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抛锚式教学模式论文(通用17篇)

时间:2023-12-10 作者:笔砚

范文范本具有普遍适用性,适合不同层次和年龄段的学生学习。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历史课堂抛锚式教学模式论文(通用17篇)篇一

“兴趣是学习之母”,没有兴趣,是学不好语文的。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手段,找准教学的切入口,诱发他们的求知欲。可采用语言激趣、情景激趣、谜语故事激趣等教学方法。激趣,要找好导向的作用,创设与课文相关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探索潜能与欲望有所指向。

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后,就要引导学生明确:这节课要学什么。那么,就要把学习目标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为达成目标而积极主动地探索。教师要认真地钻研教材,设置好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可分为三个方面:即认知目标(学习系统的语文基础知识,形成技能)、能力目标(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目标的设置还要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程度。

二、自读质疑。

首先,教师要指导好“自读”这个环节。要求:(1)正确、流利地读通课文,遇到困难看注释、看图或自己思考或查资料、问同桌、问老师。(2)初步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3)勾画圈点批注,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在学生自读的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在自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要求学生提问题不要重复),然后师生共同疏理问题,浅显的`问题由学生直接回答;与课文内容关系不大而学生又难以回答的问题,由老师作出恰当的解释,剩下的就作为学习课文的目标。如果学生的问题提不到要点上,教师要进一步启疑,将学生的思维引向课文的重点、难点上,让学生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

三、讨论训练。

讨论交流的合作学习方式,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将学习的信息大容量、高频率地在课内互动互补互促中共同提高。

这个环节分为两个阶段:1.小组讨论交流;2.全班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交流。首先,要组合好学习小组。应尊重学生的意愿,由学生自由组合,教师给予适当的调整,使小组成员按照学习程度合理组合,以保证讨论交流的质量。在小组讨论交流中,围绕“自读”中“读懂的,不知道的,还想知道的”展开交流。教师要巡回各组,鼓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参与讨论,适时点拨,将学生的讨论引向更深入,使讨论有实效,不走过场。

全班合作探究。各小组汇报学习收获及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关键句、重点段学习,通过再读,再思,再议,切切实实地把语言训练落到实处。

四、导评拓展。

1.找准读写的结合点,进行说写训练。学了《五彩池》一课后,告诉学生;“五彩池将作为新的旅游景点,你们能为它写写广告词吗?看谁写得好,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到这里游览。”学了《一夜的工作》后,让学生用本课学到的表达“真情实感”,学习用“_____________真辛苦”为题写一段话。以读促写,学会运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拓展阅读。大量阅读是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重要渠道。阅读教学,必须树立大的语文观,打开课堂教学的大门,打破课内外的界限,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得以沟通,让学生主动地进行广阔的阅读。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要教给一些方法,提出一定的要求,使课外阅读能落实,有质量。如学完《草原》后,让学生阅读有关描写祖国名胜风景的文章,要求做好读书摘录卡,背诵精彩片断。有的课外阅读文章还可以让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写简短的读书笔记等。

[1][2]。

历史课堂抛锚式教学模式论文(通用17篇)篇二

【内容摘要】在高中阶段教学的过程中,历史是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在历史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教师不仅仅需要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内容的讲解,同时需要融入社会史内容,调动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高中历史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高。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加深应当打破传统教学观念,优化课堂教学方式,促使社会史融入到历史教学中。本文对高中历史教学中社会史的融入教学进行探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对史学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不再仅仅局限于古代史学,同时社会史的研究也受到了重视,并且取得一定的进步和发展,是现阶段史学研究中的重要项目。高中历史教学是史学研究开展的初级阶段,对于史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对社会史进行融入能够促进历史教学的推进,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因此,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融入社会史教学,促进史学教学的发展。

一、促进社会发展和历史知识的融合,融入社会史教学。

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和历史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进行社会史教学应当促使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对历史和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正确的认知,并且把时代发展和历史教学进行有效的'融合。通过这样的方式促使社会发展的新兴元素和历史教学进行融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对历史学习和深入探究的兴趣,促使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推动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古代商业的发展”的教学中,通过课堂教学促使学生对古代商业发展的现状进行认识,并且了解商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对商业发展进步的时期进行认识。同时学生对城市的发展进行认识,了解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缓慢的原因,最后促使学生了解官府控制的对外贸易具有很大的政治性目的,并且了解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阶段和时期,对闭关锁国的政策造成的影响进行认识。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促使学生知识整合能力的提高,同时促使学生知识结构的构建,并且树立学生正确的发展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开展社会史教学,能够推动历史教学的开展,促使学生对知识进行掌握,并且促使学生知识结构的构建,有利于学生价值观念的培养,促使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合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深入社会史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和优化,同时新的课堂教学方式也被应用。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中普遍的应用。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现代化教学的设备有很多,如多媒体、ppt等,同时教师可以使用微博、微信以及网站等网络平台进行教学,促使教学内容更加的丰富,同时对教学进行合理的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展现给学生。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为学生营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对历史知识内容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借助现代化多媒体技术能够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探究愿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促使社会史内容教学的开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多媒体是重要的辅助教学工具,能够促使社会史内容和历史教学的融合,对历史教学的结构进行填充,并且强化社会和历史之间的关系,实现历史教学融入社会史的教学目标。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发展历程以及历史事件进行观看,促使多媒体教学方式和谈话教学方式有效的结合,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对相关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同时通过多媒体引导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进行认识,并且对思想的传播历程进行了解。

完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促使社会史教学的融合。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对课堂教学评价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标注,教师不但需要注重学生知识内容的掌握,同时需要注重学生身心的综合发展。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促使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完善,采取师生互评的评价方式,能够促使社会史教学和历史课堂教学的融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充分的发掘学生的潜质,促使学生对历史知识内容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理解,促使课堂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师生互评的教学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以及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并且进行有效的评价,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整合以及概述能力,促使学生对战争带来的影响进行认识,同时促使学生对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进行认识。

结语。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开展社会史教学能够促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社会和历史的内涵以及关系,并且感受其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融入社会史教学的方式有很多,促使社会发展和历史知识的融合,促使学生深入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评价体系的完善,采取师生互评的评价方式,促使高中历史教学中社会史的有效融合。

【参考文献】。

[1]韩先瑞.高中历史教学中的社会史教学探讨[j].知识经济,(15):163.

[2]陈峥嵘.浅析社会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16):61+66.

历史课堂抛锚式教学模式论文(通用17篇)篇三

在多年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深感高中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并不成熟,对于稍有跨度的历史知识理解较为吃力。所以高中历史教学仍然需要大量的感性材料做基础,我认为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应用教学案例分析历史问题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

1、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优秀教学案例的情节、所给的材料和叙述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研究对象,以问题为导向,以探究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方法。所以,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2、利于推动学生的历史思维。

高中历史知识有着严谨的系统性和逻辑性,而很多知识点抽象复杂,使学生学习起来枯燥乏味、摸不着头脑。如果能运用恰当的教学案例直观、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再加上教师通过举一反三的例证和类比分析则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又有利于促进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提高。

3、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案例教学的实际操作中是通过实例教师引导学生在讨论、辩论、分析、归纳中验证历史。在此过程中学生参与与老师、学生的交流与合作,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会了学习方法与操作的基本技能,所以案例教学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如何编写历史教学案例。

1、资源的获取。

(1)利用网络、新闻、杂志及日常生活中的事例。

(2)利用教材中的“活动课”改编为案例。

(3)通过各类试题中给出的材料编写教学案例。

2、材料的整合。

案例是一种情境化的学习材料,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注意经常收集、引用一些真实的史料,而且要把它整合加工成有一定背景、一定过程的情境呈现给学生。整合的过程中要注意去粗取精;紧扣课题;案例的情节、所给材料和叙述的方法要能够激起学生兴趣,使学生觉得新奇,有探索欲望。

3、方式的表达。

教学案例的表述方式多种多样,既可以是精确的数据图表也可以是诙谐幽默的漫画;既可以是摘录的史料也可以是图片配上简单的文字;既可以是剪辑的录像片段也可以是制作的幻灯片。

4、注意的问题。

历史教学案例的编写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选编恰当的案例,能为教学提供最有益的保障条件。历史教学案例的选编应注意以下几点:。

(1)案例要来源于客观存在。

所谓教学案例就是根据教学要求引据的一些历史材料,真实的材料才更具有说服力和表现力。所以案例必须是来自于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源于自然和社会的存在。然而客观真实并不是毫无取舍、无所选择,所以对于教师自己编写的案例,要尽可能多地搜集到历史素材,根据课堂的具体情况精心编制,而不是自己主观臆造。

(2)案例要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

不是任何一个事例都可信手拈来,作为案例使用。选取的教学案例要既能反映历史事物的客观规律,又能生动表达历史事物的本质特征。为此,教师需要关注广泛的领域,要有开阔的视野,敏锐的历史感悟性,多寻找一此对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对验证历史规律有典型性的案例。

(3)案例要富有时代的气息。

课堂上的教学案例要使教学跟上日益变化的社会发展进程,教学必须快速反映客观现实,与时代进程合拍。富有时代气息的教学案例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能更好的引导学生更好地关注现实社会,培养为社会奉献的责任感。如是改革开放30周年;通过这一案例进行图片展示让同学进一步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政策和成就。富有时代感的历史案例教学,具有鲜活生动的特色,更能充分显示历史教学的强大生命力和感染力。

(4)案例要切实地为历史教学服务。

作为历史案例的选取必须符合历史知识的教学要求,能为历史知识的教学目标服务。历史教学案例应多采用图表数据和图示、图片并辅之以简练的文字叙述更祥实的说明历史问题,才不显空洞乏味。历史新教材在这方面给我们提供了范例。

总之,案例必须精选,充分体现历史教学的意义和教学价值.

