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量浓度教案(实用18篇)

时间:2023-12-05 作者:XY字客

通过制定教学工作计划,教师可以更好地把握教学进度,提前预测和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教学工作计划是对教师在一段时间内进行教学活动的安排和规划,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在制定教学工作计划之前,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要求。以下是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工作计划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实用18篇)篇一

1.在概念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通过有关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3.通过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实验能力。

1.与初中知识的衔接,使学生感到获取新知识、新方法的喜悦。

2.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本节主要包括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和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方法等几部分。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质量分数和物质的量的概念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另一种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扩大知识面,提高计算能力,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技能,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本节是高中的重点内容,也是有关化学计算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重点内容之一。

本节教材的引入是从初中学习过的质量分数开始的。通过复习旧知识,回忆溶液的组成,表示浓度的方法,分析质量分数在实际使用中的不便之处。自然顺畅的引出表示溶液组成的另一种方法。量体积是很方便的,同时物质的量的使用比起质量来也很简便。由此展示出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性和实用性。

概念的理解。表达式更加简洁明了。与质量分数有明显的区别。而且通过公式的变形可以求出溶质的物质的量或溶液的体积,也就是说为物质的量浓度的有关计算提供了便利条件。

教材中以讨论的形式提出了学生容易出错的问题。其一:物质的量浓度中涉及的体积是溶液的体积,不是溶剂的体积。其二:从一定的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中取出一定体积的溶液,其浓度不变。变化的是溶质的物质的量和溶液体积,但是二者的比值没变。对于这一点必须给学生澄清。此处可以运用恰当的比喻来形象说明。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实验正确操作很重要。让学生初步掌握方法,学会容量瓶的使用。

关于计算,教材中按照不同类型分成1.关于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计算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3.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稀释。均以例题的形式出现,这样可以使学生掌握具体方法,也可以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同时训练解题的规范性。此处的计算不宜过多的拓展。例如: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在新教材的第四章第三节介绍,目的是分散难点。有关稀释的问题,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加水稀释”,因此不宜加深,不同浓度溶液混合稀释的计算不作要求,只是对于条件好的学校可以作为知识的拓展。

本节重点: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有关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计算、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配制方法。

本节难点: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之间的换算;气体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正确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1.本节引入方法。

(1)首先复习初中化学有关溶液的知识,特别着重复习有关溶液组成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知识,指出这只是表示溶液组成的一种方法,引出新课--另一种常用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物质的量浓度。

(2)阅读课本55页,组织学生讨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定义是什么?使用时有什么不方便之处?溶质的量用溶质的物质的量表示有哪些便利条件?使学生了解引入物质的量浓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用好教材中的讨论,加深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避免有关常见的错误。

例如:课本56页讨论题(1),如果物质的量浓度概念不清,容易出现错误。物质的量浓度是指在1l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而不是1l溶剂中的溶质的物质的量。避免错误的方法是在讲述物质的量浓度概念时,强调指出“单位体积溶液里”,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讨论题(2),帮助学生认识从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中,不论取出多少,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是不变的,就象一壶糖水倒出的两杯糖水一样甜,浓度与壶中均相等。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物质的量和物质的量浓度这两个概念的联系和区别。

3.对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根据学校的条件也可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方法,边实验边小结配制的步骤。

4.在演示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实验之前,首先向学生详细地介绍容量瓶的规格、使用方法和使用时应先检漏等注意的问题。例如:容量瓶上标有“250ml20℃”,它的含义是:容量瓶的容积是在20℃时标定的。

讲清以上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明确不能配制任意体积的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不能直接将溶质放入容量瓶中进行溶解,或将热的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中的原因。因为配制过程中是用容量瓶定容的,只有一个刻度线,容量瓶的规格又是有限的,所以只能配制体积与容量瓶容积相同的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绝大多数物质溶解时,都会伴随着吸热或放热过程的发生,引起温度的升降,从而影响到溶液的体积,使所配制的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准确。

5.可以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师演示,让后排学生也能看得清楚。

c(浓)v(浓)=c(稀)v(稀)?(例题5)。

c=(例题3)。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实用18篇)篇二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

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学会量筒的使用方法,一是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二是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本节在学习质量、密度概念及用天平测量质量的基础上,学习测量物质的密度。学习利用公式间接测定某个物理量的方法。

量筒的容积单位一般是毫升(ml),也有使用立方厘米(cm3)作单位的。1ml=1cm3。

同许多测量仪器(电流表、电压表、天平)一样,量筒也有量程和分度值。

测量物体体积的方法:

规则形状物体可以用直尺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可以用量筒测量。用量筒测量体积常用“溢杯法”:将物体浸入盛满水的容器中,同时将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读取量筒内水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测量石蜡等密度密度比水的密度小的固体的体积,可以采用“悬垂法”:先读取悬挂重物被浸没于量筒中液体对应的体积,再将石蜡和重物系在一起浸没于量筒中,读取此时的液体体积,两者的差便是石蜡的体积。

一、引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课学习,我们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在实际应用中有重要的意义。

1、问:什么叫物质的密度?怎样计算物质密度?

3、再出示一块任意形状的石块和装在小碗的盐水问:能否用测长方体铁块密度的方法测这块石块的密度和小碗里的盐水?用刻度尺不行,那么用什么仪器来测定形状不规则的石块和盐水的体积?出示量筒,指出液体的体积可以用量筒来测量。

二、量筒的使用

指出:量筒中液面呈凹形时,读数时要以凹形的底部为准,且视线要与液面相平,与刻度线垂直。

1、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方法:先在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以待测体积的物体放入量筒后能完全浸没,且量筒中的水上升的高度不超过量筒的最大刻度值为准),读出此时量筒中水的体积v1;将不规则形状物体浸没在量筒中,读出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v2与v1的差值就是被测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2、了解这种测量方法的原理:利用等量占据空间替代的方法进行测量。

3、尝试测量一个塑料块的体积。

4、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一些形状不规则且无法浸入量筒之内的固体的体积。

可采用“溢杯法”测量其体积。所谓“溢杯法”即将物体浸入盛满水的容器内,同时将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读取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但现有量筒一次不能盛取石块溢出的水量,可用较大容器盛接溢出的水,再分若干次用量筒测量所接到的水,多次读取数据,最后相加得到石块的体积。

5、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压入法:用一根细而长的铁丝将蜡块压入水中。蜡块投进量筒和压入水中后量筒中水面所对的刻度的差值就是烹块的体积。

沉锤法:用细线将一个钩码系在蜡块下面,用细线吊着蜡块和钩码放入量筒,钩码先浸没在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1,然后钩码和蜡块一起浸入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v2与v1的差值就是蜡块的体积。

三、测量形状不规则的塑料块和盐水的密度

1、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2、各小组间交流所设计的实验方案。根据交流结果对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适当调整。

3、各小组汇报实验数据,然后进行讨论;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密度是属于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物质的质量、体积无关,它与物质种类有关,同一种物质密度相同。

1、测量一种物质的密度,一般需要测量它的和。然后利用公式,计算出物质的密度。这是一种(填“直接”或者“间接”)测量法。

2、测量形状不规则固体体积的时候,要用量筒来测量,量筒的容积要适量,适量的含义是固体(填“能够”或者“不能”)浸没入液体中。

3、小亮做测量石块的密度的实验,量筒中水的体积是40ml,石块浸没在水里的时候,体积增大到70ml,天平测量的砝码数是50g,20g,5g各一个。游码在2 .4g的位置。这个石块的质量是,体积是,密度是。

4、为了减轻飞机的质量,制造飞机时,应该选用密度较的材料。

5、下列是不同量筒的量程和分度值,小明同学要测量出密度是0.8g/cm3的酒精100g,则应选择()

6、使用托盘天平的时候,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加减砝码的时候,可以用手轻拿轻放b、不允许把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托盘里

c、被测物体不能超过天平的量程

d、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砝码的质量加上游码的读数

7、用天平和量筒测量食用油密度的实验中,不必要且不合理的是()

用天平称出空烧杯的质量

将适量的食用油倒入烧杯中,用天平测出杯和油的总质量

将烧杯中的油倒入量筒中读出油的体积

用天平测出倒掉油以后烧杯的质量

8、下面是小明在测铁块密度时的主要步骤,请你写下正确的操作步骤序号()

将m、v代入公式中,算出铁块密度

铁块用细线拴好轻轻放入水中,测出水和铁块的总体积v2

在量筒中倒入一部分水,测出水的体积v1

用天平称出铁块的质量m

根据数据v1、v2算出铁块的体积v

9、根据密度的公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质量越大,密度越大b、体积越大,密度越小

c、密度是物质的性质,与质量、体积无关

10、在调节托盘天平指针前,发现指针偏向刻度线中央的右侧。为使天平横梁平衡,应将横梁右端的调节螺母()

a、向或移动b、向左移动c、不必移动,而移动游码d、以上三种都可以

11、给你一台天平、一把直尺、一枝铅笔,测出一卷细铜丝的长度,写出你的方法。

12、用铁、木分别做成体积相同的实心立方体,问哪一个质量大?为什么?

13、小实验:测量雪的密度

问题:雪的密度在任何地方、不同的时间都一样吗?

材料: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或塑料筒(高约25cm,直径约7cm);

两个塑料袋,一架天平,一个量筒。

(2)返回教室内把雪全部倒入一个大碗里;

取第二个圆筒测量它的体积。方法有二:一是用量具测量;二是将圆筒装满水,用量筒测出其体积,记录下需要水的数量(ml)

雪的密度等于雪的质量除以圆筒的体积;

雪的密度=

在不同温度下重复这个实验,观察雪的密度在不同温度下是否相同。

14、为了判断一个铁球是不是空心的,某同学测得如下数据:

铁球的m/g水的体积v/ml水和铁球的总体积v/ml

7960.090.0

做这个实验需要哪些器材?主要步骤怎样?

