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4篇(精选)

时间:2023-08-02 作者:储xy

总结是对过去一定时期的工作、学习或思想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并做出客观评价的书面材料,它可使零星的、肤浅的、表面的感性认知上升到全面的、系统的、本质的理性认识上来,让我们一起认真地写一份总结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总结很难写?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初一历史知识点考点总结归纳篇一

易错点:

1.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2.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已经学会使用火,并会长时间保存火种。

3.半坡人居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种植粟,制作彩陶;河姆渡人居住干栏式建筑,种植水稻。

4.炎帝和黄帝被后人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尧、舜、禹时期实行禅让制。

5.禹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一夏朝。启继承父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6.夏、商、西周三朝的开国君主分别是禹、汤、周武王

7.西周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实行分封制,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局势,扩大了统治范围。

8.司母成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

易混点:

1. 化石、遗址、遗迹是研究早期人类的主要依据。

2. 元谋人和北京人都使用天然火,但北京人不仅会使用天然火,还会保存火种,这是北京人进步的地方。山顶洞人则更进一步,会人工取火。

3. 纸出现之前中国书写材料的演进:陶器(刻画符号)→龟甲、兽骨(甲骨文)→青铜器(金文)一竹木简、丝帛(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

4. 不能说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只能说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文字。

易考点:

一、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二、分封制,西周为巩固统治而实施的一项社会等级制度,周天子根据血缘关系和功劳大小将土地、平民、奴隶进行分封给诸侯,建立侯国,诸侯又可以继续往下分封,等级鲜明,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诸侯的义务:服从天子,缴纳贡品,镇守疆土,服从周王调兵。

作用:开发了边疆,加强了统治,使得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1.政治上:争霸兼并战争不断,出现了局部统一;各国实行改革变法,成为增强国力的重要手段。

2.经济上:铁农具使用范围得到推广,土地私有制得以确立。

3.思想文化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景象。

4.社会形态上:春秋时期,奴隶制度逐步瓦解;战国时期,封建制度得以确立。

5、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易混易错:

判断一场改革成败的标准不是改革者的生死,而是是否实现了改革目的,是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商鞅变法中商鞅被处死,只能说明变法不是一帆风顺的,但不能说明变法失败,因为商鞅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推动了秦国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6、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易混易错:都江堰和灵渠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作用是防洪、灌溉;灵渠是运河,主要作用是航运。另外,前者是秦国(战国时期)修建的,后者是秦朝时修建的。

7、知道老子和孔子,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影响。

(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诸侯争霸兼并,法家思想顺应时局需要,受到统治者青睐。

(2)儒家的政治理念体现了民本思想,虽不适应春秋战国纷争的时代需求,但对我们今天提倡以德治国,建设和谐社会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易考点:各家学派代表人物及主张。

秦汉魏晋时期

易错易混:

1、知道秦始皇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1)秦国≠秦朝,秦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而秦朝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是由秦始皇建立的一个统一的朝代。

(2)在秦朝开创的各种制度中,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中央集权制度,其最本质特征是皇权至高无上。

(3)县制并不是秦始皇首创,早在商鞅变法时已经出现;秦始皇将县制发展为郡县制并推行全国。

2、秦始皇开创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贯穿了我国封建社会的始终,沿用了2000多年,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论根源为战国时期法家韩非的思想。

秦的统一,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一统的局面,并使统一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使中国文明史和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易考点:秦的统一,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3、知道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知道秦朝的灭亡和西汉的建立。

秦末农民战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第二阶段指项羽、刘邦领导的农民军推翻秦王朝的统治。

4、了解“文景之治”,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1)汉武帝“大一统”不叫“大统一”。统一仅止国土,大一统则涉及到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等多个方面。

(2)秦始皇统一后,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做为标准货币。汉武帝时期统一铸造五铢钱。

(3)秦始皇“焚书坑儒”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对儒学采取了截然相反的态度,但二者的本质相同,即均为文化专制的手段。它们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科技文化的发展。

(4)关于治国思想,秦朝采用的是法家思想,西汉初年采用的是道家思想,汉武帝及以后历代封建王朝则以儒家思想为正统。

易考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措施。列表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统治措施的异同。

易错点:

1. 重要历史名词书写:

张骞、贾思勰、王羲之、西域都护、民族交融(不要写成“民族融合”,更不能写成“民族合并”)

