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专业21篇)

时间:2023-12-19 作者:笔舞

读后感是对于我们通过阅读所获得的思考和感悟的一种总结和归纳。通过撰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思考作品中的主题和人物形象,同时也可以展示自己的独特角度和对文学的理解。我想我们应该写一篇读后感来记录我们的思考和感受。在这个专栏中,小编为大家分享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欣赏和学习。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专业21篇)篇一

一)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

教育能传递人类积累的经验,丰富人类经验的内容,增强经验指导生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把社会生活维系起来和发展起来。广义地讲,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与人接触、相互影响、逐步扩大和改进经验,养成道德品质和习得知识技能,就是教育。由于改造经验必须紧密地和生活结为一体,而且改造经验能够促使个人成长,杜威便总结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为“经验改造”。

(二)教育无目的论。

在杜威的心中,在不民主、不平等的社会中,教育只是外力强加于受教育者的目的的。在民主的社会中就不同了,应当奉行无目的论。实则,在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日益激化的年代,杜威很强调教育在改进社会方面的效用,杜威教育目的论的资产阶级性是显而易见的。

(三)“学校即社会”

杜威认为人们在社会中参加真实的生活,才是身心成长和改造经验的正当途径。所以教师要把教授知识的课堂变成儿童活动的乐园,引导儿童积极自愿地投入活动,从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养成品德和获得知识,实现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

(四)教学论。

杜威以教育是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理论为基础,对教材和教法等课题。作出和传统观念不同的论述。

1、在教材的选择上,杜威建议“学校科目的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具体地讲是学校安排种种作业,把基本的人类事物引进学校里来,作为学校的教材。

2、在教学方法上,杜威主张“从做中学”,他认为儿童不从活动而由听课和读书所获得的知识是虚渺的。

(五)道德教育论。

养儿童的道德品质”,其次是要求结合智育达到德育的目的。再则,他很注重教育方法的道德教育作用。

(六)儿童中心论。

杜威是在批判旧教育的过程中提出“儿童中心主义”思想的,也就是说,是在“破旧”中“立新”的。在杜威看来,在传统教育那里,“学校的重心在儿童之外,在教师,在教科书以及你所高兴的任何地方,唯独不在儿童自己即时的本能和活动之中”,教科书“是过去的学问和智慧的主要代表”,而“教师是使学生和教材有效地联系起来的机体,教师是传授知识和技能以及实施行为准则的代言人”。因而,传统教育的弊病是显而易见的:“传统教学的计划实质上是来自上面的和外部的灌输。它把成人的标准、教材和方法强加给只是正在逐渐成长而趋于成熟的儿童。差距是如此之大,所规定的教材、学习和行动的方法,对于儿童的现有能力来说,都是没有关联的。„„尽管优秀的教师想运用艺术的技巧来掩饰这种强制性,以减轻那种显然粗暴的性质,它们还是必须灌输给儿童的。”由于传统教育把教育的“重心”放在教师和教科书上面,而不是放在儿童的本能和活动中,于是,儿童只能受到“训练”、“指导和控制”以及“残暴的专制压制”。[4]去除这种弊病的出路是使教育实现重心的转移。“我们教育中将引起的改变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这是一种革命,这是和哥白尼把天文学的中心从地球转到太阳一样的那种革命。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而教育的一切措施则围绕着他们转动;儿童是中心,教育措施便围绕着他们而组织起来。”[5]把教育的重心从教师、教材那里转移到儿童身上,这就是杜威倡导的“新教育”(或“进步教育”),也就是“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

认为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时循序渐进的积极发展过程,教育目的就存在于这种过程中,真正的目的是含有理性因素的,他认为一切教育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而进行的。这个过程几乎是在出生时就无意识中开始了。

东西,使儿童适应当前的生活。

尽管,教育就是生活,但并不是所有的生活就是教育,只有那些富有意义和创造性的生活,才是真正的教育,才能培养民主社会所需的公民,引进学校的生活必须经过过滤,必须经过慎重的选择。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专业21篇)篇二

杜威,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少数几个最有影响力的教育家之一,而他的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最集中,最系统的表述了杜威的教育理论.我认为,要真正的理解杜威的思想,就必须认识到他提出“教育无目的”的目的。其实,杜威并不是倡导教育无目的,他的教育其实是有目的的,杜威反对外在的,固定的,终极的教育目的,他以生长为教育目的,认为教育要促进儿童的发展.要促进社会的民主和谐.杜威非常注重儿童和青年独立意识、创新意识以及与人沟通的能力的培养。他不仅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而且注重不同团体、不同国家之间的沟通和理解,以使平等、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

《民主主义与教育》初读时觉得很难理解,但耐心读完后却有很多收获与启发。杜威在书中提出了许多与传统不同,适用至今的教育观念,他以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来解释教育,创造了崭新的教育理论,他利用“儿童中心论”和“做中学”冲锋陷阵,使儿童真正从压迫天性的传统教育中获得了解放,学校也大为改观??这位伟大的教育家所提出的理论直到现在还是那样的鲜活而有价值,尤其是他关于教学论的阐述,使我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传统观念认为教学是传授知识的工作。看似正确的话杜威却提出反驳说,犹如由工具箱中取出锯子不是制造工具,从别人口中听来也非真正获得知识。杜威提出“从做中学”,就是说教学不应该直接了当地注入知识,而应诱导儿童在活动中得到经验和知识,教学要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并且附着于儿童的现实生活。而有些教师却脱离儿童生活向学生提出问题,或者有的老师把儿童视为容器而以高压手段灌输知识,其结果只能使儿童学而不思和记而不解,或招致学生的反感。想想我们现在的教育状况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不间断的模拟考试、各级统考,迫使老师不得不给学生布置大量的作业,挤占学生的体育、音乐、美术等其他课程的时间,学生真的要成为只会学习的机器了,哪里还有什么自由、兴趣可言。

这种忽视学生要求和实际的教学效果肯定是微小的。我们知道世界上有些国家的中小学课堂教学方式与我国的课堂教学方式截然不同:他们那里,六年级学生读的功课才相当于我们四年级学生的水平;他们那里,课堂轻松、活泼、生动有趣,简直像是在做游戏。但是,这一切并不妨碍他们和科技进步,得诺贝尔奖。这些现象曾让我们疑惑不解。但是现在,我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这是“在做中学”这一理念所起的作用在他们的课堂上,学生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那些他们在生活中已很熟悉或与他们的日常生活相关的东西,所以,对学生来说,知识就不再只是抽象的、没有意义的符号,而是一个个鲜活生动的生活画面,这就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动手操作以及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

杜威的理论是伟大的,他不仅提出教育理想,而且提出教育的起点和过程。他的教育思想在以后很长的时间内,仍然会给我们的教育实践以无穷的指导和力量,读了他的这本书还不能完全理解他的全部教育思想精髓,我还要不断学习他的教育思想来指导教学。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专业21篇)篇三

要谈教育哲学,首先得明确什么是教育哲学,哲学以最简洁最基本的形式来描述这个世界,延伸到教育哲学即以最基础的方式来思考整个教育世界,然而,为什么需要教育哲学,如果没有教育哲学,人们就不会思考人类的教育事业,只需人云亦云,赶时髦或不求改进,教育哲学就是要让知其所以然,并指导人们去实行不盲从、不演习习惯的教育(杜威在华教育演讲)。

杜威教育哲学社会基础是民主社会,在民主社会中,资源是共享的、开放的,每个人有均等的教育机会。他教育哲学的精要是实用主义,批判传统教育中学科与生活断绝联系,导致社会与学校分离,最终导致社会的不公平,这恰好与杜威主张从做中学,从做中获得快乐和知识,让儿童热爱学习和生活,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我非常赞同杜威关于“做中学”的观点,并不是说任何事情都要亲身经历,但若能促进其学习的发生,“做”一下又何妨?儿童期和青少年期更喜欢游戏或活动,在游戏活动中他们学得更快,并且能将所学运用到生活中去,紧密地与生活相结合。关键是这样的教学方法适合什么阶段的学生,以及活动或游戏的方式。我认为在初级教育阶段,应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习一些实用的知识,这样即使有的学生就此辍学,也不至于与社会脱节;而在中等教育阶段应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独立判断能力;高等教育的责任应培养具有社会责任的人,更加联系实际来教授一些理论知识,同时这些理论知识又能回到实际中,对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或方案。每个阶段活动的内容和方式都是不同的,我们不能要求儿童在还没有懂得这个社会的状况前,就去研究政治,这是荒唐可笑的。

可是要让学习的知识与生活实际合拍,谈何容易。首先,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恶习——学而优则仕,学习有了一层功利性的色彩,而不是为了个人价值的实现。其次,中国的政策制定者与实际生活的分离,教育改革只局限于教材不断频繁地变换,而没有触及实质性的东西——教育理念。最后,要关注的是教育一线的工作者,我们的教师,他们思想的转变直接影响到祖国花朵的培养方式。

经验,何为经验?杜威在这一部分开篇就提到经验,并且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经验”。经验就是一个人打算做某件事,这件事的结果又反过来作用于这个人。他提出“只有生长积累的经验才是有生命的”。

在理解“经验”过程中遇到的几个误区:身体和心灵的分离或者是行为活动和精神活动的分离,偏重身体或行为的训练则会导致机械地活动,如果只用心而不结合行为,则会注重事物而不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反思即是思考,思考事物发生的偶然性与必然性,事物之间的联系,而不是仅仅想着是运气或者偶然。

第一,学校应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即在学习过程中运用到思维并且使思维获益。要激发学生的思维,需要的是他们懂得经验或经验情境的意义,注重联系实际而不是学院式的学习。对于判断是否与实际相联系的一个标准是“这是否是一个真正的问题”、“是否是与学生有关的问题”。

第二,思维需要掌握一定的材料而不是凭空捏造,思维的材料是各种行动、事实事件和事物的种种联系。

第三,在思维中,掌握的资料只是一种观念,由这些观念引发一些暗示,而只有依靠行动才能检验这些暗示的正确性。

总之,教育要贴近生活,将生活中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材料联系起来,形成一种观念,激发出一些暗示,最终要回到行动上去检验,这样的学习才能真正用到思维,才能真正改变思维。

教材与方法的统一,方法是教材的有效处理,是how与what的区别。有目的的学习,而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一般方法与个人方法,一般方法只是一种参照,每个人都需要有自己的方法,来发掘自己的创造性。

首先要反映社会,维持社会活动的连续性。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专业21篇)篇四

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所著《民主主义与教育》全面地阐述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在本书中,杜威呼吁民主的教育,借以实现民有、民享、民治的资产阶级民主社会。他不但强于教育理论,而且富于教育经验,把理论与实际成功贯穿起来。是一部堪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儿》相提并论的巨著。

美国传统的教育一方面是脱离社会,一方面是脱离儿童。杜威在学生时代时就对此深感不满。大学毕业后,杜威曾先后担任大大小小的中学、大学的教师,经历了长期的教育实践和研究,终于在57岁时著成了这部经典——《民主主义与教育》。概括说来,他在本书中讨论的是两大课题:一是使美国学校和美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合拍,一是使美国学校和儿童以及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合拍。

