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论文结构的认识(通用13篇)

时间:2023-11-05 作者:梦幻泡对论文结构的认识(通用13篇)

范本可以引导我们思考和分析,找出自己写作中的不足之处,并寻找改进的方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写作的思路和指引。

对论文结构的认识(通用13篇)篇一

1、知道结构无处不在。

2、知道结构的含义,结构决定着事物的性质。

3、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并进行思考的能力。

二、教学分析。

1、教学对象分析:由于教学条件的约束,学生高一基础比较薄弱,所以在高二的课程当中开始可以稍微放慢速度,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顺带的复习一下相关的高一内容,让学生慢慢融入技术的学习氛围中来。

2、教学内容分析:这是高二的第一节课。这节内容是从高一大而化之的粗线条的学习到高二进行具体学习的一个转折点。高二的内容相对于高一的内容,更专业一些,难度也加大一些,对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更高的要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1、掌握结构的概念。

2、让学生做好更深层次学习的准备。

教学难点:结构概念中的“有序”性。

四、教学资源:多媒体、图片资料。

五、教学策略:首先采用启发式教学法,由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让学生自己概括总结出结构的概念,并且强调了概念中“有序”性这个难点。了解结构的概念以后,采用演示法和案例分析法让他们感受到结构无处不在,结构的重要性。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我们高一已经学习了技术与设计的一般原则、步骤和基本方法。可能高一的时候老师也让大家自己制作过小板凳或者小台灯之类的东西。大家做的过程中都要进行方案的构思。也就是我们会考虑把凳子做成什么样子的,这样的板凳结不结实,是做成固定的,还是可以滑动的等等。那么这些想法能不能实现就要用到我们这章学习的知识——结构。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结构。

(2)讲解结构的概念:说到结构,我们知道任何一件事物都有自己的结构,大的我们可以看见的椅子,课桌,他们有自己的结构。小的到我们化学中学习的分子也有自己的结构。可见一件事物只要它存在,那它就一定会有自己结构。所以我们说结构无处不在。

板书:[无处不在的结构]。

那什么是结构呢?

提问:我们人体是不是也是一个结构呢?

学生回答。

提问:那它是由什么组成的?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人体结构是由各个器官按照一定的顺序关系组成的。

再来看看我们桌子的结构。它是不是由桌面,桌腿这些部分组成的?

所以我们可以说桌子结构是由桌子的各组成部分有序组成的对吗?

好,那么从以上人体结构和桌子结构两个例子一起来总结一下,结构是什么?

提示学生回答。

重复学生答案,指出结构是事物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搭配和排列对吗?

举例子如果人体中各器官颠倒放置,头脚颠倒可不可以?强调概念中的“有序性”,引起学生注意。

举初中几何学习的三根小木棍进行排列组成不同形状的例子和化学中学习的碳原子的排列顺序不同得到不同性质的石墨和金刚石的例子进一步说明。

由“有序”引出结构决定事物的性质。(可以看成是概念的延伸和扩展)。

(3)结构与自然:现在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结构,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结构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作用和应用。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结构与自然的关系。

学生自己阅读案例“苍耳子与尼龙扣”、“鸟与飞机”、“鹰眼与导弹跟踪系统”

针对一些学生不认真的态度,阅读后,让学生合上课本,抽查几个学生把课本上讲的几个案例说一下,强调案例分析的重要性。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与自然有关的结构的例子。

演示汽车仿生学的图片,增加学生的兴趣。

(4)结构与技术领域的关系。

让学生列举技术领域中结构的例子。

让学生阅读案例并分析“魁北克大桥倒塌”的案例,引导他们从技术角度去分析看待问题。

总结:结构影响着产品的性质和功能,结构方面存在一个小问题也许就会导致重大事故的发生。因此,合理的结构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卓越的结构是设计者和制造者的重要追求。

(5)结构与社会领域(简单概括)。

(6)小结。

七、教学反思:利用启发式教学法进行结构概念的学习,学生接受的比较快,并且摆脱了死记硬背,对难点部分也容易掌握。

对“魁北克大桥”案例的分析,由于生活经验的原因,有的同学偏离了技术角度进行分析,比如说是因为豆腐渣工程之类的从政治角度进行分析;有的受以前学习方法的影响,直接从课本上找答案,没有进行更进一步的分析。所以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案例分析的方法,并且要明确从技术角度对案例,对生活的例子进行分析。

文章来源:

对论文结构的认识(通用13篇)篇二

2、一言之善,重于千金。――葛洪。

3、善恶的区别,在于行为的本身,不在于地位的有无。――莎士比亚。

4、对自然美抱有直接兴趣……永远是心地善良的标志。――康德。

5、恶意和仁慈都是放大镜,但前者的放大倍数更大。

6、行善必须努力,然而,抑制恶更须努力。

7、在一切道德品质中,善良的本性在世界上是最重要的。――罗素。

8、行善比作恶明智;温和比暴戾安全;理智比疯狂适宜。――罗・勃郎宁。

9、与善人行善会使其更善,与恶人行善会使其更恶。――罗曼・罗兰。

10、激浊扬清,嫉恶好善。

11、惩恶而劝善。――《左传》。

13、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周易》。

14、善积者昌,恶积者丧。

15、人而好善,福虽未至,祸其远矣。――曾子。

17、从善如流,疾恶如仇。

18、君子好人之好,而忘己之好。――杨子。

20、对好人行善,会使他变得更好;对恶人行善,他就会变得更恶。――米开朗琪罗。

21、交善人者道德成,存善心者家里宁,为善事者子孙兴。――方孝孺。

22、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左丘明。

23、对于恶人善不得。

24、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左传》。

25、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

26、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左传》。

27、老是考虑怎样去做好事的人,就没有时间去做好事。――泰戈尔。

28、善与恶是同一块钱币的正反面。――罗曼・罗兰。

30、一善染心,万劫不朽。百灯旷照,千里通明。――萧纲。

31、一个人必须要么做个好人,要么仿效好人。――德谟克利特。

32、恶行生不出善果。

34、我认为善的定义就是有利于人类。――弗・培根。

35、善为至宝,一生用之不尽;心作良田,百世耗之有余。

36、越是善良的人,越觉察不出别人的居心不良。――米列。

37、凡诗人之作,刺箴美颂,各有源流,未尝混杂,善恶同篇也。――颜之推。

42、人格成熟的重要标志:宽容、忍让、和善。――戴尔・卡耐基()。

45、与其说是为了爱别人而行善,不如说是为了尊敬自己。――福楼拜。

46、善不是一种学问,而是一种行为。――罗曼・罗兰。

对论文结构的认识(通用13篇)篇三

2     2从力学的叫角度理解结构的概念还一般分类。

3       3能结合1-2种简单的结构案例,分析结构是如何承受力的。

教学重点结构与力,结构的类型。

教学难点结合案例,分析借光如何承受力。

教学过程。

一无处不在的结构。

展示收集到的各种自然界的结构,给学生感性的认识。

案例分析有些产品的结构受自然界的结构启发产生(介绍课本中的案例)。

(学生讨论:魁北克桥的坍塌)。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二结构与力。

构件的受力形式:拉力,压力,剪切力,扭转力,弯曲力-。

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本7—9页各图,分析受力特点。

受力特点:外力分布在整个体积中。

案例分析实心墙等。

2框架结构。

受离特点:支撑空间而不充满空间。

案例分析 竹排。

受力特点:外力作用在结构体的表面上。

案例分析头灰,汽车外壳等。

学生讨论进入工地时总是被要求戴上安全帽,为什么?

让学生观察课本10页分组各图。

课后作业收集日常生活中有关所学三种结构的物体。

对论文结构的认识(通用13篇)篇四

具有坚强的天性的人的标志是根本不会长期地把自己的敌人、不幸和失误看得很严重。

只有在这块土地上,在这块对人类和教士的生存来说基本上是危险的土地上,人才能够发展成为一种有趣的动物,只有在这里,人的精神才更高深,同时也变得凶恶了。

正是这两个原因使得人迄今为止优越于其它的动物。

语言把所有的作为都理解和错解为受制于一个作为着的“主体”。

怀恨的人既不真诚也不天真,甚至对自己都不诚实和直率.,

资料。

奴隶道德则起始于对“外界”,对“他人”,对“非我”的否定。

一个充满仇满恨的人构想了“丑恶的敌人”,构想了“恶人”,并且把它作为基本概念,然后又从此出发产生了余念,设想了一个对立面,即“好人”——也就是他自己。

对论文结构的认识(通用13篇)篇五

[论文摘要]教师群体的学科素养能够反映出学科共同体的专业特征、学科文化底蕴及学科发展前景等。具备良好学科素养的教师对学科共同体会产生心理上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会激励和督促自己不断努力,不断发现问题,不断创新,促进学科发展,提高和维护学科共同体的声望。

[论文关键词]科学范式学科信仰学科人格学科通观培养。

著名的科学哲学家科恩(thomas,s,kuhn)最先提出“范式”的概念。它是指由科学共同体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概念体系、主导性学术风气、学科文化、理论倾向等,它也可以被看成是科学共同体的行动纲领。

