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要矛盾心得(优质18篇)

时间:2023-11-08 作者:温柔雨社会主要矛盾心得(优质18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教训,帮助他人更好地面对类似的问题和挑战。下面是我整理的一些心得体会,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新的思考。

社会主要矛盾心得(优质18篇)篇一

“抓主要矛盾”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之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主要矛盾”是指在一个历史阶段内,制约或限制社会发展的矛盾中最为突出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那个矛盾。抓住主要矛盾,就能够更加明确地把握社会的发展方向和挑战,从而更好地指导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在这篇文章中,笔者将分享自己近期抓主要矛盾的心得和体会。

最近一段时间,我所在的单位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各方要求也很多。但是,通过分析和思考,我认识到当前最重要的问题是要解决人才不足的问题。在这个时代,人才是关键,只有具有强大的人才实力才能适应和引领发展。因此,我们应该集中力量,解决人才不足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投入更多的资源和精力。

基于以上的情况,我开始着手在自己的工作中抓住主要矛盾。我贯彻“矛盾导向,问题导向”的思想,把主要矛盾渗透到各项工作中。在考评绩效目标的制定中,我将专家引进和人才培养作为首要目标,使所有人员能够明确自己的重点工作方向。同时,我还加强了与高校和院所的合作,进行设备共享和科技攻关,提高了整个单位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第四段:不断优化工作流程,加速解决主要矛盾。

在整个解决人才不足问题的过程中,我意识到仅仅分析和找出主要矛盾是不够的,只有不断优化工作流程,加速解决问题,才能够真正解决主要矛盾。因此,我将优化工作流程作为推动解决人才不足问题的重要途径。通过流程优化,我们加强了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的配套机制,减少了误判和瑕疵,进一步提高了人才利用的效益。

第五段:总结与反思。

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实践和思考,我体会到抓主要矛盾的重要性,认识到抓住主要矛盾是推动整个事业发展和进步的关键。同时,我也发现在解决主要矛盾的过程中,流程优化和实际操作同样重要。最终,我们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优化工作流程,加速解决问题,才能切实解决主要矛盾,推动事业发展进步。

社会主要矛盾心得(优质18篇)篇二

摘要:文明化、现代化的建设改造绕不开“征地拆迁”问题。“征地拆迁”的经济学实质是资源的重新配置。在这一资源的重新配置中,开发商、政府、征地拆迁户三方如何正确定位,去共同努力实现“帕累托最优”、如何去化解“征地拆迁”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使三方在这一博弈过程中、在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均按经济规律获得自己应有的利益,是“征地拆迁”工作必须处理好的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征地拆迁”的问题,必须建立新的土地市场条件下长期、长效的土地公共所有、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土地供给需求制度和相关法律制度建设。

关键词:拆迁矛盾建议。

1、“征地拆迁”的经济学认识。

1.1.“征地拆迁”的经济学实质是资源的重新配置,矛盾的焦点是“效率与公平”“征地拆迁”,是文明化、现代化的建设改造工作必然遇到的问题,是城镇化的扩张不可回避的矛盾。引发矛盾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征地拆迁”的经济学实质是资源的重新配置。毋宁置疑,任何一项资源的重新配置,都不可避免地要产生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显然,各种深层次的矛盾随着城镇化的扩张而使地价剧增会借助“征地拆迁”这一载体集中反映出来。其矛盾的焦点不外乎就是“效率与公平”。

1.2.土地市场具有明显的垄断市场特征。

策者。

1.22、征地时,征而不用、多征少用、急征缓用等现象,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是明显的垄断市场特征。

资金正是进入土地市场竞争的关键性资源,其他企业(或开发商)由于不具备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就无法进入参与竞争;地方政府对开发商的选择有意无意间起着“立法限制”的实际效果,具有垄断市场特征。

由于土地资源的稀缺性,造成土地供小于求的客观事实,所以开发商在这个垄断市场上,可获得大量的超额利润。

2、现行“征地拆迁”中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2.1.拆迁是围绕房屋所有权交易的利益博弈。

拆迁是指经法定机关许可而拆除权利人房屋并给予补偿、安置的行。

为。除了违章建筑以外,被拆迁房屋都是有合法权属手续的房屋。房屋所有权,是指权利人对其所有的房屋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拆迁的实质是拆迁人和被拆迁人之间的一场利益博弈。经济学关于“经济人”的基本假设表明,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拆迁人和被拆迁人各自的利益不同,产生分歧和矛盾就成为必然。

拆迁同样应当遵守市场交易的基本原则,通过拆迁人与被拆迁人之。

间的充分沟通和妥协,达成既有利于拆迁人又有利于被拆迁人的公平交易。在利益发生冲突而又无法通过讨价还价的市场手段解决时,必然付诸行政、司法程序,要求政府和司法部门充当利益博弈中的公平裁判者,做出裁决并动用强制手段保护合法权益。

2.2.严格区分公益性拆迁和营利性拆迁从拆迁的性质看,所有的拆。

迁可以分成公益性拆迁和营利性拆迁两大类。

公益性拆迁,是指为了维护和实现公共利益而进行的拆迁。公共利。

益是一个与私人利益相对应的范畴,它是指牵涉到社会中全体或绝大部分成员在生产、生活中的共同的利益,这些利益客观地影响着社会整体的生存和发展。一般而言,为了行政管理、国防、生态环境保护、文化教育、卫生保健以及国家重点扶持的能源、交通、水利、城市基础设施等领域内的公共项目建设而进行的拆迁属于公益性拆迁。这种行为本质上是基于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拆迁的最终结果是有利于整个社会,被拆迁人也同样可以从中获益。

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各种市场主体为了牟取自身更大的利益,在与房屋所有者达成交易并经法定机关批准后进行拆迁,法律同样是允许的,也是符合优化资源配置要求的。与前述公共利益相对,这种拆迁的目的只是为了市场主体自身的个别和局部利益,不属于社会公共利益,其性质只能是营利性拆迁。应当特别注意,掌握公共权力的人所认为的公共利益未必就是公共利益,政府所认定的公共利益有时会脱离公共利益的目标,现实生活中政府与民争利、权力寻租等问题比比皆是。因此,拆迁项目的属性不能由政府决定,而应由该项目涉及到的利益主体通过合法程序民主决策。

2.3.政府在不同性质拆迁中的不同职能。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政府既是最大范围内的公共利益的唯一代表者,还是包括公共利益在内的各种社会不同群体或阶层的意志和利益主体之间的协调者和仲裁者,同时还拥有处于绝对优势地位的公共权力。这种先天的“运动员”与“裁判员”双重身份,既为公共利益的实现提供了保证,但又使公共权力的滥用成为可能。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首要责任是促进市场的发育,保护自发的市场秩序,确保民间契约的履行,维护自发市场平稳运转的环境。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均衡与和谐,在于两者都在自己最能有效发挥作用的领域各司其职。我们区分两种不同性质拆迁的意义就在于,明确政府在不同性质拆迁中的不同角色,保证政府在公益性拆迁中不“缺位”,在营利性拆迁中不“越位”。

在公益性拆迁中,拆迁行为的一方是政府,另一方是被拆迁人,双。

方同处一种平等的市场主体和利益主体地位。“裁判员”是司法系统。政府通过与房屋所有者的讨价还价,达到获得房屋所有权的目的,为公共利益项目的实施奠定基础。在通过讨价还价仍达不成协议时,交由法律途径解决,发挥司法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面的作用。这里,政府首先应注意通过公开、民主的程序确认拆迁的公益性质,其次要注意予以被拆迁人充分、及时的补偿。在国际上,各国政府为公共利益需要而对居民进行动迁也同样存在,普遍的原则同样是居民必须为大局做出让步,但政府必须提出征地的充分理由及不低于市场价格的足够补偿。

在营利性拆迁中,拆迁行为的双方是商业利益主体,包括公民、法人和其它社会组织。政府的职责与在公益性拆迁的职责截然不同,在这里,政府不是交易的一方,不能“越位”。政府应当尊重交易双方对各自当前及预期利益的独立判断,尊重其自愿交易的自由,对可以通过市场和社会自行调节与自我管理的民事行为不必越俎代庖。假如被拆迁人不同意交易,唯一的解决途径是双方进行新一轮的讨价还价,重新分配利益。政府应当充分认识到“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会无意识地增进社会公共利益”,绝不能以加快城市建设、招商引资、维护对外开放形象等借口,强行介入平等主体之间的交易。否则,政府手中的公共权力就会失去了其作为个人权利保护神的本来意义,而将成为个人权利最危险的侵害者。

3、改善“征地拆迁”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3.1.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政策。为了适应城镇住房新制度的需要,2001年11月和2005年12月分别颁发了新《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和《城市房屋拆迁工作规程》,然而修改后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和新颁发的《城市房屋拆迁工作规程》仍不能有效遏止和解决城市房屋拆迁中产生的矛盾和纠纷,近几年反而愈演愈烈。这主要是《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在规定中还存在过多的行政干预等因素。目前,许多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城市房屋拆迁中的问题已成为当前城市建设中的一大障碍,应该及时修改完善现行的拆迁法规,以促进城市建设稳步、快速发展。

3.2.科学制定城市房屋拆迁补偿范围,对被拆迁人造成的损失,按照被拆迁物业的公平市价进行补偿,确保拆迁人和被拆迁人双方在补偿方面得到共识,避免出现拆迁人提供的拆迁补偿安置条件和标准苛刻,被拆迁人难以接受,或被拆迁人提的要求过高,拆迁人不能违背拆迁法规的原则满足他们的过高要求。为切实体现拆迁补偿工作的公平公正,不让老实人吃亏,就必须严格执行政策,坚守政策底线。要“软硬兼施”,对积极配合房屋拆迁工作的被拆迁户给予奖励,对漫天要价、提不合法和无理要求的钉子户,要选准典型,进行行政强制拆迁。

兼顾,综合布局,正确处理好局部与整体、近期与长远、需要与可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等诸多关系,科学预测、合理安排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完善干部政绩考核制度,杜绝城市“形象工程”建设。

3.4.履行自己的职责,遵守协议。在拆迁过程中,拆迁双方当事人根据拆迁法规和拆迁补偿方案,协商拆迁补偿安置事宜,在协商的基础上,双方达成拆迁协议,这种行为应视为拆迁活动“终”了,也是双方真实意思体现的一种合法有效的民事行为。因此,双方都不能以任何借口或理由毁止协议。如果出现单方违约引发协议纠纷,管理部门要做好调解、疏导、解释工作。拆迁人和被拆迁人都应该按协议办事,拆迁人应按双方签订协议时约定的安置时间安置被拆迁人,并按时发放周转过渡补助费和增发超期过渡费。

3.5.要全面推行拆迁补偿评估机制市场化。房屋拆迁评估机构不应由政府单方指定,而应由多家不同的机构可供被拆迁人选择。选择的方式可采取被拆迁人投票或拆迁当事人抽签等方式。在被拆迁人选择评估机构时,政府不能设置任何障碍,不能对评估机构进行地域限制。要继续完善城市房屋拆迁估价方法,防止房地产评估机构同拆迁人互相串通损害被拆迁人利益的行为。对于评估机构从业人员思想不端正,人为压低或抬高评估价格的情况,一经查实,应依据有关规定进行处罚。给他人造成损失的,应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3.6.要加强对拆迁工作人员的教育。各级、各地拆迁主管部门要迅速清退从事拆迁执法的临时工、合同工。严格标准,面向社会公开招考行政执法人员。通过岗位培训等形式,组织拆迁执法人员深入学习、系统掌握房屋拆迁、房屋估价、建筑、行政执法等方面的有关法规,让其提高法律素质和执法水平。同时,经常性地对工作作风开展自查自纠,牢固树立起勤政为民、秉公执法、文明执法、依法行政的思想。

