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第二定律教案(模板19篇)

时间:2023-11-16 作者:飞雪牛顿第二定律教案(模板19篇)

使用教案模板可以帮助教师制定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学过程安排:复习导入 → 讲解历史文明概念 → 分组研究 → 学生报告 → 总结讨论 → 字词认读 → 总结反思。

牛顿第二定律教案(模板19篇)篇一

2、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

3、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是怎样定义的。

二、教学重点。

1、知道决定物体加速度的因素、

2、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难点。

四、教学方法。

在探究过程中,渗透科学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实验归纳法、图象法等。

五、教学过程。

1、知识回顾。

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即产生加速度。

问学生:加速度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呢?

学生回答:力还有物体质量。

思考:力是促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力似乎“促使”加速度的产生。质量是物体惯性的量度,而惯性是保持物体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所以质量似乎是阻碍“加速度”的产生。

猜想:加速度可能与力、质量有关系。

结合实际:

小汽车:质量小,惯性小,启动时运动状态相对容易改变。

火车:质量大,惯性大,动力大,启动时运动状态相对难改变。

2、回忆课本所研究的内容。

(1)、质量m一定,加速度a和力f的关系。

处理数据:得出结论:当m一定时,a和f成正比,

即:af。

shapemergeformat。

(2)、力f一定时,加速度a和质量m的关系。

shapemergeformat。

得出结论:当力f一定,加速度a和质量m成反比,即:a。

通过大量实验和观察到的事实都能得出同样的结论,由此可以得出一般性的规律: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它所受到的作用力成正比、跟它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这就是牛顿第二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教案(模板19篇)篇二

《牛顿运动定律》在高考《考试大纲》的“知识内容表”中,共有6个条目,其中包括“牛顿定律的应用”,为ii等级要求。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是本章的核心内容。由于整合了物体的受力分析和运动状态分析,使得本节成为高考的热点和必考内容。受力分析和运动状态分析,是解决物理问题的两种基本方法。并且,本单元的学习既是后继“动能”和“动量”等复杂物理过程分析的基础,也是解决“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运动”等问题的基本方法,因而显得十分重要。

由于本单元对分析、综合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很高,不少同学在此感到困惑,疑难较多,主要反映在研究对象的'选择和物理过程的分析上,对一些典型的应用题型,如连接体问题、超重失重问题、皮带传动问题、斜面上的物体运动问题等,学生缺乏针对性训练,更缺少理性的思考和总结。

一、知识与技能。

2、理解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2、学会连接体问题的一般解题方法;

3、掌握超重、失重在解题中的具体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相关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通过“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和变轨的过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牛顿运动定律与运动学公式的综合运用。

教学难点:物体受力情况和运动状态的分析;处理实际问题时“物理模型”和“物理情景”的建立。

教学方法:分析法、讨论法、图示法。

教学手段:计算机多媒体教学,ppt课件。

一、提出问题,导入课题。

提问、讨论、评价。

(一)高三物理(复习)前三章的内容及其逻辑关系是怎样的?

(二)牛顿运动定律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三)如何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ppt展示:力和运动的关系。

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受力作用的物体存在加速度。我们可以结合运动学知识,解决有关物体运动状态的问题。另一方面,当物体的运动状态变化时,一定有加速度,我们可以由加速度来确定物体的受力。

二、知识构建,方法梳理。

(一)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

1、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要求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况。

处理方法: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可以求出物体的合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以求出物体的加速度,在利用物体初始条件(初位置和初速度),根据运动学公式就可以求出物体的位移和速度。也就是确定了物体的运动情况。

2、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要求推断物体的受力情况。

处理方法: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由运动学公式求出加速度,再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就可以确定物体所受的合外力,由此推断物体受力情况。

牛顿第二定律教案(模板19篇)篇三

牛顿第二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规律,是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的中心内容,更是本章的教学重点。本节在第二节实验探究结果的基础上分析得出牛顿第二定律,它具体的、定量的回答了运动物体速度的变化率,即加速度和力、质量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通过加速度将物体的运动和受力紧密联系,使前三章构成一个整体,这是解决力学问题的重要工具。此定律是联系力与运动的桥梁,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在整个教材教学中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

在确定本节的重点、难点时我认为不只是让学生停留在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更应注重学生认识到牛顿第二定律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利用该定律来解决实际问题。故重点是理解并运用牛顿第二定律;难点是通过简单应用正确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涵。

根据课程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需要,确定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文字内容及数学表达式;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及相互因果关系;知道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的定义;会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2、过程与方法。

以实验为基础归纳出物体的加速度跟它的质量、所受外力的关系,进而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定律的探索过程,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体验物理方法的魅力;从认识到实验归纳总结出物理规律并加以运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学好物理学科的信心。

"教无成法,但教要得法",高一学生创造力比较欠缺,对于利用已有的知识创造出新理论的能力很弱,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把握还不是很准确,数学推理能力较弱,根据实验数据总结归纳规律能力不强。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虽简单完美,记住也不难,但要全面、深入理解该定律中物理量的意义和相互联系,牢固掌握定律的物理意义和广泛的应用前景,尤其对于我们偏远地区的城步苗乡学生来说是较为困难的。何况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与生活密切相连的科学,因此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运用讲解、讨论、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并从学生的认识心理出发,采用设问引入——自主探究——分析讨论——交流合作——得出规律——巩固练习加强应用的教学程序。让学生观察与提问相结合,自主探究与交流合作相结合,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并根据学生的认知效果适当讲解、引导、纠错、分析,对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的物理内涵加以深化。

(一)引入:首先利用多媒体观看火箭升天、运动员刘翔在110米栏比赛的起跑、奥运会上女子100米赛跑的起跑等录像资料,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他们的速度变化快慢即加速度由哪些因素决定?进而让学生回顾上节实验的结论,共同探讨物体的加速度与其所受的外力、质量存在怎样的关系?(目的:通过实际生活现象分析,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探讨加速度与物体所受外力、质量的关系来完成牛顿第二定律探究任务的引入)。

(二)新课进行:

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

2、它的比例式如何表示?

3、各符号表示什么意思?

4、各物理量的单位是什么?其中,力的单位"牛顿"是如何定义的?

学生讨论分析后教师总结: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外力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目的:培养学生发现一般规律的能力)。

实例探究与巩固练习。

讨论a和f合的关系,并判断下面哪些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a、只有物体受到力的作用,物体才具有加速度。

b、力恒定不变,加速度也恒定不变。

c、力随着时间改变,加速度也随着时间改变。

d、力停止作用,加速度也随即消失。

e、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当合外力逐渐减小时,物体的速度逐渐减小。

f、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不变一定受恒力作用。

教师总结: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力与物体的加速度具有矢量性、瞬时性和独立性,牛顿第二定律是由物体在恒力作用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情形下导出的,但由力的独立作用原理可推广到几个力作用的情况,以及应用于变力作用的某一瞬时。

牛顿第二定律教案(模板19篇)篇四

1。知道惯性定律,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2。通过实验分析,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重点:牛顿第一定律

难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1。引入新理

师:力能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力又能使运动物体速度增大或减小,还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物体不受力又怎样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研究有关力和运动的一系列问题。

[板书1]第九章力和运动

2。新课教学

师:请同学们观察实验

[实验1]静止在木板面上的小车。

师:小车处于什么状态?

生:静止。

师:静止的小车,水平方向不受推动和拉力的作用,它将会怎样?

