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组教学感悟与反思 教学反思与感悟(通用7篇)

时间:2023-10-09 作者:碧墨分组教学感悟与反思 教学反思与感悟(通用7篇)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感悟,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那么我们写心得感悟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感悟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分组教学感悟与反思篇一

学习了连续两问应用题后,有这样一道练习题,“商店里有185个书包,卖出一些后,还剩107个,卖出多少个?又运进书包249个,现在有多少个?”批改时发现有许多学生写成:185-107=78(个),78+249=327(个)。显然,他们是受了连续两问应用题解题思路的影响。而受这样的影响,很大程度上缘于学生解题时的不良的思维习惯与模仿、记忆式学习方式。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是这样做的:

(起初,有的学生不以为然,他们还没有意识到解法是错误的。可经几个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不断地嚷着“错了!错了!”就使得他们的眉头渐渐舒展开来。)

生:老师,我们把第一个问题求出的78个当成剩下的书包了。

(显然,这位学生属于“上当者”。)

生:老师,我们是受了今天学的连续两问应用题的影响,把第一个问题的结果当成了第二 个问题的条件。

(了不起,这位学生一语中的,其他学生听了频频点头。)

师:这道题与连续两问应用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我赶紧抓住机会,让学生区别连续两问应用题与一般两问应用题之间的不同,以便学生更好的认识连续两问应用题的结构。)

生:这道应用题和连续两问应用题一样,都有两个问题。不同的是这道题如果没有解答完第一个问题照样可以解决第二个问题。

生:这道应用题的两个问题之间没有联系,而连续两问应用题的两个问题是有联系的,其中第一个问题是作为第二个问题的条件。

师:对呀,连续两问应用题中必须先解决第一个问题,然后将求得的结果作为条件再解决第二个问题,两个问题的解答是有先后顺序的。

看来,学生明确了连续两问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间的关系。我并没有因此满足,准备趁热打铁……)

师:这道题能给我们什么启示?

生:以后做题时,一定要认真读题,把题目意思弄清楚。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苦口婆心的要求学生认真读题,可收效甚微,而经学生自己感悟得到的体会,想必定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生:不能因为课上教了什么,做作业时就不动脑筋地照课上学的去做。

(这么深奥的道理在几分钟之内学生就体验到了,这令我欣喜无比。)

在上述案例中,学生解题发生错误后,教师没有包办分析错题,而是在留足充裕讨论时间的基础上,让学生反思错误形成的原因及由此得到的启示,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反思是一项重要的思维活动,是数学学习的动力。让学生学会反思,对自己的判断与活动甚至语言表达进行思考并加以证实,能使学生真正深入到数学活动中;抓住数学思维的内在实质,为他们的后继学习积淀经验与方法。如何引导学生反思,让学生在反思中感悟?我是这样做的:

1.引导反思知识获取的过程,领悟学习方法。

在教学活动中,我比较注重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验、合作探究。主动获取知识。可是,往往新知一旦得出,就马上进入练习阶段,很少有教师引导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过程进行反思。其实,知识的得出固然重要,但让学生反思是采取何种方式、通过何种途径获得则更有意义。因为后者能为学生积累诸多的学习方法,能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厚实的基础。

如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后,应引发学生回忆:刚才是通过怎样的途径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的?(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后推导出的)这对你以后的学习有什么帮助?(当以后碰到一个新图形时,可以想办法将它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图形解决)可见,反思后,学生易于形成—定的学习方法,这对于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有益处。

2.引导反思错误造成的原因,纠正不良的解题习惯。

是照错不误,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生本人对自己的错误行为认识不足,他们在思想上未引起“警觉”的缘故。为改观上述状况,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收集自己的错例,然后分析引起错误的原因,并研究避免错误的对策。这样做,学生本人对自己易错的地方有了较为深刻的体验,他们在练习时就会自觉地加以注意,从而大大减少许多因非智力因素造成的错误。

3,引导反思实验失败的缘由,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为了让学生亲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我们经常会安排一些实验。

