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法算式教学反思(汇总7篇)

时间:2023-10-01 作者:笔舞除法算式教学反思(汇总7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除法算式教学反思篇一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数学《分数除法》中的第三节课。本节课旨在借助图形语言,在操作活动中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为此,根据本节课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已有的个体经验,本节课做了如下几个层次的设计:

第一层次:“分一分”的活动。通过学生动手分饼活动,让学生经过观察、比较与思考,发现整数除以整数与整数除以分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借助图形语言,初步感知体会“除以一个数”与“乘这个数的倒数”之间的关系。这样做不仅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更好理解分数除法意义的机会,更主要的是教会学生一种学习的方法,即分数除法的意义可联系整数除法的意义进行学习。最后,通过启发性的问话:“观察这一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激发学生思考、求知、解答的`愿望,为下一步的探究做了很好的铺垫。

第二层次:“画一画”的活动。在第一层次分饼的基础上分线段,虽然线段图比圆形图更抽象,但学生已有分饼的经验,所以学生根据问题不难列出算式,怎样求出结果就成为这一操作活动要解决的问题。其中(1)(2)小题比较容易,学生从图上可以看出结果,关键是第三小题不容易突破,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主要是让学生弄清第(2)小题的算理,再将此方法迁移到地(3)小题。

第三层次:“想一想、填一填”的活动。由于学生有了前面操作的基础,这部分比较大小的题目,他们不难填出答案。但关键是让学生观察、比较、分析,从而发现题目中蕴含的规律。这一活动是学生对前面问题思考过程的整理,对分数除法意义进一步的理解。

第四层次:实践应用活动。是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内化知识的过程。

除法算式教学反思篇二

该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除法、商不变性质、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是以后学习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应用题的基础,也是本册的一个重点与难点。学生刚学过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已有了小数除法的一些经验,知道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只是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不能直接计算,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让学生理解依据商不变的性质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到转化时要以除数的小数位数为标准及竖式的规范写法是本节课的难点。我在设计本节课中注意凸显以下几个教学特点:

青岛版教材第一个红点是一位小数除以一位小数,在试教过程中学生以为要转化成整数除以整数来计算,不能有效地突破难点,所以我改用北师大版的教材,用二位小数除以一位小数为例进行教学,制造矛盾冲突,在冲突中引发思考,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以除数的小数位数为标准转化计算比较简便。

课堂上突出如何引导学生依据商不变的性质将除数进行转化为整数,并把转化这个问题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找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到转化是一种重要的解题策略,既让学生收获知识,也让学生收获解题的方法。

在学生经过试算、交流、争辩中知道商不变的性质是转化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竖式书写的来龙去脉,既让学生知其然,也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虽然自己进行了精心的预设,可在课堂上留下了很多不足之处:

1.教师对于以除数为标准进行转化定位过早。

在第一个环节课堂中出现了两种转化方法后,学生还是以为转化为整数除以整数计算比较简便,教师没有让学生真正地算一算,或者先放一放再进行比较,而是直接通过数据的对比告诉学生答案,这个环节没有顺学而导。

2.课堂应变能力差,没有及时捕捉到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

3.教师激励学生的评价语言还应多一些。

通过本次教研活动我感觉自己还应加强学习,加强对教材的研究与解读,真正做到在课堂上想的是每一位学生,与他们做真诚地交流。希望每节常态课都能因学生而精彩,因教师而灵动。

除法算式教学反思篇三

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尝试解决问题,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也有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在作业反馈中,我发现学生计算错误较多。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能顺利的移动小数点。通过移动小数点把除数变成整数,所有的学生都知道,也都能顺利完成,关键是后进生总是忘了同样移动被除数的小数点。或者移动得次数与除数不一致。虽然他们知道除数与被除数的小数点移动是根据商不变的性质来的,但是他们在做作业的时候,就忘记了。

二、在完成竖式的过程中,数位对不齐。这也是部分学生错误的原因之一。

三、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原来的小数点对齐。

四、验算时用用商乘以移动小数点后的除数。

五、 除到哪位商那位,不够时忘记在商的位置上写0,再拉下一个数。还有部分学生用余数再除一次。

现在反思其中的问题,觉得教学中在商的小数点的处理上没有具体的细化分析和引导,学生的理解也没有真正到位。这样,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出现了纷繁的错误也就再所难免了。因此,只有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去思考设计教学,不能以为一些问题能很简单的生成。

教学从学生的新知生长点上去展开重点引导,在学生的迷茫处给与及时地指点,这样或许效果会好许多。

除法算式教学反思篇四

能整除的除法是用乘法来验算的,不能整除的除法,要用两步计算来解决,首先用商乘除数,再用所得的积加余数。验算的方法学生是会的,按理说,关于除法的计算是不会有错误的,但是,学生在计算过程中,仍然存在着错误,那么原因是什么呢?原因是学生没有进行验算。

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养成验算的习惯,总认为,验算太麻烦,每道题都去验算花费时间,作业的效率差。可是,为了保证计算的正确率,必须要去培养学生良好的验算习惯。其实,验算有两种,一种大约的验算,也就是估算,一种是准备的验算。那么在什么情况下用估算,在什么情况下用验算呢?如果觉得自己计算还是比较细心的,那些个时候可以用估算,如果,觉得对自己的计算不是很放心,那么就再认真的验算一遍。

