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要矛盾心得(热门18篇)

时间:2023-11-05 作者:GZ才子社会主要矛盾心得(热门18篇)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过去行为和决策的反思和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梳理经验、吸取教训,做出更好的选择。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在写作时提供一些启发和帮助。

社会主要矛盾心得(热门18篇)篇一

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比较典型地反映在收入分配不平等、地区发展不平衡、行业之间差距拉大,以及环境污染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1长期发展方式有待充分转变。

一是世界工厂型的外需拉动方式仍未充分扭转。中国相当多的产能是在世界经济增长黄金期面向外需所形成的,更为严重的是,企业采取透支型生产,依赖于劳动力、土地和资本的要素的投入而不是技术创新,注重数量而不是质量。

二是二元化发展方式仍未充分转变。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着政府扶持部门与市场部门、城市与农村、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等二元结构,这些二元结构在不同程度导致了市场的分割,资源、要素的流动过程中存在壁垒,市场竞争不够充分、垄断现象尚未根本改善,二元结构导致多重问题相互叠加,进一步形成结构性矛盾的演变和不断积累。

2体制机制改革有待充分推进。

一是市场体制机制有待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和环保收费机制尚未建立;市场主体质量不高,尤其是专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还不够高;市场准入开放度有待提高,部分领域仍存在准入的隐性壁垒,部分准入要求已不适应发展新趋势;现代市场体系发育不够充分,各类市场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市场竞争不充分,区域合作及市场一体化程度有待提高;市场监管的有效性亟需提高,社会诚信环境亟待完善。

二是财税制度有待进一步推进。中央与地方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还不够清晰,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权不相匹配的矛盾日益突出,尤其是金融危机冲击下地方政府身负保增长的重任,地方政府债务进一步增长;宏观税负总体较重,间接税占比偏高、直接税占比过低,消费税、营业税、农业税等重点领域税制设计还需要加快完善,一些地方政府的预算外收入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了税收收入和财政预算收入等。

三是金融体制机制有待推进。金融机构体系有待健全,融资机制问题突出,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严重失衡,绝大部分长期资金需求是通过商业银行以间接融资渠道解决的,导致短存长贷引发的流动性问题,也推动金融体系风险向银行集中;证券业业务结构雷同且业务种类单一,资本扩张和市场融资能力有限,仍有大量资金沉淀在国有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并未有效转化为生产性资金。

3调控有度的政策体系有待充分完善。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建立“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指明了政策调控的方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实现需求侧政策与供给侧政策的有效配合至关重要。如前期基于需求的刺激政策虽然取得了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的显著效应,但也相应付出了高昂的成本。产业政策的过度使用,加剧了产能过剩矛盾,且产能过剩矛盾从传统产业蔓延到一些新兴产业,从产能相对过剩演变为绝对过剩。区域扶持政策的过度使用。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和扶持政策,但在部分地区政府催化下,大量资本流向了落后产能、缺乏竞争力的企业和低生产率的部门,反而抑制了长期经济增长能力。

十九大之后在经济领域重点推进的工作之一就是着力提升资源要素效率,主要措施包括:

(4)改善土地资源要素的有效供给。“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建议后续探索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建设,完善农村土地经营性建设用地交易,完善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和自愿退出机制,推进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

社会主要矛盾心得(热门18篇)篇二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领域也都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朝着科学化、规范化、集约化迅猛发展.其中图书管理这个行业也随之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文章具体通过对原来落后的图书管理方式和现今的科学管理进行对比分析,更好的阐述图书管理这个行业所发生的变化.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网络财富英文刊名:intemetfortune年,卷(期):“”(12)分类号:g25关键词:图书馆管理新时代

社会主要矛盾心得(热门18篇)篇三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人民群众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主要矛盾也不断发生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及时捕捉主要矛盾的变化,更需要全面而高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将从如何捕捉主要矛盾的转变、案例分析实践、合理运用资源等方面,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要想解决问题,首先必须明确问题的实质,捕捉到主要矛盾的转变。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群众对于物质生活质量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他们更关注的是能否拥有更多的精神文化享受、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日益显著以及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等。因此,我们在解决问题时,必须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紧密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制定解决方案。

二、案例分析实践是必由之路。

只有理论结合实际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人们常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其含义正是告诉我们,必须将理论从实践中去检验、充实和完善。在捕捉主要矛盾转变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通过大量案例的分析和实践,摸清根源,找准病因,创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例如,在缓解环境污染问题中,我们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实践,找到那些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比如加大环保力度,提高人们环保意识等。

三、合理运用资源是关键。

资源的合理运用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当前,我国在解决主要矛盾转变的过程中,需要善用各种资源,包括物质资源、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等。这意味着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善于发挥各种资源的作用。例如,要解决老龄化问题,就需要充分发挥医疗资源、教育资源和社会安全资源的作用,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四、创新思维对问题解决至关重要。

创新思维是解决主要矛盾转变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我们必须要用新的眼光去解决问题,用新的思维方式去看待问题。在不断转变的经济社会环境中,一成不变的解决方案无疑是行不通的,只有通过创新才能突破难题。所以,我们应该鼓励大家用创新的思维方式去解决主要矛盾转变的问题,发现新的角度和方法。

五、加强协作合作,形成合力。

要解决主要矛盾转变的问题,单靠个人的努力远远不够,需要各方力量的合作与协同。只有形成合力,共同努力,方可顺利解决问题。例如,在加大环保力度中,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广大公民的共同努力,只有协同合作才能取得实效。

总之,主要矛盾转变案例的分析和实践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捕捉主要矛盾的变化,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善用各种资源,发挥各方力量的作用,用创新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当前社会发展的变化,实现人民群众的需求,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社会主要矛盾心得(热门18篇)篇四

河南省安阳市原劳动局局长、党组书记孙秀奇因犯贪污罪、受贿罪,今天被滑县人民法院一审依法判处有期徒刑11年,并处没收个人财产3万元,对其受贿、贪污的赃款259200元予以追缴,上交国库。

另据纪检部门查明,孙秀奇还长期包养情妇。1994年12月至2001年4月,他婚外与一社会无业女青年先后在安阳、郑州、林州等地长期姘居,并于1999年2月在郑州生下一男孩,2000年12月又在安阳生下一女孩。经公安部门dna鉴定,这两个孩子均属孙秀奇的亲子。

孙秀奇案在进入司法程序期间,有关部门已分别开除其党籍和公职。中共安阳市委曾就孙秀奇严重违法违纪案件向全市发出通报,要求全市各级党组织、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从中吸取教训,经得起权力、金钱、女色的考验,自觉抵制消极腐败现象的侵蚀。

案例2。

李某某,现年42岁,大专学历,多年前就在郑州烟草。

系统工作,为一位领导开车。后来被提拔为郑州市烟草局机关服务中心司机班班长,负责单位内车辆维修以及更换车上装具。

据知情人透露,李某案发,源于一次“偶然”。

2011年,侦查部门在调查另外一宗腐败案时,审计牵出了郑州市一家汽车修理厂,发现了烟草局车辆的非正常维修款。侦查部门深挖之下,李某罪行败露。

2011年10月24日,李某被郑州市二七区检察院反贪局侦查人员控制。在反贪局,李某交代了自己的罪行。侦查人员统计,自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仅李某贪污的款项就多达100余万元,同时,还受贿9万余元。郑州市二七区人民法院一审结案,判处李某有期徒刑15年半。

案例3某超市工作人员金某、某旅店工作人员刘某到某市工商局开发区分局办理食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等业务。在申办超市营业执照过程中,申办人刘某对工商业务不太熟悉,李某在受理中对申办人爱理不理,很不耐烦。之后,由于刘某在登记书上填写项目不全,李某爆出了“你填的什么东西”、“不要把公务员当成受气包”等不当言论,引起当事人的争辩和反感。

处理:写出书面检讨,并向当事人赔礼道歉;给予行政警告处分;待岗一个月并扣除当月绩效奖金;调离窗口单位;在全市工商系统予以通报批评。

案例4。

某县。

社会主要矛盾心得(热门18篇)篇五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我们在不断探讨如何更好地应对时代变革的机遇和挑战,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了“抓主要矛盾”对于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抓住主要矛盾能够更准确地定位问题,更有效地解决问题,是事业成功的一项基本技能。在我的日常工作与学习中,我对抓主要矛盾的方式和方法有了更多的感悟和体会。

主要矛盾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以及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中,起决定和主导作用的矛盾,是推动事业发展的重要矛盾。具体来说,主要矛盾既是当前问题的症结所在,又是事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只有准确把握主要矛盾,才能顺应时代变革的潮流,有效地推进事业发展。

要抓主要矛盾,需要细致分析当前社会和事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首先,要从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找出主要矛盾的演变过程,分析其中各种力量的相互作用。其次,要以矛盾的重要性和严重程度为依据,决定哪一个矛盾是主要的,哪一个矛盾是次要的,不能把次要矛盾放到更高的重要性地位,这样只会浪费资源,降低效率。最后,要根据主要矛盾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和方法来解决问题。

抓住主要矛盾能够更准确地定位问题,避免盲目拓展工作方向,节约资源和时间。同时,抓住主要矛盾能够集中力量,精力有限的人们不必“左右逢源”,把大量时间和物力投入到不太重要的次要矛盾上。抓住主要矛盾,还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加快进展速度,即满足了现阶段的需要,也可以为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段五:结尾。

总之,抓住主要矛盾,是我们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高效率中需要重视的一个方面。在把把准主要矛盾的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准确抓住问题,而且需要广博的思维,把握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历经不断实践之际,抓主要矛盾这种方法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同。如今,大家不仅认可它的实用价值,同时也在尽最大的努力在实践中不断发掘创造性的方法和技术,创新发展的途径。

社会主要矛盾心得(热门18篇)篇六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矛盾,有些问题看似很复杂,但不能因此而被轻易的放弃和忽略。因为问题的本质和解决的主要矛盾非常重要,抓住主要矛盾,就能够找到问题的根源并开展有效的解决方案。在我工作生活中,我深刻的体会到了抓主要矛盾的重要性。

第二段:主体。

抓住主要矛盾,一方面是要看矛盾的本质所在,另一方面就是看哪一个方面对问题的影响更大。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工作中如果出现了流程不畅等问题,我们通过分析发现造成问题的原因主要是部门间沟通协调不够。我们就可以针对这个问题中的主要矛盾即是部门间协调不够提出解决方案,比如加强协调会议的力度,增加沟通机会等等,而不是将全部的精力花在不那么主要的问题上。

抓住主要矛盾,也要考虑矛盾解决带来的收益和代价。收益大、代价小的解决方案,要比收益小、代价大的更有优势,因此也需要全方面而科学地评估矛盾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比如在个人生活中,如果你要一次性把一个较大的买车价款分期付款,抓主要矛盾就意味着要考虑分期付款带来的负担和利息,对于收入较低的人来说,购车这个矛盾最终可能需要使用其他的解决方案。

第三段:主要矛盾需要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不同的矛盾需要特定的解决方案。抓住主要矛盾,设计相应的解决方案,才能更为有效地解决问题。例如,在环境保护方面,我们抓住的主要矛盾是生产和生态的矛盾。因而我们需要采取的解决方案就是发展生产和环保两不误的技术,并与优秀的管理方法相结合,切实使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关系比以往更为有效。

第四段:要抓住主要矛盾也要发挥团队的力量。

当出现矛盾问题时,抓住主要矛盾,需要多方的参考和集体的智慧。因此,要在团队中不断寻找问题解决思路,协同解决问题。这样就可以实现问题得到最佳的解决方案。团队合作可以共同解决问题,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团队的中寻找并提炼出最优解决方案。

第五段:总结。

抓住矛盾的本质及其重要性,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之一。找出问题的根本矛盾,就能更快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最低代价达到理想效果。因此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要不断地明确问题的本质及主要矛盾,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和计划。同时,也应该与团队合作,共同发现和解决问题,实现更加高效的目标。

社会主要矛盾心得(热门18篇)篇七

《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这主要是:

一、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从下半年起明显下滑,到第一季度下降到谷底,但从20第二季度起扭转了下滑趋势,开始逐季回升,走出了一个标准的v字形反转,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但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仍然不足。因为经济的回升主要是依靠政府实施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等政策发挥作用的结果,而社会投资意愿尚未明显跟进,居民消费后劲亦感不足,进一步扩大内需难度加大,而外需的萎缩和低迷状态又难以在短期内改变。

