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诗歌两首教案(14篇)

时间:2023-04-06 作者:储xy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诗歌两首教案篇一

★知识与技能: 朗读并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未选择的路》这两首诗;揣摩诗歌中优美精 炼的语言,并把握诗歌的思想主题。指导学生学会鉴赏诗歌。 

★态度与方法 : 自主、合作、探究 

★道德情感价值观: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勇敢地面对生活的磨难;慎重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 

教学重点、难点 : 

★加强诗歌朗读训练,读中感悟。 

★引导学生掌握鉴赏 诗歌的一些基本方法。 

计划课时:两 课 时 

第 一 课 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你的所得,还那样少吗?你的付出,还那样多吗?生活的路,总有太多不平事,请你不必在意,洒脱一些过得好......”(歌词)这些歌就是写给在逆境中的人们,同学们!在你们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不顺心的事呢?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这样的叮咛和嘱咐。(板书课题) 

二、学海拾贝 

※ 我们应该怎样阅读诗歌呢? 

(教师向学生介绍阅读诗歌的“四步”阅读法:一读,二品,三诵,四背。) 

1.一读,指读题目,读作者,读创作背景。这一环节主要弄清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2.二品,品味,揣摩诗中作者表达的情感,蕴涵的道理和表现手法。 

3.三诵,四背,这两个环节常常紧密相连,因此要注意诗的节奏,分出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三、学海导航 

(一)读 

1.让学生快速阅读第一首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思考以下问题: 

<1>你了解诗人普希金吗?你的同桌知道吗?问问他,互相交流一下看法。 

<2>诗人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写出这样的不朽诗篇的? 

2.学生自由交流,教师归纳总结。 

(二)品 

1.教师示范朗读这首诗,学生边听边品味,之后回答以下问题: 

<1>这首诗是用什么口吻写给那些受生活欺骗的人的? 

<2> 对于这些人,诗人提出了怎样的叮咛和嘱咐? 

<3>诗中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讨论交流,教师加以引导、肯定、补充。 

(三)诵、背 

1.设问: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那么,怎样用我们的有声语言读好这首诗呢?你认为应突出哪几个方面呢? 

2.学生相互交流,教师肯定、鼓励、或引导、补充。 

<1>亲切自然,娓娓道来的劝说语气。 

<2>注意停顿、重音、语速的快慢。 

※教师进行朗读指导点拨。 

3.试读评价 

按照刚才的交流,请你来试读一遍课文,可找三四名同学与教师共同点评,最后评出最好的一个领读。 

4.设问: 

通过对这首诗的朗读,现在再回顾这首诗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得出答案,加深理解) 

5. 背诵全诗。 

第 二 课 时 

一、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回顾上节 课的诗歌阅读方法。 

二、导入《未选择的路》新课。 

说到路,人们自然容易想到人生之路。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辛弃疾有“读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叹,鲁迅也有“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样的想法。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做对路的选择。(板书课题) 

三、自主实践,小试牛刀。 

1.教师引导学生“读”。 

2.“品” 

※小组合作,互动探究以下问题: 

<1>诗中的“路”有两层含义,你能说出来吗?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3>诗中明确写了诗人选择了“其中一条”,为什么还要以“未选择的路”为题?读了这首诗,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教师引导,点拨,归纳。 

3.“背”、“诵” 

四、朗读迁移、鉴赏诗歌。 

致恰达耶夫 普希金 

爱情、希望、默默的荣誉—— 时刻听候祖国的召唤。 我的朋友,让我们用满腔 

哄骗给我们的喜悦短暂, 我们忍受着期待的煎熬, 壮丽的激情报效祖国! 

少年时代的玩耍已经消逝, 切盼那神圣的自由时刻来到 同志啊!请相信空中升起 如同晨雾,如同梦幻: 正像风华正茂的恋人, 一颗迷人的幸福之星, 

可是一种愿望还在胸中激荡, 等待忠实的幽会时分。 俄罗斯会从睡梦中惊醒, 我们的心焦灼不安, 趁胸中燃烧着自由之火, 并将在专制制度的废墟上 

我们经受着宿命势力的重压, 趁心灵向往着荣誉之歌, 铭刻下我们的姓名! 

读后思考: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可是一种愿望还在胸中激荡”中的“一种愿望”指的是什么?

诗歌两首教案篇二

课题:              《未选择的路》《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案

教学目标及重点:

1、 让学生借这两首诗了解并喜欢普希金和弗罗斯特这两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诗人及其诗作。

2、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积累名篇,打下文化根基。

3、让学生了解一点诗歌中的象征的手法,提高欣赏诗歌的水平,并注意区别比喻与象征在诗中的不同表现。

4、感受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

教学设想:

1、在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感觉出两首诗的不同之处,在老师的引导下,欣赏两首诗的动人之处并归结两首诗的不同特征。

2、对于“路”这一概念,要引导学生从人生之路的角度去理解,并让学生初步理解象征这一手法。

3、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寻找两位诗人的生平资料及其诗作,并为大家朗诵其他诗篇的片段。

教学方法:

读、说、悟、品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的国度是诗的国度,从古体诗到绝句、律诗,从四言到五言、七言,种类繁多,精美绝伦。今天,我们跳出中国诗歌的圈子,学习两首外国诗人的著名诗歌。

二、  检查预习、朗读评价:

1、请一位同学朗读《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再请几位同学评价朗读。

2、朗读《未选择的路》,请同学评价朗读。

评价的用意在于了解大多数学生预习的状况,通过朗读和评价,完成对于生字的掌握和诗歌情感的大体把握。

三、组织学生交流所找的资料,重点介绍普希金和他的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亚历山大 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出身于贵族家庭,从小受到文学的熏陶。1811年进入皇村学校,接近未来的十二月党人,受到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1816年加入文学团体“阿尔扎马斯社”。1817年皇村学校毕业后在外交部供职。1819年成为革命外围组织“绿灯社”成员。这个时期他连续写了歌颂自由、反对暴政的著名诗篇《自由颂》、《致恰达耶夫》、《乡村》。这些诗在进步青年中广为传诵,因此他被沙皇当局流放南俄。流放期间,创作《短剑》、《高加索俘虏》、《强盗兄弟》和《巴赫切萨拉伊的泪泉》等诗篇。1824年被幽禁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写了表现20年代进步贵族青年寻求社会出路的长诗《茨冈》、探索人民命运和历史作用的历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以及诗体小说《努林伯爵》。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后新沙皇尼古拉一世赦兔普希金,将他召回莫斯科。诗人对新沙皇一度抱有幻想,希望他成为彼得大帝式的开明国君,同时又无法忘怀旧日友好十二月党人,写成《致西伯利亚的囚徒》和《阿里昂》。1830年在彼尔金诺村创作四部小悲剧和《别尔金小说集》,其中《驿站长》是俄国文学中第一篇反映 “小人物”命运的作品。最终完成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1823~1830),被别林斯基誉为“俄国生活的百科全书”。1831年2月与莫斯科第一美人冈察洛娃结婚, 5月迁居彼得堡,仍在外交部任职。创作以彼得大帝为题材的长篇叙事诗《青铜骑士》、中篇小说《黑桃皇后》、童话诗《渔夫与金鱼的故事》、中篇小说《杜布罗夫斯基》以及反映布加乔大起义的小说《上尉的女儿》。1836年创办《现代人》杂志。1837年2月在决斗中被法国流亡者丹特士杀害。

本诗恰恰写于流放期间

四、初步感知——讨论完成:你更喜欢哪首诗,为什么?