从科学范式的角度看,教师的学科素养主要包括学科信仰、学科人格、学科通观能力。教师群体的学科素养能够反映出学科共同体的专业特征、学科文化底蕴及学科发展前景等。具备良好学科素养的教师对学科共同体会产生心理上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会激励和督促自己不断努力,不断发现问题,不断创新,促进学科发展,提高和维护学科共同体的声望。

一、教师的学科素养。

1、学科信仰。

学科信仰是指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共同体的目标、文化从心理上认同并且树立起坚定的信念、学科责任感和学科荣誉感。教师一旦树立起学科信仰就能够不畏艰难困苦坚持不懈地向着学科目标奋斗,遵守学科道德和行为规范,维护学科声誉,为学科发展尽职尽责。

2、学科人格。

学科人格是指教师长期从事某一学科的教学和研究,潜移默化地受其中的文化影响,在思维方式和人格特征方面都染上了某一学科的特色,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学科人格特征和思维模式,真正做到了“化知识为人格,化知识为方法,化知识为智慧”。

3、学科通观能力。

学科通观能力是指对学科知识的整体把握和还原能力。现代教学观强调对知识内在意蕴以及对其中所包含的思维过程的充分展现,教学不仅要反映知识的结果,而且还要反映这些知识的形成、发展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思维活动过程。为此,教师不仅要从整体上掌握本学科的知识结构、核心概念体系、定律、公式等,而且能够在头脑中将每一个知识点进一步分解、还原,追溯到知识的源头和逻辑起点;分析每一点知识在整个知识链中的地位和作用,并能够根据知识进化的内在规律和社会历史原因对其演化方向进行初步的推想;了解知识的启蒙原型,知识产生和发展的个体原因、思想渊源、科学范式和社会原因,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偶然性和必然性;理解学校所传递知识的选择标准和背后的文化缘由;通过对知识内涵的多元分析,充分展现其中所蕴含的绝对价值、相对价值和方法价值;体验科学家在探索知识过程中的曲折艰辛与宁静幸福,理解知识所蕴含的理性精神和启蒙意义;还要善于发现问题,从事科学研究,甄别正、更新知识,推动知识的进化、完善和发展。

二、学科共同体成员榜样对教师学科素养的影响。

教师的学科素养与个体所接受的专业教育和专业实践有关,也与个体头脑中已有的学科学科共同体成员的映像有关。这里重点谈谈学科共同体成员的榜样作用。学科共同体往往由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成员组成。教师个体头脑中有关学科共同体成员的映像对其职业定向和个体实践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我的初中英语老师张老师是一位具备优良学科素养的教师。他在刚开始教我们英语时,就将英语文化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了课堂教学中。记得第一次英语课,老师教我们英语字母的发音,每当老师张大嘴发出英语字母的音时,同学们就轰堂大笑,但英语老师并没有指责我们,也没有停止讲课,而是继续专心致志地教我们每个字母的发音,过了几分钟,同学们就不知不觉地跟老师朗读了起来,并且声音越来越宏亮,发音越来越标准,一节课不知不觉就过去了。这反映了英语文化中的师生平等与尊重的关系。

张老师在一开始就非常注意从英语的基本音标、构词法做起,让我们初步掌握英语基本的发音规则和构词规则,最后做到只要听到一个单词的发音就能准确无误地拼写下来。这一点对我以后的学习和教学帮助很大。当时张老师让我们每天除了学习课本知识以外,都要抄写书本后面词汇表中的以某个字母开头的所有单词。每当学完一册书就从书本附录的单词表的abc开始一直写到xyz,即使是非常简单的单词也不放过,因为从中可以发现英语单词之间连续性的规律。那时写单词几乎成了我们的业余爱好,有时在教室里聊天时,就顺手打开书本的词汇表开始不停地用草书连笔画写着单词,那些单词于是就像波浪,像云朵,像山峦,也仿佛有诗歌和音乐在心中低唱,让人感觉无比美好和自由洒脱。

这不但帮助我巩固了英语单词,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我的英语思维习惯,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我的英语老师良好的学科素养不仅深深影响着我的学习,激发了我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使我在英语方面成绩卓越,而且对我后来的教学工作也起到了直观的榜样作用。我在教学中时常回想起老师上课时的情景,如身临其境,惟妙惟肖,非常自然地就运用到了自己的教学中去,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激励着我对英语学科进行深入地思考和研究,为学科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教师学科素养的培养。

不同学科的教师其学科素养的提升侧重点是不同的,培养途径也是不一样的。但一般说来,教师学科素养的培养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i、教师要注重学科发展史的学习,将学科文化渗透到自己的教学和日常行为中去。教师学习学科发展史不仅要学习本学科的知识进化过程,掌握本学科知识的核心概念体系,而且还要认真感受那些为本学科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课程研究专家以及优秀教师的思维方式、探索历程、人格特征及生动案例,潜移默化地受其影响,并且将其贯穿到自己的教学和学科研究中去。

2、教师头脑中要保持一个学科的“警戒点”,善于从所教学科的视角去观察周围的事物,从中发现问题。俗话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教师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注意从自己的学科视角,洞察现实,发现问题,运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

3、教师要加强科学美学和科学哲学的学习。科学中无不包含着美的规律。例如,物理学中的和谐美、简单美、对称美和新奇美;数学中的对称、和谐、简洁、奇异、统一等美的规律,往往可以使我们在对美感的追求中产生顿悟,这不仅对科学研究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而且对提高教师的学科素养很有帮助。对科学美的感受不是光靠肉眼来辨析,更要靠心智去体验。这要求科学教师从素质具有像科学家那样敏锐的辨析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任何一门科学的发展都需要在各个时代的“大智慧家”的引领,他们会引领这门科学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造福于人类。科学的发展需要引领,需要那些“大彻大悟”的伟大科学家的引领。一个学科的发展前景如何,贡献有多大主要不是看这个学科群体中有多少追随者,不是看它表面的繁荣景象,而主要是看有没有气度非凡、未卜先知的“大智慧家”的引领。

4、教师要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反思和概括能力,不断地使学科知识系统化,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去。为此,教师要加强对概念、命题的概括能力训练;教师还要善于对模式和方法进行概括,从现实问题中概括出具体的数学模型,还要注意概括一个问题的多种解题模式;教师还要善于建构知识网络,发现知识内在的进化规律等。

5、教师要加强与学科共同体的交流,了解学科发展的基本动向、“范式”的转换,加深与共同体的情感联系,坚定自己的学科信念,从而使自己在与共同体成员的互动中相互促进,共同为学科的发展和学科声望的维护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资料。

[1][英]卡尔波普尔著,《客观知识》[m]。

[2]王玉秋著,《走向生活世界的教师》[m]。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对论文结构的认识(通用13篇)篇六

1、从力学的角度理解结构的概念和一般分类。

2、能结合1~2种简单的结构案例,分析结构是如何承受力的。

二、教学分析。

1、教学对象分析:学生在前一节课的学习中对结构已经有了一些表面的了解,能够说出结构的概念,并列举出各个领域结构的例子。有一定的力学基础,对一些内容应该容易理解,但也容易把通用技术中所进行的受力分析和物理学的受力分析混淆。

2、教材分析:这一节从力的角度对结构进行分析,对于学生来说难度相对加大,新出现的一些受力形式可能不好理解。知识点相对比较多并且抽象,所以最好采用实验的方法,让学生亲自感受结构承受力的特点与不同。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1、从力学的角度理解结构的概念和一般分类。

2、能结合1~2种简单的结构案例,分析结构是如何承受力的。

教学难点:1、区分物理和通用的受力分析。

2、理解几种受力形式。

四、教学资源:硬纸板、粉笔盒、粉笔、木板、鸡蛋、瓶盖等。

五、教学策略:首先采用讲解,举例子方法介绍一些基本的概念,然后通过试验,让学生对知识有更深一步的理解。

六、教学过程:

(1)复习和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什么是结构。请一个同学来回答一下。

学生回答。

总结:由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有序的搭配和排列就组成了事物的结构,我们都知道任何事物都要受到力的作用,也就是说事物的特定的结构都要承受一定的力的作用了。比如课桌要承受我们的压力,书本的压力等等。所以我们需要从力学的角度定义结构。

(2)力学角度结构的概念:从力学角度来说结构是承受一定力的架构形态。

(3)结构的几种受力形式:那么要判断这个结构是否合理,首先我们要知道结构一般会受到哪些力的作用。接下来我们就学习几种常见的结构的受力形式。

先由学生自己做“马上行动”的题目,将几种受力形式和相应的解释连线。(老师走动指导)。

然后再针对学生容易混淆的,弄不清楚的地方讲解。

(3)内力与应力:以篮球为例子。

当我们用手拍篮球时,能够感受到篮球内部产生的抵抗我们手的作用力,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内力。当一个结构受到外力作用时,内部分子之间相互作用,产生一种抵抗力,称为内力。

和学生进行互动玩一个游戏。让同桌之间用手指互抵,感受内力,然后由一个学生将手指换为手掌,感受受力的变化,引出应力。

学习应力的概念和公式,然后举粗绳子和细绳子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到应力的作用。

(4)小试验:比较不同形状的纸板承受压力的大小。

试验准备(略)。

试验过程(略)。

(由学生自己做或者老师来作视当时情况而定)。

总结:不同的结构能承受的力不一样。

(5)结构的类型:讲解各个结构的特征,让学生自己举例子,然后完成马上行动。

小试验:了解壳体的受力情况。(指导学生自己来做。)。

试验准备(略)。

试验过程(略)。

组织学生讨论并总结:为什么鸡蛋能够承受如此大的压力?

