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管理范式研究论文范文(16篇)

时间:2023-12-10 作者:雁落霞

范文范本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资源,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各类作文的写作结构和内容要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一些典型的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高等教育管理范式研究论文范文(16篇)篇一

1.社会发展的需求。

我国是制造业大国,但是一直未能成为真正的制造业强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缺少高技能的技能工人,而造成技能工人短缺的重要因素是教育资源分配失衡。,总理在考察时曾提起“教育公平”的话题。3月“两会”期间,总理更是做了关于“教育改革和教育公平”的报告。由于中国社会人口基数大、农村贫困子女上学难、就业压力大等各种教育体制不健全的原因,造成当今中国教育领域出现辍学率高、高等教育普及难度大等问题。大量知识水平较低的青年学生过早地进入社会就业,但是他们并不能适应社会形势发展以及社会发展对较高专业知识和技能人才的需要,造成了大量的青年人从事社会底层工作,不能担负起家庭支出和社会发展的重任,中国社会教育的极度不公平的现象由此产生。[1]为了促使更多的青年接受教育,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促进教育公平,各大高职院校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高职院校近年来的成人教育招生十分火热。通过参加高职院校的成人教育课程,广大基层工作者可以提高自身工作技能,由简单的低技能工种转型成为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只有不断加强成人教育管理,才可能为更多的社会成员提供受教育机会,才可能为我国打造制造业强国提供更多有用人才,因此,我国社会发展的需求是高职院校加强成人教育管理的重要原因之一。

2.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应对社会对人才发展需要的要求,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改革发展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自1986年以来,在30年的发展路途中,成人教育已经初具规模,撑起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半壁江山。截至20,我国已经拥有将近300所成人高等学校,这些高职院校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为社会主义发展输送了一大批专业人才和技能人才,其中成人教育的贡献功不可没。伴随着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逐年递增,我国社会发展需要更多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特别是制造业和农业等行业,都需要大量动手能力强的技术人员,仅仅依靠高校培养远远不足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更应当加强对社会成员全体的能力提升教育,即面向全社会劳动者提供知识、技能的再提升教育。[2]因此,为适应我国改革开放进行到重要阶段的需要,在今后一段时期内,高职院校的成人教育发展都不可懈怠,相对应的高职院校的成人教育的管理队伍建设更应该紧跟时代发展潮流,与时俱进。

尽管我国高职院校的成人教育管理取得了不少成绩,然而,由于国家实施扩招政策和重视职业教育发展,致使国内不少高职院校急于求成,在成人教育管理队伍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

1.管理模式陈旧僵化。

高职院校主要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具有一定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成人教育是高等院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国内各大院校对学生的考核都实施学分制度,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在一学期内有一定数量的课时要求和考试通过率要求,高职院校成人教育的管理队伍也不例外。在这种硬性管理模式的要求下,高职院校成人教育的管理模式也十分陈旧落后。成人教育自身具有开放性、自由性和业余性的特点,管理人员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对学生进行考核,组织考试、组织阅卷、统计结果等程序既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也不能适应当代信息时代对管理人员的要求。因此,只有采取个别辅导、网上授课等灵活多变的管理模式,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2.管理人员资源短缺。

当前国内高职院校成人教育管理队伍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管理人员的社会地位不高,不受社会重视。[3]由于招生和生源质量的影响,导致成人教育在我国处于极为尴尬的社会地位,尽管近年来国家政策进行鼓励和重视,但是其科研力度、教学设施、社会认可度都不高。这就造成一些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不愿意到高职院校就职,也不愿意进入成人教育管理队伍中,导致管理人员的资源十分短缺。另一方面,由于国家扩招政策的实施、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社会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加大,使得我国高职院校成人教育的规模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学校规模的扩大造成了管理人员的需求量加大,同时,普通院校的管理人员和教学人员数量的扩充也影响了高职院校管理人员的数量,使得高职院校成人教育管理队伍资源短缺。

3.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长期以来,由于高校疏于成人教育管理队伍的建设,导致各高职院校成人教育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的管理知识。不少国内高职院校成人教育的管理人员大都来源于普通高校管理岗位的退休教师,这些管理人员整体上年龄偏大、高职称和高学历较少、不是全职管理人员,仅仅凭借以往的教学经验和管理经验对学生进行管理,缺乏专业的现代管理学知识,不能在管理队伍建设上有所创新,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4]另一方面,管理人员缺乏基本的教师素养。由于学历低、年龄偏大的原因,一些管理人员并没有拥有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的知识,更不具备这些教师最基本的素养,致使管理队伍对成人教育的规律不易把握,在科研成果的探究上更是少之又少,对成人教育管理队伍建设十分不利。

4.管理队伍教育理念落后。

随着国家高校扩大招生政策的'实施,高等教育也逐步趋向普遍化和大众化,在此基础上,高职院校的成人教育规模也得到了扩大。但是由于人们对高职院校的偏见和不重视,致使高职院校不能满足成人教育的发展,造成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成人教育管理队伍的层次整体不高、管理人员的基本素养和专业素养有所欠缺,导致成人教育管理队伍对当前社会形势的认识不够全面,观念较为落后。另外,由于对管理前沿知识的缺失,对现代管理学知识缺乏系统化的认识,在实际的管理实施中不能对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应用自如,最终导致成人教育管理人员对成人教育未来的发展和常新问题认识研究不够深入。

教育部在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并深入调研后发布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当前高校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是提高教学质量在成人教育方面要求各高校要正确处理成人教育发展规模和质量之间的关系。然而由于我国在成人教育管理队伍建设初期存在很多问题导致成人教育不能像普通高校的发展那样一帆风顺。因此新形势下建设一支具有高素质、高学历、专业能力强、适应现代化时代发展要求的年轻管理队伍是十分必要的。

1.解放思想,更新管理理念。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从体力劳动转移到操作技能和脑力劳动上来,社会对成人教育的要求也渐渐提高,因此,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队伍需要解放思想,更新教育理念。首先,成人教育管理队伍要解放思想,转变管理理念,从以往的能力教育理念逐渐转变为开放教育理念,积极配合国家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战略,从生源管理到课程设置等各个教育管理环节都积极更新管理思想,树立终身教育的管理观念,把新理念贯穿于教育管理过程的始终。其次,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要敢于和勇于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应用于成人教育的管理中,如通过新媒体平台积极宣传学校的教学理念和课程优势,以及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学生管理等。[5]在管理思想上有所突破,借鉴美、德等国的终身教育理念,转变观念,摒弃成人教育的片面看法,重视成人教育对于社会成员素质提升和能力提升的重要作用,从根本上重视管理队伍建设与教学任务的顺利开展和圆满完成的密切关系,对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的跨越式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2.引进人才,完善管理队伍。

成人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程度直接关系到成人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为了更好地落实国家政策对成人教育质量的要求,地方高职院校必须注重成人教育队伍中人才素质的新的要求。首先,要根据学校专业设置情况来引进各类管理人才,扩大和完善教学和管理队伍是当前高职院校的当务之急。其次,要通过提升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来完善管理队伍。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对成人教育的管理工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只有具有高素质的管理人员才能担负起高难度的成人教育管理工作。管理人员不仅应具有专业的管理学的知识、各种管理技能和计算机网络培训能力,还应具有组织科研探究和科研创新的能力,并懂得管理学社会前沿的知识。

3.严格制度,健全管理机制。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高质量的管理队伍,成人教育成败的关键在于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成人教育群体身份的特殊性决定了成人教育管理队伍制度建设的严格性,严格管理制度、健全管理机制是高职院校成人教育队伍建设的关键途径。应严格管理制度,进行定期的考核,以文件规定的形式对管理人员进行具体化的管理要求。首先,对管理人员进行职称晋升考核,建立合理的职称评定制度和绩效工资制度。其次,通过提高管理制度的执行实施力度来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重视管理队伍的团队协作精神,使管理人员具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思想,加强团队的凝聚力。最后,健全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在合理的编制前提下,真正落实权责、赏罚分明。最终做到教育公平、教学公平和管理公平,以此提高管理队伍的效率和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综上所述,成人教育管理队伍建设作为高职院校管理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职院校的质量水平和发展前景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把成人教育的管理纳入到高校管理体系中,重视成人教育管理队伍的建设,才能更好地促使成人教育向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对我国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战略的实施都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高等教育管理范式研究论文范文(16篇)篇二

摘要:小学教育是学生学习的启蒙阶段,这个阶段的学习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和生活起着至关重要不容小觑的作用,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日益推行,我们对小学教育管理改革也逐渐重视起来,希望能够通过改革管理模式自上而下的进行新课程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推行,希望能够为我国现在的小学教育提供借鉴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小学;管理改革;观念;模式;以人为本。

在新课程的改革下,现在的小学教学管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作为教导主任,我们应该积极改革现在的教学管理方式。本文从新课程下小学教育管理改革入手,从改革教学管理观念,改革教学管理模式,改革测评方法和课程体系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如何在新课程下进行小学教育管理改革,希望能够为以后的小学管理提供帮助和借鉴。

1改革教学管理观念。

现在的小学教育管理工作要想更好的适应新课程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推行就要实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能够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进行管理的时候,要十分注重培养教师主动工作的意识,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自愿性和主动性,让教师在愉悦的工作环境中进行教学。在管理的过程中,我们还应该时刻了解教师,我们不仅要了解教师工作能力上的差别和优势,我们还要了解教师生活上的问题和平时的情绪,要让教师感觉到在学校中也能获得家的关心,不要时时刻刻感觉自己好像奴隶一样,像是完成任务一样。要多多鼓励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有主人翁的意识和精神,要把教育工作作为自己的事业去努力去奋斗,要在工作上多放精力,多放时间,创新思维。作为教导主任要对教师加以尊重,让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获得被尊重感和自豪感,要人性化管理。同时我们还需要多与一些教师进行沟通,了解教师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了解教师的生活状况,了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是否因材施教了解每一个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小学教育管理,才能够让教师形成一切为了学生的思想,养成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态度,让学生能够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上获得更大的发展和提高。

