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科学小论文(模板16篇)

时间:2023-12-05 作者:温柔雨

学习范文范本能够开拓我们的写作思维和提升我们的文学鉴赏能力。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范文范本,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写作技巧。

写科学小论文(模板16篇)篇一

写科学论文的关键是思路清晰、层次分明、逻辑推导合理(不能牵强附会、强词夺理),结论明确。同时文章要语句通顺、语言精练,可读性强。

一、提出问题。

想做什么?为什么要做,想到达何目的,准备用何方法?

1、背景:

需求,包括实际应用方面的市场需求,提供新技术、新产品,创造效益;理论方面的,丰富理论知识与理论系统,提供新方法、新思路。

研究现状:国内外相关的研究进展,存在的问题,有待完善的地方,或未曾涉及到的问题。

2、提出自己要解决的问题、具体要做的事情(研究内容)、研究内容、研究目的、研究意义。

3、拟采取的技术方案、技术手段、以及预期能得到的结果及其价值。

如果是开题,在此还需进行可行性分析。也就是说,前面两部分介绍了要做什么、为什么要做;这里就要分析如何做,有什么条件和基础(包括个人基础与实验设施等),能否做成?预计能得到什么结果而且有何价值?。

二、解决问题。

1、具体介绍解决问题的过程,所用的方法、手段,得到的结果。即,如何做,有何现象和结果,包括理论上的推导、计算结果与实验现象等。

2、结果分析与讨论。判断理论推导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充分、合理分析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和规律,对现象进行归纳、总结与提炼。实验与理论的对比,结果与前人的对比。

三、结论。

简要列出研究工作得到的结论;存在哪些不足的地方以及展望。

写科学小论文(模板16篇)篇二

人本管理是一种现代管理思想,强调管理必须以人为核心,以做好人的工作、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为根本,从而提高管理效率,实现预期目标[1]。人本管理的内涵包括:人本管理在思想上强调人性需要的满足,以达成人性需要的满足为管理目的,尊重每一个人;人本管理注重管理者自身修养的提高,要求管理者以人为本,以礼待人,通过以身作则来影响被管理者,建设高素质员工队伍;人本管理在管理过程中强调关心、理解和尊重他人,在尊重个人的基础上,凝聚人心人力;人本管理的方法注重通过教育和引导来达到管理的目的,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挖掘人的潜能。人本管理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需要,是现代组织机构管理的必然要求,是促进组织机构发展的内在动力。

2自然科学研究机构管理的特点。

要将人本管理理念真正落实到自然科学研究机构(简称“科研机构”)的管理中,首先要对科研机构管理中特定的“人”进行准确定位,把握其特点。

2.1自然科学研究人员的特点。自然科学研究人员(简称“科研人员”)普遍具有较高的学历层次,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他们所从事科研工作属于创造性劳动,更多地追求自主性,要求宽松自由的工作环境,在工作场所、工作时间安排上不愿受过多的束缚;他们更多地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追求更广的个人发展空间,并希望得到组织的认可和尊重;他们追求自身发展,对知识的更新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有迫切需求,对进一步深造学习、进修培训表现出强烈的愿望;他们关注自身所处的工作环境,当发现环境不适合自己的发展,很可能会另谋出路,有较强的流动意愿;他们的工作过程具有复杂性和不可控特点,过程监控、过程考核难度较大。

2.2科研机构管理者的特点。科研机构管理者一般都是本专业的学术专家,在成为领导前也都是科研人员的一份子,对科研人员在专业素养、心理需求、价值观念及工作方式等方面的特殊性感同身受,但由于缺乏管理学专业背景,在管理过程中往往不能充分发挥管理的激励作用,不能与时俱进地进行管理模式的改革,导致科研人员在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上与科研机构相对保守的管理模式之间产生矛盾。

2.3科研机构基层管理人员的特点。科研机构基层管理人员(包括科研辅助人员)普遍没有系统的管理专业背景,没有接收过相关的岗前培训,在理论研究和经验总结上也鲜有深入探索,管理水平一般,创新意识不足;他们普遍得不到应有的理解和重视,工作任务繁杂,也得不到系统的培训,奖励竞争机制不健全,导致人员流动频繁,队伍不稳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研机构的总体发展。

3人本管理理念在自然科学研究机构管理中的应用建议。

人本管理是高校管理的核心,自然科学研究机构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人本管理是必要途径。科研机构领导需要根据本部门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人本理念,把尊重和关爱科研人员的人本管理落在实处,推动科研机构管理以人为中心的科学化。

3.1切实加强制度建设。人本管理是尊重和关爱人,不是无约束的迁就,其根本落脚点是有序的规章,科研机构要把以人为本作为机构管理的核心内容,广泛听取建议和意见,建立和健全规章制度。在岗位责任制、人员流动机制、科研竞争机制等方面严格执行公平、公正、公开性原则。在制度保证的基础上,高效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管理工作,拓宽精细化管理覆盖面,将人本管理纳入互联网+时代。

3.2提高领导管理艺术。要发挥制度的最佳效用,决策者需要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和管理水平。科研机构管理者需加强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提升自身沟通、执行和决策等能力,注重人本管理理念的熏陶,加强沟通艺术。在此过程中,促进关系型心理契约的确立、树立人员的主人翁意识是领导艺术的重要环节。良好的领导沟通能增强科研机构群体凝聚力、能协调成员的思想和行动、是协调科研机构内部关系的重要环节、是激励成员的一种重要手段。

3.3重视不同人员的培养。科研人员普遍具有高学历,但高学历并不代表高能力,且现代信息社会知识更新日新月异,能力要求扎实全面;科研管理的信息化、高效化也呼唤着基层管理人员综合能力的提升。科研机构在用人的同时也要养人,需有计划地组织业务培训,多层次开展学术交流活动,重视不同岗位人员的深造,全面提升各类人员的专业水平、知识结构和综合素养,组建一支素质高、能力强、懂技术、善管理、乐于奉献、勇于创新、稳定的团队。科研机构的发展需要学术造诣深、治学严谨、富有创新精神和科学管理能力的高级人才作为学术带头人,有计划的培养和选拔学术带头人在科研机构管理中尤为重要。

3.4完善职业发展规划管理。科研机构在整体发展规划的同时要充分了解成员的个人需求和发展意愿,为其成员提供充分施展才能的舞台,协助成员将个人的职业发展计划与组织发展规划紧密结合起来,达到组织人力资本需求与个人需求之间的平衡[3],使之拧成一股劲向一个方向发力。以专业化、职业化标准推动基层管理队伍建设,提升基层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鼓励其加入科研团队中为科研工作的高效高质开展提供基础保障。

3.5实施有效的考评激励手段。科研工作不是短期内出成果的,因此摈弃原有的年度成果考评方式,以期间考评与年度考评相结合的模式更为合理。对于基层管理人员的考评也需要针对性地建立量化的指标体系,扩大评价的参与面,提高互评的频率,及时改进不足。此外适时采取负激励措施,实行岗位责任制与岗位流动并存,对严重影响组织整体发展的行为推行淘汰机制,给人以一定的危机感,促进成员自我提升。