首先,教师让学生了解验算的好处。其次,教师要向学生讲清要求。第三,教师要检查学生草稿纸上的验算过程,如果学生没有验算,就让他去重新完成。这样的检查要实,要坚持一段时间,直到学生养成了验算的习惯为止。以后,有时间还要搞一些突然检查,让学生明白,老师对计算的验算是很在意。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验算的重要性,并养成验算的习惯。

文档为doc格式

除法算式教学反思篇五

认识除法第一课时的目标就是认识“平均分”,然而对于学生来说,对于平均分的认识总是不能达到一定的高度,在实际的教学设计中,我分明感受到教材在设计上的一种不恰切,教材的设计是先让孩子们分10颗松果给两只小松鼠,每只小松鼠可能分得几颗松果?因为涉及10的组成,所以孩子们都很容易地就能回答,接下来提出“要使两只小松鼠分得同样多,怎么分呢?”第一个问题很好,然而第二个问题,让孩子们来分一分怎样能够同样多,我觉得对于学生的思维来说有一定的跳跃、概念模糊,在这里,同样一个意思,可以换换说法,假如两只小松鼠分得同样多,你知道他们是怎样分的吗?猜一猜,然后再让学生用花片分一分,这样的思路,让学生有一种更清晰的认识,使学生感受到分得同样多,做法却有这么多的不同,感受每一个人的智慧的不俗。

在生本课上,我设计了课前小研究,也如书上一般提出了两个问题,

1、两个小朋友分12个苹果,每个小朋友可能分得几个?你有几种分法?

2、如果两个小朋友分得同样多,你知道他们是怎样分的吗?先猜一猜,然后再用花片分一分。

3、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请你举一个平均分的例子吧!这个课前小研究,有两个地方值得注意,一是没有采用书上的原例松鼠分松果,一是改变了例题中的数据,体现着我们生本小研究在设计上的简单、根本,更重要的是开放。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对于第二个问题因为有了猜这个思考中的非常重要的环节,所以孩子们分起来特别有兴趣,猜的过程,无疑就是一种想的过程,只有想得到,才能做得到,只是一个小小的改变,就让孩子们的积极性提高了不少,我们的课堂就应该这样根植于教材,但更超越教材,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只有如此,我们的课堂才能活起来。

在全班展示交流以后,学生们对于平均分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然后进行相关的练习,这样,学生在认识上和语言上都能够对平均分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也为除法的引入起到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作用。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注重抓住一个个小细节,让孩子们的学习因为小小的改变而充满活力,只不过多做了一点点,但结果却让人意想不到。

除法算式教学反思篇六

分数除法是学生在学会一个数除以整数的基础上,让学生从一个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迁移到一个数除以分数,这是学习分数除法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但由于教材的学习比较枯燥无味。因此我试图在教学初始把直接展示静态例题改变成小故事展现出来,形成一个有趣的课堂学习气氛。让学生经历从整数变化到分数,得到的运算法则由特殊到一般的快乐又严谨的`数学学习过程。

经过仔细反思之后,我在修改备课后,调整了我的教学过程。教学中我在学生猜想、尝试、验证、归纳出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乘这个分数的倒数的结果后,我抛出了这个问题:一个数除以分数为什么要乘以这个数的倒数呢?学生思考,讨论。汇报时学生开始大部分围绕因为结果相等来总结,此时我再结合线段图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算理教学。这是我发现大部分同学们能够听懂,然后恍然大悟,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效果不错。

除法算式教学反思篇七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已经教完考完,感觉除法竖式计算和四则递等式运算教得比去年好些,大部分的学生已掌握,很少出现形式各异的错误,个别学习能力弱的学生试商仍感觉困难,我也感到力不从心了,只能慢慢来。

除法这一单元,由于计算都是死算,不像简便运算那么难,相关的解决问题也较为简单,只是在三年级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问题情境中把数字改为除数是两位数而已,所以大部分学生容易接受理解其中的数量关系。

今年教除法的体会是,不再是示范,让学生模仿。而是改变教学方法,让学生因充满疑惑而变得有兴趣。我在教商不变的规律竖式计算时,采取和学生比赛的形式,学生都输给我了,不服气,进而对我的方法很感兴趣。自行观察发现简便省时之处,就轻松学会了。我只需要强化下难点:

如末尾有0:7800/30= 和有余数的情况:7700/300= 还有不够商要补0:7560/70= 的计算方法即可。另外利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简便方法计算时也可用此种方法,效果不错!

另外,充分利用好学生错误的生成资源,把错误全部暴露,让学生多做“森林小医生”找出计算毛病,集体分析纠正。这样,学生犯的错误就慢慢少了,印象也比较深刻。

发现,计算教学的单元容易让学生产生成就感,他们会发现只要自己细心计算就能拿a+,这样,让中等生和中下生都找回了一些学习数学的信心,有利于他们以后的数学学习。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