2改革教学管理模式。

作为教导主任要想更好的进行小学教育管理还需要改革教学管理模式。首先我们可以改革我们现在的规章制度,完善现在的规章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让教师和学生在制度的规范下更好的发展和成长。对于任何一个集体来说,都需要有一定的规范来进行制约,对于班集体和教师群体也是一样。对于班集体来说,只有其认真的践行学校制度才能确保我们在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顺利有序的进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班级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快乐成长,健康成长。对于教师而言,良好的规章制度能够促进教师的发展,能够让教师发挥再教学上的主观能动性,高效率高质量的进行教学。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提高小学教育的管理质量。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表现欲望也强烈,他们往往希望能够获得学校和老师的认可,有强烈的课堂参与激情,但是却没有一些实践的经验,所以他们常常习惯性的学习生活,没有目的性。学校要找出这种问题的症结所在,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有目的的进行学习,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进行指导,发挥教师课堂引导者的作用,加强师生合作,让学校管理工作中的难题迎刃而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从而更好的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再次我们要提升教师队伍的水平,这是让小学教育管理模式得到改革的关键和重点。在提高教师队伍水平方面,一方面要多组织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在培训中提升自己,学到更多的教学方法和思路,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组织教师之间相互听课,让教师之间多多取长补短,让其相互借鉴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让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加得心应手。在提高教师队伍水平的时候我们不仅要注重教师的文化能力和专业素质,还需要注意提高教师的道德水平和职业道德,让教师给学生起带头作用,对教师的培养要全面,才能使得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全面教学,让学生全面发展,从而更好的适应现在素质教育的热潮,真正做到言传身教,真正成为学生的榜样。

3改革测评方法和课程体系。

在新课程改革之下改革小学教育管理还需要改变现在的测评方式和课程体系。新课程改革不仅要求培养学生吸收知识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能够提高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因此在管理的时候我们就要对学生能力培养有所侧重,在制定教学规划和评价的时候也要有所侧重。以往都是通过学生的成绩来对教师进行评定,教师的好坏仅仅通过学生的成绩来反映,这种有缺陷的教学方式是应该尽早摒弃的。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式下,教师要改变对学生的评价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作为教导主任就要通过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评价,比如我们不仅可以通过学生的成绩进行教师的评定,我们还可以设定一些听课的环节,让教师进行互评,看看教师教学的实际情况,真正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缺陷和不足,通过听课评价让广大教师能够取长补短,更好的了解自己教学中的局限性,从而能够进行改正和创新。评价的时候还要采用多方面进行评价,对教师评价,不仅可以看学生成绩,还可以看学生对于教师的喜爱程度,还可以看其他教师对于这个教师的评价,还可以考核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水平等,让教师能够全面的认识到自己是教学方面的不足,是实践授课的经验不足,还是专业文化水平有缺陷,从而能够对症下药,更好的改正。其次我们应该改革我们现在的课程体系,新课程改革下对教育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确保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教学的时候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在奠定文化课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能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数学等专业学科,忽视了学生体育的发展。要让学生全面学习,全面发展,平衡每个学科在课堂授课中的地位,让学生能够健康成长全面进步。总之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改革之路势在必行,小学生教学管理改革迫在眉睫,要改变以往落后的教学模式,以人为本,注重教师素质的提高,注重规范的制定,注重测评方法和课程体系的建立,让小学教学管理促进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让小学教学管理推动素质教育的进行。

参考文献:

高等教育管理范式研究论文范文(16篇)篇三

在高等教育管理范式应用中关注学生的生活生存。关注生存在当今现代社会发展中已达成共识,具体到高等教育管理范式,从本质上来讲是要实践具体的关注人的因素,是要正确认识学生潜在的价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时代精神影响学生的主体精神,增强学生的自尊、自强、自立、自主、自觉的独立意识。以增强学生的主体思想意识,及其全面发展为基础,充分开发出学生的积极性,实现教育管理的民主性、创新性,加强高等教育对人才的培养。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核心目标,最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终极理想。

随着时间的发展,高等教育实践管理范式正处于新旧范式转变之间。它们并非不可逾越,而要看其关注点。高等教育实践管理研究范式并没有将量变和质变统一结合,而是将二者进行分散。高等教育实践管理的新旧范式不仅要加强转换,还加强互动并存。在一个新的教学理论范式还没有完善之前,先要探究教育所处的状态。若当前的高等教育实践管理是缓慢的,没有突破的,那么范式的管理在其中的作用就尤为重要。确定高等学科管理的范式,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与评价,在不同层次不同视角分析其特征差异。高等教育管理范式有大范式和小范式之分,在新的高等教育管理中大范式与小范式也将会有相应的转换。范式作为基本范例,主要为高等教育管理行为破解中的疑惑。其强调思维活跃,解决了高等教育实践管理模式的思想束缚。高校教育管理研究人员通过实践,实现思想的解放,使其行为受到尊重,从而获得更大收益。高等教育管理人员认为先有所认识再进行行动,这样可以有目的地对思维进行有效的逻辑整理,再加以范式的指导可进行理论突破,保证对高等教育管理在特定的时期有特定的解释。在高等教育管理下,范式的转换具有概念的延伸、学术的互通。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各种文化在多元化的观念中相互冲击。在高等教育管理中,这些多元文化冲击将导致高等教育管理范式无路可寻,这时,不是要改变高等教育实践管理范式,而是要将范式进行有效转换。一些国家,特别是其重要地区的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引领该国教育的整体改革与发展,而这些影响将关系到该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高等教育实践管理是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驱动力量。回顾我国现代高等教育实践管理研究的历程,我们应以史为鉴。在困难中求生存、求发展,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实践管理持续、稳定的发展。当高等教育实践管理范式受到冲击时,要结合社会形式对其进行转换。高等教育之所以采用范式作为管理学科的理论体系,是因为对高等教育实践管理范式来说,它就是理论体系中的一门学科。范式的变化也将影响高等教育实践管理的突破,使高等学科拥有一个全新的模式。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等教育管理范式研究论文范文(16篇)篇四

近几年来,我国成人教育发展迅猛,但是在实际的发展中存在很多的困难和问题,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当前我国成人教育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我国成人教育班级管理制度普遍不够完善。成人教育学生具有特殊性,在班级管理制度的建设方面存在很多的问题,考勤制度、考核制度等都与成人教育的发展特点不同,成人教育中存在很严重的迟到早退以及随意请假等现象。在成人教育班级管理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成人教育在管理中非常重视理论学习,而学生的时间能力就被很大的忽视,虽然培养的学生具有足够的理论知识,但是实际的操作能力严重不足,用人单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开展岗前培训。在成人教育管理方面,存在很多的问题,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在成人教育知识教育方面存在轻视创新的作用,在日常班级管理中,非常重视知识的传授,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存在很大的问题。当前社会知识的产生和传播速度非常快,学校的知识总是滞后社会的发展,为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学生能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创新知识,这点成人教育做得严重不足。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在教学中师生互动之间一直不够好。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学校为扩大规模,在课程设置方面一味求全,很多课程的设置针对性不强,在班级管理中缺乏清晰的目标和定位,不明确需要培训什么类型的学生。班级所开设的课程与市场严重脱节,这些方面都需要完善。

高等教育管理范式研究论文范文(16篇)篇五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显得尤其重要。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教育全球一體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世界范围内的竞争空前激烈。这种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是民族整體素质的竞争,归结到底,是人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的竞争。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使命。我国高职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创建以来,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如今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富有生命力的新增长点。如何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成为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将基于柔性管理理论视角对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进行探讨。

二、柔性管理与创新能力。

1柔性管理理论概述。柔性管理(flexibleadministration)是相对于“刚性管理”(rigidadministration)而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权变管理理论。它是属于西方现代经济管理学范畴的一个概念,是20世纪50年代行为科学管理学派“以人为中心”管理思想的扩展。柔性管理理念最早是在企业界提出并得到应用,被誉为是管理学的“一场革命”。所谓“柔性”,即“柔韧的、灵活的、能适应新环境的、可通融”。国内著名人力资源管理学家郑其绪先生认为:“柔性管理是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方式,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自觉的行动。”柔性管理要求遵循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采用非强制性的柔性方法,把满足人的高层次需要,激发人的内驱力作为出发点,依据人们自身心理和行为特征进行管理。它强调依靠人性解放、权利平等、精神激励等人性化管理方式,从内心深处激发每个人的潜力、主动意识和创造精神,因而是一种“人性化”的全新管理模式。

高职学生创新能力柔性化管理主要指高职院校在学生创新能力培育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依据高职院校内部共同创新价值观、校园创新文化和创新精神氛围,遵循“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把握高职学生心理、行为规律及内在需求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开拓进取精神,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营造一种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培养学生、教育学生的和谐氛围,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出发点,通过教育、激励和引导,在学生心中产生一种潜在的创新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自我管理、奋发向上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自发地产生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潜能、塑造创新人格、培育创新能力的一种人性化管理。

2创新能力的内涵。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要点,以培养创新人才为价值取向的教育。创新是一种综合素质,是一种积极开拓的精神状态和行为表现,其实质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结果。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基本目标,它是推动创新活动的动力和开展创新活动的基础。所谓创新能力是指在前人发现或发明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新的发现、发明或改进革新方案的能力。它主要由知识、智能与个性三大要素构成,其中智能是创新能力的核心要素。创新能力是创造活动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并贯穿于创造活动的始终。

三、柔性管理在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育中的应用。

1树立人性化管理理念。柔性管理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它关注人的内心世界,注重人际间的感情沟通,主张人文关怀和激励。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柔性管理,必须树立人性化的管理理念。一切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满足其高层次的追求,最大限度地激发和释放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使他们能充分地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促进自我价值的实现。

2构建情感激励机制。所谓情感激励就是通过情感关怀和沟通,形成心理相容、彼此尊重,和谐共事、相互融洽的心理状态。“柔性管理”的核心就在于挖掘情感对行为决策的正向引导力,用情感来凝聚人心。情感激励是实施柔性管理的主要途径,也是激发学生创新潜力的源泉。高职学生创新教育,要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发挥“柔性管理”的情感凝聚功能,构建完善的情感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坚持个性化是促进创新必不可少的条件。在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承认个體价值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学校对这种多样性和差异性要采取宽容、谅解和包容的态度,鼓励学生多样化个性的发展。强调依靠人性的解放、权利的平等、精神的激励等人性化的管理方式,从内心深处激发学生内在的潜力、主动意识和创造精神。

4营造创新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学校所有成员之间相互理解的产物和相互联系的纽带。校园文化建设在学生创新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学生创新能力塑造的重要平台。建设具有创新氛围的校园文化是“柔性管理”的高层次目标。高职院校要积极营造和谐的创新校园文化,构建学校共同的创新价值观。强化校园创新文化的价值导向功能,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凝聚力和创新冲动,自觉地将这种共同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创新意识。