3.6构建积极的组织文化。自然科学研究也需要根植于良性循环的人文“生态环境”,优秀的组织文化可转化为成员的内在行动力,促进群体凝聚力的形成。科研机构在推动制度建设、激励政策等改革的同时,也要抓组织文化建设,积极营造相互尊重、相互关心、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和科学、民主、理性、开放的创新文化氛围,将组织价值内涵深入到每个成员心中,形成一股团队协作向心力,实现组织与成员发展互促共赢。

写科学小论文(模板16篇)篇三

摘要:要在幼儿园里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各类科技活动,必须为幼儿创设丰富宽松的探索环境,为幼儿的科学活动配置充足的物质条件,随时满足幼儿求知欲的需要。游戏既是科学活动的内容,又是科学活动的实施途径。将科学探索活动隐藏在区域游戏中时,孩子们对科学知识的探究与发现,也许从头至尾都是“玩”的过程。正是在“玩”的同时,不自觉地引发、支持并促进了他们自发性的科学观察和发现。

关键词:科学知识幼儿园一日活动的渗透。

陈鹤琴先生曾说:“儿童的世界是他自己去探索去发现的,他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他的真世界。”游戏既是科学活动的内容,又是获得科学知识的途径。教师应当懂得并充分利用孩子这种独特的认知方式,鼓励孩子通过游戏与实践来获得知识经验,激发求知欲。因此,当我们巧妙地将科学探索活动隐藏在区域游戏中时,孩子们对科学知识的探究与发现,也许从头至尾都是“玩”的过程。正是在“玩”的同时,不自觉地引发、支持并促进了他们自发性的科学观察和发现,使幼儿张开想象的翅膀,用自己的双眼、双手、双耳去感知生活中有趣的科学现象,萌生用语言、用绘画、用歌唱或舞蹈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感受,从而在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最初对科学活动的热爱和渴求。对幼儿来说,科学就是他们每天所做的事情。在一日生活中,幼儿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和疑问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因此,幼儿科学教育应渗透于一日生活之中,更多地在一日生活中随机生成。

一、在区角活动中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区角活动是一个丰富多样、多功能多层次的、具有选择自由度的环境。在区角活动中,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表现得特别充分,每个孩子都会情不自禁地投入。

我们在区角中投放了一些专供幼儿做小实验的材料和工具,如磁铁,凹凸镜、纸、水、颜料、电池等,让他们自己动手做一些感兴趣的小实验,如“磨擦生电”、“沉浮实验”、“会变的颜色”等等。活动中,孩子们积极动手动脑,在玩中探索,在玩中发现。我们班有一个小姑娘,平时在集体中不爱讲话,对什么都好象没有兴趣,但一到活动角,她就开始积极起来。有一次她玩变颜色,一下尝试变了十几种颜色,充分表现了自己的想法和与众不同的学习能力。

二、在种植、饲养中鼓励幼儿发现探索。

我们班孩子对种植饲养非常感兴趣。他们主动从家中带来黄豆、绿豆、蚕豆、玉米等种子,有的还拿来了萝卜、葱头,土豆、山芋等,还有喜爱的小蝌蚪、金鱼、乌龟,小白兔、小鸡,小鸭等。这些集资丰富了种植区、自然角和观察角的内容。

三、在游戏活动中帮助幼儿积累科学经验。

其实这样的情景每天都在发生,关键是老师的指导介入要得当。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必须在日常活动中,从细微处见心意,把科学知识从有形转化为无形,有机渗透到一日游戏之中,使幼儿在游戏中自主学习、探索发现、合作互动,成为爱科学、爱思考并充满自信的孩子。

出版社:小学科学教师版3卜立新《幼儿科学游戏的设计》。

出版社:幼儿科学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

2014.3。

写科学小论文(模板16篇)篇四

每到星期天,我总要完成妈妈交给我的擦鞋任务。拿到风尘仆仆,沾满灰尘的皮鞋后,我先把鞋面上的灰尘擦掉,然后涂上鞋油,仔仔细细地拿布擦一擦,皮鞋就会变得亮晶晶的,反射着太阳的光芒。我有点不解,这是为什么呢?我找了同样牌子同样款式的新旧两双皮鞋进行对比观察。我先用手触摸两双皮鞋的鞋面,发现新皮鞋的表面比旧皮鞋的表面光滑得多。旧皮鞋涂上鞋油,仔细擦过后,虽然亮了许多,但仍无法与新皮鞋相比。皮鞋的亮度是否与鞋面的光滑程度有关呢?我取来一双没擦过的旧皮鞋,在放大镜下鞋面显得凹凸不平的。然后,我在在皮鞋上圈出两块表面都比较粗造的a区和b区,a区涂上鞋油并仔细擦拭,b区不涂鞋油作空白对照。我发现a区擦拭后,表面明显变光滑了许多,而且放在阳光下也比b区更加有光泽。为什么两者会产生这样的差别呢?皮鞋的表面原来就不是绝对的光滑,如果是旧皮鞋,它的表面当然更加的不平,这样它就不能使光线在一定的方向上产生反射,所以看上去没有什么光泽。而鞋油中有一些小颗粒,擦鞋的时候这些小颗粒正好可以填入皮鞋表面的凹坑中。如果再用布擦一擦,让鞋油涂得更均匀些,就会使皮鞋的表面变得光滑、平整,反射光线的能力也加强了。

我想起在自然课上老师曾经讲过:影剧院墙壁的表面是凹凸不平的,这样可以使声音大部分被吸收掉,让观众不受回声的干扰。同样道理,光线照到任何物体的表面都会产生反射,假如这个平面是凹凸不平的,光线就会向四面八方散射掉;假如这个平面是光滑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在一定的方向上看到反射光。物质中存在的不均匀团块使进入物质的光偏离入射方向而向四面八方散开,这种现象称为光的散射,向四面八方散开的光,就是散射光。所以我们就看到新皮鞋反射出来的光线比旧皮鞋更加的明亮。

那生活中有哪些散射现象呢?蓝天、白云、晓霞、彩虹、雾中光,曙光的传播等等常见的自然现象中都包含着光的散射现象。

反射与折射的区别是什么?光的反射:光在一个平面被挡回,入射角和反射角度是相同的。光的折射:光从不同密度的介质穿过时发生的偏折现象。

举一个光反射通俗的例子:在阳光下,我们用一面镜子,让太阳以一个固定的入射角照镜面,镜面就会以同样的反射角度反射出太阳的光。而折射通俗的例子:在一间黑屋子里,用手电筒以一定的角度(90度除外)照养鱼缸水表面,这时,我们从养鱼缸侧面就会看到,光束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条折线。

那么光的散射应用在我们生活的哪些方面呢?光的散射现象在各个科学技术部门中有广泛应用。通过散射光的测量可以了解到散射粒子的浓度、大小、形状及取向等,在物理、化学、气象等许多方面的研究中得到应用。散射光谱又可用于确定物质分子与原子的特性。近年来利用强激光可获得受激光散射,更便于进行这种研究与应用。

而光的折射就时时刻刻地存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的生活不能没有他。为什么呢?其实我们看东西也是要经过光折射到晶状体才成像的,如果没有光的折射,动物的视觉被剥夺,地球温度过高,紫外光过强,不可能有生物存在。在这些前提下,地球的温度就会升高,南北极融化,海水被蒸发,植物被烤干,我们也不会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了,多么难以想象啊!

