该专业创业教育的实现逻辑为:固本培元,以网载道[5]。在课程设置上,保留专业核心课程,夯实专业基础,确保创业教育的开展不会影响愿意继续深造的学生,此为“固本培元”;结合计算机专业特点及兴盛的网络经济,将网络应用融入到课程教学,与会计专业、电子商务专业相关课程跨学科融合,帮助学生实施创业,此为“以网载道”。

(三)以教学实施为突破,确保创业教育取得实效。

就业难问题倒逼高校实施教学改革,创业教育势在必行且大有可为。本研究以计算机应用专业———全国高校最难就业的专业之一为例,阐释创业教育的具体策略:“孵化创业典型”,“培养企业精英”,可分三步走:。

1.“承接外包”夯实就业基础创业教育的实施要从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开始。授课教师可根据企业用人标准和课程内容选定主题,设计课程任务,学生进行简单任务模仿;教师进行知识要点讲解,学生进行扩展任务模仿;教师进行创新激发引导,师生协同完成任务,最终分享成功作品[6]。计算机应用专业诸多b类或c类课程,如《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flash动画设计》、《静态网页设计》、《动态网页设计》等都可以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课程实践教学方面,学校可与合作企业洽谈,承接服务外包项目。外包企业招聘启事中都有“x年软件外包相关工作经验”等硬性指标,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主管部门可与电商产业园洽谈,承接网店装修的服务外包项目,一方面与专业知识接轨,更重要的是积累工作经验。经过几个服务外包项目的实践,学生经过历练、总结,势必得到快速成长,填补学生在校工作实践的空白,打好就业基础。

2.“赛教融合”体验创业历程创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乃至学生未来人生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创业也不是一蹴而就,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支撑。以计算机应用专业来说,由于专业特点和互联网经济的冲击,再加上可以免费网上开店,创业启动资金较少,所以多数学生创业首选是开设“网店”[8],而使用中教畅享软件可以帮助学生体验创业历程,弥补不足。中教畅享软件中的电子商务技能赛项主要包括网店装修、运营推广、客户服务、经营分析四项竞赛内容。网店装修,要求学生完成商品详情页和banner的设计与制作,完成商品详情页的“商品展示类、吸引购买类、促销活动类、实力展示类、交易说明类、关联销售类”的设计与制作。此项竞赛内容能充分考核学生的平面设计能力、素材处理能力及软件使用熟练度;运营推广,要求学生根据经营状况尽可能地打开营销思路,完成推广;客户服务,要求学生及时准确地做好客户服务工作,能充分考察学生的沟通能力,在打造学生创业硬实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软实力;经营分析,要求学生进行市场分析,调整店铺运营措施,规划采购资金及租赁资金,在能控制成本的情况下,赢取更大的利润空间。该软件共有十道试题供学生模拟经营,经过5轮10期的练习与较量,学生不仅可掌握网络创业的基本流程,也可对创业中遇到的问题加以反思并规避。这样,不仅帮助可为学生解了市场规范、成本核算、营销推广和相应的法律法规等,而且可为学生日后进行实体创业积累经验。

3.“众创空间”提供创业便利为了支持学生创业,学校可以设立专项资金在校内建立创业基地,为在校大学生免费提供创业空间,学生只需缴纳水电费。对于创业成功典型,学校可以给予奖励,延长学生使用创业基地的年限,免去学生创业的后顾之忧,也可激励其他学生创业;对于不愿意创业的学生,学校可以引进一些企业如“百度糯米”、“美团网”等进驻创业基地,在不影响企业正常运营的情况下,秉承“走出去、请进来”的理念,主动与企业建立联系,安排学生轮流进企业见习一或两周时间,帮助学生积累工作经验,提升就业竞争力;学生也可以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和区域特色,利用课余多方考察行情,注册网店。学生是网络的最大使用者,也是网络发展的重要推动者。网络是新一代青少年的生活舞台,也是他们主要的生活方式,学生注册开设自己的淘宝店铺,既可以以此创业,积累创业经验,也可以作为日后的副业经营。高校开展创业教育,不仅有效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大学生学以致用,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捍卫他们依照自己的意愿创业或就业的自由。创业和就业率是高校综合实力和教育质量的重要体现,校方通过创业教育调整教学方法、改进实践教学方式、建设创业基地等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成功创业或轻松就业,而且可以以此回馈教育教学,更好地实施创业教育、体验教育,形成良性循环,为更多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提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周洪生.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涵与主要内容[j].求知导刊,(43):54.。

[6]雷玉梅.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浅析[j].学周刊,2016(2):200.。

探析高校教育质量监控机制论文(热门14篇)篇四

摘要:随着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大学生创业群体不断扩大。中国创新创业教育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资源配置不完善,体系不健全等诸多问题。其中,高校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的主要执行者,在整个创新创业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的深入分析与探究将对推进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事业起到关键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高校。

1.1大学生创业数量持续增长。

目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增长持续走低,不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在就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自主创业成为越来越多大学生的就业选择。据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介绍,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立项29339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参与人数达12万人。这就说明,每年参与创业的大学生数量达到10万以上,而且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这一数字还将不断上涨。

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国家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积极的政策支持。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对高校创业教育改革做了全面部署。将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有学分的创业课。国家层面进行创业教育引导对于大学生创业起到非常的积极作用。这也进一步对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

我国高校教育长期以来以“就业教育”为主。在大学生专业授课阶段,很少开设创业课程。即使开设此类课程,也大多趋于空洞的理论教育,没有一套完整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而且,对于创业教育来说,理论层面的创业认知仅仅能起到激发创业兴趣的作用,不能真正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对于有创业兴趣却缺乏创业能力的大学生来说,创业教育的缺失使他们无法真正开展创业项目。这会严重打击大学生创业信心,致使许多好的创业项目在萌芽中即被扼杀,十分可惜;二来一旦盲目投入创业实践,在缺少社会经验且没有一定技术能力的情况下,大学生创业者很容易成为市场竞争的牺牲品。综上所述,针对大学生群体开展体系化、全面化、多样化的“创业教育”势在必行。

2.1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

虽然参与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数量相对于整个大学生群体来说占比较小,但通过创业教育加强大学生群体对创业的认知却必不可少。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依法从事某种有报酬或劳动收入的社会活动。而创业是一种需要创业者运营、组织,运用服务、技术、器物作业的思考、推理和判断的行为。从这个从这个层面来说,创业是一种高级就业。创业教育可以使大学生从宏观角度了解社会现状、公司项目的运转等信息,并对其自身就业所需能力进行需求化的认识,从而促进在校知识技能学习。便于学校根据市场导向,个人能力大小,知识水平高低等客观因素来正确引导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在一定层面来说,创业教育也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多选择。

2.2激发大学生创业兴趣。

通过问卷调查形式,我们在7所湖北省属高校进行了关于“大学生创业态度”调研。结果显示:非常赞同占16%,比较赞同占45%,不好说占21%,不大赞同占12%,非常不赞同占6%。这项数据显示,多数大学生对创业持认可态度。这就说明“潜在创业”大学生基数很大。通过进一步的创业教育,会使其中的一部分同学对创业产生兴趣,这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强大的后援力量。兴趣源于需要,又与认识和情感相联系。如果对创业有一定的认识,也就会对它产生好感,因而会产生创业兴趣。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对增加大学生创业数量起到积极作用。

