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事迹材料(汇总19篇)

时间:2023-11-05 作者:JQ文豪航天事迹材料(汇总19篇)

在撰写事迹材料时,需要关注事迹的全面性、准确性和客观性。引述他人对个人或团队工作表现的赞扬和认可,以展示所取得的可观成绩和影响力。

航天事迹材料(汇总19篇)篇一

王亚平,女,汉族,1980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荣获“二级航天功勋奖章”、“英雄航天员”、“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最美太空教师”等称号。

出生平凡,立下凌云梦想。

王亚平出生在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张格庄一个普通的农家,她从小好学、要强,是数一数二的“尖子生”。她的身体素质特别好,是“天生的体育能手”,在学校的各种长跑比赛中,几乎每次都能拿第一。

1997年,空军长春飞行学院到她就读的学校招生,王亚平被选中。大学四年,她努力学习文化课知识,同时熟练掌握了4种机型的飞行驾驶技能。毕业后,她被分配到武汉空军部队,担任运输机飞行员。在这期间,凭着过硬的作风和出色的业务技能,王亚平很快就成为骨干飞行员,参与执行并出色完成了汶川抗震救灾、北京奥运会消云减雨等多项重要任务。

坚持不懈,刻苦训练不言弃。

2009年,我国开始选拔第二批航天员。得知消息后,王亚平立刻就报了名,并成功进入预备航天员行列。之后,她付出更多的辛苦和努力。超重耐力训练中,在高速旋转的离心机里,她要承受8个g的重力加速度,呼吸困难,面部扭曲变形,甚至连眼泪都甩了出来。

在出舱活动水下训练中,她穿戴120多公斤的装备入水,进行长达4~6小时的不间断训练,一次体能消耗相当于跑一个“全马”。日复一日的“魔鬼训练”并没有让王亚平放弃,她坚信:“梦想就像宇宙中的星辰,看似遥不可及,但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够触摸得到”,“每练完一次,技术上又进步了,离梦想又近了一步”。

圆梦太空,成就“最美太空教师”

2013年,经过层层选拔,王亚平与聂海胜、张晓光一起乘神舟十号进入太空。那次飞行中,她还完成了一项特殊的任务——在“天宫一号”里给全国的中小学生们奉上了一场精彩的“太空授课”,这次授课大大激发了孩子们钻研科学、探索太空的梦想。

2021年,时隔八年之后,她和翟志刚、叶光富再次进入太空,在空间站一起工作生活了183天后,成功返回地球。在这次太空之旅中,王亚平两次在太空授课,一一展示各种各样的实验,被誉为“教学中的顶流,网课界的天花板”。

航天事迹材料(汇总19篇)篇二

1997年,17岁的王亚平通过了空军选拔进入长春飞行学院,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女飞行员。翱翔蓝天,让她对更广阔的天空充满了好奇和渴望。2003年,当她在电视机前看到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飞向太空的画面时,探索太空、为国争光的“飞天梦”让她更加明确自己前进的方向。

2013年6月王亚平执行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历时15天,成为我国首位“太空教师”。2021年10月至2022年4月,执行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历时183天,王亚平创下了多项纪录。作为中国首位进驻空间站的女航天员、中国首位进行出舱活动的女航天员,她不仅迈出了中国女性舱外太空行走第一步,还成为目前在轨时间最长的中国女航天员。

“我很幸运,赶上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从事这样一项伟大的事业。”谈及这些成就,王亚平总是心怀感恩,她说:“是祖国托举我们飞上太空,是党和人民给予我们崇高荣誉。”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中,王亚平同乘组其他2名成员一起圆满完成数千项操作、数十项在轨科学实验。一堂几十分钟的太空授课,背后是200多个小时的反复试讲;一项简单的太空实验,背后是数百次的精心操练;一次惊艳的太空行走,背后是上千次的严苛训练。上百万字的飞行手册,她烂熟于心;数以万计的指令,化作条件反射式的肌肉记忆……在王亚平眼中,没有“差不多”,只有“更完美”。

如今的王亚平已经实现了漫步太空“伸手摘星”的梦想,但是她的脚步并没有停下。

航天事迹材料(汇总19篇)篇三

20xx年,神舟十二号和神舟十四号乘组,已完成太空出舱等多项任务,并在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进行了首次太空授课。

30年来,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舱内实验到太空行走,从短期停留到中期驻留,中国人正一步一个脚印走进属于自己的太空家园——空间站。伴随着一次又一次起飞,中国人在太空中走得越来越远,而我们的梦想却越来越近。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中国的空间站今后是一个全球科学家,开展空间科学研究的一个非常理想的,非常好的平台。这些平台会促进科学事业的发展,促进科学探索的进步。

随着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卫星升空,我国终于建成了独立自主、开放兼容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近三十年间,几代北斗人坚守建设中国人自己卫星导航系统的初心使命,建成中国的北斗,世界的北斗,一流的北斗。

奔向新时代,北斗人将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继续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北斗力量。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杨长风:我们的北斗工程是400多个研制单位,30多万人一起拼出来的。我们跨越每一个坎的时候,付出了我们的汗水、我们的艰辛,千辛万苦才能够完成我们每一步前进的步伐。20xx年5月15日,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实现了我国首次地外行星着陆。5月22日,祝融号火星车驶上火星表面,留下了中国人在火星上的第一条印记。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工程总设计师张荣桥:标志着我们绕、着、巡的工程目标,圆满达成了。

20xx年12月17日凌晨,一颗明亮的`“流星”划过夜空,这是刚刚从38万公里外的月球带回月球样品的嫦娥五号返回器。1时59分,嫦娥五号带着1731克月球样品顺利返回地球,中国人终于实现了千百年来“上九天揽月”的梦想。

至此,中国探月工程“六战六捷”“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圆满收官。

探月工程三期总设计师胡浩:探月工程从目前来看,我们每一步都走得很扎实,应该说是一步一个脚印在实现。

航天事迹材料(汇总19篇)篇四

中国第一位女航天员刘洋,1978年出生,是个河南姑娘,从小就在郑州长大,父亲是郑州食品机械厂的工程师,母亲也是一家汽车制造厂的职员。小时候,刘洋的家庭也还不错,因为父母工作都与机械有关,刘洋受父母影响也爱摆弄男孩子才喜欢的机器玩具。

上学之后,她也比较喜欢跟男同学一起玩耍,还拥有着几个跟班,丝毫没有女孩子文静的一面。她在学校里疯玩,可学习成绩却并不差,对于这种活泼又成绩好的学生,老师也是十分喜欢。

1994年,刘洋考进了郑州市重点中学第十一中学,一直都担任着班里团支书的职位。大家都知道高中的学习生活是十分枯燥的,刘洋不再像以前一样在外面玩耍,她也安静地坐在教室里学习知识。等到3年之后1997年高考,刘洋以超过重点大学分数线31分的高分报考了空军长春飞行学院。

她的梦想竟然是成为一名飞行员,对于她的选择,父母也表示了支持,不过还是担心她受不了高强度的训练。刘洋没有丝毫担心,既然选择了当飞行员,就不怕当飞行员要受的苦。

进入军校之后,刘洋每天都要参加训练,学校并没有因为她是女生就为她减少训练强度。每天训练过后,一身疲惫的刘洋还要学习各种飞行理论知识。有几个男同学都受不了这样的生活,退出了学校,可刘洋却坚持了下来,而且她的各项成绩都非常不错,她拼命三郎般的精神让班里的男同学都十分佩服。

2001年,刘洋以优异的成绩正式从飞行学院毕业,她被分派到某航空部队当了一名的飞行员,她完成了她当飞行员的梦想,驾驶战机翱翔蓝天。每次在天空翱翔的时候,她看着头顶的外太空,心中不由得产生向往的念头,她想到太空看看,那里是怎样的风景。可是飞上太空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不过在2003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上太空,这个消息让刘洋十分激动,她看到自己的学长都进入太空了,她也越发向往,她决定要成为航天员飞上太空。她也开始为成为航天员努力,并将航天英雄杨利伟作为自己榜样。

2004年,刘洋与战友张华结为夫妻,组建了他们温馨的家庭。不过,刘洋却没有想到要生孩子,因为,她怕生孩子会留下创伤,无法成为航天员了。张华也是一名飞行员,航天员是每个飞行员的梦想,张华也十分支持她的梦想,并一直在身后给予刘洋鼓励和支持。