答案提示:两首诗歌都富于哲理,且是对人生之路的思索。但《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告诉我们应该如何面对人生挫折,它的情绪显得积极昂扬,有面对读者娓娓而谈的亲切感,诗意直白易懂;而《未选择的路》告诉我们如何对待人生的选择,并流露出选择时的矛盾与无奈,这首诗则显得含蓄、深沉、忧郁迷离。

这个问题的设计,是想初步考察学生是否能读懂大意。他们可以从诗歌的主题、诗歌的感情基调、诗歌的语言风格等几个方面选择回答的内容。

五、引导完成理解和欣赏: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自由朗读,读出笑对生活的乐观心态。

2、了解主题——让学生自由讨论自己发现问题,并通过讨论试着解答问题。

期间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题目“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什么意思?

(2)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变成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

(3)面对逆境,我们就只耐心等待,而不予抗争吗?

提示: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指在生活中遭遇到了艰难困苦等不幸。诗人写这首诗时正遭流放,正处在不幸的逆境之中。

(2)诗人在这里是要强调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而反对悲观消极的人生态度。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人生的体验是丰富多样的、积极乐观的,各种体验都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都有利于把握人生。

(3)这应该是作者那时那地的处境,使他只能等待,事实上,他只要满怀希望地等待就是一种抗争。我们今天碰到困难,应该迎难而上,满怀信心地去征服困难。

3、了解本首诗歌的特点:

通过讨论,同学们已经了解了这首诗歌的主题和内容,齐声朗读一遍,感觉一下:它和一般的诗歌相比有什么不同?(比如《天上的街市》)

老师再引导学生思考:《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没有什么形象可言,短短八句,都是劝告的口吻,按常理这是诗歌创作要尽力避免的,但这首诗却以说理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原因何在?

答案提示:其原因在于诗人以平等的娓娓的语气写来,热情坦率,似乎在与你交谈;诗句清新流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从中可以让人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绪,对每个人的人生构成积极的影响。

4、列举同样风格的诗歌,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匈牙利诗人裴多菲也有一首在语言上直白易懂,没有什么鲜明形象可言的诗歌:“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很多年以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同样道理,也是诗中那种伟大无私的情怀和战斗追求的精神在感染读者,荡涤了狭隘自私的人生价值观,它以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打动读者。

诗歌两首教案篇三

4  诗两首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外国诗两首的写作背景;背诵这两首诗。

(二)理解两首诗以说理而见长的特点。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三)感受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感。

二、教学课时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一)导入新课

由丹麦作家安徒生的童话故事丑小鸭的遭遇引出话题。然后,启发:同学们,当你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与挫折的时候,你是一味埋怨命运不公,还是勇敢地与命运抗争?让我们看看俄国诗人普希金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二)了解作者

(三)研读课文

1整体感知

(1)应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诗歌(或用录音机播送课前录制的配乐朗诵带),有音像效果营造诗美的气氛,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

(2 )指名某同学在全班朗读后,根据学生朗读情况作初步的报导,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语气语调,读出感情。

2解读诗歌

教师介绍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的纪念册上的。那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并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著地追求理想,坚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3、合作探究

(1)诗歌的两部分各表现了怎样的内容?

(2)怎样理解“生活欺骗了你”?

(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  4)从刚才初步的分析中,我们知道了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面对困境时的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可是,从诗句上看,我们只能说“不要悲伤”是一种乐观;可诗人又说“须要镇静”,“镇静”岂不就是“忍耐、忍让”?那不就是消极、无所作为吗,难道这也能说是“积极乐观”?

(  5  )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成为亲切的怀恋”?,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普希金的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体会了作者身处困境时那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也再次领略了诗美的艺术魅力。对我们今后在人生道路上经历风雨,经受磨练有非常好的引导作用和巨大的教育意义。

最后,让我们一起,再次来齐声朗读(背诵)这位伟大诗人的不朽之作《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播放音乐,让学生和着音乐吟诵这首诗,以加强对诗歌的思想感情的领悟和诗歌艺术美的品味。)

板书设计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哲理诗

生活“欺骗”不要悲伤、心急积极

(困境、挫折)镇静、永远向往乐观

《未选择的路》

(一)课前准备:了解作者,读熟成诵。

(二)导入新课

指名背诵或集体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三)研读课文

1整体感知

(1)应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诗歌(或用录音机播送课前录制的配乐朗诵带),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

(2)播放轻音乐,让学生自己试着和乐而诵,进一步激发情趣。

(3)指名某同学在全班朗读后,根据学生朗读情况作初步的指导,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语气语调,读出感情。

2解读诗歌

教师启发:说到路,人们自然会很容易地联想到生活之路。这首诗就是写人生之路的。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  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

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叹;

鲁迅也有“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哲理思辨;

……

人们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于是,人生的选择,也就是“路”的选择了。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一条未走的路》有着深刻的意蕴,它正是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的。

(四)合作探究:

1怎样理解诗中所说的“路”?这里用了什么手法?

2全诗一共四节,各写了什么意思?

3这首诗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

4诗人选择了自己的路,可为什么题目却是“一条未走的路”?

5在诗歌表现出的情绪上,《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与《一条未走的路》有什么不同?

6这两首诗可能会对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四)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学习这两首诗,我们或许对于人生会有更多的认识与思考。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如何面对人生的挫折困境,的确是个决定命运的重大问题。尤其在我们初涉世事的年纪,这两首诗教给我们的道理,会使我们受益无穷。所以说,读诗,使人增长智慧,使人陶冶情操。希望同学们多读好诗,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上,更理智,更坚强,更乐观;使自己的人生更丰富,更圆满,更精彩!

板书设计

一条未走的路

弗罗斯特哲理诗

自然之路无奈

——选择———

人生之路

(象征)

个性化备课:

教学反思:

诗歌两首教案篇四

《诗两首》

创意说明

本课是两首译诗,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学时可借助于多媒体等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对两位诗人有更准确的了解,全面提高文学修养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上个学期我们学习了泰戈尔的诗《金色花》,初步感受到了译诗的美,它们仿佛与我们中国的白话诗有些不同,让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这些世界著名大诗人的杰作的魅力,感悟他们的信念、感情、追求与理想吧。

一、《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自由朗读,说说读后感。

明确:诗中阐明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镇定面对生活中的烦恼,心儿永远向着未来;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很有哲理,揭示了生活的真谛;诗的语言直白而亲切,口语化色彩浓厚。

2、简介作者及背景介绍。

哪位同学知道这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诗人的情况?

明确: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生于莫斯科一个崇尚文学的贵族家庭。成年后不断发表诗歌评击时政,歌颂自由,被视为自由主义的代言人。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击,他对曾被两次流放,也曾身陷囹圄,但他始终不愈地信守着诗中表达的生活原则,即使付出生命也再所不息。他虽然被沙皇政府阴谋杀害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鼓舞着人们。他的诗具有很高艺术成就和无言的艺术魅力。俄罗斯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这样赞誉普希金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 可先让学生读有关资料,教师进行介绍,强调普希金的悲剧一生 样铿锵有力。”但“诗是不可翻译的”,译诗不等于原诗,而我们现在又只能通过译诗来学习、欣赏,但愿我们能尽可能地领悟到这首诗的美。

写作背景 :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那里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3、你对诗中哪些句子有较深的体会,结合事例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自由发言。

4、听、读诗篇

听课文录音。划分朗读节拍。

5、自由朗读。由教师范读,再由学生读 

6、结合体验,研讨问题

研讨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

7、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为鼓励自己的座右铭,你读了之后,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请同学们自由讨论,各持己见。这首诗最美、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这里。学生自由回答,最好联系实际

8、拓展提高、迁移积累

仿句练习:仿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一节,续写下面的诗句。假如生活捉弄了你,不要    ,不要     !               。

课后探究性阅读普希金诗诗集,下堂课交流。作为作业完成

二、《未选择的路》

1、导入新课:

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的叮咛与嘱咐使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还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该怎么办?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在《未选择的路》这首诗中表达了他对人生之路的思考。介绍诗人: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其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意志》《白桦树》等。他在晚年成为美国的非官方的桂冠诗人,美国参议院曾作出决议向他表示敬意。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因此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2、朗读诗篇,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多媒体播放《未选择的路》的配乐及情景画面,教师朗读。