本书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非形式的教育谈到学校的兴起,概述了教育的社会职能和效用,指出了当前学校的严重缺陷以及改革的方向。第二部分阐述了民主社会的教育性质,明确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意义,并借着对过去各种教育理论的批判来反证民主教育的正确性和优越性。此外,这一部分还说明了民主教育的目的就是获得更多更好的教育,即“教育无目的论”。第三部分是以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来理顺长期存在的兴趣和努力、经验和思想、劳动和休闲、个人和自然界、教育和职业等等矛盾,并给课程、教材和教法做出新的解释。

杜威在书中阐述的几个概念和观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一个便是对民主社会和民主教育的定义。杜威认为衡量社会不能单凭主观臆想来制定标准,应以社会成员共享利益的多寡为尺度,还应以本社会和其他社会能否交流互惠为尺度。其次,优良社会应当是开放型而非封闭型的,是人类共存、共利和共赖的社会。要知道,在专制国家中,利益集中在极少数人手里,人们共享的利益是不平等的,这势会使特权阶级和受奴役阶级之前缺乏融洽的关系和相同的思想,双方的关系会陷入一种畸形的状态。而在民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利益对比不会如此悬殊,人们便不会将主要精力放在阶级斗争上。他们的胸襟会更加开阔,思想也会愈发彰显活力,如此以来,历史的车轮才会滚滚向前。民主主义教育正是建立在民主社会之上的。在无种族隔阂、无阶级隔阂的自由平等的社会中,教育绝非是由少数人垄断的,它是要使人人发挥其开拓创新的才能的。这与柏拉图希求通过教育建立政治和文化的金字塔是大相径庭的。总之,在杜威眼中,民主社会是教育发展的沃壤,民主社会的教育是无比先进和无比优越的。

第二个是对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的思考。杜威认为人类和一般动物不同,使社会性动物,而社会的组成不是因为人们同处一处,而是因为大家具有彼此互通的信仰、目的、意识和感情。缺乏这种赖以互相维系的精神因素,人们尽管共处一室,也难以形成真正的社会。要想养成共同的心理因素,则需要人们之间进行联系和交通,而教育正是有效的联系和交通的渠道。何为教育?教育是一个抚养、培育和教养的过程,这需要依靠环境的作用,引起某些反应。为何如此呢?因为教育是要要使群体中未成熟成员具有社会群体流行的各种兴趣、目的和观念。而这些显然不是物质,不可以在空间中简单地搬动和转运。当然,信仰和抱负是思想层面的东西,是不能机械地在物质上取出或者插入的。那该怎么办呢?如何能让年轻人吸收老年人的观点,使年轻人拥有和老年人共同的志趣呢?答案是:依靠环境的作用,引起某些反应。我们从来不是直接地进行教育,而是间接的通过环境进行教育。杜威在一个多世纪前提出的观点我们至今仍很受用。环境的重要性确实在教育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什么说身教重于言行呢?因为老师、父母的行为举止组成了环境中的一部分,该环境会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他们会对此做出某些反应。因此,作为一名老师要想让孩子们爱看书,不必成天宣扬读书的重要性,只需时不时地在自习课上安静地坐在讲台边看书。我的高中历史老师正是这样做的,给了我不小的影响。学校也当如此,选择社会环境中最优秀的东西,全部自己使用,努力强化他们的力量。尽力排除现存环境中的丑陋现象,建立一个简化的环境。因为每一个社会都会被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旧时留下的废物以及确实的邪恶的东西所累,阻碍进步。我们的学校有责任从环境中排除社会中的丑恶的东西,并将有助于未来更美好社会的部分传递下去和保存起来。当一个国家的教育超前于社会现实,那么其一定是欣欣向荣的。这一点可以与杜威“从做中学”的观点联系起来,就是说教学不应该直截了当地注入知识,而应诱导儿童在活动中得到经验和知识,教学要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并且附着于儿童的现实生活。这一观点仍沿用至今。而有些教师却脱离儿童生活向学生提出问题,或者有的老师把儿童视为容器而以高压手段灌输知识,其结果只能使儿童学而不思和记而不解,或招致学生的反感。试想我们现在的教育状况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不间断的模拟考试、各级统考,迫使老师不得不给学生布置大量的作业,挤占学生的体育、音乐、美术等其他课程的时间,学生真的要成为只会学习的机器了,哪里还有什么自由、兴趣可呢?。

第三个令我感受颇多的是杜威在第十五章“课程中的游戏和工作”中所论述的观点,这是围绕教学法而展开的。杜威认为,教学应从学生的经验和能力出发,使学校在游戏和工作中采用与儿童、青年在校外所从事的活动类似的活动形式。经验表明,当儿童有机会从事各种调动他们的自然冲动的身体活动时,上学便是乐事,儿童管理也不再是种负担,而学习也比较容易了。心理生活的研究表明,探索、操作工具和材料、建造、表现欢乐情绪等先天的倾向,具有基本的价值。如果这些本能所激起的种种练习是正规的学校课程的一部分,学生便能专心致志地学习。课程形成是需要有主动的作业,这种主动的作业与我们现在的作业不同在于它是符合儿童兴趣,注重整体性,与社会情境相联系的。这体现出杜威的“儿童中心”的思想和民主的思想。学校的任务就是设置一个环境,在这种环境里,游戏和工作的进行应促进青年智力和道德的成长。这一做法在当今的教学中仍然盛行,回想我们在小学、初中时所接受的教育,那时候的课堂大多是有趣的。英语课上老师会教我们唱英文歌、会让我们扮演书中的角色;数学课上老师会让我们自己剪出等边三角形、画出平行四边形等等。这些游戏都有一个目的,这个目的就是一个起指导作用的观念,它使一个人的继续行动有意义。做游戏的人们并非仅仅做一件什么事(纯粹身体的活动);他们正在去试做一件什么事情,或者要取得一个什么结果,这种态度包含激发他们目前反应对未来结果的预测。如果能预见到相当遥远而具有一定特性的结果,并且做出了持久的努力达到这种结果,游戏就变成了工作。谈到这里,可能有人注意到儿童在校外的时候总是在游戏,但为何学习效果不佳呢?这是因为在多数校外环境里,教育的结果不过是游戏和工作的副产品,是偶然的。因此,学校的任务是创设一个环境,在这种环境里,“游戏和工作的进行,应能促进青年智力和道德的成长”。杜威说“如果工作中始终渗透着游戏态度,这种工作就是一种艺术”。这是我们当今课程改革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当然,杜威的教育思想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例如他在论民主社会时所提到的要消灭阶级对立和民族矛盾,强调社会成员共享福利以及破除国家界限是值得推敲的。教育即生活、即生长、即经验改造的理论等也是有一定的范围界定的。总而言之,杜威的教育理论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但也存在可议的论点,我们在阅读时要多思考,多联系实际,这样的阅读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专业21篇)篇五

杜威,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少数几个最有影响力的教育家之一,而他的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最集中,最系统的表述了杜威的教育理论.我认为,要真正的理解杜威的思想,就必须认识到他提出“教育无目的”的目的。其实,杜威并不是倡导教育无目的,他的教育其实是有目的的,杜威反对外在的,固定的,终极的教育目的,他以生长为教育目的,认为教育要促进儿童的发展.要促进社会的民主和谐.杜威非常注重儿童和青年独立意识、创新意识以及与人沟通的能力的培养。他不仅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而且注重不同团体、不同国家之间的沟通和理解,以使平等、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

《民主主义与教育》初读时觉得很难理解,但耐心读完后却有很多收获与启发。杜威在书中提出了许多与传统不同,适用至今的教育观念,他以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来解释教育,创造了崭新的教育理论,他利用“儿童中心论”和“做中学”冲锋陷阵,使儿童真正从压迫天性的传统教育中获得了解放,学校也大为改观„„这位伟大的教育家所提出的理论直到现在还是那样的鲜活而有价值,尤其是他关于教学论的阐述,使我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传统观念认为教学是传授知识的工作。看似正确的话杜威却提出反驳说,犹如由工具箱中取出锯子不是制造工具,从别人口中听来也非真正获得知识。杜威提出“从做中学”,就是说教学不应该直接了当地注入知识,而应诱导儿童在活动中得到经验和知识,教学要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并且附着于儿童的现实生活。而有些教师却脱离儿童生活向学生提出问题,或者有的老师把儿童视为容器而以高压手段灌输知识,其结果只能使儿童学而不思和记而不解,或招致学生的反感。想想我们现在的教育状况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不间断的模拟考试、各级统考,迫使老师不得不给学生布置大量的作业,挤占学生的体育、音乐、美术等其他课程的时间,学生真的要成为只会学习的机器了,哪里还有什么自由、兴趣可言。

这种忽视学生要求和实际的教学效果肯定是微小的。我们知道世界上有些国家的中小学课堂教学方式与我国的课堂教学方式截然不同:他们那里,六年级学生读的功课才相当于我们四年级学生的水平;他们那里,课堂轻松、活泼、生动有趣,简直像是在做游戏。但是,这一切并不妨碍他们和科技进步,得诺贝尔奖。这些现象曾让我们疑惑不解。但是现在,我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这是“在做中学”这一理念所起的作用在他们的课堂上,学生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那些他们在生活中已很熟悉或与他们的日常生活相关的东西,所以,对学生来说,知识就不再只是抽象的、没有意义的符号,而是一个个鲜活生动的生活画面,这就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动手操作以及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

杜威的理论是伟大的,他不仅提出教育理想,而且提出教育的起点和过程。他的教育思想在以后很长的时间内,仍然会给我们的教育实践以无穷的指导和力量,读了他的这本书还不能完全理解他的全部教育思想精髓,我还要不断学习他的教育思想来指导教学。

大学生读后感|读一本好书读后感|好书推荐。

大学生读后感|读一本好书读后感|好书推荐。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专业21篇)篇六

该著作全面地阐述了杜威在芝加哥实验学校,以及当时教育改革理论研讨中基本形成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为建设新式教育提出了明确的目的和方法。杜威特别强调教育的实用价值和人本价值,重视教育对人对道德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使教育摆脱了孤立的知识传授范围,把教育看做是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使得教育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获得了应有的地位。

《民主主义与教育》是杜威教育著述的代表作,曾被译成多国文字,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英美学者把《民主主义与教育》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儿》并称为西方教育史上的三座里程碑。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专业21篇)篇七

—————谈教育的目的读完《民主主义与教育》第八章教育的目的后,不禁问道:“究竟什么是杜威眼里的教育目的?教育到底有没有目的?”脑子里却不能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带着这些问题再次读了这一章节。

1、什么是目的?杜威认为目的是对所要做的事情预见的结果,这种预见有三个作用:第一,它包含仔细地观察特定的情况,选择达到目的的手段,并发现挡路的障碍。第二,它提出运用手段的恰当的顺序,便于合乎经济的选择和安排。第三,选取可供选择的方法。