(6)小结:结构的概念。

结构的几种受力形式。

内力与应力。

结构类型。

七、教学反思:因为这节课的例子和试验相对占的课堂比重比较大,所以整个课堂气氛比较轻松融洽。通过篮球,手这样的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和试验能使教学内容易于理解,形象活泼。但不足的是感觉整节课的内容知识点比较多,并且感觉课本的编排上各知识点之间的衔接不够好,不易于教学的展开。

对论文结构的认识(通用13篇)篇七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汽车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然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汽车的结构和原理仍然是一个相对陌生的领域。随着我对汽车的结构认识的增加,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它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汽车结构的认识和体会,并讨论它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首先,汽车的结构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系统。它由许多不同的部件组成,如发动机、底盘、传动系统、悬挂系统等。每个部件都起着关键的作用,缺一不可。例如,发动机是汽车的心脏,它负责产生动力,驱动汽车前进。底盘和传动系统则起到支撑和传输动力的作用。悬挂系统能够提供平稳的行驶和舒适的乘坐体验。这些部件之间的配合和协调是汽车能够正常运行的基础。

其次,我意识到汽车结构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首先,汽车的发明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出行方式。没有汽车,我们将不得不依靠步行或其他交通工具来进行长距离的旅行。汽车的快速、便捷和舒适使得我们能够更加方便地出行和工作。此外,汽车的结构还决定了它的安全性能。现代汽车常常配备了许多安全装置,如制动系统、安全气囊、防抱死刹车系统等,这些都是为了保护驾驶员和乘客的安全。因此,了解汽车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汽车,提高安全意识。

接着,我认识到汽车结构在汽车设计和制造中的重要性。科学合理的汽车结构不仅能提高汽车的性能和功能,还可以延长汽车的使用寿命。例如,合理的底盘结构和悬挂系统可以提高汽车的行驶稳定性和操控性,使驾驶更加安全和舒适。此外,合理的发动机设计和传动系统可以提高汽车的燃油经济性,降低燃油消耗。因此,汽车结构的认识可以帮助汽车制造商提高产品质量,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最后,我认为对汽车结构的深入认识有助于我们进行维修和保养。汽车是一个机械设备,长期使用必然会出现一些问题,如发动机故障、刹车失灵等。了解汽车各个部件的结构和原理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诊断和解决问题。此外,经常进行保养可以延长汽车的寿命和性能。了解汽车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维修和保养的方法,减少故障发生的可能性。

总之,对汽车结构的认识和体会使我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了汽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了解了汽车的结构和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使用和维护汽车,提高安全性能,延长使用寿命。此外,了解汽车结构还可以加深我们对汽车设计和制造的认识,为汽车行业的发展做出贡献。通过不断学习,我相信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汽车结构知识,为我自己和他人带来更好的汽车出行体验。

对论文结构的认识(通用13篇)篇八

摘要:在本文中,笔者主要是通过对国内土地利用冲突的驱动力及原因分析,从土地管理制度着手,致力于土地制度的创新来提高土地要素的空间配置效率,缓解土地资源压力,促进其空间结构向良性方向演进,最终实现土地利用的综合协调管理。

关键词:土地利用;、利益冲突;、土地管理;制度创新。

0、前言。

中国频繁暴发的土地利用冲突事件,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也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重视[1]。

我国土地利用现状存在诸多问题急待解决,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耕地保护难度加大、违法用地普遍存在,导致依法管理土地形式严峻、农民集体与政府征地冲突日益加剧、现有土地利用冲突管理手段不足等,都是造成我国土地利用冲突的现实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显得日趋重要。

1、土地利用冲突产生的驱动力及原因。

土地资源的多宜性和土地供给的有限性是冲突产生的根本原因,而人口及其需求的增长则是冲突发生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2]。

土地利用冲突受到经济、政治、政策和机制、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可以概括为土地利用冲突产生的自然因素,即冲突产生的内部因素;土地利用冲突产生的社会经济因素,即冲突产生的外部因素[3]。

相比内部因素的不可变性,外部因素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方向,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1.1、各级政府规划理念的不同导致的土地利益分歧。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由于在土地利用规划理念上不同而产生土地利用冲突,主要表现为指标数量的控制和扩张之间的矛盾。

中央政府要求把节约用地放在首位,以盘活存量、控制增量为原则,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占用耕地。

相比征用土地的成本而言盘活城市存量土地的成本太高,地方政府更乐意争取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坚持18亿亩耕地红线不动摇是中央政府基本国策,而地方政府普遍认为发展二、三产业经济产出效率高,而对耕地的保护积极性不高。

1.2、集体主体界定不明确导致土地产权模糊。

我国《土地管理法》、《承包法》中规定我国的农村土地属于集体所有.所谓的集体指的是集体经济组织,而我国没有一部法律对集体经济组织有明确的描述和界定,其存在性与合理性都受到置疑。

由于集体主体在法律中概念的模糊使得其土地所有权的实施受到政府的干预和影响,从而导致其主体功能的缺失。

具体表现在农民获得的土地的使用权得不到保障,农业生产的公共建设也跟不上。

1.3、土地征用法律把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成本强加于农民身上。

我国法律限制了集体组织和农民转让土地的权利,采取国家经营土地市场的方式,政府行政垄断了土地的转让。

“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集体所有的土地实行征用。

”而什么是“国家利益”却没有任何具体的界定。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需要征用集体土地时,一般由政府通过低廉价格从集体手中征得土地再以高额的出让价格出让。

整个过程中农民既没有参与其中也没有获得相应的利益,甚至连最基本的土地利益也得不到保证,丧失土地后面临着失业和无社会保障的困境使农民难以维持基本生活,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成本被政府的行政权力强加于农民身上。

2、解决土地利用冲突的方向。

土地是是农业活动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而土地利用冲突存在的根源在于各利益集团追求各自不同的利益,而如何协调这种利益冲突就需要在制度上来指导,土地管理制度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

土地管理制度创新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2.1、明确土地产权主体,完善土地产权制度。

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城市地区的土地归国家所有,其权利所代表的是国务院。

实际上,各项土地管理工作都是由地方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和中央政府国土资源部门所共同承担的,而中央政府职能部门对各级地方土地管理部门实行垂直管理[4]。

从这一规定来看我国的土地产权主体不明确和制度不够完善。

因此,需制定更详细土地产权相关的国家和地区政策,明确土地确权登记的范围、程序、条件、时限等完善政策支持;尊重确权主体地位,发挥自主作用;保证协同推进,提高工作效率;鼓励土地依法有序流转、设立土地交易平台、加大配套服务等创新措施来完善土地产权制度改革。

2.2、统一土地市场,健全土地监督惩罚机制。

土地市场是我国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然而由于土地市场进展十分缓慢,使得城乡独立、分离运行,无法提高市场化程度。

因此,健全土地监督管理体系任重道远。

首先,强化社会公众参与规划过程监督。

构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全过程社会公众参与新机制,增强重大决策过程的信息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健全多元利益群体的利益表达机制,形成中央与地方政府及社会公众协商型编制、管理和监督体系[5]。

其次,通过法制建设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建立公检法、纪检监察、工商、城市规划等部门联合的土地执法联动机制,提高执法的力度。

同时,运用3s等高科技手段动态监察,有效预防地方政府违法利用土地,避免土地利用冲突的发生。

2.3、严控“占补平衡”,强化用地指标。

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严格保护耕地”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地方政府一方面在规划编制中基于地方经济发展合法争取农地非农化指标和减少耕地与基本农田规模,另一方面在规划实施过程中非法突破规定的建设用地指标和克扣补充耕地数量与质量,使得更多土地违法行为出现[6]。

对于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中央政府明确提出需要“占一补一”,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

对于新增项目用地,要严格限制用地规模,优化用地结构和布局,严格执行各项指标,对超标准用地的,坚决核减用地面积。

2.4、规范用地合理布局,开展土地综合治理。

随着现代化建设过程的加快,城市结构、功能、布局都将发生根本性转变,城市人口大量往城郊区移动使得城市面积快速扩大。

因此,优化城市用地布局,规范用地行为,使其完整统一,进而形成城市和农村相协调、产业群和农田相衬托的新格局。

根据土地编制规划,严格依照规划进行综合整治,另外要整合资源,实施高标准建设,积极保护自然资源,实现人类与环境的相融。

3、结语。

随着我国实行社会经济体制的改革,各地区之间土地资源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千差万别,、土地利用冲突在不同区位、不同时间的表现不一样。

因此,在分析冲突在具体区域的表现形式、发生冲突的原因、土地利用冲突的驱动力、跟踪土地利用冲突的发生与发展变化的同时开展土地管理制度创新,改革土地利用制度,健全土地交易市场机制,规范土地利用制度势在必行。

为建立起功能明确、优势互补的区域发展格局,促进土地资源空间结构向良性方向演进,最终使土地利用冲突得以缓解实现土地利用的综合协调管理。

参考文献。

[1]、谭术魁.、中国土地冲突的概念、特征与触发因素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2(、4)、:、4-10.

