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交院印象作文(5篇)

时间:2023-05-31 作者:储xy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刻板印象城市印象篇一

;

摘要 考察了社会公众对于图书馆员刻板印象的变迁历程,深入挖掘了造成当今诸多图书馆职业问题的原因。通过访谈1977年至今历届图书馆学专业的毕业生,发现:①人们对于图书馆员的刻板印象随时代的发展也在悄然发生变化。1970-1990年代初期,公众对于图书馆员职业的刻板印象包括:工作环境好、可以在大城市工作、可以看书等;当代图书馆员刻板印象大约形成于1990年代中后期,印象则转变为:收入低、清闲、专业性不强、适合女性等;②图书馆员刻板印象与图书馆事业发展是共生关系;③时代背景参与塑造了图书馆员的刻板印象。研究表明,当前我国图书馆职业存在的诸多问题虽然与时代背景不无关系,但更多则来源于此前图书馆事业发展中未得到妥善解决的遗留问题的长期积累,如果不加以控制,必将使社会公众产生更多关于图书馆职业的消极印象,将阻碍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需引起各方重视。

关键词 图书馆员 刻板印象 变迁 高考

1.引言

为了解社会公众对于图书馆工作及其工作人员的真实看法、尝试寻找困扰图书馆职业的诸多问题的根源,如边缘化、去职业化、图书馆学教育与实践脱节、毕业生职业背离等,并提出解决之道,南开大学徐建华研究团队于2009年启动了“图书馆员刻板印象”研究。通过大规模实证调查,获得了当代公众对图书馆员的刻板印象并总结出对改善图书馆员形象与上述问题具有指导意义的研究结论。在此基础上,有必要对当今图书馆员刻板印象的成因进行探索,以帮助更加全面、深刻理解造成当今社会公众对图书馆工作与图书馆员看法的影响因素,最终从根源着手解决当今图书馆职业面临的问题。文章尝试将当今静态的图书馆员刻板印象置于历史进程中,用更全面的视角审视其变迁历程及成因。

研究涉及的图书馆员刻板印象属于职业刻板印象范畴,具体是指不以事实为依据,仅仅根据过去有限的经验对图书馆员这一职业群体的成员形成一种固定的印象,并以此作为判断其成员个性的依据。总结职业刻板印象领域学者的主要观点,性别刻板印象与社会地位声望是构成职业刻板印象的两个基本要素。

随着实证研究成果的积累,国外刻板印象领域的研究重点逐渐转移至刻板印象变迁的纵向研究。历时35年的“普林斯顿三部曲”与lueptow、diekman等人的研究均证实,刻板印象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在图书馆员刻板印象领域,近100年间,国外的图书馆员刻板印象大致经历了理想化的图书馆员、“老处女”(old maid)图书馆员、具有美感的图书馆员(sensuous librarian)三个刻板印象变迁阶段;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相对空白,除徐建华研究团队2009年实施的“图书馆员刻板印象”研究外,仅夏芬瑛于2003年对高校群体进行过调查,两次调查在图书馆员工作清闲方面结论一致,而在图书馆工作是否是体力劳动、社会地位方面存在差异。此外,雷永立引用美国早期社会学家gamble于民国时期(1926年7月-1927年11月)对北平31个行业1312人的调查证明,民国时期北平图书馆员位于社会的中高层,属于从事专业性较强的技术工作人群,而在当今,却面临社会职业声望、从业者自我价值评价、社会经济地位三方面的窘境。

以往的刻板印象纵向研究均来源于多次实证研究成果的积累,对于本研究方法上的借鉴意义有限,因此,寻找能够有效观察各时期社会公众对图书馆员刻板印象的切入点是本研究的重点所在。选取进入图书馆学专业的本科生的高考经历作为调查切入点。参加高考及之后的高校选择、专业选择作为人生中的重要事件,受访者多会对这段经历留有较深的记忆,因此能够保证访谈资料的相对准确性。此外,无论在志愿填报(即确定专业)还是收到录取通知书的过程中,受访者一定会与周围人有所交流,这些话语与想法能够提供社会公众对图书馆员刻板印象的相关信息,通过对信息的提取、整合、分析,能够较为有效和可信地复原和再现近40年来公众所持有的图书馆员刻板印象的变迁历程。

2.研究方法

为了探索高考制度恢复至今我国图书馆员刻板印象的变迁历程及其影响因素,文章采用了深度访谈法收集资料,并用扎根理论方法对资料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经过多次讨论,形成了访谈提纲,并在预测试与访谈正式开展之初不断修订与完善,以了解图书馆学专业本科生从参加高考到进入专业学习的时期内,自己与周围亲友对图书馆职业的看法。研究采取团队合作的方式,于2013年10月-2014年3月同步在北京、天津、保定、郑州、宁波、武汉、成都等地根据质性研究常用的“目的性抽样”原则与“滚雪球”抽样方式对41位图书馆学学生进行访谈,获得访谈录音39份。收集到受访人提供的10位同班同学关于高考选择志愿时的qq聊天记录,最终获得49份可供分析文本。此外,对不方便接受长时间访谈的受访者,采用问询的方式收集其个人高考成绩、填报志愿、所在班级的志愿选择情况、所在班级的男女学生比例等信息,与4份预测试样本组合成最终的71份样本信息,为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

