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五年级丝绸之路的教学设计大全(23篇)

时间:2023-12-18 作者:紫衣梦

教学计划是教学过程的指导蓝图,对教师和学生都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一些学校和教师编写的教学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使用。

最新五年级丝绸之路的教学设计大全(23篇)篇一

教学目的:

1.会认九个生字,正确读写"古朴典雅、矗立、栩栩如生、飘忽、戎装、不计其数、浩浩荡荡、高擎节杖、五彩缤纷、助兴、美轮美奂、遐想"等词语。

2.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3.读懂课文内容,指导学生从古丝绸之路的故事中体会当年东西方商贸、文化的交往和繁荣景象。

4.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1.师生各自搜集古丝绸之路的图片文字资料和其他相关资料。

2.了解丝绸古道上的风土人情。

3.阅读段万翰等编著的《世界五千年》。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古丝绸之路上的故事情景,感受东西方文化、商贸交流的繁荣。

2.了解丝绸之路在东西方发展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谈话,激发兴趣。

1.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2.课前大家搜集了关于丝绸之路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现在请大家介绍一下自己对"丝绸之路"的了解。

学生交流教师及时点拨引导: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图书馆、报刊杂志等途径来搜集自己学习所需要的资料,另外课文后边的资料袋里也为我们介绍了很多知识,我们在预习课文时要充分利用它。

3.是啊,我国的西部这条丝绸之路不仅享誉世界,而且它的沿途有着美好的自然风光,更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

二、欣赏石雕,激发想象。

2.播放课件(由课文中的插图和教师自己搜集的图片组合而成),生边观察,边与同桌叙述。

3.指名学生描述自己所看到和想到的情景。

4.今天,这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就矗立在西安市的玉祥门外,作者也对它们进行了简单的描写。请你打开书,自己读一读。

5.生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6.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栩栩如生、矗立、飘忽"的理解。

三、深入了解,明确意义。

1.在漫漫黄沙中,一条丝绸古道从古都长安向远处延伸,一直延伸到罗马。商旅的频繁往来促进了亚欧各国与中国的友好往来。这巨型石雕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师板地图促进理解)。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4.小组交流:

(1)这些骆驼背上驮着的是些什么?你还有什么补充?

教师适时板书: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动物植物友好往来共同发展。

(3)哪些人和这条丝绸之路有关?结合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谈一谈他们的故事。

5.全班交流。

6.教师可补充讲述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所经历的故事,让学生感受丝绸之路形成的艰难,以及张骞所做出的贡献。

四、回顾往事,追忆历史。

1.浏览课文第2至12自然段。思考课文介绍了些什么?再用简洁的语言叙述一下这部分的主要内容。

2.学生交流这部分的主要内容。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交流适时板书:迎接--见面--赠礼--表演。

建议:小标题也可由学生自己拟定。如:这部分课文讲了哪些具草原风情画体的内容?你能用简单的语言概括出来吗?然后根据学生的概括板书。

3.再读课文,思考:文章哪些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把自己的体会写在课文的旁边。

4.全班交流。

(1)"将军骑在高头大马上,身后兵马不计其数。这浩浩荡荡的大军奉安息国国王的命令,正在迎候远道而来的友好使节。骑兵迅疾分列两队,一左一右,摆成夹道欢迎的阵势。乐队奏起了军乐,人群一片欢腾。""将军翻身下马,立正高呼:'本将军奉命率官兵欢迎大汉国使者!'"。

从这些描写安息国军民隆重的欢迎仪式的句子中感受他们对汉朝使节的尊重,体会到两国的友好往来。

(2)"打开包袱,各色绫罗绸缎,五彩缤纷。打开一看,里面装着许多特别大的鸟蛋,每个足有斤把重。这是当时中国没有的鸵鸟蛋。"。

从这些描写中了解当时彼此交流的物品。

(3)"魔术师的精彩表演,让在场的人们看得惊呆了。"感受西域独特的文化艺术,以及他们对汉朝来使的尊重。

……。

建议: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要及时把自己体会到的感情通过朗读传递出来。可采用个人读、有相同感悟的学生一起读和全班齐读的方式。

五、总结全文,畅谈感受。

1.得到安息国军民的盛情接待,中国使者发出怎样的感慨?学生齐读。

3.学生自由谈感受或体会。

板书设计:

西域--------------------------中国。

(商贸、文化交流)。

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动物植物……。

友好往来---------------共同发展。

迎接--见面--赠礼--表演。

课后作业:

1.朗读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

2.摘抄文中好词佳句。

3.继续阅读了解历史上与丝绸之路有关的著名人物的故事,并准备讲给同学和父母听。

4、阅读教师推荐的《中国通史故事》中的《张骞通西域》。

教学提示: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而且跨越时空、内容丰富。本课时教学是在学生充分预习课文的基础上来设计的。因此本课学习之前的预习必不可少。建议课前预习从以下方面着手:1.广泛地查阅资料,了解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如:丝绸之路的历史,曾经的文化、贸易,丝绸之路的地图,丝绸之路上的名人佚事等。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2.熟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现实--回忆--现实。尤其要多读课文中跨越时空的汉代往事,了解历史,读通课文。这一过程重在培养学生的浏览文章和概括内容的能力。

教学中以资料交流引入,以看图说话激qing,再以读课文后部分为线索,让学生从书和资料上深入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最后在阅读历史故事中思想得到升华,并畅谈自己的感悟。对于文中多处场面描写,可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并配合想象来理解。

针对略读课文这一特点,教师应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和交流,尽力当好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促进者。

最新五年级丝绸之路的教学设计大全(23篇)篇二

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古代的丝绸贸易,骆驼与商旅的情形,我们没有机会再看到。而现在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的巨型石雕,在默默地给我们讲述着丝绸之路上那古老而美丽的故事。

《丝绸之路》这篇课文以历史记载过的一个小故事引入,让学生了解到中国丝绸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随后通过详细叙述张骞通西域的故事,向读者介绍了丝绸之路开辟的过程。最后点明了丝绸之路发挥的巨大作用~~“它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课文第四自然段是一个过渡段,它巧妙地把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这两部分内容衔接起来。

1.认识“矗凹”等七个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说出这条路被称为“丝绸之路”的原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让学生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学会收集、整理、加工信息,能从网上查阅关于丝绸之路的其他知识,能用简洁的话介绍,从而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

丝绸之路的价值。

教师准备:搜集丝绸之路地图、资料等。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一、交流资料,引入新课。

1.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你们知道了有关丝绸之路的哪些知识?请拿出来我们做以交流。

(1)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各组互相补充,教师随机给予评价,并对认真搜集资料的学生给予鼓励。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张骞与丝绸之路的资料,使学生了解这是联系欧亚两洲的一条交通大道。

2.这篇文章的题目《丝绸之路》,那么看了这个文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此时同学们一定迫不及待的想要到丝绸之路上看看,好,现在我们就一同进入课文之中。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2.读后交流: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三、感悟课文,积累语言。

学习第1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思考:你从这个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2.全班交流。

(1)丝绸之路的巨型雕像,矗立在西安市的玉祥门外。

(2)由这幅巨雕,联想到当年丝绸之路的商旅不绝的场面。

(3)抓住精神饱满、栩栩如生、满载货物、商旅不绝等词语想象当年丝绸之路的络绎繁华的场面。

(4)指名读这一自然段。

学习2~13自然段:

1.默读课文2~13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作者在遐想古丝绸之路上与安息国互赠礼品的那一幕,你受到了什么?丝绸之路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从哪里感受到的,划一划,读一读。

2.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指导朗读,并且让学生明确以下内容:

(1)从“不计其数”“浩浩荡荡”“夹道欢迎”“一片欢腾”等词中,体会安息国欢迎场面的隆重。

(2)从两国使者的互赠礼品的场面描写,体现了这条路是中西方友好的往来之路。也体现了这是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之路。

(3)张骞的两次出使西域,奠定了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使他们能够互通有无,赞扬了丝绸之路,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4.指导学生朗读这一部分内容,边读边想象当时那种热闹繁华的场景。体会丝绸之路的伟大意义。

5.同学们在课前收集资料的时候,已经了解到张骞在开发丝绸之路是历尽了千辛万苦,但可以说他创造的是一条伟大的路,那么,此时的,面对这伟大的创举,最想说些什么呢?把你的想法和你的同学交流一下,并说出来。

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省略的内容会是什么?

这不尽的遐想可能是什么?你也来想象一下,说一说,并写下来。

四、体会写法感读课文。

1.读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体会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在体会一下文章的首尾与中间一部分的联系。

3.再一次品读全篇,感受丝绸之路的伟大历史意义。

五、师生总结,明确文章主旨。

同学们,通过学习课文我们知道了,是张骞这位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用他毕生的精力,经历了千辛万苦,打通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路,使中国和中、西亚各国在经济贸易方面有所往来;它更是一座友谊的梁,使中、西亚各国人民对我国的风俗、物产等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它是中国的骄傲。

最新五年级丝绸之路的教学设计大全(23篇)篇三

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古代丝路的线路、交流的内容,及其在古代经济、文化交流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对照古代丝路,了解当代亚欧大陆桥在各国交流中的优势。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能够分析出图中包含的信息,并能将书本中的信息转化到图上;通过对古代丝路和现代亚欧大陆桥的学习,逐步具备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丝路的美丽风光,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达方法,激发了解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兴趣。

1、学习过渡段以及文章前后呼应的写作手法。

2、激发学生热爱西部的思想感情。

多媒体。

一、快乐读书—精彩展示。

演讲《可爱的西部》。

二、激趣导入—揭示目标。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张骞与丝绸之路的资料,使学生了解这是联系欧亚两洲的一条交通大道。

2、这篇文章的题目《丝绸之路》,那么看了这个文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预测:

﹙2﹚那是一条怎样的路?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我想,此时同学们一定迫不及待的想要到丝绸之路上看看,好,现在我们就一同进入课文之中。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2、读后交流: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作者先描写了陕西西安市的巨型浮雕,然后阐明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最后遐想不同两国互赠礼品的友好场面)。

四: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学习第1、2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思考:你从这两个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2、全班交流。教师指导学生明确以下问题:

(1)中国的丝绸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2)外国人把中国称之为“丝绸之国”;

学习3—7自然段:

2、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指导朗读,并且让学生明确以下内容:

(2)从“日夜兼程”能体会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不辞辛劳;

(3)从“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等语句中,体会到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坚定信念以及他的深深的爱国情怀。

(4)从“张骞向汉武帝介绍了西域各国的方位、人口、兵力、风俗、物产、相互关系以及对汉朝的态度”中我们能感受到张骞此行虽历尽艰辛,却也收获颇丰。

4、指导学生认识过渡段并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1)自读第四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的前三句话和哪一自然段的意思联系紧密?

(2)全班交流:和第三自然段意思联系的紧密。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是疑问句“中国丝绸究竟是怎样运到欧洲去的呢?”第四自然段前三句话回答并解释了这个问题。

(3)设计提问: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讲了什么?和下面几个自然段有什么关系?