对论文结构的认识(通用13篇)篇九

:改革开放以来,建筑行业的快速崛起,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但是,由于传统建筑行业中的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建筑行业的发展和进步。在新时代的发展中,针对土木工程施工管理进行有效的研究是当前发展的必然。本文首先对土木工程施工管理的内容以及重要性进行有效的叙述和研究,其次分析现代理念下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弊端,最后,结合实际情况,运用现代化的理念,不断完善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促进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和各项建筑贡献重要力量。

中国在发展中逐渐走向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建筑行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作为建筑行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现代理念下,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有效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是当前提升建筑企业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土木工程施工管理,对建筑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有效提升土木工程施工管理水平,对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以及施工的效率等都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其施工管理内容包含了建筑的全过程,由此可见,土木工程施工管理的重要性。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把土木工程施工管理理念创新性的融入到其中,通过对工程建筑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并且科学性的运用传统的施工管理经验,建筑工程的质量将会得到有效的提升,建筑企业将因此获得更高的地位,以保证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要地位,获得更高的成就。

当前建筑行业之所以没有取得有效的发展,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占据了主要原因。当前在建筑企业中,受到先进管理理念的影响,我国的建筑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到有效的发展,所以,针对企业的施工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上已经进行了有效的管理,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要想实现建筑企业快速、高效和长期稳定的发展,必须运用现代理念分析建筑企业中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从根本问题上着手,才能促进建筑企业有效实现发展。当前建筑企业的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首先其管理模式需要有效运用现代理念进行科学性的改革和创新,改变陈旧的管理思想,给予当前阶段的施工管理以充分的重视,让管理焕发新生机;其次,在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需要针对强硬的施工管理手段提出有效的措施,实现科学规范和人性化的管理;第三,提高基础施工人员的施工安全理念并有效规范施工人员自身的行为,保证土木工程施工管理水平的有效提高,有效降低土木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的危险系数,促进土木工程施工管理效率提升的同时,有效推进当前建筑企业完善管理漏洞,为其转变发展模式提供重要的动力支持,为我国当前的经济改革奠定重要的基础,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实现飞速发展[2]。

(1)在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有效强化现场的安全管理。在工程施工中,保证工程质量是施工的基本要求,而要完成这项任务,首先需要提高施工中的现场管理水平。通过有效的措施,不断强化施工过程中的现场管理,能够有效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以及施工的质量,为整体工程质量的提升做出非常重要的贡献。强化现场的安全管理措施,首先需要针对土木工程施工中的现场施工人员以及管理人员进行有效的培养,让其能够有效保持对工作的热情,同时提高其专业的技术能力以及综合素养,使其在施工过程中能够按照规定进行有效的操作,保证施工的安全性[1]。

其次,设立独立的部门,使其有效的对施工现场进行安全管理,以保证工程施工的安全性和规范性,并充分体现土木工程施工管理的科学性,有效提升土木工程施工管理的现代化标准,在保证施工现场安全性和科学性的同时,为建筑企业的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第三,加强对基础施工人员的安全防护,提高现场施工管理中的硬件配备的标准,为土木工程施工管理有效实现现代化标准提供重要的支持,推进当代的建筑企业实现科学化的发展。

(2)在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完善监管体系。在现代化标准下,建筑企业应该具备较为完备的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但是实际的发展却与理论有着一定的差距[3]。

当前的针对土木工程施工管理的监管体系,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完善,在工程施工中,需要不断提升监管的力度,以保证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针对当前监管体系中出现的问题,首先监管部门应该完善监管的制度,并且需要对现场施工情况以及施工质量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性的监督和检查,针对过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建筑企业,相关部门应该对其提高监管的力度,进行针对性的监管,在不定期的检查中,一旦出现质量工程质量低劣的建筑,应该对其进行严厉的处罚[4]。在时代的发展中,良好的制度和有效的监督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同样在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为了保证建筑企业的工程质量,相关部门要对其提高监督的力度,在监管中充分融入现代化标准,对其进行有效的完善,促进土木工程施工的管理的进步。

(3)应用现代化的理念,针对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的材料进行有效检验和运用。当前中国的建筑行业在快速发展,与此同时中国的环境和资源问题也变得更为严重,现代化的思想下,要求建筑行业实现对资源的节约并在建筑中充分体现其环保的理念。在当前背景下,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首先要对施工中的材料进行有效的检验,在这方面,可以引进当前较为先进科学技术对材料进行有效的检验;其次,在施工管理中应该提倡运用新型的环保材料,这样能够促进资源节约的同时,保证建筑具备较强的环境性能,在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贯彻和落实了可持续发展观念,充分体现其现代化的管理标准,为建筑行业实现转型和创新性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4)提升施工管理中的技术性,保证土木工程施工管理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建筑企业中,进行工程建设需要使用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的非常多的技术,这样才能有效保证施工的质量以及施工的安全性,但是在实际的施工管理中,所使用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都具备了单一性的特点,为了提升管理水平,保证工程质量,完善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的技术管理系统,对建筑施工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首先引进先进的计算机管理和技术处理系统,对土木工程施工中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性分析,并进行有效的设计,保证实际施工中的技术应用与计算机处理中的技术应用不会出现较大的差距,提高工程施工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通过对技术的有效应用,对现场中有问题的操作以及施工管理进行指导,为中国建筑企业的发展提供动力支持,提升中国建筑的水平和质量。

总之,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作为建筑企业重要的内容,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断对其管理的内容进行有效的优化,是时代发展的重要要求。而且当代社会发展和建设需要建筑企业中的土木工程施工管理办法具备科学性和规范性。所以,在时代发展的背景下,针对当前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和研究,运用现代化理念有效解决问题,促进其在时代发展中不断进步,这是提升建筑行业施工水平和施工效率的重要办法,同时促进建筑行业进行转变的重要基础。

对论文结构的认识(通用13篇)篇十

伟大祖国以文献名邦著称。由于疆域广阔,各地流传着丰富的地方文献,素为人们所珍视。

建国以来,各省、市、自治区图书馆为适应三大革命需要,曾编印有关地方文献目录,供党和政府、科研、设计、生产部门参考。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的今天,图书馆为四个现代化服务,必须及时为实现四化供应科研资料,因此,更显示地方文献的重要性。

初步总结历年来对地方文献的采访、编订、收藏、利用的点滴经验,深切感到革命需要科学,而科学研究必须参考地方文献;通过实践认识,应该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钻研有关地方文献的理论、方法,从历史学、地理学、目录版本校勘学以及科技情报学等多种学科,脱胎出一门边缘科学,姑且名为“地方文献学”。

本文试就一,地方文献之史的探讨;二,地方文献的具体内容;三,地方文献与科技情报;四,急切需要有关地方文献的工具书等题,提出浅见,作简要论述。

早在我国古代奴隶社会时期,刻在甲骨上的契文,已编汇组合收藏成库。19世纪末,在河南殷墟发掘出大量的甲骨文库藏,提供了系统的殷商史料,这是当时的人以文字记载的有意留下的文献。我们在20世纪还能利用这批文献研究古史,而春秋时期的孔子,反而致慨夏殷之礼缺失,杞宋文献不足征,是什么缘故呢?社会发展史可以答复这个问题。由于阶级社会的奴隶主占有文献资料,使文化的流传受阻碍,甲骨文成库埋藏地下,而世上却形成“文献无征”。这和解放前有人认为中国没有石油所发出的哀叹一样。

革命导师马克思曾指出:“研究必须搜集丰富的材料,分析材料的种种发展形态,并探究这种种形态的内部关系;不先完成这种工作,则对于现实的运动必不能有适当的叙述。”[1]。毛主席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要我们“像马克思所说的详细地占有材料,加以科学的分析和综合的研究。”我们应以此为研究地方文献学的主导思想,即应用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对待历史遗产。

“文献”一词,在我国不但溯源甚早,而且有具体内容。周官分别掌握“方、策、版、简”,老聃为“周守藏室之史”,以及子夏等人“求周史记得百二十国宝书”,都属于文献。《隋书经籍志》标举“地理记”一目,收地理书139部、1400余卷,其中大部分是地方史和区域地理。如《洛阳记》、《吴地记》、《荆州记》、《会稽古地记》、《南州异物志》、《三辅故事》、《隋诸郡土俗物产》等,这些书,可算是地方文献作品。

