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优秀9篇)

时间:2024-01-16 作者:储xy
简介:百分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最新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优秀9篇)》及扩展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百分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最新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优秀9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篇一

本课的基本思路是:以生活中的实例和探究小实验为基础,以教师点拨为基本方法,通过“小车从斜面下滑”的演示实验,swf模拟演示等,逐步建立“如果没有外力作用,一切物体将永远运动下去”的观点,最后形成牛顿第一定律,形成对“力与运动的关系”的定性认识。

1、地位与作用

地位: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中的基础。牛顿第一定律也是初中力学的一个开端。本课教材的特点是既注重科学探究,又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把物理这门基础自然科学与历史、生活、社会有机地结合,是培养全体学生科学素质的一次良机,又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再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

作用:前面我们学习了简单的运动,又知道力学一些简单知识,牛顿第一定律正是基于此基础上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的一条纽带一座桥梁,是进一步分析和处理直线运动和力学问题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册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本节、本章的重点。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在实验、讨论建立概念和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到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法,感悟观察、实验、推理、尤其是“理想实验”对形成概念和发现规律的重要作用。

2.教材特点:

牛顿第一定律解决了几千年都含糊不清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对运动和力的关系进一步深入理解。

伽利略理想实验是学生第一次真正接触到的理想实验,应充分引导学生探索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知道理想实验是建立在可靠的事实基础上的科学方法。

3、学情分析

牛顿第一定律是由部分实验结果,部分外推假设、部分定义所构成的一个复合体,就其定义本身的表述学生不难记住,但初二学生由于接触物理时间比较短,学生平均年龄比较低,抽象思维能力及认知结构上尚不成熟,加上生活经验的影响,不少学生认识有偏差。因此在接受牛顿第一定律上有一定的难度,怎样形成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及这一概念的建立使其认识由直观的感觉上升到科学理性认识则是本节的难点。

重点:牛顿第一定律的形成过程及内容。

该定律是在实验基础上推理而得,内容较难借助例证来验证。

难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1、知识与技能:知道牛顿第一定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斜面实验、演示伽利略的斜面实验及推理,关注实验、分析、推理、“理想实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亚里士多德、伽利略和牛顿等科学前辈对“运动和力的关系”不懈的探究历程,领略伽利略“理想实验”的科学魅力,感悟科学道路的艰辛曲折。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根据骑自行车的现象引导学生提出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这样设计的目的是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也符合学生的思维,这为后面推翻这种理论打下了基础,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接着教师展示“关闭了发动机的火车,虽然继续运行,但是最后也将停下来。火车为什么会停下来呢?”的火车动态图片得出“假如没有阻的作用那火车的运动状态又会有什么变化呢?”的疑问,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让学生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表示怀疑。培养其质疑能力。同时指出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一提出,另一位科学家针锋相对的提出了相反的观点:运动的物体不需要力来维持。他就是伽利略.为了验证他观点的正确性,并用接着以flash的形式演示,伽利略理想实验。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两个似乎都正确的矛盾观点。

2、穿越时空,感受物理发展的历程

因为质疑是一切探索的开始。所以我用画面假想了一场伽俐略挑战亚里斯多德的辩论赛,并展示出正、反两大观点,让学生通过验证伽利略理论正确性实验的设计理念,“从有摩擦力的实际实验”到“无摩擦力的理想实验”引导学生完成提出问题,假设猜想,再设计斜面小车实验,为接下来的自主探究做好铺垫。这样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3、合作探究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根据刚才的引导,猜想,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大胆放手让学生实验,观察并记录现象。学生在实验中感受到恰恰是因为有阻力,小车的不能继续运动,也就是运动无法维持,从而理解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一知识重点,为了突破了科学想象和科学推理的难点。我设计了动画和这样的问题:小车在表面光滑的木板上为什么比表面粗糙的木板上运动得远;总结:水平面越来越光滑,摩擦力越来越小,圆柱体运动的越来越远。让学生推理得出:在一块绝对光滑没有摩擦力的表面上,小车将以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并用气垫导轨录像让学生感受物体在摩擦力极小的情况下的运动状态,从而验证学生推理的正确性,这样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学生的科学想象和推理能力,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

