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发展林下经济(汇总15篇)

时间:2023-10-24 作者:飞雪实用发展林下经济(汇总15篇)

团队合作,无坚不摧!如何发挥每个团队成员的优势与特长?团队标语的力量,催生着团队的持续发展。

实用发展林下经济(汇总15篇)篇一

各省辖市、省直管试点县(市)林业(农林)局: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中发„2008‟10号)和《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32号),引导农民在落实林地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林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拓宽农村发展空间,促进农民增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就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提出以下意见。

(一)发展林下经济是转变林业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林下经济是指利用森林资源和林荫空间,以科学技术作支撑,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产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观利用等产业的经营活动。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可以提高林地综合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延长林业产业链,实现近期得利,长期得林,以短养长,长短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是转变林业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

(二)发展林下经济是巩固林改成果的重要措施。我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把全省6788万亩集体林地均分到户,极大地激发了农民务林致富的积极性。但是林业生产周期长,投入大,见效慢,农民亟待寻找务林增收的生产门路。大力发展林下经济,能使林地在短时间内产生效益,尽快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有利于调动农民经营林地的积极性,有利于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更好地促进林业生态建设。

(三)发展林下经济是实现绿色增长的有效途径。我省人多地少,节约和高效利用土地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充分利用林下和林间各种资源,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可有效协调解决多种矛盾,是发展立体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客观要求。同时发展林下经济,做到不砍树也能致富,既保护了生态又丰富了社会物质财富,是实现绿色增长的有效途径。

(四)发展林下经济是促进贫困地区增收的重要手段。我省林地面积7500多万亩,大多处于边远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不少林农和国有林场职工生活处于新的贫困线以下。发展林下经济,具有发展模式多、就业容量大、从业门槛低、见效快等优势,广大林农和林场职工易于接受,是山区、林区新的致富门路,是促进贫困地区增收的重要手段。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动力,以维护生态安全为前提,以促进林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紧紧围绕中原经济区林业建设目标,充分发挥森林和林荫空间资源优势,突出特色,科学规划,创新机制,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实现“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的目标,为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基本原则。坚持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协同推进,确保农民得实惠;坚持生态优先,合理利用,确保生态资源得保护;坚持科学规划,分类实施,确保符合当地实际;坚持科技支撑,示范引导,确保提高综合效益;坚持龙头带动,合作共赢,确保农民广泛参与。

(三)总体目标。“十二五”期间着力建设一批规模大、潜力大、影响大、带动能力强的林下经济基地,扶持一批林业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形成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大幅度提高林地的综合利用率和产出率,为农民提供大量就业岗位,不断满足社会的绿色消费需求。力争“十二五”期间,全省林下经济规模发展达到2000万亩以上,形成年产值200亿元以上。到2020年,全省林下经济发展到3000万亩,产值达到300亿元以上。

(一)科学规划,统筹协调安排。各地要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林地资源状况、市场需求等实际,编制县级林下经济发展规划。林下经济发展规划要与林业产业化建设、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扶贫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明确目标,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统筹安排,合理确定发展项目和规模。

(二)强化合作,实现适度规模。大力支持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建设,发展一批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提高农民发展林下经济的组织化水平和抗风险能力。大力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运作模式,解决农民在资金、技术、生产、销售中的问题,形成专业合作社组织、龙头企业带动,千家万户共同参与的林下经济发展局面。

(三)示范带动,实施品牌战略。各地要结合当地自然条件,积极创建“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示范基地,带动农民致富,推动县域经济发展。要牢固树立品牌意识,主抓一批不同类型的林下经济示范园区,培育特色产业基地,创建优势品牌。要树立林下经济产品绿色、健康、环保的理念,加大产品营销和品牌的宣传推介力度,做大做强林下经济产品市场,形成种养加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经营体系。

(四)发挥职能,加强服务指导。各地实施的林业工程建设项目,应与发展林下经济紧密结合;各地应将发展林下经济所涉及的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林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林业专项规划;林木丰产栽培技术、森林经营技术、野生动物驯养繁育技术、森林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等林业新品种、新技术推广项目应优先支持发展林下经济;林业规划设计、森林资产评估、林权流转、林产品信息发布、政策指导和技术咨询等方面要为发展林下经济提供便捷服务。

(五)搞好协调,形成发展合力。各地林业部门要积极向地方党委、政府汇报林下经济工作,争取支持。要协调发展改革、财政部门加大对林下经济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落实《林业贷款中央财政贴息管理办法》规定的林下经济贷款贴息扶持政策;协调科技、农业、水产畜牧兽医部门加强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推广应用及政策、信息、市场等方面的服务,扶持发展林下经济重点项目;协调水利、交通运输、电力等部门支持发展林下经济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扶贫部门将发展林下经济与扶贫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协调金融、保险部门,积极开办林权抵押贷款、林农小额信用贷款和林农联保贷款以及林业保险业务;协调税务部门认真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对农民生产销售的林下经济产品,视同农业生产者销售自产农业产品免征增值税,对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与本社成员签订的农业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购销合同,免征印花税等;协调宣传部门充分利用当地的报纸、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发展林下经济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营造发展林下经济的氛围。

林下经济发展事关千家万户农民的切身利益,事关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的巩固,事关林业的科学发展。林下经济工作涉及面广、协调任务重、工作难度大。各级林业部门要把发展林下经济作为促进农民增收、林业增效、林区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研究,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扎实推进;要实行主要领导负责制,明确林下经济工作的主管部门和专职工作人员,制定年度目标,落实责任,严格考核;要建立激励机制,定期检查通报,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与表彰和奖励。

实用发展林下经济(汇总15篇)篇二

20xx年x月x日。

发展林下经济,是为进一步探索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这一现实而确立的一项重要决策。多年来,在省、市有关部门的引导、支持下,群众通过利用丰富的林地资源,尝试探索发展林下养殖和种植,也取得了初步成效,显现出强劲的发展后劲。今年,根据省市安排县林业局组织人员,围绕如何进一步加快衡东县林下经济发展,深入到林业种植大乡和林下养殖、种植现场,进行了实地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衡东县的基本情况。

我县位于湘南中东部,湘江中下游,东邻攸县,南连安仁、衡南县,历以湘江为界,全县总面积288万亩,下辖24个乡镇,人口77万,全县林业产值达8.3个亿,林业用地160万亩,森林覆盖率50.14%,用材林78万亩,经济林75万亩,楠竹10万亩,地貌以丘陵为主。境内交通便利,一条铁路三条省道三条高速连接,内引外连,水、湘江四季通航,为发展林下经济提供广阔的土地资源和便利的交通条件。

林下经济主要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从事林下种植、养殖、旅游等立体复核生产经营,从而使农林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我县林下经济的发展以有十年历史,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和农民自发形成的初步形成了林药、林茶、林禽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情况如下:

一是林药模式:以衡东县中药饮片厂为实施主体,在林下种植金银花,全县面积共有300余亩,主要分布在衡东县草市镇,杨林镇,年产值达到100万元。

二是林茶模式:以湖南省京湘藤茶有限公式以实施为主体。主要在林下种植藤茶,现有面积1000亩,主要分布在石滩乡、石湾镇、南湾乡,产值初算200万元,带动农户100余户。

三是林禽模式:由农民自发养殖鸡、鸭、鹅等禽类,24个乡镇不同程度都有存在。四是林牧模式:在山区地带一些农民养殖羊、牛,也是农民自发形成,主要在蓬源镇,南湾乡、荣桓镇等山区的林农进行养殖。

以上四种模式是衡东的主要林下模式,但是还有的在林下种植大豆,花生,有少量的存在。

三、衡东县林下经济存在的问题。

由于林下经济是一个新生事物,仍处于起步阶段,发展中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规模小。林下养殖缺少饲养大户,一方面致使存栏量不大,难以形成规模优势,另一方面难以形成产业龙头,无法形成有效的辐射带动能力。二是市场组织化程度低。由于缺乏专业的行业协会,养殖和种植户的市场信息不灵通,在种养品种选择上存在盲目性,在产品经营中,大多数只能坐等外地经销者上门收购或市场零售,效益得不到较好保障。三是管理水平低。在种养过程中尤其是在养殖方面,农户大多数沿用传统的养殖方式,对科学养殖技术掌握不够,致使饲养成本高、效益差,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四是资金制约因素大。经调查,大多数农户对发展林下经济热情很高,但由于缺乏启动资金,发展之初就受到限制,而现有的一些养殖、种植户,由于得不到必要的资金支持,在做大规模、拉长链条方面也是止步不前,致使全县林下经济发展缺乏后劲。五是基础条件差。有的地方普遍存在路、电、水等基础设施不完善、不配套的问题,致使一些先进的种养方式无法推广,从而制约着林下经济规模发展、集约化经营。这些问题如不能得到妥善解决,我县林下经济将很难在更高水平更高层次上实现大的发展。

四、衡东县对林下经济的几点建议。

林下经济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应将其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放在突出位置,倾注人力、物力、财力,逐步把林下经济培育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新的增长点。

一是搞好宣传,营造氛围。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对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意义、技术、模式及成功典型进行全面、深入、广泛的宣传,通过计算收入对比、邀请专家开展技术讲座、科普宣传、参观考察的方式,炒热思想,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激发群众发展林下经济的热情。

二是政府牵头,部门配合。按照“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发挥优势,讲求实效”的原则,明确林下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确定任务目标。规划制定过程中,要把发展林下经济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与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相结合,与畜牧业发展相结合,与农业科技推广相结合,与扶贫开发相结合,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相结合,多角度、深层次地发掘林下经济的发展潜力。要根据群众意愿,围绕林下养殖和林间种植做文章,科学选择种养模式,因地制宜,宜养则养、宜种则种,不能盲目发展,一哄而上。从现有成功技术经验和市场发展前景看,我县林下经济发展应主要推广以下三种模式。一是林禽模式,即在林下饲养鸡、鸭、鹅等禽类,尤其是养鸡、养鸭深加工链条长,市场前景广阔;二是林下旅游模式,根据县委政府的安排,以招商引资的形式,大力发展四方山森林公园、水的旅游业,现已经初步签订了协议,投资6个亿。主要在山上建立大型宾馆、建珍贵树木园、建人工湖,宗教文化的恢复。三是林茶林药种植,计划在三年内种植藤茶5000亩,药材3000亩。

畜牧、扶贫等部门要各自选择2-3个种养户作为自己的基地或示范点,进行重点培育,促其上档次、成规模,催生扶强一批专业化林下经济龙头企业,带动更多的群众投身于林下经济发展。

四是强化服务,合力推动。发展林下经济,涉及各行各业,覆盖千家万户,需要众多部门精诚合作、优势互补、协调服务、形成合力。一是搞好技术服务。由县科技部门牵头,成立专业县技术服务队,整合技术服务资源,深入实地开展技术服务,加强技术培训,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不断提高农民技术骨干和示范户的专业技术、技能水平。同时,密切关注林下经济科研信息和外地成功经验,搞好适宜林间种、养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和推广工作。二是搞好资金服务。县、乡财政应根据工作需要,每年列支一定的专项资金,给予重点扶持,鼓励快速发展。进一步加大上级扶持资金整合力度,在不违反项目使用范围和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与林下经济结合起来,进行整合和捆绑投入,共同促进林下经济快速发展。金融部门要将林下经济作为重点扶持对象,加大信贷支持。三是搞好市场服务。积极培育市场营销组织,成立行业协会,大力发展经纪人队伍,加强市场研究,建立市场预警机制,使群众能够及时了解市场行情,最大限度地规避市场风险,使林下经济种(养)得好,卖得出,效益高。

五是加强管理,强化责任。把发展林下经济列为乡(镇)年度重点工作,签定目标责任书,实行责任推进,年终严格奖惩,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使衡东县林业经济取得重大突破,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增长点。

实用发展林下经济(汇总15篇)篇三

发展林下养殖,一定要坚持生态优先,根据林木各个生长期的不同选择适宜的林下养殖模式,确保林业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要坚持因地制宜,依据生态环境评价体系确定林下养殖的开发,确保林下养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还有就是要坚持寻求科技的支撑,积极研究和运用林下养殖的各项技术,不断完善养殖技术体系。