《隋志》说:“昔者先王之化民也,以五方土地、风气所生,刚柔、轻重、饮食、衣服各有其性,不可迁变;是故疆理天下,物其土宜,知其利害,达其志而通其欲,齐其政而修其教。故曰:‘广谷大川异制,人居其间异俗’。《书》录禹别九州,定其山川,分其圻界,条其物产,辨其贡赋,斯之谓也。”

这说明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了解和利用地方文献为他服务。当时已体察到自然界和人事关系各地异宜,地方的具体情况不可以臆度,必须进行调查,还要经过“分析辨别”。《隋志》介绍:“晋世挚虞依《禹贡》、《周官》作《畿服经》,其州郡及县分野、封略、事业、国邑、山陵、水泉、乡亭、城郭、道里、土田、民物、风俗、先贤、旧好,靡不具悉。凡一百七十卷。”并列举齐代陆澄、梁代任(日方)、陈代顾野王等人以及隋朝所编地理官书,可作为我国中古时期地理文献的小结,其中大部分属地方文献。

唐初,李泰等撰《括地志》550卷,是空前的地理书巨制。全书虽不传,但从各家辑佚本可窥见当时《隋志》所录各书具在,承先后后,《括地志》实为此后“方志”的先声。现存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40卷,宋乐史《太平寰宇记》200卷等,以及此后的各朝《图经》、《一统志》,形成“方志”的体例。

宋元之间,马端临撰《文献通考》348卷,他区分“文”与“献”为“记事”与“论事”两大类。全书分为田赋、钱币、户口、职役、征榷、市籴、土贡、国用、选举、学校、职官、郊社、宗庙、王礼、乐、兵、刑、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舆地、四裔等门类,网罗面宽,突破“地志”范围;归结于“考制度、审宪章”,包括经济、社会、政治、教育等多方面的文献,而“舆地”只占一门。

明清之间,顾炎武撰《肇域志》40册,从《一统志》及各省、府、州、县志及其他文献编汇而成。所根据的原书多已失传,赖此书保存。

以上两书虽属全国性的,但可作为利用地方文献的范例。

近人张国(氵金)编《中国古方志考》(中华版),采录元代以前的全国各地地志及地方史约4000余种,有现存的,有已亡佚的。虽然佚失的占大多数,但被征引在其他古籍和类书里经过辑佚的本子不少。如清代张澍辑《二酉堂丛书》,是我国西北各地的古代文献著述,收录有《凉州异物志》、《西河记》、《沙州记》等书的辑佚本,加以考释。张氏的原稿本已流传到巴黎图书馆。现在国内还可见到的刻本,有人对照稿本,所辑佚文及加按语,缺漏甚多[2],这说明善本的重要,地方文献也应选取善本。

宋元以来的方志,经朱士嘉两次编订《中国地方志综录》,据1958年版统计国内外收藏方志7413种,199143卷。最近还进行调查增补,已超过1000种。

历史上留下来的地方文献是相当丰富的,不但有专书,还有的收入类书、笔记、杂著、总集、别集里,供我们采取。地方文献的范畴应包括文物、图书、资料三项,而图书一项,又可分为区域史、区域地理、方志、地方档案、地方丛书、地方总集类书、各地笔记杂著、地方专著、外文书刊、地方书目等10类。要如何深入发掘、系统整理呢?敬爱的周总理生前曾多次给我们指示:要我们除编印全国所藏方志目录外,还要有系统地整理县志中及其他古籍中有关科学技术资料,做到“古为今用”。又指出:图书馆为科学研究服务,除编印全国性的总书目外,还要根据科学家的需要,进一步把历史文献中的科学技术等重要材料,用最新、最科学的方法,有系统地、迅速地整理出来,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回顾过去这方面的工作,我们做的太少;今天,整理利用地方文献,正是为了实现周总理交付给图书馆工作者的历史使命、重要任务,应该急起直追,刻不容缓。

分类编辑地方文献的目录资料仅是基础工作,方国瑜曾比喻“犹之开发矿业之地质调查工作,先经勘探、测量、化验,作为施工依据”。[3]以往史学家编写这类资料名曰“长编”,进一步探讨“地方文献学”的内容,应包括两部分,即“专论”与“方法论”。

先谈“专论”。

当前整理利用地方文献为四个现代化服务,不能打无准备之战,不能等待有关部门提问题,临渴掘井,应主动地先编辑若干专题文献目录及索引,进而编写地方文献的专论。

专论的内容似乎很广泛,从何着手?我认为以三大革命为纲,就能掌握重点,造车合辙。

(一)阶级斗争的知识。

以云南为例。从古以来,云南是祖国西南边疆,是汉族与少数民族共同开发建设的。历史上虽然有割据的朝代,但为时不长,各族人民要求统一,反对分裂,因而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水乳交融,中原文化与边疆文化互相挹注,协力前进,这是主流。而历代奴隶起义、农民起义反抗奴隶主、封建地主的斗争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写地方史和民族史的文献,也必须掌握这客观存在的规律。

上年在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的讨论会上,杜玉亭根据云南凉山彝族奴隶制的社会历史调查,以现代资料和历史资料相对照作为历史分期准则的参考;马曜、缪鸾和也根据傣族奴隶制与周秦社会作比较研究,他们对我国古代历史分期问题利用有关民族史的地方文献,提供有益的论证。建国以来,历史工作者和民族工作者征引地方史料编写各少数民族的《简史》、《简志》,而这些成品又作为新的地方文献。

抗清斗争的大西军李定国历史和以李文学为首的哀牢山彝民起义,以杜文秀为首的回民起义,也经史学界采集专题资料编写出若干史料选辑、论文和专著。李生勉选辑《清实录》、《东华录》有关云南史料,也收集了农民起义的档案记录。

云南是边区,近代史上,边区人民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留下很多可歌可泣的史料,于乃仁遗著《云南人民反帝斗争史资料选编》、《史稿》、《史话》,做了大量工作,也属地方文献。

(二)生产斗争的知识。

现仍以云南为例。从考古工作者在云南各地地下发掘的遗址和实物,对证书本上的资料,了解到云南采矿冶金史应上溯春秋中早期,即在楚庄跷来滇三百多年前已有本地冶炼的铜器。农田水利的开发也很早,《史记》记述“跷至滇池,地方三百里,旁平地肥饶数千里”,说明不是楚人来此才开辟的。清代王崧和近人秦光玉编辑的《云南备征志》及《续志》,从历代史籍节录有关云南矿冶和农业史料,还有若干专书,如《云南铜志》、《滇南矿产工器图略》、《茂隆厂记》、《云南水道考》、《六河图说》、《盘龙江水利图说》等,或提供现在生产和设计部门参考,或经外国人翻译传播。云南开发盐田盐井也有悠久的历史,从盐矿的分布、质量、采煮、产量以及供销等均有文献记录。还有富于地方与民族色彩的工艺,如大理石、永北棋子、乌铜走银等,也见于方志和笔记杂著中。

(三)科学实验的知识。

有人认为长期停滞在封建社会的中国没有科学,这是不符合事实的污蔑。古代劳动人民和知识分子观察和记录自然现象,并对客观世界有所认识。许多科技的`创造发明权经世界公认,归之中国。英国李约瑟以毕生精力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他的著作证明了这一事实,但李著是全国性的,各省地区蕴藏着不少的地区性的科技史料,有待发掘。

就云南省看,在方志和其他著作里,有自古以来当地的观察自然现象的记录。例如,日食、慧星、飓风、地震、旱涝和气候变迁等。我与陈一得曾辑录过这类资料,不但获得地区的自然记录历史事实,也借此学习到古人认识世界的思想与方法。又如农家谚语,符合客观实际,也是因地而异。陈一得编《云南气象谚语集》,秦光玉编《滇谚》都汇集了农民的宝贵经验。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图书馆配合有关单位采辑地震及气候资料,提供科研部门探索自然规律,大有潜力可挖。数理化的文献,如清代宋演著《勾股一贯述》,李彪著《筹算法》均已收入《云南丛书》。近代数学家熊庆来著《高等算学分析》和袁丕济的数学著作,是国际知名的。浦汉英的《数学论稿》也是毕生精力的结晶。明代葛中选著《泰律》,赵讽给予好的评价[4],不但有乐律上的见解,也涉及物理方面的声学。云南古代人民对酿造、炼丹和化学制品等的卓越贡献有史料可查,生物方面更多。明代兰茂的《滇南本草》和云南民间许多草药书,是记述药用植物的素材;清代吴其浚著《植物名实图考》,有在云南采到的一部分标本,也有云南文献中记载的植物资料。此书很早传到日本,屡次整理传播。云南植物王国,也是“文献有征”的。植物分类学上许多植物种名、属名曾采用云南土名。关于中医和地方病的著作,是写地方医药史的第一手材料。从地方文献取材为写地方科学技术史备料,也是地方文献学的重要篇页。

