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农场课程教案(汇总5篇)

时间:2023-09-24 作者:念青松2023年农场课程教案(汇总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教案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农场课程教案篇一

草原对于江南水乡的学生来说是相当陌生的,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感悟到草原之美,并进一步把感受到的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所以,教学伊始,我先让孩子们在我的配乐朗读中无拘无束地想象草原景象,然后播放课件,让学生欣赏一段优美的草原风光图片。这两次感知,一虚一实,前者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广阔的想像空间,让学生通过倾听老师的诵读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每个学生都可以产生建立在自己已有经验之上的独特感受;后者给学生提供了真正的草原图景,丰富了学生的表象,弥补了因地域差异、经验缺乏而可能造成的学生想像的缺憾。这样虚实结合,两次感知,层次分明,帮助学生自己用心参与,逐步构建起草原的印象,缩短了草原和学生的距离。

贴近了草原,再要求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出草原的美丽和热闹就不再是个难点。《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是呀,从低年级就应该开始训练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因此,这节课我就试着做了,结果让我收到了一份喜悦!如指导朗读“铺满新绿的草原醒来了。”我引导:“读了这句话,小朋友似乎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有的学生说:“我看到美丽的花儿醒了!”有的说:“草儿也醒了,伸了伸懒腰!”有的说:“我听见羊儿在羊圈里咩咩地叫着!”还有的说:“牛儿马儿也醒了,牧民们甩着鞭子准备去放牧。”……孩子们真棒,真正体会到醒来后的草原热闹的情景,我赶紧趁热打铁:“是呀,那你就读读你眼中刚醒来的草原吧!”孩子们自然把“醒来了”读得各有各的特色!再如,当读“一只只羊儿涌出了圈门,蹦跳着奔向无边的草原”这一句时时,孩子们好象知道该怎么读了,我说,当你读这句话时,就把你看到的和感受到的读出来就行,练了一会,他们(包括中下生)读得还令我满意。问起他们为什么这样读时,他们兴奋极了,争先恐后地举起了小手,“我看见羊儿都往外挤,咩咩地叫,我知道小羊高兴,就这样读了!”“我想,羊儿一个晚上没吃东西了,肚子早就饿了,现在一定急着出圈门,到大草原上去吃鲜嫩可口的小草。”“我看见大草原了,小羊撒欢往外跑!”几个学生说完,真的象小羊一样,挤出教室门外,嘴里还咩咩地叫着!

教完了这一课,我感受颇深:孩子们的阅读能力真是不可低估!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还会继续尝试放手,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作者邮箱:tzjlcsp@

[《草原的早晨》教学反思(网友来稿)]

农场课程教案篇二

本诗作者为我国著名诗人艾青,写于1956年。艾青诗歌一贯的特点,即采用鲜活的口语入诗,看起来平易朴实,读起来顺畅和谐,是读者驰骋想像力和诱发思索的艺术载体。这首《下雪的早晨》也具有这些特点。在一个下雪的早晨,诗人假托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孩夏日里在林中无忧无虑地玩耍。通过对这个小孩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纯真生活的期盼向往。全诗语言精练,形象生动,寓意却很深刻。小孩是这首诗歌的主要意象,诗人通过对他的可爱形象的回忆描画,将自己的美好情感熔铸于其中。

根据诗歌教学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做法。

(一)进行了“走近艾青”的语文实践活动

由于诗歌语言凝练,跳跃性较大,有学生不易读懂读透的地方。所以结合本课的重难点,课前我与学生进行了“走近艾青”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了艾青在诗坛的`重要贡献以及这首诗的写作年代和创作背景,为更深入地理解诗歌作了铺垫;课后我还请学生继续收集艾青的诗歌诵读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喜欢诗歌的兴趣。

(二)注意营造氛围,引学生入境,注重情感熏陶

课上,我运用“范读”,使学生借助听觉形象进入文章的意境,这不仅帮助他们准确把握诗歌感情基调,还使他们对诗歌的韵律美、音乐美有了初步的感性的认识,使他们感到了学习诗歌是一种美的享受。此外,运用课件呈现了雪花纷飞的美丽景色,配以清幽的音乐,还注意用诗化的语言创设情境,能帮助学生深刻体会诗情。

(三)在教学中我能深入浅出地渗透对意象的解读。

意象和意境无论是在诗歌创作或诗歌欣赏当中都是非常重要的。我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深入浅出地渗透了这两个概念的教学。如在学习第2小节时,我注意启发了学生想像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并请学生反复朗读,读中想象,揣摩作者的情感,使学生明白了诗人是通过对孩子的描述,来表达他自己的情感。使学生理解欣赏诗歌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也为学生模仿诗歌这一特点即兴创编诗歌做到必要的指导。

(四)在诗歌教学我注意启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

在第1小节中,启发学生想像飘雪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引生入境。读第2小节时想像孩子在树林中玩耍的情景,感受孩子的可爱。读第3小节时,请他们想像这个孩子是谁?诗人为什么会在这个下雪的早晨想到他?我尽量激发学生大胆想像,力求他们通过丰富的想像去演绎诗人的情感。将自己的情感经验,与诗歌中的情感经验进行比较,从而产生共鸣,使之转化为自己的情感内存。在学生感悟诗情后,通过画面引导学生联想,他们会想到什么,将想像到的模仿诗人进行创编,这不仅激起了学生的创作兴趣,还发展了学生的想像力。