2发展林下养殖可资推广的模式。

林下养殖模式是指林下养殖经营中按不同经济条件采取的林下养殖产业管理方式的总和。如前所述,发展林下养殖必须坚持一定的原则,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养殖模式十分重要。一般来说,林下养殖可资推广的模式有以下几种。

2.1林禽养殖模式。

林下养殖禽类动物,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林下养殖模式,适宜在7m×4m株行间距的林地推广。这种模式能够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蛋鸡、肉鸡、鸭类,肉鸡、肉鸭每年出栏4茬;另一种是鹅类、斗鸡、柴鸡,实行放养和舍饲相结合,每年能出栏2茬。

2.2林羊养殖模式。

林下养殖绵羊或山羊,适宜在10m×3m×3m株行间距的林地推广。

2.3林兔养殖模式。

林下养殖肉种兔或野兔,适宜在7m×4m株行间距的林地推广。

2.4林猪养殖模式。

林下养殖肉猪,适宜在8m×4m株行间距的林地推广,每年可出栏3茬。

2.5林牛养殖模式。

林下养殖肉牛或奶牛,适宜在大小行间隔10m×3m×3m株行间距林地推广,林下可间作牧草。肉牛育肥,每年出栏2茬。

2.6特种养殖模式。

林下养殖梅花鹿、貂、狐狸、蓝孔雀、鸵鸟、蛇类、鹰嘴龟等特种动物,适宜在7m×4m株行间距的林地推广。

3.1切实加强组织与协调配合。

加快发展林下养殖业,首先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与协调配合。各级政府要把加快发展林下经济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积极完善相关的配套政策措施,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尽快出台适应当地林下经济发展的实施细则。同时还要加强监督检查、监测统计和信息沟通,充分发挥管理、指导、协调和服务职能,形成共同支持林下经济发展的合力。

3.2科学规划林下养殖规模。

发展林下养殖,要因地制宜,科学地进行规划。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合理布局林下养殖的模式,切忌不能够盲目发展,一哄而上。规划制订过程中,要把发展林下养殖与森林资源的培育、保护等生态建设工程紧密结合,并根据当地农民的养殖习惯,突出当地特色,合理确定林下养殖发展方向和模式。

3.3积极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

要推进林下养殖的发展,应该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大力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以产业龙头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林下养殖的快速发展。为此,有关部门可选择几个优秀的林下养殖户作为示范点进行重点培育,促其上档次、成规模,通过典型示范,推广先进养殖技术和发展模式,从而带动更多的农民投身于林下养殖的发展。

3.4强化科技支撑,搞好技术服务。

林下养殖的推进与发展,不是一家一户的事情,它涉及多个行业,覆盖万户千家,需要各个相关部门的悉心支持与精心服务,这其中重要的是要搞好技术服务,要加强与有关科研院所、技术推广部门的合作,大力引进应用林下养殖的新技术、新模式。同时,应该积极加强对林下养殖户的科技培训,不断提高养殖技术骨干和示范户的专业技能水平,做到每个林下养殖区至少推广应用一项新技术,培育发展一个科技强户。另外,还要搞好资金支持服务和市场营销服务,使林下养殖养得好、卖得出、效益高。

3.5以过硬的`产品品质赢得市场。

发展林下养殖,必须加强以标准化养殖、标准化生产为内容的标准化建设,推动林下养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竭尽全力实施养殖业品牌战略,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不同地区要根据当地林下养殖发展条件和特色产品与市场的需求,不断提升养殖产品的质量,以过硬的产品品质赢得市场,这样才能很好地保障广大林下养殖户的利益。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西梁村,已建成围网养殖专业区40个,规模养殖美国七彩山鸡、珍珠鸡、贵妃鸡、柴鸡、鹅、牛、羊、猪等多种林禽、林畜,成为山西省规模最大、最成功的林下经济发展区。该村林下养殖面积超过了6.67hm2,养殖规模达到5.5万只,其中鹅6000只,肉鸡1.1万只,蛋鸡3.8万只,形成了孵化、育雏、检疫、配方、加工、销售一体化规模,打造了“洪历山”牌柴鸡蛋品牌,年收益达30多万元。

4结束语。

林下养殖是以确保林业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为基本原则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模式,是协调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农村经济得到有效发展的非常有效的模式。林下养殖对于增加农民收入、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生态建设成果、加快林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发展林下养殖大有可为,前景广阔,只要选定适宜的林下养殖推广模式,积极采取相应的推进措施,不断加强管理与服务,促进林下养殖向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发展,就能够为实现绿色增长,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实用发展林下经济(汇总15篇)篇四

近年来,南乐县紧紧围绕种植结构调整和优化,大力发展经济林建设,因地制宜地发展林下种植、养殖、林果业等复合经济模式。目前我县发展林下经济近3.2万亩,其中,林牧2.2万亩,林菌0.5万亩,林药0.2万亩,林菜0.2万亩,其他0.1万亩。由于林下经济是一个新兴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发展中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1.1 规模总量不大,缺乏龙头带动 近年来,林下经济虽然取得了初步进展,但由于缺乏龙头企业带动,林下经济发展规模较小,难以形成规模优势,不能满足市场批量需求和有效的辐射带动能力。

1.2 资金制约因素大 经调查,大多数农户对发展林下经济热情很高,但由于缺乏启动资金,发展初期就受到限制,致使全县林下经济发展缺乏后劲。

1.3 市场组织化程度低 由于缺乏专业协会,养殖和种植户的市场信息不灵通,在种养品种选择上存在盲目性,在产品经营中,大多数只有等待收购者上门或零售,效益得不到保障。

1.4 管理水平低 在种养过程中尤其是养殖方面,养殖户大多采用传统的养殖方式,对科学养殖技术掌握不够,致使饲养成本高,效益差,不能适应市场需求。

1.5 群众认识理解有偏差 一是农户普遍认为林下种养与普通种养没什么两样,甚至还不如普通种养;二是部分农户对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扶持方式和优惠政策等内容认识不够,缺乏参与热情;三是有的农户思想不解放,怕吃亏、怕赔本,畏首畏尾,对发展林下经济持怀疑观望态度。

2 发展林下经济的优势

根据“近期得利、长期得林、远近结合、以短补长、协调发展”的原则,我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表现在:

2.1 气候优势 我县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沙,夏季炎热雨量大,秋季晴日照长,冬季干旱少雨雪。光辐射值高,非常适宜发展林下经济。

2.2 林地空间优势 目前,全县林地面积4万亩,其中适合发展林下经济面积达到3.2万亩,并且绝大部分处于闲置状态,为林下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优势。随着上级部门对林业种植的重视程度及退耕还林政策的落实,林地面积将进一步扩大,林业对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贡献率也日益凸显出来,林地优势更加明显。

2.3 政策优势 近几年来,濮阳、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林下经济,并把它列为“十一五”规划的重点项目,在财政资金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决定每年拿100~200万元,支持林下经济的发展,并提出“百万亩速生林林下经济基地”的建设目标,对林下经济发展在资金方面予以重点倾斜,以此夯实林下经济快速发展的物资基础。南乐县为抓好林下经济发展,成立了林下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并在县林业局设立了专门办公室,县政府明确表示,对发展林下经济达到一定规模的乡镇给予适当资金补助,为林下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财力支持。

2.4 效益优势 利用林地资源,在林下综合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经济效益十分可观。据调查,近几年,濮阳市五县二区结合各自的实际,因地制宜开发林下经济的不同模式,如南乐县张果屯乡的林鹅模式,亩养鹅1000只,一年养四茬,亩年效益可达2万余元,近德古乡的`林下种植双孢菇,每亩林地有效种植面积300 ㎡,全年按3茬计算,每亩纯收入1.5万元,是单纯种粮或种树效益的数倍甚至10倍以上,取得了显着的效益。

3 发展林下经济的建议?

林下经济作为生态、高效、循环经济,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结合南乐县林下经济发

展现状和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就全县林下经济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 扩大宣传,营造氛围 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新闻媒体,通过技术讲座、科普宣传等方式,对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意义、技术模式和成功典型进行全面、深入、广泛的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通过算对比账、算效益账,展示林下经济的综合效益与优势,引导群众转变观念,激发广大群众发展林下经济的热情。

3.2 培育龙头企业,示范带动 要把培育壮大产业龙头作为推进林下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产业化发展模式,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鼓励种植户、养殖户搞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尽快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格局。要充分发挥政策扶持、金融支持等优势,培育种养大户,促其上档次、成规模,催生扶强一批专业化林下经济发展龙头,带动更多的群众投身林下经济。

3.3 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发展适销对路的林下经济 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维护农民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完善林地发展规划。根据农业企业和产品市场情况,结合县域经济发展和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充分发挥地域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优势,突出产业发展建设重点,把规划做得科学合理。 3.4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要按照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发挥优势、讲求实效原则,对林下经济发展进行合理布局,确定中长期发展目标,科学选择林间种植、养殖模式,拓宽林间种植、养殖类别,因地制宜,宜养则养、宜种则种,提高林下经济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原则,成立林下经济专业合作组织或协会,发展经纪人队伍,加强市场研究,建立预警机制,规避市场风险,提高林下经济产业化组织程度,使林下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实用发展林下经济(汇总15篇)篇五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我国农业总体状态不佳,资源紧缺、生产方式落后,再加上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农业经济受到了严重影响。

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与其它产业相比应该更加先进。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我国农业经济整体发展较迟缓,农业产业经济基础薄弱,还要从外部获得支持与保护,以弥补农业自身的脆弱性,提高农业收入的稳定性。我国农业支持和保护主要表现为:在农业生产领域,虽然近年来发展速度很快,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加强,但农业自然风险因素依然较大;农业社会效益远大于经济效益,大量的经济效益仍然依靠加工、流通部门辗转来折射。由于农业投资回报低,企业不愿意涉足,使农业经济很难得到发展;农业产品是满足人们需求的初级产品,市场容量有限且存在供过于求的问题;我国农业技术落后,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异;普遍家庭式经营方式,大大降低了农业生产效率,无法发挥规模效益。科技兴农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当前我国农业正在向现代化农业发展,而这一阶段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实用发展林下经济(汇总15篇)篇六

本次调查,各地均反映林业站人员编制少,且多数山区县林业站人员事业经费不能列入县级财政预算,实行全额拨款,加重了林业部门的经费压力。如灵璧县有21个乡镇,设立6个中心站,核定编制才18人;宁国市是我省重点山区县,全市19个乡镇办均单独设置了林业站,核实编制113人,站均5.95人,而该市有林业用地面积275万亩,站人均2.5万亩。金寨县林业用地面积达430多万亩,全县29个乡镇林业站,只核实编制89人,站均3.07人,人均林用地面积近5万亩。都与《安徽省乡镇林业工作站人员编制标准(试行)》中山区乡镇站编制基数为3人,每1.5万亩林业用地增编1人的规定要求有较大出入。又如重点山区县休宁县,全县39个林业站,定编128人,站均编制只有3.28人。而且,该县林业站事业经费得不到保证。县财政每年总体上划拨给县林业局的事业经费只有42万元。导致该县32名农民技术员(包括从社会上招收的“林政员”、“林管员”和“林业基金代征员”),1997年参加了黄山市人事、林业部门联合组织的考试、考核,被择优聘用;2015年又参加机构改革中的考试、考核竞争上岗,身份虽已解决,但其工资等待遇却一直不能兑现。近几年来,不时有上访发生。类似的情况在绩溪、岳西、潜山、霍山、金寨等县均不同程度地存在。

据摸底调查统计,全省各类站共核定林业人员编制4001人,其中,单独设立林业站的59个县(市、区)设立780个林业站(注:还有濉溪、肥东、无为等县少数乡镇设有林业站,多数乡镇为综合站,故未计其中),下达编制3033人,站均3.89人;有18个县(市、区)设立301个挂牌林业站,下达编制666人,站均2.21人;其它302个编制多属综合站中落实林业人员。全省各类站实有林业正式职工中还有23%的人员事业费未列入县级财政预算。

