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采风课程报告 苏杭采风心得体会(大全8篇)

时间:2023-10-05 作者:文锋2023年采风课程报告 苏杭采风心得体会(大全8篇)

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多数报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发生后撰写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报告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最新报告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采风课程报告篇一

江南水乡,素有“天堂”之称。而苏杭更是这片净土中一颗灿烂的明珠,蕴含着无数的人文之美和自然风光。自古以来,诗人墨客爱不释手地写下了这里的韵味与精髓。如今,苏杭依然能引得无数游人前来,探寻那份江南禅意之美。近期,我也有幸到苏杭采风,一探究竟。在这里,我领略到了许多独特的美景,也体验到了江南人的淳朴友善。在此,我想分享一下我的采风心得体会。

第二段:景点

苏杭地区,有着许多知名景点,如观前街、拙政园等。这些地方无一不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沉淀,让人不禁感慨前人的辛劳与智慧。在观前街,我紧紧握着手中的相机,拍摄着道路两旁的店铺,石桥铺、红楼等各种建筑,在采风之旅中留下美好的回忆。在拙政园中,我回味着各种庭园景观,借景远眺狮子林,氤氲的烟雨让我不禁情不自禁地感叹自然、人文的巨大魅力。

第三段:美食

江南小吃无比丰富,大家听到的名字也常常耳熟能详,如小笼包、松鼠鱼、西湖醋鱼等等。在采风中,我也没有忘记品尝这里的美食。尤其是那份可口的小笼包,鲜美的馅料,鲜汁十足,足以让我一直念念不忘。苏杭的美食,不仅体现出了江南的生活情趣,更表现出了江南人所钟爱的优雅小清新。

第四段:文化

苏杭,是中华文化的宝库,包含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一点一滴。不仅有着“诗画之乡”的美誉,还有着历经时光沉淀的石头城、郑和船等文化遗产,使它成为文化与人文艺术的重要发源地。在苏杭,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深深感悟到了中华文化带给我的自豪和荣耀。

第五段:总结

在苏杭的采风之中,我意识到江南旅游的美好不仅仅是一部分“画中游”风景,更在于仙气横生的中华文化,精美可口的江南小吃以及淳朴友善的江南人。我深深感受到,身临其境的感受才是最真实最智慧的游览体验。此次苏杭采风之旅让我流连忘返,也让我更为热爱这片美好的土地。

采风课程报告篇二

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我们到了苏州后,在的士上,司机跟我们说:"现在已经不是天堂了。"可是我坚信它会是个天堂。

到了苏州阴雨绵绵,很有江南水乡的味道,我们去了拙政园。有人说拙政园是苏州四大名园之首,是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被誉为“中国园林之母”,初为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元朝时为大弘(宏)寺。住宅是典型的苏州民居,现布置为园林博物馆展厅。拙政园中现有的建筑,大多是清咸丰九年(公元18年)拙政园成为太平天国忠王府花园时重建,至清末形成东、中、西三个相对独立的小园。从拙政园中园的建筑物名来看,大都与荷花有关。王献臣之所以要如此大力宣扬荷花,主要是为了表达他孤高不群的清高品格。中部景区还有微观楼、玉兰堂、见山楼等建筑以及精巧的园中之园——枇杷园。布局以水池为中心,亭台楼榭皆临水而建,有的亭榭则直出水中,具有江南水乡的特色。池水面积占全园面积的3/5。池广树茂,景色自然,临水布置了形体不一、高低错落的建筑,主次分明。总的格局仍保持明代园林浑厚、质朴、疏朗的艺术风格。以荷香喻人品的“远香堂”为中部拙政园主景区的主体建筑,位于水池南岸,隔池与东西两山岛相望,池水清澈广阔,遍植荷花,山岛上林荫匝地,水岸藤萝粉披,两山溪谷间架有小桥,山岛上各建一亭,西为“雪香云蔚亭”,东为“待霜亭”,四季景色因时而异。远香堂之西的“倚玉轩”与其西船舫形的“香洲”遥遥相对,两者与其北面的“荷风四面亭”成三足鼎立之势,都可随势赏荷。倚玉轩之西有一曲水湾深入南部居宅,这里有三间水阁“小沧浪”,它以北面的廊桥“小飞虹”分隔空间,构成一个幽静的水院。