该铁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

若铁球是空心的,空心部分的体积是多少?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实用18篇)篇三

使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让学生会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进行简单的计算并学会配制物质的量浓度的方法和技能。

能力培养目标。

从概念的应用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科学思想目标。

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学习和溶液的配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自然科学的思想。

科学品质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学习兴趣以及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

科学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的教学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发现问题的本质以及独立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容量瓶、天平、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试剂瓶、药匙、小黑板、氯化钠。

设疑、启发、实验、讲解等。

[导入新课]。

初中化学课中我们已经学过溶质的质量分数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指溶液中溶质质量占溶液质量的百分数,我们都知道,它不涉及溶液的体积。但是,化工生产和科学实验中往往是量取溶液的体积,而很少称量溶液的质量。此外,在进行有关化学反应计算时,利用前几节课所学的物质的量计算很方便。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引入一种新的表示溶液浓度的方法———只要我们量取一定体积的溶液,就可知道所取溶液中含有多少摩尔的物质。根据这个设想,人们就找到了“物质的量浓度”这种新的表示溶液浓度的方法。这种方法可用单位体积溶液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所以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量浓度。

[讲述]。

首先,我想和大家一起完成课本23页的活动探究小实验。课本中给出的是配制0.5l,0.2molnacl溶液,在做实验之前,我先给大家介绍一种新的仪器。大家看,我手里拿的是容量瓶,先介绍它的构造:容量瓶是细颈、梨行的平底玻璃瓶,瓶口配有磨口玻璃塞或塑料塞。

容量瓶突出的特点:

1常用于配制一定体积的浓度准确的溶液。

2是一种精确量器。

3不能用于溶解或稀释,也不能用于保存溶液,即配制好的溶液要立即转移到细口试剂瓶中。

为了避免溶质在溶解或稀释时因吸热、放热而影响容量瓶的容积,溶质应该首先在烧杯中溶解或稀释,待溶液温度达到室温后,再将其转移至容量瓶中。

介绍完了仪器后,我们再回到实验中。

[设问]同学们想一想,配制溶液的第一步应该做什么?

[学生]计算所需溶质的量。

[板书]1计算。

[学生]托盘天平。

[板书]2称量。

[讲述]对,因此第2步就应是用托盘天平称取nacl11.7g。

[讲述]我们在初中已经学会了它的使用,今天我请一位同学来称量一下,看看同学们对托盘天平的使用是否掌握。

[学生]量筒。

[板书]3溶解。

[演示]溶解过程。

[设问]溶质溶解后能否马上转入容量瓶中呢?

[讲述]是的,不能。因为我刚才给大家介绍了容量瓶的使用注意事项,容量瓶上标有温度,为了避免溶质在溶解或稀释时因吸热,放热而影响容量瓶的容积,应待恢复室温后转移至容量瓶。

[板书]4转移。

[演示]把小烧杯里的`溶液沿玻璃棒转移至容量瓶中。

[设问]大家再想一想,现在这个烧杯和玻璃棒是否需要处理?

[板书]5洗涤(目的是尽可能将溶质全部转移到容量瓶)。

[讲述]当往容量瓶中加蒸馏水距刻度线1——2cm处应停止,为避免加水的体积过多,应改用胶头滴管加至刻度线,这个操作叫做定容。

[板书]6定容(目的是确保向容量瓶中加水不超过瓶颈上的刻度线)。

[演示]定容。

[设问]定容时如果不小心水加多了,能否用胶头滴管取出多余的溶液呢?

[讲述]不能,因为此时溶液中溶剂便多,溶液浓度低于所要配制的溶液的浓度,所以,定容失败了,只好重来。在定容时还要注意凹液面下缘和刻度线相切,眼睛视线与刻度线呈水平,切忌俯视或仰视。

[板书]7摇匀。

[演示]最后,我们将已配好的溶液倒入试剂瓶,贴上标签。

[板书]8贴标签。

[设问]定容时俯视或仰视刻度线,对溶液的浓度有何影响?

[讲述]俯视刻度偏小浓度偏大。

仰视刻度偏大浓度偏小。

[讲述]大家注意一下,这里分母上是溶液体积,而不是溶剂体积。分子上是用物质的量表示,而不是摩尔质量。为了巩固一下概念,我们来做道练习题。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实用18篇)篇四

3.熟悉单位换算(1×103kg/m=1 g/cm)

天平(砝码)、质量不同的两个铜块、质量不同的两个铝块、橡皮、木块

(一)引入新课

讲台桌上放着铜块、铝块、木块、一杯水、一杯酒精.

师:1.这里有铜块、铝块、木块、一杯水和一杯酒精,你能把它们分辨出来吗?

2.说明你是怎么分辨的?教师指出:要分辨物质,就要知道并且利用物质所具有的一些特性.如颜色、气味、软硬,就是物质的不同的特性。根据这几种特性,利用我们的眼、鼻、手等感觉器官,就能将上面五种物质分辨出来。

a、讨论与交流:(提出猜想)

生甲:可以用比较质量大小的方法来区分,质量大的一定是铜

师: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提出猜想“同种物质的不同物体,体积越大,质量越大,它们各自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可能是相同的”

b、设计实验:

分别选取3个大小不同的、长方体的铜块和木块(铜块和木块的体积分别对应相等),分别用天平测出它们的质量;用直尺测出边长后,计算出它们各自的体积;算出每个铜块和木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然后加以比较。

c、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

测出2个体积不同的铜的质量与体积; 测出2个体积不同的木头的质量与体积;

分别算出每个铜块和木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教师演示实验.并将得到的数据填入书中的表格中.

d、实验结论:

同种物质的不同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 (相同/不相同)的;

不同物质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是 (相同/不相同)的。

建立概念:

质量有体积的比值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所以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特性。

[板书1] 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同种物质密度一般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密度一般不相同,所以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物理属性

[板书2] 密度的公式:r=m/v 其中r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板书3] 密度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密度的单位是千克/米3,符号为 kg/m3 读做千克每立方米。密度的单位有时用 克/厘米3,符号为g/cm3 (1×103kg/m=1 g/cm)

6、介绍密度表中各类物体的密度数据,并进行比较,看看结果有什么特点。

[板书3] 密度的应用

师:密度公式有什么用处呢? 生甲:可以测量密度,从而用来鉴别物质

生乙:可以用来计算不便于直接测量物体的质量或体积的v =m/r; m = rv

巩固练习:

1.教材上的例题

2.请你想想,怎样鉴定金戒指的真假?需要测哪些量?用什么仪器?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实用18篇)篇五

能力目标。

1.在概念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通过有关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3.通过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实验能力。

情感目标。

1.与初中知识的衔接,使学生感到获取新知识、新方法的喜悦。

2.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包括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和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方法等几部分。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质量分数和物质的量的概念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另一种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扩大知识面,提高计算能力,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技能,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本节是高中的重点内容,也是有关化学计算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重点内容之一。

本节教材的引入是从初中学习过的质量分数开始的。通过复习旧知识,回忆溶液的组成,表示浓度的方法,分析质量分数在实际使用中的不便之处。自然顺畅的引出表示溶液组成的另一种方法。量体积是很方便的,同时物质的量的使用比起质量来也很简便。由此展示出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性和实用性。

概念的理解。表达式更加简洁明了。与质量分数有明显的区别。而且通过公式的变形可以求出溶质的物质的量或溶液的体积,也就是说为物质的量浓度的有关计算提供了便利条件。

教材中以讨论的形式提出了学生容易出错的问题。其一:物质的量浓度中涉及的体积是溶液的体积,不是溶剂的体积。其二:从一定的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中取出一定体积的溶液,其浓度不变。变化的是溶质的物质的量和溶液体积,但是二者的比值没变。对于这一点必须给学生澄清。此处可以运用恰当的比喻来形象说明。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实验正确操作很重要。让学生初步掌握方法,学会容量瓶的使用。

关于计算,教材中按照不同类型分成1.关于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计算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3.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稀释。均以例题的形式出现,这样可以使学生掌握具体方法,也可以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同时训练解题的规范性。此处的计算不宜过多的拓展。例如: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在新教材的第四章第三节介绍,目的是分散难点。有关稀释的问题,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加水稀释”,因此不宜加深,不同浓度溶液混合稀释的计算不作要求,只是对于条件好的学校可以作为知识的拓展。

本节重点: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有关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计算、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配制方法。

本节难点: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之间的换算;气体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正确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教法建议。

1.本节引入方法。

(1)首先复习初中化学有关溶液的知识,特别着重复习有关溶液组成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知识,指出这只是表示溶液组成的一种方法,引出新课--另一种常用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物质的量浓度。

(2)阅读课本55页,组织学生讨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定义是什么?使用时有什么不方便之处?溶质的量用溶质的'物质的量表示有哪些便利条件?使学生了解引入物质的量浓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用好教材中的讨论,加深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避免有关常见的错误。

例如:课本56页讨论题(1),如果物质的量浓度概念不清,容易出现错误。物质的量浓度是指在1l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而不是1l溶剂中的溶质的物质的量。避免错误的方法是在讲述物质的量浓度概念时,强调指出“单位体积溶液里”,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讨论题(2),帮助学生认识从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中,不论取出多少,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是不变的,就象一壶糖水倒出的两杯糖水一样甜,浓度与壶中均相等。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物质的量和物质的量浓度这两个概念的联系和区别。

3.对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根据学校的条件也可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方法,边实验边小结配制的步骤。

4.在演示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实验之前,首先向学生详细地介绍容量瓶的规格、使用方法和使用时应先检漏等注意的问题。例如:容量瓶上标有“250ml20℃”,它的含义是:容量瓶的容积是在20℃时标定的。

讲清以上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明确不能配制任意体积的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不能直接将溶质放入容量瓶中进行溶解,或将热的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中的原因。因为配制过程中是用容量瓶定容的,只有一个刻度线,容量瓶的规格又是有限的,所以只能配制体积与容量瓶容积相同的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绝大多数物质溶解时,都会伴随着吸热或放热过程的发生,引起温度的升降,从而影响到溶液的体积,使所配制的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准确。