(4)全班交流:最后一句话点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后面几个自然段则讲了开辟的'过程。

(第四自然段巧妙地把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衔接起来,即前半部分讲的是上面一个自然段的内容,后半部分则和下面自然段的内容有关,我们把这样的自然段称之为“过渡段”。)。

(5)齐读3—5自然段,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学习第8自然段:

1、默读第八自然段并思考:丝绸之路的作用是什么?请用——画下来。

2、全班交流:丝绸之路的作用——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发展的纽带。

3、齐读这一自然段,再次明确丝绸之路的作用。

五、积累—拓展延伸。

六、回顾知识—总结提高。

同学们,通过学习课文我们知道了,是张骞这位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用他毕生的精力,经历了千辛万苦,打通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路,使中国和中、西亚各国在经济贸易方面有所往来;它更是一座友谊的桥梁,使中、西亚各国人民对我国的风俗、物产等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它是中国的骄傲。

丝绸之路—东西方友谊交流之路。

东西方经济交流之路。

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

最新五年级丝绸之路的教学设计大全(23篇)篇四

《丝绸之路》这篇课文先以一个小故事点出了中国丝绸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接着讲了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历尽千辛万苦,献出了毕生的精力打通通往西域的道路,开辟丝绸之路的历史过程;最后点明了丝绸之路发挥的巨大作用――“它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要求会写7个生字、会认的10个字。

3.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4.运用“金钥匙”介绍的方法默读课文复述课文。

5.通过反复读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并学习运用这一写法。

2.学生搜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故事、常识性知识等)。

1.板书课题并提问:读了课题你有哪些疑问?

(什么是丝绸之路?那是一条怎样的路?围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

2.交流有关丝绸之路资料。知道有关丝绸之路的哪些知识?请拿出来我们做一交流。

(1)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各组互相补充,教师随机给予评价,对认真搜集资料的学生给予鼓励。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2.读后交流: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3.检查学生读文情况。指名逐自然段朗读:要求字音准确、声音洪亮。(其余学生认真倾听,听后根据要求评议。)。

学习第1、2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思考:你从这两个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2.全班交流。随机指导学生明确以下问题:

(1)中国的丝绸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2)外国人把中国称之为“丝绸之国”;

(4)齐读这两个自然段,再次体会我国丝绸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学习3―7自然段:

2.学习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指导朗读,并且让学生明确以下内容:

(2)从“日夜兼程”能体会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不辞辛劳;

最新五年级丝绸之路的教学设计大全(23篇)篇五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2、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阅读赏析,理解含义较为深刻的句子,学习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从课文具体的语言文字中,体会解放军战士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仍旧和时光老人回到那难忘的1998年,和人民子弟兵一起深入抗洪第一线,打响这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请用朗读来表达你们的热情。学生齐读课题。

2.学过这篇课文,你脑海中浮现哪些词语?齐读黑板上词。

二、学习新内容。

(一)、学习第一部分。

1、从这部分中你知道了什么?(情况非常危机)。

2、此时此刻真是——万分危急!(课件:课文)课文中用了三个“告急”,三个“!”,还有一个“……”,让我们感受到了情况的万分危急。你能把这种情况读出来吗?指导朗读,齐读。

3、灾情就是命令,灾区就是战场。(课件:课文)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齐读)。

4、小结:此时此刻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胜利!几十万解放军官兵和几百万人民群众一起打响了一场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

(二)学习第二部分。

在这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中,涌现出了许多感人的事迹。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九江的大堤上看一看。

学习活动一:

过渡:一个个画面都深深的触动了我们的心,那下面我们按照顺序来说说你所看到的感人画面。

1.学习事迹之一:大堤抢险。

(1)交流感受。

a.“四百多名·········出现了。”(体会到子弟兵救援神速)。

师:你对哪个词感受最深?生:从“顿时”“一声令下”“上”感受到官兵行动迅速。

师:是啊!他们在与洪水抢时间呢!请你再读这句话。

师:谁还有补充的?生:我从“一条长龙”感到了人多。

师:那这长龙是谁?不错,人民子弟兵。第一自然段也有一条“暴怒的巨龙”,又指谁?生:奔腾不息的长江水。

师:看来这是一场龙与龙的决战,这样的战斗必定会是气壮山河的。谁还想读?

b.“官兵们肩扛……..他们全然不顾………..”(体会到战士们意志坚强,奋不顾身的精神)。

师:看看这沙包,每袋足足有一百多斤重,请你再读第一句。(这沙包真是沉呀!)“穿梭”你体会到了什么?哦,官兵们行动快呀!

师:战士们这样就是因为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生:大堤,保住大堤。

生:读有的为了行走快捷,索性赤脚奔跑起来。

师:索性是什么意思?(干脆。)你再读读,干脆点!读得真好。赤脚奔跑,因为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一起说,大堤,保住大堤。请你读接下来这句。

师:嶙峋是什么意思?

生:山石突兀、重叠。

生:齐读“大堤,保住大堤!”

c、出示“狂风卷着巨浪猛烈地撕着堤岸,战士们高声喊到:‘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一个个奋然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

生:团结。

师:当时情况怎样?说明了什么?

生:坚强、不怕牺牲,面对困难、危险的勇敢无畏。

师:(板书:英勇无畏)战士们对困难的蔑视,这更是乐观的精神呀!(板书:乐观)。

师:这样的场面用文中的对联就是:(出示)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

过渡:子弟兵是那么的让人敬仰,让我们一起来回顾那惊心动魄的场面吧!

(2)播放视频,身临其境体会战士的心情。

谈感受。

(3)带着感受练读,指名读。

(4)播放音乐齐读。

2、感悟“铁汉本色”

过渡:是啊!如果说刚才描写的是一组抗洪抢险的群英图,那么第四自然段就是对黄晓文的大特写.这就是点的描写,而上面描写的叫面,在写作中,这叫点面结合,我们以后在写作中还要加以学习)。

学习活动二:

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向小组成员介绍黄晓文事迹,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1)同学们,在黄晓文的事例中,你又感悟到了什么呢?(生:黄晓文有钢铁一样的坚强的意志,黄晓文不愧是铮铮铁汉)(好,我们看)。

2)这是一组什么描写?哪些字比较重要?出示:(咬牙、拔、扯下、捆、扛、爬……)。

3)把“拔”,这是怎样地拔?(课件将“拔”放大)。

(用力地拔、迅速地拔、坚定地拔……),。

4)我们再来读读这个句子,你一定有感觉,一定有体会,谁来读?

5)带着这种感觉我们一起来读。

小结:黄晓文拔出的是铁钉,更拔出了人民子弟兵的英勇无畏,这样的铮铮铁汉,我们能忘记吗?(不能)像黄晓文这样的战士仅仅是一个吗?课文是什么说的?(指名说)。

过渡:是的,这样不顾自己安危,心系人们的人数不胜数,下面我们再去认识一些这样的人物吧。

3、学习“勇救群众”的场面。

学习活动三:

请同学们轻声朗读第五自然段,看看战士们的身影都出现在什么地方?小组间分句子读一读。

(1)战士们都救出了哪些人?仅仅这些吗?

(3)欣赏图片。

(3)出示关键词,试背课文。

飞向飞向飞向。

(三)走出战场,情感升华。

过渡:是啊,我们会铭记1998年夏天的这场大江保卫战。这些人们子弟兵你们会忘记吗?齐读最后一段。

1、激情朗读“大江,永远………。”

2、《为了谁》这首歌,唱的就是这群可歌可泣的抗洪英雄,让我们一起再次聆听这首歌,永远记住这群英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五年级丝绸之路的教学设计大全(23篇)篇六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灿烂的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3.感受丝路的美丽风光,激发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师:有一条路,它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出示地图教师根据地图讲述。

师: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驼队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西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它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通道。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今天,让我们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一起认识丝绸之路。

2.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课文。

1.指名轮流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解答上课开始提出的简单问题。

师: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开辟了这条丝绸之路。这条路在历史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它在沟通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方面具有什么样的重要价值呢?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在文中找到依据。

三、精读课文,交流体会。

幻灯出示探究问题。

问题:丝绸之路在东西放物质文化交流方面具有什么样的价值?

1.认真读课文,探究问题。

2.交流体会。

句1:“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从这个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因为有了这条路,从此,两过人民友好往来,互赠礼品,进行经济、贸易与文化的交流。)。

3.默读课后“资料袋”。同学交流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师:老师也有一个小小的资料和大家交流。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执政官恺撒,穿着中国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因此古罗马出现了中国丝绸的热效应。从此以后,罗马城内的豪华市区内就设有专售中国丝绸的店铺。而当时中国的丝绸,全部都是经过丝绸之路进入罗马城内的,而这条路的开辟者就是张骞。

4.齐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说说你有什么体会?

四、总结全文。

古代的丝绸贸易,骆驼与商旅的情形,我们没有机会再看到。而现在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的巨型石雕,在默默地给我们讲述着丝绸之路上那古老而美丽的故事。这是古老的中国西部地区的发展史,而今我国西部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同学们有兴趣,课后可以去做个了解。

最新五年级丝绸之路的教学设计大全(23篇)篇七

1、认识9个生字。读读记记“矗立、戎装、守候、鸵鸟、匕首、贸易、芝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灿烂的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3、激发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达方式,激发学生了解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兴趣。

【教学难点】。

1、学习过渡段以及文章前后呼应的写作手法。

2、激发学生热爱西部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张骞与丝绸之路”资料。

2、学生搜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引入新课。

1、课前同学们搜集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你们知道有关丝绸之路的哪些知识?

(1)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2)集体讨论,小组相互补充。教师给予相应的评价,教师小结进入课题。

2、这篇课文的题目为《丝绸之路》,看了题目你会产生哪些疑问?

引导:什么是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一条怎样的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我想,此时同学们一定迫不及待的想要到丝绸之路上看看,好,现在我们就一同进入课文之中。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2、读后交流: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三、感悟课文,积累语言。

学习第1、2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思考:你从这两个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2、全班交流。教师指导学生明确以下问题:

(1)中国的丝绸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2)外国人把中国称之为“丝绸之国”;

(使同学们知道我国被外国人称为“丝绸之国”,中国丝绸在外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学习3―7自然段:

2、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指导朗读,并且让学生明确以下内容:

(2)从“日夜兼程”能体会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不辞辛劳;

(3)从“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等语句中,体会到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坚定信念以及他的深深的爱国情怀。

(4)从“张骞向汉武帝介绍了西域各国的方位、人口、兵力、风俗、物产、相互关系以及对汉朝的态度”中我们能感受到张骞此行虽历尽艰辛,却也收获颇丰。

小结:通过这一部分的教学,要让学生感受到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所付出的艰辛,感受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4、指导学生认识过渡段并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1)自读第四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的前三句话和哪一自然段的意思联系紧密?

(2)全班交流:和第三自然段意思联系的紧密。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是疑问句“中国丝绸究竟是怎样运到欧洲去的呢?”第四自然段前三句话回答并解释了这个问题。

(3)设计提问: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讲了什么?和下面几个自然段有什么关系?