(三)管理体制不顺,林业站职工待遇低。

目前全省基层林业站管理体制多种多样。据调查,全省有35个县(市、区)483个林业站“三权”在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实行以条为主的管理体制。主要分布在山区县和设立林业中心站的县;有23个县(市、区)157个林业站和89个挂牌林业站实行双重领导;还有20个县(市、区)148个林业站和212个挂牌林业站,18个县(市、区)18个林业站和284个综合站实行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

金寨、青阳、桐城、埇桥、萧县、濉溪等县(市、区)普遍反映,由于林业站现属乡镇以块为主的管理,存在下列弊端:一是林业站职工成了乡(镇)干部,要参加乡镇中心工作,成天包村下队,计生收税,无力投身林业工作;二是林业站职工待遇低,工资福利难保证;三是森林资源管理失控;四是造林质量难保证;五是林业主管部门落实任务不畅等等。同时,多年来一些地方将林业站“三权”下放与收回几经反复,动摇了基层林业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如在工资兑现上,林业站“三权”下放的青阳县,庙前乡财政只拨给林业站基本工资(占70%)的80%,而浮动工资(占30%)、123元津贴工资等一概不发,林业站职工在家扎大扫把卖,每月只能勉强兑现基本工资。

与此同时,省林业厅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市级和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内也没有统一的专门的林业站管理机构。林业站管理的职能分散在办公室(人秘股)、林业站(造林科)、资源科(股)、技术推广中心等部门。省、市、县三级林业站主管部门的管理体系也有待理顺与加强。

党的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肩负着重要使命,不仅要承担起生态建设的重任,更要做生态文化的先锋,尽可能地创造出丰富的生态成果、物质成果和生态文化成果,通过学习科学发展观,如何努力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引导者、组织者、实践者和推动者,就成为我们林业工作者首要面临的问题。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理论创新的一个突出成果,体现了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对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对我们把握大局、做好林业各项工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谋划林业项目,大力推进现代林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深刻把握科学发展观新内涵。

1、努力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科学发展观对做好林业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要把落实科学发展观当作当前林业发展的首要政治任务来抓,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全面系统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正确把握时代发展要求,深刻认识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与林业现状,坚持从实际出发,按科学办事,增强运用科学发展观推进林业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2、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搞好林业工作。近年来,我县林业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及上级林业主管部门的工作部署,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进行了一系列理论和实践探索,形成了一系列林业工作方法,并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但是还应该看到,与现代林业发展的要求相比,与群众的愿望相比,我们的林业工作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如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生态建设与森林经营等有待于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山林纠纷调处和林区维稳工作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提高。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总结以往成功的实践,更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我们正在进行的工作进行深入思考,进一步明确工作方向、目标任务。新时期林业工作要有更高、更新的目标定位,要用科学发展观确立新时期林业工作的新理念,用科学发展观推进新时期林业工作的新实践。

3、现代林业发展要为促进我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保证。树立和落实正确的林业发展观,涉及到以林业建设为重点的生态发展战略工程实施的各个方面,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林业部门责任重大。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林业工作,贯彻落实《决定》精神,必须坚持从林业实际出发,把生态效益放在林业工作的第一位,建立体现经济与生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长效机制,推进林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对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林业发展中的问题不容忽视。

经过全县多年来的不懈努力,我县林业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然而,当前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1、整体水平较低。目前,我县林业生产依旧延续着传统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科技贡献率低,林分质量较差;局部地方森林资源逐年减少,雪域上移,雨量减少。同时我县生态建设也面临着林地流失,荒漠化面积逐年扩大问题。

2、林业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近年来,虽然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方面的基础设施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总体而言仍然十分落后,在数量和质量上还远不能满足现代林业建设的需要,由于林区管护基础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林区基础设施建设比较滞后,从而影响了全县林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3、林业发展的长效机制还不健全。林木抚育、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资源保护等森林资源管理机制还不健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任重道远。缺乏长期有效的投入机制,缺乏内在发展动力,林业生产和林业事业的发展速度缓慢。

4、生态文明观念有待进一步树立。《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指出,在生态建设中,要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在我县生态文明建设中,林业建设也应居于重要地位。目前全县人民对林业的作用、功效了解还不够多,生态文明观念树立得还不够牢固。

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现代林业工作。

1、实抓好造林绿化工作,加快我县绿化进程。

第一在提高造林质量上求突破。要抓好生态工程建设,高标准高质量地实施退耕还林、天保、生态公益林、“三北”等林业重点工程,确保实现我县森林覆盖率每年稳定递增的目标。不断提高良种壮苗使用率。加强造林施工的质量监督,建立健全造林施工质量管理机制。尊重自然规律和科学规律,合理选择造林方式、植被搭配方式,提高造林的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第二在扩大社会造林上求突破。大力支持各类社会主体和资金参与林业建设,以政策为引导,以法律作保障,鼓励和扶持社团、企业、个人等开展多种形式的造林,不断扩大非公有制造林的数量和规模。充分运用宣传发动、表彰带动、检查促动等手段,采取植纪念树、造生态模范林等形式,推动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发展。三是在提升林地生产力上求突破。探索不同条件下的森林经营模式,解决营造林工作中的“过密、过疏、过纯”问题。

2、继续抓好重点工程,积极推动生态建设。

按照“巩固成果,提升质量,完善功能,稳步推进”的要求,继续抓好重点工程,加快生态体系建设。加大我县公民义务植树的督查力度和县城东西两山荒山绿化区的绿化进程及管护力度;进一步完善县城风景林、河道及绿色通道工程,加强抚育管理,提高绿化质量,提高县城绿化水平,提升我县对外形象。对疏林地进行人工改造,促成天然下种成林;对荒山荒地,坚持封、造、管并举,集中力量开展人工造林。进一步强化措施,大力发展以红提葡萄为主的特色产业建设。农田林网、用材林工程,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与治理模式,加大林分抚育管护工作。加快推进村屯绿化、四旁植树步伐,实施示范村镇绿化工程。

3、是进一步加大保护工作力度,切实保护好森林等自然生态系统。加强森林防火工作,健全森林防火机构,加大设施设备建设。强化森林病虫害防治及野生动植物保护,建立健全森林病虫害测报网络,加大森林植物检疫网络建设,健全野生动植物保护组织,切实保护好鸟类资源。

四、以法兴林,切实抓好森林资源保护管理。

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是生态县建设的主要目标,也是林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全县人民应正确认识和统筹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就是发展的观念,坚持建设与保护并重、数量与质量并举,认真贯彻落实《森林法》、《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等林业政策法规,严格执法守法,严格依法行政,依法坚决制止乱排乱放、滥砍滥伐、毁林开荒和乱占耕地、林地、绿地的现象,切实维护森林资源安全和林区社会稳定,不断巩固生态建设成果。要结合国家生态公益林项目和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项目实施,认真抓好退耕还林补植补造,搞好幼林抚育,防止森林火灾,防治森林病虫害,积极开展“退人还山”试点试范工作,使林业生态建设发挥出最大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五、加强林业科技推广,促进林业增长方式和管理方式转变。实施科教兴林、人才强林战略,不断提高林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林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向集约的转变,提升林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提高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和林地产出率。大力推进林业从种苗培育、整地造林、抚育管护到采伐更新、加工利用全过程的标准化生产。扎实开展送林业科技下乡活动,加大对林农的培训力度,建全科技生产服务网络,对农民采取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真正把林业建设引入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六、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的素质。以“继续解放思想、推进科学发展”教育活动为契机,深入开展思想、组织、作风、制度、业务建设,努力建设一流队伍,培育一流作风,创造一流业绩,着力抓好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教育活动,使党员干部和职工成为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模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模范,建设绿色家园、促进现代林业发展的模范,遵纪守法、团结和谐的模范,勤政为民、廉洁自律的模范。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就加快荒山绿化、加快林业产业化进程等紧要问题,得出解决问题的可行办法。进一步建立健全共产党员学习教育活动长效机制,落实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的各项措施,提高廉洁从政水平,严厉查处林业行政许可中的不正当行为。重视干部职工的教育培训和个人进步,在部署任务的同时给予关怀,在赋予责任的同时给予爱护,使他们得到更快更好的成长。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改善干部职工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主动倾听他们的心声,经常挂念他们的冷暖,积极解决他们的困难,让干部职工全身心地投入到现代林业建设中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实用发展林下经济(汇总15篇)篇七

建设××××,大力发展林业是市委、市政府根据××建设世界级城市目标,把××作为××21世纪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而提出的明确要求。为此自02年起,我县大力推进林业建设,02-06年我县共造林18万亩,其中公益林11万亩,经济林7万亩,全县林地面积近36万亩,森林覆盖率预计为17%。在经历了林业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后,从07年起,全市林业建设从“重建向重管”方向转变,不再进行大面积租地造林,因此我县林业建设将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如何解决当前林业建设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找准林业发展方向和目标、将生态和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林业建设的困难和问题。

1、林业资金短缺。

02-06年,我县公益林建设面积在11万亩左右,需建设资金约8.4亿元,土地流转及养护费约0.3亿元(不包括社会化造林),目前市到位资金约4.7亿元,缺额约4亿元。再加上03-05年我县经济林建设面积近7万亩,超计划3万多亩,缺额资金约0.3亿元。其他如森林测报、防火等经费还远远达不到要求。由于林业资金短缺数额巨大,给我县林业建设和管理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一是企业资金周转困难,拖欠农民工工资、苗商资金现象严重。二是土地流转费不能及时发放,农民反映强烈。特别是一些社会化造林企业,运作困难,由其承担的土地流转费不能支付,社会稳定难以保证。三是养护、森防及防火经费得不到保证,缺少必需的植保机械、防火设备、农药等,森林病虫害、火警隐患多,影响林地正常生长。

2、宏观政策制约。

这几年实施××建设,大力推进林业发展,使我县林业资源迅速增长,生态环境大大改善,曾吸引了岛外很多企业来崇投资。很多投资者是冲着当初市有关林业开发政策(如以房养林、以林养林、以项目养林等)和××林业规划目标来投资造林的。目前国家对土地实行严格保护政策,在林地内开发房产基本无望;07年起不再进行大规模造林,使原本以林养林的打算也落空;受管理用房的限制,在林地内搞的休闲旅游项目,不能满足旅游者吃、住、娱乐的需求,对游客缺乏吸引力而难以维持。由于政府政策缺乏指导性和连续性,目前许多投资者投资无回报,难以继续经营,均有退出的想法。

3、间挖苗木无出路。

我县三岛总体规划已批准实施,规划中林业有明确的建设目标,按我县17%的森林覆盖率远远低于规划目标。但目前按照市林业发展思路,××将不再进行大规模生态林建设,使已建生态林面临着严峻的间挖压力,今后如何解决间挖苗木出路、如何科学利用间挖苗木,如何保持生态林健康持续发展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

4、失地农民安置问题。

由于我县大量租用农民土地进行造林,失地农民的就业和保障问题十分突出。农民土地流转后,他们必然要求政府给予就业等相关政策来保障生活。而我县就业机会少,仅仅依靠“万人就业项目”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可谓杯水车薪,大部分失地农民还是难以安排,不能彻底解决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虽然我县出台了土地流转补偿标准,但随着物价上涨,以目前564元/亩的土地流转费很难维持农民的基本生活,因此土地流转费上调也成必然趋势。政府要马上制定相应的对策措施,妥善解决失地农民保障问题。

二、林业发展的总体思路。

鉴于上述问题,今后我县林业发展要实现“三个转变”、寻找“四条出路”:

