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乡野雪景作文 乡村的雪作文(十篇)

时间:2023-05-28 作者:储xy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乡野景色乡野篇一

早上起床,漫步到阔别多日的田野,空气格外清新,心情不禁舒畅起来,身体也似乎格外轻松。

沿着乡间小路一直走到干渠边,踏上小石桥,凝目向北向南眺望,只见南北走向的干渠似长蛇,蜿蜒着伸向南北。河底到处蔓生着丛丛河草,农人们灌溉田地后遗留下的水这儿一洼,那儿一滩,在严冬的威势下,结成了白白的冰凌,没有水的地方裸露着黄黄的泥土皮肤,格外萧瑟。

听村里老人讲,这条干渠是1958年大跃进时公社组织人们修建的,主要是引黄河水灌溉农田。据说,当时全公社的青壮劳力都参加了,连续干了很长时间,离家比较远的都吃住在干渠附近的农户中。干渠修成后,南到黄河,北至徒骇河,全公社的农田绝大部分能自流灌溉。为了保持干渠的运转,公社每年都在春秋农闲时间组织人力挖掘干渠内黄河水带来的淤泥。记得小时候,不知是哪村的.人住在我家,有时,他们还送给我一碗大米饭——这在我们村是从未吃过的。长大后,我也经常跟着父辈挖渠。那种活计太累了,要一锨一锨将河底淤泥投至堤岸。三米多高的河堤,一天下来,胳膊都酸了。再后来,有了挖掘机,公社也改成了乡,乡政府便不再使用人力。

现在,乡镇合并,这条沟渠已经五六年没有清淤了。河床很高,黄河水已无法顺畅通过,基本已成一条废沟渠。仅有的作用是为人们机器灌溉时,作为二级提水或三级提水时的一条通道。

走过小桥,是一片麦田,一条条如绿线绳平铺在黄土地上。小麦虽然还没有返青,但已经昭示着今年小麦的丰收。记得小时候,这里是一片高地,高地上长满了各种各样的树木,以刺槐树为最多。一到初夏,槐花开放,全村都能闻到槐花的清香。季来临,傍晚时分,树林中到处是人群,他们在摸神仙(当地方言,人们称蝉为稍迁,称蝉的若虫为神仙)。记得小时候,一晚上能摸到二三百个。那时的树林,在人们眼里是一个休闲的去处,林中不见阳光,格外清凉,到处是各种不知名的鸟儿悦耳的叫声。

长满树木的高地西面是一片荒滩,里面长着各种杂草,以茅草为最多。翻开土地,里面是白生生、密密麻麻的茅草根。杂草很是旺盛,有一人多高。每到秋季,人们手持钐镰,将杂草砍倒,然后各自运回家,或编织工艺品,或织萡,或作为柴草,引火做饭。那时,大人们工作,孩子们自己更有无限乐趣,那就是捉蚂蚱。秋后的蚂蚱行动较为迟缓,而且个大,很多都有一拃多长。孩子们捉住后,父母用草叶穿成一串,吃饭时,那些蚂蚱就成了孩子们饭桌上丰盛的点心。

如今,人们将荒地开垦成了农田,树林不见了,高地推平了,与荒地连成了一片,变成了如今的肥沃的麦田。

抬眼四望,只见稀稀疏疏的几行一两年树龄的速生杨树。远处,几只喜鹊偶尔叫上几声。成群的麻雀不见了,各种鸟儿早已无影无踪,冬天的田野显得格外荒凉。

回首向村中望去,村中处处高大的瓦房耸立,如失去衣服的少女,让人一览无余,没了那种“绿树村边合”的意境。远望邻村,清晰地看到邻村的大门,早已没有了“只见树木不见村”的情景。

转身回家,路上不禁怅然:人们的生活富裕了,经济发展了,但我们的环境呢?我们的邻居呢?三四年树龄的大树不见了,生长缓慢的的榆树、柳树、槐树这些北方特色的树木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速生杨,只有一两年树龄。可怜的喜鹊只能将家安在人们伸手可及的小树顶上。鸟儿们不见了,过去成群结队的麻雀现在已经看不到了,大山雀、啄木鸟、灰喜鹊、翠鸟、野鸭……这些北方常见的鸟类已成为孩子们教科书上的图片。

唉,不知道这些改变是对还是错?

乡野景色乡野篇二

还没来得及胜日寻芳,似乎只是一眨眼的工夫,那盎然的春意已然铺天卷地般袭来,容不得你半点喘息,便淹没于那蓬勃和热切的情怀中了。正如李国文先生《惜春小札》开头写道:“春天是不知不觉来的,她走的时候,也是悄莫声儿地在不知不觉中离去。”虽然李先生之文着力描绘的是春的短暂,并以自然之春喻人之青春,但一个“惜”字,惆怅万端,引出无限遐思。

即便春这样短暂,但若说不为春的悄无声息地来临而欣欣然的,怕是不多的。古人感物伤怀,写春的诗句多如繁星,浩如烟海,每每读之,总是沉醉不已。诸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春色满园关不住”、“天街小雨润如酥”、“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花草香”、“桃花流水鳜鱼肥”……稍稍读过些诗词的人,不知道这些诗句的,怕也是不多的。是啊,这青山绿水、平畴如画的春光,如何绘得尽呢?这红披绿偃、摇荡葳蕤的春光,如何写得完呢?这眉将柳而争绿,面共桃而竞红的春光,又如何说得清呢?倒是东坡先生一言以蔽之,“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仔细琢磨,春可不是这样吗?但这二分尘土与一分流水的春光,我以为成色最足的,应在竹青茶绿小桥流水的山乡村野,那才是真正的“春在溪头荠菜花”的醉人春光啊!

我所知的乡野春光,可观,可听,可闻,可尝。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乡野春晨,总是在鸟鸣声中开始新的一天的。酣眠正意犹未尽,窗外枝头的小鸟已经唧唧啾啾地欢腾开来,你一言我一语,或许也在谈论着乡野的春光吧?哪山的林长得更密了,哪坡的草长得更盛了?哪冈的茶绿得比往年早了,哪园的花开得比往年更旺了?各执各的理,互不相让,谁也说服不了谁。在这一片争鸣中,你醒过来,推开门看一眼又比昨日更盛了些的春光,愉快地折回身忙碌早饭去。待到惊蜇时节,春雷滚动,如针如丝的春雨愈加酣畅起来。听着第一声春雷,你总会有些激动,好似接到了号令,“有朝一日春雷动,得会风云上九重”,一年之计便在这隆隆春雷的滚动中开始了。这个时节,有一种叫子规鸟的啼声特别清脆响亮,让人一听便知定是春天的声音:“不如——归去!”这“如”字必是拖了长长的颤音的,必是由轻微到响亮的,末了“归去”二字抖一个花腔,简洁有力,干脆利落。这清脆独特的春之声,最是颤人心弦的。春雷过后,依稀的蛙声,终于理直气壮起来。夜阑静听,那一声声蛙鸣,雄赳赳气昂昂,鼓噪不停。这一通此起彼伏的鼓声,必是要到了晨曦微露鸟雀齐鸣时才会歇息的。