扎根理论作为一种自下而上建构理论的方法,用于从资料中逐步归纳、分析产生结论。具体而言,首先将访谈录音全部转化为文本资料,并导入质性资料分析软件maxqda 10进行编码、建立类属等工作。对受访人人口学特征与可以转化为数据的资料,使用excel录入与管理,如受访人人学年级、性别、就读高校、志愿填报情况、所在班级人数、所在班级志愿选择情况、所在班级男女比例等。资料分析是由同一位研究者间隔较长时间(2014年2-5月、2015年5-8月)进行两次编码,最后利用软件功能合并两次编码成果,完善文本资料的分析。资料分析过程大致如下:①开放式登录:对所有资料依据受访人的谈话进行初始编码,形成若干概念范畴,如图书馆安静、文化感、农村考生、国家分配等;②关联式登录:通过资料对概念之间建立结构、因果、时序等方面的联系,生成“图书馆安静、图书馆属于书香之地、图书馆环境优雅一图书馆工作环境好”等概念类属与“计划经济一国家分配一农村考生一大城市才有图书馆一跳农门”等逻辑关系;③核心式登录:在前两步基础上,挑选出一再被受访者提及且具有统领性的范畴,在与职业刻板印象相关理论的交互后,最终构建起“图书馆员性别刻板印象”、“图书馆员社会声望地位”,并在核心范畴内部构建时序关系,以解释图书馆员刻板印象的时代变迁。

3.研究结果

3.1人口学特征分布

49位图书馆学本科生的入学年份分布在1979-2011年之间(见表1,其中1981年图书馆学学生提供了同班10位图书馆学学生的聊天记录,用z1-z10表示),就读的高校包括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13所高校。

49位图书馆学学生中,共有女性24名,男性16名,9名因资料来源于聊天记录且无明显性别提示信息难以辨识。关于填报图书馆学专业的志愿次序,共有17位填报第一志愿,24位填报第二志愿,3位是因勾选“服从分配”一项而被调剂到图书馆学,另有5位难以辨识。

由于所学专业与今后从事的职业具有较大程度的关联性,加之根据职业抱负发展理论,人们会根据自己希望将来从事职业的社会声望和性别类型的符合程度来确定自己将要选择的职业,因此,可以认为专业的选择能够间接反映人们对职业偏好与对职业持有的刻板印象。简言之,如果男性对图书馆职业持有女性职业刻板印象,在填报志愿时很有可能不会选择图书馆学专业。

通过考察受访者所在班级的男女生比例发现,图书馆学学生中女生多于男生的现象始自1991年,此后,男性与女性学生数量差距逐渐增大(表2)。由此可以判断,图书馆员是女性职业的刻板印象并非一直存在于公众心中。

作者对11位曾听亲友或老师提及“图书馆工作适合女孩子”受访者的访谈资料进行进一步分析后发现,认为图书馆职业是女性职业这一刻板印象的11位学生入学年份集中在1996年后。也就是说,图书馆学学生中男性多于女性的事实早于女性职业刻板印象的出现。但考虑到入学与就业时间至少相差4年,作者认为图书馆职业中女性多于男性的现象大约与女性职业刻板印象在同一时间出现。

关于为何图书馆学学生群体中出现了女性多于男性的趋势,根据受访人的谈话,可以建立起人们心中关于图书馆工作简单清闲、环境舒适安逸、职业稳定、竞争压力小等工作特征与“图书馆工作适合女性”这一刻板印象之间的相关关系。可以推测,这些工作刻板印象与图书馆工作适合女性的看法彼此巩固,最终形成了1990年代末期及以后图书馆工作适合女性的刻板印象,并巩固了其女性职业的相关特征。

3.3图书馆员社会声望和地位的变迁

图书馆员社会声望和地位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可以从构成图书馆员社会声望这一核心范畴的下位类概念范畴进行分析,包括图书馆工作内容、图书馆员工作状态、图书馆员身份、图书馆工作的专业性与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图书馆员收入等方面。

(1)图书馆工作内容。

17位入学时间在1980-2001年之间的图书馆学学生在填报志愿时想到(或听说过)在图书馆工作可以读书,其中10位学生表示自己热爱读书,希望能够一直读书,图书馆里的工作能够“方便看书”(p5、p14)、“优先看书”(p7),对他们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也成为他们选择(或接受)图书馆学专业的主要原因。为此可以推测,“在图书馆工作可以读书”在恢复高考至今前20余年一直占据了公众对图书馆员刻板印象的显著位置,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左右着公众对图书馆工作的看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当今公众对图书馆员刻板印象的基调。

(2)图书馆员工作状态。

“图书馆工作环境好”是17位集中在1993年前入学学生较常提到的职业刻板印象。在进一步挖掘“图书馆的工作环境好”的组成后,可以得到“干净”、“属于室内工作”、“安静”等工作特征。部分受访者将“图书馆”与“书”、“文化”相联系,认为“在图书馆工作是一件很文雅、有文化感的事情”(p6)、“图书馆属于书香之地”(p7),这也是使其感觉图书馆工作环境好的一方面因素。

8位图书馆学学生与亲友对图书馆工作抱有“清闲”的印象,这种看法主要集中在1997年后。此外,2位学生的亲友用“安逸”描述图书馆工作状态:“大家都会这么觉得,约定俗成一样,就觉得图书馆工作是一个挺安逸、挺舒适的工作”(p36)。“安逸”指“安闲舒适”,从用法上来讲,多表达闲适、悠闲的状态。经过对访谈文本的比较,作者认为,亲友提及“图书馆工作安逸”更倾向于“舒适”的状态。如果将“清闲”理解为图书馆工作不累、体力劳动任务不重,安逸则表达了一种综合考虑了工作环境、工作量的结果,比身体上的“不累”更倾向于精神上“舒适”的感觉。

据此可以认为从1997年左右开始公众眼中的图书馆员工作开始具有了清闲、安逸、舒适的特征。结合图书馆员性别刻板印象的研究结果可以发现,“清闲”与“图书馆工作适合女性”两个刻板印象几乎在同一时间段产生,且一直保留下来,成为了当代具有代表性的图书馆员职业刻板印象。但为何是在1990年代末期产生了这一刻板印象,此外,二者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尚需进一步研究。

