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课文朗读汇总(14篇)

时间:2023-04-06 作者:储xy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课文朗读篇一

汉王镇中心小学 黄美芝

上完苏教版第十一册第三课《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下课的铃声响了,师生再见后,我夹着书本刚走出教室,就听到孩子们喊道:“黄老师,下堂课咱们还上语文课!”听到喊声,我停住了脚步,转过头笑了笑说:“那怎么行呢,下节课是音乐课!”“你不能和音乐老师商量一下吗,请她让你节课!”孩子们一致要求道。

看着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激动,让我深深地感到这节语文课上成功啦!孩子们一项喜欢的音乐课都不愿意上了,情愿上语文课,这是多么难得呀!这充分证明了孩子走进了课文,他们与作者的心相互碰撞,产生了共鸣。真正“触摸”到了语文。笔者的做法与感想总结出来与同行们共勉。

1、作词引情。

“肖邦的老师埃斯内尔和同学唱着《即使你远在他乡》为肖邦送行。”文中没有出现歌词内容,我便引导学生围绕文章的中心联系上下文的内容作词,并用上自己喜欢的且适合此情此景的旋律唱一唱。孩子们一听兴趣盎然,写好词后,便深情地唱了起来,真切地表达了师生、同学间依依离别的情怀及浓浓的爱国情。课堂在孩子们的歌声中升腾到了高潮。

感想一:学生从文本对话中汲取了写作的营养,应不失时机地通过课堂练笔,积极迁移,发展文本语言。更为重要的是,应打破以课堂为中心、学科为本位的樊篱,实现学科间、课堂内外、校内外、文本学习和实践活动、学和用的大整合。一场演讲,一次课外调查,一次参观……无不是在丰满着文本。

2、歌曲煽情。

当讲到“肖邦得知起义失败的消息,悲愤欲绝,谱写了著名的《革命进行曲》”时,我满含激情地说:“我们伟大的祖国也曾遭受过帝国主义列强铁蹄的践踏,一些音乐家虽不能拿起刀枪亲临战场杀敌,但他们写下了催人奋起的革命歌曲,唤起了人民的呐喊与抗争,你们此时此刻仿佛听到了什么?”学生们便情不自禁 、不约而同地高唱起“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孩子们激情四射。

感想二:将语文教学置于学生真实的生活认知、生活意志、生活情感等背景中,顺水推舟地把作为学习形式的听、说、读、写自然而然地融合在生活中,使阅读文本的活动与他们生活焦点、精神焦点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样,就拉近了学生和文本间的距离。

学生在情景中,在生活中,在实践中,通过主动的亲身体验获得的知识,才是最宝贵的、最难忘的个人财富。这就是“触摸知识”吧。伽利略说:“你之法教别人的任何东西,你只能帮助别人发现一些东西。”说的不也是这个道理?我们的语文要走进有效教学,也必须让学生“触摸”中去获得。

(第一范文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带回祖国)本文转载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课文朗读篇二

教学目的:

1、精读课文三、四段,并有感情地朗读。

2、通过肖邦弥留之际“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剖析,以及3、4节肖邦的爱国行动的感悟,体会肖邦是一个爱国者。

3、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通过读,感悟肖邦强烈的爱国感情。

2、让学生体会到肖邦的爱国体现在语言和行动两个方面。

教学准备:小黑板、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离开祖国——满怀悲愤

1、咏唱送别曲

告别­2、无论……都……不要忘记祖国

3、赠银杯

2、指名背背诵第二自然段(一人;然后集体背诵)

二、学习第五节

( 肖邦这一去不知能不能记住老师的话,能不能回到祖国?)(不能,为什么?为了祖国,为了生计……)真的回不去了吗?

1、弥留之际,为什么要姐姐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他是怎么想的?(学生思考、讨论)(死了也要回故乡……)

a老师的叮嘱,同学的期望。 b 肖邦爱国

表达了肖邦怎样的思想感情? (爱国)

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点题)

肖邦这么爱国,大家能把肖邦爱国情怀读出来吗?

学生先自由读,然后教师指名读。

三、学习第三节

1、 肖邦爱国吧,他在国外到底为祖国做了哪些事情?

听到起义失败悲痛欲绝。作为一个音乐家,他化悲痛为力量,将一腔热血化成催人奋起的旋律和音符。(看书中插图)

(多媒体:播放《革命练习曲》)

板书:起义失败—— 一腔热血化音符

指导看图,指导有感情地读书。

2、他日夜思念祖国。(心系祖国的人会怎么做?)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板书:工作、工作、再工作

指导读(悲愤)

3、最后一节:一个人这么辛苦地工作,他能受得了吗?

指名读最后一节。

比较: 肖邦就这样在异乡与世长辞了。

肖邦就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乡与世长辞了。

当时他39岁。

当时他才39岁。

(肖邦的“死”:为国而死,;他还年轻,令人惋惜、同情,可歌可泣)

指导读:声音缓慢、低沉、惋惜。

四、练习说话,人物精神升华。

肖邦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再读3、4、5、6节。(肖邦这么热爱祖国,我们能把课文读好吗?)

六、拓展

谁不热爱自己的祖国,中国有哪些爱国人和爱国的故事。

(文天祥、陆游、周恩来、吉鸿昌……)

七、作业设计:从校图书室借“爱国故事书”阅读。

板书设计: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离开祖国——满怀悲愤

1、咏唱送别曲

告别­2、无论……都…… 不要忘记祖国

3、赠银杯

起义失败 ——一腔热血 化 音符

爱国行动

思念祖国 ——工作、工作、再工作

爱国语言 : 把我的心脏带回……(弥留之际)

教学反思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写的是波兰遭到外国列强的瓜分,音乐家肖邦被迫流落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

的事,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学完了《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我的心情竟然久久不能平静。我被一个长眠在异国他乡,灵魂却渴望回归祖国的一颗赤子之心深深地打

动了。我相信学生们同我一样,也一定或多或少会有感动。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因此我对本课的教学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

方面的努力:

1、揭题质疑

上课伊始,我首先抓住课题《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题目中的“我”是谁? “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让学生初步体会肖邦的爱国之情。然后话锋一转:可是,肖邦既然如此地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不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国家?为什么当初要选择离开呢?