乡野春光,又怎么个可闻呢?当你从电脑电视屏前站起身,从书卷故事里抬起头,从窝居的屋子里走出去,炫目的春光你还未来得及看个够,悦耳的鸟鸣你还未来得及听真切,那浓郁的各种花香已如翻动的波浪,像孩子般顽皮地一个浪花一个浪花冲入你鼻中。那花香的主力军,正是那一大片一大片亭亭玉立的油菜花,单论那耀眼的金黄,已教人赞叹不已,更何况那随风潜入鼻的阵阵花香呢?你便会自然而然地伸出手去,揽过一丛看个仔细,这小小的花儿是如何这样招人喜欢?田塍上白的、紫的豌豆花,紫色的蚕豆花,一朵朵扑闪着活泼的眼睛,一朵朵飘洒着各自的芬芳,真真切切是“菜花香杂豆花香”了。田野间花香渐浓的时候,正是茶山碧绿茶香缭绕的时候。茶机开动,翻起,抖落;翻起,抖落……雀舌般的嫩芽,竟生出如此的奇香,“且招地远佳朋,斟酌试饮春风。一醉千愁俱解,闲看绿水青峰。”这乡野春光,便氤氲于让人欲醉的“春风花草香”中了。

说到春天的野菜美食,是非到乡野田间地头山前坡后才能觅得的。荠菜、马兰头、蕨菜、紫云英、水芹菜,还有各种的笋,都是乡野独有的。荠菜水饺,淋了香油的马兰头丝,腌菜炒蕨头,爆炒紫云英,凉拌水芹菜,油焖笋,笋炖腊肉,每一样都让人举箸而不停。这乡村野菜,自然其味无穷,但其间的趣味,更多的却在那一份“寻寻觅觅”之中。周作人先生有一篇《故乡的野菜》,有这样一段有趣的文字:“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乡间不必说,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都可以随时采食,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这样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于妇女来说有剪荠菜,剪马兰头,折蕨菜,掰细竹笋。于男人来说,最有乐趣的便是挖毛笋。有经验的好手,观竹长势,笋未露头,一锄下去,却分毫不差,让人叹为神技。而像我这样的,只能做做君子——“动口不动手”了。

乡野景色乡野篇三

;

陌上好采蕨

几场蒙蒙春雨后,山野里就长出了各种各样的野菜:地缸豆、马齿苋、水芹菜、棠梨花、蕨菜……菜地里、水沟边、山坡上,土里冒出的草芽,树上抽出的嫩叶、开着的花朵,好多都能吃,而且一经调烹即成美味。

众多野菜中,多而易得,味道最美,存储时间最久的是蕨菜。蕨菜,有很多学名,什么吉祥菜、山凤尾、龙爪菜等。而“龙爪菜”这一取名最为形象,因蕨芽尖上嫩叶卷曲,有细细的绒毛,很像蜷缩的龙爪。会理本地人叫它“蕨苔”,采蕨菜叫“打蕨苔”。蕨,可采食的是春芽,很娇嫩,叫“苔”很精恰;可为何要把“采蕨苔”说成“打蕨苔”,就有点让人不太明白了。这里的“打”其实是“掐”“扭”“扯”,是用手指摘下蕨芽最嫩的部分。

若是在乡下老家,春光明媚,陌上花开,正是采蕨菜的时节。姑娘媳妇穿着鲜艳的春衫,戴着宽沿的草帽,提着竹篮,迈着轻捷的步子,走向广阔无垠的山野。林间树下、向阳坡地,嫩生生的蕨苔,在微风中摇曳。绿树上花儿烂漫,蓝天上白云朵朵,小鸟叽叽喳喳地叫着从头上飞过……女人们一边采摘,一边赏春,还可能引出一段心事,想起一个故人。这样的春日劳作,可称得上是一种享受。诗经里就有采蕨的句子:“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见君子,忧心惙惙。”意思是:我到南山去采蕨,采蕨只是借口。到了南山不见心上人,心里好忧伤。在音讯难通的古代,采蕨还是青年男女浪漫约会的媒介。当然,今天的爱情再不需要用采蕨来传达了,蕨少了些美丽的负重,也就少了几分婉约的内涵。

新摘的蕨菜微苦,不能直接食用。采回之后,先掐去苔尖蜷曲有绒毛的“龙爪”,再择去苔根部较老的一截,然后在沸水里烫焯几分钟,用筲箕滤起,再把每根蕨苔顺撕成几绺,放入装满清水的大盆里浸漂一夜,去掉野味的苦涩。第二天捞出来滤干水分,切成小段,或爆炒或蒸煮或凉拌,可以随性调配成各人喜欢的口味了。

新鲜的蕨苔吃法多,最清爽的吃法是凉拌,最醇香的吃法是炒火腿。记得小时候,母亲总是常年屋里地里的忙碌,我家的菜园一年四季也不缺各种应时的菜蔬。但到了春天,利用劳动的间隙,母亲也总是要采回蕨菜,丰富我家的饭桌,给我们换换口味。一钵腊肉蒜片爆炒,一盆红油麻辣青葱醋拌,我们姊妹几个胃口大开,就着土豆坷垃苦荞饭海吃几大碗。蕨菜肥硕软滑、酸鲜爽口,腊肉咸香味醇。母亲就看着我们吃,微笑安详的神情,眼里全是爱……从此蕨菜的鲜美留在了味蕾的记忆里,至今仍挥之不去。

从立春过后草芽萌发,到夏天来临绿荫匝地,野地里的蕨芽在春风春雨中一茬又一茬地生,人们就一茬接一茬地采,似乎永远也采不尽。只要它还是苔,尖上蜷曲的芽还没完全展开,它都可以采来吃。乡下人自家吃不完,也提到城里来卖。街边的小竹篮里,一小扎一小扎地码着,买菜的大妈,偶尔路过的行人,这个拿几扎,那个买几斤。于是,这来自山野的佳肴也普及到城里人家的饭桌了。

我年少外出读书工作,离乡一晃就是三十多年。各种功利的忙碌,少有闲暇回一次老家。春天野外踏青采蕨苔,体味那份悠然也成了奢念。母亲离世多年,在老家生活的姐姐和嫂子就长成了母亲的模样,她们总惦着我,不时给我送来乡土自产的绿色食品,每到春天也会捎来新鲜或晒干的蕨苔,让我与乡下老家的那片土地不至于完全疏离。

我一直在想,人为什么怀念一个地方?因为对那个地方心有所恋,若所恋只那里有,就更萦系着一种不能割舍的情感了。像这在春风春雨中年年蓬勃的蕨菜,满足了我的味蕾,也勾起我对乡下老家的想念。

小麦覆陇黄

走进夏天,暖气渐浓,几阵南风拂过,陇上的小麦就长熟了。小城的西河外,堤岸边、山坡下那令人迷醉的绿野似乎是一夜之间就变成了满眼金黄,如同魔术师在翻手之间创造出来的神奇。金灿灿的麦穗把那来自土地最诱人的气味,释放到整个田野和村庄,浓浓的,暖暖的,漂浮在空气里,飘进窗户和院落。