如:在圆周长的教学中,关于圆周率的得出,我们往往会让学生分别测出若干圆形物体的周长与直径,算出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再引导分析比值,得出是个固定不变的数……这些仅仅是教师理想化的设想。而在测量时,由于种种情况,学生算出的比值与圆周率会出现很大的误差。笔者曾做过几次统计,计算出比值在3.1~3.4之间的往往不足50%。而教师却常无视这样的现象,按预定的教学设计作含糊其词的解释:这个比值其实是个固定不变的数,是3.1415926……。笔者认为,这样 做,对于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的发展是不利的,难以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准确性,从而影响他们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质疑的习惯。应该让出现误差较大的学生再测一次,找出引起误差大的原因。这对于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要想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就必须用内心的体验与创造来学习数学。反思是一种内省行为,它必须由学生亲身的体验方能进行。因此,让学生学会反思,是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重要举措。我们有必要对此深入研究,以期找到更好的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分组教学感悟与反思篇二

本课设计注重针对初中生的成长特点和思维水平,这一时期的学生开始与青春亲密接触,青春期的热情、朝气、连同青春的冲动一起叩响少年的心扉,容易出现对青春的一些错误认识。同时,这一时期的学生已不满足于简单的答案,喜欢思考人生与意义等重大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整节课中,按照“四步12法”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其中引领探究环节,教师共设计层次性探究问题4个,用时三十分钟左右,全班54位同学发言58次,具体九个小组发言人数分配:第一小组共6次,第二小组共4次,第三小组共6次,第四小组共5次,第五小组共10次,第六小组共2次,第七小组共7次,第八小组共7次,第九小组共11次。

在设计的四个探究问题中,各小组以小组汇报的形式与全班共同分享2次,小组每个成员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陈述个人观点2次,最后评出第九小组为优秀小组。整个课堂气氛热烈、活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较好地完成了三维目标。但同时也存在不足。小组中第二小组和第六小组发言次数明显较少,学生中也有个别同学未积极参与,从未进行发言。这也反映了教师对小组的指导和监督不够,小组长没有管理好小组活动,开小差的学生缺乏个人责任感。

分组教学感悟与反思篇三

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写三年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这句话充分揭示了教学反思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坚持写教学反思,能促进教师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助力教师的经验积累和专业素养的提升。

反思所得:梳理亮点,丰富经验。教师盘点自己上的每一堂课,总会有一些值得梳理与回味的出彩之处:或是应变课堂教学中突发事件的有效措施,或是教育学、心理学中某些教学思想方法、基本原理的渗透与体现,或是突破重点、化解难点的巧妙招数,或是教学策略上的有益尝试与创新,或是教学过程中实现预设目标,引发教学同频共振的手段等。随着教学进程的不断展开,师生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加深,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灵感,出现“灵光一现”的场景,这些智慧的火花教师要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

一节课结束,教师将课堂上的成功做法、获得的启发、积累的经验详细加以记录,作为宝贵的教研资料,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完善、推陈出新,这样日积月累、坚持不懈,对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增强课堂教学能力,探索改革课堂教学的思路,形成自己鲜明的教学风格都大有裨益。无论哪一方面的收获,教师在课后要及时反思、用心挖掘,并把它们归纳、整理和提升,形成一些带有规律性和指导性的东西,供以后教学时参考借鉴。

反思不足:回顾总结,明确不足。一节课即便是大放异彩,也难免有疏漏与失误之处,因为学生的性格差异、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的参差不齐,教师的预设与学生的实际总会有不相适宜的地方,如目标的确立、教法的运用、知识的讲授、问题的设计、练习的安排等。任何一节课,无论教师的备课多么细致缜密,也不可能完美无缺、无懈可击。比如,对学情的把握不够精准,对教材的处理不够灵活,启发引导不够得当,训练不够到位,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对课堂中的偶发现象应对力不从心,或者对某个问题的阐述有失偏颇等。

撰写教学反思,不仅能使教师直面课堂,从缺憾中发现问题和不足,分析背后的原因,总结梳理教学中的成败得失,也会激发教师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改变教学理念和思路,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这也是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师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反思改进:追求完善,着眼重建。反思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改进课堂,需要教师有审视、调整、行动的能力。教师经反思找出自己的问题后,根据原因探寻改进的方法和途径,制订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在后续的教学中加以摸索与尝试,在规定的期限内取得改进的实际效果。这样,反思才能真正为教学服务,教学也才能在研究中不断走向新的样态。