2、带着问题初读探疑让学生通过读,体会到了肖邦 “不得不”离开祖国的无奈,通过从课内课外获取信息,理解肖邦被逼、悲愤中离开祖国的不得已:正是在这样一种动荡不安的形势下,肖邦的亲人、老师和朋友们督促着肖邦出国去深造,并通过他的音乐创作和演奏去为祖国获取荣誉。

3、深读课文,抓重点句

肖邦的那份强烈的爱国情感,与他离开祖国前夕,他的老师和同学特地为他送行时的谆谆嘱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课文“送行”一段是

全文的一个重点段,描写具体细致,情感渲染淋漓尽致。

4、讨论解疑、悟情

我抓住“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这几个“送别”场面,引导学生感悟人物情感,再一次从肖邦的神态、动作中体悟他满怀爱国之心、报国无门、远走他乡的无奈和忧愤,当然还有一份对祖国的不舍。当《即使你远在他乡》的送别曲在课堂中响起时,我相信,学生此刻已经走进了肖邦的内心……这样,顺理成章就能理解肖邦在异国他乡用音乐作为武器、拼作、忧愤而死的生活经历,就能理解肖邦对祖国至死不渝的热爱和眷恋。

通过这四步,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肖邦不仅是一个杰出的音乐家,还是一个满腔热情的爱国者,从而使学生对肖邦的敬仰之情达到沸腾的顶点,同时也使学生在心中升腾起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理解了本文之后,引导学生背诵第2自然段。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课文朗读篇三

品读课题  突破重点——《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课题教学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32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讲述了波兰被外国占领,音乐家肖邦流落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的故事,表达了肖邦对祖国强烈的爱。课题“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即是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灵魂深处的呐喊,是爱国情怀极至的表现。“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句话成了全文的一条情感主线。

在教学中,应注重对这一课题的品读和感悟。现录教学片段如下:

师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指名读题,齐读。

师:想一想:要是给这个题目加上标点符号,你准备加什么?

学生思考片刻,班上许多人举手。

(第一范文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带回祖国)本文转载

生:我给这句话加引号。因为这句话是肖邦在弥留之际说的一句话。

此时,许多学生跟着附和道:“是啊,是啊!”

师:看来大家都已经把课文内容读明白了呀!想想除了加引号,还有别的符号需要加吗?

学生们再次陷入思考之中。沉寂之后,一名女生站起来。

生:我觉得还应该在句尾加上一个感叹号。

师:这倒是个独特的见解,能说说为什么应该加感叹号吗?

经这么一提醒,班上有好几名学生眼睛亮了起来,把小手举得高高的。

生:因为这句话是肖邦在临终前说的,这是他的临终遗言。

生:因为这句话是肖邦在请求别人。

生:因为这句话是肖邦弥留之际心灵深处的呐喊。

师:是啊,肖邦这位波兰伟大的音乐家之所以在他弥留之际说出这样一句话,肯定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围绕这句话,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吗?

生:我想知道肖邦是对谁说这句话的。

生:我想问肖邦是在哪儿说这句话的。

生:我想问肖邦为什么要在临终时要求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

……

师:同学们,大家提的问题都很好,这些问题正是我们要通过再读课文需要解决的。让我们静下心来,深入到文中去细细体会吧。

(第一范文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带回祖国)本文转载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课文朗读篇四

(苏教版小学语文国标本六年级第11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朗读品味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肖邦的爱国主义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肖邦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指导学生朗读品味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抓住课题这条情感主线,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情感陶冶。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肖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一弥留之际的请求中饱含的爱国情感。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包括介绍肖邦及课文背景的文字、图片材料;《即使你远在他乡》《革命练习曲》磁带;与爱国有关的名人名言等。

2、学生自主预习,完成学案相关习题。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自学质疑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经过大家的努力和整合一共留下了几个问题?谁来说说。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出示: (1)肖邦既然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还要离开自己的祖国? (2)埃斯内尔老师为什么要送肖邦一个盛満泥土的银杯? (3)肖邦为什么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设计意图:这种开放式的导入方式,使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通过回忆,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更为本课的教学指明方向。】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三个问题。

互动探究:(学案内容)

1、探究的问题。

(1)肖邦既然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还要离开自己的祖国?

(2)埃斯内尔老师为什么要送肖邦一个盛満泥土的银杯?

(3)肖邦为什么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2、探究的方法:读、思、批注、组内交流。

探究指导:

(一)探讨研究(1)肖邦既然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还要离开自己的祖国?

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学习文章第一节。 注意抓住:“瓜分”“落到”“陷入深渊”“满怀悲愤”“不得不”等重点词句,进行研究,肖邦离开祖国的真正原因。(师课件出示,肖邦离开祖国波兰的背景资料。)突出地让学生重点理解感受肖邦的热爱祖国。集体朗读本整节。

(二)探讨研究(2)埃斯内尔老师为什么要送肖邦一个盛満泥土的银杯?

此段的学习就按照学生的回答,让学生体会、感悟①肖邦对于老师来说,是得意门生(相机渗透肖邦的音乐天才资料)②老师和同学都十分地依恋肖邦③老师和同学都不希望肖邦出国后忘记自己的祖国。④肖邦内心是不太想离开自己祖国的。而第三、四点是需要学生重点体会的。本段学习重点通过朗读来深入体会感受。

过渡: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了亲人,离开了他深爱着的家园,上路了。他有没有忘记自己亲爱的教师和同学的嘱托呢?(没有)为什么?

(三)研究探讨“(3)肖邦为什么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重点理解:“悲愤欲绝” “彻夜”等词。朗读并展开想象:波兰人民起义失败,一个个倒在敌人枪口下,这时,波兰人民听到《革命进行曲》,振奋精神,重新拿起武器抗争的情景。说说你从肖邦的举动中感受到了什么? 朗读体会肖邦忘我工作的精神并展开想象。

出示“肖邦日夜思念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朗读。

结合插图,肖邦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个时候,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设计意图: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苏霍姆林斯基强调的是儿童在学习中的主动探究精神。质疑的目的是解疑,学生提出的问题必须在教学中解决。教师应给予学生解疑的方法。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呢?传统的教学往往是由老师解答,而“探究性学习”则要求学生自己来解决问题。学习语文的方法很多,例如:听、读、思、议、画、找、写等。运用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呢?由学生自己决定。为的是更好地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三、精讲点拨课文结束部分,升华情感

过渡:时间在肖邦的紧张工作中飞逝。

1.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指名读。

2.(1)理解“弥留之际”、“紧紧握着”。(2)朗读肖邦的话,看看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想象肖邦此时在想什么。(引导学生练说)

4.引读第6自然段。

(1)出示理解“与世长辞”①查字典,解释“辞”。(告别)②说说它的意思。(永远离开人世)

(2)读一读,比—比,说说有什么不同。

肖邦就是这样与世长辞了。  

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

当时他39岁。  当时他才39岁。

交流,小结:两组中的第二句话突出了肖邦的悲愤之情,亡国之恨。

5.指导朗读: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齐读第6自然段。

【设计意图:在一篇文章中,有许多词语可以是整篇文章的“触发点”、“共振点”、“兴奋点”,能够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在本段教学中,我紧抓这几个关键词语,让学生进行深入体会肖邦的爱国情感。】

四、矫正反馈(学案内容)

1、埃斯内尔给肖邦的特殊礼物是                  ,用意是                       。

2、我学习了课文知道肖邦的钢琴曲代表作                 ,那              的旋律表现了波兰人民的                  。  

3、“弥留之际”意思是                    ,肖邦在          (城市名)与世长辞,当时,他才      岁,“才”表达了作者                                                    之情。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                                 ,我从这句话中读出了                               。

指导方法:学生先自主完成练习,然后交流展示,最后师生共同纠正反馈.