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是科学,我们要学会发现,在发现中寻求乐趣。

写科学小论文(模板16篇)篇五

有一天看到电视里的潜水员正从海里出来,看到他很累。我问爸爸是为什么?爸爸说:是因为水压的问题,让我们做一个实验吧!”

爸爸让我找来的材料是:1个2l的汽水罐、1卷胶带、1个钉子、1个平盘。

我放好汽水罐,用钉子在离瓶底2cm、4cm、8cm和10cm的小孔。然后用胶带把三个孔封住,将汽水罐中加灌水水,再将平盘放在有孔的侧面的下方,将胶布撕开。你知道出现什么现象了吗?三个孔的喷水有什么不同吗?当然不同。离底部2cm流出的水喷射得最远,其次是离底部4cm的水,喷得最近的是离底部10cm喷出的水。

爸爸说:“这证实了水的深度不同,水的压力不同。水越深,压力就越大;水越浅,压力就越小。所以离瓶底2cm的小孔射的最远,离瓶底10cm的小孔射得最近。”

为了知道压力还和什么因素相关。我又做了个小试验:我用一根吸管插入一个小纸盒的口,插得紧紧的。然后我通过吸管往纸盒里加水。当水快到吸管口时,小纸盒的底部裂开了。多次试验,结果都是这样。原来,水压还和重量有关。因为纸盒底部须承受水的重量最大,因此承受的水压也就最大,所以纸盒在底部裂开。

水压无处不在,不管是水龙头流出来的水还是小河里的水都有水压。如果没了水压我们现在就没自来水喝了。所以说水压无处不在!

写科学小论文(模板16篇)篇六

小学科学课程强调让学生把科学知识与观察、推理和思维的技能结合起来,达到学科学、用科学的目的,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生活中用自然知识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课程改革和学科整合理念的指导下,笔者着眼于乡土资源这一优势,开展科学教育活动,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进行实践与探索,总结了一些经验与做法。

一、寻找源头活水丰富课堂内涵。

1.利用自然资源寓教于乐。

学生的科学学习应以身边的事物、现象作为学习的对象。如在学习“我们身边的动植物”“校园生物大搜素”等内容时,要求学生在周末或外出游玩的过程中注意观察花草树木、鱼兽虫鸟等,并及时记好科学观察日记,这样学生的游玩就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嬉戏,而是有目的的观察活动。

2.充实社会资源学以致用。

社会生活是学生学习科学的大课堂,广阔的校外社会生活为学生的“教学做合一”提供了充足的时间,科学知识来源于社会实践,又回归社会生活,解决生活问题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提高科学技能的重要渠道。

生活在农村的孩子,拥有广阔的社会实践场所,作为科学老师应该不断将这些社会资源充实到孩子们的科学学习活动中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让学习为生活服务。

二、开辟第二课堂拓展学习时空。

《义务教育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出:“活动课程是在学科课程之外,由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项目和活动方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设以实践性、自主性、趣味性、创造性以及非学科性为主要特征的课程体系。”

1.采集实验材料丰富教学素材。

综合实践活动是科学老师带领学生到野外采集实验材料的好时机。在活动中笔者引导学生将不同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采集回来,用于丰富科学教学的素材。例如,在研究“多种多样的植物”时,组织学生到附近背阴、陈旧的老式住宅附近采集、观察蕨类植物,一方面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通过各种蕨的比较,使学生掌握了蕨类植物的形态和结构特征以及经济用途。

2.开展实践活动拓展课堂外延。

科学实践活动的可选内容较多,比如识别校园内的植物、给校园植物进行挂牌、制作叶脉书签及树叶艺术拼图、制作植物种子贴画、果树的嫁接技术、昆虫标本的采集及制作、动物行为的探究等。农村学校校园面积相对充足,开辟学生在校园中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动”起来,让校园“活”起来。

三、整合学科优势提升科学素养。

科学是集操作、实践、探究为一体的学科,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需要发挥学科整合的优势。在科学教学实践中,笔者充分利用科学学科实践性、操作性强的特点,将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与综合实践、校本课程等学科进行优势整合,开展了课外科学探究活动,有效提升科学素养。

1.开展科技制作延伸发明创造。

吸收一批热爱创造发明,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学生组建“小发明俱乐部”,进一步拓宽、延伸创造发明活动。教师及时对小发明、小制作的创造技法进行总结辅导,指导学生对发明制作进行改进,选拔优秀作品参加科技创新大赛。除了小发明活动以外,航空、航天、航海、车辆模型的制作由于趣味性强、操作难度低,同样深受学生的喜爱。

2.尝试科学考察创新活动形式。

科学考察是科学探究的另一种活动形式,通过在科学考察活动中对周围事物或现象进行观察、研究,查找有关资料、分析事物或现象的特点、规律、形成原因,撰写科学小论文或考察报告。

总之,科学课程资源无处不在,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有敏锐的视觉、开放的教学思想;树立新课程理念下的科学教学资源观,有效拓展科学学习的时空,把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和科学知识目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实现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史文杰.如何开发小学科学课程资源[j].小学科学(教师论坛),20xx(11).

作者简介:陆顺生,男,小学科学教师。教学中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和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课余时间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撰写教学论文,近五年来,先后主持地市级立项课题2项,县市级立项课题1项,20多篇论文在市级以上获奖,其中国家级获奖2篇,省级获奖1篇,地市级获奖7篇。指导的学生在市级以上的科技创新活动中多次获奖。

写科学小论文(模板16篇)篇七

以现代自然科学观点看道家之“道”

摘要: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人们对自然本源的认识越加困惑,却找不到合适的哲学思想加以诠释。然而,道家思想却是个特例,它不但没有随科学的发展而变得苍白,反而因科学的发展而愈发生动。道家认为“道”是万物之本,而现代自然科学正可予“道”一个很好的注解。以现代自然科学观点来看“道”的本质、“道”的性质、“道”的运动和发展,以及人所持之道,既是新的视角,又是新的发展。

关键词:道家;道;自然科学。

很多自然科学家,尤其是物理学家,十分关注道家思想。他们往往把自己的研究领域或科学发现同老子的“道”相联系,并称从道家思想处获益匪浅。例如,著名英国科学技术史家李约瑟在其《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中对道家思想不吝笔墨,仅《道家与道家思想》这一章就约15万字。并在其引言中说:“道家思想中属于科学和‘原始’科学的一面,在很大程度上被忽略了。”1949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日本科学家汤川秀树也曾声言,“他正在对三十多种基本粒子背后的基本物质到底是什么而为难”时,由于想到《庄子应帝王》中关于“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的寓言时才想到这基本的物质可能就类似于混沌。“它可以分化为一切基本粒子,但事实上还没有分化”。而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则指出:“中国古代对物质结构有两种不同的看法,第一种看法认为最基本的结构是粒子,粒子是可以数得出来的;另外一种看法是宇宙中最基本的结构是连续性的。粒子的观念起源就是阳和阴。连续观念的起源是公元前600年道家的创始人老子,他认为最基本的东西是永远摸不清的。”