拙政园的建筑还有澄观楼、浮翠阁、玲珑馆和十八曼陀罗花馆等。拙政园的布局疏密自然,其特点是以水为主,水面广阔,景色平淡天真、疏朗自然。它以池水为中心,楼阁轩榭建在池的周围,其间有漏窗、回廊相连,园内的山石、古木、绿竹、花卉,构成了一幅幽远宁静的画面,代表了明代园林建筑风格。拙政园形成的湖、池、涧等不同的景区,把风景诗、山水画的意境和自然环境的实境再现于园中,富有诗情画意。淼淼池水以闲适、旷远、雅逸和平静氛围见长,曲岸湾头,来去无尽的流水,蜿蜒曲折、深容藏幽而引人入胜;通过平桥小径为其脉络,长廊逶迤填虚空,岛屿山石映其左右,使貌若松散的园林建筑各具神韵。整个园林建筑仿佛浮于水面,加上木映花承,在不同境界中产生不同的艺术情趣,如春日繁花丽日,夏日蕉廊,秋日红蓼芦塘,冬日梅影雪月,无不四时宜人,创造出处处有情,面面生诗,含蓄曲折,余味无尽,不愧为江南园林的典型代表。拙政园,这一大观园式的古典豪华园林,以其布局的山岛、竹坞、松岗、曲水之趣,被胜誉为“天下园林之母”。

拙政园,这一大观园式的古典豪华园林,以其布局的山岛、竹坞、松岗、曲水之趣,被胜誉为“天下园林之母”。因地制宜,以水见长。疏朗典雅,天然野趣。庭院错落,曲折变化。园林景观,花木为胜。

对于园林的游览可能各人有不同的观点了,我问过一个人他说拙政园,一个小时就可以出来了,当时还半信半疑的,呵呵去了以后,彻底不信了,逛园林,讲究的是心境,对山水,对人文的一种欣赏,不是男生逛商场,一个商场不要10分钟就可以逛完。我觉得园林其实可以很好品味的,感觉很不错。

采风课程报告篇三

这天我们个个打扮了一番以休闲的一面出现在聚中点,思想汇报范文在人力资源部总监的带领下我们上了旅游车,天气特好,同事嘻嘻哈哈说个不停,交流着喜悦的心情。

一个小时的车程似乎也随着我们幸福的心情很快到达了我们的所要采风的地方“千佛洞”。它主要有“千佛洞”、“莲花观”和“文圣阁”三处主要的景点,我们跟随着导游进入“千佛洞”,洞穴里采用土雕的特殊技法,雕刻着神态各异的释迦牟尼佛、菩萨、罗汉和各派祖师等,全是用黄土雕制。洞穴设计独特,雕塑的特别逼真,很值得观赏同时也能了解到小部分成语的来龙去脉。

随后我们去了“文圣阁”里面雕塑着华夏五千年在不同领域中涌现出的百余位杰出的人物,其中有文学家、书法家、数学家、天文学家、地理学家等,他们勤于学习以惊人的毅力为中国乃至世界贡献了毕生的精力和才智,让人真的很敬佩和自豪。

最后又去了“莲花观”同样里面也塑造了我国开天辟地的经典神话故事和传奇的远古人物,内外八卦图式布局极具高超的艺术,以其厚重的文化内涵和深远的启教作用,让我们在这次采风中了解到更多的历史任务及其他们的故事。

在这个地方又有双龙洞、莲花台等其他景观的陪衬,还能吃上农家饭,真是美极了!