学生观画面的同时,听配乐朗读录音。欣赏、品味、感悟。

3、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反复读几遍全诗,思考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明确: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2)、找出诗中最令你感动的诗句或词,谈谈你的体会。

(3)、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明确:见教参“问题研讨”

4、感悟哲理: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明确:答案不求一致。譬如: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可以讲一讲苏格拉底有关麦穗的事例。学生自由回答

5、拓展延伸,积累联想

(1)、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请根据你的积累,另写出两条关于“路”的名言警句。

(2)、结合《爸爸的花儿落了》课后练习三,完成一篇小作文,谈谈成长历程上的体验。

综合性训练:

分小组出一期“诗歌园地”的手抄报。

资料整合平台

课文扩读材料(中外诗歌名篇名作选)(略)

教后记: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的叮咛和嘱咐。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教会学生去怎么做。

诗歌两首教案篇五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目标与要求

1.理解首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2.领会普希金诗歌的语言特点。

3.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1、2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俄罗斯文学博大精深,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且大师辈出。譬如托尔斯泰、阳斯妥耶夫斯基、马雅可夫斯基、莱蒙托夫。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广为传诵的俄罗斯诗篇。

二、作者简介

亚历山大·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他的诗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无言的艺术魁力。俄罗斯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这样赞誉普希金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煤蝶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样控骼有力。”

但“诗是不可翻译的”,译诗不等于原诗,而我们现在又只能通过译诗来学习、欣赏,但愿我们能尽可能地领悟到这首诗的美。

三、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是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那时俄国革命正如火如条,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解,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四、讲读全诗

1.诗人在诗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的时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一定要永葆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2.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要用形象说话,最忌直白的说理,而这首诗通篇没有任何形象,却以说理取得了巨大成功,同学要品味一下全诗,想想原因何在?

明确:①这是写给邻居小女孩的赠诗,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并没有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和一副教训人的语气,而是以平等的娓娓的语气来写,语调亲密和婉,热诚坦率,好像诗人在与你促膝谈心;②诗句清新流畅,感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性。

3.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为鼓励自己的座右铭,你读了之后,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请同学们自由讨论,各抒己见。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作业

六、教学后记:

“诗是不可翻译的”,译诗不等于原诗,而我们现在又只能通过译诗来学习、欣赏,我们只能尽可能地多度、多思、多想象,才能更好领悟到这首诗的美。

未选择的路

一、目标与要求

1.理解这首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2.领会普希金诗歌的语言特点。

3.学会诗歌中的象征手法。

4.背诵《未选择的路》

教学重点:目标1、2、3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同学们是否记得一些?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诗句,鲁迅也有“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富于哲理的名言。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也是写“路”的诗。

二、作者简介

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堪称美国20世纪90年代最受欢迎的诗人之一,是美国非官方的桂冠诗人,他一生致力于诗歌的创作,主要写作并出版了10部诗集,这一首是其第三部诗集《山的间隔》中的名篇。

弗罗斯特以写抒情短诗著称,它的抒情短诗的质量很高,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劳伦斯指出他的主要艺术成就就在于他能把思想情感和富有象征的意象糅合起来,用抒情诗的形式表达。

弗罗斯特是一个旨在通过自己的诗歌说明某一哲理的诗人,他利用意象或比喻讲述他的心得体会,阐明他对人生、社会和宇宙的态度,正是由于他重视自己诗歌的思想性,所以他的诗歌不但富有智慧和哲理,而且常读常新——他的诗歌永远是耐人寻味的,使人不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有所进步。

三、讲读全诗

1.请同学们反复读几遍全诗,思考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

明确: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2.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

明确: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

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3.全诗共5小节,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

明确: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惆——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4.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

明确: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选择的路一步步变为现实,而生活中许多人往往对现实不满,总觉得还有其它的可能,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悔意由此而生,忧郁因此而起。这正是人之常情,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

四、品味:

1.诗中第二节,诗人说另外一条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为什么又说它“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正因为人迹稀少,才会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但也正因为无人涉足,才给人新鲜感,才有可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美丽。这条路上人迹罕至,代表着这条路也许更艰辛、更需要开拓,正因为如此,才更具有诱人探索的魅力。

2.这首诗蕴涵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人生就是一次又一次的选择,在人生的岔路口,你做出什么选择将决定你的一生如何度过。人只能选择一种人生道路,所以要慎重。但也要有魄力,勇于创新和进取。

3.诗人为何把诗题取名为“未选择的路”?

这首诗写人生道路的选择,全诗共有4节,第一节写两条路,第二节写选择的路,第三、四节写未选择的路。由此可见,诗人写作的重点是未选择的路,这从诗题中也体现了出来,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而还有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诗人不写已选择的道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更能拨动读者的心弦,让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4.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呢?

明确:答案不求一致。譬如: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五、布置作业:

背诵这首诗。

六、板书设计:

未选择的路

弗罗斯特

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们——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七、教学后记

“诗是不可翻译的”,译诗不等于原诗,而我们现在又只能通过译诗来学习、欣赏,我们只能尽可能地多度、多思、多想象,才能更好领悟到这首诗的美。

诗歌两首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了解诗人,理解诗意,背诵二首诗。 

2、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想象,培养读诗的兴趣,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感受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蕴涵的哲理;2.品评诗歌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1.《未选择的路》诗人重点写那条未选择的路的原因。 

2.诗歌的象征手法〉 

教学方法: 

1、读、说、悟、品法。。 

2、比较鉴赏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第二课时:《未选择的路》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 

由《丑小鸭》的遭遇引出话题。 

当你身处困境,是前进还是后退,遇到困难,是迎难而上,还是知难而 

退,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会告诉我们答案。 

二、 诗人简介 

普希金(1799—1837),俄国诗人。近代俄罗斯民族文学的奠基人。是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他被认为是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他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作,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不满和仇恨,他曾两度被流放,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 代表作: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篇小说《上尉的女儿》。普希金的文学作品主题切中当时俄国社会重大问题,塑造了“多余的人”“小人物”等俄罗斯文学的典型形象。 

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父亲在他11岁时去世。母亲把他带到祖籍新英格兰地区的马萨诸塞州。中学毕业后,在哈佛大学肄业二年。这前后曾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并开始写诗。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 

弗罗斯特常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意指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他又被认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三、师生共读〈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 教师配乐朗读,学生听读。 

2. 学生齐读,议读,交流体会。 

3. 解读诗歌大意(学生讨论,自由发表见解) 

教师:《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诗人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仍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之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未来是幸福、美好的。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第二节,诗人表达了心儿永远向着未来的积极人生态度,并告诉人们,当越过艰难困苦之后再回首那段往事时,那过去的一切便会变得美好起来。这是诗人人生经验的总结,也是生活的真谛。 

这首诗没有什么形象可言,短短八句,都是劝告的口吻。诗人以平等的娓娓的语气写来,语调亲密和婉,热诚坦率,似乎诗人在与你交谈;诗句清新流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从中可以让人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绪。 

这首诗问世后,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成为激励自己前进的座右铭。 

2.《未选择的路》 

①教师引导:说到路,人们自然容易想到人生之路。这首诗就是写人生之路的。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叹,鲁迅也有“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样的想法。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做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做对路的选择。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未选择的路》有着特别的意蕴,它正是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 

②学生读诗,可分组读,齐读,范读。 

自由议论,交流看法。教师适当引导。教师最后总结发言。 

教师:诗分四节。 

第一节写诗人站在林间交岔路口,久久踌躇,他对两条路不能同时都走,必须选择一条。显得无奈又无助。这样,很自然使人联想到人生之路:自然之路是可以回头的,只是浪费时间,但人生之路如射出的箭,无法收回,因为时光不会倒流。所以诗人望着那一条消失在丛林深处的小路,陷入了深思。在这沉思的过程中,他心里也许已经作出了决定。 