5.可以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师演示,让后排学生也能看得清楚。

c(浓)v(浓)=c(稀)v(稀)(例题5)。

c=(例题3)。

教学设计示例一。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实用18篇)篇六

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长期以来都陷入教师感觉难教,学生感觉难学的困境。既无生动有趣的实验,又无形象具体的研究对象,如何让概念学习的课堂也焕发出勃勃生机,对此我进行了大量探索,选取了“物质的量浓度”这一概念教学作为尝试。

在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指导下,我力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化学》第一册第三章第三节《物质的量浓度》第一课时。本节教材是在介绍了“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通过本节的探究既巩固对“物质的量”的运用,又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扩充对溶液组成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化学计算的能力。

2.教学目标分析。

依据教改的精神、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b.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区别与联系。

能力方法:

a.通过课前探究,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

b.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

c.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提高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

a.在相互交流与评价中,养成团结协作的品质。

b.关注与物质的量浓度有关的生活、生产问题,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c.通过溶液组成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间的关系,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其成因。

物质的量浓度在高中化学中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将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确定为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将在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过程中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确定为教学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对初中接触的“溶液体积”与“溶剂体积”存在一定程度的混淆。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概念、具体实例运用概念、交流评价强化概念、归纳小结升华概念,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消除学生对概念的神秘感和泛味感。

本节课依据主体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设计。

按照主体探究式学习,我在教学中力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从而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实用18篇)篇七

知识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让学生会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进行简单的计算并学会配制物质的量浓度的方法和技能。

能力培养目标从概念的应用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科学思想目标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学习和溶液的配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自然科学的思想。

科学品质目标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学习兴趣以及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

科学方法目标通过实验的教学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发现问题的本质以及独立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具准备:容量瓶、天平、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试剂瓶、药匙、小黑板、氯化钠。

教学方法:设疑、启发、实验、讲解等。

[导入新课]。

初中化学课中我们已经学过溶质的质量分数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指溶液中溶质质量占溶液质量的百分数,我们都知道,它不涉及溶液的体积。但是,化工生产和科学实验中往往是量取溶液的体积,而很少称量溶液的质量。此外,在进行有关化学反应计算时,利用前几节课所学的物质的量计算很方便。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引入一种新的表示溶液浓度的方法---只要我们量取一定体积的溶液,就可知道所取溶液中含有多少摩尔的物质。根据这个设想,人们就找到了“物质的量浓度”这种新的表示溶液浓度的方法。这种方法可用单位体积溶液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所以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量浓度。

[讲述]。

首先,我想和大家一起完成课本23页的活动探究小实验。课本中给出的是配制0.5l,0.2molnacl溶液,在做实验之前,我先给大家介绍一种新的仪器。大家看,我手里拿的是容量瓶,先介绍它的构造:容量瓶是细颈、梨行的平底玻璃瓶,瓶口配有磨口玻璃塞或塑料塞。

容量瓶突出的特点:1常用于配制一定体积的浓度准确的溶液。

2是一种精确量器。

3不能用于溶解或稀释,也不能用于保存溶液,即配制好的溶液要立即转移到细口试剂瓶中。

为了避免溶质在溶解或稀释时因吸热、放热而影响容量瓶的容积,溶质应该首先在烧杯中溶解或稀释,待溶液温度达到室温后,再将其转移至容量瓶中。

介绍完了仪器后,我们再回到实验中。

[设问]同学们想一想,配制溶液的第一步应该做什么?

[学生]计算所需溶质的量。

[板书]1计算。

[学生]托盘天平。

[板书]2称量。

[讲述]对,因此第2步就应是用托盘天平称取nacl11.7g。

[讲述]我们在初中已经学会了它的使用,今天我请一位同学来称量一下,看看同学们对托盘天平的使用是否掌握。

[学生]量筒。

[板书]3溶解。

[演示]溶解过程。

[设问]溶质溶解后能否马上转入容量瓶中呢?

[讲述]是的,不能。因为我刚才给大家介绍了容量瓶的使用注意事项,容量瓶上标有温度,为了避免溶质在溶解或稀释时因吸热,放热而影响容量瓶的容积,应待恢复室温后转移至容量瓶。

[板书]4转移。

[演示]把小烧杯里的溶液沿玻璃棒转移至容量瓶中。

[设问]大家再想一想,现在这个烧杯和玻璃棒是否需要处理?

[板书]5洗涤(目的是尽可能将溶质全部转移到容量瓶)。

[讲述]当往容量瓶中加蒸馏水距刻度线1--2cm处应停止,为避免加水的体积过多,应改用胶头滴管加至刻度线,这个操作叫做定容。

[板书]6定容(目的是确保向容量瓶中加水不超过瓶颈上的刻度线)。

[演示]定容。

[设问]定容时如果不小心水加多了,能否用胶头滴管取出多余的溶液呢?

[讲述]不能,因为此时溶液中溶剂便多,溶液浓度低于所要配制的溶液的浓度,所以,定容失败了,只好重来。在定容时还要注意凹液面下缘和刻度线相切,眼睛视线与刻度线呈水平,切忌俯视或仰视。

[板书]7摇匀。

[演示]最后,我们将已配好的溶液倒入试剂瓶,贴上标签。

[板书]8贴标签。

[设问]定容时俯视或仰视刻度线,对溶液的浓度有何影响?

[讲述]俯视刻度偏小浓度偏大。

仰视刻度偏大浓度偏小。

[讲述]大家注意一下,这里分母上是溶液体积,而不是溶剂体积。分子上是用物质的量表示,而不是摩尔质量。为了巩固一下概念,我们来做道练习题。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实用18篇)篇八

溶液的摩尔浓度用1升溶液中所含溶质的摩尔数来表示。mol是物质的.量的单位,国际上规定1mol为精确包含6.02214076×10^23个原子或分子等基本单元的物质的量。摩尔浓度是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的简称,通常它是以单位体积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摩尔浓度,用符号c(b)来表示,常用单位为mol/l。

溶液的浓度用溶质的质量占全部溶液质量的百分率表示的叫质量百分浓度,用符号%表示。例如,25%的葡萄糖注射液就是指100克注射液中含葡萄糖25克。质量百分浓度(%)=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实用18篇)篇九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通过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实验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方法:启发式。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

教学过程:

引入:物质的量浓度是表示溶液浓度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学习了概念之后,今天我们学习如何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例如:配制500ml0.1mol/lna2co3溶液。

提问:配制的第一步要做什么?

板书:1.计算。

学生计算,教师加以订正。

提问:知道了质量如果取固体?如果是液体呢?

板书:2.称量。

提问:天平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演示:用托盘天平称量无水碳酸钠。

设问:如果需要配制氢氧化钠溶液,如果称量其固体?

讲述:配制用的主要仪器――容量瓶。让学生观察容量瓶,注意有体积、温度和刻度线。介绍其规格,如何检验是否漏水及其使用方法。(此处也可以播放动画“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中的相关部分。

板书:3.溶解。

提问:溶解能够在容量瓶中进行吗?

演示:在烧杯中溶解固体,用玻璃棒搅拌加速溶解。边演示边讲解注意事项:溶解时不能加入太多的水;搅拌时玻璃棒不能碰烧杯壁;不能把玻璃棒直接放在实验台上;待溶液冷却后,再转移到容量瓶中,因此第四步是转移。

板书:4.转移。

讲述:由于容量瓶瓶颈很细,为了避免溶液洒落,应用玻璃棒引流。

演示:把烧杯中的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中。

提问:烧杯和玻璃棒上残留的液体应如何处理?

板书:5.洗涤。

演示:洗涤2~3次,每次的洗涤液也转移到容量瓶中。边演示边讲解注意事项。提示:如果用量筒量取液体药品,量筒不必洗涤。因为这是量筒的“自然残留液”,若洗涤后转移到容量瓶中会导致所配溶液浓度偏高。但是使用量筒时应注意选择的量筒与量取液体的体积相匹配。

板书:6.定容。

演示:向容量瓶中加入蒸馏水,据刻度线2~3cm时停止。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刻度线。

提问:若水加多了,超过了刻度线,如何处理?定容后的溶液各处的浓度一样吗?

板书:7.摇匀。

演示:把容量瓶倒转和摇动数次,使得溶液混合均匀。

提问:此时溶液的液面不再与刻度线相切,如何处理?需要再加入蒸馏水吗?

不能再加入蒸馏水,因为定容时体积一定,摇匀后,液面低于刻度线是因为少量液体沾在瓶塞或磨口处。

讲述:由于容量瓶不能长期存放溶液,因此应将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贴好标签,注明溶液名称和浓度。

板书:8.装瓶贴签。

演示:将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贴好标签。

课堂练习:

1.用98%的浓硫酸(=1.84g/cm3)配制250ml10mol/l的稀硫酸。用量筒量取_____ml浓硫酸,把_______缓缓注入到__________中,并用__________不断搅拌,待溶液_______后,将溶液沿着玻璃棒移入_________中,用少量蒸馏水洗涤_________和_______2~3次,将洗涤液移入_____中,向容量瓶中注入蒸馏水至刻度线___________时,改用________小心加水至溶液凹液面于刻度线相切,最后盖好瓶塞_________,将配好的溶液转移到_________中并贴好标签。

2.在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中,下列操作对所配得溶液无影响的是(写序号);会使所配溶液的浓度偏大的是;会使所配溶液的浓度偏小的是。

(1)在烧杯中溶解溶质,搅拌时不慎溅出少量溶液;

(2)未将洗涤烧杯内壁的溶液转移入容量瓶;

(3)容量瓶中所配的溶液液面未到刻度线便停止加水;

(4)将配得的溶液从容量瓶转移到干燥、洁净的试剂瓶中时,有少量溅出;

(5)将烧杯中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之前,容量瓶中有少量蒸馏水;

(6)将容量瓶中液面将达到刻度线时,俯视刻度线和液面。

答:(4)(5);(3)(6);(1)(2)。

作业:复习溶液的配制方法。

板书设计:

1.计算。

2.称量。

3.溶解。

4.转移。

5.洗涤。

6.定容。

7.摇匀。

8.装瓶贴签。

教学设计示例三。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实用18篇)篇十

第二课时。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通过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实验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方法:启发式。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

教学过程():

引入:物质的量浓度是表示溶液浓度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学习了概念之后,今天我们学习如何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例如:配制500ml0.1mol/lna2co3溶液。

提问:配制的第一步要做什么?

