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在水中的沉浮(汇总22篇)

时间:2023-12-24 作者:字海

优秀的作文不仅体现了学生的语言水平,还能够展示他们的思考深度和创造力。在这里,我们汇集了一些脍炙人口的优秀作文,展示了写作的魅力所在。

马铃薯在水中的沉浮(汇总22篇)篇一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课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为学生设计了一个自主构建问题,自主设计探究方案,自主开展探究过程,自主完成探究结论,并亲历探究活动完成总结和应用的过程。

为了使学生发现一定浓度的液体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许多。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我在设计调配一杯能让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这一活动中,没有像教材中那样,让学生调配一杯盐水,而是采用了多种材料:盐、碱、糖、味精,调配出多种都能让马铃薯浮起来的`溶液,从而使学生不仅仅局限于一种材料,这样对学生形成严谨的思维有很大的帮助。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探索到“一定浓度的液体,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中的“一定浓度”,我为每个小组准备了10包实验材料,每包10克,要求学生将实验材料一包一包的加入清水中,每加入一包后,都要用玻璃棒搅拌,观察马铃薯的沉浮情况,并做好实验记录。从最后的汇报中,可以看出学生们认识到,在水中加入一包、二包材料,不能让马铃薯浮起来,只有加入更多的材料,才能让马铃薯浮起来,这是因为达到了一定的浓度。学生对于本课实验所要揭示的科学概念真正做到了在实验中总结,在理解中记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马铃薯在水中的沉浮(汇总22篇)篇二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本课选自教科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7课。教材是在学生原有认知基础上展开活动。学生对沉浮的关注一般落在物体本身,很少关注到液体的性质,液体对沉浮的影响对学生来说是个意外的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很少有这样的经验。影响物体的沉浮因素不仅仅有物体本身的重量和体积,而且还有液体的密度。本课将展开对另一个量的研究,向学生展示一个新的探索项目。联系本单元的第1课,继续研究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本课主要研究不同浓度的液体,对马铃薯沉浮的影响。调制一杯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可以使学生看到只有在液体中溶解足够多的物体时,马铃薯才能浮起来,渗透了改变液体密度会影响物体沉浮的概念。

学生在前面已经知道了有些物体在水中下沉,有的物体在水中上浮,知道了能够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具备了必要的基础知识,因此,学生的思维难度不太大。一般情况下,学生们对物体沉浮的关注,只落到物体的本身,如大小、形状、轻重等,很少关注到液体的性质,液体对物体沉浮的影响对学生来说是个“意外”的发现。日常生活中,学生也很少有这方面的经验,本课将引导学生展开对另一变量——液体密度的研究,向学生展示一个新的探索项目。

1、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2、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

1、使学生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

2、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3、学会液滴加热的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有很多的证据。

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总结归纳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马铃薯14个,烧杯16个,食盐若干,酒精灯14盏,火柴14盒,筷子14双,铁匙14个,小匙14个,滴管两支。

一、引入

1、出示马铃薯

3、讲述: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板书课题。)

二、马铃薯的沉浮

1、预测:假如把马铃薯放在这个装液体的杯中,你们猜它是沉还是浮呢?说说你猜测的理由。

2、演示:谁愿意上前面来试一试,请大家认真观察,看你能发现什么?(板书:观察,发现)

师:怎样放马铃薯?扔进去吗?(轻轻放)

(生操作:马铃薯放在1号杯中沉,在2号杯中浮)

3、猜测:同一个马铃薯,在1号杯中沉,在2号杯中浮,马铃薯在的沉浮与什么有关呢?

生讨论、汇报检验方法。

师:你们要想用加热的方法检验,需要些什么材料呢?(板书:验证)(生讨论汇报实验所需要的材料,教师适当补充并加以说明。)

师:在这个实验中我们要注意什么问题呢?(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安全注意事项)

4、小组分工,取液滴,1号勺取1号杯中的液体,2号勺取2号杯中的液体。

5、分组实验。

6、汇报研究结果:

师: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

生:加热一号杯中的液体,铁勺中没有留下什么痕迹;加热二号杯中的液体,铁勺中留下了白色的痕迹。(白色的颗粒状物体。)

师:这两杯液体一样吗?我们的推测对不对?这说明能使马铃薯上浮的液体有什么特点?

生:里面溶解了一些物质。(板书:溶解物质)

三、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1、师生讨论:调制盐水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师:杯中盐是一次性加入,还是分批加入?

生:一勺一勺地加。

师:一勺盐是多少呢?

生:一平勺。师:加入后还要做些什么?

生:加入后要用筷子搅拌,使盐充分溶解,再放入马铃薯看它是不是浮起来了?

2、投影:温馨提示

调制盐(或糖、碱)水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1)每次加一平勺。

(2)每加一勺,都要搅拌至完全溶解,停下来观察,看看马铃薯的沉浮情况,在表格上做好记录。

(3)夹出马铃薯,继续加盐搅拌至完全溶解,再放入马铃薯,再继续观察记录。

3、小组合作:调制一杯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盐水)

4、汇报:

师:说一说你们调制的过程和发现。

(生汇报使马铃薯浮起来的盐水调制的方法和过程。)

师:是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使马铃薯浮起来呢?

生:不是的。

5、教师小结:水中溶解了足够多的食盐等物质时,马铃薯能够浮起来。足够多就是液体达到了一定的浓度(板书:一定浓度)

也就是说,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许多种。

四、阅读资料:课件演示相关图片

1、死海

2、中国运城盐湖

五、课外延伸

1、你能使刚才浮起来的马铃薯沉下去吗?

马铃薯在水中的沉浮(汇总22篇)篇三

一、精心作好课前准备,是上好这一课的基础。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用在我们科学课的课前准备,真是再贴切不过了。先罗列一下要准备的材料吧:

1、演示用材料:

两个大水槽,分别用标签纸编码:1号和2号,里面分别盛一水槽请水,一水槽盐水(盐水的浓度刚好能使马铃薯浮在水面),天平一架,滤纸两张,两个有刻度的小烧杯,一杯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糖水,一杯食用油,一个铁块,滴管,量筒两个。

2、学生小组实验用材料:

材料盘,酒精灯,火柴,一个比较小的马铃薯,两个铁勺,分别贴好标签:1号和2号,一个信封(里面装有5袋食用盐,分别装在自封袋里,质量基本相同),一个一次性杯子(里面盛一写水,用来放燃烧过的火柴梗)。

罗列完毕,实际操作中,应该准备得更充分些,甚至再多准备一些学生可能会说到,并在他们设计的实验中将要用到的材料,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自主性,而老师只是配合学生,成为他们的启发者,活动的组织者,当学生遇到困难时的得力助手。

二、充分的课堂预设,是上好这一课的前提。

精心的课前准备,来自“缜密”的课堂预设。预设什么?