2、良好目的的标准是什么?第一,所确定的目的必须是现有情况的产物,也就是说目的是与实际情境相关的。第二,目的是灵活的,并能用它来改变环境。第三,目的要使活动自由开展。

3、教育目的是什么?教育本身没有目的,只是人,即家长和教师等才有目的,教育这个抽象概念并没有目的。一个好的教育目的应具备三个特征:第一,一个教育目的必须是根据受教育者的特定个人的固有活动和需要。第二,一个教育目的必须能转化为与受教育者的活动进行合作的方法。第三,警惕一般的和终极的目的。

以上是杜威讲的关于教育目的的主要观点。

在杜威眼里教育是否真的没有目的?不是的。杜威所提出的教育没有目的,指的是教育这个抽象的词是没有目的的,实质上从整个教育过程来讲是教育是有目的的,只不过这个目的不是外部强加的,而是存在于教育过程之中。那么,什么又是外部的目的,什么又是内部的目的呢?外部的目的是社会、教师、家长所赋予给教育的目的,内部的目的则重视儿童的生活状态,尊重儿童的本能、需要、个性,基于儿童自身经验选择而来。举一生活实例来说明,前段时间曾绣了一个丝带绣,首先讲绣’丝带绣”这一活动是基于自身的需要(朋友结婚)而做,这一活动对我而言很感兴趣(朋友结婚有很多礼物可以送),而且是我稍作努力就可以达到的。这一目的就是内部的目的。如果说我是丝带绣加工厂的工人,这一活动就变成了我的任务,我每天只有完成相应的工作量,才会得到相应的工资,对我本身而言,我从事这一活动的目的是完成任务进而拿工资。这些活动本身对我没有意义,对我有意义的是活动的结果,这样的目的就是外部的目的。

外部的目的和内部的目的在指导具体活动时的区别是什么?外部的目的是静止的、固定的,不能根据根据实际情境作出相应的变化,所从事的活动是达到目的的一个手段,活动本身没有意义。而内部的目的,则是灵活的,所从事的活动既是目的,又是手段,每一个手段在我们还没有做到以前,都是暂时的目的,每一个目的一旦达到,就变成进一步活动的手段。还是举上面的例子,作为丝带绣工厂的工人,完成任务对我来说,是外部的目的,厂长要求我绣每一幅图案,都是有严格要求的,我必须严格按照工厂的要求和程序。我所从事的丝带绣活动仅仅是为了实现我拿到工资的一个手段而已。内部的目的就不一样了,在绣“丝带绣”这一活动前,我自己有一个计划安排,比如说先绣茎,再绣叶,然后再绣花,最后绣旁边点缀的饰物。而且每一个步骤都自己计划好在哪里起针在哪里落针,这样才能保证效果上的立体感以及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另外,在绣的过程我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改变我的计划,比如说绣叶子的时候,旁边正好有与叶子相同的饰物,为了减少换线的麻烦我可以直接把饰物绣上去。既是目的又是手段是怎么一回事呢?比如说,在我绣茎的时候,完成绣叶子的任务是我的目的,叶子要在茎的基础上绣上去,我从事的每一针都是完成绣叶子这一活动的手段,一旦我绣完了茎,之前作为目的的“绣叶子”则变成了“绣花”的手段。如此以往„.通过目的和手段可以说明,我从事的每一个活动对我自身而言都是有意义的,并不是为了绣“丝带绣”而绣,享受的是绣的过程。

用杜威讲的教育目的反思目前的教育有哪些启示呢?目前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基于学生自身需要而制定的,几乎没几个学生对那些抽象的数学符号感兴趣,也没有几个学生喜欢去背诵、记忆他们几乎丝毫不懂意义的诗词古句。要说感兴趣,也许仅仅只是从事这些活动后的间接结果中获得的。比如说赢得家长的夸奖,获得教师的表扬。写到这里,要问一个问题,对于懵懂无知的孩子来说,这些外在的目的的“引领”难道不重要吗。也许这里并不是内在目的与外在目的之间对与错的问题,撇开大的政治问题不谈,在现有的形式下,教育要做的是是如何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设想一种情景,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情况,我是一名丝带绣厂的工人,我每天必须完成一定的任务量,这个是外在的目的,如果说我本身也疯狂的迷恋着这份工作,在从事这份工作的过程中,我能够获得快乐。这就是一种内外兼收的效果。教育上要追求的应当是这种境界。可是,杜威的这种理想固然伟大,到底如何去做,如何让他在实际教育中发挥作用,还有待人们继续摸索,至少,他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民主主义与教育》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论专著,初读时觉得很难理解,但耐心读完后却有很多收获与启发。杜威在书中提出了许多与传统不同的教育观念,他以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来解释教育,创造了崭新的教育理论,他利用“儿童中心论”和“做中学”冲锋陷阵,使儿童真正从压迫天性的传统教育中获得了解放,学校也大为改观„„这位伟大的教育家所提出的理论直到现在还是那样的鲜活而有价值,尤其是他关于教学论的阐述,使我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传统观念认为教学是传授知识的工作。看似正确的话杜威却提出反驳说,犹如由工具箱中取出锯子不是制造工具,从别人口中听来也非真正获得知识。因为儿童坐在固定的座位上,静听讲解和记诵课本,全然处于消极被动地位,单凭教师灌输去吸取与生活无关的教条,绝谈不到积极自觉、爱好、兴趣,更不能自由探索和启发智慧。这一点我身有感触,有时课堂上无论我怎样投入的去讲、反复讲,可是还是有学生不会做,还是有学生不注意听讲,显然我应该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杜威提出“从做中学”,就是说教学不应该直接了当地注入知识,而应诱导儿童在活动中得到经验和知识,教学要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并且附着于儿童的现实生活。而有些教师却脱离儿童生活向学生提出问题,或者有的老师把儿童视为容器而以高压手段灌输知识,其结果只能使儿童学而不思和记而不解,或招致学生的反感。想想我们现在的教育状况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不间断的模拟考试、各级统考,迫使老师不得不给学生布置大量的作业,挤占学生的体育、音乐、美术等其他课程的时间,学生真的要成为只会学习的机器了,哪里还有什么自由、兴趣可言。这种忽视学生要求和实际的教学效果肯定是微小的。

杜威说教师应成为儿童活动的伙伴或参加者,而不是儿童活动的监督者和旁观者。这恰恰与我们当前的新课程改革有异曲同工之处,新课程改革提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数学课上我有意识的把这些理论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数学知识多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课堂上我尽量为学生提供可操作、实验的材料,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鼓励学生在活动时开动大脑,运用观察和推测、实验和分析、比较和判断,使他们的手足耳目和头脑等身体器官,成为智慧的源泉。实践证明适当的放手有时课堂会更活跃,学生的思维会更灵活。课堂上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探索新知,学生的记忆往往更深刻。教师千万不要怕耽误时间。

杜威的理论是伟大的,他不仅提出教育理想,而且提出教育的起点和过程。他的教育思想在以后很长的时间内,仍然会给我们的教育实践以无穷的指导和力量,读了他的这本书还不能完全理解他的全部教育思想精髓,我还要不断学习他的教育思想来指导教学。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专业21篇)篇八

20世纪前半叶重要的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在教育方面的论著很多,其中《民主主义与教育》全面地阐述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是其教育著述的代表作。结合多年来的教育实践,我对其提出的一些观点有了更深刻理解。

杜威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具体操作能力,培养有创造精神和实际工作能力的人。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诱发”、“引出”学生的积极性。不应该“把教学看作把知识灌进等待装载的心理的和道德的洞穴中去填补这个缺陷的方法”。教育是受教育者的社会化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心理学的,一个是社会学的,两方面不能偏废,教育的起点和素材是本能和能力,必须诱导和发展学生的这种本能和能力。杜威认为,人的种种能力是天赋的种种生动的趋向运用某种材料所形成的。

因此,为要发展学生的操作、思维等能力,就应事先决定好让学生接触什么材料,而“选择材料必须采取社会的标准”。显然,杜威所要求的是:学生手脑并用地从事社会性的主动作业,智力的发展和知识的获得乃是自然而来的结果。他企图以此调合过去那种只重知识或只重智力的分歧,这是值得注意的。另外在智力的发展中,杜威尤其注意思维能力的培养。他认为:“就学生的心智而论……学校所能做或需要做的一切,就是培养学生思维的能力……”为此,他十分注重为学生创设能够引起问题从而激发思维的情境。过去,教育界对杜威提出的从问题出发的五步教学法多有批评,但后来有人认为:“实用主义者所提倡的实验——探索方法,也有值得肯定之处。”今天,教育界在深入研究的问题——发现教学模式正是受其启发而倡导的。

杜威无论是在其教育思想还是后来所创立的学校里,都是坚定不移地推行他的新型教材——“活动作业课程”的。杜威对于课程的看法有两个基本观点;一个是他认为工业革命以来知识积累很快,学生根本不可能在学校里将所有知识学完,因而学校应改变课程,“教学生从宇宙本身求学问。”二是为把各阶层的学生训练成合格的公民,那就一定要给他们教育。“以机会均等为理想的民主主义,要求一种教育,这种教育要把学问和社会应用、理论和实际、工作和对于所做工作的意义的认识,从头就融为一炉,并且大家都一样。”基于这两点认识,杜威很注意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学习需要来安排教材。他认为“教育上的教材首先由供给现在社会生活内容的种种意义所构成”,由于社会生活发展得更为复杂,因此对这些材料要加以特别的表述和组织。

从教师的观点来看,学校中的各种课程代表着许多工作的资源和可以利用的资本。但是,这些课程远离学生的经验这也是事实,所以学生的教材和成人的教材即书本中的教材是不一致的,也不能一致。“成人的材料是学生的材料的可能性,而不是学生的材料的现状。成人的材料直接成为专家和教师活动的一部分,而不成为初学者和学生的活动的一部分。”在使用课本时所造成的大多数错误的根源就在于没有牢记教师和学生的不同观念所产生的教材的区别。

为此,他拟定了一套游戏和工作相结合的,即以社会性的作业为中心的教材。在他所创立的芝加哥实验学校(1896年)里的课程便是如此,在那里,“作业”是一个中心概念。杜威说:“主动作业这个名词,既包括工作,又包括游戏。……两者都有意识地抱着一定目的,,以实现所期望的目的。”工作和游戏的区别在于结果的观念引起较长过程的活动,凡是所做的事近于苦工,或者需要完成外部强加的工作任务的地方,游戏的要求就存在,而学习恰恰便是这样一种事。因此,学校所以采用游戏的作业,并在课程中占一明确的位置,是出于理智和社会方面的原因,并非权宜之计。可以说,没有游戏和工作,就不可能有正常的有效的学习。

总是在游戏,为何学习效果不佳呢?不要忘记,在多数校外环境里,教育的结果不过是游戏和工作的副产品,是偶然的。因此,学校的任务就是创设一个环境,在这种环境里,“游戏和工作的进行,应能促进青年智力和道德的成长”。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专业21篇)篇九