板书:1.计算。

学生计算,教师加以订正。

提问:知道了质量如果取固体?如果是液体呢?

板书:2.称量。

提问:天平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演示:用托盘天平称量无水碳酸钠。

设问:如果需要配制氢氧化钠溶液,如果称量其固体?

讲述:配制用的主要仪器dd容量瓶。让学生观察容量瓶,注意有体积、温度和刻度线。介绍其规格,如何检验是否漏水及其使用方法。(此处也可以播放动画“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中的相关部分。

板书:3.溶解。

提问:溶解能够在容量瓶中进行吗?

演示:在烧杯中溶解固体,用玻璃棒搅拌加速溶解。边演示边讲解注意事项:溶解时不能加入太多的水;搅拌时玻璃棒不能碰烧杯壁;不能把玻璃棒直接放在实验台上;待溶液冷却后,再转移到容量瓶中,因此第四步是转移。

板书:4.转移。

讲述:由于容量瓶瓶颈很细,为了避免溶液洒落,应用玻璃棒引流。

演示:把烧杯中的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中。

提问:烧杯和玻璃棒上残留的液体应如何处理?

板书:5.洗涤。

演示:洗涤2~3次,每次的洗涤液也转移到容量瓶中。边演示边讲解注意事项。提示:如果用量筒量取液体药品,量筒不必洗涤。因为这是量筒的“自然残留液”,若洗涤后转移到容量瓶中会导致所配溶液浓度偏高。但是使用量筒时应注意选择的量筒与量取液体的体积相匹配。

板书:6.定容。

演示:向容量瓶中加入蒸馏水,据刻度线2~3cm时停止。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刻度线。

提问:若水加多了,超过了刻度线,如何处理?定容后的溶液各处的浓度一样吗?

板书:7.摇匀。

演示:把容量瓶倒转和摇动数次,使得溶液混合均匀。

提问:此时溶液的液面不再与刻度线相切,如何处理?需要再加入蒸馏水吗?

不能再加入蒸馏水,因为定容时体积一定,摇匀后,液面低于刻度线是因为少量液体沾在瓶塞或磨口处。

讲述:由于容量瓶不能长期存放溶液,因此应将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贴好标签,注明溶液名称和浓度。

板书:8.装瓶贴签。

演示:将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贴好标签。

课堂练习:

1.用98%的浓硫酸(=1.84g/cm3)配制250ml10mol/l的稀硫酸。用量筒量取_____ml浓硫酸,把_______缓缓注入到__________中,并用__________不断搅拌,待溶液_______后,将溶液沿着玻璃棒移入_________中,用少量蒸馏水洗涤_________和_______2~3次,将洗涤液移入_____中,向容量瓶中注入蒸馏水至刻度线___________时,改用________小心加水至溶液凹液面于刻度线相切,最后盖好瓶塞_________,将配好的溶液转移到_________中并贴好标签。

2.在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中,下列操作对所配得溶液无影响的是(写序号);会使所配溶液的浓度偏大的是;会使所配溶液的浓度偏小的是。

(1)在烧杯中溶解溶质,搅拌时不慎溅出少量溶液;

(2)未将洗涤烧杯内壁的溶液转移入容量瓶;

(3)容量瓶中所配的溶液液面未到刻度线便停止加水;

(4)将配得的溶液从容量瓶转移到干燥、洁净的试剂瓶中时,有少量溅出;

(5)将烧杯中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之前,容量瓶中有少量蒸馏水;

(6)将容量瓶中液面将达到刻度线时,俯视刻度线和液面。

答:(4)(5);(3)(6);(1)(2)。

作业:复习溶液的配制方法。

板书设计:

1.计算。

2.称量。

3.溶解。

4.转移。

5.洗涤。

6.定容。

7.摇匀。

8.装瓶贴签。

教学设计示例三。

第三课时。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方法:示范-实践。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什么是物质的量浓度?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有哪几个步骤?

引入:我们掌握、理解了概念,我们学会了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今天主要学习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要求同学们特别注意解题的规范。

1.计算依据: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换算关系。

师生共同总结,得出关系图。

投影:例1:将23.4gnacl溶于水中,配成250ml溶液。计算所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

讨论:由学生分析已知条件,确定解题思路:

先求n(nacl),再求c(nacl)。

板书:解题步骤(略)。

练习:配制500ml0.1mol/lnaoh溶液,naoh的.质量是多少?

参考答案:2g。

引入:讨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

投影:回顾对比两个概念时的表格。

溶质的质量分数。

定义。

用溶质的质量占溶液质量的百分比表示的浓度。

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

表达式。

特点。

溶液的质量相同,溶质的质量分数也相同的任何溶液里,含有溶质的质量都相同,但是溶质的物质的量不相同。

溶液体积相同,物质的量浓度也相同的任何溶液里,含有溶质的物质的量都相同,但是溶质的质量不同。

实例。

某溶液的浓度为10%,指在100g溶液中,含有溶质10g。

某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为10mol/l,指在1l溶液中,含有溶质10mol。

换算关系。

微机演示:物质的量浓度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部分。

讲述:根据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首先计算出1l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并换算成相应的物质的量,然后将溶液的质量换算成体积,最后再计算出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注意计算时密度的单位是g/ml或g/cm3,而溶液体积的单位是l。

板书:(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

投影:例:已知75ml2mol/lnaoh溶液的质量为80g。计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讨论:由学生分析已知条件,解题思路。(注意引导应用概念解题)。

(1)已知溶液的质量。

(2)只需求出溶质的质量。

m(naoh)=n(naoh)·m(naoh)。

=c(naoh)·v(naoh)·m(naoh)。

(3)再计算溶质与溶液质量之比。

练习:标准状况下1体积水中溶解了336体积的hcl气体,得到密度为1.17g/cm3的盐酸,求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提示:假设水的体积是1l,hcl气体的体积是336l。参考答案为11.3mol/l。

讨论稀释浓溶液时,溶质的物质的量是否发生变化?

因为c(浓)v(浓)=c(稀)v(稀),所以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

板书:c(浓)v(浓)=c(稀)v(稀)。

讨论:由学生分析、解题。

参考答案:3.0mol/l。

小结:本节主要内容。

作业:教材p61-p62。

板书设计:

1.计算依据: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换算关系。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实用18篇)篇十一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方法:示范-实践。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什么是物质的量浓度?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有哪几个步骤?

引入:我们掌握、理解了概念,我们学会了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今天主要学习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要求同学们特别注意解题的规范。

1.计算依据: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换算关系。

师生共同总结,得出关系图。

投影:例1:将23.4gnacl溶于水中,配成250ml溶液。计算所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

讨论:由学生分析已知条件,确定解题思路:

先求n(nacl),再求c(nacl)。

板书:解题步骤(略)。

练习:配制500ml0.1mol/lnaoh溶液,naoh的质量是多少?

参考答案:2g。

引入:讨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

投影:回顾对比两个概念时的表格。

溶质的质量分数。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实用18篇)篇十二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

(2)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3)学会量筒的使用方法,一是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二是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本节在学习质量、密度概念及用天平测量质量的基础上,学习测量物质的密度。学习利用公式间接测定某个物理量的方法。

量筒的容积单位一般是毫升(ml),也有使用立方厘米(cm3)作单位的。1ml=1cm3。

同许多测量仪器(电流表、电压表、天平)一样,量筒也有量程和分度值。

测量物体体积的方法:

规则形状物体可以用直尺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可以用量筒测量。用量筒测量体积常用“溢杯法”:将物体浸入盛满水的容器中,同时将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读取量筒内水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测量石蜡等密度密度比水的密度小的固体的体积,可以采用“悬垂法”:先读取悬挂重物被浸没于量筒中液体对应的体积,再将石蜡和重物系在一起浸没于量筒中,读取此时的液体体积,两者的差便是石蜡的体积。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课学习,我们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在实际应用中有重要的意义。

1、问:什么叫物质的密度?怎样计算物质密度?

3、再出示一块任意形状的石块和装在小碗的盐水问:能否用测长方体铁块密度的方法测这块石块的密度和小碗里的盐水?用刻度尺不行,那么用什么仪器来测定形状不规则的石块和盐水的体积?出示量筒,指出液体的体积可以用量筒来测量。

二、量筒的使用

指出:量筒中液面呈凹形时,读数时要以凹形的底部为准,且视线要与液面相平,与刻度线垂直。

1、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方法:先在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以待测体积的物体放入量筒后能完全浸没,且量筒中的水上升的高度不超过量筒的最大刻度值为准),读出此时量筒中水的体积v1;将不规则形状物体浸没在量筒中,读出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v2与v1的差值就是被测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2、了解这种测量方法的原理:利用等量占据空间替代的方法进行测量。

3、尝试测量一个塑料块的体积。

4、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一些形状不规则且无法浸入量筒之内的固体的体积。

可采用“溢杯法”测量其体积。所谓“溢杯法”即将物体浸入盛满水的容器内,同时将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读取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但现有量筒一次不能盛取石块溢出的水量,可用较大容器盛接溢出的水,再分若干次用量筒测量所接到的水,多次读取数据,最后相加得到石块的体积。

5、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1)压入法:用一根细而长的铁丝将蜡块压入水中。蜡块投进量筒和压入水中后量筒中水面所对的刻度的差值就是烹块的体积。

(2)沉锤法:用细线将一个钩码系在蜡块下面,用细线吊着蜡块和钩码放入量筒,钩码先浸没在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1,然后钩码和蜡块一起浸入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v2与v1的差值就是蜡块的体积。