1、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生活经验。

常言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了解学生,才能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比如说:教学这一课时,由于学生在前几课时的学习中,认识了解到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与“大小”、“轻重”有关,于是,在引入《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时,出示一大一小两个马铃薯,让学生猜测“大的沉,还是小的沉?”,再通过实践发现“与大小没有关系”,学生再进一步猜测“可能与‘液体’有关,这样的引入,平实而切合学生,使科学探究层层推进。

2、巧设铺垫,过渡无痕。

每次老师让学生猜测“同样多的清水和盐水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很多学生都说不到“可能与轻重有关系”,到了这个环节,一般老师为了顺利进入下一个环节,就自己说:“会不会他们的轻重不同?”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学生怎么想,就开始比较两杯液体的重量了。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追求无痕过渡,在一开始,出示一大一小的两个马铃薯,让学生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学生说出了大小、轻重、形状等不同点后,及时板书,并表扬学生:“你说的很对,我们在观察两个相似的物体时,就可以比比他们的大小、轻重等不同的地方。”同时板书:大小、轻重。如此一来,再让学生通过比较“两杯同样体积的清水和盐水的不同点”,探究马铃薯为什么在清水中沉,在浓盐水这浮,学生自然会想到可能由于它们的重量不同,通过称一称的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简单的铺垫,使学生亲身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验证——获得结论——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过程。无痕的过渡,也让学生快乐地经历了整个探究过程,教师真正地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马铃薯在水中的沉浮(汇总22篇)篇四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这一课,主要是让学生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这也是本课设计和教学中努力的方向和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探究,学生明白一定浓度的液体可以改变物质的沉浮,以及懂得利用所学的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在整个教学中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民主、平等、和谐、热烈的课堂氛围,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准备各种实验材料,给学生创设学会学习的条件和氛围。

通过这节课,我深切地感受到上好一堂科学课,必须准备充分。

在研究《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一课中,我在材料的准备上下了很多功夫。课前我发现刚调制的盐水和清水有一点区别,前面的学生能够很清楚的看到,盐水的杯中有一些漂浮的物质,致使一部分学生通过观察而不需要加热就可以判断两个杯中的液体不同,因此我将盐水要在上课前两天把它兑制好,足够长的沉淀时间,可以避免学生能马上区别出两杯水的不同。教材上在这一节中使用的加热材料是:酒精灯、木夹子、铁片,但实验室中的铁片很大,而且数量也不够,这时我参照了网上的做法,将酒精灯换成小蜡烛,将铁片换成了钢勺,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兴趣,而且更贴近儿童的生活,让学生们感受到科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增强他们探究科学的兴趣,启发他们在课外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同时可以节省很多讲解使用酒精灯的时间。

在课的导入部分,我出示两杯水:一杯清水,一杯浓盐水,把同一个马铃薯分别放入两杯液体中,观察沉浮。学生看到马铃薯在2号杯中浮起来了,马上有很多学生在下面忍不住喊起来:“这杯是盐水!”因此课后我有意识的把2号杯中里溶解味精和食盐,这样就避免了让学生一下子猜中答案,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但当同学们对这两杯液体加热检验后,发现2号杯中的液滴加热后留下了白色的物质,又使得很多同学确定是食盐,这时候老师可以反问他们:“你真的确定它就是食盐吗?”接着就有一部分同学开始动摇自己的观点,紧接着老师就可以告诉他们:“如果我们仅凭白色物质就判定它是食盐,这是不科学的,有可能会是白糖、味精、或者是他们的混合物。”那么就会有很多同学好奇这里面到底是什么,这时候老师不要急着告诉他们,可以把这项研究任务交给学生课后来探索,会让他们更有兴趣。

在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盐水环节中,教科书要求的是100毫升水,但试上之后我发现很多小组在放第二勺食盐的时候已经开始使马铃薯浮起来了,学生实验时间很短,后来我发现是因为我发给每个小组的勺子有点大,每次加盐的量也是比较大,后来我把水换成了200毫升,试上下来,还是觉得这个水量比较合适,学生的实验时间也比较充足。

实验操作精确,好习惯需耳濡目染。在方法指导上,在演示实验的操作上,尤其是在细节方面,平时常常被我们所忽视的细节却往往蕴含着科学的思想和方法。比如,用滴管取液体时,我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两支滴管,是为了让学生懂得科学实验要谨慎、要精确,一支滴管只能取一种液体,否则会将检验的液体混淆在一起,没法进行检验。同时还要在实验操作时提醒学生注意安全,这也是进行科学实验的必备要素。在调制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这一环节,要让学生在操作前就解决一些注意问题,比如:为了保证每次的食盐量是相同的,要用尺子刮平,每放一勺食盐都要充分搅拌,直到食盐完全溶解之后再放第二勺……这些稍不注意就会影响整个实验的数据,造成实验的不科学性,其实这些看似平常的细节,实际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科学思想,科学就是要较真,来不得半点水分。教师的操作要规范,符合科学的标准,在演示实验中用自己的言行为学生做科学树立榜样,细致地实验指导也将会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课堂因细节而精彩。教案是预设的,课堂是生成的,只有生成的课堂才会精彩而动人。关注细节可能帮助我们发现和解决一些隐藏在现象背后的问题,关注细节,使我们的科学教学实践更精致,更严谨。对于不同的班级,课堂生成也不同,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专业的素质,应对不同的生成问题,我们应该鼓励他们去探究,而不是一味地否定和打击。在试上的时候有一个小组在汇报调制的盐水时,这样说:“我们组加第一勺食盐时,马铃薯是沉的,加第三勺时,马铃薯悬浮了,加第四勺时,马铃薯浮起来了。”因此她就认为使马铃薯浮起来要加四勺食盐。这位同学使用了“悬浮”来描述出马铃薯在水中的状态,虽然她不懂悬浮也是属于浮的情况,但她准确地描述出了三勺食盐使马铃薯沉浮的情况,因此教师要在学生的灵动之后,加以鼓励,并作出解释,告诉学生悬浮也是浮的一种情况,因此这个实验的结论是:“使马铃薯浮起来需要三勺食盐”。其实出现这样的情况很多,如果课堂的生成不被老师重视,不被好好利用,往往会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阻碍他们知识的成长。

马铃薯在水中的沉浮(汇总22篇)篇五

小时候,我总喜欢往外婆家跑。因为我知道,每次一去外婆家,外婆就会用粗糙的手将我抱到腿上,而另一只手呢,就从番薯箱里挑个最大的番薯,埋在烤炉的灰里。而小小的我的心中,知道外婆家的烤番薯最好吃了,就坐在外婆的腿上,静静地等待着。

在一次次的等待中,我离开了老家,到了杭州读书,渐渐的淡忘了小时候在老家的记忆,也渐渐忘了外婆家的烤番薯是啥味道。

无意中看到了席慕容的《外婆和鞋》,令我不由自主地也想起了外婆,以及那又大又甜的烤番薯。

以前还未搬家前,家门前的小道上经常会有叫卖烤番薯的三轮车经过,有一次,经不住香气的诱惑,忍不住买了一个。它个头大大的,剥开皮,不是我记忆里的.桔红色,而是橙黄色,心里有些小小的失望。咬一口,甜甜的滋味溢满整条舌头,可是,再多吃几口,也没有吃出外婆家的烤番薯的味道,似乎少了些什么。

放假了,回到了老家。几乎全村的人都出去了,闲来无事,慢悠悠地逛到了外婆家。外婆弯着身子在扫地,比老树还要粗糙的手,好似握不住扫把柄一样,双手微微颤抖着。小小的门衬着外婆那穿着蓝灰色布衫的伛偻身子,好似一幅年代久远的古画,既没有油画的亮丽,也没有水彩画的鲜艳,只有着墨画的古朴,不美,却也好像有一种吸引人的魔力,让我的心不禁泛起层层涟漪。