当前,为了中外文化交流和发展旅游事业,介绍风景名胜古迹,也须取材于地方文献。

上层建筑的文学艺术文献,云南也很丰富,可从多方面选取资料。例如,要写文学理论史、音乐史、美术史、歌舞史、滇戏、白族大本曲、花灯史以及民族、民间文学史等,不根据地方文献是不能凭空杜撰的。

方言与少数民族语文研究都是重要课题,例如,赵式铭撰《白文考》,李霖灿撰《么梦象形文字典》,方国瑜、和志武撰《纳西象形文字谱》,姜亮夫撰《昭通方言疏证》等书,都提供了这方面的文献,成为我国语言文字学的新课题。

文献工作者应就上述各类地方文献作“考镜学术,辨章源流”的探讨,以充实地方文献学的“通论”。文献学涉及每一门科学,各有具体的研究对象,就文献观其汇通;再分别省、市、自治区写更详尽的“各论”。

以下谈方法论。

地方文献学方法论应从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金石书画学,以及有关技术和绘画、统计、索引等脱胎而出。

我国目录学自西汉刘向校书、刘散创“七略”分别部居,发凡起例;历代的“艺文志”、“经籍志”和专科、专门目录,风起云涌,还有公私收藏及提要目录等成为治学的门径。

书的目录给人以更明亮的眼睛。中国目录学的贡献,首先在于掌握“类例”。宋代郑樵撰《通志・校雠略》提出“编次必谨类例论”,他认为:“学之不专者,为书之不明也;书之不明者,为类之不分也。有专门之书,则有专门之学;有专门之学,则有世守之能;人守其学,学守其书,书守其类;人有存没而学不息,世有变故而书不亡。……类例分则百家九流各有条理,虽亡而不能亡也。”郑樵这段话启示我们要抓住“类例”这个关键,不但以之处理文物、图书、资料,分别部居,以类相从,便利管理使用,也是发展学术的有力武器。所谓“书守其类”,就是要掌握学术分类到图书分类这个为大家所公认的客观规律,而不以每个工作者的主观意图为转移。所谓“谨类例”并非一成不变,正是精益求精,使“专门之书”形成“专门之学”,沿此道路发展,适应客观需要,再产生新的“专门之书”与“专门之学”。写任何一科的学术史,都须先绘蓝图,即编写这一学科的专题目录,使胸有全局再深入研究,才符合严格认真的科学精神。吸取历代目录学家所探索到的治学方法与规律,用以研究地方文献,这是老一辈地方文献工作者的有益经验。

版本学原属目录学的一部分。顾廷龙认为“应成为一门专门之学。……不要把版本之学看得很狭,好像仅仅限于讲究宋版、元版一些旧的版刻鉴定,应包括雕版以前的简策缣素以及写本和古今中外的图书。”[5]这意见很中肯。地方文献学也应研究“地方版本”。顾廷龙的《唐宋蜀刻本简述》为示范之作。我们结合编辑善本书总目工作,也就“滇刻本”、“黔刻本”以及其他地区的版本,就便采集原始材料,考查各地区雕版的创始年代与刻书中心、地区分布及官刻、私刻、坊刻、民间刻本的具体事例,俟积有成稿,写入“版本史”中,这也是采取地方文献的门径。

校勘学又名校雠学,《汉书艺文志》、宋代郑樵《通志校雠略》、清代章学诚《校雠通义》等记述了校勘学的资料。我认为以往校勘附属于目录学,今天,在地方文献学里应独立作专节。校勘学应指校订图书之文字异同、正误,以及断句、标点、分段和音注、语译等,还有从别的书里辑录已佚失的古书引文俾还原书面目的辑佚方法等。北京中医学院任应秋提出《中医文献急待整理》的呼吁。要求“本身是中医而又具有训估学知识的人”担负这一任务。这就属于校勘学的范围。对地方文献的校勘也应作专节研究。

我国谱录之学,是一部一个专题,如家谱、族谱等多以“地望”作标识,有地区性的特点;又如人的“年谱”,按地区编录,也丰富文献的内容。

金石与书画也具有地方色彩,研究地方文献,应熟悉本地区的重要金石文字与名书画家的历史和作品风格。

表与图及排字、索引方法等,有各地通用的,也有从地方版本发掘到的特殊体裁可供外地参考的。如云南省博物馆收藏的清初建水人万龙山编绘的《公车图》稿本和《大地新游》里介绍昆明民间刻本《云程万里》两书,图文相参,诗画相配,形象与写意间错,引人人胜,通俗易懂,富于地方风味,即其一例。

要使地方文献学成为名副其实的边缘科学,必须吸取现代科技情报学的知识技术,融会贯通。

“文献、史料、情报”是否一回事?应怎样区别?

方国瑜以“史料”为大类,下分文字(语言)之学、器物(金石)之学、年代(谱录)之学与图书(文献)之学。

编辑科技情报者,以“情报”为总名,而“文献”则属于“情报”的一部分。

以上两说,就各自专业要求立论,“文献”置于从属地位,指的是狭义的文献。

我认为地方文献应包括文物、图书、资料三类。“史料”贯穿于三者之间;“情报”专指调查报告,应隶属资料范围。情报有时间性,而其中也有地区性的,可以纳入地方文献,指的是广义的文献。

外国有“区域地志”的编写,其体例采取近代和现代地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如自然区划和经济地理以及对某区域的特殊情况的论述,可作为我们研究本国区域地理的借鉴。徐近之著《地理文献学浅论》(1962年商务版),介绍440种基本的地理文献图书资料。中国科学情报研究所汇集了1966-1976年的国外科技情报学与情报工作的图书论文3668条,写成《文摘》,提供我们对科技情报的搜集、调研、分类、编录及有关技术科目的认识。地方文献学也应讨论地方性的科技情报,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

人的视觉、听觉借助于工具,可使所见、所闻向深远发展;工具书帮助人们了解问题和其他工具一样,不但便于考查出处,并能增进理解,加强记忆。

在研究地方文献的过程中,每每遇到有关年代、人物、地名和文物、图书、资料的问题,凭个人的知见是有限的,一般工具书也查不到。为此,我和几位图书馆工作同志提出以业余时间,分工合作,进行编辑《世界纪年表》、《云南人名辞典》、《云南古今地名辞典》和《云南文献手册》的倡议,己结合业务,开始备料。这是研究地方文献的实践工作的项目之一,通过采集、编写和校订这四种工具书,将发现问题进行专题讨论,实事求是,征信存疑,期望编成这几种工具书以便利工作和促进研究。

作为地方图书馆对待地方文献,应从普及与提高两方面并举。如编写有关地方史地的通俗读物和地方文献的专题书评,以供读者参考。建议今后由地方图书馆学会发动和协助会员进行这类工作。

地方文献建立为专门之学,也与其他边缘科学相似,有它的历史因素和现实意义。比如“天体物理学”与“射电天文学”是从天文学与物理学相结合发展出来的新科学,是适应人类进入更遥远、更广阔的宏观世界而产生的。社会科学也如此,如政治经济学决非以往政治学、经济学的旧貌,而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部分,有它的新内容,其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回溯我国古代学术的发展,每每在历史转折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因而产生新学科,如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春秋战国时代,出现诸子百家,西汉刘向父子的《别录》、《七略》作了总结。但像“史学”这一门范围广的学科,当时还没有“史”的位置,司马迁著《史记》,在《汉书艺文志》里只以《太史公百三十篇》附庸于“六艺略”的春秋一类之后。直到魏荀勖《中经》与后代的“四库”,“史”乃成为独立的大类。今天提出建立“地方文献学”,决非凭空想像,标新立异,而是根据历史积累,适应现实需要,有待于我们进行科学的整理,综合比较、分析挹注,从实践中探索理论与方法,再回到实践中检验认识,以做好地方文献工作,为祖国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起到应发挥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

2.邓衍林.中国边疆图籍录.商务印书馆,1958。

3.方国瑜.《云南史料目录概说》弁言。

4.赵讽.读《泰律》札记.图书周刊。

5.顾廷龙.版本学与图书馆.四川图书馆,1978(11)。

6.见《人民日报》1979年5月26日第3版。

〔出处〕《文献》,1979年第1期。

文档为doc格式。

对论文结构的认识(通用13篇)篇十一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汽车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驾驶汽车的人数逐年增加,对于汽车结构的认识也变得尤为重要。在最近参加的一次汽车结构认识课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汽车结构的关键性,以下将以五段式的形式,给大家分享我对于汽车结构认识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了解汽车的基本结构。

汽车的基本结构主要由底盘、动力系统、传动系统、车身和附属装置组成。底盘是整个汽车的支撑骨架,它由车身底部的车架和悬挂系统构成。动力系统包括发动机和燃油系统,负责提供汽车的动力。传动系统则将发动机提供的动力传递到车轮上,使车辆移动。车身则是汽车的外壳,保护乘客和货物安全。附属装置则包括制动系统、悬挂系统、转向系统等,为汽车提供额外的功能和安全保障。