参考文献:

陈爱巧:“征地拆迁”问题的经济学认识与矛盾分析。

房地产开发商:如何有效破解拆迁难题房开老总踊跃建言献策。

学位论文:解决房屋拆迁矛盾和纠纷有效途径。

社会主要矛盾心得(优质18篇)篇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关于主要矛盾的认识和理解也在不断深化和转变。主要矛盾转变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社会的变化,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和判断。在我个人的实践中,我遇到了一个关于主要矛盾转变的案例,深刻地认识到主要矛盾转变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下面我将结合这个案例,谈谈我的心得和体会。

第一段:介绍案例背景。

这个案例是我所在公司的一个项目。这个项目最初的目标是希望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销售额,因为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公司必须找到一种新的竞争优势,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然而,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市场反应并不如预期,销售额没有明显增长。于是,我们开始思考,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了市场的状况。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调研后,我们发现了一个关键的问题,那就是产品的质量和服务并不令消费者满意。尽管我们一直认为市场竞争是主要矛盾,但从消费者反馈的角度看,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才是决定市场竞争的关键因素。这个发现对我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意识到必须关注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才能够真正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第三段:转变工作重心和策略。

基于对矛盾转变的认识,我们调整了工作重心和策略。首先,我们加大了产品质量的投入和检测力度,确保产品的质量达到消费者的期望。其次,我们加强了服务团队的培训和管理,提高了服务质量和响应速度。同时,我们还加强了与消费者的沟通和互动,不断改进产品和服务,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第四段:效果与评估。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们逐渐看到了一些变化和效果。首先,产品的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消费者对产品的评价也越来越好。其次,服务团队的满意度和客户反馈指数也有了明显的改善。最重要的是,销售额和市场占有率也开始呈现上升趋势。这些事实证明,我们转变矛盾的策略是正确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通过这个案例,我深刻地认识到主要矛盾转变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往往被眼前的矛盾和问题所迷惑,很难看到问题的本质和根源。而主要矛盾转变方法则能够帮助我们寻找问题的根本所在,从而采取相应的解决策略。同时,也要意识到主要矛盾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会随着时间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必须不断观察和分析,及时调整工作重心和策略,以保持竞争优势。

综上所述,主要矛盾转变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思维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深入认识社会和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分析一个关于产品市场的案例,我深刻体会到转变主要矛盾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并且在实践中获得了良好的效果。作为一个工作者,我们应该不断学习和应用这种思维方法,从而更好地适应和应对社会的变化和挑战。

社会主要矛盾心得(优质18篇)篇四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人民群众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主要矛盾也不断发生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及时捕捉主要矛盾的变化,更需要全面而高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将从如何捕捉主要矛盾的转变、案例分析实践、合理运用资源等方面,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要想解决问题,首先必须明确问题的实质,捕捉到主要矛盾的转变。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群众对于物质生活质量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他们更关注的是能否拥有更多的精神文化享受、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日益显著以及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等。因此,我们在解决问题时,必须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紧密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制定解决方案。

二、案例分析实践是必由之路。

只有理论结合实际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人们常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其含义正是告诉我们,必须将理论从实践中去检验、充实和完善。在捕捉主要矛盾转变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通过大量案例的分析和实践,摸清根源,找准病因,创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例如,在缓解环境污染问题中,我们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实践,找到那些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比如加大环保力度,提高人们环保意识等。

三、合理运用资源是关键。

资源的合理运用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当前,我国在解决主要矛盾转变的过程中,需要善用各种资源,包括物质资源、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等。这意味着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善于发挥各种资源的作用。例如,要解决老龄化问题,就需要充分发挥医疗资源、教育资源和社会安全资源的作用,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四、创新思维对问题解决至关重要。

创新思维是解决主要矛盾转变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我们必须要用新的眼光去解决问题,用新的思维方式去看待问题。在不断转变的经济社会环境中,一成不变的解决方案无疑是行不通的,只有通过创新才能突破难题。所以,我们应该鼓励大家用创新的思维方式去解决主要矛盾转变的问题,发现新的角度和方法。

五、加强协作合作,形成合力。

要解决主要矛盾转变的问题,单靠个人的努力远远不够,需要各方力量的合作与协同。只有形成合力,共同努力,方可顺利解决问题。例如,在加大环保力度中,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广大公民的共同努力,只有协同合作才能取得实效。

总之,主要矛盾转变案例的分析和实践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捕捉主要矛盾的变化,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善用各种资源,发挥各方力量的作用,用创新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当前社会发展的变化,实现人民群众的需求,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社会主要矛盾心得(优质18篇)篇五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矛盾,有些问题看似很复杂,但不能因此而被轻易的放弃和忽略。因为问题的本质和解决的主要矛盾非常重要,抓住主要矛盾,就能够找到问题的根源并开展有效的解决方案。在我工作生活中,我深刻的体会到了抓主要矛盾的重要性。

第二段:主体。

抓住主要矛盾,一方面是要看矛盾的本质所在,另一方面就是看哪一个方面对问题的影响更大。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工作中如果出现了流程不畅等问题,我们通过分析发现造成问题的原因主要是部门间沟通协调不够。我们就可以针对这个问题中的主要矛盾即是部门间协调不够提出解决方案,比如加强协调会议的力度,增加沟通机会等等,而不是将全部的精力花在不那么主要的问题上。

抓住主要矛盾,也要考虑矛盾解决带来的收益和代价。收益大、代价小的解决方案,要比收益小、代价大的更有优势,因此也需要全方面而科学地评估矛盾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比如在个人生活中,如果你要一次性把一个较大的买车价款分期付款,抓主要矛盾就意味着要考虑分期付款带来的负担和利息,对于收入较低的人来说,购车这个矛盾最终可能需要使用其他的解决方案。

第三段:主要矛盾需要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不同的矛盾需要特定的解决方案。抓住主要矛盾,设计相应的解决方案,才能更为有效地解决问题。例如,在环境保护方面,我们抓住的主要矛盾是生产和生态的矛盾。因而我们需要采取的解决方案就是发展生产和环保两不误的技术,并与优秀的管理方法相结合,切实使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关系比以往更为有效。

第四段:要抓住主要矛盾也要发挥团队的力量。

当出现矛盾问题时,抓住主要矛盾,需要多方的参考和集体的智慧。因此,要在团队中不断寻找问题解决思路,协同解决问题。这样就可以实现问题得到最佳的解决方案。团队合作可以共同解决问题,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团队的中寻找并提炼出最优解决方案。

第五段:总结。

抓住矛盾的本质及其重要性,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之一。找出问题的根本矛盾,就能更快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最低代价达到理想效果。因此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要不断地明确问题的本质及主要矛盾,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和计划。同时,也应该与团队合作,共同发现和解决问题,实现更加高效的目标。

社会主要矛盾心得(优质18篇)篇六

近年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逐渐从物质供给不足转变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转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得到深刻验证。以下是我在学习主要矛盾转变案例时的心得体会。

首先,主要矛盾转变需要全面把握。打破矛盾的束缚和推动转变,需要我们从全面把握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出发,深入理解主要矛盾转变的内涵和发展规律。不同历史时期,主要矛盾的转变有着不同的特点和需求,我们必须根据时代要求,适时调整工作思路,找准施策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例如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再局限于物质层面,而是向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满足倾斜。因此,在制定政策和推进发展时,我们就应该将更多的元素引入,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文化、教育、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保障。

其次,主要矛盾转变需要统筹兼顾。转变社会主要矛盾,既要把握好宏观战略,又要注重细节推进,做到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明确指出乡村振兴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好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充分体现了兼顾主要矛盾转变的原则。为了解决农村贫困问题,我们不能只看到农民收入的提升,还需要关注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发展,努力提高农民的生活品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推动农村全面进步。

再次,主要矛盾转变需要积极作为。在实践中,我们要不断完善工作方法和创新推进手段,积极主动地破解各种社会矛盾,推动各项事业的良性发展。以扶贫工作为例,充分发扬“敢为人先”的精神,我们创新推出了一系列实施有力的政策,通过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医疗扶贫等多种手段,使贫困地区的人民群众逐步脱贫致富。这充分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解决主要矛盾转变问题的积极与主动性,也进一步促进了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最后,主要矛盾转变需要持续努力。主要矛盾的转变既是一场长期斗争,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要始终保持对改革的韧劲和力度,善于总结实践经验,勇于担当,推动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创新。当前,我国仍存在许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我们要以更高的目标和更大的勇气,持续努力,推动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

总而言之,主要矛盾转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在实践中应该深入研究和落实的主题。只有全面把握、统筹兼顾、积极作为以及持续努力,我们才能有效地解决和推动主要矛盾的转变,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推向更高的水平。

社会主要矛盾心得(优质18篇)篇七

《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这主要是:

一、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从下半年起明显下滑,到第一季度下降到谷底,但从20第二季度起扭转了下滑趋势,开始逐季回升,走出了一个标准的v字形反转,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但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仍然不足。因为经济的回升主要是依靠政府实施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等政策发挥作用的结果,而社会投资意愿尚未明显跟进,居民消费后劲亦感不足,进一步扩大内需难度加大,而外需的萎缩和低迷状态又难以在短期内改变。

二、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结构调整难度加大。目前,总体上说,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我国已有近200种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却很少。在出口产品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尚不到10%。由于我国出口产品大量是贴牌产品,处于国际产业分工价值链的低端,附加值很低,导致利润大量流失。据统计,在我国出口的通讯、半导体、生物医药和计算机等高新技术产品中,外国公司获得授权的专利数占到90%以上。在新兴产业发展方面,我国总体上也缺乏核心技术和领军人才。与此同时,我国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严重,而淘汰落后产能和兼并重组又面临就业压力大、体制机制不健全等制约。不仅一些传统产业仍在盲目扩张,而且一些新兴产业也出现重复建设倾向。

三、就业压力总体上持续增加和结构性用工短缺的矛盾并存。一方面,从劳动力供求总量看,一定时期内仍处于供大于求的局面,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和高校毕业生的规模很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任务也还很大。另一方面,在就业上又存在着一定的结构性供不应求的用工短缺情况。新春伊始,珠三角、长三角等沿海地区就出现了“用工荒”问题。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近期调查,东部沿海地区有70%被调查的企业存在“用工荒”。这一来是因为经济回升向好,企业特别是沿海外贸企业的订单增多,因此用工需求旺盛,更需要具有一定经验和技能的熟练工、技术工;二来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对工作选择、生活待遇、未来前途等有了新要求。这就使得用工需求方与劳动供给方二者出现不匹配。

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不稳固。一来,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抗灾能力不强,农业生产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还很大;二来,农业科技推广等社会化服务的基层体系尚不健全,其对农业生产的支撑不足;三来,粮食连续6年实现增产,粮食生产基数不断提高,农业种养的比较效益又偏低,农产品价格下行压力亦较大,粮食持续增收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都在加大;四来,农村各项公共事业的发展还很滞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也使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一些值得关注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如保护耕地问题、保障农民权益问题、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等。