三、历史教学案例实际应用中还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1、案例教学展示中要注意案例的直观性和形式的多样性。

案例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熟悉案例并了解其中的一般规律,直观展示方式可以将案例中的信息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许多历史案例要涉及到图、表、模型等直观教具,甚至参观访问、网上查找等,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直观性材料,并运用电教、场景模拟等方式展示案例,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不同案例的`特点不同,案例教学方式也应有所区别,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师生阅读、学案配合、图表展示、实景模拟、多媒体展示等多样化的方式出示案例。(1)对案例内容较少、相关知识和规律较容易的案例,以学生独立思考的形式完成规律分析,以培养他们的独立逻辑推理能力。(2)对内容复杂,涉及的历史现象、规律和原理容量较大的案例,如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时,对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分析时可以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交流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研讨精神。也通过分析辩论的方式,让每个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在辩论过程中去伪存真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速度、表达能力、竞争意识。(3)对实践性强的案例,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观看或通过历史剧的方式进行准现场情景模拟使学生形成丰富的感性认识,并在直观情景下完成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自始至终以最合适的案例内容、最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展示方法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求知欲。

2、案例教学的应用要能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

案例教学是学生从个案到共性规律分析的开端,案例应用机制对课堂效率有着明显的影响。教学案例怎么应用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呢?(1)通过对同一案例的不同侧面或对不同案例进行比较,找出其中异同点,进而推导出相关规律。(2)对案例进行分析得出规律后,再通过改变案例中的某些要素,引导学生进行再思考、再分析,使学生从多侧面、多角度认识历史史实或理解历史规律。(3)在完成历史规律分析后,根据案例中可能隐含的其它信息,进行延伸分析,以充分利用现有案例整合知识、构建知识系统,并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4)有些历史规律通过正面案例难以顺利分析出来,不妨采用反面案例,反证历史原理和规律。

3、应用案例教学应是“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

我们现在的高中历史教学重点不是传授给学生固定的知识点,而是要教会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案例教学中的案例分析不是就事论事,而是以点带面。通过对某一事例的分析让学生类比评价、触类旁通;通过某一知识点带动其它相关知识点,从而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

4、案例教学后教师要及时总结与反思。

案例教学主要通过学生自己分析、归纳的途径获取大部分历史知识,因此,教师的总结要根据学生分析、讨论的具体情况及时地、灵活地进行。教师总结可以是对现象、规律和原理的纲要性概括,可以是对学生推理结论中存在问题的矫正,也可以是对学生分析案例过程和方法的评价,但由于教师总结的时间较短,因此,每一节课的总结都应有侧重,而非面面俱到。(1)纲要型总结。根据学生讨论、归纳的结果,结合教材内容,教师绘出知识网络图表,引导学生抓住知识间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2)强调型总结。对贯穿整节课的关键性内容进行强调,起到强化、巩固的作用。(3)提高型总结。对学生已得出的结论进行加工、提炼,适当拔高,使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得到进一步升华。(4)矫正型总结。对学生分析、推导的结论中可能存在着内容缺漏、规律不普遍、知识不严谨乃至科学性错误时进行弥补、矫正,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科学、更完整。(5)悬念型总结。总结过程中提出与下一节课有关的新问题,启发学生对已推出的规律进行再思考,激起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此外一个教学案例应用后教师要及时做好反思,反思案例运用的是否恰当;反思案例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反思学生的信息反馈以及能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等。只有经常反思我们的教学案例才会更经典,运用起来才会更得心应手。

总之,案例教学需要教师从案例中提取引导学生认识历史问题,使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一步步学习对历史现象和问题的分析判断方法。案例教学也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它与其它教学方式一起构成历史教学方法体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它将成为我们以后教学中提高课堂效率的强有力手段之一,同时也值得我们去大胆的尝试和探索。

历史课堂抛锚式教学模式论文(通用17篇)篇四

当前,中学教学体制存在不合理的因素,在课程课时、教材选用、教与学等诸多方面均有待改革,而高中语文教改工作的开展更是缓慢,面临着教与学、学与考严重脱节的局面,拿不出切实可行的,符合教学规律的有力措施。本着一颗敬业敬职的心,下面我谈谈“学院式”教学的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学院式”教学的理论依据。首先,从目前国家教委规定的学制看,九年义务教育已经完成青少年语文双基能力的培养,而高中三年完全可以和现有的大学院校一样,都属于基本能力提高和术业专攻的阶段,从而演变为大学的初级阶段,即“准大学”或“准院校”的性质。其次,从高中生的生理、心理发育的成熟角度看,如今的青少年较过去的同龄人在生理、心理发育成熟的年龄上,平均提前2~3年。现在的高中生在生理、心理上的需求就相当于过去的大学生。他们有足够的自觉性,自我安排生活和学习,也有足够的耐性坐在教室里听课和思考,敏锐地判断和解决问题……这样不妨仿效“学院式”的课程课时安排,将45分钟/节变为50分钟/节,并且两节连着上。在同等工作量下变短课为长课,变零散为集中,以满足高中生的求知欲。再次,从高中的教与学角度看,“学院式”教学,教师花同等的精力而学生的收效却大大超过了传统式教学。显而易见,“学院式”教学的效率高。

选择教材编排类型要从实际出发。

(1)选择恰当的教材为我所用。教材是教学的根本,若在选择教材类型上不从教与学的实际出发,必将导致偏颇和盲目。为了同步于“学院式”的高中教学课时安排,教材上也应有相应的变化。纵观建国后40多年的语文教学的变革和发展,教材体系主要有合编型(传统教本)和分编型(实验教本),笔者认为分编型更适合讲座。目前已经在试用的分编型教材有:《阅读》与《写作》,《语文》与《作文》,《阅读》与《表达》,《文言读本》、《现代文选读》、《文学读本》、《文学作品选读》、《文化读本》、《文化著作选读》与《写作》。此外,还可采纳《作文》分编型,如“观察――分析――表达”三级训练体系教材等。总之,跨入90年代以后,分编型实验教材以其特有的灵活性与系统性被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所看好,并有望成为正式课本。

(2)可在教材之外,选好并补充与时代联系较紧的教学材料。我认为,在不偏离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各盛市、地教委可组织人马,编采临时教材,以活跃语文课堂。可根据本地经济发展的特点,大胆地、适当地添补教材内容。学生对课外新知识的好奇心强于课内,好奇心便是驱动力,应顺着他们的好奇心,尽可能快地采编有吸引力又积极向上的临时教材,如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焦点访谈”、“新闻评论”等都是极好的'可采编成临时教材的素材。这样,课堂紧紧维系着时代与学生,让他们在完成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同时,又知道是非曲直、善恶美丑,从而更加明确自身的责任感和不足。

改革师资编制,改善教与学的效率。语文科看似零散,实则是一门极系统化的学科。诸如语基、文言、现代文、文学作品、写作等等都是语文这一“整体”下的若干子系统。试想,若能让这若干的子系统个个过硬,那么“整体”也就过硬。再想,如何使它个个过硬呢?只有“承包”,也就是让每个教师承包下自己认为有把握的子系统,然后上大课(两小班合并或更多合并),即“学院式”的教学。如此做来,有以下几点好处显而易见:教师守业和敬业,因为“承包”就意味着责任;可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能,真正做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更易教出“专长”,学出“专长”,因为“讲座型”的教学,教师挖掘得深,学生学得也深。

变革的时代呼唤观念更新,呼唤教育者们大胆地投身当前的教改实践中。相信运用“学院式”教学的模式,会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走出一片新天地。

历史课堂抛锚式教学模式论文(通用17篇)篇五

“兴趣是学习之母”,没有兴趣,是学不好语文的。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手段,找准教学的切入口,诱发他们的求知欲。可采用语言激趣、情景激趣、谜语故事激趣等教学方法。激趣,要找好导向的作用,创设与课文相关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探索潜能与欲望有所指向。

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后,就要引导学生明确:这节课要学什么。那么,就要把学习目标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为达成目标而积极主动地探索。教师要认真地钻研教材,设置好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可分为三个方面:即认知目标(学习系统的语文基础知识,形成技能)、能力目标(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目标的设置还要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程度。

二、自读质疑。

首先,教师要指导好“自读”这个环节。要求:(1)正确、流利地读通课文,遇到困难看注释、看图或自己思考或查资料、问同桌、问老师。(2)初步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3)勾画圈点批注,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在学生自读的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在自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要求学生提问题不要重复),然后师生共同疏理问题,浅显的问题由学生直接回答;与课文内容关系不大而学生又难以回答的问题,由老师作出恰当的解释,剩下的就作为学习课文的目标。如果学生的问题提不到要点上,教师要进一步启疑,将学生的思维引向课文的重点、难点上,让学生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

三、讨论训练。

讨论交流的合作学习方式,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将学习的信息大容量、高频率地在课内互动互补互促中共同提高。

这个环节分为两个阶段:1.小组讨论交流;2.全班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交流。首先,要组合好学习小组。应尊重学生的意愿,由学生自由组合,教师给予适当的调整,使小组成员按照学习程度合理组合,以保证讨论交流的质量。在小组讨论交流中,围绕“自读”中“读懂的`,不知道的,还想知道的”展开交流。教师要巡回各组,鼓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参与讨论,适时点拨,将学生的讨论引向更深入,使讨论有实效,不走过场。

全班合作探究。各小组汇报学习收获及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关键句、重点段学习,通过再读,再思,再议,切切实实地把语言训练落到实处。

四、导评拓展。

1.找准读写的结合点,进行说写训练。学了《五彩池》一课后,告诉学生;“五彩池将作为新的旅游景点,你们能为它写写广告词吗?看谁写得好,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到这里游览。”学了《一夜的工作》后,让学生用本课学到的表达“真情实感”,学习用“_____________真辛苦”为题写一段话。以读促写,学会运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拓展阅读。大量阅读是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重要渠道。阅读教学,必须树立大的语文观,打开课堂教学的大门,打破课内外的界限,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得以沟通,让学生主动地进行广阔的阅读。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要教给一些方法,提出一定的要求,使课外阅读能落实,有质量。如学完《草原》后,让学生阅读有关描写祖国名胜风景的文章,要求做好读书摘录卡,背诵精彩片断。有的课外阅读文章还可以让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写简短的读书笔记等。同时,尽量多开展形式多样的竞赛、展评等活动,保持学生阅读兴趣的长期性和稳定性。

摘自《小学语文教学》。

(福建省福安市林守平)。

历史课堂抛锚式教学模式论文(通用17篇)篇六

摘要: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多是教师的“一言堂”,课堂上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教学效益十分低下。为改变这种现状,应加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兴趣、意识,端正学习目的,保证有足够的学习时间,构建多元课堂教学,同时教师参与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端正学生学习历史的目的,保证学生拥有大量自主学习的时间。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不是通过简单的口头说教所能奏效的,而是通过长时间大量亲身实践逐步养成的。教师必须改变课堂教学“以自我为中心”的传统观念,树立真诚为学生服务的意识,相信学生,依靠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让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探寻新知,使学生学习主体性作用得到充分彰显。

2.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和“催化剂”,它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神奇的内驱力。学生一旦对某事物发生兴趣,他就会不知疲倦地主动探求。因此,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要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首先,要对学生倾注关爱之情。其次,巧设疑问,以疑激趣。教育家朱熹曾说过:“读书无疑者需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设疑、释疑、解疑的过程,教师要巧妙精心设计一系列引人入胜的问题,使学生在课堂上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再次,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

3.教师的监督指导。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如:与学生签订学习合同;建立教师监督与学生相互监督并存的机制,定期检查学生的学习日记、单元评价报告等;由学生自己出题,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相互测试评阅,再由教师进行点评,帮助学生认识自身的成绩和不足。教师的指导和监督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二、努力构建多元课堂教学,改变传统历史教学。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获取知识的。

1.让学生进行试讲,在课堂教学中改变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授课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有些内容特别是难度不大的教学内容,可以由学生来讲,改变教学内容都由教师一个人独讲的局面。试讲的学生或小组经过充分准备和试讲,加深了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也调动了其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在教师补充和点评之后,每个学生所学到的不仅仅是课程知识,而且还学到了一些教学技能。试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有利于培养其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也有利于发掘学生的潜能。也许刚开始试讲时,有些学生因准备不充分或紧张等原因,讲课效果不理想,但这些都可以通过教师或组员的补充而得以完善,并不影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更不会影响教学的.进程和教学质量。