三个转变:一是实现大面积租地造林向经济林、四旁植树和庭院经济的转变;二是实现由政府管理向市场化运作的转变。三是实现林业公益型向经济型的转变。

四条出路:一是寻找经济林建设的发展之路。今后经济林建设应改变过去发展盲目、种植面广、分布零星的`情况,要有一定规划,集中财力,建设一批标准化果林基地,形成规模和区域优势。政府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二是寻找已建生态林的发展之路。目前我县生态林建设投资大,养护管理任务重,财政负担困难。为充分利用和盘活现有林业资源,有效减轻政府负担,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突破现有政策瓶颈,结合国家林权制度改革,逐步放开公益林经营权限,制定市场化运作机制,吸引更多投资者参与公益林开发建设。三是寻找今后生态林的发展之路。今后生态林建设应改变过去土地流转到那里,建设到那里的做法,严格按照××总体规划实施,结合××生态项目建设,配套实施绿化建设,这样就不会与开发项目及其他基础实施建设相冲突,真正做到种一块绿一块。同时抓住市林业补贴政策的契机,结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加大四旁植树和庭院绿化建设,美化绿化家园。四是寻找林下经济发展之路。今后要进一步利用现有林地资源,探索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寻找林业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结合点,为我县林业增效、农民致富探索一条新途经。

实用发展林下经济(汇总15篇)篇八

第一段:引入林下经济背景,解释其意义和现状(200字)。

林下经济是指在森林资源保护的前提下,通过合理利用森林空间开展非破坏性或低破坏性的经济活动。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日益认识和经济发展的需求,林下经济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发展模式。当前,我国的森林资源丰富,但由于传统的林木经济模式对森林生态产生了不可忽视的破坏,因此发展林下经济成为了当务之急。林下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农民增收、缓解贫困地区经济压力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可靠的经济支持。

第二段:解释林下经济的发展潜力和种类(200字)。

林下经济具有广阔的发展潜力,可以利用森林的空间、土壤、湿度等资源实现多样化的经济活动。首先,可以发展林下农业,比如蜜蜂养殖、蔬菜种植等,将森林生态资源转化为农产品。其次,可以开展林下观光旅游,通过森林的独特景观和生态环境吸引游客,从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再次,可以发展林下采摘和绿色食品生产,利用森林独特的植物资源,生产绿色有机食品满足市场需求。此外,还可开展林下生态保护和环境教育,通过保护和研究森林生物多样性,提高公众对生态环境的认识。

第三段:介绍林下经济的实施策略(200字)。

要实现林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策略。首先,政府需要加大对林下经济的支持力度,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为林下经济的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其次,要加强研究和技术支持,通过科技创新提高林下经济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此外,还需要提升社会意识,培养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同感,加强公众参与,形成社会共识,推动林下经济的健康发展。

第四段:总结林下经济的优势和挑战(200字)。

林下经济的发展具有许多优势。首先,林下经济能够有效地提高农民的收入和就业机会,是一种可持续的扶贫模式。其次,它可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提高农村经济的抵御风险的能力。此外,林下经济还能够提供一种资源和环境友好的经济增长路径。然而,林下经济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比如产业链条不完善、技术水平不高、市场需求不稳定等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和完善。

第五段:展望林下经济的未来(200字)。

林下经济是与生态环境保护相融合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未来,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大对林下经济的支持力度,形成更加完善的政策和机制,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林下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需要加强科技创新和研发投入,提高林下经济的生产效能和核心竞争力。通过多方合作和共同努力,我们相信林下经济一定能够为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做出更多的贡献。

实用发展林下经济(汇总15篇)篇九

开县农综办把发展林下经济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助农增收的重要手段,以农业综合开发标准化柑橘果园为依托,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空间,从事林下种植、养殖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模式,从而实现果、菜、禽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截至6月底,已发展血橙基地1000亩,锦橙基地5000亩,林下种植大豆2000亩,花生2000亩,蔬菜1000亩,林下养鸡500亩,林下覆土栽培食用菌100亩,发展乡村旅游建“林家乐”3家。

一、合理引导、科学谋划。

通过深入宣传,营造氛围,充分利用多种方式,对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意义、技术、模式及成功典型进行宣传,通过技术收入对比,营造良好的氛围,激发群众发展“林下经济”的热情。同时,县农综办多次深入基层入户调研,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十二五”规划,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区域特色,以农户的意愿为先,引导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特色产业,不盲目发展,一哄而上。在长沙镇大力发展林下养鸡和林下种植花生、大豆,在厚坝镇厚坝村大力发展林下覆土栽培食用菌和“林家乐”。

二、扶持龙头、示范带动。

县农综办把充分发挥产业龙头的示范带头作用作为推。

进林下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和“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产业化发展模式,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鼓励种养大户搞深加工,拉长产业链,实施品牌战略,不断做大做强。在每个农综项目区选择了2-3个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作为重点扶持对象,进行重点培育,使其上档次、成规模,带动更多的群众投身于“林下经济”发展。

三、加强培训、科技配套。

充分利用农业综合开发科技示范项目作用,加大柑橘、肉兔、菌种等繁育体系建设,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提升科技含量,帮助农民增收。按照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组织镇村干部、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生产经营骨干和普通农户到江西、安徽和巫山、奉节等地学习考察56人次,邀请相关单位和科研院校的专家教授进村入户开展技术培训3次,培训852人次,帮助引进优质晚熟柑橘品种2个,同时农综办出资3万元购买了10吨肥料以及种子、种苗、农机具,提供技术物资保障。

实用发展林下经济(汇总15篇)篇十

(一)调整市场失灵的现象。市场失灵的体现方式非常多,例如市场无法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市场无法自发的消除垄断现象;市场混乱无法展现公正的收益分配与合理竞争;市场无法有效的处理外部非经济因素;市场调整本身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以及盲目性,无法达到想要的调整目的[1]。上述的这一些市场失灵现象,都需要借助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来进行处理或解决。对于我国大多数企业来说,近些年许多新技术、新设备不断的推广和应用,企业之间的经营利润不断增加。(二)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需求。我国当前仍然处于新旧体制的转轨时期,市场本身的体系并不是非常完善,市场的调节也并不是非常的完善,市场在运行过程中仍然会遭受非市场内因素的不正常干扰,导致市场的正常秩序无法有效维持,这也就提出了需要宏观经济的管理方式来保障经济的持续、稳定以及平衡性发展。与此同时,我国的经济需要在短时间内缩短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差距,这一发展目标也需要借助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方式进行推动,发展与巩固我国的国有经济主导性地位,并逐渐促使社会团体成员可以走向富裕的道路,促使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更加有力。

二、企业市场经济发展中宏观经济管理所形成的影响。

在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中,最大的特征便是以投资驱动的方向为主,以工业主导型为方式,投资当中的政府占比相对比较大。政府的主导性投融资、行政干预的作用较为突出。这一现象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存在明显的差异,以美国为例,美国是采取宏观经济的方式推动消费,以服务行业为主导,投资的方式以私人方式为主。与此同时,因为我国的发展时间相对发达国家而言存在明显的差异,所以我国的制度演进速度相对较快,西方国家的许多制度体系已经相对较为成熟,基本定型。但是,相比之下,我国在金融、法制、人力资源、技术、投资、制度等多个方面仍然有着较为突出的发展空间,这一些发展都需要在宏观经济的调控政策之下进行,所以我国和西方国家的差异仍然较为突出,但是这一差异正处于缩小阶段。西方的统一性制度框架体系之下,是通过长期的发展,并形成了一个较为统一的市场环境,但是对于我国而言,因为我国地域跨度较大,南北、东西、城乡等方面的地域因素差异较为突出,所以这一种经济环境仍然存在偏向性、动态性以及不确定性,在我国实行宏观经济分析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不对比模型的应用条件,许多的'静态宏观经济分析模型本身就存在缺陷,局限性以及不广泛性很难规避。方法论方面相对较为尴尬,这也促使无法直接应用宏观经济的数据,也不能根据之前的经济过热经验对宏观经济进行分析,导致无法构建一个共同的研究目标点与出发点。

三、企业市场经济发展中宏观经济管理的方式。

首先,宏观经济要求企业构建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企业的社会责任不仅是体现在道德角度上,同时在法制角度上也有充分体现。想要促使企业自觉的承担社会相关责任,政府必须从监督、管理的角度着手,构建完善的政府监督管理体系,同时督促社会中各类型企业主动履行自身所需要承担的责任义务,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适当的考虑社会稳定性,从而达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平衡性发展。与此同时,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政府对于市场的干预会逐渐减少,同时企业的主动性参与积极性会主动提升,这样的现象必然会出现市场失控的问题。对此,政府还需要在适当的环境与前提条件之下,对市场失控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判断与分析,并借助有效措施。其次,宏观经济要求企业强化信息的披露。信息披露制度不仅是财务报表中的一项工作,同时也是保持社会稳定,保障投资合理性的关键,展现企业是否履行社会责任的一种直接体现。信息披露制度本质上是借助报表的方式为政府、行业、社会提供企业的经营状况,其初衷在于让企业行为因公示而被约束,促使企业可以主动履行好自身的责任义务。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社会主义之下的市场经济提示之下,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借助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措施,才可以有效的约束企业的市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不仅可以有效的控制市场中失灵的校正,实现对市场缺陷的调节、弥补性作用,同时还能够有效的突出市场创造以及维护的作用,更好的展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下的经济发展的健康、持续、稳定性,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更加顺畅。

参考文献。

实用发展林下经济(汇总15篇)篇十一

现代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该理论主要认为:劳动力市场不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而是被分割为几个不同的市场,各个市场有着不同的特点,有着自己分配劳动和决定工资的特点和方式;各个劳动力市场之间是相对封闭的,造成这种封闭的原因是集团势力的联合和制度因素的约束。

(一)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产生及发展。

2.职位竞争理论。这一理论是瑟罗和卢卡斯等人于1972年提出的,它建立在信息不完全和不确定性基础之上。该理论主要观点如下:(1)职位有好有坏,其数量种类和结构由技术进步状况决定,生产力的提高归功于职位而不是工人。

(二)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复兴。

模型在效率工资理论中最具代表性。模型的基本思想是:在绝。

大多数工作中,工人在其工作业绩完成好坏上都有一定的自。

由。劳动合同不可能准确规定员工绩效的所有方面。

2.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效率基础。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第二个突破就是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效率基础获得新的理论支持。doeringer和piore(1971)最初只是从三个角度解释了内部劳动力市场出现的原因,即技术的专用性、在职培训和习惯法则。

二、国内学者对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研究。

1劳动力市场分割的正式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初才开始出现。

国内学者对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制度性分割、体制性分割、产业分割等方面,探讨的重点多是集中在分割对劳动力流动及就业的影响等除了对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研究外,国内学者结合经济体制演变的进程,还考察了我国劳动力市场在体制层面、部门之间、产业之间以及职业之间的多元或多层次的市场分割。结论:1综合国外学者对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研究看,可以发现其早期研究以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为主,侧重于制度分析及对分割特征的描述;后期以实证研究为主,侧重于实证检验以及对城镇劳动力市场多层次分割的研究。近几年国外学者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研究已不仅仅局限于对分割的形式和维度,而且逐步深入到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劳动力市场运行的影响方面。与国外学者相比,国内学者对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我国劳动力市场城乡分割、体制性分割、部门分割产业分割等方面,尤其是对形成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各种制度性因素进行了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但国内学者的实证研究成果相对较少。

山东的劳动力市场现状。

一、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定义及分类。

劳动力市场分割指的是不同种类的劳动力之间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在劳动力市场上各自享有属于自己的市场,而难以进入其它种类的劳动力市场的现象。劳动力市场分割划分为一级劳动力市场与二级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分割、内部劳动力市场与外部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分割、城市劳动力市场与农村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分割、不同区域之间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以及不同行业之间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等主要类型。

二、山东省劳动力市场分割现状及影响因素。

山东省劳动力市场的基本雏形已经显现,初步发挥了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但从总体上看,仍处于分散的初级形态,迄今尚未形成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其分割严重阻碍着劳动力在城乡、地区、行业间的自由流动。特别是由于历史原因、体制原因、地方保护主义原因、行业垄断原因、市场发育原因等特殊原因,使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呈现着较为复杂的状况,其中以城乡之间劳动力市场的分割最为突出。

三、山东省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山东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不利影响。