2010年,我国也开始了第二批航天员的选拔,刘洋在参加选拔的众多飞行员中脱颖而出,成为了15名航天员候选人之一。

到了面试的时候,她发现面试官正是她的学长和榜样杨利伟前来面试她。刘洋按耐住激动的心情,以沉着泠静的表现完美通过了面试。最终在这15个候选人中,刘洋突出的表现成功让她成为了我国第二批航天员。

然而成为航天员之后,并不意味着你就能登上太空,还要接受更加严格和系统的训练,这其中最艰难的就是加速度训练。我们一般人在6个g的加速度下就会昏厥,而飞行员则要达到8个g的状态,我国的航天员都要承受10g+的训练。(g是地球重力加速度,几个g就相当于要承受几倍的重力。)。

要想成为合格的航天员,不是说努力就行的,还要有身体素质和天赋,航天员的训练对男性来说,都是极限了,可刘洋全部都能达标,她在这些训练中的成绩基本都是最好的,她的努力也没有被辜负。

2012年3月。刘洋通过了最终的考核,入选神舟九号航天员乘组,代号03。2012年6月15日,刘洋被确认与景海鹏、刘旺一起成为神舟九号飞行组,飞上太空执行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的对接任务。

2012年6月16日,伴随着轰隆隆的巨响,神舟九号载人航天飞船飞向深邃的太空,在太空中绕地飞行了13天之后,刘洋搭载神舟九号成功返回地球,圆满的完成了任务。

刘洋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航天员,九年之后,她为了梦想一直拼搏,终于是完成了自己的梦想。刘洋返回地球之后,她的.名字传遍了神州大地,人们都称赞她是跟花木兰、穆桂英一样的女中豪杰。刘洋也曾说:这是她的骄傲,也是中华儿女的骄傲。

神舟九号任务完成之后,刘洋也出了不少风头,不过在此之后,刘洋就很少再出现,慢慢地退出了大众视野。原来在执行完神舟九号的任务后,刘洋的身体还是受到了一些小损伤,她也一直在养伤。养好伤之后,刘洋也30多岁了,丈夫张华为了支持刘洋的梦想一直都没说要孩子。刘洋为了家庭也为了自己的丈夫,决定不再进行航天活动了。

其实刘洋并没有销声匿迹,2013年,她还当选2012年中华儿女年度人物。2014年,她重新回到学校,学习专业文化知识。2015年2月,还出席了中央电视台的“情系国防好家庭”节目,并且还表示自己已经当妈妈了。

2018年,刘洋获得了清华大学法学博士学位,同年11月又当选全国妇联副主席,为社会、为全国妇女的进步做贡献。不过刘洋并没有完全离开航天局,她也经常回到航天局,为选拔和训练新一代的航天人,将自己这一生的航天经验倾囊教授给他们,为祖国的航天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的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落后到追赶再到超越,这是中国无数航天人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中有太多像刘洋这样的人,一辈子都可能不被人记住,但他们依旧为了祖国的航天奋斗。这些人都有一个相同的地方,就是他们都深深热爱着祖国,热爱着航天事业,甘愿为之隐姓埋名。

有着这样一群人的国家,她的崛起之路是不可阻挡的,在这个世界上,她只有一个名字,那就是中国!

航天事迹材料(汇总19篇)篇五

景海鹏,山西省运城人,党员,硕士学位。1966年10月出生,1985年6月入伍,1987年9月入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少将军衔。曾任空军某师团司令部领航主任,安全飞行1200小时,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曾执行过神舟七号和神舟九号载人飞行任务。此次入选神舟十一号飞行乘组,是他第三次太空飞行,也是我国唯一一位三次进入太空的航天员。这一次,他将在太空度过自己50岁生日。

如果我说,从小我就梦想当航天员,那一定是骗你的。那时候,我根本就不知道还有航天员这种职业。我是在实现了一个又一个大大小小的梦想之后,才有了当航天员的梦想,才有了飞天的梦想。

你或许不相信,我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做梦都想成为学校篮球队的正式队员。但因为我个子矮,总是上不了场,只能在底下坐冷板凳,给正式队员拎包。那时候心里委屈极了,回到家就蒙在床单里哭。但哭有什么用?不服输就得练。我从邻居家借来一个瘪了的篮球,在自家土墙上用粉笔画了一个篮筐,然后每天放学就对着那个“篮筐”投球,晚上也接着练。终于,在一次关键比赛中的最后时刻,队里主力受伤下场,轮到我替补上场。我迅速扭转落后7分的局势,还在最后时刻投出一记压哨2分球,为我们队赢得至关重要的胜利。这之后,我就成为篮球场上永远的主力。

有一个情景始终铭刻在我的脑海,多少年都挥之不去。那天,我拎着那种带着橡皮盖子的盐水瓶去供销社打酱油。供销社有个阿姨边打酱油边打量我:你不是那个“海鸥五号”吗?当时我一下子没反应过来,但很快明白她说的是前几天公社组织的一场球赛。那天我穿着父亲买的运动背心,前面图像是海鸥,后背印着大大的“5号”。一开始上场没人注意你一个小个子,但接连几个漂亮的投球一下子把大伙的目光都吸引过来了……没想到这个阿姨记住了我这个“海鸥五号”,从此“海鸥五号”就叫开了。打完酱油,我掏钱的时候,阿姨连忙说:球打得好,不要钱了!那一刻,应该是我人生一个巨大转折。梦想成真的感觉,原来这么好!不是为省一毛钱两毛钱,这是我人生得到的第一次奖励。那一刻让我认识到,为了梦想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是值得的。

有时候一句话足以点燃一个梦想。一个梦想实现了,必须有下一个梦想,否则人就会垮掉。就像人在太空,身体会失重。回到地面,如果没有梦想,灵魂就会“失重”。所以“神七”飞天回来,我就有了“神九”飞天的梦想,“神九”回来之后,因为“神十”隔得太近,我就把梦想的目标定在“神十一”。始终有梦,让我脚踏实地。

这个世界上,有些事情值得我们用生命去置换。

我的职业是航天员,航天员的使命是时刻准备执行飞天任务,并不是完成一次壮举就可以了。国家花了那么高的代价培养我们,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只有时刻准备祖国挑选,时刻准备去飞,才是对国家最好的回报。

我为什么对小时候打篮球的事印象这么深?我人生的底色其实在那时候就开始涂了。打篮球让我明白一个道理:身高不占优势、其他不占优势,你凭什么?你必须有个绝活。绝活从哪里来?时刻准备。宁可备而不用,也不能用而不备。我这一年时间,几乎没有出过航天城,几乎没有双休日,每天晚上12点之前几乎没有睡过。

航天事迹材料(汇总19篇)篇六

出生于1980年的王亚平,是个“天生的运动苗子”。从小学到高中,一直都是学校运动队的长跑选手。800米,1500米的耐力训练,不仅练就了她过硬的身体素质,更练就了她坚韧的意志。不到终点不能停下,再累,也要努力,这是王亚平经常告诉自己的一句话。凭着这份意志,王亚平不仅体育出众,学习更是出类拔萃。

1997年7月,王亚平以超出分数线130分的高考成绩考取了长春飞行学院,叩开了她人生中的第一扇幸运之门。可是走进飞行之门我她,发现要成为一名真正的飞行员,真是谈何容易。在长春飞行学院的一年零八个月的时间里,王亚平和她的同学们除了要学习大学理论课程外,每天还要进行大量的常规体能和军事训练。不仅如此,还要进行拉练、游泳、跳伞等特殊训练。记得在第一次跳伞训练时,王亚平和另外7个女学员看着地面上的人越来越小时,都兴奋不已。等到跳伞指令一出,八个女学员一个接一个稀里糊涂地跳下去后,望着几千米高的地面,恐惧迅速袭击了她们。虽然最终安全着陆,但总感觉惊魂未定。训练返回的车上,8个人一边唱着《真心英雄》,一边泪流满面。但是最终王亚平靠着那份坚韧地意志和努力同队友们一起战胜了自我。