一、著作概况描述。

《民主主义与教育》是由美国当代教育的先驱杜威所著的,它全面阐述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是其教育著述的代表作。杜威不但注重理论上的把握,更结合了实践,大大增强了理论的可靠性和生动性。

全书分为24章,约含3个部分。最初数章从非形式的教育谈到学校的兴起,概述了教育的社会职能和效用,指出了当前学校的严重缺陷以及改革的方向。其后各章便阐述民主社会的教育性质,明确教育即是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意义,并借着对过去各种教育理论的批判来反证民主教育的正确性和优越性。此外,这几章还说明民主教育的目的是获得更多更好的教育,别无其他目的,这就是教育无目的论。再后各章系以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来理顺长期存在的兴趣和努力、经验和思想、劳动和休闲、个人和自然界、教育和职业等等矛盾,并给课程、教材和教法作出新的解释。最末两章则分别论述实用主义的真理论和道德论。

书中涉及的方面极为广泛,但对每项问题都从社会、历史和哲学的角度层层剖析和深入论证。因此种种,《民主主义与教育》是一部内容渊博而思想深刻的名著,虽然它诞生在20年代初,对我们现在的教育仍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认真学习《民主主义与教育》这本教育名著,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教育的本质,结合社会实际开展有特色的教育活动。

二、著作阅读感受。

著作中,有很多值得我细细品味的,也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当看到书中始终强调教育民主时,我似乎看到了孩子们脸上灿烂的笑容;当看到要明确教育目的时,我不由地意识到了教育的社会职责和历史使命;当看到要开设课程中的游戏时,我想到了新课程改革;当看到书中强调历史和地理的重要性时,我体会到了现今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修正的取向;当看到教育与职业的关系时,我想到了教育必须为就业服务以及在课程设置中要有所体现……《民主主义与教育》给我带来的思考还有很多,以下就四方面展开论述。

(一)洞察课程设置。

杜威讲的课程设置方面,他说一个科目如果是实利的,那它就必然是不自由的,而如果不是实利的,那它就是自由的,从两者比较来看,自由的科目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拓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加深他们的理智见识。

从以上来看,我们现今的许多课程都应该有所改善。我们可以开设更加丰富多彩的课程来让学生自由选择。不仅包括主干课,其他的如音乐、美术、劳技等传统科目,也要根据学生的爱好,结合生活实际,来讲授课堂内容。在注重学习基本知识的前提下,一定要拓展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学有所乐,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将课堂和生活结合起来,运用理论知识丰富实践经验,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力度和理解层次。

我觉得我们可以通过考察开设的课程的实用性来检测它是否有开设的必要性。现在我们学习的科目存在着重复性和纯理论化现象。这样的重复不仅是教育资源浪费,还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从而产生厌学情绪,不利于教学效果的充分实现。同时,课程的实用性不高。开设的课程大多只是一种纯理论的东西,没有很好的与社会现实相结合,与生活相结合,这就不容易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也就调动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了。

所以,我觉得课程的开设必须是有它的意义的,或是有利于增加学生的人格修养,或是可以将之应用到生活中去,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更加加倍地努力吸收知识。我们可以设置一些结合社会发展趋势的新课程,如开设一些关于生存技巧,思维训练,生活常识,医学保健,身心健康等方面的课程。

(二)关注兴趣培养。

杜威讲的学习兴趣中说,旁观者对正在进行的事情漠不关心,一种结果和另外一种结果也分不出好坏,但是参与者就完全不同了,他抱着两种态度,也就是关心和兴趣。注重兴趣就是把某种富有魅力的特征加到本来不感兴趣的教材中,用快乐行贿,引诱儿童主义和努力。他承认兴趣在有教育意义的发展中的能动地位,其价值在于使我们能考虑每个儿童的特殊的能力、需要和爱好。美国一个幽默家说过,只要孩子并不喜欢你给他的东西,无论你教他什么东西都是一样的,没有区别。

学习兴趣对于学习者来说是最重要的。就如苏格垃底所说,一个自由的人不应当成为学习任何知识的奴隶,在强制性的情况下吸入的知识是不会在头脑中留下任何印象的。这同样也说明了兴趣对于学习掌握知识的重要性。

对于兴趣的培养,最重要的还是要有学习的积极性,只有有了积极性,才会有激情投入到学习中,才可能会一直沉静到学习中去,不断探索新发现,吸收新知识。兴趣的培养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一个过程,是建立在对已有知识的不断体察和升华的基础之上的,是以后学习的表现和发展的潜力的评价标准。

从兴趣的重要性出发,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注意到这一点。教师在讲的很多知识虽然很重要,但实在太枯燥了,学生即使最初记住了,也很快会忘记的,而这种强制性的记忆是不能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起到丝毫作用的。所以,我们要求教师将枯燥的知识转化为生动的内容。这样的话,学生的学习进度会有很大提高,学习效果也同样能得到很好的体现。

杜威讲的教育的价值中说,要求每个人都有基本的对自己的要求。打个比方,如果说一个人没有较好的思想品德,让他去学习思想品德简直是妄想,只有在自己具备一定条件的基础上的学习才是有效的,有价值的,能够在以后的生活中应用和提高的。

价值从哲学意义上来说,是指人的需要与事物的属性之间的特定关系。即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有鉴于此,教育的价值应该是指学生的个人需要与教育行为之间的特定关系,即教育对学生的积极意义。

教育的价值,从不同教育行为实施者来说,有三种取向。第一种是知识价值取向,以学生的知识的习得、技能的提高,升入高一级学校为主要目标;第二种是社会价值取向,以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公民,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具备较高素质的国民为目标;第三种是人本价值取向,()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个体自由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这三种取向没有所谓的正误,它们相互依存,并行不悖,共同推进了教育价值的优化。

从这些出发,我们现今的教育在确定课程设置以前,应该首先考虑学生的知识积淀,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才能在已掌握的知识的前提下有所进步。只有当学生把学到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时,知识才开始发挥效用。否则,知识只是摆设而已。

另外,从教师教学的依据来看,现在教师一般都按照教案直接讲下去,而没有很好地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在课前所作准备的程度。我觉得要真正发挥教育的价值,还必须树立以生为本的思想,在上课之前首先采取相应的检测手段,了解学生的背景知识和能够接受新知识的程度,然后根据检测结果灵活地讲授教学内容。虽然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对教师来说却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通过理论与实践学习相结合,将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得心应手、信手拈来的程度。

(四)崇尚生活教育。

生活就是发展,不断地发展、不断地生长就是生活。教育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是无目的,它本身就是它自己的目的。教育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不断改造和不断转化的过程。发展就是将能力引导到特别的渠道,如养成各种习惯,这些习惯含有执行的技能、明确的兴趣,以及特定的观察与思维的对象,儿童和成人都在不断生长,但他们的区别不是生长与不生长,而是各有适合于不同情况的不同的生长方式。

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组织保证继续成长的各种力量,以保证教育得以继续进行,使人们乐于从生活本身学习,并乐于把生活条件造成的一种境界,使人们在生活过程中学习,这就是学校教育的最好的产物。

因为生活就是生长,所以一个人在一个阶段的生活和另一个阶段的生活内容同样丰富,地位也同样重要。因此,教育就是不问年龄大小,提供保证生长成充分的生活条件的事业,我们对未成熟的状态,先是觉得不耐烦,愈快过去愈好。于是,用这种教育方法教育出来的成人,回顾儿童时期和青年时期,总感觉无穷遗憾,只看到失却机会和浪费能力的景象,在我们承认生活有它自己内在的品质,而教育的任务就是在于发展这种品质。

所以,教育应该是生活的,讲授的也应该是生活中的事情,而非远离实际的空谈。朴素的就是美好的,自然的才是最真的,相信,教育同样也如此。

三、总结。

《民主主义与教育》带给我的有很多,就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杜威宣扬的也是自由的教育、开放的教育、民主的教育,在现代社会,他的民主主义思想仍然起着积极的作用。

我觉得,教育在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的同时,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价值,以及课程的设置等问题。现今社会,提倡素质教育的口号喊得很响亮,但真正实行的情况如何,是值得深思的。就算素质教育实施得很好,我们也无法肯定素质教育本身是没有问题的,是值得推崇的,就如王策三发表在北京大学教育论坛上的那篇题为《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一文,也对素质教育提出了疑问。其实,没有哪一种体制或是策略是完全正确的,必须采纳的,任何一种都有它的局限性,问题在于我们如何更好地把握,识别它的优势和缺陷,将多种方法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本职工作,教育才能真正实现资源的优化,才能发挥出它本应有的作用和效应。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专业21篇)篇十

经验,何为经验?杜威在这一部分开篇就提到经验,并且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经验”。经验就是一个人打算做某件事,这件事的结果又反过来作用于这个人。他提出“只有生长积累的经验才是有生命的”。

在理解“经验”过程中遇到的几个误区:身体和心灵的分离或者是行为活动和精神活动的分离,偏重身体或行为的训练则会导致机械地活动,如果只用心而不结合行为,则会注重事物而不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反思即是思考,思考事物发生的偶然性与必然性,事物之间的联系,而不是仅仅想着是运气或者偶然。

第一,学校应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即在学习过程中运用到思维并且使思维获益。要激发学生的思维,需要的是他们懂得经验或经验情境的意义,注重联系实际而不是学院式的学习。对于判断是否与实际相联系的一个标准是“这是否是一个真正的问题”、“是否是与学生有关的问题”。

第二,思维需要掌握一定的材料而不是凭空捏造,思维的材料是各种行动、事实事件和事物的种种联系。

第三,在思维中,掌握的资料只是一种观念,由这些观念引发一些暗示,而只有依靠行动才能检验这些暗示的正确性。

总之,教育要贴近生活,将生活中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材料联系起来,形成一种观念,激发出一些暗示,最终要回到行动上去检验,这样的学习才能真正用到思维,才能真正改变思维。

教材与方法的统一,方法是教材的有效处理,是how与what的区别。有目的的学习,而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一般方法与个人方法,一般方法只是一种参照,每个人都需要有自己的方法,来发掘自己的创造性。

个人的思维与方法:信心与自信的区别,信心是一个人对所做事情一往无前的态度,而自信是自我意识的一种形式。虚心,保持一种孩子般天真的态度,专心。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专业21篇)篇十一

杜威认为,民主社会因为平等相待而荣辱与共就会扩大人的胸襟,就会保证自由思想,就会促使新观念、新事物的不断涌现,就会推动历史滚滚向前。

评:杜威先生认为学校是社会的缩影但是又不是社会的简单照搬或移植。既然如此,杜威先生议论社会准则的这一段话也大致可以搬至学校范围来解释学生创新能力缺乏的原因了。在学校里,提倡“师生平等”这个口号在某种程度上达成不了,至多实现“平等”的核心内涵“相互尊重”,这种尊重侧重精神层面,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处在一种被评价的位置,老师则是评价的主体,实际上,各类试卷,尤其是包含主观题的试卷,主观题答案设置死板,不容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哪怕能够自圆其说。