二、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结构调整难度加大。目前,总体上说,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我国已有近200种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却很少。在出口产品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尚不到10%。由于我国出口产品大量是贴牌产品,处于国际产业分工价值链的低端,附加值很低,导致利润大量流失。据统计,在我国出口的通讯、半导体、生物医药和计算机等高新技术产品中,外国公司获得授权的专利数占到90%以上。在新兴产业发展方面,我国总体上也缺乏核心技术和领军人才。与此同时,我国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严重,而淘汰落后产能和兼并重组又面临就业压力大、体制机制不健全等制约。不仅一些传统产业仍在盲目扩张,而且一些新兴产业也出现重复建设倾向。

三、就业压力总体上持续增加和结构性用工短缺的矛盾并存。一方面,从劳动力供求总量看,一定时期内仍处于供大于求的局面,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和高校毕业生的规模很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任务也还很大。另一方面,在就业上又存在着一定的结构性供不应求的用工短缺情况。新春伊始,珠三角、长三角等沿海地区就出现了“用工荒”问题。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近期调查,东部沿海地区有70%被调查的企业存在“用工荒”。这一来是因为经济回升向好,企业特别是沿海外贸企业的订单增多,因此用工需求旺盛,更需要具有一定经验和技能的熟练工、技术工;二来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对工作选择、生活待遇、未来前途等有了新要求。这就使得用工需求方与劳动供给方二者出现不匹配。

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不稳固。一来,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抗灾能力不强,农业生产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还很大;二来,农业科技推广等社会化服务的基层体系尚不健全,其对农业生产的支撑不足;三来,粮食连续6年实现增产,粮食生产基数不断提高,农业种养的比较效益又偏低,农产品价格下行压力亦较大,粮食持续增收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都在加大;四来,农村各项公共事业的发展还很滞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也使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一些值得关注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如保护耕地问题、保障农民权益问题、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等。

9.6万亿元,同比多增4.7万亿元。这对房地产等资产价格上涨和滞后的消费物价上涨产生了很大压力。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迅速发展,潜伏的财政信用风险不容忽视。

六、医疗、教育、住房、收入分配、社会管理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亟待解决。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也是我国社会矛盾凸显期。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任务还很艰巨。据新华网、人民网20“两会”前夕分别所做的民意调查显示,医疗卫生、教育公平、调控房价这“三难三贵”问题(看病难、看病贵,上学难、上学贵,买房难、买房贵)仍被选入前十大热点问题,其中,特别是房价过快上涨问题从来没有像年这样备受关注。同时,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也被选为前十大热点问题,而且在新华网调查结果中还被列为榜首。调查认为,我国目前绝大多数居民并不是没有消费意愿,而是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一些居民收入水平较低,消费能力不足。另外,户籍改革、养老保险、反贪反腐、司法公正、民主监督、网络问政等社会管理方面的问题也受到广大网民的高度关注而被选为前十大热点问题。

我们必须全面、正确地判断形势,决不能把经济回升向好的趋势等同于经济运行的根本好转。要增强忧患意识,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努力化解矛盾,更加周密地做好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的准备,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社会主要矛盾心得(热门18篇)篇八

我们如果把政府设想成一个政治企业,它抽取和花费的税收,就是社会成本,而它提供的公共品,就是社会收益,那么从社会角度看,供养一个政府,也应当有一个成本和收益的核算。这种核算,未必一定需要科学的数学模型,它往往是由“人心一杆秤”来核算的,这种核算天天在百姓心里进行着,如果不满意的人愈来愈多,那就说明这政治企业的亏损在加大。

这是因为公共品需求的急剧攀升,而现行的供给体制已严重不适应。传统的农耕社会,大量的社会纠纷由家族自行调整了,需要政府提供公共品的结构、数量、专业性和变化性都极其有限。但是,当社会从传统的农耕社会向现代工商业社会转变,需要政府统一解决的公共需求急剧增加,专业性和变化性急速提升,对政府的及时回应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

亚当·斯密在分析企业效率的根源时,找到了“分工”这个原因。市场的规模决定着分工的范围,分工的范围决定着效率的高低。工商业时代的来临,带来了公共领域的“大分工”,传统的封建王权体制,被效率和“分工”的要求撕裂了。

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的分离,是一种“分工”,目的首先是为了提高各自的效率;政教分离和司法独立,也是“分工”,也是出于效率的压力;联邦制的出现和相当一部分立法权的地方化,也是为了效率,便于更迅速地回应地方的公共品需求;近年来各种ngo的出现,使许多公共服务从传统的政府系统中分离了出来,这也是公共品供给领域进行“分工”的结果。从这样的角度看,我们可以有一个全新的视角:西方近代以来的社会变革,是工商业社会到来造成的公共品供求关系调整带来的变化,结果就是公共品供求领域横向纵向的“大分工”。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认为,今天中国公共品的短缺现象和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由中国社会工商业的进程所带来的,它开始集中表现在公共品投入产出的关系上,集中表现在公共品的供求关系上,集中表现在要求公共领域的“大分工”的压力上。面对工商社会的复杂多变、专业性极强、数量庞大的公共品需求,传统的纵向一体化管制的供给体制完全不能适应。权力集中起来,但却承担不了责任,以至于演化成现实中的“推责揽权”,使权力与责任严重不平衡,使公众急剧增加的公共品需求得不到满足,这便是中国今天的主要矛盾。正是这个主要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如果这样的判断有一定道理,那么我们就会明白,面对今天中国的主要矛盾,不是那种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说教所能解决的,不是那种随机调整一下政策方向所能解决的,也不是那种简单调整一下政府部门的职能所能解决的。它需要的,是公共品供给领域的“大分工”,而有限有效政府的确立,便是这种“大分工”的结果。(杨鹏中国体改研究会公共政策研究所研究员)。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它们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亦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从过程上看,这一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基本相适合;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

这种矛盾运动在实际运行中是极为复杂的。其一,在同一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上层建筑的不完善部分,没有反映经济基础要求的部分都会同经济基础发生矛盾。其二,在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矛盾更为复杂,主要表现在: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基础同旧上层建筑的残余、未来上层建筑的萌芽之间的矛盾;新旧上层建筑之间、新旧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等。其三,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上升发展阶段时,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一般是相适应的;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没落时期,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则是不适应的,其矛盾则变成对抗性的,全局性的矛盾。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这里的“一定要适合”表明: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相应的调整或变革,而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时期落后于或不适应自己的发展;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而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和水平。

这两对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社会基本矛盾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对抗性的矛盾通常通过阶级斗争甚至社会革命来解决,非对抗性的矛盾通常通过改革的方式来解决。

政治制度中还有不够完善的方面,在意识形态领域还存在某些落后的、不适合实际情况的东西,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以上情况是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特点。这些矛盾处理的不好,加上历史的原因,各地区、各民族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多种所有制及分配方式的存在及个体收入的差距拉大等,就会引发甚至加剧各类社会矛盾。但从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上说,这些矛盾主要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应当而且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自我完善发展即改革来解决。为此,我们党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并进一步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坚持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使中国社会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三、当前我国社会矛盾的表现形式。

要准确回答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否发生改变这个问题,有必要对我国当前的社会矛盾有一个很好的认识。综合有关学者的研究成果以及个人认知,目前民众反映强烈的社会矛盾主要有这样几种。

(一)高昂的生活成本。

很多学者在研究中,指出目前高昂的生活成本已经成为民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这也是我国目前主要的社会矛盾表现形式。这个问题又集中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首先,高企的房价成为我国居民的主要负担。有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商品房的价格与居民人均收入的比值已经超过了4:1,这个比例比世界平均水平高了2倍多。很多城市居民为了一套住房,省吃俭用一辈子,这显然不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最终目标。其次,较高的教育成本。根据世界水平,一国财政投入在教育领域中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这个比例在发达国家则高达7%。但是我国由于多种原因,目前政府公关财政投入在教育领域的比值不到4%,不仅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更是严重落后于发达国家。由于公关财政在教育领域投入较少,导致居民承担了很多教育成本,虽然近些年来我国在义务教育领域加大了投入,但是由于教学资源分配的不均衡,优质教育总数较少,很多居民为了孩子的未来,需要为获得优质教育资源支付更多费用。第三,高昂的医疗费用。目前医疗价格过高已经成为民众普遍反应的一个主要问题之一,很多居民尤其是低收入居民“因病致贫”、“有病不敢医”的现象较为突出,也成为目前我国社会矛盾中的一个突出表现。第四,就是不断上涨的物价。我国物价尤其是今年以来,上升势头虽然得到了很好的遏制,但是依然在5%以上的高位运行,而且,前几年还出现了“糖高宗”、“蒜你狠”的个别商品价格大幅上涨的现象,也引起民众的不满。

(二)腐败。

纵观世界,即使是美英日法等世界先进国家,腐败也是这些国家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同时由于过去法制的不完善,目前我国干部队伍中存在着一些腐败分子,而且也发生了一些严重的腐败案件,比如前药监局局长不顾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贪污受贿。这类行为显然严重影响了领导干部的形象,同时由于这部分群体代表了我党和政府的形象,这类行为还将严重影响我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的形象,有可能引发潜在的矛盾。

(三)服务政府理念还没有形成。

服务政府理念起源于20世纪中期的西方发达国家。我国进入新世纪以后,也加强了服务政府的建设力度,但是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以及封建残留思想的制约,在很多地方,服务理念还没有形成,比如民主观念丧失,在各项决策中不能很好的接受民意、咨询民意,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在很多地方强制拆迁引发了很多矛盾,不利于社会稳定。此外,服务民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不强,对于人民群众的各项服务需求,比如信息公开、行政审批等等,很多部门在信息公开上以各种借口躲避信息公开,而且行政效率低下,也成为目前我国社会的矛盾表现之一。

四、我国当前主要社会矛盾依然没有改变。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对我国当前社会几种社会矛盾有了一个很好的认识,但是,从整体上来看,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依然没有变,我党关于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依然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的判断并没有过时。

原因有这样几点:第一,对于任何社会,如何促进生产力始终是这个社会发展的核心思想。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要素。当前,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依然存在很大的差距,这就要求我国必须要将发展生产力作为一切事业的核心任务,不断促进我国生产力发展。

第二,我国虽然从经济总量上看,在20xx年就已经达到了39万亿人民币,成为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实体,但是从人均来看,我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依然拍在世界百名之外。此外,我国城乡差距依然较大,这类差距不仅表现在具体的城乡居民收入上,而且关于医疗、教育、基础设施等,城乡之间的差距更大。正是基于我国这样的现状,我国目前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在这样的国情下,强化生产力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依然是我党执政最迫切的任务。

第三,高昂的生活成本,无论是房价还是医疗成本和教育成本,从根本来看,都是相关物资攻击不够导致的一个后果。要解决这个问题,唯有增加供给,这也证实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存在矛盾。

第四,腐败以及服务理念不强,属于政治文明的建设。无论是民众反映强烈的拆迁问题,还是政府部门信息公开意识不强等等,都属于政治文明这一个范畴,而在这我国主要矛盾的概述中,不仅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也要满足文化需求,很好的概括了民众对政治文明的诉求。从以上几个原因来分析,笔者认为目前我国社会依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至少在现在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五、促进我国社会矛盾解决的对策。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各类社会矛盾突出,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依然是最主要的矛盾。根据目前这类矛盾的表现形式,提出如下对策。

(一)努力降低居民生活成本。

物价始终是居民最关心的问题。目前我国居民对住房、教育、医疗等领域的高价格普遍存有一种批评态度。为了稳定社会发展,切实降低这些领域的价格,未来,有关部门第一要加强供给和投入,比如继续加大保障房建设,向教育领域和医疗领域投入更多的公共财政,从而增加供给,以满足人民群众对这些领域的需求。第二,树立科学发展理念,积极践行为民服务的观念。这也是我党获得发展的根本原因。在降低物价方面,必须强化人本理念,真正关心人民群众的福祉,始终坚持人民利益之上。第三,加强监管,严厉打击各类违规行为。就房地产行业而言,要加大捂盘行为和虚假宣传等不正当竞争以及干扰市场正常运行的各类行为的查处力度。就教育领域而言,要加大查处力度,重点查处违规收费的行为。在医疗领域,则要加强对医生从业行为的监管,避免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压力。

