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全册 八年级语文教案(大全20篇)

时间:2023-10-12 作者:雨中梧2023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全册 八年级语文教案(大全20篇)

高一教案是教师为有效组织教学活动而准备的教学设计。这些高中教案范文是经过专业教师的精心编写和实际运用的,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全册篇一

1.简单了解作者,熟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观点。

2.把握哲理散文的特点,得到有益的人生启迪。

过程与方法

朗读、批注、共鸣、争鸣多种方式相结合,辩证地理解作品内涵及作者感情。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思索人生,能够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

第1课时《永久的生命》

1.整体感知,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重点)

2.精读品味,欣赏富有哲理的语言及欲扬先抑写法的妙处。(难点)

3.思考延伸,思索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树立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命。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来听听作家严文井的答案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把握课文,整体感知

提问1:通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哪几层意思?

明确:课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先谈生命的易逝;再谈生命的永久;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三个层次,条理清晰,章法井然。

提问2:作者对生命有哪些感悟?这些感悟矛盾吗?

明确:作者先是感悟到生命的易逝,一个人拥有的一切包括青春、健康甚至器官都可能失去,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作者又感悟到生命的永久,生命是生生不息的,个体的生命终将以新的形式永久存在。这些感悟看似矛盾,其实是不矛盾的。就个体而言,生命是脆弱的,易逝的;就生命的整体而言,它又是延绵不绝的,永久存在的。

提问3:文章第二自然段用“地面上的小草”比喻什么?

明确: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能够不断地创造新的生命。

明确:作者写对生命的感悟,使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先写生命的易逝,人们的无奈与可怜,感情转入低谷;接着用“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一转,描写生命的神奇,个体生命有限,集体生命无穷,生命永久不朽,值得赞美;最后联系生活实际,要以爱情来赞美生命,感情高亢,给人以磅礴的力量。这样写,前后对比,把对生命的思考引向更深层次,同时使行文有了波澜,更能够打动人心。

提问5:作者为什么赞美生命?

明确:因为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目标导学二:深度解读,思考人生

明确:生命像花朵一样,最终必将凋零。但是,生命的意义不是去哀伤,而是在凋零之前,给世界以色彩,以芬芳,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这样的生命,将和世界一起,获得永存。

提问7:你对生命有哪些思考?请用比喻的修辞,写几句话和同桌交流。

明确:这个练习,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人生观,学生对生命思考的深度和广度,而且要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交流欣赏中发现精彩的表达,并推荐给全班欣赏。

三、板书设计

永久的生命生命的易逝

生命的永久

生命的赞歌珍惜时间

建功立业

奉献社会

获得永恒

第2课时《我为什么而活着》

1.了解作者罗素,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理解作者活着的三条理由,感受作者博大的胸怀。

3.思考自己的人生,从文中得到有益的启迪。

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复习回顾《要生活得写意》的主要内容,导入新课学习。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整体感知

提问1:你了解罗素吗?和同学分享你所知道的。

明确:伯特兰·罗素(1872—1970),二十世纪英国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无神论者,也是二十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之一。1950年,罗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多样且重要的作品,持续不断地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他的代表作品有《幸福之路》《西方哲学史》《数学原理》《物的分析》等。

提问2: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活着。

明确:作者在这篇短文中,开门见山地回答文章标题提出的问题,他活着的三个理由或三个目标是:第一,对爱情的渴望;第二,对知识的追求;第三,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作者用“纯洁”“强烈”两个词来形容这三种感情,它们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

目标导学二:理解课文,把握内涵

提问3:作者为什么把追求爱情作为活着的第一条理由?

明确:作者说,追求爱情,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爱情可以带来狂喜;第二,爱情可以解除孤寂;第三,爱情的结合可以使人看到想象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总之,爱情使人生活得更加美好;追求爱情,则是追求人生的境界。在这里,作者把爱情描写得极其美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提问4:作者为什么追求知识?

明确:一是可以了解人的心灵;二是可以了解星辰为什么发光;三是能够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这三方面实际上包含了人类知识的几个重要方面:人类、自然和社会。

提问5:作者活着的第三条理由是什么?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胸怀?

明确: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作者耳边经常回响起痛苦的呼号,眼前浮现饥饿的儿童,被压迫者折磨的受害者和孤苦无依的老人。在这里表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博大胸怀。但作者同时也不得不承认,他对苦难往往无能为力,这就使人更加痛苦。

提问6:你是如何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的?

明确:这段话再次重申活着的理由,并表明对自己一生的肯定。确实,爱情、知识、同情,写在了罗素生活的旗帜上,高高飘扬。他的追求爱情,追求知识,关爱人类,从不同角度塑造了伟人罗素。他追求爱情,他说:“在我所爱的那些女人身上,我欠下了很大的人情,如果不是她们,我的心地将偏狭得多。”他追求知识,生命不息,写作不辍,一生留下七十多部著作和无数文章,他把自己所有的智慧和力量都献给了人类。他从小失去父母,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关爱人类,反对战争,反抗独裁专制,追求世界和平。年轻时因反战而锒铛入狱,在他老迈的晚年,仍致力于禁核运动,为此奔走呼号,创立和平基金会。就在他逝世的当天,还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这一切缘于他对人类的同情和爱心。

这篇文章,可看作罗素生活的宣言书,这其实也是古今中外许多伟人共同的人生准则,具有普遍意义,所以它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目标导学三:思考人生,得到启迪

提问7:你想过自己为什么活着吗?请写几条自己活着的理由或者自己的追求目标。

明确:让学生敞开心扉自由诉说,但要注意往积极方面引导。

三、板书设计

我为什么而活着对爱情的渴望带来狂喜

解除孤寂

看到天堂

对知识的追求了解心灵

了解星辰

理解力量

对人类的同情孩子受饥荒煎熬

无辜者饱受折磨

老人们变成累赘博大胸怀

可取之处

这两篇散文,属于哲理散文,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敏锐思考,其与众不同的个性特点,征服了广大读者。学习这样的文章,既要充分理解作者的观点,产生深深的共鸣,又要有自己的思考,敢于与作者争鸣,深化对人生价值的认识。所以,在教学时设计了共鸣和争鸣环节,让学生既能汲取人类思想的精华,又能辩证地对待前人观点,真正做到“不唯上,不唯书”。

不足之处

哲理散文侧重对情感的抒发,所以老师的引导占主导,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全册篇二

1、朗读与细读相结合;

2、篇章语义分析与自然常识讲解相结合;

3、锻炼学生自由想象的能力;

4、引导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

对诗歌中炽热爱情的理解与祖国深情厚爱的联系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浪之歌)

简介诗人纪伯伦(1883~1931)。

黎巴嫩诗人、散文作家、画家。生于黎巴嫩北部山乡卜舍里。12岁时随母去美国波士顿。两年后回到祖国,进贝鲁特希克玛(睿智)学校学习阿拉伯文、法文和绘画。学习期间,曾创办《真理》杂志,态度激进。1908年发表小说《叛逆的灵魂》,激怒当局,作品遭到查禁焚毁,本人被逐,再次前往美国。后去法国,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和雕塑,曾得到艺术大师罗丹的.奖掖。1911年重返波士顿,次年迁往纽约长住,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直至逝世。

纪伯伦青年时代以创作小说为主,定居美国后逐渐转为以写散文诗为主。他的小说几乎都用阿拉伯文写成,有短篇小说集《草原新娘》(1905)、《叛逆的灵魂》和长篇小说《折断的翅膀》(1911)等。《折断的翅膀》写东方妇女的悲惨命运和她们与命运的苦斗,谴责贪婪、狡诈和屈从,歌颂自尊、意志和力量。他的小说以主人公充满哲学意味的独白、对话和叙述,特别是被压迫被损害者充满激情的倾诉取胜。他用阿拉伯文发表的作品还有散文《音乐短章》(1905),散文诗集《泪与笑》(1913)、《暴风雨》(1920),诗集《行列圣歌》(1918),以及《珍闻与趣谈》(1923)、《与灵魂私语》(1927)等。