4、理性感知牛顿第一定律

通过分析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等人观点的局限性,分析得出牛顿在伽利略等科学家的研究基础上,建立了力和运动关系的第一条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教师强调内容中的重要知识要点,让学生正确认识到科学是严密的,来不得半点马虎,更突出了牛顿第一定律是本节最重要的知识点,让学生了解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客观地认识了世界。

略。

惯性实验的成败与实验者操作的速度有关,以及讲到汽车要限速,以免惯性带来危害时,容易让学生误认为惯性与速度有关。当教学中如果有学生提及惯性大小,或问到惯性与什么有关时,教师要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并举例说明惯性大小只与质量有关。因为及时解惑是教师的职责。

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篇二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高一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敬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

1、教材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必修)高中物理第一册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的第一节的知识。

2、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牛顿三大运动定律作为动力学的核心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牛顿第一定律作为牛顿物理学的基石,首先对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作了历史的回顾,着重介绍了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贡献,而后讲述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物体惯性的概念。为后续的牛顿运动定律的学习打下好的基础。针对教材,提出本节教学目标。

3、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主要推理过程及结论;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实验分析,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概况、推理)

(3)通过对惯性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通过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精神和科学探究精神。

4、教学重点及依据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作为重点理由是:本节课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通过这节课的科学探究急实验论证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揭示其认识事物的规律及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

5、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利于运动的关系。学生从生活经验中得到了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认识。物体的运动是力的结果。为了使学生摆脱这种观念,树立正确的认识,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严密的推理,转变错误的观点。

高一学生在初中已学习惯性的基础上,具备一定的分析推理,逻辑思维能力。但对于学习习惯方面,主动性不强,认知习惯,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因此制定以下教法。

针对学情及重难点,采用问题教学法、实验法、多媒体教学法相结合。开设一堂科学探究课,在突破难点,形成重点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科学探究法。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1、导入新课

问题引入:

(1)原来静止的黑板擦,现在要让它运动,我们应该怎么办?

(2)停止用力,黑板擦会如何呢?(现场演示)

误导学生:物理受力就会运动,不受力就停止。

得出谬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亚里士多德观点)。

实验演示:推一辆小车,撤去推力,小车没有立即停下,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调动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2、新课教学

实验演示:用多媒体演示让小车从同一高度的斜面滑下,分别在毛巾、棉布及玻璃表面滑行。让学生观察。

提出问题:为什么滑行距离不一样(科学探究过程一:提出问题)。

学生发表看法:可能是摩擦力的缘故。(鼓励学生发表看法)

教师介绍物理学史:谈伽利略之前对力与运动的错误认识及猜想。

提出问题:如果没有摩擦力,物体会怎样运动?

学生跟着猜想:一直运动下去。(科学探究过程二:猜想与假设)

理想实验--探究过程

学生阅读教材,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展示理想实验,学生很想了解伽利略这位伟大科学家的思维过程。

展示伽利略的思维过程:(科学探究过程三: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问题一:如果没有摩擦,第一个斜面上的小球会上升到什么高度。

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问题二:第二个斜面上的小球会上升到什么高度?

问题三:为了达到原来的高度,小球在水平位置如何变化?

问题四:小球在水平面上如何运动?

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篇三

《牛顿第三定律》是司南版必修1第六章“力与运动”第3节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本章主要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是高中物理的基础,所以本章内容教学的好坏关系到高中物理教学的成败,因此本章的教学尤其重要。本节的主要教学内容有: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2.牛顿第三定律;3.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本节讲述 研究物体间相互作用的牛顿第三定律,揭示了力作用的相互性。结合教材的内容和特点,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培养学生。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标提出以下教学目标:

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牛顿第三定律,能用该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3.能区分一对平衡力与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

学习研究物理现象,总结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并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变,本节的重点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牛顿第三定律;教学的难点是: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一对平衡力与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的区别。

物理教学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学生对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师指导学生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实验现象,总结出牛顿第三定律。教师通过实例来引导学生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并利用实物或作图法进行分析,进一步的区别一对平衡力与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使学生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难点;因此,本节课综合运用直观讲授法、实验探究法、归纳总结并结合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加强师生双向活动,合理提问、评价,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更加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在学习了牛顿第一、第二定律的基础上,知道作用力、反作用力的概念;来引导学生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实验探究,分析、总结实验结论。总结出牛顿第三定律。并通过实例讲解,使学生理解牛顿第三定律。巧用提问、评价激活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