生:永远处于静止。

[实验2]如图1所示,小车受水平拉力作用时。(让小车运动一段距离后立即用手使它静止下来)

师:观察小车的状态发生怎样变化?

生:由静止到运动。

[实验3]如图1。继续实验2,钩码使小车水平运动后,用手托住下落的钩码。小车失去水平拉力后,继续向前滑行一段距离停止。

师:你看到什么现象?

生:小车继续运动一段距离后才静止。

师:小车运动一段距离后,变为静止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受到木板的摩擦阻力作用。

师:是不是这样呢?请大家继续观察下面实验。

[实验4]用同一小车分别(三次)从同一斜面不同的高度自由滑向相同的平面,记下三次小车静止在相同水平面上的位置。如图2(a)、(b)、(c)所示。

师:哪一次水平滑行距离最短?

生:第一次。

师:为什么?

生:小车在斜面上高度最小,它在水平面上开始运动时速度最小(后半句话学生回答不出来,第一次可由老师说)。

师:哪一次水平滑行距离最长?

生:第三次。

师:为什么?

生:小车在斜面上高度最大,它在水平面上开始运动时速度最大。

生:相同。

师:(介绍牛顿第一定律演示装置)这是一个斜面,把它放在讲台桌上。(如图3所示。)

[实验5]让小车分别三次从同一斜面的相同高度自由滑下,观察小车在不同材料的水平面上运动的情况。(在桌面铺上毛巾、棉布。)

师:哪次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距离最短,为什么?

生:第一次(或最上面那一次)。表面材料是毛巾,阻力最大,滑行距离最短。(在学生回答过程中,填写表1第一行前三项)

师:很短距离,速度变为零。速度变化快呢,还是慢呢?

生:最快。(填写表1第一行最后一项)

师:第二次实验的情况如何,大家一起填表1的第二行。

生:棉布、阻力较大、滑行距离较长、速度变化较快。(填写表1第二行)

师:第三次实验的情况如何;大家一起填表的第三行。

生:桌子表面、阻力较小、滑行距离长、速度变化较慢。(填写表1第三行)

师:假定我们做第四次实验,水平表面用玻璃板,玻璃板的阻力比木板小,实验结果会怎样呢?(填写表1第四行前两项)

生:小车滑行的距离长,速度变化最慢。(填写表1第四行后两项)

生:那么小车滑行距离就更长,最最长,速度变化最最慢。

师:大家一起来填表1第五行(见表)

师:假如水平表面对小车没有阻力,实验结果又会怎样呢?

生:小车永不停止地运动下去!

师:一起来填表1的第六行。(见表)

表1

师:大家注意这个表格的前三行我们是做了实验的。第四、五行没有做实验,只是根据前三行的实验结果,加上逻辑推理得出来的结论。虽然没有做实验,但是在正确实验的基础上加上正确的推理,得到的结论也是正确的。

大家再仔细琢磨表的第六行,它和第四、第五行有什么不同。

生:没有阻力,而第四、五行还有阻力,只是一次比一次小。

师:没有阻力的平面叫做理想光滑的平面,实际上并不存在。第六行的结果就是理想实验,实际上不存在,是在正确实验的基础上正确推理得出来的。

师:这种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逻辑推理得到理想状况下的结论,也是研究物理的一种方法。

300多年前著名的物理学家伽利略就是这样通过实验推理得出来物体不受阻力将如何运动的。

师:谁给大家朗读书第104页倒数第三段?

生:(读课文略)

师:大家把这段倒数第三行“如果表面绝对光滑……运动下去”。画下来。

师:法国科学家笛卡儿,又对伽利略的结论作了补充,他是怎样说的,请一位同学读教材第104页倒数第二段。

生:(读课文略)。

师:大家从此段的倒数第三行“如果运动物体……运动下去”。画下来。

师:笛卡儿的说法和伽利略的说法有什么不同?不同又说明了什么?

生:笛卡儿把伽利略的“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改为“物体不受任何力的作用。”说明,不是仅仅限于阻力了,而是任何力。

师:再后来英国的科学家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一条重要的物理定律。叫做牛顿第一定律。

[板书2]

牛顿第二定律教案(模板19篇)篇五

本章教科书将牛顿第二定律的探究实验和公式表达式分成两节内容,目的在于加强实验探究和突出牛顿第二定律在力学中的重要地位。牛顿第二定律的首要价值应该是确立了力与运动之间的直接关系,即因果关系。如知道了物体的受力情况,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就完全确定了。这应该是人类在认识自然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思想成就。

本节内容首先在上节课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说明,提出了牛顿第二定律的具体内容表述,得出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从shapemergeformat到shapemergeformat,到f=kma,再到最后得出f=ma,其中蕴含有丰富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性目标。因此,更要注重对学生思想观念和心理的影响,即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在认识自然上的本质性、深刻性、有效性。教科书突出了力的单位1n的物理意义,它是为后面学习单位制的内容准备的。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讨论。本节最后通过两个例题介绍牛顿第二定律应用的基本思路,它们也是学习、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基本组成部分。

【学情分析】。

在学习这一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力、质量、加速度、惯性等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的量度、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会分析物体的受力。已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学生对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已有一定的了解,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面的能力有了一定提高。

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对学习物理有较浓厚兴趣;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敢于坚持正确观点,勇于修正错误;喜欢和同龄人一起学习,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文字内容和数学公式。

2.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和相互关系。

3.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是怎样定义的。

二、过程与方法。

1.以实验为基础,归纳得到物体的加速度跟它的质量及所受外力的关系,进而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

2.认识由实验归纳总结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

2.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体验物理方法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探究加速度和力、质量间的关系的过程并总结牛顿第二定律。

教学难点:

2.理解k=1时,f=ma。

【教学方法】。

1.启发引导、实验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用具】。

牛顿第二定律演示器、小车(两个)、钩码(50g若干)、细线若干、三角板。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在实验室做了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同学们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了吗?有没有得出什么结论?下面先请同学们在黑板上画出a-f和embed4图象。

实验结论:加速度与力成正比、与质量成反比。

新课教学。

新课教学。

那我们都学习过,加速度是矢量,那么在牛顿第二定律里加速度方向如何?

物体的加速度大大小跟它受到的作用力成正比,跟它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

embed4。

或者。

上式是一条比例式,如果写成等式又如何表达?

表达式:f=kma。

式中k是比例系数,f指的是物体所受的合力。

二、力的单位。

同学们在初中已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但同学们知道一牛顿的力有多大吗?

由f=kma。

当k=1时,f=ma。

取m=1kga=1m/s2。

则:f=ma=1kg×1m/s2=1kg·m/s2。

kg·m/s2就是力的单位。我们规定1kg·m/s2为一个单位的力,为了纪念牛顿,我们就把一个单位力的称为1牛顿,所以1n=1kg·m/s2,意思就是一牛顿的力相当于把质量为1kg的物体产生1m/s2的加速度所需的力。

所以当m,a取国际单位时,k=1,牛顿第二定律就表述为:f=ma。

定义: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它受到的作用力成正比,跟它的质量成反比。

加速度方向与物体所受作用力方向相同。

因为在这三个因素中,质量是标量,力和加速度是矢量。

同学起来回答:

f=kma。

牛顿第二定律教案(模板19篇)篇六

1.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2.a=k?f/m(k=1)→f=ma。

3.k的数值等于使单位质量的物体产生单位加速度时力的大小。国际单位制中k=1。

4.当物体从某种特征到另一种特征时,发生质的飞跃的转折状态叫做临界状态。

5.极限分析法(预测和处理临界问题):通过恰当地选取某个变化的物理量将其推向极端,从而把临界现象暴露出来。

1)矢量性:加速度与合外力任意时刻方向相同。

2)瞬时性:加速度与合外力同时产生/变化/消失,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3)相对性:a是相对于惯性系的,牛顿第二定律只在惯性系中成立。

4)独立性:力的独立作用原理:不同方向的合力产生不同方向的加速度,彼此不受对方影响。

5)同体性:研究对象的统一性。

高中物理学习方法。

1应降低起点,从头开始。

我们要转变概念,不要认为初中物理好,高中物理就一定会好。初中物理的知识比较肤浅,只要动动脑筋就能学会,在加上通过大量的练习,反复强化训练,对物理的熟练程度也会提升,物理成绩也会稳步提高。可以这么说分数高并不代表学得好。要想学好高中物理,就需要同学们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加上好的学习方法,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所以我们要转化观念,踏实的学习,稳中求进!