想要落实课堂教学促进师生主动成长阵地的作用,教师就应当以教学反思为抓手,在有效教学理念指导下,完善课堂教学设计、变革课堂教学行为,使课堂教学从设计到实施朝着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方向迈进。教师在反思中可以积极探讨:教材解读如何才能更加深入?学情把握如何才能更加精准?教学目标如何定位更精准?教学重难点如何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得到彰显?教学方法如何进一步创新和优化?教师要将这些设想进行必要的归并与取舍,假设重新执教此课或某个片段时,拟出“再教设计”,这样就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为自己和他人下一轮的同期教学提供可行的参考,从而有效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教研水平。

教师反思的目标是为了推动教学的重建,重建课堂致力于从知识课堂向生命课堂的转变,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仅有课堂观念的转变,还有课堂方法的转变,更有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师在一次次卓有成效的反思中,将生命课堂的理念与方法渗透到课堂教学的要素活动之中,推动课堂教学的改进。

分组教学感悟与反思篇四

如何有效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如何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课堂上45分钟的学习效率,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要教好高中数学,首先要对课标和教材有整体的把握和认识,这样才能将知识系统化,注意知识前后的联系,形成知识框架;其次要了解学生的现状和认知结构,了解学生此阶段的知识水平,以便因材施教;再次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关系。课堂教学是实施高中新课程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不但要加强双基而且要提高智力,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且要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不但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让学生会学,特别是自学。尤其是在课堂上,不但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要提高学生在课堂45分钟的学习效率,在有限的时间里,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因此,在备课时要围绕这些目标选择教学的策略、方法和媒体,把内容进行必要的重组。备课时要依据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灵活运用教材。在数学教学中,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技能、心理、思想品德等方面达到预定的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每一堂课都要有教学重点,而整堂的教学都是围绕着教学重点来逐步展开的。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是整堂课的教学高潮。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刻下强烈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尤其是在选择例题时,例题最好是呈阶梯式展现,我在准备例2时,就设置了三个小题,从易到难,便于学生理解接受。

在新课标和新教材的背景下,教师掌握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显着特点:一是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课的课容量;二是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使教师能有精力讲深讲透所举例子,提高讲解效率;三是直观性强,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四是有利于对整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的内容,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同时通过投影仪,同步地将内容在瞬间跃然“幕”上,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本堂课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板演量大的内容,如解析几何中的一些几何图形、一些简单但数量较多的小问答题、文字量较多应用题,复习课中章节内容的总结、选择题的训练等等都可以借助于投影仪来完成。

每一堂课都有规定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要求。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教学设备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这节课是高二的复习课,我采取了让学生自己回忆讲述椭圆的几何性质,教师补充的方法,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例题的解决过程中,我也尽量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激发学生的思维。此外,我们还可以结合课堂内容,灵活采用谈话、读书指导、作业、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在一堂课上,有时要同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教无定法,贵要得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教学方法。

高中新课程的宗旨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要及时加以总结,适当给予鼓励,并处理好课堂的偶发事件,及时调整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的对所讲内容的掌握情况。如在讲完一个概念后,让学生复述;讲完一个例题后,将解答擦掉,请中等水平学生上台板演。有时,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对他们多提问,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能热爱数学,学习数学。

众所周知,近年来数学试题的新颖性、灵活性越来越强,不少师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难度较大的综合题上,认为只有通过解决难题才能培养能力,因而相对地忽视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教学中急急忙忙把公式、定理推证拿出来,或草草讲一道例题就通过大量的题目来训练学生。其实定理、公式推证的过程就蕴含着重要的解题方法和规律,教师没有充分暴露思维过程,没有发掘其内在的规律,就让学生去做题,试图通过让学生大量地做题去“悟”出某些道理。结果是多数学生“悟”不出方法、规律,理解浮浅,记忆不牢,只会机械地模仿,思维水平较低,有时甚至生搬硬套;照葫芦画瓢,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过于粗疏或学生在学习中对基本知识不求甚解,都会导致在考试中判断错误。不少学生说:现在的试题量过大,他们往往无法完成全部试卷的解答,而解题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熟练程度及能力的高低。可见,在切实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中同时应重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培养。