从以上分析,教学中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大约需要5分钟的时间)

教师举生活中的实例(手拍桌子,手会痛;脚踢足球,脚的感觉怎样?等),学生觉得很简单,这时教师把例子转化为物理模型,进行受力分析。定性的说明力是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时把学生的思维带入课堂。

2.新课教学(大约需要35分钟的时间)

教师复习:力的概念,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并举例说明(手压桌面,手是施力物体,桌面是受力物体)。那么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那么桌面会对手有力的作用吗?引导学生作图分析(课本图6-20),教师引出作用力、反作用力的概念。提出问题: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有着怎样的关系?提供实验仪器:两个弹簧测力计(116页迷你实验)。学生进行分组设计实验,讨论、归纳总结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在学生对牛顿第三定律的形成过程有了体验后,教师给出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用一些概念辨析的题目(如117页,作业2 .3)来帮助学生理解牛顿第三定律。从中,学生有疑难点是: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这是教师通过举例,作图分析,详细讲解来区别,并列表对比分析。

教师总结本节的内容,(有时间的话)再进行例题的讲解与巩固,使学生学习的知识具有稳定性。最后布置作业。(在板书方面:教学中将黑板一半写概念,另一半用来作图分析。)

在以上设计中,我力求“以学生为中心”,以物理实验为基础,积极倡导学生思考、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课堂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在此,还请各位老师,领导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篇四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所说的课题是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8章第2节的内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 对本节课的教学设想,说明如下:

牛顿第一定律是力学中重要的基本定律之一,也是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推理能力很好的素材。教材首先通过回忆思考的形式提出问题:如果物体不受力,将会怎样?通过小车在不同表面运动的演示实验,使学生直观的看到物体运动距离与阻力大小的关系,为讲解伽利略的推理做准备。然后讲述伽利略的推理方法和通过推理得出的结论,牛顿最后总结得出的牛顿第一定律。最后指出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实验定律,而是用科学推理的方法概括出来的,定律是否正确要通过实践来检验。给学生以科学方法论的教育。再通过大家熟知的乘车现象建立惯性概念,并通过身边实验体会惯性现象,最后运用惯性原理解释某些常见的惯性现象。

为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突破重难点,结合本节课的要求和特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为目标导学法(即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学有方向,有的放矢,促使学生积极探索、发现)、教师引领学生自主探究法、发现法、多媒体演示法等多种方法综合运用。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在上述教学方法的正确实施下,我引导学生采用:科学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等学习方法。目的是达到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习惯,变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再到创新的学习模式。具体体现在以下的教学环节中。

本节课通过多媒体课件和科学探究实验来完成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分为以下几大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实验探究、学习新课和回顾总结、重温要点。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从生活走向物理

通过两位同学的争论,让学生思考物体运动是否需要力的维持,从学生的课前争论出发,使学生产生疑问,引导学生尽量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思维观点,以活跃思维。接下来,再简介亚里士多德、伽利略对类似现象的思考认识,向学生提出问题,激化两种观点的矛盾,激发学生探究。这时,便将学生顺其自然地引入了一个有趣的物理情境,从而顺利引入新课。

(二)、实验探究 学习新课

为了验证哪种观点正确,引导学生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观点。

教师事先按学生素质的高低进行优差组合结成实验小组。由于我校属于农村校,部分学生尚不能正确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设计、操作等。因而在实验开始前,我先指导学生确定实验中哪些条件保持不变,哪些条件在发生变化,尽量使学生自己分析、推论,参与探究过程。

实验探究阶段教师仅起一个指导者的作用,我充分让学生自己分析、交流、推论,并表述出牛顿第一定律大意。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倾听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我认为实验探究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就是对实验的评估交流,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牛顿等对“力和运动的关系”的论述,让学生感悟科学探究的曲折和艰辛,感悟认识的逐步深入,感悟实验是物理研究的重要方法。

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知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原来静止的物体一直静止,原来运动的物体一直运动,物体有一种“惰性”。这种保持物体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再结合交通安全、生活实例深入理解惯性,并运用惯性知识解释相关现象,渗透交通安全意识。