他用英文写的第一部作品是散文集《疯人》(1918)。此后陆继发表散文诗集《先驱者》(1920)、《先知》(1923)、《沙与沫》(1926)、《人之子耶稣》(1928)、《先知园》(1931)、《流浪者》等,以及诗剧《大地诸神》、《拉撒路和他的情人》等。《先知》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作者以智者临别赠言的方式,论述了爱与美、生与死、婚姻与家庭、劳作与安乐、法律与自由、理智与热情、善恶与宗教等一系列人生和社会问题,充满比喻和哲理,具有东方色彩。纪伯伦并自绘充满浪漫情调和深刻寓意的插图。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全册篇三

教学目的:

1、学习作家如何把平凡事物写得不平凡。

2、体会课文深刻的批判意识。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改改课文题目

教学设计:有人试着改了课文题目,你认为哪一个好一点?根据课文内容说说理由。

1、人们砍了一棵大树

2、一棵大树被人砍了

3、那棵大树被人砍了

教学设计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比较辨别,体会课文内容的根本所在,同时领悟如何拟写作文标题。

二、怎样把平凡的故事写得不平凡

这一节围绕“那棵大树被人砍了”,带领学生走进课文。

教学设计二:我们一起看看砍树的“人”是怎样的?【焦躁、野蛮、自私、愚蠢】

三、体会众生平等的深刻内涵

教学设计:首先学生诵读课文第8段文字:“啊,啊,树是没有脚的。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树离根,根离土,树即毁灭。它们的传统是引颈受戮,即使是神话作家也不曾说森林逃亡。连一片叶也不逃走,无论风力多大。任凭头上已飘过十万朵云,地上叠过二十万个脚印。任凭那在枝丫间跳远的鸟族已换了五十代子孙,任凭鸟的子孙已栖息每一座青山。当幼苗长出来,当上帝伸手施洗,上帝曾说:“你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啊!所以那树,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劳无功的贡献,在星空下仰望上帝。”

结束语:同学们,树在“在星空下仰望上帝”,我们也要时时仰望星空,听命于最高的道德律令。记住:人在做,天在看!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全册篇四

1、了解布鲁塞尔的城市历史及文化。

2、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中说明与描写、记叙相结合的方法及其表达作用。

1、导入

同学们,广场文化可以是一个城市乃至国家文化的缩影。在欧洲,几乎所有的城市都有一个甚至几个广场。几百年来,欧洲的人们在广场上休闲、集会、享受生活。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广场,欧洲的文化才得以在此交流,在此融合。今天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欧洲古城——布鲁塞尔,去感受布鲁塞尔大广场的魅力。

2、相关视频播放

3、分析理解课文

1)请同学们通读课文,标记出文章段落,并且找出作者重点介绍了哪些建筑?(天鹅咖啡馆、市政厅、“布鲁塞尔第一公民像”)

2)文章第一、二段写了什么?

第一段写布鲁塞尔的地理位置与气候

3)那么这种地理优势给布鲁塞尔带来什么影响?也就是说她的国际地位如何?

(中心优势使她得到众多青睐,欧洲经济共同体、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把总部设在这里,享有“西欧首都”的美称。)

4)写完了地理位置,我们看第二段写了什么?(布鲁塞尔是一座古城)

5)文章是从哪两方面来写布鲁塞尔是名副其实的古城?(历史悠久;名胜古迹繁多)

6)哪几句写历史悠久?(早在公元979年——被定为首都)

那我可不可以说下面的几句就是描写名胜古迹繁多?那么着重写了哪里?(布鲁塞尔大广场)

好,文章到这里就要进入主体了。我们总结一下前两段,从整体上介绍布鲁塞尔的地理环境优越、气候宜人和历史悠久、名胜古迹繁多的特征。

悠久的历史造就了布鲁塞尔独特的文化特点。接下来从第3段开始,作者集中介绍布鲁塞尔大广场及其周边的具有典型特征的三大建筑,同时还介绍了能代表布鲁塞尔大广场今日之繁华和生机的人文景观——大广场鲜花地毯节。

7)我们来看看作者是如何介绍这些典型的?

首先介绍的是?(广场侧面的天鹅咖啡馆)哪位同学告诉大家它是怎样的一座建筑?(别具一格、独有意义)这是统领整段文字的一句话,根据这两点作者展开了他的介绍,别具一格体现在作者对大门上的白天鹅的描写上,接着就叙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事迹,从而表现了这座建筑在人类历史上独有的非凡贡献。

作者在说明天鹅咖啡馆这做建筑的时候是将描写与记叙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从而突出了天鹅咖啡馆的非凡意义。

第四段介绍的是?(与天鹅咖啡馆栉比相邻的布鲁塞尔市政厅)怎样的市政厅?(雄姿勃勃的)作者是如何描写的呢?(厅内装饰美妙绝伦,巧夺天工;长官的.办公室淡雅别致,古色古香)其中穿插记叙了不同时期、不同国度的历史名人画像,表现了“比利时民族史的风云变幻)

随后作者又引领我们从广场向北走,穿过一段碎石小路,在一条名为“狗街”的拐弯处竖立的“撒尿小孩”塑像以及两年一度的八月“大广场鲜花地毯节”。作者也是遵循这样的写作方法来呈现的。那么我请同学们来分析一下,就按照老师分析前两个建筑的思路来做。分组。

(第五段介绍“布鲁塞尔第一公民”塑像,惟妙惟肖地描绘了于廉可爱的形象,而且通过叙述于廉的传说,赞扬了布鲁塞尔人民英勇抵抗侵略、追求独立与自由的民族精神与斗争历史;第六至七段介绍“大广场鲜花地毯节”,极力描绘鲜花地毯的鲜艳美丽,同时特别描写了为纪念比利时解放50周年,地毯上编织的“比隆旅”军徽时的场面,表现了比利时军队在“二战”中的光荣历程。)

那第八段哪位同学归纳一下?(抒情性的结尾,讲布鲁塞尔的“古老繁华”,大广场的“典雅艳丽”,历史与现实共同铸就了这样一座悠久而伟大的城市。)

同学们整篇课文分析下来,这篇文章的体裁是什么?(我们可以把它定位在介绍布鲁塞尔大广场的事物说明文。)

4、拓展介绍1933老场坊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全册篇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品味诗意

理解词人情感主线。背诵全词

2、过程与方法:

理清借景抒发人生哲理层次,体味描写的精妙

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培养乐观旷达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诵读词,进而把握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2、体会词的意境,

教学设想:通过朗读、想象把无形的意境转化为有形的画面,以此来品味词的妙处;借用多媒体手段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积极鼓励学生互助学习。

教学手段:多媒体设备、苏轼图片、古曲。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邓丽君的《明月几时有》,谈苏轼词的风格导入新课

苏轼及背景介绍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先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他性格直率开朗,而政治道路不顺。他写这首诗的时候便是因“讥讽朝廷”被贬官至黄州。2、问:“这样的情形如果放在一般人身上,他们心里会怎样?”