9.6万亿元,同比多增4.7万亿元。这对房地产等资产价格上涨和滞后的消费物价上涨产生了很大压力。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迅速发展,潜伏的财政信用风险不容忽视。

六、医疗、教育、住房、收入分配、社会管理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亟待解决。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也是我国社会矛盾凸显期。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任务还很艰巨。据新华网、人民网20“两会”前夕分别所做的民意调查显示,医疗卫生、教育公平、调控房价这“三难三贵”问题(看病难、看病贵,上学难、上学贵,买房难、买房贵)仍被选入前十大热点问题,其中,特别是房价过快上涨问题从来没有像年这样备受关注。同时,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也被选为前十大热点问题,而且在新华网调查结果中还被列为榜首。调查认为,我国目前绝大多数居民并不是没有消费意愿,而是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一些居民收入水平较低,消费能力不足。另外,户籍改革、养老保险、反贪反腐、司法公正、民主监督、网络问政等社会管理方面的问题也受到广大网民的高度关注而被选为前十大热点问题。

我们必须全面、正确地判断形势,决不能把经济回升向好的趋势等同于经济运行的根本好转。要增强忧患意识,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努力化解矛盾,更加周密地做好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的准备,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社会主要矛盾心得(优质18篇)篇八

党的是一个催人奋进的大会报告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对于统一全党思想认识、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篇党的八大报告解读——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这主要是:

一、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从20xx年下半年起明显下滑,到20xx年第一季度下降到谷底,但从20xx年第二季度起扭转了下滑趋势,开始逐季回升,走出了一个标准的v字形反转,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但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仍然不足。因为经济的回升主要是依靠政府实施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等政策发挥作用的结果,而社会投资意愿尚未明显跟进,居民消费后劲亦感不足,进一步扩大内需难度加大,而外需的萎缩和低迷状态又难以在短期内改变。

二、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结构调整难度加大。目前,总体上说,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我国已有近200种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却很少。在出口产品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尚不到10%。由于我国出口产品大量是贴牌产品,处于国际产业分工价值链的低端,附加值很低,导致利润大量流失。据统计,在我国出口的通讯、半导体、生物医药和计算机等高新技术产品中,外国公司获得授权的专利数占到90%以上。在新兴产业发展方面,我国总体上也缺乏核心技术和领军人才。与此同时,我国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严重,而淘汰落后产能和兼并重组又面临就业压力大、体制机制不健全等制约。不仅一些传统产业仍在盲目扩张,而且一些新兴产业也出现重复建设倾向。

三、就业压力总体上持续增加和结构性用工短缺的矛盾并存。一方面,从劳动力供求总量看,一定时期内仍处于供大于求的局面,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和高校毕业生的规模很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任务也还很大。另一方面,在就业上又存在着一定的结构性供不应求的用工短缺情况。20xx年新春伊始,珠三角、长三角等沿海地区就出现了“用工荒”问题。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近期调查,东部沿海地区有70%被调查的企业存在“用工荒”。这一来是因为经济回升向好,企业特别是沿海外贸企业的订单增多,因此用工需求旺盛,更需要具有一定经验和技能的熟练工、技术工;二来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对工作选择、生活待遇、未来前途等有了新要求。这就使得用工需求方与劳动供给方二者出现不匹配。

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不稳固。一来,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抗灾能力不强,农业生产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还很大;二来,农业科技推广等社会化服务的基层体系尚不健全,其对农业生产的支撑不足;三来,粮食连续6年实现增产,粮食生产基数不断提高,农业种养的比较效益又偏低,农产品价格下行压力亦较大,粮食持续增收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都在加大;四来,农村各项公共事业的发展还很滞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也使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一些值得关注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如保护耕地问题、保障农民权益问题、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等。

9.6万亿元,同比多增4.7万亿元。这对房地产等资产价格上涨和滞后的消费物价上涨产生了很大压力。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迅速发展,潜伏的财政信用风险不容忽视。

六、医疗、教育、住房、收入分配、社会管理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亟待解决。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也是我国社会矛盾凸显期。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任务还很艰巨。据新华网、人民网20xx年“两会”前夕分别所做的民意调查显示,医疗卫生、教育公平、调控房价这“三难三贵”问题(看病难、看病贵,上学难、上学贵,买房难、买房贵)仍被选入前十大热点问题,其中,特别是房价过快上涨问题从来没有像20xx年这样备受关注。同时,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也被选为前十大热点问题,而且在新华网调查结果中还被列为榜首。调查认为,我国目前绝大多数居民并不是没有消费意愿,而是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一些居民收入水平较低,消费能力不足。另外,户籍改革、养老保险、反贪反腐、司法公正、民主监督、网络问政等社会管理方面的问题也受到广大网民的高度关注而被选为前十大热点问题。

我们必须全面、正确地判断形势,决不能把经济回升向好的趋势等同于经济运行的根本好转。要增强忧患意识,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努力化解矛盾,更加周密地做好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的准备,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对于我国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几年前就有学者提出了新的看法,并引发了关于社会主要矛盾是否发生改变的讨论。目前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最初源于1956年党的八大,八大明确提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的需求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在八大提法的基础上,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进一步明确指出,“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提法沿用至今。在党的xx大政治报告和建党90周年讲话中,都重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但是,同时强调,“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

“这些情况表明,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我们必须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对于如何把握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及其变化,毛泽东同志曾经精辟地指出:“事物发展过程的根本矛盾及为此根本矛盾所规定的过程的本质,非到完结之日,是不会消灭的;但是事物发展的长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情形又往往相互区别„„因此,过程就显出阶段性来。如果人们不去注意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人们就不能适当地处理事物的矛盾。”(毛泽东《矛盾论》)笔者认为,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及其“所规定的过程的本质”没有变,主要矛盾的两个方面仍然是社会需要同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但这两个方面各自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在其两个方面保持不变的前提下,也应当随着其反映的内容的变化进行适当的调整。

一、社会需要和社会生产仍然是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两个基本方面。

矛盾的两个方面规定了矛盾的核心内容,换言之,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到底是哪两个方面的矛盾是关于主要矛盾讨论的首要问题。前些年,部分学者从当前社会管理相对滞后、新的社会矛盾不断发生这一现实出发认为,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变化,矛盾的两个方面不再是“物质文化需要”和“社会生产”,而是“公共需求”与“公共产品的供应”。笔者认为,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两个方面没有变,仍然是“社会需要”和“社会生产”,在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中,这一点首先必须坚持不能改变。

首先,社会需要和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从根本上决定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从社会需要来看,需求发展水平整体还不高,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物质需要还远远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仍然是需要的主要内容。人民群众部分物质需要的满足不等于全部物质需要的满足,基本物质需要的满足不等于更高水平物质需要的满足,大部分人民群众物质需要的满足不等于所有人民群众物质需要的满足。第二,各种非物质需要虽然快速发展,但仍未上升为主导地位,无论是需要的主体、内容还是需要的层次、结构都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

从社会生产来看,我国社会生产还相对落后,表现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我国目前生产力状况尽管纵向和过去比已经大大提高,但是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而且发展极不平衡,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并不等于生产力水平已经“很高”,社会财富更加丰富并不等于社会财富相当丰富,少数地区“富可敌国”没有改变大多数地区还欠发达,一些行业领先世界不能替代多数行业还比较落后。当前生产力发展这种相对落后的状况是制约和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根本的因素。当前我国的生产关系也存在一些不完善的环节和方面,所有制结构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收入分配不公平,利益格局不协调,社会保障不健全,阶层结构不合理。目前人民群众的很多需要不能得到很好满足固然有生产力不够发达、物质基础不够厚实的原因,但生产关系特别是体制机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等方面的不完善也是重要的原因甚至是更为重要的原因。当前很多新的社会矛盾突出和凸显并不表明主要矛盾已经改变,恰恰是“社会生产”中的生产关系还不完善所导致,也就是说,生产关系存在一些不完善的环节和方面也是很多社会矛盾的根源。

其次,社会需要和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决定其他矛盾的发展。

在当前我国出现的各种社会矛盾中,究竟是社会需要同社会生产的矛盾决定其他矛盾还是其他矛盾决定社会需要同社会生产的矛盾?显然,应该是前者决定后者。当前,许多新的矛盾确实也十分突出十分重要,但“重要”不等于“主要”,“突出”地位不等于“领导”地位,“影响”作用不等于“决定”作用。如“公共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长与公共产品的供应严重不足的矛盾”不过是社会生产与需要之间矛盾的一种表现形式,因为社会生产提供的产品理应包括公共产品,人们的需求也理应包括公共需求。同时,公共产品的需求与供给矛盾的最终解决也要依赖于社会生产和需要这一主要矛盾。因此,正是由于我国社会生产(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还相对落后,才导致其他一系列矛盾不断发生和发展,它不仅是当前其他一切矛盾的总根源,而且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和制约着其他矛盾的解决。

二、社会需要和社会生产均出现了新变化新特点。

尽管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两个方面没有变,仍然是社会需要和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但这两个方面各自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坚持主要矛盾两个方面不变的同时又必须高度重视并深入研究这些新变化,并根据其内容上的这些变化对社会主要矛盾两个方面作出更加准确的表述。

首先,社会需要的新变化需要对现行表述进行适当调整。

当前我国社会需要的发展呈现出发展速度迅猛、新旧更替频繁、横向日趋多元、纵向逐渐高端、发展不平衡等特点。具体来说,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需要的对象看,非物质需要突出;二是从需要的层次看,高层需要突出;三是从需要的构成看,综合性需要突出;四是从需要的属性看,社会性需要突出;五是从需要的主体看,个性化需要突出;六是从需要的发展水平看,不平衡突出。

质和文化,如政治诉求、生态需求、公共需求等。如果真要把人的需要只分为两大类的话,恐怕也只能说“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显然,“文化”不等于“精神”,“文化”的内涵从其最一般的意义上要比“精神”更加严格和特定,如我们可以说民主参与需要是一种精神需要,但显然不能说是一种文化需要,再如个体的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价值实现需要等都是精神需要,但同样不能说是文化需要。因此,对“社会需要”修饰词的表述应该相应作出适当的修改。

其次,社会生产的新变化需要对现行表述进行适当调整。

从生产力的变化来看,最显著的就是中国生产力水平已经大大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社会财富更加丰富,满足人民群众各种需要的物质基础大大增强。从生产关系的变化来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有制结构、收入分配制度、经济体制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生产关系的变化必然对生产力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同时又会促进分配和消费的发展,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需求层次和结构。可见,我国目前的社会生产无论是生产力还是生产关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党的八大关于主要矛盾的提法已经过去50多年,今天仍然沿用“落后”一词来概括中国社会生产的现状未免失之精准,而且从发展趋势看,一个国家的社会生产也不可能永远“落后”下去。因此,对“社会生产”修饰词的表述应该相应作出适当的修改。

三、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应做适当调整。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两个方面没有变,社会生产和需要的矛盾仍然是制约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必须坚持这个前提;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两个方面各自均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生产和需要都出现了新的特点,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要及时反映出这些变化。据此,笔者认为,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主要的调整有两点:一是关于社会需要的表述,建议把“物质文化需要”改为“各种需要”(或“物质精神需要”)。理由前已叙述,这样既解决了原提法概括不够准确的问题,又更加全面地反映了社会需要发展变化的特点。二是关于社会生产的表述,建议“落后”前增加“相对”二字,变为“相对落后”,因为我国生产力水平已大大提高,不再绝对落后,也不可能永远落后,但相对于世界整体水平还属于落后,这是第一个“相对”;同时,我国的社会生产尽管到某一历史时期会达到很发达的水平,但相对于人们发展的需要而言永远是落后的,这是第二个“相对”。