画面闯入我的眼中,无端地让我鼻子一酸,心里胀胀的,很难受,好似有什么东西就快要从心里涌出来。这时,外婆一转身,浑浊的双眼中就有了我的身影。外婆到了晚年,行动有些不便,于是就剪了短发,此时头上布满银丝的她咧开已经没有了牙齿的嘴巴,见到我就好像见到了什么令她很开心的事情似的朝我笑着。外婆在门内朝我挥挥手,招呼我进去,我快速地收拾好情绪。

我一进门,就闻到了一股香味,那股香味,可不就是我记忆深处的烤番薯香味么?我雀跃地跟着外婆走进了里屋,静静地坐在那里。外婆将番薯挖出来,在手心中滚了滚,再将番薯身上的灰拍了拍,剥了皮递给我。

我颤抖着双手接过,就好像接过什么珍宝似的。咬一口,很香,很甜,是记忆中的味道,是从小就可在我脑海的味道。外婆家的烤番薯,没什么特别的,但是,这番薯中,却含了外婆对我的爱与期望。

原来,那是爱的味道。那爱就如冬日里的暖阳,柔柔的,暖暖的,一直在我的心里徜徉……。

马铃薯在水中的沉浮(汇总22篇)篇六

课前材料准备:

1、学生小组:1个马铃薯,半小杯盐(或糖、味精)。

2、教师演示:100毫升的清水和浓盐水各1杯,酒精灯1盏,打火机1个。

3、教师提供:不锈钢小勺若干个,100毫升的清水若干杯。

走进教室,看到学生摆在桌子上的马铃薯,我笑了,一个马铃薯差不多有一个拳头那么大!于是我用刀切成几小块。在切的过程中,让学生回顾“苹果切割”和“橡皮切割”实验,从而强调同一物体改变它的大小轻重不影响沉浮。

我一手拿清水杯,另一手拿着小块的马铃薯,问:把这块马铃薯放入水中是浮还是沉?在得到学生的回复后,我放入水中,是沉了。再放一次,还是沉的。

我把清水杯放在讲台上,故意用身体挡着,拿起另外一个盐水杯,问:把马铃薯放入水中是浮还是沉?(沉)你确定?说着,我把马铃薯块放入盐水杯,马铃薯浮在上面。

有部分学生眼光中有些诧异的眼神,这是我所希望的。再放一次,还是浮的。

马上有学生叫起来:是盐水!

我再次笑了。现在的学生,不是那样好哄弄的,他们已经通过前期阅读或其他渠道知道盐水能让马铃薯浮起来的道理。

我拿起另外一杯的100毫升清水,当着学生的面加入一平勺的盐,搅拌至全部溶解。在这个时候,我顺便说明怎样算是一平勺——用不锈钢调羹舀一满勺盐再用直尺在上面刮过,其目的能大致控制食盐量的多少。(用天平几克几克称好当然更精确但是操作太麻烦了,家常课没有时间和精力这样投入。)。

然后放入马铃薯,沉。问:能不能说——在水中放入盐就能让马铃薯浮起来?

学生知道该修正自己的表达了,提出要放比较多的盐才能让马铃薯浮。好,那我们就做一杯能让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请大家把实验过程记录下来。

实验步骤要求:(1)在100毫升的水放入马铃薯观察沉浮;(2)在杯子里放入一平勺的盐,搅拌至溶解,放入马铃薯观察沉浮;(3)按上一步骤,继续放盐,观察马铃薯的沉浮;(4)分析实验记录,讨论实验发现。

学生有些迟疑,有个别学生提出要尝尝。我严肃地说:我们在做实验时,一般不允许轻易用尝的方法去辨别物体,主要是从安全和卫生角度考虑。所以我不同意尝。不过我这有盏酒精灯,我们可以取一点水加热看看有什么发现。

点燃酒精灯,用不锈钢调羹舀了点水,加热,观察实验现象。(其实这个实验让学生每个组都参与一下很有好处,只是我没有准备那么多的酒精灯,偷懒了。)学生看到调羹上有许多白色颗粒,嚷着那是盐。

加热后在调羹上出现的白色颗粒一定是盐吗?我告诉学生味精水、尿素水加热也会出现这样的颗粒,不过糖水加热是不会出现白色颗粒,因为糖水在高温会被烧焦。其实,教材设计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的意图存在:盐水能让马铃薯浮起来,但是让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不一定是盐水;盐水加热会有白色颗粒出现,但是出现白色颗粒的不一定是盐水;老师那杯让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到底是什么,仅仅靠这两个实验还是无法确定。

下课了,把学生制作的盐水收集了一烧杯,这可是下节课要用的材料哦。至于马铃薯因为浸泡在盐水时间长了,会严重缩水,只能丢弃了。

马铃薯在水中的沉浮(汇总22篇)篇七

古埃及有位富商,名叫哈桑,他一生辛苦经营,日积月累,积蓄下许多珠宝货物.田产地业.他的儿子阿里长得很漂亮,自幼学习《古兰经》,攻读诗词.精通多种学术,成为多才多艺之人.成年后,他便追随父亲从商.

哈桑年迈力衰,重病不起,自知死亡之日已近,便把儿子唤到床前,嘱咐道:。

"儿啊,我不行了.我只有你这么一个儿子,希望你能幸福地度过一生.你要知道,在人生旅途中,并不全是鲜花.绿林.清溪,还有更多的荆棘.毒草.乱石.尽管我遗留给你的财产,你每天花五百金币,一辈子也享用不完.但是,儿啊,你一定要做一个正直.清廉之人,严守圣训.禁忌,经常乐善好施,结交好人.学者,多同情.怜悯.帮助鳏寡孤独,不要违法乱纪,远离邪恶.贪婪的歹徒.你要善待家中的奴婢,特别要照顾.疼爱自己的妻子.她出身高贵,而且身怀有孕.愿伟大的真主恩顾你们.护佑你们,为你们拓展人生之途......"。

老人百感交集,对儿子反复嘱咐,泣不成声,不久便瞑目长逝了.

阿里陷入无限的悲哀之中,全家人痛哭不止,亲朋好友闻声前来慰问,帮助他治丧,并依照xxx教的仪式.举行了盛大的殡葬仪式.阿里把亡父的遗体送到祖茔,由阿訇朗诵几章《古兰经》,埋葬完毕,一切安排妥当.阿里在家中设堂追祭,在四十天的祭期内,除了到清真寺里去做礼拜外,其余时间总在家里守孝;每当星期五聚礼日,照例前去上坟.并从此洁身自爱,深居简出,过着孤独幽静的日子.

时日已久,他的一些同龄朋友便相约前来看他,一面劝他节哀,一面劝他不要如此消沉.也有的人用花言巧语怂恿他到外面去玩耍.

阿里经不住朋友们的引诱,便骑着骡子,带着仆人,到公园里游玩.嬉戏.第二天,那些人又约他到另一个公园去,大家在那里大吃大喝,淋漓尽致地玩耍.

阿里同朋友们玩到很晚才回家,感到头晕眼花,十分疲倦.妻子见了,就埋怨道:。

"你怎么变成这个样子?你和那些狐朋狗友们交往,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难道你忘了父亲临终前的教诲了吗?"。

"他们都是商界子弟,并不是什么坏人呀!"。

他不听妻子的逆耳忠言,继续我行我素,与那些人过从甚密.一天,有个朋友对他说:。

"阿里,这些日子都是大家请你,现在该轮到你请大家了."。

"好吧,明天就请诸位."。

于是,他不惜重金,准备了十分丰盛的山珍海味,带着厨役.仆从,来到一家大旅馆里,他做东让那些朋友们在旅馆里白吃白住了整整一个月.他为此挥霍了一笔巨款,却满不在乎,继续挥金如土,过了三年花天酒地的生活.