2注意每个环节。

1、基本概念要清楚,基本规律要熟悉,基本方法要熟练。

2、独立做题,要独立地保质保量地做一些题。题目要有一定的数量,不能太少,更要有一定的质量,就是说要有一定的难度。任何人学习数理化不经过这一关是学不好的。独立解题,可能有时要花费一些时间,有时要走弯路,有时甚至解不出来,但这些都是正常的,是任何一个初学者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3、物理过程,要对物理过程一清二楚,物理过程弄不清必然存在解题的隐患。题目不论难易都要尽量画图,有的画草图就可以了,有的要画精确图,要动用圆规、三角板、量角器等,以显示几何关系。画图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更精确地掌握物理过程。有了图就能作状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状态分析是固定的、死的、间断的,而动态分析是活的、连续的。

3有目的的做题。

在高中物理学习的过程中,习题的作用千万不能忽视,做题不是说题海战术,而是要通过有目的的做题理解相关的物理知识;这就需要我们在学习中有选择性地做题,包括认真分析教科书上的例题,根据教学重点和难度选择课外习题.选题不能一味依靠老师,要品味出老师选题的思路和要求,逐步做到能自己选题;在解题时要保持思路清晰,围绕知识点加深学习效果.当然,在学习中多向老师请教,将自己的想法与老师沟通一直是我们的极佳选择.

4多读课外参考书。

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们来说,课后利用剩余时间可以阅读物理课外参考书以及其他读物。此过程是课堂学习的继续和延伸过程,可以培养学生们的自学能力和非智力优秀品质。

选择课外参考书一定注意:所选课外参考书的数量不要太多,太滥。要注意阅读参考书最好在学完一部分或这一章内容之后进行。阅读课外参考书时,要对重点内容深入钻研、领会内容。

磁场知识点。

4.在重力忽略不计(不考虑重力)的情况下,带电粒子进入磁场的运动情况(掌握两种):

(1)带电粒子沿平行磁场方向进入磁场:不受洛仑兹力的作用,做匀速直线运动v=v0。

©解题关键:画轨迹、找圆心、定半径、圆心角(=二倍弦切角)。

(2)磁感线的特点及其常见磁场的磁感线分布要掌握;。

(3)其它相关内容:地磁场/磁电式电表原理/回旋加速器/磁性材料。

牛顿第二定律教案(模板19篇)篇七

新的教学理念明确指出了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在教学设计时,不能只考虑知识目标,还应兼顾另外两个方面的目标。

2、重视实验在物理概念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物理知识来源于实践,特别来源于观察和实验。观察现象,进行演示和学生实验,能够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明确的认识,这是理解概念和规律的必要基础。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技能,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

二、教学分析。

教材分析。

地位与作用牛顿第二律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高中物理的核心内容之一。教材内容特点1、更深入的定量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问题。2、使用定性的语言文字叙述和定性、定量的实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讨论比较复杂的物理现象。学情分析知识基础高一学生通过物理知识的学习,对物体的受力分析并不陌生,但对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量间的关系问题还较陌生,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学习能力1、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思维能力及实验设计操作能力不强;2、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认识水平方面欠缺。

3、通过加速度与质量及力的定量关系,深刻理解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这一规律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节教学逐步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及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归纳总结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认识自然规律的方法和过程。

学法指导。

方法指导指导学生认设计实验,动手操作及分析归纳的方法能力培养通过探究实验及数据处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通过实际问题的处理,培养良好的书面表达能力。

三、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实验2、轻、重物体在空气中的下落,实验3、用磁铁吸质量较大的物体和质量较小的物体。

实验设计。

及讨论。

例举生活中质量相同作用力不同加速度好像不同的例子。

牛顿第二定律教案(模板19篇)篇八

常德市第一中学    张锐。

第二十三届湘鄂边教学比武结束了。告别了美丽的宜昌,美丽的夷陵中学,我心里更多的却是遗憾。“遗憾是残缺的美吧!”我想。我也常对学生说,人生中总是免不了遗憾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在遗憾中辨析得失,将遗憾减少到最少。的确,当我一次次反思着这堂课,回味着这份遗憾时,却觉得,不只是遗憾了!

得意。

我以为,在课前我已做了充分的的预设,我甚至有点得意。因为,我在教案上不仅将每个环节的时间调控精确到分秒,还将学生可能生成的东西也罗列了下来。比如说,在应用环节,要求学生分析求合力的各种方法时,可以有多种方法,针对每种方法,我将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很幸运,预设和生成是吻合的。再比如,在分析图像环节,我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图像做了预判,再根据这种预判做出相应的处理方式。再比如,备课过程中,我一开始对传感器的原理还不是很清楚,于是我通过上网的和电话查询的方式得到了答案,并且将其自然的穿插在课堂中,使得学生对传感器的原理更加清楚,更加便于后来的教学。

意外。

到这里为止,课堂生成就如一部手机的广告语——一切尽在掌握。但是,“课堂是动态的艺术,是极具现场性的,是一个即时性的舞台”。就像一个运动品牌的广告语——一切皆有可能。说得真的一点没错,在和学生合作做实验时,没有想到是事情发生了——滑轮突然掉落。没有办法,只得现场安装,这样的话会使得本来时间就很紧的课变得时间更紧,而且,在安装的这段时间,学生也不能没有事情做,于是我说了一句:“我们做任何实验都不可能不出问题,出了问题就要马上解决问题,重要的是我们能够解决问题,充分体验实验的过程,享受解决问题的乐趣。”简单的一句话时间,滑轮已经安装好,可以继续进行实验了,有惊无险。

其实在这堂课之前还有一个意外,就是这里的场地条件和我预想的有很大的出入:投影很不清晰;主机离讲台太远,我无法接好数据采集器的线;讲台太高、太小,如果仪器放在讲台上,数据线没那么长,如果仪器不放在讲台上,又太低,学生看不到实验操作。最后我们几个老师一直将仪器调试到快十二点才回去休息。

遗憾。

可是最终我们还是只能将仪器放在学生课桌上,这样的话就太低了,课后就有老师提出,后面的学生看不到我做的实验,又因为投影不太清晰,后面的学生看不太清采集到的数据,严重影响了整堂课的效果,又因为滑轮掉落的意外,使得时间紧促,到后面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得不加快速度,这样又产生了赶时间的嫌疑。

当然,这堂课最大的遗憾却是来自本堂课设计本身,主要是学生的参与面太小,留给学生思考的东西太少,教师讲的太多,到最后虽然改进了很多,但仍因教学内容太多,进度太紧而忽视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这可能是最大的遗憾吧。