(二)强化法律建设,有效避免腐败行为。

腐败是世界任何国家都重点打击的行为。为了有效打击腐败,增进党群、干群关系,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第一,要加强法律建设,通过一个完善的法律体系,构筑一个防腐法律墙。第二,完善监督。既要发挥传统的纪委、人大等监督,同时还要发挥新闻媒体等被誉为“第四方监督”力量的监督作用。与此同时,还要发挥民众的监督作用。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网络监督的不断发展,民众监督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得到了很大的发挥,有必要进一步发挥这类监督作用,有效防止腐败。第三,要加强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

(三)树立服务意识,推动服务政府建设。

服务政府是21世纪政府的发展趋势。要推动服务政府的建设,第一,要树立服务意识,这是推进服务政府建设的关键。如果没有一个服务意识,显然是难以实现服务政府的建设目标的。第二,加强考核力度。要制定严格的但与实际相符合的各类考核体系和指标,推动服务政府建设的积极性。第三,还是要发挥人民群众等不同监管主体的监督作用,通过强化监督,以推进服务政府的建设。第四,还要积极借鉴世界先进经验,推进服务政府的建设力度。

(四)加快经济发展是关键。

事实上,要解决我国的主要矛盾,最关键的还是要加快经济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第一,要改变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向集约化发展模式转变。第二,要强化科学发展的执行力度。通过不断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第三,重视创新,强化自主创新,以增强我国的科技竞争力。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目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依然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为了更好的推动和谐社会发展,促进矛盾的逐步解决,在未来我国必须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切实有效的降低居民生活成本,加大服务政府的建设力度,同时加大对腐败的惩处力度。

2

页,当前第。

2

1

2

社会主要矛盾心得(热门18篇)篇九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这一变化既是基于党对新时代历史方位的判断,又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分析。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表现为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归根结底还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两者的矛盾运动是判定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重要理论依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为党的长远战略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内部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转变,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与矛盾非主要方面之间在一定条件、一定范围内相互影响,在条件允许下双方还会相互转化。正是根据这一理论及我国实际情况的变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會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正确分析我国社会发展状况并及时判断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丰富,又为党和国家确定未来工作任务指出了明确方向。

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作出精准分析,既是国家领导人在把握国情后根据实际情况变化作出的实事求是的准确判断,也是国家开展其他工作的前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当时我国社会存在的多种矛盾及其之间的复杂关系,中国共产党在革命的不同阶段作出了不同的主要矛盾的判断。在国民革命和土地革命时期,主要矛盾表现为人民大众同封建地主与官僚资产阶级的矛盾;抗日战争时期,主要矛盾表现为中华民族与日本侵略者之间的矛盾;解放战争时期,主要矛盾表现为人民渴望和平民主与国民党反动统治之间的矛盾。在革命取得胜利后,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拉开序幕。同年9月15日,党的八大胜利召开,刘少奇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中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2〕但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探索过程中,由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没有任何经验,思想准备不充分,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偏离了党的八大的正确决议,偏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错误地认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仍然是阶级矛盾,并由此发动了“*****”。“*****”结束之后,邓小平主持中央事务,首先是把大家的思想从“两个凡是”中解放出来,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党的十三大召开之前,邓小平就我国社会主义实际情况作了实事求是的论述:“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3〕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被归纳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所以,为了化解这一矛盾,当时的中国大力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因为只有生产力提高了,人民在物质与文化方面的需求才能得到解决。在当时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论断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成为我国工作的重心,以发展作为我国工作的第一要务,在短短的40年内,中国经济不仅得到了快速发展,党和国家更是规划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

在改革开放刚起步时,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人民对物质和文化的基本需求还不能得到满足,党和国家最急切的任务是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在此基础上再满足人民对物质与文化在量和质上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温饱问题早已解决,不仅如此,党在其他各项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民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不断得到满足。随着物质与精神需求的不断满足,新的需求也就产生了。人民不仅要求吃饱,还要求吃出健康;不仅要求穿暖,还要求穿出时尚。在各方面,人民不仅对量有要求,还更加注重质的满足,在吃穿住用行方面,无不表现出对质的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在众多领域里都取得了重大突破,特别是在经济建设方面成就斐然,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改善,除了在物质与文化上有需求外,更在安全、民主、和谐、生态等方面也有所要求,这些要求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阻碍人民实现美好生活的现实条件是我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等因素,正是因为这些因素,我国在实现民主、富强、和谐、美丽、公平、正义、法治等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既是基于实际情况变化作出的实事求是的现实判断,又是对我国进入新时代历史方位的准确定位。

“历史充分说明,党和国家事业能不能顺利发展,同我们能否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准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能否在这个基础上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战略策略,紧紧联系在一起”〔4〕66。在不同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不同,对时代的准确判断是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判断的前提,一旦违背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我国时代认识不清,得出的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必然有所偏差。所以,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理论的提出是依据“新时代”历史方位作出的准确判断。

“新时代”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对近几年国际形势变化和国内发展情况准确判断下所作的我国目前历史方位的最新定位,它是判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时代依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及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脉相承,其社会主义建设的目的都是为人民谋幸福。新时代的中国处于承前启后、继续谱写社会主义华丽篇章的时代。“新时代”作为判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时代依据是基于我国从过去到现在的发展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新时代开创了中国新局面。在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全球化的今天,国与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各个国家纷纷抓紧机遇期,不断提升各自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不仅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加强合作,更突出表现为科技创新方面的竞争。科技的突飞猛进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科技的发展给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带来了重大影响。为了加强与国际的接轨,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越来越大。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围绕时代主题,深化对内改革,加强对外开放,在各个领域取得了新成就,特别是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不断丰富着人民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政治上民主的发展与众多大型民生工程的建设,使人民生活越来越幸福,我国社会越来越和谐。总之,随着整个社会思想的解放、生产力的提高,在人民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也刺激着新的更多的需求的出现。

第二,新时代确立了中国发展的新征程。从新中国成立之初起,我们党始终把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幸福作为自己执政的目标与归宿。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并不理想,物质上的匮乏决定了人民的精神生活也相当贫瘠。于是,在1987年党的十三大上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从此,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成为党的根本工作任务。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由于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基本国策并不断深化,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随着全世界科技的飞速发展,我国对外开放也不断扩大,搭上了这趟世界经济特快列车,在党与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经济总量在全世界排名第二。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改革开放的实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每一次重大历史时刻都是新征程的开始。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三步走”的战略目标,随着第一步和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实现,***总书记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和我国发展的实际情况,站在更高的历史起点上指出:“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4〕128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在未来的建设中,党的任务将更加艰巨,压力将越来越大。为了更好地实现后面的目标,***总书记将任务进行了更加具体的分解,也就是说,从现在起,既是我们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又开启了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中国发展的历史是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人民站起来,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富起来,新时代的发展将使中国人民强起来。所以,新时代是让中华民族强起来的新起点、新征程,这也便成为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时代依据。然而,新时代没有改变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也没有改变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事实,所以,在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中,“需求”仍然是人民的追求,只不过是更高的需求,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党的十三大作出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相同点或者说本质都是需求与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同的是十三大所提出的主要矛盾是基本需求与落后的生产发展之间的矛盾,而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则是更全面的需求与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需求与发展在程度上有所差别,也就是说人民在需求上的不同层次的追求源于经济发展的不同程度的差别。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依然是发展,任务是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任何矛盾都包含至少两个方面,其中起决定、支配作用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只有使发展平衡、充分,才能真正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社会发展整体不平衡不充分。在我国“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经济发展较为突出,相比之下,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发展远不及经济发展速度。二是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东西部之间、内陆与沿海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表现出极大的差距。我国一线城市如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已经可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比肩,甚至说整体经济超过一些发达国家。可是在我国西部一些地区,经济却相对较落后,而那些深度贫困地区更成为重点扶贫对象。

除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以外,人民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一是人民需求从单一到多元的转化。改革开放之初,我国仍处于物质匮乏的时代,不管是物质上还是文化上的需求都较为单一。但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需求表现出多元性,不仅体现在物质与文化的需求方面,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环境、医疗、教育等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二是人民需求从量到质的转化。在温饱都成问题的年代,基本的物质与文化需求成为人民追求的首要目标。但在即将实现全面小康的新时代,人民在基本的物质与文化需求得到满足后,向往更美好的生活。人民期盼更好的教育、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等等。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理论依据。“辩证法的规律是從自然界的历史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中抽象出来的”〔5〕,正是在科学的历史观与辩证法原则的指导下,我们党才得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的结论。

正确分析社会主要矛盾是为了更好地化解矛盾双方,使矛盾双方稳定地处于统一体中,这样社会才会处于和谐状态,这是从古至今哲学家、政治家、社会学家孜孜以求的理想社会状态。无论是西方的“理想国”“乌托邦”,还是中国的“大同世界”,都诠释了人们对完美世界的向往,但同时也表达了对当时社会存在的种种矛盾的不满。马克思认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6〕400。自阶级、私有制产生以来,社会便进入人剥削人的状态,阶级矛盾愈演愈烈,这一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达到顶峰。资本主义社会主要矛盾表现为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所以,“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6〕422。马克思用“联合体”代替“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唯有此,资产阶级不可调和的社会矛盾有才可能化解。

即使在同一社会形态下,条件的变化依然会引起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因此,对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理解应注意从实际情况出发,实际情况的变化是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原因。在国内革命时期,社会主要矛盾表现为广大人民群众同帝国主义、资本主义以及封建主义之间的矛盾。在推翻“三座大山”后,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主要矛盾便转化为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深刻认识到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充分发挥,我国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巨大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民基本需求得到满足。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总书记强调,在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矛盾双方的斗争是导致主要矛盾变化的原因。马克思对社会历史的分析主要是从现实的人与人的活动之间的矛盾运动出发的,并以此分析历史发展趋势,从而得出科学的正确的唯物史观。在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时,也应秉承这一唯物史观原理,从我国实际情况变化出发,进而分析矛盾双方的变化。

(二)需求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需求与发展之间的矛盾,需求与发展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两者的矛盾运动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需求和供给是一对矛盾,两者的平衡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供给要满足需求,也就是要求发展本国的生产力,需求的满足反过来刺激供给,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首先,人民的需求是历史产生与发展的动力,是人民群众作为历史主体的体现。其一,马克思认为,历史产生于人的需求,这是一切人类生存的前提,“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人们从几千年前直到今天单是为了维持生活就必须每时每日从事的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6〕158。其二,马克思认为,历史发展是对人的需要的不断满足过程,他说:“已经得到的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而这种新的需要的产生是第一个历史活动。”〔6〕159其三,马克思认为,在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而进行的生产过程中,不仅生产满足人们需求的物质,还生产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或生产关系。“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命的人们开始生产另外一些人,即繁殖。这就是夫妻之间的关系,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家庭。这种家庭起初是唯一的社会关系,后来,当需要的增长产生了新的社会关系而人口增多又产生了新的需要的时候,这种家庭便成为从属的关系了”〔6〕159。

马克思指出,人们需求的提高又反过来刺激生产力的提高。需求通过人们的消费来表现,消费需求的提高又必将刺激生产力的提高。根据社会分工理论,马克思把社会生产分为生产与消费两大部类,只有两大部类平衡,社会经济才会稳定。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民的需求必将通过市场的供给状况反映出来,刺激着生产者主动进行生产,以满足对市场的供给,满足人民的需求。一句话,生产力与人民需求间的作用与反作用的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最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依然是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基本依据。***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新时代”并不意味着我国的基本国情发生了变化,我国依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就是说,虽然我国生产力较之前已有较大的发展,但并没有突破质的飞跃。在新时代,依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力同公有制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共同推动我国经济建设,从而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虽然新时代生产力水平较之以往提高了不少,但并未发展到能从根本上满足人民的各项需求。正如马克思所说:“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8〕3所以,虽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变化,但只是量的变化,我国生产力得到了空前发展,但却不足以使我国超越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也就意味着,我国的任务依然以发展为主,只有各方面得到发展,人民的生活才能得到满足,因為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才是制约我国人民美好生活的主要因素。要达到质的飞跃,就必须突破这一制约,让生产力充分发挥出来。因为,“单纯的量的变化到一定点时就转变为质的区别”〔8〕197。

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并不是主观随意的结果,而是在尊重社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提出来的。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为党的长远战略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于自我完善,所以,在马克思看来需要通过革命手段变革的生产关系,在社会主义制度内却可以通过改革不断地完善。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归根结底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所引起的,在整个矛盾运动中,生产力作为比较积极的因素,不断得到解放与发展,这样势必要引起相对稳定的生产关系的变革。党在这时提出中国历史阶段的新变化与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对国际国内局势的审时度势,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与发展。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新时代意味着国际国内环境发生新的变化,与改革开放之初制定的政策相比,我国的发展也处在新的转折点。***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我们现在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改革开放之初,为了促进经济建设,我们鼓励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富起来,以发挥带头作用,带动其他人、其他地区共同富裕。随着我国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虽然很多地方已经发展成为富裕地区,很多人也富裕起来,但社会生产、消费、地域的贫富差距也表现出来,这些差距汇总起来便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样,社会主义建设接下来的工作便是要力求消除这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状态。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为党制定长远战略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中国共产党作为国家的执政党,应始终把提升自己的执政能力、解决百姓的民生问题作为自己的使命。只有这样,人民才会拥护党的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经济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概念,目的是放缓脚步,提高发展质量。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发展难题,厚植发展優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由此可以看出,新时代我国的发展与之前一味强调量与速度完全不同,更注重生产力发展的质量。我们党也将遵循这一发展理念,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理论作为今后制定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用新的发展理念建设社会主义,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参考文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52.