通过这次旅游采风,不但增加了见识、还能了解了更多的历史知识,这次旅游采风是我们努力的结果,我们以后更要把“万狮情”店刊越办越好。

采风课程报告篇四

我爱拍摄啦!拍宣传照时,看着镜头做归于自己风格的笑脸,心里却梦想假如我是那位拍摄师那该有多好,心思藏着许多拍摄的技巧、办法,把每一个人拍的天然、生动,又有自己的滋味,我真的好羡慕!平常到各地玩耍时,总是会看到那令人惊叹连连得美景,不管是夜空中那一颗颗闪耀的小星星,仍是日落时那光线及颜色的浪漫气氛,都让我不由得的。拿起相机,一拍再拍爱不释手想把全部都拍下来,只不过……我拍的不行完美,还需要多多操练再加油!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期望,至于我呢?当然也有呀!拍下全部事物最天然的一面,就是我的期望“专业拍摄师”。

时刻不断在消逝,天然傍边底子没有永久的事物,就像相片中看起来相同的海面,其实每一秒都不同,对我来说相机是纪录永久的瞬间,而相片是纪录瞬间的感动。

看着一张张的相片,脑际显现了许多的回想,回味起我和朋友,同学们出去玩时,放下全部、高枕无忧的高兴韶光;回味起我和家人团圆时,我们脸上挂上的温暖笑脸,让我感觉到无比温馨;也让我回味到那一次一次的阅历,尽管累到让我掉泪,尽管遇到许多波折、失利,但全部值得,我不抛弃!

总而言之,我爱上拍摄了啦!横竖不管是巨大的期望,仍是普通的期望,我信任只需不遗余力去寻求自己想要的,必定会有所收成的。“尽力纷歧定会成功,可是不尽力必定不成功。”期望我的期望能够快快完成,就凭着这句话吧!加油!

采风课程报告篇五

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他们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吸引了我对苗族的进一步了解和采风。在我前往苗族聚居地的旅途中,我充满了期待。通过与苗族人民的交流和观察,我深刻地体会到了苗族的独特之处,也对他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第二段:苗族的独特文化

苗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他们的文化传统深深地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在苗族的聚居地,我亲眼目睹了许多传统文化活动,如苗族花儿歌、苗族舞蹈等。这些活动充满了民族特色,展现了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我参与了一次苗族花儿歌比赛,目睹了参赛选手们的激情和自信。他们用独具特色的歌儿和舞蹈,展示了苗族人民的才艺和自豪感。

第三段:苗族的生活方式

苗族的生活方式也与其他民族有所不同。他们生活在山区,依靠农田和山林为生。我在苗族村寨中看到了苗族人民勤劳的身影,他们辛勤耕作,努力维持生活的艰辛。在苗族人民的家里,我看到了他们的食物和生活用品,这些无一不体现了苗族的民族特色。苗族人民对大自然的依赖和崇拜也让我深受触动,他们对山林、河流和动植物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将其视为生活的一部分。

第四段:苗族的民俗节庆

苗族有着丰富多样的民俗节庆活动,其中最有名的是苗族的“龙船节”。这个节日是苗族人民庆祝丰收和祈福的重要活动,也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龙船节中,苗族人民身着传统服饰,载歌载舞,舞动着他们的龙船,沿着河流巡游。这个活动不仅吸引了苗族人民,还吸引了大量的游客。通过参与和观察,我深刻地领悟到了苗族人民的热情和喜庆,也深受苗族传统文化的影响。

第五段:对苗族的思考

通过这次苗族采风,我对苗族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苗族以其独特而美丽的文化特色吸引着人们的目光,成为我无法忘怀的一部分。我也深感自己身为中国人应该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推广负有责任,要为保护和传承苗族的宝贵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此外,我还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苗族,欣赏他们的独特魅力,为推动中国的多元文化发展贡献力量。

总结:

通过苗族的采风体验,我对苗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苗族的独特文化和生活方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将继续关注和推广苗族文化,为保护中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欣赏苗族的独特魅力。

采风课程报告篇六

西部地区是中国最大的一个地区,历史文化悠久,自然资源富饶,各个省份之间也有很大的差异,因此西部旅游的魅力不容忽视。我此次西部采风行程,前往了四川、甘肃、新疆、青海、云南等省份,真正地了解了西部旅游的真实面貌,感悟良多,特撰写本篇文章,与读者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自然风光