三、测量形状不规则的塑料块和盐水的密度

1、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2、各小组间交流所设计的实验方案。根据交流结果对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适当调整。

3、各小组汇报实验数据,然后进行讨论;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密度是属于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物质的质量、体积无关,它与物质种类有关,同一种物质密度相同。

达标自查

1、测量一种物质的密度,一般需要测量它的和。然后利用公式,计算出物质的密度。这是一种(填“直接”或者“间接”)测量法。

2、测量形状不规则固体体积的时候,要用量筒来测量,量筒的容积要适量,适量的含义是固体(填“能够”或者“不能”)浸没入液体中。

3、小亮做测量石块的密度的实验,量筒中水的体积是40ml,石块浸没在水里的时候,体积增大到70ml,天平测量的砝码数是50g,20g,5g各一个。游码在2.4g的位置。这个石块的质量是,体积是,密度是。

4、为了减轻飞机的质量,制造飞机时,应该选用密度较的材料。

5、下列是不同量筒的量程和分度值,小明同学要测量出密度是0.8g/cm3的酒精100g,则应选择()

6、使用托盘天平的时候,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加减砝码的时候,可以用手轻拿轻放b、不允许把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托盘里

c、被测物体不能超过天平的量程

d、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砝码的质量加上游码的读数

7、用天平和量筒测量食用油密度的实验中,不必要且不合理的是()

a、用天平称出空烧杯的质量

b、将适量的食用油倒入烧杯中,用天平测出杯和油的总质量

c、将烧杯中的油倒入量筒中读出油的体积

d、用天平测出倒掉油以后烧杯的质量

8、下面是小明在测铁块密度时的主要步骤,请你写下正确的操作步骤序号()

a、将m、v代入公式中,算出铁块密度

b、铁块用细线拴好轻轻放入水中,测出水和铁块的总体积v2

c、在量筒中倒入一部分水,测出水的体积v1

d、用天平称出铁块的质量m

e、根据数据v1、v2算出铁块的体积v

9、根据密度的公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质量越大,密度越大b、体积越大,密度越小

c、密度是物质的性质,与质量、体积无关

能力提高

10、在调节托盘天平指针前,发现指针偏向刻度线中央的右侧。为使天平横梁平衡,应将横梁右端的调节螺母()

a、向或移动b、向左移动c、不必移动,而移动游码d、以上三种都可以

11、给你一台天平、一把直尺、一枝铅笔,测出一卷细铜丝的长度,写出你的方法。

12、用铁、木分别做成体积相同的实心立方体,问哪一个质量大?为什么?

13、小实验:测量雪的密度

问题:雪的密度在任何地方、不同的时间都一样吗?

材料: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或塑料筒(高约25cm,直径约7cm);

两个塑料袋,一架天平,一个量筒。

(2)返回教室内把雪全部倒入一个大碗里;

(2)取第二个圆筒测量它的体积。方法有二:一是用量具测量;二是将圆筒装满水,用量筒测出其体积,记录下需要水的数量(ml)

(3)雪的密度等于雪的质量除以圆筒的体积;

雪的密度=

(4)在不同温度下重复这个实验,观察雪的密度在不同温度下是否相同。

14、为了判断一个铁球是不是空心的,某同学测得如下数据:

铁球的m/g

水的体积v/ml

水和铁球的总体积v/ml

79

60.0

90.0

(1)做这个实验需要哪些器材?主要步骤怎样?

(2)该铁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

若铁球是空心的,空心部分的体积是多少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实用18篇)篇十三

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长期以来都陷入教师感觉难教,学生感觉难学的困境。既无生动有趣的实验,又无形象具体的研究对象,如何让概念学习的课堂也焕发出勃勃生机?对此我进行了大量探索,选取了“物质的量浓度”这一概念教学作为尝试。在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指导下,我力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

依据教改精神、新课程标准及本班学生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c、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提高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a、通过课前探究,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

b、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在相互交流与评价中,养成团结协作的品质。

b、关注与物质的量浓度有关的生活、生产问题,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c、通过溶液组成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间的关系,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其成因。

物质的量浓度在高中化学中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将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确定为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将构建“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同时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确定为教学难点。

本节课的学习合作伙伴是我校高一学生,经过初三一年的学习,他们已经初步掌握了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并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及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我校为省级示范高中,本班学生在年级中层次起点较高,课堂上生生关系、师生关系融洽,学生乐于展示自我,能主动与老师、同学交流,学习研究氛围较浓。但初中到高中的衔接过程中,学生对初中接触的某些概念如“溶液体积”与“溶剂体积”存在一定程度的混淆,高中自主学习方法的运用、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尚有一定程度的欠缺。在本节课的概念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消除学生对概念的神秘感和泛味感。

本节课采用主体探究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力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从而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主体探究式学习的突出特点是实践性、开放性,即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习过程不拘泥于课堂。我准备请同学们课前探究收集生活中各种溶液的标签,对具有观察生活慧眼的本班学生来说,相信他们能从家中带来常见的口服液、消毒液、眼药水、酒、矿泉水等标签,当然我也会为他们特别准备枝江大曲、农夫山泉、硫酸、naoh溶液的标签。课堂上我将请他们利用实物投影仪相互展示,并根据自己手中的标签归纳表示溶液组成的多种方法:v/v、m/v、n/v、m/m,从而教师引入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之一—物质的量浓度。在此过程中,学生既学习了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又得到了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真正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自主探究。

主体探究式学习认为:学习者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新知识。采用主体探究式学习,学生不再把“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从课本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物质的量”、“溶液的质量”、“溶液的体积”等基础通过生生间、师生间的相互协作来获取新的概念。学生首先自主阅读课本感受概念,然后在三个具体实例中运用概念。计算下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1、1molnaoh固体溶于水,配制成体积为1l的溶液。

2、1克naoh固体溶于水,配制成体积为1l的溶液。

3、1molnaoh固体溶于1l水配制的溶液。

3、1l1mol/l的蔗糖溶液含蔗糖分子1mol。

4、1l1mol/l的naoh溶液含naoh分子1mol。

5、1l1mol/l的h2so4溶液,氢离子的浓度为1mol/l。

对以上说法学生可能走入下列误区:从naoh溶液中取出一部分,溶液浓度改变;naoh溶液中存在naoh分子;h2so4溶液的浓度与其中氢离子的浓度相等。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实用18篇)篇十四

2.使学生掌握有关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计算。

3.使学生掌握溶液的质量分数和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

4.使学生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能力目标。

1.在概念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通过有关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3.通过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实验能力。

情感目标。

1.与初中知识的衔接,使学生感到获取新知识、新方法的喜悦。

2.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本节主要包括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和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方法等几部分。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质量分数和物质的量的概念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另一种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扩大知识面,提高计算能力,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技能,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本节是高中的重点内容,也是有关化学计算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重点内容之一。

本节教材的引入是从初中学习过的质量分数开始的。通过复习旧知识,回忆溶液的组成,表示浓度的.方法,分析质量分数在实际使用中的不便之处。自然顺畅的引出表示溶液组成的另一种方法。量体积是很方便的,同时物质的量的使用比起质量来也很简便。由此展示出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性和实用性。

对于物质的量浓度着重分析了以下几点:

概念的理解。表达式更加简洁明了。与质量分数有明显的区别。而且通过公式的变形可以求出溶质的物质的量或溶液的体积,也就是说为物质的量浓度的有关计算提供了便利条件。

教材中以讨论的形式提出了学生容易出错的问题。其一:物质的量浓度中涉及的体积是溶液的体积,不是溶剂的体积。其二:从一定的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中取出一定体积的溶液,其浓度不变。变化的是溶质的物质的量和溶液体积,但是二者的比值没变。对于这一点必须给学生澄清。此处可以运用恰当的比喻来形象说明。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实验正确操作很重要。让学生初步掌握方法,学会容量瓶的使用。

关于计算,教材中按照不同类型分成1.关于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计算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3.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稀释。均以例题的形式出现,这样可以使学生掌握具体方法,也可以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同时训练解题的规范性。此处的计算不宜过多的拓展。例如:物质的量应用于方程式的计算,在新教材的第四章第三节介绍,目的是分散难点。有关稀释的问题,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加水稀释”,因此不宜加深,不同浓度溶液混合稀释的计算不作要求,只是对于条件好的学校可以作为知识的拓展。

本节重点: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有关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计算、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配制方法。

本节难点: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之间的换算;气体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正确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1.本节引入方法。

(1)首先复习初中化学有关溶液的知识,特别着重复习有关溶液组成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知识,指出这只是表示溶液组成的一种方法,引出新课--另一种常用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物质的量浓度。

(2)阅读课本55页,组织学生讨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定义是什么?使用时有什么不方便之处?溶质的量用溶质的物质的量表示有哪些便利条件?使学生了解引入物质的量浓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用好教材中的讨论,加深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避免有关常见的错误。

例如:课本56页讨论题(1),如果物质的量浓度概念不清,容易出现错误。物质的量浓度是指在1l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而不是1l溶剂中的溶质的物质的量。避免错误的方法是在讲述物质的量浓度概念时,强调指出“单位体积溶液里”,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讨论题(2),帮助学生认识从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中,不论取出多少,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是不变的,就象一壶糖水倒出的两杯糖水一样甜,浓度与壶中均相等。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物质的量和物质的量浓度这两个概念的联系和区别。

3.对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根据学校的条件也可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方法,边实验边小结配制的步骤。

4.在演示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实验之前,首先向学生详细地介绍容量瓶的规格、使用方法和使用时应先检漏等注意的问题。例如:容量瓶上标有“250ml20℃”,它的含义是:容量瓶的容积是在20℃时标定的。

讲清以上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明确不能配制任意体积的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不能直接将溶质放入容量瓶中进行溶解,或将热的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中的原因。因为配制过程中是用容量瓶定容的,只有一个刻度线,容量瓶的规格又是有限的,所以只能配制体积与容量瓶容积相同的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绝大多数物质溶解时,都会伴随着吸热或放热过程的发生,引起温度的升降,从而影响到溶液的体积,使所配制的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准确。

5.可以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师演示,让后排学生也能看得清楚。

c(浓)v(浓)=c(稀)v(稀)(例题5)。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

c=(例题3)。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实用18篇)篇十五

1 我们身边的物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2.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

1.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蜡烛、火柴、铁绣钉、纸。

2.演示实验材料:塑料袋、易拉罐、水结冰图片。

【教学过程】:

一.理解世界是物质构成的。

1.切身环境导入:观察我们的周围,由哪些物质构成了我们的教室?