这种实际上不够开放的答案设置,使得孩子的思想整齐划一。或者用个比喻句来形容就是,答案是割草工人的割草机,有一些孩子的脑袋瓜里的新鲜想法就是跟其他小草长势不同的草,不管草坪里的草怎么长,终究是要被割草机按统一规格割上一遍吧。思想丧失了表达了自由,久而久之,僵化就成了必然,因此,主观题的命题与答案设置的问题,需要提高到一个重要维度去探讨并建设。

杜威认为,教育的真谛不但是使新生一代适应当前环境,还要养成他们继续不停地适应那向着未来迅速发展的广大世界和日新月异的民主社会。

评:杜威先生的这句话阐释的是教育的归宿或者目标的,它让我想起中国一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不仅仅是要教给学生现在能应付考试的知识,这只是教育的功利目标或者短期目标;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一种学习的能力,学生在走出校园之后能利用在学校习得的自我学习的能力和个人品质不断完善的能力来应对不断发展的社会的要求才应该是教育的根本追求。

教育的短期目标实际上和终极目标是不相抵触的,个人学习能力的增强自然有助于短期目标的实现,按照杜威先生的理论,不管是哪种目标的实现,都应该在生活实践中得以完成。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专业21篇)篇十二

谈起民主,我并没有多少感同身受,甚至曾认为这只是为了权力阶层所设计的统治工具。但是拜读过罗伯特·达尔的《论民主》后,我改变了这种幼稚的想法,对“民主”一词有了更深入、更客观的理解。

从《论民主》这本书的章节结构上来看,整本书主要分为四个部分:民主的起源、理想的民主、现实的民主和有利与不利条件,从多个角度全面地回答了关于民主的常见问题。毫无疑问,能将一个如此复杂深奥而具有争议的问题解析的如此透彻,更加印证了罗伯特·达尔的大师地位。

作为一个典型的理工科学生,我在此之前并没有积累太多的政治功底,对民主一词更是缺乏全面的认识,因此,我将主要从对本书感触最深的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感想:

一、理想的民主与现实的民主划界问题。

会也有一个强大的立法机构,但他们彼此互相独立。相反,欧洲大多数国家采取了议会制,作为行政首脑的首相由议会选举产生。所以,民主是存在不同的表现形式的。但是罗伯特·达尔也提出了五项民主的标准:有效的参与,投票的平等,充分的知情,对议程的最终控制和成年人的公民资格。这些标准仍然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尺度,引导我们对实际政治体制和各项制度的缺陷进行弥补。自此,我认识到自己之前对于“民主”的误解,也发现了在我们国家,民主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是其直接体现,只是因为国情问题在表现形式上不同于我设想的那种完美而不可实现的民主。

二、有利于民主的基础条件。

在本书中,作者揭示了三个民主的关键条件:军队和警察控制在由选举产生的官员手里,民主的信念和政治文化,以及不存在强大的敌视民主的外部势力。在此之中,我十分认同第三点,而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也印证了第三个关键条件的正确性。只有在国家力量强大,能够保证国家主权和领土不被侵犯的情况下,我们才有享受到民主的可能,假若国家的外部环境中列强林立,国内的政治决策收到国外势力的极大干扰,公民的民主权益自然不可能指望敌对势力保障。

此外,本书的作者还提出了两个有利于民主的条件:现代的市场经济和社会,弱小的亚文化多元主义。毫无疑问,如果一个国家不存在文化冲突,或者说全国公民拥有共同的信仰,那么民主自然有了生长的土壤。但是在多数的大国中,往往存在多种语言、宗教、种族或民族身份,这些意识形态上的差异不可避免的导致了对于事物的不同认知,大面积的文化冲突毫无疑问也会波及到政治层面。但是在一个其他条件都有利于民主的国家里,仍然有方法控制这些文化冲突:比如在美国的阿米什地区,阿米什人就因为种族信仰在宪法中规定的义务教育问题上获得了特殊对待,当然,这一切的基础是美国强大的国家力量。

在这些有利于民主的条件中,作者“市场资本主义有利于民主”的论断与我曾经的直觉大相径庭,也让我对民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作者的角度来看,主要是通过类似反例法的方式阐述了该论断的合理性:在一个非市场化的经济中,几乎所有决策均是由政府做出和控制的,在此过程中有着太多不利于民主发展的手段和方法。对此我并不否认,但是我仍然没有完全赞同作者,正如作者自己所述:市场经济中资本的不平等导致了政治资源不平等,也存在着不利于民主发展的方面,“没有一个民主国家会存在或长期存在这样一种市场资本主义:它不受政府为了改变它的负面影响而对它进行的广泛管制和干预”,但若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严重影响了市场资本主义的运行,也会严重影响到民主政治制度。综合作者的观点,其实对民主有利的是一定程度上受政治制度管制的市场资本主义,也就是一种削弱了负面影响的市场资本主义。那么类比于削弱了负面影响的非市场经济呢?我相信也存在相应限定下的非市场经济能够有利于民主发展。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民主的认识更加全面更广泛。结合国情来看,中国目前并没有达到作者对于民主国家的定义,但不可否认中国也存在着我们认知下的民主,最终孰优孰劣,自然有事实见分晓。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专业21篇)篇十三

杜威对教育作为什么的几种观点在书中进行批判性的解释,这几种观点有“教育作为预备”,“教育作为官能的训练”,“教育作为展开”,“教育作为塑造”,“教育作为复演”。这几种观点既有哲学预设上的缺陷,也有对人的事实性存在的忽视。作者尝试对其进行自己的浅层解析。

“教育作为预备”。教育作为预备,其哲学预设是说教育是指向美好的未来;现在是不理想的,现在是手段,是达到将来目的的途径,这是目的与内容的割裂。这样势必忽视当下生活的内容,当下的环境,意义;忽视当下的个人存在。这样也就牺牲了现在的生活内涵。可是未来是模糊的,是不确定的,遥远的。这样的未来可能会使人失去信心,失去当下的乐趣,今天是明天的阶梯,但今天在他来说是空洞的,被忽视的,他是远视的,但远方仅仅是想象的样子。何况即使“未来”有所显现,他还是不敢肯定这是未来的样子吗?他怀疑,犹豫,飘浮不定。

“教育作为官能的训练”。官能的训练首先是要相信有这些“官”(内在的),通过训练使其形成这种相应的期待的“能”(外显的)。这是一种二元的分裂。这样的官能是机械的,是有一定的指向,而不是多样的指向。这种指向是说一定的刺激就是为了一定的反应来回应。这是预先设定好了的刺激—反应。这种刺激是没有被人理解的,没有意义的“物的外壳”。这样这种官能在不同的情境中只能做出曾经有过相应训练的相似情境的机械反应,这个情境对他来说是没有真正理解的,可以说是他的“假环境”。这样的人是呆板的,僵化的。

“教育作为展开”。展开的是人已有的东西,但这些东西是隐藏着的,是需要“导”出来的。但这种展开不是随意的,而是已经有一个展开的“形式结果”的,这与“教育作为预备”有点相似。正是因为有所预备,还是有个遥远的目标,但“展开说”把遥远的未来进行切割,分成几个小片段,这样就有了近景的目标。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一切是无意义的,只有这个结果的呈现才是目的。就像欣赏一朵盛开的花,我们要看的不是“含苞欲放”,渐渐展开的那个过程,而是完全展开的“大花”。但它承认了人本来有的东西,相信它们有“展”的可能,但是展开不仅仅是靠外力的“导”,还有自己的自我展开。如果没有这个意愿,恐怕一切力量还是压迫,强制。

“教育作为塑造”。塑造已经假设了可以对人进行“捏”,“造”。一切外界的影响都是可以的,而且是有力量的,可以转变人的,是完全忽视人的内在的一切内涵的,除了低级(没有价值判断)的本能。塑造也是有可能成功的,但这种成功的评价标准是“塑造说”的,形成的可能是没有自己的,自己意义的,自己的灵魂的物。

“教育作为复演”。“复演”可以理解为重现的话,那这个观点就有点机械了。复演的是过去的材料,过去的生活。这样也就会像“预备说”一样失去当下的生活。但是在这里,似乎应该理解为这样的复演是“材料”与当下不联系,没有关照当下的人、环境。其实环境会自然的留下过去的内容,包含过去的色彩,但是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是现在的环境,是未来的中介。即使要“复演”也应该是为了寻找走出当下生活中出现的困境而“追溯”。

“教育作为经验的改造”。杜威很强调环境,这个环境是指社会环境,是人与人互动的环境,是对参与其中的每个人有自己的一定意义的环境。环境是教育的中介,那么经验的改造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的。经验的改造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环境,或者可以说完全是因为环境而发生的。一方面是增加了经验的意义,是量的增加。因为环境中出现了新的意义被“我”内化了,形成了自己的意义;另一方面改造经验,改造那些常规性的,习惯性的经验。这其实是扩大经验的视野,是广度的开阔。这样说来,经验是否就是个体有意识的建构意义的结果?要是生活处处都追问意义的话,可能会失去生活的某些随意的东西,轻松的东西。

这几种观点有其合理性的一面,有其缺陷,不能一概而论。能否可以看作是对遗传,环境,人的不同理解的结果而产生的不同主张。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专业21篇)篇十四

《民主主义与教育》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杜威最有影响力的著作,集中展现了杜威的教育思想。西方学者将该书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儿》并称为不朽的教育瑰宝。

关于作者。

作者约翰·杜威(johndewey,1859-1952)出生在佛蒙特州,1879年毕业于佛蒙特大学,1884年在霍普金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此后,他先后在密歇根大学、明尼苏达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哲学,曾担任过芝加哥大学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系主任、教育学院院长,担任过美国心理学联合会、美国哲学协会、美国大学教授联合会主席。1896-1903年创办了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作为其教育理论的实验基地,并担任该校校长。

杜威的主要著作有《我的教育信条》(1897)、《学校与社会》(1899)、《儿童和课程》(1902)、《教育上的道德原理》(1909)、《经验与自然》(1925)、《教育与经验》(1938)、《自由与文化》(1939)等,《民主主义与教育》是杜威在1916年写成的专著。

本书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民主主义与教育》共26章,可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1-6章、第7-23章和第24-26章。第1-6章内容分别为:“教育是生活的必需品”、“教育具有社会作用”、“教育作为指导”、“教育即成长”、“准备、展现和形式训练”、“教育即保守与进步”。这6章从非正规化的教育谈到学校的兴起,从普遍意义的角度对教育的社会作用及目前各种学校教育目的存在的缺陷进行剖析,并指出学校教育改革的方向是向进步的教育迈进。第7-23章的主要内容是“教育中的民主概念”、“教育的目的”、“以自然发展和社会效能感作为教育目的”、“兴趣与训练”、“经验与思维”、“教育中的思维”、“教学方法的性质”、“教育内容的性质”、“课程中的游戏和工作”、“地理和历史的意义”、“学习课程中的科学”、“教育的价值”、“劳动和闲暇”、“知识性科目和实用性科目”、“自然科目和社会科目:自然主义和人文主义”、“个人与世界”、“教育与职业”。这部分研究了民主主义社会所包含的思想及其运用到教育中所做的种种努力,阐明教育在向年轻一代传授知识和经验、培养其品格时的作用。第24-26章的内容是“教育哲学”、“知识论”和“道德论”,主要对前面各章涉及的哲学上的争论进行回顾,探讨了实用主义哲学的性质,从认识哲学和道德哲学两方面进行总结。