“愤懑、抑郁、凄凉。”4、问:“然而苏轼是用何种心态去面对这种艰难处境的呢?”学生沉思中,悠扬的古曲响起,屏幕上出现苏轼的画像及全词内容。

三、诵读

1.播放朗读的音频文件

2.学生在音乐声中自读,体会朗读要领。

3.由学生推荐朗读较好的同学诵读,进行pk

四吟读:

1.吟读:按照诗的个性来读,按照自己的体会来读。读得较慢,有时有拖音。

2.教师示范(读出节奏.韵脚读重音,读出感情)

3.学生摇头晃脑地自由吟读

4.男生齐声吟读,女生一起吟读,看谁读得更有味。

五.译读

1.译读:以诗译诗,用现代文翻译,也要有韵脚

2.教师示范:山下的兰芽短短浸入小溪

3.学生试着译读后几句,老师可适当帮忙。

六.背读

1.随机抽学生背读,检查预习效果。

2.全班同学齐声吟诵这首词

七.说读1、说读:用自己的话在翻译的基础上,增加自己描写的内容,然后对诗人说。

2.教师示范:山下兰芽短浸溪

一个微雨飘洒的黄昏,我和庞安游罢清泉寺,来到寺外,看见山上的树木愈加青翠,溪边的兰草刚刚发芽,嫩嫩的,绿绿的,刚刚浸到小溪里,很是可爱。

3.推荐程度好的学生,就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说读。

八.理解作品的主题

1、词中那些句子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2.结合课后注释赏析,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九:全词小结:

全词情景理交融,充分体现了苏轼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给我们以生活的启示。

展示板书(投影):情——宁静自适

景——清淡幽静情景理交融

理——旷达乐观

学生自由背诵全词。

拓展练习(投影):

描述以下句子表现的画面,说出其中包含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1、夕阳无限好(对美好晚景的恋惜和对时光易逝的感慨。)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对美好事物的留连,对时光易逝的怅惋,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希望。)

十二、布置作业:1、背默全词。2、积累蕴含人生哲理的诗词句五条。

十三板书设计

诵读吟读译读背读说读

情——宁静自适景——清淡幽静情景理交融理——旷达乐观

教学反思:

诗词教学不能脱离对意象的解读。“意象”包抱“意”和“象”两个方面的内容。这里的“意”指创作客体的客观物象。按一般情况说,物是客观存在的,它原本是什么样子,就应当说成什么样子,不能有丝毫的差错,这便是所谓的客观表述。但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眼中,就会蒙上一层主观色彩,这就是古人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因此诗词的意象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配合,而意境则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诗词是以意象来反映诗人眼里和心中的世界的,在教读诗词时,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意象的分析加入丰富的想像和联想对诗词做出多义性的解读并揣摩诗人的情感。

诗词中蕴藏着丰富的精神营养,它对青少年成长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诗词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习中华民族优秀的语言文化,而且可以使学生了解民族语言的演变和渊源。诗词深奥的语言,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同时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感受力和想像力。诗词想像的思维方式以及诗词审美的再创造性,有助于开发学生创性思维,它的“暗示性”原则,对艺术、通感以及它的绘画,音乐美可以不时刺激学生在心灵迸发审美创造的火花。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全册篇六

1.理解游记的特点,理清文章的脉络。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各拉丹冬雪山的壮美,感悟长江源头的神异不凡。

3.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的语言魅力,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4.领会文章蕴含着的深刻意义——自然的伟力,民族精神的源头。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观看纪录片《再说长江》第二集《重上江源》。“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听着这熟悉的旋律,令人浮想联翩,歌词中的“雪山”就是长江的源头——各拉丹冬雪山,它位于东经91度07分,北纬33度29分。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观看的纪录片,说一说各拉丹冬为什么会成为长江的源头呢。

今天我们学习马丽华的游记散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揭开各拉丹冬神秘的面纱,感受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细腻而丰富的情感。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整理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请同学通读全文,从文中找出关于时间推移、地点转换的词语。

明确:“我”游览的是东南阳坡。从第3自然段“在各拉丹冬以东几公里处有牛粪可捡的草坝子上”可知游览的是东南阳坡。

2.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找出第一天游览中体现这一顺序的词语。

明确: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来组织材料(也是以“我”的游踪为线索组织材料的)。叙述了“我”游览各拉丹冬雪山的所见所感。词语有:草坝子——冰河砾石堆上——走下砾石堆,接近冰山——此地海拔已超过六千米。

目标导学二:品读课文,感受雪山壮美

请同学们品读第5—6自然段。

明确:远处全景: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近景(沿冰河接近冰山):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冰塔林就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作者是按由远至近的顺序来描绘的。感受: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

请同学们品读第10—11自然段。

2.思考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描写哪些景物,抓住了景物什么特点,从中感受到了雪山怎样的`特点。

明确:触觉:写冰窟。特点:温暖。

让学生反复有感情地朗读句子,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对句子的理解及对作者的情感的把握。听觉:写风。特点:声音大(呼啸);不停息(川流不息);威力大(扫荡)。

视觉:冰体。特点:晶莹洁白;漂亮,千姿百态(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熠熠烁烁,光彩夺目。

感受:是琼瑶仙境;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明确:第5—6自然段是从低处观赏描写,第10—11自然段是从高处观赏描写,这样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各拉丹冬雪山的神韵。两次写观赏雪山的感受,表现了作者对雪山认识逐渐加深,对雪山的情感步步增强。也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请同学们品读第12—14自然段。

4.这几段描写的重点是什么?作者从中感悟到了雪山怎样的特点?

明确:描写了砾石堆和坚冰之下的流水。感悟:一刻不停,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跟着作者一起感受了各拉丹冬雪山的神异壮美,我们也感受到了造物主的伟力,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这篇文章语言的魅力,以及作者面对如此的美景,内心所生发出的怎样的情感震撼。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赏析句子,感受语言魅力

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的语句的妙处。

(1)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白雪覆盖下的各拉丹冬雪山比作“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赋予雪山以生命,“变化多端”一词,又写出了这里自然环境严酷,天气恶劣。

(2)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身体不适应高山气候比作“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比作小震,“连夜高烧”比作大震;把“动作的缓慢”比作“太空步”,写出了各拉丹冬雪山海拔高,气候条件的严酷。

(3)我双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

明确:“行了跪拜大礼”这一动作描写,传神地写出了“我”的虔诚及对各拉丹冬雪山的崇敬。

(4)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

明确:“白色金字塔”,暗示雪山犹如帝王一般,“统领”一词又赋予雪山以帝王的行为,表现了各拉丹冬雪山的高大威严,令人敬畏。

目标导学二:品味写景,体会作者情感

作者在写景时,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联想想象,让学生品读课文,标画联想想象的句子。

1.作者在观赏雪山时,产生了哪些联想和想象?

明确:(1)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2)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3)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2.这些联想和想象中分别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第(1)句,“眩晕”的意思是“感到本身或周围的东西旋转”,这里是被眼前的奇伟的景象所折服。赞美造物主的伟大神奇的创造力,长江源头的各拉丹冬雪山就是大自然的杰作。

第(2)句,由冰山的裂纹和波状皱褶联想到树的年轮,赋予各拉丹冬雪山以生命,赞颂雪山的神奇,历史久远,如同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一般。

第(3)句,“演绎”是“铺陈,发挥”的意思,这里是说坚冰之下的流水,是圣洁的,是长江的生命源头,从这里开启了长江的生命之旅,长江从此开启了孕育生命,造福人类之旅,这流水,也是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源,中华民族的历史也同长江一样源远流长。

小结: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写景,抓住景物特点,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描绘了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雪山的神奇美丽,并赋予雪山以生命,写景中蕴含着作者对雪山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作者又通过联想和想象,抒发了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赞美。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全册篇七

1、 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的感情。

2、 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文章主旨。

1、 品味语言。

2、 理解文章主旨。

一课时

同学们,你们想体验这“爱的感动”吗?请打开课本22课《散步》。

1、 朗读要求:流畅、有感情。

2、 读后解决生字新词。

3、 初步感知课文。

这篇课文写了一家祖孙三代四口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的故事,反映了希望一家祖孙三代互敬互爱、幸福和谐的主题思想。

1、“我们在田野散步”。这一句中的“我们”指谁呀?

(指“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我的儿子”。)

2、请大家反复读一读,你能读出什么感情?

(自豪感、幸福感)

(是我的母亲)

(这个“本”字意思是说原先有想法,后来又改变了。)

5、母亲改变主意,是因为谁?

(“我”)

6、那“我”的意见被母亲接受了吗?从哪一句可以看出问题的答案?

(“母亲信服地点点头”。这一句,表明母亲认可儿子的规劝,接受了儿子的建议。)

7、当儿子的不劝也罢,反正母亲也不想散步,可儿子为什么要劝呢?