思索。

这些遗憾,虽然有些解决的很漂亮,但是有些却因为我的考虑不周到而无法解决,这让我看到了自己作为教师,在环境预想上的缺憾。面对预设外的生成,我没有考虑完全,这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才能和素养。当然这一素养的提高不可能是一蹴而蹴的,需要我慢慢的去体会。而更重要的是,我看清了在一堂课中,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并不如自己一向认为的那样民主平等。在学生的生成和预设的教案之间,我选择了后者。看来,我还是无法从课堂的主宰者这个高高的阶梯上走下来,无法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有人这么阐述如今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平等中的首席者!的确,随着新课程背景下教学开放性的增强,学生在课堂上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势必大大增多,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时刻关注着学生不断变化的学习需要,去尊重他们的即兴创造,珍视他们的独特生成,并能把这些作为推进课堂进程的重要资源,来灵活调整教学重难点。“平等中的首席者”不仅仅是一句“你喜欢读哪段就读哪段”“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能诠释的;“平等中的首席者”应该成为教师心中一把恒久的尺,教师要用它来衡量自己的课堂角色,真正用它去把握“学生自主”和“教师主导”之间的平衡。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且是成为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后,课程才可能是动态的、发展的,教学才会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尾声。

如果说,课堂是个艺术的舞台,那学生就是这舞台上的舞者。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舞台上的每一个人都能在最佳的状态下尽情发挥。如果我们能够在课堂上敢于直面发生于瞬间的鲜活学情,顺应学生的需求,巧妙地转化为一种难能可贵的教学契机,那么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就将是一片更为广阔的舞台空间,而我们也就能走出生成的遗憾,去演绎无限的精彩。

当然,更别忘了为他们的出色演绎而叫好——这就是遗憾为我沉淀的思索。

牛顿第二定律教案(模板19篇)篇九

1.知道并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能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通过演示实验。提高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发现自然科学规律,体会物理的实用性,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重点】牛顿第一定律。

【难点】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上课,同学们请坐。上课之前,老师在多媒体展示了一幅图片,我们先来看一下。这是在太空当中静止的一滴水,我们结合之前的知识,想一想这滴水为什么能够静止在空中呢?嗯,好,看到很多同学有答案了。来,后排这个女生说一下,非常好,请坐。她说是因为在太空当中的物体,不受到力的作用,所以物体总保持静止或者是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由于没有初速度,所以就静止在空中了。表达的非常完整。对于刚才同学所说的,其实涉及到了牛顿第一定律。那今天我们继续来探究牛顿第一定律。(板书:牛顿第一定律)

环节二:新课讲授

【模块1】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历程

我们都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其实是牛顿总结归纳得出的,那为什么牛顿总说自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过程又是怎样的呢?好,现在老师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快速浏览教材上的第一段和第二段,我们一起来归纳一下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过程。好,现在很多同学已经坐直了,想必已经是完成了。那谁能来分享一下,好这位同学。嗯,非常好,请坐。他是根据人物来进行梳理的。他说先后经历了亚里士多德、伽里略、笛卡尔、最后是牛顿进行总结而得出的定律。所以牛顿才说自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

好,对于这几个人物来说呢,我们详细地来看一看,他们分别有怎样的观点和言论。首先是亚里士多德,他说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如果没有力,那运动就会立即停止。那这样的观点是否正确呢?嗯,不正确。这个我们之前已经学过了。在20xx多年之后,伽利略推翻了这个观点。那他说什么呀?对,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也就是说,如果不受到外力作用时,这个物体会持续的运动下去。物体运动停止,是因为受到了阻力的作用。好,后来笛卡尔将这个言论的推广到更加理想化的情况。最后由牛顿总结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嗯,好,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历程。(板书:一、发现历程)

【模块2】牛顿第一定律

对于牛顿第一定律,其实我们之前已经知道了他的完整表述。谁能来尝试说一说?嗯,好,你来说。嗯,不错,请坐。表述得不是非常完整,但是语言表达能力还是不错的。牛顿第一定律的完整表述是,一切物体总保持静止或者是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对于牛顿第一定律,其实在初中的时候,我们已经做过实验来进行探究了。当时探究实验过程是怎样的,大家还记得吗?嗯,好,来这位男同学你来说一说,非常好,请坐。这个男同学说,之前探究时,是让小车或者是让滑块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通过改变平面的粗糙程度,观察滑块滑行的距离,会发现阻力越小时,滑块滑行得就越远。

那么我们一起来想一想,在高中阶段,这个实验有没有可以优化的地方呢?应该怎样去改进呢?嗯,好,我看到很多同学有想法,这位女同学你来说一说,很好,请坐。她说想尽量减小阻力之后,然后给小车一个初速度,此时观察一下它的速度是不是会发生改变,来进行验证。嗯,好。根据这样的想法,老师准备了一段实验视频。视频当中的实验器材是气垫导轨,在启动的时候,导轨会向上喷气,在滑块和导轨之间就会形成空气层。此时就会大大减少滑块在运动时的摩擦力。好,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如果给滑块一个初速度,他到底会不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呢?好,现在实验播放开始。嗯,好,视频播放结束了。从刚才的显示屏当中的数字来看,滑块的运动时速度发不发生改变呢。好,同学们都说是不改变的,确实是这样。当物体运动的时,所受到的合外力为零,他将会一直匀速直线运动下去。好,在初中的基础上,我们将这个实验进行了改良。

【模块3】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1

那么对于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历程以及准确表述,我们已经了解清楚了。现在老师有两个小问题想去考考大家。刚才在牛顿第一定律当中,我们说物体总保持静止或者是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此时对于这样的状态来说,他的受力情况一定是怎么样?对,不受外力的作用。也就是说,他的合外力怎么样,嗯,很好,是为零的。好,怎样才能算是合外力为零呢?同学们思考两分钟,老师找人来分享。我看到很多同学已经有答案了,这个男同学你最积极,你来说一下,非常好,请坐。他说合外力为零,可能是这个物体就是不受任何力的作用,此时合外力就为零了。那还有哪位同学来补充一下。好,这位同学。好,请坐。他说也可能是物体受到力。但是这些力合成之后,合外力是等于零的。说得非常的好。这个其实就是合外力为零的两种情况。(板书:二、牛顿第一定律、1.合外力为零)。

【模块4】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2

现在老师还有一个小问题想去问问大家,我们可不可以通过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之间的联系,来判断一下,物体在处于某种运动情况时,它的合外力是怎样的呢?嗯,好,现在老师在多媒体上了展示一幅过山车的图片。过山车在运行的时候,它的速度大小和方向在时刻发生变化。于是我们可以推断他所受的合外力是怎样的呢?嗯,好,后面戴眼镜的男同学,来跟大家说一下,很好,请坐。这位男同学说,如果这个物体速度大小和方向不变化的时候,说明合外力为0。但此时速度大小和方向均变化,说明此时合外力一定是不为零的。所以根据大家说的,牛顿第一定律可以通过物体运动状态,大致的去推断受力情况。(板书:2.运动力)

环节三:小结作业

好,以上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所有内容,通过刚才的两个小问题的讨论,相信同学们已经对于牛顿定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把握。好,这节课呢,我们就上到这里。课后同学完成书后的习题。好,下课。