記得小时候麦子一黄,母亲就常念叨一句谚语——“麦黄一锅烟,谷黄半晌午”。这是说麦子到了成熟期黄得很快,抽一支烟转个背,就可以收割了。麦黄催人勤,麦收开始,乡村就格外的繁忙,麦子一割,接着要犁地、放水、耙田、插秧……农活一桩接一桩,总不得闲。那时的乡下学校一律要放几天“农忙假”,让这些农村孩子放下学业,回家帮扶父母参加生产劳动。

割麦前一天,母亲就烙好饼,将几个军绿色的背壶灌上凉开水。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吃过早饭,拿上镰刀、背架往麦田里去,割的割,捆的捆,背的背。我年龄最小,干不了这些活,就提着篮子到处捡拾遗落的麦穗。对于土地上长了半年才能收获的粮食,我们格外爱惜,说要“颗粒归仓”。母亲抡起镰刀“喀喀”地割出一条道来,姐姐分散在两侧一并向前推进,弯腰起身间,割下的麦如扇面,整整齐齐地在身后摆放一溜,哥哥麻利地捆,再将麦把子背回家,穗子朝上一层层地竖立在屋檐下。不知不觉间,日头已经升高,我们会找个阴凉处小憩,吃点饼喝点水,但不会歇得太久,要在中午太阳最毒之前把麦割完。白居易《观刈麦》里“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的句子,已经把割麦辛苦的场景描述到了极致。童年的这些记忆让我深深意识到,纯粹的农民要在土地里刨食,历来是肩负沉重的,绝不是文学里田园牧歌的浪漫,也没有“采菊东篱下”的悠然,而“汗滴禾下土”倒是千真万确的。在我家,父亲工作常年在外,繁重的农活没当家男人的撑持,这样的艰辛就更要加倍了。

麦子收完了,一把火烧了麦茬,乡村就是一片热火朝天的光景,翻犁土地、放水耙田、点豆插秧,乡邻们互相支援帮衬,十来天工夫村里的水田全绿了,随处是秧苗的新绿和起伏的蛙鸣。择一个晴朗的日子,母亲将麦把子搬到场坝里晾晒,麦把相对麦穗相接,一溜一溜地铺开,晒一二个时辰,轻轻一拍,麦粒“簌簌”洒落,再轮起连篙发狠地捶打,让穗子上的籽粒完全脱尽,掀开麦秸刨在一旁。这时候,母亲就站在晒场上,端起篾筛,撮着嘴轻轻地嘘着口哨,把那些四处游荡的风,从很远的地方唤来,在她高高扬起的手臂间,麦壳秸芒随风扬起,饱满的麦粒沉沉落下,在脚边渐渐堆成一座金色的小山。蓝天下,阳光里,堆着麦秸杆的晒场,母亲脸上晶莹的汗珠和幸福的微笑,就在这一刻清晰地定格在了记忆里。

扬场后的麦子还不能直接磨面,要选一个阳光好的日子挑到河边,装进大筲箕在清水里反复漾淘,滤尽沙土择去石子,再倒进簸箕里摊晒一两天。麦粒咬在嘴里“咯嘣”脆了,母亲就把它装进袋子送进磨坊。村里的磨坊是个两层的吊脚楼,悬空建在河边,河水冲击着架在底层的木头大伞盘,“吱吱呀呀”的响,声音穿过楼板,听来如小夜曲样的舒缓。粗大的转轴带动大石磨一圈圈地转,白白的面粉如雪花般纷纷落在磨槽里。民间有一个谜语,“上边岩,下边岩,白胡子老汉滚下来”说的就是石磨磨面。

看着半年劳作的收获,终于就要变成碗里的饭食,可以充实一家人的辘辘饥肠,母亲心情特别好,一边往磨眼里不紧不慢地添麦粒,一边就给我们讲故事。她能识文断字,在那个年代的农村妇女里很是难得,她知道的故事很多,讲得也动人。我隐约记得的有“十大姐”“送红军”“柳荫记”“蟒蛇记”之类的。多年后读到莫言的这段文字:“我五岁时,全中国都在忍受饥饿,母亲在开满白花的梨树下捶野菜,满面愁容的母亲在饥肠辘辘、辛苦劳作时,脸上并没有眼泪,嘴里竟然还哼唱小曲。这是我文学的开光,是我文学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竟让我泪流满面。我想起了母亲,想起她当年在磨坊里讲的故事和她慈祥恬淡的神情……老家因磨坊而出名叫“大磨村”;而如今,磨坊不见了,大石磨也不知去向,村庄已是徒有虚名;只有石碾水磨吱呀转动的歌谣,偶尔还在梦境里徘徊。

放鸭记

“乡居生活,不仅给予了我丰富的精神食粮,也赐予了我美好的生活享受,二者得兼,不可偏废,方臻于佳境,成全了今日的自己。”明斋马向阳先生的这篇乡情散文《旧时月色》写得亲切感人,其中关于养鸭的文字尤其生动。

小时候,我们在乡下老家也养着一大群鸭子,多的时候有四五十只。我每天的任务是放鸭子,说是任务其实是很轻松很有趣的劳动。不过是早晨上学的时候,打开鸭棚,手持竹篙,迎着东升的太阳把鸭子赶到村边的小河里,任其嬉戏玩耍,捉鱼捕虾。下午放学的时候,再把鸭子收回来,赶到门前的场坝上,撒下谷子麦粒,把它们喂饱。这时候已是夕阳在山,红霞满天,青瓦屋脊上炊烟袅袅,归家的牛羊哞咩声此起彼伏,鸭群嘎嘎嘎地欢叫着进食,繁忙了一天的村庄进入了宁静安闲的傍晚。

这时母亲总会吩咐我,提着小竹篮,先捡拾清点鸭棚里的鸭蛋,再放鸭子进圈。麦秸谷杆铺成的草窝里躺着一枚枚大鸭蛋,密密麻麻,弯下腰一枚一枚地拾起来,那种喜悦无法言说。我家有两只大麻鸭专生绿壳的蛋,据说绿鸭蛋可治老年头晕,市场价格高又好卖,所以每次捡到绿鸭蛋,就格外开心。春天小河里小鱼蝌蚪特别多的时候,还能捡到双黄鸭蛋。双黄鸭蛋味道也无特别之处,就是个头大,比普通鸭蛋大许多,不像鸭蛋,倒像是鹅蛋,煮熟剥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让我惊奇不已。

鸭蛋攒到足够多了,母亲就拿到集市上去卖,换回一家人的油盐酱醋,孩子学习的笔墨纸张,换回我们心心念念的白凉鞋、乒乓球拍、小画册《西游记》《封神榜》。姊妹中谁考了一百分,谁评上了“三好生”,母亲的奖励是煮一锅咸鸭蛋。母亲腌鸭蛋,不会腌得太久,咸淡刚好,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非常好吃。鸭蛋煮熟了,由孩子们自己去挑一个。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每次我都要挑白壳的,挑形状好看秀气的。然后轻轻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用筷头轻轻地一点一点地挑,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蛋壳洗净,用彩色笔画上我喜欢的脸谱,做成可爱的蛋娃娃,放在书桌上。