(4)全班交流:最后一句话点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后面几个自然段则讲了开辟的过程。

第四自然段巧妙地把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衔接起来,即前半部分讲的是上面一个自然段的内容,后半部分则和下面自然段的内容有关,我们把这样的自然段称之为“过渡段”。

(5)齐读3―5自然段,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学习第8自然段:

1、默读第八自然段并思考:丝绸之路的作用是什么?请用“____”画下来。

2、全班交流:丝绸之路的作用——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发展的纽带。

3、齐读这一自然段,再次明确丝绸之路的作用。

四、师生总结,明确文章主旨。

同学们,通过学习课文我们知道了,是张骞这位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用他毕生的精力,经历了千辛万苦,打通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路,使中国和中、西亚各国在经济贸易方面有所往来;它更是一座友谊的桥梁,使中、西亚各国人民对我国的风俗、物产等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它是中国的骄傲。

五、口语训练。

丝绸之路给我国的经济带来许多好处,也是中国人的骄傲,回家问问爸爸、妈妈,他们对丝绸之路了解多少,把他们不知道的讲一讲,他们会夸奖你的。

最新五年级丝绸之路的教学设计大全(23篇)篇八

1、学习过渡段以及前后呼应的写作手法。

2、激发学生热爱西部的思想感情。

2、学生搜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

教学时数1。

1、认识9个生字。读读记记“矗立、戎装、守侯、鸵鸟、匕首、贸易、芝麻”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的灿烂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3、激发学生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1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你们知道了有关丝绸之路的哪些知识?请拿出来我们做以交流。

(1)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各组互相补充,教师随机给予评价,并对认真搜集资料的学生给予鼓励。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张骞与丝绸之路的资料,使学生了解这是联系欧亚两洲的一条交通大道。

2这篇的题目《丝绸之路》,那么看了这个文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预测:

﹙2﹚那是一条怎样的路?

………。

【课外与课内结合,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提出问题。这些都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

我想,此时同学们一定迫不及待的想要到丝绸之路上看看,好,现在我们就一同进入课文之中。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张骞与丝绸之路的资料,使学生了解这是联系欧亚两洲的一条交通大道,这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供感性的认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2、读后交流: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作者先描写了陕西西安市的巨型浮雕,然后阐明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最后遐想不同两国互赠礼品的友好场面)。

学习第1、2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思考:你从这两个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2、全班交流。教师指导学生明确以下问题:

(1)中国的丝绸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2)外国人把中国称之为“丝绸之国”;。

(使同学们知道我国被外国人称为“丝绸之国”,中国丝绸再外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学习3-7自然段:

2、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指导朗读,并且让学生明确以下内容:

(2)从“日夜兼程”能体会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不辞辛劳;。

(3)从“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等语句中,体会到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坚定信念以及他的深深的爱国情怀。

(4)从“张骞向汉武帝介绍了西域各国的方位、人口、兵力、风俗、物产、相互关系以及对汉朝的态度”中我们能感受到张骞此行虽历尽艰辛,却也收获颇丰。

4、指导学生认识过渡段并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1)自读第四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的前三句话和哪一自然段的意思联系紧密?

(2)全班交流:和第三自然段意思联系的紧密。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是疑问句“中国丝绸究竟是怎样运到欧洲去的呢?”第四自然段前三句话回答并解释了这个问题。

(3)设计提问: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讲了什么?和下面几个自然段有什么关系?

(4)全班交流:最后一句话点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后面几个自然段则讲了开辟的过程。

(第四自然段巧妙地把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衔接起来,即前半部分讲的是上面一个自然段的内容,后半部分则和下面自然段的内容有关,我们把这样的自然段称之为“过渡段”。)。

(5)齐读3―5自然段,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学习第8自然段:

1、默读第八自然段并思考:丝绸之路的作用是什么?请用――画下来。

2、全班交流:丝绸之路的作用――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发展的纽带。

3、齐读这一自然段,再次明确丝绸之路的作用。

同学们,通过学习课文我们知道了,是张骞这位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用他毕生的精力,经历了千辛万苦,打通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路,使中国和中、西亚各国在经济贸易方面有所往来;它更是一座友谊的桥梁,使中、西亚各国人民对我国的风俗、物产等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它是中国的骄傲。

丝绸之路给我国的经济带来许多好处,也是中国人的骄傲,回家问问爸爸、妈妈,他们对丝绸之路了解多少,把他们不知道的讲一讲,他们会夸奖你的。

最新五年级丝绸之路的教学设计大全(23篇)篇九

1、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以及开辟的意义。

2、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辛,感受他的坚韧、勇气、智慧、执着和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

3、运用“金钥匙”中介绍的方法默读课文,体会并批注。

教学重点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苦过程,了解丝绸之路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难点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苦过程。

教学准备。

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对丝绸之路有一定的了解。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引入情境。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还记得这条路吗,它东起长安,向西经过漫长的7000多公里,辗转到达罗马各地。这7000多公里又是什么样子呢?看,它长路漫漫;看,它白雪皑皑;看,它黄沙滚滚。让我们一起喊出它那响亮的名字――丝绸之路。

二、略读回忆,整体感知。

师总结: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历尽千难万险。

三、自学批注,潜心感悟。

你从哪里感受到张骞历尽了千难万险呢?请同学们自己从书中找到答案。

四、同桌交流,查漏补缺。

五、班内汇报,文字训练。

(一)条件艰苦。

1、“那时候,交通不便,没有公路,没有铁路,没有汽车和飞机。罗马位于中国西边七千多公里的地方,中间隔着茫无边际的沙漠、冰雪覆盖的高山和偏僻的荒野,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沿途还有强盗和野兽的袭击”。

(1)生读、谈。

(2)对比:

(3)春风都吹不到的荒漠寂野,怎么不让人心惊胆战?再自己读一读。

(4)师生配合读。

2、“他带着一百多人出发,渡过黄河,进入浩瀚的沙漠。”

“张骞等人马不停蹄,专拣人迹罕至的荒原前进。他们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穿过沙漠戈壁,翻过帕米尔高原白雪皑皑的山岭,终于到达了富饶的西域各国。”

(1)想象一下当时恶劣的环境,自己读读,体会让你感触深的词语,把它们写在你的积累本上。

(2)自由读,谈,点红“煎熬”,观察煎熬的字形,说说你的理解。

“人迹罕至”、“白雪皑皑”……。

(3)齐读。

(二)时间长。

生:“牧草由绿变黄,又由黄变绿;雁阵向南方飞去,又从南方飞回,一转眼,就是第一年过去了。”

生回答,自由读。

(三)人为阻挠。

“他们依靠太阳和星星辨别方向,日夜兼程,想躲开剽悍的匈奴骑兵。但还是不幸被匈奴骑兵发现了。战斗中,张骞一行人寡不敌众,死的死,伤的伤,活下来的都当了俘虏。”

师:很多人再也不能魂归故里了。(生再读。)。

“张骞被软禁在草原上放牧牛羊,一举一动都受人暗中监视”

师:他在匈奴人那里受到诱惑,也受尽了屈辱。(生想象、读。)。

六、再次默读,感受人物。

(一)回到长安。

师:张骞克服了千难万险,历尽了种种磨难。把我们心中无尽的感慨表达出来吧!”

“公元前126年,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的张骞回到了长安。”

在这里加上什么词,更能表达你的心情?

“公元前126年,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的张骞回到了长安。”

(二)看录像《汉武大帝》中的片段。

(三)再次默读。

师:是什么支撑着他在遥远的异国他乡度过了这艰难的十三年?是什么使他手中的汉节不离不弃?不着急回答,让我们再静静地看一看张骞通西域的过程。

师: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相貌,摧残一个人的身心……但张骞始终如一的是什么?(生谈。)。

仅仅是勇气、毅力、责任感就可以打通这条丝绸之路吗?

“张骞学会了匈奴话,和匈奴牧人融洽相处;同时默记地形、道路、牧场、沙漠、泉水、水井的分布情况。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智慧。

师:莽莽草原,滚滚黄沙,他含辛茹苦十三载。张骞也赢得了世人对他的赞誉(课件)。

七、了解意义,心生自豪。

万里绝域、黄沙背后富饶的丝绸之路就此打开。打通了这条路,到底意义何在,它的价值是什么?从原文中找到,自己读一读。

1、自由读。

2、指名读。

3、看图说(课件)。

4、看短片。

5、齐读。

八、总结全文,回到整体。

九、课外拓展,激发兴趣。

历史上还有许许多多非常著名的道路,里面也有很多动人的故事,比如唐蕃古道就是和文成公主有关的。我们学习的是陆上丝绸之路,还有海上丝绸之路,课下同学们可以多了解一下。

请同学们在积累本上记下一个,课后去查找资料进行了解。

最新五年级丝绸之路的教学设计大全(23篇)篇十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要求会写、会认的16个生字。

3、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4、运用“金钥匙”介绍的方法默读课文复述课文。

5、通过反复读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并学习运用这一写法。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张骞与丝绸之路》资料。

2、学生搜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故事、常识性知识等)。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并提问:读了课题你有哪些疑问?

(什么是丝绸之路?那是一条怎样的路?围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

设计意图:注意问题的生成性应该是我们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培养他们的联想能力和创新能力。

2、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说说你知道的有关丝绸之路的哪些知识?请拿出来我们一起交流。

(1)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各组互相补充。

教师随机给予评价,对认真搜集资料的学生给予鼓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2、检查学生读文情况。指名逐自然段朗读:要求字音准确、声音洪亮。

(其余学生认真倾听,听后根据要求评议。)。

3、按自己的理解给自己分段,理清课文的层次。

(设计意图:理清课文层次,为下一步有层次地学好课文打好基础)。

三、感悟课文内容,积累课文语言。

学习第1、2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思考:你从这两个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2、全班交流。随机指导学生明确以下问题:

(1)中国的丝绸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2)外国人把中国称之为“丝绸之国”;

(4)齐读这两个自然段,再次体会我国丝绸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学习3―7自然段:

(设计意图:抓出主要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只起适当的点拨作用,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理念。)。

2、学习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指导朗读,并且让学生明确以下内容:

(2)从“日夜兼程”能体会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不辞辛劳;

(3)从“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等语句中,体会到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坚定信念以及他的深深的爱国情怀。

(4)从“张骞向汉武帝介绍了西域各国的方位、人口、兵力、风俗、物产、相互关系以及对汉朝的态度”中我们能感受到张骞此行虽历尽艰辛,却也收获颇丰。

(设计意图:抓住四个重点理解张骞所经历的艰难困苦,思路清晰,内容全面。)。

4、指导学生认识过渡段并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1)自读第四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的前三句话和哪一自然段的意思联系紧密?

(2)全班交流:和第三自然段意思联系的紧密。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是疑问句“中国丝绸究竟是怎样运到欧洲去的呢?”第四自然段前三句话回答并解释了这个问题。

(3)设计提问: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讲了什么?和下面几个自然段有什么关系?