四、目前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缺失的主要原因分析。

1教育观念落后,缺乏培养创新能力的理念。我国职业教育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而言,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近些年,国家大力提倡发展职业教育,但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创新教学和科研管理制度仍不健全,缺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理念,人才培养不符合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培养出来的人才竞争优势不明显,缺乏开拓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不强。有些地方政府轻视高职教育,致使对高职院校的教育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缺少优惠政策支持,发展较为缓慢。部分教师对高职学生持有偏见,对学生的素质培养和技能训练不够重视,缺乏责任感和事业心,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教师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缺乏,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教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对学生创新人格的塑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然而由于受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教师教学方法落后,偏重课本知识传授,不注重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思维不活跃,习惯于继承和模仿,自主创新意识淡薄。教师重教学轻科研,重形式轻效果,缺乏与学生的有效沟通和情感交流,忽视启发和诱导,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许多高职院校普遍存在教师自身创新能力缺乏的现象,在教师引进和培养方面也不太重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造成教师团队整體水平不高。高职教师老龄化严重,实习指导教师综合素质普遍不高,“双师型”教师比例明显偏低,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数量严重不足,高学历、高职称教师比重较小。以上这些都影响了学生创新素质的培育和提升。3教学、课程和评价體系不健全,抑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被动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这种教学模式与现代社会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不相适应。传统的课程體系,文理界限分明,专业划分过细,学科交叉较少,学生知识面狭窄,技能单一,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知识陈旧,重理论轻实践。教学过程忽视创新能力培养,重知识轻能力。评价指标注重理论知识考核,重表面轻内涵。评价模式以书面考试为主,着重对学生知识水平的评价,缺少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能力、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

4创新平台建设滞后,成为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瓶颈。创新平台建设是高职院校创新教育的基础,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坚固的创新平台支撑。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创新平台建设严重滞后,影响了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是高职创新教育的重要环节,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应该以现代化的先进实训设备和实践基地为基础,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加强硬件建设,扩大实验室和实习基地规模,购买必要的先进教学设备,以满足教学实践的需要。然而长期以来,我国高职院校教育经费投入明显不足,严重阻碍了高职院校创新教育的持续发展。部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观念淡薄、思路僵化,忽视了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的思想熏陶、人格塑造和人生价值导向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好校园文化的激励和凝聚作用。创新平台建设滞后,阻碍了学生技能与潜力的提升和发挥,学生缺乏主體意识和进取精神,创新积极性不高,创新能力发展受到制约。

五、高职学生创新能力柔性化管理的战略思考。

1更新教育理念,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氛围。转变陈旧的教育思想观念,树立民主、科学的教育思想,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前提条件。当前,最为迫切的任务是要改革教育管理體制,实施开放式管理,将柔性管理理念融入高职院校创新教育中,使学生能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爱好构建个人的知识结构。要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氛围,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引导他们探索本学科、本领域的前沿课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精心设计并着力构建满足高职学生创新需要的校园文化氛围。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和兴趣爱好,使其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积极开展各种技能竞赛和创新活动,提高学生的认同感、归属感、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健康自由的发展,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自身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能力。要不断加强创新活动的舆论宣传,形成争先创新的良好氛围。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和保护学生的个性发展。高职教育是一种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职业需要为导向的新型高等教育。高职教育必须建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原则,以提高人的全面素质为办学的最高目标,全面塑造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坚持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是促进创新必不可少的条件。要保护学生的创新欲望和创新积极性,对学生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加强与他们的思想和情感交流,鼓励他们大胆设想和勇于实践,允许他们在探索中犯错误。高职院校要根据时代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塑造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彰显高职教育特色。

3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新型教师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保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育者首先必须具有创新能力和完善的知识结构。创新教育要求教师的教学理念和综合素质必须与时俱进,这是创新教育的根本保证。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教师必须首先成为创新型教师。高职院校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特殊的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超前思维和开拓创新的品质。可以说,没有教师的特长,就没有学生的特色;没有教师的创造性,就没有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要努力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和创新精神,积极倡导教师教学风格和教学理念的创新。高职教师应以自身的创新思想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塑造学生的创新品格。

4改革课程體系和教学内容,建立合理的评价體系。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是高职创新教育的核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行课程體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高职教育必须能反映最新科技成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奠定基础。教师要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他们探索知识的能力。要改革教学内容,增加实践环节,注重技能实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可以通过开展各种专业技能竞赛活动和实习实训活动,促进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一个良好的实习环境。要建立完善的学生创新能力评价體系,设置带有导向性的评价指标因子,通过全方位、多角度地评价,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竞争能力和高尚品德的人才。要改革单一的笔试评价手段,采取等级制评价、模糊评价、分项评价和过程评价等多种考核方法,通过自我评定、同学互评和教师测评等多种途径,全面考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状况,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等教育管理范式研究论文范文(16篇)篇六

摘要:教育管理是就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管理者通过组织协调教育队伍,充分发挥教育人力、财力、物力等信息的作用,利用教育内部各种有利条件,遵循管理的客观规律,对各种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高效率的实现教育管理目标的活动过程。本文通过梳理主要管理学流派的理论,进而分析其对教育管理理论发展的作用。

萨乔万尼认为教育管理学从其他知识领域、学科接受了太多的影响,是缺乏特新的一门学科。只要教育管理学没有理论创新,它将仍然处在管理科学和教育学科的边缘。从教育管理学的概念来看,教育管理学借鉴了组织理论、行为科学等方面的知识,但这些知识大多是通过管理学被引入教育管理学中的。尤其是,近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行政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对教育管理学研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本文从以下方面来论述管理学科对教育管理理论发展的作用。

一、科学管理理论对教育管理理论发展的作用。

科学管理理论可以概括如下:科学,不是单纯经验的方法;协调,不是不和;合作,不是个人主义;最高的产量,取代有限的产量;发挥每个人最高的效率,实现最大的富裕。”

1.以考核为手段,重视质量和效率。

学校组织的总效率是直接和教师的工作效率联系在一起的,学校管理人员通过对教师进行分工,并按教学成本分配教育经费。定期对教师工作进行考核,根据标准检查学校产品的理想标准,并规定学校的教学方式及生产者(教师)必备的资格和工作准则。教师需按照管理者制定的详细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教材组织教学。

2.将学校管理看似工厂管理。

学校除了教育以外,还承担了工厂的角色。教师是“工人”,教学是“劳动”,而学生是“原料”和“产品”,为保证质量,学校管理人员控制着“教育生产线”的流程,并向教师提出相应的工作要求。通过实施恰当的、可以量化的标准,获得某些教育方面的收益。教师根据该标准了解教育的目标,校长则可以衡量教师的工作情况,并据此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评估。

3.职能分离,保证工作程序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学校各部门的职能需分离开,学校管理人员的.责任是分析教师和行政人员的工作,选择“执行每一项具体任务过程中的最好方法”,并将这些方法提供给教师。教师的职责只是按照这种方法实施教学,不参与选择、决定这种“最好方法”的过程。

二、科层管理理论对教育管理理论发展的作用。

60年代以后,西方教育界对科层组织越来越显示出浓厚的兴趣,引导教育家们更接近一般管理的研究轨道。随着科层管理理论的介入,学校管理者更注重学校正式组织的功能。在这个过程中,它使教育管理的研究者们意识到权力问题、一般规则问题和组织功能失调等问题。

强调管理效率是科层理论的最大特征。学校教育是一种理性的过程,需要以有效的方式来运用学校的各种资源(人力和物力资源),保证有限的教育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产生最多的效益。如何提高学校行政的工作效率及教师的工作效率,是教育管理者面对的首要问题。

2.分明的管理层次。

科层理论注重分明的管理层次,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层次不同分工也不尽相同。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内部的各个管理层,其职、责、权的分配都要明确合理,在管理过程中要克服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以提高学校管理的科学行、规范性,从而提高学校的办学绩效水平。

3.完善的学校组织结构。

学校是一个微型社会,具有完整的组织架构,校长、行政人员、教师、学生与其他人员组织中,根据从属关系,其地位、职能和责任方面的存在差异,进而形成了不同的权力分布。未达到理想的管理目标,需要把不同权力层级的人员组织起来,充分发挥集体精神,以期达到最佳的合作模式。

三、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对教育管理理论发展的作用。

教育管理者还要善于分析、研究教职工、学生的需要层次和结构,改善学校内外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意识和组织的凝聚力。行为科学管理理论使教育管理学倾向于强调教师在学校的主体地位,通过科学严谨的方法,分析学校组织环境对教师个人或群体行为的影响,在管理过程中,要重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增强教师、学生自我激励、自我控制、自我完善的能力。

四、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教育管理理论发展的作用。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更关注政府效率问题,通过改革制度,改善政府行政的困境,缩小政府职能范围。它主张政府要简政放权,集中力量提供公共物品,弥补市场不灵,调节宏观经济;消除外部效应;目前,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已被运用到教育体制的改革中,出现了一些政府放权、基础教育服务供给与消费市场化、教育行政部门向社会购买服务等取向的尝试,如择校管理、公立学校的私营管理等。

参考文献:。

[1]屈新珂.论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及教育管理的意义[d].哈尔滨师范大学,.。

高等教育管理范式研究论文范文(16篇)篇七

针对成人教育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完善。在成人教育中需要建立健全班级管理制度,充分提高学生的自我感觉管理能力,保证教学活动的开展。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保证学员养成认真求学的习惯,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班主任在建立班级领导班子的过程中,需要明确班主任的职责,鼓励班干部之间相互合作,便于班主任能够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班级动向等,引导班级的正确发展。在班级管理工作中,不应突出学员之间差别,重点培养骨干力量,调动学员的工作积极性,奖励优秀的学员,在处罚中需要注意不能影响学员的工作热情。成人教育班级管理中需要重视理论与实践集合,明确成人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需要有机结合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校在成人教育中需要提高自己的硬件设置,为学生搭建一个比较好的实践平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成人教育班级管理中需要转变管理理念,把传统的单一知识型人才培养理念转变为综合创新型的人才。在班级管理中需要引入一种互动式教学方法,重视师生之间的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程的教学中,鼓励老师和同学们之间的交流和讨论,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知识的乐趣,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班主任与学员谈心,获取更多的信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在师生互动期间,可以利用现代化网络平台,搭建师生互动平台,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在成人教育的班级管理中有必要充分掌握学生的总体情况,可以通过查看数字资料、开座谈会等方式了解学员的特点,针对来自外地的学员,班主任可以给予更多的关怀。在掌握好学员的情况后,班主任需要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管理,多加引导和鼓励学习性较高的学员,让学生充分利用机会提高综合能力,针对经常旷课的学员,需要采用规章制度严加规范。成人教育在班级管理中需要重视班主任建设工作。成人管理与一般的国民教育在本质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异,在班级管理工作中需要加强班主任建设,提高整体管理水平。班主任需要清楚地认识到自身岗位的重要性,树立良好的形象,在管理中需要做到规章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在制定制度的尺度方面,需要按照成人教育的特点,采取最为合理的方式,保证学生能够以饱满的精神开展教学。在成人教育的班级管理中需要强化竞争意识,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基础。在成人教育中需要注重学生的需求与自主性,设定学习目标,整合学习者经验和活动情境,关注学生的需求,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成人教育中需要强调学生的自主参与,尽量让学员自动参与到课程设计以及需求评估等环节中,与教师共同制定教学方案。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分析成人教育中的班级管理问题。成人教育主要面向从业人员,因此班级管理工作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在管理中需要转变班级管理观念,构建和谐的班级,健全班级管理规章制度,提高班级管理质量。