五、总结全文

1、课文讲波兰音乐家肖邦身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2、(指课题)“把心脏带回祖国”,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他灵魂深处的呐喊,是他爱国情怀至极的表现。

3、播放肖邦的《革命进行曲》,朗读全文,进一步体会。

【设计意图:课堂的高潮往往就是结束部分,这时候学生的情感已经通过一堂课的铺垫,经过老师的引导,到达了含苞欲放的时候,而音乐的铺陈则成了学生感情喷发的催化剂与强化剂,在音乐声中,达到了情感共鸣,化成了千言万语,厚积薄发,课堂则到达高潮。】

六、拓展延伸,完成作业(巩固案内容)

1、像肖邦这样爱国的人,古今中外有很多人,你知道有哪些关于他们的事迹,简单的给大家介绍一下。

2、写几句与爱国有关的名人名言。(至少两句)

1、                                         

2、                                         

附板书设计 :

3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肖邦  不得不离开  波兰 

日夜思念 忘我工作

弥留之际的请求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人关注的侧重点也不一样。以读促疑,以疑促思,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有效促进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发现,从而深刻地理解、感悟学习内容。

本课的第二自然段的阅读是对学生情感体验、文本感悟诸多能力的检验,也是对学生的问题的一次集中性的对话。所以我在学生理清了本段的基本脉络后,重点放在阅读、体验、对话这样的三步骤训练上。

“你告诉我,我可能会忘记,你给我看,我可能会记不住;你让我参与,我可能会明白和发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是教材与学生之间的中介桥梁。一堂课能不能唤起学生的情感,能不能使学生透过特定的文学符号理解其中的深藏的意蕴,进入教材规定的情景,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受到熏陶和感染,教师这个中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书是学习,实践是更重要的学习。我们只有将学习的主体地位真正还给学生,让他们在生动活泼地在课堂内外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读书,去感悟,去思考,去创造,去表现,我们的教学质量才会获得切实的提高。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课文朗读篇五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31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是苏教版十一册第三篇课文。课文讲述波兰被外国侵略者占领,音乐家肖邦不得不离开祖国,他日夜思念祖国,将一腔热血化成音符,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从编写者的意图来看,是为了表达钢琴诗人肖邦强烈的爱国之情。

肖邦的爱国是不容质疑的。1836年,被称为“波兰的帕格尼尼”的小提琴家里平斯基要来巴黎演出时,肖邦积极地为他进行筹备,唯一的要求是要他为波兰侨民开一场音乐会。最初里平斯基表示同意,后来拒绝了,理由是他不久要去俄国演出,如果他在巴黎为波兰侨民演奏,会引起俄国人的反感。这个理由激怒了肖邦,他愤然断绝了与里平斯基的友谊。1837年,俄国驻法大使以沙皇宫庭的名义拉拢肖邦,要他接受“俄皇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和称号,并表示这是由于肖邦并未参加1830年的华沙起义。肖邦断然加以拒绝,并义正词产地答复:“虽然我没有参加1830年的革命,因为当时我还太年轻,但是我的心是同那些革命者在一起的。”这坚定的回答、傲岸的蔑视,无疑给沙皇一记响亮的耳光。诸如此类的故事还有不少。我要质疑的是,课文为什么要扭曲历史的本来面目,非要给肖邦这个浪漫的钢琴诗人以“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光辉形象。

文章第一段写波兰被欧洲列强瓜分,肖邦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肖邦离开波兰前的确时局震荡,但并非到了非得流亡国外的地步。他的出走,起决定因素的是亲人、老师和朋友们敦促他出国去深造,通过音乐创作和演奏去为祖国获取荣誉——肖邦是个钢琴天才,大家希望他能有更好的发展、更大的音乐成就。“我还在这里,我不能决定启程的日子。我觉得,我离开华沙就永远不会再回到故乡了。我深信,我要和故乡永别。啊,要死在不是出生的地方是多么可悲的事(肖邦日记)”,但最后,肖邦还是选择了离开。因此,课文中“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之说,把他的离开完全归结于政治因素,是不恰当的。

第二段写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了亲人。课文为了强化肖邦的爱国情,先写老师和同学的送别,此时的肖邦只是“感动地点了点头”,后来老师送给他一杯泥土时,才“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而我所查阅到的资料却是这样的:“肖邦接受了友人们赠送的一只满盛祖国泥土的银杯,它象征着祖国将永远在异邦伴随着他。更使肖邦感动的是,当亲友送行到华沙郊外──肖邦的出生地沃利亚时,他的老师埃尔斯纳和华沙音乐学院的一些同学们,竟已等候在那里,并演唱了埃尔斯纳特地为送别肖邦写的一首合唱曲……这样的送别场面,这样激动人心的词句,使肖邦百感交集,在登上旅途时不禁失声痛哭。”课文把这两个场景的先后顺序故意颠倒,以此来突出表现肖邦的爱国情,不知这种“艺术加工”是否可以。