劳动力市场分割与山东省结构性失业。这部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从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方面来讲,造成的主要影响是遏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并造成了就业量的减少,二是从城市中存在的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的分割来讲,其造成的影响主要有制约了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投资,导致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投资普遍不足以及大学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

挫伤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积极性,浪费了人力资源。由于劳动力市场的城乡分割,城市劳动力市场对农民的多种歧视,致使部分农民工收入低至无法维持简单劳动力再生产,只能再生产低素质的劳动力。

扩大了居民的收入差距。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扩大;地区居民人均收入差距扩大;行业人均收入差距扩大。

增加了劳动力要素的交易成本。由于劳动力市场的多重分割,劳动力在不同市场之间流动的阻力增加,环节增多,流动的空间距离拉长,流动的时间延长,从而流动的费用大大增加,致使交易成本不仅相对的且绝对的攀升。

延缓了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劳动力市场的多重分割,尤其是劳动力市场的城乡分割,使农民不能在城乡之间自由的流动,不仅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而且无法顺利的转化为市民,这又使城市化进程远远落后于工业化进程,进而阻碍工业化进程。不言而喻,这既制约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也影响城市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的发挥。

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由于劳动力市场多重分割所引起的城乡、地区和行业之间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给社会带来了许多不稳定的因素。特别是贫富差距过大,严重阻碍了山东省的可持续发展。

四、如何构建统一劳动力市场,促进山东省经济可持续发展。

打破城乡分割,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彻底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建立农村最低保障体系,解决农民进城打工的后顾之忧。同时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

打破行业分割,建立市场化的工资决定机制。政府应逐步弱化和取消保护垄断行业的就业优惠政策,禁止垄断行业自身出台保护性措施,即行业就业歧视,尽快引入公平竞争机制。进一步放开和规范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自主流动,推动就业市场供需双方运作的效率和公平,最终打破劳动力市场的行业垄断。

易成本.研究方法。

1.相关文献研究。

本文的写作时建立在大量的阅读并研究中外经济学文献的基础上。参考的研究文献主要包括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研究等等。还大量借鉴了国家及地方统计局和劳动保障部门网站公布的相关统计年鉴、统计数据。在此基础上,形成本文的观点和论述。

2.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本文采用了实证分析的方法,本文力争将实证与规范分析方法较好地结合在一起,使论据更好的为论点提供说服力。

3.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本文在使用搜集整理大量数据做定量分析的同时,也对一些问题进行了定性分析。本文尽可能针对不同的问题分别使用定性和定量分析,使两种经济学分析方法有机结合、发挥各自的长处,为本文的论述服务。

创新点。

制度创新是建立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而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制度创新,就是要在健全与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同时,对传统的户籍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劳动就业制度进行改革与创新,为建立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提供制度支持系统,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一)创建城乡统一户籍管理制度要建成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首先要加快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与创新,为其他制度的创新创造前置条件。只有建立城乡一体的户籍管理制度,城乡统筹才有可能;只有拆除阻隔“城市人”和“农村人”的制度壁垒,才能有效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迫切需要设计一套与城镇职工有区别又可衔接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根据我省农民工进城就业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符合农民工流动就业特点的养老保险办法,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协调发展。社会经济差别,这是户籍制度创新的核心内容,使劳动就业、子女入学、住房分配、保险政策、社会福利等与户口完全脱钩,给进城务工者以真正的“国民待遇”。

(二)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建立、健全覆盖城镇所有就业人员的统一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的同时,把农民工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化解农民进城的市场风险,提高农民适应城镇化的能力。从长远来看,既能减少未来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阻力与成本,又不会扭曲迈向城乡一元化社会保障目标的路径;从眼前来讲,也将有利于解决社会保障筹资难和国企失业人员进入非公有制企业就业难的问题。迫切需要设计一套与城镇职工有区别又可衔接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根据我国农民工进城就业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符合农民工流动就业特点的养老保险办法,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协调发展。

(三)消除行业分割的制度创新。

引入社会资本强化竞争机制。垄断行业的成本沉淀性和规模经济性特征决定了其不能实现充分竞争,但完全没有竞争会扼杀企业活力,导致经营者放松内部管理和技术革新,使实际生产率远远低于可能达到的最大生产率。在垄断行业引入竞争机制,要把其中的自然垄断性业务与竞争性业务分开。对于非自然垄断领域,政府应放宽市场准入,对社会资本开放,允许新厂商进入,充分发挥竞争优势。此外,必须成立专门机构执行反垄断法。要借鉴西方国家管理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建立专门的反垄断执法机关,建立反垄断专业队伍,负责处理反垄断相关问题。

研究目的意义及目标:

山东省经济近年来发展良好,一直保持两位数的高增长,但仔细比较其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速,却不难发现呈趋缓的态势,究其原因有多方面的,如:劳动力市场不完善;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资源环境负荷过高;就业压力较大;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社会保障能力不强等。而长期存在的劳动力市场分割时就业的制约作用也日益突出,既导致了城市就业量的减少,遏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极大的制约了劳动力的人力资本积累,不断加剧结构性失业的危机等,严重影响了山东经济的良性发展。

而本课题则是从劳动力市场的角度出发,深入分析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山东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作用,并提出相应解决措施:为了排除劳动力市场分割对经济发展的不良影响,应打破劳动力市场分割,增强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建立起统一、竞争合理的劳动力市场,以促进山东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研究意义: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产生于上世纪70年代,是劳动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这一理论从劳动力市场制度特征及结构特征的角度来研究劳动力市场的运行,主张劳动力市场分割是导致贫困、歧视及不平等的重要原因。区域劳动力流动的变化都是影响经济增长水平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地区劳动力流动越活跃,经济增长的水平越高;流动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越高,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越大。而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存在极大地制约了区域间劳动力的流动。通过研究劳动力市场分割,借鉴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反对用工歧视,健全制度,以提振其信心,这就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与完善劳动力市场,着力构建一个公平正义、使人心情舒畅的和谐社会,从而促进山东经济可持续发展。

我们认为制约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劳动力市场分割障碍主要来自于劳动力市场的地区分割,一旦地方政府放松阻碍劳动力流入的管制,地区的生产力将得到提高。首先,劳动力流入使劳动力供给增加,有利于企业扩大规模,在客观上促进了经济增长;其次,劳动力流入增大了劳动力配置的半径,有利于劳动力优化配置,为员工与岗位匹配程度的提高创造了条件。再次,劳动力流入提高了在岗职工的工作效率。最后,流入的劳动力也扩大了产品市场的需求,促进经济发展。因此,研究山东省劳动力市场分割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有理论意义及实践意义的。

实用发展林下经济(汇总15篇)篇十二

0引言。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山东省危中求进,积极作为,科学务实,坚持高点定位,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引导和扶持企业向“微笑曲线”两端拓展,向代表知识经济的信息整合、发明创造、关键技术和代表服务经济的组装、销售、售后服务的两端发展,加快改变目前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基本处于利润最小的生产环节这一最低端的不利局面。

1“微笑曲线”理论。

所谓“微笑曲线”,就是附加值高低随着产业链分工中的业务工序上中下游的变化而变化。其中位于价值链中游的任意动点a2、b2、c2的附加价值最低,而上游的动点a1、b1、c1与下游的动点a3、b3、c3具有较高的附加价值。随着上游动点向曲线左端移动,而下游动点向曲线右端移动,上、下游与中游之间附加价值的差距也将越来越大[2]。一般情况下,在产业链业务工序的上游即产品的开发、设计、主要零部件的生产和产业链的下游即渠道运营、品牌管理、售后等服务这些业务,工序上可以产生更高的附加值,获得高额的经济利润;在产业链业务工序中的中游部分,比如模块零部件的生产、组装产品等这些工序产生的附加值相对较低,因而利润也较低。

简言之,“微笑曲线”是以附加价值的高低看待企业竞争力。企业只有不断往附加值高的区块移动和定位,才能持续发展与良好的经营。施振荣认为,在全球化的条件下,信息技术企业在累积了附加价值最低的中有部分的足够经验和能力之后,只有不断创新进取,向“微笑曲线”两端逐步升级,才能争取竞争的主动,扩大附加值及利润空间。宏基也正是秉承这一战略思想,紧紧抓住了上游的研发创新与下游营销创新两大环节,从而使宏基(acer)不仅成为业内最成功的品牌之一,其“微笑曲线”理论及宏基公司发展过程也成为美国名牌管理学院的经典案例[3]。

世界经济在动荡中。2008年末,金融危机势头凶猛,世界各国纷纷采取应对措施,中国也适时抛出大手笔,各项方针政策顺势出台。作为沿海省份的山东在这种形势下受国际形势的影响比较明显,当金融危机已经开始波及实体经济的时候,沿海地区无疑收到了更为明显的冲击。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在一些“大块头”行业表现尤为明显。据统计,与2007年同期相比,2008年10月山东省16个行业出现用电量的负增长,其中钢铁行业受停产的影响,用电量下降了28%。专家分析说,出现下降的行业主要集中在钢铁、煤炭、化工等传统行业,因此要注重针对不同的行业应用“微笑曲线”理论,使其向“微笑曲线”两端拓展,增强产业的经济实力,以促进山东经济稳定快速发展。

在金融危机的大形势下,山东作为中国第二大经济省份,有着良好的经济基础,具备相当强的抗冲击能力。而2009年是抗击金融危机一役的开局之年。依照中央要求,2008年12月21日至22日,山东召开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中共山东省委副书记、省长姜大明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突出工作重点,集中力量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山东在2009年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将拿出1.6万亿元投向能源和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农林水利项目、工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高新技术产业、节能减排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社会事业建设、现代服务业、房地产业等八大领域。抓住这些领域位于“微笑曲线”的两端,增加山东省经济发展的整体附加值,对于发挥投资效益,驱动山东经济的发展,将带来山东增强发展力的后劲[4]。

山东在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积极采取措施,体现出了向“微笑曲线”两端——代表知识经济和服务经济的领域拓展。

(1)优化战略布局,争做区域经济增长极。

山东对全省区域经济格局进行全新战略布局,统筹兼顾当前与长远发展,实施重点带动战略,把区域经济发展与优势产业培植融合起来。今年以来,围绕建立蓝色经济区,山东拉开了“一区三带”的战略布局。“一区”即全面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三带”是指依托沿海七市,优化涉海生产力布局,形成三个特色产业带:在北部黄河三角洲打造沿海高效生态产业带,在胶东半岛打造沿海高端产业带,在南部构建以日照精品钢基地为重点的鲁南临港产业带,进而形成连接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沟通黄河流域广大腹地、面向东北亚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增长极。

(2)激活创新机制,拖延“微笑曲线”。

山东充分利用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着力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山东今年各类企业结构调整和技改投资有望实现6500亿元,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达到50%以上;上半年,山东用于技术改造、高新技术和服务业的投资分别增长25.5%、31.9%和32%。山东省各级政府积极扶持企业整合社会资源建立研发中心,推进产学研合作,据统计,山东通过产学研结合,目前累计为企业解决了1000多项关键共性技术难题,新增经济效益600多亿元。此外,山东服务业短腿正在拉长。山东省出台政策,鼓励发展与制造业紧密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金融、现代物流和信息技术等服务业。这样山东省的知识经济和服务经济利润大幅度增加,不断拓展“微笑曲线”的两端。

(3)聚焦“民生经济”,发展惠及百姓。

就业是民生之本。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山东省推出减免困难企业社保负担、强化职业培训、增加公益性岗位等一系列措施。青岛市财政出资1000万元实施“企业在职职工培训援助计划”,对培训合格的政府给予每人200~500元培训费补贴。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山东省城镇新增就业63.1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83.9万人,分别完成计划的70.1%、83.9%。截至6月末,山东省外出农民工达到867万人,比去年同期增加2万人,失业返乡农民工基本实现再就业。来自山东省财政厅的数据显示,山东省上半年地方财政支出增长18.3%,事关“民生经济”的各项重点支出明显增速。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了24.1%,农林水事务支出增长31%,医疗卫生支出增长46.2%[5]。