(4)全班交流:最后一句话点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后面几个自然段则讲了开辟的过程。

教师小结:第四自然段巧妙地把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衔接起来,即前半部分讲的是上面一个自然段的内容,后半部分则和下面自然段的内容有关,我们把这样的自然段称之为“过渡段”,它就像一座小桥,把前后的自然段连接了起来,所以我们说过渡段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5)齐读3―5自然段,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学习第8自然段:

1、默读第八自然段并思考:丝绸之路的作用是什么?请用――画下来。

2、全班交流:丝绸之路的'作用――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

3、齐读这一自然段,再次明确丝绸之路的作用。

四、情感升华。

教师出示资料《张骞与丝绸之路》。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张骞是位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虽然没有完成联络大月氏打击匈奴的使命,但获得了有关西域各国的地理、物产、军事的情况,了解了匈奴的许多内情让汉武帝知道和中亚、西亚各国如何打交道。正因为如此,在后来的战事中张骞才能以他对匈奴的广博知识节节获胜……)。

五、复述课文。

激情启发:同学们,通过学习课文我们知道了,是张骞这位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用他毕生的精力,经历了千辛万苦,打通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路,使中国和中、西亚各国在经济贸易方面有所往来;它更象一座友谊的桥梁,使中、西亚各国对我国的风俗、物产等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它是中国的骄傲,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更应该感到自豪,因为甘肃的武威、酒泉、张掖、敦煌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道。现在就让我们来当一名小导游,给到甘肃旅游的海内外游客介绍这令我们骄傲的丝绸之路。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生动愉快的气氛中复习课文内容,为我们的丝绸之路感到骄傲和自豪,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了爱国教育。

1、小组内互相练习说。

2、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时提醒学生要抓住关键词句来复述课文。

分层作业:

1、每个同学从一个方面整理关于丝绸之路的资料,作为学习小卡片。

2、把关于丝绸之路的有趣的故事讲给朋友听。

课后反思:

本课课文层次清楚,语言浅显,可以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重点问题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教师不应该主导过多,本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最新五年级丝绸之路的教学设计大全(23篇)篇十一

《丝绸之路》这篇课文先以一个小故事点出了中国丝绸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接着讲了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历尽千辛万苦,献出了毕生的精力打通通往西域的道路,开辟丝绸之路的历史过程;最后点明了丝绸之路发挥的巨大作用――“它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全文涉及的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知识复杂,在教学时难以把握。对于语文学习又应该有语文的味道在其中,如何复述课文,如何体会过渡段的作用,并学习运用这一写法是本课的重点。总之,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如何统一,在这课的教学中我认为很难。

让学生以一位导游的身份介绍丝绸之路、交流资料等,以此来创设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人人参与,让学生在有效的参与中自主阅读,不断探究;在感兴趣的具体语言实践活动中,感受课文意境、积累课文语言,积累和文章有关的诗句等。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要求会写、会认的7个生字。

3、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4、运用“金钥匙”介绍的方法默读课文复述课文。

5、通过反复读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并学习运用这一写法。

1、教师准备《张骞与丝绸之路》资料;选用诗句的投影;推荐阅读的文章《茶马古道》等。

2、学生搜集和丝绸之路的相关资料(故事、常识性知识等)。

第一课时。

话说丝绸之路。

引入新课,交流资料。

1、师板书课题提问:读了课题你有哪些疑问?生质疑。

2、交流有关丝绸之路资料。知道有关丝绸之路的哪些知识?(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各组互相补充,教师随机评价、筛选有用信息;教师补充信息:海上丝绸之路)。

走近丝绸之路。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自读课文交流所获。

2、检查自学情况:生字词语的朗读和书写;重点段落的朗读。

第二课时。

走进丝绸之路。

古诗引入,积累语言。

学生读背描写西域的诗句:“劝君更饮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羌笛无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感悟内容,解决问题。

问题一:这是一条怎样的路?

问题二:张骞在开辟丝绸之路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从哪儿能体会到?

情感升华,体会艰辛。

1、教师出示资料《张骞与丝绸之路》。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张骞是位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

2、做小导游,复述课文。(小组内互相练习说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时提醒学生要抓住关键词句来复述课文。)。

1、学完了课文《丝绸之路》,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把你想说的写下来。

2、想想:现在的我们能为“丝绸之路”做些什么?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做一个关于“丝绸之路”的调查小报告或者搜集资料做一份关于“丝绸之路”的介绍。

最新五年级丝绸之路的教学设计大全(23篇)篇十二

1.认识9个生字。读读记记“矗立、戎装、守候、鸵鸟、匕首、贸易、芝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灿烂的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3.激发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达方式,激发学生了解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兴趣。

1.学习过渡段以及文章前后呼应的写作手法。

2.激发学生热爱西部的思想感情。

1.教师准备“张骞与丝绸之路”资料。

2.学生搜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

1课时。

1.课前同学们搜集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你们知道有关丝绸之路的哪些知识?

(1)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2)集体讨论,小组相互补充。教师给予相应的评价,教师小结进入课题。

2.这篇课文的题目为《丝绸之路》,看了题目你会产生哪些疑问?

引导:什么是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一条怎样的路?……。

我想,此时同学们一定迫不及待的想要到丝绸之路上看看,好,现在我们就一同进入课文之中。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张骞与丝绸之路的资料,使学生了解这是联系欧亚两洲的一条交通大道,这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供感性的认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2.读后交流: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作者先描写了陕西西安市的巨型浮雕,然后阐明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最后遐想不同两国互赠礼品的友好场面)。

学习第1、2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思考:你从这两个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2.全班交流。教师指导学生明确以下问题:

(1)中国的丝绸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2)外国人把中国称之为“丝绸之国”;

(使同学们知道我国被外国人称为“丝绸之国”,中国丝绸在外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学习3―7自然段:

2.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指导朗读,并且让学生明确以下内容:

(2)从“日夜兼程”能体会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不辞辛劳;

(3)从“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等语句中,体会到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坚定信念以及他的深深的爱国情怀。

(4)从“张骞向汉武帝介绍了西域各国的方位、人口、兵力、风俗、物产、相互关系以及对汉朝的态度”中我们能感受到张骞此行虽历尽艰辛,却也收获颇丰。

小结:通过这一部分的教学,要让学生感受到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所付出的.艰辛,感受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4.指导学生认识过渡段并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1)自读第四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的前三句话和哪一自然段的意思联系紧密?

(2)全班交流:和第三自然段意思联系的紧密。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是疑问句“中国丝绸究竟是怎样运到欧洲去的呢?”第四自然段前三句话回答并解释了这个问题。

(3)设计提问: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讲了什么?和下面几个自然段有什么关系?

(4)全班交流:最后一句话点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后面几个自然段则讲了开辟的过程。

第四自然段巧妙地把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衔接起来,即前半部分讲的是上面一个自然段的内容,后半部分则和下面自然段的内容有关,我们把这样的自然段称之为“过渡段”。

(5)齐读3―5自然段,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学习第8自然段:

1.默读第八自然段并思考:丝绸之路的作用是什么?请用“____”画下来。

2.全班交流:丝绸之路的作用——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发展的纽带。

3.齐读这一自然段,再次明确丝绸之路的作用。

同学们,通过学习课文我们知道了,是张骞这位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用他毕生的精力,经历了千辛万苦,打通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路,使中国和中、西亚各国在经济贸易方面有所往来;它更是一座友谊的桥梁,使中、西亚各国人民对我国的风俗、物产等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它是中国的骄傲。

丝绸之路给我国的经济带来许多好处,也是中国人的骄傲,回家问问爸爸、妈妈,他们对丝绸之路了解多少,把他们不知道的讲一讲,他们会夸奖你的。

最新五年级丝绸之路的教学设计大全(23篇)篇十三

丝绸之路与中西交通公元前138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大月氏,中途遭匈奴扣留,至公元前126年方归。公元前1,汉武帝再派张骞西去联络伊犁河流域的乌孙,同时分派副使赴大宛(今费尔干纳盆地)和康居(约在今巴尔喀什湖与咸海间)、大月氏(阿姆河中上游)、大夏(巴克特里亚)、安息(帕提亚)、身毒(天竺)各国。司马迁《史记·大宛传》称他的两次出使为凿空,其意是他第一次走通了前人未曾开通的道路。从公元前2世纪开始,在我国西汉时期,据《汉书·地理志》记载,丝绸之路已有南北两道。公元3世纪以前,天山以南两道,以南道较为繁荣。公元3世纪至5世纪,两晋南北朝时期,以天山以北的通道最为昌盛。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代还有一条通往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与中西贸易中国除出口大量丝绸之外,还输出铁器、镍、贵重金属、铜器、漆器、杏桃和甘蔗等到中亚、西亚直到罗马。中国从中亚以西输入毛织品、玻璃、宝石、玛瑙、香料和化妆品,特别重要的是从大宛输入汗血马、天马;中亚各国的葡萄、苜蓿、蚕豆、石榴、番红花、芝麻、胡萝卜和黄瓜等植物,都传到中国。从西域和伊朗传入中国的,还有箜篌、琵琶、筚篥等乐器及绘画、雕刻、图案设计等技艺。安息和罗马的毛织品、玻璃也源源东来。

丝绸之路与中外友好丝绸之路开通之后,中国与中亚、西亚和南欧各地各民族友好往来绵亘不绝,日益密切。

出使西域的张骞公元前138年,张骞奉命率人前往西域,寻找并联络曾被匈奴赶跑的大月氏,合力进击匈奴。张骞一行从长安起程,经陇西向西行进。他们来到河西走廊一带后,被占据此地的匈奴骑兵发现。张骞和随从一百多人全部被俘。

匈奴单于知道了张骞西行的目的之后,把他们分散开去放羊牧马,并由匈奴人严加管制。还给张骞娶了匈奴女子为妻,一是监视他,二是诱使他投降。但是,张骞坚贞不屈。

整整过了十一个春秋,张骞才乘机和他的贴身随从甘父一起逃走,离开匈奴地盘,继续向西行进。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越过沙漠、戈壁,翻过冰冻雪封的葱岭(今帕米尔高原),来到了大宛国(今费尔干纳)。国王热情地接见了张骞,并帮助他先后到了康居(今撒马尔罕)、大月氏、大夏等地。但大月氏在阿姆河上游安居乐业,不愿再东进和匈奴作战。张骞未能完成与大月氏结盟夹击匈奴的使命,却获得了大量有关西域各国的人文地理知识。

张骞在东归返回的途中,再次被匈奴抓获,后又设计逃出。于后回到长安。这次出使西域,使生活在中原内地的人们了解到西域的实况,激发了汉武帝拓边的雄心,发动了一系列抗击匈奴的战争。

公元前119年,汉王朝为了进一步联络乌孙,断匈奴右臂,便派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这次,张骞带了三百多人,顺利地到达了乌孙。并派副使访问了康居、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等国家。但由于乌孙内乱,也未能实现结盟的目的。汉武帝派名将霍去病带重兵攻击匈奴,消灭了盘踞河西走廊和漠北的`匈奴,建立了河西四郡和两关,开通了丝绸之路。

张骞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西欧诸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拓了丝绸之路,完全可称之为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投笔从戎的班超班超少有大志,常欲效张骞立功异域,效命疆场,遂投笔从戎。(《史后汉书·班超传》)。

匈奴是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善骑射,骠悍骁勇,进如鸟飞,顷刻毕至,退如烟云,须臾消逝,每当秋高马肥,即四下掳掠,中原一带不堪其扰。西域一带有五十余小国,全被匈奴控制,要有效抵御匈奴的侵扰,就必须控制西域各国,斩断匈奴的臂膀。

公元73年,班超随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并奏请明帝派遣他出使西域。先到鄯善,国王先恭而后倨,班超推断匈奴也派使者来了。情势非常危急,只有先下手为强。班超集中随从36人,乘夜火烧匈奴使者的住所,杀死30余人,烧死100余人,鄯善国举国震恐,首先归汉。接着,班超马不停蹄出使于阗、疏勒,镇服两国,又粉碎了受匈奴指使的焉耆、龟兹两国的进攻,恢复了与汉朝中断了65年的关系。