那么,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多的自然科学家(尤其是物理学家)钟情于道家思想呢?以笔者之见,正如英国当代大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所言:“哲学已经跟不上科学的发展。”[3]现代科学,尤其是现代物理学的突飞猛进,一方面向人类揭示出更多令人瞠目结舌的自然奇观,另一方面也让大多数原有的哲学思想变得苍白无力。特别是现代物理学,过去100年间将原有的理论大厦推倒又重盖,对“万物之理”的研究越深入,对自然本源的困惑也越多,然而却找不到可将其加以诠释的思想武器。但是,道家思想却是个特例,它对“道”的阐述不但神奇地可以与科学前沿相挂搭,而且“道”的影子也随着科学的发展而愈发清晰。这不得不令我们惊叹于古人对自然哲学的伟大成就。以下笔者试着以自然科学的观点,对道家的“道”进行阐述。

一、什么是道。

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庄子曰:“道者,万物之所由也。”很明显,道家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和基础。然而,纵有一万个人读《道德经》,恐怕也会有一万种对“道”的理解。有的学者认为“道”就是老子抽象出来表示产生万物的精神力;还有的学者认为“道”就是“道理”,类似于朱熹的“理在事先”,即产生物质的是唯心的“理”。“唯心论”或许有一定道理,但若以现代科学的逻辑,“唯心论”却是说不通的。为什么呢?我们先从科学之“理”来说起。

首先讲什么是科学。《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指发现、积累并公认的普遍真理或普遍定理的运用,已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以霍金的解释,科学其实就是人企图通过一系列规律及定律来解释世界。这与宗教有本质区别,因为科学之理超脱于神而存在。说上帝创世“只是增加了上帝由谁创造的问题而已”。在西方,一般认为最早企图为自然立法的是爱奥尼亚人(属古希腊文明)[3]。而中国则早在5000年前就有了阴阳八卦等朴素唯物主义学说。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相信有一个离开知觉主体而独立的外在世界,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5]而对于道家,至少有两个论点是贯穿始终的:第一,对于“道”这一世界规律存在和可理解性的坚信,否定宇宙由神权支配;第二,天地万物和人类虽然纷繁万端,但皆以“道”为最大共性和本源,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一致性、统一性[9]。也就是说,道家与科学的观点一样,都主张自然之本是通过客观规律对世界进行支配的。

那么,“道”是不是“理”呢?笔者认为不是。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注意,老子认为道是“物”,而且“先天地生”。老子又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由此,既然生万物的是道,有生于无,而不管“一”、“二”、还是“三”,都是“有”,那么“道”只能是“无”。

在一些人看来,“无”就是什么都没有,这似乎与道是“物”的观点相矛盾。但是,若以现代物理学观点来看,则不难找到解答。第一,“无”本来就是个相对的概念。就算我们能抽走一个密闭容器内的所有分子,那么容器中依然会有各式各样的辐射和能量,还有无孔不入的中微子;就算我们能抽走这个容器内的所有物质,那么这个容器内的空间依然会不断地出现不停互相湮灭的正负粒子,即“真空涨落”。另一个例子,我们在地球上能用天文望远镜望见色彩斑斓的猎户座星云,但如果你真能实地探查一番的话,必定会发现那里什么也没有,因为那里物质的密度比我们能在地球上制造的最空的“真空”还要低。第二,现代科学,尤其是现代物理学认为“无中生有”并非不可能。霍金认为,宇宙很可能就是起源于一个膨胀超过临界点的混沌粒子[4]。以m理论为例,宇宙的可能性不止一个,事实上有无限多种可能性“合成”了现在的宇宙,宇宙起源于更高维“膜”上,“膜”的相互作用产生了物质[3]。多重的宇宙本来应该是无限,然而它们却并不为实体所见,正是有无相生关系的最好注解。由上,“道”虽然是“无”,但它依然是物质,好比数字零表示“没有”,但作为一个字符,它依然是“有”,不可忽略。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个“道”字,在老子生活的时代,道已经有了“路”的意思。笔者认为,老子的“道”正是取的“路”的意思。那么,“无”也会有“路”吗?以现代物理观点,答案是肯定的。在量子力学中有一个很难解的效应,即两个分出自同一粒子的粒子,对其中一个粒子施加作用会影响到另一个粒子,而不论两者的距离dd即使是相距上百亿光年也一样。这种“不可理喻”的效应被爱因斯坦称为“幽灵”。现在来看,这种“幽灵”不正是一种无形的“路”吗?而这种“路”存在于不确定性主导的量子领域,正如老子所言:“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何况现代物理还认为万物的信息都储存在超维“全息图”中,即使物体落入黑洞信息也不会丢失[3](霍金为此打赌还输了一本百科全书)。如此,这样的“全息图”还真是通往万物奥秘之“路”,正所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二、道的性质与运动。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句话令笔者想起了《易经》中的数理变化(二的零次方是一……二的.三次方是八,即八卦),如果没有“道生一”这句,确实颇有毕达哥拉斯“数即万物”的意味。由上我们可以看出,道家认为道是万物本源,然而要形成万物,还要经过一系列的数理变化,也就是“道”通过“理”来实现自己的作用。所以我们现在说的“道理”,应该是“道之理”,而不是“道即是理”(事实上,《道德经》中将道的功能称为“德”)。《道德经》开篇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如果我们将外在世界看作是“道”,也即“常道”,将科学看作“可道”,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公式:道=客观世界;可道=科学。这个公式表明:一方面,科学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可道”,并不是客观世界本身;另一方面,这种同时包含了客观与主观属性的“可道”又是人对客观世界进行认识的必然方式,除此以外别无他途[10]。

道既“可道”,而又非“常道”。联系上文提到的公式,也就是说科学可以认识世界却又不能订立普适稳恒的道理。老子似乎认为人的认识有一个限度,科学也一样,它不是全能的。相对于爱因斯坦毕生都致力于寻找可以解释万物的“大统一理论”,量子力学领域则接受了微观世界的不确定原理。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指出:“一个微观粒子的某些物理量(如位置和动量,或方位角与动量矩,还有时间和能量等),不可能同时具有确定的数值,其中一个量越确定,另一个量的不确定程度就越大。”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解释告诉我们还不曾被测量的量子系统处于一个真正不确定的状态,说它处于一个特殊的未知状态是没有意义的。也就是说,在量子力学领域,没有什么是确定的,粒子的行为只能以概率描述。不确定性原理正符合了道家“道法无常”理念。难怪曾在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李政道博士说:“从哲学上讲,‘测不准定律’和中国老子所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意思颇有符合之处。”