第二段:认识底盘的重要性。

底盘是整个汽车结构中的基础部分,它负责承载车身及乘客的重量,并且提供稳定的支撑。底盘的设计非常重要,它需要具备足够的刚性和强度,以保证汽车在高速行驶或转弯时的稳定性。底盘还需要具备足够的抗冲击性,以应对不同路况带来的振动和震动。通过对底盘的认识,我明白了为什么一辆好的汽车底盘设计会给乘客带来更加舒适和安全的行驶体验。

第三段:探索动力和传动系统。

动力系统是汽车的心脏,它由发动机和燃油系统组成。发动机是汽车提供动力的关键部件,不同类型的发动机有各自的优缺点。燃油系统则负责将燃油输送到发动机中进行燃烧,同时处理废气的排放。而传动系统则将发动机提供的动力传递到车轮上,包括变速器、离合器等部件。通过深入了解动力和传动系统的原理,我对于汽车行驶的动力来源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第四段:认识车身的安全设计。

车身是汽车的外壳,它不仅仅起到美观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保护乘客的安全。车身的安全设计涉及到车身的强度和刚性,以及吸能结构的设计。强度和刚性的设计保证了在碰撞时车身的结构不会过分变形,从而保护乘客免受外界力量的伤害。吸能结构则可以有效地吸收和分散碰撞产生的能量,减少乘客的受伤。通过了解车身的安全设计,我意识到购买一辆安全的汽车远比追求外观更加重要。

第五段:附属装置的作用与升级。

附属装置是汽车结构中的补充部分,它们为汽车提供了额外的功能和安全保障。比如制动系统负责汽车的刹车,悬挂系统提供了更平稳的行驶体验,转向系统使驾驶更加轻松。随着科技的进步,附属装置也在不断升级,例如盲区检测、自动泊车系统等,给驾驶者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安全性。通过学习附属装置的作用和升级,我对于汽车的智能化发展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总结:

通过参加汽车结构认识课程,我对于汽车结构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底盘的稳定性、动力和传动系统的协调配合、车身的安全设计以及附属装置的作用,构成了一辆完整而安全的汽车。只有深入了解汽车结构,我们才能更好地驾驶汽车,享受到汽车带来的便利和安全。因此,我将会持续关注汽车结构的发展,不断提升我的汽车认识水平。

对论文结构的认识(通用13篇)篇十二

对于土地的总体规划可以说是土地资源管理的总原则,是一切管理的先行工作,同时更是对城镇总体建设的有效保障,在管理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实现对各项资源的优化配置,也是社会总体生态环境得以大幅改善的前提条件之一。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也日趋显得突出起来,特别是对城市建设中对于土地占用的相关问题,社会土地利用率、农田保护情况、占补情况等。作为国家政府而言就是要从整体的角度与立场出发,对国家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实施宏观调控,从而带动经济的快速稳健发展。

一、土地资源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随着土地资源的不断开发与大量占用,对土地资源的管理与保护也逐步变得迫在眉睫,而相应的管理措施也随之进行了一些变动,因此管理过程也实现了不断的制度化与程序化,尤其是不断的规范市场行为的过程,也逐步实现了集约化的管理模式。但在实际的土地规划管理过程中不免会出现一系列较为难解决的问题。

1.土地资源的利用率相对较低。

对大部分地区虽已逐步实现向集约型的不断转变,但仍存在着大量的不同程度的土地闲置情况,这是对土地不能充分利用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此类现象在城镇级农村可以说是十分普遍的,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大量的以往居住农村的居民通常为给自己留下部分空地,而不愿将原有的宅基地等交由政府集体来进行处理,从而出现了新建就是对两处宅基地的占用,但由于不加以运用,常年空荒的土地几乎不存在利用价值。从而造成了大量的土地资源浪费的严重问题。

2.土地资源的不断流失。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不断出现经济潮汐的影响,大量土地招商管理公司为尽快实现经济的增长与资金的引入,经常在招商的过程中降低土地使价格、批量出售,从而使土地资源并不能拥有其应有的市场价格,同时又使大量土地资源面临流失。

3.对占用土地的布局规划缺乏执行力。

城市建设过程中总是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在项目建设前期的审批中,相关建设单位所提交的项目方案是较多的考虑了对土地资源的大副利用,但在后期的建设执行过程中,通常又有着更多的变数,伴随较长的建设工期,直至建设竣工,则会出现与建设规划的项目方案相差甚远的现象。主要原因是在土地利用的过程中对总体建设规范的认识不到位,不能真正意识到其严肃性与权威性等,所以在建设的过程中不免会出现缺乏约束,建设布局较为随意、分散,不能充分考虑对土地的综合有效利用,通常会出现项目规划考虑全面,项目建设处处遗漏的现象,当然,在城市建设中也存在少数的违法占地及用地现象。

4.土地资源的供需出现严重的失衡。

在国家总体土地资源的供应与占用过程中,通常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失衡问题,尤其是对于国家耕地面积的控制上,也采取的很多的政策与措施。在国家资源规划管理的计划中,目前国家的土地耕种占用资源已基本持平,并出现了较为难以满足人口不断增长所带来的压力,人口的不断增长对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等各项对土地资源的大量需求,不断将土地资源供需失衡的问题推上社会经济的舞台。

二、土地资源管理的有效改善。

1.加强土地管理,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在土地资源分配利用的过程中,对于建设使用者要深化自身的集约、节俭用地的观念,在建设过程中,能够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政策执行,以充分利用所占用的土地。在土地资源利用中要落实各项基本原则,如布局的合理性与经济的可行性,对于各项的控制顺序也要严格要求。在土地资源分配过程中要做到统筹控制、协调管理,要避免在建设过程中出现盲目投资现象,以及常出现的建设超前及重复建设的土地资源浪费。对于闲置土地的处治,国家也颁布了较为全面的处理政策。政策规定土地闲置满两年的,必须要依法进行相关部门的收回,且是无偿性的收回。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符合条件的闲置土地,则要根据其政策用途等进行一系列的等价置换或作为政府储备等,通常要按照出让或划拨土地价款的20%的比例来征收该类闲置的土地,充分利用闲置的土地资源,降低社会总体的投资成本。

2.完善管理体制,惩治违法用地行为。

对于健全的管理体制则要在相应的管理过程中不断对其进行完善,逐步实现土地资源分配及使用的规范化与程序化,要严格执行征地听证及公告制度,真正依法维护人们对土地的集体所有权与承包经营权,将土地征用的知情权与参与权彻底的交到人们手中,大力实现土地征用的透明化工作运行。对于土地资源的社会保障方面,要适当的提高农民基本的生活保障,尽量妥善处理好在征地的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问题,尽量减少由于土地资源的占用而但来的社会不良影响等,且要在土地管理的过程中对于违法行为给予严厉的惩处,让不法的招商单位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从全面来带动经济的告诉发展。

3.强化对土地资源的保护意识,保证耕地面积。

要真正提高人们对土地资源的自觉保护意识,建立高标准的农田耕地及相应的管理体系,且在管理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水平,真正有效的合理的对土地资源进行保护,在有关耕地占用的过程中,通常以占补结合的方式进行,在占用耕地的同时,要实现其他位置对农用耕地的弥补。在建设用地的过程中,要充分协调好控制好占地与还耕的互补力度,要严谨乱占、严谨滥用耕地,土地管理的过程中,要真正加大管理力度,尤其是针对未发占用耕地的行为要予以严惩,意识到耕地保护工作的重要性。

4.加强土地规划的调控职能。

在建设用地中通常会存在着一些不符合要求的非法占用及不合规划的利用,必须要在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中确定相应的建设用地范围。只有不断的强化管理以及对执行力的大幅深化才能真正将土地与其规划的严肃性与权威性提升上去,也彻底避免在建设过程中对项目总体计划的无视与盲目性,在建设的过程中要切实将规划落实到建设项目的施工过程中,建设初期以规划制图,在建设的过程中以图纸来规范施工,严格把关,层层落实。彻底加强在规划的过程中的职能调控,实现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全面推动。

三、结语。

土地资源可谓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基础所在,也是在社会经济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政府管理的主要资源,要想实现对社会经济的快速推动与发展离不开对国土资源的有效规划与管理措施。在土地资源占用及分配的过程中,对土地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与调控,方能对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万茂.土地资源管理学(第2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1。

[2]郝晋珉.土地利用规划学[m].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7.02。

对论文结构的认识(通用13篇)篇十三

怀着无比自豪的心情,我有幸参加了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训。尽管党课并未完结,但经过四节党课的学习,各位老师对党的精辟解析,独到的见解和大量的旁征博引,让我在无比叹服的同时深受鼓舞和教育。是我对党组织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使我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坚定了我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决心,坚定了我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信念,感觉自己的思想得到了升华。

在第一节课我们观看了新中国辉煌的发展史,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北京申报第21届奥林匹克运动会成功、中国神舟七号出舱成功成为世界第三个掌握出舱技术的国家······这一切都告诉我们中国成为了世界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而这一切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成就,不仅如此,一九九八年的洪水、非典、禽流感、汶川大地震······一样又一样的灾难考验着我们,可是党员们身先士卒,用最崇高的行动领导我们与灾难抗争。这样的一节课,让我将这样辉煌的画面连接起来,深刻的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真正的人民的政党,让我更加迫切的希望能够成为其中的一员。