本书的主要观点有这样几个:一是关于教育是什么,有什么用。杜威认为就个人而言,教育是发展个人的能力、熏染个人意识、形成个人的习惯、锻炼个人的思想并激发个人感情的过程,教育会通过增进和改造个人的经验来使人获得成长、发展;就人类整体而言,教育是人类社会得以延续的需要;就社会而言,教育是社会进步的手段。在杜威看来,教育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必需品,而学校是特殊的成长环境,是“从广义的教育中区分出一种较为正规化的教育,即直接的教育或学校教育”,因此,“有目的、有计划地训练的机构(即学校)和目的明确的内容(即课程),就被设计出来了,在此机构中讲授这些内容的任务则由委派的专门人员(即教师)来完成。”二是关于民主主义社会的教育性质。杜威认为教育即是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并借助对过去各种教育理论的批判来反证民主教育的正确性和优越性。三是用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可以理顺长期存在的兴趣与努力、经验和思想、劳动和休闲、个人和自然界、教育和职业等矛盾,杜威还对课程、教材和教法作出新的解释。

评析和思考。

杜威提出以“儿童为中心”和“从做中学”这两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反对外在的、固定的、终极的教育目的,他以生长为教育目的,认为教育要促进儿童的发展、要促进社会的民主和谐。其实,与其说杜威是一个儿童中心论者,不如说他是一个社会中心论者更恰当。正如美国实用主义研究学者约翰·麦克德默特教授所指出的,如果对杜威毕生所从事的探究工作用比喻方式进行形容的话,杜威哲学就是一张苦心经营的、精心编织的蜘蛛网。杜威本人对这张网的接头、支点、轮廓和面貌等也许了如指掌,他自己能在这张网上轻盈翻飞、进出自如。但如我一样的读者在阅读、试图绘制杜威教育思想体系的路线图时,难免迷茫和困惑。

杜威的教育思想不仅注重价值观和哲学层面,也注重课程、教材、教学方法等教育要素。他认为,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诱发”、“引出”儿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无论是在其教育思想还是后来所创立的学校里,他都坚定不移地推行其新型教材--“活动作业课程”。这些教育理念和方法对我国的教育现代化建设不无启示。例如,如何处理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与品性的关系,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如何落实五育并举的发展要求等,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对这些问题都或多或少地进行了探讨。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专业21篇)篇十五

杜威说到“学习的目的是继续不断生长的能力”但是这只有在民主的社会中才能实现。“我们在探索教育的目的时,并不要到教育过程以外去寻求”,但是这也只能在民主的社会中才可能做到。当社会关系还不是完全以对等为基础时,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有可能发生偏差。

首先,目的必须是从自身的经验自由发展而来的,不能由外来的命令决定。这点我觉得在现在的教育中尤为重要,我们在谈到学生学习的目的时经常毫不犹豫地会认为那应当是在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考上好的大学。但在我看来这其实是教师自己的目的而已,当然教师的目的本应当与学生的目的相同或相近,但是这对学生来说毕竟是教师或外界强加给他的,不是从自身的经验自由发展而来的。对于学生,他们只模糊的认识到考上大学应该是自己学习的目的所在。所以将教师的目的与学生的目的统一是我们首先要做的事情。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没有过多的去思考学习的目的,大多出于一种盲目的学习状态,这也导致了很多学生学习不努力,甚至厌学。有了目的,学生就会对现在活动的结局有了预见性,就会给予现在的学习活动以方向。

其次,如何确定良好的目的。“所确定的目的必须是既有情况的产物。”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好的目的绝对不会是高考。当然要想确定一个好的目的并非易事,这需要学生对未来生活有一个思考,对自己将来的生活有一个预见,这种预见决不是空想,而是应当建立在已有的生活上的。所以我觉得学生有必要了解现在社会上的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有必要知道人们在进行着什么样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对自己的未来有个更直观的认识,也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确定一个好的切实可行的目的。

最后,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如果将学生看作一盆花,那么最后这盆花顺利开花便是我们的目的。其实我们都知道如果想要这盆花开花的话,就要经常的给它浇水,晒晒太阳,如果下雨了就要搬到屋里,如果长虫了就要除虫等等。总之我们在完成目的的过程中所要做的要考虑很多其它的因素,要使花的活动与环境的力量共同协作,而不是互相对抗。如果我们不管天气等因素,自己制定一个计划来让花顺利开花,我想大多数是会失败的。那么我们对待学生也应如此,每个学生都有其特点,如果我们不管这些,而制定一个自以为正确的教育目的,那么最终的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所以,教师如果想实现自己的目的,那么就必须先使学生有自己的良好的目的,并不断在教师的引导下改进目的,使学生最后都成为他们自己想成为的人。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专业21篇)篇十六

《新民主主义论》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的基本观点,阐发了文化同政治、经济的辩证统一的关系,指出了共产主义思想的指导和宣传同中国共产党在不同革命阶段具体行动纲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论述了文化工作在整个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阐明了党对古今中外思想文化遗产的批判继承方针。

读完《新民主主义论》后,体会最深的是新民主主义的先进文化建设。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至于新文化,则是在观念形态上反映新政治和新经济的东西,是替新政治新经济服务的。

在“五四”以后,中国产生了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所领导的共产主义的文化思想。

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民族的。它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它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带有我们民族的特性。它同一切别的民族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相联合,建立互相吸收和互相发展的关系,共同形成世界的新文化;但是决不能和任何别的民族的帝国主义反动文化相联合,因为我们的文化是革命的民族文化。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这种工作过去还做得很不够。这不但是当前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还有外国的古代文化,例如各资本主义国家启蒙时代的文化,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但是一切外国的东西,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所谓“全盘西化”(33)的主张,乃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形式主义地吸收外国的东西,在中国过去是吃过大亏的。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公式的马克思主义者,只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开玩笑,在中国革命队伍中是没有他们的位置的。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民族的形式,新民主主义的内容——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新文化。

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科学的。它是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一致的。在这点上,中国无产阶级的科学思想能够和中国还有进步性的资产阶级的唯物论者和自然科学家,建立反帝反封建反迷信的统一战线;但是决不能和任何反动的唯心论建立统一战线。共产党员可以和某些唯心论者甚至宗教徒建立在政治行动上的反帝反封建的统一战线,但是决不能赞同他们的唯心论或宗教教义。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中国现时的新政治新经济是从古代的旧政治旧经济发展而来的,中国现时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但是这种尊重,是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的地位,是尊重历史的辩证法的发展,而不是颂古非今,不是赞扬任何封建的毒素。对于人民群众和青年学生,主要地不是要引导他们向后看,而是要引导他们向前看。

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大众的,因而即是民主的。它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要把教育革命干部的知识和教育革命大众的知识在程度上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结起来,把提高和普及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结起来。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而革命的文化工作者,就是这个文化战线上的各级指挥员。“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可见革命的文化运动对于革命的实践运动具有何等的重要性。而这种文化运动和实践运动,都是群众的。因此,一切进步的文化工作者,在抗日战争中,应有自己的文化军队,这个军队就是人民大众。革命的文化人而不接近民众,就是“无兵司令”,他的火力就打不倒敌人。为达此目的,文字必须在一定条件下加以改革,言语必须接近民众,须知民众就是革命文化的无限丰富的源泉。

所谓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这种文化,只能由无产阶级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去领导,任何别的阶级的文化思想都是不能领导了的。所谓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一句话,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相结合,这就是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这就是名副其实的中华民国,这就是我们要造成的新中国。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专业21篇)篇十七

非常幸运地从读书群里下载了电子版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这本书,然后就非常认真地读起来,刚开始读感觉有点深奥难懂,于是就读得很慢,于是慢慢也读懂、吸收了一些教育理论。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教育的价值”这一章节对我的触动很大。很多学生都不明白上学的意义是什么,他们不懂为什么家长要送他们到学校里来读书,难道读书的目的就只是为了将来考上大学,为自己赢得一张文凭,将来能够找到一份工作吗?我经常对孩子们说:“我们来这里上学,是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这些知识都是将来你在自己几十年的人生中能够用得着的,也是必须具备的一些文化素养,哪怕你将来没有考上大学,你将来从事的一些行业,比如假如你去做小生意,就需要记账,算账,这些需要数学知识,你和别人讨价还价,这些需要语言沟通能力,这些都是需要通过上学来获得的基本实用知识。而且在学校里我们还可以结交很多好朋友,这些好朋友在你困难的时候都可以向你伸出援助之手,这些也是你生活所需要的友情。所以我们不是来学校里玩的,是学习生活技能和知识的。”

我们每个人的很多经验都是间接经验,因为我们每个人精力有限,所经历的直接经验也是少之又少的。很多经验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间接经验。比如有人参加过战争,那他获得的就是直接经验,但是我们这些从来没有上过战场的人,也没有机会去战场的人,只能从听人讲述的战争故事或者有关战争的记载来获取战争的一些间接经验。一切语言,一切符合,都是间接经验的工具。用专门术语,由工具获得的经验,乃是“间接的”经验。这种经验和直接的经验对立。我们个人的直接经验是非常有限的,如果没有代表不在目前的,遥远的媒介物的介入,我们的经验几乎将停留在野蛮人的经验的水平上。从野蛮到文明,每走一步都有赖于媒介物的发明,这些媒介物拓宽了纯粹直接经验的范围,把它和只能用符号表示的事物联系起来,使它具有深刻而有比较广泛的意义。

我们教育孩子不仅要学到一些生活中比较实用的一些知识,还要懂得去欣赏,增强学生欣赏生活中美的能力,也是我们教育的价值。但是我们所提到的欣赏往往仅限于文艺、绘画、书法、音乐等一些知识领域。这些是远远不够的,这里所说的欣赏和教育事业本身同样广泛。我们养成的习惯,提升的一些欣赏美的能力,再加上自己的想象力,把现实和我们生活中的美联系起来,将来的生活才能变得更加有意义。