班超决心长期留驻西域,从公元87年起,又陆续平定了莎车等国的叛乱,击退了大月氏王朝7万人的进攻,保护了西域南道各国的安全及丝绸之路的畅通。公元9194年,龟兹、姑墨、温宿、焉耆、尉犁、危须等国先后臣服归汉,西域大小50国全部归属,汉章帝封班超为定远侯,西域从此安定,匈奴不敢南下。

班超在西域32年,纵横捭阖,使西域与内地联为一体,为中华民族的基业立下了丰功伟绩。

西天取经的玄奘玄奘是唐代著名的高僧,虔诚的佛教徒,杰出的翻译家,也是享有世界声誉的旅行家和最全面地记述古代丝绸之路沿途情况的伟大著作家。贞观三年,他深感佛说分歧,难得定论,誓游西方,到佛教的发源地天竺(古印度)取经,探求答案,以释众疑。贞观十七年,带657部经论返归长安,受到热烈欢迎。唐太宗将他安置在太子李治修建的慈恩寺译经,又在寺内专门修建佛塔一座,收藏他带回的经典,这就是现在西安的大雁塔。

玄奘从西域丝绸之路的中道出国,从西域南道回国,历时,游历三十多个国家,行程五万余里,大大促进了中原与西域、中国和印度等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他的《大唐西域记》记叙了沿途见闻,为我们了解西域、中亚、巴基斯坦和印度的历史情况,了解丝绸之路的面貌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是一部闻名世界的历史地理名著,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玄奘精通梵、汉两种文字,其译著准确翔实,开一代新译风,并培养了许多翻译精英,使盛唐的翻译水平达到了相当的高度。玄奘和日本、新罗(朝鲜)的佛学者还有传承关系,在国际上亦有重大影响。

他西行取经的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变成了神话,后来经明代作家吴承恩写成小说《西游记》。唐僧及其弟子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成为家喻户晓的文学形象。玄奘实为我国古代一位在世界史上和国际交往中享有极高声誉的历史人物。

最新五年级丝绸之路的教学设计大全(23篇)篇十四

本文是“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笔下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文章语言优美,富有形象感和画面感,因此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可以结合生活体验,边想象画面,让学生在读中品味作者语言的精妙,感爱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通过看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渲染、勾勒、翠色欲流、陈巴尔虎旗、迂回、群马疾驰、襟飘带舞”等词的意思。

2.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出景的美,情的深,并背诵一、二自然段。

4.体会蒙汉情深的真挚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体会句子中包含的深刻含义,感受作都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蒙汉深情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教学时间2课时。

单元学情分析。

教学基本程序教学调整。

第一课时。

一、单元导读。

1.同学们,课前先请大家欣赏一组图片:雪山,高原,草原,戈壁。

2.看到同学们为这些美丽的风光而赞叹,是啊,这就是西部,祖国版图上神奇的土地!西部,世界历史上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如今,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已经吹响,在建设者辛勤汗水的浇灌下,西部又焕发出勃勃生机!课本第一单元的单元主题就是走进西部,让我们打开书,快速浏览第一单元课文,书上都向我们介绍了哪些西部的景和物呢。(一望无垠的草原,古朴典雅的丝绸之路,高大挺拔的白杨,跨跃世界屋脊的青藏铁路)。

3.学习要求:同学们,阅读本组课文,要把握主要内容,还要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如果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和老师同学讨论。

4.现在,就让我们随着课文,走进西部,去亲近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

二.揭题。

1.今天,我们首先要去领略那一望无垠的大草原。(板书:草原)。

2.同学们,在你们的心目中,对于草原有哪些印象呢?

3.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老舍”,在他的眼中,草原又是一番怎样的画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感受老舍笔下的草原。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1.读通课文,检查字词。

一碧千里无边的绿毯绿色渲染墨线勾勒翠色欲流忽飞忽落。

群马疾驰襟飘带舞拨转马头鄂温克姑娘陈巴尔虎旗。

蒙汉深情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1)分组读,正音理解。

渲染勾勒:正音结合课文注释理解意思。

忽飞忽落:由一对反义词组成,再说几个这样的词。

襟飘带舞:看图,理解“襟”就是衣襟。

鄂温克姑娘陈巴尔虎旗:读准音了解“鄂温克”是草原中的一个少数民族;“陈巴尔虎旗”:“旗”是民族自治地方的的一个行政单位,主要在内蒙古自治区,旗相当于县级。陈巴尔虎旗位于呼伦贝尔盟西北部,是著名的呼伦贝尔草原牧区四旗之一。

(2)观察,每组词分别在写什么?(草原景,草原的人,作者的感受)。

2.理清文脉。

(1)课文从草原的景和人这两方面来赞美草原,抒发“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这种民族大团结的美好情感。(板书:景人)。

(2)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哪些部分在写草原的景,哪些部分又在写草原的人?(把课文分为两部分)。

(3)分小节朗读。

(4)读了课文后,同学们,草原的景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呢?

草原的人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受呢?(学生回答之后师小结)。

小结:草原的景和人都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独特的美。(板书:美)。

三、朗读品析,感受美景。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理解字词:请同学们自已读读这一段,不懂的词,可以做上记号。

3.理清结构:同学们,我们看看这段话哪几句话是在写景的,哪几句是抒情的,找出来,分别读一读。(个别读)。

4.读抒情的句子:“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5.“这种境界”,是哪种境界呢?读读课文的1――5句。

(1)师引读:我们看到那里的天……,在天底下……,那些小丘的线条……。

(2)文中写这种境界就是按“天空――小丘――草地”这样的顺序来描。

写的。(分句读)。

6.重点品读“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轻轻流入云际”

(1)读句子。

(2)翠色“欲”流,流了没有?为什么后面又说“轻轻流入云际”?

(草原和天空像是融合在一起,真可谓是“碧草与蓝天一色啊)。

(3)再读读整个句子,这样一个画面,给你什么感受?(柔美、自然)。

(4)轻柔地来读一读这个句字,让我们感受到那份自然和谐的美。

7.情感提升。

(1)师生合作读:同学们,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师读写景的部分)这样的境界,……(生读抒情部分)。

(2)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草原画卷呀!天空赋予了草原以明丽,小丘勾勒了草原的线条,牛羊更赋予了草原以生命活力。这种境界,……(生接读)。

8.写作方法指导:同学们,像这样,作者先写景,再抒情的写作方法就是“情景交融”。

9.背诵课文。

五.课堂作业:

1.完成课堂作业本1、2、3、4小题。

2.课后作业:背诵第一段。试着用“情景交融”的方法,模仿第一段写一个片段,可以写写“校园”,“公园”等。

第二课时。

一.复习背诵。

1.听写词语:一碧千里无边的绿毯绿色渲染墨线勾勒翠色欲流。

2.背诵:上节课,我们随着作者去领略了那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草原美景。让我们一起再来回味背诵。

二、理清文脉。

1.导入:“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那是谁?(蒙古人民骑着骏马在草原上奔驰迎接客人。)。

2.默读2―5小节,用最简单的语言说说看,这一部分主要写了哪几个场面?

(1)远迎――相见――款待――联欢。

(2)再看看,这些场面,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事情发展顺序)。

(3)着重写了哪两个场面呢?(骑马远迎、把酒联欢)。

三.质疑问难。

自由读2――5自然段,边读,边想有没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预设:

1.了解“奶茶、奶豆腐、手抓羊肉、奶酒”

蒙族人民习惯了招待客人用奶茶、奶豆腐和手抓羊肉及奶酒。

奶茶,把牛奶熬在锅里,撒一把盐,然后放茶。既有奶香,又有茶香,还淡淡的有点咸味,既不腻口,喝了还很香,非常好喝的。就像咖啡的颜色稍微浅一点。

奶豆腐是把奶晾干,蒸发掉水分以后就变成块状的了,吃的时候掰一块,有软的有硬的,软的可以用刀切,硬的可以敲开吃,别有风味。

手抓羊肉就是把羊肉连骨头切成比拳头还大的块,炖在锅里面,炖好了以后,把它捞上来,放在一个大盆子里,端在客人面前,用手抓起来吃.

2.“迂回”是什么意思?

结合句子理解:(弯弯曲曲,环绕)平时,还可以说“迂回的――”

四.骑马远迎。

1.自由朗读第2小节,划出描写远迎的句子。

2.读远迎的句子。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1)个别读。

(2)自由读,说说,读了这个句子感受到了什么?

人很多,速度很快,很热情。

重点品味。

(1)“男女老少”:来的人很多,很热情(说说可不可以换成人很多?)。

(2)“飞”:不但让我们感受到速度很快,更让我们体会到迎客的心情是非常急切,热情洋溢.

(3)为什么说“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穿着各色的衣裳,五光十色,像一条彩虹。

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彩虹飞过来。(群马疾驰,能不能说马儿奔驰?)。

(4)既然有这么多的人来迎客,那为什么作者说像一条彩虹而不是许多条呢?(这些人是有序地来的,而且彩虹是由许多种颜色组成的,正是因为这么多的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的盛装,群马疾驰,襟飘带舞,所以才汇成了一条美丽的彩虹飞过来。)。

(5)那这“一条彩虹”到底还包含着什么呢?

平时,我们总说彩虹是一座桥,桥就是把这头和那头连在一起。如果,这里的彩虹也是一座桥,你们觉得连起的是什么?(蒙古人民和汉族人民之间的友谊,是一座连接蒙汉两族人民的友谊之桥。)。

小结:是啊,这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蒙古族同胞那种扑面而来的热情,更包含着一份美好的情感,那就是蒙汉情深。

3.感情朗读:现在,就把你感受的这一份美好的情感读出来吧。

(个别读――齐读)。

4.品读:“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1)刚才一个“飞”字,让我们感受到了蒙古人民的那份急切和热情,那么现在作者又用了一个“飞”,是车跟着马飞过小丘,还能换成什么字?(驰,跑,开)比较:哪一个更好?(飞更能体现出我们急切地想看到蒙古包的心情。)。

(2)是呀,我们也是相见心切呀!读好句子,读出这一份急切。

四.把洒联欢。

我们带着这一份急切的心情来到了蒙古包。

引读第三自然段。

1.了解民族风情。

2.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1)“何忍别”是什么意思?(怎么舍得分别)。

(2)能不能换成“蒙汉情深不忍别”?(“何”有一种反问的语气,有一种依依不舍的感情,让我们体会到蒙汉两族人民情谊深厚。)。

(3)读出这一份难舍难分,深情厚谊。(个别――齐读)。

(4)因为这一份深厚的情谊,我们不忍分别,我们“舞的舞……(师引读)”

(5)在夕阳下,在一碧千里的草原上,我们“舞的舞……(引读)”,(6)是啊,“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现在,你能用自已的话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一碧千里的草原上,依依惜别。)。

三、总结全文。

1.不管写景也好,写人也好,都抒发了对草原的赞美之情,热爱之情。

2.作者就是从从两个侧面,从风光美,从人情美,表现了他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

3.让我们带着对草原的赞美和热爱,读一读整篇课文。

四、课堂作业:作业本5、6小题。

五、课外作业:1、背诵第2自然段。2、阅读《林海》。

板书设计:

草原老舍。

远迎(骑马远迎)。

相见。

风光美一碧千里并不茫茫人情美款待(把酒联欢)。

联欢。

教学反思:

2~丝绸之路。

教材分析。

《丝绸之路》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作者先描写了矗立在陕西西安市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然后由点及面、由情入理地阐明了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由群雕遐想到两千多年前的情形,重点描写了汉代张骞的副使与安息国将军在边境上互赠礼品的场面,展现了两国不同的礼节、文化及经济发展。课文描写细腻生动,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栩栩如生。作者接着概述了丝绸之路对中西方国家经济、贸易、文化的促进与繁荣所起的重大作用。最后一段与开头相照应。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认识9个生字,理解“矗立、戎装、匕首”等词语,记记“不计其数、绫罗绸缎、美轮美奂”等四字词语。

2.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脉络,初步了解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3.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复述,积累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通过搜集、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故事,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历史意义,初步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本文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达方法,激发了解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兴趣。

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和故事。

2.教师媒体准备。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预设教学调整。

一.导入新课。

1.学习了《草原》这篇课文,领略了祖国西部美丽的自然风光,今天让我们走进西部灿烂的历史文化――丝绸之路。

2.读读课后的资料袋,说说你对“丝绸之路”有哪些了解?