〔4〕中共中央宣传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01.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社会主要矛盾心得(热门18篇)篇十

摘要: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一个重大的政治判断。任何一种理论的形成都有其理论来源和现实依据,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判断,就是对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等各方面综合考量,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总结前人矛盾思想基础上作出的与时俱进的科学论断。

党的十九大是中国共产党站在世界版图前召开的一次代表大会。它的一个重大贡献和理论创新,就是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提出了新的论断。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我们党在新时代开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逻辑起点,是一个重大政治判断。

任何一种理论的形成都有其理论来源和现实依据,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判断,是从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等各方面综合考量,从党和国家发展事业的全局出发,总结前人矛盾思想基础上作出与时俱进的科学论断,具有厚重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存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说过,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和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在社会的各种矛盾中,起着领导、决定作用,规定、影响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的就是主要矛盾,而其他的矛盾则居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即次要矛盾。反映到实际工作中,主要矛盾就是指中心工作、主要环节和工作重点。

当前,我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文明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各种矛盾纵横交织。我们只有集中力量找出主要矛盾,才能找到解决复杂问题的关键。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抓主要矛盾的解决带动其它工作,历来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事物是运动的,矛盾是发展的,社会主要矛盾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就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

1956年党的八大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表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在此之后的36年,党的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都沿用了这个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

历史发展到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也随之发生变化。所以,党的十九大作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新判断。

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显著,引起旧的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转变。这是由社会实践发展引发的理论概括的发展,是实践发展和时代问题的必然要求,具有鲜明的现实依据。

第一、生产落后状态下旧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得以化解。

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到基本建成小康社會之前,从总体上来讲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社会生产供给比较落后,与人民群众基本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存在张力,难以满足最基本的物质文化需要。因此,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然而近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生产力显著提升,社会生产能力在许多领域进入世界前列,创新驱动发展成果丰硕,天宫、天眼、墨子、悟空、蛟龙、c919大飞机、高铁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走在时代前沿,我国已经从制造大国走向智造大国;我国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人民生活得到极大改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已基本建立,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得到了满足,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因此,我国总体上已经实现小康,基本摆脱了落后状况,生产落后状态下旧的社会主要矛盾得到有效化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日可待。这种变化为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提供重要的现实依据。

第二、新时代人民需求侧的结构与层次发生显著变化。

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是指人感受到自身内在的物质或精神上的缺乏,为了维持生存、发展和享受而对于外界事物的摄取欲望和要求。马克思认为:人的需要具有现实性和未来性、个体性和社会性以及确定性和变动性;从需要层次来看,可以分为生存需要、发展需要和享受需要。正因为人的需要具有多层次性和历史变动性,我们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经过长期努力,在满足人民的生存需要后,激发了人民对发展需要和享受需要的追求。人民需要结构与层次发生新变化,特别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无疑人民这种需要结构与层次的新变化构成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又一现实依据。

第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成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满足的主要制约性因素。

进入新时代,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部分领域生产能力位居世界前列,人均国民总收入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日益凸显,尚未得到解决,如:“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无法满足高品质需要。市场壁垒依然存在,市场竞争仍不充分,体制机制改革有待进一步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相对滞后,微观经济主体受到较多约束,实体经济活力还有待进一步释放。生态环境恶化威胁人们的健康发展,影响人民生活质量,环境保护任重道远。同时,民生领域仍然存在许多短板,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城乡区域发展、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广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还面临诸多难题,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供给品类、数量和质量还不够充分,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于充足、优质公共服务的紧迫需要,尚未达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标准。因此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仅标志着我国社会发展的巨大进步,同时也成为制约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满足的主要因素,构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历史性转变的重要现实依据。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社会主要矛盾心得(热门18篇)篇十一

对于我国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几年前就有学者提出了新的看法,并引发了关于社会主要矛盾是否发生改变的讨论。目前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最初源于1956年党的八大,八大明确提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的需求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在八大提法的基础上,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进一步明确指出,“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提法沿用至今。在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和建党90周年讲话中,胡锦涛都重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但是,胡锦涛同时强调,“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

“这些情况表明,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我们必须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对于如何把握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及其变化,毛泽东同志曾经精辟地指出:“事物发展过程的根本矛盾及为此根本矛盾所规定的过程的本质,非到完结之日,是不会消灭的;但是事物发展的长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情形又往往相互区别„„因此,过程就显出阶段性来。如果人们不去注意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人们就不能适当地处理事物的矛盾。”(毛泽东《矛盾论》)笔者认为,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及其“所规定的过程的本质”没有变,主要矛盾的两个方面仍然是社会需要同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但这两个方面各自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在其两个方面保持不变的前提下,也应当随着其反映的内容的变化进行适当的调整。

一、社会需要和社会生产仍然是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两个基本方面。

矛盾的两个方面规定了矛盾的核心内容,换言之,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到底是哪两个方面的矛盾是关于主要矛盾讨论的首要问题。前些年,部分学者从当前社会管理相对滞后、新的社会矛盾不断发生这一现实出发认为,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变化,矛盾的两个方面不再是“物质文化需要”和“社会生产”,而是“公共需求”与“公共产品的供应”。笔者认为,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两个方面没有变,仍然是“社会需要”和“社会生产”,在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中,这一点首先必须坚持不能改变。

首先,社会需要和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从根本上决定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从社会需要来看,需求发展水平整体还不高,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物质需要还远远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仍然是需要的主要内容。人民群众部分物质需要的满足不等于全部物质需要的满足,基本物质需要的满足不等于更高水平物质需要的满足,大部分人民群众物质需要的满足不等于所有人民群众物质需要的满足。第二,各种非物质需要虽然快速发展,但仍未上升为主导地位,无论是需要的主体、内容还是需要的层次、结构都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

从社会生产来看,我国社会生产还相对落后,表现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我国目前生产力状况尽管纵向和过去比已经大大提高,但是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而且发展极不平衡,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并不等于生产力水平已经“很高”,社会财富更加丰富并不等于社会财富相当丰富,少数地区“富可敌国”没有改变大多数地区还欠发达,一些行业领先世界不能替代多数行业还比较落后。当前生产力发展这种相对落后的状况是制约和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根本的因素。当前我国的生产关系也存在一些不完善的环节和方面,所有制结构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收入分配不公平,利益格局不协调,社会保障不健全,阶层结构不合理。目前人民群众的很多需要不能得到很好满足固然有生产力不够发达、物质基础不够厚实的原因,但生产关系特别是体制机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等方面的不完善也是重要的原因甚至是更为重要的原因。当前很多新的社会矛盾突出和凸显并不表明主要矛盾已经改变,恰恰是“社会生产”中的生产关系还不完善所导致,也就是说,生产关系存在一些不完善的环节和方面也是很多社会矛盾的根源。

其次,社会需要和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决定其他矛盾的发展。

在当前我国出现的各种社会矛盾中,究竟是社会需要同社会生产的矛盾决定其他矛盾还是其他矛盾决定社会需要同社会生产的矛盾?显然,应该是前者决定后者。当前,许多新的矛盾确实也十分突出十分重要,但“重要”不等于“主要”,“突出”地位不等于“领导”地位,“影响”作用不等于“决定”作用。如“公共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长与公共产品的供应严重不足的矛盾”不过是社会生产与需要之间矛盾的一种表现形式,因为社会生产提供的产品理应包括公共产品,人们的需求也理应包括公共需求。同时,公共产品的需求与供给矛盾的最终解决也要依赖于社会生产和需要这一主要矛盾。因此,正是由于我国社会生产(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还相对落后,才导致其他一系列矛盾不断发生和发展,它不仅是当前其他一切矛盾的总根源,而且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和制约着其他矛盾的解决。

二、社会需要和社会生产均出现了新变化新特点。

尽管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两个方面没有变,仍然是社会需要和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但这两个方面各自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坚持主要矛盾两个方面不变的同时又必须高度重视并深入研究这些新变化,并根据其内容上的这些变化对社会主要矛盾两个方面作出更加准确的表述。

首先,社会需要的新变化需要对现行表述进行适当调整。

当前我国社会需要的发展呈现出发展速度迅猛、新旧更替频繁、横向日趋多元、纵向逐渐高端、发展不平衡等特点。具体来说,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需要的对象看,非物质需要突出;二是从需要的层次看,高层需要突出;三是从需要的构成看,综合性需要突出;四是从需要的属性看,社会性需要突出;五是从需要的主体看,个性化需要突出;六是从需要的发展水平看,不平衡突出。

质和文化,如政治诉求、生态需求、公共需求等。如果真要把人的需要只分为两大类的话,恐怕也只能说“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显然,“文化”不等于“精神”,“文化”的内涵从其最一般的意义上要比“精神”更加严格和特定,如我们可以说民主参与需要是一种精神需要,但显然不能说是一种文化需要,再如个体的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价值实现需要等都是精神需要,但同样不能说是文化需要。因此,对“社会需要”修饰词的表述应该相应作出适当的修改。

其次,社会生产的新变化需要对现行表述进行适当调整。

从生产力的变化来看,最显著的就是中国生产力水平已经大大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社会财富更加丰富,满足人民群众各种需要的物质基础大大增强。从生产关系的变化来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有制结构、收入分配制度、经济体制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生产关系的变化必然对生产力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同时又会促进分配和消费的发展,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需求层次和结构。可见,我国目前的社会生产无论是生产力还是生产关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党的八大关于主要矛盾的提法已经过去50多年,今天仍然沿用“落后”一词来概括中国社会生产的现状未免失之精准,而且从发展趋势看,一个国家的社会生产也不可能永远“落后”下去。因此,对“社会生产”修饰词的表述应该相应作出适当的修改。

三、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应做适当调整。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两个方面没有变,社会生产和需要的矛盾仍然是制约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必须坚持这个前提;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两个方面各自均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生产和需要都出现了新的特点,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要及时反映出这些变化。据此,笔者认为,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主要的调整有两点:一是关于社会需要的表述,建议把“物质文化需要”改为“各种需要”(或“物质精神需要”)。理由前已叙述,这样既解决了原提法概括不够准确的问题,又更加全面地反映了社会需要发展变化的特点。二是关于社会生产的表述,建议“落后”前增加“相对”二字,变为“相对落后”,因为我国生产力水平已大大提高,不再绝对落后,也不可能永远落后,但相对于世界整体水平还属于落后,这是第一个“相对”;同时,我国的社会生产尽管到某一历史时期会达到很发达的水平,但相对于人们发展的需要而言永远是落后的,这是第二个“相对”。

判断主要矛盾人人都有责任。

近几年,中国社会似乎开始进入一个矛盾快速积累期,传媒天天展示着各种社会矛盾与冲突。胡锦涛最近谈道:“我国的改革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在我们面前有许多必须解决而且回避不了的问题,有许多必须抓紧而不能拖延的任务。”温家宝最近也多次强调,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处在一个十分重要的关口。