第三段写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将一腔热血化成音符,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的确,去世前两年的肖邦的作品已不多见,他的高产期大概是在1838年至1847年,但他的创作激情更主要的是来自于爱情的归宿。1835年,肖邦认识了波兰贵族沃德津斯基的女儿玛丽亚,和她热恋。次年,肖邦向她求婚,但由于肖邦不是贵族,只是“一个音乐家”,遭到玛利亚父亲的拒绝。失恋后的肖邦,两年后结识了“有一双忧郁的眼睛”的奥罗尔·杜德旺夫人,也就是闻名于世的小说家乔治·桑。请看以下资料:“肖邦对她的第一印象并不好,但不久就被她的魅力征服。在一种他从未经历过的激情支配下,他的音乐想象力达到高度兴奋的程度。其后的八年中,每年的夏天肖邦都是在诺昂乔治.桑的别墅里度过的。这些年也是肖邦创作最旺盛的时期。”1847年,他和乔治·桑的关系走向破裂,他的健康也逐渐变坏,这正是课文《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后来提到的“肖邦的肺结核病又复发了”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四段中有这么一句话:“为了祖国,也为了生计,肖邦四处奔波。疲劳加上忧愤,使肖邦的肺结核病又复发了。”但资料显示,“肖邦很快就在巴黎成名了。他通过自己的创作、演奏和钢琴教学,赢得了人们高度的尊重。”资料中还提到“尽管肖邦对巴黎的上层社会有所反感,但他的活动大多局限于上层的沙龙,加上他自己也逐渐地过上了优越的生活,这对他的思想意识也必然产生一定的影响和局制,使他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改革缺乏应有的理解和同情,这和他历来与不少波兰贵族及其子弟关系较密切也有联系。”显然,课文这么写是为了美化肖邦,把肖邦打扮成一个彻底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在呼唤教育人文的今天,教材的作用举重若轻。多年以前我们学习政治,我们义愤填膺地感受着西方国家人民的苦难,恨不得一步跨过去把他们全部解放到我们社会主义的天堂来。这种神圣的滑稽到了今天已无可置疑地成为一种感叹,一种无知的羞愧。我想,倘若我们顺着教材把课文中那个“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一样的肖邦形象,根植于学生脑海的话,这与当年学习政治的情形何其相似。翻看六十年代的教材,你会读到众多诸如“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的实践中,常常要用到分母是一百的分数。例如:先锋电机厂无产阶级革命派掌权后,坚决执行毛主席提出的‘抓革命,促生产’的指示,今年第二季度的总产值比去年同期增长百分之六十八,六月份的总产值相当于去年同期的百分之二百;东方红纺织厂,今年上半年棉纱的总产量,完成了上半年生产计划的百分之二百零九点七;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农村中呈现出一片大好形势。光明生产队夏熟作物的总产量今年比去年增长百分之七点九。像上面这些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的革命教材、政治教材,时代发展到今天,这样的事自然不能重演,但这种政治教材思想却总不能从人的脑海中完全剔除,于是,我们可爱的肖邦成了一个牺牲品,这样的教材之下,牺牲的又何止是一个肖邦呢?要知道,读者是千千万万的孩子啊。

人文的起码底线是真实。人文的重要内涵是把人当做人,既不把人当作鬼,也不把人当作神。肖邦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形象是一种中国式的神化,其间折射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典型,也是一种悲哀。

(第一范文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带回祖国)本文转载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课文朗读篇六

学习内容:精读课文第2—6自然段。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第2—6节,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通过指导学生朗读品味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肖邦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法指导:读、思、议圈点勾画、做批注,组内交流,练习拓展。

学案内容:

一、资料搜索

1、课前搜集古今中外的一些爱国人士及关于他们的感人事迹。

2、课前搜集积累与爱国有关的名人名言

二、互动探究

1、探究的问题:

(1)肖邦既然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还要离开自己的祖国?

(2)埃斯内尔老师为什么要送肖邦一个盛満泥土的银杯?

(3)肖邦为什么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2、探究的方法:读、思、批注、组内交流。

(上课前每个同学自主预习,在书上相应位置批注,写下自己的想法和疑问,语言要简洁。)

三、矫正反馈

1、埃斯内尔给肖邦的特殊礼物是                  ,用意是                       。

2、我学习了课文知道肖邦的钢琴曲代表作                 ,那              的旋律表现了波兰人民的                  。  

3、“弥留之际”意思是                    ,肖邦在          (城市名)与世长辞,当时,他才      岁,“才”表达了作者                                                           之情。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                                 ,我从这句话中读出了                               。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课文朗读篇七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导学案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2、认识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放开声音读一读                             ☆☆☆

1. 我把课文认认真真朗读了      遍,在读课文的时候,我发现有一个字不认识,通过查字典,我知道“雾霭”一词中“霭”应读      音。读完课文,我提出的问题是(总的):                                                 

2.这些词语通过查字典,我能理解它们的意思。

悲愤欲绝:                                           

与世长辞:                                            

3、做做字词游戏,放松一下。

(1)给它们加偏旁,再组词:

肖:                       邦:    

⑵给它们换偏旁,再组词。

咏:                       腔:  

忧:                       烛:                   

(3)“黎”的书写要注意,提示:                        

4、课文内容我知道:

5、再读课文来填空。

(1)“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是       (国籍)音乐家           弥留之际的请求,表达了他                       。我国也有这样的音乐家,如:               。

(2) 1830年11月的一天,维斯瓦河上弥漫着____________。20岁的肖邦告别了自己的亲人,坐着马车离开了__  ____。在城郊,马车突然被一大群人拦住,原来是______________来为他送行。他们站在路边,咏唱着___________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___        ______》。

(3) 肖邦再也忍不住了,____________________。他_________从老师手里接过了__________,回首望了__________,然后登上马车,____________。

(4) 肖邦就这样带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时他才_____岁。

静下心来想一想

1.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

埃斯内尔是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

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弥留之际”的意思是                      ,肖邦为什么请姐姐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

3.肖邦日夜思念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他常常把自己关在幽暗的房间里,点上一支蜡烛,彻夜地作曲、弹琴。时间在消逝,可是他已根本没有了时间的概念。

你抓住哪些词语,又体会到什么?

拓展延伸

1.肖邦资料补充:

2.我知道我国的爱国诗人有              ,他的代表作品是: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课文朗读篇八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77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是一篇包含深情的文章,那是发自内心的呼喊,用心才能体会。可是文章内容及其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有很大的差距,再加上是国外的事情,就更加了一份距离,所以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在备这堂教研课之前,我查阅了大量的有关于“肖邦”的故事、资料、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并挑选了一些复印给学生读。我相信感情是相同的,爱国的情感是没有距离的。因此,在备课时,我想到了杜甫、想到了陆游、想到了文天祥、想到了屈原……

我准备用一些爱国古诗穿插于课堂之中。如:在通读课文后,找点明课题句子时,“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这是肖邦在弥留之际说的,于是我想到了陆游在弥留之际的绝笔《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乃翁。”从这悲愤的诗句中让孩子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时,来感受肖邦的爱国情怀。