高等教育管理范式研究论文范文(16篇)篇八

摘要:小学教育对于一个学生而言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第一步,但是随着入学人数的不断增多也就加大了校方的管理难度。随着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引进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帮助老师们更快更迅速的了解到了当前学生们的基本进行从而有助于接下来进行更为切合实际的教学布置。而对当前所存在小学教育信息化管理中的一系列问题做出针对性的解决无疑才能更好的发挥出信息化管理的最大作用。

关键词:小学教育;信息化管理;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管理已经普遍运用在教育行业的各个层面当中,包括现在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小学教育中也逐渐得到了普及运用。受教育人数的逐渐增多使得信息的收集和管理越发困难,尤其是在小学中,学生们的价值观、世界观等并未成型,因此约束力极其有限,而信息化管理的融入和使用毫无疑问在小学教育中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可正是因为相应技术的发展时间并不久,因此在当前小学教育中的信息化管理仍旧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重视和解决才能更好的确保学生们的教育质量。

1.对于信息化管理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到位。

在中国古代的私塾,往往一个老师在台上讲课,而台下只有十几个学生听讲,因为在那个时候读书学习是一件并不普及的事情。但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逐渐发展壮大,九年制义务教学在当前已经被推广的非常普及,在小学中的学生正在逐渐增多。但很多学校却并没有意识到这样的问题,还是按照以往的教学经验去进行教授和管理,这样就会直接导致管理效率下降甚至影响到学生们的学习效率。而对于信息化管理相关技术的不熟悉,再加上一些学校的固步自封,不愿意学习外来的先进教学和管理技术,这样只能让整个学校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变化而最终走向衰败。因此,一些学校存在对于信息化管理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到位问题是非常严重且亟待解决的。只有解决了这一问题才能在更大程度上帮助推广信息化管理的相关运用并最终提升有效的学生们的综合能力和素养。

2.教育信息系统功能单一且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不足。

除了对信息化管理的不够重视之外,一些教育信息系统的功能过于单一也是当前的一大弊病。在西方信息化管理几乎以及普及运用到了每一所正规的小学中,并且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相应学校中的管理系统也在不断更新,直至今日信息化管理系统所能产生的功能已经完全不再局限于一些信息的收集和查询了。但是在国内也许在多年以前引用了信息化管理系统,但是却没有不断的升级和完善,使得当前系统的功能太过单一,完全跟不上管理需求。同时对于使用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相关人员专业素养不足的问题也是非常显著的。除了拥有一定的教育经验之外,对于相应计算机基础技术也要有良好的掌握能力,并且对相应的系统各个功能使用都足够熟悉,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出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真正功用并起到辅助管理的最终效果,但很明显在很多小学中的信息化管理工作还远远没有做到这样的程度。

二、如何强化小学教育信息化管理。

1.加强宣传,提升对信息化管理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首先加强对于信息化管理的宣传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多进行一些相关讲座,将国内外的先进成功案例进行集体分享和讲解,这样人们就能更为全面的去认知和了解信息化管理的具体功用了。同时从领导层进行思想的开导和讲解,然后在让各个年级组以及各个科目的老师进行研究分析和讨论,自上而下,这样信息化管理的相关推广工作才能更有有效的执行下去。信息化管理作为最近一些年才逐渐兴起的技术让人接受并使用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一定是需要时间的,但至少思想上有所了解并真正接受了,才能在接下来的推广和执行过程中实施得更为顺利。并且对于中国不断增多的人口和入学人数,信息化管理也确实在诸多实际学校管理案例中产生了非常巨大的作用,只有让教职员工真正认识到信息化管理所能起到的作用才能更好让他们发自内心的去执行,并最终保证达到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最终预期。

2.完善信息管理系统,对管理团队的成员素养进行培训和提升。

除了加强宣传和推广力度之外,对于引进的信息管理系统也一定要进行全面的完善和升级。除了一些基本的学生信息录入和查询之外,包括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心理状况测评等功能也要进行发展完善。这些都是能够通过国内的一些软件公司就能够达到的基本系统需求。而正是有了这些数据才能更好的帮助学校更好的管理到众多的学生,并有效的保证对大多数学生都能采取足够的关注和更为适应性的教学指导。而对于信息管理系统的相应工作人员,则需要设置专职并且招聘专业性的人才,在教育以及信息管理方面都有足够的经验才能胜任这个职位。对于辅助管理的教职员工虽然要求专业要求没有那么高,但也一定要时常进行信息管理系统的相关培训,这样才能更好的辅助完成相应的信息管理工作。及时的对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更新和维护,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其正常运行并发挥出相应的管理效果才能更好的帮助提高教学质量并提升学生们的综合能力。

三、结束语。

在小学中往往并不会教授学生们一些太过深奥的学术知识,因此更多的是一种对学生个人习惯和能力素养的培训,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都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但是随着学校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多使得管理难度也在逐渐增大,要想要更好更全面的了解到大多数学生的个人信息和学习能力依靠信息化管理无疑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措施,因此不断的完善信息化管理内容,让学生们能够得到更加全面的提升才能对其今后的成长和发展产生更多的益处。

参考文献:

[2]孙祯祥、郭旭凌.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标准的比较研究——结合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j].电化教育研究,2013,03:5-10.

高等教育管理范式研究论文范文(16篇)篇九

成人教育为社会人士提供了继续学习、增加专业知识和提升职业技能的渠道,让他们能更好地适应科技不断发展下的工作岗位新要求。然而,参加成人教育的社会在职的成年人,有着自己的工作和家庭,这就给成人教育班级在管理上带来了困难和挑战。本文从成人教育学生的特点出发,对如何有效开展成人教育班级管理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一、前言。

成人教育为社会人士提供了继续学习、增加专业知识和提升职业技能的渠道,让他们能更好地适应科技不断发展下的工作岗位新要求。然而,参加成人教育的社会在职的成年人,有着自己的工作和家庭,这就给成人教育班级在管理上带来了困难和挑战。在实际的成人教育班级管理中,需要结合学生的特点,从实际出发为班级管理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成人教育班级学生个体差异大,成分复杂。由于成人教育主要面向社会招收18岁或以上的非脱产人员,这些人员绝大多数有工作和家庭,同时,由于工作内容不同,参加国民教育的时间长短不一,个体差异大、年龄结构复杂,导致同一个成人教育班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存在较大差异。

成人教育班级管理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关系到成人教育的发展,因此要重视对成人教育班级的管理工作,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提高职业技能搭建良好的平台,进而促进成人教育的发展。针对成人教育班级学生的特点,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培养专职成人教育班主任队伍。

成人教育班级管理难度大,学生是成年人、上课时间少、业余时间少且不一致,班主任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组织活动、联系学生、了解学生、解决学生的日常学习问题等。其次,班主任是成人教育班级管理的主要领导者和协调者,是整个班级的灵魂,所面对的学生又是在工作领域有一己之长的职工,这就要求班主任要拥有更专业的管理能力。因此拥有一支专职从事成人教育班级管理工作的班主任队伍并不断增强班主任的专业管理能力,是做好成人教育班级的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

2.规范班级管理制度。

规范的制度管理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保障。无规矩不成方圆,成人教育班级在常规管理过程中制定的各种比较严格的规章制度,发挥着维护班级正常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作用。每一位学生都应遵守和服从规章制度如考勤制度、请假制度、考核制度等,这样才能保障整个教学活动规范有序地开展。在严格的规章制度的约束下,班主任能更有效地对班级进行管理,同时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也潜移默化地得到提高,慢慢养成好的习惯。

3.全面了解学生,进行针对性管理。

由于成人学生个人情况复杂,这就需要班主任了解学生的总体情况,将其作为对学生进行分类分层管理的参考。这也是提高班级管理工作有效性的基础和前提。因此班主任可以通过与任课教师沟通、找学生谈话、开班会等形式了解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方面的情况,并根据学生的特点、特长和自身需求,进行灵活多样的针对性管理。班主任要尽量发挥学生个人特长,帮助其在班级生活中找到成就感和归属感,最大限度地调动其学习和自我管理的积极性,为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打好基础。

4.划分学习小组,加强沟通,多组织活动。

成人学生具有分散性,可以按住址进行分组,小组成员之间可以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相互合作,共同交流学习内容,而小组与小组之间可以开展各类活动的竞赛,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竞争意识,另一方面又能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此外,成人学生具有分散性也要求班主任要加强和学生之间的联系和沟通,确保各类班级管理工作可以通知到位,做好平时的组织活动和督促学习工作。班主任可以通过建立班级通讯录、qq群、微信群等多种手段结合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联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班主任结合学生作息时间、通过向学生征集意见,组织一些班级活动,如班会、体育活动、知识竞赛、户外游戏等,以增加班级凝聚力和班级活力。

5.紧抓自学环节,促进共同进步。

自学是成人教育学习的重要部分。成人学生很容易在家庭和工作的忙碌中疏于自学、面授,学习质量难以保证。班主任要紧抓学生的自学环节,促进班级学生共同进步。首先,班主任可以自己或让班委在授课结束后整理一份小结,小结中说明当天学习的内容、章节、范围、页码等信息,和授课课件一起及时发给班里学生,作为学生课后自修、复习的参考,而缺课的学生可以据此自学。其次,班主任要对学校提供给学生的各类自学方法进行了解,及时告知学生课后可以运用哪些手段进行自学,如:每门课程授课教师的课后联系和提问方式,是否提供网络课程进行学习,怎样登陆网上课程,如何与授课教师在网络课程中进行答疑等。最后,班主任要及时向授课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解决学生有学习上的困难。

四、结语。

总之,成人教育学生有着自身复杂的特点,非同于全日制在校生,学校除了要拥有一支管理水平较高的专职班主任队伍外,也要求班主任不断增强管理能力,用心对待,从实际情况出发,不断探索适合的班级管理的有效的、科学的策略,才能使这些成人学生克服自身在班级学习中的困难,顺利完成学业,同时促进成人教育的发展。