西部地区自然风光十分壮观,其中以新疆的天山、胡杨林、哈密瓜、伊犁、喀纳斯湖等一系列景点最为有名。这些地方都具有独特的自然美景,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外,青海的可可西里湖、四川的稻城亚丁景区等著名景点都是每个摄影爱好者的必去之地。在自然风光之中,我们能够看到人未曾破坏的原始美,感受到大自然的巨大力量,也领会了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

第三段:民族文化

西部地区的民族文化十分多元化,带有浓厚的历史氛围和民族色彩。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表现。纵观西部各省份,最能代表民族文化的要属青海和新疆。青海作为西藏文化与中国汉文化的文明交汇之地,汇聚了藏族、回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土族、撒拉族等多个少数民族。而新疆地区多民族聚居,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柯尔克孜、蒙古、塔吉克等民族丰富多彩。 我们通过走访民族村寨、参观博物馆、品尝美食等更深入了解民族文化,了解他们的传统价值、习俗、艺术等方面。

第四段:历史遗迹

西部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存在着很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和遗迹。成都有武侯祠、锦里、金沙遗址,甘肃有莫高窟、鸣沙山、嘉峪关等古迹,新疆有吐鲁番古城、敦煌石窟、千佛洞、麦积山石窟等。这些遗迹记录着历史,也象征着文明和文化的发展。通过这些遗迹,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文化传承和保护的重要性,也了解到我国历史的博大精深。

第五段:总结

此次西部采风行程,虽然走过千里,但我在风景秀丽、历史悠久、民族文化、人文景观五个方面都有了很大收获。未来,我们要继续关注和学习西部地区的旅游文化,向世人展示真实的西部面貌,推动西部旅游区的发展和繁荣。而对于旅游者来说,就是拓宽自己的视野,深入了解不同的文化和习俗,体验不一样的人生。

采风课程报告篇七

西湖是中国杭州市一处风景秀丽的自然湖泊,是中国传统园林文化和文学艺术中最重要的题材之一。自唐朝以来,西湖就成为文人墨客和皇室贵族的旅游胜地,被誉为“天下江南第一名胜”。古时候曾经有很多有关于西湖的传说和故事,如白蛇传、牛郎织女等,这些传说为西湖增加了很多神秘色彩和浪漫色彩。今天,西湖已经成为中国南方的著名旅游景区和世界文化遗产,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感受其美丽、神秘、静谧和神奇。

段落二:描述西湖的自然景色和文化遗迹

西湖景区占地面积约5.6平方公里,湖水面积14.39平方公里,湖水最深处为5米,湖周五环,湖岸线长约15公里。西湖四周绿树成荫、松柏参天,湖中一汪碧水与周围青山、翠岛、白堤、古船、亭台、楼阁相映成趣。在西湖畔还有一些历史和文化遗迹,如岳飞庙、沈园、雷峰塔、花港观鱼等,这些古迹见证了西湖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段落三:体会西湖的人文背景和诗意

西湖曾经是众多文人墨客、诗人和画家最钟爱的地方之一,他们在西湖畔赞叹自然之美、歌颂爱情之悼、慨叹人生之短。他们的诗歌、散文和画作中,留下了许多关于西湖的千古佳话和传说。当你行走在西湖畔,你总会不自觉地被这些佳话和传说所吸引,你会被这些故事所感染、所折服,你会不由自主地沉迷于这片美丽的水乡之中。

段落四:探究西湖的人文背景和历史建筑

西湖的文化之美是不断在变化和升华的,每代人都会对它进行一定的诠释和创造。比如,“龙井茶”、“西子红丝”、“龙井虾仁”等美食,成为了杭州的特色代表;而丰富多彩的京杭大运河文化、钱江潮文化、丝绸之路文化等,也与西湖紧密相连。作为杭州城市的象征,西湖以其独特的人文背景和历史建筑,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欣赏文化之美、历史之韵。