量子力学另一个颠覆性的理论是其主观性,也就是说,观测者可以影响到客观实验的结果。用海森堡的话来概括就是:“在我们与自然的科学关系中,当我们必须处理只有用最精巧的工具才能深入进去的那部分自然时,我们本身的活动就变得很重要了。”对此,很多科学家和哲学家觉得无所适从,甚至陷入到主观唯心的怪圈当中。事实上,中国传统哲学自始至终都没有陷入物我两分的僵化境地,这点在道家体现的尤为明显。因而在人与外在世界的关系这一问题上,道家往往可以给今人以深刻启示。老子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人类世界里存在美与不美、善与不善、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等相对事物,对此我们都习以为常,但老子却认识到这些现象的本质。假设有一座十层楼房与一座平房,无论是否有人看到过它们,它们仍然会实实在在地矗立在地面上,不会发生任何变化。从这种意义上说,人的认识不会对外在世界或称作实在的客观性产生影响,然而当我们用高和矮去认识它们时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尽管“高楼房”与“矮平房”仍然客观地存在于原来的处所,与它们被认识之前相比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但“高”与“矮”却是认识主体在认识过程中附加其上的主观因素[10]。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本来就在“道”之内,而且人本来就是一种“测量工具”,何况我们观测时往往要借助各式各样的精密仪器,这就注定我们不可能纯粹客观地反映客观事物。这大概就是“名可名,非常名”的真谛吧。

老子说“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也即是,道不随任何主客观事物而改变,它不断运动而永不停息。然而后面几句“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看起来晦涩难懂,而且随各人理解不同译法不一。那么,这个“大”、“逝”、“远”、“反”又分别代表什么意义呢?笔者认为,既然有“字之曰道”一句,那么后一句必然是老子给“道”下的定义,也就是“强为之名曰大”。上文说过,道虽是“无”却无所不包,独立于天地而延展至无限,所以说“大”,一点都不为过。但是,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用形容词来命名“物”,不太恰当,实非不得已,故称:“强为之”。后面好几个“曰”字,应该可以理解为逻辑递进,但不是时间上的先后关系。考虑到道是“天地母”“先天地生”,所以这句应该说的是道的本质,道的逻辑衍生关系。“大”这个词,本来形容的是物质与空间,从现代自然科学角度来理解,宇宙的本初基质就是空间,上文提到空间貌似无物而实际上却也是一种无所不包的物质,是无限的“大”。不过,光有空间却是无意义的。自爱因斯坦发现广义相对论以来,人们知道时空是不可分割的一体。试想,如果没有空间事物的变化,时间又有什么意义呢?子曰:“逝者如斯夫。”“逝”字明显指的是时间,有了空间的变化,才会有时间的意义。时空一体,永恒发展,延伸至无穷,故曰“远”(“远”字既可以形容空间也可形容时间)。时空无限发展,于是我们遇到了“反”。

什么是“反”?老子曰:“反者,道之动。”也就是说,“反”是道的动力。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而这事物的本质属性却滋生了事物演化的动力。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任何物质都会向从有序到无序、由低熵向高熵发展。现代宇宙学也认为,宇宙初始阶段是低熵有序,而终结于高熵无序,两者互为反面。这正是任何事物都会向其反面发展的例证之一。同时,“反”在古文中有“返”的意思,也就是说,道的运动是周而复始,再加上上面提到的正反“箭头”,道便成了螺旋状行进的力量。纵观整部《道德经》,处处都体现着对立统一的辩证法思想。

三、人之道。

老子曰:“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肯定人在自然界的地位,也就是“四大”之一,但是这“四大”却并非平级。其中,“四大”最高一级的是“道”,上文说过,道是万物本源,所以万物必须循道而行,人自然也不例外。老子曰:“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也,德之贵也,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尊道”而“不敢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顺应自然规律,不强作妄为,以求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效果[9]。而尊重客观规律,顺应客观规律,正是科学的精神。回过头来,我们或许会问:为什么先要法地、法天,然后才能法道呢?古人不比现在能掌握非常丰富的科学知识,他们不知道地球外还有什么。但是,身处农耕社会的古人会更深刻地意识到人对于土地的依赖,而且在低污染的环境下会体会到其它生物对大地的依赖。笔者认为,老子的“地”,可以看成现代名词“生物圈”,可以看成古人对生态系统的意像。现代生态学研究的是生物及其环境之间的关系,它主张生物与环境是协同进化的关系;生物与生物间,生物与环境间通过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保持动态平衡;破环生态系统其中一环,就会引起整个系统的响应。同样,身为生物圈一员的人类,如果不尊重这些规律,随意破坏,则必然会遭到自然界的强烈反弹。人改变不了自己的生物属性,那么人就必须依存于生物圈,人就必须遵守生态学规律。所以“人法地”,人必须先顺应自己所处的大地,然后才是“天”(气象、天文等),因为“天”的影响,是通过“地”(生物圈)引起的。近代出现的全球变化问题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那么,人类未来应该怎样做,才是“顺天应道”呢?道家主张人应当“返璞归真”。庄子曰:“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又说:“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也就是说,人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守住自己的本真,不强求妄为。那么,人究竟应该怎样守卫“本真”呢?美国著名人类学家莫里斯认为:“科技进步的速度已经远远超过人类进化的速度,以至于人类根本来不及去适应它。”[8]莫里斯指出,人类的行为已经随现代环境而改变,但这种改变并不适应于我们经过千百万年进化的机体。于是,无怪乎现代人多半处于亚健康状态,因为我们的本性并不适合坐办公室看电脑,并不适合坐在铁皮里开车……我们的身体更适合山野间奔跑,丛林间采果……总之,我希望人类未来的发展能更多照顾我们的自然属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作为个人,我们应该无论如何都不能脱离自然母亲,因为那里有我们的“本真”。

综上,以现代科学思想的角度来重新审视道家思想,道家这个古老的思想体系就会以崭新的面貌展示出来。以现代自然科学的观点来看道家之“道”,会让我们以全新的方式来理解“道”之精髓,体味“道”之奥妙,并在当今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发扬“道”之精神。因为“道可道”正是科学的真谛。

参考文献:

〔1〕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2卷)[m].科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2〕董光壁.当代新道家[m].华夏出版社,1991.

〔3〕史蒂芬霍金,列纳德.蒙洛迪诺.大设计[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4〕史蒂芬霍金.果壳中的宇宙[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5〕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c].商务印书馆,1977.

〔6〕周德丰,陆信礼.中国传统哲学历史观的理论成就及其当代价值[j].国内哲学动态.1985,(11).

〔7〕海森堡.物理学与哲学:现代科学中的革命[m].科学出版社,1974.

〔8〕德斯蒙德莫里斯.裸猿[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

〔9〕吕锡琛.论道家思想中的科学精神[j].哲学研究,2000,(4).

〔10〕韩吉绍,张鲁君.爱因斯坦、量子力学与道家[j].青海社会科学,2009,(3).

〔11〕丁原明.道家对于科学的价值[j].人文杂志,2006,(4).

写科学小论文(模板16篇)篇八

在我们这颗蓝色星球上细菌几乎无处不在,每个地方都有它们的踪影。他们形体微小,构造简单,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细菌到底是长什么样的呢?可真让人奇怪。老师给每一个小组发了一个显微镜,之后再在显微镜的载玻片上滴一滴脏水,因为脏水里边细菌较多,很容易观察到细菌。

按照老师的要求,我用底部的镜片把光反射过来,之后再调整一下高度……看见了!忽然,一个椭圆形的黑色细菌从我能看到的范围内一闪而过,貌似毛毛虫,很有弹性的伸缩而过,心里不由感到非常高兴,因为我终于观察到细菌了。

细菌的秘密有很多,它们的繁殖方式也很有趣。它们会分裂,每隔20分钟可以分裂一次,一个变两个,两个变四个,四个又变成八个……我们做了一个模拟的小游戏,准备好10个纸杯,按照1、2、4、8……的数量顺序依次往1至10号杯子中放米粒,我们本来以为10个杯子放不了多少米粒,没想到第十个杯子要放500多粒大米,它们的繁殖速度真是太快了!