高等教育管理范式研究论文范文(16篇)篇十

一、前言。

中小学阶段是教育的关键阶段,是教育发挥影响和作用最大的阶段,中小学生的教育问题历来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近十多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国民素质的提高、国家对基础教育认识的深化发展,基础教育领域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成为被广泛关注的问题,逐渐从接受、认识走向探索、发展。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更科学地认识、更系统地探索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状况,笔者在中国知网期刊论文电子杂志全文数据总库中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关键词,浏览了48篇有关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教育问题的文章,拣选其中32篇研究成果显著论点鲜明见解独到有力的文献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归纳整理后,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总体情况进行了梳理和展望。

总体看来,至左右,学者们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探索相对集中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界定、现状、成因,以及初步的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20至今,关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研究提升到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化专业化模式的探索,也有更多的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资料,提供更为专业的论点。

首先涉及心理健康的标准,从19起教育部逐渐颁布一系列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研究者们首先定睛于如何界定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以国际上普遍认可的如美国奥尔波特六个标准、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十条标准为依托,从不同侧重点具体把握从不同需要把握如何划定心理健康的标准。如杨建飞在《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5]中提出应系统综合地把握心理健康的标准,也有研究者提出应结合我国传统价值观和正确的主导社会价值观来本土化心理健康的标准[1]。笔者认为,处于不同的研究目的或者适用不同教育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在把握基本标准下有所侧重有所添加,才能使心理健康标准的界定更好地服务于心理健康教育。

国内关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及成因的研究探讨结论相对一致,调查研究显示,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爆发的比率逐年上涨,并且呈现多样性、集中性、年龄阶段性等特征,多体现在学习障碍、行为问题、社交问题、性心理问题、适应问题[1]。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指向内、外两个因素,内部因素指学生个人的主观因素,外部因素包括家庭、学校、社会所囊括的人事物等方方面面,小到班级环境,大到教育机制缺陷,时代变革。

到年,在国家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巨大进展,以下主要方式在中小学校中发展起来:1开设心理健康课;2建立心理咨询室;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4渗透于学科教育之中;5建立学校—家庭合作通道;6搭建同辈互助咨询机平台[2]。

有研究者通过对东、中、西部地区样本学校校长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了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存在的不足,包括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城乡不平衡,以及心理咨询开放时间供不应求,并提出了改善建议[3]。

笔者认为,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研究还有待发展,可以从更多角度进行研究,例如以受教育者为研究对象、以纵向研究或聚合交叉研究为研究方法,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工作做深,做实。

(一)系统化趋势。

1、以教育系统提升为依托。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展开,学者们越来越意识到单单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只是表面上缓解了矛盾,根本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4]。在教育机制、体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学生心理问题的.爆发不可能完全杜绝。只有把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置于其背后的教育系统的大背景下,才能更深刻更彻底地找到问题根源,叫停连锁反应。

由家庭、学校、社会构成的环境网络是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外部因素,三者环环相扣密切联系互相作用,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心理问题最终可以归于环境适应问题。在处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时,必须同时考虑这三个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这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们逐渐达成的共识。

3、涉及学生个体、同辈、家长、老师、辅导员的人际互动网络。

人际因素也是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并通过环境因素起作用。人际因素的运用关系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成败。很多研究者尤其提倡让孩子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体验健康向上的力量,达到自己成长,自我提升的目的。基于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同辈、家长和老师在人际因素中是关键。

4、专业化趋势。

不少研究者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扎根于具体的方法研究上,对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进行了研究。例如同辈咨询技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有利因素[6],表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走向专业化发展方向。理论研究上拓宽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渠道,实践运用上也提高了对一线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养要求。

虽然从年起我国才开始提倡心理健康教育,但是我国有着优良的德育传统与和谐向上的社会价值观,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已有深厚的基础,这就为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提供了方向引导和理论支撑。十年来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逐步拓宽、深化,初见规模,指引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

但不少研究还是有稍显空泛的问题,如所提对策缺乏具体的可行性方案,没有通过实验验证的理论构建,缺少正反面的心理健康课堂教育经验研究,现有理论与实际脱节,宏观指导多微观指导少,实践性研究相对缺乏等问题。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用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而逐渐发展的,需要广大一线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工作者发表自己的认识,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的感性材料。

笔者认为,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望从以下几个方面开拓道路:1进行实地调查,更多获取直接数据,揭示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完整面貌;2开拓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途径,以适应广大中小学生寻求心理帮助的需要,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更多技术支持;3密切联系一线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理论与实践互为指导,共同促进;最后,还要继续加强系统化、科学化的理论构建,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

高等教育管理范式研究论文范文(16篇)篇十一

摘要:情感激励可以激发大学生内驱力,调动大学生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大学生教育管理中利用情感激励对于提高教育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传统教育模式更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业指导、事务管理,对情感产生的作用重视不够。教育管理者应该充分重视情感激励的作用,在掌握情感激励理论的基础上,营造良好的激励环境,运用情感激励,可以有效进行教育管理。

高校要培养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适应新时期的发展特色,了解新时代的大学生特点,创新理念,改进方法。大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有效的教育管理对于促进他们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心理学告诉我们,情感是人的活动的内部动力之一,它有积极的情感与消极的情感之分。积极的情感能激发和鼓舞人的行为,消极的情感则会能阻碍人的行为。当一个学生取得进步时,哪怕是一点点小小的进步,如果受到表扬和奖励,他会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进而更加努力向上,反之,如果没有得到肯定和认可,他感受不到进步带来的愉悦,久而久之可能会失去兴趣、没有自信,甚至产生颓废心理。可见情感激励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教育管理者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情感关怀,与学生进行心灵上的沟通,科学合理地将情感激励运用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通过情感激励充分肯定、鼓励学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潜能,实现自身价值。

激励是管理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美国管理学家贝雷尔森(berelson)和斯坦尼尔(steiner)给激励下了如下定义:所有内心渴望得到的条件,希望、愿望都能够对人产生激励……它的本质就是一种内心状态。学者佐德克(ze-deck)和布拉德(blood)则将激励定义为:其本质是一种倾向,促使人能向某个目标去努力。所以说,激励实际上就是利用某种刺激,帮助人们产生强烈的动力,向着某一目的不断努力、前进。激励可分为物质激励、精神激励两种。作为精神激励很重要的一种方式,情感激励是最为常见的激励手段。情感激励是指通过一定的形式和途径,对激励客体的情感产生影响,激发客体内在精神力量,形成内驱力,提高自信心和积极性,产生积极的心理感受,积累心理能量。情感激励运用到高校教育管理领域中,主要指的是教育管理者以尊重、关心为前提,通过语言的鼓励、情绪的感化、环境的渲染,去引导学生主动交流,积极面对学习、工作和生活。比如要通过真诚的语言,学会用典型事例,适时的表扬、鼓励、陪伴、慰藉学生,促使学生对教育管理者产生理解、感激之情,进而产生亲切感、认同感和信任感,培养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进而运用到学习、生活中,产生较好的效果。

大学生的实际状况客观上需要教育管理者进行情感激励。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是伴随国家经济快速发展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在享受着社会发展成果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经济发展多元文化的影响,社会转型过程中各种问题深刻地影响到了他们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生活态度及行为选择等,尤其明显的是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情感。他们从小一直享受着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不同层面的关爱,却没有更多地认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感,索取多于付出,得到多于回报,他们思想标新立异,观念开放自由,感恩回报意识较弱。这种客观实际表明,高校需要通过情感激励帮助学生珍视情感、懂得感恩、健康成长,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主观上需要情感激励。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类的需要从低到高排列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国家繁荣稳定,大学生们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基本得到满足,此时交往、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便上升到主要地位,社交需要是指人们有与人交往的需要,交往可以建立一定的友谊,这样的关系可以让人获得归属感,最终能被某个特殊群体或者社会所接纳。尊重需要实际上就是指人们希望拥有自尊并为人们所尊重,他们希望在获得一定的成绩时能够被认可。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指人们希望能够完成自己能力范围内的工作,将自己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大学生这三种需要存在不同程度的不满足。而情感激励可以帮助大学生在各种需要方面得到一定满足。情感激励理论告诉我们,通过一定的形式和途径,可以对大学生的情感产生影响,激发他们的内在精神力量,形成内驱力,情感激励产生的作用比物质激励产生的作用更为持久,有利于大学生提高积极性和自信心,积累积极的心理能量。正面情感不仅是调动个人积极性的催化剂,还是人际关系的粘合剂,融洽、协调的情感关系可以团结成员,凝聚力和向心力都由此产生,有助于形成积极互助友爱的集体,进一步促进个体的成长发展。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强调关心、尊重人为前提,认为教育管理不仅要满足人的物质需要,更要满足人的情感需求。可见,情感激励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不可或缺的方法,要有效加以利用。因此,高校教育管理者应全面掌握并将情感激励理论运用到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有效地挖掘自身潜能,充分发挥才能,这样才能有效地实现高校教育培养目标。

(一)情感激励要以爱为基础,以尊重为前提。

情感激励要以爱为基础,以尊重为前提。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在所有的东西中间,人最需要的东西乃是人。”人需要人的爱,学生需要教育者的爱。教育者想要运用好情感激励,更应该以爱为基础,一句主动的问候,一个留意的关心,积极支持,友爱肯定,精神上的鼓励和行为上的支持,热情地在思想、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给予学生无私的关爱,会让学生感受到被爱被重视。关爱学生的同时要懂得尊重学生,不可以以爱为名,将想法强加给学生,否则会让学生感觉没有自我,有压迫感,甚至产生逆反对立心理,这样的状态情感激励无法产生效果。因此,要以爱为基础,以尊重为前提进行情感激励。

(二)情感激励以有效沟通为桥梁。

情感激励主要通过表扬、关心、信任等方式进行,但不管是何种方式,都离不开沟通,更确切地说是有效沟通,因为它是教育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是进行情感激励的重要手段,如果没有教育管理者和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情感激励不可能产生。只有经过有效沟通,教育管理者的情感才能被感知进而对学生产生激励。因此教育管理者应该学习沟通的技巧,沟通时应注意态度、语气、内容、环境等,尽量让学生感受到关爱、理解,让沟通有效,让情感顺利传递,进而成为有效情感激励。

(三)情感激励应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因人而异。

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我们知道,大学生的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这三种属于情感层面的需要,目前尚待满足。而对于不同学生来说,各种需要的权重不一样,从教育管理者的角度来说,应该对大学生的不同需要有全面了解。如:不同性别的大学生,不同专业的大学生,不同年级的大学生,不同地域的大学生,不同经济状况的大学生,他们的情感层面需要分别有哪些不同,根据这些不同,有针对性地引导、满足,进行情感激励,这样才能帮助每个学生积极面对学习、生活。