判断主要矛盾人人都有责任。

近几年,中国社会似乎开始进入一个矛盾快速积累期,传媒天天展示着各种社会矛盾与冲突。最近谈道:“我国的改革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在我们面前有许多必须解决而且回避不了的问题,有许多必须抓紧而不能拖延的任务。”温家宝最近也多次强调,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处在一个十分重要的关口。

弥漫在传媒上的“关键时期”、“重要关口”这些概念,到底意味着什么呢?这是一个需要深思的问题。

“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句话是毛泽东在《矛盾论》中说的,距今已近70年了。我感到,面对今天各种矛盾日趋复杂和并发的情况,我们真的有必要再认真熟读《矛盾论》这篇红色经典。

几十年来,执政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深刻地决定和影响着百姓的生命和中国的命运。1956年9月26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提出了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八大的共识是,阶级斗争已不再是主要矛盾,经济不发达才是主要矛盾,因此全党要由社会主义革命党转为社会主义建设党。遗憾的是,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没有得到毛泽东的认可。1957年10月,随着反右斗争的扩大,毛泽东在党的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仍然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从根本上改变了八大的方针。这以后,自1957年之后,全党全国的各项工作从根本指导思想上说均以“阶级斗争为纲”,并成为后来“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的核心内容。中国社会以后几十年的成串灾难,都是由于这种错误判断所导致。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次会议重新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确立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因此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对“八大”精神的继承和超越。

改革前几十年的弯路和改革开放以来辉煌的发展史说明,执政党如何判断社会的主要矛盾,事关千家万户的祸福和国家兴衰。

主要矛盾的转变:从私人品匮乏到公共品匮乏说中国进入到一个关键时期或重要关口,说明了分析和认清主要矛盾的紧迫性。毛泽东说:“抓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反过来说,如果找错了主要矛盾,就可能带来混乱和灾难。

目前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迄今为止,仍然没有摆脱改革开放初期和中期的认识。这个认识是:目前我们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因此,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只要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其他问题就能得到根本解决。这种认识曾经符合当时中国的国情。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这样一种情况无比困惑:持续的经济增长似乎使社会矛盾和冲突愈来愈多。由此,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固有的判断,不得不承认: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正在悄然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而我们必须把新的主要矛盾辨识出来。今天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呢?我认为是:公众日益增长的公共品需求同公共品供给短缺低效之间的矛盾。

“文革”结束时,最大的社会问题是物质产品短缺,老百姓缺衣少食,物质生活水平极其低下,人人渴望着少搞点政治斗争,多改善点物质生活,因贫困引发的怨恨弥漫整个社会。面对这种情况,“上善若水”的态度,就是将社会的主要矛盾确定为贫困,将政策的中心转到发展经济上来,就是要给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激励因素。

人们认识到物品短缺是由于政府垄断了生产和分配所造成的,因此有了放权让利,有了市场经济,有了自由竞争,有了对私有产权的包容,有了对外资的开放。而今天,经过20多年市场化改革和经济的持续增长,缺衣少食、上无片瓦已不再是社会矛盾的主要起源,私人物品极度匮乏已不是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起因。虽然私人物品匮乏的现象仍然在一些区域或人群中存在,但是,我们可以说,私人物品极度匮乏成为社会主要矛盾的时代结束了。是市场经济、自由竞争和全球化解决了改革开放初期和中期的社会主要矛盾。

然而一个主要矛盾的结束,却催生了新的主要矛盾。10多年前所言的主要矛盾,在“端起碗吃肉”的情况下淡化了,而今天的主要矛盾,却在“放下筷子骂娘”的情况下凸显了。为什么吃饱了还要骂娘呢?也许是恨贪官太多,也许是恨司法腐败,也许是恨土地被征占,也许是恨找不到工作,也许是恨有冤无处诉,也许是恨教育医疗收费太高,也许是恨社会不安全„„所有这些抱怨,都是冲着公共品短缺而来的。

什么是公共品?公共品就是花费纳税人的税款,由公共权力部门提供的、服务于社会公共利益的物品或服务。国家公园、国有道路、自然保护区等有形产品是公共品;公正的法律、政策和秩序等无形服务也是公共品。公共品供给的高效与公平,是保证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条件。我们只要清理一下近年来引发舆论高度关注的种种社会矛盾,便会发现,今天的主要矛盾不再是私人物品的普遍短缺,而是公共品的普遍短缺。社会上的各个阶层各个群体,都普遍感到公共品的短缺,因此也都对公共品的主要提供者———政府———埋怨不已。我们可以分析一下社会的一些焦点问题。

司法不公和法律白条问题,是合法法律权益得不到保障;mbo的国有资产分配问题,是公共资产没有公平地市场化;农民土地维权问题,是农民合法的土地权益得不到保障;村民委员会选举矛盾问题,是农民合法民主政治权利得不到保障;教育腐败问题,是受教育者不能公平分享到基本的公共教育资源;医疗腐败问题,是患者享受不到现代社会应有的医疗保障;住房压力问题,是社会低收入群体得不到基本住房财政资助;民营企业家抗议国资垄断权的问题,是企业家公平竞争的权利得不到保障;环保事件的出现,是民众合法的环境权益得不到保障;知识分子的许多不满,是由于《宪法》规定的言论、出版自由权利得不到保障;律师们的不满,是司法不独立和判决被暗箱操纵,将所有这些问题集中起来,我们可以看出今天中国的诸多矛盾,是由于法定的权利得不到保障而引发的,是公众认真要求兑现白纸黑字的法律条款。

此外,社会普遍痛恨的官员腐败,是公共品供给问题;社会普遍批评的行政低效,是公共品问题;社会普遍关注的财政支出黑洞,是公共品问题;社会普遍质疑的官商勾结,是公共品问题;社会普遍要求推进的官员问责制,是公共品问题;社会普遍要求的有更多的民主参与权,是公共品问题。总之,我们可以断言:公众日益增长的公共品需求同公共品供给短缺低效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公众需要一个高效廉洁、平等参与、公平透明的公共领域。

2

页,当前第。

1

1

2

社会主要矛盾心得(优质18篇)篇九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基本依据,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观点,在事业单位考试中经常出现,那我们就必须清楚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依据,接下来就对其一探究竟。

一、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2010年开始稳居世界第二位,货物进出口总额居世界第二位,对外投资和利用外资分别居于世界第二位和第三位,基础设施建设部分领域遥遥领先,工农业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大部分工农业生产水平居于世界前列,甚至有个别工农产品出现过剩,这说明我国长期所处的短缺经济和供给不足状况已经发生根本性转变,再讲“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不符合实际。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约9.5%,已经达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有大幅增长,分别从1978年的343.4元、133.6元增长到2017年的36396元、13432元;农村贫困发生率大幅下降,目前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高出世界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城乡居民健康状况显著改善,居民平均预期寿命2017年达到76.7岁,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人民群众有了更高的期盼,期盼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等等,都显示出了人民群众对于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层次更高、内容范围更加广泛,出现了阶段性的新特征。

三、影响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发展不平衡主要指的各区域各领域各方面发展不够平衡,存在“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失衡现象,制约了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比如经济增长快,但是政治制度、生态文明问题显著,城市发展快,农村发展落后。

发展不充分主要指的是一些地区、一些领域、一些方面还存在发展不足的问题,发展的任务仍然很重。比如我们现在的义务教育师资短缺,存在发展不充分的问题。

社会主要矛盾心得(优质18篇)篇十

摘要: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一个重大的政治判断。任何一种理论的形成都有其理论来源和现实依据,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判断,就是对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等各方面综合考量,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总结前人矛盾思想基础上作出的与时俱进的科学论断。

党的十九大是中国共产党站在世界版图前召开的一次代表大会。它的一个重大贡献和理论创新,就是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提出了新的论断。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我们党在新时代开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逻辑起点,是一个重大政治判断。

任何一种理论的形成都有其理论来源和现实依据,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判断,是从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等各方面综合考量,从党和国家发展事业的全局出发,总结前人矛盾思想基础上作出与时俱进的科学论断,具有厚重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存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说过,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和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在社会的各种矛盾中,起着领导、决定作用,规定、影响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的就是主要矛盾,而其他的矛盾则居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即次要矛盾。反映到实际工作中,主要矛盾就是指中心工作、主要环节和工作重点。

当前,我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文明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各种矛盾纵横交织。我们只有集中力量找出主要矛盾,才能找到解决复杂问题的关键。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抓主要矛盾的解决带动其它工作,历来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事物是运动的,矛盾是发展的,社会主要矛盾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就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

1956年党的八大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表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在此之后的36年,党的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都沿用了这个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

历史发展到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也随之发生变化。所以,党的十九大作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新判断。

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显著,引起旧的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转变。这是由社会实践发展引发的理论概括的发展,是实践发展和时代问题的必然要求,具有鲜明的现实依据。

第一、生产落后状态下旧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得以化解。

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到基本建成小康社會之前,从总体上来讲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社会生产供给比较落后,与人民群众基本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存在张力,难以满足最基本的物质文化需要。因此,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然而近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生产力显著提升,社会生产能力在许多领域进入世界前列,创新驱动发展成果丰硕,天宫、天眼、墨子、悟空、蛟龙、c919大飞机、高铁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走在时代前沿,我国已经从制造大国走向智造大国;我国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人民生活得到极大改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已基本建立,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得到了满足,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因此,我国总体上已经实现小康,基本摆脱了落后状况,生产落后状态下旧的社会主要矛盾得到有效化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日可待。这种变化为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提供重要的现实依据。

第二、新时代人民需求侧的结构与层次发生显著变化。

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是指人感受到自身内在的物质或精神上的缺乏,为了维持生存、发展和享受而对于外界事物的摄取欲望和要求。马克思认为:人的需要具有现实性和未来性、个体性和社会性以及确定性和变动性;从需要层次来看,可以分为生存需要、发展需要和享受需要。正因为人的需要具有多层次性和历史变动性,我们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经过长期努力,在满足人民的生存需要后,激发了人民对发展需要和享受需要的追求。人民需要结构与层次发生新变化,特别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无疑人民这种需要结构与层次的新变化构成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又一现实依据。

第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成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满足的主要制约性因素。

进入新时代,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部分领域生产能力位居世界前列,人均国民总收入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日益凸显,尚未得到解决,如:“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无法满足高品质需要。市场壁垒依然存在,市场竞争仍不充分,体制机制改革有待进一步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相对滞后,微观经济主体受到较多约束,实体经济活力还有待进一步释放。生态环境恶化威胁人们的健康发展,影响人民生活质量,环境保护任重道远。同时,民生领域仍然存在许多短板,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城乡区域发展、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广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还面临诸多难题,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供给品类、数量和质量还不够充分,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于充足、优质公共服务的紧迫需要,尚未达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标准。因此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仅标志着我国社会发展的巨大进步,同时也成为制约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满足的主要因素,构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历史性转变的重要现实依据。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社会主要矛盾心得(优质18篇)篇十一

1.1956年,党的八大报告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1979年,在中央召开的理论务虚会上明确了这个问题“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

3.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做了规范的表述:“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4.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指出“我们现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5.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再次强调,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仍处在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6.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7.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重申,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8.2010年,党的十二五规划提出,建立和谐社会主义,并且提出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要努力平衡人民过快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社会生产之间的关系。