(儿子希望母亲多走走,对身体有好处。)

(“这南方初春的 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9、这都是景物描写呀,没看到有高兴的心情呀。

(一切境语皆情语。这么优美的新绿,春天里这么动听的水声,渲染出来的就是欢欣,就是高兴,这是寓高兴之情于美景之中。)

10、“我”的母亲是幸运的,能和儿孙一道享受春天的美景。为什么说是“幸运”的呢?

(“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有熬过了一个严冬。”这说明母亲身体不好,活过来很不容易。)

11、老师再想提几个问题,你从那几个字看到母亲活过来很不容易?

(“熬”这个字有艰难地撑着的意思。“太迟”的“太”字和“春天总算来了”一句的“总”字写出了环境的恶劣。)

(“我”考虑问题周到。)

15、总结。这篇文章写的事令人感动,在“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这个行动中,老师看到了一个词,那就是“尊老爱幼”,在儿子背母亲这个行动上,老师看到了一个大大的“孝”字。从“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我们感受到了老人对孙儿的慈爱。尊老爱幼这传统美德得到了完美地诠释,令世人感动!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全册篇八

复习要点:

《小石潭记》

1、怎样发现小石潭?小石潭的全貌?

注意可用原文回答,也可用自己的概括性的语言。

2、写游鱼用了什么手法?

动静结合的手法,拟人的手法。

3、写游鱼的同时提醒我们作者在写水的时候抓住了什么特点?用了什么手法?

水尤清洌。抓住了“清”的特点。“皆若空游无所依”用的间接描写的手法。

4、记叙的顺序是怎样的?

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5、“斗折蛇形,犬牙差互”中的“斗”、“蛇”以及“犬牙”的用法?

名词作状语。

6、潭四周的景物有什么特点?引出作者怎样的感情?(联系背景)

幽深冷寂;贬官失意后的孤凄悲凉的心境。

7、理出作者的情感变化。

无聊——快乐——孤凄悲凉

《岳阳楼记》

1、《岳阳楼记》何来?

2、岳阳楼概括性的景象有哪些?

第二段。

3、迁客骚人们的览物之情有什么相同之处?写这两段有什么作用?

以物喜,以己悲。是为了引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襟怀,也表明作者希望像“古仁人”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所谓“进”与“退”分别照应了哪两句话?

5、今天我们怎么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现实意义?

抓住:“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这一主旨,结合实际来谈谈。

《醉翁亭记》

1、第一段是不是在写滁州城的地理特点?

不是,写的是瑯琊山的地理特点。

2、“醉翁之意不在酒”这一成语的意思。

3、山中的`景物特点是什么?这样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联系上下文)

抓住:山间早晚变化之景,四季变化之景,为下文滁人有设置了美好的背景。

4、第三段主要有几个片断组成?

滁人游——太守宴——太守醉

5、本文的“乐”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山水之乐、游人之乐、乐人之乐。与民同乐的思想。

《满井游记》

1、抓住初春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

2、抓住三个新奇的比喻。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全册篇九

1.本单元编选了《敬畏自然》、《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旅鼠之谜》、《大雁归来》、《喂――出来》五篇文章,都是从不同侧面思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关注自然,保护自然是每一个人的责任。21世纪的今天更要具有这种意识,因而本单元的思想教育、情感教育比知识教育更为重要。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写了罗布泊由昔日美丽的仙湖变成今日的荒漠,揭示了一个生态环境蒙受人为破坏的个案,表达了作者深切的痛惜之情,警示世人要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保护好人类共同的家园。

2.在内容上要求学生把握两点:一是在对比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的过程中,总结罗布泊消逝的原因;二是在感受作者痛惜罗布泊消逝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在表现形式上要求把握两点:一是对比、拟人、排比三种表现手法,二是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阿学情分析

1.浅显易懂,饱含感情,适合学生自读。八年级学生是新课程改革的第一批受益者,接受的是新课程理念.

2.他们经基本适应了初中的学习节奏和特点,基本学会了一点学习初中语文的方法

3.绝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自觉地查找和收集资料,学生也基本习惯了自我探究、质疑问难、小组讨论、合作探讨的学习方式,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应该可以通过小组互助合作的形式顺利完成。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词语,理清文章思路,初步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

2、能力目标学习对比、比喻、拟人、排比手法,品味语言表达效果,培养语感。

3、情感目标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培养概括要点和品味语言、积累语言的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概括要点和品味语言、积累语言的能力。

真正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全册篇十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理解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明确我们该吸取那些教训。

教学流程

1.读课文,勾画文中描写罗布泊美丽的句子,进行整理,加入自己的想象,写一段文字:《美丽的罗布泊》。可以是文,可以是诗。

2.读课文,画出文中描写罗布泊现状的句子,进行整理,并加入自己的想象,写一段文字:《恐怖的罗布泊》。

(以上两项,可以分男女来写,女生写第一项,男生写第二项,比一比,谁写得最好。作为预习来完成。)

3.用楼兰古国事的故导入课文。

4.展示预习成果,学生点评。

5.谈谈两者对照的`感受。想一想文章的题目为什么用“消逝”而不用“消失”?

6.谁之过?(这个环节重点研读课文12――13段,品读字词和句子,分析罗布泊消逝的直接原因和深层原因。)

7.文章是写罗布泊,为什么还写到了青海湖和月牙泉?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你周围的,你听说过的。

8.面对这种现状,作者的心情怎样?

9.找出文中表达作者这种“痛苦而沉重”的心情的句子进行品读。

10.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这是什么句式,应该怎么读?)

11.脚本展示:假如你是罗布泊,你想说什么?假如你是罗布泊已经枯死的胡杨林,你想说什么?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你想说什么?假如……你还可以就是一位中学生,给人类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

文档为doc格式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全册篇十一

《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教案

1、理解课文内容,能分析雨林毁灭造成的巨大灾难

2、掌握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

3、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培养学生正确的环保观,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

重点:目标2

难点:目标3

:先学后教、圈点批划法、朗读法

(一)导入:

1、 出示课件:展示热带雨林的风光

2、 导语: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雨林不仅美丽神秘,而且繁衍着大量的动植物。这些植物为地球生命提供了赖以生存的氧气,而动物则是非常珍贵稀有的。那如果它消失了,毁灭了,后果是相当严重的。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解课文的内容

1、自学指导: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理解课文内容,思考问题:

雨林的毁灭会造成的怎样的巨大灾难?

在书上可采用圈点勾画的形式找出答案。8分钟后,老师提问。

2、学生读课文,找出问题的答案,划下来。

3、老师提问,形成板书

师小结:雨林的消失会让人类丧失大批动植物物种,而生命多样性的消失会给大气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引起全球气温升高,冰川溶解、洪水泛滥等一系列灾难,甚至会使地球经历第6次大规模灭绝,所以作者说,雨林的毁灭是世界性的灾难。

(四)细读课文,掌握说明方法

1、自学指导:本文作者为了使说明的事理更加明白透彻、清楚,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列图表、作引用等。说明方法的作用的归纳方法为:说明了 (说明对象)的 (特点) (时间:7分钟)

2 、学生默读课文,划说明方法,并标上作用,先写完的同学可以先给老师看,或者同桌互相检查。

例如:刘易斯?斯科特的《雨林》一书列出数字表明,雨林以每分钟27万平方米(相当于38个足球场)的速度遭到彻底毁灭运用了引资料,列数字,做比较的.说明方法。运用列数字雨林以每分钟27万平方米的速度遭到彻底毁灭突出了雨林毁灭速度之快,令人震惊,而相当于40多个足球场是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给人更直观形象的感觉,让人触目惊心,体现了语言的准确、形象、直观的特点。

3、 师小结:本文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引资料等的说明方法,使说明的事理更加清楚,透彻,明白。而本文的语言也体现了准确﹑形象的特点。

(五)品读课文,感受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自学指导:说明文的语言具有准确的特点,体会语言要明确这些词语表示猜测、估计、还是表示范围、程度等,这些词语删去后句子的表达有什么不同,要把这些词语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分析。(时间:6分钟)

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1) 然而昆虫共有1000万种乃至一亿种,而且大部分在热带雨林生活。

(2) 最严重的那次大约发生在2. 45亿年前的二叠纪。

2 、学生进行品析

3、 教师提问

(六)总结提高

教师提问:学习完本课后,你有什么收获或感受?