2. 其他

(1)魏的建立者是曹丕,不是曹操;曹操生活在东汉末年,不是三国时期。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核心是“汉化”,汉化的过程也是北魏封建化的过程。

易混点:

1. 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而非张骞开通了丝绸之路。

2.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江南地区的开发指的是南方经济得到初步发展,经济重心南移指的是南方经济优于北方。

易考点:

1.联系“一带一路”时政热点,考查古代丝绸之路和对外交往

2.以造纸术为例考查中国传统文化

3.由北魏孝文帝改革考查民族交融

初一历史知识点考点总结归纳篇二

1.士阶层、士族、市民阶层

士阶层:先秦时最低级的贵族阶层。也是古代四民(士、农、工、商)之一。春秋时,士大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有的以俸禄为生,有的有食田。战国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通称,是脱离生产劳动的读书人。

士族:又称门第、衣冠、世族、势族、世家、巨室、门阀等。门阀,是门第和阀阅的合称,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门阀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从两汉到隋唐最为显著的选拔官员的系统,其实际影响造成朝廷国家重要的官职往往被少数氏族所垄断,个人的出身背景对于其仕途的影响,远大于其本身的才能与专长。

市民阶层:北宋时期正式形成的一种社会群体。由于商品经济的作用,以商人、百工、城市平民为主体的市民阶层逐步兴起,壮大为新的政治力量。

2.王道、霸道

王道:指以仁义统治天下的政策,主张要克己复礼、推行仁政等以实现统治的长治久安。

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强调君主的权威至高无上,民众要绝对服从。与“王道”相对。

3.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天人感应:天人感应,指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是中国古代哲学术语,是中国哲学中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唯心主义学说。古人认为天能影响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 汉儒董仲舒在答汉武帝策问中作了具体阐述。

天人合一:“天”代表“道”、“真理”、“法则”,“天人合一”就是与先天本性相合,回归大道,归根复命。这不仅仅是一种思想,而且是一种状态。

4. 格物致知、发明本心、致良知

格物致知:源于《礼记‧大学》,北宋二程提出这个方法论,认为“物皆有理”,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南宋朱熹更认为“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非求科学之真。

发明本心:南宋陆九渊提出的认识修养方法。实际上是一种道德的自我反省、自我认识、自我完善的修养过程。

致良知:明代王阳明的心学主旨。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

5. 经世致用

经世致用:宋代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提倡研究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经书研究与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的治学方法。

6.师夷长技以制夷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魏源在他的《海国图志》中提出来的。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寻求御侮强国之道,后来指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抵制西方——以彼之道,还之彼身。

7.中体西用

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主张以中国伦常经史之学为原本,以西方科技之术为应用。初由冯桂芬提出,后由张之洞在《劝学篇》中系统阐述。

8.托古改制

托古改制:托古改制是康有为在戊戌变法前,为了实现他的改良主张而提出的一个办法。他为了否定封建经典,否定封建正统思想,宣传自己改制立法的变法主张,把孔子打扮成“托古改制”和“改制变法”的祖师爷,目的是借“古圣”来论证变法维新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历史上,王莽也曾托古改制。

9.节制资本

节制资本:孙中山所主张的限制私人资本于一定范围以内的方针,民生主义的纲领之一。限制资本主义的发展,防止私人资本主义操纵国计民生。这一主张具有反对帝国主义、发展国民经济的意义,反映了中国社会不能再走西方资本主义老路的客观历史要求。

10.人文主义、理性主义

人文主义:源于古希腊,后来成为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潮。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类的人性尊严,提倡宽容的世俗文化,反对暴力与歧视,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

理性主义:理性指人自己思考,运用自己的智力去认识、判断和理解事物的能力。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潮。

11. 因行称义、因信称义

因行称义:就是要按照教会规定的行为,按教皇的命令去做才能得救,本质上是要维护教皇的权威。

因信称义:源自《圣经》,神称信耶稣的人为义,因信基督称义,不因信律法称义。马丁·路德引申出信徒可以由于信仰而直接成为义人,可以免去中世纪的繁文缛节,意在否定教会和教皇的神权,反映了资产阶级在发展中冲破罗马教权束缚的要求。