2.3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

有的学者认为:“我国的高等教育目标与创业教育目标不谋而合,均是为了培养具备实践能力及创业教育的高质素人才,更是人才培养的切入点及新方向。”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终极目标不仅是为了解决就业问题,而应更多地提升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的能力。相对于其他获取知识的来源,大学教育极具专业性、系统性和创造性特征。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是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对大学生个人素质的发展也起到重要作用。创业教育不是快餐食品,而是终身教育。高校应以开展创业教育为契机,为社会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思维能力和创业能力的优秀人才,这对于中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调查显示:大学生认为自己需要补充的知识技能中,市场营销(63.7%)、人力资源管理(58.5%)、创业相关政策法规(32.9%)占据前三名。在能力部分,管理领导能力(57.8%)沟通与社会关系能力(55.1%)、把握机会能力(53.6%)也排在重要位置。将上述知识能力加以归纳分析,可以将它们分为三类:即个人知识能力,利用社会资源能力,了解国家政策法规能力。

3.1提供创业知识。

现阶段高校开展“创业课程”主要分为“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知识层面:应主要提供诸如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等管理专业知识,并着重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创业知识需要不同专业知识的结合。有学者认为:“在目前大学教育中,学科间知识交叉融合是大趋势。事实上,学科交叉的实质就是不断产生创新。”因此在开设创业课程时,不应单一学习某一具体知识,还应进行多学科融合。

3.2培养创业能力。

大学生创业能力方面高校应将持续学习能力、把握机会能力、从社会获取资源能力纳入教学范围。

3.2.1持续学习能力。

创业活动不是一蹴而就,通常由一个个“个体的人”为单元组成团队或结成组织,创业团体需要每个成员都高效工作,将价值最大化。因此,需要创业者具有较高的学习能力,持续学习以适应市场需要。

3.2.2把握机会能力。

由于市场调节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这就对大学生创业者对市场机会的把握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适时把握市场机会,抢占先机,弥补行业空白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企业飞速发展的新途径。

3.2.3获取社会资源能力。

大学生创业的特点是启动资金少,社会人脉浅,技术能力弱。可以说,在创业领域中,大学生是典型的弱势群体。因此,合理利用政府、高校、社会资源成为大学生创业的必经途径。这就要求大学生具有沟通协调与处理社会关系能力,承担风险能力。在政策扶持与创业导师的帮助引导下,获取利用社会资源;尽可能用已有资源衍生新资源,增强社会联系,积累经验人脉,为创业活动的开展打下良好基础。

3.3普及创业政策法规。

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社会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这就说明国家创业政策对创业者有一定影响。对于大学生创业者来说,政策影响主要来自于两方面:

3.3.1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和优惠政策。

对于创业大学生来说,既起到了鼓励刺激作用,又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资金问题。熟悉国家优惠政策对于大学生创业者起到助益作用。

3.3.2国家政策对于行业的宏观调控。

国家政策对行业的宏观调控影响巨大。以打车软件行业发展为例:从开始,多地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开始对打车软件进行规范。用不同方式进行监管:一是北京模式,将打车软件纳入统一电召平台,订单全部备案,但只监管不调度;二是上海模式,在早晚高峰时段禁止使用打车软件;三是苏州模式,明令禁止出租车司机使用打车软件。直到7月17日,国家交通运输部办公厅正式颁布《关于促进手机软件召车等出租汽车电召服务有序发展的通知》,承认打车软件的合法性地位,打车软件才打破了多地限制发展的局面。至此,打车软件迎来行业发展春天。以打车软件行业的宏观调控为例,可以看到政府前后不同方向的宏观调控使打车软件整个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其合法化后,打车软件行业实现井喷式发展。因此,国家政策对于行业的宏观调控影响重要程度不可小觑,加强政策方面的创业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创业者始终保持灵敏的市场嗅觉,抓住政策时机进行发展,合理规避风险。

在知识经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态下,“互联网+”越来越频繁地走进我们的生活。高校创业教育理应与时俱进,适应这种新形态的变化。避免枯燥乏味的教条式讲学,用“互联网+教育”的方式使教育形式多样化。在创业教育开展上,采用传统授课与在线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丰富创业教育形式,提升创业教育教学效果。

4.1开展大众化的传统授课教育。

对于高校创业教育的基本落实,最普遍的方式就是专业授课,采用这种形式有利于达到创业教育的基本成效。采用大学教育中最常规的“作业+考试”形式来检验创业教育的基本效果较为科学。这种方式对于普及创业知识有其独特优势,例如在学生完成有关创业的作业和准备考试时,会主动寻求创业知识。但由于目前我国缺乏创业教育经验,并且没有一套具体的教材参照,使得许多创业教育教师很难列出具体创业教育大纲来。所以,创业教育急需体系化、规范化。以专业授课形式开展创业教育,摒弃了传统创业教育作坊式的师傅带徒弟的小众化弊端,使基础创业教育受众面更广泛。有助于扩大创业兴趣群,增加创业大学生基数,为我国大学生创业提供预备军。

4.2小范围开展针对性强的创业教育。

诚如上文所言,大学生创业现象虽然普遍,但相对于大学生整体来说,仍较为小众。如果针对于全体大学生开展专业性强的创业教育,对于对创业不感兴趣的同学来说是一种时间精力的无效投入,对于学校来说则是一种教学资源的浪费。但如果只开展针对大众的浅显的普及性授课式教育,会使那些正在创业或真正准备创业的大学生得不到有效的帮助。因此,在授课式创业教育的基础上开展小范围的针对性创业培训十分有必要。对于这种创业教育可以不拘于形式,比如可以采取“互联网+教育”形式,开发创业教育在线课程,供有兴趣的同学学习。也可以开展一些社团实践活动或“创业牛人分享会”,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增加创业经验。用多种教育形式相结合的精准化创业教育,使大学生创业中的佼佼者率先实现创业计划,也是小范围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的'一大优势。

5建议。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计划,这不仅需要在高校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加以改进,使创业教育内容更为丰富,模式更为完善,发展路径更为清晰;还需要需要政府、高校、大学生等不同主体之间的相互配合,并对社会创业教育环境提出了一定要求。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创业教育的中国化、规范化、常规化运作的必要性不言而喻。未来创新创业教育的不断发展,会为越来越多大学生乃至其他社会创业主体提供创业知识,并帮助创业主体提高核心竞争力。而且对于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也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年教育部出台《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对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也对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提出了许多意见要求,但政策方面的引导在落实层面仍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政府应加大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投资。可设立创新创业教育专项基金以奖励创新创业教育优秀单位和个人;也可以进行统一的教材课程研发,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优秀范本。我们有理由相信,政府对于创新创业政策和资金方面的倾斜可以有效促进创新创业教育迅速发展。这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来说也是很好的强心针和助推器。

高校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在政府政策的主导下,高校应加快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加快落实创新创业教育计划。其中“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高创新创业教育师资水平”是重中之重。

5.3大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学习。

政府政策的出台,高校教学体系的完善,社会各界的支持,最终目的都是在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对于大学生自身,应该积极参与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主动在学习与实践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创业能力,提高创业竞争力,成为优秀的创业人才。还应该具有创新思维,主动抓住市场机会,在创新与实践中开拓属于自己的创业之路。为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探析高校教育质量监控机制论文(热门14篇)篇五

教育部日前印发了《教育部工作要点》(以下简称要点)的通知。通知要求,深入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要点》中指出:“要积极稳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深化硕士研究生招生改革,修订推免工作管理办法。推进博士研究生招生改革,进一步扩大高校和导师自主权,完善博士生联合培养机制,建立中期分流名额补偿机制。”

在8月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做好20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的通知》中提到,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要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教育发展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选拔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按照“提高质量、突出创新、优化结构、理顺体制”的总体目标,推进研究生招生考试体制机制、方法手段和内容体系等方面的改革。在硕士研究生招生改革方面,做好学术型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计划安排的结构调整。

继续深入专业学位研究生改革试点工作。

《要点》在提到促进高等教育特色发展的时候指出:“要探索博士生招生计划分类管理、分类指导办法。组织实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调整学位授权体系结构布局,组织实施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