2.学生自由发言,(预计大多为可视性的具体物体)教师指出:我们能直接观察到的物体都可以叫做物质。

4.建议作出讨论,要求学生列出证据和理由。

5.教师介入抽象物质的界定:对学生见解适当点评,必要情况下以空气做示例,塑料袋实验证明。引申教室以外的世界物质构成。

6.小结:无论是实际存在的物质还是我们的感觉器官能感触的到的物质,都说明了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1.以教室为例,教室里同学们所列举的物质都是一成不变,没有任何变化的么?

2.学生会列举许多变化,教师给予肯定。

(1)师引入演示:在我们的教室里还有老师带来的两种物质——易拉罐和水结冰的图片。

讨论:捏扁易拉罐和水结冰也同样是物质发生了变化,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呢?(物质本身没有变,形状改变,变化速度不同)。

我们生活里还有没有这样的例子?

实验讨论:火柴燃烧过以后变成了什么物质?和之前一样么?铁和铁锈是同一种物质么?(除变化速度不同以外,都产生了新的物质)。

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么?

(3)比较前后两种实验:这两组实验有什么相同和异同点?

(前者没有产生新的物体,后者产生新的物体)。

1.在教师提供的铁丝、热水、纸张、蜡烛、火柴中,它们都会产生在怎样的变化呢?(学生的思维面不会停留在课本展示的变化中,要求学生作出适当合理的解释,教师适当补充,尤其是蜡烛的燃烧)。

2.各种变化中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重点在自然产生的变化和人为产生的变化、变化速度的快慢、是否产生新的物质)。

3.过渡引申:我们说的是我们现有的物质,对于岩石、房屋、马路在变化么?世界上有不变的物质么?说出你的依据。

四.总结。

世界总是在不断的变化,有些变化只是改变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就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下节课接着研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2.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过程与方法:

学习用筛网分离混合物、用蜡烛给白糖加热。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

2.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有没有变化。

【教学难点】:

对实验过程的细心观察和概括。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一次性杯子、沙子、豆子组合,锈钢汤匙、蜡烛、火柴、糖。

【教学过程】:

一.明确课堂内容和要求导入。

今天我们的课堂将以实验为主,但需要你细心的观察作为我们这节实验课的保障。

二.豆子和沙子混合实验。

2.学生根据观察回答,师简要板书。尽可能利用各种感官感受描绘它们的特性。

3.引导推测:如果我们将豆子和沙子进行混合,它们会发生变化么?依据是什么?怎么做来证实?建议:留取对比样本。

4.混合实验。思考:豆子和沙子是否发生变化会和它们的搅拌程度有关么?

5.混合实验后观察豆子和沙子的变化。怎样观察的更清晰?

6.分离实验:引导思考,用什么方法分离?怎样分离,根据所想方法选择实验品实验。

7.观察比较:分离出的豆子和沙子和我们预存的实验前的样本进行比较,观察是不是发生了变化。(对于外部形态上出现的细微变化,教师要予以肯定,但要引导本质上的变化比较)。

三.糖的加热实验。

1.相对于物理变化的是化学变化。观察白糖特点,记录表格中。

2.预测:给白糖加热,会发生哪些变化?填在表格中。

3.实验:

(1)说明实验方法和注意事项。

(2)从实验盒取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

(3)教师在巡视中指导观察和记录以及安全事项。

6.拓延:我们在对糖加热的过程还是蜡烛燃烧的过程,蜡烛的燃烧是怎样的变化呢?

四.总结。

在变化中能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称为化学变化,不能产生新物质的我们称为物理变化,但我们生活中的许多变化不单纯属于物理或者化学的变化,有时像糖加热和蜡烛燃烧一样同时出现。做个有心人,观察一下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变化究竟属于哪一种。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2.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过程与方法:

1.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

2.通过实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米饭与淀粉与碘酒的化学变化实验。

【教学难点】:

米饭甜味的原因。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米饭、淀粉、碘酒、滴管、以及自带常见食物。

【教学过程】:

一.谈生活经验。

1.我们每天都吃的米饭,你是否知道它的味道?

2.学生谈,激起课堂与生活的联系。

二.品味米饭。

1.要求每位同学都品尝,马上请同学边品边答味道。2~3分钟时间后,请同学说说。

2.思考:米饭是甜的么?说明了什么?刚吃的时候怎么不是,后来怎么又甜的呢?

3.试尝馒头或面包1~2分钟,什么味道?你觉得它们的甜味与什么原因有关。(一部分同学有这方面的知识)。

4.阅读课本30页资料。认可淀粉的存在、唾液的作用。

三.淀粉实验。

1.出示淀粉,观察感受淀粉。

2.实验感受淀粉特性:用滴管滴一滴碘酒,观察。一定提醒学生滴管头不能碰到实验品。

3.用滴管滴碘酒在米饭上,观察,说明了什么?验证了我们的资料。

4.思考:蓝色的物质还我们的米饭和淀粉么?是一种新物质么?这是一种化学变化。

四.食物淀粉鉴别。

活动:我们有了碘酒可以鉴别淀粉的法宝,我们就可以鉴别许多的食物里是否有淀粉的存在了。推测并验证你们的食物吧,记录在31页表格上。

五.激趣拓延:神秘信件。

2.课外活动:制作神秘无字信件。

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2.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教学重点】:

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实验以及产生气体的判断。

【教学难点】:

对于实验的合理推想和论证。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小苏打、白醋、火柴、蜡烛、玻璃片。

【教学过程】:

一.观察小苏打和白醋导入。

2.领取白醋,观察描述,记录特征,判断。板书:白醋。

二.混合小苏打和白醋实验。

1.过渡提出问题:如果我们将这两中物质混合在一起,会是怎样的状况呢?为什么?说说理由。

2.学生讨论回答猜想。(可能有同学了解)那就让我们用实验来看究竟会怎样吧!

3.实验:

(1)我们该怎样做这个实验呢?

(2)混合的比例大约多少呢?可以参阅课本。

(3)仔细观察发生现象(看、听、摸等)。

4.实验交流:在实验中,怎么做的?有什么现象发生?(重点引导气泡的产生、来源和性质)。

三.验证产生气体。

1.推测:究竟产生了什么气体?怎么验证你的设想?教师对于学生猜想和验证方法作出评价和调整。(重点是和空气的区别。颜色、轻重、是否含有氧气能等)。

2.引导实验一:燃烧的细木条放杯内,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3.引导实验二:将收集气体倒在正在燃烧的蜡烛上面。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4.根据实验所得信息,再次判断产生的气体,并说明为什么。

四.小结。

1.今天我们做了有趣的混合实验,通过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产生气体二氧化碳,相对于豆子和沙子的混合来讲,是一个有趣的化学变化。

2.那么混合之后杯子里的物质会是什么呢?课外搜集。

5 铁生锈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2.铁生锈的原因与水和空气有关。

过程与方法:

3.通过观察、实验获得证据,确定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4.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铁生锈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是否是新物质需要有足够的证据,培养证据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铁锈是不同于铁的物质,了解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

能设计完整实验论证自己的推理猜想,并能坚持观察记录。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铁片、锈铁、铁锈、电路、磁铁、锤子。

【教学过程】:

一.出示生活实例图片。

很多的铁制物品被锈掉了,影响了我们的使用,要控制铁锈就要了解铁锈。

二.观察铁锈,和铁形成对比认识。

2.取出铁、锈铁、铁锈(刮下来的),仔细观察回答,如何支持我们的看法?

3.引导思路:要看铁锈是否是铁,除了观察等外,我们还要看铁锈是否拥有铁所具有的特性来验证,寻找证据借鉴课本资料实验探讨填写35页表格。(指出:是对比实验,注意可变因素的唯一性,以及实验注意点)。

4.反馈交流探讨结果,展示填表。如何用你的发现说明你的看法的?