他妻子经常规劝他.告诫他,可他全当作耳边风,不予理睬.他花完了现款,就把家里的珍珠.宝贝拿出去变卖;继而又拍卖房产.田地.终于,他把什么都卖完花光了,把仅剩下自己居住的那所房屋,也拆掉木板.云石,拿出去卖.最后将卧室也卖掉了,这才勉强维持生活.买主催他另寻住处,使他变成了丧家之犬,只好带着妻子和一儿一女,迁到四面透风的茅草屋中,过着一贫如洗.朝不保夕的日子.

为生活所迫,阿里不得不硬着头皮去找他那些狐朋狗友.不料想,那些把他吃穷花穷了的纨沧拥苊遣唤鍪裁匆膊唤韪他,反而用俏皮话来讥笑他,使他垂头丧气.一无所获地回到家里.

别无选择,他妻子失望之余,只好向邻居们乞讨.一位女主人见她那衣衫褴褛.狼狈的模样,十分同情她,慷慨地送给她许多生活必需品,足够她全家开销一个月的了.

阿里心想,自己无论如何也不能靠妻子来养活.于是,他征得妻子同意,吻别了儿女,上路了.他爬山越岭,涉河过溪,终于来到了大马士革.

他初来乍到,举目无亲,只好四处流浪.幸好碰到一个好心肠的商人,把他带回家中,从此有了一个落脚之地.

一天,他听说有商队要到巴格达去,便辞谢商人,参加到商队中去了.一路上一切倒也顺心.不料,快要到达巴格达时,商队突然遭到土匪打劫,商人们四散逃跑.阿里逃到巴格达时,天色已晚,守城的人都准备关锁城门了.他说明是来做生意的,并掏出身上仅有的一枚金币,让守城的人去买了些面包和烤肉,大家一起吃饱饭后休息了一夜.

翌日晨,守城门的将他介绍给一个富商,那富商以为他是个带来大批畅销货的大商人,便极其殷勤地招待了一番.吃罢.喝罢.沐浴罢,主人让仆人带他自己去挑选可心的住处.

阿里随仆人来到一条巷中,见三所新盖的房屋全都锁着.他看了前两所,还要看第三所,仆人道:。

"这所大房子住不得,因为经常出事,从不开锁."。

阿里想,反正我已经走投无路,不如就住在这里,即使死在里面,也算是解脱磨难了.于是,他坚持住第三所房子.仆人遵命打开房门.他走进院门,见里面是一所无比宽敞舒适的房子.他决定住下来.好奇心促使他走遍院中的各个角落,而且越看越喜欢.入夜,他就独自睡在楼上一间十分豪华的屋子里.

他正要入睡,突然听到有一个声音说:"阿里,你要不要我把金子撒给你?"。

"撒金子?那太好了......"。

话音未落,无数的黄金哗啦啦地撒满了屋子.接着,那声音又响了起来:"你的寄存物我已经全部还给你了,现在就请你释放我吧,恢复我的自由吧!"。

"可我并不知道这些金子的来历呀!"。

"这些金子是自古至今留给你的.以前,凡有人住宿此屋,我就对他说:阿里,你要不要我把金子撒给你?,可是他们听了,总是吓得狂叫起来,结果被撒落下来的金子砸死.看来,你才是这些金子的主人呢!"那声音停了一会儿,又说:"此外,在也门你还有一个宝库,那儿的宝贝也不少,使你今生享用不尽."。

"那你必须把也门的宝物给我取来,我才释放你!"阿里停了一下,又说,"另外,我的妻子儿女还在埃及,住在一间茅棚里,你必须把她们安全地送到这儿来."。

"一切照办,请放心.只请求主人宽限我三天的时间."说罢,那声音便消失了.

阿里把屋里地上的金子收拾起来,装进布袋,收藏在贮藏室里.然后,安然睡到天明.

仆人早上来敲门,见他还活着,惊喜交集.主人得知喜讯,立即吩咐仆人带着早餐,亲自去看望.消息传开,不少富商巨贾携贵重礼品前来拜见,并陪他到处游览参观.

三天后,那声音又出现了:"主人,请你迎接你的夫人和儿女以及我从也门给你带来的宝物吧!"。

阿里准备到城外迎接家眷和货物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巴格达.商人们诚心诚意地携妻带子,成群结队地来到京城门外迎接.不久,远处一团白色的云雾飘然而至,一会儿,云开雾散,一队人马和骆驼,浩浩荡荡地迎面而来.阿里与家人相见,格外激动.接着,欢迎的人群簇拥着阿里及家人热热闹闹地走进城中.商人们眼看驮队驮着无数箱笼货物,喜出望外,对阿里一家更是殷勤热情.

一行人来到那所收拾一新的大房子里,驮马集中在院中,货物搬进屋内,宾主欢聚在云石大厅中,开怀畅谈,吃过丰盛的宴席,尽欢而散.

阿里打开箱笼,见里面全是名贵无比.连帝王将相都梦想不到的奇珍异宝;他又让妻子看了他珍藏的黄金.妻子高兴之余,又规劝阿里说:。

"这全是真主对你的恩施,今后,你应该断绝与那些浪荡公子们的关系,勤恳经营商业,踏踏实实地做人."。

"你说得很对,我要重新做人."。

阿里在闹市区开了一间铺子,带着儿子和仆人,经营珠宝生意,成为巴格达城中最富有的xxx.他的名声很快传进王宫,国王派大臣去请他.他让仆人抬着四个红金匣子,盛满世间罕见的珍珠.宝石,随大臣进宫谒见国王.

国王一见这些稀世珍宝,不禁眉开眼笑.于是,与他促膝长谈起来.国王认为他的高深见识为文武百官所不及,遂委任他为宰相,并许诺将女儿嫁给他.阿里一听,便对国王说:。

"陛下,承蒙您赐官封爵,臣不胜荣幸之至;敢请陛下准臣再进一言."。

"爱卿有何高见,尽管讲来."。

"恕我直言,我已有妻室,不敢耽误公主青春.不过,我有一子,与公主年龄相仿,如蒙陛下不弃,愿攀陛下高亲."。

国王令人将宰相的儿子唤进宫来.国王见小伙子长得很英俊.潇洒,比公主有过之而无不及,心中暗自叫好.他问:。

"孩子,你叫什么?"。

"我叫哈桑."。

国王与他交谈中,发现哈桑知书识礼,才华横溢,甚为满意,遂决定将公主许配给他,命法官写下婚书,举行了隆重的订婚仪式.

阿里一跃成为宰相,十分激动,他身着宫服.头戴宫帽,回到家里把自己被封为宰相.儿子被招为驸马的喜讯告诉妻子,全家人皆大欢喜.

不久,国王和阿里商谈,择日为哈桑和公主完婚.两家关系十分融洽,国王又下令在王宫旁边为宰相修建了富丽堂皇的府宅,这样王宫和府宅相邻,彼此若有事相商,可以以步代车.从此,他们朝夕与共,来往频繁.