9.2017年,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要矛盾心得(优质18篇)篇十二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这一变化既是基于党对新时代历史方位的判断,又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分析。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表现为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归根结底还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两者的矛盾运动是判定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重要理论依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为党的长远战略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内部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转变,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与矛盾非主要方面之间在一定条件、一定范围内相互影响,在条件允许下双方还会相互转化。正是根据这一理论及我国实际情况的变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會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正确分析我国社会发展状况并及时判断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丰富,又为党和国家确定未来工作任务指出了明确方向。

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作出精准分析,既是国家领导人在把握国情后根据实际情况变化作出的实事求是的准确判断,也是国家开展其他工作的前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当时我国社会存在的多种矛盾及其之间的复杂关系,中国共产党在革命的不同阶段作出了不同的主要矛盾的判断。在国民革命和土地革命时期,主要矛盾表现为人民大众同封建地主与官僚资产阶级的矛盾;抗日战争时期,主要矛盾表现为中华民族与日本侵略者之间的矛盾;解放战争时期,主要矛盾表现为人民渴望和平民主与国民党反动统治之间的矛盾。在革命取得胜利后,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拉开序幕。同年9月15日,党的八大胜利召开,刘少奇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中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2〕但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探索过程中,由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没有任何经验,思想准备不充分,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偏离了党的八大的正确决议,偏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错误地认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仍然是阶级矛盾,并由此发动了“*****”。“*****”结束之后,邓小平主持中央事务,首先是把大家的思想从“两个凡是”中解放出来,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党的十三大召开之前,邓小平就我国社会主义实际情况作了实事求是的论述:“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3〕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被归纳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所以,为了化解这一矛盾,当时的中国大力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因为只有生产力提高了,人民在物质与文化方面的需求才能得到解决。在当时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论断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成为我国工作的重心,以发展作为我国工作的第一要务,在短短的40年内,中国经济不仅得到了快速发展,党和国家更是规划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

在改革开放刚起步时,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人民对物质和文化的基本需求还不能得到满足,党和国家最急切的任务是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在此基础上再满足人民对物质与文化在量和质上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温饱问题早已解决,不仅如此,党在其他各项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民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不断得到满足。随着物质与精神需求的不断满足,新的需求也就产生了。人民不仅要求吃饱,还要求吃出健康;不仅要求穿暖,还要求穿出时尚。在各方面,人民不仅对量有要求,还更加注重质的满足,在吃穿住用行方面,无不表现出对质的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在众多领域里都取得了重大突破,特别是在经济建设方面成就斐然,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改善,除了在物质与文化上有需求外,更在安全、民主、和谐、生态等方面也有所要求,这些要求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阻碍人民实现美好生活的现实条件是我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等因素,正是因为这些因素,我国在实现民主、富强、和谐、美丽、公平、正义、法治等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既是基于实际情况变化作出的实事求是的现实判断,又是对我国进入新时代历史方位的准确定位。

“历史充分说明,党和国家事业能不能顺利发展,同我们能否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准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能否在这个基础上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战略策略,紧紧联系在一起”〔4〕66。在不同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不同,对时代的准确判断是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判断的前提,一旦违背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我国时代认识不清,得出的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必然有所偏差。所以,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理论的提出是依据“新时代”历史方位作出的准确判断。

“新时代”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对近几年国际形势变化和国内发展情况准确判断下所作的我国目前历史方位的最新定位,它是判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时代依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及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脉相承,其社会主义建设的目的都是为人民谋幸福。新时代的中国处于承前启后、继续谱写社会主义华丽篇章的时代。“新时代”作为判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时代依据是基于我国从过去到现在的发展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新时代开创了中国新局面。在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全球化的今天,国与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各个国家纷纷抓紧机遇期,不断提升各自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不仅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加强合作,更突出表现为科技创新方面的竞争。科技的突飞猛进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科技的发展给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带来了重大影响。为了加强与国际的接轨,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越来越大。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围绕时代主题,深化对内改革,加强对外开放,在各个领域取得了新成就,特别是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不断丰富着人民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政治上民主的发展与众多大型民生工程的建设,使人民生活越来越幸福,我国社会越来越和谐。总之,随着整个社会思想的解放、生产力的提高,在人民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也刺激着新的更多的需求的出现。

第二,新时代确立了中国发展的新征程。从新中国成立之初起,我们党始终把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幸福作为自己执政的目标与归宿。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并不理想,物质上的匮乏决定了人民的精神生活也相当贫瘠。于是,在1987年党的十三大上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从此,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成为党的根本工作任务。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由于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基本国策并不断深化,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随着全世界科技的飞速发展,我国对外开放也不断扩大,搭上了这趟世界经济特快列车,在党与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经济总量在全世界排名第二。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改革开放的实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每一次重大历史时刻都是新征程的开始。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三步走”的战略目标,随着第一步和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实现,***总书记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和我国发展的实际情况,站在更高的历史起点上指出:“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4〕128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在未来的建设中,党的任务将更加艰巨,压力将越来越大。为了更好地实现后面的目标,***总书记将任务进行了更加具体的分解,也就是说,从现在起,既是我们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又开启了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中国发展的历史是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人民站起来,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富起来,新时代的发展将使中国人民强起来。所以,新时代是让中华民族强起来的新起点、新征程,这也便成为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时代依据。然而,新时代没有改变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也没有改变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事实,所以,在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中,“需求”仍然是人民的追求,只不过是更高的需求,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党的十三大作出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相同点或者说本质都是需求与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同的是十三大所提出的主要矛盾是基本需求与落后的生产发展之间的矛盾,而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则是更全面的需求与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需求与发展在程度上有所差别,也就是说人民在需求上的不同层次的追求源于经济发展的不同程度的差别。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依然是发展,任务是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任何矛盾都包含至少两个方面,其中起决定、支配作用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只有使发展平衡、充分,才能真正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社会发展整体不平衡不充分。在我国“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经济发展较为突出,相比之下,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发展远不及经济发展速度。二是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东西部之间、内陆与沿海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表现出极大的差距。我国一线城市如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已经可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比肩,甚至说整体经济超过一些发达国家。可是在我国西部一些地区,经济却相对较落后,而那些深度贫困地区更成为重点扶贫对象。

除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以外,人民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一是人民需求从单一到多元的转化。改革开放之初,我国仍处于物质匮乏的时代,不管是物质上还是文化上的需求都较为单一。但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需求表现出多元性,不仅体现在物质与文化的需求方面,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环境、医疗、教育等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二是人民需求从量到质的转化。在温饱都成问题的年代,基本的物质与文化需求成为人民追求的首要目标。但在即将实现全面小康的新时代,人民在基本的物质与文化需求得到满足后,向往更美好的生活。人民期盼更好的教育、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等等。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理论依据。“辩证法的规律是從自然界的历史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中抽象出来的”〔5〕,正是在科学的历史观与辩证法原则的指导下,我们党才得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的结论。

正确分析社会主要矛盾是为了更好地化解矛盾双方,使矛盾双方稳定地处于统一体中,这样社会才会处于和谐状态,这是从古至今哲学家、政治家、社会学家孜孜以求的理想社会状态。无论是西方的“理想国”“乌托邦”,还是中国的“大同世界”,都诠释了人们对完美世界的向往,但同时也表达了对当时社会存在的种种矛盾的不满。马克思认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6〕400。自阶级、私有制产生以来,社会便进入人剥削人的状态,阶级矛盾愈演愈烈,这一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达到顶峰。资本主义社会主要矛盾表现为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所以,“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6〕422。马克思用“联合体”代替“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唯有此,资产阶级不可调和的社会矛盾有才可能化解。

即使在同一社会形态下,条件的变化依然会引起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因此,对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理解应注意从实际情况出发,实际情况的变化是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原因。在国内革命时期,社会主要矛盾表现为广大人民群众同帝国主义、资本主义以及封建主义之间的矛盾。在推翻“三座大山”后,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主要矛盾便转化为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深刻认识到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充分发挥,我国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巨大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民基本需求得到满足。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总书记强调,在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矛盾双方的斗争是导致主要矛盾变化的原因。马克思对社会历史的分析主要是从现实的人与人的活动之间的矛盾运动出发的,并以此分析历史发展趋势,从而得出科学的正确的唯物史观。在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时,也应秉承这一唯物史观原理,从我国实际情况变化出发,进而分析矛盾双方的变化。

(二)需求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需求与发展之间的矛盾,需求与发展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两者的矛盾运动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需求和供给是一对矛盾,两者的平衡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供给要满足需求,也就是要求发展本国的生产力,需求的满足反过来刺激供给,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首先,人民的需求是历史产生与发展的动力,是人民群众作为历史主体的体现。其一,马克思认为,历史产生于人的需求,这是一切人类生存的前提,“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人们从几千年前直到今天单是为了维持生活就必须每时每日从事的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6〕158。其二,马克思认为,历史发展是对人的需要的不断满足过程,他说:“已经得到的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而这种新的需要的产生是第一个历史活动。”〔6〕159其三,马克思认为,在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而进行的生产过程中,不仅生产满足人们需求的物质,还生产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或生产关系。“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命的人们开始生产另外一些人,即繁殖。这就是夫妻之间的关系,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家庭。这种家庭起初是唯一的社会关系,后来,当需要的增长产生了新的社会关系而人口增多又产生了新的需要的时候,这种家庭便成为从属的关系了”〔6〕159。

马克思指出,人们需求的提高又反过来刺激生产力的提高。需求通过人们的消费来表现,消费需求的提高又必将刺激生产力的提高。根据社会分工理论,马克思把社会生产分为生产与消费两大部类,只有两大部类平衡,社会经济才会稳定。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民的需求必将通过市场的供给状况反映出来,刺激着生产者主动进行生产,以满足对市场的供给,满足人民的需求。一句话,生产力与人民需求间的作用与反作用的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最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依然是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基本依据。***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新时代”并不意味着我国的基本国情发生了变化,我国依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就是说,虽然我国生产力较之前已有较大的发展,但并没有突破质的飞跃。在新时代,依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力同公有制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共同推动我国经济建设,从而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虽然新时代生产力水平较之以往提高了不少,但并未发展到能从根本上满足人民的各项需求。正如马克思所说:“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8〕3所以,虽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变化,但只是量的变化,我国生产力得到了空前发展,但却不足以使我国超越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也就意味着,我国的任务依然以发展为主,只有各方面得到发展,人民的生活才能得到满足,因為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才是制约我国人民美好生活的主要因素。要达到质的飞跃,就必须突破这一制约,让生产力充分发挥出来。因为,“单纯的量的变化到一定点时就转变为质的区别”〔8〕197。

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并不是主观随意的结果,而是在尊重社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提出来的。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为党的长远战略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于自我完善,所以,在马克思看来需要通过革命手段变革的生产关系,在社会主义制度内却可以通过改革不断地完善。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归根结底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所引起的,在整个矛盾运动中,生产力作为比较积极的因素,不断得到解放与发展,这样势必要引起相对稳定的生产关系的变革。党在这时提出中国历史阶段的新变化与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对国际国内局势的审时度势,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与发展。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新时代意味着国际国内环境发生新的变化,与改革开放之初制定的政策相比,我国的发展也处在新的转折点。***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我们现在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改革开放之初,为了促进经济建设,我们鼓励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富起来,以发挥带头作用,带动其他人、其他地区共同富裕。随着我国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虽然很多地方已经发展成为富裕地区,很多人也富裕起来,但社会生产、消费、地域的贫富差距也表现出来,这些差距汇总起来便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样,社会主义建设接下来的工作便是要力求消除这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状态。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为党制定长远战略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中国共产党作为国家的执政党,应始终把提升自己的执政能力、解决百姓的民生问题作为自己的使命。只有这样,人民才会拥护党的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经济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概念,目的是放缓脚步,提高发展质量。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发展难题,厚植发展優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由此可以看出,新时代我国的发展与之前一味强调量与速度完全不同,更注重生产力发展的质量。我们党也将遵循这一发展理念,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理论作为今后制定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用新的发展理念建设社会主义,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参考文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52.