生活中的每个受教育的人都是一个综合体,不仅仅学会一门门课程,而且还要把这些课程综合起来,才能真正成为一个人固有的生活素养。但是作为每一科目的老师,应当让学生深入了解每一个科目的价值,才能够为自己讲解这门课程做最好的辩护。比如我们教数学的老师,首先我们要让学生了解数学具有训练的价值,使学生习惯于叙述的准确性和推理的严密性;数学也具有实用的价值,它使学生掌握商业和记忆中包含的计算技能;数学也具有文化修养的价值,扩大学生处理事物最一般的关系的想象力;数学甚至还有宗教的价值,表现在它的无限的概念和相关的概念。但是数学显然并不是因为赋有奇迹般的潜力即所谓价值而达到这些结果;如果书写真能达到这些结果,她才具有这些价值,而不是有了这些价值,它才有这些结果。如果这些能力没有发挥作用,不是责怪所教的科目,而是责怪学生的不用心和不服从。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任何作业、艺术或学习,如果它使自由人的身体,精神或智慧不适于优秀才能的发挥和实践,就应该被称作机械的作业、艺术或学习。”这句话说得非常正确,如果我们认为大量男子或所有妇女由于他们身心的性质都是不自由的,只能给他们适于机械的技能的训练,而不问这种训练将来对他们参与有价值的生活的能力的影响,这种看法既不是思想上的混乱,也不是道德上的虚伪。当亚里士多德进一步说:“所有为金钱而从事的职业和降低身体状况的职业,都是机械性的,因为这种职业剥夺智慧的休闲和尊严。”这句话永远是正确的。说它永远正确,还有一个条件,就是说,如果金钱收入的职业,事实上剥夺使用智慧的条件,因而也就剥夺智慧的尊严。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专业21篇)篇十八

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坚持着每天读《民主主义与教育》,感受颇深。

文中杜威对以教材、教师、教室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进行了抨击。他指出传统教育存在以下弊端:

第三,学校采用的刻板的并且不同于儿童所处家庭和社会的方式进行教学组织和管理,如学生要在固定狭隘的场地、班级、按照固定的课程表上课,进行严格升学和考试。

杜威认为,教育需要传授的不应该只是系统化的知识,不能够“既不关心它原来是怎样建立起来的,也不关心它将来会发生的种种变化”;同时,掌握过去人类文明积累下来的知识并不是问题的关键,而应该立足着眼于生活的未来,“我们目前的问题是如何发觉真正存在于经验内的过去的成就和现在的问题这两者间的联系”,“我们的问题是明确怎样把熟悉过去变为有效地应付未来的有力的工具”。

在杜威看来,理智和知识是应付生活环境的工具。有机体进化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是和环境接触、并学习去控制作为客体的环境的过程。杜威认为,经验和实践先于知识,因此,如果有机体再按那一方式行动的话,他就能预料将发生的事情。在环境中如果行动没有产生预期的结果,除非希望不愉快的反应,有机体将不会重复这一行为;如果行为产生了预期的反应,有机体就会知道当他期望这种结果时,他可重复这一行动。在这种行动和反应的过程中,有机体也就学到了控制环境的知识。一个人只有当他感到需要时才会行动,因此知识是来源于需要,这是所有知识的真理。因为每一个人都希望按照自己的预期愿望去控制和影响其他人和物质环境,在此知识充当了他控制他的物质和社会环境的工具。

这种理论在《思维与教学》一书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具体化。杜威认为,只有当有充分的原因需要思考时,只有当个体的环境发生变化时,当行动不满意或被阻止、或不能确定行动是否正确时,一个人才思考。在此情况下,他分析情境,以弄清问题的性质,然后运用意识中原有的材科或收集新材料,提出假设,并在思想中加以验证,直到发现一个满足他全部要求的假设,然后按照这一假设去行动。如果行动成功了,他就学到了如何处理这种情境的知识。如果行动不成功,他就会认识到在这种情况下,这一假设是不起作用的。

作为对传统教育的反对,杜威认为,学校教授学生知识的目的,不在知识本身,而在学习如何获得知识以指导下一步的经验以满足需求的方法。他举例说:学地图不是学习的真正的目的,制作地图才是真正的知识。他认为训练儿童的主动的、持续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是教学的主要目的。由此出发,杜威认为:凡“有意义的经验”,总是在思维的活动中进行。每一思维的两端,开始是一个迷惑、纷乱或困难的情境,结果是一个澄清、统一或解决的情境,思维就在这两端之间进行着。在这两端之间,思维的过程经历了五个步骤:

(1)有疑难的情境引发思维的冲动;

(2)确定疑难究竟在什么地方;

(3)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

(4)推断每个阶段所含的结果,看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

(5)进行试验、证实,驳斥或改正这个假设。在实际经验的过程中,有的阶段可以拼合,若干阶段则历程甚短,甚至没有被人察觉。因此,五个步骤并非固定不变的方式,应随各人的情况而定(如胡适就将其改造成“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杜威认为,思维过程“既是组织思想的方法,又是做学问的途径”。所以他从思维的五步法类推出他的“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过程,提出“教学法的要素和思维的要素是相同的”。即:

第一,提供给学生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要有一个使学生对活动本身感兴趣的、愿意连续下去的活动:

第二,从这个情境内部产生出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对学生思想的刺激和活动目的;

第三,学生要通过调用已有知识、查阅新的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来对付这个问题;

第四。学生必须一步一步地形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五,学生要通过实际活动来检验他的解决方法,使这些方法更加清晰具体,并且检验它们是否有效。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省略其中的某个步骤。

这就是杜威著名的解决问题的“五步法”。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专业21篇)篇十九

杜威的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是西方教育史上可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儿》并列的伟大作品。

全书共26章,杜威将前24章分为三个部分。最后两章分别论述实用主义的真理论和道德论第一部分:从非正式教育谈到教育的兴起。概述了教育的社会职能和效应指出了当代教育的严重缺陷并指出改革的方向。第二部分:阐述了民主社会的教育性质。明确指出教育即生活,成长,经验的改造的意义。并借助对各种教育理论的批判来论证民主教育的正确性与优越性。在这部分指出教育的目的是获得更多更好的教育,除此之外别无其他目的。第三部分:用实用主义哲学来理顺长期以来纯在的兴趣和努力,经验和思想,劳作与休闲,个人与自然界,教育和职业等矛盾。并给课程,教材和教法以新的解释。

在书中杜威大胆的批判了一些传统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批判斯宾塞:“斯宾塞的教育是成人生活教育的准备说。指出这种学说强调把人所需要的知识灌输给缺乏理解力的儿童叫他们痛苦的陷入谜团。乃是满足成人的需要而实于儿童的虐。”批判黑格尔和福禄贝尔:“他们把教育理解成展开儿童先天理性的学说。在黑格尔看来,人类秉承着绝对纯全的理性。教育就是将这种理性由内向外的展开。传统教育外铄的力量,开展说注重由内向外的发展。两者显然不同。不过,开展所指的并不是继续不断的生活或者生长而是将一种神秘难测的理性展开作为教育,实际上这种学说仅仅是成教育的变种,因为天赋的理性和成人的需要都超出了儿童的理解。而且开发天性交给成人生活做准备更加虚幻莫测。”批判洛克:“把教育理解为训练心智的学说;洛克等人认为人们禀赋着记忆,思维,想象等多种心智能力,教育就是培养心智的事体。实际上,人没有这种假定存在的而且彼此分割的心力。脱离现实生活,而孤立的抽象的训练记忆力和思维力,正好像空着肚子训练消化力那样荒唐。”批判赫尔巴特:“赫尔巴特把教育理解为教师按照心理统觉过程向儿童提供教材,从而形成他们观念的学说。杜威认为这说学说忽略了儿童潜在动力和引导他们自觉地探索知识,却把他们看成被动的吸收知识的容器。”

全书第四章的讲述了一个重要观点——教育即生长。也是我读这本书之后理解最深刻的一个点。杜威认为,当时的学校无视儿童天性,他提出“教育即生长”的根本目的在于,将儿童从被动的、被压抑的状态下解放出来。生长论要求尊重儿童,使一切教育和教学合于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的要求。

杜威详细阐述了生长的首要条件未成熟状态的两个特征依赖性和可塑性,人类为了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延长婴幼期,有利于进一步促进社会的进步。

杜威首先讨论未成熟状态的积极意义,从能量和潜力的双重意义上理解未成熟状态的积极方面,“把能量理解为一种能力,把潜力理解为势力。我们说未成熟状态就是有生长的可能性,即发展的能力。”

杜威认为,不能用比较的观点,而应该用绝对的观点来看,未成熟状态是指一种积极的势力或能力——向上生长的力量。他从未成熟状态的可能性的积极的和建设的方面出发,由此他提出了理解未成熟主体的两个特征:依赖性和可塑性。

接下来杜威阐述了生长的表现,既是习惯。而习惯从可塑性中来。

彻底的无依无靠的依赖,“暗示着具有某种补偿的力量。”他把动物的幼兽和人类的婴儿的能力进行比较,指出婴儿具有动物幼兽所没有的社会能力。儿童具有头等的社交能力,灵活而敏感,无力注意自然界反而强化了他们对成人行为的关注和兴趣。可以说“儿童生来的机制和冲动都有助于敏捷的社会反应。”依赖性是一种力量而非软弱,而且是相互的。未成熟的人为生长而有的特殊的能力,就构成了可塑性。杜威认为可塑性“乃是以从前的经验的结果为基础,改变自己行为的力量,就是发展各种倾向的力量”他与小鸡孵出后几个小时就学会啄食与婴儿出生六个月通过尝试性反应才学会抓东西作比,指出人类学习一种动作必须学会变化动作的因素,并根据情况作出种种因素的联合。能发展方法,应用到其他情境,开辟前进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可塑性,人类养成了学习的习惯。

习惯是一种执行的技能,或工作效率,就是对自然环境进行有效控制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杜威解释了适应的概念,他认为适应必须从控制达到目的的手段的主动的意义上来理解。不能把习惯仅仅看作是机体内部引起的变化,而忽视这种变化在于造成环境中以后许多变化的能力,从而不能将适应看作与环境一致。适应是使我们自己切合外部环境为机体内部发生变化提供的目的和标准的固定性。如果把习惯看作“习以为常”的话,那么习惯就是被打与环境保持一致,积极机体变化而忽视了改变周围环境的能力,这种适应,可以称之为迁就,以区别于主动的适应。主动的适应是持久的适应或是适应平衡,给我们提供一种背景,以备以后调整自己以应对新环境。杜威总结说“所谓适应,即是完美的活动对环境的适应,也是环境对我们自己活动的适应。”他以野蛮部落和文明人对荒漠的应对为例,指出野蛮人顺应环境,习以为常,而文明人则是改造环境。

人们常常把教育解释为获得能使个人适应环境的种种习惯。这个定义表明生长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这个定义中的所谓适应,必须从控制达到目的的手段的主动的意义上来理解。如果我们把习惯仅仅看作机体内部引起的变化,而忽视这种变化在于造成环境中以后许多变化的能力,就会把“适应”看作与环境一致,正如一块蜡依照印章一样。环境被看作某种固定的东西,这种固定性为有机体内部发生的变化提供目的和标准;所谓适应不过是使我们自己切合外部环境的这种固定性。如果把习惯看作“习以为常”,确实是比较被动的东西。我们习惯于周围环境--习惯于我们的衣服、我们的鞋子和手套;习惯于相当稳定的气候;习惯于我们的日常朋友等等,这些都含有被动的性质。和环境保持一致,在有机体内引起变化,而不问改变周围环境的能力,就是这种习以为常的显著特点。我们不能把这种适应(不妨称之为迁就,以别于主动的适应)的特点转到主动利用周围环境的习惯,除此以外,“习以为常”有两个主要特征值得注意。第一个特征是,我们首先通过使用事物而习惯于这些事物。