河里放鸭子是乡里小女孩最乐意做的家务活,走在河滩上,阳光烂漫,凉风习习,可以捡拾漂亮的鹅卵石,随意地折下一丛淡紫色的鹅河菊编成花环,戴在头上遮太阳。还有一种叫栽秧果的野果,枝叶带刺,指头大小,色泽红艳,酸酸甜甜,满天星一样缀在枝丫上,摘下来用针线一串,就成了心爱的饰物。像珍珠玛瑙一样漂亮的项链,在脖子上一挂就是多半天,甭提有多美气了,什么时候一高兴,就把线头解开,把果子一颗颗捋下来,和小伙伴们一同吃了。

不过放鸭子也有责任重大、不可掉以轻心的时候,那就是稻田里放水栽秧的四五月间。谚语说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新栽下的秧苗还没定根长稳,特别要看好那帮鸡鸭小鹅,它们要是跑到水田里来,糟蹋了秧苗,就坏了。这个季节的乡村格外忙碌,割麦、放水、耙田、插秧……这时乡下学校一律要放几天“农忙假”,我不用上学了,就整天在河边看管鸭子,不让它们跑到水田里去。

这时候姑娘若是有意,也会声音清亮大方地回唱 :

高高山上一树槐,手攀槐树望郎来。娘问女儿望什么?我望槐花几时开!

燕子飞过妹窗口,想捎书信又害羞,莫是哥家花开迟,咋过误了好时候?

多年以后读到刘禹锡的《插秧歌》: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农妇白纻裙,农夫绿蓑衣。齐唱郢中歌,嘤伫如竹枝。

诗人笔下的插秧时节 :冈头花草崭齐,燕子穿梭飞舞,田埂笔直如线,田水粼粼闪光;农妇身着白纻裙,农夫肩披绿蓑衣,在广漠的田间劳作,唱着快乐的歌谣。

麦饭

营养学家说吃粗粮有益健康。中医养生还认为,在生长周期内自然成熟符合时令的食材,味才淳厚,营养也高。孔子也曾说:“不时,不食。”也就是说,不符合节气的菜,尽量别吃。今天想来,小时候在乡下吃过的那些粗茶淡饭,最是符合今天科学的养生理念:其一,主食多是粗粮——小麦、玉米、土豆、苦荞,大米只占一小部分;其二,菜蔬绝对绿色无害,都是自家园子里应节播种,自然长成,无化肥农药,也没反季节催熟。

那时生活普遍困难,我们非但蔬菜“时而食”,连主粮也都是“时而食”的。这倒不是“科学养生”的主动选择,而是艰难生活中的被逼无奈。农村的生产队大集体,大家一起耕种,一起收割,一起分粮,劳动场景热火朝天,可粮食分到各家总不够吃,几乎没有什么余粮,田地里长熟什么,就吃什么。“瓜菜也是半年粮”,勤俭人家的主妇,能利用好自留地种些瓜菜,配上那点有限的主粮,让一家人不挨饿已经不错了。

有时母亲也给我们开开鲜,独创了一道美食——炸面鱼。她吩咐我们从花椒树上摘下一些鲜花椒叶子,掐来几把嫩茴香菜,洗干净。把麦面调成粘稠的糊儿,撒些盐花,用筷子把鲜嫩的花椒叶、茴香菜一片片夹进面糊里一裹,飞快地放入油锅里炸,轻轻拨弄翻动。“哧哧哧”油烟缕缕,香气升腾,一条条翻滚的“小银鱼”,转眼间拉直身子,变成了“小黄鱼”,松软而酥黄。这面鱼外皮香脆爽口,椒叶微麻,茴香鲜嫩,不噎喉,不塞牙,好吃极了。

母亲也喜欢烙饼。她先把面粉调成稀糊,先用长把勺子将稀糊儿淋在涂了熟油的锅底,手臂飞旋,很快将稀糊儿摊成薄厚均匀的圆;一眨眼,圆饼的周边儿便微微翘起了,一面就烙熟了;这时右手执月牙状的薄木铲,左手辅助,翻转烙另一面,起锅,一张密布着金黄斑纹的大饼就做成了。摊饼火大了不行,火小了不行,火不匀也不行,需脑眼手并用,灶上灶下兼顾。一勺复一勺,一张复一张,母亲就这样在烟熏火燎中,为我们烙好了香软诱人的麦饼。

这种小麦面烙饼,会理人叫软炕粑,又叫“春卷”。有多种吃法:口味淡,就素吃,咀嚼间淡甜味永;口味重,就卷上各种凉拌的菜蔬,吃起来会口角生津;若裹进炒瓜尖﹑炒土豆丝,吃起来会满口流香。

记得有一年,麦黄时节,地处西南一向春旱的会理竟遭遇了“江南梅雨”的天气,绵雨一下就是十多天。麦子黄在地里出了芽,也无法收割。后来用这些带着绿芽的麦子,磨出的面,色泽暗,精丝差,不能擀面条、蒸馒头,也不能做麦颗饭。母亲却自出心裁,制成汤面。照例先是和面,揉团,拉条,在沸水里下锅,再煮上几根嫩豆条、白菜心,不用任何佐料,这面自带麦芽糖,奇甜无比。没想到用这快要废弃喂猪的麦面,母亲竟做出了天下最甜美的食物。我们一碗又一碗,连汤带水,吃得舌底咂咂;在味蕾的记忆里,这滋味至今还时隐时现。后来的麦收季节,我生活的小城再没遇上那样的“梅雨”,而我也再没有吃过那种自带麦芽糖的面汤了。

如今物质生活丰富了,食品名目繁多,人的胃口花样翻新,网上线下购物极为便利,只要有钱,可以买到想吃的一切美食。可是,纵使花多少钱也买不到母亲布置饭桌的那份温馨,我再吃不到母亲做的饭食滋味,也再不能一口一口细细体味她的深情。

柿树挂灯笼

每到春天,院墙边的果树就次第开花了,红红白白的一片明艳,青瓦白墙掩映其间。柿花开得最晚,谷雨过后,小小的黄花从绿叶间冒出来,细细碎碎的并不起眼,淡淡的甜香引得蜜蜂成天嗡嗡地转。嫩绿的柿子叶可做猪儿的饲料,也是一种能止血止痛的草药。我们割草砍柴,意外被割伤,母亲就摘下几张柿子叶,研碎给伤口敷上,说这可以止血止痛,还能预防伤处感染。

母亲还给我们讲过关于古人柿叶学书的勤学故事 :唐代诗人郑虔学书法苦于无纸,就捡慈恩寺的地上飘落的柿叶练习写字,时间一长,竟将这里的柿叶都写光了,果然练出一笔好字,后来得到唐玄宗称赞,夸他诗书画“三绝”。母亲还说,现在生活再难,我写字也不至于捡柿子叶来当纸,如果还不好好读好好写,岂不是可惜了那一张张洁白的好纸啊?今天想来,我们兄妹读书都还用功,提笔都能写出一手不错的字,都是源于小时候母亲这些故事的启蒙。