第二节,诗人选择了其中的一条“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的路,诗人选择的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而不是像大多数人一样,选择那种留下很多旅人足迹的路。 

第三节,诗人踏上了自己选择的小路,开始了艰难的跋涉。可这时候诗人心中对于另一条路也是非常留恋的,他知道只能选择一条路,却舍不下另一条路,因为他虽然作出了选择,但心中仍有踌躇,万一这一次的选择是一个错误,将“难以再返回”了。这里诗人写出了常人都有的一种心理。 

最后一节,诗人遥想将来对往事的回顾:在一个小树林中,选择了其中一条路,从此决定了自己一生的路。这里,诗人并没有沿着第三节的诗意写下去,没有告诉读者他选择的那条路结果怎样,而是写未选择的路,留下想像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体会。是的,人生的道路,结果谁料得到呢?诗人带着一丝惆怅。但这样写似乎更接近生活本真状态,更能打动读者的心。 

诗人虽然写了选择的路,但重点却放在未选择的路上。题目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要写未选择呢?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正是生活中许多人对于选择的不满,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所以这首诗中诗人念念不忘的是那一条未选择的路,而不是已经选择的路。这也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 

诗人从日常生活中提炼诗情,写得朴实自然,不事雕琢,哲理丰富,读后耐人寻味。 

③佳句分析:先向学生提供思考题,学生自由或分组讨论后,再课堂上交流,教师可以总结,也可点到为止。 

1).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 

这两句诗道出了人生体验中一种极为普遍的感觉。在这里,诗人是说,现在如果你因受生活的欺骗而心中忧郁,只要“镇静”,“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那么,将来回想的时候,反而会觉得很美好。诗人在这里是要强调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而反对悲观消极的人生态度。从另外一个角度说,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积极乐观的,各种体验都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2).诗人为何把诗题取为“未选择的路”? 

这首诗实际是写人生道路。诗人写作的重点却不是那条已经选择的路,而是那条未选择的路。诗共四节,第一节写两条路,第二节写选择的路,第三、四节写未选择的路。诗人为何要这么写呢?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而还有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那些未走的路,才更让人想念,更让人留恋。诗人不写已选择的道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让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④练习 与思考(可以作为家庭作业让学生完成。)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通篇都是劝说的口吻,没有什么具体的形象,它却是一首著名的诗,为世界各国人民广为传诵。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本题旨在通过课堂讲解,使学生喜欢这类富有人生哲理的小诗,并对人生构成积极的影响。 

这是一道主观题,学生回答喜欢或不喜欢都可以,但通过教师的教学,最好使学生能喜欢这样的诗,并说出一点自己的想法。不要求有统一答案。 

2)朗读《未选择的路》,说说“路”包含了什么深刻的含义,你从中悟出什么人生的哲理。 

本题旨在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初步了解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进一步提高欣赏新诗的水平。 

诗人表面上似乎是在写自然界的道路,但实际上暗示的却是人生之路。 

悟出的道理是: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3)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⑤课堂小结:教师:《未选择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诗,它表面平易,实则蕴含深邃的哲理;看似倾诉个人经历,实则表达人们的共同感受。在这首诗里,弗罗斯特抓住林中岔道这一具体形象,用比喻的手法引起人们丰富生动的联想,烘托出人生岔路这样具有哲理寓意的象征。诗人选择的是人们司空见惯的林中岔道,来阐发如何抉择人生道路这一生活哲理的。 

三、教学建议 

一、普希金和弗罗斯特是两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诗人。这里学生第一次接触他们,教师可以做些介绍,使学生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书店里普希金的诗集很多,图书馆也不少,可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探究性的阅读。 

二、《未选择的路》中诗人为什么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而不是已经选择的路?这恐怕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师对此要重点加以讲解。 

三、给学生一点关于诗歌中象征方面的知识,注意区别比喻和象征在诗中的表现。

诗歌两首教案篇七

教学目标

① 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道德、情感、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大家已经接触到了许多诗歌,那么在上课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是诗歌?”词典上的解释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我认为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表现了一种美的追求。《荷马史诗》表现了一种悲壮雄阔的英雄之美,《繁星·春水》表现了一种心有灵犀的美,即使是《恶之花》《死水》这样的诗篇,写了种丑恶的事物,也是为了表现对逝去的美的留恋和对现实毁灭美的愤慨,这是一种追求之美。同样,我们可以从抒发个人情感的爱情诗中看到美的存在,而描写人生哲理的诗歌也同样是美的乐园。我们学习这两首诗歌,首先要去体会这种诗歌的美,通过我们的朗读,通过我们的体会,通过我们的品味来感知这种美。 

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俄罗斯文学博大精深,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且大师辈出。同学们能说说他们的名字吗?(譬如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马雅科夫斯其、莱蒙托夫、普希金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广为传诵的俄罗斯诗篇,它的作者就是普希金。 学生自由回答 

三、简介作者哪位同学知道这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诗人的情况?明确: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生于莫斯科一个崇尚文学的贵族家庭。成年后不断发表诗歌评击时政,歌颂杂桑皇游杂芍饕宓拇匀恕n嗽獾搅松郴收亩啻未蚧鳎栽涣酱瘟鞣牛苍硐萼蜞簦贾詹挥匦攀刈攀斜泶锏纳钤颍词垢冻錾苍偎幌ⅰk淙槐簧郴收跄鄙焙α耍木袢从涝豆奈枳湃嗣恰k氖哂泻芨咭帐醭删秃臀扪缘囊帐貅攘α6砺匏怪奈难ю砺叟兰冶鹆炙够庋抻障=鸬氖骸八硐值囊舻骱陀镅缘牧α康搅肆钊司斓牡夭剑核窈2ǖ泥┼┮谎岷汀⒂琶溃袼芍谎己瘢裆恋缫谎拭鳎袼б谎该鳌⒔嗑玻翊禾煲谎曳迹裼率渴种械慕;饕?nbsp;可先让学生读有关资料,教师进行介绍,强调普希金的悲剧一生 样铿锵有力。”但“诗是不可翻译的”,译诗不等于原诗,而我们现在又只能通过译诗来学习、欣赏,但愿我们能尽可能地领悟到这首诗的美。 

四、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那里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四、听、读诗篇1、听课文录音。2、划分朗读节拍。3、自由朗读。 由教师范读,再由学生读 

五、结合体验,研讨问题

1、      问:诗人在诗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你感受最深的诗句说说你曾有过的体验。明确: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的时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一定要永葆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2、      问:如何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明确:见教参。

3、      问: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要用形象说话,最忌直白的说理,而这首诗通篇没有任何形象,却以说理取得了巨大成功,品味全诗,想想原因何在? 学生讨论 

4、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为鼓励自己的座右铭,你读了之后,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请同学们自由讨论,各持己见。这首诗最美、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这里。 学生自由回答,最好联系实际 

六、迁移积累1、 仿句练习仿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一节,续写下面的诗句。假如生活  捉弄了你,不要                  ,不要                  !                                          。2、 背诵全诗

七、拓展提高:课后探究性阅读普希金诗诗集,下堂课交流。 作为作业完成 

第二课时

《未选择的路》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课1、 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2、 交流阅读普希金诗集的情况。 学生交流 

二、导入新课: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的叮咛与嘱咐使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还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该怎么办?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在《未选择的路》这首诗中表达了他对人生之路的思考。介绍诗人: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其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意志》《白桦树》等。他在晚年成为美国的非官方的桂冠诗人,美国参议院曾作出决议向他表示敬意。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因此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三、朗读诗篇四、合作探究1、请同学们反复读几遍全诗,思考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明确: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2、全诗共5小节,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找出诗中最令你感动的诗句或词,谈谈你的体会。 先朗读由学生单独回答。明确: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惘——多年后的回顾、叹息3、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明确:见教参“问题研讨” 