采用赏识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收集信息、分析归纳等多种能力。设计的问题有梯度,分散了难点,易于学生理解。教师在点拨过程中,强调控制变量法的重要性,同时向学生渗透科学精神。

(三)、知识运用和练习。

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牛顿第一定律得出过程及内在含义和惯性应用两个要点。

(四)、回顾总结,重温要点

围绕本课学习目标让学生进行总结,注意全体学生的参与,发挥学生自我评价的作用。

(五)、推荐作业,巩固升华:

1、针对本节课的探究实验,查找相关的资料,以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认识与理解。

2、完成课后作业,并收集更多的惯性现象

本节课作业题主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以及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进一步强化学生实验能力,引导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达到学以致用。

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篇五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节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课程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首先谈一下我对教材的认识,本节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4章第1节,主要内容有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和发现历程,是对前面所学惯性等知识的巩固与加深学习,也是对后续所学牛顿第二定律、第三定律等知识的铺垫,是物理学中的基础,需要学生准确把握。

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及时了解学生的特点和发展变化,我所面对的学生是高一学生,他们的思维尚处在由经验型向抽象型转化的阶段,需要由我运用抽象与形象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来逐步引导学生对物理学建立起严谨、深刻的认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课程中,要以知识与技能为中心,渗透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将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之中,因此,本节的课程目标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推理过程,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理想实验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学情的分析及课程目标的确立,本节的重点有:

重点:牛顿第一定律

难点:探讨力和运动的关系

为了顺利的突破重点,解决难点,达成教学目标,实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本节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练习法等。通过这些方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下面主要谈谈我对本节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新课导入

首先是新课导入环节,本环节我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的导入方法,为此我设计了两个小实验:学生实验,如何让课桌上的字典运动?停止用力会怎么样?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容易得出与亚里士多德相同的谬论:物体运动需要靠力维持。这时我演示第二个实验:推动一个玻璃球,撤去推力,小球没有立即停下,这样学生就得出了与之前相反的结论: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在学生好奇之时,我顺势出示亚里士多德与伽利略两个截然不同的观点,并告诉学生们,在学习了本节的知识后,你们就知道谁对谁错了。

意图:这样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

(二)新课讲授

然后是学习新课环节,通过ppt我向学生演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动态图,并加以解说。学生观察实验后思考问题:如果轨道的表面绝对光滑,小球将受到哪些力?这些力是怎样的?对小球的运动有没有影响?小球会如何运动下去?思考完毕后学生自由发言,并由我进行点评归纳,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和问题的思考学生不难总结出:当物体不受力或受到的合力为0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变。为了引出牛顿第一定律,我向学生解释,在伽利略那个年代还没有出现力这个概念,所以直到牛顿的出现,在引入力这个概念并对前人的成果总结后,才有了今天的牛顿第一定律也称惯性定律。

意图:这样设计体现了教学的直观性原则,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变难为易,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巩固提高

为了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学习和应用,我带领学生进入巩固提高环节,学生先自主阅读“牛顿第一定律”部分,了解什么是惯性。然后由我演示实验,桌面上放一斜面,斜面末端放一铅块,在斜面顶端先后两次释放同体积的木球和铁球,观察铅块被撞开的距离。观察试验后思考讨论:惯性跟什么因素有关?根据实验结合生活实际,学生不难回答,惯性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在学生回答后,我及时给予鼓励,并强调:惯性是标量,只与质量有关,与其他因素没关系。

意图:这样设计,学生可以通过实验自主思考问题,总结规律,锻炼学生了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四)小结作业

教学过程的最后是小结作业环节,本环节,学生同桌之间以互问互答的方式回顾本节内容,提问的问题可以是:理想斜面实验说明了什么,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影响惯性的因素是什么等等,课后独立完成思考与练习,并书面上交作业,作为下节课复习的载体。

意图:学生通过问答和练习,了解了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强化了对知识的巩固和理解。在后续的学习中有的放矢。

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篇六

尊敬的法官和老师们:

早上好!