弥漫在传媒上的“关键时期”、“重要关口”这些概念,到底意味着什么呢?这是一个需要深思的问题。

“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句话是毛泽东在《矛盾论》中说的,距今已近70年了。我感到,面对今天各种矛盾日趋复杂和并发的情况,我们真的有必要再认真熟读《矛盾论》这篇红色经典。

几十年来,执政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深刻地决定和影响着百姓的生命和中国的命运。1956年9月26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提出了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八大的共识是,阶级斗争已不再是主要矛盾,经济不发达才是主要矛盾,因此全党要由社会主义革命党转为社会主义建设党。遗憾的是,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没有得到毛泽东的认可。1957年10月,随着反右斗争的扩大,毛泽东在党的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仍然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从根本上改变了八大的方针。这以后,自1957年之后,全党全国的各项工作从根本指导思想上说均以“阶级斗争为纲”,并成为后来“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的核心内容。中国社会以后几十年的成串灾难,都是由于这种错误判断所导致。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次会议重新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确立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因此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对“八大”精神的继承和超越。

改革前几十年的弯路和改革开放以来辉煌的发展史说明,执政党如何判断社会的主要矛盾,事关千家万户的祸福和国家兴衰。

主要矛盾的转变:从私人品匮乏到公共品匮乏说中国进入到一个关键时期或重要关口,说明了分析和认清主要矛盾的紧迫性。毛泽东说:“抓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反过来说,如果找错了主要矛盾,就可能带来混乱和灾难。

目前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迄今为止,仍然没有摆脱改革开放初期和中期的认识。这个认识是:目前我们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因此,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只要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其他问题就能得到根本解决。这种认识曾经符合当时中国的国情。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这样一种情况无比困惑:持续的经济增长似乎使社会矛盾和冲突愈来愈多。由此,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固有的判断,不得不承认: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正在悄然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而我们必须把新的主要矛盾辨识出来。今天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呢?我认为是:公众日益增长的公共品需求同公共品供给短缺低效之间的矛盾。

““””结束时,最大的社会问题是物质产品短缺,老百姓缺衣少食,物质生活水平极其低下,人人渴望着少搞点政治斗争,多改善点物质生活,因贫困引发的怨恨弥漫整个社会。面对这种情况,“上善若水”的态度,就是将社会的主要矛盾确定为贫困,将政策的中心转到发展经济上来,就是要给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激励因素。

人们认识到物品短缺是由于政府垄断了生产和分配所造成的,因此有了放权让利,有了市场经济,有了自由竞争,有了对私有产权的包容,有了对外资的开放。而今天,经过20多年市场化改革和经济的持续增长,缺衣少食、上无片瓦已不再是社会矛盾的主要起源,私人物品极度匮乏已不是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起因。虽然私人物品匮乏的现象仍然在一些区域或人群中存在,但是,我们可以说,私人物品极度匮乏成为社会主要矛盾的时代结束了。是市场经济、自由竞争和全球化解决了改革开放初期和中期的社会主要矛盾。

然而一个主要矛盾的结束,却催生了新的主要矛盾。10多年前所言的主要矛盾,在“端起碗吃肉”的情况下淡化了,而今天的主要矛盾,却在“放下筷子骂娘”的情况下凸显了。为什么吃饱了还要骂娘呢?也许是恨贪官太多,也许是恨司法腐败,也许是恨土地被征占,也许是恨找不到工作,也许是恨有冤无处诉,也许是恨教育医疗收费太高,也许是恨社会不安全„„所有这些抱怨,都是冲着公共品短缺而来的。

什么是公共品?公共品就是花费纳税人的税款,由公共权力部门提供的、服务于社会公共利益的物品或服务。国家公园、国有道路、自然保护区等有形产品是公共品;公正的法律、政策和秩序等无形服务也是公共品。公共品供给的高效与公平,是保证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条件。我们只要清理一下近年来引发舆论高度关注的种种社会矛盾,便会发现,今天的主要矛盾不再是私人物品的普遍短缺,而是公共品的普遍短缺。社会上的各个阶层各个群体,都普遍感到公共品的短缺,因此也都对公共品的主要提供者———政府———埋怨不已。我们可以分析一下社会的一些焦点问题。

司法不公和法律白条问题,是合法法律权益得不到保障;mbo的国有资产分配问题,是公共资产没有公平地市场化;农民土地维权问题,是农民合法的土地权益得不到保障;村民委员会选举矛盾问题,是农民合法民主政治权利得不到保障;教育腐败问题,是受教育者不能公平分享到基本的公共教育资源;医疗腐败问题,是患者享受不到现代社会应有的医疗保障;住房压力问题,是社会低收入群体得不到基本住房财政资助;民营企业家抗议国资垄断权的问题,是企业家公平竞争的权利得不到保障;环保事件的出现,是民众合法的环境权益得不到保障;知识分子的许多不满,是由于《宪法》规定的言论、出版自由权利得不到保障;律师们的不满,是司法不独立和判决被暗箱操纵,将所有这些问题集中起来,我们可以看出今天中国的诸多矛盾,是由于法定的权利得不到保障而引发的,是公众认真要求兑现白纸黑字的法律条款。

此外,社会普遍痛恨的官员腐败,是公共品供给问题;社会普遍批评的行政低效,是公共品问题;社会普遍关注的财政支出黑洞,是公共品问题;社会普遍质疑的官商勾结,是公共品问题;社会普遍要求推进的官员问责制,是公共品问题;社会普遍要求的有更多的民主参与权,是公共品问题。总之,我们可以断言:公众日益增长的公共品需求同公共品供给短缺低效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公众需要一个高效廉洁、平等参与、公平透明的公共领域。

社会主要矛盾心得(热门18篇)篇十二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这一变化既是基于党对新时代历史方位的判断,又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分析。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表现为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归根结底还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两者的矛盾运动是判定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重要理论依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为党的长远战略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内部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转变,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与矛盾非主要方面之间在一定条件、一定范围内相互影响,在条件允许下双方还会相互转化。正是根据这一理论及我国实际情况的变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會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正确分析我国社会发展状况并及时判断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丰富,又为党和国家确定未来工作任务指出了明确方向。

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作出精准分析,既是国家领导人在把握国情后根据实际情况变化作出的实事求是的准确判断,也是国家开展其他工作的前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当时我国社会存在的多种矛盾及其之间的复杂关系,中国共产党在革命的不同阶段作出了不同的主要矛盾的判断。在国民革命和土地革命时期,主要矛盾表现为人民大众同封建地主与官僚资产阶级的矛盾;抗日战争时期,主要矛盾表现为中华民族与日本侵略者之间的矛盾;解放战争时期,主要矛盾表现为人民渴望和平民主与国民党反动统治之间的矛盾。在革命取得胜利后,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拉开序幕。同年9月15日,党的八大胜利召开,刘少奇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中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2〕但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探索过程中,由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没有任何经验,思想准备不充分,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偏离了党的八大的正确决议,偏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错误地认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仍然是阶级矛盾,并由此发动了“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邓小平主持中央事务,首先是把大家的思想从“两个凡是”中解放出来,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党的十三大召开之前,邓小平就我国社会主义实际情况作了实事求是的论述:“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3〕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被归纳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所以,为了化解这一矛盾,当时的中国大力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因为只有生产力提高了,人民在物质与文化方面的需求才能得到解决。在当时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论断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成为我国工作的重心,以发展作为我国工作的第一要务,在短短的40年内,中国经济不仅得到了快速发展,党和国家更是规划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

在改革开放刚起步时,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人民对物质和文化的基本需求还不能得到满足,党和国家最急切的任务是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在此基础上再满足人民对物质与文化在量和质上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温饱问题早已解决,不仅如此,党在其他各项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民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不断得到满足。随着物质与精神需求的不断满足,新的需求也就产生了。人民不仅要求吃饱,还要求吃出健康;不仅要求穿暖,还要求穿出时尚。在各方面,人民不仅对量有要求,还更加注重质的满足,在吃穿住用行方面,无不表现出对质的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在众多领域里都取得了重大突破,特别是在经济建设方面成就斐然,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改善,除了在物质与文化上有需求外,更在安全、民主、和谐、生态等方面也有所要求,这些要求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阻碍人民实现美好生活的现实条件是我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等因素,正是因为这些因素,我国在实现民主、富强、和谐、美丽、公平、正义、法治等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既是基于实际情况变化作出的实事求是的现实判断,又是对我国进入新时代历史方位的准确定位。

“历史充分说明,党和国家事业能不能顺利发展,同我们能否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准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能否在这个基础上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战略策略,紧紧联系在一起”〔4〕66。在不同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不同,对时代的准确判断是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判断的前提,一旦违背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我国时代认识不清,得出的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必然有所偏差。所以,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理论的提出是依据“新时代”历史方位作出的准确判断。

“新时代”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对近几年国际形势变化和国内发展情况准确判断下所作的我国目前历史方位的最新定位,它是判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时代依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及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脉相承,其社会主义建设的目的都是为人民谋幸福。新时代的中国处于承前启后、继续谱写社会主义华丽篇章的时代。“新时代”作为判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时代依据是基于我国从过去到现在的发展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新时代开创了中国新局面。在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全球化的今天,国与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各个国家纷纷抓紧机遇期,不断提升各自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不仅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加强合作,更突出表现为科技创新方面的竞争。科技的突飞猛进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科技的发展给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带来了重大影响。为了加强与国际的接轨,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越来越大。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围绕时代主题,深化对内改革,加强对外开放,在各个领域取得了新成就,特别是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不断丰富着人民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政治上民主的发展与众多大型民生工程的建设,使人民生活越来越幸福,我国社会越来越和谐。总之,随着整个社会思想的解放、生产力的提高,在人民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也刺激着新的更多的需求的出现。

第二,新时代确立了中国发展的新征程。从新中国成立之初起,我们党始终把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幸福作为自己执政的目标与归宿。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并不理想,物质上的匮乏决定了人民的精神生活也相当贫瘠。于是,在1987年党的十三大上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从此,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成为党的根本工作任务。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由于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基本国策并不断深化,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随着全世界科技的飞速发展,我国对外开放也不断扩大,搭上了这趟世界经济特快列车,在党与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经济总量在全世界排名第二。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改革开放的实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每一次重大历史时刻都是新征程的开始。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三步走”的战略目标,随着第一步和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实现,习近平总书记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和我国发展的实际情况,站在更高的历史起点上指出:“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4〕128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在未来的建设中,党的任务将更加艰巨,压力将越来越大。为了更好地实现后面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将任务进行了更加具体的分解,也就是说,从现在起,既是我们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又开启了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中国发展的历史是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人民站起来,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富起来,新时代的发展将使中国人民强起来。所以,新时代是让中华民族强起来的新起点、新征程,这也便成为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时代依据。然而,新时代没有改变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也没有改变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事实,所以,在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中,“需求”仍然是人民的追求,只不过是更高的需求,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党的十三大作出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相同点或者说本质都是需求与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同的是十三大所提出的主要矛盾是基本需求与落后的生产发展之间的矛盾,而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则是更全面的需求与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需求与发展在程度上有所差别,也就是说人民在需求上的不同层次的追求源于经济发展的不同程度的差别。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依然是发展,任务是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任何矛盾都包含至少两个方面,其中起决定、支配作用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只有使发展平衡、充分,才能真正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社会发展整体不平衡不充分。在我国“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经济发展较为突出,相比之下,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发展远不及经济发展速度。二是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东西部之间、内陆与沿海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表现出极大的差距。我国一线城市如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已经可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比肩,甚至说整体经济超过一些发达国家。可是在我国西部一些地区,经济却相对较落后,而那些深度贫困地区更成为重点扶贫对象。

除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以外,人民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一是人民需求从单一到多元的转化。改革开放之初,我国仍处于物质匮乏的时代,不管是物质上还是文化上的需求都较为单一。但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需求表现出多元性,不仅体现在物质与文化的需求方面,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环境、医疗、教育等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二是人民需求从量到质的转化。在温饱都成问题的年代,基本的物质与文化需求成为人民追求的首要目标。但在即将实现全面小康的新时代,人民在基本的物质与文化需求得到满足后,向往更美好的生活。人民期盼更好的教育、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等等。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理论依据。“辩证法的规律是從自然界的历史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中抽象出来的”〔5〕,正是在科学的历史观与辩证法原则的指导下,我们党才得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的结论。