〔4〕中共中央宣传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01.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社会主要矛盾心得(优质18篇)篇十三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这一变化既是基于党对新时代历史方位的判断,又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分析。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表现为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归根结底还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两者的矛盾运动是判定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重要理论依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为党的长远战略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内部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转变,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与矛盾非主要方面之间在一定条件、一定范围内相互影响,在条件允许下双方还会相互转化。正是根据这一理论及我国实际情况的变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會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正确分析我国社会发展状况并及时判断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丰富,又为党和国家确定未来工作任务指出了明确方向。

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作出精准分析,既是国家领导人在把握国情后根据实际情况变化作出的实事求是的准确判断,也是国家开展其他工作的前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当时我国社会存在的多种矛盾及其之间的复杂关系,中国共产党在革命的不同阶段作出了不同的主要矛盾的判断。在国民革命和土地革命时期,主要矛盾表现为人民大众同封建地主与官僚资产阶级的矛盾;抗日战争时期,主要矛盾表现为中华民族与日本侵略者之间的矛盾;解放战争时期,主要矛盾表现为人民渴望和平民主与国民党反动统治之间的矛盾。在革命取得胜利后,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拉开序幕。同年9月15日,党的八大胜利召开,刘少奇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中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2〕但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探索过程中,由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没有任何经验,思想准备不充分,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偏离了党的八大的正确决议,偏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错误地认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仍然是阶级矛盾,并由此发动了“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邓小平主持中央事务,首先是把大家的思想从“两个凡是”中解放出来,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党的十三大召开之前,邓小平就我国社会主义实际情况作了实事求是的论述:“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3〕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被归纳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所以,为了化解这一矛盾,当时的中国大力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因为只有生产力提高了,人民在物质与文化方面的需求才能得到解决。在当时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论断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成为我国工作的重心,以发展作为我国工作的第一要务,在短短的40年内,中国经济不仅得到了快速发展,党和国家更是规划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

在改革开放刚起步时,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人民对物质和文化的基本需求还不能得到满足,党和国家最急切的任务是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在此基础上再满足人民对物质与文化在量和质上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温饱问题早已解决,不仅如此,党在其他各项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民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不断得到满足。随着物质与精神需求的不断满足,新的需求也就产生了。人民不仅要求吃饱,还要求吃出健康;不仅要求穿暖,还要求穿出时尚。在各方面,人民不仅对量有要求,还更加注重质的满足,在吃穿住用行方面,无不表现出对质的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在众多领域里都取得了重大突破,特别是在经济建设方面成就斐然,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改善,除了在物质与文化上有需求外,更在安全、民主、和谐、生态等方面也有所要求,这些要求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阻碍人民实现美好生活的现实条件是我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等因素,正是因为这些因素,我国在实现民主、富强、和谐、美丽、公平、正义、法治等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既是基于实际情况变化作出的实事求是的现实判断,又是对我国进入新时代历史方位的准确定位。

“历史充分说明,党和国家事业能不能顺利发展,同我们能否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准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能否在这个基础上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战略策略,紧紧联系在一起”〔4〕66。在不同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不同,对时代的准确判断是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判断的前提,一旦违背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我国时代认识不清,得出的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必然有所偏差。所以,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理论的提出是依据“新时代”历史方位作出的准确判断。

“新时代”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对近几年国际形势变化和国内发展情况准确判断下所作的我国目前历史方位的最新定位,它是判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时代依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及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脉相承,其社会主义建设的目的都是为人民谋幸福。新时代的中国处于承前启后、继续谱写社会主义华丽篇章的时代。“新时代”作为判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时代依据是基于我国从过去到现在的发展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新时代开创了中国新局面。在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全球化的今天,国与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各个国家纷纷抓紧机遇期,不断提升各自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不仅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加强合作,更突出表现为科技创新方面的竞争。科技的突飞猛进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科技的发展给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带来了重大影响。为了加强与国际的接轨,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越来越大。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围绕时代主题,深化对内改革,加强对外开放,在各个领域取得了新成就,特别是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不断丰富着人民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政治上民主的发展与众多大型民生工程的建设,使人民生活越来越幸福,我国社会越来越和谐。总之,随着整个社会思想的解放、生产力的提高,在人民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也刺激着新的更多的需求的出现。

第二,新时代确立了中国发展的新征程。从新中国成立之初起,我们党始终把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幸福作为自己执政的目标与归宿。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并不理想,物质上的匮乏决定了人民的精神生活也相当贫瘠。于是,在1987年党的十三大上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从此,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成为党的根本工作任务。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由于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基本国策并不断深化,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随着全世界科技的飞速发展,我国对外开放也不断扩大,搭上了这趟世界经济特快列车,在党与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经济总量在全世界排名第二。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改革开放的实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每一次重大历史时刻都是新征程的开始。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三步走”的战略目标,随着第一步和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实现,习近平总书记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和我国发展的实际情况,站在更高的历史起点上指出:“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4〕128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在未来的建设中,党的任务将更加艰巨,压力将越来越大。为了更好地实现后面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将任务进行了更加具体的分解,也就是说,从现在起,既是我们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又开启了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中国发展的历史是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人民站起来,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富起来,新时代的发展将使中国人民强起来。所以,新时代是让中华民族强起来的新起点、新征程,这也便成为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时代依据。然而,新时代没有改变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也没有改变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事实,所以,在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中,“需求”仍然是人民的追求,只不过是更高的需求,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党的十三大作出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相同点或者说本质都是需求与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同的是十三大所提出的主要矛盾是基本需求与落后的生产发展之间的矛盾,而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则是更全面的需求与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需求与发展在程度上有所差别,也就是说人民在需求上的不同层次的追求源于经济发展的不同程度的差别。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依然是发展,任务是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任何矛盾都包含至少两个方面,其中起决定、支配作用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只有使发展平衡、充分,才能真正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社会发展整体不平衡不充分。在我国“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经济发展较为突出,相比之下,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发展远不及经济发展速度。二是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东西部之间、内陆与沿海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表现出极大的差距。我国一线城市如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已经可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比肩,甚至说整体经济超过一些发达国家。可是在我国西部一些地区,经济却相对较落后,而那些深度贫困地区更成为重点扶贫对象。

除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以外,人民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一是人民需求从单一到多元的转化。改革开放之初,我国仍处于物质匮乏的时代,不管是物质上还是文化上的需求都较为单一。但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需求表现出多元性,不仅体现在物质与文化的需求方面,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环境、医疗、教育等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二是人民需求从量到质的转化。在温饱都成问题的年代,基本的物质与文化需求成为人民追求的首要目标。但在即将实现全面小康的新时代,人民在基本的物质与文化需求得到满足后,向往更美好的生活。人民期盼更好的教育、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等等。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理论依据。“辩证法的规律是從自然界的历史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中抽象出来的”〔5〕,正是在科学的历史观与辩证法原则的指导下,我们党才得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的结论。

正确分析社会主要矛盾是为了更好地化解矛盾双方,使矛盾双方稳定地处于统一体中,这样社会才会处于和谐状态,这是从古至今哲学家、政治家、社会学家孜孜以求的理想社会状态。无论是西方的“理想国”“乌托邦”,还是中国的“大同世界”,都诠释了人们对完美世界的向往,但同时也表达了对当时社会存在的种种矛盾的不满。马克思认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6〕400。自阶级、私有制产生以来,社会便进入人剥削人的状态,阶级矛盾愈演愈烈,这一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达到顶峰。资本主义社会主要矛盾表现为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所以,“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6〕422。马克思用“联合体”代替“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唯有此,资产阶级不可调和的社会矛盾有才可能化解。

即使在同一社会形态下,条件的变化依然会引起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因此,对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理解应注意从实际情况出发,实际情况的变化是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原因。在国内革命时期,社会主要矛盾表现为广大人民群众同帝国主义、资本主义以及封建主义之间的矛盾。在推翻“三座大山”后,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主要矛盾便转化为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深刻认识到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充分发挥,我国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巨大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民基本需求得到满足。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矛盾双方的斗争是导致主要矛盾变化的原因。马克思对社会历史的分析主要是从现实的人与人的活动之间的矛盾运动出发的,并以此分析历史发展趋势,从而得出科学的正确的唯物史观。在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时,也应秉承这一唯物史观原理,从我国实际情况变化出发,进而分析矛盾双方的变化。

(二)需求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需求与发展之间的矛盾,需求与发展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两者的矛盾运动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需求和供给是一对矛盾,两者的平衡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供给要满足需求,也就是要求发展本国的生产力,需求的满足反过来刺激供给,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首先,人民的需求是历史产生与发展的动力,是人民群众作为历史主体的体现。其一,马克思认为,历史产生于人的需求,这是一切人类生存的前提,“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人们从几千年前直到今天单是为了维持生活就必须每时每日从事的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6〕158。其二,马克思认为,历史发展是对人的需要的不断满足过程,他说:“已经得到的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而这种新的需要的产生是第一个历史活动。”〔6〕159其三,马克思认为,在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而进行的生产过程中,不仅生产满足人们需求的物质,还生产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或生产关系。“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命的人们开始生产另外一些人,即繁殖。这就是夫妻之间的关系,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家庭。这种家庭起初是唯一的社会关系,后来,当需要的增长产生了新的社会关系而人口增多又产生了新的需要的时候,这种家庭便成为从属的关系了”〔6〕159。

马克思指出,人们需求的提高又反过来刺激生产力的提高。需求通过人们的消费来表现,消费需求的提高又必将刺激生产力的提高。根据社会分工理论,马克思把社会生产分为生产与消费两大部类,只有两大部类平衡,社会经济才会稳定。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民的需求必将通过市场的供给状况反映出来,刺激着生产者主动进行生产,以满足对市场的供给,满足人民的需求。一句话,生产力与人民需求间的作用与反作用的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最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依然是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基本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新时代”并不意味着我国的基本国情发生了变化,我国依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就是说,虽然我国生产力较之前已有较大的发展,但并没有突破质的飞跃。在新时代,依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力同公有制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共同推动我国经济建设,从而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虽然新时代生产力水平较之以往提高了不少,但并未发展到能从根本上满足人民的各项需求。正如马克思所说:“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8〕3所以,虽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变化,但只是量的变化,我国生产力得到了空前发展,但却不足以使我国超越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也就意味着,我国的任务依然以发展为主,只有各方面得到发展,人民的生活才能得到满足,因為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才是制约我国人民美好生活的主要因素。要达到质的飞跃,就必须突破这一制约,让生产力充分发挥出来。因为,“单纯的量的变化到一定点时就转变为质的区别”〔8〕197。

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并不是主观随意的结果,而是在尊重社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提出来的。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为党的长远战略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于自我完善,所以,在马克思看来需要通过革命手段变革的生产关系,在社会主义制度内却可以通过改革不断地完善。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归根结底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所引起的,在整个矛盾运动中,生产力作为比较积极的因素,不断得到解放与发展,这样势必要引起相对稳定的生产关系的变革。党在这时提出中国历史阶段的新变化与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对国际国内局势的审时度势,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与发展。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新时代意味着国际国内环境发生新的变化,与改革开放之初制定的政策相比,我国的发展也处在新的转折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我们现在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改革开放之初,为了促进经济建设,我们鼓励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富起来,以发挥带头作用,带动其他人、其他地区共同富裕。随着我国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虽然很多地方已经发展成为富裕地区,很多人也富裕起来,但社会生产、消费、地域的贫富差距也表现出来,这些差距汇总起来便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样,社会主义建设接下来的工作便是要力求消除这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状态。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为党制定长远战略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中国共产党作为国家的执政党,应始终把提升自己的执政能力、解决百姓的民生问题作为自己的使命。只有这样,人民才会拥护党的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经济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概念,目的是放缓脚步,提高发展质量。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優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由此可以看出,新时代我国的发展与之前一味强调量与速度完全不同,更注重生产力发展的质量。我们党也将遵循这一发展理念,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理论作为今后制定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用新的发展理念建设社会主义,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52.