3.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过渡:读着课题,你觉得文章会介绍什么?而课文又是怎样介绍的?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介绍了丝绸之路的哪些内容?

2.指名分节朗读,重点正音:矗立高鼻凹眼戎装缫丝冶铁灌溉。

3.指名回答文章是怎样来介绍丝绸之路的,写了哪些内容?(先写看到雕塑引起遐想;再具体描写了一个故事;最后总的阐述了丝绸之路的深远意义。)。

三.入境悟情。

过渡:让我们走进两千多年前曾经发生在丝绸之路上的一个美丽故事。

1.读一读2―12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讲讲主要介绍了几个片段?

(迎候――会面――赠礼)。

2.在这些片段描写中,你觉得哪些句子很生动,读一读。

3.如果你是播音员,会怎样来介绍这生动的一幕?可选择1-2片段介绍。(自由练同桌练)。

4.指名串联片段,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5.在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两国人民怎样的交往态度?(友好热情)。

四.深化感悟。

过渡:其实,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一幕,只是在丝绸之路发生的一个小小的故事。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非洲的文明联系在了一起,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读一读13自然段,感受丝绸之路的伟大意义。

2.点击资料袋:丝绸之路意义深远,怪不得说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3.让我们再次来读读课题。

五、领悟写法。

1.过渡: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非洲的文明联系在了一起,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在绵延的丝绸之路上,遗留下了大量的文明古迹,人们为了纪念这条路,在西安的玉祥门外雕刻了一座巨型石雕(出示课件)。

2.课文哪些自然段介绍石雕?读读,你发现了什么?(首尾呼应第一自然段的过渡)。

3.看图介绍石雕。(语句流畅口齿清楚)这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文明的见证。

六.总结巩固。

1.积累四字词语。

古朴()()()()如生不()其()浩浩()()。

()道()迎绫罗()()五彩()()。

()山峻()丰()多()美()美()。

2.和同学交流搜集的丝绸之路的故事。

迎候――会面――赠礼。

友好热情。

教学反思:

3白杨。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在通往x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在作者的描写和叙述中,没有正面歌颂这些无私奉献的建设者,而是将戈壁上高大挺秀的白杨与扎根边疆的建设者形象逐步交融在一起,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因此教学这篇课文,要让学生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赞颂边疆建设者的。并且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x疆”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并熟读成诵。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初步领悟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并尝试运用。

教学重点: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教学难点: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最新五年级丝绸之路的教学设计大全(23篇)篇十五

这个学期,我担任的是五年级一、三两个班的语文教学。相对于一二年级而言,五年级属于高年段的语文教学,其教学的要求也较之低年段有着很大的不同。比如说,五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品读文字,理解内容,体会情感。从基本的“诵读”转变成为高一级的“品读”。再如写作,也是随着年级的逐渐攀高,从短小的简单记事的日记,逐渐变成叙事抒情的小篇幅文章。

作文教学是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中公认的一个重点内容和难点关卡,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反映着学生语文成绩的好坏,以及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高低。然而在实践的教学中,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笔者就现在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作了如下的反思:

一、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现状及原因。

1、学生自身的因素。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本身的生活积累比较少,平时也缺乏对生活的思考,再加上现在社会上一些因素的影响,学生思想的认识不够深刻。但是作文是一门生活的艺术,需要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其中,发现生活,思考生活,感悟生活,才能使作文是真实的、心灵的写照。但即便是有些学生,有着丰富的课余生活,也由于家庭背景和教育的原因,会接触较多的外界事物,但是,如果学生对于写作没有正确的认识,依旧追求华丽的辞藻,而无法将自身情感融入其中,写出来的文章,依旧是缺乏真情实感、违背生活现实、缺乏生活智慧的。

再加上当前网络时代的飞速发展,家家都有电脑。有些学生沉迷于电脑游戏无法自拔,缺乏阅读,生活圈子狭隘,眼界狭小,即便是对生活有所感悟,也苦于不知如何表达。还有一些学生即便是在读书,也是阅读一些武侠小说,于作文写作没有太大的帮助。这也就是为什么冰心说要读书,要多读书,而且还要读好书了。

2、教学方面的因素。

写作本是生活的需要,是内心情感的流露。这也就是说,作文教学就是要实事求是,但是在实践的教学中,教师却将其功利化。作文教学中,缺乏对学生进行生活的引导。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多数教师的做法,都是一味地传授给学生一些作文的技巧和方法,甚至是一些固定的模板,只追求考试的高分,却忽视对学生进行生活化的引导。导致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为了写作而写作,就像是做数学题一样,死记硬背作文公式,套用作文格式。要么就是作文呈现千人一面的情况,没有自己的个性和情感,要么就是五花八门,各有不同,使书写和表达的都是虚情假意的情况。不仅严重影响学生的作文兴趣,而且还会影响作文教学的效率。

此外,还有一些教师,本身的写作素养并不高,自己也不能坚持写作文,研读和积累写作的理论。只是有时候迫于职称的压力,偶尔写写论文,或者应学校的要求,写一些教学反思、教学总结等,为的也只是应付差事,完成任务罢了。没有时常的写作、练习和积累,自然写作的素养也没有增进。

3、教学手段的因素。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的教育行业也进入了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各种教学媒介的出现,也带给学生缤纷多彩的感官体验和冲击。很多学生选择在qq空间等地方,进行简短、明了的情感表达,使学生对作文的兴趣深受影响,写作在学生的心中变得越发的不重要,而被逐渐地淡忘。

五年级作文教学设计【第五篇】:五年级语文下册口语交际习作四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最新五年级丝绸之路的教学设计大全(23篇)篇十六

一、复习上节课生词新词:

分组合作比赛,默写生字,要求全部写出来,写对写好,前面的不会后面的补充,到规定时间为止。

二、导入新课:

板书:古怪淘气可爱。

三、整体感知,体会真实的表达方法(分大组朗读交流)。

读完以后你们觉得老舍先生写的猫真不真实?那些地方看出它的真?

四、重点感悟课文,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一)上节课同学们已经选择喜欢的部分,这节课就让我们深入课文,注意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后有感情地朗读出来,要读得让其它同学也喜欢这些词句。

(2)小组交流汇报。

大花猫:

1、性格古怪。

(1)小组代表读,其他同学听:哪儿读得好?为什么?从哪听出来的?

(2)重点体会“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a.质疑:古怪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猫的性格古怪?从哪可看出猫的性格古怪?

板书:(大花猫)性格古怪高兴时……不高兴时……。

胆小勇猛。

b.学生发现:你们发觉什么表达方法吗?

师引导:作者在开头就指出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这叫什么?(开门见山)这种写法好不好?(简洁明了,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学习)。

(3)朗读课文,你能发现什么写作特点吗?

体会到:(课件展示)。

a.“说它……吧,可是……“的句式(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这个句式由两部分构成,前部分和后部分是矛盾的,课文通过这样的句式,写出猫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的特点,体现了猫“实在古怪”的性格。)。

b.“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我们体会到猫十分贪玩,一玩起来就要玩个痛快。)。

c.“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屏息凝视指屏住呼吸,聚精会神地看。屏:抑制;凝:注意力集中。课文通过写猫一连几个小时抑制呼吸,聚精会神地看,下定决心地等,突出他的尽职。“非……不可”写出抓老鼠地决心和耐心,突出表现猫地尽职。)。

d.“它若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也一声不出。”(“无论”用来表现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我们体会到猫在不高兴时举断冷漠的表现。)。

(4)学生又感情朗读这一部分。

2、淘气。

那些地方写猫的淘气,找出关键句。还有从几方面写小猫的淘气?

体会到:a.什么东西都玩。

b.玩起来不怕率跟头,也不怕撞疼。

c.胆子越来越大,逐渐开辟新的游戏场所。

耍个没完。

小猫:淘气枝折花落。

3、可爱。

重点体会:上面两部分都体现了猫的可爱,因为无论是古怪还是淘气,老舍先生都是视猫如儿,爱猫如女的。

4、重点体会以下几个词:

生机勃勃:充满生机与活力。文中意在表现猫的天真可爱、淘气顽皮及作者的喜爱之情。

尽职: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猫的天职是捉老鼠,文中写猫在捉老鼠时屏息凝视,连等几个钟头,从中看出它尽力地做好本职工作。

变化多端:变化多样。老舍爷爷家里的猫叫声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富有变化。

5、依据板书总结全文,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1)默读课文,体会:猫既古怪又淘气,作者为什么还说它可爱呢?

a.从性格上看,正因为猫的性格时矛盾统一体,才使它性情丰富多彩,生动有趣。

b.从淘气看,“生机勃勃”看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2)默读全文,列出作者喜爱猫的句子并谈体会。(融情于猫,情猫相融)。

如“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把脏脚印形容成小梅花,而“印”字用得何其生动。)。

“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把猫的叫声形容得悦耳动听,喜爱之情跃然纸上。)。

“它在花盆里摔跤,抱着花枝大秋千,所过之处,枝折花落。你见了,绝不会责打它,它是那么生机勃勃,天真可爱!”(“天真可爱,生机勃勃”这些词语一般形容小孩子,放在这里体现了作者对小猫的宽容怜爱如待幼小孩童。)。

最新五年级丝绸之路的教学设计大全(23篇)篇十七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

2、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有感情地朗读武松打虎的部分。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三、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写有“思考,练习”2的小黑板及绘有武松打虎场景的挂图。

四、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条理;重点理解武松打虎部分。

教学重点:

重点理解武松打虎部分。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

抵御、推辞。侮辱、拒绝、和氏壁、绝口不提。

(听写后,同座同学相互检查批改)。

二、启发谈话,导人新课。

前面学过的两篇课文,讲的都是我国古代的事情,今天我们要学的“景阳冈”讲的也是我国古代的故事。课文是根据明代著名小说《水浒传》中的片段改写的。(板书:景阳冈)。

提问:哪位同学能把《水浒传》向大家做个简单的介绍?《景阳冈》讲的是谁的事?