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积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教育部决定自起,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范围。经过两年多的时间,目前我国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的种类已经发展到了39种。

203月,《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二级学科自主设置实施细则》(教研厅[]1号)正式实施。《细则》规定,此后,二级学科由学位授予单位依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发布的一级学科目录,在一级学科学位授权权限内自主设置与调整。这一改革增加了高校的自主权,有利于调动高校培养的积极性。

年10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开展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试点名单,北京城市学院等5所民办高校首次获得研招资格,成为年硕士研究生招生改革的一大亮点。

《要点》中指出:“2012年,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着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深入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积极推进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定期分析制度。”

自开始,教育部支持和推动部分高等学校开展了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试点工作。各试点高校按照改革要求,在统筹教学、科研资源,建立科学研究为导向的导师负责制,改革研究生选拔机制,创新培养模式,优化培养过程,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完善研究生奖助制度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为不断完善和深化改革奠定了较好的基础。经商财政部,教育部在209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于年将改革试点范围扩大至所有中央部(委)属培养研究生的高等学校,鼓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选择所属培养研究生的高等学校进行改革试点。

在2011年,上海大学颁布了《博士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方案》,其中也涉及了扩大导师在博士研究生招生过程中的自主权、深化博士研究生奖助体系改革及明确博士研究生导师提供科研资助费用制度等内容。

完善国家助学体系。

为促进教育公平,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接受教育的权利。《要点》提出“要继续完善国家助学体系。组织实施好普通高校国家资助政策。完善研究生资助政策体系。”

在3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切实做好普通高校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资助工作的通知》,要求各有关部门在政策措施、经费投入、条件保障等方面做好家庭经济困难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资助工作,解决其基本生活和生活费用的问题。

探析高校教育质量监控机制论文(热门14篇)篇六

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设计试图在创业活动或创业运行过程与教学过程之间寻求一种关联和纽带,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将它们交互在一起。依据创业任务形成行动领域、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转换、学习情境将学习领域具体化的三个步骤基本完成课程的整个设计过程。

1.依据创业任务形成行动领域。

从创业任务到行动领域是创业教育开发设计的基础和前提。根据创业运行过程(或环节)以及创业企业的岗位进行创业任务分析,通过提炼和归纳形成创业能力领域,即行动领域。行动领域是创业任务分解与整合的结果,是创业情境中构成创业能力的创业任务的集合。行动领域的形成需要校企合作,行业专家、创业教育专家积极参与,但主要是以企业或企业家为主导来完成。

2.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转换。

行动领域必须按照教育规律转换为学习领域。学习领域即课程,并由此形成课程体系。现行的kab、gyb、syb、iyb、eyb是一种完整的创业课程体系。每个学习领域包括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长三部分。由多个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要注意解决课程的数量、课程的表述和课程的排序等问题,比如课程的排序要符合认知学习规律和创业规律。学习领域是以创业任务和创业过程为导向的,这种基于行动体系的导向,注重创业情境或实践性情境的教与学。“行动”并非“行为”或“活动”,所以这种创业情境或实践性情境的教与学更多体现互动性。

3.学习情境将学习领域具体化。

学习情境即学习单元,或称主题单元、主题学习单元,多个学习单元组成一个学习领域并将其具体化。学习情境构成要注意解决单元的数量、功能、属性和关联等问题。学习情境设计要具备创业过程特征且要实现搜集、决定、计划、实施、控制、评估这一完整的思维过程训练。当然,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计还涉及课程载体的问题。课程载体将学习情境具体化,课程载体可以是虚拟的、仿真的或真实的。课程载体呈现的形式可以是模块、案例、项目或问题、活动,但要赋予其内涵,即要呈现传递的信息或概念。学习情境或课程载体的设计为学生实现了从“学中做”到“做中学”的转变,为学生提供了从“有形”到“无形”再到“有形”的路径获取知识的可能性。

课程在人才培养中具有核心地位。课程是方案,教学则是课程方案的实施,现代教育学认为课程包含教学。行动导向教学的诸多特征已在职业教育中有所凸现,比如教学目标的能力本位、教学过程的完整性、教学内容的行动性、教学方法的互动性、教学环境的情境性、教学评价的多元性等。根据以上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内容及其设计,基于行动导向教学的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及教学具备以上特征的同时又更为明显地表现出情境性、能力本位特征。

1.情境性。

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内容以获得创业活动中相关经验和策略为目标,置于行动体系之中由实践情境构成。所以,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内容是情境性的,其教与学的参照系统也必然是情境性的。情境性特征在教学过程中表现明显。学科体系课程教学是指导优先原则,行动体系课程教学是构建优先原则,高校创业教育课程教学是建构优先、指导优先融合下的构建优先原则。这种教学原则基于学生知识自我建构的假设且不否定教师作用。这种原则强调学习情境是刚性的、具体的、无需对创业情境加工的真实存在且具有典型意义,更强调学习情境是柔性的、集成的、对创业情境加工过的建构存在且具有普遍意义。这种原则强调复合型学习环境的创设,真实互动的学习环境,更强调主题导向的学习环境创设,模块、项目或问题意义上的课程载体。基于行动导向的创业课程教学就是在寻求建构与指导之间的平衡,努力创设学习的情境性,强化学习与应用之间的联系。到企业或创业园区参观调查、公司模拟、沙盘、商业游戏以及具体操层面的引导文法、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都是情境创设的有益做法。

2.能力本位。

能力本位是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基本定位,以创业需求为根本的创业行动能力培养是行动导向的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关键。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促进学生创业就业,因此可以将创业能力纳入职业能力的范畴。职业能力以内容为标准可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这三种能力互为联系且处在不同层次,以性质为标准可分为基本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创业行动能力是通过完整的行动过程来实现的`,学生的反思也贯穿于完整的行动过程中,学生反思中有行动,行动中有反思,学生在不断地反思与行动中提升创业行动能力。基于行动导向教学的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以创业任务为基础,以完整的行动过程为主导,课堂内容、课堂结构与创业内容、创业环节相对应,教学过程与创业过程相一致,认知过程与创业活动相结合,因此这种课程与教学有利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整合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并形成创业行动能力,也有利于关键能力的提升(关键能力的核心是创业行动能力)。国际上通行的创业模拟实训就是组成一个真实的经营环境,按公司的经营资料和业务流程设立模拟公司,展现出创业的基本过程和核心工作任务,工作岗位按模似公司的经营需要设置,学生担任各岗位的员工并实行“工作任务制”。在这种课程培训体系下,学生通过完成完整的创业任务或创业活动来提高创业行动能力并将其迁移到现实的创业实践中去。

三、课程与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伴随着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课程与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无法回避的困惑或问题也随之而来。比如学校课堂、课时、课本的管理体系的约束,教师教育观念的落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与实践实训基地建设的滞后,先进教学设备与优质资源的缺乏,大班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形式的冲突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在现实中解决。除此之外,以下两个问题更应引起足够重视。

1.创业理论学习与创业实践经验学习的辩证关系。

高校创业教育课程是通过创业实践活动中的案例、项目、模块等来完成,即主要通过创业实践经验学习来完成,但一味强调创业实践活动的直观反映又会否定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创业理论学习是基于指导优先或科学性的学科体系,创业实践经验学习是基于构建优先或情境性的行动体系。学科体系与行动体系互不排斥,相互交融,科学性与情境性功能互补,并行不悖。所以,创业实践经验学习需要创业理论学习的系统性,这种系统性是行动体系所要求的,当然更是学科体系所必需的。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内容是学科体系与行动体系的集成化,强调科学性与情境性的同等重要,但更强调要以创业实践经验学习为主,要对创业理论学习与创业实践经验学习的内容比例做出抉择。如何融合学科体系与行动体系两种教育理念,如何看待创业理论学习与创业实践经验学习的辩证关系,如何分割创业理论学习与创业实践经验学习两者内容的比例又分别在何时呈现等问题都需再认真思考。