霜降过后,柿子慢慢变红了,趁着柿子还硬,我们就把它采摘下来。刚摘下的柿子也是甜的,但有涩味不能直接吃。不过可以用火炭烤熟了吃,这种烧柿子可以治痢疾。记得小时候拉肚子,不用打针吃药,母亲给我们吃这种烧柿子,隔天就见好。

世间万物相生相克,一物降一物,去掉柿子的涩味非酸楂和木瓜不可。父亲将新鲜柿子小心地铺放在坛子里,果蒂一律朝下,铺几层柿子放一层酸楂。铺满一坛,盖上坛盖钵封存。在这期间母亲再三告诫我们,不能心急,不到开坛时间,绝不能去揭坛盖钵,如果敞了气,柿子就涩口,会熟得更慢。

柿子放进了坛子,封存坛盖时掺不掺坛沿水有讲究的。不掺,柿子七八天后熟,是软的;掺上水,柿子半个月后熟,是硬的。

软柿子皮薄而红,肉软而鲜,拿起一个掰开用嘴一吸,流溢的糊状汁水,糖分凝結,缓慢咀嚼如同果冻,冰凉的甜汁拥抱着舌苔,直冲喉咙,甜到心里。如果剥去皮和上玉米面,就可以烙成柿子饼,吃起来醇香绵软,甘甜可口。这种软柿子好吃,但存放时间不长,得及时吃完。那时家里姊妹多,小伙伴也多,我们吃一些,分给邻居亲戚一些,一坛柿子几天就会见底,大可不必操心柿子吃不完而放坏,母亲笑着说我们是“叫花子放不住隔夜食”。

硬柿子,咬起来嘎嘣脆,清甜爽口,存放时间久一些。若要让柿子存放更久,整个冬天都有吃,就要做成柿饼。做柿饼是一项比较耗时费事的劳动,首先挑选出个头均匀、没有瑕疵的柿子,把柿子蒂把削平,皮逐一削掉;然后,在场院上支一个长架子,上面铺竹篾席子,把削了皮的柿子一个个摆放到席子上。秋冬响晴的天气,寒霜把柿子涩味带走,让它变得更甜;阳光把水分晒干,让它慢慢变软;几天后,要拿起柿子逐一捏按,压成扁圆的形状,每隔一天就捏压一次,要反复捏四五次,才会成型为柿子饼。寒霜和阳光的交替作用,柿子表皮渐渐凝结出白白的霜花,就是所谓的“柿霜”。夜间天气越冷,白天阳光越好,翻晾得越勤,结的霜越厚,柿饼也就越甜。这样的柿饼,外层白霜如雪,里面柔软甘冽,放进嘴里,细细咀嚼,从舌尖到胃口,一路甘甜,一路爽润。这种“柿霜”,是很好的止咳药。母亲吩咐我们用小刀轻轻刮下来,用纸包着存放起来。老人小孩,伤寒咳嗽,用温水一冲,喝下就止咳了。

柿霜刮过后,还会再凝出来,父亲把柿饼用篾条串起来,一百个一串,一百个一串,挨着挨着挂在屋檐下。我们什么时候想吃,就什么时候过去拧下几个。留下我们吃的,富余的柿子饼,母亲拿到集市上一卖,扯回好看的花布,就可以给我们缝过年的新衣裳了。青瓦檐下通红的柿子串,金黄的玉米垛子,还有几串红辣椒 :这是记忆里关于家,关于丰收最美的图景了。

责任编辑 包倬

相关热词搜索:;

乡野景色乡野篇四

然而我们知道,雪大多是夜间下的,早晨起来,即使前夜下了很大的雪,城市路面的积雪也早已被汽车尾气融得干干净净,除了花圃中小树上挂的一点点白花之外,几乎再也觅不见雪了。

我常为错过雪景而遗憾。

今年有幸借为外祖父过生日而去一次乡下,又碰巧当天下雪,我真的很激动。在那里,我总算领略到了乡野的雪景。

车从城市的大路拐向通往乡村的`小道。当然,这水泥小道确实小得可怜,其余方圆百里,就是土地了,这正合我意。笑道两旁栽着很多树,当然树叶已落尽,雪覆其上,恰似一棵棵银花树,风一吹,抖落一片雪,惊起几只麻雀,叫着飞远了。远处还有一棵老树,像其他树一样,披着银装,隐隐约约,藏在雪气之中,而又显得古色古香,幽韵十足。

下车步行,两旁便是乡村的人家了。红砖、红瓦盖的小房,砌的院子,都在大雪的笼罩之下。房顶都白了,好像装了修。烟囱里升起袅袅的炊烟,向空中散去,与下落的雪花相映成趣。门前面包似的稻草垛,也都披上银甲,忠诚的卫士守在门前。

眼前的雪山、雪野、雪树、雪屋,也就组成了一幅乡野雪景图,简单却不乏诗意,而我们便是这图里的雪人,倾听它的万籁俱寂,感受他的诗情画意。

乡野景色乡野篇五

今天是阴天,天上没有烈日,我觉得这是出游的好天气,便兴致勃勃地骑车去了乡野。

一路上,凉爽的秋风吹拂,还夹带着不知从哪来的一两点凉凉雨丝。可能是我骑得太快,我顿觉冷意上身。但去乡野观景的兴致几乎完全冲淡了这冷意,我只顾勇往直前。皇天不负有心人。一幅美丽的初秋乡野图展现在了我的眼前。青葱的山林开始呈现出淡淡的黄色。乡野间已没了夏日里那躁狂的虫鸣鸟叫声。远远望去,田野间青一块黄一块的。已收割的稻田里堆放着不少的'稻草垛。此时,农人们却闲不下来了,在田间地头忙得不亦乐乎。有的农人正忙着收割金黄的稻子。有的农人在已收割的稻田里燃起了烟火,准备把从稻田里清理出来的杂草烧尽。有的农人闲坐在河边的树下,看着自己的牛儿美美地吃着丰盛的水草……因为前几天下雨,河水上涨了,还显得有些浑浊,把河岸边用来洗衣的青石板也给淹没了。河边树上的枯叶被秋风吹下,落在了河岸边的水面上,似乎成了一艘艘小船,朝下游轻漂而去。看着看着,我被河对面的树荫浓密处突然泛起的一圈圈大的水纹惊呆了,后来才知道是一个渔人驾着橡皮小船在那捕鱼。靠近农舍的已收割的稻田里也挺热闹的。母鸡正领着它的一群小宝宝们在那里欢快地觅食嬉戏。

乡野美景尽收眼底,我觉自己真是不枉此行。朋友!在假日里,你也不妨去乡野逛逛。

乡野景色乡野篇六

灰蒙蒙的座座房子;黑漆漆的片片瓦片;闹嚷嚷的动物吠声;乱糟糟的门前野草……这也许是“乡野”留给人家的影响吧!可在这乡野之中,却也有别是一番天地的“乡野美景”。

清晨,微风叩开了未关紧的窗户,一阵鸟语花香袭来,沁心润脾,大自然特有的新鲜空气吸入肺中,赶跑了清早的瞌睡,迎来了充实、美好的一天。

晌午,火辣辣的太阳暴晒着大地,完全失去了它上午时的恬静与温柔 ,令人暑意十足。尽管这样,我们仍没有半点不悦,约了几个伙伴去小溪玩儿。淌过低洼,踩过青石,跨过小桥,我们来到了这条潺潺小溪边的草地。溪边有一排齐齐的大石,拦住夏天猛涨的溪水。但因岁月流逝,大石身上长了许多绿得发黑的青苔。倘若一不小心踩上去,准会跌进这条溪中,水也不深,不到一丈。溪不宽,但特别长,村里的人都不知道这条溪的源头和尽头在哪,更增加了它的神秘感。