三、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条理。

1、提出自学要求::用比较快的速度把课文默读一遍,按照事情经过把课文分成四段,再做“思考?练习”1的填空题。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讨论交流。

(1)请学生说说是怎样分段的,每段讲的是什么。

(2)请学生说说是怎样填写“思考?练习”1的。

四、抓住重点,进一步理解课文。

1、各自朗读武松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部分,想象武松是怎样打死猛虎的。

2、抓住重点语句,理解打虎的经过。

(1)、原来大虫抓人,只有一扑、二掀、一剪,三般都抓不着,劲儿就泄了一半。

在学生理解语句意思的基础上,(适当演示一下,以加深理解。)。

五、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武松是怎样打死猛虎的。

六、布置作业。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武松打死猛虎这一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说说课文各段大意;分清事情前后果;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

二、指名说说每段的大意。

三、练习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1、挂出写有“思考?练习2”的小黑板。

2、同座互相讨论题目中列出的事情的前因后果。

3、全班讨论交流。

(1)“店家只给武松筛三碗酒”的原因和结果。

(原因:“三碗不过冈”。)。

(2)武松不听劝告上景阳冈的原因和结果。

(原因:“这条景阳冈少也走过一二十遭,几时听说有大虫!”――不相信有大虫。

“就真的有虎,我也不怕。”――不怕老虎。

结果:打死了猛虎。)。

(3)、武松提不动那只被他打死的老虎、的原因和结果。

(原因:原来武松使尽了力气,手脚都酥软了。“――打虎时用尽了力气。

结果:“先下冈去,明早再来理会。”)。

四、指导有感情朗读。

1、挂出绘有武松打虎情景的挂图,说说这一部分该怎样读。(要读出老虎的凶猛和垂死挣扎,读出武松的勇敢、机智、沉着,节奏稍快些,反映当时的紧张气氛。)。

2、学生自己练习。

3、鼓励学生当众朗读,对读得好的进行表扬。

五、布置作业。

最新五年级丝绸之路的教学设计大全(23篇)篇十八

五年级的语文老师们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应该如何进行课文教学设计呢?下面要为大家分享的就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教案,希望你会喜欢!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能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文中的“沮丧、懊恼、诅咒、难以置信”等词语的意思,积累课文中的新词佳句。

2.默读课文,能通过人物(教授、作者)的言行神态、行为变化等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老教授对“我”真诚的无私的鼓励和帮助,懂得对人要多些宽容、多些关爱;同时通过对“我”拉小提琴经历的了解,懂得要想获得成功就要有勇气、有信心、有毅力。并尝试以教授为第一人称创造性的叙述文中故事。

4.运用抓住课题及课文关键词句等从多角度提出问题,并能运用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教学难点:

尝试以教授为第一人称创造性的叙述文中故事。

教学准备:

老师。

乐曲:《月光奏鸣曲》,词语若干,相应的课件。

学生。

1.认真朗读课文,抄写下列词语。

白痴沮丧绝妙懊恼神圣蹑手蹑脚潜滋暗长。

2.形近词组词。

锯()蹑()眶()受()。

踞()镊()框()授()。

3.结合课文,理解词语。

沮丧----懊恼----诅咒----。

和谐----洋溢----难以置信----。

全力以赴----声望----安详----。

慈祥----。

4.按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三方面介绍主要内容:______。

5.读课文找出人物的变化。

“我”演奏变化。

家人情感变化。

老教授鼓励言语的变化。

像是据桌腿的声音。

简直是个白痴。

“是我打搅了你了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一)播放《月光奏鸣曲》。同学们,刚才你们听的这首小提琴曲美吗?大家听得多认真、多投入呀!你们,就是这首曲子的——听众(板书)。

可是,曲子好听琴难拉。要能演奏出这样美妙的音乐付出多少艰辛,经历多少磨难!有一位小提琴的爱好者,刚开始,他拉出的小夜曲,被人当作是锯桌腿的声音,他感到十分沮丧和灰心,但是后来,他成功了,这都是得益于他的那位——唯一的听众。板书:唯一的(理解词语)。

(二)齐读课题,质疑:同学们,读了课题,你最想问什么?(“唯一的听众”是指谁?“唯一的听众”她做了什么事情?)。

说明:学生对小提琴了解不多,很多同学可能根本不会欣赏,因此用音乐导入学习,让学生对小提琴曲的优美有初步的感受,并由此想到,学习任何一种乐器都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质疑可有多种角度,其中对课题的质疑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解决了上述两个问题,对课文的主旨也有了理解。

二、初读课文。

(一)那么,你有什么好办法解决这两个问题呢?(好好地读读课文)。

(二)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能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读的时候也不要忘记想想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三)现在这两个问题,你能解决了吗?

2.“唯一的听众”她做了什么事情?

(请同学在初步朗读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说说。)。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对于文中这两位主要人物也已经有所了解,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

1.唯一的听众: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乐团首席小提琴手。

引读体会老教授的身份之高。“声望”就是——(名望),首席小提琴手则是一个乐团的灵魂人物。这位老人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而且还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可见她是多么受人尊敬啊!

2.“我”:“音乐白痴”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

读读课文的第一小节,理解“音乐白痴”:父亲和妹妹一开始认为“我”是一个——(音乐白痴),因为他们觉得——(我拉出的小夜曲,在他们听来,就像是锯桌腿的声音。)。

(二)默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说说我在音乐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三)快速浏览全文,结合课文内容概括“我”发生变化的原因。运用抓故事起因、经过、结果的方式试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四)理解“指点”并质疑。

1.结合妹妹前后评价的两句话。

2.理解“指点”(在技艺上进行指导、点拨。)。

3.对照妹妹的话质疑。

说明:指导学生抓住课文统领全文中心的重点词语从多角度提出问题,提高学生质疑能力,同是又能梳理出文章的一条主线。

(五)小结。

老教授究竟有没有指点“我”?这是妹妹想要知道的,也是我们要了解的。一般我们会通过什么指点别人?(语言传授,动作示范)。课文主要描写了老教授的语言,只要我们读懂了她的语言,就能解开这个疑问,进而感受她美好的心灵。

四、作业。

基础题。

1.熟读课文,抄写词语。(易混易错字)。

2.多音字注音组词:藏()()调()()曲()()。

3.结合课文,理解词语。

4.抄写文中描写老人语言的句子。

5.按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三方面介绍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能围绕着课题将故事主要内容完整地叙述出来吗?他们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总觉得有好多好多的话想说,你们一定也有这样的感受吧!那么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进他们的故事中去吧!去沐浴爱的雨露,去接受心灵的洗礼。

二、直奔重点,挖掘主题。

一个人由开始被人认为在音乐方面是白痴的、弹琴如锯桌腿的,到后来的在各种文艺晚会上面对成千上百的观众演奏,这有多么大的变化呀!老教授究竟有没有指点“我”?这是妹妹想要知道的,也是这节课我们要了解的。一般我们会通过什么指点别人?(语言传授,动作示范)。课文主要描写了老教授的语言,只要我们读懂了她的语言,就能解开这个疑问,进而感受她美好的心灵。

说明:直奔主题,要求明确,使学生学有方向,心中有数。

三、深入学习老教授的话,体会对“我”的鼓励和指点。

(一)初读老教授的话,理清线索。

1.默读课文,用直线划出老教授说的话,并大声念出来。

2.交流,出示。

“是我打搅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里坐一会儿。”

“我猜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只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的话,请继续吧。”

“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就在每天早晨。”

“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有一次,她竟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这句学生可能找不出,可让学生再仔细读读课文第九节)。

3.自读,读通句子。

4.引读,理清线索。

由于父亲和妹妹说听我拉琴是种折磨,于是,有一天清晨,我独自躲在林中练琴,恰巧遇见了一位老人,在我准备溜走时她对我说了这么几句话——(男生读)我被这几句诗一般的语言打动了。此后,每天清晨我都会去林中拉琴给她听,而她也总不忘对我说——(女生读)我的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渐渐地,我开始变了,有一次,她竟对我说——(齐读,随机改成直接对话)。

说明:通过引读,帮助学生理清线索,为进一步的学习作准备。

(二)细读老教授的前3句话,体会“诗一般的语言”。

过渡:初次见面时,“我”被老教授那几句诗一般的语言打动了,因此才会有以后的每天清晨都去拉琴给她听的事情发生。

1.你觉得怎样的语言称得上是“诗一般的语言”。(节奏明快,语句优美)。

2.自读句子,你觉得这些句子读起来感觉优美吗?

3.指名读读2-7节,划出老妇人看到和听到的内容。

交流,出示。

我在一棵树下站好,庄重地架起小提琴,像一个隆重的仪式,拉响了第一支曲子。

琴声就像在锯桌腿。

我不由得诅咒自己:“我真是一个白痴!”

我的脸顿时红起来。

4.结合看到和听到的内容,想像老教授说这番话时的心理活动。

想像说话。

师:现在你就是这位老教授,请联系看到和听到的内容,说说此时你会怎么想?

出示:老教授看到……听到……,心想……。

随机理解“诅咒”,体会“我”的自卑。

“诅咒”就是咒骂的意思。“我”为什么要“咒骂”自己?(懊恼、沮丧到了极点。)。

指导读句,读出懊恼的语气。

小结。

刚才大家都说得很好,通过彼此之间的互相补充,明白了老教授对“我”说这些话的用意。

5.体会“每天早晨”,感受老人告诉“我”拉琴贵在坚持。

6.再读,体会“我”的内心感受。

自读,现在你就是“我”,听了老教授的这3句话之后,分别会有哪些感受?(同桌配合读读、议议。)。

师生配合读,体会“我”的内心感受。

7.体会“诗一般的语言”

现在你明白为什么这些话读起来感觉并不优美,但却令我觉得是诗一般的语言了吗?

8.小结:同学们,学到这里,我们对这个老妇人有了更深的了解,现在,你觉得这真是一个(善解人意)的老妇人呢?(由外貌上升到品质)。

9.指导朗读。

自由读句:这是一位老教授用心良苦的指点,自己试着读好句子,要注意语气、语调。

指名读。

说明:通过细读老教授的“诗一般的语言”,再体会“我”的内心感受,突出了老人的善解人意,对年轻音乐人的关心、热情鼓励。

(三)质疑,理解第一个“秘密”。(学习第8节)。

(四)细读老人的后两句话,体会对我的鼓励。

最新五年级丝绸之路的教学设计大全(23篇)篇十九

读了《丝绸之路》这篇课文,我也从中了解了我们中国的历史,我们中国和西方的交易、文化沟通就在这条丝绸之路上。

这条路为什么叫“丝绸之路”呢?

因为我们中国的丝绸位列第一,所以就叫做“丝绸之路”。我们中国人也为此骄傲呢!

这篇课文讲了我们中国和西方交易中的一件事,我们中国给的是五颜六色的丝绸,西方人看了特别高兴;而西方人给的是特大的鸵鸟蛋,因此,我们中国又多了一种动物,那就是“鸵鸟”。

我们中国的丝绸在西方只有王公贵族才可以穿呢!而在我们中国,那丝绸人人无一不穿呢!

这丝绸之路主要是中国和西方的国家可以给其他国家没有的东西,也是文化沟通呢!这非常重要,要不国家就落后了,远没有其他国家先进呢!

这丝绸之路十分重要,也是必不可少呢!