2.建立合作性学习小组。所谓的“自主合作型学习小组”就是指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以学习小组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群体作用,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自主是合作的基础和前提,合作是促进学习的形式和途径,两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蕴涵着启人智慧的思想和方法,合作解决问题中的困惑与顿悟,以及愉悦的合作所带来的精神享受。有效的合作,既有知识的交流,也有情感的发展,使他们在合作中竞争,在合作中发展。通过共同参与,有助于培养团结互助的团队合作精神,进而培养他们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能力,开掘学生的个性潜能和创新意识,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3.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课外的一切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都是创造之源,教师必须结合教学目标,以充分彰显学生主体性为依归,精心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实现“课堂中心”向“生活中心”的转变。如开展历史考察,让学生体验历史形成过程,获取历史知识。开封作为七朝古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学生深入社会生活、感受历史的天然大课堂,作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探究地方文化为活动主题,通过地方志、书报、网上查寻、拜访前辈和实地考察等各种手段收集有关古都开封的历史文化资料,以彰显学生主体性的奇异魅力。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经历一个过程,因此,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我们广大历史老师不断丰富和完善。

历史课堂抛锚式教学模式论文(通用17篇)篇七

摘要:

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一直是近几年的热点问题,本文就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所涉及的理论基础、技术与人的因素、结构进程以及应突出的特性进行探讨。

关键词:教学模式;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结构进程。

课堂教学模式来自于教学实践活动,它指向特定的教学目标,遵循一定的教学程序。古往今来,课堂教学模式层出不穷,旧的课堂教学模式被人们信效、运用并加以改进,成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新的教育思想与理论导致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产生,新的科学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又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提供物质与技术基础。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结构形式。本文所指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是以课堂教学的大量经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以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为指导,在一般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但又有别于一般课堂教学模式,它们之间既有共性又有异性。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所涉及因素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本文就此方面进行探讨。

一定时期教育思想、教学理论的影响,所持学习理论的观点,对构建教学模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采纳不同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模式。比如,近代以前受机械主义教学思想的影响,教学模式的结构进程也带有机构性;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从人的认识角度进行分析,课堂教学模式是以认识论为基础;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第一次将心理学原理运用于对教学过程的分析;反传统学派代表人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从做中学”的教学思想,创建了“五阶段”课堂教学模式。进入50年代,许多国家积极进行教育改革,促使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也不断发展,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涌现。教学模式是在各种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发展起来,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有先进的,也有保守甚至是错误的,我们在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时,要充分考虑这一因素。

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主要有:全民教育思想,即面向全体国民,提高全员的整体素质;终身教育思想,即学习应该贯穿人的一生;素质教育思想,即培养造就全面发展的人。在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时应该能反映素质教育的思想。我国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模式也是为了这种体制服务,只有教师大量地灌输知识,忽略了学生情感与能力的培养,培养出大量高分低能的“人才”,这种“人才”缺乏创造力,只会生搬硬套书本知识,难以适应当今迅速发展的社会。像这样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绊脚石,因此,当务之急是要改变原有的那些陈旧滞后的课堂教学模式,以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新型课堂教学模式要体现我国素质教育强调的三个发展,即学生的全体发展、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注重学生潜力的开发,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当代许多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提出了很多先进的观点,比如,布鲁纳的发现教学理论、赞可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根舍因批典教学理论、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理论、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个别化学习理论等。布鲁纳提出在教学中要采用“探索——发现”式方法,鼓励学生去探索知识,发现知识;奥苏贝尔的“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理论,在于探索掌握学习的有效策略;巴班斯基探讨的是如何优化教学方法。这些教学理论都对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具有指导作用。现代先进的学习理论提介注重学生的发展,注重学生能力的开发,注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将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他们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教学参与者。在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应充分反映这些理论的基本思想。

我国近十年来进行了大量的教育实验改革,特别是在基础教育方面。在探索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方面,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语文“四结合”实验学校、素质教育实验学校等都做了许多工作。近几年推出了双主教学模式,整体性教学模式,主体参与教学模式,语文“四结合”识字、阅读、作文、听说等方面的教学模式。这些模式的建立,为探索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现代教育中技术因素的重要性。新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为许多学者所关注,它的优势,在应用时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其功效,以达到最估的教学等。这些问题同样在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时应该考虑,在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时,要将技术放在一个正确的位置上。

某一新兴的技术运用于教学,即成为一种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系统中的一个要素,它在教学中的运用,使传递信息的方式多样化。教学媒体只是辅助教学的工具,有些人将现代的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过分夸大,认为未来的教育是网络教育,未来的学校就是网络学校,这是不够明智的,这是受“惟技术论”思想的影响。

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时,要谨记媒体只是辅助教学的工具,可以用它来创设情境、提供知识信息、进行练习等,使教学生动活泼。技术辅助教学可以用于个别化教学,也可以用于课堂教学;可以是以“教”为主,也可以是以“学”为主。在当今时代技术渗透到教育之中,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事实,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广,因此,在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时,要正确处理好技术因素。

在探索利用技术手段于教学过程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时,应该充分发挥技术的优势,使技术成为教学的动力,但是不能只注重技术成分而忽略了人的因素。

教育以人为本,教育的目的在于人的发展。人是在群体中发展自我、发展个性,学生在学习中需要与他人进行合作,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因此,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要注重人的因素。

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该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在活动中进行认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是情境的创设者、问题的设置者、学习的引志者、活动的组织者;强调人的情感因素。如果在教学时学生长期面对的只是冰冷的机器,在与机器的相互作用中形成其认知,可想而知,时间久了学生只能成为机器的牺牲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举一动,甚至一个表情、一种眼神对学生的影响都是很重要的,它弥补了面对机器学习时的情感交流欠缺之处。在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时,应将人的因素放在首位,让技术成为推动教学的动力。

构建课堂教学模式最终目的是形成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结构。根据系统论的观点,要素及要素之间的关系形成系统的结构,系统的结构决定了系统的功能。可见,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时,形成新的教学进程结构至关重要,它关系到创建的新模式是否具有自身的特性,是否具有可行性、有效性,是否具有生命力。

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有着其独特的教学进程结构,如班级教学的奠基人夸美纽斯将教学进程归纳为:观察——记忆——理解——练习;赫尔巴特的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段论课堂教学模式;杜威的发生困难——确定问题——提出假设——推论——验证五步法课堂教学模式等。这些课堂教学模式都具有自己的教学进程结构,这些进程结构并非是他们任意组创在一起的,这其间各个环节的设置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都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教学目标,是长期实践探索的结果。

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应该在具体的实际工作中不断探索新的进程结构,借鉴其他较有影响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结构进程,根据自身特殊因素,发展与创造新型的模式。新型模式的可行性和实效性应该在具体的教学中进行大量的测试,对于不足之处进行修改、补充与完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结构进程要体现学科的特性、知识类型的特性、教学的规律性,以教学原则为准绳,以教育理论为指导,充分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1、新颖性、独特性。

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就应该是不同于一般课堂教学模式的,否则“新”字就无法体现。“新”包括以上所提到的新时期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形成的新的教学结构进程。独特指某一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具有特定的目标、条件和范围。因为,某一课堂教学模式是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建立的,它不是万能的,如果超越了应用目标、条件和范围或者不具备其特定的应用目标、条件和范围,就很通信班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2、可行性、推广性。

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该构建符合和体现现代先进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要求的一套比较完整的操作要求和基本程序。这里的操作要求和基本程序应该是可以在实际的教学中运用并经过实践验证的。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该具有可行性,否则它也不能叫做模式。具有可行性才有推广价值。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结构进程应该清晰明了,人们便于操作,这样才能推广。这里的操作不是机构地重复操作,程序是相同的,但是教学的方法是可以千变万化的。教学的结构进程主要是为了人们的模仿和运用。如果人们无法进行模仿、运用,这一所谓的“模式”就会昙花一现。

3、稳定性、发展性。

课堂教学模式形成的是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结构形式。模式一旦形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就趋于稳定,模式的进程结构也趋于稳定,模式才具备可行性。是埋变化的“模式”人们无法把握它,也就不具备可行性,这种模式其实是名存实亡。但是,稳定并不是一成不变,稳定是相对的,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课堂教学模式也要经历一个完善的过程,一成不变的模式同样是没有生命力的。赫尔巴特的四段论课堂教学模式由其弟子补充完善为五段教学法,在教育史上统治了近半个世纪。可见,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只有在实践中发展完善才具有价值。

4、多元性、录活性。

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应该是多元化的,因为不同的教学媒体具有不同的教学特性与功能,不同的学科、知识类型、教学对象年龄层次等,都具有自身的特性。因此,在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时应该注意这些方面,建立多元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就教学而言,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应灵活,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实施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针对不同的学科、知识类型、教学对象的年份层次实施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某一特定新型课堂教学模式而言,教学的结构进程虽然是固定的,但是教学方法却是灵活的,因此,同一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也可以是丰富多采的。

历史课堂抛锚式教学模式论文(通用17篇)篇八

其实课后辅导材料我用的不多,多是老师推荐的经典款,爆款,它们被称为经典一定有它们的道理,对于考生,它的编排弥补了教材不是按时间顺序排版的不足,让使用者可以有历史时间轴概念。还有一点很重要,这样你可以在学习某一知识点的同时了解这一知识点历年都是怎么考察的,考察的侧重点在于哪,这样复习时可以有计划的复习。

关于补课。

我自己没有补课,一是我的高中比较推崇自主式学习,我更喜欢自学。二是成本太高。但根据我身边同学补课的经验来看,大家最好找自己的老师或者常年带毕业班的老师补课,这样才能保证老师了解考试形势。还有就是,不要养成老师说你听的简单填鸭式学习方式,你应该自己先自学,做些题,然后把不会的地方经过自己思考后去问老师,最好把自己的理解过程记下来给老师看,这样老师也可以了解你的薄弱点和思维偏离点,更好地帮助你提升,补课才有意义。

备考心态。

我觉得我在这个话题上很有发言权,我自身就是心态特别不好的人,高三时压力特别大,晚上经常失眠,白天状态不好,抓紧一切时间学习但学习效率特别低。我总结我心态不好的原因是目标定的太高,对自己又很没自信,体现在考完试只要有人说他答案和我不一样,我就一定觉得是自己错了。后来我在父母和老师的帮助下有所好转,不过并不如意。但我自身调整心态的历程可以和大家分享。

我复习时会很焦躁,生怕浪费一点时间,但是又学不进去,这个时候就要给自己一种暗示,告诉自己要理性,先休息好效率会高,这样状态不好勉强学习只会适得其反。然后如果是把目标定的很高,不妨也想一下做一下最坏的打算,就是自己考的最烂能去哪,那个地方自己能不能接受,因为心态不好,担心成绩不稳定,害怕高考发挥失常都是因为想去好的大学,这样压力就很大,如果最坏的结果都能接受,那就没什么可怕的了。