在引导学生读懂“肖邦不得不离开自己祖国”一段时,她看到自己的祖国被列强瓜分,看到自己的同胞被沙皇俄国的强盗欺凌,不忍离去,我引入《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肖邦得知国内起义失败后,悲愤欲绝,心中的情感一下子并发出来,引入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诗歌的积累,知识的积累要“活起来”,让已有的知识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让学生用知识解释知识,这是我备课时比较得意的地方,可试教试给师傅听课枪毙了,师傅说这样上课有点半路杀出程咬金的感觉。

因为是上的第一课时,我将重点放在一、二两段,当然在备第一段时,我也想过“肖邦这样爱国,为什么不留在国内,为什么不参加战斗?”我想我的疑问就是孩子的疑问,于是在课文开始我让学生就欣赏了肖邦的钢琴曲《革命联系曲》,引用了舒曼的一句对肖邦作品的评论“肖邦的作品时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从而理解肖邦时音乐家,他最有利的武器是创作出鼓舞人心的音乐作品。爱国的方式不只有一种。

在学习第二段时,主要是送别的场面。我在网上找到了《即使你远在他乡的歌词》补充进去让孩子读。对于第二段中三个感人的镜头采取了三种方式。“咏唱送别曲”让孩子设计临别赠言“即使你远在他乡,——————”。“老师的叮嘱”以读带讲。“赠送泥土”设计了 小练笔,写肖邦临别时的心理感受。

hm_jinhongmei 发表

(第一范文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带回祖国)本文转载/user1/31908/archives//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课文朗读篇九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2、认识4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的感知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重点难点:

通过具体语言材料的感知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

三、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穿越历史的长河,去感受一位伟大音乐家的炽热情怀,去聆听最壮美的旋律。

2、读课题,自由谈谈感受,提问。

("我"不在祖国,但十分思念、热爱祖国,不然怎么要将心脏带回祖国呢?"我"是谁?怎么会离开祖国的?为什么要离开?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

(二)自读课文

1、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读后交流

可能提出的问题:

1、为什么埃斯内尔会以泥土作为礼物送给肖邦?

2、面对盛在金杯里的泥土,肖邦为何会流下激动的泪水?

3、肖邦那么爱祖国,可他为何不留下来反抗?

……

检查词语:指名读生字,找出生字所在的词以及新词。说说对词语的理解。齐读词语。

深渊肖邦消逝概念蜡烛疾驰特殊勉励抗争四处奔波悲愤欲绝与世长辞雾霭催人奋起盛[chéng]满

绝:停止。辞:辞别,离开。催:叫人赶快行动。

雾霭:雾气。弥留之际:病重快要死的时候。

(四)分段

根据读了课题后的提问,给课文分段,说说段意。

(1):写波兰被列强瓜分,肖邦被迫离开祖国。

(2):写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亲人。

(3-4):写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5-6):写肖邦弥留之际请求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

(五)精读指导

1、学生各自再读课文,尝试自己解决这些问题。(要求学生边读边批注。)

2、检查:a、"我"是谁?你怎么知道的?

b、你从第一段中,还知道了什么?

理解:

瓜分:像切瓜一样地分割。

深渊:很深的水。文中比喻波兰人民遭受了苦难很深。

重点引导学生品读最后一句,注意重点词"满怀悲痛"、"不得不"的含义?为什么离开自己的祖国?

(正当这个富有才华的音乐家为祖国和人民施展他的才能时,他却--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该是多么--悲愤!)

朗读这一节。(体会肖邦当时的悲愤之情。)朗读时要求语调低沉、激愤,语速稍缓,重读"不得不"。

范读、练读、指名读、齐读。

(六)学习生字

老师范写生字。

学生钢笔描红。

(七)学习第二段

1、自读。想:这一段中写了告别的哪几个场景?

2、交流: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

3、学生再读这三个场景,看看哪儿特别感动你,为什么?

4、交流:

a.埃斯内尔和同学们在肖邦怀着凄凉而又悲愤的心情离开首都华沙时来为他送行,而且老师特地为他谱写了送别曲--《你远在他乡》。(想像师生咏唱送别曲时,是怎样的神情?)

指名读有关语句,体会深厚的师生情。

b.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他说的话"……无论……都不要……啊?想像他当时的激动神情,指名、集体读。

c.出示:埃斯内尔又捧过……请收下吧!

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

(结合老师前面说的话思考)(老师要肖邦走到哪儿都不要忘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朗读体会埃斯内尔的深情。

5、此时的肖邦怎么能不激动呢?指名读有关语句。抓住:"郑重地"、"回首、望了望",理解肖邦对祖国的牵挂与难舍之情。

6、朗读全段体会师生间真挚深厚的情感。

7、指导学生背诵。(告别亲友离华沙师生咏唱送别曲时老师叮嘱、送礼物肖邦接杯登车去)

8、练背。检查。

(八)学习第三段

1、自读:肖邦在国外是如何表达自己的爱国行动的?

引导学生认识肖邦用深爱的音乐表达内心的抗争。

朗读有关句子,从肖邦的举动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炽热的爱国情感,身在国外,心系祖国)

2、默读第4自然段,想这段写了什么?

a.交流:肖邦忘我地工作。你从哪儿看出来?

(全部倾注、工作工作再工作、彻夜地、没有了时间的概念)

b.朗读体会他的这种精神。

c.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引读这一节第一、二句。所以,引读最后一句。

d.看插图小结:他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再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个时候,肖帮无论在钢琴的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他就是这样将一腔热血化成音符,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九)继续精读第四段

1、学生自由读。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a.理解:弥留之际。

b.他为何得这样的重病?

c.他为什么要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

(积聚全部的力量,请求姐姐一定要记住他的遗言。)

d.朗读,体会这段话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想像肖邦此时在想什么?

3、引读第6自然段。

a.理解:与世长辞:辞:告别。永远离开人世。

b.比较句子:

肖邦就是这样与世长辞了。

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

当时他39岁。

当时他才39岁。

c.讨论后小结:第二句中突出了肖邦的悲愤之情,亡国之恨。

4、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齐读第6节。

(十)总结课文

课文通过波兰音乐家肖邦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的事,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课题用"把心脏带回祖国"是他爱国情怀至极的表现。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课文朗读篇十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89

今天第二节语文课上,我教了新课——《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是一篇文情并茂的文章,讲述了波兰音乐家肖邦流落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的感人故事。因为事先没让学生预习,所以,揭题后,我范读课文。本想用自己的情感先下手为强——从听觉上感受肖邦的强烈爱国心。可没料到,读着读着,有几个读音吃不准了,有几个句子读破了。例如,“薄薄的雾霭”中的“薄”到底是读“báo”还是“bó”,“埃斯内尔特地”中“埃斯内尔”读成“埃斯内尔特”……当时也为自己捏了一把汗,幸好,因为是自己的学生,还因为他们大概被故事吸引,故没有多大反应。

课后,很为自己上课的表现内疚。虽说到了高年级,我已很少给他们范读,可难得的一次表现就露馅。唉,这种失误作为老师是不能原谅的。自己都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怎么来要求学生呢?在备课时,我们怎么就没想到这一点呢?怎么没想到每篇课文我们更应大声朗读啊!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曾几何时,把最基本的朗读给遗忘了!