细菌对人类而言是敌人更是朋友,有些细菌对人类是有害的,能导致我们生病,比如大肠杆菌、结核杆菌、肺炎双球菌等。而有些细菌是不可缺少的,青霉素等抗生素不知道挽救了多少人的性命。腐败菌虽然能使食物腐败掉,但是如果地球上没有了这类细菌,那么我们的地球早就被各种动植物的尸体覆盖了。我们生活中很多食物也是通过细菌发酵获得的,例如酸奶、酒类、泡菜、酱油等。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细菌,它们每天都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让我们好好学习,努力研究,尽量避免细菌对我们的危害,充分利用好这种微生物,让它们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写科学小论文(模板16篇)篇九

你们一看到题目就会觉得很好笑,想想看,鸡蛋怎么能捏呢?假如一捏,“咔嚓!”一声之后,鸡蛋壳儿就会马上破碎开来,流出蛋黄,黏糊糊的。“那可不一定哦!”这就是我的想法。

一天早晨,烈日当头,就连纹丝不动的大树都弯下了腰。我实在是无聊的没事可干了,就躺在床上看《十万个为什么》“人为什么会流泪?”……“用手捏鸡蛋为什么永远都不会碎?”我猛地坐了起来。“用手捏鸡蛋为什么永远都不会碎……”我一字不漏、一个一个字细心的读了下来。我吓了一大跳,书上说:“一个大力士能把砖块打碎。可有个人叫他把鸡蛋捏破,可大力士怎么也捏不破。”我看了半信半疑,决定找个机会试验一下。机会终于来了,一天妈妈买回一袋鸡蛋。我便向妈妈请求要一个鸡蛋做一次小实验。经过我的苦苦哀求,妈妈终于同意了。鸡蛋小小的,是呈椭圆形状。

我先拿来了一个碗,防止万一我用力捏捏过度了,甚至捏碎。接着,我把鸡蛋放在手里抓住。这时,我的心里“砰砰砰”的直叫。就怕万一鸡蛋碎了搞得满手是蛋黄。鸡蛋就要破碎了的一幕就仿佛出现在了我的面前。为了弄清楚鸡蛋是否会破碎掉,只好舍一下自己了,“恩!舍己就舍己吧!”我想。我紧闭上双眼,手用力一捏,然后等待着鸡蛋破碎的声音响起……但令我吃惊的是,当我睁开眼睛时,鸡蛋竟然没破。可是我还是有一点儿怀疑,准备在做第二次实验。

我又把手放在鸡蛋上,(这会儿我可是使用了两只手的力气),然后咬紧牙,睁大眼睛,使出全身的力气去捏鸡蛋。可是尽管我使出九牛二虎之力,可那只鸡蛋仍然是安然无恙。这件事还真让我既烦恼又惊奇呢!只得去问爸爸了。

爸爸听了我的话以后,笑着对我说:“这其实是一个科学原理。鸡蛋虽然很薄,但它是一个椭圆形的,当你去捏它时,它就把你使出的力量全部均匀地分布在鸡蛋各个地方,所以它能承受很大的力量。一些薄壳形建筑物就是运用这个原理建成的呀!”听了爸爸的话以后,我还真相信了书上的故事了。

啊!世界真的是很奇妙的呀!

写科学小论文(模板16篇)篇十

相信大家都玩过“放纸炮”吧!

那么,在玩的过程中一定会有许许多多的问题出现吧!

现在就到了揭密的时刻了,首先,就由我带领大家去揭开“放纸炮”的“神秘面纱”吧!

在我们玩的过程中,我看见有很多的同学放出来的声音不同,有放出来声音大的,也有一些放出来声音小的,还有的甚至放不出来声音。

现在,我们针对这些各种各样的情况,来提出一个有意义的问题吧!

根据这个提问,我们做出了猜想。“会不会‘放纸炮’放出来的声音大小与折法,力气有着很大的关系呢?”

现在,我们又根据提出的提问,做了一次有趣的实验。

首先,我们先把这个实验分成了两组,第一组负责“折得宽与折得窄”,第二组负责“放得力气重与放得力气轻”。第一个实验组我们叫它“折法组”第二个实验组我们叫它“力度组”。分配完毕,我们开始做实验了。

一开始,我们先让“折法组”出场,“折法组”首先派了陈碧青来折“折得较宽”的“放纸炮”,让包宏宇来折“折得较窄”的“放纸炮”。开始放了,两个人用同样的力气放“放纸炮”,结果,“啪”的一声,陈碧青的声音很重,而包宏宇的声音不是很重。

现在轮到“力度组”了,这次,由我来做实验,我们组的队员都帮我准备好了“放纸炮”,放得力气重的“放纸炮”与放得力气轻的“放纸炮”的宽度相同。我先放力气重的“放纸炮”,然后再放力气轻的“放纸炮”,结果,是放得力气重的“放纸炮”声音大。

通过这个实验,我得到了一个结论——“放纸炮”的声音大小与折法,力气有着很大的关系。所以,在生活中,我们要善于观察,认真思考。

写科学小论文(模板16篇)篇十一

星期日,早上七点,外面冷风一阵阵地吹,外面的人冷得要死,爸爸严肃地说:“今天这么冷,一定要多穿衣服,还要用热水洗脸。”我认真地说:“多穿衣服是一定的,但是用热水洗脸,我不答应。”爸爸生气地说:“你要冻死啊?不行,用热水洗脸。”我也生气了,楞是不答应。

后来我们父子俩决定请别人来说理,看是我的正确还是爸爸的好。我来到李爷爷家,李爷爷微笑地对我说:“什么事啊?”我说:“爷爷,早上洗脸用热水洗好还是用冷水洗啊?”李爷爷认真地说:“我知道,是用冷水洗脸好,因为冷水可以给你提高你的免疫能力。”我听了非常高兴,接下来,我去了王奶奶家,王奶奶与李爷爷的答案事相同的,王奶奶还说:“冷水洗脸可以锻炼人的意志。”之后我又去了其他几位爷爷奶奶地家里,得到的`答案也是用冷水洗脸好。

回到家,我喜滋滋得向爸爸叙说我地“战果”,爸爸听了,任然不服。

之后,我就去看书,打开目录,查找冷水与热水的资料,书上说:寒冬腊月,一定要坚持用冷水洗脸,冷水不仅可以锻炼出坚强地意志,提高抗寒能力,同时可以预防感冒,并对神经性头痛,神经衰弱等疾病也有一定的防治作用。我把书上的资料告诉爸爸,可是爸爸任然不服。于是我和爸爸打赌,明天我用冷水洗脸,爸爸用热水洗脸,然后一起出去。

