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矛和盾的集合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三年级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精选5篇)

时间:2023-10-03 作者:字海最新矛和盾的集合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三年级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精选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设计篇一

1、知识与能力:会认六个生字,会写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生字词;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能联系生活实际深入理解本课说明的道理。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培养学习边默读边动笔边思考的.习惯。

2、过程与方法:通过默读思考动笔画等方法,了解发明家思考的过程,在交流中,通过补充句等方法,学生体会出发明家思考的深入与全面性。通过课外资料的引导,学生再进一步感受坦克威力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到吸收他人优点的重要性。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深入体会本文的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

初读课文,了解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学习生字新词。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吗?他们有什么作用呢?

2、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开口,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出示课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

这里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矛是攻击别人的武器,而盾是防御的武器。为后面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课件生字、生词卡片,认读。

3、巩固新词。

4、指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

5、自己把课文再读一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教学中要着重倡导在文章的大的语言环境下感悟语言。只抓孤立情节理解课文,学生常常会出现被动跟随的状况。先从整体入手,再重点关注情节,学生对情节语言的感悟会是丰富、生动的,将会更深刻的理解语言文字的真正内涵,从而逐渐培养学生从整体上感悟文章的能力。

三、质疑提问,初步释疑

1、学生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提出不懂的问题。

2、同桌相互交流。

3、全班初步交流所提的问题。

4、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

5、提炼重点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以下两个问题可作参考:

a、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b、“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这两个问题作为下节课学生讨论的话题。

四、小结课文

请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可以是生字学习方面的,也可以是有关课文内容学习的收获。教师适当概括补充。

五、指导写字

1、出示14个生字,要求:学生认记生字,并观察哪些字最难写,等一下给同学提醒。

2、重点指导7个左右结构的字。持、般、攻、炮、坦、战、神

a、学生观察这7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b、多媒体演示这7个字的布局。

3、学生提醒哪些字最难写,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4、学生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

作业:

1、抄写生字2遍,注上拼音。

板书设计:25、矛和盾的集合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附课文:

矛和盾的集合

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

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与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

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

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199月15日,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设计篇二

1.知识与能力:会认六个生字,会写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生字词;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能联系生活实际深入理解本课说明的道理。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培养学习边默读边动笔边思考的习惯。

2.过程与方法:通过默读思考动笔画等方法,了解发明家思考的过程,在交流中,通过补充句等方法,学生体会出发明家思考的深入与全面性。通过课外资料的引导,学生再进一步感受坦克威力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到吸收他人优点的重要性。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深入体会本文的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初读课文,了解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学习生字新词。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吗?他们有什么作用呢?

2.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开口,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出示课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

这里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矛是攻击别人的武器,而盾是防御的武器。为后面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课件生字、生词卡片,认读。

3.巩固新词。

4.指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

5.自己把课文再读一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教学中要着重倡导在文章的大的语言环境下感悟语言。只抓孤立情节理解课文,学生常常会出现被动跟随的状况。先从整体入手,再重点关注情节,学生对情节语言的感悟会是丰富、生动的,将会更深刻的理解语言文字的真正内涵,从而逐渐培养学生从整体上感悟文章的能力。

三、质疑提问,初步释疑

1.学生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提出不懂的问题。

2.同桌相互交流。

3.全班初步交流所提的问题。

4.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

5.提炼重点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以下两个问题可作参考:

a.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b.“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这两个问题作为下节课学生讨论的话题。

四、小结课文

请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可以是生字学习方面的,也可以是有关课文内容学习的收获。教师适当概括补充。

五、指导写字

1.出示14个生字,要求:学生认记生字,并观察哪些字最难写,等一下给同学提醒。

2.重点指导7个左右结构的字。持、般、攻、炮、坦、战、神

a.学生观察这7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b.多媒体演示这7个字的布局。

3.学生提醒哪些字最难写,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4.学生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

作业:

1.抄写生字2遍,注上拼音。

板书设计:25.矛和盾的集合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设计篇三

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二、学习目标

1.能正确读写“进攻戳雨点般自卫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坦克炮口履带大显神威庞然大物”等词语。会写“矛、盾”两字。