1999年4月,出众的身体素质加上她的刻苦努力,王亚平顺利地转入了哈尔滨第一飞行学院。曾一同学习和训练的37名学员,淘汰了7个,王亚平庆幸自己离飞行梦更近了。

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传乘坐神舟五号飞天。当时只有23岁的王亚平还是一名刚刚加入空空飞行部队两年的运输机飞行员。看着神五飞天的那个瞬间,王亚平在想,中国能有女飞行员,什么时候会有女航天员呢?如果呆能,她一定要成为一名女宇航员,她要挑战太空。

机会在五年后,真的来了。2009年5月,中国第二批航天员选拔启动,首次向女性天启了大门。有着9年驾驶各类机型在蓝天上安全飞行1600小时的王亚平,经过层层选拔,幸运地成为首批女航天员之一。当然,迎接她的还是更加超出寻常的训练。很长时间里,王亚平一直不能突破二级,身体的极限简直让她难以承受。该怎样超越自我呢?王亚平想着自己那句,不到终点不能停下,再累,也要努力的话,深思。之后,她一面向“老大哥”们讨教,一面加班加点增强心血管和肌肉练习。终于在第二年,他的超重训练成绩轻松达到了一级。

2013年6月11日,曾和“神九”擦肩而过的王亚平,自信满满地走进了神舟十号运载火箭。几天后,王亚平在距离地面约300公里的“天宫一号”里给全国的中小学生们上一堂实实在的“太空物理课”。

王亚平幸运地成为在太空进行授课的中国第一人和世界第二人。回忆过往,王亚平始终坚信,越努力,越幸运。

航天事迹材料(汇总19篇)篇七

梁思礼(1924.8.24—2016.4.14),广东新会县人,梁启超之子。火箭系统控制专家,中国导弹控制系统研制创始人之一。1945年获美国普渡大学学士学位;1947年获辛辛那提大学硕士学位;1949年获辛辛那提大学博士学位;1950年任邮电部电信技术研究所技术员;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屡经磨难,不改航天报国。

二十几个中国留学生格外引人注目,他们怀抱着科学救国的理想留洋求学,然后乘坐这艘船义无反顾地回到一穷二白的祖国。当然,刚刚从美国辛辛那提大学获得自动控制专业博士学位的梁思礼也在其中。

少年梁思礼。

后来,组织终于查清了问题,时为邮电部副部长的王诤更是在部里全体大会上为他平反。起起伏伏,梁思礼没有怨忿,他感受到的是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有错必纠,从此他产生了入党的念头。

1956年,是梁老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年。这一年,他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员;这一年,国家决定组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研究导弹,学自动化出身的他责无旁贷地参与其中,成为中国第一代航天人,50多年的航天人生让他骄傲。

正当梁思礼埋头实验时,又一场。

_

袭来。1965年的“四清”,由于父亲的缘故,他一直下不了楼,不停地作检讨。至今梁思礼还保留着当时写的一份80多页的检讨手稿。

由于熟悉情况,梁思礼终于还是被派往基地继续科研。在基地的紧张工作让梁思礼暂时躲过了冲击,但母亲被抄了家。尽管梁思礼十分挂念母亲的安危,最后还是决定沉下心,一心一意把“两弹结合试验”这个国家头等大事做好再说。

可是回到北京,等待他的不是成功的喜悦,而是又一波的冲击。作为梁启超的儿子,梁思礼被称为“保皇党的孝子贤孙”,立了专案,梁思成、梁思庄、梁思懿、梁思达、梁思宁几位兄姐已经被关进了牛棚。

梁思礼因为受到周总理的保护,没有受到更多迫害。整个“_”期间,梁思礼时时处于可能被揪出去、被惩罚的状态,“惶惶不可终日”是他那几年的真切感受。

“您后悔1949年回国吗?如果1979年回国,这些灾难和痛苦也许就躲过去了。”很多人见到这位为祖国奋斗了一辈子的老人,都会禁不住为他鸣不平。

“什么话?!你为什么这么说?我当初就是要在新中国成立之际回家,建设百废待兴的祖国!我以自己是第一代航天人自豪,从来不后悔!对于现在在海外留学的人,我想说,‘是好样的,就要学成回国。’”

失败成就的“可靠”

从“两弹一星”到“神舟”工程,梁思礼注入了太多心血。虽然赢得过许多荣誉,但每每被他提及的,却是“东风二号”的失败。

1956年,国家制定12年科学规划以后,决定组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从事导弹方面的研制,并从其他单位抽调了梁思礼等30多位专家和143名大学生,白手起家。梁思礼回忆:“当时既无资料,也无仪器和导弹实物,除了钱学森外,谁都没有见过导弹和火箭,简直是两手空空,一张白纸。但这是一颗生机勃勃的种子。”

讨论问题。

1957年中苏达成协议,苏联同意向中国提供几种导弹样品和有关技术资料,派遣技术专家帮助中国进行仿制。1959年,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方面在“1059”仿制上处处设卡。1960年,苏联撕毁合同,撤走专家。“但是无论多么艰苦,我们也要继续干下去!”仿制工作极其困难,没有材料和电子零件就自己研制,最终用国产产品取代了苏联停止供应的材料、液氧及元器件。

“1960年11月5日‘1059’发射成功,也就是后来被命名的‘东风一号’。在梁思礼的回忆中,“东风一号”的成功被简单带过,“东风二号”的失败却历历在目:“1960年,我们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开始自行设计我国的第一个中近程地地导弹,射程比‘1059’远一倍。因为最初的设计基本上没有脱离苏式框架,所以研究进展很快,1962年初,‘东风二号’导弹就已经完成。”

21日9时5分,“东风二号”点火发射,起飞几秒钟后,“导弹像喝醉了酒似的摇摇晃晃,头部还冒白烟,最后落在了发射阵地前300米的地方,因为里面的推进剂装得满满的,导弹落地后炸起了一个蘑菇云,地面砸出了一个直径20多米的大坑。”

这次失败对大家打击很大。“但是我认为,从个人历练来说,失败比成功更有启发。正因为失败后做了大量工作,才使我们把坏事变成好事,才真正懂得怎样自行设计。”也是这次失败,成就了之后的长征二号系列火箭工作,更成就了梁思礼开创的“可靠性工程学”。

不难查到这样一组数字:2006年9月9日,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第16次发射成功,创造了16次发射全部成功的纪录。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90次飞行,也是1996年10月以来,我国航天发射连续第48次获得成功。

梁思礼自始至终参与研制长征二号系列火箭的工作,他开创的“航天可靠性工程学”成为长征火箭安全飞行的坚实保障。

事实证明,梁思礼倡导的软件工程化,对载人航天起到很大作用。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神舟七号、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的可靠性、安全性达到了近60年来研制的所有型号中从未达到的高度。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梁思礼一生报国,虽屡经磨难,但矢志不改,为国家、民族争得了荣耀。梁思礼一直把国家这个大“家”放在第一位,作为儿女,无论面临怎样的境遇,对这个“家”,他始终不离不弃。

这位不平凡的老人生活中充满了“真善美”,但他坦言,真善美需要坚持,有时候还要吃些苦头。“吃苦头就吃吧!”梁思礼爽朗地笑着说,自己最喜欢萧伯纳的一句话:“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由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的人们。”

聂海胜是继杨利伟、翟志刚之后排名第三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首飞梯队成员,也是他们三个人中年龄最小的一个。“神舟六号”飞船于10月12日发射,聂海胜成为两名航天员之一……一时间,聂海胜再次成为举世注目的焦点。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这位航天英雄竟来自湖北省枣阳市一个偏僻的山村,早年丧父的他,是在母亲的鼓励下,一步一步地走上航天路……众望出品《必刷题》系列,从小学到高中,陪伴孩子成长,助力中考高考,为孩子学习护航。

聂海胜1964年9月出生在湖北省枣阳市杨当镇一个贫困的农家,家中共有8个孩子,他排行第六,父亲聂云华、母亲张金秀虽然没有多少文化,但勤劳善良。由于靠种地维生,一家人的日子过得相当艰难。尽管如此,但聂海胜却非常好学上进。在当地,他是出了名的“读书狂”,别人家的孩子吃得好、穿得好,他从不羡慕,只是一门心思地把心放在学习上。每次临考时,村里的许多学生都在家里玩,他却提着一盏煤油灯到学校里去补习……村里人都说:“这孩子将来肯定会有出息的!”正当聂海胜满怀信心地憧憬着未来时,灾祸却不知不觉地降临了。1980年6月的一天,正在镇中学上初中的聂海胜突然接到母亲捎来的口信,说他父亲胃疼得厉害想见他一面。聂海胜一听急得要命,撒腿就往家里跑,父亲可是家里的顶梁柱呀,要是倒下了,一家人该怎么过啊!当他满头大汗地赶回村里,父亲已经被人用板车从医院拉回来了,再也不能睁开眼睛。从此,一家人的生活重担全部压在了母亲一个人的肩上。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健康成长,她没日没夜地操劳,养猪、喂鸡、种地……只要孩子们回到家里,她就告诫他们:“家里虽然穷,但我决不会让你们挨饿,你们自己也要争气,保持有一个好身体,免得走你们父亲的老路啊!”