四、感悟哲理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明确:答案不求一致。譬如: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可以讲一讲苏格拉底有关麦穗的事例。 学生自由回答 

五、分清象征与比喻的概念。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示某种特殊的意义。明确: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出示两首诗,让学生判断这哪一首诗用了象征,哪一首诗用了比喻?“我*长矛揉制面包,弄到伊斯玛洛酒,我将这酒饮尽,然后倚*着这支长矛。”——阿尔基洛斯科《诗人之矛》象一颗山上的风信子,被牧人用脚踏了又踏,却在地上开出紫花。——萨福《新娘》本诗的美正体现象征的运用上,诗人用非常普遍的形象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打动了读者的心扉。 首先明确概念,再由教师阐述两者区别 

六、积累联想1、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请根据你的积累,另写出两条关于“路”的名言警句。2、结合《爸爸的花儿落了》课后练习三,完成一篇小作文,谈谈成长历程上的体验。

七、综合性训练:出然后分小组出一期“诗歌园地”的手抄报。

教后记: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的叮咛和嘱咐。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教会学生去怎么做。

诗歌两首教案篇八

【课题】

《诗两首》

【创意说明】

本课是两首译诗,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学时可借助于多媒体等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对两位诗人有更准确的了解,全面提高文学修养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上个学期我们学习了泰戈尔的诗《金色花》,初步感受到了译诗的美,它们仿佛与我们中国的白话诗有些不同,让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这些世界著名大诗人的杰作的魅力,感悟他们的信念、感情、追求与理想吧。

一、《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自由朗读,说说读后感:

明确:诗中阐明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镇定面对生活中的烦恼,心儿永远向着未来;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很有哲理,揭示了生活的真谛;诗的语言直白而亲切,口语化色彩浓厚。

2、简介作者及背景介绍:

哪位同学知道这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诗人的情况?

明确: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生于莫斯科一个崇尚文学的贵族家庭。成年后不断发表诗歌评击时政,歌颂自由,被视为自由主义的代言人。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击,他对曾被两次流放,也曾身陷囹圄,但他始终不愈地信守着诗中表达的生活原则,即使付出生命也再所不息。他虽然被沙皇政府阴谋杀害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鼓舞着人们。他的诗具有很高艺术成就和无言的艺术魅力。俄罗斯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这样赞誉普希金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可先让学生读有关资料,教师进行介绍,强调普希金的悲剧一生样铿锵有力。”但“诗是不可翻译的”,译诗不等于原诗,而我们现在又只能通过译诗来学习、欣赏,但愿我们能尽可能地领悟到这首诗的美。

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那里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3、你对诗中哪些句子有较深的体会,结合事例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自由发言。

4、听、读诗篇:

听课文录音。划分朗读节拍。

5、自由朗读。由教师范读,再由学生读。

6、结合体验,研讨问题:

研讨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

7、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为鼓励自己的座右铭,你读了之后,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请同学们自由讨论,各持己见。这首诗最美、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这里。学生自由回答,最好联系实际 。

8、拓展提高、迁移积累:

仿句练习:仿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一节,续写下面的诗句。假如生活捉弄了你,不要________,不要________!________。

课后探究性阅读普希金诗诗集,下堂课交流。作为作业完成。

二、《未选择的路》

1、导入新课:

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的叮咛与嘱咐使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还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该怎么办?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在《未选择的路》这首诗中表达了他对人生之路的思考。

介绍诗人: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其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意志》《白桦树》等。他在晚年成为美国的非官方的桂冠诗人,美国参议院曾作出决议向他表示敬意。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因此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2、朗读诗篇,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多媒体播放《未选择的路》的配乐及情景画面,教师朗读。

学生观画面的同时,听配乐朗读录音。欣赏、品味、感悟。

3、合作探究:

⑴ 请同学们反复读几遍全诗,思考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

明确: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⑵ 找出诗中最令你感动的诗句或词,谈谈你的体会。

⑶ 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

明确:见教参“问题研讨”。

4、感悟哲理:

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明确:答案不求一致。譬如: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可以讲一讲苏格拉底有关麦穗的事例。

学生自由回答。

5、拓展延伸,积累联想:

⑴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请根据你的积累,另写出两条关于“路”的名言警句。

⑵ 结合《爸爸的花儿落了》课后练习三,完成一篇小作文,谈谈成长历程上的体验。

三、综合性训练

分小组出一期“诗歌园地”的手抄报。

【资料整合平台】

课文扩读材料(中外诗歌名篇名作选)。

【教后记】

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的叮咛和嘱咐。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教会学生去怎么做。

诗歌两首教案篇九

教学目的:

1、通过诵读品味语言,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感受意境美。

2、教给学生欣赏诗歌的方法步骤。

3、引导学生感受亲情,孝敬回报父母。

教学过程 :

与学生交流,导入  新课:

有没有较长时间离开父母的经历?为什么离开?离开后想些什么?想家时怎么办?

思念亲人是人类的一种普遍感情。作家冰心在远离亲人、思念父母的时候,就把这种感情融化在一篇篇优美动人的诗歌、散文中。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其中的一篇:《纸船    寄母亲》。

投影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师有感情的朗读,渲染气氛。

附投影:谢婉莹,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家。笔名出自“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崇尚“爱的哲学”,母爱、童心、自然是其作品的主旋律。代表作有《繁星》、《春水》、《寄小读者》等。《纸船》选自《繁星》,是作者赴美留学途中所做。这是作者第一次远离祖国、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当她孤零零的随着航船在海上漂泊时,对亲人、对母亲倍感思念,于是作者把自己复活的一颗童心寄托在小小的纸船上,写成了感人至深的不朽诗篇。

学生朗读,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注意把握节奏和重音。(放悠扬而略带忧伤的背景音乐)

请一位同学朗读,学生互评,再读。听录音,比较一下哪些地方读的比我们好。我们读得还不够好,是因为的诗歌的理解还不够深入。请同学们默读,品味揣摩语言,找出不明白的地方及最精彩的地方,小组讨论交流。小组讨论仍不能解决的问题,全班讨论。教师注意精彩语句的朗读指导。

学生自己品读,便读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读完后给同学们描绘一下。

师总结欣赏诗歌的方法步骤(投影:诗歌欣赏的步骤:

1、朗读吟诵,感受诗歌音乐美

2、品味揣摩,感受诗歌语言美        感悟诗歌意境美)

3、联想想象,感受诗歌图画美

学生进行背诵比赛。

过渡:歌颂母爱、歌颂亲情是永恒的主题。父母无私的爱不仅会使子女无限思恋,而且也会赢得子女纯真的回报。印度大文豪泰戈尔的散文诗《金色花》就表达了这样一种感情。请同学们用学到的方法赏析这首诗,注意同学间的交流与帮助。

小结:今天我们所学的两首诗都是描写、歌颂亲情的,它使我们更加感受到母爱的伟大,亲情的无私。在生活中,我们更要珍惜这份感情,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报父母,回报亲人,回报社会。如果同学们还想进一步了解泰戈尔及其作品,请在课下阅读:(投影:推荐阅读:

《泰戈尔抒情诗选》

《泰戈尔其人其作》)

作业 :模仿《金色花》4、5段的写法,展开联想和想象,写一段回报母亲的话。

诗歌两首教案篇十

【教学过程】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一、关于作者

普希金,俄国的伟大诗人。

二、本诗主题

这是一首哲理抒情诗,读了这首诗后同学们一定会有像高尔基所说的“我开始读普希金诗时,好像我走进了 树林中的一片草地,到处盛开着鲜花,到处充满着阳光”的感觉。

首先朗读全诗,了解诗的大体内容。

1、读准下列字词的音:

忧郁 向往 瞬息

2、解词:

忧郁:忧伤,愁闷。

向往: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

瞬息: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时间。

3、学习本诗,思考:

⑴ 这首诗蕴含着什么人生哲理?