党课第二讲的内容是讲党的宗旨,了解党的宗旨是申请入党的必修课,是端正入党动机的前提条件,是立志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必须前提,努力做合格共产党员就从这里开始。我们大学生要坚持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节课让我了解到我们大学生应该努力学习“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用“三个代表”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努力把我们党建社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为实现跨世纪的宏伟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更好的为人民服务。只要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我们党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

第三讲的内容是党的性质。党的十二大以来党章把党的性质概括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领导核心”。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是党的本质和生命,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纲领、路线的制定和执行;关系到党的建设方向,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要坚持不断的加强党风和廉政建设,做到忠实地代表人民利益,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地位是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党的领导仍然是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我了解到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代表,是三个代表的重要体现。

第四讲是讲党的纲领。党的纲领就是党的旗帜和方向。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而党现阶段的任务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坚持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辩证统一,是每一位共产党员的崇高使命和历史责任。而我们作为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大学生就必须以党的纲领作为我们的行动纲领。只有依照这样的纲领,我们才能正确的行动,才能真正的贯彻落实党的宗旨,实现党的目标。但我也清醒的认识到在为公产主义奋斗的道路上决不可能是一帆风顺,也许将面临着可以和不可以预料的种种困难。但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是经得起各种困难,始终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不是天生具备的,而是在不断地学习、不断的实践过程中,通过不断地总结和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才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认真系统地学习,特别是学习政治理论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大学生就必须在理论学习中坚实的锻炼自己,磨练意志。

通过这几节党课的学习让我深刻的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是人民的代表,始终代表人民的利益。作为一个入党积极分子,我决心以党员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加紧学习。因为,要做到“三个代表”之中的“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们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只要牢牢的掌握了科学文化知识,我们才可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一切优秀传统,努力学习和吸收一切外国的优秀文化成果,真正起到代表的作用。我也深知更重要的是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坚定对马列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我国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信心,不断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在工作和学习中,牢固树立共产党员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积极从思想上争取入党,才能成为新时期的合格共产党员。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人民政治地位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然而经济生活却极度空乏。中国共产党就是在这一穷二白的基础下,肩负起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重任。1956年工农业的伟大改造的完成,初步建成社会主义工业体系;扭转了中国经济衰败的态势;"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显示了新中国日益增强的国防力量;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赢得了应有的国际地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dxp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总结历史,高瞻远瞩,做出将党的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转移的决策,确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目标,全面进入社会主义的建设阶段。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大大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用"一国两制"政策顺利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洗刷百年耻辱,领导中国人民在经济、农业、工业、教育、科技、国防、外交等各个领域都取得重要成果。在现代化建设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党的最终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而我们党清醒的认识到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只有在社会主义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所以我们党以发展做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政治文化相协调的发展,是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共产党以兴国为已任,以富民为目标,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按照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我们党吸纳各种德才兼备的优秀分子;按照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要求,我们党吸纳人类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按照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我们党在工作中始终坚持“群众路线”,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使党获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和信赖。

中国共产党也是在领导中国人民的发展道路上,不断的解放、发展和完善自我的。保持共产党员。

先进性教育。

的开展,让我更加深切感受到,我们党是一个成熟的、先进的、充满活力的政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唯有靠中国共产党。

基于这种认识和感受,我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决心和热情更加强烈,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是我生活和工作的标准。作为一名普通岗位上的工作人员来说,加入中国共产党有一种光荣的使命感,在理念上、作风上和行动上都受到党组织的直接教育与培养。在政治上我坚信我们的党、热爱我们的党,在思想上更加自觉、紧密地把自己的成长、事业、人生与党的要求、使命和奋斗目标联系在一起。怀着坚定实现共产主义的信念,平凡的工作也有不平凡的意文,立足本职工作,用自己的知识和本领为领导当好参谋,为基层、为职工服好务。用全部的热情投身到交通建设事业中,使自身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经过了一个多月的党校学习,个人对于党性的知识了解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对于什么是党,什么是党员,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都有较为深入的学习。从总体上,党课对于入党积极份子的培训是必需的,老师们可以从各个方面为我们介绍党,让我们了解党,深入党,不断加深对党的理解,端正入党动机,增强党性修养,以实际行动积极争取入党。我认为在党校的学习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什么是党,怎样发展建设党;二是什么是党员,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党员。

关于第一部分,在介绍基本的党性知识,例如党的组织制度和党的纪律,党的光辉历程等,同时更加深入地探讨了什么是党,如何建设党的问题。其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对于党性知识是尤关重要的。

可以说,“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不仅是党的建设的重大课题,同时,它事关改革开放和两个文明建设的成败,事关全党全国工作大局,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中国共产党九十年的奋斗历程充分证明,党要继续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胜利前进,就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的性质。虽然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但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我们党必须始终保证自身与时俱进的发展,才能有效地领导社会各阶层的发展。

对于党风建设问题上,我们应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努力争取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应把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效果当成是共产主义,必须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坚持与时俱进地发展。在思想上理论上武装自身党性的头脑意识,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组织好对于时事的学习,努力落实好“”的规划纲要,齐手为共建幸福美好生活贡献自身的力量。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切实做到底,努力推动党的正义之风建设。

关于第二部分,充分了解入党要求与程序,认识党员权利与义务,坚定共产主义思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努力创先争优,积极追求入党。在党的光辉历程下,切实牢记并落实公安民警的光荣使命。

在坚持发展党员“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十六字方针同时,不断加强对党员先进性学习,保证入党积极份子从思想上行动上认可党,相信党。牢固地树立共产主义思想信念,并愿意为共产主义事业的发展,奉献自己的终身。

党是一个神圣的组织,只有怀着无比崇敬的态度,谦和地加入为人民服务的行列,才能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党员。

一是相信党,了解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

二是深入学习党,自觉加强党性修养。优秀的党员先锋刘少奇先生曾经说过,“共产党员的党性锻炼和修养,是党员本质的改造”,可见,党员的党性对于党员自身和对于党的发展是起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如何维持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地位,如何让共产党真正做到“三个代表”,提高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很大程度上,这都取决于一个党员的党性。加强党性修养,是全面提高党员队伍素质的基础工程。只有保持共产党党员的三个党性特征,先进性,实践性,时代性,党员自身才能有所发展,对于党的事业才能不断与时俱进,争先创优。

三是加强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宏伟的共产主义理想。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科学发展观,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学习科学、文化、法律和业务知识,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给学懂,学精,利用先进性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更好地为实践中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精神力量。

党章指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我们党之所以以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为自己奋斗的最终目标,这是因为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最先进、最美好、最理想的社会制度。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高级社会形态。以宏伟的共产主义作为党员的最高理想,除了理想的导向驱动作用外,还更为共产党员前进的方向指明了一条道路,为共产党员在处理利益关系时提供了一种方向导航,让党员们在作出判断时有了一种精神上的支持。

相关范文推荐

    分房协议书最简单(模板21篇)

    合同协议的签订可以确保各方在合作过程中形成明确的约束和责任。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合同协议范本,供大家参考和借鉴。_______________镇_______

    城管的工作心得体会和感想(汇总18篇)

    工作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工作中的收获和成果的总结,也是我们在职场中获得进步和成长的重要标志。以下是一些成功人士的工作心得体会,他们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七一安保工作总结(模板19篇)

    月工作总结是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对工作表现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回顾过去的工作,并找到改进和提高的方向。接下来是几篇经典的月工作总结范文,将从

    一年级小学生阅读心得(专业17篇)

    心得体会是个人在学习、工作或其他方面经历之后,对所获得经验和感受的总结和体悟。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自身的发展和进步。以下

    突发疾病心得体会总结(专业13篇)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经历的一种总结和收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成长轨迹。具体的心得体会范文如下所示,希望能够为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近年来,泰康种疾

    外卖送餐合同(优质21篇)

    -合同协议是双方意愿的明确表达,对于交易的顺利进行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针对不同行业和情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合同协议的案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学期教学工作总结大全(15篇)

    教学工作总结应该积极肯定教师的成绩和突出亮点,鼓励教师的持续努力和进步。以下是一些精选的教学工作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写作有所启发和帮助。本学期本人担任高一四个班

    驾驶员工作计划(优秀18篇)

    有一个明确的工作计划书能够让我们更好地面对工作挑战,提升工作质量。在下面的范文中,你将会看到一些优秀的工作计划书示范,希望能够给你提供一些灵感和创意。

    开展夜校培训总结(通用18篇)

    每次培训结束后,我都习惯写一份培训总结,这样我才能更好地记录培训的收获。希望通过阅读这些范文,能够激发我们写作培训工作总结的创造力和热情。为提升全体公民的法治意

    机关单位语言文字工作计划(优秀12篇)

    机关单位的员工通常需要具备良好的政策理解能力、协作沟通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小编为大家推荐了一些机关单位总结的典型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