牛顿第二定律教案(模板19篇)篇十

牛顿第二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规律,动力学又是经典力学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热学、电学等其它部分知识所必须掌握的内容。所以,牛顿第二定律是本章的中心内容,更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为了使学生对牛顿第二定律的认识自然、和谐,本节之前的“运动状态的改变”就是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使学生对第一定律的认识得到强化;启下,即是通过实例的分析使学生定性地了解了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本节教材是在前一节的基础上借助电脑通过实验分析,再进行归纳后总结出定量描述加速度、力和质量三者关系的牛顿第二定律。由实验归纳总结出物理规律是我们认识客观规律的重要方法。由于本实验涉及到三个变量:a、m、f,因此我们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来进行研究:先确定物体的质量,研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再确定力,研究加速度和质量的关系。在以后学习气体的状态变化规律,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金属导体的电阻等内容中都用到了这一方法。控制变量法也是我们研究自然、社会问题的常用方法。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习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的两种常用方法一列表法和图象法,了解图象法处理数据的优点:直观、减小误差(取平均值的概念),及图象的变换,从a-m图(曲线)变到a-1/m图(直线),在验证玻-马定律中也用了这种方法。根据以上分析,我们知道本节课的教学目的不全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实验结论及定律的内容和意义,重点在于要让学生知道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在得出结论时用了什么样的科学方法和手段;在实验过程中如何控制实验条件和物理变量,如何用数学公式表达物理规律。让学生沿着科学家发现物理定律的历史足迹体会科学家的思维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让学生记住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理解各物理量及公式的物理意义;了解以实验为基础,经过测量、论证、归纳总结出结论并用数学公式来表达物理规律的研究方法,使学生体会到物理规律的简单美。

本节课的重点是成功地进行了演示实验和用电脑对数据进行分析。这是本节课的核心,是本节课成败的关键。

本节课采用以电脑辅助演示实验为主的,知识教学与科学方法教育相结合的“同步调控”模式。

按系统论的整体性功能原理,整体功能要大于各要素功能之和。物理的知识、方法、能力、科学态度等都是教学的要素,如果把这些要素有机地联系起来,达到共同促进的作用,则物理教学的效果会更好,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同步调控”模式中,没有单纯地就方法讲方法,而是将知识的学习,方法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养成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是基于系统的整体性功能原理考虑的。

再则,按教学论中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教师的任务是制订目标,组织教学活动,控制教学活动的进程,并随机应变,排除障碍,并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步调控”的模式既注意了教的作用,将教师置于“调控”地位。同时,更注意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意识地设置教学活动的环境,让学生参与实验的设计,边演示、边提问,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再从实验数据总结出结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教材难点处适当放慢节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讨论,如从a-m图象,猜想a与m成反比,然后画出a-1/m图,得出正确的结论。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学习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培养探索精神和创造力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和最佳效果。

1.问题引入新课。

光滑水平面上的物体受水平拉力作用而做加速运动,引导学生分析物体的质量,加速度,拉力三者之间的定性关系,鼓励学生进行猜测,它们成正比、成反比、不成比例等。然后指明本节课我们大家一起来探索得出三者之间的定量关系,从而导出课题——牛顿第二定律。这样导入的用意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于探索的积极性。

2.设计实验方案。

牛顿第二定律教案(模板19篇)篇十一

重点的突出、难点的突破方法:

我是通过定律的辨析和有针对性的练习进行的,当然另外还需在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应用过程中去体会和理解;使学生明确对于牛顿第二定律应深入理解、全面掌握,并着实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问题。避免学生将活的规律变成死的公式。

有待思考的教学问题:

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牛顿第二定律有比较精确的理解和熟练的运用。但是对于我们地处偏僻的城步苗乡来说,无论是教学资源还是学生素质,我们要想在教学中充分地达到新课标的要求,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牛顿第二定律教案(模板19篇)篇十二

在课前我一直为这节难上的课做很多准备,甚至担心自己上得不好,也听了同组前辈们的课。因此,在教案上又吸取一些新的思想,同时也为课堂上如何把演示实验的效果达到更佳向同在高中教学的同学请教,从而为课堂做了充分的预设。当然我也没有忘记学生是活的,在课堂上生成的东西总有你意想不到的意外。

有人说“课堂是动态的艺术,是一个即时性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有人说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者,起着引导作用,而学生是主体,他们才是这个舞台的真正舞者。我在课堂上首先是演示给学生看,并且让踊跃的同学上来协助我的操作,并提醒他们注意观察。实验演示两三次还是比较顺利的!那会不会让学生感到就完成这两个简单的实验就可以得出牛顿第二定律呢?我作了说明,这是算是带有验证性的探究实验,更多是验证,探究是如何去改进这个实验装置,让效果更佳。这些我在演示前都已经强调,并要求每个同学课后写一份改进报告给我。但是,没有想到的事情发生了,首先进行的是质量相同的物体在不同拉力作用下,当让学生放开控制小车的开关,应该看到的是拉力大的小车发生的位移较大,可是拉力大物体位移却越小,顿时课堂一片哗然。我马上说了一句:“这叫一切皆有可能,我们应该找出问题所在,重要的.是把问题解决,充分体验实验的过程,这才是我们想要的。”就这样我已经发现控制小车的细线陷入开关处的橡皮垫内,我把问题解决,同时向学生抛出如何来改进这个实验才能避免这个问题呢?这节新授课总体还是顺利的,也让我明白让学生主动活动的课堂充满活力,学得开心。

本节课最大的遗憾却是来自课堂设计本身,主要是学生的参与面太小,也由于实验器材和时间的限制。留给学生思考的东西太少,教师讲的太多,整个过程的活动设计还需要思考,但仍因教学内容太多,进度太紧而忽视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这可能是最大的遗憾吧。我想有些活动下次可以先安排学生课前分组完成。

如何做到让学生都乐于发挥呢?这是值得我思考的,我欠缺的不只是经验还有学生活动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处理问题的能力。如果我们能够在课堂上敢于直面发生于瞬间的鲜活学情,顺应学生的需求,巧妙地转化为一种难能可贵的教学契机,那么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就将是一片更为广阔的舞台空间。

牛顿第二定律教案(模板19篇)篇十三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

2.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想象能力。

惯性小车、斜面、木板、毛巾、标志小旗。

一、复习提问

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二、新课引入

教师:我们学过了力,一切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我们也学过了运动,运动是绝对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静止只是相对的。物体都受力,同时又都在运动,力的效果之一就是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见,力和物体的运动有密切的联系。我们在这一章中要学习力和运动二者之间的联系。

三、进行新课

1.历史的回顾

教师:古希腊的学者亚里斯多德早在两千年前就提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他的根据是一个物体(例如一辆车)运动起来后必须用力才能使它不停地运动下去,失去力的作用,运动会停下来。初看起来,他的观点似乎符合实际情况,所以这个观点在人类的历史上统治了近一千七百年。直到三百年前,人们才开始对这个观点是否正确提出疑问,并由伽利略和牛顿等几位科学家对力和运动的关系提出了科学的论断。

2.做课本图91所示实验

(1)教师:这是一块倾斜放置的木板,它的下端又接出一块木板水平放置,木板上铺一块毛巾。让一辆小车从斜面上的某一位置由静止开始向下运动,注意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

(演示,并在小车停止处放一面小旗做为标志。画板图)

教师提问:小车为什么停下来?

(学生回答)

小车在水平的毛巾面上受到了阻力。

教师:亚里斯多德认为维持运动必须有力。现在,小车恰恰是因为受到了阻力,它的运动不能维持。可见,他的观点缺乏一定的前提条件,因此是不确切的。

(2)教师提问:能让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的再远些吗?