生活是本教科书,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才能战胜挫折,真正学会生活。

⑵ 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诗人用诚挚的语言倾诉了自己对生活的体会,假如受到了生活的欺骗,不要消沉,要积极面向未来,战胜自 己,做生活的主宰。

《未选择的路》

一、关于作者

罗伯特·弗罗斯特,美国著名诗人。他出版过十多部诗集,其中包括他的成名作《波士顿以北》集,另外还有 《山罅》、《新罕布什尔》、《西流的小溪》、《见证之树》、《在林间空地》等。他的诗歌独具风格,以口语入诗,生动朴实地描写了田园风光和农村日常生活。他的诗充满了美国的乡土气息,流传广泛,深为人 们喜爱。

先朗读本诗,熟悉全诗。

1、读准加粗字的音:

伫立 涉足 萋萋 诱人 幽寂 人迹

2、解词:

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伫立:长时间地站着。

3、学习本诗,思考:

⑴ “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这句话象征了什么?为什么?

“我选择了其中的一条”象征了如何抉择人生的道路;这条路上人迹罕至,代表着这条路也许更艰辛、更需要开拓,正因为如此,才更具有魅力。

⑵ 本诗能寄寓着诗人无限的人生感慨的句子是哪些?

一片树林里分开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⑶ 这首诗语言有什么特点?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情感真挚,读来亲切。在朴素自然的语言中蕴含深刻的哲理。

诗歌两首教案篇十一

《我爱这土地》

1、领悟诗歌形象的丰富内涵。

2、品味有表现力的诗歌语言。

3、体味恋土深情,增强爱国情感。

1、反复诵读,体味诗人的情感。

2、领悟诗歌形象的丰富内涵。

“诗坛泰斗”艾青,写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新诗──《我爱这土地》,虽仅仅10行,共110字,但六十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捧读它时,内心依然会受到强烈的震撼,这是为什么呢?(板书标题、作者)

(设计意图:以情字切入,开宗明义,直奔主题。)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吟诵这首诗,三分钟后任选下面一个话题说话。

话题一:哪些诗句让你迷惑不解?

话题二:哪些诗句让你怦然心动?

2、指名吟诵。

3、师生共评。(学生先谈,而后教师指导)

这是一首自由体新诗。新诗,即“五四”运动以后的白话诗,它和旧体诗不同,字数、停顿、押韵等都没有严格的限制。朗读新诗,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并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一般来说,能鲜明地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诗。停顿和重音标示参见下面提示。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4、再指名吟诵。

1、讨论学习话题一:哪些诗句让你迷惑不解?

学生交流后,教师应对:

⑴ 要真正理解诗歌,就要了解产生诗歌的特定生活情境:

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掠夺,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作为诗人的艾青,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坚定地汇入了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并成为时代的“吹号者”。正如他所说,他“是作为一个悲苦的种族争取解放、摆脱枷锁的歌手而写诗”。

⑵ 期望学生理解的程度:

“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土地”“被暴风雨所打击着”,说明祖国大地正在被日本帝国主义摧残、掠夺;土地上的“河流”、土地上空吹刮着的“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悲愤”“激怒”都表现了人民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和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着的不屈不挠的斗争;“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无比温柔”充满了对那里的向往,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和献身的事业已经出现曙光,独立自由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板书:不屈不挠 必胜信念)

2、讨论学习话题二:哪些诗句让你怦然心动?

⑴ 学生交流。

⑵ 大家能通过朗读传达出自己的理解吗?

⑶ 教师点拨:

①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里不用“嘶哑”改用“清脆”或“嘹亮”,行吗?

期望学生理解的程度:“嘶哑”表达了“鸟儿”义无反顾的精神品质──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如果用“清脆”或“嘹亮”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的挚诚感情。(板书:鸟──义无反顾)

②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怎样理解这句诗的含义?

期望学生理解的程度: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祖国的英雄,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这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诗人勇于牺牲自我之意──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这是诗人为了把自己的爱永远留给土地,而做出的郑重庄严的抉择。这种献身精神可以作这样的诠释:“我”来自土地而最终归于土地,这样,爱才能得以升华,得以永恒。巴金曾有“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的情思,诗人李广田也有“我愿安息在这土地上,/在这人类的田野里生长,/生长又死亡”的心愿。这是多么超凡脱俗、悲壮高尚的土地情结啊!(板书:至死不渝)

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眼里常含泪水”,诗人的感情何以浓烈至此呢?怎样理解“土地”这个形象的含义呢?(引导学生结合写作背景解读)

目睹山河破碎、人民涂炭的现实,对祖国爱得愈深,诗人心中的痛苦也愈强烈。这两句诗是全诗的精华,也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对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诗人以这两句诗,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

⑷ 小结:

艾青,是位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一生都无法割舍的眷恋。在诗歌《复活的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旷野》(又一章)、《冬天的池沼》中,都汇集着他深沉的土地之爱、祖国之恋。“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正是诗人对土地这种炽烈真挚情感的最好诠释。(板书:炽热真挚)

我把诗稍作改动如下,就其中的一个错误谈谈为什么不能这样改。

我爱这土地

艾青

我是一只鸟,

我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

这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羽毛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含着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讨论点拨:

第一、二行缺少的“假如”“也应该”强调的是在炮火连天、国运危急的时刻,即使是一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鸟也要不遗余力地奋力抗争,用自己的歌喉发出不屈的声音,这会使人联想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种寓情感于形象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避免了空吟无所依。第三行缺少的“着”强调的是“正在经受”,正是此使诗人忧心如焚、义无反顾。第四、五行缺少的“永远”“无止息地”强调人民的反抗前仆后继、百折不挠。第六行缺少的“无比”强调强烈的渴望和向往;缺少的省略号表示鸟儿要歌唱的对象还很多,不止这四个。(穿插:你能仿照文中句式再写一个吗?)第八行缺少的“连”“也”强调鸟儿至死不渝、毫无保留的献身精神。第九行缺少的“常”强调悲愤痛苦的情感一直萦绕于“我”的心中,而不是一时的冲动。第十行缺少的省略号强调的是感情的绵长、持久、深沉,因为“深沉”一词达不到与实际感情相应的表达强度,于是,诗人____________。

全班再齐诵。

诗人曾说:“我的悲哀比别人的深些,因而我的声音更凄切。”下面,我们就用这种“凄切”的声音再一次深情地吟诵一遍这首诗。

也许我们今后再也不会面临诗人所面临的民族苦难了,但是那种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和深沉的民族情感,我们决不能丢掉。下面请同学们联系我们所处的时代,以“假如我是一只鸟”为开头,仿照课文的形式,尝试着“填”一首诗。

背诵全诗,课外阅读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

鸟──义无反顾、至死不渝

我──爱土地、爱祖国

不屈不挠 必胜信念炽热真挚

《乡愁》

1、理解托物寄情的写法和巧妙的构思。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意境。

3、体味思乡深情,增强爱国意识。

1、托物寄情的写法和巧妙的构思。

2、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

教师深情地背诵《乡愁》。

听了老师的吟诵,大家想说点什么吗?这种深切思念家乡的忧伤心绪,我们常常称之为“乡愁”。“愁”字常常用来言“情之深深,意之切切”,这也难怪元代的马致远能吟出“断肠人在天涯”的诗句。读完这首诗我不禁想问:“情感这种东西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余先生是怎样把这种抽象的东西表现得如此具体感人的呢?”同学们能告诉老师吗?

1、学生朗诵两遍:

第一遍:

要求注意语调、语速,并用笔标记出停顿和重音。

第二遍:

要求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

2、诗人的乡思何以至此呢?