下午,大人们仍在劳作。孩子们玩累了,有的回家歇息,有的在家生火做饭,有的便帮爹妈下地干活去了。直到傍晚,暑气也未曾收敛,大家便早早收工了,摆张桌子在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饭来。这时,兴许还能见到火烧云呢!乡野之中的火烧云不仅形状变幻无穷,颜色也迥异多变,令人叹为观止。

灰蒙蒙的座座房子;黑漆漆的片片瓦片;闹嚷嚷的动物吠声;乱糟糟的门前野草……这也许是“乡野”留给人家的影响吧!可在这乡野之中,却也有别是一番天地的“乡野美景”。

清晨,微风叩开了未关紧的窗户,一阵鸟语花香袭来,沁心润脾,大自然特有的新鲜空气吸入肺中,赶跑了清早的瞌睡,迎来了充实、美好的一天。

晌午,火辣辣的太阳暴晒着大地,完全失去了它上午时的恬静与温柔 ,令人暑意十足。尽管这样,我们仍没有半点不悦,约了几个伙伴去小溪玩儿。淌过低洼,踩过青石,跨过小桥,我们来到了这条潺潺小溪边的草地。溪边有一排齐齐的大石,拦住夏天猛涨的溪水。但因岁月流逝,大石身上长了许多绿得发黑的青苔。倘若一不小心踩上去,准会跌进这条溪中,水也不深,不到一丈。溪不宽,但特别长,村里的人都不知道这条溪的源头和尽头在哪,更增加了它的神秘感。

下午,大人们仍在劳作。孩子们玩累了,有的回家歇息,有的在家生火做饭,有的便帮爹妈下地干活去了。直到傍晚,暑气也未曾收敛,大家便早早收工了,摆张桌子在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饭来。这时,兴许还能见到火烧云呢!乡野之中的火烧云不仅形状变幻无穷,颜色也迥异多变,令人叹为观止。

乡野景色乡野篇七

时间飞快,一个星期已经结束了,想必有很多难忘的瞬间吧,制定一篇周记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周记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山乡野趣周记,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星期天上午,凉风习习,秋高气爽,是一个适合出行的好日子。我和妈妈、佳炜哥哥、大舅舅一起去爬山摘野果了。

一路上车水马龙,我们从城区的大路开到了乡间的小道,接上住在山村的一位外公,我们继续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终于来到了山脚下。空气非常清新,一眼望去,满山绿绿葱葱,还有一些火红的野柿子挂在树梢上。忽然,我们听到了一阵嗡嗡嗡的声音,往前一看,原来是两排蜂箱和一些蜜蜂。山外公告诉我们说:那是外乡人在山间放蜂采蜜呢。小心翼翼地穿过两排危险的蜂箱区,我们开始上山了。

山外公向我们介绍了许多山间的果树和植物,有柿子树、粟子树、梨树等,还有一些不知名的小花和中草药。我们来到一颗高大的粟子树下,那是属于山外公家的树。只见他拿出一根长长的'竹竿,开始为我们敲树上的粟果。没几下,地上就躺着许多新鲜的粟果了,我们赶紧去捡。粟果的外形像红毛丹,只是它的颜色是青青的,刺很硬,会扎手。这时,山外公拿出一把别在他腰间的钩刀,捡起一根树枝来削。没几下,就为我做了一个挺好用的夹子,用它来夹地上的粟果既方便又不会扎手----山外公可真有办法!只见山外公还用钩刀打开了一个粟果,里面有三、五个粟子宝宝紧紧地挨在一起,好可爱哦,,,我们剥开嫩嫩的粟壳尝到了果肉,真是新鲜又甘甜啊!不一会儿,我们就把粟果装了满满一篮子,这时我已是大汗淋淋啦。

山上的宝贝可真多,山里真好玩,下次我还想去。

乡野景色乡野篇八

一台笔记本电脑,一台电视机,一套音响,一个简单而适用的家庭自助式ktv就这样建成了。再花上几个小钱,超市里买一个小烧烤架,称几条鲜活的草鱼,来两斤上好的五花肉,再搭配上三两样时令蔬菜,一顿丰盛的烧烤大餐就准备完成。音乐,美食之下,酒是自然不可少的。但最好是啤酒。白酒太烈,只宜小酌,喝不出“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酣畅淋漓。红酒又太柔,似我等粗人,玩不出烛光晚餐般的浪漫情调。

物资准备好了,活动地点就是关键。都市里钢筋水泥筑起的石头城永远如石头般死寂,没有半点灵性,又怎能让人尽兴呢?更何况这看似喧嚣的城市却容不得你我有半点的喧嚣。好在我和妻老家都在农村,特别是妻的老家,那是一个群山环抱,绿树成荫的好地方。驱车也就半个小时,亲朋十来余人先后抵达目的地。妇女们负责生火,洗菜,男人们负责组装设备。小孩们则集中在院坝里专心致志地玩他们的陀螺。

当夕阳的最后一缕余晖也被四周的群山遮挡住时,你会看到在群山围绕下的一座农家小楼前,烧烤架里炭火正红,被烤得流油的草鱼正兹兹地冒着白烟。堂屋内,一群男男女女正嘻嘻哈哈地争抢着麦克风,扯着嗓子在那里唱着一首又一首经典的、流行的、美声的.、民族的歌谣。一曲唱罢,只要有一个人来一嗓子:“干了!”马上就会有四五个早已脱光膀子的男人举起菜碗,将满满一菜碗啤酒倒进各自的肚子。每次总会有那么个别“豪爽”的家伙,喝完酒总是要将碗重重地摔在八仙桌上。这时也总会有那么一两个女人会“狠狠”地骂上一句:“x娃儿,轻点不行吗?你硬要把碗摔烂才安逸!”男人也不回答,提起一瓶啤酒,用牙齿咬开瓶盖,又开始往碗里逐一倒满酒。

音乐再次响起。

“一首《今生缘》送给在座的各位兄弟姐妹!”

也不知是哪个“烧包谷”在模仿大腕出场?那略显生硬的贵州版普通话此时听起来竞是那么的入耳。当然,要想在这种场合中清清静静地唱完一首歌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只要有人会上那么一两句,另外一支话筒就肯定不会闲着,除非你唱他们都不会唱的歌。所以我总是利用工作之余不停地学习新歌。嘻嘻!