2.企业、学校、教师、学生等角色的重新定位。

行动导向的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必然带来企业、学校、教师、学生等角色定位与调整。学校要与企业及企业家全方位合作,企业及企业家要在主动责任下确定“行动能力或行动领域”。教师要主动提升创业实践能力、课程设计及教学组织能力、跨学科及跨专业行动能力等。课程教学中的师生角色也要重新定位,教师要从主体到主导的设计师、组织者、对话伙伴等角色转换,学生要从客体到主体的建构者、评价者、合作者等角色转换。行动导向教学不能去制度化、去背景化的理解和应用,它根植于企业与学校“两元”制度下的土壤之中。没有政府推动下的专门机构存在,没有企业“一元”的深度参与,只有学校“一元”的唱响,学校试图完成从创业活动或创业运行过程到教学过程的“跨领域”转换,可谓任重而道远。如何完成这种转换以及如何确定行动域可以充分论证,但基于行动导向教学的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以及按照创业行动领域开展课程教学还是有绝对必要的.

探析高校教育质量监控机制论文(热门14篇)篇七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很快,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也面临诸多问题,如高职院校的监控管理主体相对比较单一的问题就比较突出,大部分高职院校是由教务處统筹组织教学质量监管管理工作,有部分高职院校由督导组辅助开展工作,其他部门几乎不参与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工作。另外,学生对教学质量的评价意见未引起高职院校的足够重视,加上部分教师和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的教学质量意识淡薄,尤其是高职教育思想和观念的转变还相对落后,这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桎梏,与此同时由于教学质量监控的主体单一,使教学质量的监控管理不够深入,也不够全面。

1.2教学的质量管理体系还不完善。

科学合理的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质量监控管理体系,对规范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保证教学有序地进行、提高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建立了教学质量监控制度,但教学质量的监控管理还没有涵盖到所有教学环节,或仍旧按照以往学科教育的模式制定各种监控指标和考核办法,相互之间没有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仍未构建多层次、多方位、多方式的多元监控管理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的科学化和系统化。应该说,教学质量监控管理体系还不健全,存在着信息不准确、反馈不及时、责任不明确等方面的问题,不利于教学决策的及时调整和自我完善,严重制约了教学质量监控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由于缺乏科学的、全方位、规范的标准,使得教学质量难以得到科学、客观的评价,从而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监控管理体系已经成为教学建设的当务之急。

1.3教学质量评价不立体。

新常态下在教学质量管理过程更应该注重吸收企业等社会人员的参与,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对教学质量的管理依旧采用本科院校的模式,有的高职院校开始建立完善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但是在建立的评价体系中,从实行上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对学校内部的评价一般都往往存在于老师,学校领导和教学方法上面,忽视了教学评价过程中一些社会人员、市场和企业人员的参与,导致社会化的外部质量评价无法起到实质作用,缺少了第三方质量评价,再加上我国高职院校当前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比较传统,尚未建立一套符合我国高职教育特点的质量管理体系,并没有显示出高职教育自身的`特点,当前高职院校缺少一个和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相符合的评价体系。

探析高校教育质量监控机制论文(热门14篇)篇八

摘要: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社会里,信息已经成为重要的社会资源之一。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在第4季度报告将信息素养定位21世纪人的能力素质之一。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应该具备这项能力,并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

关键词:信息素养;现状分析;调查分析;建议策略。

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提出了信息素养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1]我国学者也渐渐地关注到信息素养这一概念,且越来越重视。王吉庆认为,“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与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信息常识以及信息能力这几个方面,并在信息社会中获得、利用、开发信息方面的修养与能力,能够通过教育来进行培训。”[2]本调查研究通过对江苏大学在校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和存在的问题,最终提出相关解决建议。问卷的调查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以及信息道德。

一、调查基本情况。

希望通过本次调查能够真实地反映出江苏大学本科生的信息素养现状,分析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科学的、有针对性的建议和策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60份,回收有效问卷249份,有效率为95.7%。调查问卷中调查对象基本情况的统计如下所示。男生占33.3%,女生占66.6%;理工科学生为46.1%,人文社科为53.8%;低年级(大一、大二)占63%,高年级(大三、大四)占36.1%。

二、调查结果。

1、信息意识现状调查。

信息意识指“人们对信息的敏感程度,包括对信息的识别与获取能力,对信息的分析、判断以及对信息的利用和评价素养”。[3]问卷第4题:您在网上的时间用于什么方面?(单选)a.解决学习问题b.处理生活常识问题c.休息娱乐23.53%的同学选择a选项,63.4%的同学选择b选项,13.07%的同学选择c选项。问卷第5题:您收集资料的途径有哪些?(可多选)a.网上搜索b.图书查阅c.报刊杂志d.新闻媒体e.咨询他人f.其他通常情况下,学生们通过网络、图书馆、咨询他人收集信息。问卷第6题:您是否使用过学校图书馆免费的'电子资源库?(单选)a.经常使用b.很少使用c.从未使用d.不知道图书馆有电子资源库调查显示52.29%的学生知道但很少使用图书馆电子资源库,35.29%的学生知道且使用,剩下12%的学生知道不使用或根本不知道。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的信息意识一般。大多数学生具备利用网络解决问题的意识,但这种意识还不够深化。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深入利用网络资源,依然停留在表层。

2、信息能力现状调查。

信息能力指“各种形式发现、评价、利用和交流信息的能力”。[3]问卷第9题:您是否快速地应用信息技术获取所需信息?(单选)a.从不b.很少c.经常d.总是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学生能够快速应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但仍有34%的学生达不到这一能力。问卷第11题:您会怎样处理收集到的有用信息?(单选)a.生搬硬套b.稍加修饰c.内化应用d.果断决定是否接受e.能将新信息与原有信息结合,并在适当情境中运用本题显示出学生们的信息处理能力参差不齐,2.61%的学生选择a选项,23.53%的学生选择b,32.03%的学生选择c选项,7.84%的学生选择d,33.99%的学生选择e。问卷第13题:您能否熟练自身现有的信息技术作出自己需要的作品?(单选)a.熟练b.一般熟练c.很不熟练d.不会数据显示多数学生能够运用各种资源和信息技术制作自己的作品,但有11.77%的学生达不到这一能力。分析以上问题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的信息能力较强,具备快速运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和简单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够运用资源和信息技术制作作品。但对于信息的处理依然处于基础水平,不能将已经获取的有用信息内化并纳入到自身已有的知识建构中去。

3、信息道德现状调查。

信息道德指“人们在信息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3]问卷第10题:您认为网上的新闻消息是否可靠?(单选)a.不可靠b.有的真,有的假c.值得信任百分之九十几的学生认为网上消息有真有假,很少学生认为值得信任或不可靠。问卷第15题:您在引用他人发表的文章或作品时是否会注明出处?(单选)a.从不注明b.很少注明c.经常注明d.总是注明结果显示,过半学生从不或很少注明引用文章的出处,百分之四十几的学生会注明出处。问卷第18题:您认为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对于大学阶段的专业学习有没有帮助?(单选)a.很有帮助b.帮助作用很小c.没帮助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提升信息素养是有必要的,认为其对于专业学习有很大帮助。从以上问题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看待网络信息的真伪性,对于信息的真伪有一定的分辨能力。并且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信息素养对于自身的专业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对于保护他人智力成果的意识很薄弱。以上三部分分析了大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不难看出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较之前已有了较大提升,但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另外大学生对于信息的处理和创新方面有待加强。根据上文提出的高校学生在信息素养方面的不足,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建议:1)首先高校要提高对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重视,开设文献检索课。不仅对学生提出要求,同时也要求教师提高自身信息素养。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2)加强对学校图书馆的建设,图书馆在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过程中能发挥重要的作用。图书馆应开发信息推送服务,优化数字图书馆,加强电子图书馆的建设,及时更新补充图书。3)学生也应有提高自身信息素养的意识,积极地学习各类信息技术。多动手,将已有的技术应用到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同时,不能忽视自身思想建设,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这样才能提高信息道德意识。