和老师家长沟通很重要,有时可能你的压力来自于父母,但那可能只是你幻想出来的压力,你觉得父母期望很高,怕自己达不到他们的目标,其实爸爸妈妈可能就希望你尽力就好,不留遗憾,不要太累。所以可以把自己的压力、担心和父母分享,这样解开心结以后,放下包袱,轻装上阵,才能发挥到最好。

历史课堂抛锚式教学模式论文(通用17篇)篇九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一定环境中教与学活动各要素之间的稳定关系和活动进程的结构形式”[1]。所以教学模式是教学思想,教与学理论的集中体现。改变教学模式必将导致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与学理论的根本变革,甚至引起教育体制的根本变化。在人类历史上,出现过三次媒体的飞跃。第一次是从语言到文字,文字的出现使我们能脱离具体事物而进行抽象学习,学习的过程较以往复杂了,深入了。人类的信息和知识得以积累和延续,这时的教育模式主要是“师傅带徒弟”式的教学模式;第二次飞跃是从手写到印刷。教科书的使用,使我们学习的对象广泛了,传播知识范围扩大了。加快了信息和知识的传播速度,这时的教学模式主要是“课堂教学”模式。人们向书本学习的方法,思考问题的方法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呈现出多样性。这两次飞跃,对人类的文明都起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如今,媒体正处于第三次飞跃的转折点,即从印刷媒体向电子媒体的飞跃。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出现给人类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的方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次飞跃将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大,都要强烈,将给人类带来全新的思维方法。正是由于电子媒体的形式不同,使用的工具和方法不同,必将带来教学模式的变化。为此,许多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提出许多理论和设想,什么“建构主义学习论”、“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论”等等纷纷出台,尽管那些设想各自都有自己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但能真正走出实验室应用于教学还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尤其是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学生中心论”与我国的国情还有相当大的距离。面对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文化教育相对落后,几千年的传统教育模式不能一蹴而就地改变,必然有一个过渡阶段。在这里,笔者提出“节目主持人”的课堂教学方法将是一个可操作的课堂教学模式,对于我国的教学改革,素质教育,尤其是中小学生的课堂教学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此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些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一、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中心论”传统教学模式一般是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完成特定的教学内容的一种课堂教学形式。其特点是教师口授、板书,学生耳听、笔记。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及时信息反馈,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并据此调整教学策略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媒体是教的工具,教材是教的内容,教学大纲是教的大纲,教学计划是教的计划,学生的成绩是教师教的水平的反映,课堂作为教学的主要环境则是提供给教师表演的舞台。一句话,整个教学活动和教学结构都是围着教师转的”[2]。很显然,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技巧和教学艺术性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应试教育条件下表现为学习成绩的高低。这种课堂教学模式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学校教学的主流模式,它的理论根据就是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其优点是明显的,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学的组织管理和教学过程的调控,对教学环境的要求比较低,教学效率比较高,更重要的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交流对学生成长所起的作用,则远远超出了课堂教学本身。当然,它的缺陷也是明显的,其中最关键的是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始终处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的地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忽视,甚至被压抑。所以传统教学模式总是与“一言堂”、“满堂灌”、“填鸭式”等等名词相连。很显然,这与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这种模式担负不了培养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重担。二、现代教学模式?--“学生中心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主张从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均以学生为中心,这种教学思想和模式虽然在西方国家早就提出,但真正应用到实践中的很少。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等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学生中心论”的教育模式迅速发展起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由于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能以图、文、声、像并茂的多感官综合刺激,还能按超文本、超链接方式组织管理学科知识和各种教学信息,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行协商会话、协作学习,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现、主动探索,有利于情境创设和大量知识的获取与保持,建立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还因而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式与发展,即促进学生关于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是非常有利的,也是其他教学媒体或其他学习环境无法比拟的。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的目的”[3]。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是主体、是中心,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生的地位将由传统模式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学生将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学习过程中真正的认识主体。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材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将由原来作为教师讲解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乍看起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似乎是完美无缺、绝无仅有的先进教学模式,然而,这仅是一些理论上的设想和实验室的理想状态,距实践应用还差的很远,以至只能在教育理论工作者的演讲中和论文里出现,究其原因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1.教学条件的限制: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建构主义理论是从美国等西方国家传入中国的,与我国实际国情有很大差异。首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有畅通快速的计算机网络支持,其次网络上要有丰富的多媒体信息保证,而且要求学生人数不能太多,一般控制在20名以内,以便在网上组织学习、讨论、协作学习。教师辅导与讨论,回答问题、及时导航。这些物质条件在我国近期几乎还处于实验室阶段。别说在中小学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就是在大学也没有几所大学能有这样的网络环境和教学环境。我国人口众多,教育通讯等基础实施还比较薄弱,尽管有了不同程度的骨干网络和大学的局域网,但绝大部分的教学环境还不能达到快速网络环境;再者,从整体上说,网上的信息万维网可以集世界各地的信息惟我所用,但真正适合教学的信息还是凤毛麟角,有路无车,有车无货,有“货”无“好货”的现象,在我国短期内还很难改观。而在西方发达国家,由于人口压力小,教育、通讯以及网络基础实施比较好,实现基于网络的多媒体教学比较容易。但尽管如此,从有关资料得知,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也没有得到大规模的推广实施。由此可见,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主义也不是万能的。2.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这种强调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截然不同的,势必会在观念和心理行为习惯等方面产生冲突和隔阂。它不仅涉及到学生和教师,还涉及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乃至各级教育部门的领导。在领导及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的潜意识中,“认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天然合理的,学校教学就应当是这样的。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充其量也只是需要进行教学方式、方法、策略和环境的改进、改良。其结果,学校的一切教改努力,无一不是在强化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也在努力适应这种强化”[4]。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许多学生也在当前流行的传统教学模式的运作中表现得相当成功,体现在获得好的成绩,他们似乎都习惯了、适应了,也不愿意以一种不熟悉的方式来学习,因为他们担心失败,尤其是学习者在接近高中或大学毕业时,成绩的好坏对他们意义更重大。这就是典型的应试教育的弊端。在这种教育模式的长期影响下,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问“为什么”的麻木习惯,形成一种盲目崇拜书本和老师的迷信思想?“书本上的都是经典,老师讲的必定正确,对书本都不能怀疑”[5]。这种思想观念代代相传,不断强化,使得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无从发挥,从教师的角度出发,首先他们自己大都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获得知识,或者说是在传统的教育熏陶中成长的。他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已经熟悉了自己所教授的知识,习惯了自己教学的方法,也许不要做任何背课,凭着一支粉笔就可以轻松地上完自己的课。而在建构主义这种新的教学观念或教学模式中,教师从传递知识给学生的权威人物变成了一个与学生学习活动的高级伙伴。他们既要精通教学内容,又要指导新的可能是连他们自己都不太熟悉的学习技巧。这对于习惯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师来说,真是一个严峻而巨大的挑战。教师必须放弃原来对问题解答胸有成竹的答案,而转向一种许多答案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都是对的,多少令人尴尬和无所适从的情形。从熟悉转向陌生、从轻车熟路到不可预测,哪个教师不会顿感紧张和不适应,更何况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除了角色要重新定位以外,备课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是远远超过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以上因素可以看出:现代教学模式虽然有其无法比拟的优点,但在我国现有国情下还不够成熟。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强调建构主义的教学和学习方法当然不会有好的效果。这里的条件包括硬件、软件和人的知识背景,硬件是指快速的网络环境,软件是指丰富的多媒体信息资源,人的知识背景是指学习者要有相关的知识结构才能做到意义的建构。试想学习者对所学的内容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如何去建构出新的属于自己的意义?怎么能独立学习、协作学习和会话学习,如果硬要进行建构主义的学习,很可能蜕变为一种没有实际成效的形式。即使是经过精心的准备,教师实施起来也非常困难。此外,现代教学模式下缺乏人文因素。由于现代教学模式必须借助计算机或网络终端,使本来很直接的师生关系复杂起来,教学中的“人-机”关系或“人-机-人”关系会削弱师生之间的直接交流,而作为活生生的人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直接交流,其教育价值是不可替代的。笔者曾有过这样的体会,运用计算机网络教学,在回答和指导学生时,由于师生不是直接的目光交流,教师不知道学生对所讲的问题是否听懂、领会,尽管对着计算机屏幕按教师的思路讲授,结果教师像“自言自语”,没有一点上课的感觉。因为教师和学生面对的都是冷冰冰的机器,这是教师在场的教学情行,更何况在没有教师条件下的网络学习,师生之间的“感觉”就更难定位了。这说明,师生之间的直接交往要比一个“第三者”的介入好得多。因为教师熟悉自己的学生,了解他们的个性差异,师生面对面的交流,教师作用的权威性、示范性、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都会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即使教师的一个手势,一种眼神都会起到一定的教育效果。所以“教人还是要由人来教,教书本质是教人,只不过是尚未过渡机器教人的阶段,进入那个阶段后,可能才知人教是难以替代的”[6]。三、优势互补式教学模式?--“主导--主体论”“主导--主体论”简单地说就是指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坚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建构主义理论的突出优点是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其缺点则是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因为不利于系统知识的传授,甚至可能偏离教学目标)和忽视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6]。而“以教师为中心”的理论与建构主义恰好相反,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并重视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其突出的缺点则是强调传递--接受式,否定发现式,学习者的主动性、创造性难以发挥,培养出来的人才大多属于知识型与模仿型,思维方式集中、狭窄、办事准则只求规范,缺少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难以适应快速变革和日益多样化的现代社会。“可见二者正为优势互补,由于能兼取两大理论之所长并弃其所短,因此,‘主导--主体’论教学模式是比较科学而全面的理论基础”[7]。由此看来,“主导--主体论”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理论的发展、深化,是对传统教学模式优势的吸取、包容和发扬,既不是简单的取代和抛弃,也不是无原则的折衷,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不仅适用于指导和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也适用于指导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现代教学模式。当然,这些仅仅是一种理论的探讨,并没有指出在实践中如何操作。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是广大的受教育者。有了理论的指导,还必须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可以操作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为此,笔者提出“节目主持人”的教学模式,以供大家讨论。四、节目主持人与现代教学模式说起节目主持人大家都不陌生,这是现代广播电视节目常见的形式。尤其是电视节目主持人已成为电视节目制作的核心。像中央电视台的《东方时空》、《焦点访谈》、《实话实说》等栏目都是众所周知的好栏目。栏目好,除了内容好以及栏目后台的工作人员共同努力以外,节目主持人则是最主要的,他是栏目的标志代言人。分析一下这些节目主持人可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有精彩的导语。优秀的节目主持人特别注意节目开头的导语,也就是用一段简短的语言引出节目的主题内容。这与我们传统教学中教师的“开场白”相似,所不同的是节目主持只是节目的引导者,组织者,剩下来表演就交给了现场,而不是整场节目的个人表演者。这似乎又像建构主义所说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然而,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教师除“开场白”以外,剩下的也是教师自己的“表演”,尽管其中也有许多媒体的参与,或用各种启发式教学方法使课堂活跃,帮助学生理解等等,但大多是辅助教师表演的“道具”,教师始终都是课堂的中心。所以“节目主持人”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有原则的区别的。二是有精心的准备。节目主持人要主持好一台节目,或大或小、或长或短、或严肃或活泼,都与主持的内容有关,但他们都必须事先做精细的准备,有些甚至要进行严格的“排练”,然后才能录制或直播。这种“排练”的好坏决定其节目主持的成功与否,这就像课堂教学中教师备课一样,许多教师为上好一堂课,不仅要“备课”(做必要而充分的准备),甚至还要“背课”,就像节目主持人背台词一样。三是有精湛的技巧。好的节目主持人不仅要有庄重可亲的外表,落落大方的举止,更要有生动有趣的“串词”,灵活机动的应变能力,从而准确有效地控制节目的时间和内容,风趣生动地驾驭现场气氛。这就在于节目主持人的整体素质。为什么有的主持人主持的节目收视率高,而有的主持人主持的节目收视率低,除了节目的内容和观众群的特定因素以外,还在于主持人自身的综合素质。正像有位知名主持人所说的:“主持人是杂家,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思考,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知识去传授。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与群众交流,善于发现和观察观众的心态,把感觉内化、升华,在适当的时候加以总结,并努力提高做人的素质”。由此我们同样可以联系到课堂上的教师,不正是需要这样的“节目主持人”吗?难怪有人突发奇想,让几个主持人到中学里教学,也许是个好主意。比如,让崔永元到中学教语文,他做节目的宗旨就是“实话实说”,而语文课程的最高原则是“修辞立其诚”,他如果走进教室上语文课,那些空话、套话、假话必将一扫而空。其次,他有极强的语言能力,非但自己的表达明白流畅,而且善于启发诱导满堂的观众,让大家能把自己的心理话掏出来,进行交流,从而形成了一种类似磁场般的强大吸引力,感情上的悲喜、思想上的辨析、在他的调度下,能渗透、能融会。这种本领对于语文老师来说太可贵了。第三他有着一种从容而幽默、豁达而自信的态度,这种态度使他平易近人,使全班同学都乐于同他交流,他的这种幽默是他个性的自然流露,而不是“硬滑稽”,更不是“作秀”,他永远不会凌驾在众人之上,也不会故作姿态的媚俗,他不会迎合你,也不让你来迎合他,这也许是所有教师尤其是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品质。又如白岩松教数学或物理,因为他的思维十分严密,语言表达又极其清晰,数理教师要肚子里明白,嘴上也明白,才能把一个个定理讲得清清楚楚,才能把推导过程说得丝丝入扣,白岩松的语流极快,你如果思想高度集中地跟着他思考,可以养成思维敏捷的习惯。方宏进教政治,他冷静、严谨,实事求是,面对任何社会现象,都能剖析得中其肯綮,他不吹不捧,不躲不避,决不“捣浆糊”,更不打官腔。敬一丹一看就是位优秀的班主任,全中国的中学生都会喜欢这位和蔼可亲而又仪态万方的大姐姐……。尽管这些都是假设的、虚拟的,但我们不妨也借他山之石,效仿和丰富我们的课堂教学,那一定是有意义的。四是有精确的配合。我们知道,许多节目都由媒体来表现,除了主持人的串词、衡接以外,大部分都由现场的嘉宾观众或事先准备好的场外镜头片段来充实内容。这正像现代教学模式中的多媒体组合教学的方式。避免了传统教学的“一言堂”、“满堂灌”。总之,从优秀节目主持人主持的节目中,可以得到许多启发,面对目前教学改革的大潮,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上一页[1][2]。