时光催人老,许多年过去了,国王变得年迈体衰,久病不愈.一天,国王召集满朝文武共商王位继承人的大事,大家一致推选驸马为继承人.于是,国王当众问驸马:。

"我已年迈力衰,恐怕不久于人世.如今,满朝文武一致推举你为王位的继承人,我打算在我在世之日,举行继位仪式,国家xxx由你执掌,以图长治久安."。

"父王,"哈桑毕恭毕敬地说,"朝中的文武官员,有的比我年长,经验丰富;有的比我能力强,德高望重.我还年轻,阅历浅薄,还不够资格继承王位.请父王三思."。

可是,国王和满朝文武执意选哈桑为王位继承人.这样,哈桑就在众人的拥戴下,坐上宝座,正式宣布掌握xxx,临朝理政.封赠朝臣,大赦天下,继而又前往内宫谒见老国王.

老国王归真后,哈桑兢兢业业,治国有方,深得人民拥戴,父子同心协力,任劳任怨,致使国泰民安.

马铃薯在水中的沉浮(汇总22篇)篇八

在《材料在水中的沉浮》这课里主要是通过帮助学生逐步形成预设――实验――观察记录――分析归纳――发现的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过程,充分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品质。课的开始我先让学生把材料进行分类。在学生动手实验前我让学生先对材料进行预测。在挑选材料的时候,我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尽量选取生活中普遍的、常见的,但判断起来又有一定难度的材料,如:回形针、铁钉、三角尺等。学生通过表格的帮助,分小组讨论并推测出物体沉浮的情况。我让每个小组的学生上来汇报,总结出学生对每件材料的预测情况,并板书出他们有异议的材料,指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特别注意,这样既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让他们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在学生作出实验结果的报告时,我注意让他们对照预测结果,思考使自己预测错误的原因,并引导学生讲出影响物体沉浮的原因: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的材料有关,与形状无关。

使学生经历“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这一节课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如给学生讨论的时间不够多。在观察更多物体的沉浮这一环节,在学生观察完并汇报了结果后,应该给多一些时间让他们自己讨论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选择实验的材料种类还可以再增加一些。除了原本实验中准备好的实体的塑料、金属、木材各两种外,还可以让学生猜一猜、试一试我们身边的物体,如橡皮、橡皮泥等,这样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积累更多不同的材料在水中沉浮的感性认识,更加有利于学生建立材料与沉浮之间的关系。

马铃薯在水中的沉浮(汇总22篇)篇九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用在我们科学课的课前准备,真是再贴切不过了。先罗列一下要准备的材料吧:

1、演示用材料:

两个大水槽,分别用标签纸编码:1号和2号,里面分别盛一水槽请水,一水槽盐水(盐水的浓度刚好能使马铃薯浮在水面),天平一架,滤纸两张,两个有刻度的小烧杯,一杯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糖水,一杯食用油,一个铁块,滴管,量筒两个。

2、学生小组实验用材料:

材料盘,酒精灯,火柴,一个比较小的马铃薯,两个铁勺,分别贴好标签:1号和2号,一个信封(里面装有5袋食用盐,分别装在自封袋里,质量基本相同),一个一次性杯子(里面盛一写水,用来放燃烧过的火柴梗)。

罗列完毕,实际操作中,应该准备得更充分些,甚至再多准备一些学生可能会说到,并在他们设计的实验中将要用到的材料,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自主性,而老师只是配合学生,成为他们的启发者,活动的组织者,当学生遇到困难时的得力助手。

精心的课前准备,来自“缜密”的课堂预设。预设什么?

1、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生活经验。

常言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了解学生,才能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比如说:教学这一课时,由于学生在前几课时的学习中,认识了解到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与“大小”、“轻重”有关,于是,在引入《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时,出示一大一小两个马铃薯,让学生猜测“大的沉,还是小的沉?”,再通过实践发现“与大小没有关系”,学生再进一步猜测“可能与‘液体’有关,这样的引入,平实而切合学生,使科学探究层层推进。

2、巧设铺垫,过渡无痕。

每次老师让学生猜测“同样多的清水和盐水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很多学生都说不到“可能与轻重有关系”,到了这个环节,一般老师为了顺利进入下一个环节,就自己说:“会不会他们的轻重不同?”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学生怎么想,就开始比较两杯液体的重量了。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追求无痕过渡,在一开始,出示一大一小的两个马铃薯,让学生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学生说出了大小、轻重、形状等不同点后,及时板书,并表扬学生:“你说的很对,我们在观察两个相似的物体时,就可以比比他们的大小、轻重等不同的地方。”同时板书:大小、轻重。如此一来,再让学生通过比较“两杯同样体积的清水和盐水的不同点”,探究马铃薯为什么在清水中沉,在浓盐水这浮,学生自然会想到可能由于它们的重量不同,通过称一称的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简单的铺垫,使学生亲身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验证——获得结论——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过程。无痕的过渡,也让学生快乐地经历了整个探究过程,教师真正地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马铃薯在水中的沉浮(汇总22篇)篇十

冬爷爷刚欲离去,我便迫不及待追寻你的踪影。

你是灵动的微风。

带着第一朵花的清香,带着溪水的第一声叮咚,你来了!那一刹那,你的轻柔、灵动,一下包裹住了一整个世界,一时,香风细细,鸟鸣林绿,你仿若我们的救世主,让整个世界浸在你的一片新意中。

你是调皮的绿叶。

瞧你,多么心急,太阳一升,你便着急忙慌似的从枝条中蹦出来,迎接属于你的第一个美丽清晨,在暖阳中舒展,在清风中沐浴,你这巴掌大的小家伙,大概并不知晓,因为你,唤醒了这一山头的小动物,唤醒了这一村的小孩们,我与他们不约而同的笑闹着,嬉戏着,大家微笑着注视着你,你呢,却害羞躲向树干,是呀,你也还是个长不大的小不点!

你如娇憨的小熊。

有时,你也还会睡过头,当你揉着迷蒙的双眼时,你又可否知道,那站满山头的人们可都指望着你们呢!你虽然听不懂他们的语言,但却也能从他们的眼神中读出对你的期盼。千金难候,佳人难见。你总是仗着人们对你的喜爱,顶顽皮的迟到一小会儿。当我们忍不住要责怪你时,你却又低着头,摆出一副很受伤的可爱模样,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啊。

你还需要细心呵护,哪怕磕了下膝盖,擦破点儿皮,你倒还没喊疼,我们的冷汗却先流下来了,生怕得罪了你,那我们一年到头都没指望了!

你是含苞的花蕾。

那饱满的身姿充满新鲜活力,红润的脸颊幸福洋溢,你给予春新的财富,给予世界新的生命,有你,真好。

一路走来,收获的不止这些,细细感受,让我们一起,沉醉在春的世界……。

马铃薯在水中的沉浮(汇总22篇)篇十一

最近执教了三下科学沉和浮单元的第一课时《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觉得对这一课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在课前准备和教学该课的过程中,把感受颇深的两点记录了下来。

事件一:

为了使自己对实验结果有清晰的认识,我预先做了纸片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实验,办公室有电脑打印纸,我就近取材就用了。在我的认识中,纸片放在水面上是浮的,而过一会儿就会沉了。可用了电脑打印纸后,我发现纸浮在水面好长一段时间后依然浮在水面上,我把它按到水底,它依然如故。我想肯定是电脑纸的纸张太好,吸水性差的原因。所以后来在上该课时,为了让学生明白采用不同的观察方法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我使用了报纸,效果很好。