诗人简介:

⑴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赴中国台湾,居住至今。

⑵ 余光中,当代诗坛健将、散文名家、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其文学作品悠远、辽阔、深沉。

⑶ 余光中,有“乡愁诗人”“诗坛祭酒”“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的美誉。

⑷ 《乡愁》、《听听那冷雨》、《乡愁四韵》、《舟子的悲歌》、《白玉苦瓜》、《五陵少年》、《新大陆之晨》、《春天,遂想起》、《当我死时》都是余光中广为传诵的佳作。

回忆70年代初创作《乡愁》的情景时,余光中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3、自由读。

4、指名读。

1、合上课本,凝神细思,现在诗里的哪些词语留在了你们的脑海里?(板书: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板书:小时 长大 后来 现在)

2、请大家再默读一遍课文,圈画出这些形象前面的修饰语,并让这些形象逐渐清晰起来,并变成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可触可感的立体形象。

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张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坟墓/一湾浅浅的海峡

3、这四个鲜明的形象,分别承载了诗人人生四个阶段的“乡愁”。那么,这里面到底隐藏着一些怎样的“让人忧伤”的故事呢?请大家任选一个小节,以这个小节中的形象为核心,放飞心灵,想象一个合情合理的“乡愁”故事。

⑴ 如果学生描述得不够好,教师可以示范:

第一节:

他小小年纪,便做了流亡学生,逃到大后方去读书求学。学校里有一个取信栏,他每天去那里看两次,绷着心弦,扫视着那一长排信封的队伍,要看看有没有熟悉的字迹──母亲的写着自己的姓名的字迹。多次失望之后,他收到了一封信,比伙食团打牙祭还快活,在恭读了一遍又一遍之后,都背熟了。后来,他仔细观察了信封上的邮票,那上面还盖着邮戳──一个小圆圈内有一个大城市,母亲就住在那里。他看也能看见,摸也能摸着,就是没法回到那个小圆圈内去。浩浩长江万里,他在这头(上游),母亲在那头(下游)。(诗人流沙河的描述)

⑵ 学生描述第一节后,教师穿插:

诗歌的第一节就抓住邮票这个形象,说小时候的乡愁,一个流亡学生的乡愁,这时候的“乡愁”,内涵是什么?此时的作者是“少小离家”为读书,未经世事沧桑,略带“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感觉,更多的是对母亲的依恋。(板书:邮票小小,含情依依)

⑶ 学生描述第二节后,教师穿插:

这时候的“乡愁”内涵是什么?妻子是相约一生共白头的亲人,新娘是自己一生最欣赏的亮丽风景。朗读时应注意那淡淡的哀愁中的丝丝温馨和似水的柔情。(板书:船票窄窄,相思殷殷)

⑷ 学生描述第三节后,教师穿插:

这时候的“乡愁”内涵是什么?(板书:坟墓矮矮,哀痛浓浓!)这一节诗人抓住坟墓这个形象,说母亲去世后留给他的乡愁──一个孝子的乡愁,是使他抱恨终天的那一方坟墓。这时候乡愁的内容又变了,爱妻让位给亡母了,毋须多言,悲从中来。余光中是个孝子,多有悼亡母的章句,写得十分感伤。

诗人流沙河说:“我朗诵到这里,嗓子都颤抖了。”(请学生反复朗读,恰当运用颤音,可表达出一种如泣如诉的深深的哀伤。)

⑸ 学生描述第四节后,教师穿插:

这时候的“乡愁”内涵是什么?(板书:海峡浅浅,悲怆深深……)诗人由个人的悲欢离合升华到家国之思:此时犹如乐曲达到高潮!

这一节要读得荡气回肠,一波三折,特别是最后一句,更要一字一顿,语调上扬,“在──那──头”要气流不断,读出激昂慷慨之感。(反复朗读)

4、合作交流:

运用“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一枚、一张、一方、一弯”等词,是不是说明余光中的乡愁比较淡呢?

明确:不是。李清照用“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强调“愁”之深重;而余光中却正语反说,故意把浓重的乡愁寄托于这些看似的“渺小”形象上,不动声色地反衬出了思乡之情的浓烈。再者,同一位置上运用叠词,也使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数量词“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的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诗人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抽象的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对应物上,让物象去说话。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附,这就是“托物寄情”(板书)的写法,也是诗歌常见的写法。再如:

《乡愁四韵》(略)

请大家模仿课文写法,用“乡愁是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续写两句。

背熟全诗,并阅读余光中散文《听听那冷雨》。

诗歌两首教案篇十二

诗两首

教学目标 

1、  理解这两首诗

2、  培养积极的乐观的人生态度,勇敢慎重的面对人生选择

3、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自己世想像和理解诗歌形象化的语言。

课前准备

1、根据提示,阅读这两首诗。

2、搜集作者的有关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导入  ,

人生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时真的不遂人愿。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

何面对?今天我们来学习普希金的一首小诗,看看他是怎样面对人生的。

2、板书课题,出示相关教学目标 :

(1)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2)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

教师组织学生将搜集到的有关资料进行课堂交流,达到资源共享。只要大体了解一下,有助于诗歌的理解就可以了。

亚历山大·普希金,是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他的创作对俄国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影响很大,不仅是"俄罗斯文学之父",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也享有盛誉。他一生热衷于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和诗作,引起沙俄统治者极端的不满,曾两度被流放,最终死于沙皇政府的阴谋之下。这首诗歌就是写于流放期间。

4、整体感知

品昧、感悟诗歌的语言。

思考题:.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指的是什么?

(2)诗歌的两部分各表现了怎样的内容?

(3)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可采用课堂发言的形式,互相补充指壶,作出解答,并说明结论是怎样得出的。

明确: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特指在生活中因遭遇艰难困苦甚至不幸而身处逆境。作者写这首

诗时正被流放,是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

(2)第一部分写如果身处逆境,不必悲伤,要耐心等待,快乐的日子-ptj来。第二部系去要永远向往美好的未来,现在虽身处逆境,只是暂时的,当时过境迁,往事都将成为亲切的回忆。

(3)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5、问题探究

这首诗歌虽文字不多,但却有不少问题值得探究。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质疑,能立即解决的立即解决,解决不了的,采用四人小组讨论形式答疑解难。

6、问题(教师备案)

怎样理解"生活欺骗了你?

(1)面对逆境,我们就只有耐心等待,不予抗争吗?

(2)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3)与一般诗歌相比,这首诗有什么不同?

明确:

(1)必须要联系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来理解。这句话表明正义被沙皇专制所扼杀。它与违

背生活规律,被生活所捉弄不是一个概念。

(2)当时沙皇专制统治相当严酷,革命势力一时还不足以与之抗争,况且诗人正被流放,所以只能等待时机的到来。

(3)可从多角度理解。一方面它强调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人生的体验应

该是丰富多样的,各种体验都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即使是痛苦的。

(4)这首诗没有什么具体形象,只是以劝告的口吻明确地说明道理。一般诗歌的艺术形象

都比较生动鲜明,而将主题含蓄地暗示给读者。

对以上问题,教师可根据学情加以取舍。

注朗读背涌

试着当堂背过这首诗

6、体验与反思

教师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学习体会,引导学生正确地面对生活,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7、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三。

(2)根据"体验与民思?的要求写成300字左右的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未选择的路》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诗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现在,我们再来学习另二首诗歌《未选择的路》。前者告诉我们应如何面对人生挫折,后者则告诉将如何面对人生的选择。如果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对人生的态度积极乐观的话,那么《未选择的路》对人生的选择又是怎样的呢?

二、板书课题,出示相关教学目标 :

1、理解诗歌大意。

2、认识慎重地选择人生的意义。

3、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

三、整体感知

要求同学们从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认真地阅读这首诗歌,最好是默读。深入思考每节诗歌的意思,然后把握全诗,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思考题:

1、怎样理解诗歌中所说的"路"?这是怎样一种表现手法?你能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出类似

的例子吗?