历史课堂抛锚式教学模式论文(通用17篇)篇十

摘要:“动态生成”是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因此,探讨课堂“意外”的把握和实践生成教育的理念,具有特殊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教学中,把“意外”努力转化成宝贵的课程资源,让动态生成为课程注入更多的活力和魅力,是我们为之奋斗的目标。历史教师在课堂学习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差异性,尊重历史课堂教学的规律,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注重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课程改革生成性教学历史课堂。

随着高中新课程的实施,追求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但在实际的教学实施中却存在一些误区,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下面就以一篇案例――“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科学”为例来谈谈这些误区。

教学案例:当老师讲到“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一目中“伽利略发明天文望远镜证实了哥白尼‘太阳中心说’的正确性”的内容时,有一位学生站起来问道:“老师,当时的望远镜是什么样子的?它怎么能证实‘太阳中心说’的正确性呢?现在看来‘太阳中心说’也是不正确的,那么是否可以认为这个望远镜是对人们认识的一种误导呢?”紧接着,又有几个同学相继站起来询问类似的问题。看得出,这是教师所始料不及的,更是他所期望的,该教师的神情为之一振,立即将这些问题作为课堂“生成”学习的有效“情境”,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围绕着“伽利略发明的望远镜与现在的天文望远镜对比有什么特点?”“这个望远镜的构造怎样?”“另外,伽利略发现的`落体定律和抛物体运动的理论在人类发展史上起到了什么作用?”等几个问题上网查询相关的材料,并进行讨论、交流……整个课堂教学在热热闹闹地进行着。有查阅资料的,有讨论的,有拿橡皮、铅笔做“道具”演示落体运动规律的,还有几个淘气的学生把书本卷成了“圆筒”充当“望远镜”左顾右盼……该教师也显得很兴奋,时不时地走到学生中间参与小组讨论。临近下课的时候,该教师还“神采飞扬”地要求学生课后寻找材料去模拟仿造出一个望远镜来,一周后进行展评。在课后评议中,该教师还一直沉浸在这个教学生成的“喜悦”氛围中,认为这种做法“是生成学习内容的有效手段”“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以及动手实践的能力”,就是对新课程中关于“生成性”教学理念的充分体现和落实。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执教者在教学生成性的问题上陷入了如下误区。

误区一:“非预设性”,即背离了教学目标的约束而进行“随意性的生成”。现在学术界和中学教育界讨论比较激烈的一个焦点问题就是课堂教学中“生成”与“预设”的关系问题。一谈到“生成”,总有人把它与“预设”对立起来理解,其实,二者并不矛盾,教学“生成”应该是在对教学目标和内容进行精心“预设”情况下的生成,是在严格遵守课程和教学目标要求下的“相机生成”,也就是说,有效的“生成”应该是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落实和体现“预设”的教学目标而进行的生成,核心功能在于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目标”。尽管这是一种无法预知的生成,但却不是没有方向和目标的随意性生成,本质是“有计划”中的即时性变化,要受到计划和预设的约束,那种“教师跟着学生走,学生跟着感觉走”的盲目性教学是无效的教学。在上述案例中,该教师明显地违反了这个“忠实性”的原则。

误区二:“虚假性”,即在没有生成价值和情境下的牵强性生成。这是从是否具有生成性意义和价值以及是否应该进行教学生成的角度来说的。上述案例中,当有学生提出“伽利略制造的望远镜是什么构造”的时候,教师就不应该放弃原有的教学设计路径和策略改由学生讨论这个没有实际价值的问题(这个问题不是本节课的目标),而是应该制止学生的进一步讨论或者让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同学课后自行查阅资料学习。因此,我们应该消除一种“误解”: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并非都可以作为生成性学习的资源和情境,而是首先要分清这个问题情境的价值意义。课堂的复杂多变,使得如何促成学生有效的生成,并且恰如其分地引导,就给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生成性教学课堂中游刃有余地促成、引导、完成教学任务,我认为老师要做好三重角色:孜孜不倦的学者,“无为”的导演和充满爱心的使者。

孜孜不倦的学者。之所以把孜孜不倦的学者放在首位,实在是教师这一职业特征要求的,也是生成性教学这种教学方式能够真正落实,出现成效所必需的。生成性教学强调的是课堂教学伴随师生不断生成而推进的,那么对于学生生成没有老师的慧眼,学生只能在吵吵嚷嚷中胡乱生成,老师没有广博的知识也难以有精彩的生成和学生分享。

“无为”的导演。我们的课堂教学毕竟不是专家讲座,知识的丰富虽然不可或缺,但只有这些还是不够的。生成性教学提倡的是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课堂如何成为学生活动的舞台,而不是教师的独家讲座。如何能使学生思维真正地活跃起来,需要教师能像导演一样点燃学生的激情。

历史课堂抛锚式教学模式论文(通用17篇)篇十一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一定环境中教与学活动各要素之间的稳定关系和活动进程的结构形式”[1]。所以教学模式是教学思想,教与学理论的集中体现。改变教学模式必将导致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思想、教学观念、教与学理论的根本变革,甚至引起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体制的根本变化。在人类历史上,出现过三次媒体的飞跃。第一次是从语言到文字,文字的出现使我们能脱离具体事物而进行抽象学习,学习的过程较以往复杂了,深入了。人类的信息和知识得以积累和延续,这时的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模式主要是“师傅带徒弟”式的教学模式;第二次飞跃是从手写到印刷。教科书的使用,使我们学习的对象广泛了,传播知识范围扩大了。加快了信息和知识的传播速度,这时的教学模式主要是“课堂教学”模式。人们向书本学习的方法,思考问题的方法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呈现出多样性。这两次飞跃,对人类的文明都起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如今,媒体正处于第三次飞跃的转折点,即从印刷媒体向电子媒体的飞跃。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出现给人类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的方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次飞跃将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大,都要强烈,将给人类带来全新的思维方法。正是由于电子媒体的形式不同,使用的工具和方法不同,必将带来教学模式的变化。为此,许多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领域的专家学者提出许多理论和设想,什么“建构主义学习论”、“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论”等等纷纷出台,尽管那些设想各自都有自己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但能真正走出实验室应用于教学还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尤其是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学生中心论”与我国的国情还有相当大的距离。面对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文化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相对落后,几千年的传统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模式不能一蹴而就地改变,必然有一个过渡阶段。在这里,笔者提出“节目主持人”的课堂教学方法将是一个可操作的课堂教学模式,对于我国的教学改革,素质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尤其是中小学生的课堂教学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此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些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一、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中心论”传统教学模式一般是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完成特定的教学内容的一种课堂教学形式。其特点是教师口授、板书,学生耳听、笔记。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及时信息反馈,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并据此调整教学策略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媒体是教的工具,教材是教的`内容,教学大纲是教的大纲,教学计划是教的计划,学生的成绩是教师教的水平的反映,课堂作为教学的主要环境则是提供给教师表演的舞台。一句话,整个教学活动和教学结构都是围着教师转的”[2]。很显然,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技巧和教学艺术性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应试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条件下表现为学习成绩的高低。这种课堂教学模式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学校教学的主流模式,它的理论根据就是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其优点是明显的,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学的组织。