就拿今天来说,《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篇文章是我备课的(我们采用集体备课),备课前不知看了多少遍,对于重点的语句和词语还反复咀嚼,本以为对课文很熟了,可还是在范读时读了破句。细想,都怪我没有认认真真读几遍,哪怕一遍也好!只是一味地看,一个劲地思。眼观不如口诵啊,看十遍不如读一遍!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读熟课文再开讲已演变成看熟课文再开讲了。而且,我发现,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毛病,而是大家的通病。你看看周围,我们的老师很认真地钻研教材,很花心思地设计教案,可却很少在办公室里听到(甚至听不到)他们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究其原因,或许因为和我一样,只会看,不会读;或许认为自己的水平读这些小学生的文章是绰绰有余,课堂上拿来就是;还或许在办公室里大声读,会引来异样的眼神……这些的或许导致了我们读书的丧失,也造成了课堂上的或多或少的尴尬。

看来,今天的事情给我敲响了警钟。以后,我们的语文老师在备课前也得像学生那样不妨大声的把课文读上几遍,这样才不至于在课堂上有缺憾!

(第一范文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带回祖国)本文转载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课文朗读篇十一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三

教材分析:

热爱祖国的感情贯穿全文,这是本文的主要写作特色。由于列强瓜分了波兰,使肖邦“不得不”满怀悲愤之情忍痛离开祖国;师友送别时,无论咏唱《即使你远在他乡》,无论叮嘱“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也无论赠送泥土这一“特殊礼物”,都是以爱国为核心的;肖邦身处异国他乡,日夜思念祖国,忘我进行音乐创作;即使弥留之际也请求死后把他的心脏带回去,他要长眠祖国地下――这是多么炽烈执着的爱国之情啊!

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是一种对话,阅读教学更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广泛而深入的对话过程。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疑问和感受,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尝试解决问题;在上下文意的疏通中抓住课文的空白点,展开联想与想象,以创新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重点段,第二自然段的阅读是对学生情感体验、文本感悟诸多能力的检验。也是对学生的问题的一次集中性的对话。所以我在学生理清了本段的基本脉络后,重点放在阅读、体验、对话这样的三步骤训练上。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篇新课文,题目是——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呀?

学生汇报,可从字词、肖邦身世、课文内容、读后感受等方面谈。

引导学生回到课题上,肖邦的这句话是他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呢?(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地握着姐姐的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指名读句子,说说你们读懂了什么?(肖邦对祖国的热爱至死不渝)

再读课题(读出感情)

二、继续学习。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同学们,既然肖邦很爱自己的祖国的,死后还要姐姐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那么,他又为什么要离开自己的祖国呢?引导学生去体会第一段的内容,了解肖邦离开祖国时的悲愤。

师:肖邦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展现在这位才华横溢的年轻音乐家面前的是一条铺满鲜花的大道。但就在这时,波兰遭到了欧洲列强的瓜分。引读:有十分之九的领土落到了沙皇俄国的手里。波兰人民从此陷入了被欺凌、被压迫的深渊。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什么叫“不得不”?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830年11月的一天,维斯瓦河上弥漫着薄薄的雾霭,20岁的肖邦告别了自己的亲人,坐着马车离开了首都华沙。在城郊,发生了一件感人的事。

自读课文,思考:在城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你觉得这件事中哪些情节最令你感动?

(1)他们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呀!”肖邦感动地点了点头。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指导。

同学和老师站在路边,咏唱着老师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如果你是埃斯内尔,你会通过歌声对肖邦说什么呢?同桌讨论歌词。

(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们永远会心心相印。

即使你远在他乡,也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母亲。

……)

出示: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歌词:

不论你在哪里逗留/不论你在哪里流浪/愿你永远不会把祖国遗忘/愿你怀着一颗温暖至诚的心/永远不停对祖国的热爱。

教师深情朗诵。学生诵读。

引导学生抓住“紧紧、无论、都不要”等词语体会老师对肖邦的期盼和叮嘱。指导有感情读好第一句。

(2)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

(3)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了马车,疾驰而去。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指导。

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

(这是肖邦的根,这是生他养他的土地

老师要肖邦知道走到哪儿都不要忘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

指名读,齐读,体会埃斯内尔的深情。

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他已经理解、体会了老师的一片心意,我们从他的泪水中可以看出他有千言万语想要诉说,想一想,肖邦在心里会说些什么?你能帮他说一说吗?出示小训练: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诚说:

(祖国再见了!老师再见了!同学们,朋友们再见了!

祖国,我会为你而奋斗的!

……)

自由背诵这一段中最令你感动的句子,个别背。

3、学习第三、四、五自然段。

流落法国巴黎的肖邦,他在异乡都干了些什么?

⑴得知华沙起义失败的消息,写下了著名的《革命进行曲》

理解“悲愤欲绝”

听《革命进行曲》,说印象,感受音乐的巨大作用。(播放音乐)

师:起义失败的波兰人民,听到《革命进行曲》后,又振奋精神,重新拿起武器英勇斗争。

从肖邦的这一举动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什么?(肖邦有着炽热的爱国之情,身在异国,心系祖国,祖国的每一点变化都被他所密切地关注)

⑵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思考: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肖邦日夜思念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引导学生抓住“全部、再工作、彻夜”等词语体会肖邦思念祖国的情怀。

肖邦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段时候,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⑶为了祖国,也为了生计,肖邦四处奔波。

寒来暑往,18年过去了。疲劳加上忧愤,使肖邦原来的肺结核病又复发了。1849年10月,他终于躺倒在病床上。引读:课件再次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朗读肖邦的话,加深体会(注意微弱的声音与强烈的感情要协调好)

引出第6自然段,理解“与世长辞”,抓住“亡国之恨”和“异国他乡”、“才”来再次感受肖邦命运的坎坷与他未能活着回到祖国,未能看到祖国解放的那种死不瞑目的深深遗憾。

齐读第六自然段

三、总结

之后,波兰人民又多次举行争取独立的武装起义,终于在1918年11月11日恢复独立,成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但遗憾的是,肖邦再也看不到祖国恢复独立的那一天了。

但是他留下的《革命进行曲》却激励着全世界人民,他炽热的爱国情怀永远地留在了我们的心中。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课文朗读篇十二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课

师:请同学们算一算,肖邦从离开祖国到逝世一共有多长时间?