(四)情感激励应把握全面、公平的原则。

进行情感激励时应遵循全面、公平的原则。情感激励需要面向每一位学生,不能因学生的表现差,取得的进步不明显,就忽视对他们进行情感激励,也不能因为表现好,就偏爱那些优秀的学生,把赞赏关心全给了他们。应该认识到,教育管理者应该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尽可能做到一视同仁和公正无私。好的学生可以好上加好,而目前较弱的学生经过情感激励,也可以发现问题,改正错误,进而变好,甚至更好。

(五)情感激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

情感激励需要适时适度地与物质奖励有效结合。一方面,如长期无物质奖励,情感奖励显得过于空泛,而且由于经济原因,部分学生还存在一些物质缺乏和经济需求;另一方面,情感是心理范畴,激励效果的显现有时需要一定过程,而物质奖励更为直接和容易理解,有助于学生消化吸收情感激励。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将情感激励成效发挥到最大。比如在表扬学生进步的同时,如果能颁发荣誉证书加以纪念留存,将情感激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更好地达成情感激励的目的。

(六)营造良好的情感激励环境。

情感激励不是独立存在于单独个体之间,它与环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情感激励需要适当的环境作为载体,而良好的环境可以使情感激励达到更好的效果,某种意义上,良好的环境本身就能产生一定的情感激励。因此,高校需要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在硬件方面,完善的教学设施保障,优美的校园环境,高质量的教学水平,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激励学生为更美好的自己、学校而努力,积极学习,快乐生活;在软件方面,应以校风为核心加强校园精神环境建设。校风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办学风格、精神风貌、工作作风、教学风气和校园风尚的总和。它集中体现了一所学校的精神文化。优良的校风会形成一种独特的教育心理环境,成为影响整个学校生活的重要因素,它是无形的,却又无处不在,师生均会受到陶冶,达到心理共融,产生一种情感激励,鼓励着学生积极上进、互助友爱。总之,高校教育管理者应运用好情感激励,充分发挥情感激励的作用,使情感激励在教育管理中发挥出作用,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等教育管理范式研究论文范文(16篇)篇十二

摘要:当今世界,心理健康已成为健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越来越多各阶层人们的广泛关注。幼儿期是一个人身心健康发展的奠基时期,从小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早期教育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无论幼儿园还是家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视知识传授和身体护养,而轻视对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从事多年幼儿教育,越发的觉得心理健康教育在幼教工作中凸显的重要性。

关键词:幼儿教育心理健康关爱。

一、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

大家知道这个时期的幼儿有着显著的年龄特点,加之时代赋予的特点,只有了解了孩子的这些特点,我们才会有针对性的教育。我看过一个对全国22个城市的调查报告,报告中说: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2.97%。另据某地区对3000名4-6岁的幼儿心理的调查,8.8%的幼儿有不良行为,11%的幼儿情绪抑郁、自卑,8.5%的幼儿忧虑、紧张。由此可见,我国幼儿心理健康的现状不容乐观。幼儿阶段年龄在3至6岁是心理发展速度最快、最易稳固的阶段。因此在这一阶段加强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1.行为方面。注意力很不稳定,对感兴趣的事物注意力较易集中,但时间不长,非常好动。最喜欢向别人挑战,假如你表达出“我不相信你会做”,他会真的做出来。

2.情绪方面。幼儿的情感常受外界情境所支配,常为周围人的情绪所影响。容易激动、变化、外露并且很不稳定。比较顽固,会发脾气,出现这个阶段的叛逆,不大理会别人的感觉,碰到惊慌的事情或意外的事件,情绪起伏大,如果不做好疏导可能会影响到成年。

3.智力方面。能了解父母在想什么,会察言观色。有惊人的想象力,带有夸张性,有时大人会认为他们在撒谎,其实他们对于事实和虚构的界线还分不清楚。成人应了解其心理现象,别加上莫须有的罪名,应耐心地解释及提醒。假如处理不当,会因为伤其自尊心而引起自卑感。

4.语言方面。三、四岁的幼儿已能够掌握全部基本语音,词汇量增多。在正确的教育下逐步掌握语法结构,幼儿到了五、六岁时,连贯性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大大提高。心里所想的,嘴巴直接说,喜不喜欢谁会直接表达。

5.个性方面。由于环境、教育条件和遗传因素不同,致使幼儿身心发展存在个别差异,逐渐表现出性格、兴趣、能力等方面的个人特点,这些都会在人的一生中保留它的痕迹。

6.时代特点。现在的幼儿大都是独生子女,被宠爱为“小公主”“小皇帝”,他们普遍缺少与同龄小伙伴交往的机会,在家很少遇到需要合作的环境,使许多幼儿并不懂得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加上家长的宠爱和教育方式的不当,因此很容易养成任性、爱发脾气、自私等不良性格特点。

总体来说,好奇、好动、好模仿、好被人称赞是这个年龄最显著的心理特点。同时,因为独生子女增多,普遍地存在着独立性差、心理懦弱、惧怕困难、率性、不理解关心人、缺创制性、缺合作意识和能力、自控能力差等问题,不少儿童还存在种种心理和行为偏差。如合群、攻打性行为、畏怯、多动、情感障碍等等。这种现象如不重视,势必影响一代人的素质。因此,注重和增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教育中一个极其重要和无法躲避的课题。

二、教师关爱幼儿心理健康。

(一)更新观念。

1.树立新型的幼儿教育观。俗话说:“没有错误的学生,只有错误的老师”。我们应成为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不能用是否“听话”来衡量一个孩子。

2.提高自身素质。跟上时代发展,多充电学习,自身素质跟上。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把握好自己、完善自己,自觉抵制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保持一份健康、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做好幼儿心理健康的表率。

3.将儿童看成一个对社会有积极贡献的贡献者,学会发现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幼儿的潜能在一个有利的环境中得到自我发展,催发幼儿心灵深处智慧的种子发芽。

(二)充满爱心。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教师如何爱孩子。”

1.爱每一个孩子。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无论孩子美或丑,聪明或愚钝,我们一定要有一颗热爱孩子的心,把幼儿当成自己的孩子疼爱,用我们的爱给幼儿带来自信、安全感、信任感,让我们怀着一颗爱心走近幼儿,并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爱的策略,多给幼儿一些关怀与微笑,分享他们心中的快乐,分担排解他们心中的忧虑与不安。

2.鼓励孩子。多说:“你真棒”“我相信你能行”或以微笑来肯定、鼓励幼儿。这样有利于培养幼儿积极的情绪,使幼儿有一种充分的被重视和接纳感。千万不要以“笨死了”“你怎么干什么都不行啊?”等语言来否定幼儿。否则孩子在负面影响下,情绪会变得消极。

(三)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幼儿的心理犹如一张干净的白纸,你在上面画什么,就是什么。所以“浇花要浇根,育童先育心。”在施教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孩子的优势,做好启蒙培养,引导幼儿拥有积极的心态。

1.充分利用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如在语言教学活动中,通过故事、儿歌,使幼儿明辨是非善恶,培养幼儿关心、爱护、尊敬等良好的情感素质,在健康、社会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在美工、音乐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游戏活动中让幼儿学会遵守规则、自我约束,帮助幼儿建立友好的同伴关系,学会与同伴友好相处等等。我在所带的班上曾经开展过“不做‘小皇帝’,要做‘小公仆’”为主题的试验教育活动。收到了显著效果,受到家长和同行的称赞。

2.持之以恒。贵在坚持,我们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发展需要,有效地渗透到每一天教学中,并做到持之以恒,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四)加强和家长的沟通交流。

按照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学生在和教师、父母、同龄人、年长者的合作交往中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家长的行为对幼儿直接起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因而,要做好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家长是至关重要的。

温馨的家庭环境是幼儿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摇篮。要把端正家长教育观念、改变家长教育方法、增进家长素质提高、加强沟通放在重要的位置。如:按期开展相关内容的家长讲座,应用家长园地、家长观摩活动、家教经验交换等形式宣传,利用qq群、手机等媒介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为幼儿养成健康心理打下扎实的基础。

幼儿承载着家庭全部的希望,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幼儿教师有着重大的责任,让我们关注幼儿心理,引导幼儿行为,不断探索幼儿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健康成长!

高等教育管理范式研究论文范文(16篇)篇十三

当今世界,心理健康已成为健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越来越多各阶层人们的广泛关注,而幼儿期正是一个人心理发展人格形成的关键期,个性和很多心理品质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可塑性大,心理上极不成熟,自我调节控制水平低,极易受环境等不良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这一阶段加强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国内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对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做出了大量的调查研究,许多儿童都普遍存在着嫉妒、任性、孤僻、焦虑、情绪反常、社交困难等心理问题。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品行问题。

当今的儿童大多是家庭的过分溺爱中成长,许多家长因为是独生子女就一味的满足孩子的需求。而长此以往,在儿童心中就会形成以自我为中心,蛮横霸道,随着年纪的增长,逐步会发展到破坏课堂纪律、说谎、打架等劣迹行为,甚至违反社会法纪,这常常令家长追悔莫及。

(二)情绪问题。

情绪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是多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最普遍、通俗的情绪有喜、怒、哀、惊、恐、爱等,也有一些细腻微妙的情绪如嫉妒、惭愧、羞耻、自豪等。在儿童时期,其情绪问题极易受到家长们的忽视,如果父母不从小就注重孩子情绪培养的话,可能孩子成长后将很容易产生各种问题行为。

(三)人际关系问题。

荀子曰:“人之生也,不能无群。”意思是说,人要通过交往、通过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过社会生活。调查表明,许多儿童都存在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这种人际关系的障碍会对儿童个体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幼儿时期培养孩子人际交往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四)性格问题。

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在儿童阶段,性格问题主要表现在胆小、害羞、自卑、怯懦、暴躁、身体或语言攻击等众多方面。儿童由于胆小、害羞等性格,会经常难于完成家长让他做的如表演、和别人比赛、主动和别人玩等事情,这样会使他们更加恐惧做这样的事,反而加重了儿童的心理障碍。

二、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遗传素质及来自社会的影响。

1.遗传素质。

遗传是指父母的生物特性传递给后代的现象。遗传因素是幼儿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幼儿是在这种生物的物质前提下形成自己的心理。遗传的不同奠定了幼儿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每个幼儿都具有他自己的遗传特性,这些遗传特性会影响该幼儿心理发展,如性格内向或外向,行为退缩或攻击,情绪焦虑或抑郁等。

2.来自社会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经常处于紧张之中,心理上的种种冲突、压力和焦虑不断地增加。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对幼儿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网络等先进科学技术与幼儿的生活日益密切,儿童与各种社会传媒的接触,直接影响了儿童道德观念和行为的形成,对其身心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二)父母及家庭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1.家庭结构简单,生活空间狭小。

现在大多数的独生子女家庭,都是二加一的简单结构。父母是双职工,白天上班,晚上一家三口独居单元房,孩子缺少同伴交流玩耍。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2.父母教育方式不当。