小学科学课最大的特点是由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探究活动串联而成,活动的展开少不了各式各样的材料作支撑,材料的准备则是导向事半功倍还是事倍功半的先决条件,有结构的材料更是重中之重。就如《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第一个活动,把铁盖、石块、纸片、木块放入水中观察沉浮。这是一组非常典型的材料:石块沉、木块浮,纸片先浮后沉,铁盖视放法而定沉浮。如此慎密细致的安排,正是要利用这组材料让孩子感受什么是沉,什么是浮,并产生争议,得出观察沉浮时物体放入水中的两种方法。如果课前我没有用这些材料做实验,那么我的课堂上这张纸的效果肯定不能轻易达到。智者千虑,难免有失。《科学课程标准》要求关注学生的亲身经历。其实,教师的课前亲历也十分重要。教师要学生开展种植饲养活动的,教师自己也要动手;教师要学生观察的,教师也要观察;教学生做科学,更重要的要先于学生,优于学生。我们教师在设计教学时,不仅仅在备课纸上设计,更应该在自己的科学探究上。

事件二:

在试教课的过程中,学生在验证牙签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时,突发的状况令我措手不及,原本学生和我都认定浮的牙签,在学生实验交流时却有了急剧的变化。九个小组都验证了牙签的沉浮,而一个小组认为牙签是沉的。我不信,追问了一句:这是你们的实验结果吗?他们自信的说:是的`。其他小组开始有了议论声,分明在说:怎么可能?我的脸红了,怎么办?教育学生尊重事实,我不能睁眼说瞎话吧!我强装冷静地说:你们尊重事实很好,再做一次给大家看看,好吗?他们小组把牙签再次放入了水中,班中大部分的孩子,禁不住好奇心的驱使,都拥向那个小组,我也挤过去看,一边还说:让我看看。半分钟左右的时间我们实实在在地看到了牙签沉在水底。必须抓住这个有利的时机,我心里想,赶紧抛出一个问题:你们认为这根牙签为什么会沉呢?学生开始考虑了,他们有些认为牙签可能浸在水中的时间太长,重了;有些认为可能这根牙签的材料不一样;学生的种种猜想为他们思维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能,我继续鼓励他们进行下一步的探索:下课了,我们再把这个牙签沉的原因研究一下,好吗?所有的孩子都赞同了,我相信有一部分学生会真的去做,因为我打算去了解他们的研究成果,我也很感兴趣的想知道这根牙签到底会产生多大的力量。

文档为doc格式。

马铃薯在水中的沉浮(汇总22篇)篇十二

科学概念:

1、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2、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过程与方法:

1、用刻度杯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2、用橡皮泥制作成不同的形状,使之能够浮在水面上。

3、根据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做出沉浮判断。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2、在探求原因的过程中,懂得证据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教学难点】。

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教学准备】。

水槽1个,不溶水的橡皮泥若干块,刻度杯1个,记录表(教材第8面)。

【教学过程】。

4、分析:改变橡皮泥形状,橡皮泥的质量有没有发生变化?橡皮泥的体积有没有发生变化?(预设:若学生对橡皮泥的体积是否改变无法确定,可出示刻度杯测量。从而得出,改变橡皮泥的形状,质量没有变,体积也没有变,橡皮泥的沉浮状态不会发生改变。)。

1、有没有办法能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呢?(前提仍然是改变橡皮泥的形状,不能有其他添加物,方法是做成船形或者空心的。)。

2、讨论:同一块橡皮泥,做成不同的形状,有的沉入水中,有的浮在水面上,这是什么原因呢?(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概括:橡皮泥浸入水的体积发生改变,导致在水中排开的水量发生了变化。)。

三、比较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1、讲授: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排开的水量可以用量杯来进行测量。方法是:放入物体后的刻度减去量杯原有水的刻度就是物体排开的水量。(补充:排开的水量与我们平时说的是排水量是有区别的,前者指的是物体排开水的体积,而后者是物体排开水的重量。另外用量杯测量排开的水量还不是很精确,所以在读数的时候一定要细致,特别是观察刻度时视线要与水凹面持平。)。

2、取一个量杯,在量杯里倒入200毫升水,把橡皮泥做成实心团,放入量杯中,观察它排开的水量,做好记录。再把橡皮泥做成能浮在水面的各种形状,观察它们排开的水量,也记录在表格中。(教材第8面)。

3、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发现了什么?(沉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即浸入水的体积小,浮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即浸入水的体积大。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发现,橡皮泥浮起来的原因在于它的质量不变,而浸入水的体积增大。)。

板书设计:

橡皮泥的。

形状量杯里的水量。

(毫升)放入后。

水面刻度排开的水量。

(毫升)沉浮状况。

实心团200。

沉的形状200。

浮形1200。

浮形2200。

浮形3200。

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船浮在水面上排开的水量很大。

教学后记:

马铃薯在水中的沉浮(汇总22篇)篇十三

一、成功之处:

1、我比较顺利地实施了自己的教学设计,层次比较清楚(主要分沉浮实验与探究木材特性两部分)。课堂上气氛较活跃,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发言者较多。

2、实验指导较到位。实验之前,我让学生先认识实验器材,并把实验要求(沉与浮的判断标准和实验步骤)对学生进行了提示,主要是课件出示及教师讲解一遍。进入正式实验时,学生参与度很高,实验氛围较浓厚,且这一实验过程比较适时,时间把握较好。最后是对实验器材的整理,这一步每个小组都做得很好,实验后,实验器材摆放得非常整齐。

3、这一课中进行的实验是非常必要和有效的。这一过程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形成预设――实验――观察记录――分析归纳――发现的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过程,充分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品质。

4、让学生欣赏砍伐后的树木这些图片资料,可以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培养学生节约木材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需努力之处:

1、本节课上,在回顾已经学过的材料的特性时让学生自己说,教师只负责提问并重点板书的方式会更好,而不是全由教师一个人一笔带过。

马铃薯在水中的沉浮(汇总22篇)篇十四

这节实验课教学中,董老师先让学生先知道在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时要把物体放入水中,然后再仔细观察,并且让学生在做实验前,先进行推测,在通过实验得出结论,让学生养成对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同时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跟哪些因素有关。

董老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多媒体和实验。对于多媒体的使用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提示学生在后面的实验中主要哪些问题,一目了然,这比老师口头说更有效果。还有展示台的使用,是为了让学生更清楚的知道这节课需要的材料有哪些和看清老师在做演示实验时出现的现象。实验,是让学生通过推测和自己动手实验,培养他们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对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同时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跟哪些因素有关。

但是在对突发^是件处理问题上,董老师教师却没做得很好,比如说在提出“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有关?”时,学生们说了很多,我应该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一定的评价,特别是在学生说到还跟物体的“质量”有关时,董老师更应该肯定学生,把“质量”两个字板书在黑板上,可我想到的却是“材料”,忽略了学生这一个很好的问题,这个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生成的资源应该是教师进一步组织教学的材料,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基础。教师如何用好生成的资源,使它产生更大的成效,这才是关注生成的最终目标。如果我及时抓住这个,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及时给予评价,抓住课堂的闪光点,我想这堂课的质量就会提升不少,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注意这个问题,这样才能使我们的一堂达到更好的成效,让学生和老师互相成长。

总的来说这堂课层次清晰,经历“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一层一层地把重点突破,很好的达到了教学的目的,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并且通过拓展知识,把学生引入到了更深的科学探究活动中,也达到对学生做实验时“收放自如”的效果。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马铃薯在水中的沉浮(汇总22篇)篇十五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使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方式,讨论并运用多种方法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变化,能用语言表述整个过程,能提出不同的见解和质疑,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2)在整个实验探究过程中,锻炼学生用文字记录,描述所探究的物体的沉浮方法和探究结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物体在水中沉浮规律的探究,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体会探究及成功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2、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物体在水中发生沉浮变化的原因。