我是4号选手。我今天的讲座是牛顿第二定律,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学习情境、模式、设计、黑板书写、评价、发展和得失八个方面谈谈我对这门课的理解。

(一)教材

牛顿定律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物理学第八章第一节。它包括以下数据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牛顿第一必要定律以及;惯性。这节课是一小时。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三定律之一。它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与物体是否受力联系起来,建立了力与运动的关系,是前力效应的延伸,为以后研究两种力平衡奠定了基础,它起到了连接过去和未来的作用。教科书将牛顿定律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这是本章乃至整个初中和高中物理课程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我制定了以下立体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牛顿的必然定律并理解其含义。

2、 能够利用物体的惯性来解释生命和自然中的相关现象。

过程和方法

1、探索阻力对物体运动影响的实验。

2.、体验建立牛顿第一必要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了解牛顿第二必要定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研究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并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阻力对物体运动影响的实验研究,难点是建立牛顿第一必要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教学中应采用实验探究与科学推理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以及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合理地推测和总结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科学推理能力。

其次,学习者是八年级学生。优点是:经过半学期的物理学习,学生具备了必要的实验探索技能,并在第八年第一学期学习了第1章机械运动中的力的作用,在第八年第二学期学习了第1章第一节中的力的作用。他们理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这为这一部分的学习铺平了道路。不利的一面是学生受到生活经验的影响,“物体的运动需要力量来维持”的错误观念不容易改变。

一些学生错误地认为;只有当物体坚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时,它们才具有惯性。我不明白所有物体都有惯性,惯性的大小与质量有关。解决这个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需要通过案例分析慢慢理解。

教学有方法,教学没有固定的方法。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本课采用“五环三步一中心”的问题教学法。在“问题解决”环节,主要采用“演示法”和“科学推理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即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讨论,以及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引导学生发现知识,总结规律。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有机结合。在正确实施上述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采用科学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等学习方法。我认为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目的是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习惯,让学生从“学”变为“学”。

本课将从以下环节开始:

创设情境,介绍新知识和rarr提问,激发思考和rarr合作与交流,解决问题和rarr总结,加强理解和rarr知识转移,巩固应用和rarr扩展创新,扩展升华。

第一步:创设情境,介绍新知识(约2分钟)。

高尔基说;好奇心是理解的开始,也是理解的途径“为此,我设计了一个新的课堂来介绍思考问题,这样学生们可以从他们周围的例子中感觉到科学就在他们身边。

思考:当水平滑动滑板不再在地面上踩踏板时,它最终会停止。物体运动需要力吗?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学生们既熟悉又好奇。他们带着悬念进入新课堂,了解原因,这可以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第二个链接:提问并引发思考(约8分钟)

1、探索实验中使用的方法,观察哪些结论

2、牛顿第一必要定律

3、的数据是什么。什么是惯性?

4、相关的惯性的大小是什么?惯性可以解释什么现象

此链接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本节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三环节:合作沟通解决问题(约25分钟)

首先,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此链接分三步设计:

第一步:用flash课件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严格的推理方法感觉到伽利略的观点是正确的。通过回顾历史,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直观的flash演示,让学生初步了解伽利略的梦境实验,为下一步的实验探索铺平道路。

第二步:探索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老师展示以下问题,学生分析。

1、我们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2、放置在木板上的几个不同物体的功能是什么

3、如何在实验开始时确保汽车的速度相同

4、在实验中,如果我们用更光滑的玻璃替换表面,汽车

5、的运动情况会有任何变化。如果表面比玻璃光滑

6、如果表面绝对光滑,汽车将如何移动

7、如果静止物体不受力,那么将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这些难题进行讨论和交流。在老师的演讲中,学生们仔细观察并解决问题。这不仅会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还会培养他们的实验和探究技能。同时,让学生了解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物理的基础,不确定的观点应该通过实验加以验证。

第三步:通过实验数据分析总结结论。

老师强调了以下几点:

1、亚里士多德关于“运动依靠力量来维持”的观点是错误的,而伽利略关于“运动不需要力量来维持”的观点是正确的。运动物体会逐渐停止的原因是由于阻力的作用。因此,力会改变对象的移动状态,而不是保持对象的移动状态。

2.、梦境实验是基于实验而非想象的合理推理。正是伽利略有勇气坚持真理,而不是迷信权威和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完成了他的梦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理论20xx年,为笛卡尔和其他科学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其次,牛顿定律