4结束语。

作为我国的一个经济大省,山东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经济增长方式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实现迅速转型。要想挣脱金融危机就必须着眼和重视“微笑曲线”的两端,向微笑曲线的两端扩张,一个是向自主知识产权扩张,另一个是要向同样重要的服务经济扩张,逐渐摆脱金融危机对山东经济的不利影响。在持续有利政策和措施之下,山东省的建设必将呈现出一番新景象。

————————————。

参考文献:

[1]陈致中:《宏基“微笑曲线”》[j];《东方企业家》2004(4):88。

实用发展林下经济(汇总15篇)篇十三

宏观税负是税收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值,它说明单位gdp负担的税收水平,它的大小反映税收负担的高低。一个地区宏观税负的高低,受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地区各产业税负的大小;二是该地区产业结构的影响。由于我国实行的是全国统一的税收政策,各地区间相同产业的税负差距不大,因此,各地区的产业结构便成为影响该地区宏观税负的主要因素。

一、“十五”以来北碚国税收入及北碚经济发展趋势。

(一)“十五”以来,北碚国税收入发展状况。

“九五”期末的20__年,我区国税收入规模首次突破2亿元,达到2.22亿元;20__年,突破3亿元。在连续两年突破3亿后,20__年实现了税收收入总额突破4亿元的历史性新跨越,收入总额达到4.77亿元(含免抵调、车购税、其他收入,以下同口径),是20__年的两倍。十五”期间,我区共组织国税收入17.46亿元,比“九五”期间增收7.67亿元,年均增长16.59%。20__年,我区国税收入总额突破5亿元大关,达到5.73亿元。

20__―20__年,我区国税收收入年均增长速度为17.16%,增幅在主城九区中仅次于渝北区(28.52%)、大渡口区(24.31%)、巴南区(20.90%),列居第四位。“十五”以来,我区国税收入发展速度,比主城九区年平均增长速度16.09%快1.07个百分点。我区国税收入一直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屡创新高,经济税收基本协调增长,为我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财力支撑。

(二)“十五”以来,北碚经济发展状况。

“九五”期末的20__年,北碚地区生产总值为48.53亿元,20__年为52.20亿元,20__年为56.27亿元,20__年为62.30亿元,20__年为70.29亿元,20__年为80.15亿元,20__年为91.80亿元。20__年―20__年北碚地区生产总值(gdp)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1.21%。

“十五”以来,北碚国税收入的年平均增幅快于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幅5.95个百分点,税收收入的增长快于国民经济的增长。

(三)“十五”以来北碚国税宏观税负分析。

在“九五”期末的20__年为4.56%,“十五”期末的20__年则上升到了5.95%,提高了1.39个百分点,比主城九区的平均税负5.74%高出0.22个百分点,在主城九区中列第四位,次于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大渡口区(12.50%)、南岸区(9.31%)和江北区(8.40%)。20__年,我区国税的宏观税负达6.24%,比20__年提高0.29个百分点,比主城九区的平均税负5.71%高出0.56个百分点,在主城九区中仍列第四位,低于大渡口区(11.79%)、南岸区(7.77%)和江北区(8.37%)。

(四)“十五”以来北碚国税税收弹性分析。

税收弹性等于税收收入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当税收收入增长率低于经济增长率,税收收入慢于经济增长,税收弹性小于1;税收收入增长率等于经济增长率,税收与经济保持同步增长,税收弹性等于1;税收收入增长率高于经济增长率,税收超经济增长,税收弹性大于1。

20__年,北碚国税弹性系数为1.13,20__年为1.79,20__年为2.95,20__年为0.61,20__年为1.61,20__年为1.39,6年来平均弹性系数为1.53(在主城九区中,只有大渡口区和巴南区6年平均税收弹性大于1,分别为2.0和1.31)。从以上可以看出,北碚国税6年来,除了20__年税收增长慢于经济增长,其余5年均高于经济增长。对此,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因为税收收入不会长期保持超经济增长。

二、“十五”期间经济增长对税收收入的影响分析。

(一)经济增长对税收收入的影响分析。

从20__年―20__年,因经济增长的影响,税收收入比上年增加额自20__年以来基本都在3000万元以上,特别是20__年达到5000万元以上。因经济增长因素使税收收入增加的份额除20__年低于50%以外,其余各年均高于50%,20__年达88.98%。从税收收入的影响因素看,由于经济运行呈稳定增长的态势,经济增长因素一直保持对税收收入的正面影响,这与经济决定税收的前提是相吻合的。

(二)宏观税负因素对税收收入影响分析。

由于宏观税负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它既包括政策变量,也包括随机变量。除20__年因宏观税负的影响,使税收收入减少1599万元,其余年份均是正影响。20__年宏观税负对税收收入影响的所占比重最高,达59.71%,成为影响税收收入的第一位因素。由于宏观税负因素是多种因素的集中反映,且历年情况又不同,因此分析起来情况各异,但宏观税负因素对税收收入的影响占整个税收收入增加额的比重越低,说明宏观税负越稳定。

三、对全区国税收入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一些建议。

由于国税收入主要来源于第二产业的制造业及第三产业的商贸流通业,我区经济发展态势及产业结构对税收收入的增长有相当大的影响。一直以来,我区工业基础较薄弱,经济结构单一,从国税的税源结构分析,我区机械制造业多属于普通税源,增长幅度有限。而我区资源性税源主要是煤炭及水泥行业,产品价格受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很大,税收减收的可能性随时存在。此外,由于“十五”期间新增税源比例小,总量小,后续税源不容乐观。由于工业是一个地区获得长期稳定的税收收入的基础,因此只有有了稳定的可持续增长的工业企业,才会有稳健的持续增长的税收收入和财政收入。

(一)结合本地经济发展实际,科学合理下达财政收入任务,以促进本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每年区里下达财政收入任务,应尽量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实际下达增长比例。从目前我区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只有为企业创造公平的纳税环境,才会形成一个资金流向“洼地”,才会有更多的企业到北碚来投资办企业,才会促进北碚经济和财政收入的可持续发展。

(二)加快工业发展,以经济增效带来税收增收。

由于我国的税收是以增值税和所得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而我区的国税收入又主要来源于第二产业的增值税,所以,加快工业化进程应成为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主要选择,既要通过加大经济增长中的知识和科技含量来增加经济总量与质量,又要靠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现有工业技术改造使经济步入长远增长之路,税收增长的基础也就更为稳固。

(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做好引大引强工作。

在北碚目前土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政府在招商引资工作中更应对要求进入各园区的企业考虑其行业发展前景、企业投资规模、产出效益等因素,否则会造成政府既赔了土地,又没有实际经济效益。因此,努力拓宽渠道吸引区外资金进入我区,尤其是通过吸引全国百强企业以及世界五百强企业到我区安家落户,提高我区工业的竞争力,并带动其他产业大发展,优化我区的产业结构和行业布局,大力发展知识型和高新技术产业,使税收增量多元化,“工业强区”的战略和可持续增长的税收收入才会取得更大的成效。

实用发展林下经济(汇总15篇)篇十四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是适应社会和时代发展需要的产物,有其存在和发展的无限生命力,应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会计制度。通过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理论与实务的不断完善,可以促进企业处理好发展生产与环保的关系,处理好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目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实现环境资源的损耗与补偿的良性循环,达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融合,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所谓的宏观环境会计,是指建立在各级政府部门,对各地区自然资源总量进行平衡核算和生态环境保护核算的核算体系,反映各级政府在自然资源的开发、使用、补偿和环境保护过程中的实物与价值运动情况。宏观环境会计的核算对象是资源环境和生态环境。对自然资源,应根据其储存量、可再生性、补偿方式不同,进行分类核算。对可再生资源核算的重点要放在使用量与补偿量的平衡上。这种平衡的要求是在提醒各级政府,对可再生资源要使用多少、补偿多少,对这类自然资源,政府的责任是恢复原有状态,即存量增加和存量减少要平衡(资源的存量均衡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对不可再生资源核算的重点,是控制其贷方支出,关注其余额,并尽可能寻找替代资源,建立替代资源账户。各级政府应力求在不可替代资源支出的同时,有可替代资源进行补充,使不可替代资源的.减少与替代资源的增加保持平衡。生态环境的宏观会计核算,是在企业环境核算的基础上,从社会的角度统计生态环境的损害和治理成本。这一部分成本是可持续发展下社会再生产成本的一部分,要作为国民收入扣除项目。宏观环境会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是各级政府制订本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

宏观环境会计可提供的信息有三个方面:一是本地区现有自然资源的储存量;二是各类自然资源的使用和补偿情况;三是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计量的本地区国民净收入。因此,宏观环境会计的报告体系,以定期提供三张报表为宜。一张是自然资源平衡表。该报表以自然资源的价值总量与自然资本总量平衡。另一张是提供自然资源使用与补偿及环境保护的资金流量表。该表汇总本地区由于自然资源消耗的资金流出量与对自然资源补偿的资金流入量。自然资源使用的资金流出量,包括企业使用自然资源的成本及生态环境的损失成本。补偿资金的流入量,包括企业使用自然资源和由于生产造成环境污染按规定向国家上缴的资源使用费及污染赔偿费,以及各级政府在财政预算中对自然资源恢复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支出。

第三张是持续收益表。该表在各地区国民收入净产值的基础上,扣除上述各种对自然资源补偿和环境维护的资金流出量,为政府提供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收入信息。拓展环境会计理论研究和实践的新领域,将环境的宏观与微观核算都纳入会计领域,建立大环境会计体系,是会计学的重大突破,又能协助企业和政府解决当前环境核算的重大难题,对环保产业的健康规范发展将起到推动作用。现阶段环境核算理论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深入,需要相关学科合作研究,环境会计的推广应用也迫在眉睫,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实用发展林下经济(汇总15篇)篇十五

(2007年1月26日)。

山东省贸促会会长。

刘方会。

尊敬的王修智副主席,各位嘉宾,各位代表,新闻界的朋友们、女士们,先生们:

早上好!经过一年的辛苦耕耘,我们会展业界的各位同仁终于可以利用这短暂的展会淡季,齐聚一堂,共同分享昨天的经验和成果,畅谈今天的现实和差距,规划明天的蓝图和打算。同志们,尽管现在已进入隆冬季节,但是对于山东会展业来说,尤其是从去年开始,我们的行业一直沐浴着暖暖春意。2006年省委张高丽书记、韩寓群省长及省里其他领导多次就我省服务业的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省直有关部门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号召,及时出台了发展会展业的相关政策,我们山东省的会展业从未受到过如此重视,可以说我们迎来了山东会展业发展的春天,所以我们今天的大会是一个喜庆的大会。下面我代表山东省会展业协会和各位与会代表共同回顾一年来的工作,共商未来的发展目标。

一、2006年山东会展市场。

2006年是我省“十一五”规划的起始之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会展业同仁的共同努力下,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产业,我省会展业依托区位优势、产业优势、文化底蕴和展会基础,乘势而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呈现出形势好、亮点多、发展快的特点。截止到2006年底,我省会展场馆共有34个,可供使用的展览面积超过65万平方米。全省民营组展公司发展迅速,超过40家,年办展数量近200多个,已经成为我省会展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同时,与之相配套的会展服务企业(不含酒店等接待服务单位)已经达到了120多家。我省展览业产值较上一年增加15%,达到近150亿元人民币。其中,展馆收入稳步增长,涨幅达20%,展会数量增长15%。参观人数达600多万人。有力地拉动了住宿、餐饮、旅游、物流、通讯、交通等相关服务行业的发展,为山东省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在全国会展业大踏步前进的形势下,山东会展业经过“十五”期间的积蓄,厚积薄发,在“十一五”规划的第一个年头,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回顾2006年,山东省会展业的发展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会展经济,各项政策法规相继出台,山东会展业已迈入快速成长期。

2006年省里主要领导对会展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关注。7月2日,中共山东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高丽同志在山东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读书会上就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问题中提出要大力发展会展业等新兴服务业。韩寓群省长在第70次省政府常务会议中指出:要从本次会议开始,选择一批现有的重要展会,由省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举办,努力打造在世界上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品牌活动。