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有:转化的思想,类比归纳与类比联想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反证法等。这些基本思想和方法分散地渗透在中学数学教材的条章节之中。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恰当在讲解与渗透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从而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在课堂45分钟的学习效率,要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就应该多思考、多准备,充分做到用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提高自身的教学机智,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分组教学感悟与反思篇五

教育的幸福来源于教师对教育深刻的理解和深切的体验。教育的幸福是一种积极向上的进取,是一种永无止境的追求,是教师对教学的不断感悟,是教师对教育工作的深入理解,是教师用平常心书写的“育人”。教师的幸福感不仅仅来自领导、老师、学生的认同程度,更来自专业研究过程中所体现的成功感,来自于自觉地对教育的反思中。

“两课两反思”交流研讨活动圆满闭幕了。同课异构的教研形式让老师们感受到了不同执教风格和独特的个性解读带来的精彩。不管是宋顺云老师的“润物无声”,还是段智文老师的“大气豪放”都让我受益匪浅。脑海中现场情景还未散去, “高效课堂” 对我的启示已涌上心头。

教学的本质是什么?教学是生命与生命的交往,心灵与心灵的对话,情感与情感的呼应,智慧与智慧的交流。对于课堂而言,生命、生态是爱的温暖下的“动态”过程。作为教育的生命体——学生的发展是我们教学的追求的落脚点。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体,他们在学习新知之前都不是白纸一张,都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作为执教者的我们不仅要清楚这一点,更要学会用恰当的手段了解学生的学情,激活他们的认知基础,让新知的学习泊于旧知的基础之上,把新知的学习融于有趣的情境之中,从而为打造高效课堂奠定基础。纵观两节课,宋老师从学生喜欢玩的碰碰车开始,让孩子们在“一辆碰碰车两个小朋友可以怎么做”的问题情境中感悟“交换”的含义,在操作研究中懂得排列中“不重复、不遗漏”的原则。把枯燥乏味的思维活动课巧妙的融合在以“乐园”为主线的氛围之中。知识与趣味性活动的结合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新知,在体验中感悟数学的思维之美。段老师从玩扑克牌魔术入手,把知识融合在扑克牌的情境之中,并贯穿课堂始终,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更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提升!

教育需要激情,也需要诗情。对艺术家来说,最大的幸福是创作出让大家满意的作品;对教师而言,最大的快乐是在课堂里激发学生的热情,与学生在课堂上心灵交汇,智慧碰撞。在宋老师和段老师的课堂中看到了。在巩固练习阶段,宋老师创设了“寻宝”的情境,段老师采用了“砸金蛋”的游戏,都不约而同地将所要巩固的知识分散在寻宝之路的障碍或游戏之中。这些“障碍”就像一首首美丽的诗,学生听了不由自主地“深陷”其中。学生在“寻宝”中运用新知解决问题,在争辩中感受数学的美好。

教学中,两位老师是睿智的。在教学中,我看到了教育是一种成全。他们用真情传递给学生美妙的数学知识,更让孩子们品味到了学习的快乐,感受到了成长的力量。感受到了什么是一节好课? 一节好课是把课堂的温度建立在数学思维的深度之上的,让数学课堂变得有血有肉、充满智慧和挑战,在挑战中不断追寻知识的发生、发展,步步深入,层层递进,在此过程中经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惑,感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

感悟到了什么样的教师是智慧的教师?一个聪明睿智的成功的教师,他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是单单的教授学生学会知识,掌握技能和方法;而是在此过程中实现教育教学中的“双赢”即:既教会了学生,又提高了自己。单单地教授学生的知识的教师是愚蠢的,单纯的提高自己的教师而忽视了学生的提高的教师是无知的,实现“双赢”的教师是明智的。所以在教育之路上要不懈的追求、静心读书、专心课堂、潜心实践、细心反思、精心提高,在反思中品味教育教学的幸福。

分组教学感悟与反思篇六

案例1:强扭的瓜不甜——方法一定要多样化吗?

片段:这里介绍一位老师在处理算法多样化时的一个教学片段:(教材背景介绍: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21页“千以内数比较大小”,教材在编排上,已考虑到了算法多样化,因此,呈现了多种比较方法。)

情景导入后,教师问:312和285比,哪个大?你是怎么比的?小组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后)师:汇报一下你们交流的结果。

生1:我们小组是这样比的,百位和百位比,3比2大,所以,312比285大。

生2:我们也是这样比的,312的百位上是3,而285百位上是2,3比2大,所以,312比285大。

师:还有不同方法吗?