学生可以通过实验和对动画的观察得出结论,如果表面是绝对光滑的,并且运动物体的阻力为零,那么物体将以恒定的速度运动。

问题:一个移动的物体将永远不受阻力地移动。没有阻力的静止物体会发生什么

经过讨论,学生们可以得出结论,静止物体会在没有力的情况下保持静止状态。

老师的解释:为了解决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篇七

牛顿第二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规律,动力学又是经典力学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热学、电学等其它部分知识所必须掌握的内容。所以,牛顿第二定律是本章的中心内容,更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为了使学生对牛顿第二定律的认识自然、和谐,本节之前的“运动状态的改变”就是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使学生对第一定律的认识得到强化;启下,即是通过实例的分析使学生定性地了解了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本节教材是在前一节的基础上借助电脑通过实验分析,再进行归纳后总结出定量描述加速度、力和质量三者关系的牛顿第二定律。由实验归纳总结出物理规律是我们认识客观规律的重要方法。由于本实验涉及到三个变量:a、m、f,因此我们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来进行研究:先确定物体的质量,研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再确定力,研究加速度和质量的关系。在以后学习气体的状态变化规律,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金属导体的电阻等内容中都用到了这一方法。控制变量法也是我们研究自然、社会问题的常用方法。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习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的两种常用方法一列表法和图象法,了解图象法处理数据的优点:直观、减小误差(取平均值的概念),及图象的变换,从a-m图(曲线)变到a-1/m图(直线),在验证玻-马定律中也用了这种方法。根据以上分析,我们知道本节课的教学目的不全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实验结论及定律的内容和意义,重点在于要让学生知道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在得出结论时用了什么样的科学方法和手段;在实验过程中如何控制实验条件和物理变量,如何用数学公式表达物理规律。让学生沿着科学家发现物理定律的历史足迹体会科学家的思维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让学生记住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理解各物理量及公式的物理意义;了解以实验为基础,经过测量、论证、归纳总结出结论并用数学公式来表达物理规律的研究方法,使学生体会到物理规律的简单美。

本节课的重点是成功地进行了演示实验和用电脑对数据进行分析。这是本节课的核心,是本节课成败的关键。

本节课采用以电脑辅助演示实验为主的,知识教学与科学方法教育相结合的“同步调控”模式。

按系统论的整体性功能原理,整体功能要大于各要素功能之和。物理的知识、方法、能力、科学态度等都是教学的要素,如果把这些要素有机地联系起来,达到共同促进的作用,则物理教学的效果会更好,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同步调控”模式中,没有单纯地就方法讲方法,而是将知识的学习,方法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养成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是基于系统的整体性功能原理考虑的。

再则,按教学论中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教师的任务是制订目标,组织教学活动,控制教学活动的进程,并随机应变,排除障碍,并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步调控”的模式既注意了教的作用,将教师置于“调控”地位。同时,更注意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意识地设置教学活动的环境,让学生参与实验的设计,边演示、边提问,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再从实验数据总结出结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教材难点处适当放慢节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讨论,如从a-m图象,猜想a与m成反比,然后画出a-1/m图,得出正确的结论。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学习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培养探索精神和创造力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和最佳效果。

1.问题引入新课

光滑水平面上的物体受水平拉力作用而做加速运动,引导学生分析物体的质量,加速度,拉力三者之间的定性关系,鼓励学生进行猜测,它们成正比、成反比、不成比例等。然后指明本节课我们大家一起来探索得出三者之间的定量关系,从而导出课题——牛顿第二定律。这样导入的用意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于探索的积极性。

2.设计实验方案

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篇八

根据课程的功能及新课标的要求,并联系学生的情况,我将教学目标定位为:

一、知识教学点

1、知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掌握牛顿第三定律

3、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观察、实验总结规律的能力

2、在具体受力分析中应用牛顿第三定律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让学生体验物理世界普遍存在的对称美。

重点:

1、掌握牛顿第三定律

2、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难点:

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疑点:

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它们能平衡吗?

2、马拉车向前运动是因为马拉车的力大于车拉马的力吗?