在8个孩子中,聂海胜是最让母亲放心的,不仅在学校里表现突出,而且还能替家里着想。为了不让母亲过度劳累,只要学校放假,他都回家帮助干活,夏天割麦子、冬天摘棉花,特别是每年的“双抢”,他还像大人一样,到田里挑稻子,浑身上下晒得像个“黑泥鳅”一样。一年后,聂海胜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枣阳市一中,成为村里第一个进城念书的学生。从家里到市区,大约有30公里的路程。为了节省开支,聂海胜每次上学、回家都靠步行,而在学校的干粮则是自带的大米和咸菜。每次看到他脚上磨出的血泡,母亲都心疼得要命,不由自主地落下眼泪,为了减轻他走路的痛苦,母亲还为他纳过一双厚厚的布底鞋。一次开学,母亲好不容易为聂海胜凑了20多元的学费,可是,在他报到时却发现钱包被小偷偷了,这可是母亲半年来从牙缝里省下来的呀!为了不让家里人担心,他利用星期天的时间,一个人悄悄跑到火车站扛包,硬是将学费给挣回来了。日复一日,聂海胜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磨练出了坚韧的毅力和强壮的身体,他不仅学习成绩优秀,而且还被推选为班上的体育委员,短跑、长跑、单杠、双杠、跳高、跳远……无所不能,赢得了众多老师和学生的喜爱。

航天事迹材料(汇总19篇)篇八

2010月,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返回地面,航天员杨利伟出舱的画面经过现场直播传到全世界。夏林说,画面上杨利伟尽管脸色稍显苍白,但身体状况还是良好的。其实这时的杨利伟已经被处理过:他是满脸鲜血地打开舱门的,后来脸上的血迹被擦干了,重拍了出舱画面。

杨利伟本人近日出书,曾公开介绍了他脸部受伤的原因:“着陆时巨大的冲击力,因为麦克风有不规则的棱角,让我嘴角受伤,要是在颈上,后果不敢想象。”杨利伟以坦率而真挚的方式,讲述了自己的成长,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战斗机飞行员,如何通过艰难的、接近完美的训练,终于成就了自己见证和创造奇迹的人生。

“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杨利伟说:“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整,火箭尾部发出巨大的轰鸣声,几百吨高能燃料开始燃烧,8台发动机同时喷出炽热的火焰,高温高速的气体,几秒钟就把发射台下的上千吨水化为蒸汽。火箭和飞船总重达到487吨,当推力让这个庞然大物升起时,大漠颤抖、天空轰鸣。火箭逐步地加速,我感到压力在渐渐增加。因为这种负荷我们训练时承受过,我的身体感受还挺好,觉得没啥问题。但就在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了共振。这让我感到非常痛苦。人体对10赫兹以下的低频振动非常敏感,它会让人的内脏产生共振。而这时不单单是低频振动的问题,还是这个新的振动要叠加在大约6g的一个负荷上。这种叠加太可怕了,我们从来没有进行过这种训练。我担心的意外还是发生了。

共振是以曲线形式变化的,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我几乎难以承受。心里就觉得自己快不行了。飞行回来后我详细描述了这个难受的过程。我们的工作人员研究后认为,飞船的共振主要来自火箭的振动。之后改进了技术工艺,解决了这个问题。在神舟六号飞行时,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在‘神七’飞行中再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

在空中度过那难以承受的26秒时,地面的工作人员也陷入了空前的紧张。

回到地面后,我看到了升空时传到地面大厅的录像。当时大家安静得不得了,谁也不敢吱声,因为飞船传回来的画面是定格的,我一动不动,甚至眼睛也不眨,大家都担心我是不是出了什么事故。3分20秒,在整流罩打开后,外面的光线透过舷窗一下子照进来,阳光很刺眼,我的眼睛忍不住眨了一下。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我看到有些白发苍苍的老专家,盯着大屏幕掉眼泪,哭得像个孩子。”

归途:飞船玻璃高温现裂纹。

杨利伟说:“着陆时巨大的冲击力,因为麦克风有不规则的菱角,让我嘴角受伤,要是在颈上,后果不敢想象。后来神舟6号改进了麦克风,全用海绵包裹。

2003年10月16日4时31分,我在飞船上接到了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的返航命令。6时04分,飞船飞行至距地100公里,逐步进入稠密大气层。这时飞船的飞行速度很大,遇到空气阻力,它急剧减速,产生了近4g的过载,我的前胸和后背都承受着很大的压力。这种情况我们平时已经训练过,应付自如。

让我紧张以至于惊慌另有原因:先是快速飞行的飞船与大气摩擦,产生的高温把舷窗外面烧得一片通红;接着在通红的窗外,有红的、白的碎片不停划过。飞船的外表面有防烧蚀层,它是耐高温的,随着温度升高,它就开始剥落,它剥落的过程中会带走一部分热量。我知道这个原理,看到这种情形,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但接着看到的情况让我非常紧张:右边的舷窗开始出现裂纹,纹路就跟强化玻璃被打碎之后那种小碎块一样,眼看着它越来越多……说不恐惧那是假话,你想啊,外边可是1600~1800摄氏度的超高温度。

当时突然想到,美国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不就是这样出事的嘛,一个防热板先出现一条裂缝,然后高温就让航天器解体了。现在,这么一个舷窗坏了,那还得了!

先是右边舷窗出现裂纹,等到它裂到一半的时候,我转着头一看左边的舷窗,它也开始出现裂纹。这个时候我反而放心一点了:哦——可能没什么问题!因为这种故障重复出现的概率不高。

回来之后才知道,飞船的舷窗外做了一层防烧涂层,是这个涂层烧裂了,而不是玻璃窗本身;为什么两边不一块儿出现裂纹呢?因为两边用的不是同样的材料。以前每次做飞船发射与返回的实验,返回的飞船舱体经过高温烧灼,舷窗被烧得黑漆漆的,工作人员看不到这些裂纹,而如果不是在飞船里面目睹,谁都不会想到有这种情况。”

航天事迹材料(汇总19篇)篇九

在航天员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陈善广的眼里,景海鹏有股不服输的劲儿。这位与翟志刚、刘伯明同年出生的航天员自我要求特别严格,训练特别刻苦,不仅自己经常“开小灶”,还拉着战友们加班加点。

“飞行员和航天员都没有捷径,坚持是的选择。”景海鹏说,“我理解,航空与航天的区别在于,航空可以99分,航天必须100分。

航空的错误可以弥补,航天则无法弥补,航天员必须做到‘零失误’。”

矮个子成了“钢铁前锋”

景海鹏的家乡在关公故里山西省运城市。小学5年级时,小海鹏喜欢上了打篮球。家里买不起运动服,父亲就给他买了件背心,正面画上海鸥和大海,后背写上大大的“5”号;母亲用自家织染的蓝布,为他裁剪了一条短裤。穿上这身服装出现在球场上的海鹏,被大家叫做“海鸥5号”。

因为个子矮,打不上主力,不服输的他刻苦训练,最后靠准确的投篮技术,成了队里的篮球明星,现在则是航天员篮球队的“钢铁前锋”。

“成为‘钢铁前锋’,靠的是‘犟脾气’。”景海鹏说,通过打篮球,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努力,谁也不比谁差。