思考后,同桌互相讨论。

教师总结 :地球是我家,人人要爱她,作为地球的主人,我们一定要树立环保意识,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小调查:在你的身边,有哪些破坏环境的行为?并为改正这些行为出谋划策,用调查报告的形式写下来。

......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全册篇十二

二、简介青海湖

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位于青海省的东北部,距西宁150公里,南北宽约63公里,周长360多公里,面积4500多平方公里,湖面海拔3200米,平均水深近20米,蓄水量754亿立方米。含盐量6‰。矿化度15克/升。青海湖古称“西海”“羌海”,又称“鲜水”“鲜海”,汉代也有人称为“仙海”,从北魏起才更名为“青海”。藏语称为“错温布”,蒙古语称为“库库诺尔”,意思均为“蓝色的湖泊”。

三、作者简介

冯君莉,女,天津人,1956年出生,曾任青海省文学艺术研究所副所长。曾发表过散文、报告文学、短篇小说等几十篇。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边读边思考:

1、作者是以什么为线索来描绘青海湖风光的?

明确:本文是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即在路上、在青海湖、离开。

2、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观赏青海湖的。

明确:

相关语句观赏顺序

青海湖到了,……到达青海湖

我的眼前,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观赏草滩

在着绿色和黄色的背后,又衔接着一派无边无际的蓝色的湖水……观赏湖水

再顺眼望去,在水天相连的地方,是一道尚未退却的乌云……观赏乌云

再往上,就是那雨后所特有的万里晴空了。观赏万里晴空

阳光越来越明媚,那蓝色的镜面上摇摇曳曳倒映出三五个鸟湖岛的轮廓……观赏鸟岛

我们沿着绿色的草滩,沿着蓝色的湖畔,继续赶路了。观赏结束

作者是站在一个固定的地方观赏青海湖的美景,这种观察方法就是“定点观察”方法:由近及远,由上至下,言之有序。

五、细读课文,分析结构

1、齐读课文,理清结构,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2、讨论交流:

(1)本文可分为三个部分,每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

(2)文中从哪几个部分具体描写了青海湖?

(3)如何理解题目中的“梦幻”二字?

明确:(1)本文按游前、游中、游后自然分为三部分。

全文共12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4段),写去青海湖。

第二部分(第5~11段),领略青海湖的美。

第三部分(第12段),离开青海湖。

结构图表如下:

六、小结

我们通过这篇的学习,要学会什么?要了解什么知识,培养什么能力?

要了解青海湖梦幻般的奇妙景色,培养自己观察事物的能力和想像能力,以及体会作者情感的能力,并能在有感情的朗读中体现出来。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全册篇十三

1,训练学生的口译能力。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训练学生分析理解文章,概括中心的能力。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2,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价值观观念,争做“千里马”。

训练学生的口译能力。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训练学生分析理解文章,概括中心的能力。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价值观观念,争做“千里马”。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课件,图片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全册篇十四

针对本文的特点,我打算用“美”吸引学生,和他们共同去感受语句的音韵美,分析结构的层次美,揣摩描写的生动美,品味语言的简约美,体会情感的变化美,鄂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如果学生能感知到这些美,就一定会陶醉其中,被其浸染,从而主动地去探究、去揽胜。

要实现这些构想,首先,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优美。因此,在每个教学环节的开始、小结或者与下个步骤的衔接、过渡处,我都设计了一段或长或短的引导语,力求在准确传递教学信息的同时,为课堂营造一个优美的语言氛围;在品味字词的锤炼、品析写景的方法时,我也尽可能的运用四字词语和排比、对偶等修辞句式使我的语言更接近文章语言的特点。

其次,我认为“美”感的获得主要还得通过“感”:感知、感受、感悟。而“感”的最佳途径应该是“读”。因此,读成为了我这堂课贯穿始终的方法。

文章短小,如果走马观花,仅从大处着眼,则难得其中三昧。因此,文中的美还需从小处人手,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学重心应放在对具体的字、词、句、段的品析上,这个环节要舍得花时间,学生个性化的感受应充分鼓励,学生肤浅浮泛的理解应给予引导,学生空洞偏离的分析应予以纠正。

美文自然应美读、美教,让学生获得美感,带着这样的收获去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

1.感受作者笔下三峡的独特风光,激发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2.体会本文总分结合的层次美和变化多姿的写景方法。

3.学习掌握一些多义词语、特殊句式和修辞手法,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鄂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重点:文章结构及描写方法。

难点:部分内容的理解和个别特殊句式的掌握。

1.中国第一大河是——?(长江)

2.那么,浩瀚的长江水流湍急,危崖壁立,景色最为壮观的风光当属——?(三峡)

3.今天,我们就随着北魏时期的郦道元一起走进1500年前的三峡。

(由两个简单问题组成的导语,开门见山,用简洁明了的`语、言点明本文所写内容的地理位置、作者及写作年代,使学生花最少的时间获得课文的相关资料。)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读错字,不加字、漏字。

(这是对课文的初读,只在准确层面上提出要求。)

1.这是一篇描摹山水的美文,作者用具有音乐美感的语言,浓缩了万千气象,展现了无限风光,老师为大家范读一遍,请同学们看课文,注意节奏、语调。

2.请同学们自己再朗读一遍课文,这一遍要求读得流畅读出抑扬顿挫。

(对课文的二读,要求由准确上升到流畅和优美。教师的解重在强调本文语言的特点是具有音乐美感,而示范则是让学生明白要读好一篇文章首先要善于把握文章的语言特色。在布置学生朗读时,教师就提出了对节奏和语调的具体要求。)

3.请四位同学分别朗读文章的四个段落,比比看,谁读得好。

(这一环节是对二读朗读要求落实情况的检查,因此最好选择四位不同层次的学生,而不仅仅是让朗读水平高的学生展示他们的特长。如果中等水平的学生都没有达到要求,这个环节就需要再多给点时间反复读,方法可以是教师的指导读,也可以是学生的互助读。总之,要大多数学生达到标高,才可进行下一步的教学。)

4.下面就请同学们参照注释细读课文,力求把课文读懂。同桌互相翻译,有疑难相互帮助解决,不能解决的举手提出。

(这一次读的目的是理解内容,比较适合通过默读进行。浅易文言的翻译应避免教师从头到尾的串讲。先自主探究,再通过同伴互助、合作解决问题,还有解决不了的,留待全班探讨。)

5.释疑,扫除理解障碍。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即“自非亭午,不见曦月”、“自非夜分,不见月”两句合为了一句,精简了字词,保持了原意。)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素湍回清波,绿潭映倒影”。)

既然“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怎么还会“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呢?