为此我打算采取以下解决方法

1、改演示为学生实验,让他们从实验中归纳出规律

2、例题练习,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并释疑

一、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的本质就是活动的原则,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本课采用的教法为实验法、探索法。我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兴趣,把教学引导到心理层面。再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自主实验探索,使学生积极参与建立物理规律的全过程,从而对所得结论深信不疑,体验到创造的成功和快乐。

二、学法指导

学而得法是教学的最终目的,给学生恰当的学法指导可以突出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开展,使教学轻松而高效。本节课主要教会学生“三会”:会观察、会实验探索、会分析总结规律。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我对师生间的互动是这样设计的。

三、师生互动设计

1、教师设问提出研究问题,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验。

2、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总结相互作用力的特点。

3、应用讨论,练习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4、巩固练习。

为突出物理学科的特点,让学生在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动的氛围中学习,我安排了这样的教学程序,分为以下五个环节:

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篇九

高尔基说:“好奇是了解的开端和引向认识的途径。”为此,我设计了两个小实验引入新课,让学生从身边的实例入手可以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

1、要让静止的书(文具盒)运动,该怎么办?

2、停止用力,又会如何呢?(学生实验后上台演示)

误导学生:物理受力就会运动,不受力就停止。

得出谬论:物体运动要靠力维持。

教师实验演示:推一辆小车,撤去推力,小车没有立即停下。

得出结论:物体运动不需要力维持。

观察学生表情,出示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激发

学生探究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这样的实验学生既熟悉又好奇,带着想知道这是为什么的悬念进入新课,可以调动学生的探索兴趣。

第二环节:感受活动,总结观点(约3分钟)

让学生用力推书,圆珠笔,铅笔盒,小车,书包等,然后撤去推力,物体会慢慢停下来。让学生体会物体运动不需要力维持,运动的物体停下来是由于受到阻力的缘故。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通过自身感受体验,观察现象,并提出自己的论点,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三环节:合作交流,实验探究(约20分钟)

本环节设计三个步骤:

第一步:用flash展示实验,用严格的推理方法让学生感受伽利略观点是正确的。通过回顾历史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形象的flash演示,使学生对伽利略理想实验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接下去的分组实验探究做一个铺垫。

第二步:学生分组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师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结合问题学习教材,小组自选器材完成实验。

1、我们实验目的是什么?实验中观察什么?

2、几种不同的物体铺在木板上,作用是什么?

3、实验中怎样保证小车开始时的速度相同?

4、实验中,如果我们把表面换成更光滑的玻璃,小车的运动情况会有什么变化吗?

5、如果表面比玻璃更光滑呢?

6、如果表面绝对光滑,小车会怎样运动?

7、如果静止的物体不受力,会怎样?

通过这些难度不同的问题引导,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自主制定方案,完成实验,不仅使他们印象深刻,还培养他们的实验探究能力。同时让学生知道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物理的基础,对于不确定的观点应该通过实验来验证。

第三步:用flash再次展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对学生的实验过程进行肯定和总结。

教师强调以下几点:

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运动要靠力来维持”是错误的,伽利略的观点“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是正确的。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渐渐停下来是受到了阻力的作用,所以说,力改变了物体运动状态,而不是维持物体的运动状态。

2、理想实验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合力推理,不是凭空想象。伽利略正是有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和对科学的执着精神,才完成了自己的理想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长达2000年的错误理论,为后来笛卡尔等科学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通过演示和总结,对前面提出的观点进行判断,为学生确立正确的观点。结合伽利略的实验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坚持真理、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第四环节:科学推理,得出新知(约5分钟)

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动画能够得出:如果表面绝对光滑,运动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运动下去。

提问:运动的物体不受阻力时将永远运动下去,那静止的物体不受阻力时会怎样呢?

学生通过讨论能够得出:静止物体在不受力时,将保持静止状态。

教师讲解:为解决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在伽利略、笛卡尔等前辈的研究基础上,提出牛顿第一定律:

引导学生得出:我们在科学正确的实验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最终得出可信的结论,即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同时教给学生一种实验+推理的研究方法。教师再通过展示图片使学生了解任何科学的发展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的观点和探究过程与伟大科学家是一致的,从而获得了成就感,增强了探究的自信心,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第五环节:剖析定律,强化理解(3分钟)

如何把牛顿第一定律理解透彻,一直是很多学生学习的大难题,通过对这以下三个问题的思考,可以很好的突破本节难点。

1、牛顿第一定律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2、牛顿第一定律的适用条件有哪些?