我省主要领导的讲话为山东会展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和向国际化迈进指明了方向,应当看作是我省会展业打造世界品牌展会的重要契机。

各部门、各地政府也纷纷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号召,提出了一系列发展会展业的要求,有力地推动了各地会展经济的发展。

2006年4月20日山东省地税局颁发了《关于发挥税收扶持作用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意见》(鲁地税发[2006]50号)该文件的第二条第(二)款关于培育和促进会展业发展中有两点规定:一是、单位和个人举办各种展览活动向参展者收取的各项价款,按“服务业-代理业”征收营业税;二是、展览馆、会展中心等专门用作会展活动的房产,按规定缴纳房产税确有困难的,可按税收管理权限报经批准后,给予减免房产税的照顾。

2006年8月3日,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鲁发[2006]14号文)文件对会展业从税收、广告补助、用水用电等方面做出了扶持规定。

2006年11月7日山东省财政厅、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了关于印发《山东省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对以会展业在内的服务业的发展明确了扶持和引导的管理办法。

可以说2006年是我省会展业的政策年。有各级政府对我们事业的关心和支持,有这么多好的政策作保障,相信〝山东会展人〞一定会快马加鞭的。

(二)、山东会展业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扩大,先进完善的硬件设施和优质高效的软件服务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2006年山东会展场馆建设热度不减。由烟台南山置业发展有限公司开发建设的烟台国际博览中心开始投入使用,新建成的烟台国际博览中心建筑面积15.8万平方米,其中展览面积59360平方米,会议面积3200平方米,可满足1800个展位以内的各类展会活动的需求。青岛会展中心的二期展馆于2006年5月投入使用,新增展览面积2.5万平方米。使2006年我省新增展览面积近10万平方米。另外,山东省鲁信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临沂市鲁信国际贸易展览中心,展览面积超过3万平方米,目前已开工建设;泰安市也启动了泰山国际会展中心的建设工程等。这些场馆的建设将极大地改善我省会展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的现状,进一步完善我省会展业的配套设施,为我省会展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省济南、青岛、威海、潍坊等正式运营的会展中心面对国内外场馆的激烈竞争,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将优质的服务理念贯穿于工作的每一个细节,实现了发展提速、管理升级、素质提升、服务优质的目标。济南舜耕国际会展中心、青岛国际会展中心都获得了“山东省服务业先进单位”、当地“文明单位”等荣誉,在第二届会展文化节上,舜耕国际会展中心还获得了最佳管理效益奖。济南舜耕会展中心的“输出展馆管理”和青岛国际会展中心的“一对一”管家式服务各具特色,在探索展馆服务与发展之路上做了有益的尝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另外,这些会展场馆的投资主体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烟台和临沂的展览场馆已实现市场化运作,这一新的趋势将加速我省会展业的市场化进程。

(三)、国家级巡回展“扎堆”山东。

2006年是我省承接全国巡回展最多的一年。仅在青岛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的全国巡回展就有7个,分别是全国摩托车及配件交易会、第60届全国汽车配件交易会、第四届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暨临床检验设备展览会、中国国际医药原料药、中间体、包装、设备秋季交易会、中国国际渔业博览会、第九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等。煤炭会落户济南、全国磷复肥工作会议及展览会落户潍坊等等。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山东会展业发展环境的改善和提高,山东已经具备了承办大型展会的能力。同时,这些展会落户山东也为山东会展业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四)、青岛、济南在我省会展业的龙头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但不同的地理位置和城市功能等却使这两个城市会展业的差异化发展日趋明显。

济南和青岛作为山东会展业的两个中心城市,2006年取得了骄人的业绩。2006年青岛仅在国际会展中心举行的大型会展活动就多达60场,比2004、2005年分别增长25%和15.4%,累计使用展览面积达到65万平方米,接待国内外来宾150万人次。丰富密集的展会强势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仅中日韩产业交流会、中国国际消费电子博览会、第60届全国汽车配件交易会三个展会,就为青岛带来直接经济收益7.1亿元,财政税收达到3900万元,全年60个展会为青岛带来直接经济收益42.14亿元,还带来2.32亿元的税收。2006年济南共举办各种展会95个,同比增长15%;实现营业收入1.87亿元,拉动相关收入65亿元。

青岛和济南尽管展会数量相当,但展会性质、规模等的差异越来越大。青岛展会呈现出外向度高、专业性强、规模大等突出特点。如今年在青岛国际会展中心承办的60个展会中,国际性展会有37个,占62%。中日韩产业交流会期间,境外企业的展位数占总数的5%,近3000名日韩客商到会。apec中小企业技术交流暨展览会期间apec21个成员体悉数参展参会,吸引国外来宾近万人次。2006年展览面超过1万平方米的展会超过15个,其中2006年10月承办的第60届全国汽车配件交易会创青岛展览史上4个历史之最:展览规模最大,使用展览面积60000平方米;展位数量最多,接3000个国际标准位;接待来宾最多,3天展期纳客10万余人次;参展企业数量最多,共有近2000家的中外企业参展。济南展会则表现出综合性强、辐射面广、政府参与度高等特色。如:由山东省委宣传部直接负责的首届山东省文化产业博览会,涉及了文化产业的各个领域,530多家参展单位既展示了物质文化领域的成果,也有非物质文化领域的内容,参观展览和参加各项活动的总人数达到了96.5万人次,堪称我省文化领域的第一大盛会;由山东省建设厅承办的住博会又可称为山东房地产业的最大盛会,参展展位近1200个,参观人数近10万人次,集中展示了山东近十年来的住宅产业成就。山东省经贸委还承办了2006山东省产学研展洽会,山东省环保局承办了山东生态省建设高层论坛暨绿色产业国际博览会等等。随着济南展馆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出现了展览公司之间同质展会竞争的现象,使会展市场呈现出大展会规模扩张,小展会缩水或流产现象,值得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2006年,我省展览会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部分固定展会进一步成熟,档次进一步提高,这一点从今年评出的十大展会可以看出。但同时一部分不适合市场发展规律的展会开始被淘汰出局,出现展会流产现象。另外,市场竞争愈演愈烈,题材之争成为焦点,不正当竞争手段也频频出现,先后涉及多个领域,在此,我不再一一评述。

(五)、会展教育和专业培训应用而生,随着会展经济的发展而壮大。

会展人才一直是制约会展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尤其是会展二级市场难以吸引和留住出色的会展人才。2004年我省在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诞生了会展策划专业,这是我省正规高等专科教育中的第一个会展专业,当年招收学生76人,经过三年的学习,他们将于今年的4月毕业。目前我省设有会展专业的全日制高等学院(国家统一计划内)两所,在校学生200多名;中等学院一所,在校学生100多名。其他性质的四所。山东交通学院等正在积极申办会展专业。与此同时,中国海洋大学、山东大学、山东经济学院等著名高校积极开展会展培训业务,中国商业技师协会在山东授权山东国商咨询服务中心从事会展商务师考试资格,该中心正在获得国家劳动部的会展策划师的考试资格。

会展教育和培训目前已成为山东会展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行业发展培养和输送优秀人才的重要责任,为我省会展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六)、山东会展业国际化进程加快。

自2005年以来,世界会展业巨头开始关注山东市场,新加坡hq会展公司、德国慕尼黑展览公司等先后和青岛进行了战略性接触,洽谈合作事宜。韩国大松展览公司2006年在青岛注册成立了青岛大松展览有限公司,并且积极参与青岛国际时装周、apec中小企业技术交流会暨展览会等展会的组织工作。2007年将单独在济南实施展会、节庆项目。另外,英国的蒙特玛利展览集团和德国科隆展览公司也将合作的目光锁定到山东这个中国的会展的二级市场。从大的方面来讲是好的,对于山东会展业的发展将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特别是对山东会展业的国际化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在保护好自己的自主品牌展会的同时,要学会同台竞技。

其次是真正国际性的展会项目越来越多。如:apec中小企业技术交流暨展览会、2006中日韩产业交流会(青岛)、中国国际消费电子博览会、文博会、亚欧会议旅游合作发展论坛暨展览会等展会外商云集,国际化程度非常之高,令人欣喜。

(七)、山东的节庆活动总量大,品牌度高,成为会展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山东的节庆活动近两年来呈现出升级快、影响大的特点。孔子文化节、泰山国际登山节、青岛啤酒节、青岛海洋节、潍坊风筝节、菏泽牡丹节等节庆活动已经成为叫得响的国际知名度较高的节庆活动。威海人居节后来居上,也已经成为国内一个较有影响的节庆活动。总的来看,我省的节庆活动在全国所占比例较大,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名节较多,这些节庆活动对推动我省经贸、文化交流与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有鉴于此,我们从2006年开始评选我省的十大节庆活动,在总结专业化运作重大活动的同时,加大对外宣传力度。

在我们欣喜地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正视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利于今后更好地发展。

一是和国内其他省市相比较,我省一些地方政府对于会展业的发展还有管理缺位、具体扶持措施不到位的情况。会展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是城市经济,目前山东各市对会展业的重视还大多没有落实到具体措施上来,存在扶持管理措施不规范、不公开、不透明的情况。相比之下,外省市的做法值得学习,如深圳市日前出台的《深圳市会展业及国内参展财政资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把每年对会展业的资助,由原来的500万元提升至2000万元,部分重要会展的补贴金额最高可达200万元。该《办法》明确规定了资金支出结构,并指出,3年后,政府再研究进一步的支持措施。政府在会展经济中肩负着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的职责,力求“补位”而不“越位”,“到位”而不“错位”。

一、两个较大型的会展活动,资源浪费现象较突出。这也是我国会展业普遍存在地突出问题。提高现有展馆的服务水平,吸引外地会展项目落户,尤其是创办大型节庆活动等,将是今后展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同时,希望各地政府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发展当地的会展经济,减少和杜绝这种决策上的压力和浪费。

三是“四化”水平不高。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在2005年1月11日首届中国会展经济国际合作论坛上发表的主旨演讲中,为中国会展业指明了“法制化、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的发展方向。现在中国在wto的五年过渡期已经结束,山东会展业的“四化”建设面临严峻考验。应当看到,山东会展市场重复办展、恶意竞争现象仍然存在,市场化需要法制化和行业自律,紧紧依靠市场的力量形成山东的会展集团,促进产业化发展,并迎接国际化的挑战,将是一个渐进的、艰难的过程。

四是会展运作上存在重展会,轻会议、节庆的现象。国际会议、节庆活动的产业关联性高,涉及的行业有场馆、装饰装修、酒店、旅游、媒体广告、交通运输、餐饮、视听设备、技术支援、创意等,如果能够凸现民族文化特色,将会大大提升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在促进文化交流,缔造商机的同时,还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在这里我想介绍一下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成功案例:根据国际会议协会(icca)统计,2005年全球举办会议最多的城市是:维也纳第一;新加坡第二;巴塞罗那第三。维也纳由2004年的第三名升至第一名,最重要的原因就是2005年是莫扎特诞辰250周年,专家们充分利用莫扎特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发挥组合创意,策划出颇具吸引力的会议和节庆活动,吸引目标群体积极参与,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我省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和良好的设施,只要我们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遵循市场规律,大力发展各种会议、节庆活动,必将提升各地城市形象,促进经济发展。

二、2006年展协的主要工作。

(一)抢抓机遇,上、下互动,竭力为山东会展业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

由于会展业的发展涉及到政府的多个职能部门,政府的方针、政策,宏观规划和微观调控都与会展业的发展息息相关。所以,展协时刻将向政府呼吁会展经济的重要性,以获取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为己任。从年初省委研究室来贸促会调研工作时就积极建议通过发展会展业来带动我省服务业的全面发展,到年中主动邀请省发改委来展协调研作,再到年底组织重点会展企业认真学习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认真分析形势,用足用好政策,共同形成了关于在我省服务业引导资金中设立“山东省会展业发展基金”的报告等等,这些都是旨在通过政府的高度关注以及配套政策的实施,从而促进和加快我省会展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二)紧紧团结和依靠会员企业,优化配置资源,将贸促会的品牌项目作大作强。