5.小结:我们通过观察和敲击、导电、磁铁的吸引等实验得到的结果都说明铁锈不是铁,是铁产生的一种新物质,那么就是一种化学变化。是铁和谁发生的化学变化呢?这是我们控制铁锈的关键。

三.探索铁锈形成成因。

1.教师提出问题:是铁和谁发生的化学变化呢?也就是铁锈究竟是怎样形成的。

2.学生大胆讨论猜测。

3.制定研究计划。

四.总结。

1.下周我们再上课的时候,相信同学们对铁锈形成的研究会有不小的收获,我们还可以获取避免生锈的方法。

2.阅读43页相关资料——铁为什么会生锈。

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根据这些现象可以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2.硫酸铜溶液和铁钉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和方法:

继续学习“假设—检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体会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了解化学反应的一般现象。

【教学难点】:

做好硫酸铜溶液和铁的化学反应实验。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半杯硫酸铜溶液,一枚铁钉,一把镊子。

【教学过程】:

一.直入实验,观察硫酸铜与铁钉的反应。

1.介绍硫酸铜溶液。观察特征。

2.演示并说明实验内容和注意事项:我们要用镊子夹住洁净的铁钉,浸入溶液中约2分钟,观察它们的反应,记录下来,注意不要全部浸入溶液,这样可以和铁钉的远原样进行比较。

3.各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提示观察要细致,记录要清晰。

4.反馈交流:大家看到了怎样的现象?注重比较和推理。

5.引导思考:硫酸铜和铁钉的反应属于化学变化么?你能利用什么证据证明?生答补充。

6.小结:可以从溶液的颜色以及铁钉颜色的变化看出发生了化学变化,这也是我们判断是否发生化学变化的方法之一。

二.初步归纳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1.观察37页图片:课本资料为我们介绍了一些判断化学变化的浅显方法。

2.回顾整理:随着这节课的实验结束,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化学变化呢?在变化过程中伴随出现了那些现象?列举填表。

物质的化学变化 伴随的主要现象 本质特征。

1  。

2  。

3  。

4  。

5  。

三.总结拓延。

2.阅读43页:在课本资料中的化学反应后,产生了哪些新物质。

7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水和空气的共同作用,使铁生锈。

2.在平常生活中,铁生锈的快慢与水的多少关系很大。

3.把铁与水、空气隔绝开是防止铁生锈的好方法。

过程与方法:

1.继续学习“假设—检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式,自己设计对比实验进行验证。

2.用“科学讨论会”的方法进行合作学习,互相启发,以便更好的得出科学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体会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实验现象论证生锈条件。

【教学难点】:

设计合理的对比实验和逻辑推理证明生锈条件和生锈速度。

【教学准备】:

课前经历5课作业:生锈的条件和生锈速度的影响实验,作出观察和记录。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在第五课中我们学习了铁生锈化学变化时,布置了课外的实践作业:生锈的条件和生锈速度的影响实验。

二.交流展示实验成果。

1.各组回顾实验过程,整理实验结果,准备交流。

2.集体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在交流评价中注重实验设计中的对比,以及说明的问题)。

3.出示38页实验记录表:

(3)讨论:生锈究竟是空气或水的原因还是空气和水的共同作用的原因?

4.可以怎样改进你们的实验?你的设计过程和记录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么?

5.小结:铁生锈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铁生锈的快慢。

1.和小苏打与白醋的实验相比,铁生锈化学变化的很慢,但是每年由于生锈造成的损失却十分巨大,所以我们有必要通过了解铁生锈的条件和快慢来控制生锈。

2.小组讨论:根据生锈条件怎样设计对生锈速度的探究?(可以参考课本资料)。

3.制定研究计划,注意对比实验设计的合理性。

4.布置课外活动:完成活动探究。

四.防治生锈。

1.我们知道了铁锈的形成是空气和水的共同作用,那么该怎样防止呢?

2.说说你所知道的生活中的防止方法,说明其原因。

3.观察涂有油漆的铁片,思考说明其中的道理。

4.课外观察自行车,自行车是怎样防生锈的?

5.资料阅读:48页——铁锈的形成。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进行的所有的生产活动和人类的生活,都是利用了物质的变化。

过程和方法:

1.用总结、整理知识的方法帮助建构科学概念。

2.用阅读资料、体验的方法了解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科学知识与生活之间是紧密相关的。

【教学重点】:

了解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紧密关系。

【教学难点】:

对所学知识相关实验的总结概括。

【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水、糖、柠檬酸、苏打、勺子、杯子、开水。

2.演示实验材料:收集的关于物质变化与生活之间关系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整理概括单元内容。

1.看课本资料回顾:本单元中我们研究了哪些物质的变化?罗列出来。

2.综合填表:

物质的变化 伴随的主要现象 变化类型及特点 科学概念。

水结冰、水蒸发   。

易拉罐压扁   。

弯折铁丝   。

混合沙子和豆子   。

火柴、蜡烛的燃烧   。

加热白糖   。

米饭、淀粉和碘酒   。

小苏打和白醋   。

铁生锈   。

硫酸铜溶液和铁钉   。

3.交流表格填写的知识的综合概括。

(2)你怎么理解物质是变化的?

1.交流课前收集的生活物质变化资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说适当补充和拓延学生的理解领域)。

3.小结:物质的变化在我们的衣食住行中无处不在,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活动制作:自制饮料。

柠檬汽水:根据课本资料的配料,小组制作。要求:仔细观察制作过程中的变化体现。

2.品尝后谈谈体会。

四.课外活动。

制作橙汁饮料,与家人分享。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实用18篇)篇十六

活动目标:

1、了解数字8、9的实际意义,在生活中感知数与量的对应关系。

2、能从多个物体中按数取物或按物取数。

3、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课件、“数、点、物对应板”。

2、学具准备:“数、点、物对应板”。

活动过程:

一、预备活动《小手拍拍》。

小手准备,准备准备!

拍拍小手眨眨眼,拍拍小手叉叉腰,拍拍小手动动肩,拍拍小手小手放膝盖。

二、集体活动。

课件:1、“熊妈妈为熊宝宝买了一些皮球,请小朋友帮它数一数买了多少个皮球?”(出示数字8)8还可以表示什么?(课件:8个梨,8个圆点)。

2、“熊爸爸想给熊宝宝买9个皮球,请小朋友想一想,再买几个,就是9个皮球?”它又给小熊买了1个皮球,请小朋友现在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皮球?(出示数字9)9可以表示什么?(9只蜜蜂,9个圆点)。

3、操作活动。

今天小熊都收到了爸爸妈妈送来的皮球,付老师也给你们准备了一些可以操作的玩具,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玩“数、点、物对应板”点卡、数卡、实物三者结合,进一步提高幼儿口手一致按物点数的能力。)。

物点和数卡要交朋友,数字宝宝要来介绍它们认识,我们来帮它们3个好朋友到小房子里休息一下吧!

四、游戏活动《我来说,你来做》。

1、根据数字做动作,教师任意出示数字8、9,幼儿根据数字做动作。(如拍手、跺脚、拍肩、捻指)。

2、教师做动作,幼儿根据教师所做动作的.次数找出相应的数字。

3、教师拍铃鼓,幼儿听到声音后,做出相应数量的动作。

五、、交流小结,收拾学具。

文档为doc格式。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实用18篇)篇十七

本节课是人教版教材必修1,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专题,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单元,第二标题。物质的量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贯穿于高中化学的始终,在化学计算中处于核心地位。在此之前,学生主要从定性的角度或简单的定量角度去学习化学知识,而《物质的量》这一节的学习会使学生对化学中的"量"有一个新的认识。因此教好物质的量的概念,不仅能直接帮助学生掌握好本章中的有关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而且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的计算打下基础。所以,物质的量的教学不仅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

(1)知识目标:掌握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含义;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通过练习掌握物质的量与物质微粒数目间的关系,初步认识到物质的量与物质质量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提高逻辑推理、抽象概括以及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概念的推导及应用,形成相信科学、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思想;养成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及不断进取、创新的优良品质。

使学生掌握摩尔的概念及物质的量与物质微粒间的转化。

课前五分钟检测主要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微粒间转换的理解与应用,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新课教学主要采取对比归纳法:通过与生活中的某些质量小,数量大的实例对比指出化学反应中存在的相同情况--提出物质的量的概念;通过与其它基本物理量和单位的对比提出摩尔的概念,帮助学生通过对比理解和记忆物质的量与摩尔的关系;通过与生活中实例对比(一盒粉笔,一打羽毛球)重点说明摩尔的概念,以此使学生对抽象的摩尔概念具体化;通过适当的分层练习而强调指出学习摩尔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帮助学生由浅入深的掌握本节知识。

课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仅能使老师很快掌握学生的情况,更能让学生及时地熟悉所学知识。

对于化学课的学习,高一学生中还有相当一部分需要老师将一个知识点多次讲练以强化其理解与记忆,因为学生对新概念的接受速度较慢,遗忘速度快。由于物质的量这一节的概念比较抽象,限于接受能力,不能要求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理解透彻。因此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1)1个h2o中含___个h,___个o,___个原子。

(2)105个h2so4中含___个h,___个s,___个o,___个原。

(3)1个c中含___个质子,___个电子。

(4)1个nh3中含___个质子,___个电子。

(帮助学生回忆微粒间的转换关系,为从"个--摩尔"的转化做好铺垫)。

(1)由一句古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中大米的单位(粒)和实际生活中并不使用粒的矛盾为后来引出化学反应中微粒的小和多提供思考模式。

(2)通过反应方程式:c+o2===co2引导学生讨论:反应实质是什么?(微粒间的反应);实际中是采用称取质量的方法进行反应,质量如何体现反应的实质?已知一个碳原子的质量是1.993x10-23g,计算12g碳含多少个碳原子?(约6.02x1023个碳原子)。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实用18篇)篇十八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物体的质量、质量的国际单位,质量的单位换算.

2.知道实验室测量质量的工具是天平以及天平的使用.

能力目标。

1.培养观察能力。

观察天平的构造,调节天平的平衡螺母并了解其作用,观察游码的初始位置,观察游码在标尺上任一位置所对应的质量数.

2.培养实验能力。

通过实验学会调节天平,学会使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知道使用天平时应注意的问题.

3.培养分析概括能力。

通过对实例的分析,概括出质量是物体的属性,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以及所在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4.培养思维能力。

利用实物的对比,通过形象思维抽象出质量的概念.

德育目标。

我国远在两千多年前的秦代,就已有了称量质量的工具,而且有了统一的称量物体质量的单位,在教学中应通过这些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天平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平衡美、对称美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包括三部分知识,即质量的概念,质量的单位和用天平测质量.

教材首先从学生所熟悉的铁锤和铁钉、木船和木椅,通过比较组成这些物质的物质的多少,引出质量的概念.接着介绍了质量的单位——千克、克、毫克、吨,列举了一些物体质量的大小,目的是让学生对千克形成较具体的观念.

质量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质量又能与能量相联系,这些知识将在高中物理中学习.在初中对质量的概念讲得很浅显,只简单地使学生认识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但这并不是质量的定义,教学中不必过分强调.对于物体的质量不随位置、状态、形状而变,也是让学生知道即可.

教学中可利用挂图或幻灯片让学生对照着实物认识天平的各主要部分和它们的作用.天平的调节和使用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学习后面两节课的基础.