崇尚体育,喜欢锻炼,成为景海鹏生活中重要的内容,至到现在,他每天都坚持运动。正因为这样,才磨炼了他的意志,铸就了一个好身体,使他当上了飞行员、航天员。

招飞落榜绝食三天。

1984年,空军在运城招飞行员,景海鹏落选了。景海鹏的妹妹景艳芳回忆说,当时可能是因为学习时间太长、劳累过度,大哥眼睛里有些血丝,所以没有验上。

更大的打击接踵而至――父亲打算不再让他继续上学了。

“我也想让他上,可那会儿家里3个孩子都要上学,家里根本没法维持。”景海鹏的父亲景靠喜回忆说,小海鹏得知自己不能再上学后,3天3夜都没有吃饭。

看见海鹏伤心的样子,心疼不已的父母最终决定让儿子再读1年。1年的苦读后,景海鹏成功考上航校。

航天事迹材料(汇总19篇)篇十

杨垱镇明星街北端的一处两层民房,是聂海胜母亲张金秀晚年的住处。

2004年,当地政府得知聂海胜的母亲一直住在舅舅家后,挤出有限资金万元,在镇上修建一座占地168平方米的小楼给张金秀居住。

海胜老宅旧址。

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飞船升空。这栋楼房张灯结彩,门口的空地上摆着一部电视机,当地数千名乡亲在这里聚集,和聂海胜的家人一起见证历史时刻。已中风卧病在床的母亲张金秀,也躺在床上看到儿子出征太空。

10月17日凌晨,神舟六号安全返航,楼房门口挂着气球,乡亲们舞着狮子、吹奏乐器,庆祝航天英雄平安归来。

2013年6月11日,神舟十号飞船发射,聂海胜二度执行“飞天”任务,小镇又一次沸腾。这栋楼门口搭起了象征喜庆的气垫红拱门,拉起写有“海胜在天揽四海胜景,举国欢庆贺神州腾飞”的横幅。乡亲们又一次见证出生于枣阳的英雄宇航员,顺利征战太空。

“他是我们的骄傲。”明星街居民张女士说,8年前那热闹的场景她历历在目。

聂海胜的母亲于2010年6月去世,弟弟聂新胜在枣阳城区工作,回镇上这栋房屋的次数较少。“他在枣阳一中上班,在城里有住处,过年也不回来。”张女士说。

极目新闻记者看到,这栋楼房大门紧闭,门口停满了车。

聂海胜家镇上的房子。

得知聂海胜可能三度执行“飞天”任务,张女士由衷地佩服。她说到了火箭升空那一天,小镇可能又会热闹起来,乡亲们将又一次见证历史时刻。

家乡祝福。

聂海胜是枣阳的骄傲,更是杨垱的骄傲。

在杨垱镇政府服务中心的外墙,张贴着聂海胜穿宇航服的照片,还有他的个人简介。

距聂海胜老家聂庄两公里外的官厅村,坐落于这里的海胜希望小学充满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这里原是杨垱镇官厅小学,也是聂海胜的母校,为弘扬聂海胜的航天精神,枣阳市将学校更名。而聂海胜曾就读的杨垱镇一中,也已更名为海胜中学。

海胜中学八年级学生张谨谨说,自己从小就知道英雄宇航员聂海胜的故事,入读海胜中学后,老师经常会组织大家学习聂海胜的求学故事、英雄事迹和航天精神。就在前不久,学校还组织了会谈,号召大家向聂海胜等航天英雄学习,她深受鼓舞。

该校八年级学生杨怡茹说,聂海胜是杨垱镇的骄傲,此次出征太空,希望他胜利归来。

聂海胜曾说,自己儿时曾做过一个梦,梦见自己长了一双翅膀,在天空飞翔。多年以后,他不仅成为了一名翱翔蓝天的空军飞行员,更成为了我国第一批宇航员,直上九天逐梦。

而且,他的逐梦之旅从未止步。已是57岁的聂海胜,三度探巡苍穹,续写传奇。

聂海胜在“飞天”逐梦的征途上为何奋斗不息?从他曾说过的一句话中,或许能够找到答案。

他说,人类太空飞行年龄最大的宇航员是77岁,虽然自己已年过半百,但为航天事业拼搏的心依然年轻,只要国家还需要,仍会勇往直前。

“海胜兄弟,你是我们的航天英雄,祝你胜利归来!”站在聂海胜老宅前,堂兄聂金山隔空送上家乡亲人们的殷殷祝福。

航天事迹材料(汇总19篇)篇十一

景海鹏不算是高个子,现在也就一米六八的样子。但记者走访他的亲友同学时,大家却都称他是难得的打蓝球好手。

海鹏的小学老师王天乐回忆,海鹏打小就特别喜欢打篮球,从小学五年级起,就是学校的篮球队队员,打蓝球的技术和水平是同龄中最棒的。”

景海鹏弟弟景海龙说,性格腼腆的哥哥最痴迷于打篮球。小时候,哥哥就在他们家老屋的墙壁上,划了一个表示蓝筐的圆圈。后来,又安上一个铁丝圈代替,一有空,哥哥就在家里练习投篮。

景海鹏小时候的伙伴王金星也说,自小景海鹏就好胜,打篮球从不愿意服输。“打得好,投篮很准。”

表哥杨海泉一直和记者多有接触,平时一说起表弟景海鹏,他肯定要说海鹏最擅长打蓝球。“海鹏到初中后,因为个子不高,海鹏没有入选篮球队,但一有机会,海鹏就想法展现自己的篮球特长,后来硬是靠着韧劲当上了队员。后来不管上高中,还是在部队,海鹏都一直是篮球队的一号主力。”

“海鹏好运动!”景靠喜说起儿子,也是离不开蓝球:“海鹏当上航天员后,也是航天城里打蓝球技术最好的,老是头号选手。海鹏能成为航天员,肯定和他平时爱打蓝球有关。从小到大,海鹏一直长期坚持体育锻炼,从没有抽烟、喝酒等不良嗜好,身体一直很棒。”

“海鹏好运动,影响了二儿子海龙和女儿艳芳也都好运动。现在回忆起来,儿女三个从小身体都很好,都只是偶尔有头痛感冒,从来没有生过大病。”

航天事迹材料(汇总19篇)篇十二

在中国航天史上,乘“神五”飞出地球的杨利伟是第一位天空人。作为杨利伟的队伍和好朋友,景海鹏那时还不为人所知。直到“神六”发射时,与刘伯明搭挡的他成为第二梯队成员,不少人才知道,在表里河山的山西省,关公故乡出了一个名景海鹏的航天员。

记者至今仍然记得,“神六”发射的前夜,景海鹏的家人在东杨家卓村老家的西房里看电视的场面。当时,屋子里有不少人。除了景靠喜、王珍玲两位老人,海鹏的弟弟海龙也带着妻子和女儿回到家里,加上海鹏的妹妹艳芳一家和一些为他们高兴赶到的邻居。景海鹏老家是热闹非凡。

后来,看到儿子没有成为“神六”上的航天员,景靠喜仍然感到非常高兴。“没有用上第二梯队,说明我们国家的航天技术先进可靠。我相信“神七”发射时,儿子会更神气。”而这一预测果然说中了。这次“神七”发射,景海鹏成了正选的3名航天员中的一个。他是山西当之无愧的第一个太空人。

从1993年选入国家航天员大队后,景海鹏只会过两次老家。一次是,景海鹏的儿子还很小时,他匆匆忙忙赶回,接父母去他北京的家。那次,他的父母一待就是5年,直到在20_年底才会到运城老家。

景海鹏的第二次回家,是20_年。那时“神六”已成功发射并返回,他虽是第二梯队人选,却已被大众媒体放大成了几乎妇孺皆知的大名人。听说他回到运城,记者还专门赶去见他。晚上在景海鹏住的弟弟景海龙位于中心血站后的家单元楼客厅,记者还与一身戎装,话语不多却英气逼人合影,留下了他回运城的影响记录。

因为训练的任务重,景海鹏第二天就和妻子、儿子匆匆返回北京,满打满算,他那次在老家只待了有三四天。

不仅很少回家,连电话都很少打。对此,景靠喜、王珍玲两位老人却丝毫没有抱怨儿子的意思,一直夸他们的三个儿女都很孝顺和成才。景靠喜还嫌王珍玲有时念叨,嚷人似的说:“咱海鹏是国家培养的人才,咱可不能嫌娃不给家里打电话。”