(学生不理解)教师补充:先数哪一个数?

终于有一个学生举手:我们是先数285,然后是286、287……311、312,312在285的后面,所以,312比285大。

(教师听了很高兴,大大表扬了一番。)

师:小朋友们再想一想,285和312都和哪个数比较接近?

生:300。

师:那我们还可以怎样比呢?

(有几个学生举手)生:我向,285比300小,312比300大,所以,312应该比285大。

(为了巩固战果,这位教师又请了几个学生重复这种方法,然后,出示写有这三种方法的小黑板,让学生照着上面齐读。)

反思:听完后,我就在思考:课堂中,对于学生没提出的方法,教师是否有必要再补充呢?倡导方法多样化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新的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小学数学中的计算教学,不仅要重视创设现实情境,使学生感受学习数与计算的必要性,……而且还要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算法多样化……。

算法多样化是指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即对同一个问题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是针对过去教学中只有一种算法的弊端提出来的。例如口算,往往只有一种思路(当然,学生如有其他思路也不限制),这样很容易忽略个别差异,遏止了学生的创造性,何况有不少题目本来就可以有多种算法的。可以说,鼓励算法多样化是在教学中促进每个学生在各自基础上得到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按照这样的教学,不仅可以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进行数学交流,而且有利于因材施教,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这样的教学不但使得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愉悦,而且能使不同的人学到不同的数学。它是面向群体的,每人可以用自己最喜欢或最能理解的一种算法,同时在群体多样化时,通过交流、评价可以吸取或改变自己原有的算法。

看来,实施的前提是尊重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他应有的发展。所以,我认为在课堂中,对于学生想到的方法,应鼓励他们多说,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允许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但同时我认为,教师有责任带领学生一起进行方法的优化,比较出最方便简洁的方法。对于教材中已展示出的,但学生没想到的,应该分两种情况去考虑:第一种,学生提供的方法中,没有包含这种简便的方法,我认为教师应引导学生得出这种方法:第二种,学生提供的方法中,已经包含了那些好方法,教师就没必要再去花时间介绍其他的方法。上面的案例中,学生想到的这种方法就是一个既实用又简单的比较方法,它对于以后比较多位数的大小是有帮助的,教师就应该乘胜追击,重点突出这种方法就可以了,何必花那么大的力气去引导学生呢?弄不好还可能造成以后在比较方法上的误区:认为老师介绍的肯定是最好的方法,学生可能就用这两种方法比较了。

案例2:中看不中用——这样的小组讨论有效吗?

片段:下面是一节三年级的数学课:“面积与周长的练习活动课”

师:(与学生共同做了几道巩固练习后,出示:16个正方形最多可拼成几种长方形?)你知道能拼成几种不同的长方形吗?现在请大家拿出纸片,前后4人为一组,大家讨论一下。

生:(30%的学生先表现出迟疑,但很快开始拿出准备好的若干正方形纸片,4人结成小组,有40%的学生未与他人讨论,自己操作;10%的学生漠不关心;20%的学生虽有讨论,但未具体申明自己的原因,仍保持自己的观点)。

此时教师快速巡视前排两组,回到讲台,整理一下教具,2分钟后示意结束讨论,请学生举手回答问题(代表自己而不是小组)。

主体地位与话语数量并非是一对绝对相等的概念。其原因在于课堂讨论存在的前提是给学生自主思考、相互交流的机会,而不仅仅在于时间量的简单占有。正如上述案例中,大部分的讨论小组并没有出现思想的碰撞、激烈的争辩,反而却有学生表现出些许倦怠、懒散。对整个教学过程的进行而言,讨论没有影响教师思路的走向,或者说,它仅起到完成教师既定思路的辅助作用。

上面案例中的学生所出现的表现,其实在我们的课堂上也是经常会出现的,可总结成以下三种状态:第一种情况是讨论时,学生只会说,不会听;第二种情况学生之间互相推委,都不愿说;第三种情况是少数学生在说,多数人只是充充场面。