最新五年级丝绸之路的教学设计大全(23篇)篇二十

1、( )来了( )来了( )安息国士兵欢呼起来( )。

2、两千多年后的今天( )每当人们凝望( )丝绸之路( )巨型石雕( )无不引起对往日商贸文化繁荣的遐想( )。

3、我国的音乐( )舞蹈( )绘画( )雕刻( )由于吸收了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美轮美奂( )。

二、填空。

丝绸之路是古代()的通道。它东起我国的()(今陕西西安),往西一直延伸到()。

在通过这条漫漫长路进行贸易的货物中,以产自我国的()最具代表性,“丝绸之路”因此得名。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的商贸大道,还是()的()之路。

三、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正确的答案。

1、“这仅仅是张骞出使西域后,东西方交流的生动一幕。”“生动一幕”在文中指()。

a.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的一幕。

b.魔术师吞匕首的一幕。

c.公元前115中国使者和安息国将军会面交流的一幕。

2、“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中国全都称丝绸之路为“伟大的路”是因为()。

a.这条路的景象壮观。

b.这条路把两个国家连起来了,使交通便利。

c.这条路合两个国家的人民友好往来,互赠礼品,进行文化交流。

【参考答案】。

1、(“)来了(!)来了(!”)安息国士兵欢呼起来(。)。

2、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每当人们凝望(“)丝绸之路(”、)巨型石雕(,)无不引起对往日商贸文化繁荣的遐想(……)。

3、我国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由于吸收了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二、填空。

丝绸之路是古代(横贯亚欧)的通道。它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往西一直延伸到(罗马)。

在通过这条漫漫长路进行贸易的货物中,以产自我国的(丝绸)最具代表性,“丝绸之路”因此得名。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文化)的(友谊)之路。

三、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正确的答案。

1、“这仅仅是张骞出使西域后,东西方交流的生动一幕。”“生动一幕”在文中指(c)。

c.公元前115中国使者和安息国将军会面交流的一幕。

2、“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中国全都称丝绸之路为“伟大的路”是因为(c)。

c.这条路合两个国家的人民友好往来,互赠礼品,进行文化交流。

最新五年级丝绸之路的教学设计大全(23篇)篇二十一

课堂上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母亲的情感,把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穿插在了交流情感体验中。即使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吃透课文,更激发了学生的个体思维,拓展了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本课也有不足之处,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可在教学中学生并没有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深刻体会,今后要加强对学生的说话训练。

最新五年级丝绸之路的教学设计大全(23篇)篇二十二

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爸爸,”大孩子摇着他的腿,“你看那树多高!”

爸爸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倒是旁边的妹妹插嘴了:“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

“哪有这么大的伞!”

“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辩着。

“它是树,不是伞!”哥哥肯定地说。

小小的争论打断了爸爸的思路,他微笑着,慢慢地抚摸孩子们的头,说:“这不是伞,是白杨树。”

哥哥还不满足:“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

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4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高大挺秀、介绍、新疆”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从“爸爸的微笑消失了”到课文结束。

3.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献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理想。

4.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理解。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4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高大挺秀、介绍、新疆”等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文插图,问:知道这是什么树吗?谁见过白杨树?它有什么特点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读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个别不理解的新词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

2.默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怎样描绘大戈壁和生长在那里的白杨的;把爸爸谈论白杨的话画下来,试着自己理解。

三、交流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读生字组词。

2.说说书写这4个生字时应注意的问题,什么地方容易出错。

3.组词练习。

戈晰()介()疆()。

弋()蜥()阶()僵()。

4.读一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注意纠正字音。

三、再读课文。

看看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在小组讨论后,把你们认为有价值的记录下来,以待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献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理想。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理解。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从“爸爸的微笑消失了”到课文结束。

教学过程:

一、图文结合,感知白杨树的形象美。

1.(看录像)茫茫戈壁,铁路沿线一排高大挺拔的白杨树。

2.学生尝试说说大戈壁上白杨树的形象(理解“高大挺秀”)。

3.大戈壁有什么特点?(抓住“浑黄一体”“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等词句来理解。)。

4.讨论:在荒凉的大戈壁上,铁路沿线为什么有许多白杨树?在这荒凉的大戈壁上,白杨树为什么还生长得这样高大挺秀,说明了什么?(遮挡风沙,护卫铁路,说明这儿需要白杨树,白杨树就在这儿扎根。)。

5.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l-3自然段,体会大戈壁的苍茫荒凉和白杨树的高大挺拔,要读出对白杨树的喜爱、崇敬的感情。

二、重点品读、感悟白杨树的品格美。

1.出示爸爸介绍白杨树的三句话。

(1)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2)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

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3)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2.学生自由品读后逐句交流:先读,再说为什么这么读。

通过读读议议感悟白杨树的品格:高大挺拔、适应性强、坚强不屈。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三句话,把白杨树的品格美和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

三、再读课文,领悟建设者的人格美。

1.过渡: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2.引导读孩子们知道的内容,再推想孩子们不知道的是什么。

孩子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到新疆工作,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接他们到新疆去上学,不知道新疆是个怎样的地方。

3.孩子们不知道的,你们知道吗?分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爸爸妈妈到新疆工作是为了建设新疆。爸爸把孩子们接到新疆念书是想让孩子们从小适应那里的环境,长大后接自己的班,把新疆建设得更好。

4.你们已经理解爸爸的心了,再来读读爸爸说的三句话,有没有觉得话中有话?重点挑一句研究一下话里边包含的意思。

5.学生各自独立研读后全班交流:先说说研究哪句,再说说研究成果。

研究第一句的:爸爸希望孩子们像白杨树一样做个正直、高尚的人。

研究第二句的:爸爸希望孩子们像白杨树那样,哪儿需要他们,就到哪儿去工作、生活。

研究第三句的:爸爸希望孩子们到新疆后能像白杨树一样不畏艰难。

6.再读爸爸说的三句话,把爸爸含在里边的深情也读出来。

四、读最后一段话,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提示:爸爸在沉思什么?为什么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爸爸沉思孩子们是否能在新疆生根、发芽、成长,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想到孩子在父辈的影响教育下,也一定会像小白杨树那样在边疆茁壮成长,因此,“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五、总结全文。

1.这篇文章表面写白杨树,实际上写的是谁?(实际上写的是爸爸和新疆的建设者。)爸爸与白杨树有什么共同点?(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

教师说明:借助白杨树来写新疆建设者,这种方法叫“借物喻人”。

2.谈谈学了课文后你受到了什么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六、布置作业。

背诵从“爸爸的微笑消失了”到课文结束。

《白杨》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为语文教学指出了一条很好的教学思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帮助学习多积累,重感悟、重内化、重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我在这方面体现得很位。

《白杨》一课是一篇寓意很深的借物喻人的文章。只有体会到生活中人们的无私奉献,才能感受到文中作者对白杨的敬意,实际上是对建设者的赞美。因而我紧紧抓住树与人的联系。从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去反映无限的生活情景。

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作者如何赞美白杨树的内容之后,我又让学生将自己的理解用一幅画表现出来,学生非常乐于表现自己,同时也体现了个性化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更多地运用发展性的教学评价。评价不再反映仅仅甄别选拔学生,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使每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我在教学中的评价语较为得当,每一句能恰到好处地敲击在学生的心上,促使其更努力地思考,更大胆的表现,发挥自己潜在能力。

例如:当一个学生不太敢发言时我这样鼓励学生说:“记住把爱心献给别人,把信心留给自己。”这个学生回答后,我又鼓励说:“你真了不起啊,朗读好多么重要啊,你充分抓住了一次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正是有了这些鼓励的话,学生才会一次又一次超越自己。

总之,我能紧紧以新课标为教学依据,以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以教材作为培养和训练学生能力的线索,我的这节课为语文新课标的实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

最新五年级丝绸之路的教学设计大全(23篇)篇二十三

板书:猫(齐读)。

1、初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

2、反馈自学情况:

a.指名读生字,卡片演示生字。

b.请同学上台听写。

c.点评并重点讲解:“凭”字上半部分是“任”最后一笔稍短;“贪”字上半部不能多加一点写成“令”,“痒”偏旁不是“广”,“辟”字的左边不是“启”。

d.辨析多音字:“的”、“和”、“了”,让学生读出他们的字音,同时点击画面出示相应拼音。

三、理清文章脉络。

(1)默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a.词语质疑。

任凭:不论,无论无忧无虑:没有忧愁和担心。

屏息凝视:指屏住呼吸,聚精会神地看。屏:抑制凝:注意力集中。

生气勃勃:形容富有朝气,充满活力。

b.听课文录音。

c.集体朗读课文,体会老舍先生笔下的猫给你什么感受?

(2)自由讨论,小组交流汇报。

(3)检查汇报情况,请几个小组代表谈谈。

板书:古怪。

淘气可爱。

(4)请选择你最喜欢的部分,自由组合读书,把“古怪”“淘气”“可爱”的味道读出来。

四、小结:老舍先生用通俗晓畅的语言表现了猫的性情,字里行间流露对猫的喜爱之情,下节课我们再深入学习。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词2、熟读课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相关范文推荐

    2023年养成记优选(专业18篇)

    优秀作文是展现作者才华和思维深度的重要表现形式,我们应该学习优秀作文的写作技巧。推荐大家多读一些优秀的作文范文,从中体会和理解优秀作文的特点和技巧。

    2023年写小狗五年级优选(优秀17篇)

    优秀作文是对时事和社会问题的探讨和思考,它不仅关注个人的表达能力,更注重对社会的责任感和担当。以下是一些优秀作文实例,通过阅读这些范文,您可以更好地理解什么是优

    最新野外实习的总结(精选18篇)

    实习总结是对实习岗位上的工作经验进行总结和归纳的一种方式,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清思路。下面是一些实习生总结的范文,希望对大家写作时有所帮助。20xx年9月11号

    2023年村党建工作述职演讲稿(专业17篇)

    演讲稿是一种用口头语言向观众传达思想和信息的文本形式。精心挑选的演讲稿范文,能够帮助我们开阔思路,提升表达能力和说服力。尊敬的各位领导、尊敬的各位同事:大家好!

    2023年写想象房子(汇总21篇)

    优秀作文应该有恰当的篇幅,既要有充分的展开和论证,又要注意不过度拖沓,使文章通篇有紧密的逻辑联系。这些优秀的作文范文都是经过认真评选和整理的,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

    2023年最美的语言最美的字(精选20篇)

    优秀作文是在深入思考和多角度分析的基础上,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进行表述和阐释的产物。小编为大家收集了一些写作大赛的优秀作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参考。

    2023年暑假真快乐正好(专业21篇)

    优秀作文具有良好的结构和合理的组织,它能够清晰地表达作者的意图。这些优秀作文范文展示了作者独特的见解和丰富的情感世界,让人感受到文字的魅力。今天,我们去爬我梦寐

    2023年劳动节的小学(优秀20篇)

    劳动节到了,我们学校里开展了各种各样活动,有系鞋带表演,有整理书包表演,有水果拼盘表演,还有钉钮扣表演,节目真是丰富多彩啊!首先就说说我们的集体表演系鞋带吧。系

    2023年难忘教师节活动方案(热门21篇)

    活动方案的编写要注重简洁明了,文字流畅,条理清晰,便于他人理解和执行。通过学习这些活动方案范文,我们可以提高自己制定活动方案的能力。教师节是表达学生对教师感恩之

    最新我妈妈三年级(通用14篇)

    一篇优秀的作文应该具备良好的结构,包括引言、正文和总结三个部分,以使内容更加有条理和完整。下面是一篇独具匠心的作文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技巧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