正确分析社会主要矛盾是为了更好地化解矛盾双方,使矛盾双方稳定地处于统一体中,这样社会才会处于和谐状态,这是从古至今哲学家、政治家、社会学家孜孜以求的理想社会状态。无论是西方的“理想国”“乌托邦”,还是中国的“大同世界”,都诠释了人们对完美世界的向往,但同时也表达了对当时社会存在的种种矛盾的不满。马克思认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6〕400。自阶级、私有制产生以来,社会便进入人剥削人的状态,阶级矛盾愈演愈烈,这一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达到顶峰。资本主义社会主要矛盾表现为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所以,“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6〕422。马克思用“联合体”代替“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唯有此,资产阶级不可调和的社会矛盾有才可能化解。

即使在同一社会形态下,条件的变化依然会引起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因此,对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理解应注意从实际情况出发,实际情况的变化是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原因。在国内革命时期,社会主要矛盾表现为广大人民群众同帝国主义、资本主义以及封建主义之间的矛盾。在推翻“三座大山”后,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主要矛盾便转化为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深刻认识到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充分发挥,我国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巨大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民基本需求得到满足。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矛盾双方的斗争是导致主要矛盾变化的原因。马克思对社会历史的分析主要是从现实的人与人的活动之间的矛盾运动出发的,并以此分析历史发展趋势,从而得出科学的正确的唯物史观。在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时,也应秉承这一唯物史观原理,从我国实际情况变化出发,进而分析矛盾双方的变化。

(二)需求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需求与发展之间的矛盾,需求与发展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两者的矛盾运动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需求和供给是一对矛盾,两者的平衡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供给要满足需求,也就是要求发展本国的生产力,需求的满足反过来刺激供给,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首先,人民的需求是历史产生与发展的动力,是人民群众作为历史主体的体现。其一,马克思认为,历史产生于人的需求,这是一切人类生存的前提,“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人们从几千年前直到今天单是为了维持生活就必须每时每日从事的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6〕158。其二,马克思认为,历史发展是对人的需要的不断满足过程,他说:“已经得到的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而这种新的需要的产生是第一个历史活动。”〔6〕159其三,马克思认为,在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而进行的生产过程中,不仅生产满足人们需求的物质,还生产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或生产关系。“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命的人们开始生产另外一些人,即繁殖。这就是夫妻之间的关系,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家庭。这种家庭起初是唯一的社会关系,后来,当需要的增长产生了新的社会关系而人口增多又产生了新的需要的时候,这种家庭便成为从属的关系了”〔6〕159。

马克思指出,人们需求的提高又反过来刺激生产力的提高。需求通过人们的消费来表现,消费需求的提高又必将刺激生产力的提高。根据社会分工理论,马克思把社会生产分为生产与消费两大部类,只有两大部类平衡,社会经济才会稳定。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民的需求必将通过市场的供给状况反映出来,刺激着生产者主动进行生产,以满足对市场的供给,满足人民的需求。一句话,生产力与人民需求间的作用与反作用的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最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依然是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基本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新时代”并不意味着我国的基本国情发生了变化,我国依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就是说,虽然我国生产力较之前已有较大的发展,但并没有突破质的飞跃。在新时代,依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力同公有制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共同推动我国经济建设,从而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虽然新时代生产力水平较之以往提高了不少,但并未发展到能从根本上满足人民的各项需求。正如马克思所说:“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8〕3所以,虽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变化,但只是量的变化,我国生产力得到了空前发展,但却不足以使我国超越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也就意味着,我国的任务依然以发展为主,只有各方面得到发展,人民的生活才能得到满足,因為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才是制约我国人民美好生活的主要因素。要达到质的飞跃,就必须突破这一制约,让生产力充分发挥出来。因为,“单纯的量的变化到一定点时就转变为质的区别”〔8〕197。

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并不是主观随意的结果,而是在尊重社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提出来的。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为党的长远战略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于自我完善,所以,在马克思看来需要通过革命手段变革的生产关系,在社会主义制度内却可以通过改革不断地完善。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归根结底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所引起的,在整个矛盾运动中,生产力作为比较积极的因素,不断得到解放与发展,这样势必要引起相对稳定的生产关系的变革。党在这时提出中国历史阶段的新变化与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对国际国内局势的审时度势,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与发展。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新时代意味着国际国内环境发生新的变化,与改革开放之初制定的政策相比,我国的发展也处在新的转折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我们现在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改革开放之初,为了促进经济建设,我们鼓励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富起来,以发挥带头作用,带动其他人、其他地区共同富裕。随着我国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虽然很多地方已经发展成为富裕地区,很多人也富裕起来,但社会生产、消费、地域的贫富差距也表现出来,这些差距汇总起来便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样,社会主义建设接下来的工作便是要力求消除这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状态。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为党制定长远战略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中国共产党作为国家的执政党,应始终把提升自己的执政能力、解决百姓的民生问题作为自己的使命。只有这样,人民才会拥护党的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经济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概念,目的是放缓脚步,提高发展质量。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優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由此可以看出,新时代我国的发展与之前一味强调量与速度完全不同,更注重生产力发展的质量。我们党也将遵循这一发展理念,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理论作为今后制定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用新的发展理念建设社会主义,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52.

〔4〕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01.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社会主要矛盾心得(热门18篇)篇十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基本依据,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观点,在事业单位考试中经常出现,那我们就必须清楚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依据,接下来就对其一探究竟。

一、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2010年开始稳居世界第二位,货物进出口总额居世界第二位,对外投资和利用外资分别居于世界第二位和第三位,基础设施建设部分领域遥遥领先,工农业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大部分工农业生产水平居于世界前列,甚至有个别工农产品出现过剩,这说明我国长期所处的短缺经济和供给不足状况已经发生根本性转变,再讲“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不符合实际。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约9.5%,已经达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有大幅增长,分别从1978年的343.4元、133.6元增长到2017年的36396元、13432元;农村贫困发生率大幅下降,目前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高出世界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城乡居民健康状况显著改善,居民平均预期寿命2017年达到76.7岁,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人民群众有了更高的期盼,期盼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等等,都显示出了人民群众对于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层次更高、内容范围更加广泛,出现了阶段性的新特征。

三、影响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发展不平衡主要指的各区域各领域各方面发展不够平衡,存在“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失衡现象,制约了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比如经济增长快,但是政治制度、生态文明问题显著,城市发展快,农村发展落后。

发展不充分主要指的是一些地区、一些领域、一些方面还存在发展不足的问题,发展的任务仍然很重。比如我们现在的义务教育师资短缺,存在发展不充分的问题。

社会主要矛盾心得(热门18篇)篇十四

1.1956年,党的八大报告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1979年,在中央召开的理论务虚会上明确了这个问题“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

3.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做了规范的表述:“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4.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指出“我们现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5.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再次强调,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仍处在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6.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7.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重申,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8.2010年,党的十二五规划提出,建立和谐社会主义,并且提出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要努力平衡人民过快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社会生产之间的关系。

9.2017年,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要矛盾心得(热门18篇)篇十五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0月1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做出上述重大判断。

在此之前,有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表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表述于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时提出,至今已沿用36年。

36年间,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物质需求也已上升为对一个更加民主、公平、正义,法治更加健全,环境更加宜人的美好社会的向往。从这个角度来看,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做出新判断恰逢其时。

二、考研出题点。

毫无疑问,十九大是今年考研的出题热点,出题的角度可以非常丰富,郑炳老师举例说明,比如,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考察“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含义,进而涉及到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如何造成了现今“不平衡不充分”的局面,以及接下来我们该如何制定新的发展战略以解决这个问题。

三、背景知识补充。

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比较典型地反映在收入分配不平等、地区发展不平衡、行业之间差距拉大,以及环境污染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1、长期发展方式有待充分转变。

一是世界工厂型的外需拉动方式仍未充分扭转。中国相当多的产能是在世界经济增长黄金期面向外需所形成的,更为严重的是,企业采取透支型生产,依赖于劳动力、土地和资本的要素的投入而不是技术创新,注重数量而不是质量。

二是二元化发展方式仍未充分转变。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着政府扶持部门与市场部门、城市与农村、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等二元结构,这些二元结构在不同程度导致了市场的分割,资源、要素的流动过程中存在壁垒,市场竞争不够充分、垄断现象尚未根本改善,二元结构导致多重问题相互叠加,进一步形成结构性矛盾的演变和不断积累。

2、体制机制改革有待充分推进。

一是市场体制机制有待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和环保收费机制尚未建立;市场主体质量不高,尤其是专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还不够高;市场准入开放度有待提高,部分领域仍存在准入的隐性壁垒,部分准入要求已不适应发展新趋势;现代市场体系发育不够充分,各类市场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市场竞争不充分,区域合作及市场一体化程度有待提高;市场监管的有效性亟需提高,社会诚信环境亟待完善。

二是财税制度有待进一步推进。中央与地方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还不够清晰,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权不相匹配的矛盾日益突出,尤其是金融危机冲击下地方政府身负保增长的重任,地方政府债务进一步增长;宏观税负总体较重,间接税占比偏高、直接税占比过低,消费税、营业税、农业税等重点领域税制设计还需要加快完善,一些地方政府的预算外收入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了税收收入和财政预算收入等。

三是金融体制机制有待推进。金融机构体系有待健全,融资机制问题突出,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严重失衡,绝大部分长期资金需求是通过商业银行以间接融资渠道解决的,导致短存长贷引发的流动性问题,也推动金融体系风险向银行集中;证券业业务结构雷同且业务种类单一,资本扩张和市场融资能力有限,仍有大量资金沉淀在国有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并未有效转化为生产性资金。

3、调控有度的政策体系有待充分完善。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建立“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指明了政策调控的方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实现需求侧政策与供给侧政策的有效配合至关重要。如前期基于需求的刺激政策虽然取得了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的显著效应,但也相应付出了高昂的成本。产业政策的过度使用,加剧了产能过剩矛盾,且产能过剩矛盾从传统产业蔓延到一些新兴产业,从产能相对过剩演变为绝对过剩。区域扶持政策的过度使用。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和扶持政策,但在部分地区政府催化下,大量资本流向了落后产能、缺乏竞争力的企业和低生产率的部门,反而抑制了长期经济增长能力。

十九大之后在经济领域重点推进的工作之一就是着力提升资源要素效率,主要措施包括:

社会主要矛盾心得(热门18篇)篇十六

党的是一个催人奋进的大会报告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对于统一全党思想认识、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篇党的八大报告解读——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这主要是:

一、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从20xx年下半年起明显下滑,到20xx年第一季度下降到谷底,但从20xx年第二季度起扭转了下滑趋势,开始逐季回升,走出了一个标准的v字形反转,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但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仍然不足。因为经济的回升主要是依靠政府实施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等政策发挥作用的结果,而社会投资意愿尚未明显跟进,居民消费后劲亦感不足,进一步扩大内需难度加大,而外需的萎缩和低迷状态又难以在短期内改变。

二、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结构调整难度加大。目前,总体上说,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我国已有近200种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却很少。在出口产品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尚不到10%。由于我国出口产品大量是贴牌产品,处于国际产业分工价值链的低端,附加值很低,导致利润大量流失。据统计,在我国出口的通讯、半导体、生物医药和计算机等高新技术产品中,外国公司获得授权的专利数占到90%以上。在新兴产业发展方面,我国总体上也缺乏核心技术和领军人才。与此同时,我国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严重,而淘汰落后产能和兼并重组又面临就业压力大、体制机制不健全等制约。不仅一些传统产业仍在盲目扩张,而且一些新兴产业也出现重复建设倾向。

三、就业压力总体上持续增加和结构性用工短缺的矛盾并存。一方面,从劳动力供求总量看,一定时期内仍处于供大于求的局面,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和高校毕业生的规模很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任务也还很大。另一方面,在就业上又存在着一定的结构性供不应求的用工短缺情况。20xx年新春伊始,珠三角、长三角等沿海地区就出现了“用工荒”问题。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近期调查,东部沿海地区有70%被调查的企业存在“用工荒”。这一来是因为经济回升向好,企业特别是沿海外贸企业的订单增多,因此用工需求旺盛,更需要具有一定经验和技能的熟练工、技术工;二来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对工作选择、生活待遇、未来前途等有了新要求。这就使得用工需求方与劳动供给方二者出现不匹配。