2、四节诗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3、这首诗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

明确:

1、表面说的是自然界的道路,而实际上是借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

2、这是一种象征手法。我们曾学过的《在山的那边》和《行道树》等都采用了这种写法。

第一节,写诗人站在道路岔口,遭遇道路选择的尴尬与元奈,陷入沉思?二一经选择便无从回头。

第二节,写诗人选择了一条极富挑战的道路,这条道路"荒草萎萎,十分幽静。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第三节,写诗人踏上自己选择的路。但他却留恋着那条未经选择的路,担心踏上一条错误的路而难以返回。

第四节,写诗人对未来的遥想。将来回顾往事,那条未选择的路是不是比己选的路更好些呢?但是现实已经不能回头了.

(1)这首诗是写人生之路的。人生之路有许多,人的一生只能选择一条。当踏上这条道路以后可能会发现有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于是就对未选择的路产生向往,也是对美好人生的向往,这便是诗人所表达的意思。它告诉我们:人生的选择很无奈,即要勇于抉择,更要慎重对待。

三、问题探究

思考题:

1、诗人选择了自己的路,可为什么题目却是"未选择的路"?

2、在诗歌表现出的情绪上,《未选择的路》与《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有什么不同?

3、这两首诗歌对人可能产生怎样的影响?

明确:

1、诗歌虽然写到已选择的路,但重点强调的却是未选择的路,以引起人们对人生选择的思

索,所以以"未选择的路"为题。

2、《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表现得乐观积极,而《未选择的路》则表现得有些忧郁。

3、两首诗都富于哲理,且都富于人情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给人以鼓舞,使人笑面人生:而《未选择的路》对于人生选择的思索,反映了人们普遍的心理,更容易引起共鸣。

四、教师小结

同学们,学了这两首诗,我们或许对于人生会有更多的思考。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如何面对人生的艰难困苦,的确是个决定命运的重大问题。俗话说"一失足成千古恨"、"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我们只有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坚定活泼的性格,进而正确地选择和把握自己的人生之路。愿大家都能努力学习,健康成长!

五、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二。

2、试着写一篇随笔,评论一下这首诗。300字左右。

六、信息反馈:

诗歌两首教案篇十三

1、对下列加粗字注音、释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瞬息(shùn),眼珠儿一动。

b、伫立(zhù),站着等候,泛指等候。

c、萋萋(qī),形容草长得衰败的样子。

d、忧郁(yōu yù),忧伤,愁闷。

2、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涉足:趟过水进入某种环境。

b、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延绵:延续不断。

c、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瞬息: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时间。

d、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向往: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

3、下列句子中与课文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

a、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b、而那过去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念

c、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d、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忆

4、对下列诗句节拍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假如/生活/期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b、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

c、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d、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5、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诗人在严峻艰苦年代里的座右铭。

b、《未选择的路》是一首具有象征意味的政治抒情诗。

c、《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通篇都是劝说口吻,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d、《未选择的路》中,诗人抓住林中岔道这一具体形象,寄寓了如何选择人生道路的生活哲理。

6、填空:

⑴ 《未选择的路》的作者是_______国诗人________。

⑵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作者是_______国诗人_________。他的著名诗作有《_______》、《_________》等。

7、简答:

⑴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告诉我们应如何对待人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未选择的路》的中心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2、a

3、c

4、a

5、b

6、⑴ 美 弗罗斯特

⑵ 俄 普希金 《自由颂》 《致大海》

7、⑴ 对待人生要持积极乐观的态度,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要冷静地对待,要善于克制自己,放眼未来。

⑵ 诗人抓住林中岔道这一具体形象,寄寓了如何选择人生道路的生活哲理。

诗歌两首教案篇十四

〖教学目标〗

1、理解这两首诗歌的内容,能够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培养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慎重面对人生选择。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品位诗歌形象化的语言。

〖课前活动准备〗

1、搜集作者的相关资料。

2、熟练朗读课文。

〖教学活动〗

一、引入新课

人生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时真的不遂人愿,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今天我们学习普希金的一首小诗,看看他是怎样面对人生的。

(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理解这首诗歌的内容,能够背诵。

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交流普希金的相关资料

(采用学生交流,教师总结的方式,检测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为理解内容作好准备)

亚历山大·普希金,俄国伟大的民族诗人,他的创作对俄国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影响很大,不仅是“俄罗斯文学之父”,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也享有盛誉,他一生热忠于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和诗作,引起沙俄统治者极端的不满,曾两度被流放,最终死于沙皇政府的阴谋之下。这首诗歌就是写于流放期间。

四、

1、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忧郁 瞬息 怀恋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说一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诗人热爱生活,执着追求理想,相信光明一定会来临,当生活欺骗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未来是幸福的,美好的,要对生活充满信心。

五、教师范读课文,读准节奏,(读准节奏,读出感情,感染学生);要求学生认真倾听,并说说听出了什么

六、分析品评深入感受课文

1、细读课文,边读边批注,然后把批注的内容或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并说明理由。

(研究重点语句,并和其他学生交流)

2、重点研究:

⑴ 你怎样理解“生活欺骗了你”这句话?

联系诗人所处的环境正义被沙皇俄国专制所扼杀。

⑵ “过去的”怎会成为“密切的怀恋”呢?

首先,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其次,人生的经历应是丰富多彩的无论哪种经历都是一种宝贵的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即使是失败,是痛苦。

⑶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勇于面对挫折,困难和失败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七、问题探究

1、对逆境,我们只有耐心等待,不予抗争吗?

作者处于那种白色恐怖的年代,革命力量还不能与之抗争,更何况诗人正被流放,所以只能等待时机。

2、这首诗歌与一般诗歌相比,有什么不同?

这首诗没有什么具体形象,只是以劝告的口吻明确的说明道理。一般诗歌的艺术形象,都很生动鲜明的将主题含蓄的表达给读者。

八、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九、试着当堂背诵这首诗

十、能力培养

在成长的道路上,你遇到过挫折吗?你碰到过困难吗?你是怎样正确面对的?讲给大家听一听。

十一、课外延伸

1、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2、搜集类似《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样的诗歌读一读,然后利用朗读课的时间在班级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未选择的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普希金的诗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明白了面对人生挫折,应当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你应该怎样做呢?就让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告诉我们吧!

二、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意思。

2、认识慎重选择人生的重要意义。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朗读课文,了解本诗歌的内容。

2、默读课文,思考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主张?

(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探讨明确:当面对人生选择时,一定要谨慎,慎重地作出人生的选择。

四、局部理解课文内容

(小组讨论交流)

析读这首诗歌,然后思考:四节诗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讨论交流后明确:

第一节:站在道路岔口,遭遇道路选择时的无奈。一经选择便无从回头。

第二节:作者选择了极富挑战性的一条路,这条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更诱人,更美丽”。

第三节:写诗人踏上选择之路,却留恋那条未选择的路,担心踏上一条错路而无法返回。

第四节:诗人对未来的遥想。将来回顾往事,那条未选择的路是不是比选择的路更好些呢?可惜现实已不能回头。

五、深入理解课文

赏读后小组讨论《未选择的路》这首诗,说说“路”包含了什么深刻的含义?诗人想借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

讨论后明确:

这里所说的路是人生之路,他告诉我们:

1、人生之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

2、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六、问题探究

(小组讨论交流)

1、本诗中诗人选择了自己的路,为什么题目却是“未选择的路”?

2、从表现的情绪方面,《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未选择的路》有何不同?

3、这两首诗歌对人可能产生怎样影响?

讨论交流后明确:

1、目的是为了提醒人们在面对人生选择的时候要谨慎,从而引起人们对选择的思考。

2、《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情绪积极乐观,给人精神鼓舞,使人笑对人生;《未选择的路》情绪表现的很忧郁。

3、根据诗歌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学生可以畅所欲言。

【课外延伸】

写出学完这两首诗歌的体会,做到观点鲜明,表达流畅。不少于200字。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