协会充分发挥主管单位山东省贸促会的品牌优势,组织会员企业积极承揽重大展会项目。如从2005年9月的海峡两岸制造业博览会开始,就有针对性地进行会员企业间地合作尝试,到2006年3月的中日韩产业交流会,可以说是展协会员资源整合的杰作。共有十五家以上的会员企业承担了产业交流会从前期的策划、宣传、网站、印刷到中期的招展、招商直至后期的摊位搭建、展品运输、现场服务等诸多环节。大家齐心协力,各司其责,终于圆满完成了在我省世界级的、重大展会项目,赢得了中外同行和参展商、专业观众的一致好评。在这些重大活动中,展协为会员企业的参与搭建了平台,使企业在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大大开阔了眼界,锻炼了队伍。

(三)学习借鉴中外协会运作的先进模式,将会员工作纳入系统化管理,大胆在会员结构上进行调整,增强协会的凝聚力和活力。

2006年展协共发展会员14家。截止到2006年底,山东省会展业协会共有会员80家,按会员业务性质划分:场地商会员12家,占15%;组展商会员40家,占50%;服务商会员28家,占35%。按会员地域划分:济南34家,占42.5%;青岛20家,占25%;烟台4家,占5%;威海2家,占2.5%;其他13市共有20家,占25%。与此同时,在会员的管理中,我们根据行业特点,做了如下的调整:

1、增设了个人会员。为鼓励更多地行业优秀人员加入到我们的协会,明年我们还将按不同的年龄段、同一级职务者等标准进行管理和服务,为行业内的优秀人士提供交流和提高的平台。

2、增设了三个专业委员会。将会员按业务性质划分为:组织者专业委员会、场馆专业委员会和服务商专业委员会。分别由副理事长任相应专业委员会的主任。

3、增设了副理事长单位和副理事长职位。

以上这些改革目的在于调动我们的会员共同经营我们自己的协会,真正把协会办成会员企业的娘家。

(四)呼吁有条件的城市大力发展会展经济,并主动为他们献言献策。

随着会展经济强大拉动功能的凸显,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重视会展业的发展。展协根据不同城市的特点,协助合理定位不同城市会展业的发展规划。如针对已有较好基础的青岛市,我们同《青岛日报》合办了10期关于世界会展名都发展会展经济的成功经验;对于会展业尚在起始阶段的菏泽,我们利用今年林交会期间应市政府的邀请组织了行业代表团一行30多人,现场召开了建设物流基地暨菏泽发展会展业研讨会;对于刚建成一流展馆的烟台,我们主动策划会展项目,积极参与当地会展业的发展。

项目难以突破“国际化”这一现实问题,展协紧紧依靠贸促会这个品牌优势,积极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1、积极迎合国际知名展览公司开拓中国二级会展市场的需求,主动汇编山东优势产业的专业化展会项目,统一包装,有针对性地向外推荐。目前,已向英国的蒙特玛利展览集团、德国的科隆展览公司和慕尼黑展览公司等世界上知名的会展企业提供拟合作项目近20个。

2、借助不同渠道、利用各种机会,加大我省现有展会项目的宣传力度。如2006年初,我们就按照中国贸促会的统一要求,将我省的重点展会项目编入《2007中国展览会和博览会》一书中,该书将借助于总会的17个境外代表处和国外使领馆、商协会等平台被广为宣传推广,并已成为境外组织和企业到中国参展的工具书。此外,展协还利用网上链接、境外参展、出访、接待来访等诸多渠道,加大对现有成熟会展项目的宣传。

3、与国外对口组织的同质展会采用互为组展代理、互换摊位、互动宣传等方式进行重点合作。

2006年,我们分别在机械五金、家具和食品等领域尝试性地同韩国釜山机械同业组合、韩国家具同业组合和台湾贸协进行了密切地合作,收到了一定地效果和经验。

(六)将“服务意识”贯穿于整个展协工作,落实在具体业务中。

展协工作紧紧围绕服务政府、服务会员企业这个中心。2006年5月我们将展协网站改版,大大提高了网站的实用功能,网站的信息量比去年提高了50%,力争成为山东会展界的门户网。同时,我们还加大了同业界的信息交流工作,将更多质量高的行业信息通过电子版的《会展经纬》及时传递给会员,2006年共编发《会展经纬》12期,信息达到150条。

此外,为整体宣传推介山东会展资源,我们还统一组织会员企业参加了今年在上海举办的中国会展经济论坛和展中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2007年展协工作安排。

同志们,随着亚洲经济的迅速崛起,全球会展业焦点转向亚洲,这将为中国会展业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中国会展业将会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省委、省政府对会展业的大力支持给了我们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2007年我们站在新的起点上,一定要抢抓机遇,紧紧依托优势产业,大力发展专业化、国际化、市场化、规模化的展会,营造法制化、规范化的行业环境,为山东会展业的又好又快发展、产业化的形成做出应有的贡献。山东省会展业协会将利用各种有利资源,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本着对行业负责、对政府负责、对社会负责的原则为会展业界的各位同仁做好服务工作。2007年,山东省会展业协会将进一步强化创新意识和责任意识,按照“一个转变,两个加强,三个突破”的工作思路开展好协会工作。

1.一个转变,即转变工作作风。2007年我们要把求真务实的要求落实到协会工作的各个环节,一心一意促发展,集中精力抓落实,重实干、办实事、求实效,力戒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要脚踏实地的为山东会展业的发展做好服务工作。会展业协会要在原来的基础上,充实工作人员,以促进行业健康发展为基础,以为协会会员服务为中心,为政府决策献言献计为己任,当好行业发展的助推器、会员企业的贴心人、政府决策的好参谋。

首先,当好桥梁和纽带,为政府与企业之间架起沟通的绿色通道。今年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一系列发展会展业的政策,这些政策的落实,以及及时反应会展企业的要求,都需要协会从中穿针引线,我们将积极做好各项服务工作。协会已经向政府有关部门行文争取设立山东会展业发展引导资金,培育和扶持我省品牌展会,做大做强我省的会展业。以增加我省会展业在全国会展业中的比重,提高我省会展业的综合竞争力。

其次,山东省会展业协会将充分依靠贸促会这个平台,为我省重要展会提供主办支持,凡在年会上被评为市场化运作的十大品牌展会,贸促会将作为主办单位给予支持。对一些重要展会及成长最快的展会,如需政府其他部门或单位作为主办单位进行支持,贸促会将尽力做好协调服务工作。对境外有意向落户山东或和山东合作的展会,贸促会将充分发挥民间外交大使的作用,积极为各会员单位作好嫁接服务工作。再次,我们将利用现有优势,加强培训工作。山东会展业协会将向政府申请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行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和推广持证上岗工作。春节以后,我们就将着手开始第一期培训讲座。最后,就是统一宣传工作,展协将利用自己的优势以及贸促会的渠道对协会的会员单位及有关重要展会进行统一宣传,扩大山东会展业的知名度,树立山东会展品牌。

2、两个加强,即加强行业管理工作,加强行业统计工作。

我们已于近日修改了山东省会展业协会会员管理办法,并征求了部分单位意见。这次会议通过以后,将颁布实施。

在加强行业管理方面,协会将按照有关章程及相关法律法规在行业内倡导行业自律为主。但是对于那些不遵守法律法规、协会章程和市场竞争的游戏规则、不尊重别人成果的现象,协会将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维护被侵害者的合法权利和利益,保证行业的正常秩序和行业的和谐健康发展。

在加强统计工作方面,为了使我省会展业建立一个准确的数据系统,正确反映我省会展业的发展状况以及对相关行业的拉动作用,为省委省政府制定会展业的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也为了进一步争取省委省政府对会展业的支持,展协将重点加强这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在协会内部建立一套统计系统,在此,我也感谢参会的各位代表在统计工作上给予协会的大力支持,并衷心希望各位一如既往的支持这项工作。我们已经和北京洽谈联系引进展会统计门禁系统,此外,我们还将联合省统计局共同做好这项工作。

3、三个突破,即2007年山东省会展业要实现品牌建设上有突破,引进来有突破,展协经营工作上有突破。

首先,根据目前山东省会展业发展的现状,山东做的较好的一些展会还大都局限于山东省这一区域概念,一些比较有生命力的展会已面临升级的问题,突破山东已经成为山东当前部分生命力旺盛的展会的强烈需求。山东省会展业协会将积极协助我们会展企业的展会实现升级,为会员企业的做大做强牵线搭桥,整合各方面资源,力争实现好的展会突破山东,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山东的展馆管理经过几年的努力,也探索出了一套较好的管理模式,为山东的会展管理输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山东省会展业协会将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协助好的展馆管理走出山东,走向全国。山东省会展业协会将选择1-2个优秀展会项目,争取在2007年这两个展会实现突破,由区域展会升级为国家级展会。

其次,为了提高山东会展业的综合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展协将充分发挥自身的条件和优势,积极和国际上的展览业组织进行接洽沟通,争取引进1-2个国际品牌展会落户山东,或者引进有实力的国际展览集团和我们的会员单位合作成立合资公司。

再次,至今为止,展协经费来源上还属政府拨款,随着今明两年事业单位改革步伐的加快,山东会展业协会势必要实行市场化动作,走向专业化的道路。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也为了更好的为会员单位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展协今年将进行改革试运行,完善财务监督制度和审计制度,实行市场化和专业化运作,按照先政府后企业的服务方式,以为政府编制会展业中长期规划和承接政府有关会展业的课题为主要经费来源,以收取有关培训等服务费用和适量会费为补充,保证协会收支平衡和正常工作运转。

女士们,先生们:2006年已经过去,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任务繁重,时不我待,让我们携起手来,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实现新突破,再攀新高峰,为山东省会展事业的发展而努力奋斗!

新的一年即将开始,在此,我谨代表山东省会展业协会祝各位身体健康,万事如意,2007年再创佳绩!

谢谢大家!

相关范文推荐

    最新写申请书的信纸(通用14篇)

    学生可以通过助学金申请书向相关单位展现自己的学术优秀和对未来发展的执着追求。通过阅读这些范文,我们可以掌握一些写申请书的技巧和方法。您好!首先感谢您对我的信任和

    实用初一数学教学计划苏教版(模板20篇)

    通过执行学习计划,我们可以逐步达成长期的学习目标,获得更多的学习成果和成就感。阅读这些范文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规划计划的重要性和实施的关键因素。3.解决问题方面。(

    热门审计学感悟心得大全(13篇)

    培训心得的撰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发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同时也能够为他人传递经验和知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培训心得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审计学生实训心得体会

    热门跨境电商协议书范文(16篇)

    面对这座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城市,我感到无比荣幸和充满责任。在写发言稿时,需要注意适当控制篇幅,以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演讲。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实用的发言稿模板,供

    实用村委申请修路申请书大全(13篇)

    申请人在写奖学金申请书时,需要准确把握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以及对所申请奖学金的需求和意义。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贫困申请书范文,希望能够为大家在撰写时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热门扶贫工作队驻村工作日志(案例17篇)

    为扎实深入开展201x年度扶贫工作,确保我局全面完成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确保结对帮扶干部、第一书记、驻村工作组成员认真履职,特制定扶贫工作方案如下。

    热门宣传委员工作报告(汇总16篇)

    在写报告时,我们还需要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度,以确保信息的传达清晰有效。这些报告范文涵盖了各个领域和行业的研究成果和案例分析,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最新国土工作汇报材料(模板13篇)

    环保宣传语通过语言的力量,深入人心,激发公众对环保的热情和行动。在撰写环保宣传语时,应该注重利用感染力强的语言和形象,引发读者共鸣。一起来欣赏这些生动有趣的环保

    最新火电厂培训心得体会(通用18篇)

    军训心得是对参加军事训练后所获得经验和感悟的总结和归纳,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实习心得范文8:《实习中的工作技巧与方法总结》第一段:介绍火电

    实用抗战救亡心得体会(模板14篇)

    工作心得是每个职场人士必备的写作技能,通过写心得,我们能够更好地展现自己的职业魅力和能力。下面是一些来自不同岗位和行业的工作心得范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