(“或有王命急宣”,“或”、“有时”都表明情况极为特殊,封建社会王权至上,皇帝有命令,行船者是冒着九死一生的生命危险,从而具体表明了夏水之疾。)

6.教师补充学生的疏漏。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全册篇十五

(一)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掌握背诵的技巧。

2.朗读成诵,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歌中名句内涵,并且适当扩展。领会诗中的哲理,体会诗中表达的情致,进一步学习抓关键词欣赏诗作的方法。

3.形成对陶渊明的正确认识,体会其思想中积极的人生追求和热爱田园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朗读成诵,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歌中名句内涵,并且适当扩展。

教学难点

形成对陶渊明的正确认识,体会其思想中积极的人生追求和热爱田园生活的情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汉书·杨恽传》中有这样的句子:“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这几句所体现的情感是崇尚田园自由恬淡的生活,主张人生之乐亦有自然朴拙之乐。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中国诗歌史上的“田园诗”。被认为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的人是谁?我们学过他的哪些作品?今天我们来学习《诗歌二首》,走进陶渊明的田园生活。

二、学习《归园田居》。

1.了解一下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427)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于仕宦家庭。

陶渊明29岁时,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亲自参加农业劳动,后来又出任彭泽令。有诗云:“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陶令即指陶渊明,桃花源是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脱化而来的。出任彭泽令时,郡里派督邮到县里来,县吏叫他束带迎接,他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于是就离职回乡。这时,他41岁,以后再没做官。

《归园田居》共五首,推测写于辞官归家的次年,即42岁时作。课文选的是第三首,是能显示陶诗风格特色的一首。诗人对人生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决意弃旧图新,归隐田园。全诗表现了诗人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2.读读、讲讲、问问。

先由老师朗读,然后学生齐读、自由读,读顺畅。

要求:注意把握朗读时的节奏、韵律、声调、重音。读时用心揣摩诗的内容和情感。

(1)这首诗表现的是怎样的生活?

劳动生活。

(2)这首诗记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生活情形?

从“种豆”“草盛”“夕露”可以判定,时间当是农历三四月间,即春末夏初。

(3)诗人到田间去干什么?

锄草。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可以看出他干了一整天。

(4)劳动时诗人的心情如何?

乐此不疲。

(5)诗人告诉我们的仅仅是如何劳动吗?

不是,诗人是在表达自己的生活追求。

(6)你觉得文中的“愿”是什么?

归隐田园,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返璞归真,逃离世俗。

(7)你觉得“盛”与“稀”的对比用意何在?

写出了田地的荒芜。另一说乱世之秋,小人当道。

(8)第三、四句意在表现什么?

诗人的辛勤。

(9)第五、六句意在表现什么?

劳动的艰苦。

(10)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运用赋的手法、描写的表达方式,语言朴实,意境平淡而奇特。

3.小结。

诗的前四句记豆田锄草一事。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南山”当指庐山,诗人家在柴桑,在庐山之北,故以庐山为“南山”。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草长得茂盛,把地里的营养都吸收了去,豆苗长不起来,自然非锄不可。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兴”,原来的意思就是“起”,“晨兴”即“早早地起身”;“理”,清理,这里可引申为清除;“荒”,杂草;“秽”本作“穢”,也指田中杂草(“秽”的这个意义现已消失,只作污秽解)。第四句说归家已是月儿初升之时。前四句为第一层,写劳动情形。

4.第五句中的“道”是指什么说的?

诗人的归途,紧承上句中的“归”字。

借夕露沾衣作烘托,抒写诗人归田的愿望。

诗人写劳动生活,也是为了表明他终生归隐的意愿,尽管劳动了一整天,却不以此为苦;及至在归途中夕露沾衣,就巧妙地利用这个细节表述了他的意愿。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自然朴实的风格。

小结:后四句为第二层,以抒情为主。

5.课堂小结。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共五首,有写农村生活风貌的,有写诗人跟乡邻们交往的,有写诗人出游的,这一首专写诗人的劳动,这些诗都以抒情为主,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终生隐居的意愿,用语自然朴实,很值得品味。下面我们从这组诗中另择几个“镜头”供大家欣赏: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其一)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其二)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其五)

6.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

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

陶渊明

(前六句)劳动情形:地点、原因、劳作、归家——赋、描写

(后两句)抒发情感:愿望——归隐田园,不与世俗同流合

污。“返璞归真,逃离世俗”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吗?哪位同学能背诵一下?“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我们可以看到诗人一洗都市的喧嚣、尘世的铅华,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的画卷。大家还知道哪些诗人也是田园诗人?(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谢灵运《登池上楼》中写冬去春回的神来之语:“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谢《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请大家把课本打开,今天我们来共同探讨真正的隐士、田园诗派的开创者、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的一首田园诗上品《饮酒》,来领略他给我们展示的清静世界。

二、作品简介。

陶渊明41岁时辞彭泽令隐居躬耕。当他做彭泽令时,郡里派一个督邮来县,县吏叫他束带相迎,以示敬意,他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当天就离职回乡,并写下了著名的《归去来兮辞》表示归隐的决心,“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在次年写的《归园田居》中曾云其志向和对世俗的观点“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做官是“误落尘网中”“久在樊笼里”,归田园是“复得返自然”(这里的自然不仅指回到大自然的怀抱,而且包含道家的所谓纯真本性的意义,将被扭曲了的人性重新恢复到自然的面目)。《饮酒》诗共二十首,据序文知这些诗因为都是醉后所写,故总题曰《饮酒》。这组诗的写作年代当在诗人40岁之后,即在其刚刚离开彭泽令的职位归田园隐居不久。

三、初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

1.听范读,弄清诗歌的朗读节奏。

2.边读边议,理解诗句的意思。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居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问怎么能做到这样呢?因为心与世俗远离,自然就觉得地处偏僻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东边的篱笆下采菊花,悠然自得地可以看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夕阳映照下的南山笼罩在一片蒙蒙的青霭中,益发变得佳妙神奇,而一双双飞鸟眼看暮色渐浓,结伴飞向林间的巢窠。)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来表达。)

3.思考一下,该用怎样的情感来朗读?

提示:第一、二句用深情的、自得其乐的语气来读;第三、四句应读出恬静、闲适的心情;第五、六句应读出满足的、得意的心情;第七、八句应读出陶醉、悠然的心情;第九、十句应读出意味深长、感慨无限的感觉。

四、品析诗句。

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这四句,从感觉方面肯定了自己“心远”的正确。

2.怎么理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致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然自得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为“花之君子”,采菊,实际上是表现高洁的情操。

3.“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用“见”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会的完美的境界。苏东坡曾说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这种写法,古诗中常见,有些明明是作者自己看到的,却偏偏写成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变有意为无意,化有我为无我,例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最后两句,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味的亲切形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像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着一“护”字,“绕”字也显得那么多情。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么美丽,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庭院增色添彩,顾不得敲门就推门而入,奉献上自己的一片青翠,这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隐主观,显客观,极力忘我。

(1)诗句的表面意思: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2)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在《归去来兮辞》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还。”这句正好应和“飞鸟相与还”。“相与”指“成群”,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3)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璞”。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全册篇十六

1.读懂百合花的形象及其蕴涵的深层意义

2.领悟文章所蕴涵的深意,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启发

出示冰心的小诗《成功的花》,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朗读并说说其中的含义。

(成功要付出努力;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

今天我们就带着对这首诗的理性解读,来看一朵开在人们心田上的花,看看它开花的背后又有着怎样令人心动的故事。

全班齐读课文

问:这是一株成功的花吗?你从哪里能看出这株百合花成功了?

答:“到处都开满了洁白的'百合”,“几十年后,远在百里之外的人,从城市,从乡村,千里迢迢赶来欣赏百合花开”,“那里被人称为‘百合谷地’”。

师:人们从远处赶来欣赏百合花,因为百合开花了,它成功了,人们赶来看它现时的明艳。

那当初它的芽儿又经历了怎样的历程。下面我们就来仔细阅读课文。

出示问题:仔细阅读文章,结合具体语句思考

1.在百合开花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艰难困苦,它又是凭借什么战胜这些困难的?