参考文献。

[1]柯平.信息素养与信息检索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6。

[2]王吉庆.信息素养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

[3]姚建东.信息素养教育[m].清华大学出版社,.9。

探析高校教育质量监控机制论文(热门14篇)篇九

毋庸置疑,高校合并的初衷是好的。为了优势互补也罢,为了便于管理也罢,总之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中国人有个习惯,什么事只要有人一开头,觉得有利可图,那么大家就一窝蜂地上,非要搞得轰轰烈烈,非要搞得沸反盈天。最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结果又怎样?很多高校盲目跟风,以为合并了就可以发展壮大,就可以名声鹊起。于是乎也开始合并,将各种杂七杂八,毫无瓜葛的学校硬是合并为一个学校。既然合并了,好了,那就要建一座统一的大学。于是一座座大学城拔地而起,高校合并狂潮愈演愈烈。

土地乃国之命脉,寸土寸金。然而一所大学城动辄几千亩、数万亩。横陈在都市里,一座座冰冷的水泥建筑遥相呼应,柏油路几乎铺遍了整个校园。现代的物质生活气息充斥其间,那想象中的优美人文气息已荡然无存!

当今的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已经远远落后于八九十年代以前的大学生。许多招聘单位都对应届生抱有成见。难怪有的毕业生说四年大学,不知道是我上了大学,还是大学上了我。真是绝好的讽刺!

究竟是大学生的自身原因,还是学校的原因,还是教育方法教育体制的弊端……为什么当代大学生大大逊色于以前?高校太多了,中专升级为大专,大专升级为本科,本科升级到什么211、985。高校在华夏大地上遍地开花。高考变得易如反掌,只要你不是傻子、呆子、愣子,都可以考上大学。大学几近于平民教育,学历证书如雪片般飞来,大学生早已不再是天之骄子,而是流落街头的求职者。将大学教育变成平民教育是好的现象,只是不要急功近利,要数量不要质量终将自食其果。高校数量激增,学生数量也恶性膨胀,就业压力必然愈加严峻,据权威人士预测,中国将达到失业高峰。

严师出高徒,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各种约束,哪来的优秀人才?而今的大学教育对学生的约束充其量就是一个期末考试,呵呵,搞笑的是考试的内容老师都会以各种方式透露给大家,确保做到考试万无一失。学生的成绩也是老师的成绩。可是还是有人不及格,为什么?他们也想通过,只是一点没复习,哪怕老师已经面授机宜,仍然兵败而归。一句话,没有自制能力,大多都成了网络的俘虏,丧失了进取心!网络世界使他们更加无拘无束,更加没有自制力。高校毕业生撇开能力不说,单说上网,无一不是手到勤来。

教育越搞越不像样,就这还整天想着要合并,要建新校区,要划地皮,有什么资格?学生满意吗?人民满意吗?那些一个个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满意吗?一届又一届的毕业生在外面生活的多么的不容易,可为了不让家里操心,他们强咽苦水,在电话里对自己的困难只字不提,都说生活的很好,一切都很顺利。有谁知道他们此刻真正的心境?又有谁知道造成这种苦果的原因并不是他们不学无术,而是学无所学、学用脱钩。我们用十年寒窗换来一纸薄薄的通知书,而学校以四年的时光让将我们最初的锐气磨洗殆尽!

兴建大学城,理智一些吧。既没有提高教育质量,又使自己陷入艰难的僵局,骑虎难下,劳民伤财。这是任何人都不愿看到的。

探析高校教育质量监控机制论文(热门14篇)篇十

摘要:品牌价值的创造过程,就是争夺消费者心目中,给予特定品牌预留空间的过程。本文研究的着眼点是将品牌形象传播放置在互联网+未来发展的大框架之下进行。这里所谈到的互联网是广义的推动社会形态、传播形态的深层变革互联网技术。“我们将正在不断涌现和发展的技术革命,比如物联网、人工智能机器人、3d打印的通通成为互联网技术,因为这些技术指向同一个方向,人的互通互联和人物,人与物的互通互联,这是互联网发展的内在性”[1]。

关键词:数字生活空间、互联网技术、品牌形象、管理机制。

1、信息实体的生活聚集社区。

在数字生活空间理论看来,作为语义的世界的数字生活空间,各种媒体会逐渐消融。“在数字空间,媒体作为物质工具的媒体肯定是不存在”。媒体是指传播信息,资讯的载体,进行信息传播过程中,从传播者到接受者之间携带和传递信息的一切形式的物质工具。当大家以信息实体的形式生活在互联网上的时候,只存在着一个超级的媒体,整个互联网平台。信息传播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在数字空间中,所有的参与者都是信息实体,但是确实有一些信息实体,类似传统的媒体机构,比如站。也就是说互联网包容媒体形态的传播,但远远超越了媒体[2]“对互联网的研究,不能只停留站在技术和商业的层面。必须思考技术自身的特点,并研究技术同社会的关系,这种研究实际上是一种技术社会学的视角”[3]。

2、品牌形象传播管理的变革要求。

数字生活空间是创意传播管理理论对互联网化信息传播和交流活动的高度概括。“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讲,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是一次堪比蒸汽机技术的变化,它根本在重构一个新的社会形态和社会结构”。所有开创性的技术革新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必然是对个人的日常生活的影响开始的。因此,“对互联网的理解,一定是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切入。于是我们提出了数字生活空间的概念,这一概念从根本上对人类社会生活经验――时间感和空间感的――重新表述[1]”。

企业只有了解互联网所带来的这些变化,才能真正明了互联网带来的挑战,捕捉互联网带来的机会。基于互联网所进行的改变是一种完全“替代式的”的创新变革,根据创意传播管理理论,数字生活空间给企业带来三个方向的变化。

2・1关系的变化。

数字生活空间给企业带来的最根本变化存在于,企业同过去的消费者,也就是互联网空间的“生活者”的关系,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数字生活空间中,企业的身份是生活者,面对共同处于数字生活空间的生活者,企业要随时关注生活者和舆论的各种反应,并且随时进行沟通和服务。数字生活空间的出现已经把企业置放在生活的身边。“企业在这种环境中要获得最理想的位置,必须放下身段,做满足生活的需求的服务者”。底稚活空间,企业与生活者之间的关系变化,是以一种全新的服务为主导的理念,贯穿整个营销传播体系,而服务的目的就是通过在各个环节,不断于生活者创造协同满足生活的需求。企业要适应在服务生态系统中的生存和发展,“一定要成为数字生活空间的生活者的伙伴和街坊,成为生活的服务者”。

2・2营销的变化。

数字生活空间给企业带来的最深刻的变化存在于,作为数字生活空间的服务者,企业(或者称之为数字化服务提供商)要具备两个方向的能力。一是数据库建造能力。二是精准数据服务能力。第一种能力,得益于互联网提供的便捷特性。生活者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信息传播和交流活动,都在互联网这个数字生活空间中得到虚拟的还原和放大。数字化服务是企业面对数字时代挑战进行整体进行的整体性变革。数字服务化就是通过应用互联网技术等数字技术,在超级规模化的人际传播、组织传播过程中重塑企业形态、整合资源、创新流程、创造价值。