12.天赋人权、主权在民、人民主权

天赋人权:指人具有天生的生存、自由、追求幸福和财产的权利。认为在国家形成之前的自然状态下,人是自由和平等的,生命、自由追求幸福与财产是人的固有品质,也是人固有的权利。这种权利受到自然法(人类理性)的指导与规定。其理论观点也被载入到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和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中去。

主权在民(人民主权):指国家中绝大多数人拥有国家最高权力。在卢梭看来,主权是公意的具体表现,人民的公意表现为最高权力;人民是国家最高权力的来源,国家是自由的人民根据契约协议的产物,而政府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授予的。因此,国家的主人不是君主,而是人民,治理者只是受人民委托,因而主权只能属于人民。

13.社会契约

社会契约:人们订立一种契约以建立足以保障自然权利的国家和政府,人类由自然状态进入社会状态。以契约建立的国家,任务是遵守自然法,保护公民的生命、财产和自由;如果统治者违背契约,人民有权推翻政府,由此得出主权在民的结论。



初一历史知识点考点总结归纳篇三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一)思想

春秋老子和孔子

春秋老子创道家,思想朴素辩证法。事物不断在变化,主张无为治天下。

还有孔子创儒家,伟大思想教育家。主张仁爱重周礼,有教无类育精华。

诗书礼易和春秋,编定经典儒文化。

战国“百家争鸣”