(五)根据诗歌教学特点,以朗读、背诵作为学习诗歌的主要手段。

因为诗歌的欣赏是需要感情投入的,而使感情投入的最基本的方式是读,所以课上我请学生以多种方式用心地去读,去品,读中感受了语言美和韵律美,读中感悟了诗情,读中加深了理解和体验,体会了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感受和体验了诗歌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

而背诵诗歌不仅使学生对诗歌意境加深体验和感受,还能培养学生主动积累的兴趣和能力,并帮助学生对一些语言现象潜移默化地形成于自己的语言结构中,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农场课程教案篇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的巨大动力,是学生主动学习和研究的精神力量,又是激发创造思维、开发智力的催化剂。因此在本节《在农场里》的教学中,我结合一年级学生的好动、好玩、爱想象、爱表现的综合特点,以学生为主体,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把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作为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和目标,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通过优美的语言引导和形象的肢体动作来感染学生;用孩子喜欢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歌曲的基础上,结合歌曲的内容,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创编歌词,并结合歌词进行即兴动作表演;学会歌曲的同时用小乐器为歌曲伴奏。整节课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来,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创造音乐。总的来说,这节课还算成功。

在玩乐器这个环节中,由于适合本节课的小乐器有限,没能照顾到全体学生。因此有几个学生在练习中出现了节奏错误而没有进行及时纠正,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尽量避免。

本节课设计的内容较多,在后面创编歌曲部分结束有些仓促。如能让学生延续歌曲创作活动,让孩子们学着小动物的动作随音乐律动出课室,达到课堂氛围的一个延续,效果会更好。

农场课程教案篇四

《下雪的早晨》这首诗是四年级上册的最后一篇讲读课文,全诗分为三个小节,描述了宁静的早晨,雪花飘飞,我的思绪随着雪花飘飞得很远:想起夏天树林里的小孩天真活泼的喜悦心情和期盼之心。这首诗我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意思,学习两个生字,把课文读通、读熟。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1、能用各种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诗句的意思。

3、理解诗中作者表达的情感。

一、自主选择

引导选择,让学生个性飞扬。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的自读感悟创设主动选择的机会,促成他们个性化发展。如: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个场景?找一找,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的选择往往会有很大的随意性与盲目性,影响教学效果。教师有意而巧妙的引导学生选择,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二、联系生活、服务于生活

语文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如果说雪对于学生来说是陌生的话,那夏天对他们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了,所以我让学生回忆夏天,说说夏天,在他们脑中再现夏天的有关信息,再结合课文读,从而把文本和生活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变外部给予为内化生成。

三、拓展迁移

让孩子们联系自己的生活,交流“我们经常在冬天时想着夏天,在夏天时想着冬天,你们在类似的经历吗?”在交流中,同学们相互启迪,碰撞出创新的火花。这样的设计,注重了跨学科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课堂走进社会,真正体现了大语文观。

农场课程教案篇五

一、让心灵走进文本,用教师的情感带动学生的情感

作为承载着文化知识,传统文明的语文,具有丰富的情感色彩。试想,一篇散文,一首古诗,一句名言,一个美丽的传说,哪个不具有情感呢?教师要上好每一堂语文课,首先要让自己的心灵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获得与作者感同身受的体验,从而与人类最崇高的精神交流。而这种体验、交流,来自于对文本的解读,对生活的感悟,对学生的热爱,对传统文化的尊敬。上例教学中,由于城市孩子对农村孩子的生活缺乏了解,课堂出现了偏离教学主线的“擦边球”。这时,我赶快现身说法,凭着自己对农村生活的体验、感悟,调动学生的情感,把学生的思维引出课本的小圈子里,打开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去感悟、去理解,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紧接着再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由词得言,由言会境,由境悟情,获得共鸣。由此可见,学生对课文的情感,不是用简单的文字就能触发的,需要教师满怀激情的感染。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凡是自己所亲身经历或是亲眼目睹的事情,才会有话可说,有情可抒。同理可证,学生亦如此,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师的教学就是运用恰当的手段缩短时空上的距离,使学生犹如有亲临其境之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历其事,从而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使学生有不读不快,欲罢不能之感。当然,如果我能再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展现农村多姿多彩的生活画面,增强形象性、生动性,学习效果会更好。教师的心灵要先走进文本。

二、通过介绍创作背景引导学生深入文本

在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时,必须做好“知人”和“论世”这两项工作。作家的生活经历、性格特点和思想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的作品,如果我们对此缺乏必要的了解,对文本的理解就不全面,不深入。另外,任何作品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特定时期的时代背景、人际关系和社会风尚,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作家的作品。如果我们对此缺乏必要的了解,对文本的理解也会大打折扣。上述案例中,由于受生活阅历的影响,要学生真正品味出诗的意境,读懂诗人的心,有一定难度。学生对“这个小孩会是谁”这层意思理解得较好,但很难感悟到作者对美好纯真生活的期盼之情。当学生一脸茫然,理解不能深入时,我及时以简练的语言谈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由于学生课前已通过搜集资料了解了艾青,所以此时简单的点拨马上使学生恍然大悟,学生与诗人产生了情感的共鸣,与诗人的心贴得更近了,理解更深入了,终于能确切地把握诗人的情感了。这样的情与心通,心与神驰,进而感悟丰盈,滋润心灵,诗歌的语言文字就会在学生心中跳荡起来,学生想象会不断放飞,灵感会不断涌现,课堂充满着生长的律动。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