正在加速转变的生产方式变革是数字服务化。“在互联网这样一个数字生活空间面对生活者,所有的企业需要重新定位,企业不再是过去那样一种生产的组织,生产的环境,按照过去那种方式没办法适应生活者的这样一种变化”。从目前的商业现象和商业实践观察来看,企业的新变化已经无法在营销层面进行解释。新的问题与现象,需要新的理论和概念。

2・3传播的变化。

数字生活空间给企业带来的最长远的变化存在于,适应互联网时代变化的新型的营销传播,始于一场真正意义上的企业管理革命。互联网技术最重要的就是解决工业社会的信息不对称,可以进行精准的信息匹配。在数字生活空间中,传统营销传播环境中的企业和消费者的关系转变为生活服务者和生活者的关系。这种变化导致了营销传播模式的革命。

在互联网的环境中竞争,企业将进行管理创新,才能够应对互联网的挑战,捕捉互联网提供机会,在数字生活空间中生存和发展。正是由于互联网发展给企业管理,特别是营销传播带来的影响变化,才给予本文主题“品牌形象管理”启发和再思考。毋庸置疑,随着互联网的再成长、再发展,企业的品牌管理将毫无疑问移身于的互联网的“数字生活空间”的苍穹之下。数字生活空间对现有的品牌形象管理模式有何种变革影响呢。根据笔者的对数十位业界品牌管理管理专业人士及品牌管理专业公司的访谈,基本可以归纳如下。

2・3・1拥有了自由表达的品牌形象空间,需要挖掘精准传播的数据潜力。

在数字生活空间,每个人都可以发布内容,传播资源遍布。企业的自有传播资源和可获得的传播资源是面向生活者实施主动形象传播的可控空间。企业与生活者进行精准的、可测量的形象沟通,利用自主传播资源、生活者数据库以及借助搜索平台、垂直平台进行精准传播。精准传播需要以数据库为资源基础,通过数据挖掘,分析生活者生活行为,扫描生活者的兴趣点和关注点。“基于生活者数据库,企业不仅需要与生活者沟通,而且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实现服务主导型的营销传播,并进行生活者关系管理”。生活者数据库和沟通服务平台帮助企业把互联网生活空间的生活者转化为企业的生活者,企业进行形象传播和沟拥有了直接形象传播的自由空间。

2・3・2置身众声喧嚣的形象舆论广场,需要构建规模化人际传播的转型能力。

在数字生活空间中,每一个人都是信息实体。“叙事能够被塑造和外化为‘语义个体或‘信息实体”。在数字生活空间中,企业和生活者共同聚集在同一个场域内,生活在一起,从本色上讲都是生活者,都是信息实体,两者的距离从未如此之近。生活者既是一个整体性的群体概念,又可以是单独的鲜活的个体。在数字生活空间,生活者的头像之下,有在现实空间的产品直接消费者,有品牌爱好者,有竞争对手,也有同产品和品牌不相关的人。每个生活者需求不同,个性相异。每一个人都有权利参与发言,对企业进行观察,发表自己的观点,作为平等身份的生活者,企业必须面对这些评论。万物互联的数字社会,网络社会结构中的节点是每个人每个数字个体。在数字生活空间中,规模化的人际传播成为可能。生活服务者和生活者的沟通和交易是人际传播性质的。(数字空间的)传播不同于大众传播时代的单向传播,也不同于以往局限于地域特征的人际传播,而是一种新的在数字生活空间中的人际传播,它必然是规模化的。从传播学角度讲,这是一个人际传播的时代,它取代的是大众传播时代。

2・3・3融进万民直播传递信息的时代,需要全天候的形象传播管理机制。

互联网发展到web2・0以后,“互联网同传统媒体不同的、真正属于自身的独有特质越来越多地呈现出来,个人成为信息交流传播的中心”。数字生活空间中每个人都随时接收信息,随时通过谈话聊天,通过,各种形式又发不出信息。当一个信息出现以后会迅速蔓延到整个互联网,现实生活中空间的距离消失了。企业从来没有在这种传播环境中生存过,企业的行为被放置在无数双眼睛的关注之下,并且每个人都可以随时谈论企业行为,对企业行为做出评价,发布企业动向。直播时代,首先成为企业的危机时代。在数字生活空间,企业应该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究极体,要随时感受外界的变化,迅速进行调整,并迅速进行反应。传播由此成向管理转向。作为服务生活者的关系,一定是更具弹性和灵活性的,对速度的要求要远远超过以往,并且这个过程是不断循环的。企业必须应对这个变化,从组织机构和管理架构上进行调整。

3、品牌形象传播体系的关键要素。

互联网改变的是社会形态,推动社会“走出工业化”,促进信息自由流动、公开分享。当然,数字社会的变革,不是一蹴而成的,随着技术的迭代而不断升级。在北大教授陈刚提出数字革命三段论。第一个阶段是传播方式的变革,第二个阶段是生活方式的变革,第三个阶段是生产方式的变革。第一阶段传播方式的变革,面对是企业传播微观管理和互联网传播特质宏观变化的匹配和对接。从传播变化上讲,数字社会的当传播升级为管理,甚至战略管理后,必然要带来传播主体传播组织者的管理变革。

从宏观层面,传播管理“着眼于传播行为的过程化管理,以预测、解释、引导和秩序为其管理手段,管理目的是指向传播的均衡价值、安全效益和社会效益”。从微观层面,传播管理实际上是传播行为、传播信息的过程化管理,强调信息对信息行为人的价值影响和信息的这个影响过程各要素之间的联动效应。

根据笔者对创意传播管理论的梳理,结合形象传播的具体实际考察,形象传播管理涉及五类要素管理:内容要素、技术要素、流程要素、主体要素、平台要素及其他综合要素。

3・1主体要素。

“企业是传播管理的主体”这一论断同样适用于品牌形象的传播管理。互联网推动心商业形态“去中介化”。“在数字服务时代,生活空间逐渐数字化。数字环境中,企业可以直接面对消费者,中介环境淡化甚至消失,其他的环节成为辅助服务的过程”。首先被取代是帮助企业与消费者进行规模化沟通的大众媒介。理论上讲,当数字化生活空间的.形成使得企业与用户可以零距离接触时,原先作为中介的经销商、分销商和媒体及广告代理公司回消息,或者退到外围提供支持服务。在数字化沟通的生活空间下,由于技术替代、客户替代,大众传媒时代的形象传播机构如公关公司、媒介关系公司、舆情监测公司,不能实时了解企业动态,不能主动解决企业需求。面临着转型或者退出的状态。企业成为形象日常管理和机会传播的主体,从传统的“幕后甲方”直接成为互联网生活者“沟通伙伴”。作为互联网形象传播主体的企业,需要面临的不仅是外部任务,同样要思考:在数字生活空间,如何保证内部组织架构的沟通协调和资源整合,尽快能够适应数字生活空间营销传播的需要。

3・2平台要素。

互联网作为整体的媒体平台,提供品牌形象传播的综合解决方案。在大平台之下,共生着不同类别、不同功能、不同专业的互联网子平台。比如,新闻公共平台、社群沟通平台、信息数据平台、智能分析平台等。正是由于众多平台的公开、开放特性,作为形象传播主体的企业才可以借用数字社会的传播资源,整合形象内容,实施形象传播管理。