明确:它遇到了环境的阻挠,客观上,自然环境极其恶劣,“偏僻遥远的山谷”,“高达数千尺的断崖”,这一切都成为百合开花的自然阻力。其次,人文环境的不协调:野草蜂蝶的嘲笑、讽刺、鄙夷、挖苦,也给百合花带来了不小的精神压力。自身的弱小、不起眼也给它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

面对这一切,百合丝毫不动摇,它以坚定的信念,不畏讥讽的自信,坚忍不拔的毅力,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时刻不懈的努力对抗着来自断崖、来自野草蜂蝶的阻挠,最终以开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以开花宣告了自己的胜利。

值得,开花能达成自己的心愿;能装点大自然,将美奉献给世界;完成了大自然赋予的使命,向世人证明了自己,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出示:聆听百合开花的心路历程,你有什么人生感悟?请说一说你的体会。

要求:1.语言简洁流畅

2.能结合文章的内容,可任意选择角度谈体会

例:内因决定成功的重要性;创造和谐社会,给他人发展提供舞台,鼓励支持他人;要实现个人价值就要做回自己,坚守本性等。

师:经过大家的解读,我们看到了一株身处恶劣环境下的百合,看到了一株遭受他人嘲讽的百合,看到了一株弱小而不起眼的百合,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一株坚强的百合,一株自信的百合,一株执著的百合,一株有责任感的百合,一株给我们带来诸多启发的百合,一株开在我们心田里的百合。这样一株百合值不值得我们赞美呢?那我们就来给这株百合唱一曲赞歌。

出示问题:以“心田上的百合花开”为题,创作一首赞美诗,形式不限。

要求:1.能鲜明地突出百合花的形象

2.可任意选择百合花精神品质的某一方面

3.可适当选择文中的句子或词语

先谈谈诗歌的特点:简洁、短小;语言生动含蓄;感情真挚;节奏鲜明;分行书写等。

师先做示范:你,断崖边上的一株百合,/弱小而不起眼。/但你坚强、自信,/你以微笑回答他人的鄙夷,/你以开花证明你的价值。/断崖因你的存在而美丽,/生命因你的绽放而精彩!

学生写作,交流,评价

看了大家的赞美诗,看得出大家对百合的赞美是发自内心的。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份对百合的喜爱,一起再来感受一下百合的魅力。齐读文章。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了一株开在断崖边上的百合花,相信经过大家的解读,这株百合花也一定开在了我们每个人的心田上。最后,送给大家一株百合花,祝愿你早日开出属于自己的成功的花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全册篇十七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了解“说”及其文体特点

3.理解课文字词及其比喻义

二、引入

1.关于“说”的文体,你知道多少?学过哪些文章?

2.说说你对韩愈了解多少,韩愈的诗文你学过哪些?

三、引导自主学习

1.了解关于“说”的常识及作者、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现在河南孟县)人,唐代文学家,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写作背景: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幕下,郁郁不得志,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说”--“说”是古代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说理透彻。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讲究文采,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

2.自主学习课文内容及重点字词

食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策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曰

四、小组合作学习释疑

第一段

1.本段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作用。)

第二段

1.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食不饱)

2.本段文字从侧面讽刺了喂马者?(无能、无知、目光短浅。)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对千里马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

第三段

1.哪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2.本段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本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对人才埋没的愤懑之情。)

五、疑难探究

1.文中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么?

千里马:有才能的人

伯乐:能发现、提拔、任用人才的的人

食马者:寓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2.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示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慨。

六、课堂检测

如果你怀才不遇,你会学下列哪位古人?说出原因。

a.韩愈怀才不遇写文章

b.苏秦悬梁刺股发愤成材

c.韩信另寻明主创大业

d.陶渊明归隐田园其乐悠悠

课文对译:

世有伯乐[1],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於奴隶人之手,骈死於槽枥之间[2],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3]。食马者[4],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6],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7]!

——选自东雅堂刊本《昌黎先生集》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被发现。可是千里马虽然世代常有,而伯乐却不常有,因此虽然有不少好马,却只能在马夫手中受糟塌,最后接连不断地死在马厩之中,而不能以千里马著名。

(现在那些养马的人,自己不知道手中有千里马),因此驾驭时不能顺其本性;喂养时又不能给料充足,使它充分发挥才能;马虽然哀鸣,人却一点不懂得它的意思。还拿着马鞭,煞有介事地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这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呢,还是确实不识千里马呢!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全册篇十八

1、朗读与细读相结合;

2、篇章语义分析与自然常识讲解相结合;

3、锻炼学生自由想象的能力;

4、引导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

教学重难点:

对诗歌中炽热爱情的理解与祖国深情厚爱的联系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浪之歌)

一、课文导入

简介诗人纪伯伦(1883~1931)。

黎巴嫩诗人、散文作家、画家。生于黎巴嫩北部山乡卜舍里。12岁时随母去美国波士顿。两年后回到祖国,进贝鲁特希克玛(睿智)学校学习阿拉伯文、法文和绘画。学习期间,曾创办《真理》杂志,态度激进。19发表小说《叛逆的灵魂》,激怒当局,作品遭到查禁焚毁,本人被逐,再次前往美国。后去法国,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和雕塑,曾得到艺术大师罗丹的奖掖。19重返波士顿,次年迁往纽约长住,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直至逝世。

纪伯伦青年时代以创作小说为主,定居美国后逐渐转为以写散文诗为主。他的小说几乎都用阿拉伯文写成,有短篇小说集《草原新娘》(1905)、《叛逆的灵魂》和长篇小说《折断的翅膀》(1911)等。《折断的翅膀》写东方妇女的悲惨命运和她们与命运的苦斗,谴责贪婪、狡诈和屈从,歌颂自尊、意志和力量。他的小说以主人公充满哲学意味的独白、对话和叙述,特别是被压迫被损害者充满激情的倾诉取胜。他用阿拉伯文发表的作品还有散文《音乐短章》(1905),散文诗集《泪与笑》(1913)、《暴风雨》(1920),诗集《行列圣歌》(1918),以及《珍闻与趣谈》(1923)、《与灵魂私语》(1927)等。

他用英文写的第一部作品是散文集《疯人》(1918)。此后陆继发表散文诗集《先驱者》(1920)、《先知》(1923)、《沙与沫》(1926)、《人之子耶稣》(1928)、《先知园》(1931)、《流浪者》等,以及诗剧《大地诸神》、《拉撒路和他的情人》等。《先知》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作者以智者临别赠言的方式,论述了爱与美、生与死、婚姻与家庭、劳作与安乐、法律与自由、理智与热情、善恶与宗教等一系列人生和社会问题,充满比喻和哲理,具有东方色彩。纪伯伦并自绘充满浪漫情调和深刻寓意的插图。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全册篇十九

1、借助于文中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的语句,分析三叔的人物形

2、理解“三颗枸杞豆”的内涵;

3、明确本文所要的表达的“珍惜时间”的主题,激励自己珍惜时间,珍惜青春,努力成才。

借助于文中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的语句,分析三叔的人物形象;

理解“三颗枸杞豆”的内涵

一、导入:

生命就如那丁香花,花开时用热情绽放芳华,花落时用凄美感染世界,在我们课本中,也曾有这样一个故事,它以那艳目的枸杞豆给我们以生活的启示,请看课文《三颗枸杞豆》。

二、预习海关口:读准加点的字词

惊诧()腻()味殷()红癌()症摞()鲜()为人知

三、感知枸杞豆

1、快速阅读全文,读完后,请用一句话告诉老师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7、为什么把太阳比作红色的车轮?【1、颜色,外形相似2、车轮滚滚向前代表时间、生命不会为人而停止,我们不可以浪费时间和生命。

教学目标:

1、能概括作者转变的原因

2、学会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3、学会细腻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会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学会细腻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放歌曲《童年》,并投影歌词;鼓励同学跟唱,不会的同学跟着哼调。

(两小段后停放。)

二、检查生字词

1、通过预习,你们能否告诉我,这是什么样的三颗枸杞豆?(三颗催人奋进的枸杞豆。(板书)

富有教育意义的三颗枸杞豆。|有深刻涵义的三颗枸杞豆。|征服我的三颗枸杞豆。|催我奋进的三颗枸杞豆。|三叔送我的三颗枸杞豆。)

(开始“我”是一个贪玩的孩子。一个不喜欢读书的孩子。一个爱逃学的孩子。一个不怕打的孩子。一个热爱大自然的孩子。师:你怎会知道?生:他喜欢到小树林去玩,后来他成为植物学家。

“我”是一个顽皮,淘气的孩子。是一个粗心大意的孩子。)

(没有!课文第6节。)

师结:“我”仍沉迷于小树林,直到遇到病中的三叔。

5、“我”在小树林遇到三叔,共有几次?