三、教学准备:

1、学生实验材料:水槽、玻璃瓶、浮标、橡皮泥、泡沫塑料、小石头、橡皮筋、饮料罐、吸管等。

2、教师教学用具:饮料瓶、番茄酱、潜艇模型、学生材料一份、课件、记录表等。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1、魔术表演:神力附体的番茄酱。

2、学生尝试,质疑。

3、揭示探究主题,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知识。

马铃薯在水中的沉浮(汇总22篇)篇十六

一、力求教师认识到位。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探究活动一般应掌握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程逐步进行。”“在教学实施中,科学探究活动可以是全过程的,也可以是部分地进行,如某些课侧重在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假设和预测的训练,某些课则侧重在制定计划和搜集信息的训练。”

二、力求教师指导到位。科学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并不忽视教师的指导。尤其是针对三年级的学生,我们认为应特别强调教师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以追求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

三、力求思维训练到位。我们要把课的重点放在实验计划的制定、交流、讨论、修正、完善、筛选上,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锻炼解决问题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培养科学精神与态度,初步习得科学方法。

【教材分析】。

沉浮实验仍旧是对木头、纸、金属、塑料这四种常见材料物理性质的检测和探究。在这节课的沉浮实验里,我们只要求学生能够认识到在水中的沉浮能力也是材料的一个重要物理性质。由于木头具有浮在水面的明显特性,因此教科书对木头的特性研究安排在沉浮实验后面进行。通过对木头制品用途的调查和生活经验的梳理,学生将丰富对木头特性的.了解,并强化保护森林、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

【学情分析】。

学生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科学常识极为缺乏,科学探究能力较弱.家长和某些教师偏重于语数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教学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不同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的材料有关。

过程与方法:

1、用简单实验的方法检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保护森林、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从木材在生活中的用途推断木材的特性。

【教学准备】。

马铃薯在水中的沉浮(汇总22篇)篇十七

这节课的教材选自大象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水和盐的'故事》中的第三课。它是在研究盐的溶解特征后,进一步探究“其他的物体在水中是否溶解”。由此引导学生发现,放到水中的物体除了溶解外还有其他情况,从而引出沉与浮的内容。教材先设计了“感知浮力”的体验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浮力的存在。接着又通过实验探究“沉到水底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应用和拓展,让他们设法“改变鸡蛋与橡皮泥的浮沉”,由此见学生的视野从课堂引入生活实际,去关注生活中的浮力现象和人类对浮力的作用。

二、说教学对象。

三年级学生接触实验探究比较少,但对于“沉与浮”的知识,他们有着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于“沉与浮”现象有着似是而非的解释,从对生活中熟知的许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猜测和事实对比,到判断物体在水中是否受到浮力和怎样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学生经历一个个猜测及验证,矛盾与思考、疑问到探究、意识到自己的科学认识在不断更新和提升,能用感官判断物体的沉浮,并加以描述。

三、说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知道浮力的存在,了解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实验(事物)现象应具备的猜想能力。

2、初步了解和体验物体沉浮应具备一些条件,我们可通过改变这些条件来控制物体的沉浮。

3、继续培养敢于提出猜想与假设,合作交流的科学态度。

4、教学重点、难点。

(1)、对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提出猜想与假设。

(2)、对怎样改变物体的沉浮提出猜想与假设。

5、教学准备。

水槽泡沫板钩码测力计橡皮泥鸡蛋乒乓球水玻璃杯及课件。

四、说教法学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应采用引导-----发现-----探究的教学方法,同时综合运用讨论法、实验法、探究----研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学生主要采用观察法、探究实验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学习方法。

五、说教学流程(略)。

马铃薯在水中的沉浮(汇总22篇)篇十八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教材第一单元第三课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研究了物体沉浮的规律,知道了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改变物体的重量能够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这为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用学生熟知的橡皮泥作为研究材料,使橡皮泥在水中浮起来,并探索其中的原因,因此,在研究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此外,本课的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的分析,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在考虑到五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道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用刻度杯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把橡皮泥制作成不同的形状,使之能够浮在水面上;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识到认真细致的采集数据的重要;

在探求原因的过程中,懂得证据的重要性。

接下来说教学重难点,在本着课程标准,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难点:认识到认真细致的采集数据的`重要。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将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及对活动型课堂的思考,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的顺序,重点运用探究式、互动式的方法去教学,逐步使学生学会掌握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排开的水量有关等概念。

1、其中探究式教学法,首先是根据目标去创设疑问,即钢铁在水中是沉的,那么钢铁制造的轮船为什么能够浮在水面上,再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实验,并且在实验的过程中思考并引出新概念,什么是排开的水量,最后归纳总结出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这个结论。

2、互动式教学法体现在整节课堂中,例如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和回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答疑等。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会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也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反馈,改进教学方法。

3、本节课还采用了复习、归纳、阅读、讲解、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的素质。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我们知道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时,应尽量避免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而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指导:

1、培养学生学会通过实验、观察获取相关知识,并得出科学结论的探究式学习方法。

2、指导学生以实际生活的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从中归纳出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3、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最大程度的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众所周知,新课程标准提倡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本课导入我才采用一张钢铁沉在水底的图片和一张轮船在水面行驶的图片,并提问:钢铁在水中是沉的,那么为什么由钢铁制造的轮船却能够浮在水面上?相互矛盾的说法将学生一下带入了本课的学习氛围中。

(二)质疑猜测,引发前概念。

对导入问题的种种猜测充分暴露了学生的前概念,并在学生相互间的质疑猜测中,一步一步修正他们的前概念,最终总结出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前概念。这种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被老师带入了新课的教学内容。

(三)活动设计,探究科学概念。

按照课本从学生较熟悉的观察实心橡皮泥的沉浮入手学习,而后动手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最后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由宜到难,由熟悉到陌生,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体验科技与社会的关系、体验物质科学的发展。

将一块橡皮泥做成实心的不同形状,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分析,当我们在改变橡皮泥的形状后,橡皮泥的重量有没有改变,体积有没有改变?引出测量体积的方法。

使用同一块橡皮泥,改变它的形状,使它能够浮在水面上。引导学生在失败后及时总结,重新尝试,在一次次的动手实践中初步得出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的技术方法。

活动三: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按照书本上的活动要求,测量出橡皮泥在五中不同的形状时排开的水量大小,并根据数据,分析得出本活动的结论,即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活动后,我留出充分的时间,及时的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练习,从而使我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了解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最后重新回到最初的问题:钢铁制造的轮船为什么能够浮在水面上?前后呼应。并且在此基础上适当拓展:如果要制造能够装在更多货物的轮船,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也是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总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要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已的机会。因此在本节课前及课程教学完成之后,让学生自已来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首先是我向大家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然后我再进行补充,总结性复述,最终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知识。

马铃薯在水中的沉浮(汇总22篇)篇十九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的内容,两年前,我按照书上的图示,让孩子们把一块橡皮泥做成4种实心的形状,然后放入水中观察沉浮。橡皮泥质量不好的都软了,实验效果不好。这个学期上课我就吸取了上次的教训。让每个组准备了一桶橡皮泥,在一桶里有很多根同样规格的`橡皮泥,我让每组同学从里面拿出四根,然后做成四种不同的形状,再分别放入水中观察,并引导学生观察四种不同的形状放入水中后排开的水量并没有变化,也就是橡皮泥的体积没有发生变化。