3・3技术要素。

互联网发展的动力是技术的推动。要实现面向互联网时代品牌传播管理,必须有相应的技术的支持。]有技术的支持和跟进无法面对数字生活空间的迅速变化的海量信息内容。“传播管理办公技术系统把企业相关的海量的碎片化的网络信息进行采集筛选和整合,通过智能语义系统动态的对文本信息进行内容分析,作为企业的神经中枢,为相关部门的经营管理提供信息和策略支持”。有两点比较突出,一是智能化的语义分析和数据挖掘技术,对大量的文本信息进行内容分析,判断企业相关内容的关注度、内容的情感导向,对企业经营管理多个方面的策略制定支持;二是借助客户触达构建数据库,数据库建设是数字生活空间为企业带来的全新机会。通过与分析和监测技术,最终形成两大数据库,一是生活者数据库。二是内容数据库。生活的数据库和内容数据库,进行数据挖掘策略分析和沟通传播的基础。“新技术的研发,始终是创意传播管理的推进动力,企业实现自身品牌的实时监控,发现品牌危机中探挖掘沟通元,实现以生活者的协同创意更环节,都离不开研究公司提供的专业研究和监测系统”。品牌的形象管理和形象传播同样符合上述的判断和论述。

3・4内容要素。

对于企业而言把握数字生活,接触生活者和服务生活者,需要两条线,“一条线数据,另一条是内容”。形象内容的生产和内容的触达是品牌形象管理内容要素的关键的两个方面。内容生产的信息来源多样、表现形式丰富,核心在于“互联网化”,能够与数字生活空间的生活者产生共鸣。借用创意传播管理中的“沟通元”概念,形象传播必须在品牌基础定位的深刻理解之上,进行“形象沟通元”创意分解和构造,形成具有和生活者可以连续对话、互动沟通的形象传播;形象内容触达要选合理合适的发送平台,激活生活者的协同和互动兴趣,复制、分享、评论或者二次创意,根据监测反馈,实现形象传播内容二次或优化发送。

3・5流程要素。

形象传播的流程要素在于协调内部和外部的工作链条,实现资源的统一整合。特别是企业内部,在数字生活空间,各部门不再是单兵作战,更需要彼此之间的沟通协调和资源整合。传播管理部门,预期企业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传播管理部门的信息发布和反映,需要其他部门的支持。“企业在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要想符合生活者全方位的要求就必须更加多样化,更加专业,这些信息的发布不能只有传播管理部门参与,信息的来源应该是企业的产品服务和营销的各个部门”。另一方面讲,生活者反馈的品牌信息涉及众多方面,传播管理部门需要企业其他部门共同决定沟通内容,更多形象危机处理期间,生活者的需求不是传播就可以解决,需要采取生产性或者业务性跟进解决,这些必然要用流程进行规定和约束。

4、品牌形象传播管理模式模块搭建。

在数字生活空间,传播已经成为一个企业的发展的最核心环节,传播辐射到了企业发展的所有层面。传播成了战略和管理层面的问题。

数字空间格局下的品牌形象传播管理,是在对数字生活中品牌的信息和内容管理基础形成的管理模式。通过数据监控、评判和分析品牌形象的空间状态,创造形象沟通元,依据内容生产和内容分发流程,与数字生活空间的生活者进行沟通、交流,不断创造和积累有关产品和品牌有影响力的积极的内容,促进生活者的信息认知和情感认同,形成关于品牌形象的良好认同。

根据上文对品牌形象传播适应变革及关键因素的解读,本文对数字空间下的形象传播管理模式进行了搭建。

品牌形象管理的模式框架基本描述为:形象传播管理者通过对数字生活空间的信息监测,依据量化评判指标,对品牌形象状态形成三种情形的基本判断,根据状态描述启动传播管理流程机制,从现有内容数据库出发,经数据智能分析,形成形象传播策略,和“形象传播沟通元”,据此为基础,启动与空间生活者的规模化人际沟通。根据沟通反馈的效果,启动回馈机制,二次研判审核目前状态。上述流程都是在资源管理,包括数据库和平台资源下完成的(见图1)。

5、数字生活空间品牌形象常态塑造。

品牌形象传播的人际传播模式,理论支撑来自对数字生活空间商业形态变化的判断和论述。

互联网解决的是工业社会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完成了对大众传播规模化但缺乏个性的最后“围剿”。万物互联的数字社会,网络社会结构中的节点是每个人每个数字个体。在数字生活空间中,规模化的人际传播成为可能。传播不同于大众传播时代的单向传播,也不同于以往局限于地域特征的人际传播,而是一种新的在数字生活空间中的人际传播,它必然是规模化的。从传播学角度讲,这是一个人际传播的时代,它取代的是大众传播时代。

“数字生活空间包含所有类型的传播,但是其中最重要的是对人际传播的扩大和张扬。在数字生活空间中,各个数字化的主体的沟通与交流基本上都属于人际传播的范畴”。在互联网上,人际传播成为主导。它超越时空,人与人的关系模式正在被重塑。

在数字生活空间中,企业完全可以生活服务者的身份一对一贴身服务生活者。这种“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就是规模化的人际传播”。规模化的人际传播解决了大众传播时代个性化与规模化的矛盾。

在数字空间内,一方面利用大数据技术把基于用户画像的精准信息推送,同时为解决“信息茧房”对公共信息的接触不足矛盾,品牌传播可以借助公共传播平台,实现广泛的公共讨论。每个话题都可以在“舆论广场”进行讨论,在某种意义,回归到传统的口碑传播时代。

数字市场中的商业逻辑从人和商品的关系,转换为人与人的之间的管理。这种关系是更为全面、整合和真实的。在数字生活空间,生活服务者与生活者可以实现规模化的人际沟通。基于人际传播的模式,品牌形象常态传播在数字生活空间有了出发点(见图2)。

获取生活者的口碑成为生活服务者塑造品牌形象的核心,似乎回归到大众传播之前的时代。“在社会化媒体时代,或者说在数字时代,口碑越来越重要,其真正的逻辑在于,社会化媒体或者说互联网技术带来的结果,是对人际传播的扩大和张扬。互联网上人际传播一个明显表现就是口碑,企业作为一个主体,成为参与人际传播的一方,这时平台似乎还是品牌,但是品牌建构的逻辑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通过对数字生活空间下品牌形象传播变革的自我革命描述,对数字化空间对企业的变革为牵引动力,对形象传播体系中的五大关键因素进行了解读,从而搭建了数字空间下品牌形象管理的机制模式。

参考文献:

[1]、陈刚,王雅娟・超越营销:微博的数字商业逻辑[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

[2]、陈刚・创意传播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探析高校教育质量监控机制论文(热门14篇)篇十一

首先是自由扩大化带来的管理松懈。民办院校提倡自由式发展,鼓励学生张扬个性,老师们不得压抑学生们的想法。问题就这样诞生了。政策宽松,要宽松到什么地步?课堂自由,老师要怎么控制课堂纪律?更为棘手的是,这些民办院校招生没有国立学校那么有知名度,成绩高的学生不是很多。这些学生的自制力本身就不太高,如果再不严格管理,就会出现校园学习氛围不浓厚,学生生活状态散漫,甚至荒废学业的现象。太严格又会束缚学生自身个性的发展与潜能的发挥。如何做到宽严有度是当今民办学校工作者面临的重要问题。其次,管理部门各级之间的不协调,对学生教育与日常生活管理没有系统的方案。这就很容易造成学生们在执行老师任务时混乱分心,对老师而言也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计划,这不仅是民办院校的观念问题,更是教育与管理的`不合理。要想民办院校能够得到长远的发展,改变这种面貌刻不容缓。第三,民办院校有着高学费的传统。这个我们无法改变。作为民办机构,本身就不如国家机构有福利,他们是真正靠升学指标在招生。而且,他们的教学设施更加完善,生活环境更加优美,这样就吸引了大量的富家子弟。家长们把孩子送到学校本是想让他们接受更加正规的教育,同时少受些苦。但是将这样一批富二代放到一起,难免就会产生攀比现象,拉帮结派更是严重。时间久了,老师们对这些二世祖也无能为力。这样一来,民办院校当时创建时候的办学目标就形同虚设,缺少了教育的实效性,培养出了一批贪图享乐,生活糜烂的孩子。面对在家长们的呵护下成长起来的学生,民办院校必须设立相关的制度来锻炼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