2.重点理解“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大显神威”等词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三、教学重点: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四、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教学媒体:电子白板

六、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师:课前已经布置你们阅读了《自相矛盾》这个寓言故事,那在这个故事中,什么地方自相矛盾?是啊,这个商人的话真是前后矛盾啊!那谁知道“矛盾”这个词语的意思.其实在这个故事里不仅商人的话是矛盾的,对立的,矛和盾这两种武器本身就是对立的。

2、出示课题。矛和盾是两种对立的兵器,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会有怎样意想不到的结果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5课《矛和盾的集合》,请(指导书写)注意这个集字,上下结构,上面像个住字,但比住字的多一横,写得时候可得注意啦!请同学齐读课题。

3、认识生字“矛”“盾”

(1)(出示矛和盾的图片)那你们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谁愿意上台来指一指?矛的作用是(攻击)盾的作用是(自卫)

请你带同学们再来认识认识这两个字。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字,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那写得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呢?(对,这一点可不能忘记,它就是把手和枪的连接,非常重要。)

4、书写:

(1)师范写“矛盾”(先写一个予,再加上一撇,这一撇就是锋利的矛,少了它可就无法进攻啦!盾字的外侧是两笔,先横撇再竖撇。)

(2)会写矛和盾了吗?那现在请大家拿出田字格本,把这两个字工工整整地写一遍。注意写字的姿势:头要正,肩要平,足要安。

(3)展示后评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遇到生字新词要多读几遍。

2、现在老师要来检测一下你们读的效果。

集合合二为一集于一身:这里面有两个词很好地解释了“集合”,谁找到了?“合二为一”这里的“二”指得的(矛和盾)那这个“一”指得是什么呢?(坦克)“集于一身”又是集什么与什么于一身呢?(是集矛和盾的优点于一身。)

课文主要内容:那矛和盾集合在一起就是什么呀?(板书:坦克)现在谁能根据板书说一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发明家把()和()集合,发明了()。

三、学习课文1——4自然段

1、师:发明家为什么要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这还得从一场比赛说起!请大家自由读读第2小节,找一找描写比赛的句子。

2、师:现在老师把这场比赛搬到教室里来,谁愿意和老师实战一下呢!(请一生上来)

(1)(左抵右挡)师:好,如果我的手指是矛,你的手掌是盾。我往你的左边一下,你往什方向挡?(左);我往你的右边一下呢,你往什么方向挡?(右)这就是文中的一个词——左抵右挡。

(2)(雨点般)师:好,那我们再把这场比赛来个快镜头吧!我这个矛是怎样向他刺去的?如果让你在课文中找个词,怎样形容我的这个“矛”?(雨点般)蒙蒙细雨有雨点,瓢泼大雨有雨点,狂风暴雨也有雨点,这应该是什么时候的雨点?(瓢泼大雨的雨点;狂风暴雨的雨点。)

师:我们的比赛还得继续!“矛”如此密急地向他袭来,刚才你们观察的是我,现在你们观察他!找两个词形容他的动作。(左抵右挡,难以招架)

3、指名读:同学们,这是一场怎样的比赛啊?(精彩。师:读出你的精彩!激烈)

4、(全班齐读)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场精彩、激烈的比赛中。

5、师:正是这样一场紧张刺激的比赛,使发明家有了一个想法,发明家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默读2—4小节,把发明家的想法用横线画出来。(相机出示)

6、师:科学家在第一个想法中发现了什么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

生:(出示)盾太小了,如果做成铁屋子,敌人就戳不到我了!

(1)大家发现没有,这句话里有两个感叹号?他们感叹的意思一样吗?(第一个是因为“盾太小”而紧张,第二个感叹号是因为想到了方法而感到高兴。)

(2)既然这两个感叹号意思不同,那你能把这两个感叹句读好吗?(指名生读)

(3)齐读

(生拿着自己的纸条解说):发明家发现盾太小了,所以想到安一个铁屋子,后来他又发现不能进攻,就想到在铁屋子上开个孔,把矛伸出来,但是躲在里面却不能跑,发明家又想到给铁屋子安个轮子履带。

师:那请你把引号加上去吧!(生加上引号)

8、师:同学们,通过你们自己的努力,老师相信把下列的句子补充完整对你们来说也不是难事!(出示)

9、快看,这就是发明家发明的坦克!厉害吧!