生:一共19年。

师:那再请同学们读读课文,能不能用一两个词语概括说一说肖邦的这19年是怎样的19年?

(生自由小声读课文3分钟)

师:现在有结论了吗?谁说说。

生:老师,我觉得肖邦这19年是悲愤的19年。这19年以来,他的祖国一直沦陷在沙皇俄国的统治下,人民灾难深重,他的心情肯定很悲愤。

师:课文中有谈到的吗?读一读。

生:(读课文第小节)这里能体会到肖邦那种悲愤的心情。

师:对敌人的愤怒并不能消减肖邦的意志,反而更能激起他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说的很好。

生:肖邦的这19年也是勤劳忙碌的19年。19以来他每天都“不停地工作、工作、再工作,”

……

师:一个在异国他乡漂泊了19年的游子,此时此刻,在肖邦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候,对亲人,对老师,对同学,对自己的祖国,肖邦的心中一定有很多话要说,千言万语都化作一句话,就是请求姐姐——(引读课题)

师:一个在异国他乡漂泊了19年的游子,为了祖国能早日独立,为了人民能早日摆脱欺凌,他彻夜地作曲弹琴,我想,肖邦一定是吃尽了千辛万苦,就是为了——(引读课题)

“用一两个词语概括说一说肖邦的这19年是怎样的19年”是我在总结课文升华情感时设计的一个问题,围绕这个问题,学生在已有感受的基础上再读课文,加深对肖邦热爱祖国、思念祖国情感的体会,也是从整体上再次认识课文。我想,学生此时的感受一定会更加深刻。

教后记2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切入口就在爱国。所以今天教学时,我在让学生用一句话评价肖邦之后,紧扣“爱国”不放,让他们找出课文中能证明肖邦爱国的表现来。学生自由读,深入课文寻找每一个细节,最后得出这些地方表现出肖邦是爱国的:

1、悲愤在亡国这后“满怀悲愤”;在得知华沙起义失败后“悲愤欲绝”。

2、留恋在“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时,接过老师的特殊礼物之后“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所表现出来的缠绵。

3、思念“肖邦日夜思念着祖国”。

4、四处奔波 “为了祖国,也为了生计,肖邦四处奔波。”

5、至死不忘 “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课文朗读篇十三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2.通过朗读感悟,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抓住贯穿全文的情感主线——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在训练语言文字的同时,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初步学习了第三课——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齐读课题,相机板书)。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

2.交流。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师:是啊,当波兰十分之九的领土落到沙皇俄国手里时,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忍痛离国(相机板书:忍痛离国)就在肖邦离国祖国波兰的途中,发生了感人的幕,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同学们轻读第二自然段。

2.指名说。(相机板书:师生送别)

3.在这深情离别的时刻,文中哪个画面最令你感动?再去读读第二自然段,找出相关的句子来。

4.交流:

(1)“在城郊,马车突然被一大群人拦住,原来是肖邦的老师埃斯内尔和同学们来为他送行。他们站在路边,咏唱这埃四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

师:面对着自己朝夕相处而又即将远走异国他乡的同学肖邦,此时,送行同学们一定有许多话想对他说。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位,你会对肖邦说些什么呢?

出示:“即使你远在他乡,。”

师:我想,同学们的千言万语,都化作了那首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的歌词。出示歌词:

“不论你在哪里逗留/不论你在哪里流浪/愿你永远不会把祖国遗忘/愿你怀着一颗温暖志诚的心/永远不停对祖国的爱/”

师:读歌词,说说你从中读出了什么?(依依不舍、浓浓的爱国之情)

师:让我们将这依依惜别的情感,浓浓的爱国情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2)“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啊!”

师:你能读好这段话吗?从中你又读出了什么?(深厚的师生情、满腔的爱国情)

指导朗读。

(3)“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

师:如果没看课文,你觉得埃斯内尔送给肖邦的特殊礼物会是什么?为什么?

师: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波兰的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从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告诉弟子,时刻不要忘记自己的波兰人,不能忘记自己的祖国。用心良苦)

5.面对老师和同学的深情送别,肖邦又是怎么表现的呢?引读:当老师和同学咏唱《即使你远在他乡》为他送别时,肖帮_____________________;当埃斯内尔把盛满波兰泥土的银杯作为特殊礼物送给他时,肖帮_____________________;当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银杯时,肖帮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肖邦始终没有说话,他真的没有话说吗?不!他心中一定有千言万语想对老师和同学诉说!他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拿出纸和笔,将肖邦心中所想说的话写下来。

6.交流。

三.学习课文第三段。(3-4自然段)

师:肖邦带着对祖国的千般依恋,对老师和同学的万般不舍,登上马车,离开了波兰首都华沙。可是,就他离开祖国的那几天,发生了一件令他悲愤欲绝的事。到底是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1.自读思考。

2.交流。追问:什么叫悲愤欲绝?肖邦“悲”的是什么?“愤”的又是什么?(悲的是起义失败,波兰人民又将陷入被欺凌、被压迫的深渊;愤的是沙皇俄国的侵略暴行)从中你读出了什么?(肖邦对祖国的无限忠诚与热爱)

3.欣赏《革命练习曲》片断。

师: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波兰人民从此就放弃了吗?没有。作为波兰人,作为音乐家,肖邦与敌人作斗争的最佳方式就是——音乐。他要通过那催人奋起的旋律来表现波兰人民的哭喊与抗争。接下来他是怎么做的呢?

4.默读第四自然段,说说读懂了什么?(肖邦废寝忘食地工作,没了时间的概念)

5.师:就是在这样一种忘我的工作状态下,肖邦还在时刻思念着祖国。(相机板书:日夜思念)

四.学习课文第四段。(5-6自然段)

师:这样没日没夜的工作,肖邦坚持了多少年?(18年)十八年,六千五百多个日日夜夜,恐怕连铁人都要累得倒下,更何况肖邦这样一个血肉之躯呢?

1.齐读第五自然段。说说肖邦躺倒在病床上的原因?

2.师:作者在这时用了“终于”一词,你是怎么理解的,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3.交流。

4.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地握住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1)你觉得这句话应该怎么读?为什么?