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不稳固。一来,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抗灾能力不强,农业生产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还很大;二来,农业科技推广等社会化服务的基层体系尚不健全,其对农业生产的支撑不足;三来,粮食连续6年实现增产,粮食生产基数不断提高,农业种养的比较效益又偏低,农产品价格下行压力亦较大,粮食持续增收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都在加大;四来,农村各项公共事业的发展还很滞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也使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一些值得关注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如保护耕地问题、保障农民权益问题、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等。

9.6万亿元,同比多增4.7万亿元。这对房地产等资产价格上涨和滞后的消费物价上涨产生了很大压力。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迅速发展,潜伏的财政信用风险不容忽视。

六、医疗、教育、住房、收入分配、社会管理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亟待解决。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也是我国社会矛盾凸显期。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任务还很艰巨。据新华网、人民网20xx年“两会”前夕分别所做的民意调查显示,医疗卫生、教育公平、调控房价这“三难三贵”问题(看病难、看病贵,上学难、上学贵,买房难、买房贵)仍被选入前十大热点问题,其中,特别是房价过快上涨问题从来没有像20xx年这样备受关注。同时,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也被选为前十大热点问题,而且在新华网调查结果中还被列为榜首。调查认为,我国目前绝大多数居民并不是没有消费意愿,而是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一些居民收入水平较低,消费能力不足。另外,户籍改革、养老保险、反贪反腐、司法公正、民主监督、网络问政等社会管理方面的问题也受到广大网民的高度关注而被选为前十大热点问题。

我们必须全面、正确地判断形势,决不能把经济回升向好的趋势等同于经济运行的根本好转。要增强忧患意识,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努力化解矛盾,更加周密地做好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的准备,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对于我国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几年前就有学者提出了新的看法,并引发了关于社会主要矛盾是否发生改变的讨论。目前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最初源于1956年党的八大,八大明确提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的需求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在八大提法的基础上,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进一步明确指出,“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提法沿用至今。在党的xx大政治报告和建党90周年讲话中,都重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但是,同时强调,“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

“这些情况表明,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我们必须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对于如何把握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及其变化,毛泽东同志曾经精辟地指出:“事物发展过程的根本矛盾及为此根本矛盾所规定的过程的本质,非到完结之日,是不会消灭的;但是事物发展的长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情形又往往相互区别„„因此,过程就显出阶段性来。如果人们不去注意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人们就不能适当地处理事物的矛盾。”(毛泽东《矛盾论》)笔者认为,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及其“所规定的过程的本质”没有变,主要矛盾的两个方面仍然是社会需要同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但这两个方面各自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在其两个方面保持不变的前提下,也应当随着其反映的内容的变化进行适当的调整。

一、社会需要和社会生产仍然是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两个基本方面。

矛盾的两个方面规定了矛盾的核心内容,换言之,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到底是哪两个方面的矛盾是关于主要矛盾讨论的首要问题。前些年,部分学者从当前社会管理相对滞后、新的社会矛盾不断发生这一现实出发认为,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变化,矛盾的两个方面不再是“物质文化需要”和“社会生产”,而是“公共需求”与“公共产品的供应”。笔者认为,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两个方面没有变,仍然是“社会需要”和“社会生产”,在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中,这一点首先必须坚持不能改变。

首先,社会需要和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从根本上决定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从社会需要来看,需求发展水平整体还不高,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物质需要还远远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仍然是需要的主要内容。人民群众部分物质需要的满足不等于全部物质需要的满足,基本物质需要的满足不等于更高水平物质需要的满足,大部分人民群众物质需要的满足不等于所有人民群众物质需要的满足。第二,各种非物质需要虽然快速发展,但仍未上升为主导地位,无论是需要的主体、内容还是需要的层次、结构都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

从社会生产来看,我国社会生产还相对落后,表现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我国目前生产力状况尽管纵向和过去比已经大大提高,但是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而且发展极不平衡,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并不等于生产力水平已经“很高”,社会财富更加丰富并不等于社会财富相当丰富,少数地区“富可敌国”没有改变大多数地区还欠发达,一些行业领先世界不能替代多数行业还比较落后。当前生产力发展这种相对落后的状况是制约和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根本的因素。当前我国的生产关系也存在一些不完善的环节和方面,所有制结构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收入分配不公平,利益格局不协调,社会保障不健全,阶层结构不合理。目前人民群众的很多需要不能得到很好满足固然有生产力不够发达、物质基础不够厚实的原因,但生产关系特别是体制机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等方面的不完善也是重要的原因甚至是更为重要的原因。当前很多新的社会矛盾突出和凸显并不表明主要矛盾已经改变,恰恰是“社会生产”中的生产关系还不完善所导致,也就是说,生产关系存在一些不完善的环节和方面也是很多社会矛盾的根源。

其次,社会需要和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决定其他矛盾的发展。

在当前我国出现的各种社会矛盾中,究竟是社会需要同社会生产的矛盾决定其他矛盾还是其他矛盾决定社会需要同社会生产的矛盾?显然,应该是前者决定后者。当前,许多新的矛盾确实也十分突出十分重要,但“重要”不等于“主要”,“突出”地位不等于“领导”地位,“影响”作用不等于“决定”作用。如“公共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长与公共产品的供应严重不足的矛盾”不过是社会生产与需要之间矛盾的一种表现形式,因为社会生产提供的产品理应包括公共产品,人们的需求也理应包括公共需求。同时,公共产品的需求与供给矛盾的最终解决也要依赖于社会生产和需要这一主要矛盾。因此,正是由于我国社会生产(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还相对落后,才导致其他一系列矛盾不断发生和发展,它不仅是当前其他一切矛盾的总根源,而且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和制约着其他矛盾的解决。

二、社会需要和社会生产均出现了新变化新特点。

尽管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两个方面没有变,仍然是社会需要和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但这两个方面各自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坚持主要矛盾两个方面不变的同时又必须高度重视并深入研究这些新变化,并根据其内容上的这些变化对社会主要矛盾两个方面作出更加准确的表述。

首先,社会需要的新变化需要对现行表述进行适当调整。

当前我国社会需要的发展呈现出发展速度迅猛、新旧更替频繁、横向日趋多元、纵向逐渐高端、发展不平衡等特点。具体来说,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需要的对象看,非物质需要突出;二是从需要的层次看,高层需要突出;三是从需要的构成看,综合性需要突出;四是从需要的属性看,社会性需要突出;五是从需要的主体看,个性化需要突出;六是从需要的发展水平看,不平衡突出。

质和文化,如政治诉求、生态需求、公共需求等。如果真要把人的需要只分为两大类的话,恐怕也只能说“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显然,“文化”不等于“精神”,“文化”的内涵从其最一般的意义上要比“精神”更加严格和特定,如我们可以说民主参与需要是一种精神需要,但显然不能说是一种文化需要,再如个体的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价值实现需要等都是精神需要,但同样不能说是文化需要。因此,对“社会需要”修饰词的表述应该相应作出适当的修改。

其次,社会生产的新变化需要对现行表述进行适当调整。

从生产力的变化来看,最显著的就是中国生产力水平已经大大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社会财富更加丰富,满足人民群众各种需要的物质基础大大增强。从生产关系的变化来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有制结构、收入分配制度、经济体制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生产关系的变化必然对生产力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同时又会促进分配和消费的发展,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需求层次和结构。可见,我国目前的社会生产无论是生产力还是生产关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党的八大关于主要矛盾的提法已经过去50多年,今天仍然沿用“落后”一词来概括中国社会生产的现状未免失之精准,而且从发展趋势看,一个国家的社会生产也不可能永远“落后”下去。因此,对“社会生产”修饰词的表述应该相应作出适当的修改。

三、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应做适当调整。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两个方面没有变,社会生产和需要的矛盾仍然是制约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必须坚持这个前提;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两个方面各自均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生产和需要都出现了新的特点,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要及时反映出这些变化。据此,笔者认为,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主要的调整有两点:一是关于社会需要的表述,建议把“物质文化需要”改为“各种需要”(或“物质精神需要”)。理由前已叙述,这样既解决了原提法概括不够准确的问题,又更加全面地反映了社会需要发展变化的特点。二是关于社会生产的表述,建议“落后”前增加“相对”二字,变为“相对落后”,因为我国生产力水平已大大提高,不再绝对落后,也不可能永远落后,但相对于世界整体水平还属于落后,这是第一个“相对”;同时,我国的社会生产尽管到某一历史时期会达到很发达的水平,但相对于人们发展的需要而言永远是落后的,这是第二个“相对”。

判断主要矛盾人人都有责任。

近几年,中国社会似乎开始进入一个矛盾快速积累期,传媒天天展示着各种社会矛盾与冲突。最近谈道:“我国的改革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在我们面前有许多必须解决而且回避不了的问题,有许多必须抓紧而不能拖延的任务。”温家宝最近也多次强调,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处在一个十分重要的关口。

弥漫在传媒上的“关键时期”、“重要关口”这些概念,到底意味着什么呢?这是一个需要深思的问题。

“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句话是毛泽东在《矛盾论》中说的,距今已近70年了。我感到,面对今天各种矛盾日趋复杂和并发的情况,我们真的有必要再认真熟读《矛盾论》这篇红色经典。

几十年来,执政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深刻地决定和影响着百姓的生命和中国的命运。1956年9月26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提出了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八大的共识是,阶级斗争已不再是主要矛盾,经济不发达才是主要矛盾,因此全党要由社会主义革命党转为社会主义建设党。遗憾的是,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没有得到毛泽东的认可。1957年10月,随着反右斗争的扩大,毛泽东在党的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仍然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从根本上改变了八大的方针。这以后,自1957年之后,全党全国的各项工作从根本指导思想上说均以“阶级斗争为纲”,并成为后来“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的核心内容。中国社会以后几十年的成串灾难,都是由于这种错误判断所导致。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次会议重新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确立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因此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对“八大”精神的继承和超越。

改革前几十年的弯路和改革开放以来辉煌的发展史说明,执政党如何判断社会的主要矛盾,事关千家万户的祸福和国家兴衰。

主要矛盾的转变:从私人品匮乏到公共品匮乏说中国进入到一个关键时期或重要关口,说明了分析和认清主要矛盾的紧迫性。毛泽东说:“抓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反过来说,如果找错了主要矛盾,就可能带来混乱和灾难。

目前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迄今为止,仍然没有摆脱改革开放初期和中期的认识。这个认识是:目前我们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因此,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只要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其他问题就能得到根本解决。这种认识曾经符合当时中国的国情。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这样一种情况无比困惑:持续的经济增长似乎使社会矛盾和冲突愈来愈多。由此,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固有的判断,不得不承认: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正在悄然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而我们必须把新的主要矛盾辨识出来。今天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呢?我认为是:公众日益增长的公共品需求同公共品供给短缺低效之间的矛盾。

“文革”结束时,最大的社会问题是物质产品短缺,老百姓缺衣少食,物质生活水平极其低下,人人渴望着少搞点政治斗争,多改善点物质生活,因贫困引发的怨恨弥漫整个社会。面对这种情况,“上善若水”的态度,就是将社会的主要矛盾确定为贫困,将政策的中心转到发展经济上来,就是要给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激励因素。

人们认识到物品短缺是由于政府垄断了生产和分配所造成的,因此有了放权让利,有了市场经济,有了自由竞争,有了对私有产权的包容,有了对外资的开放。而今天,经过20多年市场化改革和经济的持续增长,缺衣少食、上无片瓦已不再是社会矛盾的主要起源,私人物品极度匮乏已不是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起因。虽然私人物品匮乏的现象仍然在一些区域或人群中存在,但是,我们可以说,私人物品极度匮乏成为社会主要矛盾的时代结束了。是市场经济、自由竞争和全球化解决了改革开放初期和中期的社会主要矛盾。

然而一个主要矛盾的结束,却催生了新的主要矛盾。10多年前所言的主要矛盾,在“端起碗吃肉”的情况下淡化了,而今天的主要矛盾,却在“放下筷子骂娘”的情况下凸显了。为什么吃饱了还要骂娘呢?也许是恨贪官太多,也许是恨司法腐败,也许是恨土地被征占,也许是恨找不到工作,也许是恨有冤无处诉,也许是恨教育医疗收费太高,也许是恨社会不安全„„所有这些抱怨,都是冲着公共品短缺而来的。