“爸爸,二姨叫你们去吃鱼了。”一个五岁多点的圆脸男孩满头大汗地从外面飞跑进来,上气不接下气地说着。

于是,没有唱歌的人搬凳子的搬凳子,抬桌子的抬桌子,抱啤酒的抱啤酒,用不了五分钟,主战场就转移到了屋外的院坝上。

四四方方的八仙桌上放着一只直径足有两尺的大盆。盆里装满了炒到八分熟的洋葱、土豆、胡萝卜等各种蔬菜,扒开上面的蔬菜,几条早已烤得外焦里嫩的草鱼就藏在下面哩!大盆下还得放上一个炭盆,里面放几根似燃非燃的木炭,以保证盆里菜的温度。十几个人站的站,坐的坐,围着八仙桌尽情地享受着美酒佳肴给人们带来的味觉上的快感。

总有人会对厨师的手艺要来一番专家似的点评。

“切,你娃儿就晓得吹,你来烤一个试试啊!”厨师明显是不服气。

“二师兄,来整杯塞!”

“老鬼,快点把你那碗干了。”

“幺儿,慢点吃,小心刺。”

……

吵吵闹闹中,原来满满一大盆菜已经去了一大半。在这种环境中你是千万不能跟他们讲客气的。筷子翻勤点,慢了可就只有啃鱼骨头的命了。

堂屋里的音乐同样不会停,一拨人唱完了出来喝酒吃菜,另一拨人又进去继续他们的嘶声竭力。

“两弟兄,实在好,一心敬……”几个没能抢到话筒的家伙,干脆摩拳擦掌划起拳来。

一番风卷残云后,院坝上就只剩下一堆鱼骨头了。主战场再次转移到堂屋内。继续唱歌,想唱就唱,唱到春去秋来百花泣,唱到地老天荒天地合。山村人家稀少,四周的群山更是天然的隔音墙,你永远不用担心什么时候会有居委会大妈来“友情提示”。

屋外,山风吹过树林发出似闷雷般的响声,夹杂着稻田里青蛙呱呱呱的高鸣,仿佛是在为屋里的人们助兴哩!

乡野景色乡野篇九

初秋到了,最美丽的要算乡野了。

我置身于田野间,秋高气爽,天空湛蓝湛蓝的,挂着几片像棉花糖似的白云,让人看了心旷神怡。天边,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山被染成墨绿色。山前,在那片美丽的田野里,沉甸甸的稻穗把稻杆压得直不起腰来,细长的稻叶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金色的光芒。“沙沙,沙沙......”稻谷随风起伏,像是滚向天边的金色海浪。

田园的东南方种着大片的蔬菜:有萝卜,个个又红又大,水灵灵的,在夕阳的余晖下泛着红光;有韭菜,叶子又宽又厚,一株株韭菜顶着一簇簇花骨朵;还有开始包心的大白菜,绿油油的,惹人喜爱。这儿比稻田更丰富多彩。

过了菜园就是果园,这里栽着满园的果树。柿子树树冠大,叶子宽。注目一看,,嘿!一个个绿中透黄的大柿子挂在枝上,躲在中间,真是果实累累。还有梨树,一个个小葫芦似的大梨子缀满枝头。

不远处的苇塘,满是芦苇,偶尔一阵风吹过,芦花飞起,似薄棉,飘曳着给乡野增添几许神奇。

我爱秋天的田园,更爱勤劳的农民。

乡野景色乡野篇十

没有人头攒动和沙滩阳光,没有人声鼎沸和熙熙攘攘,有的只是泥土的芬芳、秋收的繁忙、安详的老人、嬉戏的孩童,以及那勤劳朴实的乡亲和祥和静谧的村庄。这就是我本次大假的最大见闻。长假的第一天是中秋节,我一大早就独自坐上客车,踏上了回家的路途。车票还是提前一天去金阳客车站排队购买的,买票的人们排起长长的队伍,场面堪比春运。确实,八天的大长假比春节还长,不是每年都能遇到,怎能不让人动心呢?而且,金秋十月,天气不冷不热,无论是回家帮助秋收还是探亲访友,都显得较合时宜,况且打拼在外的人们,还不知道过年是否能回家团聚呢!正好趁这八天的假期着实打算一番。

我老家在兴义市下面一个叫做龙井的小山村,四面环山,村口有一座石拱桥把两座山之间的豁口连接起来,桥的两头分别有一棵树龄达百年以上的大树,当地人称“神树”,偶尔还有乡亲在树下做祭祀活动。穿过石拱桥再往上走一百多米,一个心形的大坝子展现出来,让人豁然开朗,眼前一亮。时下正值包谷和稻谷成熟的季节,放眼望去,整个村庄金黄色的一大片,空气中飘满了秋的味道,给人一种强烈的圆熟之美。为给父母一个意外惊喜,我事先没有和他们说我要回去,因为父母也知道我工作很忙,儿子还小,贵阳的家也需要照顾,从来就没有提出要我长假期间回去看看的要求。他们总是那么朴实,那么善解人意,从我很小的时候就如此,回想自己这些年来对他们疏于照顾,只能不时通过电话聊表问候,甚是愧疚。五个半小时的长途颠簸,我终于到家了。到了家门口,放下给父母带的月饼和行囊,我习惯性地从门头上摸出自打我懂事起就放在那的钥匙打开家门,发现米饭已经煮好了,只是还没有做菜,父母肯定是煮好饭之后才去干活的。中午快两点的时候,父母终于回家,果然是到玉米地里收玉米去了,我们当地叫“撇包谷”,这些活我从小没少干,这些年偶尔也回家搭把手,只是早就不是那么娴熟了。见我到家了,父母显然非常惊喜,一边吃月饼一边说这下好了,下午就可以把近处的包谷收完,明后天可以把最远的那块地收完,还有一些没有收割完的稻谷,你正好和我们大干几天,把庄稼全部收进来。

陪父母吃完午饭,已经是下午三点过了。换上我平时在贵阳穿旧了淘汰后带回家的衣裤,背起背篓,扛起扁担,和父母一起到了地里。一路上,不停地和在田间地头干活的乡亲们打招呼,他们都笑着问我还会不会干活,我说又不是现学,肯定行。近年来,父母身体状况大不如前,父亲因为腰椎间盘突出还动过两次手术,母亲也因为早年太过辛劳,动不动就这痛那痛的,我一直劝他们不要再耕种了,又吃不了那么多,也卖不了几个钱,何必呢!他们就是不听。这次,我是下决心要说服他们不要再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土里刨食了。一边干活一边聊天的时候,我和父母一起算了笔账,一亩多土地,收获的玉米最多卖一千来块钱,如果家里喂猪喂鸡,玉米还不能卖。而且,由于家里没牛,请人来耕地,要花两百多块钱,播种要花两三天时间,挑十多挑粪水,而且最远的地离家有三公里左右,还要爬坡上坎,那个累,年轻人都受不了,大都到外打工去了,来钱更快。玉米长起来后,中间还要施肥两次,就是用花两百多块钱买来的尿素去给每根苗下放那么一勺,然后挖土盖起来,这又得花三五天时间,最后才是去收,又要花两三天的时间爬坡下坎挑回家里,剥下外壳,把玉米棒子晾干后,还要花时间把玉米粒脱下来,直到这时,玉米才能真正使用。耗时之长,程序之复杂,而收效之微小,着实让人费解。这些,父母当然非常清楚,但是他们的回答是,庄稼人不可能让土地丢荒,那会被人耻笑。即便要花费那么多精力,他们依然年复一年地辛勤劳作,就为了证明自己是庄稼人,为了对得起“农民”这个称号,而且,在他们眼里,庄稼人的力气不当钱,用多少劳力,再怎么辛苦都是应该的,都无所谓。我告诉父母,新时代的农民要有新观念,不能照着传统惯例年复一年的只知道埋头苦干,要算经济账、劳力账和时间账,还按老套路干活,肯定是得不偿失,累了身体,费了精力,还没有什么收益。我还对父亲说,您作为村里的老村长、老党员,就应该率先垂范,在转变思想观念上起带头作用,而不是因循守旧、年复一年的在地里种包谷,而且还认为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父母终于答应,明年不再种玉米了,改为种树,初步打算种一种新品杉树,虽然要几年以后才能有经济收入,但是经济效益高,种下后就不用每年都那么费劲地去打理。我如释重负,希望来年他们真的不再种包谷了,翻山越岭的肩挑背驮,对于六十来岁的老人来说,真是太不容易了。晚上,在兴义城里工作的三弟也回来了,母亲蒸了刚收进来的新鲜糯米,我们哥俩轮番上阵,把蒸熟的糯米放在石盆里,用一根粗大的木棒捣成了糯糍粑,一起过了个热闹的中秋节。