简单的说杜威关于教育即生长的观点大体是这样的:某个时代社会的性质,基本上取决于前一个时代给予儿童的活动指导,这个吵着后来结果的行动的积累运动,就是生长的含义。生长的首要条件是未成熟状态。那么什么是未成熟状态?所谓未成熟状态是指生长的可能性和生长的潜力。并不是指现在没有能力,到后来才会有,我们表示现在就有的一种确实存在的势力。未成熟状态的可能性的积极的和建设的方面,是理解未成熟状态的可能性的主要特征即可依赖性和可塑性。人的依赖性不是完全的依赖和寄生,因为人是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并具有社会的能力依赖是伴随着能力的成长。而塑造性就是认为了生长而有的特殊的适应能力发展它主要地从从经验中学习能力从经验中保持可以用来对付以后情境中的困难的力量。可属性就是以从前的经验的结果为基础。改变自己行为的力量,就是发展各种倾向的力量。保存儿童天性,出儿童天性外,别的都要通过训练搞掉。保存儿童天性但是阻止他们扰乱,胡闹,干蠢事。保存儿童天性,并且正是按照他们所指的方向,用知识把儿童天性武装起来。

杜威是美国极有影响的教育思想家。他反对“传统教育”,批评“传统教育”的迂腐,提出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发表了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主张。但从整体来讲,他是唯心主义先验论者,实用主义教育学同我们中国学生所亲身经历的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说是根本不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专业21篇)篇二十

著名哲学家杜威在这本书中分析和陈述了民主社会与教育的辨证关系,并把民主社会的意义、生物进化论的观点、产业革命带来的变化以及科学实验的方法,贯穿一起从而去论证新教育的本质、目的、方法、内容和评断一些彼此矛盾的教育理论问题和实施问题。而他的民主和教育的观点无非是来自异域的经验和实践所总结出来的精华。

杜威着手改革教育,强调儿童要从书本记诵中解放出来,创造出了崭新的教育理论: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他说,儿童在参加生活中使经验的数量扩充和用经验指导生活的能力增强,也就受到圆满教育了。所以,教育并不是强制儿童静坐听讲和闭门读书,教育就是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在杜威看来,生活和经验是教育的灵魂,离开生活和经验就没有生长,也就没有教育。

为了把自己的教育理论付诸实践,杜威提出了“学校即社会”的方案。他认为,旧学校把教育历程错误地理解为教师告诉和学生被告诉的事情,不激发儿童自动求知的本性,却驱使儿童被迫地背诵学习代表事物的符号,即书本。这大大影响了儿童智力的培养与成长。

杜威视教育为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学校,把参加现实生活作为媒介,把教师传授知识的课堂改造为儿童活动的园地和生活的乐园,引导儿童积极投入活动,在活动中学习,不知不觉地养成品德和获得知识。

教师要善于通过教学或组织活动保证学生生长的各种力量,以保证教育得以继续进行。使学生乐于从生活本身学习,并乐于把生活条件看作是丰富经验的机会,使人人在生活过程中学习,而且在离开学校之后,教育仍不会停止。这就是学校教育的最好产物。教师要注意不要把生活和一切表面的行动和兴趣混为一谈。要注意儿童哪些兴趣在向前发展,而不是注意他们以往的冲动。这样就需要尊重和保存儿童的天性,按照它所指出的方向,用知识把儿童的天性武装起来。

杜威以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理论为基础,提出“从做中学”的教学理论思想。“从做中学”强调要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并且依附于儿童的现实生活。教学要为儿童设想,以儿童心理为根据。

传统观念认为教学就是传授知识,然而杜威认为学生从教师口中被动听来的知识不是真正的知识,这种教学方法只能抑制儿童的活动,阻碍儿童创造才能的发展。

杜威倡导要充分利用“儿童的游戏本能”,让他们以活动为媒介而间接地学到知识。洛克曾说过:“教导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业都变成一种游戏似的。”这也印证了对儿童的教育要充分发挥活动的作用。因为,儿童在现实活动中遇到问题,会力求克服,这样就需要动脑筋和费心思。而实际上,锻炼良好的大脑比在大脑中堆放不能消化的公式和定理有价值得多。

教师应该为儿童设计教学法。如安排真实情境;在情境中要有刺激思维的课题;要有可利用的资料以作为解决疑难的假定;要从活动中去验证假定;根据验证成败得出结论。这是对传统教学的突破。教师有责任培养学生健康的游戏活动的能力。因为游戏往往既重复和肯定成人生活环境中的优点,也重复和肯定成人生活环境中的劣点,教师在学校的任务就是设置一个环境,在这种环境里,游戏和活动的进行能促进青年智力和道德的成长。

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这是循序渐进的积极发展过程,教育目的就存在于这种过程中。他说生活是为了更丰富、更完美的生活,教育也是为了更丰富、更完美的教育,不能有任何外加于生活和教育的目的。

他认为生长和生活是无止境的,因而也无最后目的。儿童和青少年在生长和生活的过程中,在扩充、提高、更新、重组的过程中逐步成长并最终成为社会的合格成员。教育本身并无目的,只是人特别是家长和教师等才有目的。这就是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

其实,虽然杜威提出教育无目的论,但在他心中,教育还是有目的的,即“民主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思想方法”。他的教育无目的论是为了纠正脱离儿童而由成人决定教育目的的旧教育,并非根本放弃教育目的。

教师要关心儿童的个别差异,注意儿童爱好和兴趣的起源、增长和衰退,因为儿童能力的萌芽和焕发是参差不齐的。给他们提供一个自由发挥的环境,不要强加给学生一刀切的教育目的,要提供一种环境,解放学生的能力,以使他们的天赋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教师要把教育的目的转化为与学生的活动进行合作的方法。因为在那种对学生硬性规定的外在目的下,不仅教师的智慧不能自由发挥,教师的思想不能与学生的思想以及教材紧密相连,而且学生在双重强迫下,经常无所适从。

《民主主义与教育》是杜威长期实践和潜心研究的结果,是步步深入而逐步完善起来的教育思想体系。书中全面地阐述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是其教育著述的代表作。它之后的作品也是《民主主义与教育》的引申或补充。杜威突破传统,强调重视儿童的生长发展,主张学校要与儿童生活、社会生活结合起来等教育思想是非常具有先见性的。他对现代教育思想的发展做出了无人可比的贡献。这本书也是理解近百年来美国以及众多国家教育演进的钥匙。对有志于教育事业的青年教师,这是一本不可不读的书。当然,书中也存在一些争议的论点,要批判地吸收其中有益的东西,错误的观点应在大脑中过滤掉。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专业21篇)篇二十一

在《论民主》这一本书中,科恩从理论上系统地阐述了民主的定义、性质,以及实现民主的方法和条件,并且从理想和现实的两个角度,比较客观地分析了实现民主的可能性和民主本身的局限性。其实我没有很理解这本书,可能知识贮备不够,我只能从他人的分析当中,感悟出一些自己的想法。

科恩先把“自治”用于政治以外,认为自治就意味着个人自己管理自己;然后把“自治引入政治之内,认为,民主就是这样一个目标:全社会的所有成员都来参加制定共同追求的目标。虽然,在现实经验中,民主这一终极目的从来没有实现过,但是并不阻挡人们把民主视为一种可欲的东西。科恩给民主下了一个定义:民主是一种社会管理体制,在该体制中社会成员大体上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或可以参与影响全体成员的决策。

从民主的发展来看,人类社会实行民主政治具有悠远的历史,原始社会有原始社会的民主,自国家的出现以后,历史上出现过这样一些民主制,比如古希腊的城邦民主制,中世纪也出现过“城市共和国”这样的民主制。当然民主作为国家的制度还是从资本主义开始的。资产阶级在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后逐步建立起自己的民主制,用议会制代替君主制,用选举制代替世袭制,用任期制废止终身制,相对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人民在很多方面都有了较大的自由,但是这种民主依然只是少数人的民主,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

就行使民主权利的方式而言,可分为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间接民主指的是代表制民主,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一会或政府,代替自己国家参加国家事务的管理。西方国家的议会制,原苏联的苏维埃制和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都是间接民主。直接民主是公民行使自己的权利,直接的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全民公决或全民讨论某些重大问题,现代西方发达国家也存着着部分直接民主形势。尽管如此,即使是由人民直接选举政府,但其实质仍然是间接民主。民主的本义是多数人的统治,即使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由人民直接治理国家也是不可能的,人民只能通过自己选举的政府来掌握国家政权,管理国家事物,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这样认为,间接民主是主要的民主形式。

我认为这种间接的民主形式会导致官员的相互庇护,作为最底层的人民只能通过选举人大代表来执行的我们的权利,我们虽然是社会政治的参与者,却不是决策者,当今社会少了一些中央领导能听取民声的渠道。

以上就是本人的一些小小体会,有点浅显,希望老师指教。

相关范文推荐

    住院部年终总结(热门17篇)

    年终总结是对过去一年的审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成长和取得的进步。我们特意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年终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和启发。年来,在院领导和护理

    校企对接班学习心得体会(专业20篇)

    写心得体会是提升自我认知和增强自信心的有效途径,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认识自己。下面是一些精选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和帮助。

    开展促安全专项活动方案(精选17篇)

    活动方案不仅仅是一个计划,更是对活动进行全面思考和规划的重要工具。下面是一些成功案例的活动方案,供大家学习和借鉴,帮助大家更好地制定活动方案。根据市、区相关文件

    人力资源工作者工作计划(模板13篇)

    人力资源是指一个组织中与员工相关的各种资源,其中包括人员招聘、培训、激励和福利等方面的工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人力资源绩效管理案例,供大家参考借鉴。

    开工仪式企业代表发言稿大全(14篇)

    发言稿的结构应该清晰,包括引入、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以使我们的发言更具有条理和连贯性。范文中的发言稿案例涵盖了各个领域和行业,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不同背景和经验的

    高二时光的流年(实用19篇)

    优秀作文是在写作过程中充分发挥主题思维,运用丰富的词汇和独特的观点,以清晰的逻辑结构和生动的语言表达,达到思想深度和感染力的一种文体。优秀作文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

    塑钢型材购货合同(精选15篇)

    合同协议是商务交往中的重要文书,具有法律约束力,对于保护双方的权益起着关键作用。小编为大家收集了一些常见的合同协议案例,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您。

    医疗质量安全总结范文(19篇)

    在我们的学习和工作生活中,总结范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一些优秀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今年是医院管理年的最后一年,按照__

    难忘的扶老师记事范文(18篇)

    优秀作文的背后往往有扎实的基础和丰富的想象力,我们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作文片段,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我的六年。小学生活。遇

    侄女婚礼祝福致辞(优秀14篇)

    撰写一篇致辞需要提前准备充分,明确目标,合理安排内容,注意语气和语速的控制。您可以通过阅读以下致辞的范文,了解不同场合下致辞的风格和要点。尊敬的各位亲朋好友,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