景海龙作为弟弟,平时也很难与景海鹏有联系。他告诉记者,这几年,他和哥哥的通话次数都十分有限。多数的时候,是哥哥给他发短信,要他照顾好父母,注意两位老人的身体。而从去年后半年到现在,进入训练的哥哥没有和他同过一次话,也没发一次信息。他发的信息也没有回复。他说,他很理解哥哥。

王珍玲老人则说海鹏一直给她寄钱。按海鹏的说法,是海龙在老家照顾两位老人,他不能让弟弟在经济上受屈。每年,海鹏都要给父母寄上四五千元,进入准备上“神七”的封闭训练后,海鹏不能与家人联系,在北京航天城的张萍就安排给公婆寄了一次钱。去年海龙买新房时,尽管告哥哥款已够用,海鹏过意不去,仍然寄回一笔数目不算太小钱。

景海鹏最后一次和家人联系,是在今年8月7日的晚上。他当时将电话打在东杨家卓村老家,在问了父母的身体情况后,提醒父母别忘了在第二天晚上看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接电话时,景靠喜心里虽想知道这次儿子是否会上“神七”,又明白儿子不会告诉他。最后,他只是说儿子不要操心他们,好好训练,一旦有任务,就一定能圆满完成。

最近一个月,随着“神七”发射日期的越来越近,不断有来自各地的记者采访景靠喜、王珍玲两位老人,景海龙也是应接不暇。得知儿子是“神七”航天员的热门人选,一家人都感到非常高兴。看电视,成了一家人最重要的“工作”。

一脸慈祥的景靠喜说,“神六”时儿子未能上天,自己当然希望此次他能够一偿夙愿。但是“上不上天我们都高兴,这是国家对他的考验,希望他能够圆满完成任务”。

航天事迹材料(汇总19篇)篇十三

1976年,蔡旭哲出生在河北深州农村。爷爷奶奶都是新中国成立前就加入党组织的老党员。3岁时,爷爷送了他一大箱子关于八路军的小人书,给他读抗日故事。

蔡旭哲的三叔是军人。每次看到三叔穿着帅气的军装回家,他都特别眼馋,偷偷戴上三叔的军帽有模有样地学敬军礼,还一本正经地说:“我长大了也要参军报国。”

他还喜欢飞机。偶尔听到天上有飞机飞过,他就会着急忙慌地跑到院子中央,仰着脖子盯着飞机消失在天际。

上中学后,同学们追捧的都是港台明星,他的偶像则是时任空军司令员王海。

“他不畏牺牲、保家卫国的英雄事迹让我敬佩。”蔡旭哲说,他还专门订阅《中国空军》杂志,了解航空知识,欣赏飞行员驾机翱翔天空的风采。

高三那年,得知空军招飞的消息后,他第一个报名。拿到空军飞行学院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蔡旭哲高兴地哭了起来。

大学期间,他被评为优秀学员,入了党,并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飞行学院所有理论和飞行课目的学习和考核,如愿成为一名“蓝天骄子”。

毕业时,为了拥有更多飞行的机会,蔡旭哲主动要求分配到某训练基地一团,这是当年分配意向中条件最苦、最缺飞行员的机场。

在那里,他刻苦钻研精飞本领,逐渐成长为能够胜任所有飞行课目教学任务的飞行教员和四机带队长机,成为团里的飞行骨干。

一次,蔡旭哲驾驶飞机刚进指定任务空域,就听到“咣”的一声巨响,座椅抖动了一下。他快速对飞机的各项参数进行检查,都显示正常,但他凭着多年的飞行经验判断,飞机肯定有问题。

紧急着陆后发现,原来是座椅应急弹射手柄里面的保险弹开了。幸亏他处置得当,否则有可能会被弹射出去。

2003年,神舟五号任务圆满成功。蔡旭哲坐在电视机前,深深地被航天员这一职业所吸引。第二批航天员开始选拔后,他主动报了名。

2010年5月,他和其他6名战友,走进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成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

踏向新的征程,需要经历脱胎换骨般的淬炼,每项训练都在挑战生理和心理的极限。

2018年,在巴丹吉林沙漠参加48小时沙漠生存训练的经历让蔡旭哲记忆深刻。进入沙漠时,他和战友先是受到40多摄氏度的高温考验,接着又遭遇了沙尘暴。第二天,他们又赶上了沙漠中难得遇到的大雨,到了晚上,气温却一下子骤降到零摄氏度以下。

短短48小时,他们历经春夏秋冬。

蔡旭哲的爷爷有5个孙子,他排行老三。爷爷逢人便夸“我家这老三,干的可是国家的事业”。

“我入伍了!”“我入党了!”“我飞出来了!”“我入选航天员了!”……每当有好消息,他也总是第一时间跟爷爷分享。

成为航天员后,他一直没有机会飞天,也不能再像以前一样,频繁地给爷爷报告好消息了。每次回老家时,爷爷总是欲言又止。他知道爷爷在期待着什么,但他无法给出答案。

2019年12月,蔡旭哲成功入选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遗憾的是,爷爷已经去世。他把遗憾藏在心里,继续刻苦训练,迎接飞天日子的到来。

2022年六月四日,46岁的蔡旭哲在神舟十四号航天员见面会上公开亮相,成为我国第14位为国出征的航天员。

为了这一天,这位航天员“新兵”等待了12年。

“12年来,我时刻准备为祖国出征,一定不辱使命,圆满完成任务。”蔡旭哲说。

航天事迹材料(汇总19篇)篇十四

10月15日上午8时许,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中国第一个走向太空的航天员杨利伟在飞船舱内待命起飞。舱内的摄像机镜头,把他的画面传向千里之外的首都北京。

他们,是杨利伟的父亲杨德元、母亲魏桂兰、妻子张玉梅和8岁的儿子杨宁康。他们作为特邀嘉宾,将在指挥大厅的大屏幕前为亲人杨利伟送行。

魏桂兰大妈今天刻意“打扮”了一番,外套里面穿了一件红色的毛衣,嘴唇上还涂了一层淡淡的口红。老人说:“今天是喜庆的日子,咱们都得精神一点儿!”

张玉梅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上的丈夫,把儿子杨宁康的手紧紧攥在手里,仿佛生怕调皮的儿子干扰了利伟。小宁康瞪着两只圆溜溜的大眼睛,看着穿着乳白色航天服的爸爸,高兴地叫起来:“爸爸今天最精神!”

“30分钟准备!”发射场上,指挥员的口令传来。魏桂兰大妈好似有点紧张,不由自主地抓住了杨大伯的手。杨德元大伯拍拍老伴的手背,安慰她说:“放心,放心!”

“20分钟准备!”这时,魏桂兰大妈好像一下子坚强起来。她挺直腰板告诉记者:“利伟这孩子,从小就胆子大,大人们问他长大了想干啥,他总是把脑袋瓜一歪说‘开飞机!’后来他真的开上了飞机,今天又要去开飞船,他心里不定怎么高兴呢,咱们都得为他高兴不是?”

“15分钟准备!”这时,前方首长与杨利伟对话的声音传来,杨利伟大声说:“我在舱内感觉非常好,保证坚决完成任务!”说完,利伟面对摄像机镜头说了一句:“明天见!”

指控大厅里,顿时响起一阵暴风雨般的掌声,大家都被航天员充满信心的告白感动了。

“5分钟准备!”“1分钟准备!”大厅里,空气好像骤然凝固了,两位老人眉头紧锁,张玉梅一手捂住了嘴巴,一手把小宁康的手攥得更紧了。

飞船发射进入最后10秒钟倒计时,飞船舱内的杨利伟突然抬起手,对着镜头敬了一个军礼!