二、创新管理机制的对策。

长期的研究与实践表明,传统的管理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我国教育的现状。要想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必须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与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现状相结合,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的民办院校管理机制。首先,我们要采用民主化管理模式,将教育部门与管理部门紧密结合,不能让管理脱离教育,教育也要时时刻刻服从管理。以往的模式就是一家独大,统一指挥其他各个部门,这样的决策很容易脱离教育实际。改革之后我们要把需要制定的计划或者统筹的方案摆到桌面上来。各个部门协调合作,保证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合理性。其次,我们不仅要看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把素质教育真正的落实到教学中。加大平时成绩在考试中所占的比重,同时以学分制计量作为学生思想教育和平时表现的成绩。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对于他们个人高素质的养成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最后,我们要增加一些特色课程,吸引同学们的兴趣,要引进高科技的手段丰富教学方法。比如,采用课上讨论、互相提问、个人讲座等形式,让同学们充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三、结语。

我国民办院校起步较晚,虽然在近几十年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是由于历史短,生员结构复杂,使得民办院校的教育管理机制一直存在着很多问题。不得不说,近年来民办院校在为我国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但是随着规模的扩大,对社会进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受到大众关注的程度就在逐年的上升,所以那些以往可以忽略甚至影响不了大局的教育管理问题就被无限的扩大化。要想我国的民办院校真正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创新教育管理机制势在必行。

探析高校教育质量监控机制论文(热门14篇)篇十二

信息素养教育是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等为宗旨的一系列教育,本文介绍了信息素养教育的内涵和信息素养教育的'积极意义,并从构建我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标准入手从四个方面提出了高校在开展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建议.

作者:王旭作者单位:长春师范学院图书馆,吉林长春,130032刊名:信息系统工程英文刊名:chinacionews年,卷(期):“”(12)分类号:g64关键词:高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

探析高校教育质量监控机制论文(热门14篇)篇十三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性工作.大学新生心理健康专题教育是高等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及时地对大学新生开展学科专业教育,可以让学生在未来的四年大学生活中更加自觉、更有组织性、卓有成效地安排完成的大学学业,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和才能,从而为未来的发展打下最坚实的基础.

作者:韩小祥齐平蔡宝鸿作者单位:广东药学院,广东,广州,528458刊名:文教资料英文刊名:dataofcultureandeducation年,卷(期):”"(23)分类号:g64关键词:大学新生入学教育适应性教育心理健康专题教育注意点

探析高校教育质量监控机制论文(热门14篇)篇十四

1.说出与新同学打招呼的方法。

2.说出同学间常见的矛盾及产生的原因。

3.说出解决试这些矛盾的方法。

成长教育。

一、会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1.说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好处。

2.说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原则和方法。

3.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

二、说出参加学生社团的利与弊及应对方式。

1.说出参加学生社团的利与弊。

2.说出解决学习与社团工作冲突的方式。

三、合理分配学习与工作及娱乐的时间。

1.说出合理分配时间的重要性。

2.说出合理分配时间的方法。

四、说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1.说出常见的几种学习方式。

2.说出这几种学习方式适合的人群。

3.说出自己适合的学习方式。

专业教育。

一、说出自己专业的特点、它对学生的素养要求以及它的就业前景及师资力量。

目的分类:言语信息。

1.说出自己所学的专业的特点、优势及师资力量。

2.说出本专业对学生的素养要求。

3.说出本专业的就业方向及前景。

二、说出转专业的`一般原因、利弊、条件、程序及要做的准备。

1.说出常见的转专业的原因。

2.说出转专业的利弊。

3.说出转专业的基本条件。

4.说出转专业的基本程序。

5.说出转专业前要做的准备。

三、说出辅修双学位的原因、条件、程序及要做的准备。

1.说出常见的辅修的原因。

2.说出辅修的利弊。

3.说出辅修的基本条件。

4.说出辅修的基本程序。

5.说出辅修前要做的准备。

爱校教育。

一、说出学校的历史、办学理念、师资力量、品牌活动、杰出校友。

目的分类:态度技能言语信息。

1.说出学校的办学历史。

2.说出学校的办学理念。

3.说出学校的师资力量。

4.说出学校举办的品牌活动。

5.说出本校的杰出校友。

二、说出学校学生手册上的基本内容。

目的分类:态度技能言语信息。

1.说出学校学生评估奖励的相关规定。

2.说出学校学籍管理的相关规定。

3.说出学校违规处理的相关规定。

4.说出学校资助管理的相关规定。

5.说出学校日常生活管理的相关规定。

心理健康教育。

一、正确应对常见的心理困惑。

目的分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

1.说出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2.说出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3.说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

二、说出学校现有的心理健康援助途径。

目的分类:言语信息。

1.说出心理健康援助的方式。

2.说出本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所在地及联系方式。

3.说出本校心理咨询室的地点及开放时间。

三、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目的分类:态度技能。

1.说出大学生恋爱的利弊。

2.说出大学生正确处理恋爱与学习的重要性。

3.说出大学生处理恋爱与学习的方式。

4.说出大学生恋爱中常遇到的问题。

5.说出解决大学生恋爱中所遇到的问题的方式。

四、说出性健康的基本常识。

目的分类:态度智慧技能。

1.说出性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2.说出大学生性行为的高发的原因。

3.说出大学生面对性行为该持有的正确态度。

4.说出大学生该知道的基本性常识。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计划版(优秀20篇)

    教学工作计划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灵活调整教学方式和教学资源。下面是一些优秀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本班学生通过近六年的学习,对语文学

    实用单位承诺书(优秀22篇)

    单位是一个集体,是由一群人员按照一定的制度组成的工作组织。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优秀单位的运营模式和管理实践。为了更好的树立单位对外形象,更好地打造单位的品

    企业内个人辞职申请书(汇总16篇)

    辞职申请书是向公司说明个人不再继续在该公司工作的意向,需要注明离职日期与离职原因。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辞职申请书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和帮助

    新学期高三学生代表的发言稿(热门21篇)

    发言稿可以通过文字的方式来表达演讲者的观点和意见,使得演讲者在快速演讲的过程中更加准确和精确,避免因口误而出现误解。最重要的是,勇敢地尝试撰写和演讲发言稿,相信

    学校纪念建党周年活动方案(专业15篇)

    一个周密的活动方案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节约时间和精力。活动方案七:文艺演出活动——"艺术盛宴,激发创造力"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广泛开展系列活动,充分

    大班体育追追乐教案反思(精选19篇)

    大班教案能够帮助教师关注每个幼儿的学习进展和特点,个性化地指导他们的学习,提高教学效果。推荐给大家的这些大班教案范文,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值得大家一起来学习。

    教师节老师演讲稿三分钟(通用21篇)

    一篇优秀的教师演讲稿需要具备逻辑性强、语言简练、重点突出等特点。现在,请大家共同阅读一篇经典的教师演讲稿,体味其中的教育情怀和担当精神。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幼儿园春游活动总结家长(热门24篇)

    活动总结是对一次特定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客观概括的文稿,它能够帮助我们回顾和总结活动中的成功和不足,为以后的类似活动提供经验和启示。看过这些精选的活动总结范文后

    顶级教师教育论文(优秀20篇)

    范本可以为我们提供好的写作思路,使我们在写作时更加得心应手。范文范本是为了提供给学习者一个参考和借鉴的样本,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写作的技巧和规范,我觉

    档案专业个人实习报告范文(24篇)

    在实习报告中,我们可以对自己在实习中的表现和成长进行客观评价和分析。在这里,我们整理了一些实习报告的经典句子,供大家在写作过程中参考和借鉴。教材中的例子,这样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