历史课堂抛锚式教学模式论文(通用17篇)篇十二

论文摘要: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导言是一节课的开始,虽然所占的时间不多,但对课堂教学效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多角度地分析了课堂教学中导言的意义,并结合历史课教学经验,阐述了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等实际进行课堂教学导言设计的方法。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便是成功的一半。历史课课堂教学中的导言,犹如一部戏剧的“序幕”、小说的“引子”,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从而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的作用。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引入,能成功开启学生的思维之窗,使学生心驰神往,从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和质量。

所谓导言,就是每节课前两三分钟,教师从本课的具体内容出发,围绕教学目标,紧扣重难点,而精心设计能激发学生求知欲、诱发学生好奇心,使学生的学习情绪活跃高涨,自然而然地引出所授新课的开场白。在历史课教学中,课堂导言的设计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巧妙的导言、睿智的演绎是成功教学的开始。

1.导言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注意是学习不可缺少的条件,如果没有注意,就谈不上学习。有人曾作过这样的心理调查:老师上课讲第一句话时,至少有33%的学生没有听讲,在一般情况下,上课至少5分钟后全班学生注意力才能集中。这个调查充分说明了上课伊始,由于学生的兴奋点还在课外,注意力比较分散,此时教师讲新课,肯定收不到良好的效果,若能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采用一些精彩的导言,就能够迅速地把学生的兴奋点转移到学习上,使其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转移到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内容上,并能被学生所接受,这样教学效果就能得到保证了。可见,历史课的课堂导言能起着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作用。

2.导言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动机是学习的原动力,是指个体“要做什么”或“不做什么”的一种内在的力量。学生的学习成绩好差是由两种因素决定的:一是智力,二是动机。学生有了动机,就能心甘情愿地自觉猎取知识,教师从上课的一开始,就运用有效的方法导入,引导他们产生学习动机,为学生创设精神放松的学习环境,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说、去思维、去行动,这样,就调动了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性,使之在精神愉悦的状态下去学习,去领悟,变“逼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把学习看成是一种需求,把探索新知作为一种动力,这样教学的完成自然会水到渠成。因此,有效的导言是引起学生学习动机的灵丹妙药。

3.导言具有开启学生思维的作用。我国古代教育名着《学记》很早就提出了教师进行教学要善于启发学生思考的主张:“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是说,教师进行教学,要善于启发学生思考,诱导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而不是处处硬拖着他们;要激励他们而不是时时硬压他们;要给他们点明解决疑难的“诀窍”,而不是把现成的答案硬灌给他们。课堂独特的导言就像一支航标,给学生指引出一条认识的路线,指明解决问题的方向,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激励学生探求自己未知领域的愿望,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可见,历史课设计恰当的导言既能启发学生思维,同时也有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

4.导言能够使课堂结构更完整,更严谨。恰当的导言能使课堂结构更清晰、更具层次感,虽然课堂结构不是铁定的,但一般而言,一节课的结构是:导言―提出问题―思考探究问题―师生互动解决问题―巩固练习(活动与探究)。从中可以看到:用两三分钟的时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求知的动机,形成课堂学习的小高潮。然后因势利导提出问题,此时的学生是“树欲静而风不止”。为了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开始活跃起来,接着,利用学生的表现欲掀起另一高潮,进入到课堂的主要环节,师生通过提问、探究答疑解决问题。最后,让学生带着解决问题的快感进入到最后的巩固练习环节,教师不失时机地提出新的问题,为下节课做好铺垫。具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魅力,使学生感到余味无穷,处于轻松、愉快的积极状态下猎取知识,学习效果就自然明显了。因此,导言是有效课堂一个不可缺的环节。

二、导言的设计及演绎。

1.设置悬念、逼人期待。悬念产生于学生想急于解决问题,但用自已的知识和方法却又末能解开谜团的时候,因而可以触发学生求知的动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之觉得非知不可,从而怀着积极探索,满腔的热情投入学习,并带着这些悬而未决的问题聆听老师的讲授,自己则从中找出答案。

笔者在讲授七年级上册《大一统的汉朝》时,在导言部分这样设置悬念:在楚汉战争时,刘邦为了收买人心,曾封韩信等人为王,当刘邦取得天下后,又对这些异姓王进行了处置,并分封一些同姓子弟到各地做王,想借此确保刘家天下。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这些同姓王是不是如刘邦的意愿一样,“非刘氏王者,天下共击之”?这一悬念提出之后,学生就会怀着浓厚的兴趣听课,直到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了“七国之乱”、“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内容,这一悬念就一步步地得到了解决。

2.设问置疑,诱导探索。“疑虑,思之始,学之始。”(孔子语)有疑虑就能产生认识需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精心创设疑虑情境,并通过质疑、释疑去诱导学生积极探索。如《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时,导言设计为:现在我们出行很方便,有哪些交通工具可以为我们提供便捷的交通服务呢?这样一问,学生会很快抢着回答出海陆空的交通工具。在此基础上,再提出:在汉代,我国的先民跟西域以及更远的西方国家进行贸易往来,你知道主要是通过哪条交通路线进行的?为这条交通线的开通作出贡献的是谁呢?你能画出这条交通线吗?这样设计问题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探求欲,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学习的主动性,这样教师再讲授知识时就轻松自然了。

3.创设意境,激发情感。历史课的教学也可以通过美的语言,创造美的意境,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营造良好的情境氛围,自然而然地进入新课学习。如教学八年级上册《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时,笔者这样设计导言:“祖国,一提起这神圣的字眼,崇敬、热爱、自豪的感情就会充盈胸际,奔腾欲出,我们伟大的祖国有几千年的古老文明,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有无数令人神往的名山大川,还有以勤劳勇敢着称的各族人民。每当想起这些,心中就会激起热爱祖国的感情,祝愿伟大祖国展翅飞翔,那么新中国是什么时候成立的你们知道吗?有同学看过《开国大典》吗?”这段话创设了美的意境,使学生沉醉于激情澎湃、诗情画意的同时,也领略到历史的无穷魅力。这样的教学充满了艺术气息,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

4.开门见山,求真求实。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目的是引起学生的重视。对于九年级上册第14课《“蒸汽时代”的到来》,笔者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每天都穿着质地好、款式多样的漂亮衣服,那么,你知道成衣的工序吗?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在学生轻松、兴奋的状态下开门见山地切入新课:你知道人类历史上第一台纺纱机器是什么时候、在哪个国家、由谁发明的?这些问题紧扣课文,目标落在实处,学生学习也自然直奔这一主题,省去了许多曲折之笔。

5.故事讲述,引起兴趣。爱听故事是少年儿童的特性,故事式的引入会让学生感到新鲜有趣,能迅速地引起学生的好奇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上课之前,教师可以讲述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故事,以自然地引入新课。例如,运用成语、典故、传说、历史故事,如烽火戏诸侯、退避三舍、卧薪尝胆、朝秦暮楚、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木马计、诺亚方舟,等等,同学们兴致勃勃地听故事,在教师的.引导下轻松自然地进入学习角色,学习效果自然也往往事半而功倍。

6.教具展示,诱其乐学。德国哲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说:“真正感觉的观察比之单纯的描述更为可取。”因此,在历史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教具,把教材中的无形变为有形,把含蓄抽象的内容变为直观形象,诱导学生乐学爱学。例如,如讲述七年级上册《昌盛的秦汉文化时》,笔者先出示张衡的地动仪模型,然后根据地动仪测定地震的原理,在某一方位制造振动引起地动仪的小铜球落入一只蛤蟆嘴里时,学生无不拍手称奇,惊叹我国古代科学家张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实践证明,学生都喜爱这样的直观操作引入。

7.媒体运用,激发激情。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电化教学的普及,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历史课教学导入,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将无声变为有声,将静态化为动态,从视听方面弥补语言文字的不足,激发学生的激情。如讲授八年级上册《抗美援朝》时,先播放课前剪辑的《英雄儿女》的主题曲――《英雄赞歌》,以及上甘岭战斗的壮烈场面的片段,把志愿军战士的英雄气概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使他们产生如临其境之感。在此基础上,再不失时机地指出:“我们的英雄儿女和朝鲜人民军并肩战斗,终于取得了上甘岭战斗的胜利,赢得了战斗的主动权,迫使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那么我们的志愿军战士为什么要入朝作战呢?”这样的导入,就自然而然地激起了学生学习的激情,并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

历史课课堂导言的设计是多种多样的,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只要教师平时肯下功夫,精心设计,潜心钻研,注意积累,敢于创新,勇于提高,就一定能演绎出更有感染力、能引起学生共鸣的导言,课堂气氛就更加浓厚,更加融洽,更加快乐。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们的心同我讲的话发出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们的心弦对准音调。”为了祖国的明天,我们就应一起共同努力,拨动孩子们心中最隐秘、最独特的琴弦,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牵领他们进入最佳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学历史教学法概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教学用书(7―9年级共6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历史课堂抛锚式教学模式论文(通用17篇)篇十三

(江苏省姜堰市励才实验学校,225500)。

摘要:“卡壳”是一种课堂常态。一旦遭遇“卡壳”,许多教师往往不是“换人”,就是自己代劳,直接讲出答案,忽略了让学生思考体验的过程。事实上,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多一份耐心,施一点巧劲,智慧地化解“卡壳”:等等,再等等;读一遍,再读一遍;互相议一议;给个“梯子”;动动手,再想想。这是一种长期积累的教学机智,为师者应不懈努力、毕生追求。

历史课堂抛锚式教学模式论文(通用17篇)篇十四

一定要清楚自己的薄弱点和优势,就历史这一科目来讲,基础很重要,发散却又缜密的思维是得高分的关键,所以大家一定要摸清自身的实力,才好确定努力的方向。

基础不牢,是很多同学都会有的问题,高三复习时,建议大家买一本总结性质的教辅,并以教科书为主配合教来捋清书上的内容,因为辽宁考生大多数用的是岳麓版教材,教材编写没有按照时间而是经济政治文化色分类,所以好多考生对历史发展对华脉络并不清晰,对于很多历史重大事件的前因后果都不清楚,而书上写的也不是很清楚,这个时候,一本自己整理的笔记就很重要,不要说什么之前上课时记了,无需再整理了,我建议大家自己再整理一次,整理笔记色过程其实也是复习的过程,很多教辅都有对于教科书的内容的课外延伸,这些延伸其实很主要,它们往往是高考对我考点,因为教材不变,但考试的内容及考点每年都要变,所以考的范围会越来越大,越来越发散,所以大家要依托教材,并去尽可能地吸收与教材内容有关的课外知识。

具体的复习策略,

首先,历史背景、发生时间等,一个历史事件,你看见它那一刻脑子里一片空白,那你就要去查。不要急于求成,一口气就看完一本书,一口吃不下一个胖子,你可以每天看一章,根据教辅按时间顺序也行,按不同模块一个个历史事件那么复习也可以,重要的是你理解你看的每一句话,不要去死记硬背某些知识,当你合上书和教辅,可以在脑海里过一遍看过的知识,对于某一历史事件,你可以清晰地反应出它发生的时间、历史背景等知识,并可以自己构想一些问题,考试会考哪些方面,怎么考察,这些都可以通过自己学习和反思的过程去摸索和总结。