〔4〕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01.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社会主要矛盾心得(优质18篇)篇十四

发展不平衡,主要指各区域各领域各方面发展不够平衡,包括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不够平衡,存在“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失衡现象,制约了全国发展水平提升。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

从社会生产力看,我国仍有大量传统的、相对落后甚至原始的生产力,而且生产力水平和布局很不均匀。

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看,推动国家和方面发展,实现平衡发展充分发展还不够。

从城乡区域发展看发展水平差距仍然较大,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还比较落后。

从收入分配看,收入差距仍然较大,而且有3000万人尚未脱贫,城市还有很多困难群众,社会上还存在一些弱势群体。

发展不充分,主要指一些地区、一些领域、一些方面还存在发展不足的问题,发展的任务仍然很重要。

以上就是关于十九大矛盾转变的具体解读,中公教育专家希望广大考生能从政策变化当中敏锐的把握命题依据,进而提升自身在今年省考的政策理解能力。

社会主要矛盾心得(优质18篇)篇十五

10月,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以下简称《准则》)。《准则》自1月1日起施行,《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同时废止。

《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全文如下:

中国共产党全体党员和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必须继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必须自觉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努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廉洁自律,接受监督,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党员廉洁自律规范。

第一条坚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克己奉公。

第二条坚持崇廉拒腐,清白做人,干净做事。

第三条坚持尚俭戒奢,艰苦朴素,勤俭节约。

第四条坚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甘于奉献。

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规范。

第五条廉洁从政,自觉保持人民公仆本色。

第六条廉洁用权,自觉维护人民根本利益。

第七条廉洁修身,自觉提升思想道德境界。

第八条廉洁齐家,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

二、六大纪律。

六大纪律是指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

六大纪律是巡视工作的重点,具体表现为,在巡视工作中,努力做到以下几点:紧扣政治纪律,着力发现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阳奉阴违,拉帮结伙等问题;紧扣廉洁纪律,着力发现以权谋私、贪污贿赂、腐化堕落等问题;紧扣组织纪律,着力发现违规用人、拉票贿选、买官卖官等问题;紧扣群众纪律、工作纪律和生活纪律,着力发现“四风”问题。

三、两个责任。

党的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明确提出,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制定实施切实可行的责任追究制度。

四、一岗双责。

“一岗”就是一个领导干部的职务所对应的岗位;“双责”就是一个领导干部既要对所在岗位应当承担的具体业务工作负责,又要对所在岗位应当承担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负责;也就是一个单位的领导干部应当对这个单位的业务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负双重责任。

五、一案三查。

指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开展责任追究,一查当事人的违纪违法责任,二查党委(党组)的主体责任,三查纪委(纪检机构)的监督责任,做到有错必究、有责必问。

社会主要矛盾心得(优质18篇)篇十六

中央纪委“四大纪律八项要求”

1月召开的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会上提出了“四大纪律八项要求”,即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经济工作纪律和群众工作纪律;严格执行“八项要求”:

(4)要廉洁奉公,不接受任何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利益;(5)要管好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不允许他们利用本人的影响谋取私利;(6)要公道正派用人,不任人唯亲、营私舞弊;(7)要艰苦奋斗,不奢侈浪费、贪图享受;(8)要务实为民,不弄虚作假、与民争利。

社会主要矛盾心得(优质18篇)篇十七

对于我国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几年前就有学者提出了新的看法,并引发了关于社会主要矛盾是否发生改变的讨论。目前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最初源于1956年党的八大,八大明确提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的需求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在八大提法的基础上,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进一步明确指出,“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提法沿用至今。在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和建党90周年讲话中,胡锦涛都重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但是,胡锦涛同时强调,“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

“这些情况表明,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我们必须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对于如何把握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及其变化,毛泽东同志曾经精辟地指出:“事物发展过程的根本矛盾及为此根本矛盾所规定的过程的本质,非到完结之日,是不会消灭的;但是事物发展的长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情形又往往相互区别„„因此,过程就显出阶段性来。如果人们不去注意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人们就不能适当地处理事物的矛盾。”(毛泽东《矛盾论》)笔者认为,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及其“所规定的过程的本质”没有变,主要矛盾的两个方面仍然是社会需要同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但这两个方面各自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在其两个方面保持不变的前提下,也应当随着其反映的内容的变化进行适当的调整。

一、社会需要和社会生产仍然是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两个基本方面。

矛盾的两个方面规定了矛盾的核心内容,换言之,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到底是哪两个方面的矛盾是关于主要矛盾讨论的首要问题。前些年,部分学者从当前社会管理相对滞后、新的社会矛盾不断发生这一现实出发认为,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变化,矛盾的两个方面不再是“物质文化需要”和“社会生产”,而是“公共需求”与“公共产品的供应”。笔者认为,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两个方面没有变,仍然是“社会需要”和“社会生产”,在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中,这一点首先必须坚持不能改变。

首先,社会需要和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从根本上决定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从社会需要来看,需求发展水平整体还不高,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物质需要还远远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仍然是需要的主要内容。人民群众部分物质需要的满足不等于全部物质需要的满足,基本物质需要的满足不等于更高水平物质需要的满足,大部分人民群众物质需要的满足不等于所有人民群众物质需要的满足。第二,各种非物质需要虽然快速发展,但仍未上升为主导地位,无论是需要的主体、内容还是需要的层次、结构都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

从社会生产来看,我国社会生产还相对落后,表现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我国目前生产力状况尽管纵向和过去比已经大大提高,但是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而且发展极不平衡,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并不等于生产力水平已经“很高”,社会财富更加丰富并不等于社会财富相当丰富,少数地区“富可敌国”没有改变大多数地区还欠发达,一些行业领先世界不能替代多数行业还比较落后。当前生产力发展这种相对落后的状况是制约和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根本的因素。当前我国的生产关系也存在一些不完善的环节和方面,所有制结构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收入分配不公平,利益格局不协调,社会保障不健全,阶层结构不合理。目前人民群众的很多需要不能得到很好满足固然有生产力不够发达、物质基础不够厚实的原因,但生产关系特别是体制机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等方面的不完善也是重要的原因甚至是更为重要的原因。当前很多新的社会矛盾突出和凸显并不表明主要矛盾已经改变,恰恰是“社会生产”中的生产关系还不完善所导致,也就是说,生产关系存在一些不完善的环节和方面也是很多社会矛盾的根源。

其次,社会需要和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决定其他矛盾的发展。

在当前我国出现的各种社会矛盾中,究竟是社会需要同社会生产的矛盾决定其他矛盾还是其他矛盾决定社会需要同社会生产的矛盾?显然,应该是前者决定后者。当前,许多新的矛盾确实也十分突出十分重要,但“重要”不等于“主要”,“突出”地位不等于“领导”地位,“影响”作用不等于“决定”作用。如“公共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长与公共产品的供应严重不足的矛盾”不过是社会生产与需要之间矛盾的一种表现形式,因为社会生产提供的产品理应包括公共产品,人们的需求也理应包括公共需求。同时,公共产品的需求与供给矛盾的最终解决也要依赖于社会生产和需要这一主要矛盾。因此,正是由于我国社会生产(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还相对落后,才导致其他一系列矛盾不断发生和发展,它不仅是当前其他一切矛盾的总根源,而且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和制约着其他矛盾的解决。

二、社会需要和社会生产均出现了新变化新特点。

尽管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两个方面没有变,仍然是社会需要和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但这两个方面各自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坚持主要矛盾两个方面不变的同时又必须高度重视并深入研究这些新变化,并根据其内容上的这些变化对社会主要矛盾两个方面作出更加准确的表述。

首先,社会需要的新变化需要对现行表述进行适当调整。

当前我国社会需要的发展呈现出发展速度迅猛、新旧更替频繁、横向日趋多元、纵向逐渐高端、发展不平衡等特点。具体来说,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需要的对象看,非物质需要突出;二是从需要的层次看,高层需要突出;三是从需要的构成看,综合性需要突出;四是从需要的属性看,社会性需要突出;五是从需要的主体看,个性化需要突出;六是从需要的发展水平看,不平衡突出。

质和文化,如政治诉求、生态需求、公共需求等。如果真要把人的需要只分为两大类的话,恐怕也只能说“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显然,“文化”不等于“精神”,“文化”的内涵从其最一般的意义上要比“精神”更加严格和特定,如我们可以说民主参与需要是一种精神需要,但显然不能说是一种文化需要,再如个体的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价值实现需要等都是精神需要,但同样不能说是文化需要。因此,对“社会需要”修饰词的表述应该相应作出适当的修改。

其次,社会生产的新变化需要对现行表述进行适当调整。

从生产力的变化来看,最显著的就是中国生产力水平已经大大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社会财富更加丰富,满足人民群众各种需要的物质基础大大增强。从生产关系的变化来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有制结构、收入分配制度、经济体制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生产关系的变化必然对生产力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同时又会促进分配和消费的发展,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需求层次和结构。可见,我国目前的社会生产无论是生产力还是生产关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党的八大关于主要矛盾的提法已经过去50多年,今天仍然沿用“落后”一词来概括中国社会生产的现状未免失之精准,而且从发展趋势看,一个国家的社会生产也不可能永远“落后”下去。因此,对“社会生产”修饰词的表述应该相应作出适当的修改。

三、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应做适当调整。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两个方面没有变,社会生产和需要的矛盾仍然是制约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必须坚持这个前提;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两个方面各自均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生产和需要都出现了新的特点,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要及时反映出这些变化。据此,笔者认为,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主要的调整有两点:一是关于社会需要的表述,建议把“物质文化需要”改为“各种需要”(或“物质精神需要”)。理由前已叙述,这样既解决了原提法概括不够准确的问题,又更加全面地反映了社会需要发展变化的特点。二是关于社会生产的表述,建议“落后”前增加“相对”二字,变为“相对落后”,因为我国生产力水平已大大提高,不再绝对落后,也不可能永远落后,但相对于世界整体水平还属于落后,这是第一个“相对”;同时,我国的社会生产尽管到某一历史时期会达到很发达的水平,但相对于人们发展的需要而言永远是落后的,这是第二个“相对”。