实验效果好,结论很容易得出。可是在做橡皮泥排开的水量比较试验中,最难操作的就是测量排开的水量。我在500毫升的烧杯上贴上了刻度条,并改变了原有水量为300毫升,让学生用大一点橡皮泥做实验。虽然我觉得准备的很详细,可是还是有几个小组,在实验操作中失败了,我反复思考,学生实验失败的原因,是因为学生在反复的试验中将杯中的水中带出,测的数据不够准确。这一课的记录表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记录表的第一项是测“实心团”排开的水量,第二项是测“沉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其实都是沉的形状,修改成“沉的形状1”和“沉的形状2”。与后面“浮的形状1”“浮的形状2”统一起来。这样教学效果好。

我想,要上好这节课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橡皮泥的体积不能太小,否则排开的水量变化不明显;

2、橡皮泥最好要硬一点的,避免放到水中就软掉;

3、可以自制刻度杯或者刻度板,保证读数更为精确,获得最佳的实验效果。

马铃薯在水中的沉浮(汇总22篇)篇二十

1玻璃瓶。

2浮标。

3橡皮泥。

4石头。

5泡沫塑料。

3、汇报实验。

4、教师小结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方法:改变重量、改变大小、借助其它物体。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a、解释潜艇沉浮的原理。

b、制作“潜艇”

b、学生小组交流。

c、学生汇报,教师小结。

(四)释疑解惑,总结全课。

1、揭密魔术。

2、畅谈收获。

3、师生总结。

(五)布置作业。

自制沉浮自如的“潜艇”

五、板书设计。

马铃薯在水中的沉浮(汇总22篇)篇二十一

2、做成空心的形状的橡皮泥未必浮,尤其是饺子的形状学生很难做出,教师要及时指出空心形状的空心含量高才会使橡皮泥浮起来。

3、学生会把排开的水量缩写成排水量。老师要指出排开的水量指的是排开的水的.体积,而排水量指的是排开的水的质量。不能缩成排水量。

4、排开的水量的测量如果按照教材中的装置测量会出现测量不准确以及只能测量小体积的物体的排开的水量。因此对教材中的装置教师要进行改进,选择水槽做实验可以测量好多物体的排开的水量,同时用电脑做出很多细线表格能准确测出物体的排开的水量。

马铃薯在水中的沉浮(汇总22篇)篇二十二

1.让学生在猜测、实验、记录中感知沉与浮。

2.在活动中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体会到水的科学知识。

4.思考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初步了解其特点。

1.在整理箱中提前装好水。

2.石头、磁铁、乒乓球、积木等若干。

3.记录纸人手一份。

1.创设情景,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

(1)出示实验材料,引导幼儿观察、发现材料的特征。

(2)设计游泳比赛的情景,请幼儿猜想、预测材料“跳人”水中的现象。“这么多的东西,要进行一个游泳比赛,它们跳到水里会怎样呢?”

2.简单制作,并记录。引导幼儿初步建立猜测、假设的概念。

(1)教师记录自己的'假设,并详细说明怎样使用记录表。

(2)引导幼儿自己猜想、假设并记录。提示幼儿:“这些东西跳到水里会是什么样。

的呢?我们来猜一猜。不要讲出来,先用笔把我们猜到的画下来。”(老师指导幼儿记录的方法。)。

3.实验制作。

(1)通过实践制作,引导幼儿体验“浮”与“沉”的概念。

师: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实验,验证一下是否和我们的猜测一样。

例如:把一个积木和石头分别投到水里,请幼儿观察积木在水里是怎样的。“我们用一个词来说一一“浮”,表示积木在水的上面。”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幼儿观察石头是“沉”的,表示石头在水底下。

(2)鼓励幼儿用图示表示自己看到的实验结果。

提示:将结果画下来,必须根据自己看到的情况来画。

(3)幼儿自由制作,并记录结果。

先记好的幼儿将记录的结果与自己的预测进行比较,教师帮助幼儿整理对物体沉浮现象的认识。

4.交流实验记录结果(鼓励幼儿将自己的观察记录结果与他人分享与交流)。

请幼儿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记录。每一个符号表示什么。假设与实验是否一样。

5.教师小结。

(1)引导幼儿将猜测、假设与实验结果对照,强调记录的真实性。

(2)与幼儿回忆活动中自己的制作与记录。

6.激发幼儿继续探究的兴趣,提出延伸问题。

请幼儿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幼儿把家里的东西放在水里是沉的还是浮的?试试看,并尝试自己做记录,带来与老师、小朋友们分享。

由于小班幼儿的思维仍然处于直觉行动阶段,所以他们常常停留于游戏的表面,而忽略了实验内在的教育价值。本设计创设的情境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教师的引导给了幼儿积极、大胆参与和猜想、假设的空间。

小班幼儿记录的意识还未建立,记录能力相对较弱。设计中提供的记录表提供了可以参考的支架。

鼓励学生尊重与倾听他人的观点,帮助他们学会互相学习。

记录表:(给幼儿使用时可放大)。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六年级英语家长会发言稿(通用22篇)

    家长会是一种促进家校合作、增进家长与教师之间沟通的重要方式。家长会是学校与家长之间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如何让家长会达到最好的效果

    记一次体验活动写(优质17篇)

    优秀作文是在语言运用上精准、流畅、生动,能够让读者产生强烈的阅读冲动。请大家认真阅读以下优秀作文范文,并从中学习到写作的技巧和方法。以前我看见盲人时,总是觉得很

    环境保暑期实习报告(汇总19篇)

    实习报告是评价实习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依据,写好一份实习报告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精选的实习报告范文,希望对大家撰写实习报告有所帮助。实习时间:20xx-7-25~

    快乐的小树屋(优质14篇)

    优秀作文要有独特的结尾,能够给读者以启示和思考,留下深刻的印象。下面是一些经典作家的作品选段,一起来领略其中的魅力和智慧。人活在这世上,没有什么是不能快乐的`,

    高中保护野生动物建议书(热门15篇)

    对于团队合作或工作项目,意见建议能够促进沟通和众人思考,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这里有一些和你提供的问题相关的建议,希望对你有所启发。无数事实证明,人类与动物共存亡

    参观记初中优选(实用16篇)

    优秀作文不仅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还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激荡。学习写作时,可以参考一些优秀作文范文,从中学习一些好的写作技巧。期待的校外教学终于来临,

    自我画像初中的(模板16篇)

    优秀作文能够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塑造出鲜活的形象和感人的故事。以下是一些备受认可和赞赏的优秀作文,相信它们能够激发你的写作热情。我的名字叫王文健,今

    写母亲品质(汇总16篇)

    优秀作文应该能够启发读者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探索优秀作文的路径,需要有充分的阅读积累和多样化的写作实践。1.一只毫不起眼的鸟儿,竟能在枝头

    养绿萝的经历优选(精选18篇)

    优秀作文不仅仅是写出一篇漂亮的文章,更重要的是传递出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以下是一些脍炙人口的优秀作文摘抄,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思考和启发。我家养了一盆绿萝,它平凡朴

    看图写故事写感受(优秀19篇)

    作文要注意思路的连贯和条理性,逻辑清晰,避免内容的散漫和跳跃。接下来,小编为大家分享一些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写作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小刺猬把西瓜背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