其次,就是架构时间轴,历史的发展有其时间轨迹,那我们学习也要有时间概念,很多看似不相关的事件恰恰只是因为发生在一个时间点上而彼此产生关联。所以,架构一个时间轴显得尤为重要。比如19,这个时间点上发生了辛亥革命,政治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经济上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文化上是一次思想解放等等,也许你单独看此刻经济发展形势没有太多理解,或者对于此时出版的一些报刊书籍的内容,你也并不清楚为什么是这么一种文化舆论走向,但当你把它们放在时间轴上时,一切就有了解释,很多历史事件无论政治经济文化还是其他方面,在同一段时间彼此一定会有联系,可能是前因后果,可能是矛盾冲突。对于一个问题的理解,最先的切入点应该是经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我们要从经济原因入手,继而引向政治文化等原因。

最后就是知识整合,因为之前复习都是分段进行的,所以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边复习边忘知识点,很多事件的时间背景混淆等,这个时候就要有一种整合思维,我习惯于冥想回顾知识点,我会按时间轴来,把时间分段,我会想这段时间发生什么事,每件事都会过一遍背景,起因,过程,结果,启示,意义。然后再把这段时间内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事相互联系起来,寻找它们之间的关联,如上文说的,经济都是基础,政治文化是经济的反映。最后再自己想一想会考什么,怎么考,最后把那些在教辅上看的材料和一些细节的小知识点复习一下。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但对帮助我们记忆和理解知识点有很大帮助。

我们还要额外关注时事,其实时事一直未曾离开我们的历史考察重点,我们会在主管题或客观题的材料或者题干身上发现它们的影子,虽然是考历史,但历史发展有其相似之处,可能最近发生的某件大事和历史上某个大事件有可比性,然后我们就要寻找它们的相同点不同点,所以对于时事,要保持应有的关注度。

最后要提的一点貌似和历史无关,却很重要,它就是古文阅读能力,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选择题还是主观题,一大半都是古文的,很多时候答案就是把那段古文翻译过来就能找到,可是我们本来就不了解历史背景,要是还不知道那些古文是什么意思,答题就愈发困难,往往会答偏,所以大家要加强自己的古文阅读能力。

应试技巧考试选择题也就是客观题分数很重要,可能两道选择就是一道大题,所以选择不能花费太多时间又要精准就是高分关键,我高考时选择只错了一道,但是我模拟考试时经常错五六道七八道,在不断犯错的过程中我摸索了一些小技巧。选择的题目绝不是瞎编的,它们很大部分都是书上引申的材料改编而成,所以大家看书时要额外关注书上小字(历史书上只要是字就很重要),然后把小字看懂并有所理解。要是小字有某个时间时间背景之类的,要牢记。选择的答案如果很绝对,也不一定是正确的,对于历史的评判本来就没有固定的众人皆认可的观点,所以某个选项特别绝对,可以把它排除。

对于主观题,只要注意三点即可,一是字迹工整,这真的很重要,阅卷老师每天要批很多卷子,要是你的字迹潦草,很可能让老师反感或者看不清,看不进去,这样分数自然低。二是一定要分点答,答案是按照采分点给分,所以分点一方面是让老师看的清楚,另一方面还可以给阅卷老师造成一种自己答了很多点的错觉,不要怕答错,主观尽可能多答,说不定某句话就得分了,三是要会总结材料,其实考试时你会发现,题目和书上内容基本没有重合,即使没背过那些时间背景结果意义的人根据材料也能找到答案,那为什么我们要学这么多,要背这么多呢?不光是要培养我们的历史思维,也就是答题思维,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答题可以史论结合,有理有据。材料里是干巴巴的答案,我们把其中的得分点找出来,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总结答案。尤其是solo题,史论结合非常重要,只是找到材料中的关键词不会得高分,去把材料和书上学过的知识相结合,并有自己独到的观点去分析,才能得高分。而独到的观点和详实严密的史论正是我们在之前的学习总结中获取的。

历史课堂抛锚式教学模式论文(通用17篇)篇十五

重建课堂教学模式是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需要,符合当前课堂教改的形势,是势在必行的。重建的思考重建课堂教学模式,需要思考以下问题:1.教材与考试的问题。中学的语文教材入选的课文在进入教学过程之前就有了先决的诸多限定,由这种种限定而产生了种种弊端。我认为,应把教材、中(高)考考卷、考纲、教学大纲和语文学科的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目标等进行整合,把编辑者和教学者一致认为好的文章作为教材课文,再把中(高)考考查的能力层的内容选一部分篇目作为教材的补充,以打破教材编辑者的个人理解与教学限定,让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开展比较自由的研究性的课堂教学,从而给学生创造一种快乐学语文的环境。2.讲解与讨论的问题。我认为,教师要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基础上,到课堂交流、讨论、争论中去发现学生的错误和不足,并加以适当的讲解,导之以理;对学生的观点作出自己的判断,阐明自己的观点、根据及思考过程,导以思维;同时听取学生的评价,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导之以研究性学习;还有导之以创新,导之以兴趣,导之以意志;等等。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自己找到一条学语文的路,即教是为了不教。讨论是学生参与课堂的有效途径之一。我们要让讨论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3.落实与务虚的问题。“落实”,即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运用。“务虚”,指对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指:学生的语言素质、心理素质(最核心部分)、品质素质、智能素质、审美素质。(即语文素养的三维结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感情态度和价值观。)这些语文素质的培养过程是艰苦的,见效慢,工作难度大。我认为,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落实”,但更重要的是要“务虚”。4.有序与无序的问题。教师要求学生专心听讲是对的,但过分强调这一点就会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当然更不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有人曾做过实验,证明人在无序的状态下更具有创造性。我也认识到,课堂纪律最好的时候,并不是学生思维最活跃的时候。那么,应运用何种教学方式?营造何种课堂气氛?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些无疑是教师备课要考虑的内容。但这些内容应有一定的'限制,也就是要“有序”。有序不是目的,如何激活学生的思维才是目的。那么,课堂如何做到“有序而不死,活而不空”,也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综上所述,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应是开放的,发散的,主动的,内容和条理应是清楚的。重建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想尽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策略1.加强理论学习,树立当代语文教学观。我认为,语文教师重建语文教学模式应该在先进、科学的当代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理念的指导下进行。因此,要注重学习语文教学的理论性。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历史课堂抛锚式教学模式论文(通用17篇)篇十六

在初中物理课堂上,对新课引入环节的教学设计,我们老师常常会选择生活经验、实验演示、游戏等情境,和学生一起发现并提出与新课内容相关的物理问题,其用意在于以情境让学生关注社会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在于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而更现实的在于从解决物理情境中出现的物理问题来顺利实施教学过程.让我们来看看《科学探究: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电流》(沪科版九年级)第一课时引课环节的教学实录:老师展示一个连接灯泡的串联电路,闭合开关后灯泡亮.师:电路中的灯泡为什么会亮?生1:有电流!生2:有电!师:对了,有电流,与水流一样,……,那么,你对电流了解多少?……明显在这个案例中,老师使用实验情境并提出“灯泡为什么会亮?”教学问题的目的在于“电流”概念的教学,既没有理会学生以生活化语言解释物理现象(“有电”),也没有考虑到学生对物理情境的已有知识经验储备与思维能力状态.初中学生渴望尊重、渴望理解的心理状态,以及兴趣与注意的保持时间短的认知特征,不仅要求老师能重视并及时反馈他们的回答,也要求老师在新授课前要以精确的教学问题来了解学生是否做好了学习新知的准备,同样要求学生学会获取新知前要明确拥有哪些知识与技能以及思维能力.因此,引课环节设计做这样的改动:师:今天要一起了解电流,了解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中电流的关系.师:现在,我们先怎样让这两个灯泡亮起来呢?…….师:连接的是什么电路?…….师:让灯泡发亮的原因是电流,电流与水流一样,…….更改后的教学设计采用同样的实验情境,不仅规范使用了物理语言(如“电流”),而且通过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设计实验解决老师提出的“让这两个灯泡亮起来”问题,老师从学生解决“连接的是什么电路”过程中评判学生已有“电路”知识技能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学生梳理了已经拥有的必要的经验(“串联”、“并联”、“闭合”)、概念(“电路”、“电源”、“用电器”)、技能(“连接电路”)等,为即将传授的“电流”概念与规律确立了良好的教学准备.因此,这样让学生学会梳理的“温故”式的教学问题才有利于学生“知新”.许多老师在讲授新知前常采用“复习回顾”教学环节,以问题或回忆等方式拷问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情况,但是,这时“反刍”式的复习对促进初中学生物理新知的学习效果其实非常有限,因为,要改善学习行为的教学前问题明显具有以下三个特征:(1)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为了达成学习目标,不得不集中注意力于相关的知识与技能;(2)让学生清楚地明白要对哪方面的知识内容进行重新组织、建构;(3)唤醒在已有相关知识学习过程中使用过的学习方法与学习技巧的记忆.

2教学过程的教学问题能示范物理学习的策略与技巧。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会学习”的自主学习行为,表现为学生能先分析学习任务与目标,再选择适当学习技巧,制定可行的实施计划,并尝试调控学习过程.这样有意识地运用学习策略的自主学习行为将让学生终生受益.由于初中阶段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尚未成熟,让其自主地独立地完成复杂的学习任务是困难的,但教师以问题形式显现学习任务、演示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时,学生通过模仿并最终创造性地达成学习目标后,却是可以做到的.我们再从一个实例,《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沪科版八年级)实验探究课中评估教学环节,看看引导学生学会自觉运用学习策略和技巧实施评估的教学问题呈现哪些特征:师:我们刚才通过实验,归纳总结让实验杠杆达到平衡所具备的条件,即:动力钩码个数×格数=阻力钩码个数×格数.那么,这个条件适用于所有的杠杆吗?(以问题方式提出接下来的学习任务)师:例如,实验使用的钩码每个重2牛,是不是一定要2牛呢?如果每个钩码重5牛,那么总结的规律还适用吗?……(示范使用反思学习策略)师:我们发现,每个钩码重5牛时,杠杆平衡条件仍然成立.那么,大家来模仿着提出问题来质疑这个平衡条件.生:为什么钩码都一样重呢?如果钩码有的是2牛,有的是5牛,平衡条件还适用吗?师:好!我们要怎样解决你的问题?(引导学生制定实验计划)生:混用两种钩码,看看杠杆平衡时是否还能存在同样的规律.……师:刚才同学的问题,让我们发现每个钩码不一样重时,杠杆平衡条件发生变化了.现在,大家继续来找茬.(鼓励质疑的科学精神)生1:我发现每格长度都一样,如果每格的长度不同,还有一样的平衡条件吗?生2:每格的长度都不一样,可能条件也不一样了?生3:还有弯的杠杆,还能用这个平衡条件吗?生4:杠杆还能处于倾斜平衡,如果杠杆倾斜了,是不是还是同样规律?……从实例看,教师以出声思维法解决“实验使用的钩码每个重2牛,是不是一定要2牛呢?”问题,演示了解决问题时使用的策略、方法与过程,鼓励学生提出学习问题作为自己的学习任务,并为之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让学生习得了自主学习的普遍性策略.这种课堂问题设计的目的在于“示范”学习过程,具备以下特点:(1)用问题形式传授学习策略,会呈现出大量的不同的学习策略与学习技巧(如适用于不同题型的审题策略);(2)以教学问题提出的学习任务,要有利于学生讨论、练习,来理解何时、何处以及为何运用何种学习策略与技巧;(3)教学问题要有利于帮助学生组织物理知识内容的树状图式结构.