(3)图书馆员身份。

认为只有大城市才有图书馆,图书馆学的学生毕业后必然会分配到图书馆工作,因而留在大城市。抱有这一想法的以生源地为农村、较小规模城市的图书馆学学生居多,也正是凭着对“图书馆学毕业后在大城市工作”的认识,他们主动选择了图书馆学专业,以实现“跳农门”(p10、p13)的过程。不过,希望毕业后能够分配到大城市工作并不只是农村学生的愿望,来自城市的图书馆学学生也希望借着分配工作的机会回到故乡城市(p5)。由此可以看出,图书馆学曾一度因为“只有大城市才有图书馆”的图书馆事业状况获益,成为了来自各社会阶层考生能够获得城镇户口的一条路径,这可能也是在恢复高考初期,图书馆学一度成为“热门”专业、生源多为高考状元(p9、p12等)的主要原因。

与前文受访者的侧重不同,另有2位图书馆学学生强调“图书馆学毕业后在大城市工作”的决定性因素在于成为了大学生,毕业后就会被分配到省会城市等大城市的图书馆(p7、p14)。产生这样想法的原因可能有二:一是在高校扩招之前,高等教育尚未普及,高校毕业生数量与用人市场极大的高学历人才需求量存在供不应求的关系,因而高校的毕业生会优先以国家分配的形式安排到人才紧缺与急需的大城市;二是他们均就读于北京的知名高校,学校较高的社会知名度也是使他们无需担心就业问题的保障。

(4)图书馆工作专业性与图书馆学专业教育。

6位图书馆学学生多经历过周围亲友对图书馆职业专业性的质疑,且这些声音主要集中在1998年后。虽然“在图书馆工作还要学啊?(p30)”等看法是直接对设置图书馆学专业必要性的怀疑,但究其根本,仍反映了社会公众认为图书馆工作不需要专业背景的看法。部分图书馆学学生亲友在得知他们就读于图书馆学专业后会提出“图书馆学,可能就是管理图书吧,图书上架排架的,还需要学四年吗?(p31)”、“去图书馆用得着大学毕业生去吗?(p35)”、“图书馆还有专业(p28)?”等看法与质疑。可以看出,部分社会公众认为图书馆的工作主要内容为图书借还、上架排架等机械性的工作,不需要智力。这些印象的来源无从考证,但结合图书馆工作的实际来看,社会公众进入图书馆,接触到的大多是流通阅览岗位的工作人员,他们的工作多是借还与图书的上架、排架,因而,就不难理解社会公众会产生没有必要用4年时间来学习才能进入图书馆职业的看法了。

(5)图书馆员的收入水平。

分别于1991年与1993年入学的2位图书馆学学生(p17、p21)听到周围亲友谈起图书馆工作时提到其收入低。“收入低”并不是一个用于描述工作积极的词汇,但根据受访人所述,由于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中,“收入”并不是衡量工作的决定要素,因而并没有影响其对待图书馆学专业的态度;对于另外一位受访者,他的亲友使用了较为善意的表达方式,使他接受了图书馆职业收入低的看法。因此,“收入低”这一负面印象并没有强烈影响到文章中图书馆学学生对待专业与职业的态度。

受访者提到与收入相关的概念范畴除了收入量,还包括收入的稳定性。9位图书馆学学生与他们的亲友认为图书馆工作比较稳定,他们的入学年份分布较为平均与分散。可以推测,图书馆工作稳定是人们一直以来对图书馆职业的印象。

4.结论与讨论

4.1图书馆员刻板印象发生了变化

综合性别刻板印象与社会声望和地位两方面可以发现,1977年以后社会公众对图书馆员刻板印象并非一成不变:1970-1990年代初入学的图书馆学学生较常提起的印象包括“图书馆工作环境好”、“进入图书馆职业可以在大城市工作”、“在图书馆工作可以看书”;1990年代中后期入学的学生常听说的图书馆职业刻板印象包括“图书馆工作收入低”、“图书馆工作适合女性”、“图书馆工作清闲”、“图书馆工作专业性不强”等。

4.2当代图书馆员刻板印象大约形成于1990年代中后期

徐建华团队2009年进行的“社会公众对图书馆员刻板印象”研究发现,公众眼中的图书馆工作包括重复、升迁机会少、非体力劳动、社会地位尚可、适合女性、清闲、可以顾家等特征e483,与本研究发现的1990年代中后期公众对图书馆员刻板印象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据此可以推测,当代图书馆员的刻板印象大约形成于1990年代中后期。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对职业社会声望和地位提升产生消极作用的刻板印象(如专业性不强、工作清闲)并没有得到有效处理与消除,反而一直保留至今,左右着社会公众对图书馆职业的理解,如不加以重视与控制,长此以往,必将导致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受到制约。

4.3图书馆员刻板印象与图书馆事业发展是共生关系

社会公众对图书馆员刻板印象的形成与图书馆事业是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共生关系。

首先,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推动社会公众对于图书馆员刻板印象的塑造。1970、1980年代图书馆学学生提到的“大城市才有图书馆”正是1980年代初期图书馆事业发展高潮的体现。从社会流动的视角看,毕业后分配至大城市工作有助于农村考生实现由农业户口向非农业户口的迁移(意味着个人享受的社会福利与社会声望、地位的提升),即“向上流动”,因此,“进入图书馆学、分配至图书馆工作、获得非农业户口”成为了一部分考生“向上流动”的策略。对此可以推论,得益于当时在省、市一级城市大规模建造图书馆的事业发展进程,公众形成了“工作环境好”、“在大城市工作”等积极的职业刻板印象,反映在高考填报志愿层面,则出现了多地“高考状元”、高分考生进入图书馆学专业的情况。