战国墨翟表民愿,兼爱非攻和尚贤。

孟子主张施仁政,提出民贵而君轻。

儒家唯物是荀子,倡“制天命而用之”。庄子唯心与聃同,鄙视富贵恨不公。

法家韩韭重发展,事易时移应改变。

以法为本无贵贱,打击奴隶主特权。

(二)文学《诗经》、屈原和诸子散文

诗歌总集第一部,西周春秋风、雅、颂。屈原诗歌创楚辞,《离骚》蕴涵情真挚。

先秦诸子出名篇,孟子庄子是典范。

(三)艺术

绘画独立成艺术,帛画凤鸟御龙图。嵌错赏功宴乐壶,青铜编钟鄂出土。

(四)天文和物理

前613哈星记,

历法十九年润七。《甘石》天文数第一。

《墨经》墨子记物理,光学力学全涉及,“光学八条”世称奇。

(五)医学——名医扁鹊

脉象扁鹊成就大,望闻问切四诊法,至今诊病还用它。

二、秦汉

(一)科技

太阳黑子太初历,张衡释月地动仪,《九章》数学成体系。

《黄帝内经》西汉定,东汉药学本草经,神医华佗麻沸散,仲景《杂病》称医圣。

西汉发明造纸术,最早放马滩出土。蔡伦改进105,造价低廉麻网布。

(二)思想宗教

西汉唯心董仲舒,“天人”“君权”独尊儒。东汉王充属唯物,《论衡》讨论有鬼无。

西汉末年佛传入,明帝西域求佛路。东汉道教亦形成,道家思想与方术。

(三)史学

汉代史学功显著,《史记》黄帝到汉武。东汉史家有班固,断代体裁著《汉书》。

(四)文学艺术

西汉文学华丽赋,朴实自然歌乐府。艺术成就数雕塑,兵马杂技说唱舞。

秦砖汉瓦是文物,物化历史韵丰富。

三、魏晋南北朝

(一)科技

数学刘徽祖冲之,圆周率外有《缀术》。农学贾思(勰)《齐民术》,现存最早之农书。

西晋裴秀《禹贡(地域)图》,北魏郦道(元)《水经注》。

(二)思想宗教

东晋葛洪改道术,为封(建)统治来服务。神仙体系陶弘景,道教教义来丰富。

战乱剥削百姓苦,寻找佛教解脱路。范缜《神灭》意反佛,北魏太武北周武。

(三)文学艺术

承上启下诗过渡,建安文学写诗赋。田园渊明诗质朴。清新民歌新乐府,敕勒木兰采桑度。

蔡邑书法成艺术,钟繇隶书变楷书。书圣羲之《兰亭序》,父子书坛载美誉。

(曹)不兴佛像画始祖,(顾)恺之《女史》《洛神赋》。云岗石窟龙门窟,传世艺术之宝库。

四、隋唐

(一)科技隋唐印刷用雕版,唐末武器有火箭。一行历法制《大衍》,科学实测子午线。

高宗《本草》思邈《千》,元丹贡布著《医典》。隋朝李春赵州桥,巧思巨制建长安。

(二)文学

初唐子昂情质朴,唐诗改革探新路。浩然王维醉田园,高适岑参戍边土。

诗仙诗圣赞李杜,琼思妙语传千古。中唐居易新乐府,晚唐创新小李杜。

(三)艺术

艺术宝库莫高窟,绘画多彩展阎吴。书法欧阳和颜柳,草圣张旭与怀素。

欢腾壮阔歌盛世,秦王破阵霓裳舞。中华美名传四海,隋唐文化耀千古。

五、辽宋夏金元

(一)科技

北宋毕升活字排,东传朝日西欧埃。宋指南针用航海,推动世界新时代。

北宋专门造火药,南宋管形火器开。三大发明划时代,世界历史美名载。

北宋沈括著作《梦》,中国科学之里程。简仪、高表元(郭)守敬,《授时历》为其编定。

(二)北宋史学

北宋司马光《通鉴》,战国五代史编年,取材政治之兴乱,经验教训君王鉴。

(三)文学艺术

南唐李煜词哀婉,北宋苏轼词壮观。柳永清照属婉约,辛弃疾作菩萨蛮。

诗词俱佳陆游兼,世俗话本口述传。杂剧散曲合元曲,关汉卿著《窦娥冤》。

六、明清

(一)科技

明清萌新又承古,科技总结出巨著。李时珍著《本草(纲)目》,“东方医药巨典”谱。

徐光启《农政全书》,泰西水法书引入。地理巨著《霞客记》,石灰地貌有记述。

宋应星《天工开物》,17世纪百科书。

(二)思想

反封先驱明李贽,批儒揭道斥孔子。明末清初黄顾王,反封进步新思想。

狠批君主黄宗羲,提倡法制重工商。经世致用顾炎武,反对君主倡民主。

夫之唯物思想家,思想朴素辩证法。发展观点看历史,“趋时更新”闪火花。

(三)小说

四大名著声斐然,如若未看真遗憾。《三国演义》罗贯中,历史小说一长篇。

农民起义出好汉,施耐庵著《水浒传》。《西游记》是吴承恩,神话小说很浪漫。

古代小说最优秀,当数雪芹《红楼梦》。《儒林外史》吴敬梓,《聊斋志异》蒲松龄。

(三)西学东渐

利马窦和徐光启,开始西学和东渐。

初一历史知识点考点总结归纳篇四

1.资奉主义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在l9世纪自然科学取得重大突破.尤其是电磁学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上,新的科技成果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在生产力提高的同时加速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最终形成了以科技为依托、垄断形式组织生产的经济模式。

2.经济结构的变化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后,最早出现垄断组织的是钢铁和电力工业。之后汽车、飞机制造等工业部门也相继出现垄断组织: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工业结构实现了从轻工业到重工业的飞跃,最终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布局,资本主义生产进人成熟阶段。

3.能源结构的变化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隧着发电机的创制成功,电力逐渐成为补充和取代蒸汽的新能源.人类社会进人“电气时代”以煤气气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以及之后创制成功的柴油机,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工工业的产生。在此基础上“电力”和“石油”成为人类社会使用的主要新能源。

二、政治领域

随着垄断组织在国家经济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日益完善,英法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较为健全的议会民主制度。

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资产阶级调整统治政策,实行政治民主化和社会立法在政治上工人阶级已经取得了普选权、组织政党等权利,阶级矛盾相对缓和;经济上,工人的生活状况有所改善,工人运动失去了暴力斗争的环境,多以经济斗争和合法、和平斗争为主。

三、思想领域

19世纪中期出现的三大思潮——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到i9世纪末也有所发展甚至出现了新的变化。

1.自由主义到干预主义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经济从自由竞争阶段进人垄断阶段,资产阶级从要求实行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到越来越多的干预国家的经跻政治生活.与国家政权相结合.借助国家政权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思想已从自由主义转向干预主义。

2.马克思主义到列宁主义

19世纪末,随着工人队伍的壮大,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工人运动再度高涨。在俄国+以列宁为首的多数派,坚持把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写入党纲,最终形成了以列宁为代表的布尔什维主义。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诞生。

3.民族主义

面对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扩张和民族压迫,亚非拉美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高涨,在斗争中日益成熟的殖民地人民更加注意本国的实际情况.民族主义思潮日益民族化,如中国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三民主义、印度的提拉克主义等。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