段落五:总结主题,谈论个人体验和感受

在采风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西湖的独特魅力和神秘之处。无论是湖水的深浅,还是山峰的高低,都让我感受到了自然美的无穷魅力。在西湖畔漫步,让我感受到了中国古老文化和文学艺术中的精髓和感悟。我深深感受到,西湖这片美丽的水乡,早已成为了中外游客旅游观光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它已经在世界上建立起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新形象,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面旗帜。

采风课程报告篇八

采风地点:杭州

考察对象:西湖,乌镇

正文:

20xx年10月13日——21日

经历拉火车一夜的颠簸,我终于踏上这片如诗如画的江南土地——杭州,这座素有“人间天堂”美誉的城市。清新的空气,精致的城市布局,星罗棋布的街心公园,人们安逸闲适的神情,铅华淡去,浮躁尽无,这些无一不让我为之心动。坐车的劳累抑郁之情一扫而空,带着清爽的心情,我游览这座夕年“暖风熏的游人醉,只把杭州当汴州”的美丽城市,通过细心的体味,感悟,对比以前学过的知识和资料,我有拉一些自己新的见识,现通过几个角度,对西湖境貌总结如下:

一、从自然地理气候角度看西湖环艺

旧西湖位于杭州市中心,古称武林水、钱塘湖、西子湖,宋代始称西湖。而今,西湖水域面积扩展为约7平方公里,三面云山环绕,东部紧临历史文化名城杭州,形成以秀美为极致的湖泊型风景名胜区。

从地理上看,西湖有天目山余脉和钱塘江的山川作为依托,形成三面环山,中涵碧水的湖泊地貌。山不高而层峦叠翠,水不广而平湖如镜。湖外有山,山外有江,江湖相映,山川并秀。山水比例尺度恰到好处,给人以自然亲切秀逸清雅的美感。湖区附近建筑充分尊重自然地势的起伏陡缓,因地制宜,或在湖傍筑一水榭(平湖秋月),或在峭壁之侧做半亭之景(六一泉),或在悬崖之畔做吊脚楼(四照阁),建筑与自然气韵相互渗透,色彩调和,淡雅,最大可能的融入拉周围环境中,体现出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统一。

从气候上看,西湖十景"中由气候和天气形成的美景,春有"柳浪闻莺";夏有"曲院风荷";秋有"平湖秋月";冬有"断桥残雪"。晨有"苏堤春晓";晚有"雷峰夕照"。古人称西湖"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各有各的彩图,各有各的意趣。这些美景无一不与杭州地区的气候环境有着直接关系,气候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这几处景观的观赏性和观赏价值。

总的来说,一个好的景致设计,地理和气候变化的因素是需要我以后注意考虑和学习利用的。

二、从人文历史文化角度看西湖环艺

杭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而西湖更是历代文人骚客的挥毫泼墨的聚集地中的明珠。“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千年的积淀使得她比其他地方拥有更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西湖区附近的园林建筑则充分的把这深厚文化底蕴从另一个侧面表现了出来。

该地区的园林建筑,多如淡雅的山水画,建筑精致,布局以自然和谐为基调,尽可能的利用到周围的环境,并容入其中,建筑色彩色调明快,处处透着一股唐诗宋词般的意境美,悠远而深刻。例如:十景之一的“柳浪闻莺’,这里循湖岸行,铺岸如茵,泉池碧澄,小桥流水,隐约不时传来清脆悦耳的莺啼,这莺啼点出了静中闻声的绝好意境。又有万树柳丝倒挂轻垂,犹如一道绿色的帐幔,再加上“晴波淡淡树冥冥,乱掷金梭万缕青”的点景之作,意境不可不谓之清幽也。又如“天上月一轮,湖中影成三”素有“小瀛州”之称的“三潭印月”,通过运用亭、榭、桥、石、廊等园林建筑,组成重重层次,构成富有变化的景区。虽然湖中有湖,但不感觉水多,陆地虽狭,却处处引人入胜,特别是当游人踏着那九转三回三十个弯的九曲桥,来到碑亭和“我心相印”亭时,景色变化其妙无穷。从曲桥的湖面望去,那亭亭玉立的三塔正好在“心心相印”亭的两旁和中间圆洞门的框景之中,如是在中秋赏月,那皓月中天,塔内灯光、月色、湖波、塔影,相映成趣,诗情画意,尽蕴育其中。