(2)个别读,齐读。

5.引读第六自然段。肖邦就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当时他——才39岁。(相机板书:与世长辞)

(1)从这个“才”字中,你读出了什么?(惋惜、伤感)

(2)个别读,齐读。

五.总结全文。

1.今天,我们一起走近了波兰大音乐家肖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觉得肖邦是个怎样的人?(爱国、富有才华、酷爱音乐)

2.针对板书总结。是啊,肖邦的爱国就体现在他忍痛离国时的满怀悲愤,体现在师生送别时对祖国的无限依恋,体现在彻夜工作时对祖国日夜的思念,更体现在与世长辞前的深情嘱托。同学们,让我们满怀着对肖邦的敬意,再次齐读课题—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六.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肖邦的小故事,准备交流。

2.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课文朗读篇十四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三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29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古木 发表

教材分析:

热爱祖国的感情贯穿全文,这是本文的主要写作特色。由于列强瓜分了波兰,使肖邦“不得不”满怀悲愤之情忍痛离开祖国;师友送别时,无论咏唱《即使你远在他乡》,无论叮嘱“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也无论赠送泥土这一“特殊礼物”,都是以爱国为核心的;肖邦身处异国他乡,日夜思念祖国,忘我进行音乐创作;即使弥留之际也请求死后把他的心脏带回去,他要长眠祖国地下――这是多么炽烈执着的爱国之情啊!

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是一种对话,阅读教学更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广泛而深入的对话过程。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疑问和感受,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尝试解决问题;在上下文意的疏通中抓住课文的空白点,展开联想与想象,以创新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重点段,第二自然段的阅读是对学生情感体验、文本感悟诸多能力的检验。也是对学生的问题的一次集中性的对话。所以我在学生理清了本段的基本脉络后,重点放在阅读、体验、对话这样的三步骤训练上。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篇新课文,题目是——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呀?

学生汇报,可从字词、肖邦身世、课文内容、读后感受等方面谈。

引导学生回到课题上,肖邦的这句话是他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呢?(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地握着姐姐的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指名读句子,说说你们读懂了什么?(肖邦对祖国的热爱至死不渝)

再读课题(读出感情)

二、继续学习。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同学们,既然肖邦很爱自己的祖国的,死后还要姐姐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那么,他又为什么要离开自己的祖国呢?引导学生去体会第一段的内容,了解肖邦离开祖国时的悲愤。

师:肖邦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展现在这位才华横溢的年轻音乐家面前的是一条铺满鲜花的大道。但就在这时,波兰遭到了欧洲列强的瓜分。引读:有十分之九的领土落到了沙皇俄国的手里。波兰人民从此陷入了被欺凌、被压迫的深渊。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什么叫“不得不”?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830年11月的一天,维斯瓦河上弥漫着薄薄的雾霭,20岁的肖邦告别了自己的亲人,坐着马车离开了首都华沙。在城郊,发生了一件感人的事。

(第一范文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带回祖国)本文转载

自读课文,思考:在城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你觉得这件事中哪些情节最令你感动?

(1)他们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呀!”肖邦感动地点了点头。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指导。

同学和老师站在路边,咏唱着老师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如果你是埃斯内尔,你会通过歌声对肖邦说什么呢?同桌讨论歌词。

(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们永远会心心相印。

即使你远在他乡,也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母亲。

……)

出示: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歌词:

不论你在哪里逗留/不论你在哪里流浪/愿你永远不会把祖国遗忘/愿你怀着一颗温暖至诚的心/永远不停对祖国的热爱。

教师深情朗诵。学生诵读。

引导学生抓住“紧紧、无论、都不要”等词语体会老师对肖邦的期盼和叮嘱。指导有感情读好第一句。

(2)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

(3)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了马车,疾驰而去。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指导。

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

(这是肖邦的根,这是生他养他的土地

老师要肖邦知道走到哪儿都不要忘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

指名读,齐读,体会埃斯内尔的深情。

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他已经理解、体会了老师的一片心意,我们从他的泪水中可以看出他有千言万语想要诉说,想一想,肖邦在心里会说些什么?你能帮他说一说吗?出示小训练: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诚说:

(祖国再见了!老师再见了!同学们,朋友们再见了!

祖国,我会为你而奋斗的!

……)

(第一范文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带回祖国)本文转载

自由背诵这一段中最令你感动的句子,个别背。

3、学习第三、四、五自然段。

流落法国巴黎的肖邦,他在异乡都干了些什么?

⑴得知华沙起义失败的消息,写下了著名的《革命进行曲》

理解“悲愤欲绝”

听《革命进行曲》,说印象,感受音乐的巨大作用。(播放音乐)

师:起义失败的波兰人民,听到《革命进行曲》后,又振奋精神,重新拿起武器英勇斗争。

从肖邦的这一举动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什么?(肖邦有着炽热的爱国之情,身在异国,心系祖国,祖国的每一点变化都被他所密切地关注)

⑵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思考: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肖邦日夜思念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引导学生抓住“全部、再工作、彻夜”等词语体会肖邦思念祖国的情怀。

肖邦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段时候,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⑶为了祖国,也为了生计,肖邦四处奔波。

寒来暑往,18年过去了。疲劳加上忧愤,使肖邦原来的肺结核病又复发了。1849年10月,他终于躺倒在病床上。引读:课件再次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朗读肖邦的话,加深体会(注意微弱的声音与强烈的感情要协调好)

引出第6自然段,理解“与世长辞”,抓住“亡国之恨”和“异国他乡”、“才”来再次感受肖邦命运的坎坷与他未能活着回到祖国,未能看到祖国解放的那种死不瞑目的深深遗憾。

齐读第六自然段

三、总结

之后,波兰人民又多次举行争取独立的武装起义,终于在1918年11月11日恢复独立,成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但遗憾的是,肖邦再也看不到祖国恢复独立的那一天了。

但是他留下的《革命进行曲》却激励着全世界人民,他炽热的爱国情怀永远地留在了我们的心中。

(第一范文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带回祖国)本文转载

相关范文推荐

    最新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课文原文 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教学设计(3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

    最新诗歌两首教案(14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

    《雨点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十三篇(精选)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

    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春笋》教案设计实用(十五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写教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

    幼儿园大班安全教育教案免费(优质4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

    最新一年级数学教学计划(优质8篇)

    计划是一种灵活性和适应性的工具,也是一种组织和管理的工具。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计划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计划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一年级数学教学

    音乐活动猜猜我有多爱你教案实用(八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教案范文,欢迎

    找帽子教案反思汇总(五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教案吗?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

    我是一个大苹果教案6篇(实用)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以下是

    捐赠天堂读后感(四篇)

    读后感是种特殊的文体,通过对影视对节目的观看得出总结后写出来。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