在有的家长看来,家长的任务是让幼儿吃好,穿好,不生病。家长对幼儿的衣食及身体保健舍得投资,却忽视了幼儿的心理健康。

(1)独生子女家庭中对孩子过分溺爱,已成普遍问题。“溺爱型”的家长对孩子处处包办代替,致使孩子依赖性强、懦弱、缺乏独立性,导致孩子任性、霸道,不会和同伴友好合作,是非不分,随心所欲,缺乏自制力,形成唯我独尊的不良心理,和集体格格不入。

(2)有些家长对孩子过于严厉,使孩子在“绝对服从”的高压环境中形成自卑、胆怯、畏缩等不良心理品质。

(3)家长整日忙于自己的事业,很少抽出时间关注孩子的发展。缺少父母的陪伴、关爱成了孩子形成不良心理品质的诱发剂。

(4)父母经常吵架或离异对孩子的影响。。父母离异,对孩子心理上的伤害是巨大的,年龄较小的孩子会出现攻击行为、退缩行为,并表现出害怕、拒绝、孤独等问题行为。

(三)教师教育方法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教师的教育方法是教师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教育手段、方式方法。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不仅充当教育者的角色,同时还是母亲或亲人的角色,因此,教师的教育方式不仅直接影响到教育活动的开展,而且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个性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做为幼儿步入社会的第一任启蒙者——幼儿教师,在处理每个问题时,教师所体现的个性待征和教育方法都会对幼儿的心理产生影响。因此,适合幼儿发展、幼儿乐于接受的教育方式,将会对幼儿的心理发展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三、采取的应对措施。

(一)用爱心拥抱孩子,是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先决条件。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教师如何爱孩子”。世界上不存在没有不爱的教育,没有不需要爱的孩子。教师只有把爱心献给孩子,孩子才能积极接受教师的教育。

(二)教师要注意自身言行对幼儿潜移默化得影响。

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心灵也很脆弱。幼儿教师尤其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一次不经意的谈话,一个不小心的失误都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伤害,成为影响儿童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幼儿教师对自己的言行,甚至是一贯认为正确的做法都应该做深刻的反思,以免不经意中使儿童幼小的心灵受到创伤。

一个健康的幼儿,既是一个身体健全的幼儿,也是一个愉快、主动、大胆、自信、不怕困难的幼儿。教师在集体教育活动中,要以恰当的方法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充分发挥幼儿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努力将幼儿的兴趣与必要的规则相结合,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同时培养幼儿在活动中要学会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学会用理智去控制情绪,保持健康的情绪,处理好与小朋友之间的人际关系。

(四)家园共育,共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

《纲要》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由此可见,家园达成共识,协调教育方法,统一教育要求,是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保证。家庭是幼儿成长的摇篮,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方式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因此,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讲座”“家长园地”等家园合作方式,帮助家长提高认识,促使他们改变不正确的教育观念。这样家园互通,形成合力,使孩子学会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已,形成自尊、自信、自主、自控、独立性强、有责任感、善于社会交往等积极情感,让幼儿从小开始学习做人,成为具有健康心理的,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和挑战的一代新人。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把幼儿培养成为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和挑战的一代新人,是我们幼儿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我们从幼儿细微的心理表现入手,引导幼儿行为,疏导幼儿心理,让不良心理夭折在萌芽期,并不断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心方法,为祖国培养出积极健康向上的新一代!

高等教育管理范式研究论文范文(16篇)篇十四

摘要: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一个人个性是否完整、是否良好,对创新能力尤其重要。要有效地搞好班级管理,就得渗透心理教育,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一个人个性是否完整、是否良好,对创新能力尤其重要。而班级管理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要有效地搞好班级管理,就得渗透心理教育,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

一、关注学生的倾诉。

在许多班级中大都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每当在学生身上发生一件不愉快的事情后,教师都不大给学生申辩的机会,更不愿耐心倾听学生的诉说。

处于成长期的中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虽然不是很强,但他们也有自已独特的思维方式,他们每做一件事,都有自己的理由。因此,当学生身上发生问题后,做教师的应该尊重他们独立的人格,要设身处地地从学生角度去思考。经常发火、训斥,是达不到教育学生的目的的,必须给他们诉说的权力,并从中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机,然后把准脉搏因势利导,帮助学生增强识别是非的能力。

对于思想比较复杂、考虑问题有时比较偏激的学生,利用业余时间与学生进行沟通、交谈,诱导他说出与老师发生冲突的原因及当时的想法、产生的结果,分析通知家长的必要性。通过倾听学生的心里话,我深深感到,此年龄段的学生害怕孤独,渴望与老师沟通,渴望老师的理解与信任,愿意与老师多交谈,对所信任的教师,他们的内心世界是敞开的。

相反,如果老师以成人的思维方式去批评学生所做的一切,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生,不给学生解释的机会,学生因失去说话的权利只好把委屈和不满埋在心里。老师不仅失去了一次了解学生心灵世界的机会,而且学生从此也会产生与老师对抗的心理。

倾听学生的诉说,充分尊重学生倾诉的权利,是一种教育艺术。这有利于师生双方的交流。只有面对学生平等交流,学生才会信任老师,愿意把真心话掏出来,教师教育学生也就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从而帮助学生端正思想。倾听学生诉说,有利于建立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促进学生身心的良好发展。学生有了向教师倾诉内心感受的机会,就会跳出压抑的心境,不会再施刁耍蛮了。

二、注意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指在一定的外界因素的作用下对某人某事所产生的反感情结,作出与常理相悖的一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不但教师的教育不易奏效,而且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极为不利。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主要渠道是施教者教育不当。目前素质教育虽然已进行了几年,但学校仍片面追求升学率,以分取人,教师只看重学生的学习,而忽视学生的心理教育。而且家长也都瞧准了升学这座“独木桥”,规定星期六、日都必须在家里学习,不能出门,功课做完了还要做家长买的其他学习资料。学习只能好,不能差。一旦这些“不能”被冒犯,必遭家长的打骂,使学生觉得自己就像是一部学习机器,因而产生“我偏不给你学”的心理。

逆反心理产生的另一原因是:教师批评学生的场所不当。现在的学生有极强的自尊心,假如教师批评学生的场合不对,一旦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侵害,就会关闭心扉,拒绝接受教育,甚至激怒学生,从而与教师对着干。

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第三个原因是:师生关系不协调,态度不友好,学生抵触教师。比如教师不平等地对待学生,对待好学生和蔼可亲,细致入微,对待易犯错误的学生冷若冰霜,简单粗暴,这种娇惯偏爱、厚此薄彼的做法也会加剧学生产生对抗的.情绪。

那么怎样看待学生的“逆反心理”呢?对于正处在青春期的学生,他们心理上往往会有一种强烈的对抗性,不管你向他提什么建议,他总是喜欢跟你对着干。对他们的不良行为习惯,如果你采取遏制的方法去改变,因他本身具有对抗性,反面会更加强烈地喷发出来。比如对于那些“不安分”的学生,容易引起教师的担忧和反感,因而对他们的限制也就较多,学生就越想突破这些防线。如上课做鬼脸,对同学蛮横无理、顶撞教师,旷课、逃学、离家出走,甚至危害社会,触犯法律。

因此,对于学生的“逆反心理”应首先承认和肯定,一个学生有自己的想法,那是其个性心理上的特点,有其合理性,不应一概否定。其次应对学生因势利导,将教师眼中的“大逆不道”、“恶作剧”、“我行我素”等做一个客观的分析,看到其中的闪光点和可贵之处,并给学生施展才能的机会场所。第三,教师对学生应给予理解与信任,不能总是从“品德问题”、“个性倔强”、“安全问题”、“不爱学习”等消极方面去评价学生,不给学生自我表达和自我实现的机会。要将自己的教育意图巧妙地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总之,教师在班级管理中要不断探索新方法,消除学生不良情绪,引导克服心理障碍,使其健康成长,并把学生培养成勇于尝试、探索,在挫折面前不气馁,不断进取,具有积极、开放、健康心理的开拓型人才。

高等教育管理范式研究论文范文(16篇)篇十五

学生是否能能够在安全的环境中健康成长直接关乎国家民族振兴。安全教育理应是学校教育任务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与一般社会教育相比,学校的安全教育的优势在于其更具有组织性、系统性。因此,安全教育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班主任作为一个班级的领导者,承担着班级安全管理的责任。将学生的安全教育列入到高中班级管理工作中。引导学生树立安全意识。此外,班主任还要从学生的性格特点和认知规律的角度出发,对学生因地制宜地实施安全管理工作,以切实抓好学校的安全教育工作。本文主要在阐述安全教育的基本内涵,高中安全教育中的班主任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班主任做好安全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施策略。

安全教育内容广泛,一般而言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安全意识的教育、生命财产的自我保护和安全防卫教育、突发事件灾害的应急救护教育、抵御违法犯罪能力的教育。中小学安全教育是面向中小学生的安全教育,以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为指导,根据一系列具体法律、法规和学校的规则、规章进行的教育。根据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社会经验及学业安排等方面,使全体中小学生掌握安全知识及具备安全能力的一种有计划的规范性的教育活动。所以,高中学生安全教育有着很大的特殊性。

第一,安全教育实施流于形式化。安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其在教学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当前各地区高中班级管理中班主任会根据学校管理要求制定班级安全教育计划、实施方案等。但就实施情况来看,大多流于形式化,可执行性不强。首先,班主任存在着一种颇为普遍的错误观念,认为安全主要是依靠“管理”来解决。“安全教育”其实就是“安全管理”。班级安全教育更多是指向于管理与约束学生的`行为以防止各类事故的发生。甚至认为是为了应付教育局及各级各类部门的检查而做准备的。安全教育是为了拿一些考核分而做的一些虚的工作。其次,有的班级在每周的课程设置表上已安排安全教育课。但大多安全教育课只在班会课上偶尔会有相关的讲解内容。而不是在日常班级管理中注重引导学生如何避免事故、如何处理事故,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自主能力。

第二,安全教育的系统性不强。学校教育的优势就在于系统性和组织性。但高中安全教育中的班主任管理工作是零散的,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的安全教育的体系,对学生缺乏深入性、系统性的教育。当前绝大多数高中班主任把教育重点置于各学科学习上,认为高中生的学习重点在于成绩的提高上,不能正确处理安全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的关系。总之,与系统的课程相比,单纯的宣传教育的效果是不容乐观的。另一方面,安全教育没有系统的考核评比措施,没有纳入学生的综合考评中,未形成一套整体的可操作的考核体系,监管措施未形成常态化。