三、从建筑风格上和环艺设计角度看

该地区环艺设计效法自然而又高于自然。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极富诗情画意,具有典型的江南园林建筑风格,极力创造体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统一。在具体造园的手法上,如为了创造美好的园林意境,造园中很注意引注泉流,或为池沼,或为微缩的飞瀑。临水又置以亭、榭等,注意划分景区和空间,在大范围内组织小庭院,并力求建筑的造型、大小、层次、虚实、色彩并与石态、山形、树种、水体等配合默契,融为一体,具有曲折、得宜、描景、变化等特点,构思新颖奇特。整体建筑风格上不同于北方的厚重粗旷豪迈和严格等级制度下规整的结构布局,该区建筑布局灵活多变,以自然天道和谐为主,婉约精致而园景很少重复。

典型的如郭庄:园内临流建阁,有船坞、假山,高低错落有秩。同时该园还大量吸收苏州园林的建园手法和绍兴景致的特色(如园中两个池塘,一个是自然形态,湖石堆砌,池畔曲廊,宛若苏州园林;另外一个是石板砌成的方池,显是绍兴风格。)灵活而深富意境之美。

步入郭庄,先见“静必居”,后入“一镜天开”。前为宅园部分,是当年主人居家会客处。后为园林部分,是以水为主题的精致花园,也是郭庄特色集中体现的部分。进门经复廊几经周折到正厅,上悬以匾额“香雪分春”。后堂旧有的一幅楹联重新制作后挂在庭前:“红杏领春风,愿不速客来醉千日;绿杨足烟水,在小新堤上第三桥”。顿时把人引入了高雅的意境。这是一座颇具浙江民居特色的四合院,左右厢房和后堂构成一小院,院中清一色的石板铺装,中间是一个用石板栏杆围成的方池,池中涓涓细流不断,形成江南居民特有的恬静气氛。园中的曲廊、池阁、后山、石桥形成了一幅精致的景色。湖畔的“乘风邀月”轩,敞室临湖,正对六桥烟柳,览尽湖光山色。晴日月夜,确有乘风邀月之妙趣。还有假山上的“赏心悦目”亭,居高临下,四周湖山秀色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中秋月夜,若能在亭中吟饮赏月,那真可谓神仙之乐。还有相邻的一处佳景是二层楼的“景苏阁”,原是绣楼,面临苏堤压堤桥,背后有宁静雅致的花园,此处也是庭园的主体建筑,楼下曾是主人下棋弹琴场所,楼上陈列着文房四宝,是当年主人咏诗作画的地方。矮墙月门前分别题曰:“枕湖”、“摩月”。站在月门里透视,可见葛岭等倩影,如摄入画中一般,倍添人们游园的兴致。跨出月门,便是船坞,不由引人下船,去畅游西湖美景。

在现代代城市发展中,该区极注意开发,利用原有的自然美景,逢石留景,见树当荫,依山就势,按坡筑庭等因地制宜的造园,又新建立出一系列典型如“新西湖十景”。使的整个城市呈现出建筑,人文,自然和谐统一的风貌。

如何能把天人和一的建筑思想和以人为本的居家环境要求容入到设计理念当中,杭州之行给我深深上拉一课。

20xx年10月22日——27日

如果说杭州之行园林让我感受到的是精致细腻的贵族气息,那么无疑乌镇带给我的就是如小家碧玉般的温婉淳朴和自然。那是一份江南水乡所独有的宁静致远。

小桥,流水,人家”是乌镇的真实写照。全镇以河成街,桥街相连,依河筑屋,深宅大院,重脊高檐,河埠廊坊,过街骑楼,穿竹石栏,临河水阁,古色古香,水镇一体,呈现出一派古朴、明洁,幽静的韵味。