其次,社会公众对于图书馆员刻板印象反过来会影响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认为图书馆职业“清闲、适合女性”的看法在1990年代后入学的图书馆学学生中才开始普遍出现,虽然“女性图书馆员比例增大”与“图书馆职业适合女性刻板印象”二者出现的先后难以判断,但从1991年开始出现并逐渐增大的男女图书馆学学生比例可以推测,“图书馆职业适合女性”的职业刻板印象在扩大男女图书馆学学生比重差异中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如此发展,专业向职业输送的从业者性别比重差异逐渐增大,最终造成了如今3:7的男女图书馆员比例。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认为图书馆员刻板印象与图书馆事业发展存在共生关系。具体是指,一代社会公众的图书馆员刻板印象的形成受之前图书馆事业发展情况的塑造,同时,它又会影响到这一代社会公众对待图书馆事业的态度与行为,从而作用于当代图书馆事业发展,塑造下一代社会公众的图书馆员刻板印象,如此循环往复。

4.4时代背景参与塑造图书馆员刻板印象

陆学艺等认为,1978-1991年期间大学招生制度的突出特点是,考试分数几乎成为录取与否的唯一决定因素,既不考虑个人的家庭出身,也不需要工作单位(包括农村公社或大队)的推荐意见。此外,今天影响很大的家庭经济条件,在当时也不是影响被录取者最终能否走进大学校门的因素,因为当时的大学生可以获得一笔足以维持生活的助学金。在这种意义上,这一时期的高等教育成为最公平的社会流动影响因素。这一观点解释了诸多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入学的受访者对“在大城市工作”这一图书馆工作特征的重视,即来自农村地区考生希望通过“考上大学”与“在城市工作”两个阶段共同完成提升社会阶层的目的。因此,当受访人填报志愿时,进入只在大城市分布的图书馆工作成为了他们眼中留在城市、“吃商品粮”的重要途径,因此成为了一代人心中较为突出与记忆深刻的图书馆工作刻板印象。此外,1970、1980年代入学的图书馆学学生多经历了我国物质、文化均比较匮乏的时期,当时的工资分配制度使得各行业之间收入差异不大,因此,相对其他工作而言,图书馆较为良好的工作环境、可以读书的工作内容对社会公众的吸引力较大,这使得图书馆职业的这些特征成为了社会公众心中最具代表性的职业刻板印象。

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正是计划经济体制逐渐瓦解的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萌芽日渐壮大,就业、收入等由政府主导变为市场主导,由于机关和事业单位滞留在计划经济体制内,工资增幅很小,对求职者的吸引力急剧下降,职业的社会声望和地位随之降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1985-1995年为图书馆事业的困顿期的成因)。加之1990年代中后期女性职业刻板印象的产生与兴盛,使得1990年代中后期入学的图书馆学学生入学时普遍开始接受图书馆职业收入少、清闲、适合女性等看法。

当前我国图书馆职业面临若干危机与问题的产生与时代背景不无关系,但更多来源于此前图书馆事业发展中并未得到妥善解决的问题的积累,如果这些积弊在当今仍得不到有效处理,必将使社会公众加深甚至产生新的关于图书馆职业的消极刻板印象,导致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进一步恶化。这需要引起全体图书馆界的重视,并着力进行改善与解决。

致谢:本研究在资料收集过程中得到了诸多老师与同学的帮助,但由于访谈保密原则不便透露姓名,仅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相关热词搜索:;

刻板印象城市印象篇二

;

摘要:所谓刻板印象的本质就是群体形象,其实际上代表的是人们对特定社会群体及其成员的特质、品性以及行为的固定化以及模式化的看法和信念。而媒介话语喜爱的区域经济刻板印象指的则是人们因为受到媒介报道或者渲染的影响,对相应地区经济的总体心理感受与评价。在当前这个互联网信息时代,媒介所传播的信息已经成为了人们认识外界的最主要依据,大众媒介话语下的拟态环境在构建社会刻板印象上面的影响力与话语权也变得越来越强。鉴于这种情况,本文首先对社会认同与媒介构建话语下的区域经济刻板印象进行了简单分析,然后以此为基础对构建区域经济刻板印象媒介话语的应然向径与政策导向进行了深入探究,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大众媒介话语下区域经济刻板印象及其建构工作的顺利进行起到一定的指导借鉴作用。

关键词:大众媒介;区域经济;刻板印象;建构

刻板印象实际上就是人们常说的群体形象,是一个地区在媒体受众中的总体心理评价与感受,根据倾向的不同,区域媒介刻板印象完全可以分为正面刻板印象、中性刻板隐形以及负面刻板印象三中,而区域刻板印象的本质则是人们对特定区域和产品、服务的固化或者模式化的信念与砍伐,就像在我国人民的心中,德国的汽车拥有优秀的安全可靠性,而日本汽车虽然省油但是却并不结实耐用。所以,大众媒介针对相应区域的经济报道对区域经济的刻板印象构建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信息技术相对落后的时期,大家对区域经济的刻板印象主要来源于自身以及周边人群的真实感受。但是,在当前这个互联网信息时代,大众媒介已经成为了人们进行区域经济刻板印象以及外界情况认知的最主要渠道,在社会刻板印象形成及影响力发挥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所以,本文展开大众媒介话语下区域经济刻板印象及其建构的深入探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认同与媒介构建话语下的区域经济刻板印象分析