接下来的几天里,我和父母把收回来的包谷去壳之后堆放在楼板上,黄灿灿的玉米棒子铺满楼板,看上去确实漂亮,虽然很疲乏劳累,父母的眼神里依然透露出丰收的喜悦。每天晚上九点左右,我收拾好当天收回来的包谷就洗完睡觉了,早上七点不到就起床干活。村里万籁俱寂,狗叫声也不知道哪里去了,静得虽然有点可怕,但是让我仿佛回到了小时候,那时候真正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大清早就背着背篓,赶着黄牛走出家门,回来的时候背篓里装满了干牛粪或者是柴火,牛也吃得饱饱的。白天下地干活的时候,我几次遇到了村里最年老的男老人和女老人,男老人95岁,女老人90岁,精神都非常好,男老人还能下地干活,据说夏天在家里还用辣椒水拌凉米饭吃。我和他们说话得用几乎是吼叫的声音,他们才能勉强听得见,还用手机给他们拍照后马上给他们看,他们都乐呵呵地问我要不要收钱,非常憨厚可爱的老人。下次回去的时候,一定把照片打印出来带到他们手上。还记得,20xx年的国庆节,在京求学的我返乡帮父母收割稻谷,村里一个时年十来岁的小女孩一直在我干活的田边和我说着话,问这问那,还采摘了不少野菜送给我。此次,依然是在那块田的田坎上,我们又重逢了。然而,昔日活泼可爱、扎着小辫的小女孩,如今已经初为人母,正背着用蛇皮口袋装的一大袋包谷,胸前抱着的婴儿在轻轻啼哭。我突然感到一阵物是人非的心酸,痛彻心扉。

我们村老百姓近年来的经济收入不断增加,很多人家增添了摩托车、洗衣机、电冰箱等物品,日子大都过得还不错。在地里干活的都是些上把年纪的人,吃的粮食是没问题了,但大的开支,都靠年轻人外出打工挣钱解决。但是,有的家庭,父母那一代就非常贫穷,而到了他们这一代,问题还是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我上文提到的小女孩就是如此,父母属于那种老实巴交、毫无技能而且还稍显懒惰的人,以至于到了她这一代,依旧贫苦,成为“穷二代”,不但没有通过读书改变命运,而且连外出打工的机会都没有找到,依然没有走出父辈贫穷的阴影,早早就成家生子,重复着父辈曾经走过的生活轨迹。多少次,我都在想,如果我当年没有考上大学,高中毕业后可能就随便在村里或附近找个人结婚了,也在沿着父辈的生活模式不断重复昨天的故事。幸而,因了父母的勤劳,我们弟兄三个都考上了大学,这在当地实属罕见。如今,老二在北京过着惬意的白领生活但是难得回家一次,老三在兴义城里工作可以时不时回家看看,我在贵阳工作太忙一年也只能回去一两次。为了供我们上学,母亲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就做豆腐卖,纯粹的手工作坊,但是味道好极了,那时候我们三兄弟还在放学后帮着推磨,就是用石磨把泡好的黄豆磨成浆,用来做豆腐。母亲每天起早贪黑、披星戴月,每锅豆腐卖完后也就能赚十块钱左右,同时家里还能经常吃上鲜嫩的豆腐脑、豆腐皮、豆腐渣、豆腐锅巴等等,吃不完的豆腐渣每年能喂养出一两头大肥猪。就是靠着母亲每天早上四五点就起床做豆腐卖供我们读书,我们三兄弟都考上了大学,直到我大学毕业的.新世纪初,母亲才停止了这个营生。所以,直到现在,我每次在外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点一份豆腐,因为,我吃的不只是豆腐,而是一份永生难忘的情怀和感天动地的母爱。

我有个观点:没有在农村度过的童年,不算真正意义上的童年;从小就生活在大城市的人,不算拥有真正的故乡。因为,诚如周国平所言:一切的生命,包括植物、动物、人,归根到底都是来自土地,生于土地,最后又归于土地。农村孩子的生活不孤单,他们有许多同伴,他们与树、草、家畜、昆虫进行着无声的谈话,他们本能地感到自己属于大自然这一生命共同体,而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就与土地以及土地上丰富的生命缺乏最自然的亲密接触,于是就显得孤单。大城市里的人,来来往往,形形色色,流动不止,而街道上不时涌现的高楼大厦,更让人找不着永远能让你称之为“故乡”的特色,因此,生活在大城市的人,是没有“故乡”的。

此次返乡,闻着小时候就非常熟悉的泥土芳香和那些叫不出名字的花草散发出的味道,看着依然祥和静谧的村庄,我仿佛置身于快乐而艰涩的童年时代,对故乡又增添了一份不舍的眷恋。我很庆幸,我是农民的儿子,出生在农村,成长在农村;我拥有真正意义上的童年;我拥有一个可以骄傲地称之为故乡的故乡 。

相关范文推荐

    最新雪乡雪景作文大全(7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

    最新乡野景色作文 乡野(六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

    最新大班保育员工作心得体会通用

    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好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下面我给大

    最新大班保育员工作心得体会总结汇总

    学习中的快乐,产生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深入。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喜欢学习的,只是学习的方法和内容不同而已。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体会呢?

    最新学到的新本领作文 学到了新本领(8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

    2023年编辑网站实验报告 网站制作实训报告总结通用

    报告材料主要是向上级汇报工作,其表达方式以叙述、说明为主,在语言运用上要突出陈述性,把事情交代清楚,充分显示内容的真实和材料的客观。怎样写报告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

    2023年网站制作实践报告 网站编辑个人总结通用

    在当下社会,接触并使用报告的人越来越多,不同的报告内容同样也是不同的。那么报告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报告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

    写在六一儿童节的话八篇(实用)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

    2023年写六一儿童节的印象英语作文 对六一儿童节的描述七篇(优质)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写

    2023年生命教育视频心得体会 家庭教育视频心得体会(通用10篇)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那么我们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