第一,将安全教育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结合。安全管理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教育。班主任不仅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也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安全环境,使安全教育始终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全过程。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班主任可以将安全教育内容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安全教育与安全管理相结合,将安全教育内容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把各种安全知识、规章制度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安全观念。如,班主任要适当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班级安全教育活动。安全教育知识演讲比赛等。班主任要从纠正学生的行为出发,严格要求请销假制度、签订安全责任书制度等,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安全教育与安全管理相结合,使学生提高安全意识。

第二,采取灵活多样的日常教育方式。对于高中学生实施安全管理,除了开设系统的安全教育课程外,采取灵活多样的日常教育方式,加强不同时期开展形式多样的日常教育,形成严密的校园安全网。班主任要与其他的任课教师及学生家长齐抓共管。为了增强学生安全教育的效果,为了使安全教育管理工作更为直观,有针对性地做好安全防范工作,学校可以请民警同志到学校来,通过社会实例对学生实施安全教育,引导学生普遍关注安全问题,让学生更多地体会到法制安全和交通安全的重要性。班主任可以可以将学生因缺乏安全防范知识而引发问题的案例编印成册,组织开展灭难演习活动,训练学生当各种灭难来临时的自我保护措施和应急处理策略,帮助学生掌握安全防范技能。

第三,完善安全教育管理体系。安全教育是一项长期性、复杂的工作。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进行密切的配合,动员全社会的人、物、力多方联动参与安全教育,建立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安全教育科学体系。班主任应密切联系家长,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制度,形成学校、社会、家庭齐抓共管的局面。另一方面,在建立安全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可量化的安全考核制度,根据学校安排,联合各科教师考核到每一个一个学生。做到安全教育落实到每位班级、老师、学生。使每位学生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下健康成长和学习。实施学校的安全教育是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安全教育是保障高校安定与发展的必要手段,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学生安全问题是当前高中学校教育中的重点研究课题。班集体作为学校的基本组织单位,应重视班级安全教育。班主任要将安全教育渗入到日常班级管理中,科学制定安全教育制度,形成系统,采取灵活多样的日常教育方式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

高等教育管理范式研究论文范文(16篇)篇十六

一、实施管理教育的意义。

首先,大学是国家培养高级建设人才的园地,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堡垒。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使学校树立良好的校风与学风,真正尽快地把学生培养成“四有”人才,需要全校各项工作互相配合与“综合治理”,需要全体教职员工都围绕学校综合治理的目标,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从整体上来看,大学生是同龄青年中选拔出来的佼佼者,但如何把他们这种优势保持下去,要依靠大学管理教育的系统性、严密的计划性、学校教学计划的科学性和生活规律性,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在符合培养目标的程序状态下进行。人才的培养是依靠教育去实现的,但是教育有它的局限性,它并不是万能的,环境或其它因素对于人的成长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教育只有在适当的环境条件下才能发挥它的作用,而这种环境条件的造成,在大学中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教育实现的。

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属于思想认识方面的问题,可以也应当通过教育的方式解决,而属于纪律行为表现和集体生活准则方面的间题,则应当以教育与管理的结合即管理教育的方式去解决。“管而不教则死,教而不管则散”这已为多年的实践所充分证明。其次,加强管理教育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大学生正处在身体生长和智力发展的高峰时期,也是性发育的成熟时期,这个时期的突出特点是心理因素具有不稳定性,具体表现为知识不足,缺乏生活经验,识别能力差,意志薄弱,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思想多变等特点。所以,大学生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亚文化的特点,加强行为管理教育,对于大学生的生理、心理、思想品德等方面的健康发展是十分必要的。最后,加强管理教育有利于学校和社百的安定加强管理教育,有利于形成良好学风和校风。良好的校风可以净化学生的思想,激励勤奋好学的精神,使学生的心理受到良好的熏陶和感染,使之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发展。反之,不好的校风则是一种腐蚀剂、离心力、破坏力。

所以说加强管理教育,不仅对学生自身有利,而且有利于良好的校风的形成,有利于促进学校各方面工作的发展。而学校又是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子系统,学校是为社会输送人才的地方,因此,校风的好坏也将渗透到社会的政治、思想、道德、经济、文化等领域,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团结。没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就是一句空话。所以,高等学校要把抓好学生的管理教育工作提高到保证社会稳定的高度来认识,以保证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发展。

二、实施管理教育的措施。

大学学生管理与其他一般管理不同,它具有很大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就在于管理目标与教育目标的重合,即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使被管理者—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这样的科学管理,必然是与思想教育结合的管理,即管理教育。大学学生管理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包括行政管理、教学管理、生活管理、集体管理、德育管理等等。几年来,笔者在管理教育的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探索,体会到加强管理,树立良好的校风与学风,既能搞活教育,又能保证学生健康发展,有效的管理教育是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科学意义上的管理教育,不只是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客观条件,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手段。在大学里,对学生的各种教育必须依靠对学生的科学管理得到保证,另一方面,对学生的一切管理必须依靠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得到落实与提高。在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的管理教育工作中,笔者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其科学意义并进行实践的。

(一)加强大学生管理教育工作,在指导思想上,必须实现由为德育而德育,向为创新而德育的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在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新形势下,高校必须牢牢把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这个灵魂,必须把政治合格作为培养人才的第一标准。但是,仅仅巩固和加强已有的思想政治工作经验是不够的,高校的重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高校的一切工作,包括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都必须服务于这个目标,必须实现由为德育而德育,向为创新而德育的转变。

首先,思想政治工作要鼓励和启发大学生探索未知世界,不断追求新知,包括对科学理论的理解,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引导他们深入思考,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其次,建立新的评价机制,改变传统的认为思想好、学习好、表现好、听老师话的学生就是好学生的观念,将是否具有创新思维、创造能力作为评价优秀大学生的重要标准之一。再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方式、途径都要不断创新,紧跟人类社会进步的潮流,紧跟世界新技术发展的趋势,积极探索全球化背景下、知识经济背景下、网络环境下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手段。

(二)加强大学生管理教育工作,在规章制度上,必须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完善校规校纪。

规章制度,是一个集体为了实现共同的目的,要求它的成员共同遵守的规矩和准则,也是该集体按一定程序办事的章程。学校也是一个集体,许多学生聚集在一起,要想管理好,必须借助规章制度的约束力量,才能使学校秩序井然。这种制度约束的方式是在学校为学生制定的一些具体的规则中体现出来的。其中包括学生守则,学生行为规范,课堂规则,请假规则,课外活动规则,宿舍规则及学生生活、作息制度,扫除卫生检查制度,公物管理制度等。这些规章制度,极大地约束了那些组织纪律观念差,自由散漫的学生,防止了这些学生违纪行为的发生。所以,规章制度的约束能够使学生在统一管理中,适应环境,完善自己,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样就会形成统一的作风,使那些有违纪想法的学生不敢轻举妄动,为建立一个学风正、校风好的社会主义大学打下稳固的基础。

(三)加强大学生管理教育工作,在管理方式上,必须实现学校对学生的加强管理与学生的自我管理相结合。

近几年来,学校对大学生的管理工作有所减弱,主要表现在:高校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学校各级党政领导工作的主要精力放在资金、设备、师资、学科建设上,学生管理工作只能退居其次,扩招造成学生人数膨胀,而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严重不足,学生工作难以深入开展,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实行,给学校的集中管理带来了困难。但是,高校绝不能丝毫放松对学生的管理,必须集中精力地抓学生管理工作。要树立没有学生,就没有高校的一切的思想认识,真正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落到实处,要强化院(系)党总支副书记是学生管理工作第一负责人的职责,重视专职学生工作干部队伍建设,在增加人手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加强业务培训,要做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鼓励他们安心工作,要严格学生管理的规章制度,对学生中的不良现象,要坚决果断地查,理直气壮地管,严肃认真地处理,绝不能放任自流,听之任之。在学校加强管理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功能。

在当前,要巩固“一个组织”,抓好“两支队伍”。“一个组织”指学生会,学生会要坚持代表学生、面向学生、服务学生的宗旨,及时把握学生动态,积极反映学生心声,努力丰富校园文化,要整顿高校学生会风气,杜绝庸俗关系学、形式主义,实施竞争上岗,真正把学生会建成学生的自治组织。“两支队伍”指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队伍,他们来自学生,寓于基层,在学生占一定的比例,特别是学生党员队伍,据我院在毕业生中统计已占30%。学校要抓紧抓住这两支队伍,教育他们在学生中发挥核心带头作用,特别是在日常生活中要严格规范自身形象,带头讲大局、讲纪律,倡良好学风,矢志创新,乐于奉献,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校园的宣传者和实践者。

相关范文推荐

    大班语言教案咕隆咚(专业19篇)

    每一节课的教案都应该包含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详尽的教学步骤。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班教案范文,希望能够给教师们提供一些启示和参考。《咕隆—咚》来源于《我们的城市》

    安全班会心得体会安全班会心得体会(专业13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对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的思考和解决之道。这些心得体会范文是各个领域的优秀人才所总结出来的,他们的经验和思考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工作总结工作打算(热门17篇)

    月工作总结是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对工作表现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份书面材料,可以帮助我们回顾过去的努力和成果。在这里,小编整理了一些经典的月工作总结案例,供大家参考,希

    全市羽毛球比赛策划方案(精选22篇)

    在制定策划方案时,我们需要充分考虑项目的背景、目标和目标群体等因素。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策划方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为了丰富员工的业余生活,培

    献你一束花教案(模板17篇)

    教案模板的编写应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能力,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兴趣引导,使教学更加有效。教案模板是教学中的重要工具,下面是一些精选的教案模板范文,供大家参考

    给爸爸的一封信四年级(实用13篇)

    优秀作文需要语言流畅,用词准确,形象生动,通过丰富的修辞手法和语言技巧,使作品更富有表现力和魅力。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作文的特点和技巧,希望能够对大

    语文教学工作计划八年级(专业18篇)

    教学工作计划还可以作为教学质量评估的依据,为教学反思和改进提供参考。以下是一些教学工作计划的案例,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灵感和启发。带着对春天的渴望,我们又迎来了

    暑假太棒了(热门21篇)

    优秀的作文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给予读者新的思考和启发。这些优秀作文范文展示了作者独特的观点和深入的思考,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我表哥是我们班的班长,说起他,别的都

    学生高考发言稿(通用15篇)

    在发言稿中,我们需要注意用词的恰当性和语气的控制,以确保我们的发言既能够传递信息,又能够给听众留下良好的印象。发言稿不仅是表达个人思想的工具,更是让自己与听众建

    母亲节五月有个母亲节(优秀21篇)

    优秀作文需要具备清晰的结构和层次感,使得文章的逻辑关系和内容安排合理有序。希望大家能够通过阅读这些优秀作文,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创作出更出色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