3、力和运动是什么关系?

解释牛顿第一定律时主要强调“一切”、“不受外力”、“总保持”的含义,并强调牛顿第一定律的理想性。这样,使学生加深了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并能准确的表述出牛顿第一定律。

用视频冰球比赛展示牛顿第一定律的理想性,强调现实生活中不存在。并阐述实验推理法的应用。

第六环节:应用迁移,巩固提高(5分钟)

1、回归课本

分析课本开头三幅图片,分析运动的物体为什么会停下来?

2、情景讨论

本环节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知识得到升华,通过练习,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第3题为下一节的惯性学习做好铺垫。

第七环节:课堂总结,布置作业(约4分钟)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困惑。用5分钟的时间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回顾、梳理,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一个知识点的整体印象。

布置作业:

1、书面作业::

(1)2008年奥运会即将在北京开幕,我国运动员将奋力拼搏,为国争光在下列比赛项目中,有关运动和力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头球攻门,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b用力拉弓,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c用力向后划水,皮艇才能前进,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d百米赛跑时,很难停下,是因为运动员的惯性消失了。

(2)用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

(1)每次都让小车从同一个斜面的( )位

置由静止开始滑下 ,是为了使小车在滑到斜面底 端时具有相同的速度。

(2)比较图中小车在不同表面滑行的最大距离,可以得出:在初速度相同的条件下,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 ),小车运动的越( )。

(3)在此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可以得到:运动物体不受外力时,它将( )。

(4)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力的作用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状态,而是( )

物体的运动状态。

2、实践作业:

(1)上网查寻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牛顿的相关资料,了解他们在物理学方面作出的贡献。

(2)以“假如力消失了,我们的生活会怎样?”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有两个:通过书面作业,加深对所学内容的巩固。学生通过上网查资料进一步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含义;小论文的写作,需要学生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同时通过实践作业的完成可以形成对知识的复习回顾。

四、板书设计

为了突出重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我设计的板书如下:

第五节 牛顿第一定律

五、课堂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力求教给学生探求知识的方法,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本领,通过“牛顿第一定律”的学习让学生经历主动参与,积极探求,创造性的发现物理知识的过程,力求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活动之中。

六、结束语

以上是我对“牛顿第一定律”第一课时教材的认识和理解,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上面过程肯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评委和老师们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相关范文推荐

    最新光盘行动心得体会(模板9篇)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那么我们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

    绿色振兴心得体会及感悟(大全8篇)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不断提升自己

    最新教师节高三学生的发言稿简短(九篇)

    百分文库为您整理了《最新教师节高三学生的发言稿简短(九篇)》这篇文章,希望能为您的工作或生活能提供便利,关于《最新教师节高三学生的发言稿简短(九篇)》的简介: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

    2023年银行消防心得体会及感悟(通用15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不断

    个人社会实践总结(实用8篇)

    对某一单位、某一部门工作进行全面性总结,既反映工作的概况,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缺点,也要写经验教训和今后如何改进的意见等。那么,我们该怎么写总结呢?下面是小

    如何写银行组织生活会会议记录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经历一些事情后所得到的一种感悟和领悟。那么我们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体会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

    推荐习近平抗击新冠肺炎讲话的学习心得范本(八篇)

    百分文库为您整理了《推荐习近平抗击新冠肺炎讲话的学习心得范本(八篇)》这篇文章,希望能为您的工作或生活能提供便利,关于《推荐习近平抗击新冠肺炎讲话的学习心得范本(八篇)》的简介: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

    精选保密工作实施方案(推荐)(九篇)

    百分文库为您整理了《精选保密工作实施方案(推荐)(九篇)》这篇文章,希望能为您的工作或生活能提供便利,关于《精选保密工作实施方案(推荐)(九篇)》的简介: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得以顺利进行,通常需要预先制定一份完整的方案,方案

    推荐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心得范本(9篇)

    百分文库为您整理了《推荐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心得范本(9篇)》这篇文章,希望能为您的工作或生活能提供便利,关于《推荐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心得范本(9篇)》的简介: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

    2023年幼儿园党建心得体会及感悟 幼儿园学习感悟和心得体会(汇总10篇)

    心得体会是对一段经历、学习或思考的总结和感悟。好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