航天事迹材料(汇总19篇)篇十五

1978年,洛阳铜加工厂的一个职工家里再添新丁。因为出生在冬天,父母就给这个男孩起了个直白的名字——陈冬。

打小,陈冬就喜欢看《上甘岭》《地道战》等战争影片了。“每每看到电影里军人手握钢枪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的场面,心里就特别崇拜他们。”他说,从军报国的梦想种子,在那个时候就已经在心田播种。

1997年高考季,陈冬填报的志愿只有一个,那就是长春飞行学院。

成绩喜人,他如愿穿上了帅气的空军蓝军装,成为一名飞行学员,可兴奋的感觉还没持续多久,就被深深的挫折感替代。

刚入学时,陈冬的身体有些虚胖,单杠双杠和1500米跑的成绩还不能达标。学校规定,任何一项不过关就要被淘汰。

陈冬说,他绝不会放弃驾驶战机飞向蓝天的梦想。

每次早操,他都要比别人多跑一圈,腿上再绑上沙袋。晚上熄灯后,他还要单独加练俯卧撑和仰卧起坐……3个月里,陈冬瘦了10多斤,各项成绩不光达标,还都达到了优秀。

1999年4月,他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这一年,他成功驾驶教练机飞上了蓝天。

“记得第一次升空是盛夏时节,从驾驶舱看下去,庄稼茂盛,大地一片绿色。真是太震撼了!”他说。

就在他首次驾机直冲蓝天的几个月后,我国第一艘神舟飞船——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升空。

那个时候,陈冬还不知道,已经有一群飞行员前辈秘密集结,正在以超人的毅力进行各种训练,目标直指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

2001年,陈冬毕业分配到空军某团。在那里,他以“空中铁拳、舍我其谁”为战斗格言,天天苦练精飞本领,年年高标准完成各项任务。

2003年,神舟五号成功发射。看着航天员杨利伟为国出征的画面,陈冬心潮激荡:“我能不能飞得再高点,飞出大气层会是什么样?”

2008年,神舟七号飞向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把中国人的第一行足迹印在了浩瀚太空。五星红旗舞动太空的那一幕,深深地印在了陈冬的脑海里,当一名航天员的梦想在他心田生根发芽。

第二年,陈冬正带领飞行大队在西北某地参加演习。演习间隙,团长给他打电话,说部队正在进行第二批航天员选拔体检,由于你们还在执行任务,上级决定你们不参加选拔。

放下电话,陈冬望着天空发呆许久。那一刻,天空是蓝色的,他的内心却是灰色的。

演习结束,本以为错过一次人生重要机会的陈冬回到部队,发现机遇之门再次打开——参加补检。

2010年5月,陈冬正式加入中国航天员大队,奔向更加寥廓的宇宙。

从天空到太空,一字之差,但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了。

历经艰辛终淬火成钢。2016年6月,陈冬入选神舟十一号航天员乘组,成功拿到进入太空的“入场券”。10月17日陈冬开始了自己的首次飞天之旅。第一次看到太空的风光,他情不自禁地说出了梦想成真的感受:“爽!”

天马行空的33天里,他把地面上所练的内容都运用到天上去,没有出现一点失误。他的搭档、三次飞天的航天员景海鹏这样评价:“表现太棒了,如果满分100分,我给他硬邦邦的100分。”

2019年,陈冬再获飞天机会,入选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并首次担任指令长带队出征。

这是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航天员乘组将在轨工作生活6个月,任务主要目的是配合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与核心舱的交会对接和转位,完成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开展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等。

建造中国空间站是几代中国航天人的梦,也是千千万万中国人的梦。陈冬说:“我们乘组一定会以满格的信心、满血的状态、满分的表现,坚决完成任务。”

航天事迹材料(汇总19篇)篇十六

他家中有年过八旬的爷爷奶奶和患有脑血栓的姥姥,身体本不是很健康的母亲需要在家照顾三位老人,只能在家里做些简单家务,父亲外出打工的微薄工资成了家里唯一的收入来源。他正是生长在这样一个贫困的家庭,面对这一切沉重的负担,早早扛起了家庭重担的他并没有低头而是选择坚强!

20xx年的夏天他收到了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像其他的同学一样为将要步入大学的校门而感到高兴,而欣喜之余却为高额的学费而发愁,父亲告诉他:“没事的,不用担心学费的事!该念念你的!”看见父母多出的白发和皱纹他深感父母的艰辛和不易,他立志要克服困难为家里减轻点负担,整个暑假他并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参加同学们的升学宴,而是到饭店当服务员打工,2个月的工资加上父母从亲朋好友那里拆借过来的一些,第一年的学费终于算是筹够了。

刚进入大学的校园他还什么都不懂,但在他心中有的是认真、坚强!在新生军训期间他对自己严格要求,再苦再累也努力做好每个动作,通过半个月的刻苦训练,他终于在军训会操表演中被评为“学院09级新生军训标兵”。通过在军训中的表现,以及作为班级临时负责人管理班级,工作能力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认可,在同学中树立了很高的威信,在班干部选举中全票通过当选为班长。当选班长后的他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想管理好一个班级,仅凭在高中当班长所积累下来的经验是远远不够的,他利用课余时间向老师以及高年级的学长们请教,慢慢的总结了自己的管理方法,将班级管理的井井有条,得到辅导员和同学们的一致认可。

由于家庭的贫困,他生活十分节俭,看到别人穿的是名牌用的是名牌,他从不与人攀比,他知道目前的贫困只是暂时的。他利用业余时间外出打工,曾在物流公司搬过洗衣机,商场门口发过传单,在商场当过促销员,还当过家教老师,在自己打工的同时还不忘帮助班级其他的贫困生联系工作,最多的时候带领班级同学20多人一起出去到商场当促销员。由于第一学期经验较少事情较多,再加上外出打工学习上就淡了一些,期末考试的成绩仅排在班级的12名,这让他很难受,让他很受打击,所以第二学期吸取了上一学期的教训,在打工之余对学习他也样没有放松,做到打工学习俩不误,成绩升到班级的第4名。同年七月,通过一年的预备期,思想上更加积极进步,他如期转正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

他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种活动,在同学中起到很好的表率作用,民主评议班级第一,被评为“20xx院优秀学生干部”,获得了全国计算机三级证书,全国公共英语三级证书,cad技能证书,iso质量体系资格证书,还被评为优秀社团会员,优秀裁判员,所在寝室俩次被评为“院优秀寝室”,面对这些荣誉他说:“如果没有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和支持,我也不能取得这些荣誉,是他们培养了我,使我各个方面能力不断得到提升,我最应该感谢他们。”荣誉并没有使他迷失了方向而是更加坚定前行。四十多天的暑假里只能在家呆十多天,因为那一个月他得打工挣钱,暑假头顶炎炎烈日在海边打工,虽然晒黑了皮肤但是拿到薪水后的他还是很高兴,因为这样他就不用再从家里要生活费了,家里的日子就能好过一点,不用那么拮据了。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自己的不懈的努力,20xx年底获得了“国家励志奖学金”,这解决了家里很大的经济负担。

他是一个乐观的人总是与同学嬉笑,艰苦难过的一面从来都藏在心里,用他话来说“我不能让和我在一起的人陪我难过,要让和我在一起的人陪我开心快乐”,大一的时光就这样过去了,大二的时光也所剩无几,再长的路一步一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在这一年多的时光中,他得到了许多,收获了许多,即使再苦再累也一直坚持着、拼搏着,没有牢骚、没有抱怨,有的只是坚强,因为是这样的家庭塑造他这样的坚韧性格,在他心中有个理想就是将来能让父母过上好日子,所以他说:“这才是刚刚开始,我会一直这样奋斗到底的!”

只有踏实求索生活才会更有乐趣,人生才会更加美好。朴实善良是他的内涵,踏实勤奋是他的个性,自立自强是他的品行,回首十余载求学之路他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境,无畏前行生活的点滴使他成熟,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也许多一些坎坷人生才会更加充实,他深知不管曾经取得怎样的成绩都只代表着过去,自己还需要继续前进着,创造出不平凡的人生价值。

航天事迹材料(汇总19篇)篇十七

如今的东杨家卓村,早已是运城民航机场所在的空港开发区的一部分。因为离机场不远,海鹏从小就有当飞行员的梦想。

海鹏的父母都还记得,在海鹏的小时候,不远的邻村有一个青年人被验收通过当上了飞行员。在大家都议论此事时,海鹏就非常羡慕。平时一有空,他就想法打听,想知道一些有关这个邻村青年的成长故事。

海鹏是在解州中学上的高中。当时的解州中学,不仅是运城地区的重点中学,还是山西省中学里最有名的飞行员培养基地。在高二的时候,海鹏就摸上了招飞行员的程序道道,曾告家里人他想要报考飞行员。到海鹏上高三的时候,保定的十二航校来运城招飞行员。___就找班主任,要求请假参加第二天的体检。

在班主任的眼里,___的学习成绩很好,完全能够考上统招的普通高校。一听___要请假体检,根本就不同意;“说啥都行,验飞行员体检就是不准假!”