在很多人眼里,和别的群体相比,自己的群体都是最为优秀的,并且在追求社会认同的时候,会建立对不同社会群体的刻板印象,这种情况会有极大几率导致不同群体之间产生偏见乃至发生冲突。像是很多消费者在购买农产品的时候,其会有一种外地产品不靠谱的想法,更加的信任自己当地的产品。而新闻媒介针对相对地区的报道会使人们形成对应的刻板印象,从而影响到人们对该地区的印象。很多大众媒介的目标读者基本上都属于特定的群体,这些新闻媒介完全能够通过存在倾向性的故事描述在其受众心理建立相关地区的刻板形象。正面报道会提升新闻受众对该群体或者地区的认同感,而负面的报道则会使受众产生浓烈的抗拒心理,就像是之前有新闻媒体会盲目的报道温州人造假的行为,这种使人们对温州人产生了极为严重的负面刻板印象,甚至造成了社会认同危机的出现。除此之外,大众媒介还可以利用处于中立状态的报道来完成相应区域刻板印象的构建。就像是在新闻报道里面,某一个地区的名词经常和贬义词或者褒义词共同出现在一个位置上,会有极大几率导致负面或者正面的区域刻板印象产生。所以,大众媒介话语会对区域经济刻板印象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二、构建区域经济刻板印象媒介话语的应然向径与政策导向

假如某个个体遇到社会认同威胁之后并且其没有办法通过有力的措施离开自身所处的社会群体,或者转变别人的评价标准或者群体现状的时候,必然会出现相应的报复心理,甚至会有很大几率引发恶性社会对抗行为出现。就像是在钓鱼岛事件出现之后,我国的很多人民会选择拒绝购买来自日本的产品或者服务,甚至有很多人会选择打砸来自日本的产品。还有就像当年《第一财经日报》的陈周锡记者因为持续报道温州的负面新闻而被温州人抵制讨伐一样,但是这种报复行为不但没有为温州挽回形象,反而使人们对温州的区域经济刻板印象变得更加恶劣。而正面的区域经济刻板印象则充分证明了不同地区的经济软实力。所以,对于非中心城市的地方政府來讲,除了需要保持业界的行业自律与公关以外,怎样有效利用全国性大众媒介来完成正面区域经济刻板印象的构建,把地域名变成和特定产品以及行业有密切联系的品牌,从而使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得到有效增强已经成为了地方政府最重要的工作目标之一。建立正面的区域经济刻板印象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下去的工程,它不想组建一家企业一样,可以很快就能够使自身的gdp效果得到有效提升,保持并构建正面的区域经济刻板印象需要地方政府拥有足够的耐心。所以,很多地方政府的领导甚至在自身的执政期间根本没有办法获得明显的效果,但是这种方式却能为地方经济的长期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像是瑞士手表以及法国香水等品牌之所以能够成为在全世界都有明显知名度品牌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政府以及业界对他们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呵护,导致全世界的人民都对他们的产品十分认可。但是,现在我们国家虽然也在推动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然而除了食品加工业以及农产品行业之外,能够受到全国人民认可的特色品牌却相对较少。

首先,要想切实完成正面区域经济刻板印象的构建,政府应该将相应的人文、政策、教育以及自然资源充分整合利用到一起,完成相应产业集群的有效构建,并构建一个优秀的制度环境,来提升人才、资金与产业的集聚发展速度,实现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而不是寻求各种理由来放任产业流失的情况持续发生。同时,在进行特色品牌构建的时候,还需提高响应的产品质量监管力度,避免质量问题的出现,防止因为负面消息出现的原因给整个行业以及区域类似产品的声誉都造成严重的打击,就像是三聚氰胺事件一样,给整个奶粉行业都造成极为恶劣的消极影响。一家产品如果质量优秀并且用户体验良好的话,经过大众媒介的传播自然会建立正向的刻板印象,并获得外界的认同,从而使相应区域经济的刻板印象得到有效提升。

其次,通过现代网络媒介的有效利用,人们完全可以通过更加高效的传统权威解构来完成新权威的树立,以此来树立一个更加优秀的正面区域经济刻板印象。在当前这个互联网信息时代,要想更加高效的完成正面区域经济刻板印象的构建,除了需要有效利用电视媒介与传统纸质完成正面区域形象的塑造之外,还应该合理应用相应的自媒体以及新闻媒介完成区域正能量的全面展示,从而使区域经济刻板印象得到有效提升。像是很多知名网络大v,其粉丝甚至都在千万人以上,影响力也远远高于普通的大众媒介。而且在当前这个互联网信息时代,优秀的用户体验完全能够在短时间内通过网络传遍全世界,而不良的使用体验哪怕仅有一次也会造成严重的负面的区域经济刻板印象,对区域的经济发展造成恶劣的消极影响。

三、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大众媒介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的人们认知外界生活以及信息的最主要渠道,大众媒介的有效利用完全可以将外界的信息转变成为人们脑海里面的途径,最终导致相应的刻板印象产生。这些刻板印象会有极大可能影响到人们的想法以及行为。现在,大众媒介话语权对人们脑海里面刻板形象建立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并且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大众媒介话语权的重要影响,采用科学合理的措施进行大众媒介话语下区域经济刻板印象的建构处理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能够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参考文献:

相关热词搜索:;

刻板印象城市印象篇三

何为刻板印象(stereotype)?阿伦森(aronson)等人将其定义为“对一个团体的全体成员的概括,将相同的特征加在团体的每一个成员身上,无视成员之间实际上存在的差异”[1]。简言之,刻板印象就是对特定群体的所有成员的概括。早期刻板印象被等同于负面认识,如今人们已经认识到,作为认知图式的一种,刻板印象的内容可能是消极负面的、也可能是积极正面的(譬如“黑人有运动天赋”)。但无论褒贬,刻板印象都是把被认知的对象置于某一特定群体中,而非作为独立的个体,从而把对该群体的认知带入对被认知对象的预期当中[2]。