(学生回答)

减小水平面对小车的阻力。

(演示,用棉布表面的木板代替毛巾,重复上述实验,并在小车停止处放小旗做标志)

教师:小车从斜面上的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向下运动,这样可以保证小车到达斜面底端具有跟刚才实验时相同的速度,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得更远了,原因是阻力小了。

(画板图)

教师:从实验可知,木板对小车的阻力小了,小车运动得更远了,它的速度经过较长的时间才变为0。

(3)教师:我们把水平放置的木板表面换成一块比较光滑的板,重复上述的实验。

(演示,并画图)

可见,水平木板对小车的阻力越小,小车运动得越远,它的速度必须经过更长的时间才能变为0。

3.牛顿第一定律

(学生讨论并回答)

由于有前三次实验做基础,这种无限光滑的平面虽然没有,但是我们也有充分的理由认为小车将永远运动下去.这就是历史上伽利略所做过的实验和通过实验得到的结论。

法国的科学家笛卡儿进一步补充了伽利略得出的结论,使人们的认识又深化了一步。笛卡儿认为,物体不受外力时,除了速度的大小不会改变,永远运动下去,也不会改变运动的方向。

最后,英国的著名物理学家牛顿总结了前人研究的成果,建立了力和运动的关系的第一条规律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这就是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

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原来运动的物体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原来静止的物体要保持静止状态.这个规律说明了维持物体的匀速直线运动是不需要力的。

牛顿第一定律不是从实验中直接得出来的,但是它又有深厚的实验基础。它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科学推理而得到的,由这个定律进一步得出的一切科学推论都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因此,牛顿第一定律早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4.学生阅读课本“牛顿的故事”。

四、作业

复习本节课文。

注:教材选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牛顿第二定律教案(模板19篇)篇十四

牛顿第二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规律,是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的中心内容,更是本章的教学重点。本节在第二节实验探究结果的基础上分析得出牛顿第二定律,它具体的、定量的回答了运动物体速度的变化率,即加速度和力、质量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通过加速度将物体的运动和受力紧密联系,使前三章构成一个整体,这是解决力学问题的重要工具。此定律是联系力与运动的桥梁,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在整个教材教学中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

二、重点、难点。

在确定本节的重点、难点时我认为不只是让学生停留在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更应注重学生认识到牛顿第二定律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利用该定律来解决实际问题。故重点是理解并运用牛顿第二定律;难点是通过简单应用正确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涵。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需要,确定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文字内容及数学表达式;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及相互因果关系;知道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的定义;会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2、过程与方法。

以实验为基础归纳出物体的加速度跟它的质量、所受外力的关系,进而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定律的探索过程,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体验物理方法的魅力;从认识到实验归纳总结出物理规律并加以运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学好物理学科的信心。

四、教法与学法。

“教无成法,但教要得法”,高一学生创造力比较欠缺,对于利用已有的知识创造出新理论的能力很弱,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把握还不是很准确,数学推理能力较弱,根据实验数据总结归纳规律能力不强。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虽简单完美,记住也不难,但要全面、深入理解该定律中物理量的意义和相互联系,牢固掌握定律的物理意义和广泛的应用前景,尤其对于我们偏远地区的城步苗乡学生来说是较为困难的。何况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与生活密切相连的科学,因此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运用讲解、讨论、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并从学生的认识心理出发,采用设问引入——自主探究——分析讨论——交流合作——得出规律——巩固练习——加强应用的教学程序。让学生观察与提问相结合,自主探究与交流合作相结合,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并根据学生的认知效果适当讲解、引导、纠错、分析,对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的物理内涵加以深化。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首先利用多媒体观看火箭升天、运动员刘翔在110米栏比赛的起跑、奥运会上女子100米赛跑的起跑等录像资料,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他们的速度变化快慢即加速度由哪些因素决定?进而让学生回顾上节实验的结论,共同探讨物体的加速度与其所受的外力、质量存在怎样的关系?(目的:通过实际生活现象分析,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探讨加速度与物体所受外力、质量的关系来完成牛顿第二定律探究任务的引入)。

(二)新课进行:

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

2、它的比例式如何表示?

3、各符号表示什么意思?

4、各物理量的单位是什么?其中,力的单位“牛顿”是如何定义的?

学生讨论分析后教师总结: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外力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目的:培养学生发现一般规律的能力)。

实例探究与巩固练习。

讨论a和f合的关系,并判断下面哪些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a、只有物体受到力的作用,物体才具有加速度。

b、力恒定不变,加速度也恒定不变。

c、力随着时间改变,加速度也随着时间改变。

d、力停止作用,加速度也随即消失。

e、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当合外力逐渐减小时,物体的速度逐渐减小。

f、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不变一定受恒力作用。

教师总结: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力与物体的加速度具有矢量性、瞬时性和独立性,牛顿第二定律是由物体在恒力作用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情形下导出的.,但由力的独立作用原理可推广到几个力作用的情况,以及应用于变力作用的某一瞬时。

1、下列对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f=ma及其变形公式的理解,正确的是:()a、由f=ma可知,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的加速度成反比;b、由m=f/a可知,物体的质量与其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与其运动的加速度成反比;c、由a=f/m可知,物体的加速度与其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与其质量成反比;d、由m=f/a可知,物体的质量可以通过测量它的加速度和它所受到的合外力而求得。

2、在牛顿第二定律公式f=kma中,有关比例常数k的说法正确的是:()a、在任何情况下都等于1b、k值是由质量、加速度和力的大小决定的c、k值是由质量、加速度和力的单位决定的d、在国际单位制中,k的数值一定等于1教师总结:定义力的单位“牛顿”使得k=l,得到牛顿第二定律的简单形式f=ma.使用简捷的数学语言表达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的特征之一,但应知道它所对应的文字内容和意义。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牛顿第二定律教案(模板19篇)篇十五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经历比较、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过程重点与难点:对牛顿第一定律实验的比较、分析、综合和推理是本节的核心教学过程:

复习:1、什么是力?2、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学生回答)。

板书:(1)力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2)力改变物体的形状。

有生活现象引导学生思考:

板书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有没有不同意见呢?伽利略意见不同:

板书伽利略的观点:运动的物体不需要力来维持。

伽利略用一系列的实验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教师演示实验,同时用课件展示次实验。

比较小球在不同的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并回答课件中针对实验提出的几个问题。

1、小球为什么会停下来?受到阻力。

2、小球在三种表面运动的距离为什么不同?阻力大小不同。

4、在此实验中,怎样做到让小球水平初始速度相同的?让小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下滑由实验得出的结论:水平面越光滑,小球受到的阻力越小,则小球水平运动距离越长,速度减小的越慢。

经过推理有:如果运动物体不受力,它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实验结论: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牛顿总结了前人研究成果,概括出一条重要的物理规律,即:

板书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如何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呢?学生阅读课本牛顿第一定律及下面的内容,回答问题:

1、牛顿第一定律是怎样得出的?是在实验的基础上,经推理概括得出的一种理想状态。

2、适用范围是什么?一切物体都适用。

3、成立的条件是什么?

a、完全不受任何力的作用。

b、物体受多个外力,但效果互相抵消,这种状态等效于不受力(合力为零)。

4、“总”指:物体不受力时,原来静止的总保持静止,原来运动的就总保持力消失时的速度和方向一直匀速直线运动下去。

5、“或”指:两种情况必具其一,不能同时存在。

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练习:

(1)、正在运动的物体,如果受到的外力突然全部消失,

则它将()。

a.立即停止。

b.速度减小,最后停止。

c.运动方向变为与原来相反。

d.做匀速直线运动。

(2)、如果物体不受外力作用,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静止的物体永远保持静止。

b.运动的物体是不会停下来的。

c.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d.物体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

(3)、一个物体,在力f的作用下,在水平面上由静止开始运动,当速度达到3m/s时,作用在它上面的力突然全部消失,则物体将()。

a、慢慢停下来。

b、做匀速直线运动,但速度小于3m/s。

c、立即停下来。

d、做匀速直线运动,且速度为3m/s。

(4)、用绳子栓住一个小球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作圆周运动,当绳子突然断裂,小球将。

[].

a.保持原来的圆周运动状态.

b.保持绳断时的速度和方向作匀速直线运动.

c.小球运动速度减小,但保持直线.

d.以上三种都有可能.