第二天,我和爸爸请出评委:妈妈和姐姐。早上八点,比赛开始了,我用冷水洗脸,“好冷!”身子也不自觉得抖了一下;爸爸用温暖地水洗脸,“好舒服啊!”哼,想引我用热水,不可能。

过了五分钟,我们一起走出去,凉风吹来,我一点也不冷,还很爽,而爸爸冻得要死,急忙跑回房间,我和姐姐笑了。妈妈和姐姐说:“冷水洗脸胜!“我很高兴,赢了爸爸。

这一次我懂得冷水洗脸好,虽然用冷水洗脸很冷,但是洗好后出门不会觉得太冷。从此,我们家每一个人都用冷水洗脸。

写科学小论文(模板16篇)篇十二

科学小论文(蜗牛的认识)“阿门阿前一棵葡萄树,阿嫩阿嫩绿地刚发芽。蜗牛背著那重重的壳呀,一步一步地往上爬……”这首蜗牛与黄鹂鸟的歌我们是十分熟悉的儿歌了。而蜗牛在平时随处可见,但我知道了许多蜗牛的知识。今天老师说明天要做关于蜗牛的小实验,让我们后天之前每一个人都抓一只。但是我不知道去哪里找蜗牛,于是,我就去操场、空地上找,但是无论我多么努力的找都找不到。于是我提出了两个假设:1.或许蜗牛不会在空旷的地方里,生怕敌人的攻击。2.或许蜗牛会在下雨的时候才出现。

于是,带着一连串的问题,我阅读了有关书籍。使我知道了:蜗牛喜欢在阴暗、潮湿、安静、温暖环境中生活,最怕阳光直射,对环境反应敏感,最适环境温度是16~30℃低于5℃或高于40℃,则可能被冻死或热死。喜钻入疏松的腐殖土中栖息、产卵、调节体内湿度和吸取部分养料,时间可长达12小时之久。蜗牛具有惊人的生存能力,对冷、热、饥饿、干旱有很强的忍耐性。喜恒温养殖。温度恒定在25~28℃之间,生长发育和繁殖旺盛。

这些知识使我兴奋不已,我现在知道了蜗牛的“活动场所”,就比以前找蜗牛省心多了。于是,我将后花园的花盆底下一翻,花盆的下面全是大大小小的蜗牛,我开心极了。

随着一声轻快的音乐声响后,我们来到了科学实验室。上课了,老师让我们做一些小实验。1.用放大镜观察蜗牛的各个地方,看看蜗牛有什么器官。2.用铅笔触碰蜗牛的各个器官,看看哪一处最敏感。3.在蜗牛前方20厘米处鼓掌,看看蜗牛有什么反应。4.将蜗牛放在阴暗与明亮的相交处,看看蜗牛往哪边爬。5.在蜗牛的左右两边的10厘米处分别涂上醋和糖水,看看蜗牛往哪边爬。做了一连串的试验后,我知道了蜗牛有触觉、嗅觉、味觉和视觉,但蜗牛没有听觉。

但是我发现蜗牛爬过后的玻璃上有一条“白线”。下课后,我急急忙忙的跑去问老师这条所谓的“白线”是什么?老师回答我说:“为了减少摩擦,便于运动。蜗牛在运动时,其腹足会分泌一些粘液作为润滑剂。那些日线就是粘液干后留下的痕迹。”我恍然大悟,原来蜗牛的腹足还有这样的作用啊!

菜,莴苣等植物;夏天可喂各种瓜果皮渣,甘蔗,向日葵叶等;秋冬喂菜叶,薯片,胡萝卜等。我还知道:蜗牛是世界上牙齿最多的动物。虽然它的嘴大小和针尖差不多,但是却有25600颗牙齿。在蜗牛的小触角中间往下一点儿的地方有一个小洞,这就是它的嘴巴,里面有一条锯齿状的舌头,科学家们称之为“齿舌”。知道了这个消息十分惊讶,一只小小的蜗牛却有25600颗牙齿,让我大吃一惊。老师还说:“蜗牛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属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富含20多种氨基酸的高档营养滋补品。”

写科学小论文(模板16篇)篇十三

我在电脑上看了一篇关于摩擦生热产生静电的文章,上面说摩擦物品可以产生吸力的静电。我立马被吸引了,有这么神奇吗?我决定要亲自做这个实验。

我千方百计的邀请了我的特邀嘉宾——妈妈。首先,我拿出一张纸把它撕成纸片,将尺子摩擦几下,然后把尺子靠近纸片上方吸,纸片依旧懒洋洋地躺在桌子上。唉,失败!妈妈说,纸片太大了。

我把纸片撕成细小碎片,摩擦后又靠近纸片,纸片轻轻动了一下,我盯大眼睛,终于——失败,它又躺回了桌子上。妈妈说,摩擦时间不够。

妈妈递了一块布我,说,用布来摩擦尺。

子试试看。这次,我吸取前面的教训,使劲地用布来摩擦尺子,过了一会儿,尺子发热了,我立即用它靠近纸片,纸片先伸了伸懒腰,然后飞到了尺子上。“成功了!”我激动地一蹦三尺高。这时妈妈告诉我,摩擦后还能吸头发呢!我试了下,只见头发好似群魔乱舞般。我把尺子移到头发左边,头发就向左移。移到右边,头发听话地向右移。这简直太神奇了!

通过这次实验,我不仅学到新知识,而且还懂得只要有恒心,万事皆能成。

写科学小论文(模板16篇)篇十四

前不久看过这样一篇报道:某省一位历史老师向教育部门申请要求高中以前取消物理化学等科目,增加文艺、体育、道德素质等项目的课时,这个建议自然不会被采纳,但这位老师的行为却在网络上引起一阵热烈的争论,围绕的核心自然是人文与科学孰轻孰重的问题。

一些人认为人文要重于科学,在以后的发展中要侧重人文。在他们看来,国家要强大,发展科学没有错,但不能舍本逐末,人们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还是不能放弃的,发展科技的问题不能让利益泯灭了良知。在小悦悦事件以及跌倒老人不敢扶事件发生后,比残酷的死亡更加抨击人们心灵的是人们对自身的反省,究竟这个社会还有没有良知存在?我们一直在倡导的科教兴国真的是对的吗?是否应该在发展科技的.同时遗落人文?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当然,也有一部分人认为科学要重于人文,俗话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由此可见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是道德高尚的基础,小偷出现是由于物质的缺乏,他如果是个亿万富翁还会去偷别人的钱吗?只有国家富了,人民富了,才会令道德素质更上一层,而这一切自然是要依靠科技的发展,人文素养的培养可以暂时放放。

其实,在我看来,人文与科学是相辅相成的,谁也离不开谁,它们对生活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从小我们就背"人之初,性本善",也就是说后来我们所谓的这些坏人的出现都是政治、环境等各种因素导致的结果,我们需要用爱来包容他们,而不是冷眼相对、冷嘲热讽,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提高人文素养,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变得更加和谐,而只有社会和谐了我们才能更加团结,经济才能发展的更快,我们更加专心地去探索科技领域。同样的,在科技领域取得成就,像在医学方面的发展则又利于人民的生活,从而使人们的心态更加积极向上,以此循环往复相互促进,失去人文素养的科学只会让我们变成机器的奴隶,而失去科学的人文会使我们成为强国的奴隶。