20世纪后期,社会心理学家斯蒂尔(steele)在能力被负面刻板化的群体中发现了一个普遍现象,即社会文化对某些群体持有负面刻板印象,该群体成员在特定的情境下由于担心有人会依据这种刻板印象来评价自己、担心自身的表现会验证这种刻板印象,而体验到一种受威胁感。斯蒂尔称之为“刻板印象威胁”(stereotype threat)[3]。刻板印象威胁会产生一系列的后果,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导致个体在该领域的表现下降。既有研究发现,刻板印象威胁是一个普遍现象,任何处于消极刻板印象情境中的个体,其行为表现都可能遭受损害[4]。刻板印象威胁自提出以来就受到广泛关注,成为西方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焦点。

“女生学不好数学”这一刻板印象在不同的文化中广泛存在。事实上,数学成就确实存在性别差异。研究表明,虽然这一差异随着时代的变迁有减小的趋势,但远没有消失[5]。对于数学成就的性别差异的成因,学界已从生物基因、态度动机、家庭背景、历史传统、价值观、期望值等不同角度进行了探究。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负性刻板印象的激活会极大地损害当事人在科学领域的行为表现[6]。为了验证“女生学不好数学”这一性别刻板印象威胁的效应,斯潘塞(spencer)等人让数学能力相当的大学生参加高难度的数学测验。当测试前没有性别差异的提示时,女生的成绩与男生相当;一旦测试前提示了性别差异,这一刻板印象就会戏剧性地得以验证[7]。“女生学不好数学”这一刻板印象威胁的效应在已有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证实[8-9]。不仅如此,斯蒂尔等人的研究发现,女性的数学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外界因素,尤其是刻板印象威胁的影响[10]。有学者甚至提出,正是“女生学不好数学”这一负性刻板印象削弱了女性对数学的兴趣[11],进而危害了她们在该领域的成就[12]。这就是说,“女生学不好数学”这一刻板印象不仅阻碍女生数学能力的正常显现,而且也是导致数学成就性别差异的罪魁祸首。那么,女生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不好数学”的?海德(hyde)等人的研究认为,在上大学之前数学成绩都不存在性别差异[13]。与此相反,布朗(brown)等人的研究发现,在高中阶段男生的数学成绩优于女生[14];宋淑娟等人的研究也证实了数学性别刻板印象威胁对我国高中女生的效应[15]。本博(benbow)等人的研究发现,在初中阶段男生的数学成绩已优于女生[16]。那么,数学性别刻板印象会不会对小学阶段的女生产生威胁效应呢?斯佩尔科(spelke)等人的研究发现,女生在小学三年级就开始认为自己的数学能力不如男生[17]。当然,受到某一负性刻板印象的威胁与该刻板印象威胁产生效应,这两者之间还不能等同,数学性别刻板印象威胁是否会对小学生产生效应还有待进一步考察。因此,本研究考察了我国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小学生数学成绩的性别差异,验证数学性别刻板印象威胁是否在小学阶段即产生效应,以期为下一步的干涉对策提供现实依据。

目前学界对数学成就的性别差异基本上采用横断研究。对此,刘蕴坤等人指出,横断研究容易产生同辈效应,难以区分各个年级性别差异的不同到底是由于年龄的影响还是时代的影响,不能得出因果结论[18]。为了克服横断研究的不足,可采用追踪研究,即纵向考察被试在小学不同阶段的数学成绩。

诊断性的标准化测试往往决定了考生能否进入理想的学校、获得更优厚的教育资源。已有研究发现,在高利害测试(high-stakes test)中,女生特别容易受到刻板印象威胁[19]。因此,研究者选择了第四至第十学期的数学期末测试卷作为研究工具。测试卷均为百分制。

最终,研究者确定以数学测试卷为研究工具,以国内某小学一个班级的学生为被试(其中女生26名,男生25名;入学时平均年龄6.5岁),进行了一项追综研究。

结合表1呈现的数据进行分析可知,第四学期女生成绩的均值与男生持平;第五学期女生成绩的均值(m=94.88)低于男生(m=96.24),但两者之间未发现显著差异;第六学期女生成绩的均值与男生相当;第七学期女生成绩的均值(m=88.52)明显低于男生(m=91.70),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显著差异(p0.05);第八学期、第九学期、第十学期女生成绩的均值与男生持平。

从第四学期的测试成绩来看,女生成绩的均值与男生相当,两者之间未发现显著差异,但还不能据此说明女生没有受到数学性别刻板印象的威胁。斯潘塞等人的研究发现,在低难度测试中,即使存在刻板印象威胁,男女生的分数也没有显著差异;但在高难度测试中,如果存在刻板印象威胁,女生的分数就會显著低于男生[20]。也就是说,只有通过难度较大的题目才能观测到数学性别刻板印象威胁效应,即高难度的测试内容是数学性别刻板印象威胁效应显现的必要条件。从总体均值可以看出,第四学期(m=94.13)的测试内容难度较小,所以尽管没有观测到数学成绩的性别差异,也不能排除数学性别刻板印象威胁存在的可能性。第五学期女生成绩的均值与男生相当,但同样由于测试内容难度较小(m=95.55),无法确定是否存在数学性别刻板印象威胁。第六学期的总体均值(m=91.94)跟第四、第五学期相比明显偏低,说明测试内容难度较大。如前所述,在难度较大的测试中,如果存在数学性别刻板印象威胁,女生的均值就会显著低于男生。然而在第六学期的测试中女生成绩的均值(m=92.27)与男生(m=91.60)相当,甚至略高于男生,这足以说明第六学期还不存在数学性别刻板印象威胁。由此可以推断,在此之前也不存在刻板印象威胁,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会表现出更强的威胁易感性”[21]。综上所述,直到小学第三学年结束,女生还没有受到数学性别刻板印象的威胁。