(5)、忽略一切阻力,原来静止在水平面上的大石头被另一块小石头水平撞击,大石头的运动情况是()。

(6)判断:

1.物体不受力的作用时运动就一定静止.

2.物体不受力的作用时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

3.如果物体受到的合力为0n,物体一定静止.

解析:物体原来的运动状态是匀速直线运动,对应的受力情况是“不受力”或“多个外力互相抵消(即合力为零)”。在此基础上再施加给此物体一个外力,此时物体受合力一定不为零,故物体的运动状态一定会发生改变。

作业:1、网上查阅亚里士多德与伽利略的主要功绩和主张。

牛顿第二定律教案(模板19篇)篇十六

对任何现象的发生不能够想当然,要有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教材分析

3、重点讲述伽利略理想实验的科学思想,让学生学会一种科学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理解;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教学难点: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理解.

示例:

一、历史的回顾

1、人类对力和运动关系的最初认识及亚里士多德其人.(见扩展资料)

2、伽利略理想实验:

(3)介绍伽利略.

二、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2、惯性:物体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3、注意:(通过实例分析)

(1)惯性与惯性定律不同.

(2)惯性是物体的固有性质,任何时候物体都具有惯性,这与物体处于什么状态无关.

(3)力和运动的关系: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

4、实例参考(要让学生充分参与讨论):

分析刹车时人往前倾;启动时人往后仰.

做小实验:惯性实验器演示惯性现象,并分析.

让学生举例分析,并指出哪些惯性现象有利,哪些惯性现象有害.

题目:可以观察的惯性现象

组织:小组或个人

方案:自己设计小实验并展示、讲解,由同学互相评判

评价:具有可操作性,让学生把学过的知识灵活应用

牛顿第二定律教案(模板19篇)篇十七

牛顿第二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规律,是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的中心内容,更是本章的教学重点。本节在第二节实验探究结果的基础上分析得出牛顿第二定律,它具体的、定量的回答了运动物体速度的变化率,即加速度和力、质量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通过加速度将物体的运动和受力紧密联系,使前三章构成一个整体,这是解决力学问题的重要工具。此定律是联系力与运动的桥梁,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在整个教材教学中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

二、重点、难点。

在确定本节的重点、难点时我认为不只是让学生停留在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更应注重学生认识到牛顿第二定律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利用该定律来解决实际问题。故重点是理解并运用牛顿第二定律;难点是通过简单应用正确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涵。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需要,确定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文字内容及数学表达式;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及相互因果关系;知道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的定义;会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2、过程与方法。

以实验为基础归纳出物体的加速度跟它的质量、所受外力的关系,进而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定律的探索过程,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体验物理方法的魅力;从认识到实验归纳总结出物理规律并加以运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学好物理学科的信心。

四、教法与学法。

“教无成法,但教要得法”,高一学生创造力比较欠缺,对于利用已有的知识创造出新理论的能力很弱,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把握还不是很准确,数学推理能力较弱,根据实验数据总结归纳规律能力不强。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虽简单完美,记住也不难,但要全面、深入理解该定律中物理量的意义和相互联系,牢固掌握定律的物理意义和广泛的应用前景,尤其对于我们偏远地区的城步苗乡学生来说是较为困难的。何况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与生活密切相连的科学,因此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运用讲解、讨论、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并从学生的认识心理出发,采用设问引入——自主探究——分析讨论——交流合作——得出规律——巩固练习——加强应用的教学程序。让学生观察与提问相结合,自主探究与交流合作相结合,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并根据学生的认知效果适当讲解、引导、纠错、分析,对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的物理内涵加以深化。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首先利用多媒体观看火箭升天、运动员刘翔在110米栏比赛的起跑、奥运会上女子100米赛跑的起跑等录像资料,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他们的速度变化快慢即加速度由哪些因素决定?进而让学生回顾上节实验的结论,共同探讨物体的加速度与其所受的外力、质量存在怎样的关系?(目的:通过实际生活现象分析,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探讨加速度与物体所受外力、质量的关系来完成牛顿第二定律探究任务的引入)。

(二)新课进行:

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

2、它的比例式如何表示?

3、各符号表示什么意思?

4、各物理量的单位是什么?其中,力的单位“牛顿”是如何定义的?

学生讨论分析后教师总结: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外力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目的:培养学生发现一般规律的能力)。

实例探究与巩固练习。

讨论a和f合的关系,并判断下面哪些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a、只有物体受到力的作用,物体才具有加速度。

b、力恒定不变,加速度也恒定不变。

c、力随着时间改变,加速度也随着时间改变。

d、力停止作用,加速度也随即消失。

e、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当合外力逐渐减小时,物体的速度逐渐减小。

f、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不变一定受恒力作用。

教师总结: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力与物体的加速度具有矢量性、瞬时性和独立性,牛顿第二定律是由物体在恒力作用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情形下导出的.,但由力的独立作用原理可推广到几个力作用的情况,以及应用于变力作用的某一瞬时。

1、下列对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f=ma及其变形公式的理解,正确的是:()a、由f=ma可知,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的加速度成反比;b、由m=f/a可知,物体的质量与其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与其运动的加速度成反比;c、由a=f/m可知,物体的加速度与其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与其质量成反比;d、由m=f/a可知,物体的质量可以通过测量它的加速度和它所受到的合外力而求得。

2、在牛顿第二定律公式f=kma中,有关比例常数k的说法正确的是:()a、在任何情况下都等于1b、k值是由质量、加速度和力的大小决定的c、k值是由质量、加速度和力的单位决定的d、在国际单位制中,k的数值一定等于1教师总结:定义力的单位“牛顿”使得k=l,得到牛顿第二定律的简单形式f=ma.使用简捷的数学语言表达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的特征之一,但应知道它所对应的文字内容和意义。

牛顿第二定律教案(模板19篇)篇十八

1、知道惯性定律,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2、通过实验分析,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难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1、引入新理。

师:力能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力又能使运动物体速度增大或减小,还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物体不受力又怎样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研究有关力和运动的一系列问题。

[板书1]第九章力和运动。

2、新课教学。

师:请同学们观察实验。

[实验1]静止在木板面上的小车。

师:小车处于什么状态?

生:静止。

师:静止的小车,水平方向不受推动和拉力的作用,它将会怎样?

生:永远处于静止。

[实验2]如图1所示,小车受水平拉力作用时。(让小车运动一段距离后立即用手使它静止下来)。

师:观察小车的状态发生怎样变化?

生:由静止到运动。

[实验3]如图1。继续实验2,钩码使小车水平运动后,用手托住下落的钩码。小车失去水平拉力后,继续向前滑行一段距离停止。

师:你看到什么现象?