如何改变这些状况,我作了一些尝试,一方面,我注意训练学生,比如培养他们会说,包括先思考后说,在小组内小声说,全班交流时大声说,培养他们学会听别人发言,学会等他人讲完后再补充自己的意见,学会边听边思考,同时还要学会赞赏别人,当然,作为教师首先要作好榜样,学会欣赏学生的发言。我觉得这几点还是相当重要的,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我们一定要让他们养成这样的好习惯。除了训练学生以外,我们老师自己也要注意这样几点:首先要端正一种认识,即放手让学生自学、讨论不等于放任自流。其次学生讨论时教师也要发挥自己的作用。要把自己当成小组中的一员,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讨论,当学生不愿开口时,给予及时鼓励,增强其信心;当问题难度大,小组成员一筹莫展时,给予点拨诱导;当双方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局面处于僵持状态时,给予巧妙化解;总之,教师要作为“引线人”和“及时雨”,以组员的身份参与讨论并给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使小组讨论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目标。所以,我们说小组讨论不是服务于教学形式的丰富与多样化,它本身就是一种形式,要服务于我们的教学目的。

现代教学观提出,“受教育者是有自由意志和人格尊严的具体的现实个体,尊重学生的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不仅是真正教育的条件,而且是教育根本目的的内在规定性。”所以,我们的教学应从关注学生,关注教学的本质做起,不作表面文章,不搞表面形式,只有这样,我们的数学课堂才会真正焕发出异样的风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分组教学感悟与反思篇七

今天听了我校区级骨干教师黄艳执教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第二课时教学,深有感触。黄老师那亲切的语言、自然平等的教态,扎实深厚的教学功底,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独特的教学风格和良好的语文学科素养,都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让我受益匪浅。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人教课标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是“父母之爱”,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感受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学习这个单元的主要任务是,“把握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主要写作者在七八岁的时候,写了人生中的第一首诗,母亲对此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父亲的评价却是“糟糕透了”;作者在“精彩极了”的鼓励和“糟糕透了”的警告中,把握人生的方向,成长为一名著名作家,并且明白,父母两个极端的断言,其实是两种不同形式的爱。文章语言平实,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感受爱,理解爱,明白鼓励与批评在成长中的作用,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学习这课的具体目标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父亲和母亲对巴迪的诗为什么有不同看法;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黄老师在课堂上的每个环节都要有强烈的目标意识,要做到心中有数,有“的”在先,这样教师的教才能游刃有余,学生的学才会有的放矢。上课不只是完成预设的任务,要根据学情的变化,灵活调整预设的环节。当学生的感悟水到渠成时,不妨趁热打铁,达到认识的完整性,深刻性。如,让学生默读课文第1-14自然段,标出母亲评价的动作、神态、语言的语句;父亲评价时的动作、神态、语言的语句;“我”听到父母评价后的感受的句子。在交流中,让学生品读,说出感受。老师小结时告诉学生,抓住心里活动,动作、对话来描写人物,是一种很重要的描写方法。让学生学有所得。又如,学生对父母的爱的认识,从字面上都能理解而且有些学生说得挺精彩的,老师马上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生活中你拥有怎样的爱,让学生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透彻。学习这篇课文是要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黄老师在这一点上也处理得很好。

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和理解。”立足教材本身的特点,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知水平,把学生自选学法,自读自悟,教师扶助点拨作为基本的教学模式,以师生共同参与学习、营造和谐的课堂学习情感氛围为特色。

这篇课文既有鲜明的形象,又凝聚着感情,渗透着深刻的哲理,文质兼美,富有人情味,而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情感体验十分接近。当学生交流到母亲的评价时,黄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作者的不同感受。让群体通过有感情地读来获得内在的感悟、体验,达到资源共享,课堂教学将更加“丰实”。因此,黄老师这一点上做得特别到位。首先是引导学生读课题,除了齐读,还请了四五个孩子读,“精彩极了”让学生读出兴奋,读出惊讶,读出眼睛亮亮的;“糟糕透了”读出不满,读出批评。读第一自然段,让学生抓住母亲的动作、神态、语言,读出母亲的惊讶、兴奋、鼓励。通过一遍又一遍的朗读,学生不仅读懂课文,还读懂了文字背后的故事。如学生答到,我看到了这是一个温馨的家庭。语文教学就应该这样重朗读重感悟。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