3促进学习能力的教学问题具有激发学习动机、促进积极思维的特征。

学习动机的实质是学生自我学习的需要,是学习行为表现的内在动力.积极的学习动机促进积极的高级思维活动,达到高效的学习效果.那么,如何激发学习动机?是内在的学习兴趣,还是外显的学习压力?或兼而有之?如果我们从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入手,制订激发学习动机的教学策略,那么与之相匹配的教学问题也随之因应而生.

3.1正向的信心和期望。

信心和期望是学生对达成学习目标的主观上的预期成功的概率,是影响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教师需要使用“你能完成吗?”的教学问题,帮助学生建立和维持积极的学习期望来激发学习动机、激活高级思维活动,其问题呈现方式有:(1)分解教学目标,使学习目标清晰、具体和可以达到;例如将“初步了解内能的概念”的课堂教学目标,转化为“内能包括了哪些能量?”、“内能是机械能吗?”、“用什么物理量能衡量内能的大小?”等问题呈现的具体的分阶段的学习目标.(2)根据学情,使学习任务能经过学生努力而顺利完成;例如要完成“用‘伏安法’测量电阻”学习任务,针对能力较弱的农村学生,可以“如何将电阻连接到电路中?”、“如何测量经过电阻的电流大小?”等,将较复杂的学习任务化解为多个小的学习任务.(3)强调自我比较,而非学生间学习竞争关系;例如实验指导时的“你对串联电路的连接又快又准确,那么根据串并联电路区别,是不是也能很快地连接好并联电路呢?”,采用暗示、自我比较方式,强化完成学习任务的信心.

3.2了解学习的价值。

不同经历、不同时期的学生对学习的价值有不同的认识,就初中阶段学生而言,由于其注意力被虚拟网络世界中大量信息所吸引,困惑于“我为什么要解物理题?”.因此,初中物理学科教学就不能不从新奇而熟悉的现实世界中寻找具有挑战性的内容作为物理教学素材,让初中学生因好奇而注意,在解决问题后感受快乐,在积累成功的经验与兴趣中发现学习物理的价值.(1)从学生多方面的变化着的兴趣中寻找教学资源.如联系体育、游戏,如“亮着的手机屏幕是什么样的光源?”、“体操运动员的重心位置都一样吗?”等.(2)从学生的想法中找出与事实存在困惑与冲突.如“拔河比赛时,是不是力气大就一定嬴?”等.(3)利用新奇或熟悉的事物.如“如果你是设计师,如何让飞船与天宫一号对接?”等.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播种行为,就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就收获命运”.如果我们能针对初中学生心理发展水平以及物理学科特点,在初中物理课堂规范设计教学问题,在师生共同解决物理问题中改善学生的学习行为,使之养成会灵活运用多种学习策略与学习技巧的学习习惯,才有可能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基本科学素养与学习能力的人材.

历史课堂抛锚式教学模式论文(通用17篇)篇十七

摘要:到了高中,数学学习难度增大了很多,不仅考验学生的计算能力,还涉及其他方面,如空间思维能力、灵活思考能力等。这就使得很多学生学习起来变得困难,甚至完全跟不上老师的进度。改变传统的上课模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与老师进行互动,而老师也能因此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调整上课进程。本文重点研究数学课堂上如何有效地进行提问,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配合老师的提问,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课堂互动;教学提问;教学质量。

数学是一门理解性的科目,课堂上除了老师的有效讲解外,学生的理解才是最终目的。课堂上老师的教学方法尤为重要,很多数学老师采取讲解一部分,再让学生做题加强理解的方式。这固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唯一不足的是耗费的时间多,效率不高。还有一种有效的方法就是老师在课堂上进行提问,学生回答,这既节省时间,又能考验学生的反应能力与思维能力。如何有效地提问并让学生自愿地回答也是必不可少的前提,因为有时老师的一句话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抗拒心理,这是课堂上应该避免的。

很多老师喜欢在课上频繁提问,有些问题又没有实际意义,老师过度地把学生作为主体,甚至视为提问的机器,这种课堂形式表面上似乎很热闹,实际上没有什么效率,不但没有提起学生的兴趣,反而让学生无暇思考。这样的提问导致的结果是学生无法系统掌握知识点,理解不了老师的重点。长久下去,学生会对数学渐渐失去兴趣,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这样的提问没有体现科学性和有效性。教学提问应该讲究质量而不是数量,教师在提问时应考虑问题的实际意义,并且观察学生的反应情况,如果学生积极性不高,则可能意味着某个知识点没有掌握,应该详细进行解释说明。把知识点一个一个地讲解,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思考,然后再进行有效提问。

2.除了课堂提问,教师还应该观察学生的反应情况。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应该把学生放在第一,为方面日后的教学,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也很重要,学生敬重老师,老师关爱学生,在融洽和平的环境下,学生自然会认真听讲,并思考老师的提问。而老师在提问后,要重点关注学生的'反应情况和回答过程,答案是否正确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的自信心。在学生回答完后,老师的适当鼓励与夸奖对学生的自信有很大帮助[1]。对一些关键性的问题,老师可以适当留些空间让学生思考和发现,让学生慢慢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在提问方面老师也可以灵活变通,对相同问题从不同角度提问,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思考问题,做到循循善诱,大大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上课效率。

3.1情景式提问。

教师要在课堂上进行提问,首先要把学生带入到学习氛围中,老师可以先创建出该知识点的情景模式,把学生引入到这种情境中。结合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点,比如讲抛物线时结合到打篮球,某同学投篮,在距篮筐水平位置x以30°倾斜角抛出一个球,该同学身高h,篮筐高1.8h,问:该同学能不能投中,老师给出一定时间,先从简单的问题入手,结合班上同学学习情况,让那些成绩不那么理想的同学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到了难度较大的问题时再问成绩较好的同学,一个问题要考虑到尽可能多的同学,不能只考虑成绩好的,这样成绩稍差的同学掌握不了,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3.2考虑到男女生思维能力不同。

一般来说,女生在数学等思维性较强的科目上学习能力要稍弱些,男生则要强些,在学习上女生要明显吃力些,男生要相对容易一些。再加上高中数学的难度大,因此女生在学习数学时信心可能不够,数学老师在授课时应考虑到这一点,提问时也应该对症下药,在提问时设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对女生提问时可以稍微降低问题难度,并加以鼓励,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当然,并不是所有女生都数学差,也不是所有的男生数学都好,这一点主要还是以班上整体水平考虑。

3.3带评价性的提问。

教学评价体现教师的教学成绩,教学评价高的,学校会有所奖励。同样的,在课堂上,老师也应该对被提问的同学加以肯定,除了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外,更要关注学生的情绪,课堂提问是课堂的精髓,课堂评价就是课堂提问的精髓。老师在学生回答完后进行正确评价,对回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肯定,回答错的不能批评,要以宽容的态度安慰并鼓励,切忌对跟不上进度的学生进行消极甚至侮辱性的语言打击,这也是在考验教师的耐心[2]。

3.4老师提问时思路清晰,语言简洁。

有些老师自己没有事先理清问题思路就开始提问。如一位高中老师在讲一个比较难的知识点时提了一个思维性很强的问题,班上有个数学好的男生配合着回答,但是老师自己却确定不了学生的思路是否正确从而自己深陷其中,结果一节课就被一个问题给耗掉了。这是很不应该的,老师在讲课前应该把要讲的内容完全理清,对所要提的问题也应该心里有数,在什么时候讲解、什么时候提问都应该事先安排好,否则很容易浪费时间且达不到目的,另外老师提问时语言尽量简洁精炼,抓住重点,这也是提高上课效率的一种技巧。

4结语。

高中数学难度大,要理解的内容很多,课堂提问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点并产生学习兴趣有很大帮助,课堂上的有效提问也考验教师的语言沟通能力。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并使他们真正体会到探索这一科目的乐趣,有效的方法有很多,最重要的还是教师在实践过程中摸索出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最佳教学方法,从而学生和老师都能在这一门课的教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天地。

参考文献:

[1]徐云军,冯霞.新课改下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方法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3(11):59.

[2]邵怀领.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标准、策略及观察[j].教育科学,2013,25(1):38.

相关范文推荐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申请书(专业17篇)

    写转专业申请书时,要注意不要过于夸大自己的能力和经验,要真实地反映你的学术背景和发展潜力。有关转专业申请书的更多范文和写作技巧,下面是一些非常有用的资源和参考书

    班组长安全生产管理心得体会(优质21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为了更好地总结学习和实践的经验,小编特意收集了一些精彩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家一起来分享。安全生产管理是企业的重

    计算机艺术设计专业简历表格(模板15篇)

    个人简历的格式应简洁明了,排版清晰、整齐,方便用人单位查阅。希望通过浏览范文,求职者能够明确自己的求职目标,更好地展示自己的能力和特点。个人相片。。姓名:性别:

    思想汇报书(实用18篇)

    在思想汇报中,我们可以反思自己的思考方式和思维逻辑,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在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思想汇报的范文,希望能给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灵感和指

    小班安全教案和狗玩耍要注意(优质18篇)

    小班教案的编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需要不断反思和改进,以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您可以阅读下面的小班教案范文,从中获取一些教学思路和活动设计的灵感。

    大班数学小动物的电话号码簿教案(优质17篇)

    大班教案的编写需要注重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推荐给大家几份优秀的大班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让孩子熟练运用10以

    商务英语专业毕业实习报告范文(21篇)

    实习报告是对实习期间所学知识和所做工作的总结和概括。对于写实习报告而言,范文是非常重要的参考材料,以下是一些优秀实习报告的范例,供你参考借鉴。大学毕业生实习是第

    小区恶劣雨雪天气应急预案(汇总22篇)

    对于一个组织来说,拥有一份完善的应急预案不仅能够在紧急情况下抵御风险,还能提升其形象和信誉度。这些应急预案范文覆盖了不同领域,包括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交通事故等

    楼房销售员年度工作总结(实用24篇)

    通过销售工作总结,我们可以发现销售中的问题和不足,进而改进和提升自己的销售能力。小编整理了几篇销售工作总结的范文,供大家学习和参考。20xx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是

    大学生钳工实习心得体会(模板22篇)

    实习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发现和分析实习中的问题,并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托福考试是一个很重要的里程碑,为了帮助大家顺利通过这一关,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