生:小车继续运动一段距离后才静止。

师:小车运动一段距离后,变为静止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受到木板的摩擦阻力作用。

师:是不是这样呢?请大家继续观察下面实验。

[实验4]用同一小车分别(三次)从同一斜面不同的高度自由滑向相同的.平面,记下三次小车静止在相同水平面上的位置。如图2(a)、(b)、(c)所示。

师:哪一次水平滑行距离最短?

师:为什么?

生:小车在斜面上高度最小,它在水平面上开始运动时速度最小(后半句话学生回答不出来,第一次可由老师说)。

师:哪一次水平滑行距离最长?

生:第三次。

师:为什么?

生:小车在斜面上高度最大,它在水平面上开始运动时速度最大。

生:相同。

师:(介绍牛顿第一定律演示装置)这是一个斜面,把它放在讲台桌上。(如图3所示。)。

[实验5]让小车分别三次从同一斜面的相同高度自由滑下,观察小车在不同材料的水平面上运动的情况。(在桌面铺上毛巾、棉布。)。

师:哪次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距离最短,为什么?

生:第一次(或最上面那一次)。表面材料是毛巾,阻力最大,滑行距离最短。(在学生回答过程中,填写表1第一行前三项)。

师:很短距离,速度变为零。速度变化快呢,还是慢呢?

生:最快。(填写表1第一行最后一项)。

师:第二次实验的情况如何,大家一起填表1的第二行。

生:棉布、阻力较大、滑行距离较长、速度变化较快。(填写表1第二行)。

师:第三次实验的情况如何;大家一起填表的第三行。

生:桌子表面、阻力较小、滑行距离长、速度变化较慢。(填写表1第三行)。

师:假定我们做第四次实验,水平表面用玻璃板,玻璃板的阻力比木板小,实验结果会怎样呢?(填写表1第四行前两项)。

生:小车滑行的距离长,速度变化最慢。(填写表1第四行后两项)。

生:那么小车滑行距离就更长,最最长,速度变化最最慢。

师:大家一起来填表1第五行(见表)。

师:假如水平表面对小车没有阻力,实验结果又会怎样呢?

生:小车永不停止地运动下去!

师:一起来填表1的第六行。(见表)。

表1。

师:大家注意这个表格的前三行我们是做了实验的。第四、五行没有做实验,只是根据前三行的实验结果,加上逻辑推理得出来的结论。虽然没有做实验,但是在正确实验的基础上加上正确的推理,得到的结论也是正确的。

大家再仔细琢磨表的第六行,它和第四、第五行有什么不同。

生:没有阻力,而第四、五行还有阻力,只是一次比一次小。

师:没有阻力的平面叫做理想光滑的平面,实际上并不存在。第六行的结果就是理想实验,实际上不存在,是在正确实验的基础上正确推理得出来的。

师:这种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逻辑推理得到理想状况下的结论,也是研究物理的一种方法。

300多年前著名的物理学家伽利略就是这样通过实验推理得出来物体不受阻力将如何运动的。

师:谁给大家朗读书第104页倒数第三段?

生:(读课文略)。

师:大家把这段倒数第三行“如果表面绝对光滑……运动下去”。画下来。

师:法国科学家笛卡儿,又对伽利略的结论作了补充,他是怎样说的,请一位同学读教材第104页倒数第二段。

生:(读课文略)。

师:大家从此段的倒数第三行“如果运动物体……运动下去”。画下来。

师:笛卡儿的说法和伽利略的说法有什么不同?不同又说明了什么?

生:笛卡儿把伽利略的“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改为“物体不受任何力的作用。”说明,不是仅仅限于阻力了,而是任何力。

师:再后来英国的科学家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一条重要的物理定律。叫做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教案(模板19篇)篇十九

牛顿第二定律是在实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重要规律,它是动力学的核心规律,也是学习其它动力学规律的基础。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共同必修模块“物理1”中涉及本节的内容有:“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理解牛顿第二定律。”本条目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质量、力三者的关系,强调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

本节课要强调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培养,主要有通过实验测量加速度、力、质量,分别作出表示加速度与力、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的图象,根据图象写出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式。体会探究过程中所用的科学方法。通过定律的探究过程,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是整个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和任务。应使学生明确对于牛顿第二定律应深入理解、全面掌握,即理解个物理量和公式的内涵和外延。

本节课教学设计内容充实,在实验操作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层面上对学生要求较高,课堂中学生出现的不确定因素也较多,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驾驽课堂能力。

牛顿第二定律通过加速度将物体的运动和受力紧密联系,使前三章构成一个整体,这是解决力学问题的重要工具。应使学生明确对于牛顿第二定律应深入理解、全面掌握,即理解各物理量和公式的内涵和外延,避免重公式、轻文字的现象。数学语言可以简明地表达物理规律,使其形式完善、便于记忆,但它不能替代文字表述,更不能涵盖与它关联的运动和力的复杂多变的情况。否则就会将活的规律变为死的公式。

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简单完美,记住并不难。但要全面、深入理解该定律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和相互联系,牢固掌握定律的物理意义和广泛的应用前景,对学生来说是较困难的。这一难点在本课中可以通过定律的辨析和有针对性的练习加以深化和突破,另外,还有待在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应用过程中去体会和理解。

相关范文推荐

    学生企业实践总结(专业17篇)

    在实践报告中可以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探索实践活动的深层内涵和意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实践报告样本,供大家参考和学习。按照教育部关于实施《四川省中等职业学校

    个人述职报告销售员(通用17篇)

    通过写述职报告,可以清晰地了解自己在工作中的表现和成果。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述职报告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参考。__年的工作即将成为历史

    企业的销售经理工作述职报告(通用18篇)

    通过写述职报告,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在工作中的优点和不足。这些范文是在实际工作中撰写的,经过多次修改和润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尊敬的各位领导:一、思想及

    成长六年级(模板17篇)

    优秀作文要具备良好的逻辑结构,组织有序,每一段都能够衔接自然,使整篇文章有条不紊地展开。优秀作文是对一段时间内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和概括的一种重要写作形式,它可以

    艺术团的工作总结(热门16篇)

    无论是工作成果还是工作态度,月工作总结都能够帮助我们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反思,为下一个月的工作做好准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这篇精选的月工作总结范文,或许能为你的写

    简单的自愿离婚协议书(模板14篇)

    离婚协议的内容通常包括财产分割、子女抚养、探望权、赡养费等方面的约定。虽然每个家庭的情况都不同,但在起草离婚协议时可能会遇到一些共性问题,以下范文中的例子可以为

    垃圾分类教案小学六年级(精选16篇)

    六年级教案的编写需要注重教学评价的设计和实施,以监控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进展。以下是一份优秀的六年级教案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参考。居民朋友们:我国是

    初中语文校本培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培训心得体会是我们学习过程中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对培训机构或教师的反馈。接下来,小编为大家分享一些优秀的培训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通过为期五天(20x

    开学思政第一课心得大全(21篇)

    心得体会是一种对自己思考和行动的回顾,也是一种对他人分享和启示的表达方式。以下是一些专家和学者撰写的心得体会,他们对于某个领域或者某个问题的思考和见解可能对我们

    化工专业调研报告(优秀17篇)

    调研报告的撰写需要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时也需要注意语言的简洁和流畅。在阅读调研报告范文时,我们要关注其结构、内容和逻辑,学习借鉴其中的亮点和创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