相对于第六學期(m=91.94),第七学期的测试内容难度更大(m=90.08)。数据分析显示,女生成绩的均值(m=88.52)低于男生(m=91.70),两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数学性别刻板印象威胁效应突显。总体均值表明,第八学期(m=96.63)、第九学期(m=95.78)、第十学期(m=97.07)的测试内容难度均较低,女生成绩的均值与男生相当。在测试内容难度较低的情况下,数学成绩没有出现性别差异有两种可能:一是可能确实不存在数学性别刻板印象威胁;二是可能虽然存在数学性别刻板印象威胁,但由于测试内容简单,刻板印象威胁效应没有得以显现。考虑到在第七学期的测试中已经出现了数学性别刻板印象威胁效应,可以认为第八、第九、第十学期没有观测到刻板印象威胁效应是由于测试内容难度偏低,缺乏刻板印象威胁效应显现的必要条件。综上所述,研究者认为数学性别刻板印象威胁效应最早出现在小学四年级,也就是女生10岁左右的时候。

刻板印象威胁是由于个体知道社会对自己所属的群体抱有某种负性刻板印象,担心他人会依据这种刻板印象来评判自己,由此所产生的一种威胁感。其实,外群成员是否真正持有这种刻板印象无关紧要,当事人自己是否相信这种刻板印象也无足轻重,因为刻板印象威胁是一种“自我验证的忧虑”[22],只要满足下列三个条件它就会产生效应。

其一,当事人知道社会文化中存在针对自己所属群体的刻板印象。据乔丹(jordan)等人的研究,6~10岁的.儿童对文化刻板印象的意识显著提高[23]。

其二,该刻板印象被激活。斯蒂尔等人让大学生被试做高难度的gre口语测试,根据刻板印象这是“黑人学生的弱项”。实验结果表明,如果在试卷开头让受试填写“种族”,黑人学生的成绩就显著低于白人学生;反之,如果没有“种族”提示,则不存在显著差异[24]。事实上,刻板印象威胁是在人们的潜意识里发生的,与之相关的信息都会不知不觉地唤醒人们的刻板印象。

其三,当事人处于相关的场景中。在与刻板印象相关的场景中,当事人会产生一种心理困境,即担心自己会验证所属群体的负性刻板印象,从而导致表现下降,做出符合刻板印象特征的行为。由此可以看到,10岁左右的女生已经具备了刻板印象威胁产生效应的三个条件。

然而,安巴蒂(ambady)等人的研究发现,在8~10岁组的女童中并没有观测到数学性别刻板印象威胁效应,而是在11~13岁组发现了该现象[25]。究其原因,可能在于该研究中的被试为亚裔美籍学生——她们不仅是女生,同时也是亚裔。作为女性,她们受到数学性别刻板印象的负面影响;而作为亚裔,她们又受到数学种族刻板印象的正面影响。研究者分析,8~10岁这个年龄段的儿童更倾向于种族身份认同,因此更多地受益于数学种族刻板印象,即他们相信亚洲人的数学成绩更好,这是一种刻板印象提升。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亚裔美籍儿童发现自己所属的族群在美国社会属于少数群体,从而开始回避其亚裔的种族身份以求融入主流社会,由此导致了由亚裔身份认同所带来的积极的数学种族刻板印象也随之淡化,取而代之的是由性别认同所带来的消极的数学性别刻板印象。因此,安巴蒂等人在11~13岁组的被试中才发现了数学性别刻板印象威胁效应。而本文中的被试,即我国小学生,不存在数学种族刻板印象的正面影响,在10岁左右就已观测到了数学性别刻板印象的威胁效应。

研究追踪考察了受试者在小学阶段的若干次数学期末测试成绩,并将女生、男生的成绩均值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女生学不好数学”这个负性刻板印象确实影响了女生在难度较大的数学测试中的表现。此外,研究还发现,数学性别刻板印象威胁效应最早发生在小学四年级,即10岁左右的女生身上。

由于“当事人(即使是成年女性)无法发现自己受到刻板印象威胁的影响,更谈不上自我调节”[26],因此对数学性别刻板印象威胁效应及其应对策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证实了数学性别刻板印象对小学阶段的女生存在消极影响,在此基础上,还需进一步研究应对策略。只有削弱或消除数学性别刻板印象威胁效应,才能让女生在数学测试中更客观地反映出自己的真实水平,也为克服刻板印象的消极影响提供重要的启示。

刻板印象城市印象篇四

;

编者按:近十年来图书馆事业发展势头强劲,不论是职业声誉还是工作待遇都获得了长足的进步,部分馆甚至出现了几百人竞争同一岗位的景象,这无疑说明图书馆职业在一般公众心中已是非常正面。然而,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图书馆学学生的职业背离现象。为何会出现事业高涨和教育低落的悖论?深刻理解图书馆学学生对图书馆职业和图书馆员的真实感受与印象,将为解释这一悖论提供一条可靠的路径。

本专题所刊发的研究论文,是徐建华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在大量实证调查和引入相关理论,如心理学的职业刻板印象理论、职业抱负发展理论等基础上,对未来职业者研究总况、未来职业者对图书馆员刻板印象描述、影响图书馆员刻板印象的因素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全方位、科学而真实地展现了当今图书馆员在未来职业者心目中的形象是什么、为什么以及对图书馆事业和教育的启示。

摘 要:根据“未来职业者对图书馆员刻板印象研究”发放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文章就有关被调者个人基本信息、对图书馆员刻板印象、对图书馆工作刻板印象、对图书馆员交往意愿及其相互关系五部分内容,从理论基础、研究步骤、研究内容、对策分析等角度,进行了描述性介绍和分析,力图真实、全面地反映现阶段未来职业者对图书馆员刻板印象的实际状况。