(两次。)

7、他们在谈论什么?

(植物,野豆角花。)

师提示:这种植物生长在大自然中,这就说明他们非常热爱大自然。(板书:热爱自然)

8、他们对大自然的认识程度是否相同?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不同。三叔更深些。三叔比“我”更懂大自然。因为他知道野豆角花有几根花蕊,什么颜色,还知道其它植物的秘密,而我一无所知。三叔热爱自然,看得十分仔细。例如第25,26,29节,而“我”什么也没观察过。)

小结:三叔在他最后的这段日子,把自然界中的点点滴滴都收入了眼帘,仔细观察研究。可想而知他对大自然热爱的程度。(板书:仔细观察)

四、总结。五、布置作业:完成学习与评价。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二、课文分析

1、在第一次对话中,“我”还意识到自己的一无所知和不善观察,那么下面与三叔的第二次对话,又会有什么体会呢?分角色朗读:19--53节。

过渡:对话一我们一起讨论的,对话二的语言比较深奥,但我相信我们同学通过合作集众人智慧一切难题都会迎刃而解的就留给大家自由发挥的空间吧。你们自己互相提问。可以充分利用读书卡中积累的语言进行小组交流怎样才能把别人问倒?当然有不懂也可提出来讨论。(四人小组讨论五-六分钟)(学生开始热烈地讨论)

2、第44节是什么意思?

(这是三叔的话,他认为自己一生一事无成,三个0是指他的三个理想都没有实现。)

3、第48节提到太阳,他把太阳说成“红色的车轮”有何含义?

(在这儿太阳指时间像车轮一样滚滚向前,在不断流逝。)

(这里的太阳还是指时间,三叔其实想留住时间,抓住时间。以前三叔总浪费时间,做事半途而废,没有毅力。这儿我觉得三叔有点后悔。

5、小结:确实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时间匆匆的脚步谁也无法遮挽得住。

6、第52节,为什么说把太阳捉住就能变成一个圆圆的金盘子?

(抓紧时间,好好利用时间学习,工作,让生命有一番作为。你的事业和作为就是价格不菲的金盘子。只有去不停地奋斗,去创造新的生活,生命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7、小结:不错,就像保尔说的: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当我们回忆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让我们活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8、太阳是指时间,但三叔说“我”也是太阳是什么意思?

(“我”是小孩,还有很多时间,还有很多希望。三叔希望“我”抓紧时间去学习,希望我能有所成就。三叔从“我”身上看到他的影子,有点感慨了!希望“我”能完成他未了的心愿。)

三、师总结:从课文中我们知道三叔有着远大的理想,但都因为虚度年华,遇到困难就退缩,半途而废,没有坚持不懈,没有毅力,以致于最后悔恨终生。(板书:远大理想+坚持不懈)

师问:那么三叔当时的感情一定很复杂,让我们把“三叔”请到一(3)聊天室,到现场跟大家一起聊聊。怎么样?师:准备2--3分钟。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组合方式分别扮演主持人和三叔,其余是观众,准备提问。

四、课文总结:三叔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启示,虽然他树立了远大的理想,但他都半途而废。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

五、作业1、三叔的一生给了“我”非常深刻的影响,以至于“我”能成为植物学家。那么你的童年中发生过类似作者的事情了吗?请你把它整理在周记本上。2、整理课堂笔记。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全册篇二十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的美丽,欢乐和奇异。

2、深入体会陶渊明虚构这一理想社会的原因。

3、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

4、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合作、探究,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的美、乐、奇

教学难点:

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桃源仙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东晋末年,战乱频繁,赋税徭役繁重,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家濒临崩溃,在这样的**岁月,陶渊明的一腔爱国热情无处倾诉,让人民安居乐业的愿望无法实现,只能把情感寄托在文章里,今天我们就带着对陶渊明已有的认识,再次走进《桃花源记》感受作品的独特魅力。

二、找同学大声的有感情朗读课文,边听边想桃花源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三、分别从“美、乐、奇”三个角度赏析全篇文章,学生进入小组讨论pk阶段。

四、小组讨论:桃花源的美表现在原文的哪些句子中?

1、教师点拨:自然环境美、社会环境美、人情美。

2、作者写这一美景的目的是什么?(表达了对桃花源的喜爱、向往)

五、小组讨论:

1、文中哪些人感受到桃花源的乐?他们分别为什么而乐?

教师点拨:(老幼因和平安定、丰衣足食而乐)

2、总结:桃花源人都乐在哪里(和平安定、丰衣足食、民风淳朴),作者写这些乐的目的是什么、(寄托理想)

六、小组讨论:

1、桃源“奇”在何处呢?从原文的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小组讨论在文中画出这样的句子,同时分析了三个问题。

1)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2)桃源人为什么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3)文章安排刘子骥寻桃源是不是画蛇添足?

2、教师小结,这些奇异之处使文章情节曲折跌宕,使桃花源充满了神秘感。

3、作者设置这些“奇”暗示什么?(虚构社会)

七、桃花源是一个如诗如画:令人神往的仙境,这里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理想?(安居乐业,没有压迫、没有战乱,批判黑暗社会)

八、作者虚构这一理想社会,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说说你的理由。

教师明确:想法积极,做法消极,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九、学生质疑

十、总结小组成绩,鼓励优秀小组

十一、结束语:陶渊明追求光明和理想的做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相信未来是美好的,我们要志存高远,向着理想,勇往直前。

十二、布置作业:以《我眼中的陶渊明》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相关范文推荐

    最新三年级学会感恩 学会感恩小学三年级(通用8篇)

    范文范本是对某一领域或主题作品进行精选和分类,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该领域的发展动态和成果。这些岗位职责范文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各个岗位的具体要求。三年级学会感恩篇

    最新分手日记才感人 伤感的分手日记(大全8篇)

    范文范本是对优秀写作作品进行提炼和概括,帮助学习者了解写作规范和套路的学习资源。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优秀个人简历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分手日记才感人篇一为什

    最新分手日记小说(优秀8篇)

    意见建议是对某个问题、事件、计划等的看法和建议,通过提出问题、总结经验、分析原因等方式,以期改进和完善。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思考,我对这个问题有一些意见和建议。

    2023年徐悲鸿励志学画课文内容(优秀8篇)

    我认为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给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建议。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自我介绍模板,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适当的修改。徐悲鸿励志学画课文内容篇一19春天,年

    最新三角形的特性第一课时教案(模板14篇)

    6.合理的初中教案编写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为了方便大家学习和了解安全教案的撰写方法,我们收集了一些经典的安全教案范本。三角形的特性第一课时教案篇一1

    小二班半日活动方案(汇总8篇)

    活动策划是一种对于各种活动进行规划、组织和实施的过程。看看这些游戏策划范文,或许能帮你更好地理解游戏策划的要点。小二班半日活动方案篇一目标:通过活动,发展幼儿的

    2023年年会活动方案(优秀8篇)

    游戏策划是一个复杂而有挑战的工作,需要对游戏的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规划。以下是一些年会策划的注意事项和技巧,希望可以帮助大家避免一些常见的问题。年会活动方案篇

    情感散文最有感情的地方(实用8篇)

    最后,个人简历的语言表达应该得体、规范,避免出现语法错误和拼写错误。在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意见建议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情感散文最有感情的地方篇一妈

    生活中感悟成长 生活中感悟成长的五年级(模板8篇)

    岗位职责是指一个员工在工作中需要履行的任务和责任。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我们整理了一些规范的职责范例。生活中感悟成长篇一成长,不是衣服越来

    数学学情分析方案及学情分析报告 小学数学学情分析方案和报告(精选8篇)

    在进行调研之前,我们需要明确调研的目的和范围。以下是一些成功项目策划的案例,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数学学情分析方案及学情分析报告篇一总体来看,这次期中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