从格局上来说,河网在乌镇内和主干道重合,连桥成路,流水行船,作成亦路亦水的形式。水网体系联结京杭运河、太湖和乌镇的池塘、水井,理想的解决了农作、饮用、排水、观赏、运输等水问题。

在乌镇很少见常因风水而设的斜门左道,为避免气冲而立的屏墙、照壁和当路放置的“泰山石敢当”等符镇,而是多轴线明确、卑尊有序的各式住宅。据导游介绍,这是因为当地深受儒家文化和吴越文化的影响所导致的。

从特色建筑上看,乌镇与众不同的是沿河的民居有一部分延伸至河面,下面用木桩或石柱打在河床中,上架横梁,搁上木板,当地人称“水阁”,这是乌镇所特有的风貌。水阁三面有窗,凭窗可观市河风光。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水阁是乌镇的灵气所在,虽然它没有奢华,难比高楼。但有了水阁,乌镇的人与水更为亲密;有了水阁,乌镇的风貌更有韵味;有了水阁,乌镇的气质更为悠雅;有了水阁,乌镇的历史添了一份委婉。水阁是乌镇的独创,也是乌镇的魅力所在。

桥是江南水乡古镇不可或缺的因素。而乌镇也不例外。据说乌镇历史上桥梁最多时有120多座,真正是“百步一桥”,而现在仍然有30多座。

我只有幸游览拉西栅的通济桥、仁济桥,中市,东栅的应家桥、太平桥、仁寿桥、永安桥、逢源双桥,南栅的福兴桥,浮澜桥和北栅的梯云桥,利济桥。有些桥上还刻有古人的题词(如通济桥:“寒树烟中,尽乌戌六朝旧地;夕阳帆外,是吴兴几点远山。”“通云门开数万家西环浙水;题桥人至三千里北望燕京。”)深含历史文化的韵味,显得古朴沧桑。正是这些桥把小镇各个部分联系起来,使整个小镇呈现出“小桥,流水,人家”的风貌,使得动静结合把人与自然紧密联系在拉一起。

乌镇的石板小巷自然而然的融入在水与桥的山水画中,浑然天成。微湿的青板石路让人不由联想到雨打芭蕉,在烟雨朦胧的水乡尽头会不会有一个有着丁香一样芬芳的美丽姑娘,带着淡淡的忧愁在等着归人,如梦如幻。而现在依然在小巷居住的人们所带来的生活气息,又让人感觉亲切温暖。巷深而不失意境,在很多古镇中很难得。

从美学的角度来看整个乌镇:

形式上,均衡的整齐美。一块块砖叠垒的墙,一条条石板铺成的路,街边的一间间店铺,河边的一间间小屋,它们平行相连或保持一定距离,表现出自然状态下的整齐美。装饰纹样上多采取二方连续的纹样,伴着蜿蜒曲折的街道,错落有致的老房子,给人一种运动的秩序美感。

艺术上,美感来源于她的客观形式美,色调的同一性,黛瓦粉墙,黑白二色。以灰色为主基调,色彩的明度不高,和谐淡雅,建筑安排变化而统一。

环境氛围上,宁静感是古镇美的另一个方面。古镇的氛围是非常闲适的,所有活动都是自主的,与现代都市的竞争压抑形成鲜明的对比,漫步在宁静的石板巷,倾听脚步在另一小巷上的回音笃笃,可以得到心理上的放松和解脱。

背景文化上,历史厚重感。她的布局、建筑空间形式是千百年来人们生活逐步形成的,背后映射着历史沧桑感。每一块石头、每一块砖都记载无数被遗忘的故事,凝聚了古代东方文化。

总的来说,乌镇之美在于她因地制宜的格局和独具江南韵味的建筑,吴山越水赋予她容颜,勤劳的人民赋予她灵气,让人身处其中不由感到天人和一,上善若水。

结尾语:

这次采风考察总体来说收获是丰富的,不仅更加清晰的了解拉江南水乡文化对建筑风格的影响,更深刻的理解拉天人和一和以人为本思想在建筑装饰上的内涵和影响,找到拉自己以后需要注意的地方和设计的一些灵感方向,为以后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打下拉好的基础。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