关键词:刻板印象 未来职业者 图书馆员 图书馆工作 实证研究

1 引言

在图书馆就业市场中,“让市场决定一切”的观念使得图书馆员的非图书馆专业倾向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而图书馆学学生对图书馆职业的背离,正是这一趋势的重要促成因素之一[1]。鉴于此,我们开展了“未来职业者对图书馆员的刻板印象实证研究”,以图书馆学专业在读学生(本研究中称为未来职业者)为目标群体,目的是通过描述未来职业者对图书馆员和图书馆工作的刻板印象,从中了解图书馆未来职业者的心理动态,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职业认识与规划,促进图书馆学教育对学生职业理念与职业价值观的培养。

本研究是“当代图书馆员刻板印象实证研究”的子课题,所定义的未来职业者,是指就读图书馆学专业、未来可能从事图书馆工作的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将其详细定义为全国高校中图书馆学专业的本科、硕士和博士在读学生,不包括情报、编辑出版或档案学的学生。对刻板印象、职业刻板印象的理论研究,参见本课题的并行课题“公众对图书馆员刻板印象实证研究” [2],此处不再赘述。

2 文献回顾

2.1 图书馆职业背离现象

未来职业者作为图书馆学教育和图书馆行业的一个主要连接点,是学术界对图书馆学教育研究的重点之一。早期的研究主要注重为图书馆培养专业的人才队伍,如1979年李纪友对图书馆学教育做了简要概述,其重点便是图书馆学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3]。

随着信息产业的崛起、计算机编目的出现,就业问题逐步显现。周志农曾指出 “在为社会输送了一批学有所用的专业人材之后,毕业生的分配开始陷入困境,专业不对口的分配去向实际上宣告了教育目标的落空” [4]。

到了90年代后期,人才市场兴起,在双向选择的就业市场中,图书馆员的非图书馆专业倾向日趋明显——从图书馆的招录意向来看,更加青睐于拥有计算机、外语等专业背景的人才;而未来职业者的择业意向,也往往优先考虑其他行业,将图书馆员职业当成不得已的选择,这在本科毕业生中尤其突出[1]。大量的调查数据表明,图书馆学专业毕业生到图书馆工作的人数呈下降趋势,李卓卓对2002~2006年我国图书馆学专业总体就业情况的调查显示,五年内图书馆专业毕业生选择去图书馆工作的比例下降了近9个百分点[5];潘燕桃在大陆图书馆学教育发展现状及社会需求调查中指出,2008年图书馆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去向为图书馆等信息机构的有1229人,占毕业生总数的39.5%,不到一半[6];中山大学的一项调研也表明我国有很多图书馆学专业学生最终没有从事图书馆工作[7]。而已经成为图书馆员的职业者,也存在着职业认同感淡化问题[8]。

我们认为,对图书馆职业的了解与认知影响着未来职业者就业时的最终选择,通过描述未来职业者对图书馆员的刻板印象,有助于了解未来职业者在就业时不选择图书馆行业的原因。近年来,对未来职业者的研究多停留在描述“职业背离”的现象上,本研究则希望通过刻板印象的实证研究视角,以全国范围的未来职业者为研究对象,探寻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2.2 职业抱负发展理论与刻板印象对求职的影响

在个体如何确定自己职业发展道路的诸多理论中,gottfredson 的职业抱负发展理论被认为在将来继续有影响力[9]。该理论将心理学与社会学相结合,以性别类型(sex-type)、社会声望(prestige)和职业领域(field of work)作为研究职业抱负发展的 3 个重要维度。gottfredson认为:职业抱负的确定是个体的职业自我概念(包括性别类型、社会声望和职业兴趣)、职业印象(又称职业刻板印象,包括职业的性别类型和社会声望)与实际环境相互博弈和妥协的结果,一个人通过对不同职业领域的两个方面——社会声望和性别类型、与他们自我概念的两个方面——自己希望将来从事职业的社会声望和性别类型的符合程度进行评价,从而确定自己将要选择什么职业。

很多学者对中国大学生的职业自我概念(性别类型、社会声望和职业兴趣)进行了实证探讨,结果发现:不管是内隐或是外显的结论都支持大学生对高社会声望职业(易成名成家、单位知名度高、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较高、晋升机会多等)的偏好,另外,保健因素(福利、待遇、稳定性等)和发展因素(发挥自己才能、机会均等、符合兴趣爱好、有自主性等)也将是大学生选择职业时考虑的因素[10-13];大学生更倾向选择与自己的性别类型相符的职业,而且性别类型对男生的限制要高于女生——即女生更可能选择传统更适合男性的职业[13];在性别类型、社会声望和职业兴趣中,中国大学生最看重职业的社会声望[14]。

相关热词搜索:;

刻板印象城市印象篇五

翻译:众所周知,大多数西方人认为亚洲人又穷又粗鲁,因为他们从来没有去过这些国家,仅仅只是根据媒体报道来判断亚洲人。不过在我们国家,我们对不同区域的'人也有刻板印象。谈论到广州时,其他人会认为广州人什么东西都吃,谈论到河南时,他们会想到不好的名声。以这样的态度去对待别人是不对的,因为刻板印象并没有真正展示事实。如果我们想了解其他人,应该是和他们沟通交流。

相关范文推荐

    2023年家乡的年味作文字通用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

    2023年家乡的年味作文字精选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

    快乐的除夕夜作文字(七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

    最新快乐的除夕夜作文字(优质9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

    2023年小学环保作文字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

    最新刻板印象作文 城市印象作文(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刻板印

    2023年印象作文字 校园印象作文(五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

    最新我们班的班主任作文(通用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

    2023年我们班主任作文字十篇(精选)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

    2023年我们班的班主任老师作文七篇(优秀)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