总而言之,科学与人文必须同时发展,共同进步,共创我们美好的明天。

写科学小论文(模板16篇)篇十五

科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科学家发现了许多问题,做了一次又一次的实验,终于方便了人类,只有一次又一次的实验,才能解开一个又一个的科学问题。

有一次,我在科技班做了一个小实验,这个实验可有趣了令我终生难忘,而且,这个实验让我明白了洗洁精的危害。

洗洁精的危害的实验,顾名思义,就是要查看一下洗洁精的危害有多大,洗洁精有什么危害,我们带着疑问展开了实验。

首先拿五个杯子,在杯子装入清水、雕牌洗洁精水、揽菊洗洁精水、超能洗洁精水和李白洗洁精水。然后在每个杯子里放入两条金鱼,金鱼就像是人,我们观察金鱼的活动。

我观察的是揽菊洗洁精水中的金鱼,那些金鱼在水盆的时候还是生龙活虎、精力旺盛的,可刚进到洗洁精水中的时候,都在挣扎,过了十分钟,有一条金鱼的鱼鳃流出了血丝,这只金鱼非常可怜,为了让我们完成实验,而牺牲了自己,等实验成功后,我们一定会好好的感谢它!这是,我把手伸进杯子,摸了一下金鱼的身子,发现,洗洁精水中的金鱼的身体非常光滑,我又摸了摸在清水中金鱼的身子,感觉很粗糙,我带着疑问问老师这是为什么,老师想也想,说;“因为洗洁精又强效的清洗能力,可以把金鱼身上的物质有效地除去,所以粗糙的身体变得光滑。”哦!看来洗洁精真的是油污的强劲对手金鱼一直在挣扎,又过了几十分钟,有一条金鱼的头朝下,做了一个“倒立”的姿势,我把金鱼拿出来,给他做了一次身体检查,不幸的是,这条金鱼已经确诊死亡。不久后,另外一条金鱼也死了,其他在洗洁精水中的金鱼也陆续死亡。这是,我们看了看清水中的金鱼,依然在自由自在地游泳,舒服极了。

在这次的实验中我明白了,洗洁精虽然可以有效去除油污,但对人、对皮肤伤害很大,我们一定要少用,这样才能减少危害。

写科学小论文(模板16篇)篇十六

叮铃铃,上课铃一响,陆老师就神秘地告诉我们,今天要做一个小实验。

老师准备的材料一点儿也不复杂:一个玻璃杯,一个蓝色小纸环,一枚银光闪闪的硬币,一根筷子。我想:这么简单的的几样东西,能做什么实验呢?老师的葫芦里又装着什么药呢?同学们都很好奇。

实验开始了,我们瞪大了眼睛,有的甚至还站了起来。只见老师先把蓝色小纸环放在了玻璃瓶的口上,然后将硬币放在了蓝色小纸环的上面,老师问:“你们猜猜,如果我快速地把纸环挑到一边,硬币会跑到哪儿去呢?”同学们交头接耳,七嘴八舌地猜着。有的说:“应该会落在讲台上。”有人自信地说:“肯定会稳稳地落在瓶子里。”也有人说:“会落到地上。”还有人说:“老师力气大,硬币肯定会飞到窗外去。”大家议论纷纷,莫衷一是。陆老师见我们有许多的答案,微微一笑,说:“答案即将揭晓。”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同学们屏息凝视,像一位狩猎者盯着自己的猎物那样。只见老师小心翼翼地把筷子穿过纸环,然后迅速用力一挑,“叮当”一声,硬币居然稳稳地落进了玻璃瓶里。猜对的'人欢呼雀跃,而其他的人还没缓过神来,嘴巴都张成了“o”形,大得可以塞进一个鸡蛋了。大多数同学还是觉得不可思议,觉得老师不是在做实验,而是在变魔术。陆老师决定让一位同学再来做一次。这位同学认真地按照老师的方法做了起来,硬币同样落进了瓶里,教室里沸腾了。

我们在老师的引导下,终于明白了:原来硬币落到玻璃瓶里是因为惯性的作用。其实生活中处处有惯性存在,例如:我们快速跑步冲向终点时,人往往不能一下子站住,而会继续向前缓冲几步。再有我们乘车的时候,有时司机踩刹车时,乘车的人会不由自主的往前冲。这些都是惯性在起作用。老师还告诉我们其实生活惯性的现象有好的作用,也有惯性“惹祸”的时候。像乘车的时候,如果不抓好扶手,人就会因惯性的作用跌倒受伤等等。老师的讲解让我们不住地点着小脑袋。

通过这次科学小实验使我认识到了,科学的道理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要好好学习科学知识,将来把学到的科学知识发扬光大,服务社会。

相关范文推荐

    去年的树初二(热门22篇)

    优秀作文通过深入的思考和细腻的描写,能够将生活中的琐碎细节变得有趣和深刻。在这里为大家推荐一些优秀作文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天暗了下来,时不时飘下几滴

    信息化战争的论文(精选18篇)

    通过研读范本,我们可以加深对写作规范和技巧的理解和掌握。7.范文范本的阅读需要耐心和细心,我们可以思考其中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摘要:信息化战争

    劳动保障工作总结报告(精选18篇)

    总结过去一个月的工作,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把握自己的方向和目标,为未来的工作做好准备。请大家参考以下范文,在撰写月工作总结时可以从中汲取一些写作思路和表达方式。

    第一次策划活动(精选21篇)

    在策划书中,我们需要明确目标、确定步骤,并进行合理的资源分配。下面是一份关于某个项目的完整策划书范文,带有详细的目标、计划和实施步骤。作为青春的代言人,大学生总

    转正申请书员工(通用19篇)

    随着社会的发展,更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写一份优秀的申请书的重要性。这是一份更多申请书的范文集,供大家参考并学习如何在申请书中生动地描述自己的经历和才能。

    面试自我介绍简单大方演讲稿(优秀15篇)

    自我介绍可以让我们展示自己的特点和优点,以便给他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下面这些自我介绍范文,相信你能够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风格和技巧。

    学生党员学习心得体会(实用19篇)

    党员心得体会是加强党员思想教育和党建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党员队伍建设的有效保障。下面是一些党员同志在实际工作中的心得体会,值得我们认真借鉴和思考。

    大二班长工作总结(通用17篇)

    在月工作总结中,我们可以对自己取得的成绩和遇到的挑战进行客观评估。在写月工作总结时,参考一些优秀的范文是很有帮助的。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毕业论文的致谢词(汇总22篇)

    毕业论文是对学生在特定学科领域内深度探索和独立思考的机会。在阅读这些范文过程中,请注意论文的结构和条理性,以及逻辑推理和数据分析的准确性。感谢我的导师xx教授,

    写给老师的一封信四年级小范文(13篇)

    高分作文是每个学生都向往的成就,我们有没有掌握写出一篇优秀作文的技巧呢?希望通过阅读这些优秀作文范文,可以激发大家写作的热情和创作的灵感。敬爱的陈老师:您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