教法建议。

质量的概念这部分内容可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法学习,质量的测量这部分内容可通过示范、讲授、实验法学习.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知识点阐述。

本节内容包括三部分知识,即质量的概念,质量的单位和用天平测质量.质量的概念只作粗浅介绍,重点讲质量的单位和用天平测质量.

(一)质量的概念。

通过列举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物体引导学生分析、认识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对物体和物质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在这个基础上,再通过各具体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不同,建立起质量的概念.在质量概念建立的过程中,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首先通过同种物质组成的两个不同物体所含物质多少不同得出质量的概念.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只有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才能比较质量的大小,一定注意不要让学生形成这种错误认识,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向学生阐明这一点.

(二)质量是物体的属性。

教材中没有明确指出物体的属性,但是,教材内容中已涉及到这一点,质量不随物体形状、状态、温度以及所在位置的改变而改变.因此在教学中应明确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并通过实践予以说明,这样有利于后面密度的教学.

学生在小学学习过质量的单位吨、千克、克等,在日常生活中也常接触质量的单位.教学中可先复习学生原有知识,使学生知道吨、千克、毫克之间的关系.然后说明千克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1kg的质量有多大,使学生对千克形成具体观念.接着介绍吨、克、毫克,这些单位常用在什么情况下.利用课本中给出的“一些物体的质量”,可进一步使学生对质量的单位形成具体观念.

讲过质量的单位后,可以告诉学生,在生活和贸易中,人们习惯上把质量叫做重量,但是物理学中都统一叫质量.

(四)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

测质量的工具有很多,可先向学生介绍几种秤,使学生知道它们都是用来称质量的.然后重点讲实验室里用的天平.教师可根据本校实验室的具体情况选择重点讲述的对象.如果本校实验室里托盘天平较多,学生实验中主要用托盘天平,则可重点讲托盘天平.

天平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比较精密的测量仪器,教师应从1.认识天平2.调节天平3.使用天平三个方面入手.为使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天平,为下几节课打基础,教师应让学生充分参与,分层次讲授.

二、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组织学生举例、分析、讨论弄清什么是物体、什么是物质.

(二)组织学生分析、比较同一材料组成的不同物体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并进而引出质量的概念.

(三)组织学生观察天平,观察应按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宏观到局部的层次进行.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具学具准备。

以下为本教学示例所需的教具和学具,教师可参考本示例和实际情况加以选择.

五、教学设计示例。

(一)新课导入。

需要的教具与学具:教室内的各种装备、行星与恒星的幻灯片、讲桌和木椅实物、铝锅和铝勺实物、铁锤和铁钉实物.

方案一:观察教室中的桌椅、黑板、粉笔、黑板擦,教室外的树木、房屋、汽车、飞机,放映幻灯片“行星、恒星”,向学生介绍物体是由铁、木头、水等各种材料组成的,人们叫这些材料为物质,也就是说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

方案二:列举生活中熟悉的几种物体,指出它们都是由物质组成的,例如,指出讲桌和木椅由木材构成;铝锅和铝勺由铝构成;铁锤和铁钉由铁构成.接着向学生提问:讲桌和木椅;铝锅和铝勺;铁锤和铁钉除形状和用途不同外,还有什么区别.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东西有多有少”的知识,引导学生认识一张课桌比一把木椅所含的木材多;一个铝锅比一把铝勺所含的铝多;一把铁锤比一个铁钉含的铁多.引出“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课桌和木椅虽然都是由木材构成,但是它们的质量不同.

注意事项:在质量概念建立的过程中,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首先通过同种物质组成的两个不同物体所含物质多少不同得出质量的`概念.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只有同种物质才能比较质量,一定注意不要让学生形成这种错误认识,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向学生阐明这一点.

(二)新课教学。

为了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量的不同,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质量.

2.质量的单位。

本处教学建议使用幻灯片投影或视频形式的教学手段.

教学中可先复习学生的原有知识,使学生知道吨、千克、克、毫克间的关系,然后介绍千克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1kg的质量有多大,使学生对千克形成具体观念.接着介绍吨、克、毫克,这些单位常用在什么情况下,例如汽车、火车的装载量,粮食、钢铁、煤的产量等常用吨,药房和实验室常用克或毫克做质量的单位.利用课本中给出的“一些物体的质量”,可进一步使学生对质量的单位形成具体观念.此处可用幻灯片投影或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各种物体的质量.使学生知道大象的质量是人的近百倍,鲸的质量可达大象的二十多倍,地球的质量是月球质量的八十多倍,太阳的质量是地球的三十多万倍.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由长度的测量、时间的测量、温度的测量引出质量的测量。

实验演示“质量是物体的属性,不随形状、状态、位置而变化”,幻灯片放映辅助实验教学.

一个铁钉,它的质量是100g,把它弄弯,它含有100g铁这种物质.100g的冰化成水,质量仍是100g.将一个200g的大苹果从地球拿到月球上去,质量仍然是200g.

4.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知识点的引入。

1964年,在西安出土了一只秦代生铁秤砣,它说明远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已有了秤.我国传统称量质量的工具是杆秤,今天还常用台秤、磅秤、电子秤.在实验室,称量质量的工具是天平.由此引入天平测物体的质量知识点的学习.

5.天平的构造。

认真观察自己桌上的天平,认识它的构造.认真观察砝码盒内的砝码,观察盒内每个砝码的质量数,提示学生注意不能用手接触砝码,应当用镊子夹取.

学生观察一段时间,教师可用投影仪把天平的实物图打在幕布上,请学生根据教师的指示说出天平各部分构造、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说出自己所观察天平的最大称量和最小称量.

6.天平的调节和使用方法。

关于天平的调节和使用方法,教师可采用边演示、边讲解的方法讲述.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分组让学生边看教师演示,边自己动手练习.最后再让学生阅读课本中的有关内容搞清楚使用的步骤和方法.

学生看书后,请同学合上书.并请同学口述天平使用方法,学生边回答教师边用投影把教材相关内容打在幕布上.

在天平使用方法中,要特别注意横梁平衡问题的教学.首先要弄清什么是横梁平衡,当指针指在横梁中点时,我们就说这时横梁平衡(用投影将所示图形打在幕布上).第二是如何调节横梁成平衡(投影片是活动片,横梁可绕中心轴转动,螺母可以左右移动,用投影片显示,当横梁失去平衡,指针向左或者向右偏转时应如何移动螺母使横梁平衡.).第三,左盘放入物体后,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使天平平衡,这时不能再移动螺母.

教师可用投影仪将使用天平的注意事项打在幕布上,边演示,边讲解如果不遵守这些注意事项会产生的后果.

7.学生分组实验。

要求学生正确使用天平,称出课桌上小金属块的质量.

不能正确读出游码指示的质量是学生常发生的问题,因此在学生分组实验中要注意教给学生如何正确使用游码.提醒学生注意标尺上的刻度,弄清每个刻度线表示的质量数.

(三)总结、扩展。

总结概括质量的概念、质量的单位以及天平的使用几个知识点的内容和在知识结构中的地位.适当向学生介绍一些扩展学生知识面的知识.

扩展资料一:质量的单位“千克”起源于法国,并于1799年制造了“千克原器”,又叫“档案千克”,1899年第一届国际计量大会批准了仿制法国“档案千克”作为质量标准计量的“国际千克原器”,以国际标准原器作为质量计量的标准一直沿用至今,但为了更精确,各国研究机构致力于探索质量自然基准的方案和途径.

国际千克原器是铂铱合金制成的圆柱体,保存在巴黎国际计量局内.1立方分米纯水的质量大约是1kg。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相关范文推荐

    成长企业演讲稿(模板20篇)

    撰写一篇演讲稿需要我们对主题进行深入研究,以确保内容的准确和完整性。通过阅读这些演讲稿范文,我们可以学习到一些有效的演讲技巧和写作方法。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大家

    公司员工转正申请书(汇总19篇)

    公司是一个经营实体,以盈利为目标,由一群人组成,进行商业活动的组织形式。它可以是私人所有,也可以是公共所有。我们每天都与公司打交道,是时候对公司做一个总结了吧。

    未来的鞋读后感(通用19篇)

    读后感的写作可以激发我们对书籍的思考和理解,同时也是对自己阅读能力的一种检验和提升。我们从不同角度和层次为大家精选出一些读后感文章,希望能够丰富大家的阅读体验。

    卫校毕业鉴定(实用16篇)

    范文范本可以让我们学习到不同风格和文体的写作技巧,并借鉴其中的亮点。以下是一些经典的范文范本,希望对大家在写作过程中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我xx年xx月进入卫校就

    暑假社会实践报告药店暑假社会实践报告(通用20篇)

    社会实践报告是对参与社会活动并获得的经验与感悟进行总结和归纳的一种重要文书。请大家跟随小编一起来看一些社会实践报告范文,相信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

    骨干教师培训学习的个人心得体会大全(19篇)

    写培训心得体会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记录和回顾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经验和教训。以下是一些培训心得体会的典型案例,它们记录了不同人在学习过程中的所思所悟,值得我们深思。

    机械设备安全责任书(优质16篇)

    岗位职责的定义应该清晰明确,以避免工作任务的混乱和冲突。岗位职责总结范文六: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不断完善和优化自己的岗位职责,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和潜力,为公司

    小班游戏教案小动物爬呀爬(优秀17篇)

    在小班教案中,教师可以详细规划每个阶段的教学内容和活动。我们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小班教案示例,希望能够对教师们的教学工作有所启发。活动目标:1、初步熟悉音乐旋律,学

    小学五月升旗仪式主持词(优秀15篇)

    在这个春光明媚的日子里,我代表全体成员向你们致以最热烈的欢迎。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一些主持词的范例,相信会给大家带来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今天是20xx年xx月

    顽皮的孙小圣(优质16篇)

    优秀作文的内容应该丰富多彩,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共鸣。在这些优秀作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多样化思维和独特的表达方式。我家养了许多宠物:有害羞的小猫,有胆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