一直做着上天梦的___这次没有听老师的话。他后来偷偷溜出校门,和学校的其他同学一起相跟着来到运城,参加了体检。最终,他是3名合格的人员之一。

体检完之后,知道自己完全合格的___非常高兴,不顾自己刚做完散瞳检查一时还难以恢复,戴着为保护视力而发的墨镜,一路步行10多工里,从运城回到东杨家卓的家中。

景靠喜现在还记得当时的情形:“海鹏回到家时,我们还在地里干农活,家门被大锁锁着。他就戴着墨镜跑到地里,告我说他的飞行员体检过了。我和他妈一时没有准备,听了儿子的话还有点发愣。后来明白过来,我和他妈再也无心干活,当下就和扛着锄头和儿子回了家。心里真是高兴啊。”

体检通过后,接下来是政审。___一路绿灯,成为保定的十二航校1986年在运城所招的飞行员之一。

航天事迹材料(汇总19篇)篇十八

1978年国庆刚过,刘洋出生了。

这是河南郑州市里一个普通工人家庭。爸爸善良正直、妈妈质朴勤劳,从小带她长大的外婆与人为善,处处替别人着想。

她人生的第一堂课,是这个普通而温馨的家庭教授的。她也由此拥有了认真做事的态度和一颗懂得感恩与回报的心。

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起步时,刘洋已是初中生。初二那年,她得到了人生中第一笔奖学金。看到爸爸的球鞋破了却一直不舍得换,她就用这笔奖学金悄悄给爸爸买了双球鞋。

高考前夕,空军来学校招生。刘洋一路过关斩将,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招收的第七批女飞行员。

飞行员分男女,但训练强度一视同仁。五公里长跑,对刘洋来说曾是道难以逾越的关卡——当别人到达终点,她仍喘着粗气拖着双腿往前挪动。

起点落后,并不意味着终点一定会落后,要想超越唯有更加努力。从寒风刺骨的冬季到烈火骄阳的夏日,从晨曦微露的早晨到万籁俱寂的晚上,她风雨无阻地绕着操场一圈圈苦练长跑。毕业时,她的成绩“跑”进全优。

2001年,刘洋成为一名运输机飞行员。

从抗震救灾到消云增雨,从空投伞降到实兵演习,她驾驶飞机一次次飞出了人生的美丽和价值;飞机撞鸟、机翼结冰、刹车失效……她在生与死的考验中体会到了自己作为一名空军飞行员的人生价值。

一次单飞训练,刘洋驾驶飞机刚刚离地,只听“砰”的一声,座舱玻璃上鲜血四溅。

飞机撞鸟了!危急关头,刘洋集中精力保持飞行状态,和机组人员一起与死神经过一番惊心动魄的搏斗之后,操纵飞机稳稳地降在跑道上。事后查明,这架飞机一共撞到了一二十只鸽子,一台发动机被打坏了,机头下方也被撞凹了一个大坑。

如果处理不当,后果不堪设想。这一年,刘洋24岁。

2009年5月,我国第二批航天员选拔启动,刘洋闻讯报名。她说:“我渴望飞得更高。”

2010年5月,她正式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

通往太空的天梯,从来没有捷径。

从来到北京航天城到入选神舟九号任务飞行乘组的两年时间里,刘洋的时间表上只有学习和训练。没有休息日,没有睡过一天懒觉,她也从没有在晚上12点前关掉过书桌上的台灯。

转椅训练,优秀标准是持续12分钟。第一次做到5分钟时,突如其来的眩晕感瞬间让她脸色苍白,浑身冒汗。训练结束,她整整一天吃不下饭,边哭边想:“5分钟训练都这样了,12分钟的考验还能坚持下来吗?”

决不“放弃”,只有“坚持”。她每天都会在学习之余坚持练习,最终以优秀的成绩通过了转椅项目的考核。

2012年3月,刘洋成功入选神舟九号飞行乘组。

成百上千次地重复同样的操作,模拟同样的程序,默画出无数张座舱、仪表图、线路图……那段日子,刘洋更加忙碌了,闭上眼睛都知道按钮的位置、形状、颜色,并能准确无误地操作。

2012年6月16日,刘洋踏上飞往太空的征程,浩瀚宇宙终于有了中国女性身影。

每当飞临祖国上空时,特别是夜间能清楚看到城市的灯光,她都会心跳加速,情不自禁隔着舷窗凝视祖国。“飞天靠的不是一个人、一个团队,而是强大的国家、综合的实力。”她说,飞得离地球越远,心与祖国贴得越近。

2012年6月23日是端午节,这一天,她第一次在太空度过中华民族的这个传统节日。

10年后,又是端午时节,刘洋将乘坐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再叩苍穹。

“与10年前相比,我的状态没变,一直坚持着学习和训练。”刘洋说。

航天事迹材料(汇总19篇)篇十九

叶光富,是目前中国航天员队伍里最年轻的面孔,但这并不是他的首次亮相。

2016年7月,欧洲空间局组织了一场为期15天的洞穴训练,环境条件与太空高度类似,共有来自中国、美国、俄罗斯、西班牙、日本的6名航天员参加。

叶光富作为中国航天员代表,担任关键项目勘探组负责人。他不仅出色地完成了勘测任务,率小组成员从庞大的地下迷宫中安全回归,还获得了洞穴一处通道的命名权。

随行摄影师说:“他似乎永远也不知疲倦。”怎么会呢?

不是“不知疲倦”,只是能够面对、克服、坚持罢了,而这,也是妈妈教会他的。

叶光富的原生家庭和翟志刚有些类似,父亲早逝,妈妈独自一人挑起养家的重担。

为了让儿子继续读书,妈妈承包了村里种植桑树苗的全部农活,除草、施肥、浇水……全都靠她自己打理。有次叶光富放学回来,看见妈妈挑水上山,原本就瘦弱的身躯更是被扁担压弯了腰。这个背影,刻在了儿子心上。

高三时,空军招飞,叶光富心向往之,却被50元的路费绊住了脚。妈妈没放弃,东拼西凑借了50元给他,这才有了后来的故事。

叶光富说,每当自己遇到困难时,就想起妈妈艰难上山的身影,和那沉甸甸的50块钱。

这不仅仅是儿子对妈妈爱的感念,更是妈妈勇敢面对问题、积极解决问题时,潜移默化中给儿子带来的榜样力量。

相关范文推荐

    疫情防控的感想的心得体会(专业18篇)

    心得体会是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探索,它可以激发我们的前进动力和勇气。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写作有所启发和参考。20的春节与以往有太多的不一

    商品学概论心得体会(实用17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激发我们对于学习和工作的热情和动力,让我们有更好的目标和方向。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精彩文章,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灵感和思路。

    学习五常法心得体会(精选13篇)

    在这段时间的学习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努力和坚持的重要性。以下是一些来自不同领域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不同的视角和思考方式。五常,即仁、义、礼、智、

    创新和心得体会报告(精选15篇)

    通过反思和思考,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这对我个人的成长非常关键。对过去的总结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和工作。我会更加努力地为自己的梦想和目标而

    汤姆索亚历险记的读后感心得体会(汇总20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成长,也可以给他人提供宝贵的参考和借鉴。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对大家在总结写作

    灭火与疏散应急预案依据大全(21篇)

    应急预案可以用来指导人们在突发事件中保持冷静、有序地进行紧急处理。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应急预案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制定应急预案。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

    历史的教训读书心得体会(热门17篇)

    写心得体会是一种反思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并改进自己。以下是一些真实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技巧。今年有幸参加了国培计划初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心得(热门14篇)

    总结心得体会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方式,进而实现自我改进。总结是一次深刻的思考和反思,我明白了自己对工作和生活的追求和期望。我将会更加努力地实现自

    培训心得体会思政骨干教师发言稿(模板18篇)

    通过写培训心得体会,可以加深对培训内容的理解和领悟。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

    公司会计个人工作述职报告(优质24篇)

    这是一个重要的机会,可以展示个人在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下面是一份很有说服力的述职报告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思路。进入公司以来,我就把“做一名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