判断主要矛盾人人都有责任。

近几年,中国社会似乎开始进入一个矛盾快速积累期,传媒天天展示着各种社会矛盾与冲突。胡锦涛最近谈道:“我国的改革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在我们面前有许多必须解决而且回避不了的问题,有许多必须抓紧而不能拖延的任务。”温家宝最近也多次强调,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处在一个十分重要的关口。

弥漫在传媒上的“关键时期”、“重要关口”这些概念,到底意味着什么呢?这是一个需要深思的问题。

“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句话是毛泽东在《矛盾论》中说的,距今已近70年了。我感到,面对今天各种矛盾日趋复杂和并发的情况,我们真的有必要再认真熟读《矛盾论》这篇红色经典。

几十年来,执政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深刻地决定和影响着百姓的生命和中国的命运。1956年9月26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提出了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八大的共识是,阶级斗争已不再是主要矛盾,经济不发达才是主要矛盾,因此全党要由社会主义革命党转为社会主义建设党。遗憾的是,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没有得到毛泽东的认可。1957年10月,随着反右斗争的扩大,毛泽东在党的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仍然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从根本上改变了八大的方针。这以后,自1957年之后,全党全国的各项工作从根本指导思想上说均以“阶级斗争为纲”,并成为后来“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的核心内容。中国社会以后几十年的成串灾难,都是由于这种错误判断所导致。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次会议重新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确立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因此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对“八大”精神的继承和超越。

改革前几十年的弯路和改革开放以来辉煌的发展史说明,执政党如何判断社会的主要矛盾,事关千家万户的祸福和国家兴衰。

主要矛盾的转变:从私人品匮乏到公共品匮乏说中国进入到一个关键时期或重要关口,说明了分析和认清主要矛盾的紧迫性。毛泽东说:“抓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反过来说,如果找错了主要矛盾,就可能带来混乱和灾难。

目前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迄今为止,仍然没有摆脱改革开放初期和中期的认识。这个认识是:目前我们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因此,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只要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其他问题就能得到根本解决。这种认识曾经符合当时中国的国情。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这样一种情况无比困惑:持续的经济增长似乎使社会矛盾和冲突愈来愈多。由此,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固有的判断,不得不承认: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正在悄然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而我们必须把新的主要矛盾辨识出来。今天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呢?我认为是:公众日益增长的公共品需求同公共品供给短缺低效之间的矛盾。

““””结束时,最大的社会问题是物质产品短缺,老百姓缺衣少食,物质生活水平极其低下,人人渴望着少搞点政治斗争,多改善点物质生活,因贫困引发的怨恨弥漫整个社会。面对这种情况,“上善若水”的态度,就是将社会的主要矛盾确定为贫困,将政策的中心转到发展经济上来,就是要给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激励因素。

人们认识到物品短缺是由于政府垄断了生产和分配所造成的,因此有了放权让利,有了市场经济,有了自由竞争,有了对私有产权的包容,有了对外资的开放。而今天,经过20多年市场化改革和经济的持续增长,缺衣少食、上无片瓦已不再是社会矛盾的主要起源,私人物品极度匮乏已不是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起因。虽然私人物品匮乏的现象仍然在一些区域或人群中存在,但是,我们可以说,私人物品极度匮乏成为社会主要矛盾的时代结束了。是市场经济、自由竞争和全球化解决了改革开放初期和中期的社会主要矛盾。

然而一个主要矛盾的结束,却催生了新的主要矛盾。10多年前所言的主要矛盾,在“端起碗吃肉”的情况下淡化了,而今天的主要矛盾,却在“放下筷子骂娘”的情况下凸显了。为什么吃饱了还要骂娘呢?也许是恨贪官太多,也许是恨司法腐败,也许是恨土地被征占,也许是恨找不到工作,也许是恨有冤无处诉,也许是恨教育医疗收费太高,也许是恨社会不安全„„所有这些抱怨,都是冲着公共品短缺而来的。

什么是公共品?公共品就是花费纳税人的税款,由公共权力部门提供的、服务于社会公共利益的物品或服务。国家公园、国有道路、自然保护区等有形产品是公共品;公正的法律、政策和秩序等无形服务也是公共品。公共品供给的高效与公平,是保证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条件。我们只要清理一下近年来引发舆论高度关注的种种社会矛盾,便会发现,今天的主要矛盾不再是私人物品的普遍短缺,而是公共品的普遍短缺。社会上的各个阶层各个群体,都普遍感到公共品的短缺,因此也都对公共品的主要提供者———政府———埋怨不已。我们可以分析一下社会的一些焦点问题。

司法不公和法律白条问题,是合法法律权益得不到保障;mbo的国有资产分配问题,是公共资产没有公平地市场化;农民土地维权问题,是农民合法的土地权益得不到保障;村民委员会选举矛盾问题,是农民合法民主政治权利得不到保障;教育腐败问题,是受教育者不能公平分享到基本的公共教育资源;医疗腐败问题,是患者享受不到现代社会应有的医疗保障;住房压力问题,是社会低收入群体得不到基本住房财政资助;民营企业家抗议国资垄断权的问题,是企业家公平竞争的权利得不到保障;环保事件的出现,是民众合法的环境权益得不到保障;知识分子的许多不满,是由于《宪法》规定的言论、出版自由权利得不到保障;律师们的不满,是司法不独立和判决被暗箱操纵,将所有这些问题集中起来,我们可以看出今天中国的诸多矛盾,是由于法定的权利得不到保障而引发的,是公众认真要求兑现白纸黑字的法律条款。

此外,社会普遍痛恨的官员腐败,是公共品供给问题;社会普遍批评的行政低效,是公共品问题;社会普遍关注的财政支出黑洞,是公共品问题;社会普遍质疑的官商勾结,是公共品问题;社会普遍要求推进的官员问责制,是公共品问题;社会普遍要求的有更多的民主参与权,是公共品问题。总之,我们可以断言:公众日益增长的公共品需求同公共品供给短缺低效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公众需要一个高效廉洁、平等参与、公平透明的公共领域。

社会主要矛盾心得(优质18篇)篇十八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0月1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做出上述重大判断。

在此之前,有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表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表述于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时提出,至今已沿用36年。

36年间,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物质需求也已上升为对一个更加民主、公平、正义,法治更加健全,环境更加宜人的美好社会的向往。从这个角度来看,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做出新判断恰逢其时。

二、考研出题点。

毫无疑问,十九大是今年考研的出题热点,出题的角度可以非常丰富,郑炳老师举例说明,比如,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考察“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含义,进而涉及到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如何造成了现今“不平衡不充分”的局面,以及接下来我们该如何制定新的发展战略以解决这个问题。

三、背景知识补充。

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比较典型地反映在收入分配不平等、地区发展不平衡、行业之间差距拉大,以及环境污染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1、长期发展方式有待充分转变。

一是世界工厂型的外需拉动方式仍未充分扭转。中国相当多的产能是在世界经济增长黄金期面向外需所形成的,更为严重的是,企业采取透支型生产,依赖于劳动力、土地和资本的要素的投入而不是技术创新,注重数量而不是质量。

二是二元化发展方式仍未充分转变。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着政府扶持部门与市场部门、城市与农村、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等二元结构,这些二元结构在不同程度导致了市场的分割,资源、要素的流动过程中存在壁垒,市场竞争不够充分、垄断现象尚未根本改善,二元结构导致多重问题相互叠加,进一步形成结构性矛盾的演变和不断积累。

2、体制机制改革有待充分推进。

一是市场体制机制有待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和环保收费机制尚未建立;市场主体质量不高,尤其是专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还不够高;市场准入开放度有待提高,部分领域仍存在准入的隐性壁垒,部分准入要求已不适应发展新趋势;现代市场体系发育不够充分,各类市场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市场竞争不充分,区域合作及市场一体化程度有待提高;市场监管的有效性亟需提高,社会诚信环境亟待完善。

二是财税制度有待进一步推进。中央与地方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还不够清晰,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权不相匹配的矛盾日益突出,尤其是金融危机冲击下地方政府身负保增长的重任,地方政府债务进一步增长;宏观税负总体较重,间接税占比偏高、直接税占比过低,消费税、营业税、农业税等重点领域税制设计还需要加快完善,一些地方政府的预算外收入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了税收收入和财政预算收入等。

三是金融体制机制有待推进。金融机构体系有待健全,融资机制问题突出,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严重失衡,绝大部分长期资金需求是通过商业银行以间接融资渠道解决的,导致短存长贷引发的流动性问题,也推动金融体系风险向银行集中;证券业业务结构雷同且业务种类单一,资本扩张和市场融资能力有限,仍有大量资金沉淀在国有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并未有效转化为生产性资金。

3、调控有度的政策体系有待充分完善。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建立“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指明了政策调控的方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实现需求侧政策与供给侧政策的有效配合至关重要。如前期基于需求的刺激政策虽然取得了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的显著效应,但也相应付出了高昂的成本。产业政策的过度使用,加剧了产能过剩矛盾,且产能过剩矛盾从传统产业蔓延到一些新兴产业,从产能相对过剩演变为绝对过剩。区域扶持政策的过度使用。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和扶持政策,但在部分地区政府催化下,大量资本流向了落后产能、缺乏竞争力的企业和低生产率的部门,反而抑制了长期经济增长能力。

十九大之后在经济领域重点推进的工作之一就是着力提升资源要素效率,主要措施包括:

相关范文推荐

    不忘初心笔记心得体会(汇总22篇)

    写心得体会是一个培养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过程,有助于我们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下面是一些学生的心得体会,他们通过努力和积累发现了一些学习方法和心得。作为人类的一种

    公益活动募捐倡议书(模板15篇)

    公益事业需要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和支持,形成合力,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以下是一些公益活动的案例分享,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灵感和启发。各位领导、老师:您好!在xx年

    高考山羊过独木桥(热门23篇)

    优秀作文要注重细节描写和感情表达,给人以鲜明的形象和感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启发和参考。要求:以《山羊过独木桥》:为

    基层建设心得体会部队(模板21篇)

    撰写心得体会有助于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和工作能力。以下是一些优秀心得体会的实际应用案例,供大家借鉴和学习。基层干部是军队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军队战斗力的有

    困难救助申请书学生(精选22篇)

    更多申请书是一种用于向学校、公司或组织申请特定机会或资源的书面材料。它需要清晰地表达个人的意愿、能力和优势,以争取对方的支持和认可。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更多申请书

    高三数学老师教学工作总结(汇总22篇)

    教学工作总结是教师合理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的有力工具。这里有一些值得借鉴的教学工作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写作有所帮助。20xx年的高考已经画上了句号,在区进修校和教

    医院妇产科护士工作总结(精选18篇)

    通过医院工作总结,我们可以了解医院内部的机制和规章制度的运行情况。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医院工作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写作有所启发和参考。20xx年对妇科治疗室来

    学生放学后安全承诺书大全(15篇)

    范本是对优秀作品进行总结和评析后形成的一种样本性文本,对于写作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下面是一些精选的范文范本,通过阅读它们,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房屋拆迁诉求申请书版(热门17篇)

    通过申请书的撰写,我们可以系统地整理和呈现我们的优势和特长。不断学习和借鉴他人的申请书范文,我们可以不断丰富自己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尊敬的县委、乡政府领导:我

    员工个人工作总结报告简写(通用19篇)

    每个月的工作总结都是对自己工作成果的一次盘点,通过总结我们可以了解自己的进步和不足,进而提升个人能力和职业发展。如果你不知道从何处下笔,不妨先参考一下以下的月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