师出示坦克图:这就是矛和盾的集合——坦克,那谁来指指哪个是“矛”?哪个是“盾”?还有“履带”在哪里?(一生指认)

师小结:坦克把矛和盾的优点集于一身,将矛的进攻盾的自卫合二为一,那坦克的威力到底有多大呢?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物品集合了其它东西的长处,又是怎样集合在一起的呢?下节课我们再研究。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设计篇四

这篇文章是一篇说明道理的小短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朋友的比赛中,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并发明了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让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是教学的重点,学生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为了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我让学生查词典,查到了矛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在长杆的一端安有青铜或铁制的枪头。盾是古代打仗用来遮挡对方刀、矛、箭的防护武器。一个是进攻的兵器,锐利无比;一个是防护的武器,坚固无比。它们怎么会集合在一起?集合在一起会变成什么?我让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认真读课文。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小组合作探究,终于弄明白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盾就是铁屋子(坦克的身子),矛就是炮。铁屋子用来防护,炮用来进攻,合二为一,威力无比。学生经过读书、探究重点迎刃而解。由此可见,学生认认真真的读书,认认真真的探究问题就会攻克重点。

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学生通过认真读文章,找到了说明的道理:“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含义深刻,对于三年级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是比较难的。为了让小学生好理解,我列举了生活中的一个小例子。我们天天使用的中性笔就是集圆珠笔与钢笔的优点发明的,发明者就是个胜利者。因此,我们如果从小善于发现,科学思考,博采众长,就会有发明创造,你也就是个胜利者。学生通过身边的例子明白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教学难点不攻自破,水到渠成。

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放手让学生多读书,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切忌滔滔不尽地去讲,你讲的天花乱坠,学生不一定听懂,只有让学生读书后感悟出来的东西才能记忆犹新。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设计篇五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写“矛、盾、集”等生字。能正确读“集合、招架”等词语。

2、学习默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品质。

难点:让学生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

1、  能够和大家一起学习我很高兴!初次见面,给大家带来一件礼物,这件礼物是老师精心准备的,大家请看屏幕:

幻灯出示:

“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2、这句话是老师送给大家的礼物!谁愿意收下它?读读看。要想真的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读懂老师的心,咱们还要把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好好读一读。伸出手,和老师一起来书写课题。(指导书写矛和盾。)

二、读

1、请同学们打开书,放声读课文,让老师听到你的读书的声音好吗?如果遇到生字、生词怎么办?(指名回答识读生字词的方法。)大家开始吧。

2、刚才同学们读得非常专心!谁来读一读屏幕上的生字词?

幻灯出示

长 处   胜利者

3、谁来读?(师可以根据学生识读情况鼓励、正音,如:声音响亮,口齿清晰;听听别人怎么读?再试试看!等。)

三、悟

1、接下来,咱们换一种读书方法,默读课文。如果大家能够潜心地默读,一定会有许多的收获!(生默读课文,师巡视参与其中。)

2、读完课文后,谁尝试根据屏幕上的提纲说一说发明家是怎样一步一步思考的:

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明家仔细考虑了一下: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明家又认真研究了一番:对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根据学生回答,可以激励:很会读书!善于在别人总结的基础上概括!这就是合二为一。等等。)

四、品

1、会学习的孩子善于发现!在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是:

幻灯出示:

“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2、读读看。为什么这样读?你有什么发现?(第一个“!”表示对盾的不满、埋怨。第二个“!”欣喜、高兴。)

3、请大家带着感情齐声朗读。

五、拓

1、课文学习到此时,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老师为大家精心准备的礼物:

幻灯出示:

“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2、谁能理解老师的用心,谁就能用一个成语概括一下这句富有哲理的话!谁就会收下这份不一般的礼物!(师板书:合二为一、取长补短。)

3、能否用上“取长补短”造句?试试看!

六、结

板书设计:      矛和盾的集合

合二为一       取长补短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