什么是公共品?公共品就是花费纳税人的税款,由公共权力部门提供的、服务于社会公共利益的物品或服务。国家公园、国有道路、自然保护区等有形产品是公共品;公正的法律、政策和秩序等无形服务也是公共品。公共品供给的高效与公平,是保证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条件。我们只要清理一下近年来引发舆论高度关注的种种社会矛盾,便会发现,今天的主要矛盾不再是私人物品的普遍短缺,而是公共品的普遍短缺。社会上的各个阶层各个群体,都普遍感到公共品的短缺,因此也都对公共品的主要提供者———政府———埋怨不已。我们可以分析一下社会的一些焦点问题。

司法不公和法律白条问题,是合法法律权益得不到保障;mbo的国有资产分配问题,是公共资产没有公平地市场化;农民土地维权问题,是农民合法的土地权益得不到保障;村民委员会选举矛盾问题,是农民合法民主政治权利得不到保障;教育腐败问题,是受教育者不能公平分享到基本的公共教育资源;医疗腐败问题,是患者享受不到现代社会应有的医疗保障;住房压力问题,是社会低收入群体得不到基本住房财政资助;民营企业家抗议国资垄断权的问题,是企业家公平竞争的权利得不到保障;环保事件的出现,是民众合法的环境权益得不到保障;知识分子的许多不满,是由于《宪法》规定的言论、出版自由权利得不到保障;律师们的不满,是司法不独立和判决被暗箱操纵,将所有这些问题集中起来,我们可以看出今天中国的诸多矛盾,是由于法定的权利得不到保障而引发的,是公众认真要求兑现白纸黑字的法律条款。

此外,社会普遍痛恨的官员腐败,是公共品供给问题;社会普遍批评的行政低效,是公共品问题;社会普遍关注的财政支出黑洞,是公共品问题;社会普遍质疑的官商勾结,是公共品问题;社会普遍要求推进的官员问责制,是公共品问题;社会普遍要求的有更多的民主参与权,是公共品问题。总之,我们可以断言:公众日益增长的公共品需求同公共品供给短缺低效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公众需要一个高效廉洁、平等参与、公平透明的公共领域。

2

页,当前第。

1

1

2

社会主要矛盾心得(热门18篇)篇十七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党的十九大报告五次提到“社会主要矛盾”。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表述的变化体现在两个方面:前半句从“物质文化需要”转化为“美好生活需要”,后半句从“落后的社会生产”转化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

(一)“美好生活需要”相比“物质文化需要”有更广的外延。

与“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相比,“美好生活需要”内容更广泛,不仅包括既有的“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些客观“硬需求”,更包括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及尊严、权利、当家作主等更具主观色彩的“软需求”。

经过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高速发展,我国改革成果极大丰富,改革分享机制基本健全。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生产力水平随之发生了阶段性的变革,生产力水平有了质的突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逐渐成熟定型。与此同时,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如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等等。这些“软需求”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从精神文化到政治生活、从现实社会地位到心理预期、价值认同等方面,甚至对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都提出相应要求。

(二)发展不平衡的具体体现。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我国发展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区域发展不平衡主要是指东中西不平衡、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不平衡,甚至城市内部、发达地区内部也存在不平衡现象。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东中西部差距越来越明显。根据麦肯锡发布的《2016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数》报告显示,东部地区可持续发展水平平均表现领先全国其他地区,呈现出东部沿海向内陆地区递减的态势,表现优异的城市大多集中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从城市创新能力的区域格局来看,总体也呈现出东部地区高于中西部地区的梯度分异规律。从城市群看,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是发展较为成熟的三大国家级城市群,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形成鲜明对比。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上不平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既快又好,高楼林立,道路宽广,流光溢彩。而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且缺乏有效维护,公共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由于过去近四十年我国的工业化和对外开放集中在东部,东部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高于中部、尤其是西部,城乡间的差异就表现为中西部、尤其是西部的经济发展相对东部的不平衡。

不同社会群体在共享发展成果方面有差距,建立在良性橄榄型社会结构上的财富公平正义分配格局有待形成。主要表现为贫富分化较为严重。从阶层人口比例看,我国中间层人口占比约五分之一,这个比重不足以形成支撑力量和主导力量。

经济领域的发展一马当先、奇迹频现,政治社会文化领域的发展虽稳步推进,但与经济领域相比尚有一定差距,特别是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差距十分明显。具体到各个领域内部也存在很大的不平衡。经济领域中实体经济与金融、房地产发展不平衡,低端产业与高端产业发展不平衡,大企业与小微企业的发展不平衡,等等。从产业结构看,2016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即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于制造业的不平衡,先进制造业相对于传统制造业的不平衡等。从需求结构看,表现为消费相对于投资的不平衡。从增长动能上看,又突出表现为相对于资本、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投入,作为经济增长第一驱动力,创新的关键作用发挥得不平衡,等等。

(三)发展不充分问题已十分突出。

发展不充分主要是指整个社会的发展总量尚不丰富、发展程度尚不够高、发展态势尚不够稳固。这种不充分体现在发展的方方面面,既包括处于发展不平衡低端的那部分,也包括处于发展不平衡高端的那部分。但从本质上看,可以从六个方面来理解: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切实成效,我国经济增长正在从传统的靠拼土地、拼资源、拼劳动力向拼科技、拼质量、拼效益转变。但这种转变还处在起步阶段,新动能在短时间内还难以挑起经济发展的大梁,占据国民经济“半壁江山”的服务业需要向高端化迈进,对资源能源的过度消耗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决定了我们转变发展方式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充分发展阶段。

法治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目前,依法治国已有重大进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司法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但要看到,解决“无法可依”后,“有法不依”的问题就更加凸显出来,做到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全面依法治国还需要努力。

物质文明的快速发展,更加需要与之相辅相成的精神文明高度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很多地方还存在“一个快、一个慢”以及“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无法满足人们对精神世界的更高追求,精神文明发展不充分,反过来会严重制约物质文明的充分发展。

上学难、看病难、养老难等百姓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尚未根本性解决,而随着人们对公平正义的要求日益增长,如何既把“蛋糕”做大又把“蛋糕”分好,是新时代我们面临的一个严峻考验。

近年来,随着整个社会环保意识增强和相关措施落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但总体建设水平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美丽”已成为我们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指标,反映了人民群众在新时代对美好环境的新期待,需要进一步加快美丽中国建设步伐。

这几年,全面深化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满满的获得感,但改革依然面临很多艰巨任务,比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待完善、财税改革有待进一步推进、金融机构体系有待健全等。随着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全面深化改革想要不断取得新成就,只会越来越困难、越来越艰险,绝不是轻而易举、轻轻松松就可以实现的,必须付出更艰辛的努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这一重大论断,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宏大历史背景下作出的科学判断,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善于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具有里程碑意义。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客观反映,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是一个系统的社会事件,是经济社会发展共同指向的必然结果,不以人的主观意志转移,因此要以科学理性的态度面对。1981年,党的十一届******提出的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是基于当时社会生产力相当落后的大背景下作出的,是科学合理、积极有为的。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和任务都是为了集中解决这一社会主要矛盾。而这一正确判断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举世瞩目巨大成就的关键因素。但我们必须认识到,事物是在运动、变化、发展的,社会主要矛盾也不例外,也是随着生产力发展变化而变化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

当前隐藏内容免费查看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所有这一切巨变都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当然也发生相应变化。

(二)对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判断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贯穿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过程,事关全局和发展方向。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涉及方方面面,具有根本性和决定性。一方面对发展的全面性、全局性提出了要求,另一方面也对改革的方向提出了要求。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虽然发生了转化,但并没有改变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即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仍然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为此,我们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

(三)深刻把握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顺应时代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涵盖“八个明确”和“十四条基本方略”,强调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等,这些都是围绕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后展开的。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就是中国******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通过回答和解决中国面临的时代问题,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指导实践突破的非凡历程。而在这一过程中,必须从主要矛盾中发现根本问题,进而提出根本任务和工作重点、解决方案。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从现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要按照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发展依然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总钥匙,破解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必须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最直接的是要树立新发展理念,更加强调从全局的高度思考发展、筹划发展,更加注重城乡协调、区域协调、社会群体间的协调以及经济与社会其他方面之间的协调。解决发展不充分的问题,关键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破除一切制约生产力发展的障碍,释放一切社会活力与创造力,不断提高发展水平、发展能力与发展绩效。

(一)实现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主攻方向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通过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来实现。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经济体系,不同的经济体系在促进平衡发展、推动充分发展方面有着巨大的差异。只有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使发展的平衡性、发展的充分性有坚固基石。

(二)实现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主线方向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通过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社会主要矛盾,其实就是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是生产与生活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体现了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以及内在矛盾运动过程。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最突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形势所迫,是问题倒逼的必然选择。解决的药方就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这也是新时代经济改革的方向。

(三)实现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根本动力是全面深化改革。

发展中出现的不平衡、不充分现象,其背后原因是体制机制不健全、不科学。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用制度创新来纠正不正确的发展理念;用体制机制来保障发展主体的权利,激发社会活力,提升社会创造力;通过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促进发展走向平衡,实现充分发展。

(四)实现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关键举措是“五位一体”统筹推进。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断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思想,坚定文化自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精准扶贫,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社会主要矛盾心得(热门18篇)篇十八

发展不平衡,主要指各区域各领域各方面发展不够平衡,包括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不够平衡,存在“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失衡现象,制约了全国发展水平提升。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

从社会生产力看,我国仍有大量传统的、相对落后甚至原始的生产力,而且生产力水平和布局很不均匀。

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看,推动国家和方面发展,实现平衡发展充分发展还不够。

从城乡区域发展看发展水平差距仍然较大,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还比较落后。

从收入分配看,收入差距仍然较大,而且有3000万人尚未脱贫,城市还有很多困难群众,社会上还存在一些弱势群体。

发展不充分,主要指一些地区、一些领域、一些方面还存在发展不足的问题,发展的任务仍然很重要。

以上就是关于十九大矛盾转变的具体解读,中公教育专家希望广大考生能从政策变化当中敏锐的把握命题依据,进而提升自身在今年省考的政策理解能力。

相关范文推荐

    不忘初心笔记心得体会(通用19篇)

    这次实践让我领悟到了很多人生道理,我觉得有必要把这些心得体会整理出来,与大家分享。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经验总结和感悟。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

    公益活动募捐倡议书(优秀19篇)

    公益项目可以帮助解决社会问题,改善社会环境和人们的生活质量。若你在写公益总结时遇到困难,不妨参考下面的公益总结范文,或许能给你带来新的思路和创意。全区公益机构、

    高考山羊过独木桥(专业17篇)

    优秀作文不局限于文学创作,也可以是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呼吁。现在,就请大家跟随小编一起来欣赏一些精彩非凡的优秀作文范文吧。传说山羊过独木桥中,有过这么一场运动会,

    基层建设心得体会部队(实用14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促使我们更有条理地组织思维,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对经验和收获的总结和反思,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成长和提升。如何写一

    困难救助申请书学生(汇总22篇)

    求职与升学是大多数人需要写申请书的重要场景之一,掌握写作技巧是非常必要的。高质量的更多申请书范文可以为我们提供写作方向和思路,以下是一些优秀的范文供大家参考。

    高三数学老师教学工作总结(实用18篇)

    教学工作总结是对一段时间内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和反思的重要环节。在下面,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经典的教学工作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启发。

    医院妇产科护士工作总结(汇总12篇)

    医院工作总结对于解决医院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改进工作方法、加强团队合作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一些优秀的医院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参考和借鉴。

    学生放学后安全承诺书(通用18篇)

    范文范本可以帮助写作者与优秀的作品进行对比和借鉴,找到自身写作的不足并进行改进。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范文范本,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发和帮助。生命是宝贵的,

    房屋拆迁诉求申请书版(优秀20篇)

    一份好的申请书应该突出我们的优势和特长,以增加被接受的机会。想要写一篇出众的申请书?那就赶紧阅读以下这几篇范文吧,它们将为你提供一些建议和实例。申请人:____

    员工个人工作总结报告简写(模板16篇)

    月工作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梳理思路,找出工作中的不足和改善的空间,并及时调整工作策略和方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经典月工作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